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2024-12-27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精选11篇)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1

本案例虽然是发生在小张同学身上的个案,反映出的却是目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逐渐走进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上海,保守估计80%以上高中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不管学校是严令禁止,还是尝试和学生达成“君子协议”,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的现象依然是屡禁不止,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是广大学校管理者和班主任共同面临的难题。闵老师忧心忡忡,担心教育小张过程中家校教育举措的不一致,会对小张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赞同闵老师的思考,教育有效性有赖于教育合力的形成。如何促使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达成一致,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考虑家长立场

从教育目的而言,家长和教师始终是同盟军,永远有合作的基础。对家长来说,有一种天然保护孩子的本能。在小张的手机被没收后,家长提出索要的理由近乎牵强,因为学习和手机之间根本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更何况手机被没收的原因是因为打游戏。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家长提出此种要求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是否是学生小张的恳求,让小张的妈妈无所适从?家长是否担心老师翻看小张的手机,造成对小张的不良印象;是否担心由于手机被老师没收,不便于联系,而担心小张的安全?是否看见小张手机被没收之后的消极情绪?)只有充分考虑家长立场,针对家长的顾忌对症下药,才能与家长进一步沟通协调。

二、达成教育共识

事情发生后,闵老师与小张进行了谈话,将学生说得“心服口服”,并且约定期末考试之后可以拿走手机,然后电话通知了小张家长。似乎如果没有出现小张妈妈索要手机的事情,教育目的就达成了。问题出在小张妈妈的身上吗?小张是个玩心较重、自控力较差、能言善辩的学生,一次说教是否能使小张心服口服呢?在处理事件过程中,能不能把自己曾三令五申不许打游戏作为没收手机的依据呢?毕竟手机属于个人财产。小张的父亲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是否就意味着小张的父亲完全赞同老师的做法呢?家长和教师达成的教育共识是实现教育有效性的保障。

笔者认为,针对这一情况,闵老师不应“先斩后奏”(先没收手机再告知家长),而应首先与家长联系,就小张在校使用手机打游戏的情况与家长交换意见,明确学校使用手机的规定,同时了解小张在家打游戏的情况,将小张现阶段的学习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相信,经过这样的沟通,一定会打消家长的顾虑,进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小张已是一名高中生,对自修课上不能使用手机打游戏,恐怕能讲出很多理由,那为什么还会出现相应的行为表现呢?是否玩手机只是小张的问题呢?闵老师曾描述“临近期末,部分学生行为有点涣散,尽管我在教室里三令五申不允许玩游戏,但玩手机的人数还是有所增长”。因此,在对小张的教育上,不必过多讲述不能在自修课打游戏的道理,而是要让他承担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相应责任,同时也要通过主题班会等途径,在班级讨论我们应如何面对期末考试、制定复习方案、合理减压,而不是沉溺于手机游戏之中。

三、运用民主管理

回顾整个案例,笔者认为出现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的情况,源于我们对手机管理缺乏民主合理的管理程序。

一是应向学生和家长宣传手机管理的必要性和出发点。明确手机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应与学生、家长充分协商讨论,尊重他们的想法,体现管理的民主性。手机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是学校管理者单方的事情,也不是通过强制或命令可以简单实现的。民主合理的程序能有效减少学校管理者与家长、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

三是制定手机管理制度,对手机使用有明确的规定和细致的说明,方便操作与执行。比如,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必须关机(或静音);在课堂上学生不能使用手机做与学业无关的事情,否则手机要交由专人暂时保管,并通知家长一星期后取回,而且学生一个学期之内不能再带手机进入学校;等等。学校通过手机管理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避免潜在的问题,养成手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有站在家长立场上多思考,充分应用民主管理程序,让教育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灵,不断取得教育共识,才能促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健康成长。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2

——假期读书体会

明晶宇

假期中,再次拜读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及中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两本书,感触颇深,书中给了我用心做好教育的许多启示:爱心、耐心、尊重、民主、包容、倾听,这是他们成功教育的诀窍,他们用琐碎的平凡创造了教育的奇迹。

一、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近孩子心灵。小林校长能认真倾听小豆豆毫无逻辑的、东拼西凑的、断断续续的4小时的讲述,且不打哈欠,除了他,试问有几人能做到?作为教育者,他真诚而专心地聆听孩子纯真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作为教师,我景仰他的纯粹、真切和质朴!

二、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富有个性的心灵。小林校长看见小豆豆在粪池掏口,一心一意奋战捞钱包时,他只看似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一句话虽简单,但体现了教育者的亲切、理解、信任,其中蕴含了深层的教育智慧:事情可以做,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在要求孩子们带好两种味道的饭菜时,小林校长不忘记交代:“不要太勉强,不要太奢侈”,因为他的智慧,学生们不会攀比菜的高级或寒酸,只要达到“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就可以了,孩子们也因此非常开心。童心在善待中张扬.三、民主,是让孩子爱上学校,喜欢探究的直接原因。学生的学习从兴趣出发,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小林校长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一反传统,以电车当学生的教室,允许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位置坐,指引孩子从最喜欢的学科开始学习。这是真正的学习,不会发生心不在焉的情况。

四、亲近自然,这是对孩子心灵最本真的呵护。小林校长提倡午后散步,亲近自然。他给孩子探险的机会,鼓励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需要,做自然的自己。“视野所及,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高大的樱花树,刚刚怒放”“天空蓝蓝的,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翩翩地飞舞着”“远处近处都传来鸟儿悦耳的歌唱声,小豆豆的心里被喜悦塞得满满的”„„那是怎样的心灵释放,孩子的天性在那一刻,幸福地绽放!不必担心这会米有收获:这不经意的散步,常带给孩子们许多有用的知识:如油菜的雌蕊和雄蕊之分;蝴蝶的授粉„„小豆豆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童年:暑假帐篷露营;九品佛庙夜试胆量;伊豆温泉旅行;用蔬菜当奖品的运动会„„

合卷在手,小林校长的告诫萦绕耳畔——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他告诉我,不要把孩子看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五、责任,这魏书生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启示。他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魏老师一直强调:“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就是告诉我们的学生,有很多事情都是要在固定的时间必须做的,所以只要每个人明白到了那个时间就自觉地做规定的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魏老师还将班级的各项工作以承包的方式交给学生管理,承包项目涉及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时让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扫地、养花、擦黑板等。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意识,而且班级也被管理得井井有条,班主任的工作轻松了,快乐感自然提高了。

魏老师说:“在我们大事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就赶快做好每一件小事。说了干,定了算,一不做,二不休。”是啊,我们不要求自己事事都做得轰轰烈烈,只要求做好身边的小事就好。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第一名只有一个,但是只要每一名同学用心做好该做的,以高质量完成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即便是一个普通的班级成员也会收获不少。魏老师用“五个一分钟”来引导学生做好身边的小事,学生乐意地接受了,班级建设好了,老师的工作也顺利了,精神也为之轻爽。

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 篇3

“老师,我们班一下子哭了三个……”几个孩子围着我争先恐后地说着。课间时间怎么了?心里充满了担心和疑问。我抓紧时间去了教室,看到两个小男孩泪汪汪地站在那,还有一个小女孩哭得很厉害。看到我,三个孩子几乎同时说:“老师,我……”,我知道他们都想先为自己辩护,于是我说:“你们三个先把眼泪擦干,好好想一想刚才的过程,老师先去组织其他小朋友去上体育课。”说完我就关上门走出了教室。故意在教室门口待了五六分钟推开门走了进去。我说:“现在都想清楚了吗?一个一个地说。”三个小朋友点了点头。等了几秒钟没有人说活,我说:“谁先说?”他们抬起头用眼神互相看了看对方,我笑了笑说:“都很谦让嘛!小航你先说吧!”小航是一个天真诚实的小男孩,让他先说我就可以先比较准确地了解情况了。待他说完我也大体了解了事情的全过程,原来是因为小雷不小心绊倒了我们班的一名小女生,但是没有说对不起,也没有把摔倒的同学扶起来,小雅看到这一幕非常生气,就打了小雷一下,小雷莫名其妙地挨了一下,他也还手反击。这时小航看到他们两个人打架,不了解情况的他说了小雅几句,小雅正在气头上,就打了小航一下。这样三个人的“战争”就爆发了……

【案例背景】

从一年级开始带孩子们的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一年级的孩子们之间关系特别融洽,但是进入二年级以后孩子们之间的小摩擦多了起来,我们不由得思考是我们的孩子变得调皮了,变得相互不团结了吗?结论:不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他们开始勇于去坚守自己的观点。作为教育者,我想我们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里、触及孩子的心灵,教育方能收到实效。

【教育过程】

“小航,小雅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打你呢?”我想得让他们首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小航满腹委屈地说:“因为我说她,她就打我!”,“那你为什么说她呢?她惹你了?”我一问,他就低下了头说:“没有。”“那没有惹你,你怎么说人家?”这样一问小航说不出话来了。接着我问小雅:“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吗?”

小雅是一名责任感和正义感都很强的孩子,含着泪说:“老师我知道自己不应该动手打他们。”“你能很快认识到自己错误,老师很高兴!”我笑着轻轻地帮她擦了擦脸上的泪痕。还没有等我问小雷,他急切地说:“老师,我不小心绊倒了同学,没有把她扶起来是我不好了!”看到孩子们都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想教育的目的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我说:“孩子们,老师很高兴你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个班的同学相互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不应该打架的。打架可是最愚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你看!你们为这种愚蠢的方法受疼了吧!”听了我的一番话,孩子们都表示以后一定不打架了,要相互团结。我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例,怎样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受到教育呢?我灵机一动,我想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让这三个孩子演一演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一下教育。于是我说:“老师有一项任務交给你们,需要你们合作来完成?”他们三个相互望了望,都点了点头。“课下你们排演一下今天发生的事情,班会时间让全班欣赏你们的表演,演好了老师可有奖励!”在这以后的课间时间经常看到他们三个小家伙有说有笑的排练的情景。在周一的班会课上他们带来了他们的精彩表演,孩子们也体会到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团结,相互关爱。

班级孩子们之间的情谊在悄然生长着……我真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相信他们有了爱的陪伴会像雏鹰一样会越飞越高,飞向那美丽的蓝天!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案例,我认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内心抓起,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再积极地引导孩子,才会使他们从内心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一味的谴责,根本无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起陶行知先生的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只有全身心地真情投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我们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和孩子共同感受那片美丽的蓝天,还有那片土地……

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4

语文是心灵的对话。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试着和学生做朋友, 不要经常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问题, 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要学会换位思考, 想想学生再大他也只是一个孩子, 要有爱心去呵护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去宽容每一个学生, 用爱心去感动每一个学生。不要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 除了指责就是棍棒。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 更是亲人。常言道:“亲其师, 信其道”, 让学生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导, 并取得好成绩。另外, 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能以成绩优劣、家庭好坏来对待学生,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 家庭困难, 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容易犯错误的学生, 要有耐心, 不能对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 而是要诚心地指出来, 但要把握好度, 不能翻旧账。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批评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感受到自己还能进步, 感觉到老师要帮助自己树立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信心。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更何况是学生。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扬, 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自觉学习、自觉改进、自我完善, 以实现自我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教师一定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 用“诗情画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 才能把语文教活。要注意突出几个重点:一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读量量。。让让大大量量的的““美美文文””去去吸吸引引学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 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美轮美奂的文学世界, 这是教活语文的前提。二是要注意创新。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创新,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来自创新。因此, 上好写作实践课是教好高中语文的重要一环。只有在写作的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如每节课进行课堂小练笔, 或者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 使学生的情感能够释放, 个性得到张扬。三是要注意对文本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提炼, 并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第一,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 是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我们应积极探索这一手段和语文教学的结合方式, 多给每一位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他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 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课外摘抄比赛, 或者配乐诗朗诵, 书法比赛, 手抄报比赛等, 或在课堂上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要鼓励学生, 让他们敢于说话, 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敢于去尝试,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成长。第三, 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尝试自主探究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到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 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具体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 注意先学后教,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对于学生通过探究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绝不包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这样说过:“先生的任务不在于教, 而在于教学生学。”通过这种方法帮助每个学生都树立“我能行”的观点。这样, 一篇课文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 也能使学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也能够克服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卑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延续下去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时, 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然后大家合作研究探讨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教学目的。并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情感上也会有所交流, 这也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 增进了语文课的人文色彩。

总之, 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有利时机,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 捕捉瞬间的心理变化, 因势利导, 以爱育人,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则要想尽一切办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由厌烦语文到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并在高考中能取得好成绩。成为一名知书达礼, 能言善辩的新型人才, 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明的一代新人。

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各种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问候

真正的课堂是从师生相互问候开始的,传统的问候往往端肃板正,而且一种方式天天用,老师自己也会腻了,学生也会感觉无趣,所以换换形式很有必要。例如,如果要讲的内容是有关左右等方向的,那么师生问候完之后学生可以分两半,相互问好,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如指着左边的同学说, the students on the lef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left”, 指着右边的学生说, the students on the righ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right”。 让学生刚开始就感觉很新鲜很好奇,开个好头,学生就很可能兴致勃勃地上这堂课了。

2. 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即:利用导课阶段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导课方式很多,如歌曲、图片、游戏、情景设置、课前的值日汇报、三分钟的英语交流等。

3. 讲课

讲,就这一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们需要注意到讲什么,什么该讲,什么没必要讲,讲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讲”的也正是要解决学生“听”之前的问题,把“听”的成果升华。主张老师精讲,不要做过多的语法解释,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单词。比如一堂名词复数课,如果涉及语法,很容易造成“一人课堂”,但是用forty dogs和a dog来表达就比较清晰了。对于低年级,可将要讲的内容编成chant, 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发挥的是他们的主动性。

二、 好问——开拓思维的途径

好问是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性。俗话说:学问,学问,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注重对英语现象作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不但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尊重,而且还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 好动——活跃思维的源泉

首先,要设计情境,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死板的方式对待他们,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还可开展一些“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的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式不一。如初一复习“五官”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小游戏,每一次选十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老师发出命令或听录音: “Touch your nose/eye/mouth/ear”, 学生听到命令后应立即做出相应的动作,每一次命令都要淘汰掉动作慢的学生,这样经过几次淘汰后,十个孩子中就产生了一个小冠军,然后再换下一轮来比赛,最后在每一轮的小冠军中再产生一位“总冠军”。这种游戏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无疑,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解决了五官类单词的问题,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我们要准备一堂天气预报的课,可以选择一则摘自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还可以播放自制的一个情景:一位导游小姐向游客介绍旅行路线、天气、穿着等,这个场景就可以包括三类单词及相关句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借助一些课外活动,如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包括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記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短剧等小组活动。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学习心理特点。他们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竞争心理及时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读书强调的是大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情况下,要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重音、语气等,将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成功体验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阵地便成了一个磁场,由知识所组成的千万条磁力线就会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就会在心理磁力线的牵引下,真正地走近英语,亲近英语,以致于热爱英语。胡 栋

一、 好奇——激发兴趣的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各种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问候

真正的课堂是从师生相互问候开始的,传统的问候往往端肃板正,而且一种方式天天用,老师自己也会腻了,学生也会感觉无趣,所以换换形式很有必要。例如,如果要讲的内容是有关左右等方向的,那么师生问候完之后学生可以分两半,相互问好,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如指着左边的同学说, the students on the lef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left”, 指着右边的学生说, the students on the righ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right”。 让学生刚开始就感觉很新鲜很好奇,开个好头,学生就很可能兴致勃勃地上这堂课了。

nlc202309011717

2. 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即:利用导课阶段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导课方式很多,如歌曲、图片、游戏、情景设置、课前的值日汇报、三分钟的英语交流等。

3. 讲课

讲,就这一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们需要注意到讲什么,什么该讲,什么没必要讲,讲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讲”的也正是要解决学生“听”之前的问题,把“听”的成果升华。主张老师精讲,不要做过多的语法解释,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单词。比如一堂名词复数课,如果涉及语法,很容易造成“一人课堂”,但是用forty dogs和a dog来表达就比较清晰了。对于低年级,可将要讲的内容编成chant, 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发挥的是他们的主动性。

二、 好问——开拓思维的途径

好问是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性。俗话说:学问,学问,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讓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注重对英语现象作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不但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尊重,而且还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 好动——活跃思维的源泉

首先,要设计情境,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死板的方式对待他们,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还可开展一些“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的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式不一。如初一复习“五官”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小游戏,每一次选十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老师发出命令或听录音: “Touch your nose/eye/mouth/ear”, 学生听到命令后应立即做出相应的动作,每一次命令都要淘汰掉动作慢的学生,这样经过几次淘汰后,十个孩子中就产生了一个小冠军,然后再换下一轮来比赛,最后在每一轮的小冠军中再产生一位“总冠军”。这种游戏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无疑,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解决了五官类单词的问题,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我们要准备一堂天气预报的课,可以选择一则摘自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还可以播放自制的一个情景:一位导游小姐向游客介绍旅行路线、天气、穿着等,这个场景就可以包括三类单词及相关句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借助一些课外活动,如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包括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短剧等小组活动。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学习心理特点。他们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竞争心理及时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读书强调的是大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情况下,要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重音、语气等,将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成功体验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阵地便成了一个磁场,由知识所组成的千万条磁力线就会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就会在心理磁力线的牵引下,真正地走近英语,亲近英语,以致于热爱英语。

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篇6

1. 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形成稳定道德品质的基础。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 重点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和管理中得到体验, 从而能够自觉地改掉一些不良习惯, 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此, 必须遵循学生的道德内化规律。第一, 从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水平出发, 了解学生的需要, 激发情感, 引起共鸣;第二, 要激发学生个体内部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这是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动力;第三, 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第四, 要重视知、情、意、行等诸要素的培养;第五, 要开展实践交往活动,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

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要真正把主动权交还给德育的主体———学生。做到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答案让他们自己去寻求。对此, 我们提出了“六个给”:给学生一点时间, 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点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展示;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权力,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岗位, 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与此同时, 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引导学生内省、感悟, 对学生的犹豫要耐心, 对学生的反复要等待, 对学生的冲动要冷静, 对学生的“无知”要开导。总之, 教育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不要操之过急。当学生经历了内心的价值冲突后, 必将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这种精神升华的快乐体验将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中。

2. 心灵沟通———走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思想的碰撞。心灵沟通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 因为德育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成长, 重视心灵的沟通, 才能建立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与纽带。沟通意味着师生双方心灵之间的大门是敞开的, 是双向的, 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趋向为零;通过沟通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相互理解, 相互谅解, 相互关爱;通过沟通可以使学生的成长获得一个宽松、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要真正实现心灵沟通, 师生之间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为此, 教师应该改变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姿态, 走到学生中去, 蹲下身子, 与学生双眸对视, 并且要做到三个“学会”:

一要学会倾听。

长期以来, 倾听似乎是学生的专利。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做接受者, 不断地灌输做人的道理。其根本原因, 在于教师以权威自居, 沉醉于以自我为中心, 使教师不会倾听;缺乏耐心, 使教师不愿倾听;无视学生声音的价值, 使教师不屑于倾听。其后果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 也使得教育效果令人失望。当前德育之所以低效, 与教师不重视倾听不无关系。教师的倾听有重要的价值, 它能有效地纠正学生的扭曲心理。教师的主动倾听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疾病, 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在倾听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学生的欲望和需求、情感、个性、与他人的关系, 等等。因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倾听, 而且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要做到:尊重学生声音的价值, 信赖学生的能力, 接受学生的情感, 帮助学生化解情感, 要有爱心、耐心和专心, 为学生的隐私保密。

二要学会理解。

德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德育环境, 包括教师的理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喜悦需要有人分享, 成功需要有人欣赏, 烦恼需要有人共担, 失败需要有人慰藉, 这就是理解。学生常常把理解他们的老师当做“知音”, 你理解了他们, 他们就会与你相依相伴, 无话不谈。人的成长需要太多的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接受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我们就会以极大的耐心与宽容接纳一切成长中的不成熟, 以极大的热忱肯定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三要学会欣赏。

学会欣赏就是要欣赏每一个学生, 欣赏学生的每一点成功, 欣赏学生成功的每一个细节。欣赏优等生, 对于教师来说似乎是顺乎自然的事, 而欣赏学困生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实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欣赏。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欣赏, 只有得到教师的欣赏, 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 欣赏对于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来说是多么重要。作为教师, 我们要努力挖掘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欣赏他们的成功和进步, 使我们的欣赏成为促进学生走向成功的外在动因。

3. 发展个性———走向学生心灵的基础

长期以来, 我们的德育大多采用集中统一和单调划一的管理及育人模式, 在统一的层面上进行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制约, 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使得学校德育难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其实人是千差万别的, 每个人的个性都反映了自身独特的心理状态。个性中既包含了人类共性的、民族的心理特征, 更包含了个人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试想, 在德育管理上, 采用单一的形式、统一的标准, 每个人的个性将如何发展呢?寻找不到学生真实的个性体现, 又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呢?因此, 德育从社会本位走向学生心灵, 应在发展学生个性上做出有益的探索。

要发展学生个性, 首先要做到尊重、理解和爱护学生的个性, 决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的个性就像是幼苗, 它需要精心呵护, 细心培养。发展学生个性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既要对学生提出共同的教育要求, 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此外, 一个良好的个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磨炼, 需要经过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 更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 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教师去把握, 个性发展的环境需要教师去创设。比如教师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眼光, 从多元的角度, 学会对各种信息的鉴别, 对各种知识的质疑, 对形形色色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就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4. 情感体验———走向学生心灵的关键

情感强调内心的感受;情感, 更能促进学生的内省潜能的开发, 产生自我激励、自我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而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现象。融入了情感体验的德育将使学生感同身受, 产生信服和震撼的效果。学生由情感体验得到的感受, 将受益终身。在这方面, 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 关注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学习中的合作、探究, 课堂中的质疑、讨论, 课间的游戏活动, 活动中的竞赛, 等等, 德育弥散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空间。德育的课堂不仅在教室, 在学校, 还在一切学生有可能涉足的地方。关注学生的生活就要充分认识学生多姿多彩的世界, 了解学生的各种兴趣, 了解学生的欢乐与哀愁, 所取得的成功与进步, 所面临的失败与挫折。通过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的心理感受, 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富有理性的活动, 以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7

1. 网络环境带来的新机遇。一是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网络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学习内容,从而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实现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二是拓展了德育教育的范围和空间,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与世界进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流,并且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自由交流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三是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率和成效,网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这也给中学德育教育带来了便利,及时便捷地获取到党政方针、国际国内大事要事、热门话题等,从而潜在地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

2. 网络文化带来的新挑战。一是教师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被削弱,网络的出现让很多资料都可以唾手可得,并且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不高,思想很容易受到冲击,因此对教师权威性的漠视也就在所难免了。二是人际交往的正当能力被削弱,网络虚拟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非一定要“面对面”,这就让一些中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正当的社交能力却被削弱了,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容易出现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消沉等情绪,造成心理问题。

二、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道德修养、文明礼貌,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我国德育教育始终秉承的目标,更是提高国民素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中学德育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1. 德育教育地位“低人一等”。因为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还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很多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视还不够,导致德育教育在文化科目面前“低人一等”。

2. 德育教育方法“太过老套”。当前很多中学的德育教育仍以直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或思想品德课等纯理论课程为主,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3. 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德育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起到作用。校园黑板报、宣传栏、行为准则等方面本应是最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但是在很多学校却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4. 德育教育教学“力不从心”。德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但是现在一些学校根本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多由班主任兼任,加上教学任务重,他们往往在德育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特征现状分析

中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渠道变得多元化,思想道德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1. 心智不成熟引起的性情多变。中学生正处在对周围世界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模糊但又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导致了一些中学生性情不稳定,常常会因为一些极小的影响而发生急剧变化。

2. 青春期叛逆造成的早恋厌学。中学生相对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父母的管制,生活相对独立,并且随着身体的发育,开始对跟异性交往有既追求向往又要固守本分的两难选择。如果在这个时候受到不良影响,就非常容易早恋厌学。

3. 纪律观念不强引起的违法犯罪。中学生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好奇心强,但是他们的纪律和法律观念还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一旦发生问题喜欢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甚至产生违法犯罪。

四、网络条件下如何进行中学德育教育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提高德育水平有利于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中学生恰好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学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 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渗入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要改变过去重传授、轻交流的教育理念,注重德育对中学生人生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

2. 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跟身体健康一样重要,特别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性格尚未定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情绪化。因此,教师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培养坚强意志,锻造良好性格等,进而养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要发挥好隐性教育作用。要改变过去在课堂上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教育方式,重点利用好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手段的效能,抓好德育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的优势,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倾听,以理解沟通为目的学会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氛围。

4. 要善于运用批评的艺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没有学生天生就是问题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会为了犯错误而犯错误。很多时候,中学生会通过宣泄或者其他问题方式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一方面要以引导、疏导为主,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优点 ;另一方面要把握分寸、注意场合,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 要适当给学生一些挑战。中学生精力旺盛、内心需求强烈,如果能够给他们一些既有难度又能通过努力完成的挑战,再配合适当的肯定,就能让学生在挑战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调节能力,对其成长很有意义。

6. 引导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运用到活动中来,从而增强他们在德育教育中的自觉性。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学德育教育既迎来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地位“低人一等”、方法“太过老套”、教学“力不从心”等问题,中学德育教育亟待加强。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身心不断成熟、知识面越加丰富,加之网络、媒体等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这就需要德育教育在树立正确育人观、抓好心理健康、发挥好隐形教育、善用批评艺术和适当给学生一些挑战、引导学生由他律转向自律等方面下功夫,抓好网络新常态下中学德育教育。

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8

一、用“爱”开启心灵之锁

通常教师会欣赏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 而对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感到无奈, 觉得讨厌, 甚至歧视。其实, 对这类学生而言, 教师和家长的呵斥会使他们封闭自己, 表现出消沉和叛逆。因此, 教师要亲近和爱护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 使其积极向上。要做到这一点, 班主任必然经历失落、失望, 甚至绝望的心路历程, 但最终的结果是:教师的付出绝对值得。

“爱”是教育的基础, 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学生, 使学生内心产生持续的健康情感, 向教师敞开心扉。

二、用“尊重”拉近心灵距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离开“尊重”也谈不上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 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只有被尊重, 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当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得到教师的认可后, 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就缩短许多。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 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无地自容, 他们便会失望, 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打击, 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愈加淡薄。设想一下, 对一个自尊心被伤的学生, 还能有什么方法教育他?因此,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一是不体罚, 不当众批评、讥讽学生, 不随意向家长告状。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个人意愿。三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在进行各种选拔时, 机会平等;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 一视同仁。陶行知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 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意味着扼杀人才;一味的冷眼和讥笑, 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

三、用鼓励激发心灵闪光

教师要了解学生, 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等, 并留心观察学生, 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和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就是教师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心理学研究表明, 热情期望会产生积极效应。因此, 教师最重要是的工作就是, 在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时, 给予力量和鼓励;同时,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上海闸北中学有一句名言:“成功是成功之母。”因此, 教师要帮学生设立合适的目标, 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并促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走向自信, 取得更大成功。

我曾教过的一个高一学生, 她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 上课时要么发呆, 要么写写画画, 各科成绩都不理想。有一次, 我发现她在课本上画的一幅卡通漫画很好, 于是就和她讨论参加班上板报小组的事, 她没有同意, 但却答应帮忙画一幅漫画。后来, 她的漫画被放在显眼的位置, 很大、很漂亮。我因为这件事在班会课上表扬她, 此后我经常有意无意地给她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 其他学生也因她的特长而请她帮忙画画。再后来, 她有了很大改变。高二分班后她就不在我的班上了, 据她后来的班主任说, 她后来在绘画方面的表现越发出色, 最终考上较好的大学。

赞扬如同阳光, 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佳或情绪低落的学生, 赞扬会给他带来温馨的、成功的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适当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勇敢向困难挑战, 顺利走向成功。

四、用耐心期待心灵觉醒

在教育生活中, 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些学生经常犯错, 教师付出很多努力, 他们也没能改正。这时, 教师一定会有些泄气, 认为这样的学生“朽木不可雕”。这样的情况, 并不少见。其实, 教育就是转化人的工作, 让一个人得到转化, 最重要的是要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教师不厌其烦、诲人不倦, 它需要教师用耐心启发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9

一、用爱心, 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语言”上拉近与学生的感情, 走进学生的心灵

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接受教育, “情通而理自达”。如果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 他就会乐意接受教育, 相信教师讲解的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班上是有位女生脾气很倔强, 同时她又是周杰伦的“超级粉丝”。无论书上、课桌上还是自己的卧室里, 到处贴满了周杰伦的头像, 摆满了跟周杰伦有关的东西, 如果班级里有谁说周杰伦的任何缺点, 她会马上和人家吵架。班级里的很多同学对她有很大的意见, 几乎天天有人会向我告状, 我知道我处理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这位女生以后的学习态度。于是我慢慢试着和她拉家常, 告诉她老师也喜欢听周杰伦的歌, 如《菊花台》等, 喜欢周杰伦很正常, 他有很多优点, 会唱歌会演戏, 会写歌还会谱词, 我们可以以他为榜样, 努力提高自己, 特别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他又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凡人, 不可能十全十美, 也会有不少缺点。几次聊过后, 她的态度明显有所好转了, 最后终于诚恳地告诉我:“老师, 我知道自己有点过了, 我也明白为什么我的人缘不太好了。”现在, 她说话的语气比以前缓和多了, 愿意跟她说话的同学也明显增多了。这件事情尤其让我深刻体会到师生关系平等的重要性。

二、用耐心, 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双向交流, 产生互动,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就要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班级的任何活动安排, 大到班干部的提拔任命, 小到班级盆景的摆放, 都是我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我把与学生朋友式的交往作为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文明班集体。在班级推行“班干部竞选制”“班级一帮一互助活动”, 与同学们一起制定班级公约, 同时推行了学生月考核制度, 把学生名单张贴于板报栏, 每月的“★”多少就是奖励的依据, 学期考核班级学生奖励的项目多达二十多种,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班级四项评比扣分大大减少, 杜绝了违纪情况的发生。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如:校歌咏比赛、校文明值日岗活动、学生会的干部选举、学校播音员和编辑工作, 等等;在班级管理这一块, 在班干部队伍建设上, 我同样加强纪律和素质教育, 把权利下放, 任务到人, 采用一人一岗制, 使每位干部各司其职 (站好岗, 管好人) , 并且各部门相互监督。我只做传达检查工作, 其余工作由各个负责人管理, 全部工作布置周密;班级的早读、自习、考试完全靠自我监督实现, 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为整个年级作了很好的表率, 并且还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校运会上也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冬季三项的第二名及班级期中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这些活动, 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平台, 同时增强了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使班集体拧成一股绳, 真正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由此, 班主任在班上也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三、用进取心, 以自身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影响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

俗话说:“自尊之心, 人皆有之。”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信任, 尤其是学生, 他们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尊重, 取得成绩时, 希望得到赞同;而在出现错误时, 在内疚的同时也希望得到谅解。偶然见到了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读过之后,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仿佛站在我眼前,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空余时间对心理教育的学习、心理咨询的培训更让我走出了常规教育。班上的班长和学习委员是一对死冤家, 他们表面你争我斗, 内心都是为了把班级管理好, 把全班学习成绩提高。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往往上午这个告状, 下午那个来诉苦, 双方一直说服不了对方。于是我在班会课上告诉大家 (主要是说给他们两人听的) :“听说班长和学习委员吵架了, 我非但不生气, 反而很高兴, 为什么?”然后借用同学的回答:“他们时刻在为班级考虑!为同学着想!”然后再问学生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同学会告诉我:“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是事先两人应该商量好。”下课后, 我看到他们两人微笑地看着对方, 我知道他们双方都已经接受了这个建议, 成功的喜悦已经开始伴随着我了。有人说“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老师”。是的, 教师的注意、关怀意味着了解、重视和喜爱。

四、用恒心, 关注学生身上点滴的进步, 鼓励赏识学困生的成长, 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 用显微镜来观察学生的“闪光点”, 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班上的一位男生来自外省, 小学从没学过英语, 所以进入中学后, 他26个字母也不认识, 对于什么是英语也没有任何概念, 成绩的揭晓更是让他满怀失落。在做好他的课外辅导、找了“一帮一”的学英语小助手给他之后, 我还积极利用作业批语对他进行鼓励, 与他交流:“你很棒, 默写进步了!”“加油, 继续努力”“老师发现你很聪明, 学起来很快的”等, 慢慢地, 他也会回复:“谢谢老师, 我会努力的!”“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每天的交流都让他尝到被关心的快乐味道。

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评价如何,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被老师关心和喜爱,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困难生”, 教师如果能多点鼓励和表扬, 少点批评和训斥, 尽量地去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 然后真诚地、大方地去赞赏他们, 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 他们会更加信赖你, 他们的心灵也会向你敞开。

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10

“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師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确实,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理解,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做学生的知心人,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记得我曾组织学生以“追星”为主题召开班会,首先抛出以疯狂追星为例,讨论追星现象该如何看待,如何追星,追星追的是什么等话题让学生们思考。然后邀请班上的几位“明星”级人物开展“明星模仿秀”的小节目,给学生表演的空间,让学生们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如果不是特别了解班上学生的特点,就无法完成这样的策划与安排。

而让我最有成就感的是:学校要在一个月后组织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组织者却无法确定晚会主持人人选,想征集老师们的意见,而我便抓住这个机会提出先组织主持人大赛,胜出者担任元旦晚会主持人这个一举两得的建议。

学校同意了这个提议,当然也就理所当然地由我策划组织,为办出特色,我没有采纳部分老师一贯的做法(以前学校比赛都是安排前一星期准备,比赛时一次性出结果),而是采用仿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主持人、舞蹈、歌手大赛的模式,从海选到初赛,特别是最后总决选,全程精心安排比赛内容,策划比赛环节,制作比赛道具,邀请水平高的评委,组织大众评审团,并大胆地采用了电脑及投影,多媒体演示视频,包括片头、音效、比赛环节视频介绍、参赛者动态视频、简介资料、比赛问题抽选、计时器、记分牌等都精心制作,连比赛时的主持(本人自行担任)风格,都仿毕福剑老师的。

到比赛前,一切都似乎还和平时的比赛一样,而进入比赛后,与学生们的频繁互动让比赛现场十分火爆,比赛环节新颖,参赛者的比赛水平也发挥得更加出色。比赛结束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们对此次比赛评价最多的是“精彩”“过瘾”……

这一切的背后,除了辛苦的策划与准备,最重要的是平日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这样的比赛是他们心灵深处最想要的。

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下,他们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个个稀奇的想法,有时甚至会是震撼你心灵的想法。只有与学生的接触越多,对学生越了解和理解,和学生的关系越密切,我们才能用他们的视角,真真切切地观察、感受分析他们的所思和所想,他们也就越愿意向教师们敞开自己的心扉。

(作者单位 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教师进修学校)

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篇11

对理解力差、记忆力差的学生, 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多讲几遍, 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智力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 自信与坚持不懈才是走向成功的秘诀。对这样的“困难”学生我们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让其对未来、对自己充满信心, “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教育工作中转化难度最大的要数那些思想上、性格上偏执的学生。他们的日常表现为:情绪低沉、容易发怒、抑郁内向、固执顽皮, 更有甚者破罐子破摔等。面对这样的学生, 我们应及时准确地摸清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走进他们的心灵, 并用火热的心去感化他们。

我曾经教过一个叫秦凯的同学, 是老师、同学公认的“怪生”, 上课时不守纪律, 不服从老师的管理, 经常无故旷课。对此, 我找他谈过几次话, 收效甚微。过后, 我仔细分析了各方面的原因:他从小跟着奶奶住在黑龙江省, 娇生惯养, 形成了任性、自私的脾气。9岁时来到山东学校上学, 这时父母已经离婚, 现在面对的是后妈, 他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再加上爸爸是司机, 三天两头在外。在这样的背景下, 家已不是他的乐园。来到学校后, 又觉得外界和他过不去, 他看到的一切都不顺眼。我弄清了原因后,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带他走出令其“厌恶”的教室, 来到操场上的花坛边, 面对美好的景物、知心的话语, 他闭塞的心扉顿开:“我老觉得同学、老师看不起我, 觉得处处别扭……”他的眼中流露出委屈的目光。我和他谈到了他的优点, 如热心助人, 对班级事务一腔热情等, 并指出不是同学们看不起他, 而是他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使他慢慢地回到了同学中间。我深切地感受到, 对学生的缺点、失误, 不能泼冷水, 他们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 是和风细雨的滋润, 以及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任何孩子都毫无例外地希望被别人关爱、认可、称道。“困难”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帮助、肯定、信任和鼓励, 决不能把他们放到“被爱心遗忘的角落”。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鼓励孩子, 让他相信自己将来能做什么, 他将来很可能就会做出什么。”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心中, 真诚地关爱他们、鼓励他们、信任他们,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以宽阔的胸襟, 把爱的种子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真挚的情感是师生之间心灵深处架设的桥梁, 是点亮“困难”学生内心世界的火把。因此, 教师对学生要有真挚的爱。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爱, 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思想深处的东西向你托出。这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 还要晓之以理, 只有“情通”才能“理达”, 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1) 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讲究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教师是塑造灵魂的人, 必须学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以“点”带“面”, 使其全面转化。在转化“困难”学生的过程中, 要以他们的优点、闪光点来树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其好的方面逐步取代差的方面, 要对他们的转化充满信心, 设法使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2) 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切忌盲目陷入“思维定势”的怪圈。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当“困难”学生出现了过失, 老师就忍不住劈头盖脸地责怪一番:“你真不争气!”“你为什么这么傻?”殊不知, 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的过失并不是他故意造成的, 有时是出于好奇心, 或一时冲动鲁莽所致, 有时是在为班级服务中而把事情弄糟了。教师如果不加分析乱批评, 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甚至会导致其产生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

我们坚信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坏孩子”, 不能一味地以带色的眼光看待“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见得样样都好。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问题时, 不要以人论事, 要就事论事, 分清是非。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对优生不放纵, 对“困难”生不放弃, 用爱心容下一切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缩短教师、优生、“困难”生之间的距离。

(3) 走进“困难”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创设群体感染效应, 激发班级每个成员努力上进的激情。“困难”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 无形之中会产生一种内驱力, 促使他们不断前进。“困难”学生因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总担心自己遭别人的冷遇, 在表现中总有一种孤独感和自卑感。因此, 我们应倍加尊重、信任他们, 公正地对待他们, 给他们以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实践证明, 全面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 “困难”学生就会出现群体感染效应, 从而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增进了理解,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上一篇:区域网络优化思路下一篇:经络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