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感悟爱心教育(通用8篇)
走进名师感悟爱心教育 篇1
走进陶行知,感悟爱心教育
驻马店驿城区香山孙店小学:王会
摘要:读了雷玲的《教师要学陶行知》,我思绪万千,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认识陶行知,走向陶行知,走进陶行知,进而用先生的人格精神激励我们,用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用先生的研究成果服务我们,把先生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机会拜读此书,真是人生之憾事。关键词:教育教师爱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新课标改革改革的浪潮吹遍大江南北,倡导的理念众所周知“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呢?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的理解就是:学生和我们老师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爱课堂,爱教育,爱事业。心中有爱,心中就承载一切;心中有爱,你就有热情,有激情,有力量;心中有爱,你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尽善尽美的教学艺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都离不开爱的教育。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这样用心的去爱学生呢?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理想与现实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尽量地缩短这种距离。读了一些名师的书籍,听了一些名师的授课,结合这几年来工作中的所见所思,我感悟颇多。
一、教师应该自己擦黑板
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到现在为止,很多教师都认为“擦黑板”这样的小事,应该是学生干的事情。但是我们既然提倡平等,教师、学生都一样是人,为什么黑板一定得学生擦呢?难道我们自己不能擦吗?还是自己不想擦呢?
小学到师范,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在黑板上留下字迹为什么还要学生来擦黑板呢?
要学生擦黑板是奴化教育从有课堂教学开始,一个错误至今仍被当作经典在继续 ――学生要替老师擦黑板。
曾看到一则报道,关于学生擦黑板的事情。学生擦黑板一事也曾受到家长的质疑,但这些质疑多是来自家长对粉笔灰有害孩子健康的担心。其实,让学生擦黑板的负面意义远不只是粉笔灰有损学生健康的问题,更是体现了师生人格上的不平等,是教师的特权思想在对学生进行潜性奴化。
在多数的人思维定势中,要求学生擦黑板和打扫教室是一回事,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的好习惯。这个观点显然忽略了两件事在道德意义上的不同。如果说学生打扫教室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话,那么擦黑板则是教师的事让学生在做。教室的脏乱是学生造成的,让学生打扫教室除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外,往高里说还是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而黑板是教师所写,擦黑板自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传统的做法却是排入了学生值日的内容。教师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要求学生替自己劳动明显存在道义上的失当。
让学生擦黑板这一显失公平的做法之所以在教师眼里视为正常,缘于教师的两种心态,一是“施恩”心理,认为教学是在“奉献”,我为学生“奉献”了知识,那学生理所当然要代劳擦黑板来感恩。二是权贵思想,骨子里还是师上生下、师尊生卑,有了这种意识,擦黑板这类的劳作杂活,当然留给学生来做。这既有悖于“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训,也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二、教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时间
我们经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浪费他人的时间就相当于谋财害命。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会看到有些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面批作业,甚至让学生排队等候,这可以说是对学生的时间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尤其是在批学生改正的作业时:如一个学生在一次作业中一共错了三个题目,好不容易轮到了,老师一看,原来三个错误只改掉了一个,学生只好再去改,一会儿学生改好了,又只好排在队伍的后面。如果队伍有十个人,每轮到一次就要在排队上浪费十几分钟;如果一个学生错三个题目,每次只能改对一题,那么这个学生就要排三次队,每次排队需要十几分钟,像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排队上共浪费半个多小时。这么白白浪费掉学生的时间,是多么可惜啊!
一个真正关心学生的老师,应该珍惜学生的时间,也应该教学生如何充分地利用时间。例如,在每天上午就可以告诉学生当天的家庭作业是什么、有多少、怎么做,做在哪里等。这样有了明确的目标,很多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家庭作业提前做好,这不是很好吗?
教师在教室里批学生改正的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排队,只要让“作业本”排队就好。学生每改一次,把本子交到讲台上,自己迅速回到座位,继续做其他事情。当教师批到谁的作业发现有错时,只要喊一声就可以了。如此就算有人改正的次数再多,也不会影响他太多的时间,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珍惜、利用好时间,而且更有责任教会学生,帮助学生珍惜、利用好时间、因为这也是教学范畴内的事情。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听过不少名师的授课,我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不仅仅是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独特的教学风格,更重要的还有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态度。我们每天精心设计的每一节课,不断的斟酌研究;每天认真的批改作业,与学生在思想上沟通,课堂内外的谆谆教诲,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一句鼓励的言语,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恳的一句表扬,都会使他们信心倍增,甚至影响一生。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一位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甚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楷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所以教师时时处处要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四、教师应该从细节处关爱学生
我们生活在学生中间,我们是平等中的首席。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师生关系不断向平等和谐转变。批评学生或交流谈心,不必到办公室进行,学生完全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领会到教师的心意。只有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变成心与心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共振,我们的教育才会变得和谐而美好。
教师关爱学生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之中。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小事,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其实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却恰是一个机会。所有的细节教育最大的源动力就是“爱心”。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有太阳”。因此,教师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必定能做好细节教育。细节体现用心的爱,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用心爱开始。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实践中,还需要加强学习,并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总结,才能真正落实对学生的爱。
有爱的教育,才会是有效的教育;有爱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教育,要从爱开始,爱,需要用真心播种,用耐心浇灌,才能真正挥洒爱的阳光,培育出茁壮的花朵。
参考文献:《陶行知文集》,《教师要学陶行知》。
感悟爱心教育的伟大之处 篇2
我每天到校,总会碰见万祥的家人带他来学校。我知道自闭症的孩子要解决自闭问题,首先要解除和人交流的障碍。所以,每天见到万祥,我都会走过去拉起他的小手,蹲下来和他问好,夸他到校来得早,夸他没哭闹。不久,我就发现万祥每天都是笑眯眯地到学校,总是要跑到我的办公室附近等待我的夸奖。这种改变让我很欣慰,他的父母也很高兴。渐渐地,他就不用家长送着进教室了。每次我给我班里的孩子上完课过马路时,万祥就站在马路中间笑眯眯地看着我,每看到万祥,我都会去拉拉他的小手,找机会夸夸他。夸他听话,夸他有礼貌,夸他爱上学……万祥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语言,要抓住学生的优点,尽可能多地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给其正能量,助其成长。这是万祥的改变给我最有感触的一点。
青少年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特别是当他取得进步或完成某一件事时,是很渴望得到教师的正面评价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表扬,那么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越来越强。及时的表扬也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原来是这么关注我、重视我,从而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反之,当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人看到时,就会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消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对于所表扬的人和事,教师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核实、确认,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感情。如果不该表扬的受到了表扬,或表扬的事实失实,不但会失去鼓励先进的作用,还会造成学生间的不团结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不信任。
有一次,我发现万祥又在闹脾气,他打班里的孩子。老师劝阻没有成功,反而更加厉害。我去劝,他虽然缓和了一些,但依然没有停下来,直到家长领走了他。第二天,万祥来到学校,他也许知道自己打人不对,所以没有进教室,他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徘徊,我拉他进了我的办公室,送给他一个玩具苹果:“万祥,这是个专门给好娃娃送的玩具苹果,老师看送给你最合适,你拿着它就是好娃娃了!喜欢吗?”他使劲点点头,却不说话。自此以后,每见到他,我就问他:“万祥,今天是好娃娃吗?”他都点头告诉我“是”。那些日子,万祥的老师也说万祥进步了许多,慢慢合群了,有时上课也开口读书了。这是多大的进步啊!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的各年级都在评优选先,学前班也不例外。可是学校给每个班级仅三个名额。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想,学前班的孩子刚入学不能这么奖励,他们刚踏进学校的大门,要让他们对学校充满信心才是。于是就和同事商量,要用自己的钱为孩子们发奖。那天,每个学前班的家长都喜气洋洋,每个学前班的孩子都与众不同。用一位学前班家长的话说,“这几天学前班的孩子走姿都变了”,的确是这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听到了万祥在校园里大声说话的声音:“老师,我也拿了好孩子奖!”那自豪开心的炫耀声,多么让人高兴!从此,我们每天都能收到万祥的问候:“老师,您来了?”“老师,您下课了?”那甜甜的话语,让我很欣慰。
万祥的“解冻”让我们欣慰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太需要爱心了,同时也更需要耐心,一颗等待成长的耐心,一颗呵护成长的耐心。万祥是我们很多个老师暖化的,他现在在学前班没有丝毫的学习压力,如果上一年级,正常入学大家还会如此去“暖”他吗?我开始为万祥开始担心,也为这样的一个群体而忧。我认为,面对这样的孩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我们要理解、尊重儿童。我们从生活的常态来看,自闭症儿童是社会的一员。和正常儿童一样,他们面临动作、语言和认知等各领域的发展,和普通人一样,他们都要吃饭、穿衣、学习。教育者不能把他们当异类来对待,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他们相知相交,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根据儿童的性格特征,顺应他们自然形成的特点。尊重儿童的兴趣,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尤其是面对自闭症儿童,我们更应该高度关注,也许以自闭症儿童某一方面的兴趣为着眼点,可能会激发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阻碍他们有效沟通的最主要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他们用简单的动词加名词的词组就可以让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就不必强求其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表达了。根据现实情况,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都不好,如果专项进行口语训练,不一定立刻见效,但是如果抓住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以此为突破口去训练培养,估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成为爱的传播者。我们要对每一个儿童施以关爱,要成为爱的传播者,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料,不至于使他们因为缺少精神营养对生活和学习产生压力。
爱心与教育心得摘抄与感悟 篇3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里,还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这每日十问就是原来的九问中的一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拆分开来的,但我觉得这样更合理,因为复习和预习是两件事,各自要费不少时间,不能一言涵盖。这十问不仅对中学生有用,对于每一个自学自励的人都有启发。我如果照搬来指导小学生恐怕会有困难,但可以借鉴改编然后指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虽然李镇西老师教的是中学,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于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走进名师课堂 篇4
王晓燕
【“情境创设”要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要能激活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能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供机会与可能。恰当、及时、精巧的“情境创设”是非常意义的,它不仅可以帮我们巧妙“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可以让数学本身的“矛盾”充分暴露,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与机会。】
在这本书中举了这样的课堂实例,我觉得还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九加几”时,先出示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场景图:碧绿的草地,蓝蓝的天空,漂亮的蘑菇房子……教师说道:“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说着,伴着叮铃铃的声音蹦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学生不约而同地“哇!小白兔!”教师接着问道:“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齐答:“一只小白兔!”请大家继续认真观察!教师接着说,接着用同样的方式出现了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直至第九只,每出现一只,学生就高喊着只数。“草地上一共来了9只小白兔。请大家仔细看屏幕”。教师说道,说着,又蹦出两只小白兔,“这时是几只小白兔啊?”教师问题。“11只”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8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引入正题。
之所以对这个例子印象比较的深刻,一是前段时间去济南学习的时候,有位数学名师在自己的讲座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二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以为热闹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就是课堂气氛活跃,为了热闹制造热闹,而忽视了在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何作用,有些本末倒臵了,事实上老师费时费力的精美的动画制作,精心的教学情境的导入,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因画面的艳丽何小兔子的可爱而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副作用”更是巨大的。
【口算时,计算者要采取灵活的方法,将各种信息在头脑中进行合理地拆分、拼组等,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得出正确结果。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心理活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却没有把握口算教学的要义,把口算视为笔算的基础,甚至把口算当作笔算来进行解决。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可能更多的强调了口算的应试功能,把提高口算速度、形成口算技能、以利于在应试中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作为口算教学的归宿。新课程更强调口算教学的生活应用和问题解决功能,把口算作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的策略之一,帮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左右》教学案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老师,我们用什么来拍掌?
2、生活中有左右手做什么事情?
3、左右手是好朋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4、课本上的游戏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右,建立方位感。
1、第一横排最左边是谁?最右边是谁?
2、第二横排,从左往右数,第3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6个同学是谁?
3、同一个同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顺序呢?数的方向不同
4、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5、同桌互说
6、小猫迷路了,用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猫找到家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师举的哪只手?
2、表演体会:两个学生面对面,同一个靠窗的学生在他们的哪一边?同一个人为什么说的位臵不一样呢?
3、把通道当马路,两排同学各走一边,你们靠哪边走?为什么都是右呢?
四、拓展应用】
这个左右上学期我们刚刚讲过,当时这节课自己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很简单:能分清左右,并能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为自己的教学目标的简单也就导致了自己的课堂容量以及课的深度不够,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也就很肤浅。教学质量从何抓起,从深挖教材,从扎实的备课开始,如果每节课的教材能够吃透,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质量何愁不高呀?
【关注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中创造“成功”。
1、评价切勿流于形式。
2、评价应有导向性。
3、评价应有价值判断】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称赞声:真棒!太棒了!我们一起祝贺他!嗨,嗨嗨你真棒。这样的评价毫无针对性、导向性,尽管学生会得到一时的“欢喜”,但长此以往对于没付出多少努力就换来的“太棒了”,他也会不以为然。
同时评价应该坚持“重导轻判”,通过评价应让成功者,总结出成功的经验,经过评价,应引领失败者进行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力也是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一个很重要途径。当我们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表现很难说会精彩异常。
【分析数据用平中,比较接近选平均,相差较大看中位,所有数据定平均,大小排列知中位,整理数据顺次排,单个数据取中间,双个数据两平均】
这段歌谣是教学生会区分中位数、平均数的用处及他们各自的求法,通俗易懂,要点明晰,觉得很好,所以拿来和咱们老师分享。
读《走进名师》有感(精选) 篇5
这个世界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有了"母爱"、"友爱"、"情爱",当然还有了"师爱"。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有人说:它如大山一般深邃,又如清泉一般甘甜。你一定很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博大精深、充满智慧的--爱!泱泱大国成千上万的华夏儿女,我有幸成为播撒这与众不同的爱的种子,不经意中我成了歌里中的"参天大树,牵着你走路,成了你生命中的红烛,伴你成长。"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告诉我:为人师,任重而道远。今天,我有幸阅读了《走进名师》这本暑期教师学习材料,故事中的每一个片断深深地震撼着我,一种体会油然而生:名师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成功在爱心,成名于师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衡量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高尚,那就看一个老师对孩子的爱有多少吧!学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我对于这本书中一篇《爱的新泉》的文章印象最为深刻,是记上海市黄浦区尚文中学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老师的。她的教育名言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很可贵的换位思考。这个假设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而且要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一直坚持下来就更难了。可黄老师却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生涯中,以这种可贵的换位思考精神和切实的行动,模范的履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师爱是一种宽容。当学生犯错时,给予他们谅解和信任,有时候比惩罚更具有力量。作为老师要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要把更多的爱给予那些所谓的差生,坏学生。老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能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影响。
曾经有个学生打电话给我,说是对我感到失望。我很奇怪,问为什么。她告诉我,最近我很长时间没有在上课的时候看她了,老师的一个眼神对于她来说很重要,要是一个老师看了她一眼,可能她上课的时候就很有精神。听完这句话,我晚上想了很久。可能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老师的不关心、漠视,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老师当初在他们最迷茫的时候伸出援手,关心下他们,那他们目前的状况可能完全改变了。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相反坏学生才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老师应该对每个同学给予同等的关爱,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来说差点的学生更要给予多一点的关心。爱的智慧之处在于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不需要任何成本,不要紧闭双唇,应该让爱从口中自然流露。
师爱之重,无以为比。"路漫漫其修远兮"从教的道路还很长,希望我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以这些老师为榜样,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师爱天空。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课改气息 篇6
曾国平
3月14-1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听了四位专家的四节课并讲座。一位是当代小数界四大名师之一华应龙教授,一位是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校长,另两位是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和常州市庄惠芬校长。他们的课和讲座异彩纷呈,让我们享受艺术大餐,在此我略表如下。
一、解读华应龙的课堂与讲座
华应龙《平均数的练习》一课,我颇受启发。大师就是大师,成为大师就有他的理由,他思想活跃,文化底蕴丰富,课设计得相当巧妙、完美。这堂课有以下特色: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这堂课以三个问题情景深入进行,首先“比较班级5个组同学口算题的得分”为情景,由比总分,再到比平均分,当时课堂上第四组5人总分为380分;第三组得分240分,但只有3个人,让学生明白此时按总分比是不公平的,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公平性;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辨、解释、交流等途径,抽丝剥茧,逐层递进,凭借自己的身心投入去把握平均数的特点。
课堂有一个猜牛体重的小故事,好几百人猜牛的体重,其中一人没猜却在一旁记,他求出这些人猜的平均数,竟然这样巧合有趣,牛的实际体重为1198磅,他求的平均数为1197磅,只相差1磅,让 学生们懂得平均数移多补少的特性,让学生懂得平均数接近真实的特点。最后一个问题更有趣,课件打出8个人在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让学生猜每个人的年龄,全班同学都是围绕在12岁左右猜,最后打出结果,有7个人都在6岁左右,还有一个47岁,就是华老师自己,学生很是意外,这样让学生很好地体会了较大数对平均数的影响。
3.数学课巧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课堂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于是,孩子们用“公平”、“小气”、“精细”、“多变”、“忽悠人”、“神奇”……这些词来描述它,充分彰显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之清、理解之真、感悟之深。这三个问题为主线,铸成浑然大气的一堂课。
听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生命化的课堂。再次,华老师那诙谐的语言,幽默的动作,那亲切的笑容,让人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压抑,如沐春风,知识就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流入了学生的心田。学生乐学,易学,之所以下课啦孩子们还恋恋不舍。我们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形容:“独特的老师,幸福的学生”,是呀,做华老师的学生真是一种幸福,我有幸做了他的学生也非常幸福。
听了华老师的课,再听着他《课不润人誓不休》的讲座,更加深了一种感受: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在设计中,华老师交流了他的“教师要学会装傻,学生会越来越聪明”。例如这节课中孩子在计算中就产生了错误,做对一题得20分,有一组的总分却是250分,华老师不是及时的纠正,而是装作不知道,学生正是有了思考的时间,都一一的发现了错误,并进行了纠正。这样的纠正是主动的,自然的,孩子并没有因为犯错而受挫。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的驾驭,真是我等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让问题支撑课堂,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思想方法的源泉。
二、解读许卫兵老师《新课标、新课本、新课堂》的讲座
他的讲座让我了解了中国教育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今年暑假以后,1-6年级将使用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内容将有所减少,难度将适当降低,但要求将普遍提高。新课标的教学重在数学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
了解了新课标十个核心词: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等这些数学专业术语,还阐述了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以前的“双基”变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前的“两能”变为“四能”新增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举的一个事例让我很感兴趣:中国孩子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了 国外孩子,他曾经让国外一个10岁的孩子算5×9,这个孩子说不会,但是他在纸上涂涂画画近半个小时终于算出来了,他在思考摸索怎样去做,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国外的教学重在培养孩子思维探索的能力;这个题目对中国孩子来说二年级已学了乘法口诀能很快答出来,但他知道怎么来的吗?那可以说绝大部分孩子是不知道的。许卫兵老师放映了这样一个视频:一个中国孩子在背乘法口诀,爸妈齐上阵压着背1×5=5,2×5=10,3×5=?就是背不出来,后来孩子委屈地哭了,我想孩子这样背出来的东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吗?家长是这样,我们有的老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是否从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走了出来?真正实施了主动探究式的教学了吗?我想这个答案留给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
三、解读庄惠芬校长的课堂及讲座
庄惠芬老师的《认识菱形》这一节智趣的课堂,处处渗透着教师深刻的教学智慧。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材处理朴素而有创意,通过小木棒、蛋糕等小道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拼菱形、切菱形,自己找菱形的特征,把数学教学变得生动真实而有情趣,彰显灵性与个性,完全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图形的数学思考过程,学生品尝了学习的快乐。课堂小结更是画龙点睛,先让学生把蛋糕切出菱形来,然后享受美味,庄校长问:“你们吃出了什么味道?”,学生回答:“蛋糕的味道、数学的味道、成功的味道······”这样的数学课堂,充 满笑声、掌声、发问声、辩论声、惊叹声,我们能感受到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数学问题思考过程的趣味无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庄校长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
1、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创造,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2、教师要建立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两情相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而出。庄校长课堂中一句句“孩子们”,是那么亲切自然,是那么悦耳动听。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师生关系恶劣,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就会受到抑制,各种潜力就会被埋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得到教师的关爱。
庄校长的讲座《课堂,我与儿童在场》:讲了教学中的20个案例,要我们关注儿童的视觉,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课堂的一切活动都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展开,教师的教学意图就能与孩子的学习行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因为学数学,童年而更加快乐。
庄校长讲座中的两首哲理小诗让人回味,请欣赏:第一首-----斧头和钥匙的故事:斧头用力捶打锁,但锁还是打不开,而小小的钥匙 走过来,轻轻一扭便开了,斧头惊讶的问其原因,钥匙回答说:“我能打开它,是因为我读懂了他的心。”第二首-----牵着蜗牛去散步:蜗牛爬很慢很慢,我牵得不耐烦了,然后停在花园里休息,这时我闻到花的香味,听到了鸟儿动听的歌声,我想:哦,原来这不是蜗牛牵着我散步吗?这两首哲理诗也许对我们教育者以启示,我们能否做打开孩子心结的钥匙?我们能否有好的耐心牵着“蜗牛”散步?
听了四位大师的课,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走进名师___聆听现代与经典 篇7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小寨小学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学习的机会,11月15日,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无锡,参加“第十七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走进“现代与经典”,走进小数界的各位名家名师,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聆听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观赏他们精彩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我们有幸听到了徐长青、张齐华、刘松、刘德武、强震球、罗鸣亮等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徐长青、刘德武、张齐华、刘松的报告。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理想课堂,用精辟的语言展现了一堂堂经典难忘的课。名师们独创的设计、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而在名师们激情的课堂上,那些与学生的互动、思维的激荡,无不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找回了自信,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极具亲和力、人性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几位老师轻松自然的体态,幽默风趣的语言,独到精辟的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谈谈自己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镇定自如,让学生个性彰显。
名师就是不一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位老师的教态自如,不急不躁,始终面带微笑,语言舒缓。当学生在认知上出现困难时,老师从容不迫的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当学生有的时候发言
出格了,老师也不急于否定,耐心引导学生。如:刘松老师在教学《认识方程》时,让学生说出算式意思时,给学生足够多的尝试时间,一次没说好,刘老师不着急;两次没说好,刘老师仍没有进行任何提示;第三次终于有学生说到点子上了。而且此时刘老师风趣语言加以幽默的动作不急不躁,在这个时候,如果是我的课堂,我会等不及学生的回答,而迫不及待的说出答案来。而刘老师却镇定自如,按照教学理念,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
二、合理组织教材,让学生“动”起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强震球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假设、估测、测量和抽象概括等各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三、注重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位老师的师生课前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则利用课前短暂的两三分钟组织教学,激趣引领,从一定程度上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制造了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千方百计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运动场!
四、注重探究与交流,追求简约而生动教学方式。
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在“猜四边形”环节,很是吸引学生。四边形藏在信封里,只露出了一部分,让学生据此猜出它属于哪种四边形。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参与。看似简单的猜测,实际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思考。一是检验学生对三种四边形特征的掌握情况,二是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三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判断能力,四是整体建构三种图形间的密切联系。简约生动,“一石”而击“多鸟”。
五、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刘松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他那独特的教学风格,深深地感染了我,幽默风趣的语言,数学与游戏的巧妙结合,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贯穿着“数学思考”的主线,都使我感受很深。
感受一:对学生的尊重与期待是那么的真诚。
刘老师尊重学生是发自内心而见于行动的,如:“你好!怎么称呼?”“你能提个问题吗?”“很好!你可以当老师了,我们握握手”“下面由你们向顾老师提问题”„„这些举动就可以看出刘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只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上,使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
感受二:让学生在课堂上饱尝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上,刘老师给学生留足了尝试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尝试、展示、交流。在学生展示、汇报、交流时,刘老师总是用心去倾听,从不无情地打断学生的讲话,而是用心地找出闪光点,给予表扬、肯定,一句“现在你可以大摇大摆地回座位了”,给足了学生自信。让学生感受到:“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成功了”。从而获得了成功感,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自信心。
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专家的理念、思想必将为我以后的教学之路指引明确的方向。在将来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
学,使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真正做到“先学后教”的目标教学法。
5.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的学科功底要扎实,自身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
6.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想要成为一位优秀教师,想要把教学搞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发展个性特长,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些学习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淀教学素养,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加“第十七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小 寨 小 学
贺
六
感悟名师 篇8
反思自我
——教师培训感悟(读书交流会发言稿)
时间:2007年8月23、24日
地点:校多媒体教室
人物:学校全体教师
事件:观听教育专家(李振华、赵谦祥)报告
历时两天的专家报告为我们的新学年带来了崭新的动力,让我们从处在相对放松的假期精神状态中逐渐紧张起来,从意识上启动激发了工作的热情。虽然不是名师的现场报告,但一样接受着心灵的洗礼;虽然身处夏日闷热的环境,但内心传来阵阵清凉;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来不及做出全面思考,但留在笔记上的只字片语已经精炼的概括着名师的思想精华,日后的细细品读、实践将对自我反思与进步积累着又一深刻而丰富的可鉴之源。
一副可亲的面容、一个赞肯的眼神、一段精辟的话语、一番朴实的讲述……无不从细节中感受到名师的魅力所在,似乎遥不可及的境界,却在用着生动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在这里,我想用三个主题来谈这两天的收获。
一、爱生,让学生感悟动力
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李振华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证明了这句看似普通的表达,也许很多老师曾经这样告诉要求过自己,但是否真正做到了,能够做到几分,恐怕就难以作出迅速的回答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李老师同沂源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终让他情牵着孩子们的前途,把自己生命的大部分精力倾注在了贫穷的山区,奉献给了淳朴的革命老区人民后代,回报延续着对革命老区怀有的那份深深敬意。
师德的核心是爱学生,李振华老师这样阐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准则。教师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心则没有教育,这是工作,这是职责,这是品格,这更是良心。因材施爱,因时施爱,用教师的爱去唤起学生强大的主体力量,必要的宽容也是教师博爱的体现;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袒护,而是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去激励学生,使学生走向自律。因此,我认为,真正的爱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亲人朋友。欣赏他们,找出其闪光点,给以宽容、理解,引正确的人生之路。赞美、欣赏是爱的起点,为了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其兴趣,老师就要注意赞扬学生前进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若老师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则会打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赞美学生,绝不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打磨与锻造。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学生,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学生,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
2、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未来发展着想。尊重与严格也是爱,作为老师,你无意识的一句话,可能给他一生带来影响,而真诚的批评纵使难听也可指引他走上正确的道路。因此,你要指引他走上正确道路,要为他着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成功的学生,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敬佩、赞美和追求;尊重失败的学生,表明自己对学生失败的同情、安慰和鼓励。心中有了爱才可能严格,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出于帮助而批评教育,出于关心而耐心指导和矫正,爱而有度与不失严格要求。
3、尽职尽责,爱业、敬业,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实践水平,有健康的身体,有高尚、完美、博爱的心灵,具有完善的人格魅力。
老师对学生的爱有多种方式。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的帮助辅导是一种爱;学生家庭生活有困难,老师的资助是一种爱;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老师的纠正教育是一种爱,等等。对学生的爱要真诚,不能虚假,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于高尚人格的无私的爱。毋庸讳言,老师的爱,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他们创造进步的动力。
二、学习,让教师富有魅力
终身学习是教师在一生中对学习的永无止境的追求,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只有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准确把握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来自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差异和发展差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身上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只有学习不止,才能使自己永远有新鲜的活水,才能在观念上、知识上永远站在最前沿,才能使自己的课堂灵动鲜活。这样才能更多地赢得学生的喜爱、尊重,树立教师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创造融洽的人际氛围。这样必将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发展。
三、课改,让教育充满活力
课改,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一直在思考,怎样的课堂才是受学生欢迎又是高效的?在学习了一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在实践中往往会受至于理想模式的制约而备受打击,苦于没有前进的动力和得力的指导,因此课改成为了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与照搬,在不切合实际的情况下又重新回归到较为传统的教与学,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的同时泯灭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也不是老师们所愿意看到的,在压力与利益之间,我们被迫鼠目寸光。
在赵谦祥老师的报告中,我似乎又燃起了对课改的一丝希望,曾经有人说,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但缺乏经验,我也曾想摆脱束缚寻找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种种原因这样的想法被搁置了,思考又沦为纸上谈兵的抱怨。
我们无数次的呼唤课改,但是课改路在何方?我们不会停止探索,但是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希望,我们不想迫于各种徒劳的压力而舍弃教育的重中之重。停止抱怨,因为我们年轻,这只是抱怨,因为从来没有放弃努力。
四、班主任,做学生的全职老师
做班主任两年了,回顾起来,感触颇多。
班主任是联系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核心纽带,是班级的领头人,对班级学生人格塑造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成败得失。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能亲身感受到不同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会形成不同的班风,直接影响到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面貌,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颇具内涵的艺术。千人千面,每一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我想说,班级工作“社会很小,舞台很大”,班主任虽是天下最小的“主任”,但责任却是相当重的,班主任任重道远,我会不懈努力,不断求索。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二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追忆“国宝教师”霍懋征 请您一路走好 读《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感 听《霍懋征爱的教育》有感 有感于霍懋征老师的四个“从来没有”
因为爱,所以懂得更多——听霍懋征老师事迹有感 学习“霍懋征先进事迹”有感:让师爱伴随我们的教育生…
观国宝教师霍懋征报告有感 读霍懋征事迹读后感 读霍懋征有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的素质教育观 霍懋征《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评析 霍懋征:用爱成就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记全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 霍懋征教学事迹:46个学生写出44篇一类作文 霍懋征教学事迹:不当校长去教语文课
【走进名师感悟爱心教育】推荐阅读:
名师培训感悟08-11
感悟小学名师课堂07-26
参加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感悟09-11
名师名校长论坛感悟10-19
感悟名师风采 促自身专业成长06-13
爱心走进敬老院发言稿12-04
走进校园感悟文明08-19
走进文化遗产,感悟华夏文明08-12
走进作者心灵 感悟慈母情怀10-07
爱心活动走进北川温暖送进邓家坪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