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校园感悟文明

2024-08-19

走进校园感悟文明(共14篇)

走进校园感悟文明 篇1

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走进文化遗产,感悟华夏文明

——游览天坛有感

天坛(Temple of Heaven)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典范。

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看到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五千年历史的祖国是何等的伟大啊!不论从它建筑造型还是庙宇文化都反映出我们前辈的聪明才智。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它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但如今的天坛有了新的意义象征,它正在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以及优美的园林景观获得了世人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成为各界游客参观游览的旅游胜地。

沿着“中轴”从北往南参观,进入祈年殿,看着三层圆形的木顶,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满”的基本想法。

天坛的每一个建筑都十分的精美细致,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凝结着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智慧,每一个屋宇都是一部史书,每一块铺地大理石的斑斑伤痕都记录着岁月的辛酸,每一棵翠柏和小草都在向行人述说着过去的历史,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有着生命力的。看着他们好像是一座座雕像,其实他们活着的思想却已经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它将在这里依然肩负着这样的任务,传达着属于华夏人自己的文明。

天坛不仅向游客展现了中国古代宏伟的建筑风格、精巧的手工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向人们展示了他数百年经历的风雨历程。过去的辉煌我们不会忘记,希望发展中的天坛以它独特的华夏文明让更多的人敬仰。

走进校园感悟文明 篇2

一、从古诗中感受美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块瑰宝,其创作艺术,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感受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通过诵读体会韵律美

古诗文十分讲究平仄相间,错落有致,因而读起来有很强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味,听起来也悦耳动听。在诵读中,应以平仄相间的规律来指导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它采用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格式。根据这一格式,我们可以把诗句作适当地断句,处理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时将“尽、流、千、一”定为重音,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当然,诗的平仄处理并非只有一种规律,只有帮助学生把握了诗的平仄规律,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更好地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2. 通过想象品味词句美

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诗。古诗中有很多名句都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由于古诗词言简意赅,只有“神”而未有“形”,因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诗句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疑是银河落九天”幻想成具体的影像,从而品味作品中的词句美。

3. 通过赏析细品艺术手法

我国古诗文在艺术手法上可是丰富多样,或虚构、或夸张、或想象……在诵读古诗文时,一定要细品其艺术手法,仔细玩味诗词中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只要引导学生细品味,就知道诗人是采用了极度夸张手法,用“高百尺,摘星辰”烘托了楼高,然后,诗人又采用对比手法,再次巧妙地烘托了楼高。经过赏析后,读起来就更有艺术味道。指导学生赏析,就是要让学生细品作品的艺术手法,在诵读中为美陶醉。

二、从古诗中悟出灵性

“人之初,如玉璞”,人之少年,就如一块尚未经过琢磨的宝玉。我们可以利用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开发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诗文中感悟灵性。

1. 培养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欣赏”。诗歌欣赏同样离不开想象。在指导学生欣赏,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描绘,在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情形、环境,并设身处地体验作者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内心活动。这其实就是想象的过程,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不断地丰富、拓展、补充诗文中的艺术形象,其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也能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2. 发挥创造性

想象与创造是不可侵害的,当学生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时,其创造力就会得以发挥。因而,在诵读活动中,可采用多种方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如:诵、画、编、演。诵,即朗诵,早在古代就有“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这是让学生通过立体的语声,活化诗作中的文学符号,让人直接感受美,是一个对诗作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画,是让学生用笔,颜料把诗作中的文学转化为图画的创作过程;编,是让学生根据诗文的文字,把它们创编为一个小品、一个故事;演,是让学生充当演员,把诗文的情节生动体现的一种创作过程。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活化诗文,再现诗文。

3. 塑造个性

既然诵诗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那么,学生也可从这再创作的过程中塑造其独特的个性。古诗文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雄浑的、典雅的、绮丽的、豪放的、含蓄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不同的个性。学生在诵读中可将诗文进行归类,根据自己的特点挑选喜爱的类型。有的学生之所以喜欢诵读李白的诗,是因为喜欢那清丽洒脱的诗风,大多也想塑出柔中带刚的个性;有的学生在诵读中总爱挑选篇幅长、较难背的诗文,这是因为他们想给自己创造一些难度,考验自己在诵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些人大多有着顽强的个性。由此看来,诵读古诗文的确能塑造学生的个性。

三、从古诗文中育美德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美好的品德是指导行为的根据。而美好品德的形成有多种渠道。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祖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传统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那将对培养学生品德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国学家南怀瑾认为,诵读古诗文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诗人,而在于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这正体现了古诗文对学生人格发育所起的作用。然而,近几十年来,我们却忽略了这一文化宝藏,忽视了它对人文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人文精神建设乃是立国之本。古老的《易经》中有一句至今犹值得我们沉思的名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导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对古诗文进行反复诵读,可以使他们受到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如“天下为公”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读了《石灰吟》,可让我们体会到石灰的可贵之处;读了《明日歌》,可让我们清楚时间的宝贵,把握今天;读了《岳阳楼记》,可让我们在感受祖国壮美河山的同时,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这些不正是学生人格发育的营养剂吗?

走进生活 感悟数学 篇3

主题词:生命意识 生活数学 数学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先进的数学课程理念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一种“人文数学”的思想。学生心中的数学是什么:有的说:数学书像个大画册,我经常翻看,我真是越来越喜欢数学了;有的说:神奇的加减乘除号,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演奏着富于变幻的音乐;也有的说:每节数学课,都像是和朋友谈话一样,很舒服;还有的说:做题前的冥思苦想,解题后的成功喜悦,数学给我带来了挑战自我的信心与快乐……在数学日记上,记录着学生对数学最真最美的感情,这里面有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学好数学的自信。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我心中的数学是什么:在生活中可以学习数学,在数学中可以感受生活,体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不断地激励我去创造最美的数学和学生一起享用!

(一)、触动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

记得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从学校出来向西走,右拐,经喜洋洋饭店,农工商超市,再往南走100米路,看到一幢6层楼的建筑,往上走到501室就是我的家,这样你能找到我的家吗?(他配有路线图)。我把他的日记放在教室里当一论题让学生思考。大家开始很好奇,今天数学老师怎么要叫我们研究小伟家庭住址呢?后来,他们终于明白:数学很实用,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啊!就这样,我和学生走进生活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可以让学生自悟自得。生活中随时都会发现数学。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二)、走出被动接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过去,人们把课程理解为知识,认为课程的全部内涵就是规定的知识体系,把课程作为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外在事物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服从和接受课程,教师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在这种教育实践中,只见“人”而不见“生命”。把学生当作一个抽象的、静止的人来对待,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了解和关注,也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怀与呵护,而学生不应是知识的附庸,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单纯是学习者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关注生命的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更应被看作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

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探索实践所思考撞击所溅起来的“智慧”火花,每个学生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我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章的数学活动课中,对“方向和位置”问题,让大家讨论东陈初中在东陈医院哪一面。有的学生认为我们的学校在东陈医院的西北面,有的学生说,如果我站在双马化工厂俯视东中,我们的学校就在医院的西南面,还有的学生说,要是我站建行顶楼看我们的学校,东中就在东小的东南面。大家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当时,我带领大家走出课堂,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进行20分钟的实际观察,回到教室后,我适时引导鼓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平等交流,最后同学们终于明白:观察物的位置是要随观察点的不同而变化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觉得,在现在的课堂交流中,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交流,同时要有意识的走出课堂,欣赏和接受现实生活的数学存在,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之所在。他们将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使知识融入自己的经验结构之中,由此获得成长和发展。

因此,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才是体现课程生命内涵的重要表现。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以教师自身的喜好来确定活动主题、照着教材“教”综合实践活动的做法都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相违背的。

(三)创设和谐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讲述“角的度量”这一课时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

(电脑显示:风筝比赛画面。)

师:看天上的风筝可真多,老师想请教你们一个问题,愿意吗?(愿意)

师:按国际风筝比赛规则,参赛选手使用同样长的风筝线,我们怎么用数学知识判断风筝的高度知道哪个选手胜出?

生:把手中的风筝线一端放在地上,风筝线与地平面形成角的大小,形成的夹角最大、风筝就最高。

(电脑显示:风筝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其中两只风筝的线与地面形成的角大小难以比较。)……

师:看来,光凭眼睛无法准确判断比较时,我们就可以用度量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列举的这种事例还很多,可见,课堂借用有关生活实例,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很好的作用。

(四)巧用智力游戏,让学生在兴趣欣赏中享受提高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如果能将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兴趣盎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而且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到“平方根”这一课时,其中有这样的一道题,152=?、252=?大家都抓紧时间算了起来。我说,你们只要报出尾数是5的数的平方,我很快就给你答案,大家听了半信半疑。突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55的平方是多少?我立即就告诉她,答案是3025。当时,没有人说出我的答案是对还是错,只见教室里很安静,原来大家都在计算看我的答案正确与否呢。一会儿,终于有同学把笔一挥,说道:“老师,你是对的。”这时,我看到大家已经对我的答案不持怀疑态度了,而且感觉他们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趁机加以引导,大家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在课后,这种智力小游戏也成为了他们的一项课余兴趣活动。事实证明,虽然只是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却能大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对数学的思维灵感,提高了许多数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五)组织兴趣小组,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个问题,无论你讲了多少遍,只能证明你会做,而不能证明学生会做。为了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的稳定兴趣,拓宽和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数学才能,发展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能力,我们必须要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象,去深思,去感悟。

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正确审题,培养思维的目的性,辨析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拓宽引申,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灵活地运用合理的数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常能使问题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巧妙而简捷的得到解决,让人顿觉思路自然,条理清晰,显示出数学特有的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和数学美感……

文明学习作文心得感悟 篇4

买好了所有需要的东西,我们来到收银台前结账。我的眼睛四处扫荡,突然,有一幕情景让我的双眼定格在一对母子身上。可能是那个小孩想买奇趣蛋,而那名母亲想知道奇趣蛋里面有什么,就用手使劲去捏蛋。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被她捏扁了多少个蛋,原本排列整齐的奇趣蛋都被她捏得东倒西歪,乱七八糟了。那名母亲捏完了还说了一句让我也觉得不好意思的话:“你看,这个里面是空空的,一捏就扁了,能有什么好东西啊!不买了,不买了!”我顿时心想,你不买也就算了,还捏坏了这么多的蛋,其实你在捏第一个的时候就应该知道里面是空的多,为何还要去捏这么多的蛋呢?而且,捏到最后,连一个蛋都没买,这是不是很说不过去呀!

回到了小区,刚才的事还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我又看到一群老爷爷、老奶奶在我们的小区里种菜。他们拿着铁锄把绿油油的小草连根挖走了。我回想起以前,我们刚搬过来的时候,我们家后面是一大片的绿地,河边的水也清澈见底。到了春天,草坪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河里的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尽情地呼吸着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可现在,从我家望出去,就是一大片农田,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菜。虽然爷爷奶奶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影响了我们小区的环境,破坏了我们小区的绿化。绿化带里美丽的绣球花不见了,很多花花草草没有了。小区物业多次劝阻,可他们却不以为然,反而变本加厉,种菜的面积越来越大了。

走在小区的路上,你还要时刻注意脚下,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踩上小鸡、小狗、小猫的粪便,真让人恶心。小区里来往的车辆还要避让那些小东西,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记得去年一段时间,禽流感流行,物业让他们把那些鸡给处理掉,可他们还是无动于衷,任小鸡们在小区里穿梭。遇到这种事情,物业对他们也欲哭无泪,幸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要不然他们承担得起后果吗?

生活见闻感悟:文明养狗 篇5

一直很反对遛狗不牵狗绳的行为,狗子下一秒要做什么主人是无法预测的,既然要养狗就应该对它的生活附上一点责任,让周围群众都会安心。特别是大型犬类。人类们的一些举动在一些狗狗看来可能会是玩或者是攻击,它玩得开心了就会不知轻重,有时又以为你在攻击。所以,牵狗绳就能解决掉很多问题了。

大型犬在古代的时候,能够为人类做许多事情,在元朝时,藏獒甚至还是战斗的主力成员。可见大型犬的威力之大。小型犬因为自己体型的关系一般都会利用自己的叫声还有强大的行动力对有可能威胁它的一切生物发动自己的攻击。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主人的疏忽,狗狗就会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感悟生活 篇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金秋十月,硕果累累。10月9日,盐城市神州路小学一行近200名同学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如期来到美丽如画的盐城市未成年人活动基地,开始了历时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学校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学习。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参加了陶艺、探秘之行、多米诺骨牌、趣桥世界等多种活动,他们发扬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明白了单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从各方面武装自己,培养我们的观察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表现自己。

“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宿舍内务整理千头万绪,因为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面对乱七八糟的宿舍环境,孩子们无从下手,老师精心指导孩子们叠被子、扫地、整理内务,孩子们开展了比学赶帮活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都能得心应手,活动评比中,绝大多数宿舍都获得了“文明宿舍”的称号,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孩子们自理自立能力,拉近了同学间的感情,同时也感受到了父母奔波劳累的不易。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文娱生活,学校还编排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可谓精彩不断,每一首歌都是那么悦耳动听,每一个舞姿都是那么轻盈优美,每一个模仿都是那么惟妙惟肖,每一首诗朗诵都是那么声情并茂„„同学们在舞台上各显其能,展示着自我的才艺,秀出了青青与活力。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孩子们始终徜徉在兴趣的海洋里,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学会了在社会大课堂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磨练自己的意志,张扬自己的个性。

走进新课改, 感悟新理念 篇7

一、新课改不是彻底颠覆, 而是科学扬弃

高中历史新课改是以教材变动为载体的一次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历史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教学的模式, 以编年体例呈现, 采取专题史编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 以编年史来带专题历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好的经验和方法。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这种传统的教学环节仍是不可少的, 关键问题是在这些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解决一些比较浅显的基础知识, 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答案。再比如在重点问题的讲解上可以采取材料式, 引入一些现实中的重大事件, 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应用于感悟实际生活, 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不反对教师讲, 而是提倡精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 讲得过多过细, 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主动权,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 对于知识只能是“填鸭式”。新课程改革, 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改革, 而其核心问题, 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全新的教材, 通过各种途径,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每节课都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 围绕教学目标, 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讲清重点难点即可, 其余时间留给学生当堂练习。例如, 讲解“雅典民主政治”一节, 我们可以重点讲解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 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完成梭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个阶段的改革进行比较加强理解, 进而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及时鼓励, 加强知识的升华即可。这样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 更提高了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开展集体备课, 共同讨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解决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彼此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 把握学生, 精讲精练, 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新课改不是一问一答, 而是师生互动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互动, 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既非一味让学生讨论, 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 是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 是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因此, 教师必须找准位置, 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与学生平等交流,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并举, 充分调动师生、生生互动。预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师在课下精心备课, 精心准备。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上临时产生的问题, 要求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面对课程改革, 我们要认真学习新理论, 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新课改。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走进文本 感悟生活 篇8

一、铺设桥梁,唤醒生活经历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对同一处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唤醒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把文本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经验结合起来,体会文本内容,从而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

如教学《白杨》,讲到白杨的外形时,首先出示戈壁滩上白杨图。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生长在茫茫戈壁上的白杨。看到这戈壁滩上的白杨,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生:高大挺拔、傲然直立……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描写戈壁滩上白杨树的段落,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师:(出示内地白杨图),看到这内地的白杨,你们想到了什么词?

生:枝叶交错、姿态婆娑……

师: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文句)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白杨?读了作者的介绍,看了图,这戈壁滩上的白杨留给你什么印象?

师:同样是白杨,内地和戈壁滩上的白杨的外形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内地白杨的生长环境优越;而戈壁滩上的白杨却要经历狂风烈日、寒冷干旱等恶劣环境的考验。

师:是啊,接下来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生再读)

师: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这样的引导,不动声色地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把文本所叙情境切换成了学生身边的、眼前的、似曾相识的情境,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设起桥梁,阅读和生活对接起来了,理解的难度降低了,阅读的效率提高了。

二、共鸣情感,还原生活情境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也是如此。教师通过图片、多媒体、语言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身临其境,再联系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去内化。

如教学《晏子使楚》,讲到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斗智这个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当时楚国城门外,你们就是当时的齐国大夫晏子,你会如何反击楚王?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唉,谁让我访问狗国呢,只好从狗洞里钻过去了!

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这时,学生转换成“晏子”,课堂切换成“楚国城门外”。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情感得到共鸣,思维得到启迪,不仅理解了晏子是如何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而且在提升语言感悟能力的同时,产生了对这个充满节气和智慧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借助媒体,弥补生活空白

面对文本中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似曾相识呢?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学生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又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借助媒体就很有必要,我让他们在课堂上再看史料录像,听那一时期的革命歌曲。通过媒体这一弥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了,对文本理解的难度降低了。

四、角色扮演,模拟生活情境

在教学中,文本中讲述的故事尽管曲折惊险、生动感人,还是有隔膜之感。因此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情境中,通过扮演文中角色,强化角色意识,浓厚生活意识,变阅读文本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从而促进学生投入地阅读文本,真实地感受情境,真切地体验情感。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弄明白课文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主要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剖析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接着,请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他们喜欢的其中一个小故事,再分别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再现文中场景。学生们在自己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生动地演绎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找准课文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让学生的生活走进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张力充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学生可以体验到更丰富的情感,阅读教学定会因生活而精彩!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章源实验小学)

走进校园感悟文明 篇9

创活力文明校园

——安福县城北学校文明校园掠影

文明古县——安福县,自古尊师重教,人文蔚然。地处北华山麓、泸水河畔的城北学校,是安福县教育事业一颗璀璨的新星,这里环境清幽,交通便利,服务新城发展,荣得地利人和,是莘莘学子求学宝地。

学校占地面积90亩,现有教师207人,教学班66个,学生4255人,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建校十二年,城北人同心同德创名校,群策群力铸辉煌,获得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江西省基础教育质量十佳示范学校、江西省家长学校示范校、江西省体育传统学校、吉安市高效课堂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得到市委改革办、省委组织部高度肯定的安福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136幸福教育工程,发源于城北学校。在坚强班子的领导下,学校以136幸福教育工程为核心,强力推进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制订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创建文明学校的精神,为实现“办和美幸福教育,创活力文明校园”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凝炼和美幸福文化,传承文明,跨越发展

学校紧扣“和美”主题,打造幸福校园文化,提倡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理念,凝练“和美教育,幸福校园”核心文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1.凝炼精魂:凝炼以活力、进取、和美、幸福为元素的校园文化; 2.视觉文化:建设“洁雅校园”、“绿色校园”、“文化校园”; 3.制度文化:召开教代会,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4.行为文化:知行合一、正气文明; 5.团队文化:团结担当、奋进和谐;

6.成长文化:以北华山青松为象征的师生成长文化,锲而不舍,向上向善。

二、打造和美幸福团队,播撒文明,阳光育人

教师为立校之本,办和美幸福教育,创活力文明校园,先要打造和美幸福的教师团队。

1、感情留心,和谐共荣,增强团队凝聚力。学校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采取了多种激励、帮扶措施,开展了多项工会活动,温暖每位成员。

2、事业留魂,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价值感。开展教风创优活动,既重个人,更重集体;教师业务大赛,各美其美,共同成长;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双向考核,形成良好教师梯队。

3、成就留名,砥砺名师,造就职业荣誉感。制定名师评选方案,建立名师成长俱乐部。

通过以上做法,构建和谐关系,教师队伍形成团结共进、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达到以城郊、农村的生源,创一流业绩的良好效果。

三、推进特色幸福教育,锤炼文明,快乐成长

1、构建文明伙伴关系,助力幸福成长。

学校建立了136幸福教育机制,编定《和美幸福教育方略》;以高效课堂为依托建立成长小组,一对一帮扶,助力成长;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关爱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诗意德育,润物无声。学校编订德育教材《润物无声》。

常规德育做到到位:小学低年级段——塑行;小学高年级段——塑性;七年级——有修养;八年级——有责任;九年级——有志向。

特色德育做到精:七年级入学教育——重规范,八年级14岁集体生日——重心灵,九年级毕业典礼——重励志,一周一讲、一月一品活动——强规范塑品行,今天我最美宣传评比——树榜样立标杆。

3、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学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了学校自主、合作、展示、质疑、点拨、拓展六步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幸福与成就。

4、校本课程,个性发展。

学校精心设计了五大课程体系:阅读课程——涵养生命、社团课程——特长发展、1+1素质教育课程——提升素养,大课间阳光体育课程——健康愉悦、校园双节课程——彰显特长。

这些独具特色的教育措施,使得城北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升,教学成绩名列前茅,文明新风弥漫校园,城北学子活力盎然。

四、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弘扬文明,提升形象

作为“江西省家长函授示范校”,城北学校积极拓展育人渠道,弘扬文明,提升了学校形象。

一是建设科学的家校合作体系与和谐的家校沟通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二是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筹建网上幸福家园,组建亲子互动教育队伍;开展富有成效的家校合作活动,携手幸福教育。

三是开展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活动、党员活动日活动,整合课堂外、校园外的教育合力。

四是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搭建信访、来访、电话、QQ、微信、人人通、公众号等家校沟通系统,打造高效的家校合力教育平台。

五是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全面铺开教师与家庭的联系沟通。

走进小学 感悟成长 篇10

——屠园乡中心幼儿园大班幼儿参观小学

随着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大班的孩子们即将告别生活了三年的幼儿园,进入小学踏上崭新的人生旅途。为了帮助大班孩子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及环境,体验小学生的成长变化,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3月5日上午,屠园乡中心幼儿园全体大班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屠园实验小学部,为幼小衔接上了生动的一课。

踏进校园,一切都让孩子们感到新鲜。他们努力地寻找着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认真地观察着校园里的每个角落。在操场上孩子们精神饱满地和哥哥姐姐一起参加了升旗仪式,齐唱国歌,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在升国旗时的庄严肃穆。随后,在老师及哥哥姐姐的引导下,孩子们怀着好奇参观了小学的教学楼、图书室、操场、餐厅等校园环境。课堂上,哥哥姐姐认真听讲、积极举手、专心学习的情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宽敞明亮的教室,听到小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孩子们对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从茶道感悟校园管理 篇11

教师如茶,要浓淡适宜才好

泡茶是一门学问。只有浓淡合适,才能品赏到茶的色和香。浓淡的指标,大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浓。幼儿教师修养身性,如第一泡的茶,不喝,只是用来洗去凡尘和喧闹。我想,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到高处重也轻。只有博览群书,与先贤对话,与渊博交融,才能渐入佳境,使自己身上散漫着浓浓的书卷味和强大的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才会在教育的天地里游刃有余,其教育的艺术才能化繁琐为简约,化腐朽为神奇。

为让老师们充分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我园定期充实图书室,专门到北京等地购买图书,并开展每月一次的教师团队读书活动。同时,为烘托学习氛围,交流学习成果,园网站、园刊、主题展示栏,及时登载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书心得、学习体会,激发老师们的读书兴趣。

正如一位老师在教育随笔中写的:知识能够孕育知识,智慧能够点燃智慧。教师的头脑,一旦燃起熊熊的智慧之火,幼儿头脑中的这些小火把,岂有不被点燃的道理。这就是我最想说的,也是正在做的:与书做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

有爱心 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女人因爱而美丽。作为幼儿教师,爱童真烂漫的一举一动、爱天真无瑕的稚言稚语,爱每一个顽劣的童心,那将是无与伦比的乐事;作为女人,爱父母、爱子女、爱家庭的同时,也收获着亲情的温、友情的暖、爱情的浪漫和博爱的心境。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不过,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

重责任 责任是一种热情。因为热情,尽责本身在获得心灵满足的同时,迸发成就一切的力量。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与众不同,是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最需要情感的火热和情绪的高涨。幼儿教师应该用悠悠的童心、青春的朝气,蓬勃向上的活力去感染孩子、传授知识,以激情四射的热情去点燃孩子对明天、对理想的无限憧憬。

管理如茶,为教师造一个“极品壶”

茶叶泡在壶中才能还原,才有作为茶的生命意义。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茶叶的还原程度。为教师成长造一个“极品壶”应是园长孜孜以求的目标。犹如第二泡的初茗,喝不惯功夫茶的人会觉得苦涩,但甘味会从舌根缓缓地升上来,顿觉清爽,就如初涉凡尘,总需要经历磨砺,才能尝到一点点的味道。教师的成长也是这样的过程。

给予尊重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其中之四是尊重的需要。幼儿园教师是由女性组成的特殊群体,感情细腻,争强好胜,自信自尊是共同的特点。在管理中,园长要把自己定位在与所有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以爱换心,真心实意地去尊重每位教师。第一要信任。作为园长,工作职责要分明,权限要分清,一旦将工作任务分配到人,就要充分信任别人,不可猜疑,不要干预和代替别人行使职权。第二要爱护。教育就是直面生命。每个教师都很重要,让教师和孩子幸福、快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以人为本”。

给予理解 理解是园务管理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教师们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相互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园长要理解教师的辛苦。要走进一线,走进老师们中间,形成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的融洽关系,营造参与管理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要理解教师的痛处。在教师最担心的孩子安全问题上,特别是一些被动的事情发生之后。无论是失误还是过错的责任,园长与教师共同面对,主动应对被动局面,共同克服困难。

教育如品茶,是慢的艺术

茶道,蕴含了人生的智慧。品茶是人生的至真境界。三斟时,先前的苦涩感已经消失,开始回甘,回味甘甜,苦尽甘来的心情也随之而来。此时是无茶胜有茶。

品味付出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幼儿教师的职业之美就存于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幼儿教育的角角落落,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发现、去品味。我们要在幼儿成长中收获快乐。要在付出辛苦后收获幸福。只有用细腻的心去品味,用真挚的情去感悟,我们才会慢慢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魅力,在品味中享受着来自这份职业的自豪与满足。

品味成功 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压力多大,我们都要注重激励和活动。因为只有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才不会心情焦躁或精疲力竭。

教海无涯,茶道无边。把思绪溶在茶中,让灵魂皈依到平淡安详的境界中,享受思想的瞬间感悟和心灵的感受,细细地咀嚼人生,静静地参悟,让目光渐渐地变得清晰、从容、透彻,在“和、静、怡、真”的茶道中品悟教育的真谛。

走进校园感悟文明 篇12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及其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1. 校园文化的涵义

关于校园文化的涵义, 迄今为止教育界还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说法, 笔者翻阅了相关的文章, 发现关于校园文化的定义足足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 “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观念, 如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校风传统等;二是制度, 包括学校规章、管理机构、师生常规要求等;三是物化形式, 指学校建筑、环境布置、教育设施等。”

第二种,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在教育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 (师生员工) 的一种共同追求, 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种, “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 以社会文化为背景, 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 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 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 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 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由上可见, “校园文化”这一称谓的确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 在笔者看来, 上述诸种定义都存在着自己的观察角度, 但又存在各自的缺陷。我认为,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 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各不相同的校园环境、校园理念和人文氛围, 所有这些相关环境、精神和氛围的有形载体都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2. 校园文化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 校园文化在中小学校园建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校园文化是中展示一所学校自身特色的最佳途径。一所高质量的、对外有吸引力的学校, 应该是有着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人文氛围的学校, 当然, 任何一所学校自身校园文化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发展和积累的过程。要想在众多学校各方面的竞争中排在前列, 就绝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保障。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严重忽视, 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只有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 形成和谐互动校风、教风和学风, 才能真正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实现和谐校园建设的目的。

二、构筑先进校园文化的措施

对于如何构筑先进的校园文化, 笔者赞同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着手:

1. 物质文化建设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优美的校园环境也必定使人赏心悦目, 而且能够“陶冶情操”、激励精神。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对这点做了很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在这里, 笔者想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校园建设的硬件投入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限度?我们倡导自然、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去重新思考和定位。笔者并不反对对校园硬件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但宜得体。不能片面追求奢华, 校门修得像衙门, 教室装修赶得上宾馆, 须知精神文化不是能堆砌出来的。对于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 要做到整洁、优美、大方而合理, 更要让学生懂得美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懂得美的价值和意义, 而不是为了追求单纯的美感。

2. 制度文化建设层面。

作为制度文化层面的校园规章制度和校园传统, 是校园文化的内在约束机制, 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生事务和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保障管理制度等”1, 笔者认为,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教师和相关教务人员的教学管理制度, 它和学校的后勤保障制度一起为学生的有关管理制度保驾护航, 这不是说它们的地位不重要, 而是指它们应从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角度来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应注意两点:第一, 注重制度的科学和效率, 无论从制度的设置还是执行来说, 不求多, 但求精、严;第二, 注重制度实施中的人性化管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注重心理层面的教育, 而不能搞简单教育, 只“管”不“理”。

3. 思想文化建设层面。

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是校园文化最高层次的内容。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信仰等意识形态, 是一所学校内涵、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对于中小学的思想文化建设,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从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寓教于乐, 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人无德不立”, 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是不容忽视的, 诚信教育、爱心教育、礼仪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要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通过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带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教风和校风。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全国的中小学教育者们也为如何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就目前整个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观念方面, 应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 不是更不能单纯依靠任何一方。而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成员无疑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的任务在于教育和引导, 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自觉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学校以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积淀为基础, 学生和教学人员的参与为动力, 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让自己的教育成为有生命力的教育, 有精髓的教育。

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学人员要彻底转变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 以身作则, 投入到校园建设当中去。让学生的主动性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使得学生在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同时也能从中受益进而完善自身, 形成有活力的校园文化。

2.价值观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在改革开放的当今时代, 各种社会思潮扑面而来, 良莠不齐, 鱼龙混杂。而缺少明辨是非能力的学生极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一个人价值观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但是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它不仅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取向, 还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他人行为和群体行为。所以, 对于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 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帮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应该让学生认识到, 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就没有幸福, 对于金钱应该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做金钱的主人, 而不是金钱的奴隶。第二, 培养乐于奉献的精神, 乐于助人, 乐于奉献爱心。让学生们相信, 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第三, 教育其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 感恩师长, 明白什么是责任感, 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第四, 培养诚信观念, 对于抄袭、作弊等现象进行疏导教育。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可见, 道德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最后, 我们一定要重视“八荣八耻”教育的落实, 它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价值观的高度概况, 是中小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模板, 是树立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关键所在。

3.校园“特色文化”不等于封闭办学, 更不能僵化不变。很多人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求“新”、求“独”, 认为“人无我有”的校园文化才是有自身特色的, 有吸引力的, 所以搞封闭式校园建设, 缺乏必要的学习和沟通。其实正确的做法不应是以封闭求特色, “而是博采众长, 善于学习周边先进学校的成功做法, 加强和兄弟学校交流和分享成功的办学经验, 努力创设开放的氛围, 建立开放、大气的校园文化。”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都应该是有生命活力的, 应该是常新的, 更应该是与时代相结合的, 应充分利用好各个重大节庆日、相关国耻纪念日和一些传统节日, 开展有特殊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与时代性活动, 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时代中去, 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感悟的校园日志 篇13

梦,毕竟还是梦,曾经有人说过一句很矫情的话:是梦,就总有醒来的时候。有的人知道了之后,不愿意睁开眼,怕看到这梦中的一切是不真实的,实则是在逃避现实的不真实。

躺在床上的那一刻,我看到了舍友们那一张张麻木而对未来迷惑的脸,镌刻在上面的本应该是无限的自信和年轻人本该有的朝阳般的气息。然而,对金钱的崇拜代替了对知识的渴望。

突然,似乎一种想法在我脑海中闪现, 这种颠覆传统的思维让我在整个大脑中不断地寻找着它的影子。“这样的责任不全在社会。”忙碌之后的我,只看到这样一句话,他是在告诉我不要去抱怨吗?我又一次想到无头绪的思索中。

我想到了,想到了,我的精神在我自己的心里,是我的心不够强大,才让那些负面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他们得到我生活中积压在心里的不高兴作为生存的养分,并且迅速蔓延……长此以往,回导致我负面情绪的大规模爆发。

社会作为我们生活的场所,承载的太多,也容易被时代脚步前进的方向所影响,时好时坏。

校园文明之星文明事迹 篇14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会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语言文明的人!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樵夫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打柴时救了一只熊.熊为了感激他便请他吃了一顿丰盛的饭.樵夫吃完后露出一副不满的样子.熊问其原因,他说:饭倒不错,可我就是受不了你身上的那股臭味.”熊听后非常难过,但为了表示感激就请求樵夫用砍刀砍它的头.樵夫照样做了,若干年后,他们再次相遇,樵夫问熊:“你的伤口怎么样了?”熊回答道:“我的伤口早就愈合了,可是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真正的伤口不是刀子而是刀子背后那句锥心刺骨的话.语言是体现一个人常识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手段.善良智慧或是温厚学识的语言能够融化冰雪,排除障碍直达对方的心灵彼岸,笨拙尖锐的语言能够扼杀人的精神、摧毁人的灵魂.我感悟很深,联系生活实际,我发现做文明学生,首先要让我们从语言文明开始。在生活学习中,我经常会用“请多关照、谢谢!您好!给您添麻烦了,对不起,请问,请原谅”等礼貌用语。在班干部工作中,我经常会用为了班集体,请不要争吵;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请不要说闲话;要用文明语,做文明人等来劝说同学。在跟同学相处中,我会以礼待人,凡是请当头,不讲方言,不说脏话。

我们欢迎文明的语言,欢迎品德高尚的同学。我们坚决反对垃圾语言,反对肮脏的思想,反对低劣的品行推广普通话。坚决抵制粗话、脏话,要让低级庸俗的语言在校园里消失,让朗朗的读书声,愉快的歌声和文明的对话交流充满校园。文明的语言是一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物质外壳,文明的语言可以使两个陌生人微笑着开始一段美丽的旅程,文明的语言可以温暖三九的严寒,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上一篇:刑法总结下一篇:春游建议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