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脸谱走进校园(共10篇)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 篇1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戏曲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课中进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 戏曲艺术对当今的学生来说, 是比较陌生的, 喜爱程度也不高。要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进行创新是不可能的。本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借助丰富的多媒体工具, 依托教师自身的戏曲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 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戏曲,音乐,教学初探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 音乐课程标准中把它作为一条教学理念加以提出。特别是戏曲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博大精深、美轮美奂, 它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是我们中华文化艺术的结晶, 它那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缤纷的舞台服饰、别具韵味的唱腔, 无不洋溢着神秘、奇幻的魅力, 令全世界喜欢音乐的人们赞叹不已。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民间戏曲, 也应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更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但是, 由于整个社会音乐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中小学生对戏曲音乐文化相对陌生, 接触的机会少, 感兴趣的人也不多。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欢程度大大超过了戏曲音乐。如果老师一走进教室说今天欣赏流行歌曲, 学生准会眉开眼笑;如果老师一说今天欣赏京剧, 学生就会愁眉苦脸。你尽管讲了一大筐道理, 什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要弘扬民族文化等, 一点用都没有。因此, 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音乐教育越是任重道远, 要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学习兴趣, 并乐于去欣赏它、了解它, 甚至达到发扬和继承的目的。作为音乐老师, 我们责无旁贷。
一、以学生熟悉、喜欢的内容为切入口, 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机和源泉, 只有内心充满要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才有动力、有激情去学习所要面对的知识。要想欣赏者对作品产生积极的兴趣, 首先必须对作品有所关注, 引起审美注意和期待。影响欣赏者审美兴趣的最大问题在于作品, 对那些熟悉的音乐作品, 学生会潜意识地产生欣赏的欲望, 而对那些陌生或少接触到的音乐作品, 会产生抵制情绪。
在对学生“有关戏曲知识的调查”中发现, 很多学生对“戏曲”知之甚少, 分不清“戏”的概念, 对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在他们眼里, 戏曲咿咿呀呀慢慢吞吞、复杂难懂, 根本跟不上时代潮流, 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现代音乐, 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在欣赏之前, 教师应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例如, 在学习《梨园金曲》这一课时, 针对学生喜欢演唱流行歌曲, 我以零点乐队演唱的戏歌《粉墨人生》导入, 作为切入点, 戏歌的旋律唱起来郎朗上口, 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学唱, 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因为戏歌里融入了戏曲的元素, 使得歌曲别有一番韵味, 让学生从戏歌的欣赏和学唱开始, 在听着唱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戏曲艺术的熏陶, 当学生对京剧产生一定的好奇时, 再与他们一起学习京剧音乐也就水到渠成了。越剧是我们浙江的代表剧种, 在学习《越剧》一课时, 我专门借来了戏曲服装, 由于学生受祖辈的影响, 多多少少曾经听到过一些, 有些唱腔他们爱听甚至还能哼唱几句。抓住这一契机, 笔者在这节课的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猜猜老师演唱的是什么地方的戏曲。当我演唱一段段脍炙人口、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越剧唱段时, 学生的情绪高涨, 有随着我哼唱的, 有大声说出地区的, 有细细品味的。最后我选择了他们最熟悉的《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唱段让他们进行学习和表演, 当他们穿上戏曲服装时, 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他们积极地投入、专注地聆听, 认真地学唱……
二、以现代媒体为介, 发挥丰富的视听作用
戏曲艺术是一个综合性艺术, 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体, 表演上讲究唱、念、做、打, 她无穷的奥妙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 唱腔的一字一韵, 一板一腔, 演员身上穿的行头, 头上戴的饰物、盔帽, 脸上画的色彩、脸谱, 程式多多, 学问多多, 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无一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 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真实可靠, 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 看看图片, 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呢?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呢?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 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 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 明明白白地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同时刺激多种感官, 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使用多媒体, 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教学情境, 落实了三维目标。第五届全国优质课比赛有一位老师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她让学生欣赏《拾玉镯》片段、《卖水》片段、《三岔口》片段, 进行模仿与创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表演与实践, 了解京剧的唱念做打等相关知识。
为了能使学生真实感受戏曲表演, 除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外, 更重要的是选择演出片段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视听氛围里, 当学生观看《贵妃醉酒》时, 感受到梅兰芳那行云流水般的唱腔以及含义丰富的手势;当学生观看《穆桂英挂帅》时, 又被演员高超的武艺倾倒, 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 引来学生阵阵喝彩。
三、创设浓厚的戏曲教学氛围, 引趣激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 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 以兴趣为动力, 通过音乐本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 才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有些教师自己穿上戏曲服装上课, 有些教师把真正的打击乐器放在讲台上, 适时让学生自己敲打锣鼓经。在《走近越剧》这节课中, 有位教师根据音乐情感性的原则和“儿童对新鲜事物都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到多媒体画面的展示,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不知不觉走入了戏曲的天地。通过方言的学习和各种唱腔的欣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情趣化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四、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 提高戏曲教学水平
据调查, 如今在很多学校的戏曲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教不好戏曲, 学生不愿学, 不愿唱戏曲。不可否认, 现有的音乐教师在戏曲方面的自身素质是非常薄弱的, 平时也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等基本功是否扎实, 很少接触戏曲音乐, 甚至有好大一部分教师对戏曲不感兴趣。试想, 一个不喜爱戏曲音乐的教师, 怎么能培养出喜爱戏曲音乐的学生呢?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假如教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戏曲艺术修养和较为地道的戏曲功底,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会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如笔者近期观摩了一节《黄梅一曲天上人间》课, 深有感触。这节课, 当老师向学生介绍地方戏曲的时候, 教师那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的演唱, 一会儿是越剧, 一会儿是京剧, 一会儿又是黄梅戏, 俨然一个戏曲杂家。而学生对于听自己老师演唱的兴趣远远胜过听戏曲大师的演唱。整堂课, 学生尽心地学唱、学做,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出奇地好。课后我想, 如果老师不亲自唱做, 学生会那么热情吗?看来, 三尺讲台真是一个舞台, 老师就是一个演员。因此, 音乐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戏曲艺术, 多听、多唱、多学、多接触戏曲, 不断地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 做到厚积薄发, 应用自如。
总之, 在戏曲教学中贵在得法。“耳濡目染, 不学而能”, 正是艺术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熏陶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想, 在教师的悉心努力下, 一定会引来戏曲教学的春天。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 篇2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的操场上人山人海,这是因为我们正在观看“戏曲进校园,经典共传承”节目,而这次的戏曲就是川剧,节目精彩远超我们的想象,几位身穿红色着装的表演者奏响了各种各样的乐器,有锣鼓,二胡……在这一阵阵精彩的演奏完成了之后,这次活动就正式拉开了帷幕。《柜中缘》《闹海棠》《金钱板》表演,还有他们川剧的绝活,也是本次的压轴戏——变脸,这些表演,我每个都很喜欢,相比之下,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变脸和金钱板表演了。
金钱板表演,也就是手拿三个“板”,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一个代表人来说:“关于雷锋的故事,雷锋他也是一个平凡人民,但……”随着他的精彩讲说,台下的我们随之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到了最后,他又手持一支毛笔,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写下了字迹工整的“对联”,“对联”的上联是“同传金钱板”,下联是“共圆中国梦”在他写完了之后,又用嘴叼着毛笔写下了“二0一九”这几个数字,看着“二0一九”,我不由得想到:他用嘴写的都比我写得好。
接下来就到了这次活动,可以说是最精彩的节目,只见台上的表演者手中只有一把扇子,随着音乐在台上左跳右跳,突然他将身子往后不一会儿又迅速地转了过来。随之而变化的就是脸上的面具,突然就变了脸色和脸型,使他台下的同学们纷纷发出了阵阵惊讶的叫声,一次又一次地转身变脸,让台下发出一阵阵的呐喊,掌声接连不断地响起,不过也有人在讨论他到底是怎么变脸的,大多数认为在转身时把手伸近后背的衣服里面拉什么东西,有人却告诉我们这是把一层一层的画上妆,然后再使用他们的独门绝技变的。
浅析如何让戏剧戏曲走进大学生 篇3
[关键词]戏剧戏曲;走进课堂;大学生;深入校园;渗透网络
“戏剧戏曲传承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戏剧戏曲创作人才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喜欢和欣赏戏剧戏曲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在某戏剧节剧目受众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专家们对戏剧戏曲表演人才的缺失、戏剧戏曲创作人才青黄不接、戏剧戏曲观众和戏剧戏曲传承人的锐减等影响戏剧发展的诸多问题充满了担忧。特别是有专家尖锐的指出,当前戏剧戏曲受众越来越少,普通老百姓不会通过进剧团、剧社欣赏戏剧戏曲来作为文化生活的休闲方式,非戏剧戏曲专业院校的学生与戏剧戏曲“绝缘”、戏剧戏曲专业院校的学生因就业面狭窄而没有延续和传承这传统文化等问题,是导致整个戏剧戏曲市场的低迷的主要因素,一些剧团,剧社、戏团陷入了生存危机,有可能使这留传几千年的多彩纷呈,历史悠久的戏剧戏曲传统文化会走向灭亡的尴尬局面。
于是,专家们提出了振兴戏剧戏曲市场,须“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从课堂抓起”的口号,培养他们的戏剧戏曲欣赏兴趣与素养,当然,高校大学生是这其中的重要的实施培养对象。当代大学生是提升戏剧戏曲市场的观众基础,是普及戏剧戏曲艺术常识的主体,也是传承推广戏剧戏曲传统文化的关键。然而,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对戏剧戏曲不太喜欢,对戏剧戏曲的欣赏热情也不太高,对戏剧戏曲文化知识了解甚微。本文就如何让戏剧戏曲走进大学生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戏剧戏曲走进课堂
我们知道,戏剧戏曲对高校而言,是一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优秀教材,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高校的大学生不但能从中了解戏剧戏曲知识,从戏剧戏曲文化中汲取人文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但目前国内高校戏剧戏曲课开设得较少,而且形式单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戏剧戏曲知识不够重视,忽视对戏剧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剧戏曲兴趣的培养,戏剧戏曲不能很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影响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业余爱好是唱歌,会演唱戏剧戏曲名家名段的却日见稀少,对于我国戏剧戏曲的经典名段名剧名作却知之甚少,这也是当前我国戏剧戏曲事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
高校校园作为时代发展的前沿阵地,对这门传统文化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戏剧戏曲未来社会需求的走向,并关系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戏剧戏曲走进课堂,可以说是素质教育走进了课堂,传统的戏剧戏曲基础教育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它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戏剧戏曲欣赏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戏剧文化》、《影视欣赏》、《戏曲教育》等素质教育和艺术相关课程,通过有着戏剧戏曲专业背景的老师,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带学生欣赏经典戏剧戏曲作品,以及在课堂上教学生演唱传唱率高的名家名段,这不但能将学生引入到戏剧戏曲这个传统文化的殿堂,而且能培养他们对戏剧戏曲的兴趣爱好和欣赏素养。这一举措表现了高校对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通过戏剧戏曲这特殊的素材,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当然,戏曲艺术走进高校大学生的课堂,不但引领戏曲艺术重新走入大学生的视野,让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同欣赏,进而喜爱、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对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大意义,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对整个戏剧戏曲市场的振兴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戏剧戏曲深入校园
随着戏剧戏曲在课堂中的展开,高校大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我们可以把它深入到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建议具有内涵的校园文化。通过在校内开展戏曲专题讲座,举办相关的演出演艺活动,成立大学生戏剧社,学生在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排练相关戏剧戏曲术类的节目,在大型校内处活动或庆典中一展大学生的风采,这不仅仅是一种节目的表演,也是校园活动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广和延续,对推进中国戏剧戏曲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高校最终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还有一些综合院校,成立了戏剧戏曲研究所,有的已经开设了戏剧戏曲学专业和招收戏剧戏曲学研究生,有的院校还增设了戏剧影视、戏曲博士点,這都标志着戏曲艺术教育在逐步向理论化学术化的发展中迈进。
三、戏剧戏曲渗透网络
利用网络在大学生中间开展戏剧戏曲艺术教育,有利于传统戏剧戏曲的传承。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推广,让广大的大学生也有了接触戏剧戏曲并喜欢上戏剧戏曲的机会。“互联网给了观众更多地接触中国戏曲的机会,相信会有更多的网民爱上戏曲艺术。”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如是说。各主流网站、新媒体和视频客户端应推出多样化的戏剧戏曲类栏目,对戏剧戏曲界的相关新闻进行大力宣传报道。高校校园网也应该有相关戏剧戏曲相关的文化素质教育主页,这是进行戏剧戏曲传播的有效载体,无形中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香港卫视副台长白燕升也曾表示:“戏曲应将它推广到“外行”中去,特别是要让更多的大学生观众进入剧场,了解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让年轻人走近戏剧戏曲,很重要的一点,传播方式要有时代感时尚味儿。”
当然要让戏剧戏曲真正地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让观看戏剧戏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可以说其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看到时代发展的背景和当代大学生对文化欣赏的诉求,站在他们的角度,紧扣时代脉搏,并怀着真诚之心、真切之情去接近、感动大学生朋友,要为大学生多创作、多演出符合他们心理和诉求的有现代意识、有现代情思的剧目。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以至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电视以及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丰富多彩,传统的戏剧戏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如果不再继承、推广和发扬,这门艺术将逐步走向边缘和衰落。当前的环境、体制和机制下,让传统的戏剧戏曲走向高校大学生,遇到了许多难题。但我们相信,通过相关部门的重视,可行性措施的实行和大家的参与,戏剧戏曲会拥有美好的明天,整个戏剧戏曲市场的会得到繁荣发展,当代大学生会走进戏剧戏曲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魏琦:《当代大学生戏曲文化素养缺陷分析》[J],教育园地,2010.4.
[2]孙娜:《借力网络让传统戏曲走近青少年》[J],大舞台.
作者简介
郭金龙,男,(1985-),湖南益阳人,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让梨园戏曲走进音乐课堂 篇4
一、音乐教师应做新一轮戏曲音乐的忠实观众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 但当前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遗产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年轻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在新一轮教改中, 这一问题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音乐教师是积极面对, 还是绕道而行;是全身心投入, 还是半推半就, 这完全取决于老师。所以, 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能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 这种暗示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态度, 对他们造成积极或消极的作用。音乐教师首先应从自我做起, 热爱戏曲艺术并多听、多唱、多学、多接触戏曲, 做戏曲的忠实听众、观众, 不断地充实自己, 做到厚积薄发, 应用自如。这样, 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更自信、自如地侃侃而谈,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戏曲艺术的延续, 也是时代需要, 也是我们的责任。在教学中, 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己任, 积极探索母语音乐教学规律, 从我做起, 从今做起。
二、古老戏曲走进音乐课堂要立足于传承文化的高度, 富有创造性地结合
1. 导入戏曲艺术学习的角度要有创造性
过去我们在教授戏曲时仅只从音乐入手, 欣赏、学唱等, 不管学生喜好与否, 先“灌注”下去再说, 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兴趣入手, 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艺术课程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的讲述、对神话人物的认识、简单动作的表演、绚丽脸谱色彩的含义等多角度去切入戏曲学习。
2. 开发具有游戏倾向的实践活动, 走近戏曲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 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本人结合《戏曲大舞台》进行音乐课教学, 将戏曲音乐河南洛阳●郭平均
知识用抢答、必答题的形式进行教学, 仿照“开心辞典”“幸运五十二”栏目。有关比赛方面的音像资料由分组的学生和老师收集, 同时结合美术课让学生首先把京剧艺术最明显特征的脸谱自己动手绘画, 学生自然就很想去了解脸谱的产生及京剧的有关知识, 这样各小组参赛队员就会积极备战。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 给学生六张脸谱, 让学生“找伙伴”。结果, 同学们很快地把黑脸的张飞, 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 荆轲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 司马毅凑在一堆, 由此便可自然地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即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在剧中的角色划分。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 结果自然印象深刻。通过这种形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收集和比赛中, 又将这些知识相互交流, 共享。
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 变“教书匠”为“活动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 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 融洽的人际环境, 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以兴趣为动力, 这样我在丰富戏曲种类中, 有目的选择了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旋律优美的选段作为教学内容, 如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祖国大建设一日千里”、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选段等。通过教学试验, 很受学生的欢迎, 课堂气氛高涨, 加上少量动作结合音乐本身的魅力, 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和共鸣, 我的戏曲教学试验初见成效。为创造出更多有趣的趣味游戏, 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 积极参与欣赏, 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才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让学生走近戏曲。“乐 (音乐) 即乐 (快乐) ”。如果这样, 我们的戏曲音乐的传承就有希望了。
三、心传口授是课堂戏曲的好教法
中国传统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靠的就是“心传口授”这种方法, 心传是内容、灵魂, 口授是形式, 说明它有许多优点。我们音乐课本中放入传统的戏曲、曲艺传统音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唱一些片断了解我国传统戏曲、曲艺的美的所在, 从而达到继承、弘扬传统音乐的目的。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唱过程中采用“心传口授”的方法, 像民间艺人那样, 在剧中人物 (或乐曲) 的思想情感基础上, 根据老师自身的音乐修养、艺术素质、审美情趣以及嗓音条件, 在基本唱腔 (乐谱) 的框架上对课本中的曲谱进行加花、润腔作再创造, 通过外部表情, 动作、眼神就能充分让学生体会戏曲韵味美的所在。总之, “心传口授”是最能体现戏曲韵味美的教学方式。
弘扬民族文化, 匹夫有责, 振兴戏曲艺术, 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戏校是培养演员的阵地, 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就是培养观众、戏迷、票友。只要音乐教师带头, 上下联动, 长久之往, 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成为校园一支健康的主旋律。校园戏曲音乐得到普及之时, 就是戏曲和学生零距离接触, 为了让学生们高兴地走入戏曲殿堂, 同行们, 起程吧———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戏曲进校园作文 篇5
主持人上场了,他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但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一直在想着这群戏曲艺人是怎样表演的。主持人大声说:第一个节目是“戏曲广播操”,台下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只见一个个貌美如花的阿姨们伴着悦耳的音乐登上了舞台,她们都面带着动人的甜甜的微笑,个个动作做到了最好,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虽然这个体操是我们天天都要做的,但任何人都没有这几个阿姨做得好。这几位阿姨做完这套广西区广播体操后,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二个节目是川剧表演――变脸。”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同学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想看看这表演“变脸”的大师在哪里?看着看着,一位身穿红色和黑色大袍的人上了台,不用说这位就是表演变脸的大师啦。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变脸大师的精彩表演。大师表演着威武标准的动作。“看变脸啦!”有一个同学尖叫道。我一看,真的,从红脸变成了蓝脸了,这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师转了几圈,袍子一甩,又变了,蓝脸又变成黑脸了,看的我目瞪口呆,张着嘴巴半天合不上。黑变粉、粉变白……这也太神了,这位叔叔真的太棒了。
试论戏曲音乐进校园 篇6
一、戏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 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 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所以, 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 因此, 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1.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戏曲旋律优美, 唱词生动活泼, 唱腔风格多样, 舞台形象丰富, 因而能触动学生情感, 震撼学生心灵,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传统越剧中有体现清正廉洁、机智断案、为民伸张正义的《秦香莲》《陈三两》等, 有体现惩恶扬善的《花烛恨》等;有体现贤洁孝道的《琵琶记》等, 这些看似老套的传统剧目却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完全可以警示后世、激励今人。
2.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 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 熔歌、舞、剧于一炉,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戏曲中, 有悦耳动听, 追求音乐美的唱腔;有节奏铿锵, 追求韵味美的念白;有动作细腻, 追求形体美的做工;有扣人心弦, 追求韵律美的武打, 还有舞台服装色彩的调配, 乐队和谐的伴奏等, 能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 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充满了激情, 在边学边唱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
戏剧是一项融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舞蹈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给大中学生开设戏剧课, 让他们参与一些戏剧活动,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格,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也有助于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 也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戏剧人才。
中国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 纷纷走出国门, 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 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国际影响不断增大, 而在国内戏曲却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危机。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发展, 把戏曲音乐引入课堂, 历届国家领导人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 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 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戏曲音乐进校园的尝试
当早晨我们经过公园会发现一些小朋友在爷爷奶奶的感染下也能唱上几句京剧, 在中央电视台的各种大型晚会中也经常发现在戏曲联唱中有小朋友的身影, 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出博得了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说明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戏曲爱好者。只要我们在学校中加强戏曲艺术教育, 利用课内外加强指导, 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欣赏、学演能力, 是能让学生爱好戏曲艺术, 开展戏曲艺术教育, 为使广大中学生学好戏曲音乐, 学校还可以在广播台适量地播放一些戏剧的经典唱段, 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课外戏曲兴趣小组, 可以从学唱简单的唱段到逐步学唱、排演折子戏。这样, 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唱、排练的自娱自乐过程中, 热爱自己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 充分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中的隐性功能。在当下流行音乐盛行, 传统戏曲备受冷落的时候, 不得不让我们感觉欣慰。他们当中如果能接受正统的训练, 说不定在未来的戏曲舞台上就能时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同时也能为戏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3月25日光明网报道, 春季新学期开学不久, 浙江省宁波市第十五中学 (实验校区) 就进行了一项新尝试:原来课间和午间的时间, 校园广播大多播放流行音乐, 现在被京剧唱腔所代替。学校广播节目先播放带有京剧韵味的现代歌曲《说唱脸谱》, 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接着再播放京剧名家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选段。
在湖北省武汉市, 第36中学、三眼桥小学等多所中小学, 京剧已悄然走进课堂;在北京, 北京市第171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等22所中小学, 也将在今年5月开设京剧课。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省市中小学推行15首京剧唱段进课堂试点, 近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一种主要观点认为, 京剧进校园是一件大好事。将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京剧纳入教育体系, 标志着民族文化的自觉。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更是力挺京剧进校园。在做客中国日报网站时, 周和平指出, 京剧进校园, 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京剧演员, 而是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周和平还认为, 京剧也是一种音乐, 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优美的音乐、表演中华民族的艺术, 非常有意义。
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种不仅仅是京剧, 京剧进校园活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他剧种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则在本次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传统艺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茅威涛透露, 在浙江, 越剧有几十万爱好者, 在长三角地区有上千万爱好者。相反, 杭州的公园、社区里, 很少有人唱京剧, 浙江的民间京剧团数量几乎是零。因此, 江浙地区的课堂里应教授越剧, 而不是京剧。如果只把京剧送进校园, 就会削弱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 文化保护需要本土化, 因地制宜。
茅威涛还建议,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方式应多样化, 不应仅局限于进课堂一种手段, 比如校园演出、举办讲座、邀请学生进团看戏。剧场所给予的, 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比如, 从1993年起,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已开始尝试培养学生对越剧的兴趣, 与学校合作设立“爱越基地”。
早在2005年7月20日光明网就报道南开大学把戏曲艺术纳入正规的教学科研中, 开设了京剧选修课, 外语学院还成立京剧团, 先后赴日本、香港等地演出。连日来, 学校接连上演昆剧、川剧等经典戏曲, 校园内掀起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高潮。
为在大学生中推广昆曲艺术,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策划了青春版《牡丹亭》十大名校巡演活动。近日, 青春版《牡丹亭》在南开大学开演, 南开大学以及天津高校师生千余人观赏了演出。《牡丹亭》在南开大学连演三场, 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 赢得了师生的喝彩。昆曲川剧等地方精彩戏曲进校园, 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不少学生反映, 演出非常精彩, 我们年轻人在这样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共鸣。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欣赏到这样高水平演出, 也希望我们民族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三、戏曲音乐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1. 戏曲进校园要因地制宜。
尽管国家教育部制订把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 并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剧目做教材, 但我国戏曲种类繁多, 为其他传统文化品种呼吁的声音, 不止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就认为, 是不是只选取京剧进课堂, 不能用城市孩子的标准或者是某一个地区有普及性的剧种来看全国。京剧在北京、天津等地方比较流行, 而在江浙等地, 评弹、越剧就更受欢迎, 全国有300多种地方戏, 其中有很多也和京剧一样进入了文化遗产名录, 对这些有丰富地方剧种的地区而言, 推广京剧就不适合。
2. 师资匮乏。
音乐老师大多是声乐或器乐专业的人员, 他们能否表达出京剧特有的韵味呢?师资匮乏, 是戏曲真正进校园的又一拦路虎。业内人士认为, 毕竟隔行如隔山, 不少音乐教师只能讲讲戏曲理论方面的知识, 有些教师本身对戏曲就不喜欢, 怎么能让学生感受戏曲的美呢?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委托当地戏曲院团, 选出一批优秀演员对老师进行培训。为了弘扬戏曲艺术电视台还开设“跟我学京剧”之类的栏目, 音乐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和学, 也可以组织优秀演员举办专题讲座, 和学生一起欣赏, 一起探讨。
3. 学校对戏曲进校园的重视程度。
我们不的不承认有些学校对戏曲进校园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京剧为例, 中小学推行京剧课, 应当按一门文化课来进行教学, 而不要上成表演课。在课堂上, 京剧老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们播放京剧名段、讲解京剧的历史, 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4. 学生学习戏曲音乐的兴趣。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应该得到不断弘扬。戏曲进校园, 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好举措。但孩子们会不会很好地接受。流行歌曲满大街在放, 多听几遍也就会哼哼了。戏曲相对比较专业, 学起来比较费劲, 而且缺少氛围。不说社会上, 就是在学生家里, 很多家长没兴趣去了解戏曲、学唱戏曲, 也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戏曲的熏陶。
5. 戏曲进入校园的社会舆论。
对于戏曲进入校园社会上反响强烈, 有支持也有反对。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都说, 传承中华古老文明, 要从娃娃抓起, 弘扬传统文化, 势在必行。反对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有人认为当下戏曲文化已经落伍, 很难让小孩子和年轻人接受, 戏曲是老年文化, 即使进入校园, 也不会为学生所接受, 照猫画虎收效甚微, 再者现在学生学习压力过重, 应该减负, 不应该再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四、对戏曲音乐进校园的几点建议
戏曲进校园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在校音乐老师利用寒暑假接受系统的戏曲知识培训, 在平时课堂上为学生造一种学习传统戏曲的气氛。
2. 在课余时间邀请专业人员或自行组织编排一些简单的样板戏, 让学生亲身体会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习热情。
3. 深入调研对于有戏曲特长的学生, 让其发挥优势, 一点带面, 互帮互助, 营造学唱戏曲的氛围。
4.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举办学校票友大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耳濡目染, 培养感情。
中国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 纷纷走出国门, 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 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国际影响不断增大, 而在国内戏曲却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危机。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发展, 把戏曲音乐引入课堂, 历届国家领导人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 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 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戏曲艺术是融合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的艺术门类。在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学习和演唱戏曲音乐有助于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和修养, 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戏曲音乐,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版.
[2]夏野.中国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
[3]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4]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5]吉联抗译注.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
[6]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 篇7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昆曲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困境论述
(一) 大学生的昆曲艺术审美大众和精英化对抗局势过于深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审美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多重类别, 表现出大众和精英审美文化的全面冲突迹象。所谓大众审美文化, 就是基层人民休闲、娱乐的专属工具;相比之下, 精英审美文化类活动, 倾向于个中成员心灵陶冶和精神提高结果, 有着此类素养的人毕竟不多。透过某类层面观察界定, 从明清传承到现代的昆曲, 便是精英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产物, 当中蕴藏着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墨客, 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维要素, 往往透过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词、腔调、剧本内容和舞台身段表现出来。想要令周边观赏人群更加细致地欣赏并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且能够自觉地延伸到相关社会意识形态评判层面之上, 就必须从思维灵活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入手, 督促相关指导教师, 借助最新技术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艺术综合性鉴赏技能。
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消费的繁盛时代, 人们的视听途径多种多样, 同时衍生出对全社会时尚、经济的推动浪潮, 包括时装、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驾驶等文化产物, 从根本上整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体系, 至此不同人员审美理念和社会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 长期身处此类复杂化生态文化环境之中, 他们的审美倾向和以上时代文化特征紧密关联, 却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艺术审美教育的厌倦对抗局势。
(二) 大学生对于昆曲潜在的艺术元素程式不了解, 学习中产生诸多不适感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 尤其是昆曲艺术, 对于内部要素衔接程式规范要求极为严格, 如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妆方式, 以及角色的任何动作细节等, 都不容许衍生任何偏差迹象, 可以说, 正是此类程式化凸显的表演风格, 才造就了昆曲艺术的理想美感效果。透过客观层面观察, 昆曲可被划分到形式美艺术行列之中, 其利用各类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组合, 换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应。而人们在进行戏曲欣赏期间, 经常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模式。尽管说, 部分戏迷对于昆曲的某些剧情、唱段等了若指掌, 但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欣赏情境之中, 这可以说和其感知体验到富有程式美感效应的艺术元素, 有着直接性关联。可是大学生长期接触外国最流行的艺术文化, 对于传统昆曲艺术程式几乎是一无所知, 不理解演员一句话为何要唱如此之久, 旋律为何不停旋绕, 走路又为何如此奇怪, 如若教师不能在合理时间内予以解释指导, 至此过后, 大学生群体想要顺利地透过以上表演规范体验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便显得更加困难了。
二、新时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艺术教育传承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一) 大学生内心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体上还是较为强烈的
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 每到谢幕阶段, 周边观赏的大学生都会急着拍手称赞。他们之所以内心如此激动, 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永恒渴望情感, 几乎完全被中国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单纯结合文化角度审视, 中国古典文化, 尤其是昆曲的艺术元素, 在剧场中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震撼作用, 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内心过于晦暗的民族美学感知态度, 得以重见光明, 民族骄傲感至此全面复苏。实际上昆曲艺术在我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艺术的不断冲击, 使得处于时代顶端的年轻群体, 习惯了观赏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 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 同时更存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坐标归属的质疑情感。而自从昆曲艺术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 有关内部广大学生掩藏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记忆, 开始被全面唤醒。
(二) 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状况产生一定的共鸣
结合于丹、易中天经典现代解读引起的国学热研究, 将经典艺术细致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环境之中, 不单单是进行外部推广宣传, 实质上是进行个体成员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呼唤。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 在其接受昆曲艺术教育和欣赏的环节中, 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际遇相互融合, 随之怦然心动, 这便是此类年轻群体在懵懂中一直无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类艺术作品, 能够借助其特有的演绎形式, 将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 那么任何人都会因为此类震撼结果而备受感动。如若想尽快令昆曲艺术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思维模式, 产生有机共鸣效果, 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渗透教育, 就显得格外重要, 毕竟人性, 不管对于我国古往今来的任何人文环境, 都是比较适用的。
三、在高校顺利落实昆曲艺术教育事务的引导策略内容解析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 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 涉及西方各类艺术文化元素, 开始直接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社会文化体系, 造成深度冲击,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 永远走在时尚潮流前沿, 其中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选择结果众多, 途径更是五花八门, 这便为今后我国昆曲艺术的推广和有机传承, 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尽管说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 高校更设置了戏曲艺术教育交流平台, 但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 从事任何活动的热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如若后续教育工作处理不够妥当, 即便是昆曲学习的初始阶段赋予学生怎样的美好印象, 最终也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被日渐淡忘。在此类现实背景下, 笔者开始针对现代化高校昆曲艺术教育策略, 提出以下改革指导性建议:
(一) 和专业剧团建立并维持长期系统化昆曲艺术教育传承的合作关系
尽管说长期以来, 我国各类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昆曲专业剧团组织活动, 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高校, 因为内部社团和相关机构合作意愿不强, 使得相关专业剧团难以成功介入, 最终呈现出昆曲校园推广活动的被动与从事游击战的局面。也就是说, 长此以往, 大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中唯独能够有一两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务碰触机会, 特殊情况下会一次都没有。由此看来, 专业昆曲剧团和高校之间, 有必要尽快制定出长期且系统化的艺术普及合作计划。
(二) 组织科学的艺术宣传普及活动, 力求贴近大学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鸣
结合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论证, 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大部分学生, 对于昆曲艺术感知程度不高, 并且强烈希望教师在布置此类艺术教育宣传事务的过程中, 能够尽量贴合他们的实际生活, 确保今后欣赏相关曲目过后, 能够适当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效果。因此, 高校在引进昆剧团并开展相关艺术推广事务期间, 应该主张在维系昆曲独特艺术特性的基础上, 添加更多的现代元素, 避免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规则过度偏离, 尽量激活其内心的民族艺术荣誉感, 从而真正地, 令昆曲成为现代大学生熟悉、热衷的艺术感知和素质完善工具。
(三) 尽快将昆曲艺术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等院校内部的昆曲相关课程, 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首先, 便是开设研究生专属的曲学方向研究课程;其次, 则是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公共选修类课程。相比之下, 后者课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实际上, 在昆曲公共选修课布置期间, 往往依照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时间加以安排,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 缺少一定的系统、稳定特性, 尤其对于今后昆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来讲, 更是带来诸多限制。因此, 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之后实施合理、系统化的调试引导方案, 对于昆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教育, 绝对是十分有利的。
(四) 透过多重途径强化高校昆曲的艺术教育实践能效
第一, 其必须竭尽全力地引起国家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就是说, 相关教育机构, 必须快速地将昆曲文化视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一类核心组成单元, 提升对其的认知水平;同时, 高校还应在响应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 自觉地进行艺术课程原有形式改造, 将昆曲艺术作为必修课程, 并在日常教育事务中得以系统化覆盖落实。
第二, 高校必须全面关注昆曲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效。将戏曲艺术转变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并长期进行单独授课。当然, 为了全面保障昆曲艺术的实际教学质量, 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 可以定期聘请专业戏曲艺术家, 步入课堂之中讲授心得并直接授课。
第三, 教师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激活学生对于昆曲课程的学习兴致。想要顺利提升昆曲艺术教育实效, 必要途径便是进行学生个体感知兴致提升, 此类工程较为深入复杂。教师有必要自然地将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融合在一起, 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最佳表演作品, 督促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中汲取知识养分, 和教师合作顺利地营造出和谐有趣的戏曲学习氛围, 为其今后的戏曲艺术学习应用技能提升, 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四, 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 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第五, 校园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的组织建设。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建设, 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院系或是机构审核确认, 之后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 结合学校自身状况进行不同活动经费筹措, 大多数情况之下将由学校或是社团收取的会费予以支付。至于校园昆曲艺术交流社团的一切活动形式, 都是由内部参与的学生进行定期组织的, 如学习、欣赏和表演昆曲等方式, 社团同时更肩负着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划和组织职责。归结来讲, 此类社团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群体和昆曲艺术表演活动的枢纽, 不管对于专业学习曲学, 或是其余对昆曲艺术保留感知兴趣的学生来讲, 昆曲社团的存在, 都为其今后更好地接触并实践学习昆曲, 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平台。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 昆曲艺术教育欣赏等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布置和宣传的第一大困境, 便是相关活动的经费支持。据了解, 一场适当规模的艺术普及和表演项目, 需要动员的剧团人数至少为60 人, 而当中产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费用, 加在一起也将达到五六千元左右, 不管对于剧团或是高校来讲, 都是一笔较高的费用, 因此在进行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布置期间, 专项基金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 当中蕴藏着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 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园之中, 并转化成为一类重要的课程内容, 对于全面推广传承中华传统艺术, 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技能、净化高校校园文化交流环境、抵制鄙俗商业文化侵扰等, 都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 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摘要:结合相关实践调查结果整理判定, 想要在高校推广宣传戏曲经典文化, 必须同步激活学生灵活的理性、感性思考潜能, 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播放代表性影视资料, 令学生对于戏曲艺术产生全面性认知, 这便是今后戏曲艺术教育的核心使命。因此, 笔者的任务, 主要是透过昆曲角度进行现阶段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状况的客观调查验证;同时, 结合一切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热爱并有机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最终为今后我国戏曲经典长远化流传, 提供较为稳固的过渡支撑桥梁。
关键词:戏曲经典,昆曲,高校教育,艺术内涵,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南山.苏州在校大学生对昆曲接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0 (03) :77-92.
[2]田韶东.昆曲上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研究[J].美育学刊, 2011, 15 (03) :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04) :103-118.
[4]傅谨.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艺术, 2011, 12 (03) :144-160.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 篇8
自1905 年中国自制的第一部电影, 亦是戏曲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诞生以来, 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和戏曲密切相连。但新世纪以后, 电影脱离戏曲独立发展, 在商品经济的激流中快速成为大众媒体最有力量的一部分, 对传统文艺样式造成猛烈冲击。戏曲电影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游移停滞期, 蓬勃不再, 日益陷入一种发展困境中。然而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意义重大, 古老又兼收并蓄的戏曲艺术仍期待利用电影的一些特性推广自身, 为自己赢得更广泛的欣赏群体。
一、戏曲与电影各自美学特征的差异
戏曲和电影都属于综合艺术, 它们各自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华, 综合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视听艺术与表演艺术, 再现与表现造型艺术, 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是戏曲属于剧场艺术, 它与电影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学特征上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将戏曲搬上萤幕时, 必然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遭遇巨大阻力。
(一) 戏曲艺术之魂——写意性。王国维说:“戏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艺术, 是“歌、舞、乐、诗”的融合, 写意是决定中国戏曲艺术性质的内在美学规律。
戏曲的写意性是高度严谨与完备的, 是一种整体的写意。戏曲将丰富的生活经历凝练为特定的艺术形象, 不诉诸形似, 而追求神似, 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同时, 景随人走, 不刻意照搬生活物质, 而将实景升华为意境, 以虚拟的方式表达创作主体的意志情怀, 使观众见一叶而知秋。
(二) 电影艺术之本——逼真性。电影艺术的追求真实性是由其物质本性所决定的——物质载体是它存在的基础。从电影诞生之初, 以镜头真实地纪录客观生活中的人和物的状况, 描述物质现实, 就是电影的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据说卢米埃尔兄弟在放映《火车进站》时, 由于画面的真实性, 当火车头由纵深处开过来时, 在场的观众惊吓地四处奔逃——他们难以分清电影和现实, 以为真的火车开过来了。
电影是物质世界的复原, 它追求“可信度”, 让人们“清醒地发梦”, 故而电影排斥一切虚假的佈景、造型、服装道具和人物表演, 要求内在的真实与外在形象的逼真达到统一高度, 从而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显而易见, 电影与戏曲的美学追求存在著巨大的差异性, 这就是两种艺术样式的分歧根源。
二、戏曲与电影各自表现手段的差异
戏曲与电影艺术本体特质的不同、美学追求的不同是内在的、根本的, 那么他们在外部的, 最直观的矛盾体现就是各自表现手段的差异。
(一)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演员中心论”。戏曲的主要媒介是舞台、演员以及演员的程式化表演, 通过“歌、舞、诗”的融合来进行叙事与戏剧发展, 这是它在表现手段上区别于电影的基本所在。
程式化的戏曲表演是戏曲艺术对生活动作、语言心理的高度提炼概括、夸张或者形变, 以符合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戏曲表演中, 程式行当的个性表演相当讲究, 身段动作、咬字、发声、归韵皆独具美感与特点。
王安祈老师在第十三届国际青年汉学会议的主题演讲中有特别强调:“唱念做打不是戏曲的载体, 而是本体”。演员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与推动叙事, 一出经典剧目演了千百遍,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演员, 每一次表演都是演员与剧中形象的不断叠印。通过对一些特定的身段动作与唱腔念白不断琢磨与研究, 演员本身、或是演员的流派决定了戏中人物的性格与特质。比如梅兰芳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 曾一被认为是一出“粉戏”, 有轻浮放荡之嫌, 而梅先生却投入多年心血将其去芜存菁, 迎合新时代的思想潮流, 将《贵妃醉酒》以端庄雅正的姿态重新搬上舞台, 并由梅派传人长演长新。
(二) 戏曲艺术的舞台语言——假定性特征。戏曲表演的另一特征——虚拟化, 与舞台的假定性特是分不开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的舞台语言表达。虚拟表演是戏曲舞台时空自由转换的重要构成形式。戏曲表演讲究“景随身变”, 剧中的时间地点往往随著演员的身体动作、唱辞就可以变换。正所谓“打起仗来, 十来人代表千军万马;跑起圆场, 数十步行过万水千山;一桌一椅当是皇家后庭、江湖绿林;手起声落便有横戈立马、恩怨情仇……”。
戏曲的舞台是有限的, 但所容纳、表现的生活内容却是无限的, 演员们通过虚拟而精准的表演, 将观众们带到特定场景中去, 引导观众进行联想, 将生活化的情境补足。可以说, 戏曲的舞台语言, 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书写的。
(三) 电影表演的艺术特征——真实与自然。相比较戏曲表演的程式化与虚拟性, 电影表演的准则恰好相反, 追求真实、本色与自然。电影演员通常需要经过严格、专业的学习训练, 以掌握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技巧。即使是非专业演员, 其显示身份或特质也必定是与剧中人物角色密切相关的。银幕的纪实性决定了电影是一种以现实生活本身的逼真形态来反映生活的艺术。所以电影表演是在真实的外景、或确切再现现实的内景中进行的, 这就要求电影演员能够很好地将自身与环境融合, 成为“真实”的一部分, 去除“表演感”, 从而使观众感觉这个角色就像是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 达到观众信服的戏剧前提。
真实的表演不仅建立在优秀演员对角色要求的技能的较好把握上, 更建立在真实的心理反应基础上。为了演活某个角色, 电影演员不仅要体验角色设定的生活, 更要时刻揣摩人物的心理状态, 用心灵去创作, 准确控制自身的一切, 如声音、语言、形体、姿态、眼神等去表达内心世界, 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电影演员的表演, 更大程度上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 电影演员所有的精湛技艺、精力与功夫, 都紧紧围绕剧本、剧情与导演构思, 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精彩的即兴发挥, 这些都是与电影的物质特性紧密相关的, 同时也远远区别于戏曲表演的传统讲究。
(四) 电影的镜头语言——蒙太奇思维的灵光。镜头是电影的基本单位, 电影创作者将一部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分成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点的镜头加以拍摄, 再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加以剪接, 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运动整体。支撑试听语言体系的就是格式塔心理和蒙太奇思维。
蒙太奇思维不仅有叙事的功用, 更有一种强大的艺术效果, 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规范和引导他们的情绪与心理, 激发观众进行联想, 从而完成对时空的再造, 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三、戏曲与电影各自观演关系的差异
(一) 戏曲与观众。京剧的观看美学是“看角儿看段”, 是“人上有人”, 戏曲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剧情, 更在于观众们的观看心理。很多戏曲经典的戏曲段落被传唱表演过千百次, 戏迷们早已耳熟能详, 但越是这样人们越是爱看, 为什么?因为人们看的不仅仅是戏曲剧情本身, 而更是演员的“唱功”、“扮相”、“做派”、“身段”……戏曲演出现场的高潮时刻与剧情本身的高潮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有一种高潮就是当“角儿”的精彩演出在以上方面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需求时, 观众们的“叫好儿”、喝彩沸腾满场。在那一刻, 演员与观众是无隔阂的, 是“同气相连”的, 观众与观众之间也是相互感染的, 有所交流的, 整个剧场中的观演关系是多角度并存的, 这就是戏曲演出的极重要部分——场气。
所以, 戏曲演出是由演员的创作实践和观众的观赏共同并同时完成的。戏曲是剧场艺术, 观众们的叫好喝彩会极大地刺激演员, 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表演更加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在戏曲演出中, 舞台上下的演员与观众是相互依存的, 在演出的当下, 演员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观众们的喜恶, 感受到观众是否被感染等, 这种即时的反馈能够使演员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演分寸。所以, 即使是统一剧目, 戏曲演员的每一次演出也都是一次重新创作, 每一场演出都可能因为观众的反应、演员之间的配合、演员对角色理解的细微不同而有所不同, 每一场演出都不可被复制。这就是戏曲演出的宝贵之处, 亦是戏曲艺术的一部分。
而电影演员在表演时, 面对的是摄像机与各种造型照明设备, 不会有观众在表演现场, 所以电影演员无法与观看者即时取得互动, 从而电影屏幕阻隔了“场气”, 使戏曲艺术的这一宝贵特质有所减弱或消失。
(二) 电影与观众。看电影可以是众乐乐, 也可以是独乐乐, 观看电影的场地与时间都基本不受限制, 尤其是在摄影录制技术全面数字化的当下。由于萤屏的阻隔, 以及电影录制的物质特性, 观看行为与表演行为永远不可能同时进行。但是也正因为镜头的存在, 观众得以近距离、或者局部地观看人物角色, 从而获得了一种偷窥的快感。
电影镜头的运用改变了观众与观看对象的实际距离, 带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 把本色、流动的现实场景带给观众, 使他们身临其境, 在规定场景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观影过程中, 观众既可以看到各种奇观又可以听到震撼人心的音乐音响, 充分享受真实观看的快感, 这便是电影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广观众群的魅力所在。
四、结论
将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相结合, 一方面使中国电影由于戏曲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叙事特色, 也因为名角儿和名段吸引了更多观众, 另一方面, 戏曲也借助电影的已广泛传播, 也在拍摄电影中做了新的艺术尝试。但是本文更想强调的是, 戏曲艺术作为舞台艺术的魅力无可取代, 不能够抹煞戏曲的舞台特性, 否则即使再怎样用先进的电影手段去表现, 戏曲也将会失去其生命力。
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在美学追求、变现手段、观演关系等各方面的不同与矛盾是戏曲电影创作者一直在努力融合的, 但是由于两种艺术形式写意和写实的本质诉求不同, 戏曲和电影的结合必然出路只能是以戏曲为核心, 用电影的记录手段为戏曲服务, 而不是企图以电影的试听手段去解构戏曲艺术。所以, 戏曲与电影的结合, 还是应以戏曲舞台纪录片为主, 利用电影的现代技术将戏曲艺术的精华完整保留, 发扬光大。
摘要:由于两种艺术形式写意和写实的本质诉求不同, 戏曲和电影的结合面临着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 戏曲电影的必然出路只能是以戏曲为核心, 用电影的记录手段为戏曲服务, 与戏曲艺术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 篇9
豫剧现代戏《焦裕禄》以新的视角、新的素材和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 展现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坚守立党宗旨、带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改变穷苦面貌的历程, 使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豫剧名家贾文龙、蒿红伟的精彩演绎, 给师生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在日前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 豫剧《焦裕禄》荣获文华大奖地方戏曲组第一名。
据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青少年的戏曲艺术素养, 我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力争三年内实现全省大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 并通过开设戏曲类课程、培训专业教师、培育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 开展戏曲文化通识教育。
(摄影:陈卓)
(摄影:陈卓)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 篇10
关键词:戏曲,传承,经典,京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在迅猛飞速的发展, 影视等多媒体作品的大量涌现, 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面对这些现代多元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衰落, 较文学、音乐、美术来说, 戏曲是相对退后了, 这是有目共睹的。加之社会竞争激烈, 当代青年人难免会把重心放在西方的实用物质文明的汪洋之中, 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本国偏于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戏曲演出场次的减少致使许多青少年接触戏曲的次数减少, 甚至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接触过戏曲, 使他们对戏曲艺术缺乏真切的了解, 存在不少的误解, 喜欢戏曲的青少年几乎是凤毛麟角。中国戏曲确实真正到了新的危险时刻。
中国戏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民族性和传承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1界大会中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该宣言成分肯定了文化多元化的宏大气势。然而, 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就必须依靠世世代代的传承才能保存下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即就各缔约国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与发扬以及被社会大众认可的同时必须向青少年一代进行其知识的传播与宣传的教育活动。而今年十一月京剧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何等的可喜可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 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和别具声色的民族风格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喜爱。它把音乐、美术、曲词、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美融为一体, 在特有节奏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充分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 中国的戏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而这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 还存活在世界上并且还在发展的只有中国的戏曲了。一个民族的存在其根底就是文化的存在, 戏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堪称国粹是因为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自它的发源就结合了地方的戏种, 京剧曾以“皮黄”来代称, 皮是西皮调, 出于秦腔, 又名汉调, 黄就是二黄, 徽调的演唱, 艺人将这二者融合在一起, 称为皮黄调, 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徽班进京决定了京剧的最后形成。而徽班的流动性强, 使其与其他戏种接触频繁, 进京前在声腔上就与许多戏种互有交流渗透。
由此可见, 京剧是我国各地三百个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更是中国民族戏剧, 文化的集大成者。北京京剧院的《三打陶三春》在英国皇家剧院没有英文字幕进行翻译和解说的前提下, 引起强烈共鸣的事实可以说明, 京剧的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舞蹈、武打等各种表演艺术手段,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 教育部把京剧定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 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树立名族自信心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精神文明家园都有着深远积极的意义。在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过程中, 接受传统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少年如果没有学习接受民族传统艺术, 那么民族文化就会从此衰落甚至断裂。青少年是发展的一代, 是社会未来的栋梁, 民族的希望, 更是未来文化的主人翁, 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戏曲中那些不同种类的艺术丰富多彩, 戏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 启发孩子们的思想, 让孩子们及早地汲取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养分, 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给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许多兴奋点。除此之外, 戏曲中舞蹈和武术对青少年的肢体训练有直接的帮助。服饰、化妆、脸谱的层面又可提高青少年的美育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会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选唱段全部是经典, 而且考虑到了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理解能力, 接纳程度, 所选曲目及难度也是由浅入深。革命传统曲目较多, 这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低年级以现代剧为主, 且朗朗上口, 不难学习, 如《报灯名》对低年级学生有亲切感, 传统和较复杂的曲目安排在高年级很适当, 对于有些复杂的, 学生们不论在相声或晚会上也是经常能听到的一些唱段, 学生并不很陌生。尤其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历史知识, 对于唱段中的一些深刻内涵也能有所理解。
如何把这项工作落实好,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认真努力地补上这一课, 不仅是十五个唱段, 还要懂得戏曲的一些尝识, 培训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教师在教学当中还要学会自学, 京剧的灵魂体现不只是唱, 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那麽学校的京剧课上应根据不同的曲目, 唱段及人物配备相应的戏服脸谱伴奏带,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京剧的魅力。京剧教材是一个大问题, 需要教育部组织京剧专业人士, 教育专家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代表, 共同组成专家组, 再来审核这项工作。只要大家一起群策群力, 这项政策一定能落实好。戏曲进校园必将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领路先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峰.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应对措施[C].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戏曲脸谱走进校园】推荐阅读:
脸谱和戏曲研究课教案10-06
戏曲进校园09-26
戏曲音乐进校园09-28
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10-20
戏曲进校园校长讲话08-11
学校戏曲进校园方案09-05
戏曲进校园学期计划10-22
“戏曲进校园”工作计划10-22
2018戏曲进校园工作总结08-27
戏曲进校园活动主持词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