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进校园(共6篇)
戏曲音乐进校园 篇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 历史悠久, 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 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 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 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戏曲如果能够运用在音乐教育中, 必然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并且推动中国戏曲更好的发展。
一、戏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 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 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所以, 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 因此, 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1.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传统戏曲旋律优美, 唱词生动活泼, 唱腔风格多样, 舞台形象丰富, 因而能触动学生情感, 震撼学生心灵,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传统越剧中有体现清正廉洁、机智断案、为民伸张正义的《秦香莲》《陈三两》等, 有体现惩恶扬善的《花烛恨》等;有体现贤洁孝道的《琵琶记》等, 这些看似老套的传统剧目却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完全可以警示后世、激励今人。
2.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 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 熔歌、舞、剧于一炉,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戏曲中, 有悦耳动听, 追求音乐美的唱腔;有节奏铿锵, 追求韵味美的念白;有动作细腻, 追求形体美的做工;有扣人心弦, 追求韵律美的武打, 还有舞台服装色彩的调配, 乐队和谐的伴奏等, 能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境之中, 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充满了激情, 在边学边唱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戏曲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能力。
戏剧是一项融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舞蹈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给大中学生开设戏剧课, 让他们参与一些戏剧活动,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格,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也有助于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 也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戏剧人才。
中国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 纷纷走出国门, 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 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国际影响不断增大, 而在国内戏曲却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危机。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发展, 把戏曲音乐引入课堂, 历届国家领导人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 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 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戏曲音乐进校园的尝试
当早晨我们经过公园会发现一些小朋友在爷爷奶奶的感染下也能唱上几句京剧, 在中央电视台的各种大型晚会中也经常发现在戏曲联唱中有小朋友的身影, 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出博得了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的阵阵掌声, 这说明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戏曲爱好者。只要我们在学校中加强戏曲艺术教育, 利用课内外加强指导, 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欣赏、学演能力, 是能让学生爱好戏曲艺术, 开展戏曲艺术教育, 为使广大中学生学好戏曲音乐, 学校还可以在广播台适量地播放一些戏剧的经典唱段, 举办专题讲座, 组织课外戏曲兴趣小组, 可以从学唱简单的唱段到逐步学唱、排演折子戏。这样, 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唱、排练的自娱自乐过程中, 热爱自己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凝聚力, 充分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中的隐性功能。在当下流行音乐盛行, 传统戏曲备受冷落的时候, 不得不让我们感觉欣慰。他们当中如果能接受正统的训练, 说不定在未来的戏曲舞台上就能时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同时也能为戏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8年3月25日光明网报道, 春季新学期开学不久, 浙江省宁波市第十五中学 (实验校区) 就进行了一项新尝试:原来课间和午间的时间, 校园广播大多播放流行音乐, 现在被京剧唱腔所代替。学校广播节目先播放带有京剧韵味的现代歌曲《说唱脸谱》, 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接着再播放京剧名家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选段。
在湖北省武汉市, 第36中学、三眼桥小学等多所中小学, 京剧已悄然走进课堂;在北京, 北京市第171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等22所中小学, 也将在今年5月开设京剧课。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省市中小学推行15首京剧唱段进课堂试点, 近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一种主要观点认为, 京剧进校园是一件大好事。将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京剧纳入教育体系, 标志着民族文化的自觉。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更是力挺京剧进校园。在做客中国日报网站时, 周和平指出, 京剧进校园, 不是为了培养多少京剧演员, 而是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周和平还认为, 京剧也是一种音乐, 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优美的音乐、表演中华民族的艺术, 非常有意义。
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剧种不仅仅是京剧, 京剧进校园活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他剧种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则在本次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传统艺术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议》。茅威涛透露, 在浙江, 越剧有几十万爱好者, 在长三角地区有上千万爱好者。相反, 杭州的公园、社区里, 很少有人唱京剧, 浙江的民间京剧团数量几乎是零。因此, 江浙地区的课堂里应教授越剧, 而不是京剧。如果只把京剧送进校园, 就会削弱其他地方剧种的发展, 文化保护需要本土化, 因地制宜。
茅威涛还建议,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方式应多样化, 不应仅局限于进课堂一种手段, 比如校园演出、举办讲座、邀请学生进团看戏。剧场所给予的, 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比如, 从1993年起,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已开始尝试培养学生对越剧的兴趣, 与学校合作设立“爱越基地”。
早在2005年7月20日光明网就报道南开大学把戏曲艺术纳入正规的教学科研中, 开设了京剧选修课, 外语学院还成立京剧团, 先后赴日本、香港等地演出。连日来, 学校接连上演昆剧、川剧等经典戏曲, 校园内掀起欣赏传统戏曲艺术的高潮。
为在大学生中推广昆曲艺术,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策划了青春版《牡丹亭》十大名校巡演活动。近日, 青春版《牡丹亭》在南开大学开演, 南开大学以及天津高校师生千余人观赏了演出。《牡丹亭》在南开大学连演三场, 精彩的剧情、精湛的表演, 赢得了师生的喝彩。昆曲川剧等地方精彩戏曲进校园, 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不少学生反映, 演出非常精彩, 我们年轻人在这样古老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共鸣。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欣赏到这样高水平演出, 也希望我们民族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三、戏曲音乐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1. 戏曲进校园要因地制宜。
尽管国家教育部制订把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 并选择了一些代表性的剧目做教材, 但我国戏曲种类繁多, 为其他传统文化品种呼吁的声音, 不止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就认为, 是不是只选取京剧进课堂, 不能用城市孩子的标准或者是某一个地区有普及性的剧种来看全国。京剧在北京、天津等地方比较流行, 而在江浙等地, 评弹、越剧就更受欢迎, 全国有300多种地方戏, 其中有很多也和京剧一样进入了文化遗产名录, 对这些有丰富地方剧种的地区而言, 推广京剧就不适合。
2. 师资匮乏。
音乐老师大多是声乐或器乐专业的人员, 他们能否表达出京剧特有的韵味呢?师资匮乏, 是戏曲真正进校园的又一拦路虎。业内人士认为, 毕竟隔行如隔山, 不少音乐教师只能讲讲戏曲理论方面的知识, 有些教师本身对戏曲就不喜欢, 怎么能让学生感受戏曲的美呢?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委托当地戏曲院团, 选出一批优秀演员对老师进行培训。为了弘扬戏曲艺术电视台还开设“跟我学京剧”之类的栏目, 音乐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和学, 也可以组织优秀演员举办专题讲座, 和学生一起欣赏, 一起探讨。
3. 学校对戏曲进校园的重视程度。
我们不的不承认有些学校对戏曲进校园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京剧为例, 中小学推行京剧课, 应当按一门文化课来进行教学, 而不要上成表演课。在课堂上, 京剧老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们播放京剧名段、讲解京剧的历史, 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4. 学生学习戏曲音乐的兴趣。
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应该得到不断弘扬。戏曲进校园, 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好举措。但孩子们会不会很好地接受。流行歌曲满大街在放, 多听几遍也就会哼哼了。戏曲相对比较专业, 学起来比较费劲, 而且缺少氛围。不说社会上, 就是在学生家里, 很多家长没兴趣去了解戏曲、学唱戏曲, 也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戏曲的熏陶。
5. 戏曲进入校园的社会舆论。
对于戏曲进入校园社会上反响强烈, 有支持也有反对。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上看到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都说, 传承中华古老文明, 要从娃娃抓起, 弘扬传统文化, 势在必行。反对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有人认为当下戏曲文化已经落伍, 很难让小孩子和年轻人接受, 戏曲是老年文化, 即使进入校园, 也不会为学生所接受, 照猫画虎收效甚微, 再者现在学生学习压力过重, 应该减负, 不应该再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四、对戏曲音乐进校园的几点建议
戏曲进校园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需要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在校音乐老师利用寒暑假接受系统的戏曲知识培训, 在平时课堂上为学生造一种学习传统戏曲的气氛。
2. 在课余时间邀请专业人员或自行组织编排一些简单的样板戏, 让学生亲身体会传统戏曲的博大精深, 激发学习热情。
3. 深入调研对于有戏曲特长的学生, 让其发挥优势, 一点带面, 互帮互助, 营造学唱戏曲的氛围。
4.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举办学校票友大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耳濡目染, 培养感情。
中国戏曲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包括许多地方戏, 纷纷走出国门, 活跃于国际戏剧舞台上, 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的钟爱, 国际影响不断增大, 而在国内戏曲却面临保护和发展的危机。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发展, 把戏曲音乐引入课堂, 历届国家领导人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 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 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 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 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戏曲艺术是融合表演、演唱为一体, 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的艺术门类。在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 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学习和演唱戏曲音乐有助于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和修养, 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戏曲音乐,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二版.
[2]夏野.中国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
[3]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4]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5]吉联抗译注.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
[6]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年.
[7]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戏曲音乐进校园 篇2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儿香……”一群小朋友踏着标准的踏步,小身子拧成“子午式”,大眼睛瞪得炯炯有神。在活泼明快的戏曲音乐下,北京回龙观育新学校京剧社团的孩子们用既规矩又稚嫩的嗓音,演唱京剧经典花旦戏《卖水》中的表花片段,为即将到来的“国戏杯”戏曲小票友大赛做准备。
当下,“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将古老戏曲融入当代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现在,很多家长重视孩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而戏曲中不乏中华思想文化和名著经典,其表演手法也有助于人们体会古典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从中小学戏曲教育入手,开设戏曲课堂,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一方面可以传承国粹,另一方面也能成为中小学特色教育建设的强大助力。
不少戏曲专业教师在刚踏进校园时,会面临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像“京剧是什么”“为什么唱戏时的声音那么奇怪”。这些问题反映出当今中小学生在成长环境中接触到戏曲的有限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灿烂的戏曲文化一无所知。戏曲初进校园时,一些学校在政策扶持下,免费为学生聘请了专业戏曲教师、开设戏曲特长班。但受大大小小的辅导班、艺术班的冲击,戏曲在很多家长那里遭受冷遇。
导致戏曲被忽视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判定戏曲无法带来直接的效益,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戏曲在中小学考学、升学中不占优势。另外,大部分年轻家长自己没接触过戏曲,不知道引领孩子去学习。
事实上,戏曲并没有落伍、跟不上时代节奏,只是需要我们赋予其赖以生长的环境。作为一名中小学戏曲教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戏曲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远比人们想象得大。手、眼、身、法、步,每一个动作和声腔呼应――戏曲课堂能充分调动孩子的艺术细胞,让他们更积极、活泼地发挥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在中国这片深厚的土地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优秀的戏曲艺术都应当被传承。如果说戏曲能够让当代青少年增加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那么当代青少年对戏曲的学习、吸收和探索,则滋养了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戏曲音乐进校园 篇3
关键词:戏曲,传承,经典,京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在迅猛飞速的发展, 影视等多媒体作品的大量涌现, 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面对这些现代多元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在一点一点地衰落, 较文学、音乐、美术来说, 戏曲是相对退后了, 这是有目共睹的。加之社会竞争激烈, 当代青年人难免会把重心放在西方的实用物质文明的汪洋之中, 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本国偏于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戏曲演出场次的减少致使许多青少年接触戏曲的次数减少, 甚至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接触过戏曲, 使他们对戏曲艺术缺乏真切的了解, 存在不少的误解, 喜欢戏曲的青少年几乎是凤毛麟角。中国戏曲确实真正到了新的危险时刻。
中国戏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民族性和传承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1界大会中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承认和肯定。”该宣言成分肯定了文化多元化的宏大气势。然而, 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就必须依靠世世代代的传承才能保存下来。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即就各缔约国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尊重与发扬以及被社会大众认可的同时必须向青少年一代进行其知识的传播与宣传的教育活动。而今年十一月京剧也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何等的可喜可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 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和别具声色的民族风格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喜爱。它把音乐、美术、曲词、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美融为一体, 在特有节奏中达到和谐的统一, 充分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 中国的戏曲与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而这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 还存活在世界上并且还在发展的只有中国的戏曲了。一个民族的存在其根底就是文化的存在, 戏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堪称国粹是因为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自它的发源就结合了地方的戏种, 京剧曾以“皮黄”来代称, 皮是西皮调, 出于秦腔, 又名汉调, 黄就是二黄, 徽调的演唱, 艺人将这二者融合在一起, 称为皮黄调, 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它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徽班进京决定了京剧的最后形成。而徽班的流动性强, 使其与其他戏种接触频繁, 进京前在声腔上就与许多戏种互有交流渗透。
由此可见, 京剧是我国各地三百个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更是中国民族戏剧, 文化的集大成者。北京京剧院的《三打陶三春》在英国皇家剧院没有英文字幕进行翻译和解说的前提下, 引起强烈共鸣的事实可以说明, 京剧的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舞蹈、武打等各种表演艺术手段,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 教育部把京剧定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将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 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树立名族自信心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精神文明家园都有着深远积极的意义。在青少年精神成长的过程中, 接受传统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青少年如果没有学习接受民族传统艺术, 那么民族文化就会从此衰落甚至断裂。青少年是发展的一代, 是社会未来的栋梁, 民族的希望, 更是未来文化的主人翁, 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戏曲中那些不同种类的艺术丰富多彩, 戏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操, 启发孩子们的思想, 让孩子们及早地汲取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养分, 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给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许多兴奋点。除此之外, 戏曲中舞蹈和武术对青少年的肢体训练有直接的帮助。服饰、化妆、脸谱的层面又可提高青少年的美育素养。通过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会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选唱段全部是经典, 而且考虑到了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理解能力, 接纳程度, 所选曲目及难度也是由浅入深。革命传统曲目较多, 这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低年级以现代剧为主, 且朗朗上口, 不难学习, 如《报灯名》对低年级学生有亲切感, 传统和较复杂的曲目安排在高年级很适当, 对于有些复杂的, 学生们不论在相声或晚会上也是经常能听到的一些唱段, 学生并不很陌生。尤其高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古代历史知识, 对于唱段中的一些深刻内涵也能有所理解。
如何把这项工作落实好, 我认为关键是教师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认真努力地补上这一课, 不仅是十五个唱段, 还要懂得戏曲的一些尝识, 培训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教师在教学当中还要学会自学, 京剧的灵魂体现不只是唱, 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那麽学校的京剧课上应根据不同的曲目, 唱段及人物配备相应的戏服脸谱伴奏带,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京剧的魅力。京剧教材是一个大问题, 需要教育部组织京剧专业人士, 教育专家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代表, 共同组成专家组, 再来审核这项工作。只要大家一起群策群力, 这项政策一定能落实好。戏曲进校园必将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起到领路先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峰.戏曲的生存“危机”和应对措施[C].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戏曲进校园 篇4
我局对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不仅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而且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前我局正在开展“黎苗族地方文化进校园”文化活动,对“戏曲文化进校园”还没有进行开展。但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我局下一步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戏曲艺术,丰富青少年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了解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戏曲基本通识性知识,欣赏或学唱经典曲目唱段,了解戏曲文化的思想精粹,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激发全县中小学师生学习探究戏曲艺术的兴趣,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小学生戏曲艺术欣赏水平,推动戏曲进校园深入进行。
二、具体措施: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三、对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戏曲专业人才匮乏,现有的艺术辅导老师均为歌舞、声乐、器乐方面的教员,缺乏戏曲专业人员,加上了解掌握传统戏曲行当的人员已退休,无法进行传授和展示,只能靠外聘的戏曲教员进行示范和讲解。
(二)经费方面:如果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以致“戏曲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戏曲进校园”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三)传承的长效机制:如果缺乏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持续动力,“戏曲进校园”多呈“昙花一现”。
(四)统一的监控系统:
1、对在学校中开展戏曲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上级部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那么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可能就会出现被动或临时应付,缺少统一部署与安排。
2、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五)宣传方面:对于“戏曲进校园”部分学校,家长、教师的认知不足,可能会制约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因而会产生没有用,没有必要学的抵制心态或采取消极应付。
戏曲音乐进校园 篇5
豫剧现代戏《焦裕禄》以新的视角、新的素材和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 展现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坚守立党宗旨、带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改变穷苦面貌的历程, 使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豫剧名家贾文龙、蒿红伟的精彩演绎, 给师生们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在日前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 豫剧《焦裕禄》荣获文华大奖地方戏曲组第一名。
据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青少年的戏曲艺术素养, 我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力争三年内实现全省大中小学校所有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 并通过开设戏曲类课程、培训专业教师、培育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 开展戏曲文化通识教育。
(摄影:陈卓)
(摄影:陈卓)
戏曲音乐进校园 篇6
1. 艺术团队——扬剧进校园的领头雁
扬剧进校园需要一支领头雁,成立兴趣小组或艺术团队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好方法。我校的扬剧小戏迷艺术团主要是由三至五年级爱好扬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文艺团体。这是菁菁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学校艺术团队的一朵奇葩。通过各种参观学习活动,小戏迷们长了不少见识,丰富了课余生活。这个艺术团成为了他们学习扬剧、展示才华、快乐成长的舞台。
2. 校本教材——扬剧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材是同学们学习的范本,是教师执教的教本,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和载体。为了让扬剧真正科学、深入地在校园内普及起来,我们组织学校音乐组的所有教师通过上网查询、拜访名家等形式收集资料,编写了《走近扬剧》校本教材。《走近扬剧》共分五个部分:扬剧概述、剧目欣赏、著名人物、学唱曲目和扬剧广角。其中学唱的曲目囊括了扬剧的主要曲牌和唱腔,这些曲调简单易学、唱词生动有趣,是初学者的最好学唱曲段。《走近扬剧》这本校本教材集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科学有序、深入浅出是一本受广大师生喜欢的教材。
3. 专家引领——扬剧进校园的科学保障
(1)聘请名家,培训指导。我校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汪琴和葛瑞莲老师担任我校扬剧艺术团师生的指导老师,定期来我校指导扬剧教学。两位名师德艺双馨,精益求精,她们给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扬剧的起源和发展、扬剧的唱腔与曲牌、扬剧的道具与服饰、演唱著名曲目、表演舞台身段……艺术团的师生们在名家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中充分领略了扬剧艺术的魅力,感悟了地方戏曲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表演程式。
(2)结对社区,老少互动。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西峰社区有个成立多年的扬剧老年艺术队,队长是个76岁高龄的老人。虽说这个扬剧艺术队表演都是业余的,但多年来该团排练演出活动从未间断,在扬州较有名气。我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与西湖社区结成对子,经常开展互动教学。他们拉起二胡,敲起响板,一字一句教唱,从吐字到行腔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很快就让同学们沉浸在戏曲的优美旋律中去了。
4. 开展活动——扬剧课堂教学的延伸
(1)观摩专业扬剧课,感受扬剧魅力。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是扬州市唯一一所开设扬剧专业的学校,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专业扬剧班学员的风采,我们组织了一次观摩活动。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扬剧专业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为同学们表演了水袖、云场步、毯子功等基本功,演唱了经典曲目《鸿雁传书》和《单下山》。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婉转清新的唱腔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同学们虚心请教,学起耍枪舞棒,穿起了戏衣,甩起了水袖。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扬剧,感受了扬剧的魅力,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扬剧的种子。
(2)牵手名家票友,接受艺术指导。扬州市扬剧团的团长李政成是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我校扬剧小戏迷艺术团接到扬州日报的邀请,参加“党报在线”栏目与扬剧团团长李政成、副团长张卓南、国家一级演员葛瑞莲、国家二级演员赵紫君以及扬州宝带社区的戏迷票友们在一起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同学们现场表演了经典唱段《王樵楼磨豆腐》,虽然他们的唱腔稚嫩,但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扬剧专家们感动。扬剧团团长李政成亲自点评,他从唱腔、身段上给同学们指点,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戏曲音乐进校园】推荐阅读:
戏曲进音乐课堂06-06
戏曲进校园09-26
戏曲进校园校长讲话08-11
学校戏曲进校园方案09-05
戏曲进校园学期计划10-22
“戏曲进校园”工作计划10-22
2018戏曲进校园工作总结08-27
戏曲进校园活动主持词09-28
中国戏曲音乐08-31
戏曲音乐元素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