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戏曲进课堂

2024-10-26

小学戏曲进课堂(共12篇)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1

让戏曲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戏曲进课堂之我见

王春林

关于《戏曲进课堂》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树立意识

达成认同

普及教育

文化桥梁

【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传统戏曲日渐失去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并呈急剧消失和边缘化的状态。加餐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中迅速流行,而他们对传统戏曲越来越格格不入,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构筑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竞争力,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戏曲进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而且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当今世界个人文化自信的需要。

一、理清思路,树立正确意识,达成理念认同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一,在世界戏曲舞台上是独树一帜。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以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的杰出代表,饮誉世界。如果不加以好好保护和传承,将来很有可能会失传。新课程要求在音乐教育中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通过学习戏曲,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在扩宽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再说学校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规模优势,容易组织教学,而且普及面广。小学生可塑性强,善于接受,一旦接受会影响终身,因此我认为让戏曲进课堂是传承振兴戏曲的最佳途径。这样,既能看到京剧这棵大树,又能看到我国戏曲这片“森林”将戏曲纳入音乐课堂是最有认同度的。

二、“戏曲进课堂”是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

现在许多的孩子对京剧几乎没什么概念,仔细起来,出现类似现象当然不能怪我们青少年,不是他们不喜欢京剧,而是没有给他们提供了解戏曲的机缘。没有给他们创造欣赏得条件。他们得生活中更多得是奥特曼、火车侠、猫和老鼠......而戏曲又是博大精深得,即使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存在,他们也许看不懂也听不懂。把戏曲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通过老师的演唱或欣赏曲目背后故事得分析和介绍及相关视频材料的欣赏中逐步改变他们对戏曲的无知状态。因此,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戏曲进课堂”并不是培养戏曲专业演员和票友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戏曲知识的教育,这种普及是希望青少年对戏曲得基本元素,如:京剧的起源,不同色彩脸谱代表得不同含义,京剧的唱腔,流派,乐器,代表作品等有一定得了解,相信对京剧有一定了解后,京剧术语中什么是圆场、下腰、台步、云步,什么是虎跳、乌龙绕柱等,也会像流行歌曲,神奇宝贝一样进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当然,课堂中京剧艺术的普及应拒绝灌输性的知识教育,包括硬性的说教,反复跟唱等。这样只能导致孩子反感甚至厌恶。因此,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普及戏曲艺术的关键。

三、“戏曲进课堂”重在架起一座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

教育部将戏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中,青少年通过从一年级到九年级对戏曲的耳濡目染,自会有各自不同的收获,有的是唱腔的收获,有的是身段的收获,有的是历史的收获,但这些收获并不是戏曲进课堂的真正目的所在。在音乐课中开展戏曲演唱活动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让孩子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戏曲表演的神韵同时,对什么是民族的传统美、古典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让他们为中华民族有着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激发引导他们不断走进神圣而迷人的文化殿堂中,吸收与传承中华民族更多的传统文化,这才是小学戏曲艺术教育追求的真正目的,因此,戏曲进课堂正是为青少年架起一座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

当然,戏曲进课堂不是培养戏曲名家,也不是为了学而唱这几个唱段。教育部定的几个曲目,只是提供给学生欣赏的范例。从这些曲目的欣赏过程中对戏曲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引起学生今后去关注戏曲,为培养将来的戏曲观众打好基础,如果要走得更快更好,还需要一个课内外结合的戏曲氛围。课内与课外活动结合才能培养学生戏曲兴趣目的的教学,应该是最有深度的教学。

如何让学生了解、接受并喜爱上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呢?下面我来谈谈在近几年的戏曲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心得:

一、用戏歌架起流行音乐与戏曲音乐的桥梁戏歌是一种新兴的音乐体裁,是戏曲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因素结合的产物。戏中有歌、歌中有戏, 当前的现状分析:现在的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中都能接触到各色各样的音乐,他们钟情流行音乐,特别是DJ摇滚音乐,而对戏曲音乐持“拒之门外”的态度,我觉得原因多方面的:首先是戏曲本身的原因,“听不懂,拖的太长,半天也不知道唱些什么”。相反流行音乐一听便是普通话,加入现代的编曲,富有时代气息。听惯了流行歌曲,哪有兴趣去听他们认为只有爷爷奶奶们才会唱的戏曲呢?现在的音乐教师呢,比较关注视唱、声乐、钢琴,很少去接触戏曲,当然有些教师自己本身对戏曲也没有兴趣,何谈把戏曲音乐教授学生呢?

因此,戏曲教育怎样走进音乐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呢?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戏曲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教法:

一、盈造浓厚的戏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呢?在欣赏之前,应该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

我在教学欣赏初三“京剧”经典片段时,我就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收集京剧的脸谱,搜集相关的京剧知识。在课前展示脸谱后我就开始介绍京剧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和人物的关系,并告诉他们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紧接着就开始介绍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生、旦、净、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脸谱,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戏曲剧目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特点,结合前面欣赏过的脸谱来自由创作想象。几十个学生画出了不同的脸谱,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演示行当的动作,让他们真切的参与体验、主动探索感受其中地乐趣。让戏曲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

二、讲究方法,学习戏曲唱段

现在我们学习音乐严格忠于原谱,从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学习乐曲。而戏曲音乐从谱面上看旋律往往简单而重复,但其追求轻、重、缓、急,唱腔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微分音、装饰音的运用大都无法通过视谱来体现,尤其是语言,地方语言的运用是戏曲韵味美的一大特点,这也是视唱法无法体现的。如果戏曲音乐也像平时唱歌那样严格地按歌谱来学唱,那么其韵味将荡然无存。

我在教授戏曲时,一开始学生就大力反对。后来我采用跟唱法,如我在教唱《花木兰》的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时采用先词后曲,并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我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学生很快就摇头晃脑唱得津津有味。学会以后,再要求他们视谱,他们也愿意了。上完课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豫剧到底好听还是难听?”“好听!”“好听在哪里?”“拖腔的地方唱起来特别有韵味。”在教唱京剧《智斗》的的最后一句时,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老师的演唱与动作的结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在。采用这种先词后曲和口传心授的方式,适当加入动作的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多媒体视听合二为一的效果,促进学习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如在戏曲课堂中,我让学生欣赏京剧视频《我坐在城楼观山景》,学生被诸葛亮的镇静和智慧折服,又被演员高超的武艺倾倒,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引来学生的阵阵喝彩。观看川剧《情探》时,被那一秒能换一张脸谱的的变脸绝活所折服,只听得课堂的阵阵欢呼雀跃地声音。

四、立足本土戏曲,了解地方文化

在上初三《梨园春秋》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有那些地方戏曲以及戏曲的主要特征外。还应让学生搜集本地的戏曲文化,关注地方特色,激发对本土戏曲的热爱。所以我就把从网络带来的尤溪传统民乐“十番” 村民演出《小腔戏》视频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的很认真,因为里面有本尤溪县的方言,他们感到很亲切。我告诉他们“十番” 村民演出《小腔戏》是尤溪至今保存的稀有剧种, 并且成为福建省民族艺术委员会的保留曲目。它的唱腔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尤溪方言为主,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独具特色。要功能 这些知识的传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戏曲艺术的视野,对地方文化有了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戏曲艺术的掌握。

要让古老的戏曲艺术走进课堂,作为音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使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根深叶茂,日久常新。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2

关键词:戏曲,策略,教学方法

一、小学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现状

当前, 在我国小学的音乐课堂上, 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教材中也有专门的戏曲学习课程, 但学生们却对戏曲艺术并不是很感兴趣, 他们觉得戏曲就是“咿咿呀呀”, 根本听不懂在唱什么唱词、在表达什么情感。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 戏曲是比较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加上有一些音乐教师自身对戏曲的了解有限, 教学方法过于枯燥, 戏曲音乐课难以开展,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危机。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培养学生了解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的重任。

二、音乐课堂戏曲教学有效策略

音乐课是推广与普及戏曲艺术的重要途径, 如何拉近学生与戏曲艺术的距离, 提起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让戏曲学习的方式变得更轻松, 让学生更简单地掌握戏曲艺术, 都是需要我们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 教师自身需要提高戏曲素养

教师要对教材和《音乐课程标准》进行透彻地学习, 戏曲教师进行戏曲教学的同时, 自身也需要不断更新戏曲的知识, 对戏曲各行当要有充分的了解, 能够对各行当进行正确的范唱、表演, 还必须学习和掌握戏曲的发展情况以及必要的戏曲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积累、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 把校本课程和音乐教材相结合, 注入戏曲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需要, 将戏曲教学教材分为低、中、高三段, 分别确立戏曲教学的内容体系, 如:低段的黄梅戏、中段的越剧和高段的京剧, 并包含了戏曲欣赏、戏曲学唱、戏曲表演及戏曲知识, 内容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 感受戏曲的韵味美。

(三) 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

1、“音语合璧”, 把声音变成音乐。如果“故事”被当做一种能够广为流传的诉说方式, 那么戏曲也可以依靠这个载体而发光发热, 促进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便是这种故事性。

教学情景:

(1) 开始部分, 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语:“同学们, 今天啊, 我们一起去听戏, 好不好?看一看戏里的演员们唱的是哪一种戏曲?” (教师播放京剧片段课件)

(2) 基本部分, 采用多种形式教唱歌曲。首先, 教师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一种戏曲吗?”“京剧演员唱的时候, 他的声音是怎样的?今天呀, 有两只小动物也来听京剧了, 他们是谁啊?我们来听一听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我们还编了一首龟兔赛跑的儿歌呢!” (老师变拍手边说儿歌内容, 即歌词)

其次, 播放《龟兔赛跑》的录音, 观看课件, 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教师通过提问, 让学生了解“京歌”。

活动开始的时候, 让学生们边听边看戏曲, 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 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唱做好铺垫。教唱部分用提问方式及课件教孩子们拉京胡、说念白, 同时配合电子琴的伴奏, 使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这次活动充分地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落实和实施, 在活动中充分地捕捉学生们的兴趣, 关注他们的表现, 形成师生互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戏曲的教学目标。

2、时尚与传统同步。戏曲是古老的艺术, 年代久远、场景单一、唱词难懂, 而大部分学生喜欢哼唱周杰伦、张杰等明星的流行歌曲, 如果让他们在音乐课上集体扯开嗓门唱“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这样反差强烈的场景,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 对戏曲艺术敬而远之。那何不“邀请”学生们的偶像, 亲自把他们领入戏曲的殿堂呢?教师选择播放周杰伦的《霍元甲》MV, 请同学们猜猜这段音乐融入了我国的哪种音乐元素, 学生们认真听完后, 猜出了是京剧。教师接着趁热打铁:“其实很多流行歌曲中都加入了戏曲的艺术元素, 比如《青花瓷》……”这时学生们忍不住说出了他们知道的一些加入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 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就这样, 戏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学生们的心门。

三、结语

戏曲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不只是简单地局限在学唱戏曲这个层面上, 我们要更关注和挖掘课程的人文性质, 弘扬民族精神, 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 寻求好的方法和措施, 让戏曲艺术之花开遍校园, 使我国优秀的戏曲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可然.张謇先生的戏剧思想对当今中小学戏剧教学的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3

关键词:戏曲进课堂;儿童;全人教育;皮影戏;婺剧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119-06

“戏曲进课堂”活动,近年来不断被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先进人士作为讨论的议题而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章,最主要是因为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传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国人开始正视传统的昆曲艺术;随后由台湾当代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所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又掀起了一股校园风靡昆曲的旋风,激发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对昆曲的热爱与追捧,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道。紧接着教育部在2007年发出在全国10省市中小学推广京剧进校园的通知后,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陆续走进中小学校的课堂,“戏曲”这门宝贵的文化遗产,遂一步步焕发出既有的生命光彩而被纳入我国全人教育的培育体系,为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打开了一页新史。

而在我们欣喜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能够进入“中小学校园”进行扎根工作的同时,也发现该议题存在着泛化、不够全面以及重视度远不及“戏曲进高校”的研究缺陷。比如在强调戏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时,容易单向地视学童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因而忽略了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以《儿童权利公约》为准)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对戏曲元素更新的可能性;还有对“京剧”还是“地方戏”进课堂的争议,也多少流于主观的价值判断,缺少客观的事实作依据。内容本身既缺乏与当下现实相对应的总体观照,也少有通过研究者长期实地考察所积累出来的具有价值的个案研究。当然,这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该活动尚处于初步的推展阶段,很多试点学校也还在评估和摸索当中;再加上戏曲教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效,所以不容易为研究者所把握。

然而,根据笔者近年来对该议题的研究考察,发现其实有不少中小学校早在“戏曲进课堂”活动正式推展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了,有些地区还卓有成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这样的案例,两岸三地都有;但也有不少学校活动推展得并不顺利,甚至还引发了师生们的抱怨,学童不仅无法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反而视之为负担。因而失去了活动本身推展的意义。因此,笔者通过长时期的考察与研究,分别针对当下施行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供意见。一是如何顺利展开活动?二是如何进行活动的操作?三是如何解决师资不足?希望能够让活动推展得更加顺利、圆满;文末以对实现“全人教育”的启示作结,将活动推展的意义拉拔到应有的高度,为活动的未来注入新的展望。

一、适度把握“三适性”法则是顺利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的通则

“三适性”是指取得成效的校园所运用的推展法则,它是笔者通过考察后所归结出来的一项通则,指的是“适时”“适人”和“适地”[1]。“适时”指的是现代兴起的“学校”教育,相对于传统的“科班”训练;“适人”指的以“儿童”为主体的适性教学;“适地”指的是本土的地方戏。“三适性”通则虽然不是什么出新的理论,但对该活动的推展却起到了很好的原则性把握。这里以两岸三地的浙江金华“婺剧进课堂”、香港“粤剧进课堂”和台湾“校园影戏”作说明。

“金华”古称“婺州”,“婺剧”不仅是流行在金华地区的大戏,同时也是浙江省内第二大剧种。一直到现在,婺剧草台班的演出还是很兴盛,所以婺剧在金华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婺剧进课堂”最早是在东阳市吴宁四校展开的,时间是在2002年。该校有积累多年的推展成果,同时也是示范性学校。吴宁四校为了使学童有效地学习婺剧,采取所谓的“面上普及”—创建全方位的藝教模式:把戏曲艺术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同时贯串到各项活动中,并努力改善校园的环境,优化了戏曲艺术教育的氛围。他们在学校开展“人人唱响300秒,天天欣赏15分”的活动,上下课铃声也搭配婺曲,并且在墙上挂着大、小、三花脸脸谱,生、旦、净末、丑动感十足的戏曲造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戏曲的熏陶。粤剧是广东省内第一大剧种,香港人民对粤剧自然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香港教师戏剧会在2003-2005学年间,为初中3个级别制定校本戏剧课程,其中就包含了粤剧。教师采取的是分组教学,为了让学生容易学习,分别在唱、念、做、打方面融入了简易的打击乐、数白榄和创意活动。剧目方面选择了节奏轻松明快、歌词浅显易懂的喜剧《唐伯虎点秋香·庙遇》,此剧曾于1993年改编为周星驰主演的喜剧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学生大都看过,并由此对这段戏产生兴趣。此外,香港的学校有比较多的课后延伸活动,他们每年都会举办校园艺术节。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中国传统戏曲,教师特别安排学生演出带有粤剧元素的新编校园剧——《爱多事家庭》。该剧是黑色喜剧,全长30分钟,其长度适合学生排练,并从中体验粤剧“唱念做打”的元素。该剧探讨家庭暴力的成因,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教材[2]97100。台湾“校园影戏”施行的时间比较早,在八十年代就制定了国民中小学师生“皮影戏之推广暨扎根”工作计划。到了1994年,先是以皮影戏的故乡高雄为根据地,同时选择了当地的竹围国小作为示范性学校,然后再逐步向周边及其他县市的中小学校园扩展。“儿童影戏”实际上是一种纸偶(或塑料材质)表演艺术,这是为了方便儿童学习和操作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兼具工艺和游戏等多重功能。“儿童影戏”采自愿的组织形式——“社团”进行教学,像竹围国小就有好几个影戏社团。师生通常利用午休或学校规定的社团时间从事活动。影戏这种类似动画的表演形态特别符合孩童的审美意趣,所以非常受到学童们的青睐。这是它能够在校园里面顺势发展的原因之一。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4

实施方案

延津县东屯镇郝光屯学校

2017年3月

东屯镇郝光屯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发[2015]27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打造我校艺术教育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营造浓厚的豫剧艺术氛围,为我县文化强县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实施“校团(剧团)挂钩”等模式,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广播学习、专题讲座、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豫剧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的开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了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全校师生人人能够会唱规定的豫剧曲目,人人知道一些与豫剧相关的基本知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比较浓厚的豫剧艺术教育氛围。

1、戏曲文化学习课程化。开设戏曲学习课程,将戏曲文化融入学校艺术课堂教学中,把戏曲文化作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

2、戏曲文化学习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

3、戏曲文化学习常态化:戏曲文化推广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融入学生校园生活中。

4、戏曲文化学习特色化:将“戏曲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的特色。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儿童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为此,学校成立“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并由张之永校长专门负责。学校提供经费支持,为此项活动创设必备的条件。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广播、网络、黑板报、橱窗及晨会、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戏剧曲艺艺术,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实施成果,鼓励学生学习戏剧曲艺艺术和有关知识,提高演艺水平。

(三)结合实际,特色立校。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考察、结合、利用好本地的戏剧曲艺资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个人爱好与擅长,以班为单位进行学习。利用音乐课、大课间、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学练,积极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综艺和戏剧频道。寻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构建大一统的戏剧曲艺特色及培训、普及模式。

(四)加强指导,促进特色创建。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班级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同时,学校聘请“延津县乡音豫剧团”骨干教师为校外辅导员,并计划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同时把“戏曲进校园”活动列入学校文明校园创建范畴,为促进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2017年2月。成立学校“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日常工作,重点做好宣传发动、氛围营建和培训等工作。2、2017年3月底,戏曲进校园启动仪式(开幕式),聘请“延津县乡音豫剧团”走进校园,开展。

3、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4月—2017年12月):学校组织开展戏剧曲艺专业指导与教师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5

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为大力弘扬采茶剧这门国粹艺术,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了解戏曲、感受戏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我校贯彻落实钦北区教育局文件精神,认真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现制定我校“戏剧进校园”工作落实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领导小组。组 长:林志 副组长:彭定发

成 员:彭明安、胡循健、胡洪、梁业彩、卜艳琼及各班班主任

三、活动要点:

1、本下学期进行戏曲的培养及表演为主。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四、活动准备:

1、派出2名教师到镇级培训“戏曲广播体操”,再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列入课程计划。把戏曲课目纳入课程,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段课时计划逐步培养戏曲学习兴趣。每周至少开设一节戏曲知识课程。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戏曲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4、借助网络和光盘进行学习。

五、活动设想:

1、了解本地地方戏曲,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戏曲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

3、宣传地方曲艺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4、在学习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戏曲进校园 篇6

我局对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不仅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而且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前我局正在开展“黎苗族地方文化进校园”文化活动,对“戏曲文化进校园”还没有进行开展。但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我局下一步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戏曲艺术,丰富青少年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了解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审美修养”为目标,通过普及戏曲基本通识性知识,欣赏或学唱经典曲目唱段,了解戏曲文化的思想精粹,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激发全县中小学师生学习探究戏曲艺术的兴趣,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小学生戏曲艺术欣赏水平,推动戏曲进校园深入进行。

二、具体措施: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三、对于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方面:戏曲专业人才匮乏,现有的艺术辅导老师均为歌舞、声乐、器乐方面的教员,缺乏戏曲专业人员,加上了解掌握传统戏曲行当的人员已退休,无法进行传授和展示,只能靠外聘的戏曲教员进行示范和讲解。

(二)经费方面:如果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以致“戏曲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戏曲进校园”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三)传承的长效机制:如果缺乏长效机制,难以形成持续动力,“戏曲进校园”多呈“昙花一现”。

(四)统一的监控系统:

1、对在学校中开展戏曲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上级部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那么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可能就会出现被动或临时应付,缺少统一部署与安排。

2、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五)宣传方面:对于“戏曲进校园”部分学校,家长、教师的认知不足,可能会制约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因而会产生没有用,没有必要学的抵制心态或采取消极应付。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7

关键词:戏曲,小学音乐课堂,剧情欣赏,动作表演,教唱,视频,范唱

戏曲, 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是一门涵盖文学、舞蹈、表演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艺术。在戏曲传统型与综合性的丰富前提下, 戏曲已经作为一门学问深入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中。面对戏曲的教学, 部分教师表现得手足无措, 部分学生表现得茫然浑噩。加强戏曲教学, 改变现存的教学现状, 是师生受益的根本, 是素质提升的关键, 是陶冶情操的基础。

一、剧情欣赏与教学同步

在小学戏曲教学中, 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单调地欣赏戏曲节目, 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戏曲的类别与本质, 很难进入戏曲的学习状态, 很难读懂戏曲中的地方语言。所以, 在欣赏戏曲节目时, 教师要先对戏曲剧情进行简要的阐述,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剧情发展脉络去深入感知;教师要将戏曲的对话内容打印出来, 分发给每位学生, 让学生按照词谱与画面相对, 让学生的欣赏做到一目了然、做到心旷神怡。

二、动作表演与教唱同步

戏曲的学习难度远远高于其他音乐形式, 戏曲的演唱与动作表演要求的十分严格。一个手指动作、一个拖音演唱, 每个细节都必须要一板一眼, 规规矩矩。作为小学音乐教师, 要注重戏曲演唱方法的有效指导, 要将戏曲演唱与肢体动作表演相结合, 让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中真切地感受戏曲的美丽, 体验戏曲学习的乐趣。

三、视频视听与范唱同步

在小学戏曲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要向学生展示自身的戏曲演唱功底, 让学生在教师的真情表演中感受戏曲的生动与直接, 以直接感染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认识戏曲、了解戏曲。但是如果教师的演唱形式过于单调, 学生的参与情绪则会呈现出被动消极的状态。所以, 我认为, 教师要将演唱配合上直观、形象的视频形式, 让学生在视听与教师范唱的完美结合中自主挖掘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让学生在真切的影像和精彩的范唱中感受舞台效果, 只有视听相结合, 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对戏曲的发声、强调、表情等演绎元素一一了解。

总之, 小学戏曲的教学道路广阔而绵长, 作为教师, 要高度重视戏曲教学在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要正视小学戏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要以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辅助与改化, 以此提升学生自主探究戏曲内涵的兴趣, 提升小学音乐戏曲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于“国学”进小学课堂的思考 篇8

关于“国学”要不要进课堂,在教育界掀起了一番热议。有的人认为,传统文化过于迂腐,其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所以应阻止“国学”进入课堂。有的人,则认为,传统文化中虽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精髓,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学”进课堂是百利无一害的。不管是哪种看法,都引起了我们对“国学”进课堂的重视。那“国学”应不应该进入课堂,尤其是小学课堂?

一、国学经典进课堂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从古至今,先辈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艰难地摸索,才总结出了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才积淀成了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民族核心价值理念。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追逐伟大中国梦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摒弃国学经典来谈民族复兴,来谈中国梦。国学经典是文化之根,只有文化之根永固,中华文明才源远流长。所以,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弘扬国学经典的重任。

现在,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加上有些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有些孩子沉迷于网络等因素,造成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导致了犯罪现象在我们的少年儿童身上屡屡发生。这都是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引导他们,导致他们的人格不健全。我们不需要另求良方,国学经典就是重塑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健全他们人格的重要教材。

二、学习国学经典要趁早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许多父母为使他们的孩子跟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也早早的就帮孩子计划好了人生。可是,这些父母都忽略了孩子在十三岁之前(小学阶段),是培养好习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

在小学阶段,对国学经典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根据低至高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教材上从简单到深刻排布。一、二年级学生处在启蒙阶段,正是发展思维,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时期,可以学习《笠翁对韵》、《声律启蒙》、《三字经》《千字文》等。三和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教《诗经》《论语》《道德经》,五和六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适当增加《孟子》《庄子》《史记》《古文观止》等教学内容。

三、学习国学经典贵在坚持

国学经典文化并不是一两节《诗经》《论语》课就能涵盖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领略它的精髓。所谓“滴水穿石”,学习国学,应坚持“真学、全面学、深学和活学”,切忌浮躁,贵在坚持。

名师王崧舟曾介绍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实行晨读、午诵、暮吟。具体说来,学校要有一个学习国学经典计划活动体系,让学生每天坚持或读,或背,反复诵读经典,每周保证有一节课讲授国学内容,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文史学者郑连根更是建议家长亲自教孩子国学。国学经典不仅是要诵读,遇到经典的文章片段还要背诵下来。“要树立诵读经典的信心,不要怀疑,坚持实践。”几年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学习国学经典,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曬网,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国学,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将国学经典之魂化入骨髓。

四、学习国学经典能使教学相长

教师并不是全能型人才,过去对国学经典的忽略,造成我们很多老师对国学经典这块的知识领域也是涉及未深。听到国学经典,老师自己心里也满是困惑和疑虑。学习国学经典,不仅能让孩子探索未知,也能解答老师心中的困惑,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正所谓“教学相长”。

戏曲进校园作文 篇9

在第二节课开始,舞台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唱戏的人很多。他们的服装不同,各式各样的,有包青天,等等。舞台的后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屏幕。一共演了五场戏,每一场戏都很精彩虽然有唱的听不懂但是舞台旁边有字幕。大屏幕上的图片随唱的戏而变化着,图片上的人物,是以前的老照片,和演的一模一样,甚至连人物也都十分相似,在台下看根本看不出什么破绽。

我最喜欢听的是,穆桂英挂帅。也称花木兰,豫剧音乐剧《花木兰》由“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石磊担任导演和剧本创意,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担任艺术指导,常派再传弟子连德志领衔主演,81岁高龄的豫剧大师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国营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甘当绿叶,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李多伟、杨历明、吕军帅等参加演出。

演出中,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中的15个唱段并未删改,而是采用了新的民族交响乐队,以朗诵《木兰辞》做串联,加入了伴唱、合唱、轮唱等现代音乐形式,但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常派唱腔。演员全部彩扮演出,保留全剧的戏剧性,舍弃过场戏,演出进度比传统豫剧更明快,很多戏迷不由自主地跟随乐曲哼唱起来。

谈到此次演出的创意,石磊表示,今年是国务院授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十周年,也是常香玉大师逝世十周年。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深受广大戏迷观众喜欢,但许多学常派者在表演时不顾人物身份,不分戏剧环境,不论内心情感,一味地强调奔放和激越,丢掉了婉约和柔美,这是对刚柔相济的常派艺术的一种误解,常派需要“正本清源”。因此,在保留常派艺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恢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那种“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虚拟实”、“无中生有”的空灵质朴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宗旨,这就是用“新古典主义”演绎经典的目的所在。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篇10

篇一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戏曲,这近半年的时间我收获很大:从观看大量视频到模仿学习唱段到最后节目表演,整个过程不论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从中学到了许多,得到了锻炼。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着手于作品欣赏、观看视频、发声练习、模唱京剧、黄梅戏、豫剧等戏曲作品选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戏曲的发展情况及相关知识;了解唱段内容,感受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学会演唱部分戏曲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戏曲教学中,戏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用传统的听唱或视唱的方法来教唱,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因此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表演上,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边唱边表演,不但学会了演唱,还进一步感觉到了学习戏曲的乐趣。这一学期我和孩子们模唱了《唱脸谱》、《女驸马》、《卖水》、《打猪草》、《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经典唱段,我们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

戏曲的表演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开设这一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今后,还要努力营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只有这样,学生对戏曲才能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将认真的学习、探索,再接再厉,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色彩。

篇二

xxxxx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剧曲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对我校这学期来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这学期的努力,戏剧曲艺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很多戏曲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根据实际,结合校领导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为我校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这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

篇三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县戏曲振兴发展,完成戏曲进校园,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根据xx县“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对戏剧曲艺文化的工作进行阶段总结如下:

(一)配合县壮剧团,加大宣传民族文化力度。20xx年5月27日,xx县壮剧团到我校“戏曲进校园”活动演出。拉开了我校戏曲进校园的帷幕。

(二)制定好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7月5日领导班子召开讨论关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会议。7月12日制定xx一小“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假期在文博楼每层楼的走廊上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贴上北路壮剧文化,瑶族铜鼓舞及高山汉族山歌等民族文化。楼道文化就是在楼道醒目地方悬挂xx的乡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惜怜时间,努力学习,立志报效家乡和祖国的雄心斗志。

(三)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xx年7――9月

学校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开展调研,对已有的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学校的主要问题点和发展点,科学定位确立美丽校园建设目标。

(四)存在的问题: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开展此项工作,图音教师大多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还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对壮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的xxx等四位同学曾代表xx县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

xx有情-xx壮剧艺术与壮族马骨胡音乐展示会”演出,孩子们表演的行当获得了一致好评。随着马骨胡声响起,生、旦、武、丑等四大壮剧行当轮番上台,步伐、表情、唱腔根据行当角色或诙谐幽默,或泼辣滑舌,或威武志气,或乖巧温柔,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壮剧文化的传承从孩子抓起俨然已成为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新常态。去年到北京参加“壮家有戏xx有情--xx壮族马骨胡与北路壮剧音乐展示会”演出的六年级学生罗舒尹说道:“从一开始接触壮剧我就对它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在学习排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不仅仅是兴趣,其实它的每每一出戏的背后都蕴含一个故事,而且我越来越被这些故事吸引,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壮剧将其发扬光大。”

(五)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戏剧曲艺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戏剧曲艺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戏剧曲艺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34-01

阅读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发展创新思维与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多媒体阅读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交替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如《火烧云》一课,教师可根据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注重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说话。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二、突破阅读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如我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学习课文的兴趣。所以在上课时,教师可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海潮之中。学生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熏陶阅读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夏夜多美》一课,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睡莲帮助小蚂蚁上了岸却不能行走,小蜻蜓主动协助是有会飞的本领。漆黑的夜晚,小蜻蜓光会飞不行,却看不见路,于是萤火虫挺身而出,利用自己能发光的特长帮助小蜻蜓带路导航,三个人物分工完成了救蚂蚁、送蚂蚁这一善举的全过程,体现了这个团体团结协作,各尽所能,共同完成了一项救人、帮人的任务,挖掘了其中的人文底蕴,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念。

四、培养阅读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丰富了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传统教学都是教师利用挂图,通过语言文字了解,由于学生对书本文字知识的理解差异和接触挂图的想象力不够,难以体会到海底世界的美景,各种各样的鱼、植物等就根本无法想到。在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的信息库和外界各种光盘资料,将海底世界的美景视频资料和与它相关的内容用文字、声音、图片的形式按一定的方式进行链接做成课堂教学的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视频的观看,直观、形象、生动地看到海底世界的各种动植物,它们品种多,样式各异,从而产生美感。打破了那种由教师讲、学生体会的常规,使学生通过观察、观看、聆听,自发地在心中产生自己的真切感受,并且说出自己的感想,真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了学生对海底世界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的参与意识。

五、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需轻轻地点击鼠标,就在极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形象直观的视频,教师有步骤、有秩序的教学,从而避免手忙脚乱或顾此失彼,赢得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既能完成阅读文中重点句、难句朗读、理解和突破,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训练,让刻板的语文教学变为情景化,能使黑白、平面的课堂变成“彩色、立体”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想象的天地,创造的源头,益智的场所,冶情的时空。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生活情境和语言环境,为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提供具体的凭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和提高,为实现高效课堂插上理想的翅膀。

小学戏曲进课堂 篇12

《音乐新课程标准》 指出:“器乐进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丰富的教学手段中, 孩子们体味了众多的方法。我认为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 这对孩子充分享受音乐乐趣和知识有着非常大的益处。我运用竖笛教学在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充满趣味的音乐学习生活。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比如演唱、游戏、律动、欣赏、表演、歌舞、情景、故事、编创练习等, 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评价能力。同时, 在众多丰富的教学实践中, 诸多的音乐教育者又深刻地认识到, 器乐教学对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我们也看到了器乐的影子, 如口风琴、铝板琴、竖笛等。这些小乐器进入课堂后, 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成为他们的快乐伙伴。

因此, 我认为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 对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大大的益处。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 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 16 至18 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竖笛柔和、带有一点鼻音的音色和相对简单的制作, 使它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流行的乐器。这种入门简单、携带方便、价格实惠、雅俗共赏的乐器, 小学生很容易接受, 竖笛非常适合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普及使用。

一、能创造条件, 训练音乐的听觉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结合演唱和欣赏来填充孩子们的听觉培养, 却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听觉思维训练, 竖笛在课堂中的学吹练习为此提供了大大的帮助, 具体表现在:

1. 对音高节奏的正确掌握:除了唱之外, 奏也是训练音高听觉的基本方法之一。孩子们要通过吹奏表现音高, 其听觉思维的过程就更为集中。一些单音、音阶的吹奏练习, 不仅可以让孩子轻而易举地对音乐有了音高的概念, 而且通过有节奏、有趣味旋律的练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2. 对力度音色的有效把握:力度在音乐中有着极为细腻的作用, 它是音乐情感表现的重要因素。孩子们按乐谱上的各种力度记号, 亲自用竖笛吹奏, 把气吐得强、弱、渐渐的强或是渐渐的弱, 这对力度听辨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再者, 通过强音和弱音的吹奏练习, 能让学生更正确的分辨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二、能培养兴趣,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俗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在音乐课堂上实施竖笛教学, 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节课的最后10 分钟, 老师只要说, 拿出竖笛, 学生们就兴奋不已。在学习吹奏竖笛的训练中, 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自然而然地创设出一种活泼、宽松的气氛, 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 怀着愉快的心情,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能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教学中选取一些简单的、学生熟悉的、通俗易懂的小曲子、小旋律让他们练习, 如 《闪烁的小星》《欢乐颂》《我们大家跳起来》 等, 既能让其较快地掌握, 又能在学的过程中得到轻松愉快的感受。同时, 在教的过程中,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对于能力弱的学生不能放任自流, 而应了解他们、理解他们, 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创造有利条件满足他们的个性需要, 开发他们的潜能,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能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都能获得体验

学生们竖笛吹奏的姿势以及表现出来的节奏音色、旋律流畅度和表情, 在平素训练时都能体现出来, 可一旦让他们上来吹奏, 其效果就不佳了。我认为, 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平时的水平, 先要加强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表演欲望, 并能流畅地把乐曲的感情用竖笛表现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引导他们多听、多看, 自己多示范, 请一些吹得好的学生上来表演, 并不断给予掌声鼓励, 从而激发他们想登台一展身手的欲望, 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当一次小小演奏家的体验。

五、能注重方法, 提倡合作精神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的溺爱使他们都有些争强好胜。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们采取了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的互动方式。在教学中, 按照能力高低把学生分成几组, 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 把竖笛带进课堂, 明显增强了音乐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把竖笛作为学习音乐的内容和手段之一,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协调性, 也增强了对音准、节奏的掌握, 加强了相互的交流交往, 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竖笛的能力, 就掌握了一把打开音乐宝库的钥匙, 将终身受益。

摘要: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 它柔和、带有一点鼻音的音色和相对简单的制作, 使其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流行的乐器。这种入门简单、携带方便、价格实惠、雅俗共赏的乐器, 小学生很容易接受。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 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改进美育教学有着非常大的益处。

上一篇:吸尘器的发展趋势下一篇:王阳明十大劲爆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