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2024-07-20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精选7篇)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篇1

让绍剧文化在课堂中传承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摘 要】绍剧作为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然而,时代在发展,媒体与网络无处不在,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这种多元的音乐环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冲击着人们,学生只喜欢时尚流行音乐文化,对绍剧这一类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却几乎为零。作为绍兴人应该清楚的了解本土音乐文化,而以上这些不得不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遗憾。作为绍兴人、作为教师、甚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绍剧,甚至会听、会唱一小段绍剧。使绍剧这一非物质遗产得以永远传承下去。【关键词】绍剧 传承 激发 体验 音乐文化

绍剧作为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一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发行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曾风靡全国,声播海外。他在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和旋律,彰显出地域文化特质,它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色彩斑斓的舞台服饰,自具韵味的流派唱腔,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魅力。

然而,时代在发展,媒体与网络无处不在,各类传播媒体日益增多,这种多元的音乐环境正以空前的力度和速度感染,冲击着人们。最吸引学生的是时尚流行音乐文化,流行音乐节奏性强,通俗,易懂,易唱,而对民族的音乐文化却很陌生,对绍剧的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甚至遗忘了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文化。我想:作为绍兴人应该解本土文化,让学生会听乃至会唱一小段绍剧,应该不会过分。应该尝试把地方戏曲补充到音乐教材中,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

实事求是地说,绍剧唱腔中的拖腔实在太长,曲调又非常的激越昂扬,旋律起伏也比较大,听惯了通俗歌曲的中学生,很难对绍剧感兴趣。另一方面,现有的音乐教师在戏曲方面的自身素质是非常薄弱的,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戏曲音乐教学几乎是空白,平时也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自身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唱,谈何培养引导学生学好绍剧?有句成语说得好,事在人为。只要有肯花时间、动脑筋,办法总会有的。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并示范表演

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课堂教学中起了主导性的作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首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热爱绍剧艺术,平时通过多媒体认真学习绍剧的经典唱段,仔细琢磨绍剧的发声和表演技巧,时常向外聘的绍剧团的老师请教基本的运用技巧,以便在课堂上做示范。并运用“重导轻演、重艺轻技、重情轻理、重趣轻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教书匠”为“活动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通过现场示范来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如在观看绍剧经典片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几段经典对白和几句经典唱腔往往能吸引同学们对绍剧产生兴趣。另外,教师对几段经典唱段的范唱和表现让学生兴味十足。有的同学还积极要求教师再露两手。于是我又演又教,同学们也随之和着音乐模仿起来,个个得意洋洋,兴致勃勃,一改往常的吊儿郎当样。显而易见,教师的演唱和表演不是要求学生学得多像,而是要求学生从欣赏到模仿,再到表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绍剧的韵味,并从中体会什么是绍剧的“味”。

其次、学生对绍剧的兴趣的激发、体验

对于初中生来说,音乐课堂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是不会获得这种体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要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期实现学生在真正生活世界中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因此整堂课的教学中围绕知识的自然吸收为手段,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活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为目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出更多有趣的趣味游戏,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使学生沉浸在绍剧的对白,精彩片段的试听冲击中,在对唱腔的了解,演唱、动作的学习中,走近绍剧,基本把握的演唱风格,体验绍剧唱腔的基本要领和基本台步。还可以让学生穿上戏服进行简单的“亮相”设计和创意,从而进一步感受绍剧艺术的魅力。所以音乐教学的参与原则最终目的就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才能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态度,当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索、领悟、体验时,我们才能真正把“苦学”变为“乐学”,把“厌学”变为“愿学”。再者,课堂的设计和内容的趣味化

一堂精彩的音乐课总是离不开构思精巧,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而那些匠心独具的铺垫部分与诱人的连接环节,则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新的审美渴望,绍剧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武术加以美化,如“打短手”、“九窜滩”、“手顶”、“窜刀”、“甩桌”、“推车跟斗”、“七十二吊”、“叠罗汉”等,均颇有特色。绍剧的唱法也有自己的特点,花脸用宏亮的“堂喉”(真声),小生和旦用“子喉”(假声),老生则用“乖喉”(真假声结合)。在教学中,从流行歌曲中吸取营养,保留传统的精华,借鉴流行音乐的节奏,曲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作为切入口,迎合学生的喜好,增加绍剧音乐的时尚元素,尝试将流行音乐的伴奏形式引入绍剧,激发他们对绍剧的喜爱,审美的注意,通过对绍剧伴奏形式的改变,既增添了流行音乐元素,又不失戏曲特色。或请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同学,把绍剧的小片段配上音乐,用二胡,电子琴等乐器演奏,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这种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绍剧的高亢激扬,又体验到了流行音乐带来的刺激。这种传统与时尚的嫁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显得十分前卫,效果非常唯美,非常动听。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还给他们创设了创造的空间。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营造一种使学生个性能得到真正凸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新型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戏曲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四、学生对绍剧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俗话说“滴水成冰非一日之寒”,“要想得到成功的快乐,就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学生对绍剧知识的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同学们在总结的时候说的最多也是最实在的一句话,也是我戏曲课堂教学设计所关注的目标。学生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让我感到惊喜。在戏曲教学中有许多“打短手”、“九窜滩”、“手顶”、“七十二吊”、“叠罗汉”等戏曲动作表演,一来是让学生们感受绍剧独有的地方风韵,二来是让学生了解绍剧演员的舞台表演技巧,我还让学生尝试了“窜刀”、“甩桌”、“推车跟斗”等动作,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课堂上将绍剧音乐知识用抢答,必答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抢答和必答,赏析中,将这些知识相互交流,共享。通过组建绍剧社团、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绍剧音乐的了解。也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灵活方式,“请进来”即聘请绍剧团老师走进课堂或开展讲座,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结合大量的感情经验进行再学习。“走出去”有计划统筹安排师生走出校门,让他们深入到绍剧音乐的实际环境,学学、做做,亲身体验绍剧音乐文化的奥秘与真谛。

总而言之,绍剧艺术的延续与传承,是时代需要,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戏曲艺术,戏校是培养演员的阵地,那么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就是培养观众,戏迷,小票友。把绍剧音乐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活动,多种角度,以欣赏音乐,背景音乐,弥漫音乐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吸收创造条件。让地方戏曲与时尚界互动,给珍贵的绍剧音乐以新的时代气息。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文化正在和时代的步伐同步前进。

浅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2

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德为先”与“以分取人”的矛盾仍很突出。特别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轻德育熏陶的现象严重,甚至使一群天真的孩子成了日夜运转的学习机器。那么,如何才能回避这种现象,而尽力达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实施德育渗透。

一、善于结合,于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

小学德育不仅要贯穿于语文、思品等社会人文学科,还应渗透于数学、自然等自然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联系,主动寻找施教时机,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如,我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时,教授10以内数字比较大小一课。在运用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懂得0~9十个数字各自意义,并确立大小多少概念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了《0与9的争吵》这则童话,通过讲述0与9比大小,9自高自大,而0通过与1合作而大于9的小故事,使初入校园的小学生开始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并教导他们“做人要谦虚,做事要团结”,为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再如,在担任自然课教学,讲到“蚂蚁运粮”时,我不时机的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并由此引申到一个班级、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需要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出成绩,有效增强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意识。像这样的课例,小学课本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注意知识储备,注意课内与课外、智育与德育的结合,必能使学生获得经常性的课堂德育熏陶。

二、勤于发现,于细节捕捉中渗透德育

小学课堂不仅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鼓励和矫正学生的过程。每一名学生因性格差异,课堂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勤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每一名学生的细节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反映。如,我所教的班级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注意课前预习,因而导致听课吃力,特别是在老师针对预习提问时常常一脸茫然。而在二年级时的一节语文课上,其中的徐同学突然表现积极,不仅回答问题主动,而且每答必对。面对该生这一变化,我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肯定了他的进取意识和自觉改正“不良习惯”的良好品质,并把那天班里唯一的一朵进步小红花佩戴在他的胸前。这一举动,不仅使他受到了鼓舞,而且有效调动了其他不爱预习同学的积极性,带动了全班学生预习状况的根本好转。

三、勇于拓展,于课外历练中渗透德育

优秀的品质,特别是劳动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往往来自于实践,而非不厌其烦的反复说教。近些年来,由于家长、老师和学校对学生安全的高度“重视”,及电脑、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孩子们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少,来源于实践的知识和品质也越来越稀缺。因此,要想将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使学生真正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标,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当我在美术教学中讲授《可爱的蚯蚓》一课时,发现学生不知蚯蚓为何物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带孩子去挖蚯蚓。于是,我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楼后面的一片空地,开始了一节生动的实践课。有的孩子挖到了,却不知道是不是;有的知道是,卻没有胆量拿起来;还有的根本不会用工具,不知道怎么挖。“要重视实践、要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知道蚯蚓不会咬人、无毒等)敢于冒险、要热爱劳动……”一节课,我教孩子真正认识了蚯蚓,更教给他们无数个道理。作文课鼓励孩子到户外感受大自然,捉蚂蚱、捉蝌蚪等等,既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的品质,又能通过活动组织、分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纪律观念,都不失为寓德育于智育的良好途径。

四、精于引导,于班队活动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教学,小学阶段的班队活动课,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精心设计好每一节班队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创造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我重点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各种“争章夺星”教育活动。多年来,先后组织了“我心中的祖国”、“我为神七骄傲”等主题演讲活动;“我和乌鸦比感恩”、“我是社会小主人”、“假如我是校长”等征文比赛;“我爱我的家乡”、“我们的节日”等绘画书法展览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不断对学生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我还把一些班队活动课交给学生自主安排设计,从课堂设计到课堂组织,从活动主持到纪律维持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在亲历亲为中感受老师的辛苦,感受遵规守纪对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五、乐于参与,于师生共融中渗透德育

竞争与合作本身并不矛盾。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并努力营造师生共融互动的课堂氛围,同样可以获得德育渗透的良好效果。如,我在课堂自习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分别确定两到三名学习成绩优异的班干部任组长,带领各小组共同攻克学习难关。每关从第一排开始,到最后一排结束,每排一道题,每排答题时本组学生可以参予指导,而不能代做。而我也挑其中最弱的一组参战。在这种竞争机制下,同学们热情高涨,互不相让,既培养了竞争意识,也锻炼了协作精神。同时,由于我带的组较弱,而且只能提示,不能代为,同学们自然生出了一种战胜老师的进取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我们能在“寓德育于智育,寓德育于课堂”的实践中,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篇3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切实要开展的工作之一,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想。

一、语文教师应是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法律知识的普及,离不开社会和学校的宣传。语文教师首先就要熟悉日常的法律法规,并且还要以身作则,当法律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比如,不能私自拆阅学生的信件,不能搜身,不能借学生不在之时,翻阅学生的日记,也不能侮辱学生等,因为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只有教师切实做到,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学生才易于吸收,才容易专注去学习。

二、利用教材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也渗入许多法律知识。比如教学《樵夫,别砍那棵树》时,要激发学生对樵夫的行为进行严历的批判,要教育学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对那些随意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要予以制止,也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又如,教学《风筝》时,就要指出,作为“哥哥”的“我”,自己不爱风筝不说还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并且还粗暴的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哥哥”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侵权行为,严重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欺侮同学,应该给予同学以关爱和同情。再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对车站送别这细节要仔细进行研读,从中让学生明白,“父亲”的这一举动,就是父辈的本能,是出于对子女的关爱,同时也可指出,爱老携幼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当自己的父母年老之时,就要去赡养父母,而不应该抛弃。这些都写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的,如果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三、运用作文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可以说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写的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易于吸收。比如,江庆同学写了一篇《心灵的忏悔》的作文,文中说,他由于悄悄的偷看了同桌的日记,知道了同桌的秘密,就四处张扬,致使该同学名誉扫地,不得不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同学和学校,同时和自己要好的同学也疏远了。对于自己的这一不文明的行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忏悔,希望得到同学的谅解,来减轻自己心灵上沉重的包袱。文章写得真实,写得动情。笔者在讲评的时候,高度赞扬作者的自我解剖真实、感人,进而指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侵犯了别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最关键的是这种行为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批判。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更不能对别人的隐私进行宣扬,如果造成严重后果,自己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必须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如果漫无边际,收效肯定甚微。只有语文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法制教育,就会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篇4

禄丰县城南小学 台艳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去,不仅会使得教学效果深刻而有力,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音乐教学中的德育主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让学生从音乐课学习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如何做人,这才是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

一、从教材及备课入手,挖掘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基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全册教材进行德育渗透的分析,力求吃透教材,明确渗透德育的着力点,达到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预期目的。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首先,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在祖国怀抱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祖国印象》、《多年以前》等。如:歌曲《多年以前》表现了多年以前地球拥有“蓝天、森林、小鸟”,后来“森林消失,小鸟一去不返,”再描写现在孩子们对小鸟“轻轻呼唤”,唱出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真挚而美好的愿望。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大意,还应联系现在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自从那森林它突然消失”的深刻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做一名环保小卫士。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多快乐呀多幸福》、《小青蛙找家》,《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小乌鸦爱妈妈》歌曲的旋律合着有规律的节奏,有着朴实、幼稚的特点。第一乐段句尾旋律呈下行的趋势,流露了乌鸦妈妈年老体弱不能飞翔的伤感情调。第二乐段句尾上扬,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Ia,旋律变得明朗而有生气,表现了懂事的小乌鸦对年老妈妈的关爱。这首短小的儿歌以拟人化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动人的图画。引导儿童通过了解乌鸦反哺的现象,明确尊敬爱护老人的道理。

二、在音乐艺术美之中渗透德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老师最理解我》是一首以尊敬教师为题材,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问候和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歌曲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是您把知识的雨露,洒在我心我哟洒在我心窝„„”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1、课堂前奏引领渗透

如:在课前学生进入课堂我编了一段很有韵律感的儿歌“上课铃声响,小朋友坐好,小朋友你好,老师您好,手拉手、×× ×∣(同桌按节奏拉拉手),跳跳舞、×× ×∣(按节奏伸手律动),我们多快乐多快乐。”让学生边唱边律动,在律动表演中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明确课堂要求,又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音乐课堂本身。

2、在歌唱教学中引领净化学生的心灵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例如:《踏雪寻梅》(五年级上册第十课)这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歌曲中以“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吐艳枝头”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和赞美这样的雪梅精神。《踏雪寻梅》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歌曲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这首歌曲活泼明快,歌词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年华。小学高段的学生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初步时期,这首歌曲引导学生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

又如:《小鸟,小鸟》(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是电影《苗苗》的主题歌。歌曲描写了小鸟在蓝天阳光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抒发了对小鸟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在这个单元里选材都与动物有关,其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教唱这首歌时,要把亲切深情的感情教进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

2、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嘉陵江上》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嘉陵江上》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这是一首为大众熟知的抗日救亡歌曲。歌曲寄托了作者对失去的家园--东北三省的怀念,唱出了收复失地的决心。它问世以来,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并作为男高音独唱曲目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深情地表达了成千上万流亡到大后方,悲愤地“徘徊在嘉陵江上”的同胞,对强占了自己家乡的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对沦陷在敌人铁蹄下的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体会山河破碎,流亡的苦难,国恨家仇,一股脑儿热血激荡胸间,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精神。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律动表演、乐理知识、识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欢迎你》、《好朋友来啦》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嘉陵江上》、《我和我的祖国》、《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乐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在各种教学手段之中渗透德育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 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能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因此教师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情、以爱育爱、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点滴谈

禄丰县城南小学 邹斌

摘要: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它能使人感到一种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此外,它还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最为直接和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以音乐背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在教《卖报歌》时,我首先介绍这首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挂图、配合音响,讲述旧中国上海报童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揭露旧社会民不聊生、腐败黑暗的现实。通过这首歌的学唱,激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强烈热爱,对反动、黑暗腐败是旧中国无比憎恨的感情,学生们表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再如:在教唱教材中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我先让学生通过听演唱,看视频表演,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简单介绍京剧在我国的影响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唱这首歌曲,将学生引入老北京,使学生体会出歌曲表现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他们的民族文化底蕴,鼓励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而献身。

二、渲染情景,激励学生热爱生活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美的动人的民族音乐旋律,使学生感到存在于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大量的音乐财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在欣赏贺渌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告诉学生这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是闻名中外的优秀钢琴作品之一,曾在国际乐坛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利用课本上直观形象的插图,通过故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情节发展和变化,使学生仿佛看到农村少年儿童骑在马背上,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风光里,悠然自得地吹笛歌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景。欢快、优美的乐曲,悠扬清丽的琴声,让学生为之陶醉,更加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如《国歌》是一首雄壮、高昂、激奋人心的歌曲,它鲜明的节奏和号角式的音调及催人奋进的音符,塑造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战的音乐形象。过去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爱国志士,奔赴抗日前线。而今,又以新的姿态与活力鼓舞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扣人心弦地讲述这首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并结合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教材的曲目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来 选择的。用反映学校学生精神面貌和健康生活的歌曲,及适合学生歌唱的我国民族和部分外国优秀歌曲作为基本教材,以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教材。这些歌曲以其特殊的魅力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感情,健康向上的歌词内涵使学生受到教育,学生在反复地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过程中,唤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中不断地将艺术作品化为自身的内动力,把以往教师单调的思想品德教育溶于音乐教育之中,寓教于乐,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启着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唱《绣红旗》一课时,学生对剧情了解后,听着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时,学生仿佛看到江姐与男友们在监狱中,不顾自身安危,将生命置之度外,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含着热泪绣红旗的情景,此时,师生与作品的共鸣激起师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激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逐步升华到思想美的境界。再如:教唱歌曲《顽皮的杜鹃》,边听音乐,教师边讲述孩童在美丽的山林中与顽皮的杜鹃相互欢乐嬉戏玩耍,充满童趣的情景。用故事情境打动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的感情处理,让学生感受到杜鹃声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荡不息,感染那连绵不绝的快乐,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了培养。

四、结合课外艺术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都具有爱表现自己的心里特征。借助这一特征,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可以充分结合他们热衷于表现自己才艺的心理,在校内组织小合唱团队,舞蹈队,使学生懂得,只有协调一致,团结协作,才能唱出统一和谐的音调,才能使演唱、演奏得以成功。因此,我们组织舞蹈队,排练了以反映儿童思想、学习生活为内容的多种表演形式的小节目,使学生在排练演出过程中受到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求乐、爱美的要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愿望。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例如,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到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整体。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 努力地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同时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探索,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寓教育思想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爱在心头,情满教室

――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禄丰县城南小学 尹丽

摘要:音乐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效课堂创建中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入,此刻的各门教学学科,更是育人的精彩载体,也可以说是:科科能育人,课课能育人。而音乐教学更是“美”的教育,它绝不仅纯挚为了娱乐,更主要的是经过程对学生审美不雅概念和鉴赏美、缔造美的能力的培育,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净化学生的幼小心灵。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讲到:“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高尚起来。”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师如何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旋律、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要素,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呢?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歌曲教学之中

以“ 思 ”入境。“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

小学教材中的唱歌教学所选歌曲内容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学内容最易被儿童接受。例如:《生日》、《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等歌曲,学生在学唱的同时,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对人有礼貌。歌曲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例如:在教授《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时,歌词写到: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大家各自做什么,那就不同了。从歌词中引导学生感受无形的时间是多么可贵。时间是不会停止的,同样的时间,有的人成绩卓著,有的人则一事无成。从而使学生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从而激励他们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多学本领,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二、把握音乐要素,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以“ 情 ”入境。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以自身的独特的音波来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情波涛。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歌曲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综合训练、器乐教学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如在欣赏教学是听觉艺术,使人们在平静的状态下感受着音乐的魅力。可以说音乐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在欣赏音乐童话《彼佳与狼》,《乌鸦和狐狸》《小乌鸦爱妈妈》等歌曲时,学生通过倾听,不仅认识了几种乐器及其音色的特点,还通过视听效果的辅助教学的引导认识到:遇到困难时不要害怕,要学习少先队员彼佳用聪明的智慧去战胜困难。欣赏教学时,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的谴责,去激情的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感到劳动的光荣、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又如在教学《我的祖国》,《祖国印象》等歌曲时,在雄壮、抒情、美妙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味祖国山河的绚丽,人平易近的勤恳勇敢,唤起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平易近的深挚激情。然而,这些丰硕的德育内在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给学生,经由过程活跃的音乐形象,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不竭培育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以“ 趣 ”入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 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环节,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纳多样的教学手段,联系现实指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发生强烈的激情共识,为学生供给更宽敞的内容和前提,不仅使课内教育获得延长和升华,而且丰硕了德育的内容,开辟了思想教育的新路子。例如,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讲述音乐故事加深学生印象;联系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兴奋的音乐空气中轻松地欣赏音乐;操作歌曲表演培育学生的信念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经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经过指导赏识旋律使学生在旋律的赏识中,体味、感应感染和贯通音乐的无限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激情不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等等。如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

又如,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丰富多彩,如合唱、舞蹈等。学生在兴趣活动过程中,都将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单调枯燥的发声练习、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等。遇到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困难,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当别人有困难时应该如何去帮助。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篇5

一、让学生置身课堂情境体味生命哲理

生活是语文教学最广阔的背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生命教育所希望并要努力达成的目标。因而,创设情境的语文教学课堂为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建构了有力的平台。

如人教版二年级《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则深深打动着人的心,特别是那一句句稚嫩的“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更是叫人心头一震的是课文让学生从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那么怎么样让这些年不经事的孩子体会到这些呢?教者把课文第一段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时,播放了鱼儿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片段,让孩子走入情境去感受鱼儿的快乐、自由自在、幸福,然后让孩子们代替小鱼来说说话,当孩子们兴奋、愉快时,突然,画面一转,出现了陷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图片,并用“可是这样幸福快乐的生活已经慢慢地离它们远去了,你们看:它们现在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让孩子们通过两个画面对比,体会到小鱼生活的困难和为了活下去所做的挣扎。果然从孩子的朗读中发现情境的设置达到了目的,他们那深情并茂的朗读传递着小鱼的难受和生存的困难,他们脸上的表情也早已从愉快变成了严肃,特别是当出现几百条甚至上几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的图片时,教室安静了下来。当音乐响起,老师动情地描述“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什么,想说什么啊?”时,孩子们的手高高举起,一个个压抑不住想诉说的表情,“我好难受啊!”,“我想回到大海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好想像以前那样快乐、自由啊”,“谁来救救我啊!”“请帮帮我们!”孩子们已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鱼,完全走到了情境之中。

很显然,这时孩子们对生命的珍贵已有所了解了,因为在他们的生命世界里,他们和鱼儿并没有区别,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朗读表达了内心想说的更多的话。教学达到了效果,孩子们在情感上已经达成了共鸣,所以后文中小男孩对鱼儿伸出援助之手便也成了自然。小男孩知道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救所有的鱼的,但是他还是不停地干,因为生命可贵,当生命危在旦夕时,要尽力援助。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或者说语文教育的落脚点也就是要让学生在体味和感悟中获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带领学生赏读美文名篇,体悟人生。

二、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认识人生价值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语文教育,使语文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

如教完五上《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三次辩论。第一次讲自己的好处;第二次说对方的不足;第三次谈当今社会为什么需要“苹果”和“花生”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火花碰发出来,他们纷纷说出许多精彩的辩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个个小脸涨得通红,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辩论的气氛。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这样的三次辩论,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作、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社会“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真正认识到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既“重文本”“超文本”,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阅读策略,强化了学生真实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和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密切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三、让学生于课堂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关键。

如三上《和时间赛跑》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教学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时间,认识时间和怎样对待时间。许多教师都把教学中心落实在解读文本,感受时间的瞬息流逝上。而笔者认为真正的重点是让学生把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付之于自己的行动之中。所以,在教学中可增加“我们也来和时间赛跑”的教学环节。第一步:联系上文看看“我”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第二步:讨论每一次跑赢时间,“我”有哪些说不出的快乐?第三步:你打算怎么和时间赛跑?最后的拓展说话,学生有的说:每天早起五分钟,背几个英语单词;有的说:每天少看一点电视,多看几页书;有的说:我回家作业要在晚饭前完成。也有的说:做作业是和同学比谁做得快。看来,学生都有自己的办法,都想试试,体验“成功”。值得一提的是:第三节课做课堂练习时,教者激励他们看谁第一个跑赢时间,哪些同学能在下课前完成?看得出来,大家都想赢,都做得很投入。全班同学都在第一时间交齐了作业,大多数学生不仅字写得漂亮,且每一题都答得完整又具体。可见,只要全身心投入,就可以跑赢时间,就可以做得很出色。“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可以成功。”学生们记住了,并付诸行动了。根据学情对预设的及时调整而达到较好生成,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動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马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1(10).

[2]李世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3]张秀丽.中职计算机教学德育渗透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1).

浅谈在音乐课堂中的地方戏曲的渗透教学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一、镜头捕捉

镜头一:

刚打开机房,学生飞奔进去,乱坐位置,不登记,随意撕毁登记簿,吵闹声很大。

镜头二:

关闭广播教学,布置操作任务。学生开始兴奋,“终于可以玩了!”一阵欢呼声后,有的在浏览照片,有的在QQ聊天,更有的在玩游戏。

镜头三:

下课铃响了,学生离开机房,回头一看:电脑没关,凳子摆放凌乱,地面上到处是食品包装袋、瓜子壳等垃圾……

二、原因分析

以上这几个镜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情感教育缺失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1.认知偏差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是非“中考”科目,所以在学生的眼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其在学习其他课程的繁重压力中得到一些放松,老师不应该要求他们做作业。

2.公德意识淡薄

撕毁登记簿,修改机器正常参数,删除修改他人的作品,恶意搞坏电脑,课堂上随意吃零食、丢垃圾等现象,说明学生的公德意识非常淡薄。

3.网络道德教育缺失

大多数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因为可以上网,而对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则不感兴趣。为了上网,甚至出现进网吧,夜不归宿的现象。这也说明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乏力。

三、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我认为要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育。通过有效创设情感交流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情感交融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1.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的公德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就宣布机房管理制度:要求学生进机房时穿鞋套,按照对应机号入座,填好登记簿,检查机器是否正常;上课过程中责任到人,如因人为因素引起机器故障的则照价赔偿等规章制度,并嚴格执行。

立足实际,从细节入手,成立督查小组,以班级为单位,量化考核,比一比哪个班级做得最好,让部分“不守规矩”的学生为了班级的荣誉而变得有“规矩”。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培养网络道德

中学生对网络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特别强烈,如果放任学生,缺乏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被网络中虚幻、刺激的东西所吸引,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课堂上,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公约,要有目的地上网。例如,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布置任务,如:师生彼此之间发送邮件,比一比谁最先收到;下载各个主题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板报,看哪个组做得最好。老师可以介绍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如:CCTV中学生频道、中学生网站、中学生自然教学资源网等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如何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上来呢?我觉得要从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好的开头,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老师的授课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因此,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故事、巧妙设计问题、作品展示等方法来导入新课。如,在讲授“搜索引擎”一课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六朝古都指的是哪里吗?”学生纷纷答道:“南京。”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继续问:“那南京是哪六朝的都城呢?”不少学生面露难色,怎么办呢?(生:上网找)好!咱们一同去网上找。通过简单的小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善于抓住学生想“玩”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趣味性”来引导学生,例如,在讲解文字处理单元要求学生用Word制作板报。我没有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而是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让他们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讲解Word的基础操作后,不限定内容、对象,自设主题,两人一组进行实际创作,最后,将学生的作品共享,大家一起来点评,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愉悦。

因此,在教学中要自然而然地渗透情感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要全身心投入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中,切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书”与“育人”最大限度的双赢。

参考文献:

罗白云.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信息课堂中的融合[J].情感读本,2015(11).

上一篇:对陶瓷的认识与感受下一篇:刘凤巾帼文明岗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