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2024-07-05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共12篇)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1

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 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 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 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 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 积极渗透品德教育, 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高效课堂创建中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入, 此刻的各门教学学科, 更是育人的精采载体, 也可以说是:科科能育人, 课课能育人。而音乐教学更是“美”的教育, 它决不仅纯挚为了娱乐, 更主要的是经由过程对学生审美不雅概念和鉴赏美、缔造美的能力的培育, 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净化学生的幼小心灵。

由此可见, 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把握教材, 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平稳的树立德育意识, 以教材为内容, 以课堂为阵地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音乐课, 拿到教材后, 当认真钻研教材, 剖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 了解其教学目标、方向及教育培养要求。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着重点。音乐教材中, 不少作品具有浓密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指导浸染。如教师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 可以指导学生感应感染那激情彭湃的歌词和跌荡放诞升沉的旋律, 使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再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时, 在雄壮、抒情、美妙的旋律里, 使中学生体味祖国山河的绚丽, 人平易近的勤恳勇敢, 唤起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挚激情。然而, 这些丰硕的德育内在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 然后教给学生, 经由过程活跃的音乐形象, 动之以情, 晓知以理, 不竭培育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环节, 联系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 采纳多样的教学手段, 联系现实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使之发生强烈的激情共识, 为学生供给更宽敞的内容和前提, 不仅使课内教育获得延长和升华, 而且丰硕了德育的内容, 开辟了思想教育的新路子。例如, 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讲述音乐故事加深学生印象;联系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兴奋的音乐空气中轻松地欣赏音乐;操作歌曲表演培育学生的信念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经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经过指导赏识旋律使学生在旋律的赏识中, 体味、感应感染和贯通音乐的无限力量, 使心灵得以净化, 激情不断升华, 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 设境悟情,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等等。总之, 经由过程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在音乐课中慢慢渗入德育教育。

三、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过程是音乐知识消化的过程, 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过程;当一首歌的德育要点确定以后, 就要借助音乐知识、音乐手法、音乐的途径去进行引导和渗透。例如: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音乐第一单元中的《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首先, 确定出了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读歌词、谈体会、举例子等形式, 理解歌词含义, 挖掘出以上德育目标;再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实际表演等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 具备了“知恩、感恩、报恩”这种好品质的人, 是人们最喜欢的人, 而且, 这样的人也会获得许多人的帮助和尊重。然后通过唱、跳与交流等方式深化这一良好的德育情感, 从具体、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去感悟父母的爱和爱父母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最后,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应该说什么样的话, 做怎样的事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一系列的德育空间, 再激励他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使“孝亲教育”这一德育目标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延续, 最终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四、示范教育, 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思想、激情、言语、步履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浸染。是以, 除了要让德育教育渗入于教学中, 也需要把德育教育渗入于自己体态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必需从自我做起, 日常平常严格要求自己, 抓好自我师德涵养, 为人师表。如教师整洁细腻的衣着、自然划定礼貌的教态、形象活跃的说话、富有激情的唱歌、美妙悦耳的琴声、切确娴熟的批示、工整的板书时刻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身教重于言教, 从道德教育来说, 理论的说服, 只有伴以楷模的示范。所以, 教师要教育学生, 必然要注重身教, 为人师表。

总之, 教师的使命不仅是教书, 更要育人。在教学中充实渗入德育教育, 充实正视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育成为音乐家, 而是经由过程音乐这种非凡的形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 使其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2

松柏二小 张 琳

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不但有深远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学期以来,我结合本学科特点,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学自强的,具有良好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素养的一代新人。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结合音乐作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编入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音乐作品的思想教育内容广泛,其中有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教育,如歌曲《我的祖国》、《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等;有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传统道德教育,如《不再麻烦好妈妈》、《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我们爱劳动》等;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公德教育,如《咱们从小讲礼貌》、《争当四个好少年》等。我们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美育与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通过美妙的歌声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歌曲中获得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春雨润物,悄然渗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三、寓德育于艺术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

本学期开展的校园艺术节就是以弘扬团结、奋发、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主旋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体验艺术魅力,构建和谐校园”这一艺术节主题,挖掘学生音乐方面的潜能,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形式,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我们举行了 “立中国风,树民族韵”全校性唱唐诗比赛、校园“小百灵”课间卡拉ok比赛、班级音乐会等活动,这样既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活泼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课外生活的品位,又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的多样化,能使音乐教育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提高。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 感恩点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5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音乐教学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它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它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以乐辅德”。

一、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歌曲或乐曲,写人记事的乐曲,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重点在于情感 的表达,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音乐课上,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感恩”的内涵。课外活动或家庭作业中,可以结合音乐课内容布置一些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

2. 感恩教育,其次要让学生体验。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 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感恩的内容中,最被人看重的是父母之恩。但在当前的音乐教材中,关于父母之恩的歌曲或乐曲仍显得寥寥无几,这必然导致孩子在情感体 验方面的不足,同时阻碍孩子在感恩上的想像体验和思维体验。因此,老师有责任与家长沟通, 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父母在孩子14 岁以前把他(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告诉 孩子,使孩子在想像中体验父母将他(她)拉扯大所受的苦和累。还可建议父母在适当的时候, 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吃苦受罪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些风雨,体会为人父母者的酸甜苦 辣。

二、感恩教育要发掘教材中的感恩点

音乐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因此,我们每堂课都能找到感恩点,如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歌唱现在的美好生活,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讴歌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题材。从《爱我中华》《歌唱祖国》到《黄河船夫曲》《长江之歌》,在这些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心中装满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眷恋,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三、感恩教育要创新教育新形式

感恩教育,它是一个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阔思想,创新感恩教育新形式。

1.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渗透感恩教育

本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说过:“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培养心智和理智,是孩子和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如《我的祖国》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五十年代影片(上甘岭)插曲,通过对乔羽先生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介绍,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舍身取义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达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感恩先烈、仇恨一切侵略者的教育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唱一首歌曲时,要从对作者的介绍、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介绍,以及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作出分析,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爱国情感。

2. 选择恰当的方法指导

体裁不同,内容不同,我们需要采用的手段不同。如教受《蘇武牧羊》这首歌曲,歌中表现了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品质,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听过这首歌曲后,我再把改编的钢琴曲弹给学生听,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旋律开头的一个乐句,以四五度跳进和主要下行级进的旋律,使音乐深沉有力,情绪悲凉,高度赞美了苏武的崇高气节。此后是分节歌,一开始在全曲的最高音上,展示冰天雪地、北风凛冽的自然境界,接着音乐在不断起伏的波浪式进行中逐渐降落……旋律的欣赏使学生真切地体悟到苏武卓纯的民族气节,既催人泪下,又给人以力量,太长了民族志气,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3.抓住感恩教育的触发点

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不怕他们犯错误,重要的是怎么教育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学会感恩!并且运用教育机智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我们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凝练和升华。

如我再教唱《告诉亲爱的妈妈》这首歌时,在我进行范唱后,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它的节奏,就在我对我的教学成果沾沾自喜时,却发现几个孩子在轻轻地抽泣,我走过去询问缘由,原来是我们这首歌触动了它们的心灵深处,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想到了妈妈的艰辛与关爱,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动员同学们说出自己要对妈妈说的心里话。这样,同学们既学会了歌曲,又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感恩父母的情感。

4.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生活实践有多种表现形式。既可以是为你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如教学生亲自做一些感恩卡片,学会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别人为其做过的比较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宣读。还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做、去体会,与家长、老师进行换位后做一做家长与教师的事情,从而感知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恩情。另外,可以让学生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讲让他受到恩情的感受及其自己报恩行为的体会和感想。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4

一、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常德九澧渔鼓艺术,以其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几千年来已持续对传播地域民众产生深远影响。据笔者考证,20世纪中后期,澧水流域的九澧渔鼓艺人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编演的曲目《扫盲运动到了乡》《生产责任制好》《计划生育好》《普法歌》;歌颂英雄人物、新人新事、新风尚、新生活的曲目《雷锋赞》《林海雪原》《四个媳妇笑爹爹》《四个老汉夸媳妇》等曾在当地风靡一时。2006年在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上演出的反映新一代农民精神风貌的作品《新农村》,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我劝儿子离网吧》等作品,近年来也已走入千家万户。九澧渔鼓艺术在为民众解读政府的政策方针、倡导传统道德风尚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笔者在九澧渔鼓主要流传地——常德市临澧县,对本县三所高中学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高中学生对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的抽样调查。问卷对象以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为主体,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43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249份。据统计:

问卷选项“你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的结果,愿意、想了解的学生人数比重大,共计5911人,占有效人数的95.67%。

选项“你认为是何因素阻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除15.53%的学生认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外,其他学生则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地方传统文化本身流传的局限性以及国家政策层面方面予以关注,均占55%以上的比率。特别是“民间流传的局限性”一栏,比例高达71.98%,值得我们关注。

选项“你认为有必要在年轻人中宣传地方戏曲吗”的态度,下表中给出了答案:

选项内容“你对自己家乡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和发扬有何看法”,持“应当传承并发扬”态度的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80.46%。

选项“您认为高中生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地方传统戏曲”的结果,92.71%的学生持积极态度。

尽管考察的对象是针对常德市临澧县高级中学的部分学生群体,问卷设计的侧重点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学生们在了解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知识,特别是家乡的传统戏曲文化是否传承与发扬的问题上,表现出对它们的肯定却不容置疑,为音乐课堂中融入地方传统戏曲内容,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提供了保证。

二、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一)戏曲的德育内容。现阶段,“应试教育等的持续给力,削弱了传统文化应有的本土地位”[1]。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自主性渐强,个性发展明显。因此,选取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地方戏曲内容题材,使他们能在学习高压下,通过参演地方戏曲得到解压、放松。达到既获得艺术表现机会,又能提升德育内涵,享受艺术表演带给他们快乐与满足的目的,对地方戏曲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京剧《红娘》、越剧《五女拜寿》等优秀戏曲作品聚集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地方戏曲内容题材的选择提供了参照。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对贪赃枉法不良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对嫌贫爱富等不良现象进行批评的九澧渔鼓传统作品《乌金记》《雕龙宝扇》,讲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为人子者必须恪尽孝道的作品《清风亭》《安安送米》等的关注,对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高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二)师德的垂范作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准则要求。作为音乐教师,面对高中阶段的、独立意识迫切、反叛意识渐浓的学生群体,在课堂上应以身作则,在师与生的沟通、教与学的互动中,把做人的道理等关乎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与地方戏曲中的德育内容相融合,使之成为课堂常态。行动上的典范,如1959年荀慧生为弟子孙毓敏传授《荀灌娘》一戏,亲自扮作马童,为她牵马坠镫,还让孙毓敏一只脚踩在自己右腿上;为了给弟子留出发展空间,此后荀慧生再也不演《荀灌娘》[2],这样的大家风范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体悟。

(三)名家的课堂效应。“台上演戏,台下做人”、“艺高功非盖,德至即服人”、“歪人唱不了正戏”等[3]。不定期聘请地方戏曲名家进入课堂,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于紧张的学习之余,在参与中提高,参与中成长。如将毕生精力奉献给越剧艺术的越剧“尹派”小生创始人尹桂芳,她在生前就曾说过:“残了尹桂芳,自有后来者。”从而成就了如今越剧尹派弟子的桃李满天下。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健康个性形成的高中阶段,将地方传统戏曲中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融入音乐课堂,能起到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践行教育使命、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摘要:普通高中学校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格初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高中阶段,将九澧渔鼓艺术中丰富的伦理道德教化内容融入音乐课堂,不仅能实现艺术传播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德育的内涵,对践行教育使命、传承传统文化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九澧渔鼓艺术,音乐课堂,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苏振华.普通高校施行公共音乐课程转型的必要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25.

[2]孙毓敏.孙毓敏谈艺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109.

音乐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5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合理运用,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适时、恰当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道德素材

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知识结构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然后通过渗透、融合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

二、善于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1、寓品德教育于各种任务型活动之中新教材英语采用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活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任务型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各种游戏、比赛,渗透德育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各种游戏和比赛。这时如能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善于把握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契机

教材中固然有许多教育因素,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些契机,及时引导、教育,效果可能更佳。比如英语课课前五分钟,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要是充分利用好,就等于每天都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使每天的五分钟变成学生感兴趣甚至充满期待的时间呢?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学生都挺爱表演,于是便想到了“英语才艺表演”。这个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还能适时渗透德育,一举三得。学生查找各种各样的英语节目,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才艺,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一人表演,形式多样,有唱英语歌的,声情并茂;有说英语绕口令的,舌头都不打结;有组织同学们做游戏的,引得全班兴趣盎然;有让同学猜谜的,有教同学们学谚语、俚语、名人名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接受了品德教育。在欣赏歌曲、诗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尊重他人,有利于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谚语、名人名言等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四、英语德育渗透的思考

强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关键词:音乐课;德育渗透;方法

音乐教学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它是侧重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新课也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歌曲欣赏中进行德育渗透

懂得欣赏的人,特别是懂得欣赏高雅艺术的人,那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爱,有良好气质,崇尚真善美。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折纸船》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是一家”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小朋友们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在歌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其特有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个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懂得真善美的人。对音乐教师来说,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德育。

例如:《国歌》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毅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三、利用音乐课堂,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大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采取“潜移默化”、“以情动人”的方法,让学生的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找朋友”等游戏,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四、运用多媒体将德育渗透在音乐课堂中

在教学中,我在多处运用了直观、形象的情境画面,向学生提示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设计初听全曲时,为避免学生聆听时间过长而产生厌烦情绪,我将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境用几幅画面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境,可分为几个场景。学生是带着问题听音乐,避免了听觉行为的漫无目的性,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非常喜爱。分段赏析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将每幅画面与音乐片段对号入座,再重点欣赏比赛过程中的音乐,通过画面协助,学生学得很顺利。学生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顺利参与了音乐活动,学起来很轻松。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情境,使德育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例如: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歌时,我转录了祖国50年大庆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体验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使学生受到崇高的民族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钟传惠.《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林志卿,刘涛等. 《农村中学实施歌曲德育的初步探索》 [J].《青少年研究》,2006年03期.

3.杨震.《强化农村中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J].《内蒙古宣传》,1998年08期. 35.

4.代江红.《浅谈流行歌曲在音乐课上的德育渗透》 [J].《校长阅刊》,2005年Z2期.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篇7

一、音乐教育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 秉承全面育人的教育宗旨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音乐教育。

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除了与教育事业中其他门类的教育学科有相同的共性外, 还有着其特殊性。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它可以组织协调人的意志与行为, 表达与交流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审美情趣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形成高尚品德, 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 这正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 应该将德育时刻融合在音乐教育与审美中, 应该秉承全面“立人”的美育宗旨, 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生活体验、和谐而深刻的艺术情感、平等而协作的群体精神及崇高的思想品德意识。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 它们如鼎之三足, 其中有一足不济, 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工艺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 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 而且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 而且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毫无疑问, 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 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乃至畸形的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 “音乐是最直接最神妙地打动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也同时最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贯穿德育思想的渗透, 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2. 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

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 它是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世纪中叶, 西方列强用军舰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传教士们打着宗教的幌子蜂拥而入, 向中国人民灌输精神鸦片, 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 以期达到长期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中国有识之士, 如蔡元培、肖友梅等提出了“以美育替代宗教”, 把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作为抵制封建礼教、反对帝国主义、陶冶国民个性的手段, 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目的。在“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 大江南北高唱的《国民革命歌》、《五四纪念爱国歌》等革命歌曲, 激励着广大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抗日战争时期, 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家, 如革命音乐家聂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 他们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亿万同胞的战斗热情, 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 人们高唱着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毕业歌》、《游击队歌》等, 奔赴抗日前线。总之, 在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 争取民主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 音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音乐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 架起了人们心灵沟通的彩虹, 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人心。这种特殊的教育作用, 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

3. 加强德育渗透是当前音乐教育的突出任务。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指出:“声乐之入人也深, 化人也速”, 肯定了音乐在人的品格、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讲:“盖欲改造国民之素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一首好歌、一部好的音乐作品, 可以从世界观、审美情趣、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的素质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爱你, 中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作品, 鲜明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人民的心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鼓舞作用,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德”居首位。一个学生智育、体育方面不好, 可能是“次品、处理品”, 而德育方面差则可能成为“危险品”。所以, 我们要始终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教导, 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 音乐教育由于具有特殊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思想渗透会更具优越性。

二、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 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德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 开阔视野, 提高鉴赏能力, 培养高尚的情操。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 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 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的, 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音乐展现出来,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像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应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民族优秀民族民间音乐,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了解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 扩大视野,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可谓五彩缤纷。教师应做好德育教育的“导游”, 让学生进行性情的自我陶冶。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 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 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 以故事情节为线索, 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 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 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 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 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 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例如, 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 结合抗战胜利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 要使学生身临其境, 去享受欢乐, 去感受痛苦, 去愤怒地遣责, 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 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 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 学习生活的愉快, 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 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2. 在音乐实践中提升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给学生实践的舞台, 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互学习、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例如, 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 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 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 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 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而且可以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音乐的, 学生也要天天唱歌、听音乐。如果我们不带领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 他们可能就会去听、唱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为了使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我们音乐工作者就必须占领这块阵地。通过组织学生活动, 他们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器乐训练、技能技巧训练、合唱训练、卡拉OK活动等。通过活动, 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 培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

总之, 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 陶冶学生的性情, 提高审美趣味, 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 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突出任务。本文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徐宁.浅谈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音乐天地, 2005, (4) :56-58.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音乐教育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应该充分发掘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优势, 及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教育,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情育人, 让学生在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德育内容渗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手段之一, 它对于情操陶冶、品行修养, 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课程,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首先, 小学音乐课程德育素材丰富, 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基础。有些教材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 如《沂蒙山小调》以抒情、优美的歌声, 来赞美党、赞美家乡、赞美幸福美好的生活。教育学生要热爱党、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为德育渗透拓展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音乐课教学把思想教育融合到娱乐活动中, 大多通过游戏法、练习法等方法进行。而其他学科的德育教育多以讲述为主, 大多运用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讲座等方法进行。少年儿童由于活泼好动, 很喜欢娱乐活动, 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 抓住有利时机, 做好德育工作。

再者, 教学效果的直观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 词义表达的感情变化与音乐的变化存在很明显的相似的地方, 声音运动的长短、力度、速度和音色上的律动性变化, 正好与人类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变化相适应;声音的快、慢、强、弱、抑、扬、顿、挫都能够表达感情的喜、怒、哀、乐。这些相通之处, 会使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更容易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 使歌曲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这样更便于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二、德育内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1. 让德育内容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使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思想品德教育, 不拘于形式, 联系实际见缝插针地进行德育教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音乐常规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师生相互问好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 以培养学生举止文明、遵守纪律、尊师敬老的良好行为, 通过节奏训练、发声练习、听音练耳等基本训练培养他们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的教学活动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 使德育内容在教学中渗透, 要鼓励他们克服缺点, 发扬优点, 通过这些逐步使学生养成优良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2. 在各种课型中渗透德育内容。

在小学阶段, 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读谱知识、唱歌教学、综合训练和欣赏教学等, 教师要根据这些课型的特点, 使德育内容渗透于各种课型之中。

(1) 在歌唱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在歌唱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唱歌的各种技巧, 提高唱歌水平和审美能力, 还要根据歌词所表达的意义渗透品德教育。课本中的歌唱教学所选用的歌曲体裁广泛, 内容丰富, 歌曲中优美的旋律、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的演唱形式, 很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好孩子要诚实》、《幸福的孩子爱唱歌》等是直接对进行学生品德教育的歌曲, 使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的教育, 整个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歌唱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歌曲教学以歌词的语言美、乐曲的旋律美、表达的情感美、音响的意境美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心灵也得到净化。

另外, 在进行乐理、练耳、视唱教学时, 在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同时, 要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表现情感及音乐语言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陶冶他们的情操。

(2) 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欣赏教学, 学生视野的开阔, 感受、理解、鉴赏能力的提高, 以及高尚情操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旋律、音色、拍子、节奏等要素塑造音乐形象, 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创设的意境, 使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到优美的旋律中, 去感悟人生, 享受快乐。

例如, 在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时, 引导学生坚定“中国领土不可分割,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信念, 使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同胞虽然远离了故土, 但仍然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的一片真情。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很多音乐知识, 同时还接受了爱国教育。

再如欣赏《抗敌歌》, 这首歌曲是由音乐教育家黄自在1931年谱写的。在欣赏之前, 向学生介绍这部作品的基本主题和创作背景, 强调中国人民的坚强, 运用录像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 对他们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 在器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器乐演奏要求学生听从指挥, 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 能够顾全大局, 照顾整体, 还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养成遵守纪律、自觉服从集体的好习惯。如竖笛教材中《深深地海洋》这首曲子, 合奏时要求学生先互相倾听, 调整音准, 让声音得到和谐的统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又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并且, 演奏还需要经过学生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练习, 只有多练、多听、多看、多动脑筋, 才能成功。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不仅通过动手、动脑学习了演奏的技能, 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实践的乐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3. 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对德育内容进行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结合课本讲解音乐故事, 将中外音乐家传记、作品珍闻、趣味轶事等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也可以结合教材做歌唱、律动表演, 这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 尤其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它通过肢体动作表达音乐,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例如, 把各民族音乐用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动作来表现,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理解。也可以结合教材做一些音乐游戏, 游戏是儿童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之一, 它能够充分表现儿童的个性, 有利于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品质。如“捉迷藏”、“跟我一起去旅行”、“小青蛙找家”等游戏, 不但使孩子们感受到欢快的音乐气氛, 而且还从游戏中得到启发。

4. 结合教师的自身形象进行德育的渗透。

音乐教师对音乐的传播和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参照作用, 会对学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五讲四美的人, 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文化知识、自然端庄的教态、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师德修养, 而且要有教师的师爱品质。教师在各方面要以身作则, 用自身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教育, 真正做到以爱育爱、以情动情、以德育德, 让德育渗透的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

总之, 通过情感教育来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是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 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 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开展多姿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 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 使德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胡娜.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08, (9) .

[2]郑蕾.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生之友 (小学版) 下, 2010, (3) .

[3]张佩芳.浅谈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文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版) , 2010, (2) .

[4]徐学兰, 王丽菊.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

也谈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在音乐教学中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 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 并为学校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例如,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特别注意问:“老乌鸦生病了,小乌鸦如何照顾妈妈,都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把爱妈妈的情感真切感人地表达出来。”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表演时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有的说自己说的台词就是妈妈说过的。老师及时问:“如果你们的妈妈就在这里,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呢? ”有的学生会说: “妈妈过去总觉得您照顾我是应该的 ,现在觉得您是爱我才照顾我。我想说,我也爱您———妈妈。”有的都流泪了,说:“妈妈我想您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照顾您。”从孩子们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从麻木地接受妈妈的爱转变为现在真正理解妈妈的爱,这一变化是多么让人感到欣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音乐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可以充分发挥音乐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 美化人的行为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需求,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创新教学策略,凸显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情感,发挥音乐学科的审美功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滋生情感、创新思维,形成人文素养,从而全面发展、成长进步。

可以在唱游学习中感受美, 以美塑形; 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乐曲欣赏中孕育美,以美扬善;音乐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怡心;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导行。如在课堂上,注重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作曲家在每首音乐作品里面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它像一个个谜藏在乐曲里面等着我们发现,你能发现? 谁能成为作曲家的“知音”? 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把这种情感用音乐方式表现出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音乐作品,做到用心演奏、用情歌唱,努力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进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对美的爱好和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树立好的榜样非常必要。就拿周杰伦来说,既是榜样又是偶像,他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积极向上的精神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因为他们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努力获得幸福人生。在学校里老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 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熏陶。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听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理解、想象的过程。“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听音乐的方法,养成认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随着参与听赏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感官的欣赏到理性的分析, 根据旋律的起伏与平稳、节奏的紧凑与松弛,以及不同的力度、速度、节拍、调式、演唱形式等,“听”出音乐作品表现的不同情绪、风格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在教师熟悉教材的前提下,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时,学生会对聆听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由被动的“要我听”变为自觉的“我要听”,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在十几年的音乐教学中, 我针对具体情况, 尝试了以下的几个做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内容, 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它们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 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我爱北京天安门》、《祖国妈妈》等歌曲在备课时就应把爱祖国的德育内容体现在教案中, 并且在分析教材时就要把渗透方式和方法事先想好, 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如在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可把介绍作者 (聂耳) 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教学引子, 讲述聂耳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由于何种原因促使他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并激励自己勇敢战斗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对祖国、对党的敬意来唱此歌, 由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外化歌曲德育内涵, 以情激情

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和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 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等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 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地表达这首歌的感情, 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 教唱一首歌之前, 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 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 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 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和提升。

三、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首要内容, 应常抓不懈地贯穿于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由于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 德育教育一定要与该学科的自身特点相结合。然而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仍有不少音乐教师对课堂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利用讲政治课的模式给学生强硬灌输的, 结果学生对教师的“讲经布道”漫不经心, 收效甚微, 以至于对音乐课也缺乏应有的热情。

德育教育应在学生感受音乐, 走进音乐后, 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靠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是难以奏效的。如在《粉刷匠》一课的教学中, 乐曲的旋律生动、活泼, 内容是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 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再用优美而深情的声音去唱好这首歌, 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四、渗透德育情感因素, 培养情操

音乐教学应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 以“情”为纽带, 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例如, 在教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 可向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叫美丽其格, 是一个蒙古农奴的女儿, 只有新社会才使她改变当牛做马的命运, 并走进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试想, 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首歌的?在辽阔的草原上, 幸福而自由的翻身农奴一边挥动鞭儿, 一边用草原牧民特有的长调唱起这首歌……此刻, 再让学生唱一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此时, 歌声显得高亢悠远, 情意绵绵, 从而让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缕缕情丝与美好的歌声一道流进学生的心田。只有当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中, 他们的歌声才真挚动人, 才具有生命力。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 陶冶学生的性情,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关键词】德育 渗透 思想教育 品行修养 陶冶情操等。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65-01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

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咱们从小讲礼貌》、《让世界充满爱》等。还有一些教材如:《金扁担》等,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去挖掘、发现,如《青春舞曲》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歌曲,热爱西部地区,鼓励他们立足现在,拼搏进取,将来投身到祖国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去。在学唱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民族和创作家王洛宾外,更要学生用心去唱歌。

二、寓德育音乐艺术美之中。

大纲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既能陶冶情操,品行修养,又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曲式、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曲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在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学生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从学生步入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表情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基础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习,视唱练耳等,培养学生养成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在课程教法上要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初中音乐教学包括唱歌、欣赏、表演、音乐故事、音乐活动,和认识乐器及乐理知识,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在唱歌教学中,所选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旋律优美。在唱歌前应给很好的导入,创造气氛,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陶冶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我国民族音乐和世界各国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使学生热爱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音乐活动、表演、故事,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舞蹈动作的理解,使学生热爱祖国。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讲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等导入课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六、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地歌唱,优异动听的琴声等,都会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因此,教师从自我做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罗迎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中小学音乐教育.2000

[2]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试析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篇12

一、概念界定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的教育。德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去寻找实现德育的途径。音乐学科对德育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这两者是学校育人和培养高尚道德的有效途径。

1.课前备课充分,倾注德育心血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充分备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小学这个学习阶段,音乐教师一定充分要树立德育理念,以教材为指导, 以课堂为主阵地, 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保证每节音乐课都存在德育的注重点。例如,在备课时,要注重把词、曲作家的高贵品质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内涵进行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有益于读懂这些音乐家的人生,更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这不但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2.挖掘潜在因素,进行品德教育

新课标指出要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让学生更能产生爱国情怀,使他们能够和谐相处,团结互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努力去挖掘教材存在的其他潜在的德育因素。因此, 音乐教师用的教材都明显地存在思想教育。例如,《国歌》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最好的教育题材。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对歌词的意义、时代的背景等采用赋有激情的语言进行描述,以此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3.妙用有趣游戏,营造德育氛围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游戏,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终促进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例如,通过捉迷藏游戏,不仅使学生能够快乐的游戏,而且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音乐的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4.巧借实践活动,健全学生人格

音乐实践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能使学生的生活更丰富,集体主义感更强,而且对于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有很大的提高作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懂得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提升纪律组织性及上进心,记住集体荣誉高于一切的理念。另外,还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文化的滋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通过大合唱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坚强毅力的养成达到最大化, 从而促进人际交往,激发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够在其他方面也奋发向上帮助他们突破自我,促进人格完善,达到优秀行列。

5.创新评价机制,渗透德育理念

为了达到充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的目的,教师需提高评价机制的创新性,以此来不管推进小学音乐评价制度改革,在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眼光和审美能力为目的, 从而让音乐评价成为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踏雪寻梅”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让学生集合小组的力量分配好每人负责的版块, 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各组进行学习汇报时,教师可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对各组的表现评价,并以此作为评优标准,在此过程中引导各组以公平、理性的态度进行评价,以此来促进学生养成严谨、谦虚、公正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上一篇:策略突围下一篇: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