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2024-06-26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共13篇)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1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林贤如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类的情感和意图用音乐的形式表达的一种方法。语言有国界,而音乐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历来是中小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将音乐作为一种元素,甚至是一种手段运用到其他课程中,已有不少有益尝试。特别是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音乐在促进学生理解、领悟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普及,相应教学设备的更新和配备也为音乐走入课堂提供了硬件保障。

地理作为一门跨越文理的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角度出发,将音乐适度地引入地理课堂,不但可以帮助在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增加学生对自然、人文的感性认识,更可以陶冶情操。因此,我们若能在课堂上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以恰当的音乐作衬,二者定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在把音乐引进地理课堂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一、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1、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地理学科中所强调的地域差异,除了自然的,更多的是人文的差异,而音乐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正体现了这种差异。将合适的音乐引入课堂,可以多方位展现文化地理景观,为辅助地理教学提供广阔空间。

地理课堂是进行爱国情怀、人文情结、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音乐可以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2、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

对于某一确定的音乐,听众往往在感受上产生共鸣。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虽不具有形象直观性,但可以再现某些自然、人文现象以及启发一种主观性的内心情感。这对地理课堂中自然过程的揭示,人文现象的展现和情感的激发都有直接意义。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为音乐辅助实体内容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音乐在地里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类型

地里教学在涉及国家、民族、地区、文化、景观等教学内容以及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选取适当的音乐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或背景配乐。鉴于不同音乐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差异,因此可以将音乐分为以下两种运用类型。

1、作为与地域文化关联的音乐。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当地理课学习相关的国家、民族、文化等区域地理内容时,音乐更可以有发挥的空间。例如学习国家地理,我就试着做过这些尝试。

譬如在学习东亚国家日本时,放上一段《樱花》乐曲,和着音乐轻声旁白:“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季开放,有的雪白、有的粉红,如霞似锦,惹人喜爱……”。在音乐声中把学生带进日本国度,这样开头既自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此外可作为新课引入、制造气氛的地方还有:如讲南亚开头,可放一段颇有地方风韵的印度舞曲,把学生带进南亚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国度;讲俄罗斯时,先放一段俄罗斯民歌如《三套车》,歌词写道:“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乘着歌声的翅膀学生的心早就飞到了冰雪覆盖的俄罗斯大地,和那条母亲河之称的伏尔加河畔……

讲拉丁美洲国家巴西时,可以引用一段桑巴舞曲,并介绍说:“足球是巴西恩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桑巴舞是巴西人最喜爱的一种舞蹈。有人说,巴西人踢足球就象跳桑巴舞一样好看而富有节奏……,足球、桑巴舞、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构成巴西的特色。”接着,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巴西经济及其他内容。南美洲重要国家阿根廷,可以播放一段热情奔放的探戈和潘帕斯大草原牧牛的视频,通过声音和图像生动表现阿根廷的特色。

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插入一些音乐片段,即可以缓解课堂紧张气氛,调节情绪,又可以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如学习北非国家埃及一课,讲到尼罗河与埃及的关系时,不妨来一段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歌声落下,老师评述:“歌曲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富饶、祥和安宁的尼罗河沿岸田园风光,这一切连同埃及六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都离不开尼罗河的无私奉献……”。

再如讲到欧洲西部发达的旅游业时,以斯特劳斯优美动听的《蓝色多瑙河》为背景音乐,从多瑙河上的航行,维也纳的音乐会讲开去,让学生沉浸在西欧浪漫旅游的遐想之中。至于中国地理部分,可涉及的音乐就更多、更熟悉。比如在全文开头,书中就首页刊出歌曲《歌唱祖国》拉开中国地理的序幕,在嘹亮的歌声中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富饶资源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其报效祖国,为祖国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的爱国情感。在此高昂的状态下进入章节学习,学生求知主动性增强,精力集中,易进入角色。

在讲中华民族时,可采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在歌词中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族之间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共同携手创建祖国明天。

《长江之歌》是一首气势磅礴、而又脍炙人口的好歌曲。“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肩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短短几句,唱出了中国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也包含了很多地理常识,假若以此曲作为《长江》一课的“引言”,相信学生会在这饱含深情的歌声中胸潮澎湃,心驰神往,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与此有类似效果的还有《黄河》、《京杭运河之歌》等。

在学习中国分区地理香港和澳门时,有两首好歌值得推荐,一是《东方之珠》,一是《澳门》,两首歌都唱出了香港、澳门这两个在外已逾百年的游子历经沧桑、磨难,日思夜想盼望着早日回归祖**亲怀抱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我们了解港、澳历史及地理位置等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此外,我们在学习中国各分区地理时,还可采用一些富有浓郁地方情调的民歌片段,这样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既轻松愉悦而又紧扣课文内容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如反映西北风情的《兰兰花》(陕西),《达坂城的姑娘》(新疆);反映南方江浙一带情调的《紫竹调》,广东乐曲《步步高》;反映青藏地区特色的《献上最洁白的哈达》《青藏高原》等相关曲目,在此不一一列举。

2、作为调节课堂氛围的背景音乐

由于人类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感受方式,聆听同样的音乐,能够产生相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背景音乐虽然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可以营造不同的课堂气氛,通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和音乐的认识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音乐中传递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要素能很好把握。因此,在不同课堂环节中,针对特定需要,可以选取一些适当的音乐作为烘托。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播放一段马斯内的《黛依斯》中的沉思曲,以烘托课堂气氛。在讨论后,为了让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平静下来,可以选择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为了缓解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过度的紧张,可以放一段抒情的轻松音乐,如海顿的《小夜曲》,以便放松心情。

三、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运用的要求

将音乐搬上地理课堂之前,一定要仔细筛选考量,在这当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所选取的音乐要注意典型性和进步性

音乐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主要是为地理学习服务的,因此选取的音乐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性,尽量选用特色鲜明、学生熟悉的乐曲,不要将生僻艰涩、难以理解的音乐搬进课堂。

2、要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音乐

使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帮助地理学习,反之生硬运用音乐,则会适得其反,不但浪费了地理课的时间,而且不免有哗众取宠之感。如学习北欧、南亚、非洲地理时,若一时找不到对应音乐,应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同时,播放音乐的时间宜短不宜长,时间最好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不应该喧宾夺主,将地理课变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综上所述,将音乐元素融合到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体现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活化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也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博大”,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人类文化的探索中,在地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要做到教学内容和音乐的相得益彰,提高地理教师的音乐和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2

高中地理历来都是一门基础学科, 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地质概貌及气候特征等, 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 高中地理更多的还是围绕大纲开展教学, 围绕高考来研究提醒, 目的就是提高教学针对性, 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成绩。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 很多教师不由自主的就替学生安排了所有的时间,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毫无主动性可言, 甚至有些学生都产生了厌学倾向。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教师课堂过分注重成绩提升, 导致课堂教学方法僵化、传统, 课堂内容枯燥, 形式单调,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其本质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 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 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并非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师单纯就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之人[1]。本文拟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地力教学之中, 为在新课改背景下, 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2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2.1 充分挖掘案例素材, 构建案例运用平台

一个恰到好处的案例, 可以有效提升整个课堂的氛围, 为课堂增色不少, 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因此, 如何方便快捷的获取案例, 而且是获取有效的案例, 一直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事情。但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 在快节奏的教学工作中, 很难通过自己查找, 方便的获得很多急需的案例素材。为此, 学校可以协调各年级的地理教师, 甚至其它学校的地理教育工作者, 通过定期的进行研讨, 互相交换意见, 交流经验。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协调工作, 成立高中地理教学网站, 教师们可以通过注册的方式, 将案例素材上传到网站之上, 建立教学案例库, 供同行们参考。当然, 这需要建立在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 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生产实践中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学校与城市环境、地质矿产、气象等部门合作, 从各个单位中搜集案例。对于能够积极提供案例的教师, 要在职称评定, 工作考核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 以激发教师们搜集案例的积极性。

2.2 加强课堂进程指导, 科学及时评价学习效果

很多教师认为在案例教学中, 有了案例, 学习起来都会非常直观, 就不用在进行什么指导了。或者就是说简单的把教学效果定位在终结性的考核之上。实际上, 现行的很多案例教学的评价方式把评价价值定位在甄别功能上, 是以“选拔”为目的的“筛子”式的评价, 这对很多学生是不公平的,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实际上, 案例教学也无非是一种教学平台, 其目的还是要通过这种更为直观的教学方式, 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这种教学效果的好坏, 还是要看学习过程中是不是有指导, 并最终通过评价来确定[2]。因此, 我们说, 在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中, 及时、恰当的学习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追求的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 在案例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案例教学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3 充分结合案例内涵, 拓展案例应用思路

地理课程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 其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 可运用的案例非常多, 比如文字的、图像的、图形 (地图) 的、数据的、景观的很多形式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而现在地理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对于面对多种多样的案例类型, 怎么应用, 怎么能够使这些案例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就成为很多教师感觉棘手的问题。实际上, 教师还是需要充分结合案例自身的内涵和特点, 积极拓展应用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阅读教材, 分发材料、口头描述、挂图展示、实景模拟、电脑多媒体展示等很多形式都可以作为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的展示途径。当然, 教师还需要对案例进行加工[3]。比如, 教师在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教学, 可先展示沿江地带的基本情况, 再分段、分层分析, 必要时可重新展示案例的全部或部分。

2.4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运用案例教学, 并非只有教师一个人讲解, 同学们听完了, 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去记忆。相反, 有了案例作为平台, 教师更可以运用更多更为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主体性。基于此, 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明确自己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分别承担什么样的作用。具体来说,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交流和展开研讨和探索。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教师在展示案例后, 要启发学生思考:教材涉及哪些方面的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另外, 为了丰富案例的获取途径, 提升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搜集和制作之中。教师提出方向, 学生负责动手搜集和整理。这样以来, 所有的案例经过师生一起加工, 学生也会感觉到案例与自己关系很近, 更加亲切, 接受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3 结语

总之, 案例教学以其直观性强、说服力大、贴近生活等特点, 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 应用案例教学, 切记不能为了应用案例而引入案例, 甚至很多案例都与教学内容没有关系, 那就流于形式了[4]。不但不会去的很好的教学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这还需要教师认真结合课堂进程, 结合教学内容, 并充分联系学生的具体情况, 积极的总结案例教学方法, 为构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

[2]杨毅.探究式学习方式浅析[J].成功 (教育) , 2011 (10) .

[4]李洪龙: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3 (4) .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3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案例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传统教学的重点在于告诉学生如何去做,教师一般不考虑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而是直接按照自己对题目重点的理解,把正确的答案及思路讲述给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但案例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经典案例,让学生有准备地去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会使学习的过程变得相对有趣和活泼。另外,为了在讨论环节让同学看到自己出色的表现,学生一般都会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进行表达。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也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当不同的观点发生交流碰撞时,学生往往会对问题产生深刻的认识,获得新的启发。

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做笔记和听讲,如果有疑问多数会在下课的时候和教师进行沟通,但是愿意和教师沟通的学生是比较少的,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单向的。但在案例教学模式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完全对等的交流关系,当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随时就可以进行提问。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对策

1.注重对案例素材的挖掘。

恰当的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什么样的案例更恰当还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对于多数教师而言,地理教学工作的节奏都比较快,通过个人探索是比较慢的,尤其是对一些工作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言。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各年级教师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地理教师进行互动和沟通。同时,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新兴的平台,通过创建相关网站的方式,将各类教学案例集中起来,地理教师可以共享网站之中的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己发现的案例。

2.注重对学生的点拨。

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教师的作用仍然十分关键。教师应对学生的案例讨论过程加以观察,指出他们在案例讨论中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学生能够在下一次的学习中进行改善。

3.注意对案例的拓展。

地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可以使用的案例是比较多的,如地图类、图像类和文字类等。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就能够掌握,但这需要教师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某一案例后也可以解决相似的问题。教师应采用提出设问等方式,让学生去考虑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后应如何处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相似的案例,并进行讨论。

4.注重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和自己在这一教学法中的地位。教师应发挥组织、引导、调控作用,而学生应主动交流、积极参与、认真分析。如果有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具体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并通过激励和启发等方式使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怎样的案例更适合本班多数学生进行讨论和学习,并获得最大学习效果等。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兰炼一中 何卫红)

一、运用谈话法,以提高学生求知积极性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等学科,且现行教 材越来越重视阐述人地关系这一主题,增强了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运用谈话法,调动学 生求知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巧妙设计导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运用谈话法,精心设计问题,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 境。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和作答,既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又可使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而后教 师把握时机,抓住要害,引入新课,吸引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2.多角度地提问,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 况,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形式,结合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设疑引导,将趣味性和知识性 融于一体,启发学生思考,既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亲切自然的教态,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能无形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之外,给后进 生以优先发言的机会和中肯的`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逐步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又可缩短师生之间 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谈话法,以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师生相互交谈,一问一答,使学生思维始终围绕着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体现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谈 话法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和组织。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精心设计,准确选题,深浅有度,数量适当,切中要害,在思考和答问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技 能。如,在讲述时区的有关问题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1.地球自转一周的度数和时间。

2.地球24小时转过360°,那么一小时转过的度数是多少?

3.一小时转过15°,而一个时区正好跨15°,转过一个或两个时区,需要几个小时?

4.相邻的时区,相差一个时区,相差几小时?相差两个或三个时区,相差几小时?

这样,就将“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这一复杂的结论化为逻辑上相互衔接的若干简单问题。学生 按顺序思考回答,逐渐接近结论,可锻炼其分析、推理能力。

再如,在讲各月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分析气候特点时,可这样设计问题。

1.在气温曲线图上,读出最冷、最热月的月份和气温;在降水柱状图上,读出月降水量最少、最多的月份 及其降水量。

2.计算气温年较差。

3.说明全年气温和降水的分配特点。

4.总结全年气候特点。

第1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此类图,培养读图能力。

第2题帮助学生复习气温年较差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为总结气候特点提供依据。

第3、4题帮助学生学会概括气温和降水特点,进一步明确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组成要素及气候特点的描述 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谈话法,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1.有助于学生明确复习重点,避免平均分配精力。低年级学生还不知如何去记忆、理解,往往按照老师划 出的重点像背语文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通过谈话法,教师有意识将问题划分为记忆、理解和应用等 类型,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方法和程度有所区分,而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一 些只需了解或理解的部分。

2.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笔者做了几次这样的试验,勾划完重点后,让一个班学生自己复习一节课,另一 个班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复习有关重点,然后运用谈话法,检查背诵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对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以巩固。第二节课对两班都进行测验,结果后者成绩明显高于前者。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一个复习要点,教师可用不同形式提出问题,或是填空、判断,或是选 择、简答,促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程度可大为提高,对不同 类型的题都能较快作出反应。

纪录片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5

一、实地探究,感受科学态度

纪录片拍摄不仅需要高端设备,更需要严谨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冰冻星球》的拍摄也集结了对两极状况十分了解的人员。本片主持人大卫艾登堡,在纪录片拍摄时已经85岁高龄,但仍跟随摄制组到达环境恶劣的极地进行拍摄探索。这本身对学生即是一种鼓励。他曾说过:“在我看来,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是视觉之美最大的源泉,是智慧兴趣最大的源泉。她是一切丰富壮丽的生命之源,正因如此,她让我们的生命值得体验,不枉此生。”在纪录片播放时,附录大卫艾登堡的履历,更能激起学生的科学探究热忱。

二、《冰冻星球》的教学建议

《冰冻星球》片长约60分钟/集,共9集,其中蕴含大量地理知识,可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利用。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集《前往世界尽头(TotheEndofTheEarth)》中描述南、北极极昼、极夜间极端的季节变化,从狂风暴雪到极地之春的万物复苏,以及“太阳升起后,一切了不得的变化开始发生”。这一段视频生动展现了两极地区的冬夏景观以及植被、动物等变化对极地地区气候的影响。以高中阶段为例,可为达成课程标准中“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标准提供素材。观看纪录片之前教师可以预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维:①极地地区的极昼、极夜现象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极昼极夜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③这种现象对两极地区环境有什么影响?

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六集《最后的疆界(TheLastFrontier)》主要展示极地的宝藏和奇观,千百年来,正是它们吸引着人们不断到来。如今,这里人们的生存不仅依赖古老的`智慧,而且需要先进的科技。北极、南极地区的人类活动显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对极地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止,在南极,人类还建立了研究基地,可以承受地球上最严酷的冬季。这段视频材料可作为课程标准中地理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材料,通过对南极开发的各国条约与开发现状,学生能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同时,极地地区开发的历史发展能够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能力有限,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在观看本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开发条件、现状及注意事项。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七集《如履薄冰(OnThinIce)》主要探究两极的冰川融化状况以及可能对极地乃至全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极地地区的人类和动物以及整个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并以大量极具震撼力的画面告诉人们:全球变暖对极地造成的影响,比对地球上其它地方造成的影响来得更快更强烈。这一片断的内容视频可作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模块教学素材。课程标准中设置有内容标准“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的气候变化最为明显、直观性最强,最适宜作为本条标准的直观体验。观看本纪录片之前可预设问题:①极地气候变暖对极地地区有什么影响?②说明极地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③结合视频并利用所收集全球气候变暖资料,阐述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纪录片教学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素材教师应树立教学素材选择服务于教学的目标,使用记录片进行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整个课堂占用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整节课三分之一以内,不然会反客为主,冲淡课堂氛围。纪录片篇幅较长,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与教学相关部分,其余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观看。在观看纪录片之前,教师应预设与课堂内容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思考。

2.注重与其它媒体组合每种媒体都有优势与不足,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纪录片在图像和声音呈现上占有优势,但在文字上略有欠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其它媒体组合,可收到声形并茂和相得益彰之效。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6

【摘 要】为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我校提出了“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三段”就是将课堂教学结构分为自学阶段、导学阶段、测评阶段,即先“学”后“导”再“测”,“三段”主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后的“结果怎么样”等问题;“六步”是指具体操作程序,即包括定向示标、自学指导、自学督查、导学释疑、合作探究、自主测评六个步骤,它是“三段”的细化。

【关键词】三段六步 地理教学 运用

近几年来,在全国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等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很多学校派出一线老师到先进教育地市考察,回来后不顾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求老师必须套用执行,自以为得法,结果却是东施效颦,弄巧成拙。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只套用一种模式怎么可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许多地理教师一味地套搬模式,模式也由此变性,已经违背了该模式的初衷。

为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2011年起,我校提出了“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并逐步在各学科中应用。该模式着眼于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交流、积极互动,使学生能在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得以发展,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在该模式中,“三段”就是将课堂教学结构分为自学阶段、导学阶段、测评阶段,即先“学”后“导”再“测”,“三段”主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后的“结果怎么样”等问题;“六步”是指具体操作程序,即包括定向示标、自学指导、自学督查、导学释疑、合作探究、自主测评六个步骤,它是“三段”的细化。三年多来,在研究、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又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加强了“自学指导”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探求知识,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事实证明,对这一环节的重视和运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课本文字和图表为主,自主梳理教材知识(自学阶段)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因此,地理课堂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课本就成为学生最佳的自学材料。先出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认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能够进行限时分析、归纳,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展示针对性强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依次找到提纲要求的基本内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形成对教材知识的综合把握。学生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环节完成之后,还要进一步让学生相互交流、比较,从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学氛围。接着,教师展示答案,让学生进行校正,同时也完成了自学督查的环节,为导学释疑这一步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展示材料和讨论主题,自主运用教材知识(讨论阶段)

材料的设置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掌握、理解课堂重点知识,突破难点,就必须对材料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这可以达到从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升华,同时,又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一个落实教材知识点的过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这一环节,我是这样操作的:出示与教材紧密结合的材料,设置突破重点知识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所设置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第一步,学生按课前的分组,迅速调整好座位,为完成讨论做好准备。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由组长主持展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认真聆听他人的意见,并由组长做好记录。第三步,教师巡回走动,并也作为小组一员参与到小组的讨论活动当中,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肯定与否定。第四步,每个小组成员派出代表,进行回答。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讨论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来,结合教材知识、原理、规律,进行讲解和校正,并总结出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地开展课堂讨论,甚至是不同观点的争论,教师的作用在于适当地引导、点拨、评价、调控、释疑,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对课堂进行科学调控,不至于课堂失控。但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也有一些弊端,就是课堂时间常常不够用,后面的内容可能没时间完成,这就要求老师要在课前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三、以考纲为依据,解惑释疑促能力(释疑阶段)

教师根据考纲,紧扣本节课考点,以突破重点知识为目的进行精讲。将学生自学、讨论过程中收集到的疑惑、问题贯穿于课本知识、能力提升之中,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并深入分析本课的重点知识,形成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主线。然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结合教材知识特征,也可以精选一些精典习题,做到精讲精练。这样,学生的自学、研读、讨论、练习与教师的引导、点拨、释疑紧密结合,既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又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并提高了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有针对性地精讲,还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基础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升。

四、针对教材知识和考点进行巩固训练(检测阶段)

课课有检测,课课有收获,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一堂课中,无论学生表现有多活跃,课堂气氛有多热闹,最终结果要落实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并学会了运用。所以,要求教师要精心设置检测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通过进一步的练习,体验成功,知道不足,才能在以后在自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一环节,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的升华,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心中有数,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积累经验。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

【参考文献】

简论地理学具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7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能降低地理教学难度

地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对象往往具有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 学生学习起来, 深感力不从心。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 而地图、各种直观教具、电教媒体的充分利用, 是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师要结合实际, 尽可能的科学地利用地理教具。只有尽可能的发挥各种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才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

高中地理中“地球的运动及运动的的意义”, 空间概念比较强, 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图的同时应使用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可以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的公转可用“三球仪”演示。自转和公转关系的演示, 教师先拿着地球仪沿课桌面运动一周, 然后指出, 在地球仪上过球心并与桌面平行的大圆, 可以看作是地球的公转轨道面, 即黄道面。很显然黄道面与赤道面有一个夹角。演示说明之后, 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图像, 最后得出结论:正是有了黄赤交角的存在, 才影响到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南北回归运动, 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 同时学生通过观察“三球仪”在运动的过程中, 仔细观察昼、夜半球的周期变化规律, 很容易感知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2、直观而具体的教学用具, 赋予了地理课堂教学新的生命

纸上得来终觉浅, 须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倘若学生在此过程中, 能知行结合, 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明显改观。直观而具体的教学用具, 在带给学生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 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已的平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通俗而深刻的阐明了手脑并用的意义, 他说:“人生两宝, 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 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 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维利也曾经说过:“儿童单靠动脑, 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 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 那么认识的所有的大门都在他面前敞开, 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 让学生亲自拨动地球仪, 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观察北京、伦敦、华盛顿的昼夜变化情况:在学生亲手转动“三球仪”时, 让学生真切的感知到“两分两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日期、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在地球仪和“三球仪”这两个重要学具的帮助下, 顺利而有效的让学生获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新知, 从而更深刻的将所学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 能顺利的将知与行完美结合起来。

3、地图一地理学具中的主打正营, 丰富了课堂教学信息

地图展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具微缩的知识世界。不管是什么地图, 它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核心:地图可以表示事物空间位置;地图是可视化的表示方法。地图赋予了学生一个可透视的眼睛。

首先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 它是地理知识信息的又一个载体。丰富多彩的地图在色彩上极大地吸引了学生, 有效的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 让学生从干巴巴的文字中跳出来, 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同时, “考图”也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但并非所有的地理试题都附有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就得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地图意识, 加强读图、析图和亲自动手绘制地图能力的培养。其次图文转换能力也是地理学科中对学生学习能利的较高要求。其本质是学生基础知识与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实现图文转化这一能力的跨越, 学生基本能表达到“会学”的境界。

4、鼓励学生自制学具, 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地理学具的亲手制作, 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空间。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后, 倘使能让他们自己动手, 制作出与此相关的实物学具,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同时亦能在制作中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姑且不论这些教具是精致还是粗陋, 只要学生敢于动手, 善于动手, 教师应给予极大肯定, 同时还可将有个人特色的小制作在全班乃至全校传观, 并收藏至教师的资源库, 作为日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既促进了学习的学生, 又提高了教师的今后的教学水平, 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8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对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新课改非常重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因此合理运用乡土地理资源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新课改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而,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单调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的本质。乡土地理作为真实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乡土地理整合地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当地的天气情况进行讨论,并分析其特点,总结其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关注本地的天气情况,表达自己的看法,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学生为了更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充实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开阔学生的思维

由于地理知识涉及自然现象和地理事物,学生普遍感觉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因此要想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地理教师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选取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

思维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强化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众所周知,乡土地理所包含的复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教学。

例如,在教学“降水与降水的分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降水是怎么形成的?大雨、中雨、小雨是怎么划分的?一年之中降水情况是怎么样的?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外,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之上延伸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别的地方和我们这里的降雨情况一样吗?别的地方的降雨有什么特点呢?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深化学生的地理认知和了解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材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实践活动内容,这就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学具有时代性、地理性、生活性。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时代特征,整合活动内容,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例如,在教学“人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开展“人口问题调查”实践活动,围绕“二胎政策是否应全面放开”这一时代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对本地人口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当地是否应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样学生就能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全面认识家乡,激发爱乡情感。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地理纪念日,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土地日、世界粮食日等,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和了解。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情境教学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事例,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地理图像、生活场景等直观手段或实验、调查、表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激情,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究竟怎样在地理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呢?我认为关键是合理创设情境。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地理的心得,对情境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巧设课堂导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从而能尽快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当然导入方式很多,可视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综合选择。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时,首先播放学生熟知的歌曲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营造气氛,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歌中唱到56朵花是什么含义呢?通过喜闻乐见的歌曲创设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提问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解,以辩促思,以辩明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地理《自然资源与我们》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类别有哪些?人与自然资源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关于这些问题,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问题一出,学生的积极性就起来了,他们很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有的知道一些,就说起来了,由于不够全面、准确,有的同学就持不同意见,大家相互辩解、讨论、补充。对于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有效的争论辩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真正实现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让真实情境再现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难点问题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观察、阅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地震”的相关内容时,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时的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学生就会被眼前的画面震撼、吸引,从而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会用心听讲,积极讨论,这样既掌握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又学到了一些地震来时的预防措施和自救自护方法,增强了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和技能。

四、关注身边热点,激发学习热情

人类的生活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若能适时适量科学地联系时事热点、焦点引入新课,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水资源》一节时,可结合近年来我们家乡河道干涸,学校井水水位下降,镇自来水公司供水紧张等现象,引导学生感知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节水的习惯。

当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究竟怎样创设情境,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用心思考,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地理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地理的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11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地理教学 实践

乡土地理,顾名思义,就是本土的地理知识,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学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及问题,乡土地理与学生和教师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乡土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形象具体地学习地理知识,而不是仅靠教学图片和自己的想象,这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实际中,将乡土地理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分析一下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希望各个学校可以重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

1 借助乡土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热情

众所周知,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来自于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又怎么可能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呢?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乡土地理教学,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法。学生生活在当地,对周围环境有着最直接的认知,对于一些现象不甚了解,在遇到不知原因的现象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以西安为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会学习“年降水量”这个词,学生只是直接的从书本上了解到这个词语的含义,并没有在脑海里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从学校借来试验器材,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实践小组,然后组织学生在每个月降雨的时候在户外采集雨水量,将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降雨量进行记录,在试验结束之后,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组的试验记录,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西安的年降水量,或许这个实践活动的周期有些长,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关于地理知识的问题,无论是请教老师还是查找资料,这些地理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解决的地理问题及知识印象深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借助乡土地理教学,使学生更容易发现身边的地理

地理学科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学习到自己生活环境以外的世界,比如企鹅生活的南极,炎热的非洲地区等,但是这些毕竟离学生有些遥远,学生无法亲自感知,这样一来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乡土地理能直接的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的身边的地理环境中。

在地理课本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水资源污染的,教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水资源污染的理论,例如,水域污染是由工业排污、船只泄露有害物质、人民生活排污等原因造成的,学生可能只是对这些知识死记硬背,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在实际生活中亲眼见到这些所谓的原因。如果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后,让学生成立调查小组,调研西安周围水资源受到污染的原因,根据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做成报告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学生就会对所了解的地理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课本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学生在调研活动中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具体地应用到了生活中,这使得学生在看到一些有关地理的现象的时候,可以立刻想起地理知识,发现身边的地理。

3 借助乡土地理教学,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头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诸如环境考察、社会调查等户外活动,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自然环境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就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亲自动手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学生培养综合思维有非常大的好处。

在初学地理学科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先教学生认识中国地图,还会让学生在纸上练习画中国地图,很多学生其实不知道国家地图是如何测绘的,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进行测量,将测绘地图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绘制一张校园地图。这样学生对地理测绘工作就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与了解,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自己所生长的环境的地理状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养成综合思考的好习惯。

4 借助乡土地理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李白曾寫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每一个人都是热爱自己家乡的,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人们的内心,中学生亦是如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家乡变化的情况告知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加的有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 总结

综上,借助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热情,使学生更容易发现身边的地理,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头脑,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离自己很近,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地理教学便更加丰富有趣。另外,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常平.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地理教学关系[J].教育界,2011,(11):45-46.

[2]吴艳萍.让地理教学走进生活——浅谈教学中乡土地理案例的引入[J].新课程·中学,2013,(1):326.

[3]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91.

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一、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主体、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些预见和应对的方案。

首先,教师应对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情况有所掌握,参考现阶段初中生的年龄、性格、喜好等特点。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地理学习意识不足,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与会考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学习情绪不太稳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选择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正确的教学手段,会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其次,对课堂即将呈现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加以反思。目前所使用的新教材往往时代感、思维跳跃性较强,技能体现新的学习思想,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精确解读。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是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地理知识,认识不到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无法重新选择学习方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够让教师在规划教学时,打破教材排版的限制,更深入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动态生成中寻求绝佳的能力提升通道。

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所用的教学方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仍然以自己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于往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地理学习的自由以及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内容时,在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相关联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可以及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由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图形、表格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状况。这种及时的调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低效现象的蔓延。

其次,教师要对地理课堂资源使用效率进行反思。课堂时间与空间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以及教室空间资源,给学生展示地理知识。每一节地理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开放式地讨论,促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加强地理学习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多变的天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天气以及观看天气的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在地理课堂中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在学习能力上有不同,他们的差异导致其课堂学习反应也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反应,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例如,在讲解“板块的运动”知识时,教师给学生描述板块运动的过程,一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些学生则皱起眉头。教师要关注这些学生,并记住这些学生可能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训练。

三、课堂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很多教师十分重视教后感,往往会在备课笔记上记录下这一课的所得和存在的不足,期待能够发扬优点,规避不足。在每一次课后坚持教学反思,就可以使得闪光点越来越多,遗憾逐渐消失。

首先,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是需要反思的第一环节。倘若我们的导入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没有引导他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下一个班级或是下一课就需要调整。

其次,教师也应关注课堂教学的反馈。走进学生,了解他们这节课的收获,适当提问,检查布置的适量作业,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来讲,教师会引导学生做一些课堂练习得到教学反馈知识,为之后的教学规划提供依据。在教学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共同弱点,下节课重点强化。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13

和声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中学 费建勇

【摘要】:我国音乐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把音乐和声意识进行不断渗透于课堂音乐教学之中,这对学校音乐教学及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音乐课标中课程内容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方面。结合课程内容侧重点我们习惯上将音乐课课型分为:歌唱课、欣赏课、综合素质课。下面我结合我们的音乐教学谈谈和声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关键词】:和声学 感受 体验 运用

和声学通常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时间演奏不同的音高而获得协调或不协调的效果。“和声学”就是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连接的理论。研究和声的产生、构成原则,和弦的连接与相互关系,和声风格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以及应用与写作方法的理论。对于从事演奏(唱)、指挥、理论、作曲、教学等各种音乐活动的音乐工作者来说,和声学是一种极为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和声美的作用和表现,在各类课型中如何有效运用和声学,真正发挥出其实际意义,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掌握和声学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从感性上体验和声美,理性上理解和声不同表现手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及在音乐中的各种形态的表现,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声学的作用与功效能有效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音乐能力得以培养并有效提升,达到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如何将和声学融入歌唱教学:

以歌唱教学为主的音乐课是音乐教学课社中主要的课型,歌唱教学注重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的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我们课堂歌唱教学面对的是集体的歌唱教学,所以在强调学生能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基础上融入和声,使歌曲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提供了良好平台。音乐教材歌曲中从小学中低段就有合唱教学的内容,初中音乐教材歌唱歌曲中合唱部分歌曲更是占到一半之多。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要完成一首合唱作品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歌曲《红河谷》,这是一首世界名曲,学生从小就听惯了它的主旋律51 | 3 33 3 23 | 2 1 „„而要让部分学生马上去唱低声部51 | 1 11 1 71 | 7 6 „„单独唱,经过几遍反复练习还是容易做到的,但要和高声部合在一起唱就容易跟着高声部跑。面对这样的难题我是这样做的:在上课开始先跟学生们一起做“搭积木”游戏,何为“搭积木”游戏?其实就是唱音程与和弦,我们可以找出歌曲中出现的常见和弦G大调主和弦1-3-5属和弦5-7-2下属和弦4-6-1属七和弦5-7-2-4。每个小组是其中一块积木,先用旋律音程来唱,比如主和弦:第一、二小组先唱1紧接着三、四小组唱3再是五、六唱5三个声部持续保持取得一个完整主和弦和声效果。其它和弦也可采用同样方法获得和声效果。唱完旋律和弦,我们再跟钢琴唱和声和弦,接着再跟钢琴唱和弦连接: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在练习这些和弦时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们可以想一些办法,比如模仿开火车用象声词“呱哒”来唱等方法。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得到一个平衡的和声听觉感。回到我们歌曲《红河谷》歌曲中出现和弦连接基本是这样的:主和弦——下属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一个过程。在高声部主旋律演唱过程中教师带着低声部轻声填入歌曲每小结出现的主音,慢慢填入歌词即可完整演唱歌曲。为了美化歌曲表现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合唱基础上在每个乐句后面适当配入一些和声音,把歌曲结尾两声部回归到主音改成一个主和弦以丰富歌曲表现力等等。初一、二男生大部分处在变声期所以有些歌曲不太适合班级齐唱的演唱形式,比如歌曲《牧歌》这首歌曲声区都在较高位置速度慢又要舒展、绵长的声音来唱,让变声期男生唱高八度,上不去又容易破,低八度,平行八度进行又缺乏美感所以让他们一起和女生唱主旋律很不合适,但我们教师可以想办法取长补短,利用他们已有中声区成年男性音色编配一个简单和声旋律:1=D4/4 3---|4---|3---|5---|3---|2---|1---|1---0 :||来用哼鸣“嗯”或者是“呜”“噜”等象声词来为女生主旋律伴唱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再例如《青春舞曲》等一些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活泼的歌曲可以改变单一的齐唱形式,加入轮唱、对唱等演唱形式来完善、丰富歌曲的和声效果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二、欣赏课上和声美的感受与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对于欣赏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聆听,去感受音乐的内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是欣赏课的最终目的。我们教材中涉及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多声部的,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主旋律或是高声部,多层和声感的感受与体验会缺乏。但无论是合唱曲还是器乐合奏曲丰富的和声音响才是音乐的整体,所以在欣赏时必须让学生全面去感受与体验。例如八年级教材中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音乐作品有两个主题:主题一是俄罗斯民歌风格广漠寂静、空旷的草原主题;主题二是东方阿拉伯风格的骆驼商队主题。乐器开始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

随后由圆号移调重复,弦乐器用拨弦模仿马蹄的脚步声:

接着,英国管吹奏出一段带有东方音调的旋律,这是骆驼商人的主题。

随后,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又响起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这一主题渐渐增强力度,仿佛商队渐渐走近。经过多次反复后,形成宏大声势。接着,乐曲再现草原的背景音响和马蹄声,东方音调的旋律也再次轻轻出现。这两支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这友谊的乐声逐渐减弱,商队慢慢地走远,草原又是一片寂静„„我们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时可以分角色来关注乐曲各个主题:

一、二组同学用手势来表示主题一;

三、四组同学用手势

来表示主题二;

五、六组同学用手势

来表示弦乐器拨弦模仿马蹄脚步声。教师先可分乐段来让学生分别熟悉各个音乐主题,并用手势动作来配合音乐呈现„„在完整欣赏时让各组学生用手势动作来配合音乐做律动,整个过程仿佛是一幅动态的“旋律画”非常生动、具象。学生也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到了乐曲丰富的和声美。

三、和声学在综合素质课中的运用:

综合素质课是训练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练习,包括学生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综合性课型。“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综合素质课形式,它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特点,营造和谐、团结的音乐气氛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达到相互交流、激励的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演唱、演奏、音乐评论、舞蹈等等。擅长演唱的同学可以表演演唱,擅长演奏的同学可以表演器乐演奏,擅长舞蹈的同学可以表演舞蹈!但有部分同学唱歌跑调,乐器不会,也不会跳舞,那怎么办呢?可也不能冷落了他们,更不能抹杀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我们教师还得想方设法让他们一起参与进来。众所周知和声美不一定局限在和谐和弦层面上,它可以是任何由超过一个频率所组合而成的有规律、和谐的声音。比如班级中有两位同学表演钢琴四手联弹《军队进行曲》那我们教师就可以设计让两位同学分别用大镲、三角铁在乐曲某些乐段小节中配以节奏型,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从头到尾一样节奏型,而是部分乐段乐句中配以不同的节奏型。那演奏大镲与三角铁的同学就必须仔细聆听四手联弹同学演奏整首乐曲的行进过程,在四位同学的配合演奏中大家都感受体验到乐曲的美感,体会到了学习音乐的乐趣。演奏过程中和弦外音三角铁、大镲加入的和声美感不仅为钢琴四手联弹争光添彩,其大镲、三角铁演奏者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我们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P60演奏曲目《友谊地久天长》、七年级下册P60演奏曲目《红河谷》都是很好的小型器乐合奏演奏乐曲,让演奏能力强的学生分声部用竖笛演奏和声旋律,让节奏感较好的学生来演奏三角铁、沙槌、鼓,在集体合奏中充分彰显了乐曲和声美的艺术魅力!再比如八年级上册P42歌曲《踏雪寻梅》这首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的叮当响声为意境来编配的。在A段中,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的第二声部是以和声式方法配置的,它与第一声部和谐地结合,形成“如影随形”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我们可以让音准好的同学来唱二声部合唱,但班级中不免有唱歌能力差音准不好的学生,那我们教师可以即兴为《踏雪寻梅》配人声或打击乐器伴奏,实际上这很有助于歌唱的表现。歌曲的二声部“叮当”声就是一种伴奏形式,可以简化成一种固定旋律音型如:“”、等,或更简单的固定如节奏音型如:等。至于打击乐器,可以用自制的、自寻的音源如敲击玻璃器皿、瓷器、铁钉子、摇铃当„„;也可以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模拟驴蹄声、驴脖子上的铃声、雪花飘落的声音等。

和声美给人以审美享受,能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最终达到人格的感化。教师在我们音乐课堂歌唱教学、欣赏教学、综合课教学都可以有效渗入和声美的观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在美的感化下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生价值观。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和声美的渗入与运用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爱红老师课程摘要下一篇:世界核能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