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24-05-24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共11篇)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1

激 起 生 命 的 律 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音乐与运动共有的要素是节奏。当人的心率、呼吸、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等频率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比较接近时,便容易产生“共振”。当音乐与运动处在共振状态时,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一系列的变化,唤起人体许多未被表现或潜在的东西。

关键词: 音乐 体育课堂 运动技能 技能学习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体育课堂中。知其意、得其法,明确了音乐与体育的相互联系,知晓某一教学情境中使用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更有效地使音乐与教学所需相互融合,进而掌握音乐辅助教学的运用技巧。在体育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往往可以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特定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1.音乐在集合环节的运用

以播放音乐的方式作为召集学生集合的“口令”,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快速集合的目的。通常采用“紧急集合号”、“运动员进行曲”等音乐。如在每次上课前2分钟播放“紧急集 合号”音乐来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尽快集合。集合音乐的选择最好在一个阶段相对固定,不要一天一换,要利于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当听到这首音乐时,马上反应到的是要集合了。一段时间以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可以在几节课后更换一个新颖的音乐作为集合“口令”。

2.音乐在准备活动环节的运用

音乐在准备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消除身心惰性,同时使整个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所以,准备活动应选择节奏感较强的、108-120拍/分的音乐;或者是运用先慢后快的组合音乐,音乐的前部分节奏稍慢大约108拍/分左右,逐步加快过渡到后部分约120拍/分左右,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进行练习;还可以运用一首乐曲改变动作速度,先两拍做一个动作,后一拍做一个动作,使动作速度逐渐加快的方法。通常可以采用“健美操音乐、DJ音乐、兔子舞”等。

3.音乐在放松整理环节的运用

紧张而又有较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之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为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消除身心疲劳,从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可以选择舒缓型的音乐来调节。通常采用“初雪班德瑞、琵琶语、卡农钢琴曲、瑜伽、太极拳”等音乐。比如,以舒缓的“瑜伽音乐”配合瑜伽放松操的练习,不仅可以使韧带、肌肉得到放松,还能让学生在优美恬静的音乐中得到回归自然的享受。二.在技能学习中的运用

在运动技能学练中运用音乐,选择音乐时要注意充分考虑授课内容、学生需要和音乐风格的协调统一,要符合教学情景的需要。

1.音乐风格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当某一教学环节的身体动作需要按音乐节拍进行时,可运用节拍强而明显的“节拍型音乐”,使学生跟随音乐节拍完成相应的练习。如在耐久跑“呼吸节奏的练习中”,为加强学生跑动与呼吸配合的节奏感。可配合慢三节拍的音乐,进行两步或三步一吸气、一呼气的练习,把音乐和学生的动作融为一体,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

当某一教学环节不需要身体动作完全按音乐节拍来做,而又需要音乐来渲染课堂氛围时,可选用励志型的音乐。如在耐久跑,途中跑的教学中,为促使学生顽强地克服极点、战胜困难,可运用“永不退缩”等激励性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会变得更加兴奋、愉快,进而减轻疲劳感,使外部助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在武术教学中,运用“中国功夫”音乐配以形体动作的练习,学生随着激昂顿挫、节奏鲜明的音乐做出各种形体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表现力。2.音乐风格与学生需要的一致性

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但尚需巩固与提高时,配合音乐练习往往可以减缓反复练习某个动作的枯燥感,此时,应选择节奏较 慢的音乐。如在“花样跳绳”教学中,配以节奏约66拍/分左右的音乐比较适宜,如果节拍过快,学生很难跟上节拍,会导致动作节奏失调。

当学生技能水平已处于巩固与提高阶段时,可以选择节奏较快的音乐练习。如在“多足跑”教学中,小组已经能够整齐地做出跑的练习时,此时,为提高整体跑进速度,可配以较快节奏的音乐进行练习,以达到更快速度、整齐划一的跑。3.音乐的运用应符合教学进程的需要

教学进程往往体现着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从浅入深、从粗到精。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音乐的运用应能够为教学进程所接受。

如在健身操“创造奇迹”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套动作,但在配上约150拍/分钟的原版音乐做练习时,仍无法跟上音乐的节拍来完成时,可运用慢于原版音乐节拍的音乐进行练习,使学生在从易到难、音乐节拍从慢到快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掌握配乐动作。三.在体能练习中的运用

音乐与运动共有的要素是节奏。当人的心率、呼吸、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等频率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比较接近时,便容易产生“共振”。当音乐与运动处在共振状态时,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一系列的变化,唤起人体许多未被表现或潜在的东西。在体能练习中,音乐的节奏与身体练习的配合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吻合的练习

根据动作的快慢等性质运用适宜的音乐或利用节拍器制作需要的多种节拍的音乐,使身体练习在配乐下进行。如在做仰卧起坐练习时,可利用节拍器制作20拍/分钟的音乐,让学生跟着节拍做练习,适应后,再配以高节拍的音乐进行练习。

2.音乐节奏作为运动诱导因素的练习

诱导是用比动作速度稍快的音乐,使练习者根据音乐的节奏诱导加快速度和频率,不断获得提高。如在20米折返跑的练习中,可选用“莱格尔跑”等节拍逐渐加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滴”音节拍将外部的要求变为内驱力,不断实现一个个目标,有利于体育行为的持续。

四.在体育教学中使用音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切记仓促应付,在网络中随便找一些音乐,对选择的乐曲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考虑不周;或者,教师只挑选自己喜欢的音乐,没考虑学生的喜好,影响了上课的时效性。

2.对学生乐感分析不足。选择音乐的韵律与动作之间配合生涩,实际运用时,学生动作很难与音乐节拍吻合。

3.不要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泛化学习阶段使用音乐。泛化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安静下来听教师讲要领,并思考动作要点。且该阶段学生的动作还没有达到熟练程度,此时加上音乐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干扰,不利于学生用心体会动作要领。4.体育课使用音乐要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有所不同。如小学可选卡通、儿歌类音乐;中学可选名曲、名歌之类。

5.体育课使用音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需要,结合教材来选取音乐改。如果选取的音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与学生的练习节奏、节拍相吻合,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体育课使用音乐切记过于频繁。在日常教学中,过多地使用音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使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技能。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运用律动教学熟练记忆音乐歌曲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并且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来具体的背唱曲目。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音乐课堂上的歌曲学唱,再进行背唱并不是太困难,但是对于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背唱歌曲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并非易事,这时恰当的运用律动教学帮助学生背唱歌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唱一年级的歌曲《亚克西,巴郎》时,歌曲的曲风欢快活泼,学生在学唱这首歌曲时兴趣很是浓厚,于是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背唱歌曲。 歌曲是两段歌词,内容都不一样,真不好背。我就想何不借助动作帮助他们记忆歌词呢!于是创编了几个简单易学的与歌词相符的律动教他们,一年级的小朋友做律动特别起劲儿, 一会儿就学会了,边做着动作边记忆歌词,果不其然,一会儿就记住了,而且很多小朋友要争着上台背唱歌曲并表演呢! 当时的我特别高兴,运用律动帮助学生记忆歌曲的方法效果很明显。

二、运用律动教学准确感知音乐要素

音乐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需要我们去感知,去听辨,为了便于形象地掌握其音高及各要素,运用律动仿佛又成了通往成功的一个捷径。比如在教唱《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的第三句歌词“阿里里”时,学生对音准很难正确掌握,于是我通过手势和表情等体态语言来表示音高,学生一做手势就来了兴趣,音也一下子唱到位了。还有在教唱其他一些有很多高音的歌曲时,学生有时总唱不上去,我同样通过手势来带领学生,他们一下子就唱上去了,这使我欣慰不已。比如在教唱三年级歌曲《小伞花》时,歌曲中出现了断音记号,通过文字理解,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像拍皮球一样的动作,要求学生唱得轻巧跳跃富有弹性,学生很准确的表现出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再比如我在教唱一年级歌曲《小鼓响咚咚》时,第二段歌词我是要求用p的力度去演唱歌曲,因为小宝宝睡着了,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这个地方要唱得轻一点,学生未必能体会,于是我在这个地方加了一个“嘘”的动作,这个动作一出来,学生的声音马上就弱了下来。当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运用律动教学深层感受音乐作品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内容,在一段时间中我甚至害怕触及这类教学,因为它不同于歌曲教学能直接让学生接受,在欣赏教学中有时一味地让学生聆听或者教师一味地讲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作品、感受其内涵,它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一定的方法,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课本中的音乐欣赏《快乐小队》时,要求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我边放音乐边随着的节奏踏步走,并且状态积极饱满,学生在听赏一遍之后,马上就能说出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在第二遍时, 我再让同学自己随着音乐走一走,学生个个神气极了!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起来,能更深层地、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四、运用律动教学培养音乐创造力

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为了传播音乐知识,让学生掌握其音乐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的音乐课堂更多的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所以我认为音乐课堂应该不同于其它课堂,并不需要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应抓住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个性,大胆放手让学生去玩、去动、去独自思考实践、去感悟音乐,帮助学生培养其音乐创造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运用律动,能让学生发散思维,达到意想不到的创新。一年级课本中有一首欣赏的打击乐《鸭子拌嘴》,在欣赏的后半段,我要求学生随着打击乐表现出小鸭子们的形态,于是我将学生分为几组,并派发不同的打击乐器,每组按指定任务分别去表现鸭子不同的形象,原以为这样学生会兴趣盎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像完成任务似的没有任何积极性。而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我索性让学生通过聆听,通过自己的感知律动起来,去模仿表现喜欢的鸭子形象,我以为学生们会乱成一团,谁知他们的表现却出乎我的意料,一个个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活泼俏皮,有的憨态可掬,真是太棒了。于是我就在想,通过律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们既然爱于表现自己,教师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想象、创造的舞台。

音乐与律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律动活动;音乐;体育教学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体育教学中优美的音乐旋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强烈的节奏可以令人振奋,并能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和学习动作,更完善地表现动作的情感。而把音乐、体育、美育、教育融为一体正是适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运用有以下几点:

1、陶冶学生情操,活跃课堂气氛。

在体育教学中,伴以旋律健康、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铿锵有力的音乐,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把练寓在乐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诱发了表现力和想象力,又活跃了课程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便于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享受音乐艺术美,对陶冶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为适应现代精神文明的一种需要,也体现了青少年举止文雅、风度潇洒、生理健康、心灵美好的精神风貌。

2、调节准备活动,调动积极因素。

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应注意围绕课基本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用轻松多样的现代舞动作或韵律操,配以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编成一套简易、优美、易学的准备活动操,使学生在练习中始终情绪饱满,心情愉快。既达到预热身体、活动关节、调动情绪的效果,又发展身体协调,提高灵活性,增强心肺功能的效果。由于体育课大多数是在户外教学,夏天烈日当头,酷暑炎热,冬天风寒天冷,往往是学生上课情绪不高,精神不振。因此,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学生状况,适时选用音乐伴奏。如音乐游戏、律动操等,随着音乐进行活动可使学生精神愉快、思想振奋、困意消除、寒意皆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克服恐惧心理,提高技术动作。

在体育教学中,有一些体育项目是学生既喜爱又惧怕的。如跨栏、跳马、跳箱等。那么如何克服学生的惧怕心理呢?首先要根据体育项目的技术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然后设计一些音乐辅助法。如按音乐节拍做跨栏舞蹈或跳马助跑练习等。在音乐伴奏下,做摆动腿栏侧过栏或“马”前起跳推“马”动作等等。这样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有助于克服对障碍物的恐懼心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对学生掌握某一技术动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缓解整理放松,消除身心疲劳。

在体育课中,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较大负荷的运动,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此时,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单一性动作,伴以优美新颖、欢快和蔼、抒情色彩较浓的音乐,如舞蹈中的小舞步或基本小组合的集体舞等,这样能够使学生顿觉春风拂面、精神焕发,达到放松紧张的神经和肢体,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5、寓音乐于体教,提高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要合理、适当、巧妙地运用音乐伴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音乐节奏和身体练习的结合,加以强化动作的幅度、力度和节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与动作配合的美感,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去,从而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摘 要:从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三方面,研究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在体验中感知歌曲并尽享音乐。

关键词:音乐;体态律动;歌曲;有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90-02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的感觉教育,这种感觉需要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升。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乐器,而是人的体态律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律动,能使学生们在体验中主动获得音乐意识的才能,建立学生应有的音乐经验,深入感知音乐元素。下面,着重研究歌曲教学中律动设计的有效方法。

一、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

人们把旋律定性为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就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节奏,旋律就会失去它的地位。以节奏作为音乐体验的核心和突破口,通过动作能够将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外化,使人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况之下完全地投入诠释音乐的过程。

(1)关注节拍特点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拍有2/4拍、3/4拍、4/4拍、6/8拍等。当然,学生学习新知时,要让学生在无痕的教学中留下有痕的记忆,教师就要抓住节拍的强弱规律特点来设计律动,从而让他们在体验中学到新知。

例1:一年级上册《法国号》。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译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自问自答形式。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三拍子,体验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律动设计:1)第一、第三乐句,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敲击左手心,并做画圆圈的动作。第二乐句动作同上,左手敲击右手心。2)第四乐句双手在胸前从高到低依次做拍手画圆圈动作。这样以简单的拍点动作,身体随音乐摇晃,并在每一乐句的长音处拍手,让学生体会三拍子音乐带来一种像在画圆圈的感觉,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三拍子的韵律,同时感知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为歌曲演唱教学做好铺垫。

(2)围绕特殊节奏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常出现附点、弱起小节、无规律可循的休止符号、切分音等,恰恰就是像这样的特殊节奏赋予了音乐作品的生命,使得歌曲娓娓动听。因此,在律动设计中教师围绕这些特殊节奏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借助形象动作感知音乐中的特性。

例2:二年级下册《大树妈妈》。这是一首2/4拍、六声宫调式,抒情柔美的儿童歌曲。全曲有四个乐句,旋律多由二三度音程构成,起伏流畅,后八分休止符点缀其中,使旋律显得轻盈、亲切。显而易见,本课知识与技能就是 八分休止符号的学习。

律动设计:1)学生们跟着尤克里里的琴声走,注意不要碰到别人,琴声停,脚步停。2)再次跟着琴声自由地走,数一数乐曲中有几次八分休止符。3)学生们扮演小鸟,老师扮演大树,小鸟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大树周围,在休止符号处停止飞翔,摆好姿势。

在整个音乐活动中,自始至终以感知八分音符为主线设计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学到新知,并体会音乐抒情柔美、轻盈、亲切的那份情境。

二、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育中一种体验音乐本体、表达音乐主体的方法,是音乐体验的反射。就如达尔克罗兹提出,从体验到表达的过程,从信息的“输入”到外化“输出”的过程不能耗费过长的时间,感受到的情绪需要第一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体态律动对于音乐体验学习来说既直接又直观。

(1)根据曲式结构律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聆听让学生说出乐段的变化,或通过色彩、线条、色块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但学生往往忽略了排在最前面的体态二字。好的一个体态设计,体态上的表现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内涵,而且也会让课堂动感十足。

例3: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弱起拍双手手背相对在身体右侧胯部位做绕腕动作,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做上推、收拢动作,并根据音的高低分低、中、高三位做动作。2)第二乐句动作同上,方向相反在左侧。3)第三乐句胸前手心相对成一朵花,随音乐旋律起伏做上推、下落,双手左右摆动从上到下手腕处点碰,双手成一朵花向前推。4)第四乐句同第一乐句动作。这样一来,让学生们以动作来表达音乐,感知音乐中舒展的节奏、重复变化的乐句,更是对乐曲的曲式有了相当清楚的了解,真正让他们走进音乐,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

(2)强调民歌韵味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是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小学音乐歌曲教材多以优秀的民族音乐为主,并选材于我国和各个国家,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唱好歌曲,感受民歌的韵味就尤为重要了。

例4: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律动设计:1)学生们手拉手,身体侧身跟着音乐做:走走 走走 拍拍 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双手举高拍手,并围成圆圈。2)学生们手拉手,加入颤膝,边走边稍晃动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的最后一拍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动作造型。

像这样带有彝族韵味简单易学的动作,学生们一做完就在第一时间感知到音乐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感,再一次做动作时他们就会由心而发地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做动作。这样,以固定节奏型设计动作不仅切合了歌词的节奏,还让学生们清晰直观地感知到歌曲一段体结构,更让他们体验了一把彝族儿童欢快歌舞的场景。

三、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提倡,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尽可能地用律动组合充分表达所捕捉到的音乐信息,或根据特定教学目的的即兴突出某个音乐元素。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让学生们有重点的对音乐元素(教学难点)进行强化,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

(1)抓住和声特色律动。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合唱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是在很多的合唱课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学起合唱来非常辛苦、非常无趣。面对合唱,教师更是头疼,学生练了这个声部,那个声部走调了,两个声部都会了,可是怎么也合不起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若赋予各个声部一定的角色扮演,让体态律动参与其中,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例5: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主要节奏型“X-X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踮起脚尖轻盈的自由行走。2)第二乐句两两就近伙伴拉手,镜前方式前进与后退,舞步不变。3)第三乐句看老师的手势迈着舞步回到自己围圈的位置。

这样的体态律动抓住音乐和声特色进行设计,不仅解决了歌曲中合唱的教学难点,还把歌曲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不同声部扮演和动作配合下,学生们一下子就融入了角色,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就能精彩呈现。

(2)紧扣音乐体裁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规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一堂课中一首歌曲教学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层层剥开,不断体验音乐,建立自我音乐联觉,感知出音乐体裁。

例6:三年级上册《摇啊摇》。这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律动设计:1)在强拍和次强拍处双手在胸前做拍手动作,并画出一大一小的圆,边拍手边走成圆圈。2)在强拍处用任意一只脚踩一下在呼拉圈里,边拍手边带着摇曳的感觉流动的行走起来。3)学做划船动作:双手握船桨前三拍从胸前用力向后划船,后三拍双手放松回到胸前。4)走呼啦圈和划船动作结合,随场景布置情景表演。如右图:坐在船里的学生们划着船儿,同时走呼啦圈的学生们犹如河面上泛起一层一层的水波纹,唱着歌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从拍手律动―走呼拉圈―学做划船―情境表演,一环紧扣一环,律动设计层层深入,情境表演是整堂课律动的汇总,展现精华、亮点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唱歌曲《摇啊摇》,更好地呈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再现感知,总结出歌曲的体裁――摇篮曲。

四、结束语

体态律动,赋予音乐活力,给予音乐生命,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动的,是有魅力的,是有感染力的。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着重于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长期地、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教学运用

声势律动音乐教学法将音乐与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够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 对学生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声势律动教学, 学生可以达到看谱即唱的水平。声势律动还能够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音乐谱以及音乐的节奏。

一、声势律动对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声势律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得到系统化的锻炼。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可见, 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声势律动的教学训练后对音乐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当学生听到一首歌时大脑便会及时做出反应, 身体也会不自觉地跟随音乐舞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而且, 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联想。

(二)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声势律动教学会重点培养学生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掌握, 通过专项训练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提高, 使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停顿和节奏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反应能力会逐渐增强。

二、声势律动教学实施方案

(一) 在活动中纵情演绎

初中生对于枯燥无味的课堂会有厌倦心理, 他们喜欢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喜欢在舞台上表现自己, 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因此, 教师在推广声势律动教学时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 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地跟随音乐舞动并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例如, 教师可将课上前十分钟设定为“音乐纵情演绎”时间。在每节课结束后, 教师先给学生确定下节课课前十分钟的音乐演绎主题, 并让学生自己结组。教师要强调结组时每个小组要注意人员的搭配, 优势互补以求团队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学生全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在课下排练。每个小组可以成立一个小乐队, 乐队内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例如, 两个学生负责利用乐器进行音乐伴奏, 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舞蹈部分和演唱。在乐队表演中学生对尤克里里、吉他、钢琴、葫芦丝等乐器的熟练度增强, 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入。经过课下努力训练, 学生便可以正式登台演奏, 向全班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音乐才华。乐队式的课堂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使学生在音乐演奏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并通过不断学习得到改善。音乐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上台演奏的平台, 学生通过在活动中不断练习音乐曲目, 从而不断积累经验, 在每次音乐演奏中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 心态问题、音高掌握不恰当等。另外, 学生在活动演奏中也要注意根据音乐作品所诠释的情感进行身体动作的变化, 从而更能彰显音乐的节奏感。

(二) 听觉训练, 让律动更有节奏

音乐是一门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高雅艺术。而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于音色、音高、旋律等的记忆。听觉训练是声势律动教学的重点内容, 听觉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音色和音高的感悟。因而, 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声势律动中听觉的重要性。当学生的听觉能力提高, 对音乐有了良好的感知时, 学生的音乐素养也会得以提高。听觉训练需要借助于乐谱。乐谱是书面音乐, 它将音乐的发音、音高、旋律节奏等都直观地呈现在音乐学习者的眼前。学生对乐谱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听觉分析, 更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律动以及音乐感知能力。因此, 训练学生的听觉, 加快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就要求学生熟练读谱和识谱。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听觉时先要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 并配以相关的身体动作。视唱的过程就是准确阐述音乐语言的过程, 即让学生看着乐谱进行演唱, 在演唱过程中根据音高和音色以及旋律变化做出不同的身体动作。通过学生自己演唱可以对音乐有更好的敏感度, 从而在听觉训练时反应能力更迅速。例如, 素有“欧洲音乐之父”之称的钢琴演奏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他的著名作品《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曲节奏感极强的曲目, 教师可以利用这首曲子教导学生如何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的节奏, 如善于利用身体的肩膀、手、腿等部位, 通过对这些身体部位的拍击来掌握音乐的节奏。

(三) 在音乐想象中律动

丰富的想象力就像是音乐学习的助推器, 源源不断的音乐灵感会让学生自由地驰骋于音乐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相反, 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会让学生在音乐的旅途上寸步难行。因此, 音乐想象力是学生音乐灵感的源泉。学生在想象力的驱动下, 会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音乐同样需要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一些乐曲的休止以及起伏流畅、音律、节拍、节奏、音色、复调等, 学生可以感知和体验到不同音乐作品中音律、节拍、节奏、音色、复调等的不同, 从而总结出自己的音乐心得。学生积累、感悟、发现的过程中对音乐的律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也会自由地飞扬。例如, 教学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 教师可以先从音乐的创作背景入手:贝多芬一生充满波折, 但他并没有消沉, 他在苦难中奋起。他的听力衰退只能勉强地与人们交流。但封建社会并没有束缚了他追求自由的脚步, 他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与资产阶级斗争, 争取民主、自由, 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第九交响曲》。通过对《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学习时更深刻地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以及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了解音乐背景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弹奏这首曲子, 然后让学生通过踏步、拍掌等动作来诠释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总之, 声势律动教学对初中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初中音乐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纵情演绎, 并注重学生的听觉训练, 让律动更有节奏。另外,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让学生在音乐想象中律动。

参考文献

[1]银泉.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读与写:上 (下旬) , 2015 (19) :430.

[2]丁雪莲.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5) :242-244.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舞蹈律动    音乐教学   审美体验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215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抒发情感最自然、最原始的表达方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中学音乐课中具有着重要意义。在2014年8月26日我校申请的河北省“十二五”课题《舞蹈律动在初一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的研究》得以立项。几个月来课题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把舞蹈律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音乐常规课堂,对舞蹈律动与音乐课堂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一、研究的现状分析

研究初期,我们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年级179名学生做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现状”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有64%的同学喜欢上音乐课,他们认为这一学科没有过重的学习压力,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又能从音乐中感受美,身心比较放松;32%的学生觉得一般,说明这部分学生持观望态度,并不反感上音乐课,如果音乐课内容和方式适合,他们对音乐学习还是充满渴望;个别学生“不喜欢”音乐课,他们认为音乐课比较单调,内容陈旧,形式比较单一。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的对音乐学习的态度,以及迫切需要改革的趋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擅于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感受美、展示美。比如日常的形体姿态、间操动作的舒展度,以及做校园集体舞时动作僵硬、“踩不上节奏点”等问题,都源自没有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愉悦感。我研究缘由,感觉到:现在的音乐课教学缺乏舞美的渗透,教师们回避了舞蹈这一重要的感受美的领域,其实舞蹈是人们把对音乐的感受、体会、认知和发现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是学生感受与欣赏音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二、研究目标与实施

1.本课题目标是通过研究,构建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探讨舞蹈律动与音乐课教学合理融合,引导学生在舞蹈律动中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音乐,探讨舞蹈律动对音乐课教学的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题的中心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把舞蹈律动作为一个有利的辅助手段融入其中。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青春的旋律》中,我设计了一节集体舞渗透课。先让学生欣赏《青年友谊圆舞曲》,这是一首洋溢青春活力的圆舞曲,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歌曲热情、优美,但旋律比较活跃,大跳较多,这样旋律线起落幅度较大,让人有身体随之舞动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简单的圆舞曲舞步教学,让学生在身体律动中感受三拍子强、弱、弱规律,随着身体与歌曲的完美舞动融合,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了三拍子圆舞曲特点,掌握歌曲演唱,同时也激发他们珍惜友谊、增进团结、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对现在美好青春的珍惜与把握,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再如,管弦乐《红旗颂》的欣赏中,当出现乐曲的高潮乐段时让学生拿着红旗做人浪律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为学生准备锣鼓、钹、扇子、绸子、手绢等道具,让他们即兴随乐曲创作几个动作,让学生在综合感受乐曲丰富的表现力的同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不同的节奏、节拍、速度在乐曲中的作用。这样安排不仅完成知识能力目标,还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体会音乐情绪。

三、研究的反思与改进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舞蹈律动,对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把握不当偏离方向,也会出现弊病。

首先,中学音乐课中的舞蹈律动,与纯粹的舞蹈教学不同,不是以训练系统的、专业的舞蹈技能为目的,不需要高超和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另外,我们要把握住中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在音乐课中合理运用舞蹈律动,让舞蹈的渗入恰到好处,不能为了舞蹈而舞蹈,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究一定的方法,给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留出让他们在一种轻松自如、兴趣盎然的环境中逐渐放开自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针对学生心理上害羞、不好意思的情况,我增加了“课前五分钟”的项目,即每次上课前五分钟,精选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带领学生做一个瑜伽体式,简单易行,每次只学做一种,重在领会精髓,如果学生的做到位,可以有效改善脊柱健康,这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日常姿态,使他们释放自己、打开心灵。体式可以有摩天式、三角伸展式、战士一式、战士二式、侧角伸展式、单臂风吹树式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多数学生比较认同这种渗透舞动律动的音乐教学。从不爱听课本上的音乐、不爱唱课本上的歌曲到现在大部分都能单独歌唱;从不好意思做律动到现在都能够很自然进行师生互动,这都是非常可喜的成绩。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让他们在音乐课中树立信心,也让他们在音乐、舞蹈律动中规范自己的姿态,使他们在美育中陶冶自己情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定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2011.

[2]高阳萍.音乐——舞蹈的魂——浅谈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音乐天地,2011(7).

[3]李晓程.高中音乐课中的舞蹈教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6.

河北省“十二五”课题《舞蹈律动在初一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的研究》(项目编号:1413043)。

作者简介:

“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 以达尔克罗兹的理论为指导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

瑞士音乐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建立了一整套音乐教育体系,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其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达尔克罗兹之所以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就在于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却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达尔克罗兹的教育观念是注重体验和发现,强调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人体本身就是乐器。我们可以通过体态律动发现和感悟,身体运动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节奏韵律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肌体对音乐节奏反应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人对音乐感受的深度。

故教师在课堂音乐活动中应适当地融入律动,通过律动中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和内心节奏感,激发其快乐的情绪。让孩子们以身体律动和即兴表演,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以及进行再创作,提高其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体态律动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加深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当我们遇到比较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时,运用体态律动教学就最适合了。如可以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跺脚、拍腿、拍手、捻指)进行节奏组合律动活动。在学唱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的音乐语言时,可以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动一动、演一演,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他们对舞台的热爱和表现的欲望远远超乎成人的想象。所以我常用律动的形式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机会,把孩子们引入到活动的主题中。如歌曲《悯农》,由于作品是以古诗创编的歌曲,所以我十分注重音乐与文学作品的相互融合。我创设情境,事前摆放好金灿灿的稻穗、锄头和草帽,准备好农民伯伯辛勤耕耘的图片,并配上本课歌曲的课件。当本节课开始,音乐声响起时,我便戴着草帽,拿着稻穗,带着孩子们聆听着歌曲律动走进音乐室,让孩子们感觉仿佛走进了农田里,感受到了农田的气息,并以饱满的精神进入了学习的佳境,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体态律动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通过具有节奏性的律动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能够解决结构千变万化的节奏,化难为易。

如教《凤阳花鼓》这类少数民族的歌曲时,首先我运用课件出示有关凤阳花鼓的图片,加以文字说明,介绍凤阳花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这时我再播放具有本课民族特色的视频画面,并让学生也跟着翩翩起舞,在亲身的体验参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基础上再学习歌曲,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当学生能够跟着录音范唱唱歌时,我问哪一句比较难唱,他们都觉得最后一句比较难唱。我告诉孩子们,其实最后一个乐句就是民歌中的衬词,具有诙谐性,能够增添出歌曲欢乐的气氛。这时我带唱最后一个乐句: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得儿飘飘铃铛,飘飘飘一飘。然后告诉学生可以在有衬词的部分加上律动,增添歌曲的乐趣。我先让孩子想想有什么动作,有个孩子想到了两只手指动和拍手。我微笑着表扬了她,然后我帮她整理了动作。在第一、二句的“得儿铃铛”处用两只手指好像走路一样往斜上方律动,在“飘一飘”处拍手两下,在第三句“得儿”处用两只手指头往斜上方律动,在“飘”处手拍一下,后两句也是一样的动作,最后的“飘飘飘一飘”处手拍三下。这样的体态律动能够化难为易,提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的准确性,同时纠正孩子们经常赶拍子的缺点,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效率,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四、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律动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创造力迸发在音乐课堂中,让孩子们体验音乐之美,在美中享受快樂。

如我教歌曲《在农场里》,让学生找出歌曲唱了哪几种小动物并模仿出来,孩子们可爱极了,有的弯下腰扮演笨重的猪,有的曲着腿展开双手扮演鸭子,有的把手放在头上扮演小牛,有的甩着鼻子扮演大象。我还鼓励学生用体态律动的形式随着音乐去展现小动物的各种姿态,学生动作可爱极了。还有歌曲《小动物走路》,我让学生通过对小兔、小鸭、大乌龟、小花猫走路姿势的模仿,以及对小狗、小鸡、大公鸡、小山羊叫声的模仿,生动地表现出小动物可爱的形象。

五、体态律动与音乐游戏完美地结合

将体态律动与音乐游戏完美地结合并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玩中通过肌肉、眼神等体态律动,调动起身体的各个感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他们多渠道地参与音乐欣赏。

如教《狮王进行曲》时,学生都把教室的灯关掉,还把窗帘布拉上,制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我找了几个孩子扮演狮子,音乐声响起,扮演狮子的同学大摇大摆地听着音乐有节奏地踏着步伐前进,把狮子威风凛凛的神态表现出来,其他同学有节奏地拍凳子配合着。当电脑屏幕出现狮子的吼叫声时,扮演狮子的学生也随着张开嘴巴做出吼叫的动作。我问其他同学:当你们听到吼叫声会怎么样啊?他们立刻捂着耳朵蹲在地上,有点害怕的样子。最后我问学生狮子吼叫了几声,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共叫了五次。我觉得这样的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能够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很容易便把孩子们带入到了作品的情境中。

我们还可以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易于理解的音乐游戏。如歌曲《向前走》是一首节奏变化较多的四拍子的歌曲,不容易学唱。为了降低其难度,我进行了游戏活动。我让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按照四拍子的韵律,在地面上呈现的线条之间来回走着,但彼此之间不能相碰。开始先选两名学生进行,接着逐渐增加人数。我尝试挑选了比较调皮的学生,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竟然没有发生碰撞,还能够互相谦让,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这次音乐游戏,既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四拍子的儿童歌曲带来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与别人合作的习惯与群体意识。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课堂环境,清新,互动,音乐

一、创建清新育人环境,构建和谐音乐课堂

一方面,充分利用音乐教室墙面的育人功能,对音乐专属室进行精心的设计:“音乐说话墙”——与教师、同学对话,交流分享,诉说困惑。“音乐新星榜”——表彰每周音乐明星,表彰激励,榜样示范。“音乐知识栏”——音乐知识大汇总,自学巩固,情境提示。营造好这样的墙面文化,学生走入教室,会自然而然地感受一种清新自然风。另一方面,把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摆放方式变为半圆形、椭圆形、马蹄形或者环形。“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深受内部经验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实质性的而不是表面性的环形布局不仅改变了教室的形态结构,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师生活动的方式,并为课程与教学的意义化、整体化、关联性、丰富性提供了迷人的空间”,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课桌椅排列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清新自然的氛围中感受不同学习结构的多样灵活。

二、营造清新教学氛围,释放音乐审美情趣

清新的音乐课堂应该洋溢着清新自然朴实风,教师应该一方面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用音乐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需要,课堂教学应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允许表现。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表现自己的欲望,如果自己的表现能得到别人的承认,那将得到极大的满足。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教学实践中,我就设立了课前三分钟活动环节。让学生上台或是展示自己的才艺或是介绍一首他们自己搜集的歌曲或乐曲,每天走上讲台的同学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全班同学评价、打分,从而为自己小组加分的过程中,使参与者对下一次活动有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再如:在低年级中开展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活动;在中、高年级中开展节奏、旋律设计或简易词曲创作的活动等。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大胆表现,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 使他们更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倡导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音乐课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才能接触到音乐。在《阳光照在喀什库尔干》欣赏教学中,当我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回答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所表达的情感后,有一个学生举手认为主题表达的不是宁静和欢快,而是忧郁和不安。艺术新课程标准曾指出:“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这段音乐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体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并武断地否定他独特的情感体验就是错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的差异,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在清新课堂,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允许学生有个性答案,倡导在清新课堂以主人的态度对待音乐生活,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念和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学会审美。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简述

声势实质上就是通过不同的人体动作而产生的各类声音。声势律动教学法则是将身体律动作为乐器,从而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又称为“体态律动”[1]。初中学生由于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基础,因而很容易便能够通过变换身体姿势来呈现出不同节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有显著效果。同时,这一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身体律动中熟悉节奏感,获得注意力的集中,使他们的记忆力和整体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并在音乐和律动中获得情绪的抒发和情感的表达,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初中音乐教师也针对这一教学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 以声势律动增强学生兴趣

与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课堂相比,学生更喜欢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2]。且当前初中生个性飞扬,自我表现欲十分强烈,教师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青春舞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节奏轻快的音乐,并展示飞翔的鸟儿、舞动裙摆的少女等图片,使学生在正式学习前,情绪便能得到充分调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根据音乐节奏自由做出符合节拍的动作,沉浸在音乐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从而提起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学生身体律动时,对学生的节奏特点、发声特点等进行指导,使学生切身体验教师所讲解的节奏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在声势律动实践中,学生的律动美感也十分重要,教师应采用示范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具有美感的律动动作,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从而激发起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2. 以声势律动培养学生听觉

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对音色、音高、旋律的记忆。学生的听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音乐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听力进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乐谱为基础,乐谱能够将乐曲中的音高等充分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因而,在正式训练前,要求学生能熟记乐谱。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浅唱练习,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节奏和感觉,适当地律动身体。学生亲自演唱能够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在学生逐渐熟悉这一教学模式后,教师则可以增加难度,直接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身体动作。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对音乐节奏、音色等更加敏感。

3. 以声势律动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具有激发人内心情感、发泄心中情绪的作用,往往在欣赏一首乐曲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受其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感受音乐情感,提升其音乐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达到这一目的。这一教学法往往会与舞蹈结合运用,借助舞蹈的激情,带领学生迅速进入音乐情景中,从而激发出其内心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先根据音乐节奏,为学生示范简单动作,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随后要求学生一同做出动作,并向学生讲解动作要点和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能在做出动作时联想到情感,将所产生的情感表现在动作中,从而实现两者的充分结合,从内心深处感受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三、结语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音乐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将声势律动教学法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身体的律动中,获得节奏感、音乐素养、审美水平等的提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升人们的艺术涵养,舒缓情绪。音乐教学作为初中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极具意义。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很多教师将声势律动这一教学方法引入了课堂教学中。文章就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杨.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

浅谈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小学 音乐 律动 教学

从教音乐多年的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的音乐教学,从中体会到,音乐就像是一座彩虹,架起了我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像是一汪清泉,源源不断地流淌于我和学生的心田。音乐的本质,是人类的感受、情绪、思想和意识的一种本能表现,是一种自然流露,它是听觉的、感觉的。一节好的音乐课,不能单单是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熟悉一首旋律,而是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充分地理解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发现律动的形式,学生们很受用,积极性很高。

音乐的律动,又称为听音乐做动作,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等。凡是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动作、游戏、舞蹈等都属于音乐律动的范围。下面就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律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学习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人都有跟着音乐律动的本能,很小的孩子,当听到欢快的音乐,便会跟着手舞足蹈,这些下意识的动作就是本能的自然流露。律动其实是人体根据音乐所作出的一些简单的本能的活动。律动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律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流动的,具有形象性和不确定性。学生聆听音乐,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去想象和联想。我们在设计一节音乐欣赏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总体水平,结合实际,将律动运用到其中,使其发挥独有的魅力。例如,一段乐曲,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教师帮助学生记忆、分析乐曲的类型。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到律动,例如第一段音乐是缓慢沉重的,中间是欢快的,我们可以用快拍手来表现,最后又回到缓慢沉重,同样可以用慢跺脚。动作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三、有效的律动能活跃课堂氛围

音乐课堂教学的开展,相对其他学科,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课堂氛围也比其他学科要活跃很多,让课堂既生动,又有序,是音乐教师们应该掌握的。低年级的学生,自身自制力和注意力比较差一些,在课堂上,如果依旧采用以往单一陈旧的课堂模式,教师教,学生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影响。打破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律动,如一年级《小青蛙找家》一课,教师可以利用节拍、节奏创编动作,帮助学生加强对乐曲的掌握。用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做律动的过程中,渐渐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四、律动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

要将律动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能光注重听、注重唱,要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学生只有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由于是从生活实际中的情境创设的,律动动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抵触情绪,从而有利于我们音乐教学的开展。

其次,为学生创编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乐。相信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比单纯让学生听音乐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我们还可以根据歌词内容来让学生创编一些动作。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喜欢教师,从而喜欢音乐课。例如,在学习歌表演《小雨沙沙》时,让学生准备空矿泉水瓶,装上大豆,沙子等东西,摇动发出各种声音,装上大豆摇动的学生说是“大雨哗哗”的声音,装上沙子摇动的学生说是“小雨沙沙”的声音,提高学生的情绪,然后编创舞蹈动作,使气氛非常热烈。

再如,学习歌曲《大树妈妈》时就可以根据里面的歌词来创编动作。“大树妈妈,个儿高,托着那摇篮唱歌谣,摇呀摇,摇呀摇,摇篮里的小鸟睡着了……”在学唱这首歌的时候,学生不自觉地扮演起大树妈妈和小鸟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请他们配合着做律动。还有歌曲《劳动最光荣》《大鹿》《动物叫声》《守株待兔》等,学生们都可以根据歌词来编创律动。通过这样的律动,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还能让他们快速记住歌词,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律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例如,在《幸福拍手歌》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利用拍手、跺脚、学熊走路、小女孩俏皮的走路等动作交替进行,这种律动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让学生听到音乐就能跟着做动作。

六、律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很多学生在众人面前总是会害羞,放不开。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律动,教师加以适时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放松的氛围中,融入到音乐当中去。教师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来,从而消除学生的顾虑和紧张。

总之,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多半还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而忽略了学生通过实践对音乐的感受和感情的自然流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其表达能力。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流动着音乐,它浸透在每一个角落。音乐是感人的、动听的,让我们用爱心、精心,带着学生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畅游吧!

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音乐教学 体态律动 现代教育技术 合理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67

新时期,素质教育逐步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为满足课改需求,应有效更新传统教育模式,引入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自由、广泛的发展提升空间,令其身心放松,轻松愉悦的展开学习,并成为学习阶段的真正主人。基于音乐特有的律动旋律、优美动听富于变幻的节奏,实践教学中应有效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模式,锻炼学生音乐技能,令其在律动教学中体味音乐美感,形成对感官体验的有效调动,并伴随音乐律动活跃体态,通过身临其境的体味巩固音乐知识掌握,形成发散意识思维,富于创造力、想象力,真正提升实践技能水平。

一、促进音乐体态律动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融合

在音乐入门教学中通过创设优质教学情景引路,可基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形象生动、富于变化的音乐形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令其快速掌握学习门道。小学生接触音乐初期,便由身心层面入手对其展开综合培训,令其体味音乐律动节奏,通过体态体验激发学习主动性、丰富想象力。同时可基于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营造具有浓重音乐色彩的教学氛围,通过音乐富于情感的表现能力、动态声音的渲染,令学生深入到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中,令其通过视觉感官、听觉感受,体味音乐魅力。教师可借助音乐节拍旋律的波动起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令其掌握基本体态动作。例如跑、跳、拍打、摇动等,进而通过体态律动身临其境的体味音乐基本情景,节奏的显著变化、强弱力度、急缓更替。在教师悉心示范引导下,学生可将各类旋律波动通过基本体态动作与表情良好的展现,进而实现既定学习目标。

二、基于学生需求,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为优化教学效果,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应基于学生需求,因材施教,实施层次化教育培养。对低年级小学生,应通过模拟、辅助引导教学提升学生积极性。对中年级学生可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提升自信,通过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相互促进,获取良好提升。在高年级小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则应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其思路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现,塑造个性,提升创造力。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音乐这一主线,不应盲目的令学生在听到音乐时便立刻进行体态动作。殊不知,一些时候,小学生一旦调动了情绪后便无法安静,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甚至是吵闹,无法令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旋律,挖掘音乐内涵。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做好课前引导,通过多媒体手段多次播放音乐,前几次令学生安静聆听感受,然后再循序渐进的加入体态律动模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思维,并优化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一些教师通过幻灯片持续播放、引入浓重音乐色彩的教育内容,虽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令其注意力过于集中,形成了思维定式,无法扩充想象力,调动创新意识。再者该类过多的幻灯片模式教学,令学生会产生麻木心理,就好比在观看电影,无法理清思维,甚至会产生倦怠情绪。为此在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充分参考实际状况,不应盲目利用,这样将造成反效果。

三、注重反馈、优化调整,开展现代化体态律动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不应一成不变,应依据小学生需求、个性特征做好优化调整,及时反馈。可在音乐课开始初期,便通过音乐调动学生情绪,令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启发引导提示集中学生注意力。如可组织学生伴随音乐进入教室,并令其通过自由发挥表演,依据教师演绎的各类形式音乐,将教室想象为不同的空间场所,并展现各异的动作形态。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网络平台下载丰富音乐素材,为学生播放抒情音乐时,可令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想象:我是天上的一片云彩,自由漂浮……还可亲自演奏欢快音乐,通过律动音符令学生做出相应变化并想象:自己为海里的一条鱼,游来游去。在这样循序渐进的调动情绪后,教师则可演绎相对轻柔的音乐,令学生有序地回归到课堂,并逐步集中注意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固定位置,可随意变化,融入学生团队中,与他们一起跳动、歌唱,发挥良好示范作用,并对掌握要领相对困难的学生给予悉心的指导与帮助,激发其形成良好的创意,进而有效拉近师生距离。

总之,基于音乐教学特征、内涵,我们应树立体态律动教学理念,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并应全面引入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率,进而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令其掌握综合学习技巧,并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优质发展提升。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演讲稿下一篇:块石运输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