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

2024-07-13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精选11篇)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 篇1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如何改进教学模式, 以及联系实际教授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用的英语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重要性,改进教学模式,联系实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更加密切, 掌握好英语这门国际性语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 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职业教育, 但有别于普通教育。在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同时, 抓好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发展的体现。激起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一.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据1986年的统计, 世界上约有20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 共计约有8亿人。也就是说, 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有一个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

近年些来, 高职院校的教学方针受到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无论是从事涉外活动, 还是最底层的生产、建设、服务, 英语的运用能力成为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非英语专业的高职学生, 相对本科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认为在学习过程没有必要开设英语课程。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是很有局限性的。例如, 旅游专业学生, 在今后就业中很可能碰到一些国外游客, 拥有过硬的英语, 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便利;模具专业学生, 看似在今后不会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专业学生, 实际现在许多最新的模具机器和制图软件都是国外开发研制的, 学好英语可以让这些学生最新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 更好的开展研发工作。

二.改进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在经过小学至高中11的学习后, 大多厌倦了传统“老师教授,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纯粹的站在讲台上进行教授的方式已经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这需要高职英语教师改进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热情。

1.分组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把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以好带差的形式, 鼓励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课后布置的作业, 都需要每个组的组员共同合作完成。每个组的组长由组员轮流担当, 组长有权制定计划, 并对每个组员的任务进行分配。在学期结束时, 教师根据各组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奖励成绩最好的学生。

分组模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与, 能极大限度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喜悦。在教学中, 教师会经常设计role-play, group work等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 并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形成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的风气, 使彼此共同提高。增加组长这一职位, 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领导才能, 培养学生统筹规划能力。

2.电教手段

早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运用图片或磁带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器材,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现阶段,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室里有丰富的视频资源, 能够用来创造英语环境,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英语兴趣。学生在能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在线学习, 学生可以在课后, 有宽带的电脑上, 随时随地学英语。

在多媒体教室的电脑里选择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 利用填词的方式让学生在听歌的同时, 提高自身英语听力水平。或是选择一些发音清晰的原声电影, 如“阿甘正传”, 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学习一些经典的英文表达方法。

3.精心设计课外活动

由于课外活动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参加者必须动脑动手,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专栏、英语故事会、英语沙龙、朗读比赛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 相互学习, 扩展了知识面, 提高了学习英语的热情。

不仅仅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更多的英语, 开辟第二课堂。在教授关于食物词汇时, 可以让学生亲身到超市, 找寻一些进口商品, 观察包装袋上的英文, 观察其成分, 品牌名称, 从而更快的学习词汇。这些活动的开展,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感到其乐无穷, 而且印象深刻。

三.联系实际

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 即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级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其英语教学方针是“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高职有自己的应用能力考试即A、B级考试, 其难度较四六级考试低。考生有一个较合理的认定自己英语学习水平的标准, 但只是体现了“够用为度”的原则, 要做到“实用为主”还远远不够。“实用为主”正是高职教育的精髓所在。它不仅是教学评估的一个标准, 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 即采用更为实用的教学模式, 以职业教育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真实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把握不同领域特定的英语语言特征, 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教授高职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接触得到的实用英语, 教学活动模拟真实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旅游英语的教学, 学生通过教学内容学习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背景知识等。学生通过模拟与背诵完成了一项项任务的同时, 可以掌握了前台, 客房服务, 餐饮服务等多方面的英语用语, 也直接感受到自己在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摆脱了一些枯燥乏味的英语语法现象, 不再单独的认知单词句子, 在运用中让他们真正了解到自己基础英语的具体缺陷, 从而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信心。转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有极大影响, 我们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希今后的教育者能在此方面不断探索, 使高职学生在英语方面有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

[2]伍谦光.介绍国外ESP教学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3]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1)

[4]赵鹏飞, 素质教育思想下对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 (04)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安排给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掌握知识也就轻松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被调动起来,思维也就活跃了。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用故事谜语等巧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是抽象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抽象则是以具体为基础的。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就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为原型,把它变得通俗化、形象化。如:讲故事、猜谜语、出示制作精美的教具等,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这样就会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心理效应,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还要运用学具,尽可能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因为,仅老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浮浅的,只有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知识的存储和提取。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浅谈如何激起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 篇3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实验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做实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例如,在探究“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时,我将一瓶香水打开,在教室巡回喷洒一遍,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在我走过时,闻到了一股什么味道?”学生纷纷兴奋地回答:“一股香味!”我接着问学生:“为什么你能闻到这么浓的香味?假如我不打开香水瓶,你们还会闻到吗?我们闻到空气中的香水味是什么物理现象呢?”这样,学生探索未知奥秘的兴趣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了探索的兴趣,学生就自然会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去寻找答案。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借鉴“扩散的香味”中的经验,采用课堂竞赛、小组比拼、布置实验作业等各种组织形式。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瓶吞鸡蛋”的演示实验,提出“鸡蛋能掉到瓶子里去吗?”的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让下面的学生分小组打赌,看鸡蛋会不会掉到瓶子里。学生经过实验,发现瓶子竟能吞下鸡蛋,于是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物理原理。学生为了找到真相,自然兴趣盎然。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鼓励学生回家自己亲自做一次“瓶吞鸡蛋”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印象。

(二)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在实验教学中,各种实验对于教师来说做起来轻而易举,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为了再现某个原理的推理过程,或是再现某种物理现象而进行实验,却非轻而易举的事。假如没有教师的演示,只怕学生无从下手。教师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演示,而学生眼看手不动,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物理常识进行有依据的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了科学、正确的结论,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因而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加高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一样?同一形状的物体在水里、煤油里、花生油里的浮力一样吗?引导学生多进行此类生活小实验,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难以在实验中创新?因为咱们的教学直接剥夺了学生实验的机会。不经过实验,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都难有意外的收获。

在教學中,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首先,学校要创设实验场所,完善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实验提供便利。其次,教师可以将书本或生活中的一些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再次,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家里进行各种生活小实验,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学生动手机会多,动手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改换教材实验,化难为易。有些教材实验难以直观操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科学处理实验教材,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将一些过于繁杂、不易操作的实验改换成简单易操作的实验。例如“短路”实验,教材直接把导线连在干电池的两端,通过电池发热来表明短路的危害。这样实验可视性不强,学生难以理解短路的害处,知识点自然难以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做该实验时,可以将两节干电池当作电源,把电池、导线、开关串联起来,在两根导线之间接上一段锡箔纸,然后闭合开关,就可以看到锡箔纸发亮光、冒白烟等现象。这样一来,短路的危害一目了然,生动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大胆运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

往常的初中物理实验多数是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在台下观看,教师演示完后,再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而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往往忘记了相关实验步骤,或只记住实验步骤,忽略了内在的物理规律,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能将绝大多数的实验变为学生边学边实验,多进行几次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实验效果就能显著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在每张桌子上配置一套实验仪器,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多做一些趣味性强的小实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物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浓厚兴趣。

例如做有关磁力的实验时,可采取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每位学生准备一小块磁石、几根大铁钉和几根小铁钉,然后将一根大铁钉与磁铁相摩擦,再将大铁钉靠近几根小铁钉,这时小铁钉会瞬间被大铁钉所吸引,紧紧地贴在大铁钉上。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题:“为什么大铁钉原来不能吸引小铁钉,与磁石摩擦后却能瞬间吸附许多小铁钉?这是什么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这种现象能有什么创造发明?”学生边学边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内在物理规律,从而达到了眼、耳、脑、手同时锻炼的目的。这样的趣味性小实验自然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必不可少,但让教师反复进行演示实验既劳神费力,又未必能收到好的成效。如果能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必能有所提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演示具体操作过程。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内在物理规律的变化,化无形为有形,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此既能有效突破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物理实验课堂变得趣味盎然,又能降低学生动手的难度,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

比如教学“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以用多媒体三维立体动画演示模拟出形象的磁力线,演示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画面。如此,学生能很容易感受到无形的磁力线的存在,激发深入探究其内在物理规律的兴趣。

又如学习“能的转化”这一内容时,学生不易理解能的转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演示汽车三维立体内在结构图,通过动画解说,让学生明白汽车运动的大概原理:汽油燃烧的热能使活塞进行运动,活塞带动连杆,连杆再带动别的设备,最终能量传送到车轮,让车轮与地面进行摩擦,然后汽车就能向前运行,实际是热能转为机械能的过程。学生通过多媒体三维动画演示,明白了生活中的许多物品实际上都是利用了相关物理原理创造出来的,从而激发出学以致用的热情。

总之,只有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才能及时改变当前学生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才能为我国未来发展储备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 篇4

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 那么教师的知识、认识水平也要与当前社会发展同步。这是使教学具有时代感的需要, 也是保持与学生同步发展的需要。网络作为当代流行元素之一, 特别是上网的便利, 使现代中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教师把网络流行元素引入课堂时机已成熟, 微博、博客和论坛这种文字性的元素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在语文学习中共织“围脖”

微博是一种字数在140字左右的微型日志体, 是网络新兴的交流平台。在微博中, 人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把内心中的一切快速表露出来, 省时、高速的表达并交流让它成为现代人的新宠, 基于微博的功能特点, 我们可以尝试将其移植到语文教学中, 我们利用微博架起师生间、生生间、学习与生活间的桥梁, 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互动性、高效性、表达性功能, 促进教学信息化。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从趣味的微博式对话中互相了解, 互相解疑, 共同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双休及长假通过微博跟大家分享自己每天的学习心得, 无意中看到的字词成语、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等;通过微博分组, 根据学生学习的层次、阅读的书目、个性兴趣把他们编成学习小组, 可以适当的进行线上分组PK, 相互激励;让学生在微博上发布自己遇到的问题, 个性的思考, 读书进度, 从而达到共同学习、互助学习的效果;留有固定的时间, 让学生提出共性的难点, 先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 相互借鉴, 擦出思想的火花;另外, 教师还可以提出学习上建议和窍门并进行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也可以适当表现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生活性, 从中得到无穷乐趣, 从而爱上这门学科, 全心投入这门学科。

由于学校是不能随时上网的, 那怎样解决在教室使用微博的问题呢?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从本源出发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线上完全可以用原始的线下方式解决, 用记录本代替微博平台。现在讲得是合作探究式学习, 我们可以给班级的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本记录本, 把自己想写到微博上的内容写在本子上, 延续微博上的形式和内容, 只是在每天活动课的时间, 每组把本子放到阅读角, 供老师和同学传阅, 阅读者可以署名或匿名的方式, 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批注和点评。为了更好表现自己, 学生在创作微博时必将言斟字酌, 加深思考的深度;为了点评到位, 必将加强独立自我意识, 增加阅读的广度。同时还从侧面促使学生感受生活点滴, 形成敏锐的洞察力, “有了对观察材料敏锐、独特、细腻的感受, 就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语文教育心理学.韦志成, 韦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这样, 通过微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好奇心和兴趣中得到双赢。

二.用博客使阅读写作“软着陆”

在网络时代,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信息源, 网络空间文化的开放性让人们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有人曾说过:“电脑网络空间不仅是知识的领地, 而且是心灵和意识的空间。”在虚拟世界里, 博客让人人都可畅所欲言, 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主动创作的阅读写作平台。在博客平台上, 有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有修改自如的操作方法, 有便捷的发表途径, 有自主创新的虚拟空间, 有热火朝天的转载和酷评, 这一切无疑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阅读别人的博客是非常简单的事, 有的学生也乐于其中, 但由于网络社会良莠不齐, 博客质量相差悬殊, 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千差万别, 有中肯、有偏激。所以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阅读素材方面, 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适当的推荐, 让他们关注一些文化名人或著名时评人的博客, 关注一些人文性、历史性、社会性的博客, 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开阔他们的视野。其次, 阅读方法上, 要强调在阅读了文章之后对文章进行个性思考,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篇博文进行讨论, 在自己的博客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辩驳中得到真理。

博客的创作能让学生的宣泄、随意和认同心理得到满足, 自然很容易为学生接受。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给予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但又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写作博客意识, 让学生明白, 博客不是敷衍了事, 更不是诉苦、吐口水的, 博客是要引起别人共鸣并给评论的作品, 要能表现博主知识水平、表达技巧、表现能力和个性思想, 它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次要训练学生博客写作的一般过程:搜集信息, 筛选信息, 个性思考, 形成思想, 组织思想, 选择文体, 编织文字, 博客发表。这样, 每一篇博客都是学生心血的结晶, 而博客发表的自由性, 可以保持学生写作的热情, 评论的肯定可以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欢乐, 在快乐心态的影响下又乐于写作,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让论坛成为合作探究的“圣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表明课标要求学习应该跟生活联系在一起,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源依然存在, 部分学生入高中后, 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使学生对生活产生麻木感, 没有生活感受, 写作也远离生活, 缺少真情实感, 文章模式化严重, 更不要谈“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了。如何让学生深入生活, 感悟生活中的点滴并行于文章, 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创造性的劳动, 而论坛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的论坛当然要以论为主, 在论中使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明白一些社会问题中的深层次的背景及影响, 侧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作为“管理员”的老师要正确的引导、纠正和删除一些有争议的和敏感的话题, 由课代表做“总版主”, 负责协调和控制每周版主的人选和论题的数量。每周的“版主”要找到当前热点事件或生活中遇到有感想的事件, 进行筛选, 发出论题, 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课让学生们“盖楼”, 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辟的帖子版主都要进行中肯的评价加精置顶, 这种匿名式开放的讨论方式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激情, 积极的、充满激情的讨论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入。

当然教师要随时关注论坛的发展, 让它在理性、和谐、平等的氛围下进行, 在发现学生的讨论总是在浅层徘徊时, 教师要适时引导, 使讨论的深度更进一步。在论坛中, 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在学生眼里更加亲切生动, 这样师生间的交流更加亲密, 教师的指导更能为学生接受。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也更加的和谐融洽, 学生间的心理差异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畅所欲言又能使学生表达能力增强, “盖楼”的乐趣真正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让学生知识、技能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转变。

如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5

1、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

2、学习是人的本能行为;

3、学习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4、学习是简单的,只要模仿就够了;

5、学习是脑力劳动,主动学习;

6、学习只有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7、学习动机必须是纯正的,树立远大的目标;

8、学习者必须要有情感的激励

9、消除情绪的困扰

10、正确使用身体

11、健全的人格是学习好的前提条件;

12、正面的信念给孩子传输正面的观念。

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 理科的学习方法是:

①步步为营——旧知识没学会,不学新知识;

②循序渐进——不能跳跃;

③重点突破“三定”——定义,定理,定律;

④反复练习,增长能力。

· 学文科的方法:

①鬼子扫荡——不要在不懂的地方停下来;

②大面积反复——温故而知新;

③充分联想——掌握真知(文字只是符号,要理解);

④整体把握、总揽全局——悟透道理;

学习的四个层次:听懂了、记住了、学会了、掌握了。

如何激起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73-01

地理课被很多学生视为副科,不予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够高涨,成为地理教学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要想提高教学成绩只有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使学生喜欢上地理课。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本人通过7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所上的课,首先得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而想让学生喜欢你,则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认为这还不够,教师必须有长流水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专业课程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比如一些名人的诗词歌赋,因为大部分诗歌与具体的环境是有关联的,尤其是古代诗歌,大多见景生情,在讲授课时用上这些名句,学生既喜欢又加深了效果,比如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运动》讲地球自转运动时,我引用毛主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望一天河”。这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又可以把地球的自转形象比喻出来,还可以告诉学生自转速度的变化,只有在赤道上才行,学生的兴趣来了,难题也就解决了,对地理课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第二,引入新课要有“磁性”。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活动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我认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实践”、“阅读”、“讨论”、“活动”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

第三,教师上课要有幽默感。全国人民为什么都那么喜欢赵本山、宋丹丹、范伟他们,而且把他们的台词记得那么清楚,这就是因为他们幽默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当然上课不能象演小品一样夸张,但是教师适当的幽默语言也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杂的气候”时,为了让学生对亚洲的季风性气候记牢不忘,我告诉学生:“你们记住:我们亚洲三只鸡:热鸡(热季),野鸡(用土话念的“亚季”)和瘟鸡(温季)”,学生听后哄堂大笑,笑后自觉大声的念起来,记起来。教师幽默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第四,要有独特的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常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喜欢地理课。首先在教学中把重点的知识或难记的知识,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口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如学生学完“世界人口”后,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世界人口过亿的11个国家,我编了如下顺口溜:中印美印双巴俄,孟加拉国尼日墨。采用顺口溜记忆不仅加快了学生记忆的速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其次,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其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充分利用书中的图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片,这些精美的图片能刺激学生感官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景观图片中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获取图中的地理信息。如在讲解“地理景观的差异”时,让学生比较云南楼竹楼和陕北窑洞景观图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这些针对性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还可使教学达到新的高度。

第五,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多媒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突破难点,对于地理课来说,也便于教师利用图表进行教学,并随时检测学生的读图能力。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 篇7

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老师就需想方设法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心快乐的学习着。

一、追求形象记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认识符号>、<之前,就听有经验的老师说,这一内容看似简单,但学生却容易混淆。因此,上课前认真备了课,搜集了一些优秀老师的推荐方法:借助形象生动的手势(让学生把食指和中指张开,做成一把小剪刀的样子)加口诀(开口朝左大于号,尖尖朝左小于号)来帮助学生形象记忆这两符号的样子。确实,这两符号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抽象了点,尤其是把这两符号放在一起,让孩子快速辨别的时候,往往会认错。在课堂教学中,我就借鉴了上述做法,感觉孩子们课堂上很投入、很开心、很带劲。在接下来的运用过程中,一开始试着让孩子自己填一填,看到有的学生有困难了,比如:8〇6,其实孩子在填写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于、小于号的含义,更多的只是瞎蒙而已。经过老师的细细追问:6和8谁大,应该填什么……练习几组后,又和孩子们一起观察,发现剪刀剪的那头是大的数字。这一点一明白,小朋友们基本上就不会弄错符号的方向了,接着加以概括:大口张开对大数,小头尖尖对小数,孩子们在这朗朗的口诀声中,提起了兴趣、加深了印象。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掌握插图内容,我鼓励孩子结合插图情境,编则简短的数学故事,故事中要能体现出该题的答案。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举两得的设计深受孩子们喜欢,我也从中体会到了这样的设计学生思考问题起来更全面、更深刻了。例如,有这样一幅插图———给大雨中的蚂蚁找能躲雨的蘑菇,根据图内容可编故事:一群小蚂蚁们正忙着为自己找一顿丰盛的晚餐,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蚂蚁们这下可急了,我们到哪里去躲雨呢?还没来得及找到躲雨的地方,它们就各自先在路边捡了一个身上带有算式的树叶当起了小伞,可雨太大了,又刮起了风,“小伞”根本就没用。慌忙中,它们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堆蘑菇。它们都急着朝蘑菇房里冲,可门是关着的,怎么也进不去,原来蘑菇仙子故意想考考这群小蚂蚁。蘑菇房顶分别有1、2、3……数字。小蚂蚁见此,马上抬头看了一下自己头顶树叶上的算式,眼珠一转,马上钻进了蘑菇房,其中第一只蚂蚁钻进了“1”号蘑菇房……到了蘑菇房,它们都开心的笑了。

三、创设游戏活动,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低年级儿童往往继续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运动的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10的分与合”后,为了避免学生枯燥、机械的读背,我运用了《找朋友》这种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我首先让每个学生在1—10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数贴在自己的胸前,然后请他们去找能和自己合成10的同学做朋友,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开展动手操作,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据了解小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则更短。所以在教学中要想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间隔一段时间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动手操作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实物素材(乒乓球、皮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各种包装盒等)。先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摸一摸,玩一玩。然后问学生:“这些东西你们认识吗?那这些东西里有没有形状相同的呢?”接着请同学共同合作,动手操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分完后,组织交流:怎么分?分为几类?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给它们起名字(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说一说喜欢哪种形状的物品,它长什么样?引导学生动手摸一摸、滚一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特征,帮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使学生享受到通过动手操作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更乐于学习数学新知识。

五、设计有趣作业,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作业不能只停留在写写、算算上面,一味地让学生写、算,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厌恶的情趣,激不起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如能让学生在涂涂、画画中去学数学、做数学,学生定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给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一片发展的天空,让其在优美的画卷中自主发展。如教完“时、分、秒”这一单元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并要求画上时针、分针、秒针,且注明你所设计闹钟的时间。第二天,在批阅学生这一作业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太棒了,画的钟表一只比一只精彩、漂亮,造型是那么美观,色彩是那么鲜艳,想象是那么丰富,构思是那么巧妙……这时,我总感觉不是在批阅枯燥无味、答案单一的数学作业,而是在欣赏小画家们设计的优美图案,心情舒畅极了!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 篇8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启蒙思维

小学识字写字教学如果一味使用机械重复、牵强填鸭的识记方法,学生学起来必然会感到单调、乏味。所以,多音字、同音字混淆,错别字多等成了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这就要求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好奇心强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笔画教活,让汉字生辉。

1.巧设识字情境,激发识字兴趣。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单纯的识字、写字枯燥无味,使得学生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巧设情境,增加识字、写字的趣味性。只有避免了机械重复的教学,让孩子当识字的“主人”,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会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辨识汉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分类识字、编故事、猜字谜、编顺口溜、口诀和儿歌等。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艺术性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识字方法,并懂得灵活运用,这样就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特别是低年级识字量较大,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变单调乏味、机械重复的识字教学为生动有趣、积极主动的识记过程。

二、阅读教学中渗透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又要达到相对符合的教学目标,这的确是一门艺术,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有价值、有水平的“大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27课《与象共舞》一文时,我们可以抓住题目中的“舞”字,先组词“跳舞”,进而引导孩子自己读书,说说你认为“舞”在本文除了表面上“跳舞”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这又是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在泰国人与大象是如何和谐相处这一文章主旨时,整个篇章结构及作者的写作技巧也就昭然若揭了。由此可见,开篇的问题设计的好,就能为下面的教学带来一箭双(多)雕的效果。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其实很多阅读教学,我们都可以在题目上细细揣摩,做足文章。又如《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题目中的一对反义词,《万年牢》……这些题目都大有文章可做。还有些课文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展开发散思维,也一样能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要很好地“用教材”而非仅仅“教教材”。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还要“借鸡生蛋”“举一反三”,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三、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的思维拓展

能说会写是最重要的两项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习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总是相辅相成地安排在一起。但是如何让学生达到能说会写的目的,抓好作文教学和口语交际中的思维训练是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话题的选择和引导上,更要注意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和口语交际,应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怎么想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与习作。具体来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放”———

1.放开内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听、所见、所亲身经历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获取的信息,这些都可以成为说话写话训练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孩子回顾起这些场景。

2.放低要求。学习口语交际和写作之初,能说出、写出只言片语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孩子本来学到的东西就不多,老师不能以某些超常学生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都做到。那样反而适得其反。

3.放开表扬。表扬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兴趣的最恰当方式。老师要善于发现那些中下程度学生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时时表扬,事事表扬,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让他们得到有效的指导。唯有这样,才能收到较佳效果。

4.放开思维。习作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习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写。从这个观点出发,平时的习作训练就不必要求面面俱到,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只有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放开思维,灵活表达,他们才能真正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学会思考,那么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之功了!

让兴趣激起思想品德课的快乐涟漪 篇9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一些原因

由于新课程培训时间较短,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提升有限, 理解新课改理念时, 容易出现以下三种误区: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新的教学形式, 使课堂教学变成新教学形式的简单“叠加”, 学生忙于看热闹、凑乐趣, 教学华而不实, 学生学习的兴趣只停留在表面;部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不认同新课改理念, 使其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仍走“老路”———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是课堂的“配角”, 教师照本宣科, 以“本”为“本”,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 打压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热情,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部分教师误解了新课改提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极力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管理、组织与引导, 导致课堂放任自由, 学生无所适从, 甚至起哄, 在这样的环境下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思想品德课缺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处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 无法调动其“我要学”的积极状态, 并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策略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时, 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 并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的负担, 而是从内心产生喜悦和求知的欲望, 激起对知识的探索热情。因此, 针对上述原因, 笔者结合自身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就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 创景———以景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强等心理特点,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充分考虑这些特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教学内容划分成“探究园”“心灵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大板块, 采用了大量直观明了的图片或漫画, 补充了许多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案例, 为教师课堂教学创设情景, 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纯客观地分析、灌输, 会使教学显得没有新鲜感和生机, 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 依据课堂需要, 适当地创设情景:或实体情景、或模拟情景、或语言表达情景、或小品表演情景, 再现教材中的相关情景, 让教学更贴近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使教学变得更具魅力、吸引力。

例如, 七年级下册中“自我保护”这部分内容,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自不必说, 但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学生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社会阅历少, 往往认为违法犯罪是意外, 突发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与自己无关, 导致许多原不该发生的悲剧却发生了。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使学生认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性, 我依据教材内容创设以下情景。情景一:角色扮演。剧情是初二学生小浩放学回家时, 忽遇三名社会青年拔刀相向, “快, 把钱交出来, 否则, 嘿嘿……”几位参与表演的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 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眼球, 同学们的好奇心大增。此时, 我不失时机地推出情景二。情景二:猜猜看。面对强悍的歹徒, 小浩同学应怎么说、怎么做?学习兴趣的火苗一下子被点燃, 学生的自我保护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无形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后作业中, 我又进行了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相关素材, 罗列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和技巧, 并评出“金点子”同学若干名。这样一来, 就能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学生怎么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抽象、陌生、枯燥乏味呢?

2. 设疑———以疑激趣

宋朝理学家朱熹说:“学贵善疑, 大疑则大悟, 小疑则小悟, 不疑则不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的说法启示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疑点, 或指导学生发现疑问点, 诱发学生探究、寻找答案, 解决悬念, 以使教学过程趣意盎然, 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环境问题的危害”时, 我准备了三种物品:一只盛着鱼的鱼缸、一个装着黑水 (污染严重) 的瓶子和一个装着无污染的水的瓶子。物品一摆放, 立即引起了许多学生的猜疑:老师今天想干什么?鱼缸和瓶子有什么作用?思品课变成物理化学课?同学们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 藏在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也被激发起来。接着我就做了一个小实验:把两条小活鱼各自放进装着黑水和无污染的水的瓶子里, 结果放进黑水里的鱼很快就死掉, 而另一条鱼却仍在悠哉悠哉地游着。而后设问:同样在水里, 为什么一条鱼会死, 另一条鱼却安然无恙呢?鱼的死给我们人类什么启示?问题一出, 教室顿时“沸腾”起来, 学生争先恐后地思考、想象、推断, 我趁热打铁, 鼓励、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 如假设鱼换成人, 结果会怎样?环境问题对人类有何危害?人类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作为青少年该为此做何贡献?如此迂回、递进设疑, 让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 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答案, 这样, 本节课教与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无疑就会变得十分轻松自如。

3. 燃情———以情激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能让教师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充满感动的桥梁;明朗、乐观的心情, 是思想之河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情感, 则将极大地抑制人的思维。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情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课堂教学必然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在讲授“培养回报社会意识与亲社会行为”这节课时, 如果单纯讲授课本知识,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怎样培养回报社会意识?”会令人感到苍白无力, 且极易与现实社会相违背。教学中, 我充分考虑了情感的因素, 选取了两个真实的故事:?汶川大地震后,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搬开震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霎时, 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地上, 身体弯成一张弓, 臂弯里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 可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 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老师的手臂锯掉才救出孩子。而就在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时, 他的妻子和尚不满三岁的儿子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白云深处烛火独明》的故事, 讲的是李桂林、陆建芬夫妇19年如一日, 坚守在大凉山最偏僻、最艰苦的彝寨二坪小学。二坪小学位于海拔2700米的高山上, 这里常年白云缭绕, 从山下爬上去, 要穿越6个小时的丛林, 走过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 攀越5个直上直下的悬崖, 崖下是汹涌咆哮的大渡河,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二坪村原来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现在走出大山的学生已达189人, 陆建芬弟弟曾质问姐姐为什么要为280元的工资苦守大山, “来我这儿帮忙, 每月给你们6000元”。可陆建芬老师流着泪回答说:“我们走了, 孩子靠谁教?!我们的苦熬, 点燃的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当我结合多媒体图片, 饱含深情地讲完这两个故事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显然这一燃情动情、以情激趣的教学安排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 为接下来的“晓之以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4. 育德———以德激趣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 德育功能更显突出, 在道德建设中其最根本的功能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 给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人生价值取向上的积极引导。我们应牢记思品课的功能和任务, 更要注重德育的内容、时机、途径、方法及效果, 使我们的课充满活力、生机、趣味。在教学“宽容”内容时,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我精心挑选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名将涅莫夫的故事:2004年8月23日, 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正在激烈进行, 涅莫夫以一套完美的高难度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 但裁判只给他打了9.725分。于是全场观众用持久而响亮的嘘声表达对裁判的愤怒, 并呼喊“涅莫夫”, 以示对他的支持。面对这样的场景, 已退场的涅莫夫从座位上站起来, 向观众挥手致意, 并深深地鞠躬, 感谢观众对自己的支持。涅莫夫的大度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的不满, 嘘声更响了。裁判只好重新打了9.762分。可是, 观众的嘘声更大了, 这时, 涅莫夫显示出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宽广胸襟。他重新回到赛场, 举起右臂向观众致意, 并鞠躬表示感谢, 接着他伸出右手食指作出噤声的手势, 然后将手下压, 劝慰观众保持安静, 涅莫夫的宽容让中断了十几分钟的比赛得以继续进行。虽然他最终没有得到冠军, 但他以自己的宽容、博大胸怀、高尚品德征服了观众, 征服了世界, 成为人们心中的“无冕之王”。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强化了德育功能。“什么是宽容?社会生活为什么不能没有宽容?怎样培养宽容的优良品质?”通过讲故事, 学生把这些问题理解得深刻、透彻, 同时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富有情趣。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 这样我们的课才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和震撼力, 才会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兴趣不大。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 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兴趣缺失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 为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以人为本提供一个教学理念和操作模式。

激起兴趣 激活思维 激发情感 篇10

关键词:兴趣,思维,情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 抽象概括, 如果沿用旧的教学方式, “划条条、背条条、考条条”, 味同嚼蜡, 收效甚微。为此, 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 政治课更应激起兴趣、激活思维、激发情感。

一、激起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的人具有积极的情绪意识倾向。他们在认识活动中常常废寝忘食, 其乐融融。对学生而言, 兴趣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促进其获得知识。没有兴趣, 就可能会出现教师声嘶力竭, 学生昏昏欲睡的场面。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经常组织诸如辩论、讲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多层次、多方位地采取“合作探究”“活动导学”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 注意用歌曲、录像、实物等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比如, 讲货币职能时, 我从甲同学桌上抓起一支笔说“:给你两元钱。”从乙同学桌上拿起一只文具盒说“:给你五元钱。” (其实什么都没给) 。然后设问:“这样买东西行不行?从货币职能角度思考, 这说明什么?”

如此, 在实物演示创设的课堂情境中, 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激活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课堂上若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不但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且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而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往往可以使学生处于抑制状态的思维兴奋起来, 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活学生思维。

比如, 在学习“整体与部分关系”时, 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南美洲草原上, 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 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 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 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 紧紧地抱成一团, 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 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 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 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 但更多的蚂蚁却穿过火海绝处逢生。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蚂蚁能绝处逢生?

2.蚂蚁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哲理?

3.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实践表明, 在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热情高涨, 思维活跃, 教学效果明显。

三、激发情感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学中, 要借助多种手段, 营造情感气氛, 让学生置身其中, 使学生动情, 受到感染。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 而且有助于激发情感, 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关内容时, 我分别展示了湖北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舍己救人, 不幸牺牲和船主见死不救的录像资料。学生沉浸在录像资料创设的情境中, 受到深深感染。然后, 我适时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三位大学生救两名少年值得吗?

2.面对同样的救人问题, 大学生和船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

如此, 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 既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激励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憎恶、摒弃, 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激起 篇11

关键词:兴趣;思维;情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抽象概括,如果沿用旧的教学方式,“划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味同嚼蜡,收效甚微。为此,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政治课更应激起兴趣、激活思维、激发情感。

一、激起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的人具有积极的情绪意识倾向。他们在认识活动中常常废寝忘食,其乐融融。对学生而言,兴趣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促进其获得知识。没有兴趣,就可能会出现教师声嘶力竭,学生昏昏欲睡的场面。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经常组织诸如辩论、讲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层次、多方位地采取“合作探究”“活动导学”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注意用歌曲、录像、实物等形象化的手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比如,讲货币职能时,我从甲同学桌上抓起一支笔说:“给你两元钱。”从乙同学桌上拿起一只文具盒说:“给你五元钱。”(其实什么都没给)。然后设问:“这样买东西行不行?从货币职能角度思考,这说明什么?”

如此,在实物演示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激活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若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不但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而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往往可以使学生处于抑制状态的思维兴奋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比如,在学习“整体与部分关系”时,我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南美洲草原上,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更多的蚂蚁却穿过火海绝处逢生。

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蚂蚁能绝处逢生?

2.蚂蚁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哲理?

3.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实践表明,在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三、激发情感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营造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受到感染。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情感,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关内容时,我分别展示了湖北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舍己救人,不幸牺牲和船主见死不救的录像资料。学生沉浸在录像资料创设的情境中,受到深深感染。然后,我适时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三位大学生救两名少年值得吗?

2.面对同样的救人问题,大学生和船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

如此,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既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励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恶丑的憎恶、摒弃,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赵胜启.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改进作文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2004(05).

作者简介:陈军(1964.9-),男,学历:本科,就职学校:如皋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To Arouse Interest in the Activation Thought Emotion

Chen Jun

Abstract:In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adopt new teaching mode,arouse students interest,stimulating students thinking,arouse students emotion.

Key words:interest;thinking;emotion

上一篇:重建钢板前置下一篇: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