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精选12篇)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1
作为语文教师, 只有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 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课本成为很好的指路灯
在语文教学中, 我不仅千方百计地教学生爱读课文, 还教学生会读课文, 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读课文。我一般按以下方法步骤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一是读课题、讲课题, 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或听教师范读 (或听录音) , 听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粗知课文大意, 了解课文脉络;三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利用拼音、字典学习字、词、句、段的意思, 找出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四是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五是练习读课文, 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有的要熟读成诵。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并告诉学生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怎样做。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学生学会了怎样读课文, 并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 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 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积累运用》的口语交际中, 提到“如何保护好地球”这一话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 提出问题。然后,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和阅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后, 在课堂上学生都能根据各自所收集的材料纷纷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并能谈出自己对环保的感受。在阅读中学生了解了许多中外保护环境的事例、资料,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双赢目的。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启发得当, 引导有方, 是可以打开学生喜欢阅读的大门的。
三、鼓励学生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教好课文的同时, 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文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运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我都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 让学生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去阅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 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让他们去阅读。学了《示儿》, 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阅读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通过大量阅读, 使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 同时知识增多了, 眼界开阔了, 词汇丰富了, 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外, 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在班内帮助学生建立了图书角, 借用图书角适时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名篇, 并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语文辅导课与学生交流读书体会。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 提高阅读质量,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 如: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剧表演、文艺节目汇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及出墙报。这样一来, 学生在平时更注重阅读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学生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2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怎样然学生完成这么大的阅读量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让孩子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后喜欢上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应用拓展,使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与课外兼修,让孩子自觉去阅读,终身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氛围 激发情趣
当我们喜欢做一件事,都是归因于兴趣,那我们会不由自主,孩子也是一样。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所以我们就是要利用这种从众的心理,引更多的学生走进阅读的圈子。
首先,用教师的慧眼发现良作,蹲下身子先去阅读 ,找到和学生能碰撞的火花。当老师和那些爱读书的孩子交流时,班级里无形中形成了读书的氛围,当大多数的孩子都被吸引进我们的读书圈子后,教师要转变成一个倾听者,欣赏者,让更多的孩子进来。那我们读书与分享的群体就会越来越强大。
其次,让阅读成为兴趣。兴趣的诱发非常重要,只有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学生就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读书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才能将读书的外需变成孩子的内需。只要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是孩子们所理解的,那孩子就会对这本书感兴趣,被这本书吸引,孩子的读书同时更需要实践,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人物。所以,教师的共读要讲策略,我们能打动孩子的东西就是能在阅读中触动孩子心灵的那根琴弦。当心灵的琴弦被触动,谱出的将是美妙的华章。
二、教给方法 以一反三
学生的阅读,课内与课外不能割裂,要相辅相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但是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要学会活用,要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让课内与课外形成一个连接点,让理性分析和生活经验交融。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三、倡导多读 阅读”越“乐
孩子从想读到会读再到多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引路人,可先向学生推荐语文课标上的推荐书目,像少儿版《西游记》、《水浒》,《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四十八个脚趾》、《玩具历险记》等;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如《百年优秀散文选》、《远方的小星星》、《心灵是棵会开花的树》、《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华人物故事全书》、《爱的教育》等,让学生都拥有健康有益的图书,让他们在好书中熏陶,在阅读中积累,在文字中感悟,真正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读书是与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仁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他们教会我怎样去思考,如何去做人,让我保持一颗真诚的、善良的心,也让我更深地领悟到关爱别人、关爱生命的重要,远离了一切的烦恼与不快,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当一个人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时候,快乐就能得到滋长延伸。从而自己也能到分享的快乐,体会到读书的收获,所以越阅读越快乐。班级的读书分享会、读书手抄报和故事大王评比,也可以根据学生读书的本数的多少,评选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都是分享读书快乐的有效又有趣的方法!
四、综合运用 能力提升
读书的宗旨,最核心的是学以致用。孔子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适用到实践中去。”读书不难,其用难“,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往往注重其情节性和趣味性,而忽视其文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美学性。如何使学生课外阅读的”趣“升华为”赏“、”悟“甚至受其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语言呢?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也就是在读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法、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等边读边做注解。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自觉摘抄一些描写生动的、富于哲理的、幽默诙谐的精美词句和写下自己的所想所悟,不仅是记忆积累的过程,更是欣赏积累、感悟内化的过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及心理品质的成长。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五 、家校联动 爱上阅读
我们教师在为孩子的阅读煞费苦心时,不要忘了我们最好的帮手,就是孩子的家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成长、发展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的素质首先是从家庭中习得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让书香弥漫家庭,让家长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亲子阅读周“旨在通过榜样激励,引领孩子走进书籍的海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以后的学习也会水到渠成,阅读将是用一生来完成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上海出版社,1983.(3)
[2] 曾琦 .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教育科学出版社,.(5)。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阅读 兴趣 培养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将对他们日后的阅读,包括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年幼无知,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创设阅读的空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2、诱导阅读的渴望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规律,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挑逗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推荐好
书。
二、导读
《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初学的儿童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任何事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参与的快乐。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三、自主读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我在班中设立了“阅读章”。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天读一点课外书,读给老师或家长听,一本书读完了,请他们写上看法,即可得到一枚“阅读章”。在每两周一次的“阅读展示赛”上,朗读自己读过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张“阅读证书”。对此,孩子们非常重视,甚至于有些孩子连课间十分中的时间也围着我要读书。相信更多的孩子会加入这自主阅读的行列,享受阅读的乐趣。
学生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 篇4
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进行指导, 激发阅读兴趣。
一.活用影视资源因势利导
荧屏上热播的由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可以搭起学生与名著之间沟通的桥梁, 使学生乐于走进名著。我们应承认一部电视剧或电影作品对学生的吸引力确实胜过一部厚厚的名著, 它可以使学生轻松快捷的了解名著。许多学生说自己是在看过电视剧后才对原作产生兴趣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 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可以在和学生交流时提出电视剧与原作的一些有出入的地方与学生进行探讨, 评价改编的成败得失。学生往往对这样的话题感兴趣, 进而产生对名著一探究竟的想法。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 学生的一些阅读障碍 (如难记难认的地名人名) 也被顺利扫除了。影视资源和名著阅读两者相得益彰, 会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名著的阅读, 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巧用课内资源设问激趣
在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课文是名著的节选。这些课文可以当作是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 使用得当就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收获“四两拨千斤”的惊喜。
教学《荒岛余生》一课, 我这样设计问题:鲁宾逊在荒岛生活的28年中都做了哪些令常人想象不到的事情?他始终是一个人在荒岛上吗?他最后是怎样回到自己的故乡的……学生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对原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迫不及待的找到小说想要破解谜团。
教学《在烈士墓前》一课, 我这样设计:你怎么看待保尔自杀的举动?他在烈士墓前的反思和他的经历有怎样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 争论的面红耳赤。在这个时候, 我先不对他们的回答作出评价, 而是布置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拓展性的作业, 学生们完成的很积极, 这部名著也为他们所熟悉了。
由于教学中注意贴近原著, 将课内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机结合, 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 对名著也不再抱着“神秘感”了。
三.善用生活素材开拓视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俗语:“少不看水浒, 老不看三国”,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应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名著的各种信息, 让生活的活水滋润名著阅读的田园。
另外,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着对名著的戏说, 什么《水煮三国》、《水浒歪传》……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虽然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 但这些作品仍然吸引了大批中学生, 把它作为消除紧张情绪的法宝。如果引导得当, 我们可以让这类作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的世界, 学生也会在遇到疑难时找老师了解原著的真面目。靠着这种好奇心, 学生会自觉阅读更多的名著。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 篇5
实验小学 王莉芳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精心推荐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选择的书籍不仅要适合学生阅读,而且要能够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
每个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会在班级微信群中公布适合本年级学段阅读的书目,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购买或是借这些书籍。有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同看一本书。例如,本学期我就向孩子们推荐了《长袜子皮皮》、《昆虫记》、《草房子》、《爱的教育》、《时代广场的蟋蟀》等,课后还和他们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有的还是名家名篇。于是,我将这种课内的经典阅读延伸到课外来。例如,学完《巨人的花园》一文,我就鼓励学生去看看这篇童话的原著,读读王尔德爷爷的童话;学完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推荐学生去阅读《周恩来传》;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后,教师这时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古诗《峨眉山月歌》、《别董大》、《秋浦歌》、《山中送别》等等,让学生进行欣赏阅读。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读物内容,且作了认真的思考,那么,阅读必定有收获。经过引导,学生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兴趣。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营造读书氛围?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舒适愉快的读书环境。
人们常说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所以,我希望家长尽量给孩子营造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在孩子看书时也不妨拿本书坐在孩子身边,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的定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将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将其全家照片和事迹贴在对角里进行展示,大大激励了学生的兴趣。
(二)创建班级图书超市,丰富学生阅读资源。
为了体现图书的“互换互利”的原则,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可动员全班学生开展“创建班级图书超市”活动,将自家的个人图书暂存于班级之中。推荐读书习惯好的学生为图书管理员,建立班级图书名录。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在图书角上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享受阅读的愉悦。如果是学生长时间的阅读,管理员要做好借阅记录,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我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如果常在班上对他的阅读行为加以肯定,更能增强他的自信心,阅读的劲头会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浓。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图书超市的创建,让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课外阅读的时机更加方便,加强了彼此间关于图书内容的交流。同时我还组织学生举办“好书推荐会”,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并说明理由。
(三)设立“阅读时光段”,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有家长反映孩子一天在校要搞学习,回家写完作业,运动一下就没有时间来读课外书了。其实不然,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是能在紧张的学习中抽出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的。例如,学生吃完中饭到午休前那半个小时,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所以,我利用这段时间让孩子们看看书,可以坐在教室里,可以坐在校园的幽静处,让学生自带喜欢的读物在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读。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园地中,可能掏得的是“鸟蛋”,也可能采到的是“蘑菇”,但都能烹制一道美味的“佳肴”。经常置身于阅读环境中,耳闻目睹阅读的情景,会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会滋生出一种表达读书收获或者感受的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从而发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如果适时举行读书交流会,学生就会踊跃参与,乐于表达,这就是所谓的“激活兴趣”。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进一步得到巩固。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
五、鼓励先进,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六、联系课堂教学,升华阅读兴趣。
利用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升华课外阅读“兴趣”的效果。也就是说使课外阅读增“值”。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丰富,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由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这样不进保护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升华课外阅读兴趣的价值。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6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促使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兴趣,二是需要。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实践也证明:“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内驱力。有了内驱力,即使旁人不提示、不督促,学生也会自觉阅读,甚至乐此不疲。
2.有了兴趣才会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读物,并集中注意力,克服种种困难进行阅读,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教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眼中的阅读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进而会把它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3.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探寻阅读方法。高效的阅读能促使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甚至能激发学生一生的追求。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就必须注重阅读的方法。诸葛亮读书就很讲究方法,不是什么书都一样读,有的书观其大略,有些书仔细读、反复读。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把他读书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看书的内容简介,了解书名、作者、性质、特点。二是浏览书的开头结尾,看一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内容。三是看书有没有可读性,如果是消遣性书籍,则一目十行随意看。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就要认真阅读、仔细研究。如果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必然会认真探寻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意义,懂得阅读是一种需要
巴罗说:“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阅读有益的书籍,对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读些有益的书,就能知道做人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阅读一定量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巨大的作用。同时,阅读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为广博,智力开发就越充分。多读有益的书,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苏霍姆林斯基发现,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非常浅薄。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学习也就更得心应手。
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提高阅读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閱读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可以丰富人的生活内涵。学生在认识到阅读是一种需要后自然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2.以教师优美典雅的语言吸引学生,以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影响学生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文学修养越高,学生越容易吸收到他身上散射出的文学之光;教师普通话说得好,学生的普通话往往也比较标准;教师写一手好字,学生的书写也会比较规范;教师手不释卷,学生又怎能不爱读书呢?教师拥有的知识和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呈献给学生的,其用语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师的表达抑扬顿挫、讲解声情并茂,每一堂课都用得体的语言去阐述文本的情节,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心灵深处自然就会产生共鸣。
3.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会阅读从学会欣赏开始。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生活经验、文学修养和情感智慧的结晶。欣赏优秀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有时候,特殊的情境能够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召力,使人身临其境。教师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
(1)文学名著欣赏。让学生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由短到长,由易到难,通过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可以开办一些专题讲座,最好是选择一些优美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反复咀嚼。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鸳鸯逗刘姥姥引众人发笑一段,就是很好的教材。(2)古诗文赏析。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让学生积累名句、丰富语言。教师可以请家长抽查督促,也可以通过开展古诗文阅读竞赛等手段来加以强化。学生通过竞赛争优学优,也容易产生兴趣。(3)趣味文学品读。这些作品本身就饱含趣味性,如宝塔诗、打油诗、藏头诗、歇后语、俗语、灯谜等。教师通过给学生推荐一些形式新颖独特、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学样式,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对联佳作欣赏。通过一些经典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记忆,享受精品语言带来的美感,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回文联、叠音联、拆字联、数字联等。
4.引导学生感悟作家们成功的创作历程
纵观世界成功人士,大凡爱读书者往往发展顺利。通过读书,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有人曾对世界作家的成功经验作过总结归纳,认为他们成功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读得多,二是写得多,三是切身体验多。有相当一部分作家是善读者。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本身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在北京图书馆工作了四十多年,阅读了大量的著作,有了四十多年阅读的源头活水,笔下生花也就十分自然。教师通过讲述这些作家的故事,给学生们介绍这些作家成功的经历,也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7
一、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多时候老师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是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形成的。 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空闲时间里,手里捧着几本书,静静地阅读,时而勾画,时而沉思,时而做简短的摘抄,学生看到以后,就在想老师在读什么呢,兴致这么高,这么有吸引力。 此时,教师做恰当的引导,阅读中能体现无数的乐趣,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现有的眼界,激发探索文字世界的奥秘。 这样一点点地把学生带入文学的世界。
二、自由阅读享受阅读作品中的快乐
学生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之后, 教师不要急于把学生带入规定的阅读篇目中,而是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根据自己的意愿,凭着自己的兴致,只要不是出格的书,都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 在学生进行一定量的阅读之后,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很多书籍都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使我们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阅读过程中哪些书籍作品最能打动你,最能获得更大的启示, 同学们几乎把目光都集中到文学名著和经典诵读篇目中,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阅读转入正轨。
三、创造读书环境,激发阅读的内部动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 因此, 开展“ 讲故事”“ 读书汇报会”“ 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 积累册”“ 手抄报”“ 知识竞赛”“ 比赛查阅资料”“ 诗歌朗诵比赛”“ 演讲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8
关键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技巧,经验
学生阅读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索取各种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课余消遣、休闲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等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阅读,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每个学生都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一、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不仅是要教好书,同时也要教学生读好书。学生在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的,随着学生知识需要量的增加,学生要在课本以外获取更多的知识,那就是要求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阶段,自觉性较低。因此,要想让学生热爱读书,喜欢阅读。首先是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要以实际行动影响并带动学生爱读书。其次是老师要启发学生读好书。学校图书馆的书目很多,学生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很难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书。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面,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三是老师要阅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既然老师要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么老师就要很好地做好表率,经常阅读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并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这些书籍阅读的兴趣。
二、给学生读书的自由,逐渐转化学生阅读的兴趣
事实说明,并不是学生对所有书籍都感兴趣,也不是学生对所有书籍都不感兴趣,那得因人而异。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我的小孩喜欢看武侠小说,而不喜欢看作文选,或名言警句等等。所以在家里经常强制孩子只准看这个,不准看那个,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厌烦。殊不知,学生阅读也同我们吃饭一样,也需要调节口味,增强食欲。学生一天到晚只阅读与自己课本有关的书籍,时间长了就觉得枯燥无味。如果调节一点时间阅读一些童话、武侠等书籍,调节自己的阅读口味,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而且学生在阅读一些童话、武侠等书籍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些书籍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比如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己阅读水平,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文中句子审美能力等等,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阅读空间,让给学生一个阅读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不断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实际上也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相反,强制性要求学生阅读,很可能是达不到阅读效果,也会造成学生对阅读的厌烦。
三、培养学生与书为友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学习不仅是要学好课本的知识,也要学习课外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陈旧的观念。同样,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也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其次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一些名著,一些精彩文章,一些优美片段,刺激着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三是语文老师在教学大纲允许条件下,积极与学校图书馆或政府文化部门图书馆联系,多开展一些阅读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找友等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的魅力所在。
四、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固然重要,但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同样重要。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相反,阅读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学生阅读兴趣。所以,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要主动探索科学的阅读方法,并把它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应该怎样为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我认为:一是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二是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三是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通过老师这几方面的引导,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环境影响人。这话虽是片面,但也可以反映出一些现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只是为阅读而阅读,肯定没有收到实效。但如果我们在组织学生阅读中,积极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肯定会得到学生喜欢。尤其是引导小学生阅读时,如果老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时,穿插讲故事,肯定会吸引学生。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听得津津有味。事实证明:会讲课、教学质量高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单单是就课本论课本,而是在讲课本内容时间长的时候,老师就会讲一个小小故事,或开一个小玩笑,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同样道理,如果老师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只是阅读而阅读,学生久而久之,就渐渐厌烦起来。如果配合开展上述一些活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一定很浓,阅读效果一定会逐渐明显。
六、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
学生在选课外阅读书时,往往很多都感到头痛,不知选什么书适合自己,也不知什么内容对自己学习有所帮助。所以,作为老师要主动为学生做好阅读的向导,向他们推荐适合学生学习的好书。首先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如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介绍一些好的图书,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其次是力争把课程内容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学生把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9
那么如何让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 有效读书呢?我认为, 作为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榜样影响。“身正方能正人”
作为语文老师, 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读书老师。“学生对读书是否有兴趣和读书水平的高低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读书水平的影响”。因此, 教师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和较高的读书能力是学生爱读书的前提。
老师课堂上要读书。抑扬顿挫, 充满感情地范读课文或文中片段, 能把学生带入到某个场景, 能使学生脑海中出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文字, 能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 让他们明白某种道理。总之, 老师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读书声, 能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受到感染, 获得思想上的熏陶。也能使学生被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所折服, 从而提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一旦学生开始崇拜老师, 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学习, 而模仿学习老师读书就会促使他们自找材料进行练习。
辅导时读书, 早辅导时, 好多老师往往布置完读书任务后, 就充当起了“巡视员”的角色, 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又一圈, “监视”学生读书, 其实这样并不好, 老师浪费了自己的大好读书时光不说, 学生也讨厌这样的“警察”老师。我以为, 学生读书的时候, 老师除监督、指导、提问外也要读书, 而且要投入地大声读, “其身正, 不令而行”。老师尚且勤奋, 至少一大部分学生不会默不作声。更重要的是, 老师早上读书是含英咀华吸收内化的一个过程, 是自身充电提升能力的一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 方能使老师的课堂语言流光溢彩, 授课时方能游刃有余, 口吐莲花, 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一顿精神大餐, 学生在享受“美味”之后, 能不留恋?能不有所思?思考最多的恐怕是要读书, 也要使自己的语言美起来!我教过的要求背诵的诗词文段自己全都会背。我就是利用早辅导这一块儿时间背会的。我还经常和学生在早辅导时比赛背书, 看谁背得准确, 背得有感情。几年来, 我教过的学生背书能力都是顶呱呱的! 这不能说我早辅导时自己的示范作用没有成效。
二、美文熏陶
从教以来, 我一周至少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好的文章, 有时是师生共同品读一两篇文章, 一般的做法是:第一个环节是读好文章。老师泛读一遍后, 再找阅读水平高的学生读一遍, 最后分组赛读。第二个环节是评析文章。先让学生谈总体感受。再让学生互相提问题并讨论后自行解决, 老师适时点拨引导。最后是老师补充问题, 并从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加以总结。第一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个环节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文章的能力。有时让学生自由阅读一两篇文章 (切忌过多) , 学生自由读后一定要做如下工作:复述文章大意或简析文章写法;浅析点评 (从语言、立意、结构、修辞等方面点评) ;品味美点,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精词妙句分析为什么用得好;谈感受启示, 让学生把从文章中明白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摘抄积累, 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文段或者富含哲理的能催人奋进的句子。这样做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无形中掌握了有效阅读的方法, 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三、提供素材
不可否认, 一部分学生虽然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但是所选的阅读内容不适合他们阅读, 如惊悚恐怖的《鬼故事》, 粗制滥造的“穿越小说”, 充满暴力的《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毫无文采的甚至带“色”的谜语、笑话和极其无聊的脑筋急转弯, 而这类书籍文章又是学生的最爱。老师就要给他们讲清楚读这些书籍文章的危害使他们远离这些“精神毒品”。也有一部分学生想读些好的课外书籍 文章, 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读的素材。作为老师正确引导外, 就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了!要给学生提供短小精悍, 文质兼美的经典读物。建议学生读课课练上的短文, 中招必备上的文段;利用课余时间或早辅导时, 让学生品读甚至背诵某些片段;为了学生, 老师勤一些, 也可在黑板上抄一些东西让生记背。从教多年来, 我经常在早辅导时, 在黑板上抄一些唐诗宋词让学生背诵, 致使一部分学生还会自己写一些诗词呢!有时, 也抄一些短小精美的现代诗词美文, 如汪国真的短诗和林清玄的散文, 学生通过读背我提供的素材, 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和道德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四、读法指导
让学生明白读书要做到脑、口、手相结合;读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如诗词可以吟读, 小说可以演读, 消息说明文要读得平实, 抒情诗要读出内在情感, 散文要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读文章要做到抑扬顿挫, 要读好停顿、重音、语调, 要做到心中有情, 脑中有画。老师还要有文体意识, 初中常见四种体裁的文体常识, 阅读方法, 先教给学生, 以便他们有效阅读。
五、举行活动
一学期至少举行两次与读书有关的大型活动:口头作文, 故事会, 我评某某某, 背诵大赛等等。提前通知, 人人准备, 活动时随机抽人参与比赛, 通过“逼”, 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 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 使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 也使学生看到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掀起赢者劲头更足, 输者奋起直追的阅读浪潮。
摘要: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 陶冶他们的情操, 会使他们由衷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会使他们视野开阔情操高尚, 会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采取以榜样引领、美文熏陶、介绍经典、提供素材、读法指导等措施,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使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10
一、以读为本
(一) 学生学会读书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生命状态, 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愿望。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这一环节分为初读、再读、品读、熟读四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基本的操作规范和要领。
1. 初读。
学生根据“自学导航”进行自主学习, 默读思考, 自学生字词, 掌握课文大意和要点。引领学生批注阅读。“自学导航”的设计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 目标明确, 方法到位, 可以检测, 富有弹性。自学目标尽可能具体、量化, 自学的结果能视觉化, 可以检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 比如, 批注什么内容, 如何进行批注等;教学内容富有弹性, 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 不仅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同时关注个体发展。
2. 再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 呈现文章结构。画思维导图, 首先要找出文章的“核心词”, 放在正中间。接着, 找出各段或各部分的关键词, 围绕核心词构成思维导图的第二圈。然后, 再围绕关键词找出各段的重点词, 构成思维导图的第三圈。用图解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呈现出来, 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形象,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3. 品读。
教师和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品词析句, 得其精华。“多读书, 少提问, 少做题, 少讲解”是当前主题阅读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读,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读原文;教师读, 学生就停;学生读, 教师就停。师生配合默契, 产生教学共振。通过读来咀嚼、品味语言的节奏美、情感美、神韵美。
4. 熟读。
也就是熟读成诵, 背诵精彩片段。教师每节课都要适当设计背诵一些片段, 作为积累。积累多了, 在以后自己的写作中, 就能运用得心应手, 积累也是硬道理。
(二) 用最少的问题激起“读”的最大热情
读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如《夸父逐日》一文的问题是:“我觉得夸父有点傻, 你怎样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问题是:“结合安徒生的一生, 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吗?他还在写谁?”这样的问题设计, 不仅使学生关注了文章的内容, 而且关注了文章的内涵和表达形式。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 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成绩息息相关。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可以证明,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 他担任两班的数学兼三 (1) 班的班主任。由于他是三 (1) 班的班主任, 经常与三 (1) 班学生谈话、谈心、拉家常,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 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较之三 (2) 班学生与其关系就没那么亲密。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 (1) 班数学平均成绩高出 (2) 班10多分, 原因何在?就是师生关系的疏与密。
古人云:“亲其师, 则信其道, 隐起学, 则疾其师。”如何让学生能亲其师, 而不隐其学呢?关键还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他们发展, 鼓励他们创新。可见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二者的关系是多么紧密。
“激发兴趣”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去接受崭新学科, 新鲜事物时, 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疑虑, 树立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充分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
(一) 预设悬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悬念能产生期待、产生向往。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期待与向往, 就是对读物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结局的关注, 对故事人物的命运的关切。从而产生对读物的强烈阅读愿望和期盼, 这种愿望, 这种期盼正是学生阅读兴趣的生长点。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在教学伊始, 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 检查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此时我设疑激趣: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 边读边思考, 最后通过讨论, 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 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 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设置阅读悬念就是让学生产生对读物的阅读期待, 学生的“阅读期待”, 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阅读期待”中, 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对读物的更强烈阅读愿望, 这种期盼正是学生阅读兴趣的生长点。
(二) 预设争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正为预设争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了可能。如教学《假设没有灰尘》一课文时, 课前预习时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观点质疑。通过讲解学习, 《假如没有灰尘》, 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讨论灰尘的功与过, 从而更多地了解灰尘, 增加学习兴趣。
(三) 预设表演,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篇11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家长支持推介好书习惯养成
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不少的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堪忧。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策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自觉地进行阅读。
一、问卷调查,了解阅读兴趣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只有了解了孩子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兴趣,才能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今年我教四年级。学期初,我先组织了一次调查,了解学生喜欢阅读哪些书籍,然后让学生填写“我每天的看书时间”与“我读过的书”的调查问卷。我发现班里31名学生,每天看书半小时的才4个人,且全是女生;偶尔会自觉看书的21人,男女生各占一半;几乎没想过要看书的6人,全是男生。从中我得到一个信息:另生比较不爱看课外书。我问他们课余时间用来做什么,不外平打电子游戏、看动画片。
从调查中还知道: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看童话、神话和动漫形式的书籍。女生更偏爱童话、神话,男生则更喜欢科幻和动漫作品。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时看书时间的同学偏爱故事情节复杂的故事和经典名著缩写。经过分析,哪些书籍更适合自己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我即刻心中有数了。
二、开家长会,保证阅读兴趣
孩子阅读书籍少,阅读时间没有保证,这与农村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父母基本每天只有吃饭和睡觉时在家。爷爷奶奶虽在家,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尽管如此,取得家长的支持,仍然是课外阅读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我向家长发出邀请函,利用晚上召开家长会,从课外阅读的意义、课外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家长要做的事三个方面来谈,在思想上引起家长的重视。希望家长有时间能带孩子去逛逛书店,帮学生购买学生想要买的书。大部分家长都表示这些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在家长的支持下,班级建起了图书角,藏书的数量达356册,种类也比较齐全,除了孩子喜欢的神话、童话,还有一些儿童片反的经典书籍,及《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
三、推介好书,激励阅读兴趣
1.“好书”推介会。教师定期介绍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情节生动、通俗易懂的读物,如童话寓言、神话传说、科普小说等。教师或者介绍个开头,或者讲个梗慨,或者说个结尾,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然后学生自主选择一本来看,每人都必须看,每星期利用一节课让学生来谈自己看的这本书,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评价一下这本书的主人公,说自己的感受。人人都得讲,先在组内讲,再由组长进行全班交流。谁推荐的书看的人多,谁就是本周的“读书之星”。为了让更多人喜欢自己推荐的书,每个学生精心选择好书,还向高年级的同学讨教,甚至征求了科任老师的意见。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有鼓动性,学生读书也不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而是细嚼慢咽、认真品味了。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课余时间也会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2.结合课文推荐。教师应当使教材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如上完《只拣儿童多处行》《萧山杨梅》等课文,就启发学生读一读冰心的《寄小读者》、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并创设机会让学生在课内进行简要介绍。学了《陈嘉庚办学》后,进一步了解陈嘉庚的其他故事;学了《小兵张嘎夺枪记》,学生自然想去阅读《小兵张嘎》。
3.榜样推介法。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教师一定要自己先读。晨诵和午阅的规定时间里,教师手里捧着书,默默地看。一下课,学生便会蜂拥过来,翻看教师手中的书,这种“现身说法”往往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隔天那本书就会在孩子的手中传阅;其次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鲁迅等小时候喜欢读的书,巧借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心理,激发对某本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尝试广泛阅读。
四、养成习惯,保持阅读兴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课外阅读习惯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习惯。它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并保证不出现相反方向的反复,因此必须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不断强化以养成习惯。
1.规定阅读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保证,把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我班有三个时间段是必须读书的:晨诵,7:40 8:00诵读学生自选的古诗和名人名言;午阅,午间13:40 14:00静阅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晚上,学生腾出30分钟写读书笔记或体会。
2.规定阅读字数。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对自己选择的作品自我限定时间,然后将时限报给小组长。班主任每周利用周二的班队会检查一次。每人一周不少于1万字。有压力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12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良好阅读环境是关键, 所谓阅读环境, 也就是阅读的气氛, 即阅读氛围, 它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带给学生阅读的激情,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而良好阅读环境的创设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比如,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留出一个吸引学生阅读的书橱;在书橱中可以摆放一些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 像《一千零一夜》《恐龙世界》《安徒生童话》等, 学生走进教室, 就能够感受到浓郁的阅读气氛, 也方便了他们的课外阅读, 为学生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的两边开设一些有关阅读的栏目内容, 如“我喜欢的名人名言”“优美的词句摘编”等相关内容, 并不定期地进行更换, 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适当的引导, 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中, 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书香的感染, 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为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能产生阅读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缺乏阅读作品的正确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 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 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乐趣。所谓适合的读物指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读物不但有知识性且具有趣味性, 其内容的难度和学生认知能力相一致,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阅读。另外, 课外读物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除了我们平时常说的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名著以外, 一些当代的儿童文学家所写的著作也是学生所喜爱的课外读物, 如杨红樱的《流浪猫和流浪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 这些作品和学生的成长联系紧密,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定会使他们爱不释手。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 坚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原则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信息发展突飞猛进, 知识更替日新月异, 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读物仔细研究, 也没有这样的时间, 因此, 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坚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课外读物, 教师可以让他们精心阅读, 掌握知识, 而对于一些报纸、课外杂志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略读, 只要在脑海中有一些印象就可以了。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 坚持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与笔记相结合
阅读不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要带着问题和情感去读才更有收获, 因此, 在课外阅读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通过思考来加深理解,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同时, 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记笔记的习惯, 这是提高阅读效果的重要方式, 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 在读书笔记中, 学生可以摘录一些名言警句, 可以针对读书内容写读后感, 可以总结读书内容, 不管是什么样的笔记形式, 都是为了阅读服务, 并不要求必须要统一形式, 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记笔记, 长久地坚持下去, 自然会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树立良好的榜样, 带动学生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教师的阅读情感对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影响,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 带动学生去模仿。比方, 在每周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手捧名著自己阅读, 并沉浸其中, 这就是对学生的良好教育, 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老师的亲身示范下, 养成阅读的习惯, 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小学教育中, 学生对于老师是十分敬重的, 老师喜欢什么, 往往学生也会跟着学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此,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地去阅读, 并且在阅读中多引导学生。比如说,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来谈论阅读的内容, 给学生讲述一下在阅读中看到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因为阅读而懂得那么多知识,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地阅读兴趣。
五、通过组织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组织一些阅读活动, 比如“读书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评比”“讲故事”等相关的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一步步去阅读。因此, 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组织读书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使学生能够经常保持旺盛的读书热情。
在众多的课外阅读活动中, 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讲故事”, 因为小学生都愿意听故事, 当老师讲故事的时刻, 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 他们都会直起身子, 竖起耳朵, 满眼的期待和兴奋。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 经常组织相关的活动, 在讲故事的活动过程中, 就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 这比机械地说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 单靠教师自己讲故事其引导效果还是有限的, 语文教师可以变化多种形式, 如可以让学生讲, 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进行讲故事比赛, 这样, 学生就会主动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去阅读, 然后再进行讲故事比赛。丰富的活动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去阅读。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学生从小就树立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 让他们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精神食粮, 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再广.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J].华夏教师, 2014 (10) .
[2]龚玉凤.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学子:教材教法研究, 2012 (12) .
[3]郑秋影.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并不难——浅谈低年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 (5) .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5-09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与实践10-20
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培养05-26
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06-10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兴趣培养12-08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题研究报告07-05
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10-01
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10-3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兴趣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