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精选12篇)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引起了外国人对汉语学习的强烈热情,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我们国家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尤其我国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兴趣丧失。如何培养起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令广大学生重视语文学习、喜欢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思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一步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进而有效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思路进行分析,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个是要把握学生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培养,另一方面则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创新教学,这两方面都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尊敬、喜欢语文老师的前提下,才能培养起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影响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因素
(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进行“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生搬硬套势必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教学内容的不合理设计是导致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的根本原因。
(二)语文教师不受学生欢迎
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来源于高中语文教师。因此,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对老师的喜欢程度决定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的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学习为高考服务的落后观念中,在这样的观念下进行的语文教学往往没有乐趣可言,有些老师语文基础不扎实,在讲解中不能让学生信服,久而久之,语文老师在学生心里的地位降低,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更是不愿意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促使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三)高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而高中学生相对成熟,老师对他们的监督力度也有所减弱,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的监督一放松,他们的语文学习也会随之放松,也就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四)学生语文学习目的不明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课后活动多种多样,使得学生用在课外阅读和课后复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对于语文科目的学习,学生抱着应付高考的心态,把提高学习成绩当作重点,只是注重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而很少会花时间进行课外知识的普及,使得语文学习变得越发枯燥,学习兴趣也就渐渐减弱了。
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措施
(一)国家要完善考试制度和教学大纲
高考被看作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高考的应试制度指导着老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重点。因此,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高考制度,优化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意见。例如: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对书写和卷面两方面的考察,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同时借鉴英语考试中对口语和听力的考察,改变考察方法,重视普通话的训练。这样一来,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二)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现在的高中生多为“九五后”,甚至还有“○○后”,他们的个性强,往往对老师的话不信服,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常常产生怀疑,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好胜心极强。针对高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成绩。例如:老师可以在每堂课留给学生对自己讲解内容提出质疑的时间,学生爱表现就会努力地寻找老师讲课中出现的漏洞,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另外,老师可以针对独生子女的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一系列演讲比赛,将教材中的知识变成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演讲。语文老师针对学生心理转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增加提问次数,帮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听讲,不走神,并且能在听讲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做好笔记,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在课后不要只关注明星八卦和网络游戏,也要多听广播、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件,为写作文积累素材,并积极参加演讲活动,锻炼自己的普通话,准确流利、有层次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勤练字,保证对规范的汉字进行书写,在自己语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前提下,必然会培养起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俗话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前提,也对语文学科本身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力度在现阶段是势在必行的,文章就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思路进行了分析,对老师在语文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使得高中学生将语文学科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2
一是进一步健全选拔机制,使大学生“村官”选得准。要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逐步健全完善公开选聘、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选聘前,要对农村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针对农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充实村干部队伍,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按需选人。在选聘过程中,除进行文化考试外,还要对他们的德、智、体、劳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把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下来,坚决杜绝那些投机钻营、本领不强、心猿意马的“镀金者”掺杂进来。
二是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稳得住。要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大学生“村官”任职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他们的岗位目标,让其对和任期工作目标作出公开承诺。乡镇党委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考核。考核时大学生“村官”向任职村和乡镇党委“双向”述职,认真参加民主评议。要建立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适当增加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制定合理的待遇增长政策。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奖励,对业绩、能力和口碑差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诫勉谈话,重点帮教,直至辞退。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考方面,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优惠政策。拿出一定的乡镇领导干部职位向服务时间较长,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对期满后自寻门路的大学生“村官”,要加强引导和推荐。要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
困难和问题。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12-01
中学生如何学号数学呢?牢固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解决一定量的问题是途径,数学解题在学习高度抽象与严谨的数学理论时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因此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找到合适自己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事半功倍,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能力的提高,还极大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可见探索高中学生数学的解题思路,是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高中学生数学解题思路的要点
首先,精心选择问题进行解答,对题目有较好的判断,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注意审题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具体包括如何联想、如何类比、如何分类、如何构造,等等。
第三,注意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培养思维灵活性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四,解题后进行反思。可以从解题方法的总结归纳、数学思想的使用渗透、问题进一步发展等方面进行。
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1、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认真、仔细地审题,能够有效挖掘题目中蕴含的信息,提高解题正确率和速度,从而建立起已知、未知与已掌握知识之间的连接,发现解题途径,提高解题能力。解答一个问题,正确时首要前提,而正确解答的基础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题目中显现的条件是什么?隐含的条件又有哪些?需要获得的结论是什么?条件是否充分?等等,只有认真仔细地审题,才能获得正确、全面的信息,找到最佳的解答途径,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比如解不等式 ,这里就有一个隐含条件“2lgx-1>0”,但有很多同学没有把它挖掘出来,从而使解答走了不少弯路。再比如这道数列题(1)已知数列 ,其中 ,且数列 为等比数列,求常数p;(2)设 是公比不相等的两个等比数列,证明:数列 不是等比数列。在这道题目上许多学生从第(1)问中的 与第(2)问中的 就想当然地认为 ,这也是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
不认真审题,导致解答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成绩上不去,许多教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所在,相反地认为是由于解题的数量没有到位,于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造海”,学生们在海里苦游。然而用数量代替质量的做法不但浪费了教师与学生的时间,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2、寻找解题途径。对于解题来说,寻找解题途径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完成解题活动。解题思路的获得依赖于审题的细致,通过审题,我们充分认识了题目:已知什么?未知什么?与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相关联的知识有哪些?等等。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广泛的联想,将题目信息、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以及解体经验连接起来,获得多条解题思路,边思考边在演算纸上逐一尝试每一条解题思路,直至顺利建立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之间的最佳桥梁。
在寻找解题途径时,要注意从条件与结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既要考虑条件告诉我们什么,也要考虑结论需要什么,将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少走弯路,获得条件与结论间的有效连接。
3、解题过程的呈现。该过程就是将已经探索出来的解题途径按着规范呈现出来。这个环节首先要求书写干净整洁,其次要求计算准确、推理严格、作图准确、详略得当。很多学生在考试作答的时候试卷涂改严重,没有“解”“证明”“因为”“所以”等词语,难以分辨哪句是前提,哪句是推断。这些考生为此丢失分数。
4、解题回顾。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回顾时解决问题的最后一个环节,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审题关系到认清题目、联想以往知识与经验以及解题思路的获得;而回顾则关系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
解答一个问题,正确是首要前提,而要使解答正确无误,没有解题回顾是不够的。比如,“在一块并排10垄的田地中,选择2垄分别种植A,B两种作物,每种作物种植一垄,为有利于作物生长,要求A,B两种作物的间隔不小于6垄,则不同的选垄方式共有____种?”这道题目学生的错误答案有上百种之多,并且有的答案竟然达到几万、几十万。即使没有限制条件也只有 ,如果学生能够在书写后对解答过程稍加回顾,就能够发现上述错误,及时纠正,获得正确解答。
解题回顾能够有效防止因马虎、粗心等造成的错误,从而提高解题正确率,提高解题质量。
三、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经验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解题思路,并在解题活动中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积累解题经验,不断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 温子海.浅谈高中数学解题教学途径[J]. 新课程(中学). 2013(01)
人尽其才——优秀学生的培养思路 篇4
一、主要理念
要承认优秀学生自身的潜质, 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老师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优秀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 我们班的第一名上课听讲的专注和做题的准确性, 我觉得这是孩子长期以来 (更多的是小学时) 养成的优秀的学习习惯, 我们能帮助他的是拓宽他的文科的知识性和理科的的深度。
二、固强补弱, 全面平衡发展
再优秀的学生也有擅长的学科和相对薄弱的学科, 让这些学生知道自己的强与弱, 采用专项训练, 弱项强化的方式, 把自己的弱项弥补上来。因为他们的弱项是相对的, 而且他们在学习上有上进心, 所以只要老师点到的地方, 他们基本上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学, 这也是优秀学生最让人欣慰的地方。理科老师也可以针对他们的相对薄弱的环节, 给他们找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去做;语文老师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给他们弥补知识体系。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尽可能弥补自己的弱项, 各门功课都能与满分缩小距离。在做题和考试上, 还给学生灌输零错误率的思路, 基础题一定要做对, 考试中不能出现粗心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检查过程中对他们一定要严格。
三、多给优秀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
靠智商和苦学,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太适用于初三, 因为大家都在刻苦努力, 谁又比谁聪明多少呢。所以, 应在学习方法上取胜。告诉并让他们学会使用一些科学学习方法。正所谓: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就用比他们多十几年的求学经历帮助他们扩大自己的舞台。
四、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考不仅仅考的是孩子的文化课, 还有体育, 所以提高优秀孩子的身体素质也是很关键的。即便孩子的体育很好, 我们也不想把孩子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人, 考试的机器。所以在培养这些优秀学生时, 我会他们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甚至是多为班集体服务, 多帮助其他同学。这样他们学会与同学融洽相处, 不要因为学习好而高高在上, 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的言行能够影响更多的学生,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尖子生的培养思路和措施 篇5
定州市东车寄小学刘山庆
一、抓好课堂基础教学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才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特长。任何一个尖子生都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石上发展起来的,根深才能叶茂,离开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离开了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我校特别重视课内的教学,强调打好扎实基础的重要性,从初一起就及早发现并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
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设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志,设计多种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脑,手,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注重精讲点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在共同的基础上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尖子生,让他当先生说一说,讲一讲,锻炼他们的思维。通过训练,及时让学生掌握所学,设计的习题要有梯度、有层次,及时注意尖子生的学习动向,适当的加大他们的训练量。课内教师积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主动思考,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之一。学生对某学科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很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培养。教师讲清该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论理和展示学科的美,去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该学科。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爱护,将严
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比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该学科。
二、做好特殊培养
当有了扎实的基础后,就要对优生进行特殊的充分培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制定优等生培养方案,各任课教师各班主任分别选拔制订各科,各班优等生,给予他们期望。
合理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不同于一般的预言,它一旦形成,就左右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式,它能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对优生的高期望可以有效给予学生学习动力,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师生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期望和态度或明或暗地传递给他,并且一直关注他的学习和成长,学生会按照期望的方式来调动学习的动力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较高的自律能力,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实行教师承包制。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各自选定要培养的优生,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评价方式,通过阶段性检测或学科竞赛来检验优生的学习成绩,纳入对教师的考评。督促激励教师积极做好培优工作,开好试后会分析并制订下个阶段学习目标,跟踪指导,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让培优工作步入常规。
广开思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篇6
关键词:阅读;引导;思维能力;个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为学生广开思路,给学生留足个人思维的空间,才能调动起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读课文,才能让学生个性张扬。
新课标走过了10年,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个性方面还是显得乏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惯于循规蹈矩,思维狭隘,难有创新之举。教师导来导去学生还是沉默是金,教师也就还是“忍不住”帮学生分析课文主旨,甚至统一了文字表达。所谓发展个性思维,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曾看过一个笑话:科举考试前,一秀才成天在家里唉声叹气,其妻说:夫君,怎么你考个试,比咱生孩子还要难呢?秀才说,唉,你们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我们考试,是肚子里没有啊!的确,我们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提出自己个人的观点,就要先做到让他们“肚子里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广开思路,让他们思之有物,思之有法,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逆道而行,后退原来是向前
阅读文章,人们习惯于跟着文章的意思去理解文义,但做到这一步也只是接受文章的观点,没有通过自己个体的深入思考,得来的收获也并非是自己的。因此,我喜欢在课后提出与文义相反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思考。逆道而行,从相反的角度去看问题,学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跳出随波逐流的困局。打破了惯有的从众思维方式,就是为了拓展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正如民谣所说,后退原来是向前。
如,七年级语文中的《世说新语二则》一文中,有一道争议性题目:元方“入门不顾”是不是算作“无礼”,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则是说元方只是七岁,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也就是说元方这样做是对的。我在教学时先把教参的意见摆出来,然后问:“有没有同学不赞成这种做法?”在引导中,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元方虽然只有七岁,但不能因为是七岁这样做便不是无礼,也有同学说元方既然说出大番道理指出友人“无礼”,他也应该知道当友人“下车引之”,表示道歉时,自己“入门不顾”就是失礼。一番辩论之后,同学们都认为元方这样做不对。我再趁热打铁:那他该如何做?通过这样的求异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有跟书本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增强了自我信心,为发展个性思维打下基础。
二、曲径通幽处
做人贵直,文章贵曲,所以,要体味课文也不能一步到位,经过一番探索与讨论后,所得出来的感悟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的人文一体的效果,我会设计层层推进式的探索问题。一般都准备了两个层次的近似联想,第一层是从课文联想到学生身边,第二层是从身边感悟道理。穿行过曲径,才会看到与常人不一样的风景。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文,在近似联想方面是一个极好的资源,当学生被父亲买橘子所感动时,我及时地引导,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平常事,由情生情,学生非常踊跃,有的说父母送自己去坐车,有的说祖母为自己送雨衣。我再作深一步的探讨,现在你们懂得了感激父母做的小事。其实你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你的父母也一样是由衷的高兴,你想想,自己为父母做过哪些小事呢……这样的思维,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不但培养了学生联想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件事情都有着其多面性。阅读中,教师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所见所闻所学,让他们看问题更全面,思考过不同的观点,才会从中思索自己最认同的一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回答完题目时,我会再问:“再想想,还有其他方面吗?”促使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开发思维潜力。如,学习《伤仲永》一文,到总结全文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仲永本是一个神童,但最后连普通人都不如,这是谁的责任?学生回想一下课文,一下子就答出:是因为他的父亲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让他学习,天天都带着他拜访乡人,葬送了他的才华。我又提问:难道仲永自己没有责任吗?学生愣了一下,随即有人回答,认为仲永本身也有责任,他没去为自己的前途抗争。我再问:“还有没有应对这件事负责的人呢?”学生展开讨论,有的人认为被拜访的人也有责任,他们都是知书识礼的人,但为了虚荣就不断请仲永的父亲做客,结果断送了仲永的前途;有的人认为作者也有责任,他是一代大文豪,眼看着仲永的才华一次比一次低,为什么就不劝说他的父亲,或者干脆把仲永收为弟子……真想不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的广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也要相信学生,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空间也就更广阔。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理越辩越明,思维越辩越阔,当我们通过“辩”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同一思维方向上不断深挖,不断寻求突破时,往往会眼前一亮,思维豁然开朗,走进一个新的境地。
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我提出一个辩论题,唐雎杀不杀秦王,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辩论,正方小组论点是“杀”,反方小组论点是“不杀”,双方进行激烈的讨论,正方认为秦王这么可恨,早就该杀了,借此机会,杀。反方认为杀了秦王后秦国会大出兵报复,安陵国会立刻灭亡。学生为了辩论场上的胜利,只好猛从自己的论点钻,双方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在课文中乃至历史书、政治书上找了许多道理来进行辩驳。因为思维和言辞上的交锋,往往会被对方辩手逼到进退维谷的境地,但经过一番番的冥思苦想,学生在己方论点上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此大费周折而得出的体验,自然是打下深深的个性烙印,印上了浓浓的喜悦。
五、路是人走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大的空间表现自我,彰显个性,我喜欢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某一个角色。给他们一个句式,“如果我是某某我会怎样做”,从这方面去创新,设计一条自己的路。
在学习完《曹刿论战》一文,快要下课时,我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鲁庄公,打了这场胜仗后,你会怎么做?学生一下子炸了锅,有的自信心爆棚:立马挥师进攻乘胜追击,把齐国灭了;有的居安思危:还是先跟周边的国家联盟,这样可以抵抗敌人侵入;有的深谋远虑:应该让曹刿做大官,把国家搞得非常强大,齐国来打,谁怕谁;有的另辟蹊径:趁着小胜了一把齐国,立即向他们求和,他们一定答应,然后再秘密练兵……各抒己见,你不让我,我不服你,我则躲在一旁,任他们的思维在海阔天空中飞翔。虽然学生提出的许多策略缺少了很多历史条件的支撑,但每一个点子都是他们自己的想法,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每一个学生都过一把君主的瘾。
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当我们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自由去发挥时,往往会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学生的独特感受,也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创新精神的胚芽。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者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博大精深,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更是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评价系统,引导学生想说,鼓励学生敢说。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必须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探究、创新的大舞台。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7
1 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1]
1.1 重研究, 轻设计
目前, 我国高校评价体系不合理, 重视科研与理论的研究, 而对教学与工程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用现有“科研成果”等标准量化教师的业绩, 难免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致使工科教师的非工化趋向在工作中进一步加剧, 最终使一些高水平的工程师、教授逐渐淡出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 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因此,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 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为主, 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改进: (1) 高校要合理构建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科技成果奖励体系、专业技术职务 (职称) 晋升体系等, 使之形成一个以实践化、综合化为核心的工程教师多元评价体系。 (2) 改变目前教师任用资格和认定条件偏重学历的现状, 完善以工程能力为考核主体的教师选拔体制, 形成固定加流动、专职兼职结合、学校与企业交叉的工程化教师队伍。 (3) 要使培养的卓越工程师符合国际标准, 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首先要求工程教师具备跨国工程交流、多语种授课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要加大工程国际化评价权重, 督促教师学习和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成果, 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水平。 (4) 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将工程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按照合理的比例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 找出教师存在的不足, 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1.2 重理论, 轻实践
工程是一种将科学转化为技术的集成过程, 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工程教育要超越纯粹的科学, 使学术与工匠有效融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 不管是对学生的培养, 还是对教师的培养, 都延续着“学问化”的传统, 偏重理论、轻视实践。一方面, 工程教师的选拔是从“学校”到“学校”, 大多数工科教师没有走出校门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 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对发现问题、解决工程问题存在先天性不足, 对工程实践的要求并不是非常了解。工科教师不具备相关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 在进行工程教学的过程中, 自然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教师的考评以理论为标准, 不少工科教师以教理论内容、育理论人才, 做理论研究、出理论成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工程实践没有兴趣, 忽视了工程教育固有的“工”姓特点。我国工科大学毕业生因“实践能力缺乏、创新精神不强”等原因, 得不到社会认可。没有高水平的工程教师, 难以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工程教师需要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 这是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我校化工专业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2,3,4,5,6]
自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列入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 学校领导对工程设计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高等工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师, 而设计是工程技术的起点, 设计技能是工程师的基本技能, 因此, 设计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内容。
2.1 将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设计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自觉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需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大学的学习模式跟高中不同, 高中的整个学习过程是教师全程陪守的过程, 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安排执行即可, 大学则不一样, 每节课都讲新内容, 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完成。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 就会出现旧知识还没领会又添新内容, 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局面。因此, 对新生的入学指导与教育很重要, 要让学生尽快习惯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 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理论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载体, 应在大学四年中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由浅入深的系统培训。大一下学期安排工程认知实习, 建立学生的工程意识。大二上学期在学完工程制图与CAD课程的基础上, 进行制图测绘训练, 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大二下学期的工程基础实习, 可让学生对化工过程设计有一个感性认识, 增强工程意识。大三上学期进行单元操作过程与设备设计,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学完《化工原理》上册后进行简单的搅拌釜、换热器或蒸发器的设计;学完下册后进行设备设计。以储罐和塔类设备为例, 在设计过程中, 运用团队工作的教学模式, 通过自主组队、自主分工、组内互评工作贡献、组际互评工作效果等措施, 营建团队内有效合作、团队间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大三下学期进行化学反应器及化工过程设计, 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学完后进行, 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大四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化工仿真与模拟设计、化工生产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使学生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工程设计的知识和经验, 逐步提升设计能力。通过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 学生不仅锻炼和培养了设计技能, 而且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
2.2 加大设计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 开展多种多样的工程设计活动
工程设计离不开高科技手段, 只有运用先进设计工具的工程师才能实施先进的工程设计, 从而孕育出先进的工程技术成果。目前, 我国化工设计方法正在向真正基于IT工具的现代设计阶段发展, 而制约发展的因素是缺乏能够自如运用IT工具的人才, 因此培养学生运用IT工具的能力尤为重要。为此, 学校加大了设计教学资源的经费投入, 购置了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工程软件, 为学生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提供了保障。
在不断改善硬件条件的情况下,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本着“寓教于做、寓教于乐、寓教于赛”的原则, 学校首先开展了校级大学生化工设计与实验技能大赛, 继而参加“隆腾—双利杯”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实验技能大赛、“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 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与设计院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联合开展指导与培训工作, 激发学生对工程设计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工程设计氛围, 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近几年, 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设计大赛等, 均获佳绩。
2.3 加强化工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大与化工研究设计院的横向联合
我校在校外基地建设方面,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已与肥城的鲁岳化工设计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与山东省化工研究设计院的合作正在洽谈中。参与到真正的设计工作中, 不断积累经验, 是做好设计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组织学生到设计院参与设计工作, 有专门的设计师指导;聘请设计院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指导学生, 给学生做专题报告等。另外, 学校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也与设计院的设计师一起进行设计工作, 加强合作, 这些举措均有利于学校工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加强工程设计师资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
要提高工程设计教学质量, 工程设计师资的建设是关键。为此,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工科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 (1) 在引进人才时, 有工程设计经验的人员优先考虑。 (2) 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3)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聘请设计水平高、设计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教师进行设计能力培训, 教师需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书才能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 (4) 鼓励教师到设计院、企业从事半年以上的设计工作。 (5) 从公司或设计院聘请富有设计经验的高级专家和我校青年教师共同担任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样既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设计水平, 又可以提高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3 结束语
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革措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教育的重视, 结合化工专业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化工,设计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邹兰.工程教育的重点:设计能力培养[J].中州大学学报, 2000 (4) :76-77, 93.
[2]李湘健, 乔旭.加强工科高校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 :1-3.
[3]朱子彬, 徐佩若, 赫崇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品牌专业[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24 (4) :19-22.
[4]贺华, 姬鸿斌.化工专业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J].石油化工应用, 2006, 25 (2) :66-68.
[5]周红梅, 张茂润.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影响的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8 (3) :107-108.
[6]晏祖根, 杨绮云, 孙智慧, 卜迟武, 孟爽.突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J].实验室科学, 2009 (5) :179-181.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8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2.培 养 学生的 思维 能 力 符 合 数学学科的 特 点 。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 即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数学教学的任务,共同决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 较之其他学科更有必要且更具优势,广大教师理应对此予以重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到了9~11岁,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由此可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初步的思维培养的有利时期,为此教师要好好把握,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 训练。
(1)在速度中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一些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在会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计算速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比如在教授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让老师读题、学生复述,然后让学生直接说出得数,或者是出示卡片,让学生在见到题目的时候直接说出得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字特征的敏锐观察力。此外,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口算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法则及定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探求新颖的教学方式, 争取在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变化中培养。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 ,总是以原有的那些旧知识为基础的,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学生会运用到以前的经验。就数学知识而言,它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 能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就能从一道题中寻找到多种解法,实现从一题到多题的转变。这样教学,既可以鼓励学生将已有基础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 励 口 头 表达 ,训练 学生 思维 的 连 贯 性 。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人思想的直接体现。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达体现的, 一个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如果口齿清楚, 表达有序,就说明他的思路很清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为基础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完成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知识点完整、准确、简洁地表达,体现了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抓住每节课中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以言语训练为主线, 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历由示范—帮扶—练习—独立表达的过程,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巧 妙 设 置问 题 ,引 导 学生 思 考 。
问题是开启想象和思维之门的钥匙, 问题的产生能够让学生一种寻找答案的冲动,能够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渴求,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 提出一些极具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个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重点结合教材中的疑难点进行。数学老师需要在课前做好设计,激发学生对这些重、难、疑点的思考,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以便能真正掌握新课中的知识。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 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方式受到正确引导,从而得以有效发展。如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找出梯形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思考最终找出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更自信,探索欲望将更强烈,并在探索过程中找到快乐。
4.鼓励 自 主 探索 ,加强 合 作 交流 。
广开思路,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篇9
新课标走过了10年,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生个性方面还是显得乏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惯于循规蹈矩, 思维狭隘, 难有创新之举。教师导来导去学生还是沉默是金, 教师也就还是“忍不住”帮学生分析课文主旨, 甚至统一了文字表达。所谓发展个性思维, 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曾看过一个笑话:科举考试前, 一秀才成天在家里唉声叹气, 其妻说:夫君, 怎么你考个试, 比咱生孩子还要难呢?秀才说, 唉, 你们女人生孩子, 是肚里有, 我们考试, 是肚子里没有啊!的确, 我们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提出自己个人的观点, 就要先做到让他们“肚子里有”。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为学生广开思路, 让他们思之有物, 思之有法, 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逆道而行, 后退原来是向前
阅读文章, 人们习惯于跟着文章的意思去理解文义, 但做到这一步也只是接受文章的观点, 没有通过自己个体的深入思考, 得来的收获也并非是自己的。因此, 我喜欢在课后提出与文义相反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思考。逆道而行, 从相反的角度去看问题, 学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 跳出随波逐流的困局。打破了惯有的从众思维方式, 就是为了拓展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正如民谣所说, 后退原来是向前。
如, 七年级语文中的《世说新语二则》一文中, 有一道争议性题目:元方“入门不顾”是不是算作“无礼”, 教学参考书的提示则是说元方只是七岁, 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也就是说元方这样做是对的。我在教学时先把教参的意见摆出来, 然后问:“有没有同学不赞成这种做法?”在引导中, 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他们认为元方虽然只有七岁, 但不能因为是七岁这样做便不是无礼, 也有同学说元方既然说出大番道理指出友人“无礼”, 他也应该知道当友人“下车引之”, 表示道歉时, 自己“入门不顾”就是失礼。一番辩论之后, 同学们都认为元方这样做不对。我再趁热打铁:那他该如何做?通过这样的求异思维,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有跟书本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 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增强了自我信心, 为发展个性思维打下基础。
二、曲径通幽处
做人贵直, 文章贵曲, 所以, 要体味课文也不能一步到位, 经过一番探索与讨论后, 所得出来的感悟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的人文一体的效果, 我会设计层层推进式的探索问题。一般都准备了两个层次的近似联想, 第一层是从课文联想到学生身边, 第二层是从身边感悟道理。穿行过曲径, 才会看到与常人不一样的风景。
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文, 在近似联想方面是一个极好的资源, 当学生被父亲买橘子所感动时, 我及时地引导, 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过哪些平常事, 由情生情, 学生非常踊跃, 有的说父母送自己去坐车, 有的说祖母为自己送雨衣。我再作深一步的探讨, 现在你们懂得了感激父母做的小事。其实你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 你的父母也一样是由衷的高兴, 你想想, 自己为父母做过哪些小事呢……这样的思维, 由此及彼, 再由彼及此, 不但培养了学生联想的能力, 而且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 每一件事情都有着其多面性。阅读中, 教师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所见所闻所学, 让他们看问题更全面, 思考过不同的观点, 才会从中思索自己最认同的一点, 这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因此, 在学生回答完题目时, 我会再问:“再想想, 还有其他方面吗?”促使他们不满足于现状, 开发思维潜力。如, 学习《伤仲永》一文, 到总结全文时, 我启发学生思考:仲永本是一个神童, 但最后连普通人都不如, 这是谁的责任?学生回想一下课文, 一下子就答出:是因为他的父亲只顾眼前的利益, 不让他学习, 天天都带着他拜访乡人, 葬送了他的才华。我又提问:难道仲永自己没有责任吗?学生愣了一下, 随即有人回答, 认为仲永本身也有责任, 他没去为自己的前途抗争。我再问:“还有没有应对这件事负责的人呢?”学生展开讨论, 有的人认为被拜访的人也有责任, 他们都是知书识礼的人, 但为了虚荣就不断请仲永的父亲做客, 结果断送了仲永的前途;有的人认为作者也有责任, 他是一代大文豪, 眼看着仲永的才华一次比一次低, 为什么就不劝说他的父亲, 或者干脆把仲永收为弟子……真想不到, 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的广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我们也要相信学生, 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思维的空间也就更广阔。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真理越辩越明, 思维越辩越阔, 当我们通过“辩”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同一思维方向上不断深挖, 不断寻求突破时, 往往会眼前一亮, 思维豁然开朗, 走进一个新的境地。
如, 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 我提出一个辩论题, 唐雎杀不杀秦王,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辩论, 正方小组论点是“杀”, 反方小组论点是“不杀”, 双方进行激烈的讨论, 正方认为秦王这么可恨, 早就该杀了, 借此机会, 杀。反方认为杀了秦王后秦国会大出兵报复, 安陵国会立刻灭亡。学生为了辩论场上的胜利, 只好猛从自己的论点钻, 双方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 在课文中乃至历史书、政治书上找了许多道理来进行辩驳。因为思维和言辞上的交锋, 往往会被对方辩手逼到进退维谷的境地, 但经过一番番的冥思苦想, 学生在己方论点上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如此大费周折而得出的体验, 自然是打下深深的个性烙印, 印上了浓浓的喜悦。
五、路是人走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大的空间表现自我, 彰显个性, 我喜欢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某一个角色。给他们一个句式, “如果我是某某我会怎样做”, 从这方面去创新, 设计一条自己的路。
在学习完《曹刿论战》一文, 快要下课时, 我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鲁庄公, 打了这场胜仗后, 你会怎么做?学生一下子炸了锅, 有的自信心爆棚:立马挥师进攻乘胜追击, 把齐国灭了;有的居安思危:还是先跟周边的国家联盟, 这样可以抵抗敌人侵入;有的深谋远虑:应该让曹刿做大官, 把国家搞得非常强大, 齐国来打, 谁怕谁;有的另辟蹊径:趁着小胜了一把齐国, 立即向他们求和, 他们一定答应, 然后再秘密练兵……各抒己见, 你不让我, 我不服你, 我则躲在一旁, 任他们的思维在海阔天空中飞翔。虽然学生提出的许多策略缺少了很多历史条件的支撑, 但每一个点子都是他们自己的想法, 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每一个学生都过一把君主的瘾。
鲁迅先生说过, 路是人走出来的。当我们给学生一个舞台, 让学生自由去发挥时, 往往会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也是课标中所说的学生的独特感受, 也是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创新精神的胚芽。
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者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博大精深, 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更是任重而道远。一方面, 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评价系统, 引导学生想说, 鼓励学生敢说。另一方面, 教师本身必须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合作、探究、创新的大舞台。
摘要:阅读教学需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教师要从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潜移默化, 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思维方法, 为学生广开思路, 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10
1 机械创新能力的科学内涵与现状
1.1 机械创新能力的科学内涵
机械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想、机械制造基础和实践能力共同组成。在发挥机械创新能力的时候,一方面要对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机械设备的相关性能进行创新性改善;另一方面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1.2 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长久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大学生一直在循规蹈矩的学习知识,在创新思维的开发等方面还欠缺培养,所以他们的创新意识很薄弱,机械创新能力比较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缺点:
第一,缺乏创新思维。创新需要多种思维的综合,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现在我国很多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时候往往只注重死记硬背,造成大学生不能彻底理解所学知识,对一些机械结构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想象力不够,缺乏创新精神。
第二,没有扎实的创新技能。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知识没有被扎实地记在脑袋里,所以当有些学生有了设计灵感的时候,却被自己储备不够的专业机械知识所挡,无法进行机械制造。而有的学生虽然有了扎实的机械技术知识,但是由于实践能力不够,无法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进行实际应用。
第三,缺乏创新氛围与创新积极性。很多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缺乏创新精神,但是在学校时不懂得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部分学校对创新能力的重视还不够,没有举办一些创新设计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创新氛围。
2 如何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
我国各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设计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是各高校现阶段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2.1 教育体系的改革
教育体系的改革不仅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还包括高质量教育队伍的培养。要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学校要培养有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教师,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创新教育观念,将创新设计理念贯通于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设计相结合
实践教学和大学生实习是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只有在培养好这些能力以后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不能让大学生仅限于内部的实践地点,还应该和更多的机械制造厂家或是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带学生利用机械制造厂家提供的条件来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另外学校应该多建立或者开放机械制造实验室,使学生在具备创新灵感的同时还能有地方进行实践与创新。
2.3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或者由学校安排相关课程,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展览会、博物馆或是机械制造工厂等地方,让学生充分接触到机械创新设计作品,并了解设计师的思想与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激发创新的灵感,提高创新的兴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是全国四大赛事之一。它可以促进学科和产业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发展。而且在比赛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3 结语
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各大高校重点研究讨论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有很多方法,各高校必须结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并通过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等方式,才能使学生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我们应该担负起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任,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国家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本研究将从创新能力的内在含义、我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现状和必要性等方面着手,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展开讨论。
关键词:创新能力,机械设计,培养
参考文献
[1]帅玉妹.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9,(8):59—61.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5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教师不注重甚至会忽略了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思维模式的培养,就是需要我们加以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中的各个学科之中,化学学科所占的学习比例虽然不是最多,但却在学生的整体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性地位,无论是在总体考试成绩中还是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解题思路所产生的积极教学效果,以至于忽略了对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今后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提高学生解题思路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在培养学生解题思路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加以改善,力求实现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讲,对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
一、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首先,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解题思路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往往会采取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还是在对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教师都是以自己的教学计划为根本出发点的,他们要么参考教案上的一些设定,要么就单纯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设定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需求等因素被忽略。在实践检验中,这样的教学行为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降低,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知识,激发自我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自我解题思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不再惧怕,变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其次,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解题思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也能够提高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路构建的教学意识不强,学生只注重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常识,但是对于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条理的认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高中化学题目的时候出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上的困惑,学生对一道题目缺乏宏观认识,面对困难无从下手。因此,如果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了,他们做题的效率也就自然而言的得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便不在话下了。
再次,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解题思路也是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践行和体现,能够促进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二、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得不到培养。在以往的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自己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独揽教育大权,将学生置于严格的被动学习的位置上。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解题思路的形成。
第二,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解题思路的畅通乃至解题技巧的提高。具体来讲,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一个化学题目的时候,学生得到最终的答案往往不是自己探究出来的,而是教师直接告诉的。学生在没有感受到解题思路困惑以及解题过程中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得到最终答案,不能够获得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方面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中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也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之外的学习能力,诸如解题技巧、运用教学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为此,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成为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的教学问题之一。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的具体措施
第一,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具体来讲,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知识和相关结论的产生往往是通过实践得出的,为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可以采取言语讲解和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演示或组织学生亲自试验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深入认识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在讲解相关化学题目的时候,教师需要将解题的步骤和推理的过程细致地展现给学生,或者将这一过程交由学生亲自探索,通过他们自主解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要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不同化学知识的掌握是学生提高和加强自我的学习理念的重要基础,但是这一点在影响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在实际的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知识基础,例如,学生要明确化学元素周期表,并能够对不同的化学元素和化学种类加以区分性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够被打通,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够被提高。比如在讲解酸性物质的化学反应的相关原理和反应的结果的时候,学生如果对涉及到的一些化学元素的相关属性缺乏必要的和全面的认识,就很难达成对该反应效果在已知基础上深入认识的学习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 篇12
一、高等教育学生培养成本的基本定义
成本的概念来源于企业领域,作业成本法是现代企业部门中相对前沿的成本核算方法。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既包括物化劳动价值,又包括活劳动价值。高等教育学生培养成本一般包括劳动资料耗费、活劳动耗费、管理费用、其他费用四方面内容,其中劳动资料耗费包括房屋、建筑物、仪器仪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维修费用以及教学用具等需要学校提供资金的资料。活劳动耗费涉及的内容较多,既包含支付给大学教师的资金,又包括支付给学生的资金。从教师的支付资金看,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奖金,从学生的支付资金看,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管理费用涉及教育过程中各事项需要花费的费用,如管理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以及后勤服务支出。研究高等教育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问题,可确定收费标准,补偿教育耗费,并为衡量教育投资效果提供依据。
二、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高等院校被推向市场,资金来源发生改变,若想获得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开展成本核算;正确核算教育成本,能控制不合理支出,提高办学效果及高校综合竞争力;高等院校制定并落实收费制度后,收费标准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课题,而收费标准的确定离不开成本核算。高等院校的教育成本和计量没有得到较好的监督,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也未得到良好的科学配置。可见高等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合理确定学生收费标准的依据,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三、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相对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学校所需的经费全部纳入国家预算,《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出台以后,我国高等院校资金利用效益明显提高,其发展也是步步高升。但是,在此项财务制度中,成本被支出所代替,不能切实了解高校的办学效益。与此同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不能反映高校收益,高等院校自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现代社会往往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高等院校的投入也讲究效益。高等院校的支出不能如实反映不同培养对象的实际成本,也不能按照受益对象予以归集。
(2)高等院校成本核算相对复杂。过去,我国教育事业具备多种特性,如社会性、福利性、消费性,同时也具备生产性,但我国教育事业的生产性并没有被广泛强调,社会对该项特性的认知度及推广度较差。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成本核算问题,除此之外,还伴有成本补偿问题。与物质产品生产成本补偿不同,高等院校的投入成本只能在学生毕业后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得到补偿。因为高等院校成本补偿存在滞后性,所以人们不能能深刻认识高等院校是一种特殊产业,也间接弱化了高等院校培养费成本核算意识。也促使高等院校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来弥补投入。
(3)成本计价方法存在局限性。近年来,诸多高等院校愿意综合考虑办学质量以及办学效益,高校核算学生培养成本直接影响学校健康发展。目前,高等院校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匡算成本,在匡算成本中,往往现查阅历年经费支出,并以此数据为依据估算需要支出的学生培养成本。另一种成本计算,在成本计算中,需先了解支出资料,并对其统计、分析,适当取舍,最终确定有用数据,纳入成本核算,并计算结果。无论是哪一种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都有不足之处,都不能满足学校健康发展需求。
四、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解决思路
教育投资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属于生产性投资,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可提高自身内部控制效果,使学校收获较高的办学效益。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不健全,为纠正这一缺陷,高等院校应在现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的相关经验,构建自身核算体系。
1. 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
(1)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实际成本计价是一种科学的、完整的、全面的、严格的成本核算方法,高等院校需借助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经验以及规章制度开展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工作。在成本计价过程中,若某项费用与成本无关,则将其扣除,并按照资产损耗程度分期将费用摊入培养成本。
(2)确定成本计算周期。周期的确定对学校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明确成本计算周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项要素费用的核算难度,也便于各类费用的归集以及培养成本的计算。高等院校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应以学年制为基准确定成本计算周期,保证成本计算期和学生培养周期相适应。高效的学生培养工作是周而复始的,新生和毕业生不断交替,各届学生培养成本难以有效划分,故可将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纳入成本计算周期。
(3)确定当期收益与成本。收付实现制能真实的折射高等院校预算经费收入、支出情况,学校选用收付实现制度,能了解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也能监督教育经费的执行结果,缺陷是不能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高等院校现实运行当中,在两个相邻的会计期间中,事业收入和支出是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的。当期的支出也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长时间收益,比如说,图书、教学器材、体育用品等为一次性投入,以上一次性投入应用寿命较长,能培养多届高校学生。为正确计算学生培养成本,准确确定当期的收益和成本,应实施应收应付制。
(4)固定资产中培养成本的计算。高校的资产主要以社会捐赠、国家拨款的形式获得,可无偿使用,使用过程中一般也不计提折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固定资产是十分重要的物质条件,其破旧磨损费用需得到有效弥补,为保障正确计算固定资产培养成本,高校培养成本中应纳入固定资产的破旧磨损价值,价值纳入方式可选用计提折旧。
2. 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
(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高等院校开展的教育工作具有培养周期长、专业分布广、教育层次多的特点,若想正确的归集并分配费用,高等院校应合理的确定成本计算对象。通常情况下,从培养层次看,高等教育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从培养对象的专业看,高等教育可分为理工、文史、医药、艺术、师范等类别。为全面反应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培育的总成本和平均成本,高等院校应按专业和层次划分,确定学生成本计算对象。
(2)正确划分费用界限。为加强对各种费用的控制,正确归集、分配费用,高等院校应严格划分各费用的界限,具体如下:事业性支出和基建行、经营性支出的界限;科研事业性支出和教学事业性支出的界限;计入本期培养成本和不计入本期培养成本的费用界限。
3.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其它解决思路
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设备齐全,利于实现高校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在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可建立起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高等院校资源耗费财会信息体系。科研是高校的主要活动之一,科研活动能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为简化核算,可不将学校科研支出列入学生培养成本的范围。此外,为了客观公正地平均高等院校办学效益,可经离退休人员费用列入“教育事业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当中。
五、结语
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质的社会性事业,科学、合理、先进、规范的进行高校教育成本信息核算对高等院校自身以及教育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希望能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德洪,李素芸.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研究述评.会计之友,2014(28).
[2].王彩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外企业家,2014(16).
[3].李彤.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科技致富向导,2012(27).
[4].冯宝军,孙秀霞,杨学琴.研究型大学ABC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模式——基于M大学的案例分析.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3(02).
[5].张艳.谈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企业家天地,2011(03).
[6].阳秋林,肖东生等.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以普通高校A大学为例.南华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9(02).
[7].崔荣芳,杨海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研究.财会通讯,2009(21).
【学生兴趣的培养思路】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5-09
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07-05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08-26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0-23
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05-28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05-29
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10-01
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10-3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兴趣07-22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