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共10篇)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篇1
教学论文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作者:唐蓉娜 电话:*** 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学校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掌握拼音后,我就开始指导学生用汉语拼音写日记。根据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观察能力差、认识问题单纯幼稚、语言不够丰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作为基础,渗透知识,教给方法,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创设情景,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说爱做,但对身边的事物不知怎么去观察,怎么去写。为了让他们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到的有条理地写成一段话,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日记教学巧妙地寓于饶有趣味的活动之中,调动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也教会了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1.先说后写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我积极地指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从而为写好日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读写音节后,我便有意识地知道学生由说到写。例如,有计划地让学生说说今天在路上看到了什么,从别人那儿听到了什么,从电视和广播中都看到听到了什么。由于这些事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从最简单的一句话说起,学生基本能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学生说的兴趣浓。这是再让学生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学生就能轻松地接受。一次,音节扫读测试后,我让学生讨论学会音节的感想,有的说:“我会读音节,感到很高兴。”有的说:“妈妈看到我能读故事了,很高兴,表扬了我,我也很高兴。”“我能看书了,以后我要努力学习,看更多更多的书。”……看到孩子们情绪高昂,我说:“同学们说得很好,如果不把这段话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了。”学生听了,喜滋滋地写起来。从这以后,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把感兴趣的事记下来,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2.先看再写
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没见过的东西总要摸一摸、问一问;来到大街上也是东瞧瞧,西看看。根据这个特点我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怎样观察事物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初步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比如有一天,正值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我带领学生们来到操场上找春天。通过观察,学生孩子们发现:天气暖洋洋的,已长出嫩叶的杨树就像一把绿绒绒的大伞;迎春花开了,红得耀眼;路边的小草也绿得发亮。春天真美啊!教师的有意指导,学生的细心观察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还是收获。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刚响,我从讲桌下拿出一个瓶子,学生马上叫起来:“蝌蚪!”“对,今天老师请来这些小蝌蚪和你们交朋友,好吗?”“好!”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对蝌蚪一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然后我一步步地引导,让孩子们很自然地说出蝌蚪的颜色、形状、生活习性等。短短的十几分钟,学生已能下笔写出一篇生动的观察日记了。
通过指导和练习,学生学会了写景写小动物的方法,以后毛茸茸的小鸡、急速飞翔的燕子、淅淅沥沥的小雨、银装素裹的冬天,都成了孩子们愿意看愿意写的事物。
3、先做后写
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我常常带他们玩耍,采取先做后写的办法,引导学生写日记。如玩“擂台赛”,让学生主动上台献艺:唱歌、跳舞、武术、诗朗诵……孩子们台上台下十分投入,活动结束后,大家静静地坐下来进行回味:活动的时间、地点、谁参加了活动?有哪些同学参加了擂台赛?表演了哪些节目?比赛结果如何?你有什么感想?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愉快地完成了日记。以后在开展“拔河”、“庆元旦”等活动中后,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同学写日记,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日记的写法。
二、多种形式的讲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为了开拓学生思路,提该他们写日记的水平,我注重对学生日记的讲评。在讲评中我除了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外,还采用了其它多种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日记的鉴赏能力。讲评的形式主要有:
1、自我展示
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每个学生写日记的热情,我每天利用晨读十分钟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感情朗读自己的日记。杨梦婷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妈妈病了,爸爸把我接回家。一看妈妈病了,我拿药给妈妈吃,妈妈笑了。”虽然日记中有语句重复的语病,但看着她饱含感情朗读,我给予了表扬:“杨梦婷同学能体贴妈妈,并把这件事记下来,写明白了,很好。大家为他鼓掌。”看到自己的日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杨梦婷的脸上顿时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自我展示”中,我对学生日记中的不足做到了心中有数,发现优点及时表扬,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
2、集体“会诊”
为了提高学生写日记的质量,老师每天批改、听读日记,不但当时表扬学生的优点,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写日记中的不足,再结合教师平时批改日记中遇到的情况,对于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而对于那些“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写流水帐”等问题我就带领学生进行集体“会诊”。如我带领学生“会诊”了这样一篇“病文”:
今天风很大,风把小树吹得左摇右晃风吹得路上行人抬步起头风把爸爸的自行车都刮倒了。可是风再大我也要坚持上学。
我先指名让学生按句逗停顿的要求读“病文”,其他学生认真诊断有什么“病”。看着那个学生憋红的脸腮,学生们一下找到了病因:中间部分没有标点。加上标点后,又让一个同学大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字要读清楚。这样不但从视觉还从听觉上启发学生的思维,由于看得清,听得明,学生很容易找出另一个病因:日记中的“风”字用得太多了。“那么怎么改呢?”经过学习讨论,一致认为把前面和后面两个“风”留下,其它的“风”可以省略。我让学生自己再读日记,看它的“病”全治好了吗?最后学生们对“病文”又做了进一步的医治。有的学生这样修改: 今天风很大,风把小树吹得左摇右晃,路上的行人抬不起头,爸爸的自行车都被刮倒了。可是风再大,我也要坚持上学。
“会诊”结束后,我告诉学生在写日记时,需要停顿的地方用上标点符号,人或其他事物的名称不要过多地重复使用,有时还可以用“他”或“它”来代替。这样的“会诊”就真正收到了纠正一点受益一片的效果。
3.作品欣赏
由于学生观察点、思路的不同,写作能力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让学生取长补短,每周五的下午我都要拿出一节课时间举行“作品欣赏会”。我根据平时批阅的情况,选出优秀的日记让学生到台前朗读,并讲述自己的写作过程,交流经验,启发他人。通过学生现身说法的一读一讲,无形中让其他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平时,我对孩子们的每篇日记都写上鼓励的话语,像“你将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小作家。”、“你很有写作的天赋,只要你肯努力!”等等这样的评语孩子高兴,家长感动,很多家长也纷纷拿起了笔在日记本上给孩子鼓劲,和老师共同欣赏孩子的佳作。班里的学生为了写出更优秀的日记,还广泛地阅读,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写日记的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另外,还通过自批自改、小组评议、日记展览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达到了讲评的目的。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篇2
一、围绕语文活动的五个“特性”, 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外活动要能开展得好并取得成效, 主要应抓住五个特性来实践。一是趣味性。语文课外活动设计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主张通过帮助他们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而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现代心理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二是综合性。语文课外活动与多种知识技能链接, 强调突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 加强情感熏陶,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三是实践性。语文课外活动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将语文能力运用于现实生活视为重要内容, 主张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 在做中学, 学中做, 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四是自主性。语文课外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 应符合学生意愿, 整个过程主要应由学生组织, 尊重并发展学生个性, 教师只扮演顾问和协助的角色。五是知识性。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均以语文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活动的设计均以灵活运用语文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在组织活动时, 我们不仅结合学生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了深层次、广范围的开掘拓展, 而且还传递了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搭建了多层次展示能力的平台。此外, 在组织、参与课外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活动的过程中, 我注重情感的交流, 力求让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个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课堂教学, 这使得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二、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近年来,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语文课外活动, 一改过去课堂教学封闭的模式, 呈现出走向社会、回归自然、自主活动、全体参与的开放型态势。
(1) 语文知识讲座。积极借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模式, 采用讲座形式让学生对语文的某一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解, 学生知道的与许多学生想知道的知识, 都成为了教师讲座的内容, 如开展作文讲座、阅读讲座等。此外, 以“文”为本, 辅之以名家名作。根植于文本, 适当补充名家名作, 学生课内知识得到了扩充, 同时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新鲜感。如在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我就把陆游的《书愤》引进课堂进行比较。两者同是爱国诗, 但是感情基调完全不同, 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 学生对爱国诗篇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2) 语文技能竞赛与角色表演。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某一项或几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比拼, 让学生在紧张、激烈的竞争和PK气氛中,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拓智力, 培养能力。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表演, 通过想象, 通过象征性的移情, 积极地参与活动,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现实化, 使学习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登台演出, 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角色表演活动的开展, 我由此受到启发,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出了各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在实践中我发现特定的教学情境的设置,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先对不同的教学文本加以区分: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 如学习《雷雨》一文, 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并在一旁加以指导;对于古文, 则可配以相关图片, 如学习《水浒传》中节选片断《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搭配相关的图片, 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由此引申到写作教学方面, 我也灵活地设置了情境。
(3) 走进生活, 注重品读。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 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能力, 提高其写作水平的最直接的源泉。学生了解了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事件后, 再进行思考、分析, 有利于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而在此基础上再现生活, 品评生活, 分析生活, 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引进时文, 将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链接起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新理念的语文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表达, 从而达到获得解读的自由境界, 达到愉悦的目的, 而且还要让学生学有所用, 让他们感觉到我学的东西是有实际用处的。
三、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重在学生参与, 着力于能力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两点施行办法, 对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培养即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强调学生的参与
语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日常授课中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才, 人尽其能。但并非所有施教者都完全明白这一点, 一方面, 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 学生只是盲目、机械地接受知识, 缺乏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另一方面, 施教者缺乏整体概念, 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几个学习尖子身上, 围绕尖子施教, 针对好生发问, 忽视了其他学生。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跟施教者的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 在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同时, 也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很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素质教育是形式多样、方式多种, 重在学生参与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应避免“教师———尖子生”的陈旧模式, 应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形式的设计和安排上。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学生我先让他们回答浅显易懂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 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我发现通过巧设疑点,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灵感, 促使学生人人思考, 个个踊跃发言。同时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促使学生获得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语文素质教育是对质量有高要求的教育。我们在保证课堂内容、形式丰富的同时, 还要掌握学生接受的情况, 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当在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下, 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安排课堂活动来保证活动质量。活动目标过低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过高影响其情绪和积极性。总的来说, 只有做到各尽其才、各尽所能, 才能让学生乐于并勇于参与。
2. 强调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全方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向传授, 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 而这恰恰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真正培养出了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才能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从而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作品。如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不是真的记游, 也不是真的写梦, 而是借描写梦游天姥的奇特幻境, 寄托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极度愤懑, 抒发自己蔑视权贵, 决不妥协的强烈感情。如果学生只停留在理解字面的意思, 就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需要我们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营造一定的想象氛围。此外很多描写大自然奇境的文章, 如果缺乏想象能力, 就很难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材中优美的文章可陶冶学生的心灵, 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素, 但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施教者是否善于挖掘和引导, 是否能够在美景、美情、美感中去挖掘、引导美, 并感悟美、接受美。
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而会说、会写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学生说的内容空洞, 表达的内容没有逻辑性, 更不用说许多学生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讲。说的能力不足, 会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 深层次的交流更是无从谈起。写的方面, 许多学生写字潦草, 错别字随处可见, 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像天书一样难懂。因此, 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从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应当从基础抓起, 让学生从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开始, 逐步营造出良好的“说”“写”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越来越需要创造性人才、开拓性人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事物, 勇于探索, 因此, 我们只要稍加指点、引导, 就能激发他们无限的创新潜能。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创造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例如, 我经常在教学过程中,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祥林嫂生活在当今社会, 她的命运会得到怎样的改变?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你会帮助他吗?这些问题, 和我们的生活、社会息息相关, 它既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思索, 又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可以看作是我们对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除了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外, 也可以利用训练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一定题量题型的训练, 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 提高运用技能。我们在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同时, 也应当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比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 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 抓住关键词语, 尤其是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 上下文的连贯, 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 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判断。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只要能抓住要领, 正确运用方法, 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自然就是手到擒来了。
从日记入手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日记 写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16-01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对着作文本发半天呆写不出几个字。东拼西凑写成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要么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确;要么就是和“优秀作文”惊人相似,抄袭、仿写痕迹严重;要么选材陈旧,恶俗的如同炒剩饭。只有极个别学生能写出反映生活真实、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相应的写作训练和写作积累。背诵优美语句、片段,背诵美文篇章等积累形式,是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积累。我们的写作积累是从低年级的造句、看图说话做起的,但是这种训练都是别人规定了内容或方向,学生按照要求去做,这种写作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导致写作与生活、情感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解决小学生不喜欢写作这个难题,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表达环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日记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工具,因为它既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训练,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那么,我们如何从日记入手来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做法,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1 从一年级开始写日记,让书面表达成为一种习惯
小学生是一张白纸,其习惯养成与教师的要求有直接关系。教师要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汉语拼音代替,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书面表达习惯,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见闻或感受记录下来,让书面表达和说话一样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训练能缩短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距离,并自然实现由口语向书面语的过渡和转化。在小学一二年级,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要记录什么样的事情,更不要谈日记主题之类的问题,防止因教师要求过高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热情。随着年级的提高,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日志指出写作发展的方向,比如,与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方面的训练,但是,切不可做出过于具体明确的要求,防止因教师的限制而束缚了学生的表达自由。教师要每周至少批阅三次日记,每次选出不少于五本“优秀日记”,并要注意每次所选出的学生要有80%的人员变换,给更多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选拔出的“优秀日记”,要以朗读、书面展示、向家长发贺信等多种形式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不断体验各种惊喜和幸福,从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让学生写日记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2 教师对日记的批阅,要以赏识激励策略为主
小学生日记,一般都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能真正吸引教师眼球的并不太多。但是,教师一定要客观地认识学生的写作能力,给予恰当的预期,并善于运用赏识激励策略,从学生平淡的日记中,发现学生选材、叙事、写景的独特之处,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表扬。不但让学生本人能从中受益,也让其他学生找到模仿、借鉴的蓝本。比如,有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了学校开“道德培训大会”的事情:今天学校开了一个大会,校长讲了许多大人的话。我是小孩子,听不懂。高年级学生鼓掌,我也跟着拍巴掌,很高兴,不用上课(很多字是用拼音代替)。我就在班级内读了这篇日记,并表扬她:“用‘大人的话’概括了校长的讲话,也暗示了自己没有听懂,很好。在用词上,也用了‘鼓掌’和‘拍巴掌’两个词表示同一个动作,避免了词语的重复单调,很了不起”。通过赏识激励活动,巧妙地渗透写作的相关知识与技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写作指导。一位六年级学生写了一篇题为《“飞鸡”上树》的日记,详细描写了她家的小鸡上树的经过,其中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小鸡在树杈上小心翼翼地蹲了一会儿;两只爪子分别缓缓地踩着树枝向上走;翅膀耸起来,做好‘跳树’的准备;像一位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表演节目;极其谨慎地走到树枝稍部;缓缓地蹲下去”。我对学生的这篇日记大加赞赏,并作为讲读课的材料,像分析课文一样与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日记。这种特别的表扬表达方式,不但让作者很受鼓舞,其他学生也学到基本的描写技法,全班都爆发出了极高的写作热情。教师的赏识激励,是保持学生写作热情、渗透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方法,也是促使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不竭动力。
3 开展与日记相关的多种活动,保持学生的写作活力
如果仅仅是学生写、教师批阅,然后展示优秀日记的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小学生一旦对写日记失去新奇感和兴趣,日记的质量必然下降,甚至拒绝再写。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日记:今天无事可写。教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意识到这是学生倦怠感的爆发。处理这种情况,不能依靠教师的强制要求,甚至惩罚。教师要在每学期开学之际,制定一个与日记相关的语文活动计划,频率为每月一次。也就是当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所下降之际,就开始筹备一次相关的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写日记的热情。具体内容可以是“优秀日记班级巡回展;优秀日记上墙报;优秀日记进校刊;优秀日记集锦;登上网络班级主页”等。在优秀日记的选拔上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积极推荐、共同评审。保证每次与日记相关的活动都能调动全部学生参与:主动提供作品、积极参与评选、认真阅读别人佳作。当然,对于学生的优秀日记,也要不断向县级、市级、省级的文艺副刊,以及教育部门主办的刊物上推荐。当学生看到自己或者自己同学的作品被采用,会激发出很高的写作热情,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活力。
总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是帮助学生实现由即时写作向定向写作过渡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会养成留心生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随时将鲜活的生活材料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会积累丰富的一手写作素材,再也不会因为“无事可写”而发愁。在长期的写日记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由口语向书面语的过渡,能够更加娴熟地将生活现象、优美景物、思想感受等,以文学的笔调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多种日记展示活动,也为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学生将别人的写作优势、特点借鉴过来,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写日记兴趣 篇4
榆中县兴隆学校
李霞
日记是人的随笔记录,生活、学习、工作情况都可以记。如果从孩子会写字、造句开始就教他写日记,一直让他坚持下去,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把写日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而且还能让孩子学会捕捉素材,同时又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怎样写日记,或者写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我认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孩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千万不可强迫小孩写,一旦致使他们讨厌、甚至恐惧写日记,就得不偿失了。
在指导学生写日记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
一、减轻课业负担,变换作业形式。
几年来,我们班的家庭作业尽量摒弃以往“单一机械式”的抄写,而改之以向多样新颖、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日记倾斜。
二、鼓励写特色日记。
(1)插图日记。这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这些都能激起小作者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2)摘抄日记。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的内容。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时事栏”、“好词库”、“佳句库”,使日记成为学生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3)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句或情景的想象写日记,为日记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4)采访日记。我让学生采访妈妈的童年,然后指导学生在日记中写一写“妈妈的童年”,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增进学生与家长交流的好机会。
(5)读写结合日记。在日记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把书籍作为日记的„跳板‟练习”。如在学习了王安石的《梅花》后,让学生在日记中与梅花进行直接对话;这一读写结合日记法的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胸中已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自然轻松”。
三、多种形式的讲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为了开拓学生思路,提该他们写日记的水平,我注重对学生日记的讲评。在讲评中我除了采用面批面改的形式外,还采用了其它多种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日记的鉴赏能力。讲评的形式主要有:
1.自我展示
为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每个学生写日记的热情,我每天利用晨读十分钟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当中朗读自己的日记。杨静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妈妈病了,爸爸把我接回家。一看妈妈病了,我拿药给妈妈吃,妈妈笑了。虽然日记中有语句重复的语病,但看着她饱含着感情朗读,我给予了表扬:“杨静同学能体贴妈妈,并把这件事记下来,写明白了,很好。大家为她鼓掌。”看到自己的日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杨静的脸上顿时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自我展示”中,我对学生日记中的不足做到了心中有数,发现优点及时表扬,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
2.集体“会诊”
为了提高学生写日记的质量,老师每天批改、听读日记,不但当时表扬学生的优点,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写日记中的不足,再结合教师平时批改日记中遇到的情况,对于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而对于那些“不会使用标点符号”、“写流水帐”等问题我就带领学生进行集体“会诊”。如我带领学生“会诊”了这样一篇“病文”:
今天风很大,风把小树吹得左摇右晃风吹得路上行人抬步起头风把爸爸的自行车都刮倒了。可是风再大我也要坚持上学。
我先指名让学生按句逗停顿的要求读“病文”,其他学生认真诊断有什么“病”。看着那个学生憋红的脸腮,学生们一下找到了病因:中间部分没有标点。加上标点后,又让一个同学大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字要读清楚。这样不但从视觉还从听觉上启发学生的思维,由于看得清,听得明,学生很容易找出另一个病因:日记中的“风”字用得太多了。“那么怎么改呢?”经过学习讨论,一致认为把前面和后面两个“风”留下,其它的“风”可以省略。我让学生自己再读日记,看它的“病”全治好了吗?最后学生们对“病文”又做了进一步的医治。有的学生这样修改:
今天风很大,风把小树吹得左摇右晃,路上的行人抬不起头,爸爸的自行车都被刮倒了。可是风再大,我也要坚持上学。“会诊”结束后,我告诉学生在写日记时,需要停顿的地方用上标点符号:人或其他事物的名称不要过多地重复使用,有时还可以用“他”或“它”来代替。这样的“会诊”就真正收到了纠正一点受益一片的效果。
3.作品欣赏。由于学生观察点、思路的不同,写作能力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让学生取长补短,每周我都要拿出一节课时间举行“作品欣赏会”。我根据平时批阅的情况,选出优秀的日记让学生到台前朗读,并讲述自己的写作过程,交流经验,启发他人。通过学生现身说法的一读一讲,无形中让其他学生在欣赏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平时,我对孩子们的每篇日记都写上鼓励的话语,像“你将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小作家。”、“你很有写作的天赋,只要你肯努力!”等等这样的评语孩子高兴,家长感动,很多家长也纷纷拿起了笔在日记本上给孩子鼓劲,和老师共同欣赏孩子的佳作。班里的学生为了写出更优秀的日记,还广泛地阅读,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写日记的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篇5
写日记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日记是将教材中所学到的雅词佳句、写作技法尝试和运用的地方,经常写日记,学生的模仿和运用能力就会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提高。日记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鼓励学生说真话的第一步。学生写反省日记,是让学生不断正视自己的过失、错误,以便吃一堑,长一智;学生写感悟日记,就是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有感悟,以引起学生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思考。
日记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以依赖的真诚朋友。学生写日记讲真话,抒真情,发真感。这是学生愿意对你倾诉的前提。作为小学老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真挚的朋友,以心换心,站到学生思维的角度平等沟通,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耍不得半点虚伪和架子,将此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课外交往中的点滴中去。这样学生才会从心底里对我们敞开情感和思想的大门。了解了学生的心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放手”,拓展写作的内涵和外延。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我还经常及时地把自己对生活与社会点滴的观察与感悟化成问题抛给学生,建议他们多读书,多看报,多思考,学会自己在日记中抒发见解合理利用好日记的批阅,形成良好的心理激励机制。
如何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篇6
(2014-04-20 17:37:19)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没有让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近三年来,我尝试让学生写日记。
不过,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般就是让学生写日记,自己并不安排讲评日记;也很少布置专门的练笔任务。为此,曾经教过的学生对写日记并没有多大兴趣,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甚至还出现过完全以摘抄代替日记的坏习惯。
从上个学期开始,我重新教一个刚进入初中的新班级。为了激发起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我尝试了一些办法,感觉还不错。在此与同行分享。
第一,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疏导情感。
要让学生喜欢上写日记,就需要让他们清楚:他们可以在日记里倾诉自己的酸甜苦辣。老师一定要认真解答他们在日记里提出的问题,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健康成长,又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更乐于写日记了。
比如,在这周星期四交上来的日记里,有一位女生倾诉了她的烦恼:因为在前一天的班级跳绳比赛中,习惯从右边跳绳的她却不得不面对站在左边跳绳,为此,导致空绳很多次。最终,班级也没有拿到名次。她听到同学的嘲讽,心里很难过,甚至动了转学的念头。她问我该怎么办?
我回复她:“一次小小的挫折,有什么大不了的,何至于到想转学的地步。至若你说的犯错之事,也只因为你自己预先没有说明而已。既然已经选择了不说,那就放在心里好了。人生中有些委屈是注定要承受的。”
我知道自己的安慰会带给她力量,因为她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
除了对这位学生的安慰,我还安慰过班上的其他学生,只要他们在日记里提出诉求了。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学生。一位是患有心脏病的女生,我在她的日记里一次次鼓励有些消极的她,让她变得乐观起来了。为了表达感谢之情,她还特意送了一个紫罗兰香袋给我呢。一位是家境颇为贫寒的男生,我在她的日记里无数次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有了一个全新的改变。就在上次,他姐姐还在日记里夸我,“陈老师,很佩服您!居然可以让一个从不做作业的学生,变得爱做作业了!”当时,我对她的回复是:“佩服我?不,是他懂得努力了!”
第二,经常布置专门的练笔任务,让学生学习审题。
我们让学生写日记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大量的练笔让学生达到用笔如神的地步。尤其是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审题的能力,这可是在考场上保证不离题的关键。为此,我会有意识地安排专门的练笔任务。
比如,在学习了《木兰诗》之后,我让他们写写故事的画面,要尽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在学习了《孙权劝学》之后,让他们写写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在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并聆听了我的示范朗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之后,让他们写写闻一多带给他们内心的震撼;在学习了《风雨》之后,让他们借鉴课文的侧面描写方法写写身边的景物;在学习了《社戏》一文后,我让他们写写自己是否有过如同文中“我”的经历;在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让他们写写少年鲁迅教给了他们什么,等等。
这种专门的练笔,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可以及时发现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从而进行及时性的鞭策。
第三,及时分享学生日记里的佳作,让学生获得信心。
每一个人都有被认可的想法,学生也不例外。学生写出了日记,自然也希望他们用心思凝结成的作品能够得到展示的机会。所以,我会经常展示学生日记里的佳作。让他们获得被欣赏的快乐,从而更增添写作的兴趣。
我记得有一节语文课,我是专门分享了学生在清明节三天假写出的日记。分享的主题包括:对清明节的思考、人物肖像描写如何以形传神、收集学有所成的故事、想象《孙权劝学》一文的两个画面。那一节课,有好些学生的日记都被展读了。他们觉得开心,自然就会愿意用心写日记了。
第四,不必有太多篇幅限制,让学生觉得写日记没有压力。
从学生刚刚开始写日记起,我就只是规定写五行即符合要求,没有强制他们必须写满100字左右。我认为这样安排,还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否则,如果每一天的日记都要求写满100字,他们就会觉得很累,甚至还会厌倦写日记了,这就得不偿失了。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篇7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 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 本来就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当在初中数学中遇到了不等式、方程组、函数、三角形、圆、球等知识时, 他们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好奇心, 比如:三角形为什么这么常见?同心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心圆用圆规就那么容易画出来?怎么在空间中想象球体、锥体、柱体?等等。每接触到一种新的知识, 他们会自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并不等于兴趣, 要想学好自身不了解的知识, 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 还要有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动力, 才能集中注意力,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 不仅需要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 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 产生学习兴趣, 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首先, 教师要更新观念, 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 由原来的“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 成为学生的伙伴, 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变为对学习的兴趣。符凤红老师认为:“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 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教学目标必须层次化, 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跟得上,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愉悦地学习, 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 这种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夭折, 学生将好奇的对象和新奇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 而这些“新奇的想法”极有可能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实现师生互动。老师也很喜欢这种形式, 这样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 而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提问被解答并被老师赞扬之后, 对当前的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而课堂效率会提高, 课堂教学也将更加完善。
二、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 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提问, 积极解答, 并可以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 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例如给学生讲解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相似, 以及三角形的全等等知识点时, 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于两个三角形的相似,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将它们相应的顶点 (用实线或虚线) 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多面体, 提问:“两个相似三角形通过加一些线条还可以变成别的图形吗?”诸如此类。当学生突然由复杂的相似证明转移到用相似三角形构建别的图形的时候, 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 可以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塑造学生成功感
一方面, 要不吝褒奖。老师不能吝惜对学生们的褒奖, 对学生做得对、做得好的地方, 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希望他们继续保持。比如, 在学生作业方面, 对于学生们做得不对的地方, 我们不能片面地只评判其正确率的高低, 更应该看到其中积极的方面, 如字迹工整等, 鼓励其他同学向该同学学习, 勉励学生继续保持好的方面。然而, 对于出错的部分, 我们要使其认识到作业出错的原因和错误的严重性。通过不吝惜褒奖, 鼓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进行更多的学习创新的探索。
另一方面, 要注意分寸的把握。充分塑造学生的成功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但我们鼓励学生、褒奖学生仍然要注意把握尺寸。对于不同的学生, 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引导。例如, 有些学生需要的鼓励多一些, 有些学生则需要比较严格的督促, 但是对于鼓励, 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老师的关怀、老师的激励和自己的成功。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从而督促学生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以褒奖为主, 激发他们的成功感。这样, 学生也才会更有自信, 对学习才更有兴趣, 从而树立创新精神。
总之, 从兴趣入手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于伟民.谈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3 (2) :24.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开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16-01
审美教育能够直接作用在人的理智、精神和情感上,给然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审美教育是人类长期应用思维和语言的结果。选入小学教材中的的文章,无论是意境、内容、语言还是结构上,都是精华,这给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小学语文中推广审美教育既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小学语文中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够看到生活中的美,对于小学生而言,人生还处于开端,他们对于很多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应用美学原理来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学习与生活,提升学习质量,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意义。语文是小学阶段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审美教育的开展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此外,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下,小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与人生观。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推广审美教育不仅是一项重点任务,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有效渠道。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
1、利用优美的审美情境开展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元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元素将学生引入美的世界中,让学生来发现美、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审美意境,帮助学生来树立起相应的审美意识,为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好基础。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解读,自己先来感受教材中的美,只有教师能够体会到教材中的美,才能够将其传达给学生。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审美情绪
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其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多样,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描述大千世界的美的,这些仅仅靠文章的叙述是无法让学生了解到这种美的,此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收集图片与视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还能够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审美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感受美,还要体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妙处,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展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图片与视频中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来领悟语言文字中的美,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
3、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渲染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由于小学生的思想都很单纯和幼稚,他们的情感是很容易被激发的,例如他们会对课文中出现的英雄起崇拜之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起赞美之情,对课文中出现的坏人起憎恨之情等。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目的去激发小学生们的审美情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鼓励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总是被动地去接受重复的学习,永远都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从而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二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要故意用一些附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们的情感,让学生们放松心情,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与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
4、实践导行,创造美
美到处都存在,哪里有人的生活,哪里就有美。美不是自然本身带来的,也不是人凭空感觉出来的,而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本质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地在对象世界中显示出来。所以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就是通过自觉能动性,以实践为中介,从对客观世界的必然认识到自觉的能动改造,创造着日益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提高学生鉴赏美、感受美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美。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小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观察发现、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逐步懂得什么是美的追求(理想),什么是美的行为(品格),什么是美的创造(事业),将来用自己美好的心灵为人类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并努力提高自身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荆 莉.课标课文 课堂——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性[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2] 倪 洁,靳涛.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6)
[3] 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09(09)
从激发兴趣入手优化识字教学1 篇9
【内容提要】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的基础,一定的识字量是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优化识字教学成为当前教学中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激发兴趣入手优化识字教学,收效颇为显著。主要做法有: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识字;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在多样的游戏中识字;在有趣的造字法中识字;在多种练习方式中巩固识字效果等。
【关键词】 兴趣 优化 识字 教学
【绪论】识字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第一环节。一个自然人要变成社会的人,就必须融入社会,也就意味着必须要接收、加工、处理很多社会信息,而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起始就是认识字--社会信息交流的符号。因此认识大量的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他要进入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识字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是很深远的,首先对学习心理的影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其对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对学习材料的认识理解,而大多数时候学生面对的则更多是以文字表述的材料。由于学生的识字量偏少带来对学习材料理解上的许多困难,特别是当学生独立面对这些材料时,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据对二百名学生进行“厌学”原因的调查,百分之六十三的学生认为不识字,看不懂题目的意思,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于识字量超前的同学来说,他们的学习就没有这种障碍。其次,对学习思维的影响。与央视思维的载体,没有丰富的语言基础,思维发展是很困难的。据调查低年级中成绩差(智力正常)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由识字量少造成的,他们由于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而不能独立顺利地开展思维,而且当思维发生阻碍时,他们由由于识字量有限不会逐字逐句的理解思考,甚至有的同学只是大致估计一下题目的意思,因此表现为思维缓慢、停顿和错误。而对于识字量较多的同学来说,他们可以独立的理解题目的意思,开展思维由于词汇量的丰富,思维的内容得以拓展,理解能力不断加强,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再次,对学习习惯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保证,比如看书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都和学生识字量有密切的关系。如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及练习册虽然有大篇幅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在学习时还是为字的提示才能完成。学生做作业时,需要老师先读题,才能做题目。回到家后家长得陪学生一起读题,不懂得要给他们解释清楚才行。由于识字量少,不仅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长此以往,还容易形成学生以来项强、独立意识差的坏习惯。
一、为什么要优化识字教学
现在“素质教育”早已在全国开展多年,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山区还很深远。受其影响,在各科教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误区。我在教育工作中体会到识字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误区:
1、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教材中安排多种形式识字,比如:在云雾中识字,擦字典识字,看图识字,读名言识字„„目的在于编排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然而,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在课堂上仍靠单纯的讲解、示范和练习,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
2、不注重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识字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把学生识字看作是教师教字,即今天的字怎样记,怎样用,明天的自由怎样记怎样用„„却全然不顾学生的反映,不顾学生的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养和神门情趣的发展。更有甚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每天给学生输入新的内容,不待其消化就进行一系列城市化的训练。这样的识字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等,使学生只一味死读书,读死书。
3、不注重实践活动。
我们知道巩固识字效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字,并能在需要的时候正确应用。既然这样,巩固识字就不能靠单纯的机械记忆,而应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应用所学的字是所学的字反复出现,由此达到实习,再到牢固掌握。而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是规定学生机械反复地读。他们认为,经过这样重复的记忆学生就会记住所学的字。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记住所学的字,但是这只是短暂的,久了便忘记了,巩固的效果当然也就不理想了。
从以上我的调查总结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识字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理论和业务方面的素质,提高自身的修养。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让他们对学的东西感兴趣。也让孩子们从传统教学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让识字变得“可亲”一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优化识字教学。
二、优化识字教学的具体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汉字,又主动识字的愿望,因为有了这种喜欢和愿望,可以让学习汉字变得更轻松、更主动。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汉字,爱上汉字呢?在实践中我思考和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始终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拉近识字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我不仅重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还重视引领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识字,走开放识字之路。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引领学生识字。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其他校园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黑板报、班级制度、伙伴名字等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好素材。在这方面我有一些肤浅的尝试,比如学生刚进入校时,我利用他们的交往欲望让他们认识班内同学的名字,让同学们把各自的名字做成卡片贴在胸前,鼓励同学们会叫出名字并认出名字,这样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几十个字。我还利用课程表、班级名等让学生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字。、利用广告、商标资源识字。生活在商业化的社会里,每天都要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的影响,所以我要求学生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活动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柜台上的商品叫什么,达到认读的目的。一次可能记不住,但次数多了与那些字见面的频率也就高了,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许多字。
3、利用身边的现代化多媒体引领识字。
(1)、电视识字。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新闻联播、儿童故事片,尤其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让学生动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注意认读识字,以教师指导、家长辅导为途径,长时间的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出现的字,不断地看,不断地听,不断地问,在不知不觉中使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学生自己认识的字。
(2)、电脑识字。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脑,使得利用电脑识字已成为现实。用电脑识字好处很多:①熟记字音。小学生打电脑一般是采用全拼输入法。字音读不准就打不出所要的字,学生只有熟记字音,才能打出需要的汉字。②巩固字形。打字的过程,就是认清字形的过程。拼音输入后,屏幕上会出现一连串读音相同或近的字,学生只有认真地辨别形体,才能找到所要的字。③积累字词。电脑的字库很大,随意打一个字,都会出现相应的一串字和词。这样。学生不仅找出所需要的字或词,也会在不经意间认识了其他的字词,无形中丰富了字词的储备。我这样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把识字与生活相联系,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二)、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识字。
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渠道。在课上,我注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提高识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为生字配画、为生字配音、再现生活情境识字等多种方法。
1、生字配画。
识字教学采取为生字配画的方法好处多多:首先,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占主导地位。因此为生字配画,就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其次 符合汉字的特点。字画同源,表形是汉字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少汉字的形都是模仿具体事务而构造的,往往“一观即感”。如在教“休”字时,我提问怎么记住这个字,生思考后说,这个字是由“人”和“木” 这两个字组成的,“ 休”字就是一个人在树旁休息。然后我让学生把它画下来,学生边说边把它画下来。教学这类汉字时引导学生观字配画,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使学生在字、图对照中形成意义识记,强化识字效果。再次,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实验表明,同样阅读一段话,没有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有了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这样,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这一事物形象来实际字形,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进而产生良好的无意识记,增强了记忆效果提高了识记效率。
2、在画中学字。
在教学《在操场上》时,一上课,我就在黑板上挂出一幅图画: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在打球,有的拔河,有的拍皮球,有的跳高,有的跑步,还有的踢足球。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图画上有哪些内容,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图画所吸引。然后我随即领着孩子们来读由生自组成的词,这样枯燥的读词就变得十分有趣。
此外,还有再现生活情境识字等多种方法,都是力求为孩子们创设便于他们识字的氛围,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
(三)、让学生在多样的游戏中识字。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学生更喜欢游戏,所以我非常重视引导他们在丰富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我尝试把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等形式引入识字教学中。
猜一猜。把字变成谜语猜一猜,是学生十分喜爱的识字方法。我在班级中开展字谜比赛,让学生自己编字谜,学生们开动脑筋编出了许多有趣的字谜。如:“一点一横,两眼一瞪——六“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木”„„尽管学生编得很幼稚,但他们识字的热情却在活动中高涨起来了。
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字的偏旁部首,然后自由组新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新字又玩得开心。
演一演。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和生字的形意联系。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这些词时可以先想一想这个动词表示那个动作然后再做一下。如:学习“踢、跳”等字时,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些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个动作是用(足)做的,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还弄懂了字意,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非常踊跃。
另外还有送生字回家、给生字找朋友等识字游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在如此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可谓其乐无穷。
(四)、采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实践中我加强了运用性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巩固生字。(1)在书海中巩固。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汉字,进而能阅读书报了。此时,教师可提供与学生识字量相当的阅读物,利用每周开设的一节阅读指导课,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开展“我会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又学到了生字,达到了多学字早阅读的目的。而在阅读时体会到的识字成就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更激发他们识更多的字、看更多书的欲望,使识字和阅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在口语交际中巩固。学习了一些汉字后,教师可提供一些话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或展示生动画面,一道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再把自己说的内容写下来。这样通过说、写的联系,达到巩固识字,发展语言的目的。
(3)在班级活动中巩固。可围绕一个专题,如植物、动物、文具、玩具、生活用品、电器等开展活动,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事物的具体名称看谁说得快、说得多、说得对。这样既巩固了识字效果,又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4)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学了生字自然会有表达的欲望,我借助各种节日,让学生制作节日贺卡,在贺卡上写上一两句祝福的话,不会的字可以问教师或家长。学生边学边写,与巩固生自与有趣的操作实践中,其乐融融。
(5)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喝饮料时,饮料名跃入眼帘;买物品时,物品的名称、说明罗列其上;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招手;看电视时,耳听标准的发音,眼看屏幕上的字句„„这些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这样在大语文环境下识字、认字,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生字的巩固。
在我们边远山区的农村,师资队伍中老年教师偏多。他们的教学思想和观念都比较保守,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我们这里很难得到落实。因此在教学当中就出现了许多误区。以上是我参加工作几年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验,和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实际上,在我身边,还有很多与现代教育不适应,甚至相悖的教育教学案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将继续对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误区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柳菊兴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7――8期。《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李伯黍 燕国材
未发表论文
从激发兴趣入手优化识字教学
王艳青
莱芜市雪野旅游区雪野镇邢家峪小学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改革;能力;数学建模;数学软件
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相比,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明显滞后,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现行高等数学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知识,轻思想;重理论,轻应用。一般教材基本上是概念、定理、证明、例题四部曲,而对概念产生的背景,定理的科学意义,定理证明的思想讲得较少,例题也几乎千篇一律,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没有很好地反映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脱离实际。对于非数学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不能脱离这一基本目的。传统教育往往把数学当成一种纯粹理论知识和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等数学教材改革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认为,今后高等数学教材改革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写教材
虽然现行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材也表明是供某一特定专业使用的,但在编写过程中其内容没有很好地体现该专业的特点,大都雷同,不适应专业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引入导数的概念的时候,讲到的实际背景大都是讲曲线的斜率如何求,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如何求,等等。而没有从所要面向专业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当的背景。讲到应用也大致如此。不同专业的教材要有针对性,内容应有所不同,以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基本要求,要处理好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关系。在概念的引入、例题以及课后练习题等方面充分体现
专业特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对自己专业课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到高等数学不是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同时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数学专业的教师不可能对其他所有的专业都熟悉,所以今后在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数学工作者应和相应专业的专家一道,共同努力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适应本专业的高质量教材。这方面可做的工作很多,路还很长。
二、在高等数学教材中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对于非数学类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进行纯数学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事实上,随着数学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一切领域渗透,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飞速发展,数学建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建模不仅在一般工程技术、高新技术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随着数学向诸如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非物理领域的渗透,产生了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等交叉学科。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
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四项学科竞赛之一,目前这项竞赛已成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但是能有机会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在高等数学教材中应当适当地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今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在高等数学教材中适当介绍数学实验的内容
在计算机基本普及的今天,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与数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常见数学软件的使用,应当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基本技能。数学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等数学,呈现以往教材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難以达到的效果。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主动地探索数学、应用数学,为本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曹广福,叶瑞芬.谈谈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与体系的改革[J].大学数学,2008,24(1):1-3.
[2]胡清林.高等数学教材的改革[J].高等数学研究,2006,9(4):40-42.
[3]郭东星,刘庆欧.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1):37-39.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9BZ29)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推荐阅读:
从培养兴趣入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07-05
从简单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11-13
作文教学从日记入手研究方案09-21
从“三基”入手培养农村基层干部08-13
心怀学生从细节入手07-11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须从专业入手07-06
减负从哪里入手09-13
秒杀“送达难”的探析——从电子送达入手10-01
德育从细节入手概要08-27
班级管理从细节入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