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能力培养(精选12篇)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1
一、探索的基本构思
初中英语教材不像小学英语教材那样具有直观性、情境化, 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 我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二、实践的基本做法
1. 渲染气氛, 创造情境, 激发兴趣
(1) 利用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 简笔画的利用能达到创造情境, 激发思维的目的。我在教八年级上册时, 向学生提问:“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学生回答:“By bike/By bus/On foot.”我在黑板上随意画出以上几幅简笔画, 学生一见都会心地笑了。我因势利导, 边画边问, “Do you know other means of transportation?”学生根据我画的简笔画很快就给出了几种答案。有几位学生还答出了几种我没有画出的交通工具, 主题自然导入,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2) 帮助学生趣记巧学。教学中, 我设法使学生节省时间, 消除疲劳, 增加兴趣。在总结“oo”发/u/音时, 我编了一个顺口溜:“骗子的童年, 脚踩在小溪里, 手里拿着书, 摇摇晃晃地看, 总比烧木头煮饼好。 (crook/childhood/boyhood/girlhood/foot/stood/brook/took/book/shook/look/cook wood/cookie/good) ”基本概括了初中常见词含“oo”发短/u/的单词, 这样做, 学生觉得有趣易学, 记得很牢。
(3) 坚持每节课1~3分钟的“Duty Report”。这种由学生轮流做的“Duty Report”, 不但包括“天气、出勤”, 而且可以介绍个人、家庭、同学情况, 也可以讲故事、说笑话、谈体会。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促进了口语及演讲才能的提高。
(4) 让学生“自我表现”。只要有可能, 我每教一课书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口头竞赛活动。这样既学习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协同、团结、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如我在上九年级复习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下in order to/so that/in order that, 然后提问:Why do people plant trees?回答问题的方式是男女生抢答,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想出答案。大家争先恐后给出了下列To make money/To get firewood/To make furniture等十几种答案, 学生思维踊跃,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 教给方法, 指导自学, 培养能力
(1)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打下自学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独立作业、认真复习和系统归纳”几个方面。制定计划, 就是合理地安排切实可行的学习时间表,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专心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巧的关键。独立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必不可少的训练, 认真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 系统归纳是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2) 举办专题讲座, 变“题海捞针”为“学海拾贝”。我们的学生缺乏英语语言习得环境, 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 把握英语的基本结构, 英语的学习效率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准确性才能提高。为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好的效果, 我定期举办了各种语法及中考题型专题讲座, 如在九年级上学期就有定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等讲座, 学生的知识及时得到梳理, 少走了很多弯路,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 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但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 使教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还应注意:
(1)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一方面,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我所教的新生, 我要求自己在四周内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课堂交流也更为活跃。另一方面, 就是要尊重、信任和依靠学生。正确估计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多讲解和包办。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 不要怕学生出错, 只有在不断“摔跤”中他们才会学会走路。
(2) 机械训练少, 学生探索、讨论多。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模式, 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 即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3) 注重情感教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仅可以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而且还能寓教于乐。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的启动, 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也是对过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一场变革, 因此, 教育理念也需要随之更换。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2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如何使学生写好作文就显的非常重要了,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起兴趣,启发他们发挥想象能力,教师加以鼓励就使的学生对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真正带入一个轻松自由的习作乐园。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兴趣提高写作培养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就会产生鼓舞力量,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小学生作文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作文难”现象,更应从多方面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读、写两方面。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写作变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难题,学生进入写作阶段后,“写”主要体现在写作文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显的尤为重要了。教学中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写作技能固然重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如何才能使学生解除这种心理,由“让我写”变为“我要写”呢?我认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才是最关键的。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所以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想写、会写。那么,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受、认知、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可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1-
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得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爱好》一文时,我先介绍了自己的爱好是“喜欢看书”,接着我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故事:“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做饭,把锅放到煤气灶上,打开煤气倒上水,在等水开的时间里,我随手拿起旁边桌子上的一本书,到书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一股难闻的气味钻进了书房,我才想起自己在做饭,跑过去一看锅烧了一个大洞,差点着火”。讲完之后,让学生谈谈对老师有了哪些了解,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爱好,让别的同学了解他。用这种谈话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新鲜感,激发了他们交流的欲望,在写作时有话可写。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童年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段人生岁月。儿童作文不是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用心灵描摹出来的图画。在儿童眼里,世界万物,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亲切迷人的:绿叶肥了,红花瘦了;大树会唱歌,小鸟会说话……。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的刻画每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在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的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大家都知道作家创造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听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在一次听录音写想象作文的教学课中,我让学生听课前录好的各种声音,然后抓住其中的一两种,展开想象,进行构思、构图。随后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把自己想到的场景写下来,读给同学们听。学生纷纷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读给组内同学听,激起了写作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模仿写作的能力,提高写作欲望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的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
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的文风。
四、让学生互批互改,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独自面对一大叠作文本逐字逐句批改,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反馈,有许多不利因素。为此我增加了让学生互批互改作文这一程序。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循序渐进,先简后难。开始只要求改错别字,进而修改病句,画出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最后要求学生之间写出鼓励性的评语,如:“你写的真好”,“你比我写的好”,“相信你自己写的是最好的”,“下次你会写的更好”等。这样的批改方式,既能为学生创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机会,又能杜绝自己作文中出现与别人类似的毛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通过这样长时间的练习,我所教的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中我也明白了,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把学生放飞到写作的天地里,让学生主动拿起手中的笔,才能描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五、对学生的习作多鼓励、多表扬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学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写的优秀作文进行表扬,也是激发学生创作的又一好方法。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较好的作文,在班级里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不会写作文的处境,真正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习作乐园。
六、教师课堂示范作文
课堂作文示范,不仅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给教师自己树立威信。如我在要求学生写《假如我会克隆》这篇作文时,我帮学生分析了“克隆”的意思,会克隆后做什么等,边讲边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惊喜交集,紧接着就兴致勃勃地写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却不重视这份工作,作文教学几乎是纸上谈兵,从不在课堂上给学生示范作文。这种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
七、教师巧引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写真实的生活。
作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写和学生实际操作的双边活动。有人说:学生的作文好,不是改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此话虽然不无偏颇,却也是不无道理。习作的主动者首先必须是学生,但教师的引导也尤为重要。许多教育家都总结出了一条条经验:“把金钥匙给学生!”“给他一袋干粮,不如给他一支猎枪。”“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上与其教给学生方法和技能,还不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总结出经验方法,使其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当引路人,引领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达到如沐春风的和谐境地。那么教师如何“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是学生作文难的又一大原因。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语文教师的第一“引”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生活中不是只有学习一件事,那样的生活太单调乏味,学生自然也不觉得会有什么好话题值得写。语文教师要抛弃那些组织学生搞活动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的片面认识。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你成天在课堂上讲怎样写作文,学生还是无事可写;要写也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还要舍得花一些语文课的教学时间精心组织一些与写作文紧密联系的活动,坚持在活动中学习作文。生活丰富多彩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也就不会一拿起笔就感到无处下手了。在教学中我就曾经采取过这样的方法,在每节语文课前抽几分钟开展课前讲话活动,按顺序,每人一次,无一例外。先由教师命题,然后变为自己命题,谈谈自己的心思和苦恼。让他们畅所欲言,无所不谈,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自己参与了活动,还有机会听到同学之间的各种小故事,日积月累的就积累了不少材料在脑海中,以后写作文时就只要从大脑的材料库中提取出来就行了。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学生写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按理说,学生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可为什么一到写作文就会急得抓耳挠腮找不到内容可写,或三言两语就交代完了呢?也有老师曾提出疑问:我花了大量时间组织活动,他们玩起来似乎很尽兴,可写作文时还是觉得没东西可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他们大多不曾用心去感受,没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变成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触觉敏锐的有心人,能够捕捉到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有
目的地指导他们观察,有意识地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这便是我要说的第二“引”: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当一个有心人!
如做完早操,建议学生观察天空的颜色或云朵的形状;体育课后请学生描述自己又热又渴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常带领学生玩耍:灿烂的阳光下领着学生在操场上吹肥皂泡泡;下雪了带着学生堆雪人、打雪仗。一边玩一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想法、心情、体验,让他们在娱乐当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与学生们谈天说地。这样既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又能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许多信息。
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作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写作,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报》2007年第33期。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2期。
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与能力 篇3
一、 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写作兴趣
(一)指导学生阅读优美的文章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贴近他们生活的课外书。为此,我号召学生订阅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平时,我还在班上朗读学生写的优秀作文,与学生们一起分析鉴赏,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许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每周我除了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看报,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把看到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丰富与拓展,思路也开阔了,从而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二)多鼓励,少批评,降低训练难度
小学生的作文存在较多毛病,如中心不明确、选材不典型、描写不生动等。如果教师都按“标准”来打分写评语,没写几次学生的热情就会减弱,我认为只要学生写出来,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同时多挖掘作文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每个学生的文章,只要是认真写的,都会有可取之处,所以在评定作文时我会适当降低要求,对符合作文要求的给予“良好”的等级,以资鼓励,稍微好一点的,则给“优秀”。每个学生拿到作文本首先看的是等级,等级一高,即使有批评的或指出不足的批语,他们也能接受。另外,学生很在乎老师对他的文章的评价。在评语中,我都以表扬为主,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如句子通顺、过渡自然、生动具体,甚至准确运用了一个好词、好句都成为我表扬的原因。同时我常鼓励他们在作文中多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积累到的好词佳句。表扬时除了书面评语,我也很注重口头表扬,并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表扬。对于学生来说,他也许记不住别人受到过的表扬,但他不会忘记自己受过的表扬,表扬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促进,并且他们会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保持自己的优点。
(三)开展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作文受到了表扬,特别是被当范文来朗读后,定会终身难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甚至不用老师要求,学生都会主动地写作文。每次写完小练笔,我都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文章,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选一些优秀作文向杂志社投稿。我特别注重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不但在课堂上公开表扬,还会在课后进行个别鼓励,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克服厌写自卑的心理,培养他们“我能行”的自信,这时候他们的写作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浓厚起来,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四)提倡“我手写我心”,使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我鼓励学生平时写日记、随笔时,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加任何限制。在作文课上,我提倡我手写我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二、 重视指导,鼓励多读多练
写作要联系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即使是虚构的文章也不能离开现实,只有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才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如果不结合实际,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另外,多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创设阅读环境,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妥善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
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如果老师讲课的时间只用了半节课,可以把剩下的时间给学生阅读课文或课外书。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教辅课本《语文阅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每周都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并明确地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节假日里读书,同时,我在上课时进行检查,而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阅读,在这方面老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学生创造阅读的环境,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写作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二)重视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做到读写结合,有法可循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做好阅读方法、阅读步骤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消化课文,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教师可以把课文作为练习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感知;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分析课文,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的同步训练,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三)多读多练,熟能生巧
首先,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是学生生活的再现,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也最容易写。所以我经常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写一个场面、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把周围有教育意义的事记下来。我还十分注重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通过多练,来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写观察日记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其次,作文训练是由说话、写话、写片段向成篇过渡的。片段较短,内容单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个片段由许多句子构成,要有一定的表达顺序,才能写得有条有理。写作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认真思考琢磨,怎样表达,怎样叙述才能使人明白,并确定中心,这样才能做到重点明确、中心突出。
三、 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动手评改作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改的形式有多种,如自改、互改、老师改、集体改等。采用老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往往老师在精批细改好一篇文章后,学生只是瞥一下分数,瞧一下批语就束之高阁了,很少去思考老师为何这样改,自己差在何处,老师改的好在哪里,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无法得到提高的。我在多年的写作教学中,坚持指导学生互相修改作文,让学生在批改别人作文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学生修改作文是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好机会,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每个人都有权修改别人的作文,这样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学到写作方法,增长见识,又有新鲜感。这不仅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习惯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互相修改作文,还可使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将节省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教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幼儿阅读能力与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篇4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周围环境的制约会对幼儿对某个事物的情感产生直接影响,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基础,以激发幼儿的内在阅读动机,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可以在教室设置一个“图书角”,投入各种阅读材料,包括童话类、古诗类、成语类等书籍,书籍就放在幼儿伸手即可拿到的地方,便于取读;注意图书角里的阅读材料要及时更换,以保持幼儿对阅读书籍的新鲜感,从而保持其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环境除了图书角、各类书籍外,还包括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过程中要求幼儿走路轻、说话轻,以免打扰到别人;不强制要求幼儿阅读的书籍,也不规定必须完成阅读的时间,以免影响其阅读兴趣,激发幼儿的阅读动机,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阅读能力。此外,还要注重家庭阅读环境的创设,指导家长为幼儿购买适合其阅读的阅读材料,每天预留固定的时间与幼儿进行共同的亲子阅读,实现阅读兴趣的延伸。
二、精选阅读材料
要使幼儿保持长期、持久的阅读兴趣,就必须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其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绘本是最佳读物。幼儿绘本内容浅显易懂、画面感染力强,内容单一且重复率高,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情节画面为主,再配以适当的文字,可以适应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在挑选图书时要选择高质量的图书资料,以各类经典读物为首选,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注重选择多样化的书目,比如童话、古诗、科普读物等等,可以全方位、多层面的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在关注幼儿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刊物,以对幼儿进行更好的阅读指导。
三、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是阅读习惯养成中的重要因素,阅读者之间互相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激发其阅读兴趣。而互动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等。在学校幼儿之间加强互动,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共同阅读童话书,轮流讲述书中的故事内容,还可根据书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模仿,使幼儿不仅可以“读书”“看书”,还可以“说书”“演书”,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师生之间加强互动,主要是由老师大声为孩子朗读图书,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与老师共享作品,理解故事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老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灵交流及沟通。当然,幼儿的家庭环境会对其阅读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要求幼儿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指导幼儿掌握基础的阅读技巧及知识,使其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与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方面,老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强化语气语调。幼儿的心智发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往往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场景中。如果书籍中的故事情节平平淡淡的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阅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根据故事情节时快时慢、抑扬顿挫,引导幼儿跟随老师的讲述深入故事情节,使其处于一个亲切、美好的语感环境;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力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可以使幼儿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要遵循“阅读是生活、阅读是游戏、阅读是学习”的理念,采用丰富的方法及手段为幼儿创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阅读空间。比如听赏活动,向幼儿提供有声读物,让幼儿用“耳”阅读图书,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发挥其想象力;并争取做到家园配合,增加阅读信息量,通过听学活动激发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及阅读兴趣。此外,还可以组织分享阅读活动,即老师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帮助孩子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分享阅读的快乐,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把阅读和游戏、表演、绘画、音乐、手工等结合起来,重现书中角色与情节,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不断重复故事内容,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五、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阅读能力是幼儿了解社会、提高自己的重要能力。在孩子幼儿时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培养其终身阅读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其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并激发其阅读兴趣,与幼儿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以达到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摘要: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会直接影响个人后续的成长及未来的成材,而阅读是人类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早期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会使其更好的认知世界、了解世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且阅读可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促进幼儿大脑思维的发展,使幼儿终身受益。文章主要针对幼儿阅读能力与兴趣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梁洁纹.幼儿图画书阅读活动的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15(5).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篇5
大悟县河口镇中学汪攀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在人的学习、工作等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最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数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提出这样的问题:(-1)198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寻找“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直观表演,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根木棒,课前请同学们拿着自己
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根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根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解决方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四、巧变问题,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
请将下面这道题补充完整,并列出方程求解: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9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2小时完成,?
问题提出,学生反映热烈,情绪高涨,经过一番讨论,提出了许多答案,例如:
1、甲、乙合作,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2、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作,共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3、先由甲单独做2小时,剩下的部分甲、乙合做,剩下的部分需要多少小时完成?
4、甲、乙合作2小时,再由甲单独完成剩下的部分,共需多少小时完成?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后,教师用设计这样的三组数据:(1)5、12、13;(2)5、8、10;(3)6、8、10。问哪几组数据能组成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计算,找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为下一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逆定理做好了铺垫。
数学学习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的前提,而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则是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训练的重要保证。我觉得数学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是:趣、实、活。所谓“趣”就是上课首先要上的有趣,只要有趣,学生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并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如果學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显得无动于衷,课堂中就不会主动,而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所谓“实”就是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所谓“活”就是课堂教学气氛要活,只有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的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标志。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从“趣”字入手,吸引学生。要吸引学生,必须靠教师的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为何许多名师的课学生爱听,最主要的是他们有较好的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并在他们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各种积极因素,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好多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追求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进入课堂,无疑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学数学。要把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就是把“问题情景”生活化。这就会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景”中去动脑、动手、动口、耳听、眼看。卢梭认为,儿童最好是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学习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游戏,这样的学习是有趣的、易懂的,是对生活有用的。
3、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各个过程,使课堂变“活”。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课堂变活,我们首先要善于组织教学,善于创造条件,并在课堂中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动作用。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将纪律作为强调的内容,而应该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牛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作为重点。特别是低年级,要根据低年级幼儿的特点,将动手操作、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作为日常课堂教’半:的重点。如在一年级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式子,再根据眼前的实物(小棒或其他教具)。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将眼前的情景转化为符号性的东西,并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促进知识的形成,而且还可以使课堂变活。
“趣、实、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课堂有趣才能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是知识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时的外在表现。而好的学习习惯又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证,尤其在低年级,习惯的培养又显得尤其重要。在小学阶段,我认为要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能力和习惯: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火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新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不能把他们看作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为此,教师必须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思路。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要把预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相信他们有预习的潜力,在培养初期,要多给予帮助。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是新世纪人才最核心的素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条件是: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型原则;其次,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最后,鼓励学生求异。求异是创新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我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在高年级,我注意培养学生从高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倡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数学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必须使学生喜欢数学;要使学生喜欢数学,课堂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要在课常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7
一、围绕语文活动的五个“特性”, 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外活动要能开展得好并取得成效, 主要应抓住五个特性来实践。一是趣味性。语文课外活动设计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主张通过帮助他们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而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现代心理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二是综合性。语文课外活动与多种知识技能链接, 强调突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 加强情感熏陶,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三是实践性。语文课外活动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将语文能力运用于现实生活视为重要内容, 主张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 在做中学, 学中做, 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四是自主性。语文课外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 应符合学生意愿, 整个过程主要应由学生组织, 尊重并发展学生个性, 教师只扮演顾问和协助的角色。五是知识性。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均以语文课堂学到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活动的设计均以灵活运用语文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
在组织活动时, 我们不仅结合学生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了深层次、广范围的开掘拓展, 而且还传递了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 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搭建了多层次展示能力的平台。此外, 在组织、参与课外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活动的过程中, 我注重情感的交流, 力求让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个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课堂教学, 这使得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
二、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近年来,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语文课外活动, 一改过去课堂教学封闭的模式, 呈现出走向社会、回归自然、自主活动、全体参与的开放型态势。
(1) 语文知识讲座。积极借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模式, 采用讲座形式让学生对语文的某一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解, 学生知道的与许多学生想知道的知识, 都成为了教师讲座的内容, 如开展作文讲座、阅读讲座等。此外, 以“文”为本, 辅之以名家名作。根植于文本, 适当补充名家名作, 学生课内知识得到了扩充, 同时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新鲜感。如在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 我就把陆游的《书愤》引进课堂进行比较。两者同是爱国诗, 但是感情基调完全不同, 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 学生对爱国诗篇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2) 语文技能竞赛与角色表演。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某一项或几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比拼, 让学生在紧张、激烈的竞争和PK气氛中, 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拓智力, 培养能力。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表演, 通过想象, 通过象征性的移情, 积极地参与活动,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现实化, 使学习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登台演出, 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角色表演活动的开展, 我由此受到启发, 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出了各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在实践中我发现特定的教学情境的设置,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先对不同的教学文本加以区分: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 如学习《雷雨》一文, 我就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并在一旁加以指导;对于古文, 则可配以相关图片, 如学习《水浒传》中节选片断《武松打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可以搭配相关的图片, 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由此引申到写作教学方面, 我也灵活地设置了情境。
(3) 走进生活, 注重品读。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 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能力, 提高其写作水平的最直接的源泉。学生了解了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事件后, 再进行思考、分析, 有利于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而在此基础上再现生活, 品评生活, 分析生活, 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引进时文, 将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链接起来,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新理念的语文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表达, 从而达到获得解读的自由境界, 达到愉悦的目的, 而且还要让学生学有所用, 让他们感觉到我学的东西是有实际用处的。
三、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重在学生参与, 着力于能力培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两点施行办法, 对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培养即素质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强调学生的参与
语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日常授课中非常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才, 人尽其能。但并非所有施教者都完全明白这一点, 一方面, 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 学生只是盲目、机械地接受知识, 缺乏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另一方面, 施教者缺乏整体概念, 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几个学习尖子身上, 围绕尖子施教, 针对好生发问, 忽视了其他学生。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跟施教者的这种做法有很大关系, 在冷落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同时, 也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很重视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素质教育是形式多样、方式多种, 重在学生参与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应避免“教师———尖子生”的陈旧模式, 应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形式的设计和安排上。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学生我先让他们回答浅显易懂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 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我发现通过巧设疑点,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灵感, 促使学生人人思考, 个个踊跃发言。同时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促使学生获得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语文素质教育是对质量有高要求的教育。我们在保证课堂内容、形式丰富的同时, 还要掌握学生接受的情况, 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当在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下, 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安排课堂活动来保证活动质量。活动目标过低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过高影响其情绪和积极性。总的来说, 只有做到各尽其才、各尽所能, 才能让学生乐于并勇于参与。
2. 强调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全方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单向传授, 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 而这恰恰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在实践中真正培养出了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才能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从而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作品。如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他不是真的记游, 也不是真的写梦, 而是借描写梦游天姥的奇特幻境, 寄托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极度愤懑, 抒发自己蔑视权贵, 决不妥协的强烈感情。如果学生只停留在理解字面的意思, 就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需要我们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营造一定的想象氛围。此外很多描写大自然奇境的文章, 如果缺乏想象能力, 就很难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材中优美的文章可陶冶学生的心灵, 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情素, 但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施教者是否善于挖掘和引导, 是否能够在美景、美情、美感中去挖掘、引导美, 并感悟美、接受美。
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而会说、会写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学生说的内容空洞, 表达的内容没有逻辑性, 更不用说许多学生甚至连普通话都不会讲。说的能力不足, 会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 深层次的交流更是无从谈起。写的方面, 许多学生写字潦草, 错别字随处可见, 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像天书一样难懂。因此, 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从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学应当从基础抓起, 让学生从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开始, 逐步营造出良好的“说”“写”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越来越需要创造性人才、开拓性人才。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事物, 勇于探索, 因此, 我们只要稍加指点、引导, 就能激发他们无限的创新潜能。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创造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例如, 我经常在教学过程中,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祥林嫂生活在当今社会, 她的命运会得到怎样的改变?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你会帮助他吗?这些问题, 和我们的生活、社会息息相关, 它既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思索, 又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可以看作是我们对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除了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外, 也可以利用训练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通过一定题量题型的训练, 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 提高运用技能。我们在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的同时, 也应当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比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 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 抓住关键词语, 尤其是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 上下文的连贯, 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 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判断。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只要能抓住要领, 正确运用方法, 学生对题目的解答自然就是手到擒来了。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今中外, 许多有识之士都把兴趣比作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受到, 传统的物理教学法有其长处, 也存在极大的弊端。所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影响人、教育人, 是我们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1. 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美丽的艺术, 理想的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兴趣盎然, 灵性得以迸发, 生命活力洋溢……实践证明, 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转变教学观念, 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课堂充满活力。
2. 让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让学生愿学、乐学, 就得让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说话的自由, 还他们说话的权利, 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自由说话, 讨论交流, 学习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见,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何等重要。
3. 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新教学观念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它容易使学生们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 不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习活动, 唤醒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1. 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的过程需要, 忽视发现和探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倡导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常, 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成绩相对来说比较优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技信息化时代, 要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社会发展要求, 仅靠接受学校的教育还不能够受用终身。所以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对此的正确认识。
三、培养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 指导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他们从依赖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 需要教师日复一日、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培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从被动到自主学习的关键。我们应鼓励和督促他们积极、主动、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尝试自我调控学习的方法、节奏和进程, 留给他们足够的自主时间和空间, 从中领悟, 并掌握知识, 从而尽可能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2. 健全评价体系, 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教育活动最优化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 来自学习结果的各种反馈信息, 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建立多维的、科学的、健全的评价体系, 方式如下: (1) 学生自评; (2) 学生间互评; (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4) 学业成绩评价。在物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终结性评价为辅, 既要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 又要坦诚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更要表达教师的关心和期待。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9
关键词:读准字音,辨认字形,理解字义,识字兴趣,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做到书写正确、规范, 通过识字教学能使孩子们掌握好每个字的音、形、义,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汉字字形繁简难易不同、复杂多样变化, 要掌握好每一个字的音、形、义是不容易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书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读准字音
1.拼音教学。在学生读准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基础上, 进而能够准确地拼读音节, 反复进行拼读训练。依据教学大纲, 先教声母和单韵母相拼, 再教声母和复韵母、鼻韵母相拼, 由浅入深, 多用欣赏的眼光赞赏孩子拼读得好, 让学生易于接受、敢于拼读、便于消化掌握。
2.同音字归类、比较。汉语同音字有音同形异和音同形近两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 书写笔顺并进行比较, 加强识记, 读拼音组词, 或读拼音选字填空, 或读拼音编歌诀, 使学生边读边练边记, 理解辨别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出现的同音字。
3.多音字教学。课堂教学先要指导学生据词按义定音, 还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和掌握多音字的读音和用法, 还可以把多音字编入一句话或一段话里, 让学生分辨音和义。如“小红只看见一只小鸡在草地上”,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 在一块大石头旁睡着了”句子中的“只”“着”就有两种读音、两种意义。
二、辨认字形
1.教会学生书写笔顺、识记字形。在识字教学中, 根据字形笔画多少和难易程度, 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理解掌握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步骤。有的学生辨别能力差, 注意力不集中、抽象记忆和想象能力不强, 给识字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教学独体字一般都要通过笔画、笔顺的教学, 指导学生练习笔顺书空:点、横、竖、撇、捺, 如“水”字先写竖钩, 再写“横撇”, 那么“火”字怎么写呢?先写一点, 再写一小撇, 中间再写一个“人”字, 合起来就是“火”字。
2.重视形近字的比较。孩子们从幼儿园嬉戏玩耍过渡到一年级读书学习, 大量知识需要学生接受、理解、掌握, 他们还缺乏精确辨认事物的能力, 对一个字往往只是大体轮廓的认识, 写起字来往往不是多了一笔就是少了一画;同时由于孩童的口语发展先于书面语言, 当老师教学口语性的字词甚至句子时, 学生本来已经会读会讲, 这时便会产生满足感, 不能耐心、细致地去学习, 往往对相似的事物难以区分, 在识字时常常由于字形相似、相近而张冠李戴, 如“左”代“右”、“工”与“土”、“入”与“人”混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特别突出比较差别细微的地方, 或者反复强调, 或者用彩色粉笔刻意标出以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便于学生辨认识记。在识字教学中, 识记字形是难点, 人们常说“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 课堂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运用多种方法突破这个难点, 这才会把字的音、形、义全面掌握, 进而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3.重视看图识字。课文中的图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以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儿童通过事物记忆来识字, 课本中的插图, 老师除充分直接利用外, 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 制作成PPT添加影像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欣赏, 直观地指导学生认识事物, 将有利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如教学识字“牦牛”“冰雪”“高原”、“塞北”“骏马”“秋风”、“江南”“春雨”“杏花”、“海岛”“骄阳”“椰树”时, 教师将制作好的PPT影像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从画面中认识到所教的生字词, 且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 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印象与理解。
4. 书写汉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举重若轻, 必须从小打好基础, 做到姿势端正, 书写规范、正确。如果忽视书写就会造成学生会读不会写的毛病。因为小学生的记忆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 保持时间短、容易遗忘。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注意读写结合, 反复练习书写, 那么学生几天之后就会回生。
三、理解字义
在汉字的音、形、义教学中, 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区分字“形”, 理解字“义”。众所周知, 对字“义”讲得不清楚、肤浅理解, 容易造成学生会读会写而不知其“义”, 在说话、写话写短文时无法下手, 对学习数学文字题和应用题也无法理解题意、列式解题。如果学生对汉字的“义”理解不好、掌握不住, 就会使学生在学习功课的过程中难上加难。在识字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汉字的“义”方面的特点, 用好词语卡片、用彩色粉笔醒目标出、用好影像PPT, 创设学习情境, 运用直观教具, 把抽象概括的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 启发学生领会字的“义”及其用法, 帮助其理解“义”, 这对学生的识字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读写能力的结合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10
一、巧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点燃认知欲望,激发应用兴趣
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杜绝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个个恰当的问题来呈现物理教学的内容,同时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料和教学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从有趣的物理应用现象与问题入手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的认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应用兴趣。
如讲授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太空进行的奇妙物理实验的画面。在太空中,将小球拉高到一定位置松开手,结果小球悬浮在当前位置静止不动,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接下来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非常的神奇,小球就能绕摆轴开始做圆周运动,换个方向,小球仍然在做圆周运动。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因好奇而集中注意力并产生疑问,出现强烈的认知欲望和兴趣。这时教师进行适时引导和点拨,告知他们,这是小球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作往复摆动。同样,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就能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上却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通过这样的情境促使学生生疑,最终获得对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再如在讲授力的合成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两个学生用尽最大的力气拉一条中间挂有一个重物的绳子,看看班上谁的力气最大,谁能够把绳子拉直。学生们爱玩游戏,自然积极参与。几轮下来,他们就会发现,不管怎么拉,绳子最终是拉不直的。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和疑问:为什么?从而生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这时,教师才好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被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结合力的合成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明确物理知识原来是这样应用于实际的。
诸如此类的教学实践多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就浓了,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前提和基础。
二、深入生产生活,认知应用现象,理解应用意义,增强应用意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反过来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物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尽可能引入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或专业知识领域中应用物理知识的例子,帮助学生认知知识应用的现象,理解知识应用的意义,从而增强知识应用的意识。
讲授相关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罗列大量的生产生活实例来印证物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现代家庭中用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电能转化为热能、热传递等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例子。我们正常行走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也隐藏着摩擦和摩擦力的物理知识。洗衣机的脱水桶是利用离心运动原理设计的。当脱水桶快速转动时,脱水桶内衣物与水之间的附着力小于水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水就会与衣物分离,被甩出脱水桶。汽车转弯是依靠汽车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获得的向心力。在公路拐弯处,路面设计成外高内低就是向心力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例子,目的在于向汽车提供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同时在转弯时对汽车行驶的最高速度进行限定,也是因为转弯时速度越大,需要的向心力就越大,若路面不能产生所需要的向心力,汽车就要做离心运动而超出路面造成交通事故。
再如,在讲授几何光学这部分知识时,可以以现代公路上的分道线和道路交通反光标志及应用于各种车辆尾部的角反射器为例,告诉学生其中所蕴含的光的反射、折射原理,在夜间,公路上汽车自身灯光照射道路反光标志,光被逆向反射和漫反射,汽车司机才能在几百米之外清楚的看到明亮的交通标志。若汽车灯光照在汽车或自行车尾部的角反射器上,不论入射方向如何,都会按原来方向的反方向被反射回来,红色、橘黄色的角反射器犹如发光的红灯和黄灯,能提醒司机保持车距,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这些日常生活、生产和自然界中的存在的物理事实、物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而这些事实或现象又是多数学生熟视无睹从不思考或者偶有思考却无法解释的。其中包含的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也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教师通过对这类事例的分析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让学生产生破云见日之感,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认知应用现象的热情,充分理解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他们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着眼动手能力,组织课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动手能力。安排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企业,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研究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组织开展趣味物理现象研究、趣味物理实验比赛等对实际动手实际操作要求较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和提高物理应用的实际能力。
比如,在完成光学、电学、功和能等相关知识传授,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组织他们开展诸如利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动手设计两地控制一盏灯(楼梯双控照明灯)电路、计算自家电费等实践活动。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水电站,进一步认识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利用水的重力势能转为水轮的机械能,再以机械能推动发电机,从而得到电力。在学完“摩擦力”一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运用增大地面对人的摩擦力的诀窍进行拔河游戏或比赛。要求他们通过事先的实验、组织和安排,提出获得最大摩擦力的方案,从而取得游戏或比赛的胜利。在自行车运动中,指导学生对相对滑动的转轴加注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减小摩擦力。在学完动量定理知识后,带领学生参观快递包装业务,让他们动手在贵重、易碎物品包装箱里衬垫纸屑、刨花等,通过缓冲以减小物品的碰撞力,达到保护物品的目的。
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亲眼观察、亲身体会已学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印证他们在课堂上接受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中职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起来。
总之,在中职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坚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践中努力学习物理知识,细致观察物理现象,周密思考物理定律,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培养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摘要:中职物理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服务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中职学生增强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铺平其就业的道路并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从这样的目的出发,要求中职物理教学要高度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就是引导学生大量了解和认识物理应用现象从而激发其应用兴趣,增强其应用意识,提高其应用能力。
关键词:中职,物理,应用,兴趣,意识,能力
参考文献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11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生;能力;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维持的时间不长,很容易分散其注意力。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慢慢地像逻辑思维转变,这时,如果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具备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一、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利用贴绒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有利于启动学生思维。比如,在教学“连减”时,它既是减法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果一字一句地去叙述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不但难理解减法的意义,而且计算起来也感到困难。 由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一幅贴绒图: 拔萝卜。教师边念题目边演示教具: 菜园里种了 5 棵大萝卜( 教师把 5 个萝卜贴在黑板上) ,小白兔拔了 2 棵( 扮演小白兔的小朋友上来取走 2 个) ,小灰兔拔了 1 棵( 头戴小灰兔头饰的小朋友上来取走 1 个) ,现在菜园里还有几棵大萝卜?或说: 树枝上落着 5 只小鸟,飞走了 2 只,树枝上还剩几只小鸟? 又飞走了 1 只,现在树枝上有几只小鸟? 通过这种情境创设,由静到动,不需太多的讲解,学生就会像看电视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取了知识。
2. 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活动,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我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遇到新鲜事爱动手试一试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使那些抽象的数字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不少教学内容,单靠老师详尽地讲解,难以叙述清楚。如果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好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说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我组织学生摆圆片,让学生通过摆、想、说,明确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我請学生拿出 10 个圆片,每 3 个分一分,分几份?还剩几个?然后让学生分别拿 11 到 16 个圆片,每 3 个分一份进行摆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这样安排教学,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体现了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材中创设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景,把学生的学习置身于我们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 如,“美丽的动物园”中见到大象、犀牛、长颈鹿、小鸟……这些教是学生喜爱的动物。 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来说画面上都有什么? 各有几个? 学生的注意力纷纷集中到课本上来寻找自己能找到的物品,积极发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这样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手得到解放,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获得知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的) 的教学,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说出图意,并列出算式 24 + 6。 接着提出问题: 你能说说这道算式该怎么算吗? 让学生在说的时候产生疑问: 4 + 6 = 10 该怎么写呢? 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仔细地观察、讨论、探索,大胆的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抓住这次战胜自我的机会,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认真地摆小棒,热烈地讨论,尽情发表意见,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就连平时从不发言的学生也被感染,投入其中。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马上出示24 + 9 这一道算式,让学生摆小棒求出结果,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算法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通过口头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方法。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也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它贯彻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始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有计划的安排训练。
四、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措施
1.导入新颖,引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一堂新课的成功与否,其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刚上课,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还没进入学习者角色。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就要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出示新颖别致的图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精心设疑,唤起兴趣。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体现训练、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教学活动中教师设疑更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启发性,要顾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古人云:“问则疑,疑则思。”由此,教师精心设疑,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而且还能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直观教学,激发兴趣。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知识掌握主要靠感性认识,对生动活泼的活动,具体形象、新奇动人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坚持直观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更容易接受,进而缩短了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与能力培养 篇12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1. 上好第一堂课,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 上好第一节课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重要的是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奋点, 使学生自主地去学。如:在讲生物开篇课《开启生物科学之门》时, 笔者试着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谈起:“青蛙为什么到冬天会冬眠?壁虎趴在墙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让学生畅所欲言, 并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学生会很自然地了解到:生物的形态、功能各异, 奥妙无穷, 这样就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还要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人口等问题, 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从环境破坏到自然灾害, 从自然灾害到人类疾病, 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猴。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生物与环境关注生物科学的奥秘, 自然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2. 巧妙运用比喻以及生活资源, 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比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适当的比喻也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这不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生物的进化时, 针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向学生打比方说:“动物园的大猩猩和我们还是一家子呢!”学生们听到这里, 先是一愣后又笑着点头称是, 使课堂效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3. 通过实践教学练就学生功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讲授有关“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的内容时适时进行实物链接、实物进行演示, 要求学生自己将玉米茎、小麦根、仙人掌、蒲公英、大白菜拿到课堂上, 作为课程资源。这样, 学生手中拿到最普通的、司空见惯的材料, 但关于它的奥秘所在感觉又很陌生这样学生的眼睛就会发亮光, 就会认真观察, 热烈谈论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还比如:在骨的成分教学中, 教学生自己准备鱼骨、鸡骨、鸟骨等进行家庭实验, 观察效果, 分析原因, 得出结论。
二、实现现代教育媒体手段与实验资源的整合,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也是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把现代教育媒体手段与实验室资源有效整合起来, 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如:在家鸽的观察实验中, 通过多媒体演示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总结与评价等能力, 在研究骨的成分的实验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多准备几种骨材料, 进行对比实验, 这样更有利于增加实验的科学性, 让学生亲身感受鉴定骨成分的乐趣。尤其是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的探究性试验, 科学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等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当实验成功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欢呼雀跃, 甚少有的学生会手舞足蹈地跳起来, 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成果的乐趣, 在探究中提高了能力。
2. 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攻破教学难关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对某些概念、结构、原理的理解较为困难时,教会学生利用现有的图书、网络、电教媒体等手段, 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 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 有效攻克教学难关。
三、探索路径其乐无穷, 展望前景充满勃勃生机
生物科学未知领域知识众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种意识, 要有探索热情和探索动力, 努力去寻找科学答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DNA分子相关结构, 了解病因机理, 体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高寒地区的战士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或蔬菜, 将寒带鱼的抗冻基因转移到苹果等植物体内, 使苹果等果实具有高抗冻能力, 让每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尽情地享受新鲜蔬菜或水果的味道。又如, DNA是遗传物质, 具有特异性, 利用该特异性可以做亲子鉴定寻找失散的亲人, 还可利用DNA的检测结果给罪犯定罪。目前正在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难题。
【兴趣与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11-22
体育兴趣与能力07-04
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能力05-26
激发兴趣提升阅读能力07-02
诱发兴趣 提高作文能力09-25
音乐课堂中激发兴趣提升能力的途径08-16
兴趣培养与保持10-30
历史教学与兴趣培养06-08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11-24
英语教学与兴趣培养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