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2024-09-27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精选12篇)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1

1. 引言

模具是“工业之母”,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对模具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据权威专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模具人才大多不符合企业需求,岗位适应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全国高职院校都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模具专业课程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课程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的,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课程为对象,建设双职双师型师资队伍,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开辟校企合作途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矛盾与问题也随之而来,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得更为尖锐,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匹配。

2. 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模具专业不是单纯的理论性学科,而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要具有很强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要能有益于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国内的诸多高职院校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内教育教学特点,开展项目化教学,进行课程改革。目前,我院模具专业课程正在实践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教室,让教师离开讲台,让生产车间成为师生共同的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以满足岗位需求,适应社会。要让项目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尤其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模具课程来说,必须有良好的运行环境,要充分保障软件与硬件条件,其中包括教师开展项目教学的能力。

模具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如何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模具任务来进行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不是讲授的中心,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以辅导者的身份,以一次次服务性技术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并且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实态度、严谨作风等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项目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者、知识的倾诉者、技能的传授者、活动的领导者;学生是被动者、知识的倾听者、技能的接受者、活动的服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对教师怨声载道,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项目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一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如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是这个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评价者,学生是这个活动的实施者。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如道德素养、心理素养、语言素养、职业素养等,还要具备扎实的单门学科与系统学科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随时为学生解决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项目设计能力

主要是指在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为项目开展而精心准备、有效地安排内容的能力。它主要包括项目教材选择能力、教材解读能力、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创新能力、教学情境与学生特点的分析判断能力。此设计有别于传统备课,项目内容要求真实,要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可实践,它既要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内,又要能贴合实践生产。

(2)项目组织能力

主要是指在安排好项目内容的基础上,保障活动顺利实施的能力。它包括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服务能力等。整个项目活动是在实习车间完成,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由于模具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实践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如模具制造、试模等环节,因此教师不仅要确保项目活动的成功,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而且要负责教学安全,确保学生不受意外伤害。

(3)项目研究能力

主要是指项目活动以后所表现的能力,它包括教师对项目内容的深入拓展能力,项目开展形式的创新能力,遗留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等等。这些有利于后续项目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4.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项目教学对模具专业课程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挑战与考验,但又不得不面临这种严峻形势。以我院模具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为例,其师资结构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模具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数据显示,模具专业课程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有的虽然在企业工作过,但时间较为短暂,且有的从事的工作基本与模具无关,而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能随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

(2)缺乏系统性模具专业知识

目前,模具专业课程教师掌握的大多是单门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只擅长模具CAD/CAM,有的教师只了解冷冲模设计方面的知识,对模具方面其他知识一概不知。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模具知识,而不是单门学科知识,要求教师能将所有学科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既要了解各门学科特点,又要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既要擅长单门学科,又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项目教学。如我院正在实施的《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应用》这门项目课程,要求教师掌握模具的制造方法、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的使用与操作、塑料成型的工艺参数设置、模具的结构、制品缺陷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系统学习,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3)缺乏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模具专业课程教师以青年为主力军,一些年长的、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则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因此,教学任务主要由年轻人完成。他们生长在比较幸福的年代,有的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中大多数目前正处于新家庭建设或稳定时期,子女尚幼小,需要照顾,而实践项目教学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缺少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5. 高职模具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教师能力培养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教师能力的提升已迫在眉睫。针对这种形势,我院模具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已正式启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企业锻炼

常州长三角模具城是我院模具教师的培训基地,截止到目前,共有5名年青教师到模具企业挂职锻炼,向企业员工学习,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方面知识,为今后胜任项目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教师帮带

在每门课程的项目教学在第一轮开展过程中,学院都要求不懂、不会的教师主动跟在主带教师后进行学习。如在《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应用》这门课中,要求教师会识别塑料,操作注塑机等,而传统教学并没有真正实施这些环节,只是纸上谈兵,要想加入这门课程的项目教学队伍的教师只能向会的教师虚心学习,以便今后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3)外聘教师

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有时并不是每个工种本专业教师都能胜任,如《模具机械加工》这门项目课程,有普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而本专业教师不擅长普通机加工,只能聘用机械专业的教师担任主带教师,本专业教师向其学习,完成第一轮教学。

(4)自主学习

除硬性要求教师进企业进修和向他人学习外,有不少教师已经感受到了项目教学的压力,主动学习,如有的教师自学模具设计软件,有的教师主动学习数控操作,等等。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良好风气,促进教风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6. 结语

高职模具专业项目教学教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院关心、系部推动、教师主动,即学院出台相关的政策激励教师进企业锻炼,为教师消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学习培训;系部要为教师联系正规企业,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主动、虚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才会拥有一支素质过高、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推进模具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促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摘要:作者以本院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教师为例, 分析从传统教学到项目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及对教师项目教学的能力要求, 并根据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师资状况, 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 提出合理化建议, 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推动模具专业课程全面项目化教学, 促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教师角色,能力要求,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志刚.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模具专业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2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企业方面的知识,具备相关能力,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质量检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相关管理工作等的实用型管理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掌握英语、计算机、政治、法律、统计等基础知识;掌握经济、管理、营销及现代企业营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管理沟通、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2、基本技能要求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英语达到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的基本要求,能进行简单英语对话;具有较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3、专业技能要求

熟悉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及法律体系,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统计分析、调研报告、营销方案及人力资源方案撰写方面的能力;具有利用计算机处理工商管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具备一定的商务管理能力;具有营销策划能力等专业技能。

4、综合技能要求

具备应有的法律知识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热爱本专业,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5、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3

关键词: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Training Objective,Ability and Teaching Seminars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He Zeheng,Geng Wenli,Hu Jing,Zhang Yu

(Computer&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150028,China)

Abstract:Based on experience to the proposed university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should be to foster the letter "compound" talent primary objective,and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to structure,curriculum.On the full understanding and in-depth teaching of the major as reference.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Training objectives;Compound talents;Ability

一、引言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教育部近10年新开设的专业,清华等高校相继开设了此专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管理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和高度重视,并由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国急需大量既懂信息管理又懂技术的专门人才。高校应尽快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师生都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进而培养出最具有竞争力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信管专业人才。

我校在1996年开设此专业,本文分析了教育部对信管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及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结合我们该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论述了目前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及新观点。

二、培养目标分析

(一)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首要目标

从近10年来学生就业情况看,许多单位招聘时对信管专业的毕业生了解不够,一般只认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既学技术,又学管理,而忽略或意识不到他们是技术和管理综合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甚至有些师生也说不清自己专业特点,导致招聘时受冷落。我们认为,信管专业的毕业生最应该强调的也是最有优势的专业特长在于“复合型”上,因为,通常该专业从技术上比不了计算机专业,从管理上比不了工商管理等专业,而“复合型”又是计算机或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具备的,可以说,“复合型”本身就是信管专业的“专业”。

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学科综合性。信管专业正是综合了管理、信息、系统和行为科学等学科,学科交叉的融合和创新思维正是该专业最重要的特征,这是其他独立学科或专业难以取代和涵盖的。

(二)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是优秀企业的领军人物

1.信管专业的学生是按复合型特点来培养的。任何一个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不仅要有专业技术实力,更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处于当今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这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实施就必须有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所以,统领管理和信息技术的CEO或CIO最佳的专业人选当然要首推信管专业人才。

2.企业中现有复合型人才匮乏。多年来,我们从事信息系统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经常有机会把一些高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在转化过程中,比如为企业研制一个信息系统,最困难也最费时的工作之一就是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配合,常常会因为搞技术的不懂业务,搞业务的不懂技术使得系统达不到最佳的效果甚至于返工。这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企业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因此,高校为企业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势在必行,复合型人才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作用。

三、能力结构分析

相应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结构:

(一)技术能力。包括:1.操作计算机。2.程序设计。3.逻辑推理。4.数量统计与分析。5.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运用。6.系统分析与设计。7.数据处理。8.高新技术再学习。

(二)管理能力。包括:1.认识。2.预见。3.创造。4.决断。5.统帅。6.影响。7.行为。8.控制。

(三)人际能力。包括:1.计划。2.协调。3.沟通。4.人事。

四、课程设置分析

依据上述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就不难设置了。然而,除教育部关于信管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外,所有其它课程的设置在各高校是不同的,区别体现在工科、商科等学科特色上,而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和能力结构方面应该是一致的。这一原则不仅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且要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应该强调每一门课程都要渗透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应用关系,不要只顾孤立的教学。为此,我们认为,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教学层面:

(一)信息系统。这是课程体系的核心。重点应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使用,利用信息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课程应包括信息系统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

(二)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实施、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学生应熟悉计算机硬件、软件、通讯技术、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从事信管专业的人员必须时常更新知识,所以还应通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当前和未来信息技术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不具备这种学习能力就可能被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所淘汰。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原理、各类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三)组织环境。为了在企业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的组织功能、组织环境、组织文化和特点以及业务处理流程有所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组织环境是信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与此相关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组织战略与企业行为学、市场营销、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IT项目管理、电子商务等。

(四)分析技能。在企业有效地设计、开发和实施信息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分析技能,包括数据分类、建立模型、系统分析设计和统计。这些分析技能也是了解、交流复杂的组织形式、实施信息系统的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

作者简介:何泽恒(1956-),男,哈尔滨商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从事数据库、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教学与应用软件研制。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4

一、学生法律创新的人格化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 是社会主体在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 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皈依感, 是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坚定的法律信仰, 是适当把握各种法律关系, 深入进行法律价值考量, 理性评判法律规则, 准确分析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规则的前提, 是法律创新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创新成功的前提。

坚定的法律信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宗旨;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认同职业理想、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培养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主要通过职业道德、法律逻辑等课程和法律讲座、法律论坛等途径进行。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 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 因为只有具备独立人格意识的人, 才不会迷信权威而人云亦云, 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才不会屈从于权势的压力而歪曲事实, 才敢于大胆探索真理并坚持真理。本科法学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较强的自信心、协同合作精神的教育, 使他们成为具有成功的心理、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以及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耐挫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衡量创新素质的标准, 但最基本的内涵有三个: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 、规则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加强和引导, 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研讨等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上述意识的养成。

二、学生法律创新的智力化能力培养目标

任何一种创新, 都是对新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 并与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劳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正相关,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储备,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此, 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得广博的知识, 这是必须坚持并需要认真做好的。但在重视学生广博知识的积累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知识不是一堆零碎无秩序的信息团, 而是相互联系的、有层次和有组织的结构。结构化的知识, 是已有经验的一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在认识中相当于一种理论或内部认识模式, 其功能在于吸收新信息、解释新情景, 起到预测和展望现实以外的东西的作用。由此可见, 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起到自动同化外部信息, 使某些认知过程自动进行, 减轻思维负担, 进而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因此, 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不只是知识的广博与否, 更为重要的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法学本科教育必须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以下四个层次的知识, 并使它们相互沟通、互为内表。

1. 丰富的社会、法律方面的感性经验和感性知识。

这是本科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最底层, 是知识结构真实的地基, 是学生在专业上深化发展的基础。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课外阅读、人文素质讲座、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完成。

2. 宽厚的法学理论知识, 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并掌握它的科学方法论。

这是法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规定了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性质。法学本科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

(1) 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是揭示法律和法律现象与规律的系统理论和学说, 在法学学科体系中起着支柱作用, 对于大学生产生全新的法律思想和法律观念、科学的法律思维和研究法律现象的理性态度有重大意义。

(2) 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创新要以充分认识、尊重、继承和利用法律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为基础, 所以, 必须系统学习14门核心课程, 并做到对现行法律法规熟知于心, 全面系统掌握。

3. 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 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 形成较宽的知识面。

这是使学生拥有创新所需的深厚知识底蕴所必需的。

4. 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 包括本国语言、外国语言等。

三、学生法律创新的思维和技能培养目标

法律创新不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一定法律意识指导下对法律知识的活化, 这就需要一定的法律创新思维和技能。

1. 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体包括阅读能力, 查找文献的能力, 观察、分析、判断、提出问题的能力, 收集数据的能力, 抽象、概括的能力, 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2. 法律创新思维能力。

包括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以及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等。学生的法律创新思维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与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司法案件中存在的与法律、法理不符的问题中, 以及分析、评价已有法律原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与背离的过程中培养的。法学本科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这种机会和条件。

3. 法律表达能力。

法律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准确、精练的表达是法律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 而深刻、雄辩、创造性的表达则是法律人优秀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法律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法学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备准确、精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所涉问题的能力。

4. 探知法律事实和“获取法律”的能力。

探知法律事实, 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 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获取法律”的能力, 即能够从浩瀚的法律典章中迅速查找到办理具体法律事务所需的法律依据。“获取法律”的能力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潜在认知能力, 这种能力可使人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预测性、应变性和创新性, 法学本科教育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培养学生的法律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法学本科教育应紧紧围绕上述培养目标, 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以及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面全面建设、协调发展, 以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合力, 保证本科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符启林, 程益群.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与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6) .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5

摘 要:以中山周边企事单位和秘书人员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商务文秘岗位和职业能力调查及工作任务分析可以确定商务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具体建议有:职业公共能力课程设置以够用实用为主;减少理论性过强过难课程,加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度;强化职业特定能力课程,增加企业管理课程;适度增加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关键词:商务文秘;工作过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山地处珠三角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周边地区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大量合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迅速发展,各类人才需求激增。作为公司制最基本人员的秘书逐渐成为市场需求量最大的职位之一。根据中山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山将实施“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服务业。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形势下,秘书需求更加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综观中山周边地区各大中专院校存在培养方向单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方向与社会需求出现矛盾,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混乱随意的情况。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不扎实,就业质量不高。笔者通过调研探讨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系构建。

一、调研基本思路和调研方式

以职业活动和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职业能力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采用文献参考、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电话访谈、当面访谈。针对中山下辖6区18个镇的企事业进行调研,有格兰仕、长虹电器、TCL(空调器)、诺尔达铜管、高泰电器、广兴纺织印染公司、协诚金属制品公司、骏诚人才公司、腾龙塑胶制品公司、国贸酒店、先行广告制品等多家不同规模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别向企业领导、部门经理、部门秘书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同层次人员发放《秘书应具备的能力调查问卷》、《秘书岗位和工作任务调查问卷》;通过走访调研了解秘书岗位、工作任务、秘书能力素质要求;以《中山国际人才网》、《智海人才网》、《中山人才网》等网站及人才市场招聘信息为文献信息来源,关注市场对秘书职业需求动态,了解市场对秘书工作岗位要求新方向;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访谈和发放《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秘书岗位和工作任务调查问卷》,了解秘书岗位组成,工作任务分析描述、课程开设实用情况、秘书能力培养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8张,回收有效问卷289张,电话访谈75人次,面话访谈46次。网络调查30次。网络查询78次。

二、商务文秘专业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调查是对专业职业类和岗位群的调查,分析职业组成情况和主要职业岗位组成及对岗位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组织规模性质不同,就业岗位也不相同。在中山秘书就业岗位主要有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

生产型企业主要为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各类制造业,此类企业部门众多,人员庞大,岗位群体可分为三大类:管理者、行政服务人员、操作工人。秘书属于行政服务人员。这类企业秘书岗位较复杂,主要有前台、办公室文员、人事行政总务后勤部门文员以及分布在生产部、业务部、采购部、技术部、企划部等各部门的行政服务人员及各类助理专员。主要从事辅助性办公室常规工作、行政人事工作、文书文件处理工作及企业日常管理事务。

服务型企业有商贸、旅店饮食、物流仓储、广告媒体、会展服务、旅游咨询等企业。此类企业规模不大,部门较少,人员相对较少。岗位群体包括管理者、业务人员、行政服务人员。岗位主要为前台秘书、部门经理助理、接待客服专员、资料文员等,岗位类别较单一。综上所述秘书岗位主要有文员助理、专员、专业秘书三大类。

三、商务文秘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文秘专业岗位组成及工作任务分析表如下。

四、商务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从上面调查结果看:中山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秘书分工不是太细,往往集秘书工作、行政人事管理、生产后勤质量管理、宣传活动管理、数据统计、法律事务、营销财务多种工作于一身,秘书除了须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掌握与秘书工作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大型民营企业秘书多数在不同部门从事秘书工作中部分专职工作。由此可见综合秘书和专门秘书是中山民营企业秘书需求的`主要类型。针对秘书具备能力调查得出的数据如下。

可以看出秘书岗位对人才能力多元化或多面手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培养方向过窄,大大制约了秘书人才培养。商务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可调整为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建设需要,具备良好文秘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好人际交往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办公设备使用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社会团体从事办公事务、接待、文档资料管理、会议管理、文书撰写、行政人事后勤管理、数据管理、生产质量管理、公关商务宣传活动管理等工作的文员助理、专员秘书等中高级文秘专业技能人才。

五、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新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课程与工作关联性、实践性课程开设等问题调查,了解到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课过多,过分强调理论课程,不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部分专业类课程难度大实用性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设计编排不能体现工作过程。课程设置滞后实际需要,和就业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课程设置未结合当地产业背景,企业管理课程及办公软件应用课程过少。建议以工作岗位分类及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将课程设置调整为职业公共能力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特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六、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第一,职业公共能力课程设置以够用实用为主。删除文化基础课,开设人际沟通、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英语口语与函电、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视指导、团队合作、统计方法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也可开设插花、茶艺、品酒、交际舞、音乐欣赏、形体、职业形象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人文素养课程。第二,减少理论性过强过难课程,加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度。文档管理、会议事务、商务礼仪、综合事务、接待事务等课程可提取校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和案例为教学资源素材,以一体化课程形式授课。安排学生参与校内活动组织策划,以礼仪队和学校管理机构为依托,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以技能节专业竞赛促进实践教学开展;也可走出校园定期组织参观,协助企业整理文档或承办企业活动;举办企业专家讲座、邀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教学,校企合办校中公司等形式活化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第三,强化职业特定能力课程,增加企业管理课程。如生产管理、人事后勤管理、销售管理、客户管理、跟单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客服管理、数据管理、企业活动管理、商务管理课程。第四,适度增加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一是加大与秘书工作相关办公软件课程比重。秘书工作与计算机操作密切相关,适度增加EXCEL在行政人事生产管理中的应用、Office高级应用、Powerpoint文档演示应用、CAD图文管理应用、Photoshop企业宣传应用、网站建设应用、网络办公等计算机软件高级应用课程,同时增加上机课,强化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企业管理软件课程学习。秘书工作涉及各种企业管理软件使用,如OA办公系统、ERP、SAP企业管理软件,这类课程可增进学生对企业运行管理的了解,训练学生使用企业管理软件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三是适当增加行业背景课程。调查得知80%以上公司都要求秘书最好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知识,可增加中山当地特色经济和五大支柱行业知识背景课程,当地经济发展概况和当地人文地理等综合性课程四是职业拓展能力包括会计管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分析策划宣传营销能力、法律事务处理、电子商务管理等能力。课程设置要有所体现。可开设会计出纳实务、企业法律、企业文化宣传管理、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适量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杨喜军,刘小年.谈基于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文秘专业岗位能力定位[J].高教论坛,2012,(2)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2-01

我院于2007年成功申报工程造价专业,为了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院的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基础上,以及对市场需求调查与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炼造价专业的培养方案、模式及目标,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检验既定方案与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一、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定位培养方向时,必须突出“应用型”特色,要注重教育应用和实践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有熟练编制建筑、安装、装饰及市政工程等各专业工程招标投标文件以及预、结算文件的能力,成为知识结构相对健全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毕业后到设计院、建筑业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

应用型本科造价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在毕业时还应具备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等项目前期决策的能力、编制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等一切造价工程师应具备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是文理科省兼招专业,分别设文理两套课程体系,对于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程略有差异,如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要求的深度略低于理科,课程的设置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专业课中,除了土建专业的造价课程外,还开设了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等,紧密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合从事各个专业的造价工作。此外,还开设了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房地产估价、国际工程估价、建设监理概论、建设法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健全,使学生对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中各个角色有所了解,能更快的适应行业。另外,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必须突出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材选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均应突出应用性,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需要,突出应用型教学特色。其中,教材是基础和关键。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以应用为目的,深度不需要与建筑工程专业一致,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等专业课程以最新颁布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由于教材往往滞后于新规范、新标准,所以造价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必须跟上行业步伐,对新规范、新标准同步传授与学生。2010年工程造价教研室老师参与编写《建筑工程计价》这门教材,此本教材突出应用性,里面的例题、复习题和参考案例都已实际工程为模板,使学生们掌握对于如何做一个完整的造价文件。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自身培养与外聘相结合

工程造价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必全部必须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要求。造价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同样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普遍存在着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学历高,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种情况,所以学院应在注重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一些施工单位和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把年轻教师送到工程一线去学习和锻炼,经历一到两年的时间,优秀的高学历教师的实践能力会等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重点能够明显突出。我校在2008年、2009年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教师都参与其中,对施工技术问题能有了更好的实践经验,之后讲述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有很大的提高。

由于工程造价专业近几年的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在招生规模较大,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足的情况。在充分发挥自己学院专任教师的基础上,可以聘请校外的知名教师和工程一线的工程师来补充不足的师资。外聘的知名教师可以给学院带来兄弟院校的研究成果,对学生来讲可以接收更多的专业思想,对学生的成长来讲非常有好处;对于专业性质较强的实习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他们经验丰富,讲课具体,尤其在工地现场的讲解,可以解答学生在课本上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工程一线的工程师刚开始讲课存在如授课经验不足,或语速过快,或讲课的条理性较差等问题,所以学院也应注重培养一批稳定的一线工程师外聘教师,既节约学校开支,教学质量又可以得到保证。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定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内容及专业特色等问题颇具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7

1 形势背景

目前, 高等护理教育的重心已从专科教育转向本科教育, 从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研究生教育, 从从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于2011年提升为一级学科。护理教育体系发展完善, 层次结构明朗。这要求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本科教育基础扎实, 根基深, 其培养目标是灵魂, 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等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 是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培养目标越明确、越详细, 教学越有据可依。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卫生体制的改革,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现代护理专业人才功能日趋丰富[2], 角色日益细化, 工作内容更加专门化, 医疗机构层次细化, 要求配备具有相应护理才能的专业人才。随着中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科护士已然是社会护理事业的主力军, 也是更高级护理专家和学者的储备力量, 这些都要求培养目标中对本科护理人才的能力培养规格更加细化, 专业核心能力更加明确。这样, 护理本科人才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才能满足社会保健事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 培养目标中专业核心能力问题

2.1 核心能力描述不明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87年第一次规定护理本科生应获得7项能力, 一些护理院校相继进行了大量研究, 修订了护理本科学生培养目标。但全国各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描述普遍比较模糊, 总体目标和分目标只是阐述的文字不尽相同, 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详细的规定, 基本都是对1996年协和医科大学和1998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研究成果的诠释。因此, 各护理院校对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含糊;专业核心能力没有层次, 可操作性不强, 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 也不能体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 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能力培养。考查我国高等院校护理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 可以看出, 很多院校的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需要培养哪些专业核心能力。其培养目标中的能力要求通常是按照传统的学科教学来概括性地规定的, 比如“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从事护理临床、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专业外文编辑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具有常见急症的急救及处理能力”、具有“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具有护理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但没有明确说明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达到这些要求, 因此对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指导性不强。

2.2 能力要求没有层次

当今社会是一个鼓励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时代,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创新就不可能用模具化的教学目标, 教育者必须在教育制度范围内允许且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种层次的护理专门人才, 实现不同能力学生的人生价值, 适应临床不同职业的阶梯要求。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详细的、具有层次的、可操作的培养目标计划。

目前国内高等护理院校护理本科的培养目标中各项能力目标间没有层次递增性, 似乎各项能力同等重要;各项能力范围内也没有层次要求, 所以各项能力都只有一个量化规格。但基础知识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项能力的掌握程度肯定有区别。西方发达国家的护理本科教育的核心能力结构和层次非常具体, 每项能力内部也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分为几个层次。

2.3 人才培养规格陈旧, 不能反应现代护理人才能力要求[2]

查阅全国各院校本科培养目标, 大致相同, 主要是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仍然体现的是生物医学模式, 没有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的医学模式。以复旦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护理本科培养目标为例, 虽然复旦大学的培养目标较为详细, 但主要是体现了生物学要求, 对心理、社会知识和护理要求基本没有提及。这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不能反映现代医疗体制改革要求。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均强调基本卫生服务, 要求有饱满的公共卫生知识基础。根据“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理知识掌握及需求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护士缺乏公共卫生护理知识[3]。然而,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 应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内容。目前我国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 即使有涉及公共卫生课程, 但不完整, 且课时很少。

2.4 缺乏核心专业能力研究

由于护理学科发展较为滞后, 队伍弱小, 任务艰巨, 没有形成专业的核心能力研究团队, 难以制订较为统一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以能力为本位 (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的护理本科教育模式是教育界重点研究内容[4], 这是从西方引进的理念, 到目前还没有什么广泛推广的成果。其原因是专业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问题。过去,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尤其是本科护理教育主要借助医生的力量, 现在虽然很多院校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力量不断增强, 但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和科研人才。限制专业师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英语应用能力。研究人员和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制订出符合护理教育国际发展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 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专门人才[5]。

3 有关护理本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建议

首先, 教育部门应广泛调研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体健康照顾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生价值观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的方式[6]。社会不同群体及不同人生阶段需要的健康照顾人员的核心能力有较大区别。正如我国的医院都按照能治疗的疾病和能促进的健康状况不同而分为“三级六等”, 那么医务护理人员的能力也有相应的不同要求, 在级别较低医院就医或进行保健咨询的患者需要的护理照顾比在高级医院进行相关活动的患者需要的更简单, 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要求就相应要低一些, 但是知识面要求更广。学生应根据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 结合经验知识的积累, 综合评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学习活动和健康照顾活动。

其次, 向护理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其中美国护理学院协会 (American Assocaition of College of Nursing) 对护理本科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有详细规定。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对护理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规定 (Regulation) 也非常详尽。在其护理学院的学生手册 (Students Handbook) 上有详细说明和具体的培养方式及要求, 护理本科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核心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护理治疗能力、健康促进或风险降低能力、疾病管理能力、专业领导能力、伦理实践能力、循证实践能力、全球文化能力。这9种能力逐渐递进, 相互关联。护理照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需要医学专业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服务性工作, 最基本的能力是沟通能力。这里说的沟通是指有效的沟通, 包括与健康照顾和疾病治疗直接相关的沟通, 也包括与健康促进间接相关的沟通。多元文化的碰撞在临床上并不是每一例病例都会发生的, 是有一定概率的, 尤其对中国这样经济和地位快速崛起的国家, 全球文化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 护理本科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目的是为临床培养中坚力量, 为护理研究生教育储备人才。研究型人才储备, 需要坚实的基本文化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获得、筛选、归纳、总结能力。文化知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7];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课题项目执行过程培养, 可采用指导教师模式;信息获得能力可在项目研讨过程中提升。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专门的课程进行训练和长期培养。美国护理本科培养这3项能力的课程有:全球文化、护理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等。目前, 我国各护理院校本科培养方案中没有课程专门培养这些能力。建议在课程教学中, 加强相关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

4 核心能力层次初探

根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纲要, 借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 (AACN) 对本科学士学位学生能力层次的要求, 护理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分3个层次:操作者的核心能力;专业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护理专家新手的核心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生目标, 最基本的社会定位就是护理操作者, 在护理操作中运用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护理治疗能力和健康照顾能力、健康促进或风险降低能力、疾病管理能力。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 那职业定位可以是照顾专家, 应该具备专业领导能力、伦理实践能力。本科学生是操作者和研究者的中间人群, 其最优秀的学生可定位为临床学者新手, 应该具备学术实践能力, 比如循证实践能力和全球文化能力。

有了明确的专业核心能力层次结构和递进关系, 能更好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样, 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学习有据可依, 学习效果更显著, 能做到事半功倍。

5 结语

21世纪是护理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2011年护理学被批准为一级学科以后, 护理本科教育任重而道远, 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制订为起点,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抓手, 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实用性护理人才, 为护理研究储备人才, 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鞠永熙, 孙峰.护理教育中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9 (7) :91-93.

[2]许少英.论护理专业本科生核心能力培养[J].现代护理报, 2009 (7) :80-82.

[3]曾维, 吴惠平.深圳市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理知识掌握及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5) :1788-1789.

[4]李秋萍, 杨支兰.护理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2) :77-78.

[5]李守国, 张霄艳, 严靖.适应国际化趋势的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 2007, 4 (21) :1291-1293.

[6]Ian Blackman, Margaret Hall.Undergraduate nurse variables that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clinical competence in nursing[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2007, 8 (2) :222-236.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8

1 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目标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职业教育目标的构成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人们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描述:“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种属于普遍性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用于所有教育实践。随着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价值观和职业活动本质观的取向发展,普遍性目标在职业教育具体可操作性面前变得越来越乏力。

2 基于OBE理念的教育目标

1956年至1966年,布卢姆等对教育目标进行了持续研究,提出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有关研究将职业教育目标分为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发展能力三个领域[1]。李坤崇教授将教育目标解释为学生毕业后3~5年应达成的职业生涯与专业成就[2],与高职院校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

2014年黑龙江职业学院在OBE理念和英国学者瑞文斯首创的在行动学习理念指导下探索实施“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学模式改革,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在专业改革上首先建置教育目标及能力指标。这里所说的专业培养目标即基于OBE理念的教育目标,是专业课程目的之广泛叙述[2]。

3职业能力、核心能力与基于OBE理念的核心能力

3.1职业能力

我国现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概念,但随着职业岗位责任范围的不断扩大,职业能力成为一个动态的、多维的概念。结构主义将职业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即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者也称为关键能力;过程主义认为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已有知识的类化迁移,使相关的一般能力得到特殊的发展和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综合能力;OBE理论所指的职业能力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3]。这与高职人才培养能力的知识、能力、素质是一致的。

3.2 核心能力

1972年梅腾斯在向欧盟提交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专题报告中,第一次运用了核心能力[4];1974年梅腾斯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中对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的论述。梅腾斯认为核心能力是指具体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技能,是跨专业的、可携带的能力。核心能力提出后,很快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发展。英国实施了六项核心能力[5];美国提出劳动者应拥有五种基础能力[6];新加坡在就业技能体系中提出十项基本技能[7]。

20世纪末出现的一场波及全球的新技术革命从根本上影响了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社会最需要的是能不断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人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并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可见这里的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专业岗位所必需的通用能力。2011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编制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大纲》(第一版)提出:“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等,并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基于OBE理念的核心能力与能力指标

李坤崇教授在《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中将核心能力界定为学生在毕业时应达成职业生涯与专业成就的能力及知识,应明确特定的知识、技能及态度[2]。核心能力是大学生毕业时胜过扮演某个职位或工作角色所需具备的才能、知识、技术、判断、态度、价值观和人格,是学生经历一段学习经历后的学习成果,这种成果由学生所表现的能力来衡量。OBE核心能力的“核心”是指中心、主要、重要的且具竞争力的,而不是基本、高深、外围或细微末节的能力。

在OBE理念下,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均是对学生毕业时成就的声明。能力指标是把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项目转化为可以观察、评量的具体行为,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2]。黑龙江职业学院在实施“成果导向+行动学习”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提炼校院核心能力,同时建置专业培养目标及能力指标。

4 基于OBE理念的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能力指标的建置途径

4.1 以学生为中心

OBE理念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业分数,而是在学习历程结束后学生真正拥有的能力;因此,学生是能力的主动建构者。在能力指标的建置过程中需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而要以学生为本位,确定学生毕业后可达成的主要能力。

4.2 秉承纵向连贯

在三级核心能力建置过程中,校、院、专业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纵向连贯、环环相扣,即专业能力指标呼应院核心能力,院核心能力呼应校核心能力。如在对校核心能力“职业素养”能力指标的建置上,院核心能力为“具备遵守法律法规、忠诚职业、适应变迁的能力”;专业能力指标为“具备质量意识、知法守法、忠诚职业的能力”和“具备适应岗位转换和行业发展中岗位要求变化的能力”。

4.3 横向整合

专业能力指标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由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选修模组共同达成,在建置过程中应由所有任课教师参与讨论、沟通整合。如在对核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指标的建置上,建置为“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具备信息搜集、处理、展示的能力”两个项目,则丢弃了核心能力中的“创新”,创新能力虽然在统整课程中体现得不明显;但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及选修模组中会有更多体现,只不过每类课程达成此项能力所占的权重不同,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修改为“具备学会学习、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和“具备工艺改进、技术革新的能力”两个项目。

4.4 给予学生高度期许

教育目标和核心能力是对学生达到较高层次表现的期待[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成果为导向,以最终成果来展现学生的学习表现,推动所有学生获得能带得走的能力。高度期许强调学生达到较高层次的绩效,并具有达成的可能性。如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将“从事中药生产、经营与服务等工作的中药师”,修改为“从事中药生产、经营与服务、监督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监督管理”是对自身岗位管理及对他人岗位的监督,是学生在生产、经营与服务基础上能达到的较高层次的绩效,同时也是通过学校营造成功情境及学生自身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4.5 清晰可达成

专业能力指标应是学生表现成果的清晰呈现,具有达成的可能性。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的起始点,学生通过达成课程目标、教学单元目标,从而达成专业核心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获得学习预期达到的美好愿景。如在核心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指标建置中,“具备控制药品质量风险的能力”定位较高,不具有普遍性,学生很难达到。因此,将其修改为“具备解决中药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4.6 展现行业特色

依据专业面向的行业发展趋势、职场需求、学生个人能力及发展、家长与校友期望等向度,在呼应校核心能力的前提下,赋予时代性的培养目标及能力指标。如在“责任关怀”能力指标建置上,确定为“具备承担公众健康责任,为社会提供安全药品的能力”和“具备尊重生命,用同理心对待用药群体的能力”。随着药品不良事件的频频发生,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因此,应倡导人们树立承担公众健康责任意识、呼唤尊重生命的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建立并最终达成以上能力指标,既是行业特色,也是社会责任。

摘要: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育开始时给予学生学习历程的清晰愿景。笔者就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的界定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并实践基于OBE理念的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建置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OBE理念,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建置

参考文献

[1]孙善学.职业教育目标、目标分类与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20-23.

[2]李坤崇.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M].台北:台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史庆.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J].外国教育资料,1997(06):47-52.

[6]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dministration(DOLETA).Workplace essential skills: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scans competencies and foundation skills[M].Iowa:Us Department of Labor,2000.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9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标,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国家教育部曾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经济全球化对高职商务英语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认识上和行为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如何快速提高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们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英语教师对商英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定位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初步形成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能力合理定位为依据,突破校本位观念,充分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系统学习与实操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

2.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较全面的现代商务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涉外商务活动,以及能使用多种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以培养涉外商务和英语应用技能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专业技能为重点;商务英语专业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三资企业、涉外企业、私人企业,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需要一大批既熟练掌握英语又具有一定涉外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商英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构成凸显了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

3.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分析

所谓“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把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教学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学最终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互动结构。其中的理论教学指的是系统学习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是指围绕着职业能力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即培养或锻炼胜任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基于这一要求,商英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如下几个层面:

3.1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汉语和英语交际能力。

3.2 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商务及办公环境的计算机应用理论。

3.3 国际商务知识和国际商务操作理论。

4.“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4.1 针对性。

针对技术员层面的商英专业人才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培养方案。

4.2 实用性。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课程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和考核体系。

4.3 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语言能力与商务技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4 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教学体系应包括适应学生未来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与专业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如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5.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是一项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近年来,我们注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破除校本位观念,增强实践教学,积极尝试。期间我有一些体会,具体思考如下:

5.1 科学设置教学项目。

在设置教学项目时,需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设计了包含职业认识、商务沟通等内容的“专业认知实训”,包含商务函电、进出口单证、电子商务等内容的“电子商务实训”等。在教学中加强开口和动手训练,强调能说会做,体现商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规范本专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较大限度地保证毕业学生至少拥有二到三门职业资格证书。

5.2 积极开展校内模拟实训。

在校内模拟实训中,师生共同收集实训教学对象,确定训练材料。教师根据收集的材料设计训练项目,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项目。此模式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较强的管理与协调能力、高度工作责任心和开拓创新的热情,从而保证实训效果。每周的英语角可依主题设计,诸如“电子商务实训”和“商务实践”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利用实训软件和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各种仿真的商务环境,引导学生细致体会,反复学习和操练。亦可搜集相关外贸资料进行翻译,熟悉外贸单证的填写和处理,积累相关的行业用语。学院口语实训室的建立,为模拟商品交易会提供了条件,可以根据实际交易会的流程模拟设计,实施教学。

5.3 大力参与校外实训。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习基地,在商务活动中不断寻找与教学内容契合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使学生充分运用理论知识,掌握技术要领,完成工作任务。例如,与大型商务酒店或贸易公司进行磋商,在该地建成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在交易会上的翻译、接待、办证等商务活动。提供国际商务代理、资料翻译等商务服务,训练和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国际商务能力。这里要以“对口”为基点,发挥师生的智慧,开辟更多商英专业学生实训基地。

5.4 规范教学文件,实施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

建立完备的教学文件,制订课程和实训的教学大纲,编制实训指导书,安排教学计划,建立技能训练题库。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工作才能有成效。对于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可推行“5T”教学步骤,即目标(target)、任务(task)、示范教学(teaching)、实操(training)和测试(testing)。在进行每项实训时,教师按照“5T”的教学步骤,确定实训目标和任务,演示实训内容和操作过程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在实训结束时,学生必须进行技能测试,依据测试结果和实训过程,写出相应的教学总结和效果评估。要不断开放思路想出更多有效的实训项目,为以后的实训教学提供参考。

6. 结语

总之,为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要逐步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商务运作和管理的现实问题主动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等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林伦伦, 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宋红艳.提高高职英语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 2006, (11) :108-109.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10

围绕着审计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巨大缺口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峻现状,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化与复合化,应用性与理论性等多重问题层叠矛盾、亟待解决。而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上述问题的落脚点集中体现在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

一、“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的界定

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产生同源、发展同步,由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构成,以会计为基础和中坚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暂称为“大会计”(崔伟,2015)。在“大会计”概念框架下,依托相对成熟的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成果,以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研究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也许能开出医治现阶段审计学专业在国内各高校发展建设迟缓的一剂良药。

传统上,有关“会计执业能力”的提法较多,如职业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建设思路、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等,经常以“执业能力”来强调会计的应用型或技能性。那么“执业能力”是否等同于“职业能力”?

这一问题的解析离不开对“能力”的界定。能力包括才能和办事的本领(王晓娜,2004)。前者是指行为人本身具备的素质与才能,即从主观方面看能力;后者从要办的事出发,即从客观方面提出要求,需要行为人具备什么本领,才能达到什么标准。

围绕能力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本文对“执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界定也基于此。执业能力是从人本身的角度来看能力,强调人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职业能力是从职业、岗位等角度看能力,强调职业、岗位、业务等不同层面要求人具备的才能和本领,也就是人是否具备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称职与否。良好的执业能力应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执业能力导向标准是高于职业能力导向标准的。

可见,“执业能力”不等同于“职业能力”,“会计执业能力”同样不等同于“会计职业能力”。“会计执业能力”强调会计人员主观方面的素质能力,高于基于某一会计工作(岗位或业务)本身的“会计职业能力”的客观要求。

“大会计”强调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三者在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应用体系和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共性,抽离共性形成“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框架,以此为核心着力点,联动三个专业的共建共赢。

二、“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的构成分析

“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应是建立在“大会计”岗位基本要求之上的,以“大会计”岗位群胜任能力为最低标准,要求“大会计”执业者应具备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与决策能力、会计信息逻辑思维能力与职业判断能力等。

“大会计”执业者应能够全面把握财经政策法规,并可以充分驾驭政策法规的应用;掌握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框架体系,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和应用能力,能够处理微观层面的业务问题;理解财务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与应用价值,具有会计、财务、审计综合业务和信息处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合理进行宏观层面的判断与决策;具备独立、客观、公正的良好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人际处理、表达和沟通能力。

1. 从“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涵盖的内容看来,“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应包括:

(1)政策法规的理解与应用能力;(2)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3)财会信息的逻辑应用与处理能力;(4)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5)良好的人际和沟通能力。

构成要素中,前三项属于硬要素,后两项属于软要素。所谓硬要素,是指能力的取得必须建立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就不可能转化成良好的应用和操作技能。硬要素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是“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下的课程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核心部分,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必开课程,应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两项软要素,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和其他职业化特性,需要在良好的职业氛围中,通过职业实践,充分积累职业经验。所以,软要素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训,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认识软要素的必要性,难以转化成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

2. 从执业能力的表现形式看,“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由四类构成:

(1)智力和知识能力;(2)技术和应用能力;(3)人际和沟通能力;(4)组织和管理能力。

其中,智力和知识能力,是指“大会计”执业者需要在复杂的政策、组织和人际环境中,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表象的信息加以甄别、获取、判断、理解、加工,并恰当运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执业者本身智力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体现。

技术和应用能力,是指“大会计”执业者运用会计、财务、审计等相关业务技能,解决基本业务操作问题,如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等。

人际和沟通能力,是指“大会计”执业者有效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协商、汇报的能力。

组织和管理能力,要求“大会计”执业者应具备尽量广阔的商业视角和管理意识,以利用职业判断和洞察力,协助进行企业管理与组织决策。

3. 从“大会计”服务于主体价值管理的角度看,“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应侧重于以下三方面的业务领域:

(1)税务与会计处理能力;(2)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能力;(3)财务会计与审计处理能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丁远教授认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就像“永动泵”,企业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决定自身产品的生产,从而产生与供应商之间原料的供求关系;企业向客户销售产品的收入,流转至供应商才能采购所需储备物资。这也是ERP的基本操作理念:以需定产,以产定购。在此关系网的关联之下,形成了企业业务经营、资金运作的基本思路。所以,财务会计在企业整个经营运作过程中作用重大,需要“用心良苦”地进行顶层设计。丁教授认为,企业规模由小到大,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心是不同的,三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分别是产品设计与营销、内部控制与管理、财务管理与审计。相对而言,三个时期的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分别为:税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这与笔者从“大会计”服务于主体价值管理的角度,对执业能力的分析是一致的。“大会计”对企业价值管理的效用,与企业发展、规模提升同步推进。

笔者对“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构成进行分解,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由于审计与会计、财务管理在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应用体系和专业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协同性,应用型审计学本科专业应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大会计”专业群应用体系,培养“大会计”专业群的审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明确本校学科专业的区域性、特色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对“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构成的研究与分解,本文认为,应建立以“大会计”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涵盖表1中各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开展教学组织与实施。

2.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设计如表2所示:

注:本表不包含通识教育课程。

3.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审计学专业的应用性、技能性,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行业需求、岗位需求充分统一结合起来,保持教学情景、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的一致性。但诸如单位保护商业机密、专业用工数量有限等传统财务会计实践难、难实践的问题,审计学专业的校外实践模式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是举步维艰。在这一客观状况下,改变传统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力度成为必然。利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训材料、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等软硬件的相互融合,构建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审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中训”、“做中悟”,强调学科专业核心执业能力养成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思路设计,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执业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审计学专业建设应定位在“大会计”概念框架下,依托相对成熟的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建设成果,以“大会计”核心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审计学本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建议如下:

第一,应考虑编写适用于专业群的综合实验课程(或综合实验项目)实验指导书,按业务循环、岗位流转和操作方式的不同,将学生的实验材料在专业群内传递使用。如,由财务管理学生进行财务与经营决策,由市场营销学生组织产品销售,由物流管理学生组织产品配送与生产采购,由会计学生根据业务情况编制账表资料,由审计学生审核财务决策与账表资料等,最后由财务管理学生根据账表资料分析过去、决策未来,由此完成企业一个周期的业务循环。

第二,应考虑建设专业群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强化综合性实验所依托的实验室环境建设,建设相应配套的综合实验教学场所,充分营造宏观和微观市场环境、主体环境、专业环境和业务环境,真正实现校内实践的“仿真”教学,促使学生对政策法规、企业管理、业务处理等知识的融会贯通,既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更能提升学生的辨识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郭云辉.审计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1).

李艳辉,杨录强.审计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6(1).

胡明兰.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11

关键词:c语言;结构调整;培养目标;工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59-02

一、C语言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地位

C语言自从1978年被贝尔实验室正式发布以来.30多年历久弥新。另外从语法角度来说,C++、JAVA、C#均直接继承于C语言语法。因此,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地位仍然无可替代。

二、C语言教学本质分析

C语言是一种属于机器的语言,所以对人来说,C语言就是一门新的外语。因此学习C语言与学习外语一样,都是易学难精。相比外语学习,C语言学习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可以粗略分为三个境界:Itl

1.语法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将主要学习变量定义方法、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函数定义及调用方法以及良好的编码规范等。对于语法问题。无论是谁,都只能去适应这门语言的规则,所以学生在学习C语言语法时普遍感到枯燥是可以理解的。

2.语义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使用C语言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比如“百钱买百鸡”、求素数、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等经典编程问题。在此阶段主要解决使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些C语言应用,学生普遍认为这些算法问题具有挑战性。这些题目经常成为C语言的考试内容,也是被很多学生认为能够从本门课程中学到的有用知识。

3.认知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语言背后的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原理,学习与语言无关的算法设计(包括数据结构知识),学习软件工程知识(比如分层体系结构等)等。在此主要解决如何按照工程要求(比如正确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性能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在结课时认识仍然是模糊的。当然,这也不可能仅仅通过C语言一门课程就能够让学生达到改变认知的地步,但这是四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习的目标之一。

三、C语言教学实践改革

因为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例如在讲授“百钱买百鸡”例子时完全可以同时涉及语法、算法和认知这三种境界。基于C语言教学本质的分析,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C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从结构方面进行如下调整:

1.淡化住运算讲授

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位运算。因为位运算不仅是一种基本运算,而且往往可以为工程提供一种高性能解决方案。但是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一方面位运算与计算机硬件高度相关,另一方面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来代替位运算解决方案,只是损失些性能而已。

2.弱化输入输出函数语法教学

虽然C语言的scanf和printf函数功能强大,但是能够正确运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涉及数据类型、数组、指针等众多内容。在输入输出基本通过GUI界面、数据存储大多经由DBMS的今天.熟练掌握scanf和printf函数已经不再是一种必需。

3.补充适当硬件知识

C语言提供的丰富数据类型让初学者有时难以理解:有必要如此区分整数和小数吗?不都是可以做四则运算吗?在不同数据类型统一运算时,因为自动类型转换得到的异常结果经常让初学者困惑不已。这个问题在编程语言层次上很难解释清楚,但是从硬件层次上却容易说明,因为其背后的硬件机理不同。

4.示范良好编码规范

在教学和上机实践中,始终贯穿并示范良好的编码规范。比如无论在循环中还是在分支中,坚持为程序块加上完整的块标志。在运算符的优先级讲述中,强调小括号可以改变并明晰计算的优先级,如此讲授不仅可以减少语法的讲授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程序设计质量。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示范如何在关键位置处加上调试输出语句.部分代替单步跟踪,提高程序调试效率。

5.强化程序设计方法教学

函数作为一个基础的程序设计工具,在实践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软件工程、各种软件设计方法的实现基础。另外.在函数层次编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问题抽象能力和模块划分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强化函数应用,比如要求以函数方式对问题进行设计,并且在上机实验中安排大作业,要求两个人协作完成,从而培养学生模块化问题解决意识和编程习惯。

6.侧重符合机器思维的算法讲授

在讲授如何求解最大公约数例子时,虽然辗转相除法效率很高,但是穷举法更容易理解和实现,而且也更加符合算法设计思维。辗转相除法对于专业软件来说意味着效率,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则意味着很高的门槛。对于常见的“数组越界”问题,采用的对策是让学生适应计算机从0开始的编址方案,尽管在初期学习中可能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如此坚持可以保证学生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上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这样,采用一套理论就可以很好解决指针与多维数组的地址计算关系。

7.调整指针教学侧重点

为方便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重点讲授与一维、二维数组、结构体、链表相关的指针应用。而对于其他的指针应用(如函数指针、双重指针等),则概括性提及,让学生了解C语言指针的强大和灵活,从而更全面理解C语言指针的本质,以及由此带来的程序调试挑战。

四、C语言教学考核

在课程考核中,参照工程要求,抛弃以往的那种单纯考核语法的题目(尤其是那些不常用的语法),代之以符合良好工程编程规范的程序阅读题和程序设计题,分别通过笔试和机试进行。经过两年实践,发现此种考核方法更有利于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是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经常无法满足对考核成绩的正态分布要求,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 篇12

通过对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研究显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行业所提出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个性能力。社会能力是解决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 如何进行自身定位及处理人际关系, 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 包括与他人交往、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团队合作以及完成任务的能力;方法能力是解决作为一名学生或工作者, 在生活及工作中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工作及遇到问题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将其解决的能力, 包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缓解压力的能力。专业能力是解决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 如何营造出舒适、生态及优美环境的能力, 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新颖的创意能力、熟练的表现能力、良好的施工能力等。个性能力是解决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 能够展现其特有的艺术特质并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包括了热爱环境的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人生观、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则是有效地形成这些职业综合能力的关键, 它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满足行业岗位对人才质量要求。

一、高职环艺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

1. 社会综合因素使学生对于学习不自信

就业的压力、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学校引导等不足或误导, 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不自信及学习主动性的缺失。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是考上一所名牌大学,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造成学生唯本科才是自己读书的归宿, 一旦学生“落榜”进入高职院校, 他们将对学习失去了足够的信心与勇气。

2. 沉迷于虚拟世界, 对学习漠不关心

一些学生学习没有真正的享受学习乐趣或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 从而被动的接受了学习甚至拒绝学习。因而, 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对于老师所提的问题无动于衷、更不愿积极主动的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展现出来;课后不愿主动找老师或同学沟通学习问题, 甚至沉迷于网络世界等。根据对我院环境艺术专业120余名新生的调查显示, 在课后会主动找老师或同学沟通学习问题的人数比例 (见下表)

120余名学生中, 7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 而所有的学生中有66.6%的上网是从事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活动, 如聊天、玩游戏、看电影、逛淘宝等。

3.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交流与沟通

现阶段的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 家长一路的“精心呵护”, 加之对于网络的依赖, 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立能力差, 缺乏交流与沟通, 学习的价值取向观不正确, 从而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4. 学习方法不得当, 角色定位不准确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欠缺, 不能顺利的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致使学生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对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今后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与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的关系等不了解。这样致使学生不能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学习、做事没有责任心, 对待老师的教学漠不关心, 学习兴趣不高, 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 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不合理, 对学生没有吸引

课程的设置不能与行业岗位紧密结合, 教学方法未能站在“教”与“学”相结合的角度设计实施, 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缺失。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帮助学生能够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实现行业岗位对人才需质量的需求, 笔者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1.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岗位定位引导, 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拟从事的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了解, 知道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及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其它综合能力要求, 只有清晰地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 才能做到主动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模块中进行有效的学习。要做到让学生能清楚自身的学习目标, 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行业从业能力引导教育, 如, 新生入校进行的专业介绍及《环境艺术概论》课程, 开设以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人才培养的介绍分析, 帮助新生了解专业、了解就业岗位、了解岗位所需能力、了解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群与岗位能力之间的关系、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等。除此之外,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每门课程中均应描述该课程与岗位能力的关系, 设计教学内容的理由等, 这样能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上都明确的学习目标, 促使学生建立学习兴趣,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在对我院环境艺术专业120余名新生进行专业介绍及《环境艺术概论》课程的前后对比调查显示:

2.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岗位专业能力的关键, 在人才培养中需根据行业岗位的特点对教学内进行解构与重组。理论知识以岗位能力需求必须够用为准则, 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在选择实训项目时应具有行业岗位的代表性, 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担当自己的角色, 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困难问题解决的愿望, 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达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性的培养。如,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 以一个真实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根据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能力需求, 带领学生对项目的地形、交通、建筑、植被等信息进行实地考察, 并结合客户需求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确定设计任务并建立任务完成流程表和标准;在完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客体辅助学生完成项目设计, 做到及时客观的评价学生完成的过程与阶段性、结果性成果;项目完成后引导学生作项目总结并清晰地将自己所做的方案表达出来, 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点评, 达到综合能力的再次提升。

教学方法上, 以学生为主体, 可由教师根据行业岗位能力特点与需求提出问题, 由学生分组或单个进行解决, 让学生提出解决思路, 最终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促使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这也是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更优秀地胜任行业工作岗位。在培养中, 教师要做到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想法并能得到一个结果。如, 在《家具设计》课程中, 教师根据行业岗位能力要求, 确定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家具进行分析, 并依据任务要求及个人喜好打印出图片, 在班上开展评图课 (在评图课中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 共同探讨、共同分析) , 学生的设计灵感会来源于收集资料或师生间的探讨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将学习新知识及设计任务交还于学生手中, 与通过教师查找了现成的资料, 学生被动的接受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在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 创造与岗位工作相近的学习环境,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习环境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物质条件。根据行业工作岗位中不同能力的需求, 学校需有针对性的营造与工作岗位相似的学习环境, 如设计创意, 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 承接各种社会服务项目, 供学生实践;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 (材料市场、施工工地、装饰公司等) , 这些学习环境都是真实的工工作情境, 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当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 并能够带着主动的、愉悦的心情去学习, 学习才会是高效的, 也唯有将学习主动性提升后, 我们才能不断地从生活和社会中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和营养, 才能在职场中一直处于顺风顺水。

参考文献

[1]邓良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内涵探析.美与时代 (中)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职业教育, 2011, (05) .

[2]刘荣军.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1) .193.

上一篇:持续性高眼压青光眼下一篇:商品推销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