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2024-09-2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精选11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并重,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就业与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42-01

“鲜明的行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济南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正逐步成长为中国建材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一、设立“基础+个性化”课程体系,推动优势学科升位发展

1.课程设置

按照培养人文素养和学科素质深厚,同时具备基础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据学年分布渐次展开。第一学年主要设置通识课程、学科大类基础课;第二、三学年为学生进入所选专业方向学习,基本完成专业主干必修理论课程;第四学年进入个性延展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与“出口通道”,以模块化任选课程为主。

2.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素质为目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为主线,对比分析“材料组成―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材料性能―工程应用”基本规律,针对本科学生实验教学多层次递进的需求,逐步构建起“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验”的四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如下:基础实验:面向3年级本科生开设,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性实验:面向3-4年级本科生,以材料成分设计―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与分析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性实验:通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科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程实验:通过粉体工程实验、热工工程实验与毕业设计等训练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推动骨干学科错位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指学院教师深入企业增长才干,成为兼备专业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双师”;二指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到学院寻求专业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充电,并指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三、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校企联合培养转化发展

1.产学研合作成果颇丰

阶段性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校学科和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助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本专业依托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合作资源。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熟

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教师为学生授课或专题技术讲座;相关课程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环节,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合指导毕业生设计(论文)的模式;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自主进行开放性实验及科技创新计划等;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或研究院完成相关毕业环节;聘请专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并探索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等。合作共建拓展了人才培养空间,丰富了办学资源,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3.科研促教学互动良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别重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工作,并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专业老师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将优质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升级为学科优势,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学术前沿知识和科研课题进入课堂,也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扶持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推动创业项目占位发展

1.设计创业扶植模式

深化创业服务意识,为创业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外创业平台,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引导学生结合专业领域和职业兴趣,从产业断裂带介入进行创业;有计划地组织交流活动,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将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挑战杯”优秀成果。

2.设立就业培训体系

结合专业培养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职业资格、了解工作环境、晋升前景、现行各项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促进措施,由年级辅导员推动,帮助不同年级学生对自我发展做出初步规划。此外,从两个层次对大学生就业技能进行培训,一类是应重点开展的实践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沟通能力的培养,另一类是普遍开展求职目标、敬业精神、职业规划、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调研走访获取信息支持

通过电话访谈、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最终就业落实单位和岗位做了追踪调查,近三年毕业生就业选择了材料行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了很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也已成为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管理者,专业水平、能力素质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责任编辑:杨国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2

《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由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2013年6月19日, 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 《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中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该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 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 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 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权威机构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认可, 也是我国工程性人才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过程控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都做了明确的定义。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始于2006年, 至今已有众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了认证。在湖南的高校中, 自2013年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和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启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认证申请及准备工作。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 认证过程就是对专业体系建设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螺旋式提升过程, 极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专业认证搭建起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企业间的桥梁, 通过认证制度和机构运作, 把工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来, 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为了紧跟国内外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 遵循我校“重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 结合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 努力培养具有行业特色、满足行业需求的合格工程技术类本科毕业生, 学院决定启动本专业的专业认证前期准备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 对于构建本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改善学习风气, 推动教学平台建设, 促进学生就业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为此,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 对照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标准, 亟待对本专业现行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和创新, 研究与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特点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标准中的全部条款都聚焦于学生, 专业所提供的服务都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专业建设要根据学院及本专业的情况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再细化为所有本专业学生应当达到的毕业要求, 通过课程设置、资源配备、学生服务等各方面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不同于本科教育评估,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是对专业的合格性评估。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学生要求、课程体系等7个方面给出了认证的重要指标, 要求专业以学生的学习产出为核心, 依据认证标准构建一个有效的学生成就评价体系。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认证由独立的社会第三方机构实施, 被评估专业志愿提出参与申请。认证专家由行业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共同组成。

(2) 与教育部制定的专业设置标准不同,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调尊重所认证专业的目标定位、培养特色及办学特点。认证是一致性评价, 而非学科水平评估。

(3) 树立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要求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且持续改进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架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3 基于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 指导思想是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 规范专业体系建设, 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发展动态, 结合我校本科生教育的定位及特点, 对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情况做广泛调研, 认真研究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按照专业认证的规范要求, 制定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构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合理配备师资队伍, 不断改革培养方法和手段, 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3.1 培养目标定位

我校是一所具有交通、电力、水利行业特色的多学科大学。学校的重点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依托于行业、服务于行业, 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统一, 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说明该专业本身是一门适用性很广、应用面较宽、并且要求具备很强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学科。

在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方向的研究中, 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 按照认证标准提出的“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开展研究, 进行覆盖面较广的调研工作。我们先后到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以及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调研, 学习它们的办学理念, 借鉴它们准备认证的先进经验。同时广泛调研社会需求, 先后走访了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邮电规划设计院公司、长沙景嘉微电子有限公司等省内外计算机和IT行业的代表性企业, 倾听它们对计算机人才素质的要求, 对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状况进行调研与跟踪, 分析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帮助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与修订。

在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时, 既要兼顾交通、电力、水利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又要面向全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及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 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相关软硬件能力, 在较多行业能从事软件设计与开发、软硬件结合的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计算机工程高级技术人才, 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2 完善和改进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 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同时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所应设置的各类课程比例做了规定。为满足专业认证要求, 我们在进行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从IT行业对计算机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出发, 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 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特色及目标定位, 构建和完善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在2014-2015年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举办了10多次专业认证研讨会和教研教改活动, 全体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持续改进等各个专题分别进行了讨论。系部组成了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以及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4个课程教学团队, 设置了与此对应的4个课程模块, 指导学生选修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和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相关课程, 为学生参加相关领域的课外科研项目及创新实验项目、各类科技竞赛、计算机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专业认证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教师“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 参与学术交流”外, 还提出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 学院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工程实践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办学基地等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学院先后与中软国际、上海微创、湖南邮电规划设计院、长沙湘计海盾等10多家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同时, 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或专家为兼职教师, 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和指导, 使学生的课外科技项目、工程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 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3.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 专业认证标准提出“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的明确要求。因此,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以认证标准为准绳, 结合我校制订的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从教学信息采集、教学信息统计分析、教学工程跟踪评价、教学质量检查评估、改进措施实施及反馈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

本专业构建了严格有效的教学质量立体化监控体系, 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对教学过程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校院系多层次监控, 注重学生意见反馈, 措施得力有效, 保障了专业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课堂和实验教学、日常教学管理、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考试考核、试卷分析、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等环节, 各环节均形成了严格的质量要求。

在学生意见反馈方面, 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教学实施反馈、定期座谈、毕业生座谈、网络信息反馈等方式采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经过审核评估后, 提出整改措施, 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和持续改进。

系部不定期举办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教研教改活动, 对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进行评价, 探讨问题的影响及起源, 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对整改过程予以总结, 同时对优秀教师的经验进行宣传和表扬, 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 结束语

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新兴事物, 对于本专业的认证我们没有任何经验, 在工程实践教学和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为此, 我们将依据专业认证标准, 充分调研国内一流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合理配备师资队伍, 不断改革创新培养方法和手段, 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校企联合培养力度, 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切实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对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实践。先学习领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特点, 然后结合本专业所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工作, 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构建与之相符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持续改革培养方法和手段, 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 [EB/OL].http://ceeaa.heec.edu.cn/.

[2]夏欣, 徐焕良, 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 2011 (6) :50-54.

[3]刘静, 郭银章, 阎临霞, 赵俊忠.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 2011 (13) :63-66.

[4]李玲玲, 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81-18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为社会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依赖性不断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发展的反衬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却显得跟不上步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出相应的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发展非常快的学科,尤其是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对学科前沿技术进行关注,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这些前沿知识,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增长。但是,我们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更新,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只有从业人员具备了相关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切实承担各种工作任务,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但是,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理论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使得学生难以快速地融入到岗位工作当中。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良好教学方法能够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科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差、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低,因而教学质量较为低下,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计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1.及时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

首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前沿内容予以不断地关注,然后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将学科前沿知识融进来,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学科发展方向,又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提升其专业知识的新鲜程度,避免被社会淘汰。其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知识,另一部分为学科前沿知识,基础知识为固定的教材,学科前沿知识则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而随时更新,促进教材内容的时新性。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加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理论课程之后开展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其次,让学生进入到相关的企业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学习,促进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3.改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开展教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应用能力的提升。其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来促进教学过程的进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兴趣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璐,赵琳,吴进保.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王海文,刘柏,李明霞.产学研结合培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讨[J].科技风,201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4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计算机专业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现如今人才培养力度相对较高,而且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加的基础上,只有对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相结合是现如今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重点。

1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现

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进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些院校中过分地对理论进行重视,却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学生们进入到社会的工作岗位中会存在着严重的劣势,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最好要做到面向社会来进行教育和管理。计算机科学的教学中,很多学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不重视课程的科学设置,应该按照社会对课程和技能的需要来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可以实现学生技能、素质和岗位技能的要求相一致,促进学习和应用结构的平衡程度。另外,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系统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革。因此,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受到了计算机教师的普遍关注,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中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不是以学科建设为重点,而是比较强调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专业能力。这种模块化教学可谓是课程创新的主要途径。

2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

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教育界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已经有多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比较突出的效果。逐渐实现了现场化教学,同时还能够将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应用到其中,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化程度相结合,同时满足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逐渐对课堂设计中比较落后的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在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学生大众为主,实现逆向思维的模式。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对企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能和专业水平进行分析和确定,然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些需求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这样教师的课程讲授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而且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还将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的课程进行高效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模块化教学的高效性。

2.1 专业基础模块所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部分,这一课程内容的开设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讲授和灌输。为学生们从事计算机行业提供最为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们素质的一种高度地锻炼。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在课堂上就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另外,从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中可以看出,其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广,除了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外,还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数据库基础等等。

2.2 专业方向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就是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其中加入了一些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体系的构成上看,其中包括网络、软件以及嵌入式等相关的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不应该停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上。需要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放置到首位。从计算机教学专业的.设置上看,实现模块式的教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实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职业岗位群模块对于职业岗位来说,对于学生们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技术水平的要求都相对较高。不仅仅是要实现专业的宽口径,更多地应该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岗位群模块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模块教学的一种,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从岗位需求本身出发实现的一种岗位群模块。在现如今的计算机科学教学专业中应该得到广泛的借鉴。

3 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和对教学的改革

3.1 按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的形式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其进行高效地组织,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介绍。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模块的特点来对人才进行高效的培养。要以目标为主,对学生内容进行改进和变革,另外,还需要不断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现技术和能力的双向培养,构建不同的学习专题,分设不同的学习单元。将教学模式推向一个实用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层次。所以说,按模块组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是一种应用性较大的方式。 3.2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模块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中一种,将其运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就要对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变革,让广大师生能够不断的学习以及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得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

3.3 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由于模块教学法对教材要求较高,这使得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教材,即使找到也未必能够用的上,从这点上来看,模块化教学法对于现有教材内容的革新、现行教材体系进行突破、增添教材的专业性、实用性以及正确解决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具有极大帮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5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篇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析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论。

学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或理学学士

职业方向:从事计算机硬件或IT产品的研发,计算机管理及运用的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从事艺术设计或工具研究等。

2016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7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1.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 其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性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 院校需要具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学生培养计划, 从而更加准确地实现培养目标。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验证, 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进行, 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需要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在当前我国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其根据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将社会实践同学生的日常学习相结合, 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兴起时间较短, 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明确或者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

1.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以某一高等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得知, 其将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质, 且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基本理论的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这些人才能够在我国的科研和一些教育等部门从事对应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根据这一目标, 院校设置了对应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然后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 最终的结果为: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 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 因此, 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时, 需要加强对实践部分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生产接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这一教学内容是其他教学内容所不能替代的, 因此, 在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中, 在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时往往会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理论进行实际验证, 帮助学生掌握对应的课程使用工具的用法, 如计算机等,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某种计算方法等。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对计算机的应用较多, 大部分的实际工作内容都需要以计算机作为工具, 因此, 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和程序教学时,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其设置对应的实验课程, 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掌握这些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另外,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来说, 其对数学建模的应用也非常多,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强对数学建模知识的教学,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对于数学建模来说, 其是以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作为建模的基础, 因此, 在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加强数学建模内容同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能力。

2.2 切实抓好实践环节, 将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等内容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学生的课程内容实践, 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 在进行专业实践中,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亲自进行操作, 且大胆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 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究和学习, 学生能够更加确定自身的专业方向, 从而在日常学习中集中更多的精力进行相应学科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社会实践则是开拓学生的眼界, 学生通过到一些科研机构等进行社会实践, 能够了解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从而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未来职业规划, 同时进行对应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对于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其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等内容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未来的规划, 从而省去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使其能够更好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途径研究

3.1 大力开展校内跨专业合作,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途径

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 校内跨专业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等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说, 学生需要掌握对应的经济学和工学等多门学科, 培养具有厚基础和宽范围的应用型人才, 而具有数学和计算机双重基础学科知识的学生, 其在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下能够从事多行业工作, 同时在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理论转移, 为不同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等。因此, 采取校内跨专业合作教学模式, 有利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对应的教学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后设立对应的科研项目, 吸引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大力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2 用发展和创新的理念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在逐渐提高, 而想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院校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说, 其在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不断解决该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此外, 高等院校还需要积极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 完善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内容等。最后, 对于学生实践的研究成果, 其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 通过不断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为高等院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仍在起步时期, 国内现实形势使得高素质的信计人才以及高校扩招机遇与压力并存。所以, 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 找准定位, 建立信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后来研究者提供探索依据。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当前高校的重要目的,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内容。目前, 我国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然后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丰雪, 李波, 张永祥, 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455-458.

[2]杨邓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5) :132-13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8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

1.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而相应的进行修订,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修订过了三次,前两次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比如,将一些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掌握且毕业后不太实用的课程,用当前比较流行、适用面广且毕业后需求量大的课程替换;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证明,这些小的修改,仍然无法让毕业生非常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2014年初开始,我们对该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

(1)确定指导思想,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实施以社会需求、就業岗位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2)确定基本原则,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质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核心能力。

(3)确定培养模式,即基于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改革传统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地方经济产业匹配对接的专业群,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无缝对接。

3.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是关系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也是关系着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对人才方案的改革,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积极听取其他高校的意见,同时吸收社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

(1)听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先后多次去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去进行调研,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保留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同时,听取他们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分析以及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下一步制定专业方向课积累数据。

(2)深入企业,听取企业主管、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企业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也先后3次去北邮3G人才外包培训基地、西安康博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同企业的老总、技术总监、市场总监的领导进行会谈,获取他们从IT技术发展、IT就业市场等方面带来的信息,了解他们对未来IT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形势的预测。

经过信息汇总,我们认为基于Android的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方向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比较好。同时,根据专业方向,确定了支持该专业方向的课程。

(3)对已毕业且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回访。动员辅导员和教师与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情况,目前已联系到计应1001班王正、任琴等和计科B0901班郑丹、孙婷等18名同学。在这些同学中,有10名同学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其中,王正同学在上海工作,月收入上万元;有2名同学从事嵌入式开发方面的工作,月工资3、4千以上;另外有6名同学从事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月工资在3、4千左右。通过了解,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系统管理比嵌入式知识简单些,更容易学懂。

(4)组织即将毕业且已经找的工作的大四学生座谈。

5月中旬,我院将在校做毕业设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毕业生组织在一起,先针对我们已经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我心目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设置那些课程及方向”进行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为,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基本上已经够用。我们将拟定好的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嵌入式开发、网络系统管理这三个方向让学生讨论并排序,学生讨论的最终顺序为第一: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第二:网络系统管理,第三:嵌入式开发。

(5)网上资料搜集。

我们在网上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及就业情况进行了信息搜集,最后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创新处

本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开始调研收集数据,到最后的定稿,历经7、8个月,相比较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不少创新之处。

(1)改变了以往3.5+0.5的教学模式,改为3+1的教学模式,即3年的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1年的企业项目集中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减少了大量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于硬件方面的理论课,转而增加了当前比较热门且社会需求量大的软件方面的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毕业后顺利的找的工作打下基础。

(3)提高了实践学时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30%左右,提升为40%以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课时去亲自动手上机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4)确定了两个当前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发展方向。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后,将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作为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既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5.总结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教务处.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14,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篇9

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职责感,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动手潜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研究、教学、应用和管理工作,有良好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实用型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三、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网络和硬件领域的知识,掌握这些领域知识的开发应用和关键技术,基本素质特征是能将不同的技术集成到应用系统中。专业特色是能立足贵州及西部地区,面向经济与管理领域和行业、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的创新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应到达以下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理想、抱负和职责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负重致远、诚实守信、团队合作、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综合表达潜力、数学应用潜力、计算机应用潜力、经济法律思维潜力及实践与创新潜力。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科学基础潜力: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对计算机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和概念能熟练掌握和应用;设计与开发潜力:掌握设计与开发中小型软件项目产品的常用开发方法、技术和工具,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解决个人和组织机构所面临的应用软件方面的问题;计算机系统应用潜力: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配置、集成、部署、管理、安全、维护和扩展的方法和技术,并能按用户的要求运用和实施;计算机新技术应用潜力:深刻理解计算机的新兴技术,并能适当地引入到用户的解决方案中。

四、学制与学位

本专业实行4学年的基本学制;按学分制管理、实行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按教学计划和有关规定,提前学完全部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贴合毕业条件者,允许提前毕业(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学生学习年限不得超过6年。

在规定学制内,修满各教学环节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设计)到达要求,方可毕业。贴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计算机科学基础潜力:计算机概论、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建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等课程;设计与开发潜力:软件工程、中小型网站设计与Web开发、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经济管理应用软件案例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计算机系统应用潜力: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IT项目管理等课程;计算机新技术应用潜力:物联网技术、组件与中间件技术、网格技术等课程。

本专业总学分为170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环节13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5学分,课外素质6学分。课程教学环节中,公共基础课41学分,学科基础课8学分,潜力提升及综合素质课16学分(其中潜力提升课8学分,任选课8学分),学科共同课38学分,专业课36学分。。学科共同课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该类学时23%,专业课实验实践教学学时占该类学时不低于30%。课程教学总学时为2413学时,其中实验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23%。实验实践教学学时按每16学时折合1学分,不低于35学分。

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0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为背景,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理科专业;目的是培养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信息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素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安全、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掌握运筹学与控制论基本知识和理论,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计算科学领域和经济管理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能通过国家计算机水平能力一级以上测试。

3、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相关领域的科研生产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掌握优化和控制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

6、掌握英语,具有阅读本专业期刊的能力,并能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

三、主要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离散数学、微分方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值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论基础、数学模型、数字图像处理、微分方程数值解、数据库原理、密码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运筹学等。

四、学制四年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学生应修完本专业所有必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师教育必修课程),获得108个学分;必须修读完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获得47个学分;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其它实践性环节,获得28个学分;总计修满183个学分,方能毕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途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信息与网络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计算机专业在这种趋势下也显现出宽泛化、大众化的特征。计算机相关专业规模大,在教育部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多个分支中一部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随着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发展,市场上对實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而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热门选择。

(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针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来说,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三大需求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软件设计、微机实习等相关的10项实践课程,以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操作应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

(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为进行实践教学而建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是用于少数的几节实验课程。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应是课上与课外全面重视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体现是课外的未开放利用。

(三)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扩大了计算机的专业设置范围,也增加了招生数额,但是在教学上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匹配的,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

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首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围绕这一中心点,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其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理念核心是创新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强化设计与探究课程实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摆脱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生本身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思维,成为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1.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2.课程实验

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主要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因此,教师应提前做好课程的设计,学生也应提前预习,通过互动与解答,优质地完成实践教学,这其中,专业课教师起着指导员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

老旧、重复的实验应尽量减少,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项目。

4.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的大学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四、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满足了社会的革新需求,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寻找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是高校在教育创新上必然要走的一段路,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袁志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2014(1).

[2]黄勇,刘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

[3]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9).

上一篇:最远的风景、最近的距离诗歌下一篇:最“吸睛”的作文标题怎么拟优秀作文题目集锦,看完至少提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