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12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
1 引言
目前重庆市高校中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的学校都在重庆市主城区,远离主城区的学校都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建设的重庆市第二大都市的万州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重庆三峡学院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高校中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的授予点,这与该学科的科学布局的观念是不相符合的。
重庆市主城区的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授权点的学校的优势主要是:
1)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具有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引入人才的便利优势;
2)位于重庆市政治和经济中心对于容易承接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的优势;
3)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历史积淀丰厚;
4)良好的实验环境的优势。
2 本学科的现状
新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各专业研究与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于打造重庆市第二大都市万州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万州区贡献力量,与学位授权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相吻合,能有效地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重庆市的合理布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工作,为三峡库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三峡库区培养高层次的IT人才,改造传统产业,软件开发外包的发展,信息技术管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研究成果将对三峡库区腹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必将推动我国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它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工具,为重庆东部地区和三峡库区的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
重庆三峡学院一直高度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始终把学术梯队建设作为该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坚持“培养、引进、借智、提高”的建设原则,近五年来,培养了3位博士和11位硕士;并选送多名教师到著名高校做高级访问学者,形成了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梯队,使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与网格计算”、“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与数据挖掘”为主的三个学科研究方向,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外学术前沿,极大地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展示了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在其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良好态势和发展前景。
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展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有10多年的历史,该专业教师人员职称、年龄结构、学历较为合理,已基本形成一支学术梯队,通过强化建设,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该学科队伍建设、研究成果等取得更大成绩。近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组成员主持省(市)级、万州区及学校等科研项目共32项,承担的科研经费120余万元,编著出版教材10部,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5项,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EI收录10篇,ISTP收录4篇。获重庆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项,优秀科技成果奖优秀奖2项。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拥有1000余平方米的实验中心,设备总价值500万元,建有1个数学实验室、2个计算机软件实验室、2个计算机硬件实验室、5个计算机应用实验室,1个教师工作室,1个嵌入式开发实验室。为学生的各项专业实验实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该学科承担了多项省市级科研任务,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和嵌入式技术的多个方面。主要项目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基于卫星和CERNET的网络教育西部地区示范应用”子项目“跨校选课网络教育应用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网格计算及其应用研究”,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三峡库区(重庆段)淹没区历史及文化智能信息系统———多媒体智能化查询部分”,“三峡库区(重庆段)淹没区历史及文化智能信息系统———基于历史文化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重庆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Web使用挖掘技术与有效算法”,“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平台的研究”,“多小波变换在图像编码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多媒体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基于SOA的Web服务合成研究”等。
3 建设保障措施
3.1 分清发展形势,明确建设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
分清国内外技术前沿和主流趋势,设立榜样参照系,把握国家、地方需求,围绕学科目标,结合学科情、校情、国情和国际环境,注意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组织力量,采取各种措施,超常规发展;还要团结学院领导班子和整个学科队伍,集体协作,努力实现建设目标。
3.2 立足重点方向,推学术带头人,抓重大项目,出标志性成果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特色主要靠学术方向与标志性成果来体现,而关键在于主要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水平往往就决定着学科方向的水平。每个学科将立足已选定的主攻方向,推出学术带头人,特别应注意培养年青学术带头人;同时,在主攻方向上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庆市重大项目;通过完成重大项目研究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提高学科水平,为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3.3 强化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要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强化各个学科的科研梯队与教学梯队建设,在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要大兴科学研究之风,提高科研与教学工作标准及量化考核指标,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特别是稳定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为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将奠定坚实基础。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在远离主城区的三峡库区腹心地万州,要想用地理优势引进和留住人才是不可能的,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采取以人为本的方针,以事业激励人,以制度管理人,以感情温暧人。在留住人才方面具有特色:1)待遇努力向教学、科研骨干倾斜;2)在教师遇到困难时采取帮扶的原则;3鼓励年轻教师进修学习;4)领导带头厉行节约,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学科发展上;5)建立了一套规范、合理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努力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具有激励先进的学科建设体系。
3.4 经费保障
围绕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讲求效益,规避风险。根据经费预算安排的基本顺序,一保人员经费,二保日常办学运行经费,三是发展性专项经费,四是基本建设经费。结合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经费投入的主要方向:1)保证人员经费支出逐年增长,预计每年增长10%;2)教学、科研等日常运行经费支出,预计每年增长10%;3)学科、学位点建设等经费支出,预计每年约增加50万元;4)队伍建设及人才引进等经费支出,预计每年增长50万元;5)科研发展资金预计每年增加50万元。
3.5 科研成果的支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组成员主持省(市)级、万州区等科研项目共32项,承担的科研经费120万余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75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新编教材8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有力的支持了科学研究工作,加强了软、硬件建设,并带动了学术队伍的发展。
3.6 学科教学的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学科改造与融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建成3到5门重点课程。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开设新课。鼓励专业课、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班课堂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要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方式,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强化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并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重点建设基础课、主干课,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群系列。建立标准化试题库,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教材建设,慎重选择本专业教材。建设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实验室,充实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本科生教育改革发展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思路和举措。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基本原则,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为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科。以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学科建设的重点。
3.7 加强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同时又积极举办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部分教师到有关院校实地考察,学习外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学科建设规范,提高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名度。建立学术讲座制度,聘请校外专家讲学,要求本系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承担一次学术讲座。
3.8 科研资源条件建设
2008年内建成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五年内建成计算机控制与微芯PIC单片机公共实验室、无线网络技术实验室、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订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业杂志。建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学、数据挖掘与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与信息家电等研究方向的研究所,增加设备投入,改善研究条件,确保这些研究方向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万森.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2006(2).
[2]雷敏,宋茂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6).
[3]黄传河,黄建中.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22).
[4]李莉莉,王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福建电脑,2007(1).
[5]张建明.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析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论。
学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或理学学士
职业方向:从事计算机硬件或IT产品的研发,计算机管理及运用的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从事艺术设计或工具研究等。
2016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3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众多高校也都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课程。但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本文中,笔者由分析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入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提出了几点措施,以期为构建合理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
要在中职教学中培养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将普通的课堂教学同实验实践教学做到有机结合,克服目前存在的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不合理的弊端,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体系和内容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培养出多元化的计算机人才,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如今,时代的需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不能被落后的理论所束缚,而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积极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切实培养出能力和素质俱佳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1.1 实践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计算机技术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有着迅猛的发展,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如何完善中职教学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许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中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及计算机教学内容落后,与现有技术的发展情况脱节,知识结构的更新力度也普遍不够。但是社会的发展要求计算机人才必须具备最新的计算机知识。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内容的落后也需要引起中职和教师的重视,将理论教学同实际应用相联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真正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1.2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的内容相对复杂,其子分类也相对较多,有着极广的涉及范围。虽然如今多数中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但其教学目标却不够明确,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多个分类中均有相关的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等,这就使得教学的重点不够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深入了解。目前,中职的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也日益重视。但也正是这样,导致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职的教学质量也就很难得到提高。
1.3 教学计划不够突出
现如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设置较为繁复,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发展水平的目的,各院校不仅设置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设置了众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实践课和公共课等。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多样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课时一定,就导致了学生选择相对困难,这对其专业素质也是非常不利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只有在进入工作岗位里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融入新的环境中,不利于学生才华的施展。
1.4 实验教学条件落后
同样是由于中职院校大幅度扩招的原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已经与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不符,实验设备也无法满足扩招幅度导致的最新需求,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硬件设备方面。目前,中职院校的硬件设备不够先进,师资质量也不够高。不仅如此,因为分配制度的原因,从事实验教学的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措施
2.1 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并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可以首先由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入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因该类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内容有关,学生对其中的每一个层次,包含计算机专业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内的内容都需要完全掌握;其二,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因该类课程对应用较为重视,与不同的发展方向有关联。又因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尽相同,所以可能选择不同的专业,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有利于中职培养出多种类型的人才;其三,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方向,因该类课程对能力较为重视,主要是将学习范围细化,并对学习进行进一步研究。专业拓展课程能够将该课程的特色体现出来。
2.2 创新专业教学途径
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言,专业教学途径的选择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入手,在具體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专业教学途径,如:案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所谓案例教学,即及时通过最新的技术发展情况适时改变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即借助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利用幻灯片等工具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课堂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为学生举办一些交流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前重视预习,课后重视巩固。综上所述,教师应积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途径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职可建设一定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其集能力、知识、素质于一体,从而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借助该实践教学平台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从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最新技术。
3 总结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技术,计算机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在中职也同样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教学中,需要积极推进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并要深入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更加系统,更具有针对性,既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文瑛,欧启忠,梁春贤等.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师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2,(10):39-41.
[2]吴海超.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1):80-80,8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4
1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1.1 专业知识的个体差异
目前, 在我国高校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由于高校是个大平台, 学生有的来自城市, 有的来自乡村, 很多乡村的学生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 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量十分有限, 在学习过程中, 难免会比较, 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 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课下再努力地去学习, 还是会产生差距。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在同一课堂中, 却有着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 这就提高了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和教学要求。
1.2 教学内容不适应人才需求
目前, 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开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并且招收了很多学子。但是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却把重点几乎全部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就与社会上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相背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虽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得到培养, 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也就很难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之中。长此以往, 必然会使因学生因得不到实践培训, 而产生对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反感, 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积极性, 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涯。
1.3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 高校内很多计算机学院教学的教师多数属教学型教师。所谓“教学形”即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远远强于实践知识的教师。他们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都比较差, 而且他们的科研水平也不是很高。我国高校缺乏高水平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师的现状, 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然而对于从事计算机软基于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 也不会有过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及自身的进修。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面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和高薪岗位,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学习中来。然而,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增多, 却出现了社会计算机人才短缺的现状, 很多毕业的高校学子找不多工作, 很多大型计算机企业抱怨社会缺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在于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不够去全面, 所用方式方法也不够恰当,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好, 但是生实践创新能力却不高, 学生不能将所学额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工作中去, 工作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人才”, 根本不适合企业对与职位人才的要求。目前, 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在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有体现, 接下来, 我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对目前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和总结, 并提出几项有建设性的提议。
2.1 转变观念
毛主席曾经说过, 要想得到真理, 必须要付诸于实践, 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像我们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也离不开实践。高校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添加实践教学是一种对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失业现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目前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学科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 并将这一理念切实应用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既然专业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会起到推动作用。
2.2 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使推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改革, 改革考试制度必须贯彻到底。搞笑的考试方式必须由传统考试中的以知识点考核为重点转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方向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考试制度得改革, 治标治本。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应该还沿用之前传统的理论课的考试方式。应该做到针对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这门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再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改革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的方面的培养, 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考核, 因而能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整体水平,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上的教学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为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人才的质量。这一点进一步论证和体现了改革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对于学生本身、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要性。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志清.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软件, 2013, 34 (12) :27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历 篇5
Tel: 137 **** 5624Email: ****20042008@gmail.com
—————————————————————————————————————————— 个人概况
性别:男出生年月:1986年11月
学历:硕士研究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毕业院校:**大学
—————————————————————————————————————————— 教育背景
2008.9—2011.6硕士 **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修课程如下: 算法类:高等计算机算法、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
理论类:面向对象与构件技术、现代软件工程、程序理论
应用类:计算机图形学、计算几何、数据挖掘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 底层类: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
2004.9—2008.6学士 **大学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修课程如下: 计算机类: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及程序设计、通信与计算机网络、Oracle数据库
技术、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类: 技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 获奖与证书情况
1.通过大学英语六级(CET-6)
2.2008-2010(研究生阶段)获半额奖学金
3.2004-2006(本科生阶段)三次获“校级三等奖学金”
4.2006年12月获Sun 公司的Java程序员认证(SCJP)
—————————————————————————————————————————— 专业技能
1.熟悉C/C++、可以看懂汇编程序以利于C/C++开发;
2.熟悉Java语言,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参加系统的Java培训;
3.熟悉C#语言,研究生期间有2-3年.NET平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
4.熟悉网络基本原理,对OSI模型与TCP/IP协议有一定理解;
5.拥有扎实的操作系统、算法、数据结构、设计模式等基础。
—————————————————————————————————————————— 项目经验
1.大冶立式砂仓充填控制系统(.NET+WinCC):2009.11-2010.01
项目概述
一级系统:根据现场仪表测量的信号,利用西门子的Step7软件,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并将最终的结果显示在利用WinCC组态软件开发的监控画面中。二级系统:通过PLC数据采集程序,将一级系统中的实时数据采集到二级系统的数据库中,根据每秒钟采集的数据自动生成每天的报表数据,供用户在二级系统中查看;同时还提供按天、按月统计各种关键数据的图形统计模块。
职责描述
管理协调一级和二级系统的开发工作。开发联系一级和二级系统的PLC数据采集程序、二级系统的报表和统计等关键模块,对二级系统进行集成测试。负责整个系统的后期维护和升级。 项目成果
项目通过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验收,2010.1正式投入使用。并于2010.5通过国家安监局验收。
2.中冶长天基于MAS的烧结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Java+JESS推理引擎):2009.7-2009.10 项目概述
在中冶长天烧结综合专家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利用JESS推理引擎来实现基于Java平台的烧结生产专家系统,主要包括烧结生产异常诊断平台、烧结生产作业指导平台。
职责描述
根据专家系统的特点,完成中冶长天基于MAS的烧结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建设规划。 项目成果
该系统已经在韶钢第六烧结厂运行,并于2010.4通过中冶长天专家组的验收。
3.创智新程教育平台(Web Service+.NET):2009.3-2010.07
项目概述
为创智新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软件教育机构)开发集市场、绩效和教学等一体化的企业管理平台,以支持公司的整体运营及业务管理流程,增强企业管理效率及执行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职责描述
负责教育平台核心的教学管理相关模块的数据库设计,教学管理相关模块的开发、集成测试。并于2009.2至2009.5到创智新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系统现场部署、培训与维护。长期负责教育平台的系统升级工作。
项目成果
创智新程教育平台于2009.9正式投入使用,现已通过创智新程公司的初验和中验。
4.孝义铝矿安全标准化系统与信息化平台(C/S+B/S):2008.7-2008.10
项目概述
为孝义铝矿创建一套完备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的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达到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与提高的目的。
职责描述
参与系统设计,负责数据分析统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参与系统的集成测试。
项目成果
该系统已经成功在山西铝矿内部运行,并于2009.1通过终验。2008.12该系统被湖南省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足以证明该系统在全矿山安全标准化方面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自我评价
1.在开发过程中碰到的任何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或技术
路线;
2.对新技术敏感,有较强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对陌生的事物或技术,都能够尽快掌握并逐步吃
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0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规范》),面向几十万的在校生,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专业发展战略,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并建议分别按照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 4 个方向培养。作为《规范》实施的一个建议,2007 年又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将 7 门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公共核心课程。
1核心课程基本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到“软件工程”的重要性,项目包括“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8 门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基于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題空
间、不同的根本问题的实际,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求明确指出相应课程的性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重点难点、包含的关键思想和方法、讲授方法、实践活动设计等,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意见,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
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探索如何提高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更加有效地瞄准基本目标开展教学。另外,8 门课程虽然都是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但他们也有所不同。有的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有的是技术基础的、有的是系统基础的。他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制定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参考范例,以此来促进整个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2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2.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 4 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2.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 学时以下。所以按照 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 500 学时以内。
3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 个知识单元,共 342 个核心学时。
4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7
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信息时代的社会更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当前计算机学科总的特点是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学生不断地、高效地掌握新的知识, 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又要求学生能及时、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而在当前的教育方式下, 要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达到这两个目标是很困难的, 这也是导致我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计算机学科的现有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让四年的学习真正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二、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和设想
1.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对专业知识和各门课程兴趣的不同, 我们设想建立一套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重点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 奠定他们专业发展的基础。从第三学年开始, 设计分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层次为研究型人才, 其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中、高层次人才, 着眼于毕业前、后报考硕士研究生, 或从事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究;第二层次为应用型人才, 其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软、硬件开发及应用、管理、维护的一般专业技术工程师, 着眼于整个社会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提高, 增强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望。第一层次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开设理论较强的课程, 并举办外语、高等数学、专业课程的辅导和培训, 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参加研究生考试奠定基础;第二层次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开设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处理、网络应用等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增加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基于目前我省各大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 而计算机研究领域又比较广, 学生不可能在四年时间内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全部专业知识。对此, 我们可将学生在高年级分多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如:我们可以设置“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方向, 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进行研究生考试的考试复试科目进行相应方向课程的选择学习, 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及就业取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学习。另外, 在加强各专业方向课程建设的同时, 还应注意加强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3.注重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使实践教学有明显的效果, 结合高校实际现状, 可以考虑:首先, 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时间, 将有些课程的作业, 如: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作业, 要求学生上机完成, 老师上机批改, 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甚至可以在期末考试中添加适量机试内容。其次, 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 (如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 、科研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三, 鉴于任课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缺乏, 可考虑从企业聘请具有高级技能、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来校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指导, 他们的加入能带来工作一线的经验和高端技术, 给学校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使学校的专业技术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完善。第四, 建立实习基地,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 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发展订单式教育。即高校要走进企业, 在企业里设置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并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不同, 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单位和不同的岗位上去 (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站后台、硬件维护、网络维护等) , 使其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能、职业素质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进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 以进入企业实习为基础, 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 可采用“双导师”机制, 即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 又有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 (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等) , 而校外指导教师 (即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的指导 (主要包括设计开发经验以及论文创作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这样, 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 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省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努力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第二, 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的培养上, 坚持“走出去”的原则, 即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继续深造, 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学校, 走进企业, 在企业挂职锻炼,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入最前沿的知识。
5.利用网络, 结合专业特点, 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第一, 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 建立教学网站、精品课程讲授, 开设习题库、试题库等内容, 方便学生下载教师的讲义、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自学和复习。第二, 开设网上学习论坛, 对知识的难点、重点做详细的讲解,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在线解答。第三, 学生与教师可以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也可约定时间在线交流、讨论。
三、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我省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8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创新氛围淡薄
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而是过分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形成了“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了不利影响。
1.2师资队伍较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更新非常快,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年龄或者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及时对自己知识含量进行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学习。
1.3教学模式陈旧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既无法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要求,又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阻碍。
1.4教学结构不足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因为教学经费有限,没有合理安排好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需求相互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
2 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方面,高校各个职能部门需要达成共识,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索和论证,养成勤于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不成熟创新想法,高校教师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需要建设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创新的创新欲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高校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的师生观,理解和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平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观念,教师需要坚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与肯定。最后,高校教师需要注重提高素养,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学中以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2.3注重教学模式改革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计算机知识的竞赛活动,或者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对计算机知识学以致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2.4 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体会创新观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意义;建立科技小组,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动漫设计等各种竞赛活动,利用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科技的更新,对计算机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高校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和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晓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210-211.
[2]张思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9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述
所谓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讯工程专业,以培养专业的、科学素养较高的信息技术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例如教学单位、科研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技术等多领域都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且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专业的教学难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难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电路、电路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WEB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就现阶段发展而言,我国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首先对于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发现,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多达180多万,而目前我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还不足40万,人才的差距使得我国与美国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的差距比较大;最后我国城乡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的人才,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可以发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发展中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但是就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发现,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专业素质差距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如何切实提高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水平成为了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而人才战略的实施将会是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相符。目前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只是注重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操作技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无法胜任实际的工作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就业时公司往往只是关注这个人的技术水平如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出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在学校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程序的编辑,但如何在计算机上熟练操作是学生的短板,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实践操作对学生就业是非常不利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要求是需要具备良好的算法理论知识,主要强调的是对学术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创新研究能力才是企业发展所需求的,企业需要的是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创新意识的新生力量,而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只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是造成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的主要原因。
3.师资力量的匮乏。在很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老师都是只负责理论知识的教授,只是研究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也很少参加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活动,教师的教学范围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开拓,导致学生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很多教师都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造成教师理论知识相对比较落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不突出。目前有许多高校都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校自身的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对学生也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没有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出适合他们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计划,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没有自己专业的特色,在就业时也没有专业优势,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当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这对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当加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度,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为全面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目前全球范围内计算机技术都在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处境却非常尴尬。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企业对毕业生的技术水平不认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操作能力的需求,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招收的学生情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
2.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与教学大纲。高校在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大纲时应参考专业规范中对核心课程设置的建议,还要结合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一批专业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都非常强的综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时可以模拟企业实际的操作软件,让学生熟悉企业技术要求,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及实践开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高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还可以鼓励教师多出去参加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活动,多参与到实际操作与研究中,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讲授专业知识,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还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指导。
4.开设拓展课模块。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应该为学生开设拓展课模块,包括专业拓展与素质拓展两个板块,拓展课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必需的,拓展课主要就是加强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专业拓展课可以向学生讲授专业内深层次的知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素质拓展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及职业素质,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建设有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层次开设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培养成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对专科高校,就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多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实际操作的学习内容,为今后就业提供技术支持。对重点高校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讲授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为今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储备研究型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制定具有动态特性的课程体系,不断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要为学生讲授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计划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志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4,(13).
[2]章才能.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0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20 世纪中叶, 美国制造出了世界上首台计算机,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极快, 带给了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诸多便利。在当前的发展中,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 方方面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 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多。由此, 计算机科学以及技术专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包含的学科比较多, 比如说信息科学、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近些年来计算机科技逐渐变得发达, 也推动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 都获得了诸多重要的成就。然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创新, 计算机技术波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过程中, 为了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应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富有特色, 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而这也是推进我国计算机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
(一) 找准专业定位
高校如果要想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 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对该专业的特色合理定位, 一般来说, 应该同本地区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精神风貌等情况, 来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一些较为独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使得人才培养同现实情况较为符合, 同时也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
(二) 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在高校中应该引入一些具有较多的经验、专业知识强以及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教师, 同时给教师提供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讨会以及科研项目中, 进而从整体上提升师资力量, 与此同时, 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知识, 以及教学能力。
(三) 加强学科特色建设
一个高校的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科建设水平, 从中可以看出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是否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学科作为专业的基础以及平台, 而专业在学科中的体现是对学科的组织以及选择。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 可以给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以及保障。学科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是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方法改革基础。因此, 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可以直接推进专业建设, 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奠基。
在高校特色课程的建设中, 注重学科的特色建设, 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同时可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培养出一批有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计算机综合人才, 也可以促进专业和就业的对等化, 实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于金霞, 贾宗璞, 孙君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11 (10) :17-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其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性创新型人才。而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取精华,去糟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1.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性
中职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够大胆创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特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了满足各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发挥自身优势,考虑专业性职业技能的需要,提出更为详尽的实践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升各项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上机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三个部分。但是现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在着差距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刻关注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改变,顺应需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目标。
2.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性的课程明显多于实践性课程,学生仅对于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理解不够透彻,而且学生由于实践课程的缺少,其实践性和专业性不足,动手能力较弱。而且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设置课程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现在中职的一些课程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发展,但是这些课程仍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教师和技术人员缺乏。随着中职的不断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数量难以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中职的待遇不高,优秀的教师和高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致使一些课程开设的较为匆忙,并使学生对于知识未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的学习,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實践设备不足。中职由于教学经费不是十分充足等问题,实践设备和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的需要。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实践设备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学校的实践条件和实验环境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旦实验环境恶劣、实践设备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设备缺乏或过时,会造成与用人单位的脱节,造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实习机会少。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点大幅度增加学生实习需求,而中职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使学生实习不充分或者实习质量很差,直接导致学生在未来的毕业求职中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
3.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3.1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在中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时要立足于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3.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中职要扩大师资力量,提高薪资待遇,留住人才,建设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讲座,适应中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3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中职实践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而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仪器设备老化、过时,与用人单位实际应用的设备存在差距,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适应甚至是重新学习,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中职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大投资力度,更新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仪器设备,淘汰老旧设备,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维护实践设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精准。
3.4市场导向,定向培养
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在着脱节现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能力不完全符合,所以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和沟通,定向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4.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集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为一体的专业,而中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教学也要符合其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使其符合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茹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8):74-76.
[2]吴海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电子制作,2014,(14):84-84,85.
[3]索南尖措.浅谈计算机课程与应用实践教学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5):73-7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2
一、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
经过大量IT行业的调研和计算机人才需求类型的分析, 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不能固定到已经划分的某个培养模式, 应该以计算机就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其具体的目标是以培养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与集成的应用技术人才为主, 注重提高学生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 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所面对的多个行业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能根据用户需求, 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系统配置和产品选型、实现、测试和维护等, 构建开放性的、先进的、适用性强的计算机系统。
培养合格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要强调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配套性, 同时提高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 能够面向社会的需求, 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适应性, 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本科教育中要强调基础,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要求中最为基本的是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作为应用技术型专业培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根本, 学生要能够在编程、数据结构、算法三个方面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 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 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 独立提出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见解, 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当前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复杂的、大型的系统工程, 要强调学生团队能力, 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协同工作。争取让学生经过4年的专业培养, 具备能够独立承担小规模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参加大中型项目的开发的能力。
二、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通过4年本科系统的课程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 为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打下基础;在实践体系的指导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出符合应用能力要求的编程技术和技能。这些都需要制定出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来保障目标的完成。
按照培养目标, 形成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各个知识点和一般了解的知识点, 合理划分覆盖知识点的各个课程模块。其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要合理, 消除各个课程知识的重复, 强调前导后续课程的配合, 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根据国家对本科生的培养的要求, 以课程模块为基础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外语公共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6个课程群。对于每个课程群的教学安排是要按计算机知识体系的要求进行课程研究, 根据知识点掌握程度, 形成每个课程群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同时要留给学生较大选择选修课的自由度, 给学生一个发展自我的空间。
要制定出合理的、开放的教学大纲, 规定每个课程应该覆盖的知识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参考教材要根据信息社会和快速发展社会的需求, 结合应用技术型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选择。大纲中理论教学要和实践环节有效配合, 把实验课的规划及内容也划入课程的教学大纲, 设定学生通过实验应达到的编程能力和设计目标, 规范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提高学生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的能力。实践环节应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训练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撰写各种技术报告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计算机技术和研究类书籍和文献的方法, 指导、培养和训练学生撰写科技论文。
三、教学实施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需要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推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和方法, 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是大众化的专业教育, 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变化, 好的坏的情况不一。如何以技术为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能够达到应用型和技术型, 必须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实践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地方高等学校的教学设备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升级, 几乎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需求。采用多媒体手段仅仅是教学手段变革的物质基础, 应该结合计算机理论知识传授的特点, 采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采用动画、视频的形式描绘出计算机的基本规律。在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 要积极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 增加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比重,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教学过程要活跃, 加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自己要结合自己科研项目和掌握的先进专业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以课程群小组、教研室、院系形成的立体化层次进行教学研究, 开展多种教学研究活动, 对教学论文、课程建设、优秀课程等进行奖励, 提高教学质量。
闭卷考试虽然是计算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的主要测试形式, 但是考试题目和形式要注重考察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 考核其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根本。对于偏重于编程和实践操作的课程要采用多种的考核方式, 侧重能力的测试, 比如科技论文、科技报告、实验考核、上机编程操作和口试等。
当前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 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专业学习非常有必要,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 各个课程要进行基于Web的建设, 把知识系统化、超链接化、结构化, 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程之外的师生交流方式,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需要加大多个层面对学生指导的指导, 增设专业岗位, 为学生提供定期的专业和心理咨询服务。班主任要深入学习, 积极收集各个方面的数据, 掌握学生的动态, 配合学院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积极推行导师制, 学生和指导教师定期会面, 学生应该及时得到课程选修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合理建议, 为学生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各项活动提供机会。除了参加各类学术和非学术的学生社团, 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外, 要以学校和院系为单位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提升学生整体能力的竞赛, 如挑战杯、TopCode、高校杯、ACM、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
四、教学服务机制
在信息社会里, 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知识, 必须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使用, 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计算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其他的电子检索资源。保证师生高效地使用这些资源, 为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提供支持。
学校和学院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源, 汇集各种渠道, 为学科建设提供科研经费和足够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设备, 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只有学科得到了发展, 才能给应用技术型的专业学习提供保证。学校要购买学科建设和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IEEE检索系统等, 保证教师的备课和科研需求, 也能为学生的学习不同阶段的实践和创新活动打下物质基础。
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下, 要为学生设立各种奖学金, 激励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或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了更加联系实际, 学生不仅要参加学校的正常实习活动, 而且要为学生联系假期实习的机会, 要学生走到企业、走向市场, 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要培养学生成为应用技术型的人才, 实验室的建设是离不开的。当今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计算机各类实验室设备的投入, 计算机机房拥有足够数量的机器, 提供不同实验环境, 满足上机实验的不同需求。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环节, 有效提高实验开出率。要保证实验设备的完备, 为各类课程提供实验实践环节的保证, 使学生的教学实验活动有效得开展。要有足够数量的实验技术人员, 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计算机设备, 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实验室要采用开放式的管理, 不仅要满足教学管理, 同时要满足学生第二课堂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的需求,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为了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有效使用,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为学生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各个实验室的都要连接到计算机网络中, 在学校的控制策略下可以使用学校的数字资源和互联网访问, 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求。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有一个职称、年龄、学位专业搭配、学术结构合理的队伍, 支撑专业的发展。地方高等院系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教育教学, 也要进行教研和科研的活动。在安排教师的工作量时要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保证教师正常教学以外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 以个人的专业增强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 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
地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数都是新办专业, 老的教师是从其他院系抽调过来的, 很多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 为此要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 加快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到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为此对于刚刚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可以由学院指派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导师, 对青年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指导。年轻教师要站稳讲台为根本目标, 保持活跃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争取在教研和科研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保持自己知识的先进性。师资队伍以学科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的, 在具体的发展要依靠各个教研室, 关键是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
对于新进职员的要求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市场进行调整, 应届毕业生的新教师都应该在38岁以下, 具有博士学位;引进教师应该是50岁以下同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研究生以上学历;实验技术人员应该硕士毕业生。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专业的学历, 以保证对计算机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不能再招收通信工程、电子电气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教师队伍的专业方向要分布合理, 能够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有机配合, 开设出符合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课程。课程群的教学团队都要有自己的定位, 其教师要具备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相匹配的技术能力, 其中包括新设备、新系统的操作能力、系统编程能力和科研项目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结束语
根据地方高校的定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本文论述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深化基于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等等。各个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摘要:地方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服务, 按照发展环境的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本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学服务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结合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按照课程群模式进行专业建设, 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毕业生打下基础。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群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 2007, (22) :73-76.
[2]、王育坚;鲍泓等.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08, (10) :134-13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推荐阅读: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08-0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排名排名01-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简历08-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站策划个人简历06-0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本转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程序设计》考试大纲06-14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2-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01-11
北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感悟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