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2024-12-2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共12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1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陆续开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它的目的是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局在1998年新增了一个数学类专业, 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它的成立使各大高校的招生率大大增加, 同时它还融入了了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内容, 但是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还属于起步阶段, 这样就使得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本内容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为了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而设立的, 该专业最主要的课程有以下几门。第一门课程就是信息科学、第二门课程是计算科学、还有一门课程是计算机应用。该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 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为前提,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建模思维, 专业开课的前四个学期都应该以计算科学为基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现状

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 但是该专业对学校招生和社会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 各个高校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 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发展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到专业的知识,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和师资的安排, 都是经过周密的考虑的。各高校为了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很多学校已率先建立起了专业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让他们能够更加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据调查研究显示, 虽然各大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一直很高, 但是该专业的生源形式是一片大好, 从未出现过生源短缺的现象。

1课程体系混乱

由于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是有原来的计算数学或者是应用数学专业改造而成的, 使得该专业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 就会出现所教的专业课程不够明确的现象, 这样极容易造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

2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力量有限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兴起的时间不够长, 学校在对该专业制定教学的计划时候, 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只能去参照一些其他课程的计划, 从而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专业特征;同时,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学校在为该专业配备教师的时候, 大多是配备一些教计算机专业或者是教数学专业的老师。这些教师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 同时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以前教学方面的研究, 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从而使得该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 显得力不从心。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议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发展中, 信息化的战略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吸引大量的人才, 就能使得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做好信息化战略, 就能多招到生源;同时信息化还能使得人们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1不断开拓创新, 放宽专业口径, 满足社会需求

各大高校在进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 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以市场和专业为导向, 并且有效满足高校的教学要求, 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市场形成统一的局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 各大高校还要加大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调研工作力度, 并且与国际市场接轨和准确定位学科体系, 从而使得其专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统一。

2拓宽就业渠道, 建构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现阶段,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 与很多专业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与计算数学和其他应用软件有着很深的根源。所以, 要更加深入的对其构成进行分析, 并且还要建立和构造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并且重视人才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

3改革教学内容, 重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也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课程体系重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更具体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同时重组后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更加重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 使其能够科学合理的适应新课程的具体要求, 并且新的课程体系必须要突出教学的重点, 加强基础课程和应用技术的培训。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计算数学课程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正在逐渐向成熟的趋势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传输和引导知识为主, 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 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一个方面, 其重点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就更大幅度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这样就必须重视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既要培养他们的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 还要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2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目标地点: 武汉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移动通信工程师

工作经验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原创首发

/9—至今:XXX电信有限公司[ 2年]

所属行业: 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网络部 移动通信工程师

1. 从事日常例行测试工作;

2. 参加移动GSM换网工程;

3. 参加了移动智能网工程;

4. 5G无线接入设备的竞标准备工作.对通信行业技术标准及业务标准的.跟踪等。

/8—2012 /8:XX商业合作社[ 1年]

所属行业: 银行

中信事业部 数据库工程师/管理员

1. 负责中信银行CRM等业务系统业务的管理、部署、维护;

2. 新系统方案审核投产,系统实施配置管理;

3. DB2等数据库管理及日常维护分析,应用程序分析及问题解决;

4. was集群(水平垂直)部署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3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措施

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近年来本科专业新增的一门数学类专业,它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科类专业 。换句话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1】。该专业的教学目标旨让学生掌握好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及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在近几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受办学理念、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其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准确、科学的专业定位能够给学校的专业建设带来有效的引导,有力与促进专业办学目标的达成。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专业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以下三点造成的。其一,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定义模糊。部分教师片认为该专业只是信息专业与数学专业单纯的叠加,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也只是将信息专业、计算数学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专业课程叠加在一起。其二,信息与计算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过于宽泛,这使得众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在宽口径的专业设置下难以把握、定位清晰的就业方向。其三,信息与计算学科作为一门理科专业,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市场应用型人才,在培养上更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使得专业定位与学校定位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2]。

(二)培养模式单一

培养模式单一是制约我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且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3]。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部分该专业的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依然过于注重对该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关的实践教学学时不足,或对实践教学未能进行深入的研究,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不足,使得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力量仍较为薄弱,能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和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该专业的教师都是原先的技术数学专业或基础数学类专业的教师。另外,师资力量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倾向于计算数学类的课程,未能形成独立的、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信息与计算学科的内涵及定位。将其定位为一个理科专业,是一门利用现代计算工具来解决工程与科学问题的专业,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核心基础的专业。将其与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区分开来,,这不仅有利于课程结构的设置,还有利于培养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的特色型人才[4]。其次,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以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实践教学

无论是从信息学科的内容还是从信息学科的任务上来看,信息学科都与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紧密相连。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与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而且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并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将专业学习和素质、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将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即适应社会需要,又能迎接社会挑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习的参与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中,亦是如此。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有利且必要的。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重视该专业教师的招聘工作,尽可能的把即懂学科专业知识又懂实践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充入到该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来。其次,加大对该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其专业水平与实践水平,打造出一支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三,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不能胜任该专业教学的教师调到其他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以逐步形成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结语

信息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它在人类社会所形成的广泛影响极大的刺激了信息与科学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社会人才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只有准确定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实践教学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办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时代与社会要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邦,张芬,陈征,汪熊,彭超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管理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05).

[2]赵艳芹,王光辉,付喜辉,孙昌立,张兴华.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

[3]郭开文,裴永珍.高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03).

[4]韩明,张积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4).

作者简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4

教育部1998 年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列为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该专业的设置不仅对数学类专业的招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也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数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虽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但目前该专业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把握不准。 (2) 缺乏统一的教学规范。 (3) 专业师资缺乏。 (4) 信息科学方向专业教材紧缺。

2 我校信息与计算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东北石油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2001 年开始招生, 目前已有十一届毕业生, 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近几年来国家大规模的扩招, 信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日显突出, 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办学声誉和学科的发展。我们总结了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2.1 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学类基础课程, 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等。另一类是数学类的应用课程, 包括数学软件、数学模型、运筹学等。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我们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2 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 我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实验室条件需要加强改善; (2) 部分教师不太重视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 许多实践性的课程不同程度流于形式, 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 没有起到实践课程应有的作用; (3) 缺乏实践基地的建设。

3 改进措施

3.1 拓展专业知识体系, 调整课程设置

学生技能的获得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其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次课题在信计专业原有专业课程基础之上本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做了修改。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专业课:计算机类、软件开发类、网络信息安全类。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运筹学、数学模型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为信计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这也是该专业区别于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主要特征, 也是该专业学生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强基础”的培养原则。专业课 (包括必修和选修) 设置分为三个方向: (1) 数据挖掘方向, (2) 软件开发方向, (3) 网络信息安全方向。目前我国以此为专业方向的院校相对较少。

3.2 建立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从我校信计专业实际情况入手, 我们构建出了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实践等四大模块组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3.3 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实习 (实训) 基地

实习基地具有完备的实习计划、完整的工作机构和一批有经验的工程师, 能有效协调好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关系, 支持学校和教师的工作, 这是校外实习 (实训) 基地的优势。到目前为止与我校信计专业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单位有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庆培训公司、北京千锋科技互联有限公司、北京戴维尔网络安全培训公司、哈尔滨成德软件考法公司等。

3.4 建立有针对性的专业实验室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立了网络信息与安全方向的专业实验室, 该实验室的任务是完成基础实验室不能胜任的工作, 主要承担网络信息与安全方向的专业实验。

3.5 建立指导学生职业规划的学业导师制

从近几年学籍处理的学生处理情况看, 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不爱学而导致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有的降级, 甚至退学;有的即使完成了学业, 将来工作也不会去从事所学专业, 这种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大学中不占少数。而职业规划与学业导师制的结合, 就是要把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指导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因此, 我校从2014 年9 月起从大一入学开始为学生建立了职业规划学业导师制。

4 结论

我校信计专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目前已初见成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幅度的提高。院内积极的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大幅度的提高, 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日益增强, 信计2011 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0%以上。

在成绩的面前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我校信计专业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让我们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立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2+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冯建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3.

[3]杨邓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4]陈苗.基于全面质量管理 (TQM) 体系框架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论文 篇5

在来大学前,我一直很疑惑,我既不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又不想从事于数学有关的科学研究,那在大学中学习那么多的数学知识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我来到了广工大,在柏老师的专业导论课上我找到了答案。了解到到,原来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在数学和电子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明白了,数学教学是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和培养数学素养最便捷、可靠的途径,而思维的数学化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很重要。

2我的认识

在专业导论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大学的通才教育观下,第一流的人才应该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⑴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⑵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功底;⑶富有创新意识,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

而作为一个理科人才,我们应具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一套科学的方法和一套科学的程序,即能建立在对于事物性质、特点和事物发展与变化规律的深入的认识基础之上;寻找、建立,或引用、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套科学的方法,制定实际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的程序,确定第一步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步做什么,怎么做,„„,确定每一步怎么检验,出了问题怎么处理,等等。

同时专业导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到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当今科学前沿领域,是除理论研究与实验以外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是我国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学科,该专业以计算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和运筹科学为培养方向,以科学与工程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学与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的可视化,大规模信息存储与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为研究对象。

高等学校计算科学本科专业培养适应计算科学学科发展,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事业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理工科公共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受到良好的计算科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等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受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初步训练的计算科学专门人才。

它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基础理论,应用方法和开发技能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和程序分析能力;能解决工程,经济管理中的一般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应用等实际问题。在毕业后适宜到科研部门和高、中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到计算机产业、重要部门、以及相近学科的有关单位从事计算科学开发研究、应用与管理等工作;可以继续攻读计算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因此,要想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我们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和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所谓思维方式的数学化是指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转向数学家工作的思维方式。在科学界,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与其它学科的学者很不相同。他们认识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一般并不直接关心事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特性,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运用特殊的符号或语言系统,研究事物在空间中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结构关系和变换规律,研究具有共同抽象概念、性质的一类事物的某些内在规律,以此指导人们从一个侧面去认识事物。逻辑是严格数学论证和科学论证的主要工具,而数理逻辑则是从数学的角度为数学研究乃至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推理的逻辑基础。由于数学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描述是建立在严格而又抽象的符号推演的基础之上,因而使得数学家工作的思维方式与其它学科很不一样。大多数数学家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实现思维方式数学化的,但要将这种思维方式上升为系统的理性思维方式,则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数理逻辑或形式逻辑的修养。

下面举一例子说明思维方式的数学化的重要性:

例: 给定一个字符串长度不超过m的集合,请将集合中的每一个字符串反转一下(或称调个个儿)。例如,对字符串abc,就是求cba。注意,除最终的输出外不允许使用输入/输出操作。

我们提供了两种描述与计算问题的解法,可能还有更好的解法。显然,由于解题过程思想方法的不同,数学表述也不同。计算机执行运算操作时的“机械、死板、严格、精密”的特性是数学与计算科学建立天然联系的主要内在原因。计算理论业已表明,理论上,凡是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问题,包括问题描述和处理过程,均可以数学化或形式化,即用数学符号系统来描述;反之,凡是可以用以离散数学为代表的构造性数学描述的问题及其处理过程,只要论域是有穷的,或虽论域为无穷但存在有穷表示,也一定能够用计算机来处理。至于现实是否能行则取决于计算复杂性和实际需要的计算时间和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数学对计算科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性。今天,虽然许多人能够完成大量计算机应用的任务而并不需要很多的数学训练,但这不等于说计算科学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原因是仅凭直觉和经验就能顺利处理的那些问题,不仅说明了这些问题是足够简单的,而且还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使得其中一些原来困难的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已变得较为容易。当然,在这些足够简单的问题中有许多问题的处理工作在性质上本不属于计算科学专业在社会分工中确定的范畴,它们大都属于计算机具体应用(应归属各具体学科)的范畴,而不属于计算机应用(指计算机应用于各学科的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对非计算科学专业从事计算机具体应用的人员来说,数学也许并不重要,他们只需要懂得怎样使用各种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如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关的硬件接口、各种软件工具和应用软件程序包的使用就可以了,但对计算科学专业人员,没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就不可能从事较高起点的,而且是其它学科专业人员不能胜任的计算科学专业技术工作,特别是那些需要专业人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问题。由此可见思维过程的数学化对计算科学专业人员的重要性。通过数学教学途径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化是最便捷、可靠的途径。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人类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概念、知识水平和对智力活动过程的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素养反映在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事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中,科学素养反映在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深度,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贯彻正确的思想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只能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对每一个大学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正确的思想方法只能在科学的基本原理、原则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学习、思考、练习、实践和体会,由自己总结得到。

我们提倡的是:一个对问题的正确的思想认识,一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套严密的操作程序。一个人按照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开展工作,实际上也就是初步具备了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常常比较好,这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科学素养也包含着一个人的科学精神,表现在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平常而又良好的心态与科学道德,坚持和维护真理的秉性,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

而当通过数学教育,使我们真正具有数学素养与良好数学思维时,我们的计算科学专业能力的具体能力就会体现出来:⑴ 阅读、理解科学技术文献上的新知识,特别是用数学形式表述的科学论文、技术报告的内容,能够较快地掌握新知识; ⑵ 计算机实际操作,工具的使用,以及软硬件实验应用操作的能力; ⑶ 硬件设计、数字逻辑系统设计及其实现、维修的能力;⑷ 软件设计、算法设计、程序设计、程序证明的能力;⑸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并加以数学论证,或通过设计与实验验证的能力。

3.我的思考

因此,我们在面对数学学习时,不应太片面地认为以后不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就轻视数学学习,而是应该以培养自己思维的数学化和良好的数学素养为目标,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我认为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候,首先,我们要注意不要阅读太多的参考资料,因为大一的新生不具备使用多种版本学习资料的能力。

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学习我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有人认为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思想受到的束缚也可能越多,创新也就变得越困难,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创新不等于异想天开,它是建立在对问题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某些人由于太多读书而受到书本的束缚从而失去创新能力,只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深入,而不能说明创新与深入学习有矛盾。在这里强调一下:深入不在于博学。深入需要把所学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思维系统和知识结构中,从而融入思想。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只一味地接受知识,必然使头脑杂乱,失去创新能力。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在大学学习中,具体的知识即使很难,也是容易学习的。学习新知识可能比发现新知识更容易。但我们要明白学习具体的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如果一个人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从具体的领域知识中归纳、提炼、总结出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正体现了理解科学和人的科学素养。创新要靠科学素养和理解科学,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于认识的对象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地进行审视和观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展开工作,在深入中依靠科学的思想方法摆脱教条的束缚,有针对性地探索前进,而不是盲目发展。科学的发展存在着外延和内涵两种发展方式。当学科处于发展早期时,由于人们对该领域的具体知识了解甚少,往往只能采用外延方式。但是,谁具备好的基础和科学的素养,谁就更容易转入内涵发展方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6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专业范围较窄、知识结构单一、适应面不宽、时代性不强等缺点。1998年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为了使数学学科的教学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数学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七个专业融合成两个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将原来的统计学和经济类的统计学合并成一科,即统计学类的统计学专业,为淡化专业、拓宽培养口径奠定了基础。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设置反映了社会对数学学科人才的需求热点。到2009年5月,全国范围内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置点达到475个,拥有在校生95487人,无论是专业点个数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居全国高校理科专业前茅。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如此之快,招生规模如此之大,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多,例如专业的培养质量问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等。为了保证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和社会行业的需求情况,然后探讨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办学定位,最后,针对应用型工科院校办学的特点,对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下面从数学类专业的历史变革和毕业生在社会的就业分布情况来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内涵

1.发展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目录调整之前,如科目数学有控制论、基础数学、运筹学、应用数学、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等专业划分,理论计算机和信息科学这两门学科在部分高校里边还没有开设。调整之后只有统计学、信息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这几类数学类专业学科,所以原有的信息科学、运筹学、计算数学与控制论都属于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基础课的寄出是计算数学,围绕微分方程数值、数值代数、数值逼近与计算机相结合课设的一些专业课程;信息科学是最新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开设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现代密码学、图形与图象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等专业课程;运筹学是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管理科学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控制论是研究带控制参变量的时变系统。

2.社会对数学类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数学类专业改革调整不是简单的为合并,而是力图更准确的反映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从数学类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情况看,除了一部分从事数学本身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更多的学生则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包括金融、经济、管理、工程的研究工作。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在信息技术(IT行业)和金融业中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信息技术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Internet的发展为全球一体化、信息无界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与计算科学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而派生出来的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学方法的发展,对各种过程的数值模拟已经成为科学实验的重要补充,具有实验手段所无法实现的各种优点。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交流起关键作用,它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国家正在建设的八大网络信息系统、1999年1月12日正式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正在筹建的农业信息高速公路,都将大量需要从事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必须在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力培养能够从事信息技术处理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经济、金融、生物与农业等领域以及潇湘地区振兴所急需的人才。因此在开发启动以后,信息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有必要加大信息人才培养的力度。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未来方向

你能熟练使用C++编程,熟悉操作系统,你可以成为专职程序员,熟悉底层软件你还可以成为系统工程师。是比较受累的活儿,但工资不低呀!你能熟练使用JAVA,可以处理面向对象的企业型的应用开发,公司企业WEB页面设计、INTERNET可视化软件开发及动画等,Web服务器手机上的JAVA游戏开发等等。很时髦的工作,工作时的心情很重要,哈哈!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很广的范围。电话交换局里怎样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象,我们周围的网络怎么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知识。我们通过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这些东西,并能够进行维护和更先进的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你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以及结合计算机的实验。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自己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的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对整体进行了解,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的设计。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现在是一个热门专业。因为你不必迷茫,你将会有很多的选择。信科专业的同学该如何度过四年大学首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本专业的特长,信息科学与科学计算(计算数学)为核心。计算机应用与数学优化计算的专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努力钻研信息方面的知识。具体的方面,我们先应该将我们的学业知识各个科目保持不挂科,并且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考证,非专业的英语四级是必须要过的,能抓紧就抓紧早点把他过掉。还有比如汽车驾驶证,初级会计证,汉语等级证等等专业证书,因人而异,看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知识深度而决定。而本人建议考取《国家计算机二级》这是必备的。计算机类证书初级类证书有:《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电子商务技术员》《信息处理技术员》中级类证书:《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高级类证书:《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设计师》《网络规划设计师》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的知识掌握方向和知识+深度考取相应的证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育、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业务培养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或计算数学或运筹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②具备熟练应用计算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或运筹控制中的某些实际问题;④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信息科学或计算数学或运筹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

三、对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根据我院的总体定位和办学思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结合我院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侧重与科学与工程计算方向,课程主要是以工程计算技术为核心;另一个是依托计算机科学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侧重信息安全方向,课程主要是以信息科学相关课程为核心。除此之外,在选修课程中开设几门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基础课程,以适应不同兴趣发展方向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课程设置可如下考虑:①公共基础课两课、外语、体育等按教育部统一规定,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含实验);②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复变函数论、常微分方程;③专业必修课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值分析、数学建模、数据分析;④专业选修课科学与工程计算方向:数学物理方程、微分方程数值解、最优化算法、并行数值计算、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大型稀疏矩阵数值方法信息安全方向: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密码学、信息安全体系结构、数字信号处理;⑤其他选修课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保险概论、金融数学、利息理论等,以满足想从事数理金融和数据处理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存在问题

由于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的历史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信息安全方向上,专业课程教师不足,得通过教师外出进修或人才引进的途径尽快的解决;其次是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峰杉.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思考及建议[J].中国大学数学,2003(3),12-13

[2]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2),1-5

[3]龚日朝.“以特色取胜”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新型思路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6),12-15

[4]王家军,张香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18-119

[5]何伟.关于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84-88.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7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是依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培养计划包括学生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内容。 目前有很多人认同这样的观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计算机知识、数学知识和网络知识三者相融合的一个专业,所以该专业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数学专业应有一些本质的区别,而不是简单的“一部分数学课”+“一部分计算机课”+“一部分管理科”+“其他部分课程”的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满足企业和社会用人的实际需要,并且要体现计算机网络和数学等知识的特征。

根据2003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试行稿)的说明》要求培养出的信计专业学生:(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具备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2]。而计算机正是利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工具,因此做好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对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定位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是有区别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应突出现代计算工具和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国家教育部规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开设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但具体开设哪门高级语言没有规定,所以各大高校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发展, 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C++等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通过C语言结构化编程思想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法知识,理解系统内部的细节,更有利于比较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不同,为学习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打下基础,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分别开设了VC++和Java这两门目前在广泛应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使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开设了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两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面,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连续性, 在课程的安排要有效衔接。例如,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学科,主要是研究基于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是程序设计语言、 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必不可少的先行课程。 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连续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于计算机类专业课,我院开设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操作系统、图像处理。

二、计算机课程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要结合教师的项目经验,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教材中的内容和基本理论,而对产生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领域知之甚少,导致了理论和实际脱钩,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也不知道怎么样应用,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讲授理论课程的时候,把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例如讲授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项目经验,用目前流行的软件作为辅助平台,向学生讲授曾经开发过的项目。例如,利用VC++和SQLServer数据库,给学生讲解酒店管理系统, 通过实际案例的演示,逐步启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兴趣。

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际项目经验,这就需要有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支持和鼓励计算机类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更多的素材,积累经验;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可以让有经验的教师以老带新。

三、加强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许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只是强调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而忽略了该专业学生的工科特点,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一定的编程技术,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但目前来看,实践环节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重视实践教学,有些课程没有单独开设课程设计,验证实验偏多, 创新实验较少,实验效果不理想,实践环节与实际问题脱节[4]。鉴于计算机类课程实践环节的种种问题,急需对实践教学予以加强。

首先,要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保证实践课程的学时,而且上机的课题不应该全是验证实验,还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另外,指导教师的数量和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数量之比应该在1∶15左右,不应该太小,最小也应该大于1∶20。其次,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依照课程的实际情况,多个同学组成一个开发小组,例如,进行Java集中周的时候,根据国家软件开发规范的要求,让学生去上机实践,开发课题可由教师精选,尽量贴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开发项目,在集中周期间,指导教师要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出学生在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做到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通过实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再次,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培训机构的联系。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 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体现。因此,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所选题目尽可能的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每届题目的更新率要达到80%。过去,一般都是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设计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自由度不是很大,应该进一步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改革,鼓励和允许学生进行自己拟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选择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才有动力,学生自己选做自己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一定会促进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也能促进指导教师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指导毕业设计的竞争性。最后,答辩委员会对每一个学生单独答辩,且答辩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综上所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要符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中,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实际项目经验的优势,强化计算机实践教学,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改革, 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丹,王吉波,王晓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设置研究[J].林区教学,2013,(5):85-86.

[2]邢远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44-145.

[3]石振锋,吴勃英.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2005,21(1):5-7.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8

专业概述

信息与计算机中专业是数学专业的延生, 在1998年我国在本科专业中就对该专业进行了收录,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对专业的细分, 最终传统的数学专业分为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以及信息和计算科学。目前虽然一些院校在理论课程上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很多院校是在边办学班摸索的状态, 无疑这样对于学科建设的效率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 要明确信息和计算科学的办学目标, 对教学环节以及实践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样不能够对信息以及计算科学的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明确专业定位, 确立培养目标

目前很多院校在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是在2000年作用, 而这个时期, 专业和高校之间处于转型时代, 这个时期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教育改革委员会在此时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 使得专业的建设有了新的新的目标, 而高校的专业建设也逐渐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近些年来, 主要是通过立项以及广泛的调研, 对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及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计方向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按照《专业规范》中的要求, 在对专业设计的过程中, 要结合我国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合对专业进行办学, 目前很多高校都提出了“培养出熟悉信息科学, 以及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的计算机人才, 对相关的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领域的科研, 教育, 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培养出在专业实力, 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 无疑随着办学的改革, 很多学校在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实现初步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以数学知识和程序设计为根本, 夯实学生基础

针对上述在培养过程中制定的目标, 对于原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审视和修订, 在遵循现代化的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要树立扎实基础, 广阔发展前景大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于计算机的专业人才而言, 无疑是需要具备非常展示的综合素质, 这样优秀的数学专业的毕业学生才能够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那么在“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需要遵循“教学改革委员会”中的《教学规范》和《专业规范》的意见, 对教学中数学部分和计算机部分中所占的比重进行权衡, 在培养的过程中重点对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进行重视, 强调培养创新以及学以致用的思想, 并且根据时代的不同, 强调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对于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数学教学中。

针对目前高校扩招的新形势, 以及专业出现了急剧膨胀的情况和高校就业压力非常大的形势下, 因此高校应该根据目前的经济形似, 对专业课程进行设定, 目前很多高校选择设置至少两个专业方向,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进行自主选择, 那么在选择的过程中主要的两个方向包括计算科学和软件运用, 以及信息处理。

专业探索具体措施

新课改下, 我们习惯的教学模式已被打破, 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优秀成分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还应该仔细学习研究新课程, 认真贯彻新课改精神,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花大力气, 使信息和数学课堂教学由统一模式教育向差异教育模式转变、由单一讲授向多样化学习转变。

1创设问题情境, 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趣味性。课堂教学中, 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 从而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 (2) 现实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 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3) 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 多方位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变传统教学中固有的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新课改后, 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

结束语

总之, 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是高校中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 社会需求较大, 而专业的探索是目前很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之间需要进行积极的交流, 共同促进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9

一、把握标准, 抓住主线, 突出重点

课程设置是为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服务, 不同专业会开设不同的课程, 即使同一门课程, 在不同专业开设时其所关注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是有差别的。因此, 在教学中, 既要体现课程的内容特点, 同时也要根据本专业的特色进行考虑。作为理工科类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 能够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因此, 对从事数值计算和信息处理学科的人才来说, 对数学分析内容, 不仅要传统性地学习逻辑推论, 更应重视对现代数学思想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重视数学分析提供的微积分演算体系的本质, 重视直观的连续量演算等。如, 对Taylor级数和三角级数的学习, 应该充分注意到数值分析与小波分析的发展现状以及它对数学应用的巨大推动力。同时, 若要学好数学分析更应抓住它的主线, 即函数→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级数, 只有牢牢抓住这条主线, 集中精神将内容学深学透,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针对教学时数不足与教学内容过剩的矛盾, 在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学习的基础上, 还应对内容进行适当的选取, 使其更加适用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例如, 对微积分来说, 其内容是以微分和积分以及两者的矛盾关系为总线来展开的, 因此, 我们在学习时, 应以讲清二者主要矛盾为核心任务, 而相关概念只是为完成这一任务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想, 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 将数学建模思想渗入教学中

数学思想往往比数学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对学生来说, 若干年后其所学习的一些数学知识可能已经忘记了, 但数学思想以及由其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将是他们受用终生的。因此, 在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中, 充分尊重学生, 与他们一同探索, 分享尚未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激发和唤起他们思考、探究和创造的欲望, 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教学环境中按照认识由低到高的客观层次获得数学思想, 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更能培养创新精神, 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例如, 对极限思想的教学, 通过对平面曲线的切线, 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实际问题的探讨, 生动形象且直观地引入了极限的思想方法, 此后, 在函数极限、导数、定积分、多元函数极限、偏导数以及积分等问题的教学中逐步加深理解, 形成和内化极限的概念。再有, 除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突出“计算”的内涵, 通过算一算这一基本的科学探索工具, 在计算过程中获得相关具体问题的想法和启示, 在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体现在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外部世界的推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亦是如此。物理学、天文学和几何学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突破直接导致了微积分学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在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数学分析教学中应加强锻炼将分析、归结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以及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所以, 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将所讲述的内容与相应的数学模型有机结合, 例如, 讲述一元函数极限与连续时对应介绍蛛网模型和科赫雪花模型;结合Logistic人口模型、净水器模型、征税问题和电影院优化设计等问题介绍一元函数微分学;结合药物问题、追踪运动信号源等问题介绍级数相关内容;结合河水的污染与净化问题以及热锅上的蚂蚁逃生等问题介绍多元函数微分学的相关内容, 等等。通过分析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以及自然现象中的众多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建立简单的人口模型、行星运动模型、经济模型以及公共资源模型等, 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高建模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 应用于实践, 提高实际运作的技能。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作为现代化技术产物, 多媒体为被誉为“思维的艺术体操”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 使数学分析课堂教学获得了“效率高、课容量大、生动灵活、感受新、印象深”的良好效果, 特别是多媒体“多角度, 多层次, 全方位, 灵活多变”的特点, 通过图形显示、动画模拟等操作, 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变成了生动直观的模拟实验, 激励学生的形象思维, 进而面对更加广泛的问题。如, 极限理论的ε-δ表述, 传统教学方式是无法向学生展示它的无限细化过程的, 但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 将细化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 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进而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但传统教学也有着计算机无法逾越的优势, 例如, 教师生动形象且富有启发性的讲授, 清晰合理的板书, 对学生富有成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 以及为培养创新能力而建立的对学生合理而有效的评价等, 都是计算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 在教学中要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合理安排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四、注重与计算机高级语言相结合

近年来,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 因此, 数学分析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加强与计算机高级语言相结合, 如Matlab, Mathematica等, 加强近似求根、数值积分等内容的学习, 增加外推法、扦值公式和快速Fourier变换等内容的教学, 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内容运用高级语言编制程序, 并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相关计算。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数学素养, 增强应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使对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摘要: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传授知识, 提高素质, 培养能够解决信息技术与科学和工程计算中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三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分析,数学思想,建模思想,多媒体教学,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庚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分析教学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7 (11) :118-119.

[2]俞能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 2009, 11 (6) :120-123.

[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莫愿斌.凸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和谐课堂的构建分析与实践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6 (11) :170-17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10

1 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现状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个融数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该专业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理论基础, 同时又要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知识, 因此,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基本上都采用以数学类课程为主线, 穿插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以及运筹与控制等相关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 尽管依据各院校的办学特色, 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 (计算科学、应用软件、信息科学、运筹与控制等) , 但总体上都要求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 (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 , 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因此, 计算机类课程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当重要的。

依据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规范及调查报告提出的最低要求的建议, 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基本包括高级程序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 计算机类专业课基本包括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智能等。

目前,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所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 基本上都包含有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由于专业特色定位不同, 或就业方向不同等, 各院校选择的计算机类的其他课程略有不同。

2 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新办信息与计算专业的学校, 多数教师来自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只从事过基础数学或基础课的教学, 没有教授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 除了依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外, 对于基础课程, 主要参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 对于专业课程则根据教师的能力以及学生考研及就业情况, 简单拼凑。没有充分分析学科本身的特点, 以及如何进行内部各学科之间有效地交融。

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 这种简单拼凑, 以及课程之间缺乏连续性, 同样的时间学习不同的课程, 或同样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时间来学习, 效果截然不同,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未来的专业发展。其中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设置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是否需要单独开设离散数学,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以及数据结构三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开课时机等。

3 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设置研究

3.1 计算机类首开课程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 第一门接触的计算类课程是高级程序语言、计算机文化基础, 还是计算机科学导论, 没有统一的定论。然而, 从教学实践来看, 如果在开设高级程序语言之前, 没有对计算机运行所需的硬软件环境有个基本的了解, 会对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另外, 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或计算机科学导论, 但是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同时进行, 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因为在语言学习中所需相关背景知识, 也许在文化基础或导论课程中还没来得及介绍。因此,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开课时机最好与相关基础课程, 选择分学期开设或同一学期前后开设, 而不应该同时开设。

3.2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规范和调查报告中均指出,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中应开设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但并没有具体指出到底开设哪一门高级程序语言。因此, 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各大院校, 均根据各自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应语言类课程学习, 主要包含有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Java语言程序设计。

对于C语言、C++语言、Java语言, 到底哪一门语言作为首选学习语言, 更有利于促进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些院校经过分析[4], 认为C++语言或Java语言由于应用面广, 适应市场需求, 适合作为首门语言。然而, 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考虑, 该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外, 还应该具备较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 因此该专业虽然是非计算机专业, 但是是近计算机专业[5], 因此在语言学习方面应该向计算机专业学习, 使学生具备专业化的语言学习, 而不应该像许多其他的专业仅仅考虑市场的需求。

考虑以下因素, 认为C语言更适合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首选语言。

(1) 获得系统化的语法学习。一方面,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法知识;另一方面, 学习C语言的语法后, 相当于也同时学习了大多数C++和Java的语法知识。

(2) 有利于理解不同的编程思想。没有对比没有感觉, C语言中的编程思想属于结构化的编程思想, C++和Java的编程思想属于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没有学习C当然也可以直接学习C++和Java, 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是面向对象, 以及面向对象有什么好处的理解就没有那么深刻了。

(3) 有利算法分析与研究。目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开发工具越来越先进、快速、方便, 然而这种方便和快捷是通过封装的形式隐藏了许多的技术细节, 学生学了之后, 可能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而C由于语言本身的特点, 更有利于对于系统内部细节的研究。

3.3 应该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计算机类相关课程, 这是与它的专业目标、培养要求密不可分的。该专业需要培养出能够进行算法分析与算法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另外, 离散数学作为现代数学的一重要分支, 是计算机科学中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 相对于传统的连续数学的研究, 其主要研究的是离散 (指非连续) 结构的数学分科。离散数学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 大量地应用在《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算法的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数据加密》等相关课程中[6]。因此, 离散数学课程学习的好坏, 对于学生今后是否能够对计算机科学有深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虽然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等大量的数学课程, 然而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连续的角度进行分析, 而计算机相关技术主要从离散的角度进行研究, 因此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开设离散数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3.4 注重课程之间的连续性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已经建立有十多年了, 许多院校对于专业内涵、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设置, 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把握, 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 从实际调研以及教学实践来看, 即使是课程设置正确, 但是由于缺乏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思考, 在教学安排上, 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因此, 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C语言和数据结构两门课, 开设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学期。

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开课时间相差三个学期以上, C语言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 数据结构在第五学期以后开设, 实际的效果是学生虽然学过了C语言, 可是等到学习数据结构需要的用的时候, 由于时间拖的过久, 基本忘记了, 还得花大力气重新复习。建议两门课程开设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学期。

(2) C语言和数据结构不应该合并为一门课程[7]。

数据结构完全与C语言是两回事。在数据结构中, 重点讲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以及对算法的效率进行评估, 包括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在C语言中, 除了讲授基本语法结构外, 更主要的是建立起结构化的编程思想。数据结构与C语言之间的关系是数据结构利用某一种语言来描述算法, 而C语言是其中的一种语言, 它仅仅是学习数据结构的工具。因此, 鉴于两门课程都如此重要, 不建议将他们合二为一, 一起学习。

(3) 离散数学应该在数据结构之前开设[8]。

通过查阅大量的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 发现许多院校将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课程同一学期开设, 之所以能够这样设置, 是缺乏对这两门课程的认识, 把他们仅仅当作两门计算机课程, 而没有看到离散数学是数据结构的先修课程, 数据结构中所讲述的树、图等相关数学理论基础都是在离散数学中介绍的。因此, 应该学习完离散数学后在学习数据结构, 能够更好地学习数据结构。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 仅从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应该开设哪些课程, 以及课程之间如何有效衔接,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结合专业特点, 对于应该开设哪些计算机类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高等理科教育, 2000, (3) :6-9.

[2]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 2003, 19 (1) :1-5.

[3]石振锋, 吴勃英.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大学数学, 2005, 21 (1) :5-7.

[4]陈华, 费祥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20) :579-580.

[5]俞敏.对自动化专业C语言教学的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 2009, (3) :135-137.

[6]游文杰.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04, (2) :16-18.

[7]候丽英, 郭爽, 张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1) :128-130.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途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信息与网络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计算机专业在这种趋势下也显现出宽泛化、大众化的特征。计算机相关专业规模大,在教育部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多个分支中一部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随着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发展,市场上对實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而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热门选择。

(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针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来说,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三大需求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软件设计、微机实习等相关的10项实践课程,以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操作应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

(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为进行实践教学而建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是用于少数的几节实验课程。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应是课上与课外全面重视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体现是课外的未开放利用。

(三)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扩大了计算机的专业设置范围,也增加了招生数额,但是在教学上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匹配的,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

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首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围绕这一中心点,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其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理念核心是创新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强化设计与探究课程实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摆脱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生本身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思维,成为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1.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2.课程实验

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主要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因此,教师应提前做好课程的设计,学生也应提前预习,通过互动与解答,优质地完成实践教学,这其中,专业课教师起着指导员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

老旧、重复的实验应尽量减少,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项目。

4.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的大学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四、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满足了社会的革新需求,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寻找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是高校在教育创新上必然要走的一段路,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袁志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2014(1).

[2]黄勇,刘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

[3]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9).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篇12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 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 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 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阅读文献, 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 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 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 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 撰写不规范, 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 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 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 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 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 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 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 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 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 (1) 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 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 (2) 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 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 (3) 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 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 (4) 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5) 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 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 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 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 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 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 明确研究内容, 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 (2) 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 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 (4) 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 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 (5) 审阅学生论文初稿, 反复提出修改意见, 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 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 (6) 评审论文终稿, 评定成绩, 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 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 (1) 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 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 (2) 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 鼓励创新, 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3) 加强师资培养, 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 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 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 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 (4)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 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 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 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 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 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 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 组织不完善, 安排不尽合理

(1) 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宣传不到位, 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 出现诸多问题。 (2) 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 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 时间上的冲突, 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 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 (3) 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 过于专业, 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 雷同率较高, 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 达不到训练的目标。 (4) 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 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 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 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 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 制定研究计划, 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 (5) 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 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 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 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 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 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应加大宣传, 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 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 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 科学组织, 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 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 科学组织, 合理安排。 (1) 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 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 (2) 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 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 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 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3) 命题应难易适中,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既要有前瞻性, 又要有可操作性, 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 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 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 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 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 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 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 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 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 从规范命题选题, 指导教师安排, 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 学生纪律管理, 成绩评定, 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 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 明确目标, 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 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 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摘要:本文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探讨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开设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 训练学生学术论文的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为提高后续毕业论文的质量打下基础。

关键词:学年论文,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富照, 王晚生, 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0, 24 (1) :103-105.

[2]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1) :543.

[3]刘海啸.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探讨[J].教学研究, 2005, 28 (6) :532-534.

上一篇:全面信息化下一篇:执法机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