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2024-08-04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共12篇)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1

1 引言

目前重庆市高校中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的学校都在重庆市主城区,远离主城区的学校都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作为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建设的重庆市第二大都市的万州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城市,重庆三峡学院是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唯一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高校中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的授予点,这与该学科的科学布局的观念是不相符合的。

重庆市主城区的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授权点的学校的优势主要是:

1)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具有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引入人才的便利优势;

2)位于重庆市政治和经济中心对于容易承接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的优势;

3)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历史积淀丰厚;

4)良好的实验环境的优势。

2 本学科的现状

新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点各专业研究与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于打造重庆市第二大都市万州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万州区贡献力量,与学位授权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相吻合,能有效地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重庆市的合理布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工作,为三峡库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三峡库区培养高层次的IT人才,改造传统产业,软件开发外包的发展,信息技术管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研究成果将对三峡库区腹地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必将推动我国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它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工具,为重庆东部地区和三峡库区的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

重庆三峡学院一直高度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始终把学术梯队建设作为该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坚持“培养、引进、借智、提高”的建设原则,近五年来,培养了3位博士和11位硕士;并选送多名教师到著名高校做高级访问学者,形成了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建设梯队,使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已经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与网格计算”、“计算智能与信息安全”、“嵌入式技术与数据挖掘”为主的三个学科研究方向,并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外学术前沿,极大地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展示了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在其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良好态势和发展前景。

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展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有10多年的历史,该专业教师人员职称、年龄结构、学历较为合理,已基本形成一支学术梯队,通过强化建设,可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该学科队伍建设、研究成果等取得更大成绩。近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组成员主持省(市)级、万州区及学校等科研项目共32项,承担的科研经费120余万元,编著出版教材10部,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5项,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EI收录10篇,ISTP收录4篇。获重庆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项,优秀科技成果奖优秀奖2项。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拥有1000余平方米的实验中心,设备总价值500万元,建有1个数学实验室、2个计算机软件实验室、2个计算机硬件实验室、5个计算机应用实验室,1个教师工作室,1个嵌入式开发实验室。为学生的各项专业实验实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该学科承担了多项省市级科研任务,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智能信息处理和嵌入式技术的多个方面。主要项目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基于卫星和CERNET的网络教育西部地区示范应用”子项目“跨校选课网络教育应用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网格计算及其应用研究”,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三峡库区(重庆段)淹没区历史及文化智能信息系统———多媒体智能化查询部分”,“三峡库区(重庆段)淹没区历史及文化智能信息系统———基于历史文化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重庆市教委科技计划项目“Web使用挖掘技术与有效算法”,“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平台的研究”,“多小波变换在图像编码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多媒体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基于SOA的Web服务合成研究”等。

3 建设保障措施

3.1 分清发展形势,明确建设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

分清国内外技术前沿和主流趋势,设立榜样参照系,把握国家、地方需求,围绕学科目标,结合学科情、校情、国情和国际环境,注意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培育学科新增长点;组织力量,采取各种措施,超常规发展;还要团结学院领导班子和整个学科队伍,集体协作,努力实现建设目标。

3.2 立足重点方向,推学术带头人,抓重大项目,出标志性成果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特色主要靠学术方向与标志性成果来体现,而关键在于主要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水平往往就决定着学科方向的水平。每个学科将立足已选定的主攻方向,推出学术带头人,特别应注意培养年青学术带头人;同时,在主攻方向上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庆市重大项目;通过完成重大项目研究出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提高学科水平,为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3.3 强化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要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强化各个学科的科研梯队与教学梯队建设,在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下,要大兴科学研究之风,提高科研与教学工作标准及量化考核指标,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特别是稳定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为各个学科的快速发展将奠定坚实基础。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在远离主城区的三峡库区腹心地万州,要想用地理优势引进和留住人才是不可能的,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采取以人为本的方针,以事业激励人,以制度管理人,以感情温暧人。在留住人才方面具有特色:1)待遇努力向教学、科研骨干倾斜;2)在教师遇到困难时采取帮扶的原则;3鼓励年轻教师进修学习;4)领导带头厉行节约,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学科发展上;5)建立了一套规范、合理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努力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具有激励先进的学科建设体系。

3.4 经费保障

围绕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讲求效益,规避风险。根据经费预算安排的基本顺序,一保人员经费,二保日常办学运行经费,三是发展性专项经费,四是基本建设经费。结合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经费投入的主要方向:1)保证人员经费支出逐年增长,预计每年增长10%;2)教学、科研等日常运行经费支出,预计每年增长10%;3)学科、学位点建设等经费支出,预计每年约增加50万元;4)队伍建设及人才引进等经费支出,预计每年增长50万元;5)科研发展资金预计每年增加50万元。

3.5 科研成果的支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组成员主持省(市)级、万州区等科研项目共32项,承担的科研经费120万余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75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新编教材8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有力的支持了科学研究工作,加强了软、硬件建设,并带动了学术队伍的发展。

3.6 学科教学的建设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学科改造与融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建成3到5门重点课程。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开设新课。鼓励专业课、特别是高年级本科班课堂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要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方式,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强化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并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重点建设基础课、主干课,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群系列。建立标准化试题库,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教材建设,慎重选择本专业教材。建设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专业实验室,充实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研究本科生教育改革发展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思路和举措。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基本原则,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为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学科。以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学科建设的重点。

3.7 加强学术交流

鼓励教师参加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同时又积极举办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部分教师到有关院校实地考察,学习外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学科建设规范,提高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名度。建立学术讲座制度,聘请校外专家讲学,要求本系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承担一次学术讲座。

3.8 科研资源条件建设

2008年内建成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五年内建成计算机控制与微芯PIC单片机公共实验室、无线网络技术实验室、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订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业杂志。建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学、数据挖掘与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与信息家电等研究方向的研究所,增加设备投入,改善研究条件,确保这些研究方向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万森.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2006(2).

[2]雷敏,宋茂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6).

[3]黄传河,黄建中.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方法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22).

[4]李莉莉,王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福建电脑,2007(1).

[5]张建明.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2

[编辑本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修业年限:四年

专业代码:08060500

授予学位:工学或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微电子学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信息工程 信息科学技术 软件工程 影视艺术技术 网络工程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工程 广播电视工程 电气信息工程 计算机软件 电力工程与管理 智能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编辑本段]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现状

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

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

3、通信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

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

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信息人才的需求分析

1.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目前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2,数控人才需求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

3.软件人才看好 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4.电信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 电信企业对于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生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也是电信业的需求亮点。随着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现在的买方市场,电信企业开始大举充实营销队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

本专业主要职业发展方向和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

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

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由技术人才转型到管理类人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就业要求(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储备的知识)

1、网络工程方向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网终:工程专业基础、较好的综合素质;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终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网络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获得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

2、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它已经涉足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科教卫生、国防和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本专业方向就是学习如何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和软件生产。

3、计算机软件主流开发技术、软件工程、软件项目过程管理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和软件工程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系统的软件设计与项目实施能力,胜任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的专业性软件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4、信息工程通信方向是一个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及信号与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为学习和研究对象。要求学生系统的学习通信系统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科学试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从事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的综合设计、开发、集成应用及维护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通信系统与程控交换、计算机网络与移动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新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及压缩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和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业务的研发等。

5、信息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是以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安全和网络协议、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掌握网络中实现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要求学生系统的学习信息科学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科学试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从事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综合设计、开发、维护及应用等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编辑本段]主要开设院校

[北京]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天津]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山西]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包头钢铁学院

[辽宁]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师范学院、鞍山钢铁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吉林]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庆石油学院

[上海]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

[江苏]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徐州师范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师范

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温州大学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工业大学、淮南工业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漳州师范学院、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厦门理工学院

[江西]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

[山东]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河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工程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黄淮学院

[湖北]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工学院

[湖南]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沙电力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广东]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 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工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工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海南] 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

[四川]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

[甘肃] 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 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3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虽然很年轻,但它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技术学科,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50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国家建设需求的推动下,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理工科第一大专业。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社会需求面宽的现实,“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规范》)。其中,“战略研究报告”建议改变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趋同性,鼓励办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分类培养,取4个可能的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规范》参照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分别详细给出了四个方向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覆盖它们的必修课程组示例。

《规范》体现出的“分类培养”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中国800个左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按同一种模式或者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是难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的,许多学校也希望得到分类培养的具体指导。但是,如何理解和实现“信息技术”等新的专业方向的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础,更好地实践《规范》,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已建成的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资源,希望能够按照4个专业方向公共要求来构建一些基本课程,每一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在这一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来形成符合《规范》的完整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组课程是“耳熟能详”的,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材的角度,在开始走向规格分类实践时,也是一种现实做法。

一、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本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推荐一组课程,当办学单位希望按照《规范》描述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时,无论四个方向中的哪一个,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这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而实现。显然,符合这个要求的一组课程不是惟一的,我们着重考虑了如下几点原则。

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4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学时以下。所以按照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500学时以内。

4.尽可能成熟的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5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些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将在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骨干作用,将这些课程进行适当改造后构成公共核心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所以选取的课程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成熟课程。

5.体现本专业教育基本特征

课程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更是如此。所以课程要对技术和学生的技能训练有较好的体现。除了学科抽象、理论两大形态使得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去深入体会外,还要考虑社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实现一些系统的研究、构建和维护。因此,选择的课程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有引领作用。此外,在本学科发展异常快速的时候,这些课程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成熟的、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

二、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个知识单元,共342个核心学时。其中,

(1)离散结构(DS)60核心学时,包括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2)程序设计基础(PF)67核心学时,包括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3)算法(AL)28核心学时,包括基本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AR)60核心学时,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

(5)操作系统(OS)32核心学时,包括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

(6)网络及其计算(NC)48核心学时,包括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

(7)程序设计语言(PL)13核心学时,包括程序设计

语言概论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8)信息管理(IM)34核心学时,包括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分布式数据库。

按照各个方向核心知识结构的要求,公共核心知识体系覆盖计算机科学341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60.9%,覆盖计算机工程246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4.7%:覆盖软件工程199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0.3%覆盖信息技术136个核心学时,覆盖率为48.4%。

三、核心课程

公共核心课程共包括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7门,这些课程的名称都采用了尽量一般化的处理,即后面没有诸如“基础”,“原理”或者“技术”之类的字样,为学校开设具体课程留有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添上适当的限定,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表1给出了各门课程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和所需要的学时数,和各个学校相应课程的实际教学时数相比,其中有的课程必修学时数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所需要的总课时为448。希望各个学校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通过强调某些内容来体现自己的特色。

四、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示例

按照各个专业方向必修知识体系的要求,以7门公共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相应方向的必修课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给出的仍然只是“示例”,各个办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必修课程,并制定出恰当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15门课程共计776学时。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社会与职业道德。16门课程共计理论学时920学时。

软件工程方向必修课程示例: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16门课程共计920学时。

信息技术方向必修课程示例: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社会与职业道德。17门课程总计920学时。

五、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无论开办哪个专业方向,都可以在这里提出的“公共核心课程”基础上,根据不同方向的要求添加若干课程,形成“必修课程”集合(完整覆盖《规范》中的核心知识结构),然后再根据本学校的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当一个学校希望开设多于一个专业方向时,教学资源有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共享。如果一个学校要将原来的教学计划改造为“信息技术”方向,许多已有的课程都可能被利用上。

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对多数学校产生直接的帮助,也盼望各个学校在实践中基于《规范》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模式,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4

1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学生就业对口情况可以大概率反映学生专业能力,根据我院2013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从事专业对口有50%左右,而从事与专业相近有20%多,还有小部分学生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而从学生参加应聘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对于部分专业理论不扎实、专业操作能力低的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困难,要费很大努力及周转才能找到一份工作。但对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况且选择机会也比较多。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毕业生专业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人单位非常的看重。因此,专业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存在的不足

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都能掌握,甚至有一些学生还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但与企业需求的专业能力的应用还是显得学生存在专业能力不足。

1)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专业操作能力不高。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够重视办公类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缺少对其的操作和训练;而对系统安装与维护、硬件安装、网络组建、网络布线等方面实践也不够认真对待,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个别学生制作不好网络水晶头,以至这部分学生应聘计算机软硬件销售公司时候没有办法录用。

2)分析程序能力及编写程序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学生平时少阅读程序,加上少上机调试和少编写代码,缺乏程序的分析和编程能力,导致实现程序功能时没有足够能力完成。

3)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不足。大部分学生由于专业技术不精,经验不够,有些学生仅停留在模仿课本例子的水平;有些学生在开发具有前后台程序时,只会进行前台界面设计,后台设计部分就不会了,或者在访问后台数据时却连接不上或访问出错,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总的来看就是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不足。

3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具的专业能力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去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是能力的表现和素质体现,是三者的基础。素质是工作的基本素质,具有的责任心。能力是核心,是人才特征的最突出表现,因此,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应着手培养具备的如下的专业能力。

1)有较强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熟悉软硬件安装及系统的维护,能组建网络、管理和维护等能力;

2)具有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

3)具有较强的网络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4)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5)较强的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维护能力。

概括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分别是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分析思维能力、算法设计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4 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我们从多方面对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进行探索和实践,从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看,成效是显著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

4.1 改革旧的教学体系,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1)改革旧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实用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整个课程体系设置成五个模块,分别是“公共课”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其中“公共课”模块有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课”模块又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各模块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该功能模块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承担的培养任务。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体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等能力;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的能力,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专业学科基础课”模块是培养学生计算逻辑思维和学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专业必修课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算法分析与设计、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专业选修模块又设置“软件工程方向”及“网络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不同课程供学生进行选择,以便培养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实用的编程技术以及系统开发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就业需要打下坚实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的技能以及加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2)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扎实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

除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外,我们还增加了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比重,对应用型学科课程及专业课程都开设课程实验或课程设计,相对减少理论学时,加大学生对基本操作、综合设计类课程的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

3)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着重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等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除了更新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外,还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目前较流行软件开发工具,如C、C++、C#、ASP.NET、JAVA、JSP、J2EE、Android等开发语言,让学生学习以便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同时,我们还对课程设计中大项目,进行分小组完成,要求组内成员分任务合作完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2 培养学生扎实理论知识,为专业能力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应用型专业能力人才,必须具有完整专业知识结构体系,那就必须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学科基础课模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如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数学类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数学知识。通过专业基础课模块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如开设C++、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及算法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分析、设计等步骤,并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来训练学生读写程序的能力。通过专业必修课模块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及步骤,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理论知识与综合设计能力,如开设软件工程、网站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编程等课程。

4.3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通过开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专业实习等环节加大对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的比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1)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基本操作能力是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包括办公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硬件安装和系统的维护、局域网的组建、网络线制作及布线、网络的维护、常用图形处理和动画制作等使用能力,通过开设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相应的课程和课程实习来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能力。

2)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算法分析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而采用算法;而编程能力是体现学生的编程能力强弱,良好的编程能力是作为软件开发人员必须具备的。在校期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数据库的建立及编辑操作能力、模块化程序设计的理念、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网络编程的能力、掌握C/S模式和B/S模式的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开设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JSP、ASP.NET等课程的实验及课程设计来训练学生实操能力。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市级、省级软件设计大赛等,以便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

3)程序分析与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课程设计和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每个学期开设一至二门的课程设计或综合实习,除了要完成具体的程序设计外还要上交课程设计报告,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提高程序设计和开发能力外,同时也能提升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4)任务和项目驱动,培养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个系统的设计和一个网站建立,这两门课程放到动态网页设计及网络数据库中进行,作为大作业考核学生开发程序的能力。经过10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从学生毕业设计中看出这功效还是挺好的,学生综合开发系统能力显著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明显有所提高。

4.4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可以做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局面,最近两年我系跟澳翔科技公司的合作,对学生进行Java、.NET、Android程序开发的培训,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和系统开发流程等,学生专业能力明显提高,综合开发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经过近两年实践表明,采用上述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培养学生是有效,能有效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能力。

5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篇5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备本系统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较好外语运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领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与测试工作。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方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接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训练,具有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能力,能主持或参与软硬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与测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

2.掌握软硬件系统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

3.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4.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

5.具备各行业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6.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7.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于在人才也越来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恰巧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与应用,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科技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顶层设计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有超强的工程技术性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突出特点,实践教学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做出的重大策略,而且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专业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当中一个薄弱环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不准确

由于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科匆忙结束,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行的一些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理念要求,逐渐的脱离教学的客观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实验设备、管理人员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教学质量低下,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倾向严重。

1.2 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盛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教师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衡,严重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再加上学校的待遇低,一般很难留住计算机专业的高材生,因此造成了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加之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3 实验教学内容与管理体制缺少与时俱进

许多院校普遍存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落后,实验教学改革也相当滞后的问题,列举如下:

(1)在教学内容上缺少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轨,还停留在陈旧的内容层面,考核的方法也不规范。

(2)学生的实验课安排不科学,教学模式落后,多呈现出随意性,形式落后。

(3)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多表现素质低,对实验器材的利用率低,实验室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基本上也很少开放使用。

1.4 实验条件差,实验设备不足

由于一些院校的经费不足和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一些院校实验室少、实验设备缺乏、实验设备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步調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实践对硬件的要求很高,实验条件和设备的落后与欠缺,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

1.5 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缺乏实习基础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实习工作,然而一些院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导致学生的实习完成的质量很差,这样导致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缺少了一定的竞争力。

2 对策与措施

2.1 立足校情,依托市场,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专门的人才”来支撑。对于IT行业中的“计算机工程师”,市场要求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行业环境,熟练掌握诸如编程、技术维护等专业技术操作,还要求他们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领导组织与开发,发挥团队的创兴能力,不断更新专业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选择出更加合适的开发技术。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我们的意识上明确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它们对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也要十分明确它与“应用型人才”本质区别,我们要防止职业化教育倾向的出现;其次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实际要求,实事求是的制定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科学的选择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建设出一个包含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内容的课程体系。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2.2 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得以发展的关键是实践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靠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是由多个教学实践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的目标的院校,不仅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建立实践的平台,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建立校外的实习基地,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来适应这个社会。

2.3 重视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应该强调院校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派选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学习,到优秀的企业中去更新知识,学习企业的管理。在亲身实践中,教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方案,更好的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对症下药,培养出毕业生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建设出科学的教学体系,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以便学校也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学校的技术设备。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交流探讨,开展学术交流会。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学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学校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企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2.4 加大投资力度,更新企业的仪器设备

实践教学的开展大多需要特意的实验课程的设定,还需要相关的仪器设备。现今社会,学校的仪器设备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设备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挑选仪器设备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购置的仪器设备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加符合工业实用性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校内实训中心在技术水准上要体现出现代的理论与技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好的开拓出自身的能力。

2.5 强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我们只有强化实验室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实践教学的作用。在选择实训项目时,我们要针对那些有较强的技术含量的实训项目,要体现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的要求。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我们要发挥创新思维,充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摆脱以前实验室封闭的束缚,处理好学生在选课与实验时间上存在的矛盾,以便让学生在有了创意的实验方案后能够充分的利用实验设备完成。

3 结束语

总之,一个好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样一个对实践要求相对就较高的专业来说。一个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真正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浩,胡学钢,侯整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7,22:73-74.

[2]肖利,李海波,刘茂军.全面实施物理实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

[3]张辉宜,吴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4-115.

[4]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7

一、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内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是在教育部高教司“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支持下完成的。相关专家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 明确指出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现实需求差距过大, 因此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这四个主要的专业方向, 加大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1], 同时也从课程实验、设计、实习、毕业等环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二、推行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重要性

2.1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加就业砝码

目前大多数院校培养出的人才, 都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实际动手造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刚好为这种状况的解决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际同时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2.2帮助学生树立系统观, 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系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的系统能力主要是指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分析、开发与应用这三大基本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提出, 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系统观, 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分析, 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学习,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在哪个行业, 创新永远是各行各行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 不单单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日后学生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此能力承受能力。

三、如何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实施

3.1树立正确的环节培养目标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需要的基础知识多, 学科构成复杂, 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实践环节并不是完整的整体, 而是由不同的分支组成的, 每个分支也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3]。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 从培养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学习兴趣等不同方面挑选重点进行教学, 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将部分教学建立于系统教学之上, 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人, 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思想束缚, 不能够及时接纳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 教导出来的学生不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行, 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对新思想的接受能力,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队伍强大后, 将会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才。

四、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出台, 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而言就像春天里的第一场雨, 强有力的扭转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利现状, 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日后增加就业砝码, 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提高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 相信随着计算机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迅速, 以至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窘境, 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 对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为我国培养计算机精英提供了制度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2) :13~14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05) :45~46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8

1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1.1 专业知识的个体差异

目前, 在我国高校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由于高校是个大平台, 学生有的来自城市, 有的来自乡村, 很多乡村的学生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 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量十分有限, 在学习过程中, 难免会比较, 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 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即使课下再努力地去学习, 还是会产生差距。计算机专业知识基础在同一课堂中, 却有着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 这就提高了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教学的难度和教学要求。

1.2 教学内容不适应人才需求

目前, 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开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并且招收了很多学子。但是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却把重点几乎全部放在了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之上, 这就与社会上的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相背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虽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得到培养, 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也就很难进入到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之中。长此以往, 必然会使因学生因得不到实践培训, 而产生对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反感, 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积极性, 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涯。

1.3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 高校内很多计算机学院教学的教师多数属教学型教师。所谓“教学形”即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远远强于实践知识的教师。他们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都比较差, 而且他们的科研水平也不是很高。我国高校缺乏高水平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师的现状, 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然而对于从事计算机软基于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 也不会有过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及自身的进修。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历,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面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和高薪岗位,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学习中来。然而,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增多, 却出现了社会计算机人才短缺的现状, 很多毕业的高校学子找不多工作, 很多大型计算机企业抱怨社会缺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在于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培养不够去全面, 所用方式方法也不够恰当,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好, 但是生实践创新能力却不高, 学生不能将所学额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工作中去, 工作的质量也不高。这样的“人才”, 根本不适合企业对与职位人才的要求。目前, 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在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有体现, 接下来, 我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对目前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和总结, 并提出几项有建设性的提议。

2.1 转变观念

毛主席曾经说过, 要想得到真理, 必须要付诸于实践, 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像我们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也离不开实践。高校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添加实践教学是一种对改变计算机专业学生失业现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目前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学科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 并将这一理念切实应用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既然专业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会起到推动作用。

2.2 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使推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改革, 改革考试制度必须贯彻到底。搞笑的考试方式必须由传统考试中的以知识点考核为重点转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方向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考试制度得改革, 治标治本。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应该还沿用之前传统的理论课的考试方式。应该做到针对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这门学科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再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改革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的方面的培养, 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考核, 因而能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整体水平,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在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上的教学质量,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为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人才的质量。这一点进一步论证和体现了改革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对于学生本身、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要性。高校计算机软件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志清.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软件, 2013, 34 (12) :270.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9

计科专业从2000年开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大连软件外包领军城市的IT技术优势, 创建了颇具特色的3年在校内培养和1年在企业培训与实习的“3+1”校企联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大连市软件外包企业永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 联合成立“外向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并陆续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畅电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 (大连) 实训基地等十几家软件企业及培训中心签约联合成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2009年, 我校计算机专业加入大连IT教育联盟, 与企业更为深入地开展合作, 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和研发, 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做技术讲座。并以2009级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 通过科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CDIO教育模式培养IT工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推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早在制定199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时, 我们就将四年的主要课程压缩到三学年左右时间内完成, 所剩约一年的时间部分学生到软件公司从事一年的软件工程实训, 另外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内继续学习专业选修课, 同时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不断摸索实践, 在“3+1”校企联合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 2006级本科培养方案中逐渐形成了“两主一辅”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主要环节,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条主线是认识实习、项目实践或IT企业实习,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辅是通过创新课题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 以修订2009级本科培养方案为契机, 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不断完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即以项目为主线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而展开, 分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 具有实验教学、实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五个模块。

把国际上先进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的CDIO理念, 即“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融入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分类设置实践教学项目, 构建实践项目架构, 使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 把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到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企业有效参与的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项目实践、创新设计等,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和校外结合, 加强实践环境建设, 拓宽工程实践渠道;建立考核监控机制, 注重实践教学实效,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不仅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重, 而且增加团队设计项目,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类:综合设计类项目, 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课程群类项目, 为包含一组相关课程及能力要求的项目;单门课程类项目, 在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开始的项目。

综合设计类项目:在一年级进行以介绍本专业核心内容及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认识实习和新生研讨课;在四年级安排校企联合进行IT项目实训。每个该类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课程群类项目:主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强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本类项目结合个人工作和团队工作, 同相关课程的关联紧密。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单门课程类项目:为单一课程开设的项目, 如专业课中的课内实验和课内设计等。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机制, 确保实践模拟的准确性及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技术上的先进性。

对实践类课程采取基于项目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软件设计开发环节及相关规范要求, 培养学生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软件编程和测试能力, 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编写软件文档的水平,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IT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实验 (单门课程类项目)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提高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比例。在基础课程实验中, 主要为验证性实验, 主要为验证、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服务, 但也需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这类实验中,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高于15%;专业方向课程中, 要求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高于50%。

课程设计 (单门课程类项目或课程群类项目) :本课程体系安排7个课程设计, 其中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和软件项目开发课程设计为独立教学环节 (课程群类项目) , 校企合作联合指导, 集中进行。其余5个课程设计安排在相应的课程中 (单门课程类项目) 。教学内容根据相关课程群而设置, 体现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项目内容, 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真正地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中, 主动地去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 培养其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工程能力。

认识实习 (综合设计类项目) :其内容增加东软、大连达内等IT企业的参观学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 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 使学生对企业文化、IT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 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IT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 (综合设计类项目) :IT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 利用在校外的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前适应企业环境, 并通过合作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的研发训练和相关培训, 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水平。

创新设计和科技竞赛 (综合设计类项目) :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和工作室创新设计的机会, 组织学生参加多种、不同级别的竞赛。竞赛包括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IBM校园解决方案大赛和“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 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加强实践环境建设, 拓宽工程实践渠道

在校内, 与企业共建校内IT项目实训室。在校外, 在多年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确立校企合作的有效运作机制, 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 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生产、管理的实际, 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

(1) 在企业实际的项目培训与实践中, 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2) 通过在企业环境的项目培训与实践, 使学生了解熟悉企业级的项目流程和工作规范, 培养学生工程化的意识和职业技能, 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3) 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和软件项目的培训与实践, 使学生充分体验软件公司工作的紧迫、积极、团结协作的气氛,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人。

4 注重实践教学实效,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实践教学效果考评和监控, 依据考核标准采用不同的形式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对16学时以上的课程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考核并计入考试成绩;对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 并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 分析和设计一个完整的系统 (软件) , 最终以现场演示和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毕业设计环节, 通过采取教师资格审查、题目质量审查、开题报告审查、中期检查、论文互评、分组答辩等一系列措施, 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根据学校对于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要求, 利用本专业自行设计开发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管理。在企业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 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考核和全程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英, 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1 27-1 29.

[2]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1) :20-2 2.

[3]黄先开.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5) :6 1-6 3.

[4]宋军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1) :50-53.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10

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信息时代的社会更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当前计算机学科总的特点是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学生不断地、高效地掌握新的知识, 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又要求学生能及时、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而在当前的教育方式下, 要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达到这两个目标是很困难的, 这也是导致我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计算机学科的现有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 让四年的学习真正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二、教学改革的对策、措施和设想

1.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对专业知识和各门课程兴趣的不同, 我们设想建立一套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重点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培养他们的专业思想, 奠定他们专业发展的基础。从第三学年开始, 设计分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层次为研究型人才, 其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中、高层次人才, 着眼于毕业前、后报考硕士研究生, 或从事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究;第二层次为应用型人才, 其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软、硬件开发及应用、管理、维护的一般专业技术工程师, 着眼于整个社会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提高, 增强学生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满足学生的就业愿望。第一层次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开设理论较强的课程, 并举办外语、高等数学、专业课程的辅导和培训, 为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参加研究生考试奠定基础;第二层次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开设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处理、网络应用等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增加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基于目前我省各大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只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 而计算机研究领域又比较广, 学生不可能在四年时间内掌握与计算机相关的全部专业知识。对此, 我们可将学生在高年级分多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比如:我们可以设置“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方向, 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进行研究生考试的考试复试科目进行相应方向课程的选择学习, 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及就业取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进行课程学习。另外, 在加强各专业方向课程建设的同时, 还应注意加强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3.注重校企合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使实践教学有明显的效果, 结合高校实际现状, 可以考虑:首先, 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时间, 将有些课程的作业, 如: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作业, 要求学生上机完成, 老师上机批改, 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甚至可以在期末考试中添加适量机试内容。其次, 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 (如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等) 、科研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第三, 鉴于任课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缺乏, 可考虑从企业聘请具有高级技能、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来校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指导, 他们的加入能带来工作一线的经验和高端技术, 给学校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使学校的专业技术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完善。第四, 建立实习基地,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 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发展订单式教育。即高校要走进企业, 在企业里设置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 并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不同, 把学生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单位和不同的岗位上去 (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网站后台、硬件维护、网络维护等) , 使其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能、职业素质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进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 以进入企业实习为基础, 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 可采用“双导师”机制, 即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 又有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 (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等) , 而校外指导教师 (即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的指导 (主要包括设计开发经验以及论文创作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这样, 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素质, 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省高校各自的实际情况, 可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努力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第二, 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师的培养上, 坚持“走出去”的原则, 即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继续深造, 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学校, 走进企业, 在企业挂职锻炼,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入最前沿的知识。

5.利用网络, 结合专业特点, 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第一, 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 建立教学网站、精品课程讲授, 开设习题库、试题库等内容, 方便学生下载教师的讲义、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自学和复习。第二, 开设网上学习论坛, 对知识的难点、重点做详细的讲解,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在线解答。第三, 学生与教师可以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也可约定时间在线交流、讨论。

三、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我省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集综合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其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性创新型人才。而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取精华,去糟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1.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性

中职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能够大胆创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特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了满足各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发挥自身优势,考虑专业性职业技能的需要,提出更为详尽的实践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不断的挑战自我的过程中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升各项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1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讲解、上机实践教学以及校外实习三个部分。但是现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在着差距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时刻关注社会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改变,顺应需要,及时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目标。

2.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性的课程明显多于实践性课程,学生仅对于理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所以理解不够透彻,而且学生由于实践课程的缺少,其实践性和专业性不足,动手能力较弱。而且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设置课程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现在中职的一些课程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发展,但是这些课程仍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教师和技术人员缺乏。随着中职的不断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数量难以充分满足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中职的待遇不高,优秀的教师和高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致使一些课程开设的较为匆忙,并使学生对于知识未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学生的学习,妨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實践设备不足。中职由于教学经费不是十分充足等问题,实践设备和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的需要。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实践设备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学校的实践条件和实验环境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旦实验环境恶劣、实践设备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此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设备缺乏或过时,会造成与用人单位的脱节,造成培养出的学生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实习机会少。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点大幅度增加学生实习需求,而中职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完全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使学生实习不充分或者实习质量很差,直接导致学生在未来的毕业求职中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

3.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3.1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在中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实际,与时俱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时要立足于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3.2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所以中职要扩大师资力量,提高薪资待遇,留住人才,建设自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了解当前最新的科学技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讲座,适应中职、学生以及社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3.3增加投资,更新设备

中职实践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要求较高。而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仪器设备老化、过时,与用人单位实际应用的设备存在差距,很多学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适应甚至是重新学习,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中职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大投资力度,更新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仪器设备,淘汰老旧设备,并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积极维护实践设备,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为精准。

3.4市场导向,定向培养

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存在着脱节现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的能力不完全符合,所以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用人单位进行合作和沟通,定向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力,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4.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集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为一体的专业,而中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教学也要符合其实践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培养人才的具体方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使其符合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茹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8):74-76.

[2]吴海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电子制作,2014,(14):84-84,85.

[3]索南尖措.浅谈计算机课程与应用实践教学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5):73-73.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 篇12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我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学科为支撑, 以专业为基础, 以岗位为核心, 强调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概括以下几点:

1. 具有良好的工科基础, 掌握数学、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等知识。

2.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熟悉计算机应用系统

的构建方法, 了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 具有分析、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 能够利用各种软硬件知识构建计算机应用系统。

4.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在国民经济相

关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1. 适应动态社会需求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本身来说, 具有发展快, 更新快的特点, 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的相对动态性, 专业课程计划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求。一方面是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必须随着经济发展, 对专业课程设置做出相应调整, 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得以具体体现, 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 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的实用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需求都有不同的要求, 这也使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了相对的动态性。因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研究社会需求, 以提高课程计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2. 适应实践能力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的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置关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内容。在课程实验中要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设置, 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应以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 系统化的进行学生的项目培训和知识组织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3. 适应创新能力需求

传统课程结构多以学科为中心, 与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往往存有一定距离。因此, 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 更应该考虑社会的需求与职业的需要,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置于中心位置上。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括的知识面广、内容多, 要处理好课程与创新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使课程设置计划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就要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 选取适当的知识点,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触类旁通, 较快地掌握新技术。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构

专业的确定大体上是受已有或将要有的职业影响和学科及其发展的影响, 职业与学科是专业设置的依据, 职业和学科都是通过课程或所学知识来影响专业, 不同课程间的组合体现了不同的专业, 由此可见, 课程或所学知识就是其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开的课程或所学的知识, 便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便构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体系, 一个专业的知识体系;二是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某一门课程的体系。因本文从专业角度出发, 故只讨论前两者。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对我院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设置原则的分析, 该专业知识划分应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基础知识, 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具体应用领域, 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应用技术实践的知识, 都应存在于该专业的知识当中。因此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以下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 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二是专业基础理论, 该层次以第一层为基础, 按专业技术特征的不同侧重点, 分成不同的专业分支;三是专业应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 体现不同专业分支中的关键应用技术。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原则, 在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尽可能多地覆盖该专业的知识体系,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体现“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 强调自学能力, 强化“核心课程”。为此, 我院的课程体系涵盖以下5个层次。

(1) 公共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属于必修课,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该层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体育等课程。

(2) 学科基础课模块

学科基础课模块也是必修课, 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 为专业课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该层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科技英语等课程。

(3) 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模块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个层面, 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 开设于该专业下的各个方向;专业方向课可属于选修课, 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而选择相适应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科学导论、计算机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通信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

(4) 拓展课模块

拓展课模块又分为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两个层面且都属于选修课, 旨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消化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的专业拓展课为学生提供了该专业较为深层次和专业外延的相关课程;素质拓展课则为学生在人文艺术领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拓展课主要有:计算机算法、Windows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应用开发、多元统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L i n u 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W e b应用开发等课程;素质拓展课主要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外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课程。

(5) 实践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实践环节这一层次在该专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涵盖了从课程实践到专业实践的各个方面。具体体现在:课程实习、职业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

这五个层次课程设置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 五个层次课程之间的学分分别为42、36、40、30、30学分。

四、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技术发展快、更新快的学科, 这也就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动态特性。因此, 在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要以与时俱进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摘要: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服务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探讨, 提出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牛金成.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微探[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4

上一篇:战略与规划下一篇:抗核抗体检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