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2025-01-15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通用9篇)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1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一、工作简历

本人2003年9月进入信息中心工作。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慢慢从陌生的工作环境中适应并熟悉起来,在这一年工作中,我持着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主要处理信息系统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减少对业务科室工作的影响,协助领导做好信息管理,及时将审批材料输入信息系统,熟悉并运用两项基金管理信息系统。

二、学历情况

2003年6月从**学院毕业后至武进房地产管理处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能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并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在工作中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在本单位会议中进行了多次交流。最主要的是去年10月派至南京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熟悉该系统的每一步操作和作用,学习完毕后,回单位进行了技术指导。同时工作上中能做到不懂就问,向老同志学习,在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工作实绩

由于工作时间尚短,没有多少成绩可言,但在工作中,能够做

到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勤恳踏实,爱岗敬业,工作态度端正,关心集体,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不迟到、早退,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在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上,能如期完成处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我单位现有计算机设备已达90多台套。对设备的日常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我们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法对计算机设备进行了维护、保养。保证整个处系统内的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设备都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对出现的各种软硬件问题及时解决,对一般设备更新和系统调整都能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尽量减少对业务科室工作的影响。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数据系统和计算机设备为业务科室提供技术保障、政策法规及数据信息,积极参与产权产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对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改,并写出系统补充操作说明,使运用科室能够正确操作,及时上手。

在去年10月,我不仅要在自己所在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中更加巩固,还要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审批材料进行有效率的输入,使其能够更方便的查询和统计。

两项基金多而复杂,我能及时了解两项基金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熟悉其操作步骤,在运用中,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便在以后的统计中不出差错。

四、申报理由

本人见习工作已满一年,符合初级技术员职务,特申请申报初

级技术员职务。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2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职业教育家劳耐尔(Felix Rauner)教授等人提出的,主要针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职业教育与真实的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提出的“不仅要具有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里所说的“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其核心理念就是,指导思想从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课程开发上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上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教学方式上行动导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即为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将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

以姜大源教授为代表的我国职业教育专家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既是德国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也是我国职教界专家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目前正在积极引领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

工作过程系统化是相对于学科知识系统化提出的概念,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不同类型教育在课程开发上提出的一种概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主要表现为:

每一典型工作任务均是一系统化的工作过程,强调其完整性,即从事的一件工作任务并取得工作成果。

所有典型工作任务的并集(逻辑或、矢量和),完整地描述了某一职业的行动领域,即该职业从事的工作任务,系统地反映了某一职业的工作任务。

所有典型工作任务的排序是按照其工作难易程度从初学者能完成的任务、高级初学者能完成的任务、有能力者能完成的任务、熟练者能完成的任务、专家能完成的任务五个范畴进行排列的,其逻辑顺序是系统化的。

每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内容选取是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

每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内容排序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排列。

所有典型工作任务间重叠知识选取(知识重构)是按照其工作难易程度对应的四个学习范畴进行选择和排列的,其知识是系统化的,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

由典型工作任务经系统化处理后的学习领域课程是系统化的,既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又符合人的自然认知规律,也符合学习规律。

用矢量的概念研究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它不再把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看作是一个个过程(一件件任务),而是一个由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6要素(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步骤)联合运动的系统化连贯体。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纵向四原则、横向四原则,即每一学习情境都为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各个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个别情况学习情境可采用工作步骤。

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排序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各学习领域排序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过程。

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通过查阅某些公开网站就会发现,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描述不清、职业岗位针对性差、典型工作任务不符合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把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本质,也没有掌握其方法。

基于存在问题,深入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本质,特别是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方法步骤就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学习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理论,创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对加速我国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作者通过实践,总结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主要有五个过程,简称“五步法”:

3.1 专业定位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首先必须先解决专业定位问题,也就是为谁培养人或者说为哪些岗位培养人。因为如果专业定位不准,那么我们请哪些岗位的专家来帮助我们开发课程呢?典型工作任务又从哪里提取呢?所以专业定位直接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综合能力等的确定,从而决定了专业课程门类设置的合理性、进而影响着课程内容、教材等的开发。

要想说清专业定位,最易被大家忽视但也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专业调研分析,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3.2 组建实践专家组

一般由8-12名实践专家和1名主持人组成,被邀请的实践专家应是企业一线的,并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当前的工作任务与被分析职业岗位相符;

2)当前的工作岗位与被分析职业岗位相符;

3)工作任务是整体和综合的;

4)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主持人一般最好由与实践专家所在企业无关的外部人士担任主持人,并且也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

3.3 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

3.3.1 实践专家个人职业历程调研

主要调研每1位“实践专家”在成为“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有哪几个最重要的阶段(最多5个),每一个阶段实际从事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实例有哪几个(最多4个),哪几个工作任务特别有挑战性并提高了工作能力?

3.3.2 工作任务汇总

工作任务汇总分小组进行,每小组3-4名实践专家,每组一个编号。各小组在汇总工作任务时,每个工作任务都要有一个标题,标题的内容包括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及连续的编号,编号里含有小组的编号,例如第一小组A组就是A1,A2,…,A12。

3.3.3 工作任务归类

按照划分的小组顺序,从第一小组开始,介绍和阐述本组的第一个任务,其他小组如有类似的工作任务就把它们和A1归在一起;B组接着汇报本组的一个工作任务;按照这样的顺序依此进行,直到所有工作任务介绍完。可以再审核一遍任务归类,如有不妥就予以更正。这些同类的工作任务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并起一个统一的标题作为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连续编号,并绘制典型工作任务表。

3.3.4 将“典型工作任务”按难易程度归类

原则上把典型工作任务分为四个难度级别,分别对应于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按小组顺序,首先由A组为第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建议,其他小组或同意或提出其他建议,对不同建议进行讨论,并最后确定其归类;B组提出第二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建议,依此类推。全部归类完成后,再作一次评判,以使典型工作任务在难度级别的数量上分布均匀。

3.3.5 确定学习内容(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

根据3.3.4节的分析结果,按照“定向与概括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与功能性知识”“学科系统性知识”4个逐次提高的学习难度范围确定学习内容顺序。

3.4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BAG法)

BAG是德文“Berufliche Arbeitsaufgaben”(“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缩写,就是对现代职业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

3.4.1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准备

(1)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所谓合适的工作岗位,是指这个岗位的任务是大家公认的、有代表性的,只有具有一定资格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才能完成这一工作任务。负责选择岗位的人应是课程开发团队中的企业代表。工作岗位的选择标准应与表述典型工作任务的标准一致。

(2)组建工作分析小组:一般由3人组成,其中包括一位“实践专家”、一位职业学校教师和一位企业的实训教师。工作分析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观察、访谈(采访)、进行记录、制作图片或草图、收集或组织有关工作资料(如图纸等)。

(3)工作分析要点:有7个要点,即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与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对工作和工作对象的要求,最后还要把“点”的分析放到大的环境中去,尤其要关注的是本工作任务和其他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即区分点。

3.4.2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实施

工作分析计划确定以后,一般由课程开发小组中的企业代表首先同企业取得联系,选择好合适的工作岗位,按照表1中引导问题开展调研。一般需要2个小时时间。

3.4.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记录

要紧接着分析实施阶段进行,分析小组全体人员参加。记录是分析结果的巩固,即逐一核对分析表1中的要点。每位成员叙述其分析结论和认识,记录人员汇总记录。

3.5 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3.5.1 给学习领域命名

学习领域名称应与典型工作任务的简化名称一致,简化名称要表明一个完整的职业工作关系,一般应按照下述句法命名:工作对象+动作+补充或扩展(如有必要)。例如:网络布线与连接、网络操作系统安装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

3.5.2 对职业行动领域描述

职业行动领域描述和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解释是一致的,应回答“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完成了什么工作”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是怎样”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解决专业的工作对象,第二个问题解决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以及劳动组织形式。

3.5.3 描述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有两个核心,一是能力描述要明确,即获取这种能力必须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在职业行动领域描述中必须能找到对这些能力的描述;二是实践与理论关系要明确,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通过一个“工作对象”建立起直接联系。一般将其分为企业学习目标和学校学习目标分别描述。

3.5.4 确定工作和学习内容

工作和学习内容包括专业工作的对象;专业工作的工具、方法、组织;对专业工作的要求。工作和学习内容是从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两个方向逐渐靠近的结果。

3.5.5 完整的学习领域课程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就可以制定出一个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了。关于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各方面的描述所采用的表格样式可结合自己的喜好具体设计。

4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案例

4.1 课程体系开发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络方向)为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五个步骤,确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见表1。

4.2 课程内容设计

以学习领域课程“网络布线与连接”为例,按照完整学习领域课程结构要求,确定了“网络布线与连接”的内容,见表2。

对每个学习领域课程均应按照以上要求进行详细设计,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方案基本形成。

4.3 学习情境设计

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就是学习情境的设计,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章”的概念,根据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际,每个学习领域可设计若干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好后,就可继续设计学习单元,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节”的概念,每个学习情境又可设计若干学习单元。至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基本完成。

5 结束语

总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必须按照“五步法”,即专业定位、组建实践专家组、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确定步骤进行,其最基础和最关键的是专业定位准确,而专业定位准确的基础是专业调研,而核心工作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学习领域内容开发的基础。

摘要:该文应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在借鉴消化吸收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新性地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五步法”,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介绍了“五步法”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其他高职院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有所帮助启发。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欧盟Ais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一体化工作站 建设 探索

中职学校要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就需要建设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相融合的教学场所。 “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具备了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教学场所。

一、一体化工作站建设的必要性

1.是一体化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体化课程是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而来,而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因此,要保证一体化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要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相接近的工作环境。并且,一体化所设计的各个学习活动,往往具备获取资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计划实施—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等六个环节,而每个环节所需要的场地和设备设施都有所不同,传统学科体系中的教学场所往往只具备一种功能,无法满足需要。所以,必须建设具备多个功能区域的综合性学习环境,一体化工作站比较符合要求。

2.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合作方式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所以,学校的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工作站是为一体化课程实施服务的,所以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学校与企业之间产生有效互动,有系统、有规划、有延续地共建一体化工作站,使一体化工作站更加接近企业的真实环境。

二、一体化工作站建设的要求和步骤

1.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站的定义

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站是为某个职业(专业)设计的,融合该职业全部或多项工作任务(功能)为一体,满足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定教学场所。它是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尽量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通过工作页的引导,以独立工作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并输出和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以此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

计算机网络一体化工作站是专门为培养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场所,它必须是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所创设,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进行一体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完成组建各种类型的网络工作任务,以此获取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一体化工作站建设的要求

(1)校企合作共建。 共建一体化工作站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是企业参与,共育人才。一体化工作站作为重要的教学场所,有了企业的参与建设,才能够更加贴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才能更好地为一体化教学实施服务。

(2)与专业相结合,功能布局设计要满足一体化教学实施需要。一体化工作站的功能布局要结合工作过程的要素进行合理规划,可按工作步骤设计出对应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具区、工作区、展示区。

(3)引入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结合企业先进、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学生在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行业标准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就要求学校要和企业一起共同制定管理制度,从人、物、行为三方面抓好管理。

3.一体化工作站建设步骤

(1)需求分析。一体化工作站有别于普通实训机房的建设,它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一个专家小组,针对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并结合教学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需求分析。对教学需求的分析是在对于企业进行调研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后,根据学习任务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要求来考虑,必须满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使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的各环节都能顺畅地实施。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典型工作任务涉及计算机组装及维护、网络组建、网络综合布线、服务器安装配置等方面的技能,所以必须考虑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设施以满足教学要求,比如,给学生配备能进行自行拆装的计算机,能进行网络组建实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能进行综合布线实训的模拟墙等,以满足各个学习任务的教学要求。

二是学生应用需求分析。教学需求是一个方面,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自身的需求,比如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查询搜集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这时就需要保证学生可以上互联网。我们可以设置资料查询区,并配置上网计算机供学生使用。另外,在工作站中引入企业文化,比如,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流程等。教师将其制作成挂图安装在墙上,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对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和素质。可以建立一个成果展示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互相评价反馈等。

总之,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工作上的资源要求。

(2)制订方案。方案是需求分析的具体化,制订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站的功能布局。一体化学习工作站的环境布局设计应有特定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要体现工作过程的六个要素。为了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可将整个一体化教室划成几个部分:教学和讨论区、生产实习实训区、仓库区、资料查询区等。这几个区域不是截然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有时还可以将几个区合而为一,实现多个功能。比如,计算机网络专业工作站,由于每个工位都有计算机可以上网查询,所以可以把资料查询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合而为一,可不必单独设置查询区。因此,场地建设因地制宜,因专业特点与实际应用情况不同而不同。在功能布局确定后,我们再画出平面图和施工方案图。

二是设备器材清单。一体化工作站的设备器材是为一体化教学服务的,应根据一体化学习任务的要求并结合预算来确定。比如,组建小型办公室网络学习任务,需要用到的网络设备有家用路由器或无线路由器或者ADSL modem等;组建小型企业网络,则需要用到小型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及二层交换机等设备。所以,我们要在仔细分析该工作站所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归纳出所需要的设备器材。另外,考虑到以后学习任务可能会有变化,所购设备应有一定的扩展性,比如,对于小型企业网,网络安全性越来越受重视,今后也许要添加安全网关等设备,交换机柜中应留有足够的安放空间,而且原有的设备也必须能够很好地兼容。

三是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投影设备和音响设备必不可少。选择投影设备应考虑幕布的材质、尺寸,投影机的光源类型、光照度等参数。安装音响设备应考虑音箱的悬挂位置,采用无线话筒还是有线话筒等。

四是通风系统、空调系统及配电系统。该系统应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方案设计。

(3)方案论证。方案制订后必须邀请企业专家,对一体化工作站是否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场所,能否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论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结 篇4

随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学院建设的基础单元,本专业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抓好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硬件条件建设和课程、教研教改、实践教学体系等软件建设,下面具体总结如下:

一、硬件条件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

本专业在双师型团队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基本情况:计算机系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1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85%以上人具有硕士学位;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专职教师具有“双师型”证书的教师11人,每年聘请数名具有较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目前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且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学术思想端正、活跃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2)通过学院人力资源部的人才引进,本专业新入职博士1名;培养在读博士2名;

(2)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实践素养的提高。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和把握IT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另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根据所承担课程的性质做好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方面的专业教师,又是实践教学方面的兼职实验师。

专业教师积极利用假期去企业学习相关专业实践知识,现有专业教师中90%以上获校“双师型“师资证书。

2、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随着本专业被确立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也加大了本专业实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力度。计算机软件综合实验室现有计算机200余台,供学生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环节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有40台套设备用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的教学,微机原理实验室现有40台套设备用于微机原理课的教学,另还有单片机技术、嵌入式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课实验均能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近三年来的实验室建设:(1)重新扩充网络技术实验室;(2)更新软件技术实验室配备;

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计算机系从2011年开始与上海尚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灵感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南京网博计算机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凡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IT企业就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与这四家企业签定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书(协议书见附件,校企合作从2008年已开始),已在2009级、2010级计算机专业实施。2011-2012-2学期09级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实践课程、JAVA程序设计实践课程、10级计算机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均由合作的IT企业选派的工程师和我系老师共同实施的。

二、软件条件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方案论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教学文件的修订

本专业结合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

3、课程建设

本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体系,调整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为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评估等五个方面的系统化内容。

5、教学情况与成果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5

实习总结

班级:计算机应用技术0902班

姓名:廖建材

1.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我们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不知不觉我们的大学时光就要结束了,在这个时候,我们非常希望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在这个时候,我来到福建闽师教育培训机构,在这里进行我的毕业实习。

2.实习单位简介

福建闽师教育,2002年成立于福建师范大学实验中心,是最早从事专升本辅导的机构之一,也是福建省专升本考前辅导联盟办公室推荐的文科类唯一辅导机构。福建专升本考前辅导联盟办公室还包括京榕教育,五州远达教育,医药教育等培训机构。

福建闽师教育地处福州中心鼓楼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经过多年的沉淀已拥有庞大的师资力量,秉承“以人为本、诚信至上”的原则,致力于为报考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提供全面、细致、精确的专业文科类辅导,到目前为止共培训专升本学生7000多人,学生考试通过率高达70%以上。

3.实习岗位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闽师教育培训机构实习进行有关平面设计,网页美工等工作。

4.实习任务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闽师教育培训机构实习期间,我负责对机构的招生简单设计及网站信息的更新及维护。

5.实习过程

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闽师教育培训机构实习期间,刚来公司时,因之前没学过平面设计软件的应用,我有点不知道所措,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怎么做。深深的知道所学知识与实践的差距,领导觉着我对工作不太了解,只能让我从事一些琐碎的设计任务,如要我主要负责设计部的画图,修改图像等等。然后领导根据我的能力让我负责宣传广告的版面设计,包括广告视觉传达中的文字;广告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广告视觉传达中的形象,广告画面的编排等等。

而做这些设计都会让自己压力很大。总不自觉打起退堂鼓,开始想象着也许是我不太适合这个工作,而后,又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这个想法,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完成。就这样过了一个月,我也在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软件操作的重要性和平面设计软件运用的熟练程度,熟悉了公司项目的运行和操作,让我知道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的必要性。

公司并不像在学校老师让我们作业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想,慢慢完成,相反公司对工作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尤其在时间的限制上。我也在此基础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学习,尽量达到公司的领导要求。

为了达到毕业实习的预期目的。在学校与社会这个承前启后的实习环节,我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整个的实习工程中,我总共做了以下的一些工作,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胜任单位所交给我的工作,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多做实际工作,为企业的效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实习方式。在实习单位,师傅指导我的日常实习,以双重身份完成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像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

实习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促成就业。

几个月下来的工作的确很累,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但是后面也渐渐就习惯了,不断有新的知识学到,心里有一种充实感.经理让我学习设计师学习设计来填补自己在创意上的缺乏.在这两个月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也巩固了以往许多知识.现在工作的每一天几乎都会有大的或小的问题,这样其实我很开心,我也有信心把现在的工作做好!因为我有我的信念:我不怕问题的到来,因为问题总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6.实习收获

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提高的方面很多,但对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工作能力的进步。毕业实习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我们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的能力,如何学以至用,给我们一次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各种书面以及实际的知识,实际操作、演练的机会。自走进工作岗位开始我本着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参与了解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事情,和对公司的熟悉,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公司,发挥自己特长。同时认真完成实习周记,这在以后对我来说也是一保贵的财富。

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逐步清楚的认识到态度对于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只有态度端正才能使在做一件事时的行为方式具有思想上的指导,而态度的端正与否又是由思想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其次,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设计软件的应用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对日常一些事情的处理上也得到了锻炼提高。通过几个月来的努力,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使我已能很好的融入未来的各种工作环境中,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具有竞争力。

但是在我取得进步和成绩的同时,我还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和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比如,1,在工作中对周围同事及事物的影响还不够;2,在具体专项工作的操作的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3,在说写能动性上还需要加强;4,在拓展区的拓展能力和安全意识有待学习和提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一定保持自身好的东西,针对不足,努力学习,不断克服,争取在工作中更进一步。

在短短的时间里我虽然未能透彻了解公司的具体运作,但是我学懂了一些为人处世地道理,弄清楚了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工作过程中,处理事务小心谨慎,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这次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

总得来说在实习期间,很辛苦,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也为我的人生开启了一条新的旅程,以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丰富自己社会经验的同时,更向我自己的人生目的地又迈进了一步!

几个月的大家庭生活,深刻感触到团队的力量。这边的每个成员都是相互团结友爱,没

有那所谓的钩心斗角。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我希望在这样一个融洽的大家庭中,使我百炼成钢,磨练出豪情,磨练出光芒。

7.实习感悟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虽然一开始有些单调,有些无聊,但毕竟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面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让我更好的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掌握自己所学到的。

在我实习期间,领导给我介绍公司的发展历程,设计的要素,使我们对实习的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实习生活。通过他们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它所独有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正是这种文化和精神使公司走上了欣欣向荣的道路。

工作几个月了,最大的改变是,工作时做事情变得很有规范了,而在学生时代做事情则是为所欲为,这也是实习的一个好处,就是提前有工作的状态,很容易就融入到工作中了。也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了,一起在学校都是玩到很晚,现在对自身的健康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就我个人而言,实习的东西不一定要很多的,但一定要学的精湛。受过专业训练与非专业出身的具有一定的差别,当你对这份工作的内容熟悉了,两个专业知识一样的人,有实习就比没实习优势很多,毕竟有这个经验的人多少对工作内容是有了解的。

当自己处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才真正地领悟到了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一技之长,那他是没有办法很好的活下来的,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学习才行,十几年的学生生活,即将划上一个句号,在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向领导同事了解了很多,也学习了很多,以上也是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工作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因为有了这些实习经验,在公司实习的每一天有我都有一种紧迫感,从一名未出社会的大学生最终成长为一名设计员工,我不仅要学习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敬业精神,努力做到高效、自律、求实、创新,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团队中去,增强自己的企业荣誉感,因为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每个员工的成功。

7.致谢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6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在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被广大示范校所采用.本文以武汉职业技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做法.

作 者:杨旭东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420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企业博士工作站,高职教育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办学的实际困境, 高职教育如何体现层次和类型特征, 积极推进高职特色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改革, 提出了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以期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产、学、研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融为一体, 让它们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互相代替。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达到校企之间的纵向深度合作,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建局面, 创新合作模式。

一、研究背景

当前,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主要内涵是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4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就推动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时说到, 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 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几十年来, 全国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合作,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报告指出, 当前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 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 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专业, 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 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类行业的特点, 导致很多高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通过调查显示, 每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相关企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来学校求才的企业数量也是逐年增加。因此一些学习成绩好, 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非常受企业青睐, 都能很快找到满意的单位。而其他学习能力较弱, 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 汇聚了大量精英, 如果计算机程序员素质不高, 其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很难在本行业占据一席之地。连续多年,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8%以上, 但对口率却不高。因此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该专业人才需求饱和了, 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与企业需求的问题, 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处于劣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 而恰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目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2+1”模式, 即2年理论教学+1年实训教学, 其中实训教学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但通过实际教学发现, 该专业的实训教学实际效果并未达到理想要求。一方面虽然经过前期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已经基本实现了理实结合方式, 即通过项目式教学达到“学中做, 做中学”的目的。但所有的项目依然是以书本为主, 没有真正通过企业项目的流程训练, 学生还是停留在“照书”学习阶段。另一方面, 虽然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但因缺乏实训经费支持, 学校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大多是流于形式, 学生教师都不重视, 产生“放羊”现象, 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为此,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结合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本专业师资特点, 以产学研结合为出发点, 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三、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 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与环境,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要么合作深度浅, 不足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异;有的虽然程度深, 却无法达到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目的。所以, 有必要对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满足学校与企业的要求。

(一)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为紧贴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近年来主动调整专业建设, 对一些已不能适应无锡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行限制或停止招生, 并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6个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校重点专业, 为了大力发展该专业, 自2010年起, 该专业共引进了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大大加强了该专业的师资力量, 也着力提升了学科的科研力量。为了更好地让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发挥特长, 同时适应高职人才教育的特点, 在本专业前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提出企业博士工作站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教育中产学研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进入企业进行科研实践工作, 运用博士的专业理论知识, 把企业科技进步与人才成长结合起来, 做好技术积累和创新, 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理论上可以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项目对接, 研究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为高职教育产学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并引起学者对于校企合作纵向深度介入高职人才培养开发的研究兴趣。对教师探寻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应用型研究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实践价值在于驻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建立, 入站博士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 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方面合作。同时,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人才培养战略的新形势下, 入站博士与企业共同探讨研究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把企业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不仅对企业本身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还将示范和带动高职院校科技与人才创新工作。

(二)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要素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学校进一步与企业为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主要目标一方面是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切实为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提供更大空间及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社会、企业和行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是为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及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服务。因此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施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培养仍然需要从教学着手, 最终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提供操作空间。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在站博士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 融入企业内部, 从而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不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程进行删减, 同时通过提炼岗位需求, 归纳专业核心能力, 综合考虑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行实践教学期间专业课程的设置, 为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政策教学活动提供操作空间。

2.修改课程标准, 规范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目标。虽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保证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的操作空间, 但仍然需要对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教学进行约束和考核。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必须把课内外教学统筹起来, 融入企业实际项目实施考核标准, 对入站博士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考核, 对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企业实习的学生重点进行科研训练, 实现教学相长,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进一步建设师资队伍。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将具有研究能力的博士教师培养成具有“三能型”教师, 即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 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能指导学生实训、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中,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 校企合作开展应用型项目研发及共同指导学生项目。入站博士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管理、专业技术革新、新技术应用和专利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教师还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动接轨区域产业, 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行业, 真正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

4.完善企业博士工作站过程系统。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合作最终还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时安排和讲授方式等方面加以优化, 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一套合理的过程系统。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真正对接, 鼓励入站教师可以完全参与并融入企业的科研研究和实践生产工作, 并且充分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前沿技术知识和经验教训积累下来, 直接引入课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利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入站博士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制, 这样可以使实习学生在导师的实践指导下充分掌握专业技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 入站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职业技术的难易程度, 进行分层次授课。充分调动和联合入站博士与企业研究人员的力量重新序化现行教材和教案;利用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以及企业资源, 积累项目教学资源, 充实完善改进教材, 使枯燥的课本内容通俗易懂, 提高课题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的实用性。

(3) 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产业设置专业。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 提高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意识,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与地方区域经济人才市场对接。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入站博士在企业内的研究科研工作, 联合企业依据区域产业的需求性优化专业结构, 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 在变化中升级, 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的技术专业人才。

(4) 以创新机制来加速科研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机制。通过企业博士工作站, 建立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建立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创新团队机制, 充分发挥入站博士的个人潜力。鼓励入站博士教师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申报等纵向、横向课题方面合作, 建立灵活集散的团队形成机制, 实现思想到实践的人才发挥优势融洽组合。

四、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于2012年在4家企业开展企业博士工作站, 前期工作主要以教师学习为主。至2016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是在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定位, 企业教师的有效工作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估及验证, 以及企业博士工作站的工作制度方面仍然需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年来引入多位高层次人才, 但这些高层次人才刚步入高职教育领域,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他们普遍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企业也很想与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合作, 共同进行项目开发, 学院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想法也由此萌发。2012年9月,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率先提出设想, 并牵头开展了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的筹备工作。工作站在前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归纳了企业博士工作站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制定了实施的基本方式, 自2012年底签约以来, 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从2013年起计算机应用专业每年派驻2名博士教师进入企业博士工作站进行交流学习和挂职锻炼, 目的以了解企业实际需求为主, 进一步熟悉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2014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又与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及其所属公司上海奥蓝托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博士工作站深入合作。在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内进行试点和选拔, 2014年选派5名学生进入702所实习, 通过在站博士教师及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实习阶段的研究指导。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 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进入702所实习的学生由刚开始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实践项目也不是在学校和书本上所讲述的知识, 难度大无法掌握。通过企业和入站博士教师的共同指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终都适应了企业的高强度和快节奏工作, 和企业正常员工一样进行工作。通过实习和双向选择, 其中2名学生被实习单位正式聘用为正式员工, 其他学生也在南京等地区找到不错的对口工作。同时, 入站博士教师与702所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科研项目, 联名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 并且对2012级方熔同学共同指导的毕业设计获得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2015年又选派了3名同学进入工作站企业进行实习, 目前正在进行实践教学。

根据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特点积极联系相适应的高新科技企业, 通过与学院洽谈合作在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博士站, 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进行实证研究,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应用。基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校企创新型高职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创建了校企合作由过去的“请进来”到现在的“走出去”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形成创新型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入站博士充分利用企业博士工作站这个平台, 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 与建站单位一同研究科技发展方向, 研发新产品。同时, 入站博士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把博士工作站建成高层次技术创新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尝试, 除了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外, 很多内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研究的进展及结果。本次研究对于企业博士工作站的相关制度方面还未尽完善, 除了研究本身推进较慢以外, 还有认识的统一、学校总体教学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也验证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进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易新河, 文益民, 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 2014 (2) :36-61.

[2]肖维明.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 2016 (1) :116-118.

[3]许士群, 张荣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 2011 (2) :24-26.

[4]李瑜芳.中国公办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难点与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 2014 (4) :97-98.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项目;课改;课程体系;实训;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22-02

现有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学生技能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等等,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在工作单位上手慢,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就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保证新知识的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相一致,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程改革,应确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计算机领域一专多能的人才,提高社会竞争力。现就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来表述自己的课改思路。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发展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应用人才需求是多元的、动态的、发展的,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网络应用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位,紧盯培养目标,不断地调整自己,主动适应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发展。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计算机信息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以及计算机组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组建、操作、维护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工作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图1

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认知结构和非智力因素参差不齐的实际,在培养网络应用人才中,需要构建“专业化”方向(如图1),逐步实施培养,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社会对中职网络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发展的需求。

三、构建新网络课程体系结构,拓展新的教学教改方法

传统的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却在实际的工作中动手能力很差,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成为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因此,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1.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求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新颖化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依托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行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并辅于“项目驱动法”和“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网络专业依托功能配套、大规模、技术先进、国内领先的校内真实学生实训环境,遵循“技能是学和练而不是教出来”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大部分专业课程安排在技能实训室讲授,一改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去做实验的教学老套路,形成师生交流互动新模式。教师理论讲授中穿插技能演示,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模仿、强化密不可分,从而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及时熟悉并掌握所学技能,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室的服务教学功效。

(2)“项目驱动法”教学法

将课程原理、课程实践、课程作品融为一体,并贯穿于课程的“教、学、做“之中。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会根据课程核心知识和技能,选择项目并独立完成”作品“。

例如,《企业网搭建》课将“校园网络”作为课程设计作品,以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理论知识教学为开端,并以学生配置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的实践训练为重心,以校园网络正常、安全运行为目的,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团队合作精神,体现出高度的学用一致精神。

(3)“现场教学”教学法

通过现有的校内外教学、实训平台,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全真环境下进行现场学习,展开现场课程教学。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调试或操作实践,对学生的实战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4)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法

毕业设计对于总结学生两年、三年学习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安排毕业设计时,结合学生毕业实习,由专业教师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直接拟定毕业设计课题或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自拟课题。学生通过面对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够充分认识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毕业后基本可以得心应手地解决各种企业实际问题。

2.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求实践课程形式灵活多样化

形式一:课内实践活动。实训课比例:如网页制作、网络互连设备、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等课程,要求讲一节,至少做一节。

形式二:课程集中实训。选取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集中实训,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网页制作高级课程实训、网络互连设备实训、网络安全与管理实训。

形式三: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

形式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形式五: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实践活动。

3.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有效化

根据专业教学设计要求,通过真实岗位群的技术应用能力分析,确定相应技能应用模块,设置对应实训课程或项目,初步形成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如微机组装与维护、网页设计制作等。 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如网线制作、对等网组建、Windows系统组网配置、常用工具软件应用等。

综合能力是学生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网络工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企业积极参与,联合培养,教学要求规范合理、课时充足并能落实到位,实施效果好。

实践教学要先根据模块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及其实训大纲、实训计划和实训指导书,然后再根据课程要求,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力求提高实践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校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内涵,符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要求。

各种专业实习、实训、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都尽可能地以综合性、探究性,结合专业实际展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

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引导下,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对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以及相应的岗位任务能力进行明确定位,以更好地组织新课程结构和拟定新的技能训练方案。以下为实际就业岗位的基本情况(见表1)。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加快教师专业进修,实行继续教育培训,做到一专多能,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努力把已经成熟的最新技术,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提高学生高质量技能的关键。名师出高徒,加强名师工程建设,要重视教学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主动投入教学改革。职业学校既要有“学者型”教师,更要有“高级技师型”教师,教师结构要优化,双师型队伍要扩大。

六、结束语

随着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我们应面向社会求发展,充实的知识和灵巧的双手还不能走向社会。要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就必须具备一专多能,拓展专业建设,加强适应性。职业学校应大胆尝试新方法,走出去,请进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在毕业前让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走上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平,王泉,曾兴雯.推进专业建设的切入点——明确培养目标[J].计算机教育,2008,(13).42.

[2] 张兰.构建五年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课程开发,2005.

[3] 赵晓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111机械职业教育,2007,(6).

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篇9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它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互依托,成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高职学校自身改革的需要,加强专业建设势在必行。

一、专业基本情况

1.专业特点及发展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专职教师48人,教授3名,副教授12名,讲师15名,其中研究生毕业有22人;在校学生524人。本专业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实训实验室”共5个专业试验,并配备了许多先进的专用仪器、实验设备、工具及软件等,基本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可满足现阶段本专科教学需要。

2.专业建设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2005年,2005开始第一届招生179人,我院在该专业的建设上遵照“重在改革、重在建设、重在办出特色、重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目前该专业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条件较好、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专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知识、能力:

1、素质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实现中华民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3)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4)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5)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知识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2)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4)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7)具有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8)具有准确的汉语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一定的英语交流与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

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了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基础性、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优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中心进行专业教学内容设计和人才培养。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制定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和进程进行简单的计划和安排,而且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社会调查和职业

岗位群分析入手,着力识别和分解出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能力及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确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然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课程科目,设计教学模块。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了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3.专业发展规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学生人数共524人。计划到2011年在校生人数达到700人。

4.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根据专业的特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拟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达到省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三、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我院办学为指导思想,以民办高校发展纲要为依据,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突出本专业特色,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跟时代要求,切实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及质量标准。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使本专业特色突出,成为优势明显的品牌专业。

四、专业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

1.课程体系建设

(1)现有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为了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

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基础性、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优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本位进行整合课程(详见本专业教学计划),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学时量,从而改变了传统教育理论学时偏重的局面。

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民办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完善教材建设,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力争三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

(3)课程体系建设负责人及分工(要求落实到个人,并将建设任务分配给相关人员)

核心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建设负责人

计算机网络

张培衢

操作系统

王柏盛

离散数学

马明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

职东成2.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

(1)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计划

为了适应专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革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基础性、综合性强、专业宽口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优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本位进行整合课程,逐年不断加大实用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学时量。

(2)教学大纲建设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将教学内容研究与改革的成果及时地反映到教学大纲中来,作到每学期、每对教学大纲做出必要合理的修订。大纲的修订工作由担任本课程的负责人组织修订。

3.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

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本专业结合电子技术相关领域对应用型一线人才需求的特点,由专业负责人、带头人牵头,组成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对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订教材的建设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一定量的本专业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民办三本院校教材编写任务。经过几年教材建设后,本专业教师编写出版的民办三本教材应达到一定规模。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本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本科教材。

为加强试点专业建设,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投入资金用于购置专业图书资料。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部分反映最新知识、最新技术的专业课程(含选修课程)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教材。

(2)专业课程教材使用计划

根据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本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

3.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2009年拟列为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网络

2010年拟列为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1.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姓名

性别

职称

姓名

性别

职称

副教授

助教

副教授

助教

副教授

助教

副教授

助教

副教授

助教

副教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助教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规模

教师58人。

教师专业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职称结构

正副教授授20人,讲师20人,助教18人

学历结构

硕士30人,本科28人

年龄结构

40岁以上25人,40以下33人

3.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培养计划

到2015年,引进正副教授5名,211、985院校研究生8人,让青年教师进行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

4.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地域优势,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学术带头人,确保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实践工作经验和教学工作水平能够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及实训室建设的需要。

专业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师德师风的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作为职务职称聘任、晋升、奖惩以及部门和个人评优的重要依据。提高了专业教师的精神境界,形成了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专业重点通过师资培训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短期专题培训班、学术研讨班。

认真落实学校制订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课、师生交流会、优秀教师奖励、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专业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

六、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

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方面,要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整体考虑,以学科建设来带动专业建设,依托相关专业的教学条件进行扩展补充,此外,加强软硬件投入,与相关专业搭建平台,最大限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率。另一方面,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三性”实验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方式和途径

l

在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建设发展基础上,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层次和质量,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能较好保证完成实验教学,能承担实验科学研究、敬业爱岗、团结协作、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相对稳定的实验室工作队伍。逐步改革不利于教学科研的管理方式,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

l

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按照基础实验、技术基础实验和专业方向实验三级平台,构建我系新的实践教学科研系统。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实训和中心的作用,建设和提高专业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层次和影响力。在专业方向上形成特色和优势。

l

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认真完善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开展实验教学内容、理论和技术方法、手段研究,逐步修订完善体现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开出率;把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项目开出率、实验室开放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加强课程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实训教学,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l

改革实践性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l

进一步加强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条件建设规划

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使毕业设计课题的真实比例进一步提高。

(三)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1.现有实习基地的软件、硬件建设和使用情况

现有实习基地由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以实验实训中心为主,校外与多家企业联合进行实习。

2.实习基地建设计划

在校内进一步拓展实习内容,加强自建规模。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实习质量。

七、教风建设及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教风建设及保证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它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并列入学校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制度为保证、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

(1)以制度为保证、建设优良师德师风

(2)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勇于创新

(3)党政齐抓共管,师德建设成效显著

2.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对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一定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的宗旨。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不仅是熟悉学科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优良的环境。对课程中理论性比较强、同时又与实际应用关系密切的一类课程,对其进行宏观设计时,首先应选定一个典型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背景”,用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这个项目应该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的、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完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要尽量覆盖到整个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一个好的典型项目的实现过程能充分体现该课程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而对于理论内容不多、以实际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采用以核心实例贯串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把一门课程以一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为引导,以该实例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学生必须从始至终都积极参与制作、调整和改进

该实例的操作实践。全课程以核心实例贯串,同时每次课也从实际问题入手,用实例引入本堂课的内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整门课程还是对每堂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具体。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更有效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一篇: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下一篇:生活需要理解九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