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途径

2024-05-20

融资途径(精选12篇)

融资途径 篇1

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年鉴》 (2007) , 截至2006年10月底, 中国中小企业已达到4200多万户, 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了我国GDP的60%, 工业新增产值的74%和出口总额的68%。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中小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频临倒闭, 融资难问题再一次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对供应链融资进行了深入探讨, 希望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 直接融资渠道严重不通

世界经济失衡, 美国次贷危机波及等因素影响, 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 上证综合指数从去年的最高点6124点跌至目前的2000点以下,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政府接二连三出台救市, 资本市场才渐进稳定。但股市表现出来的脆弱, 创业板市场又迟迟未能推出, 这对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自身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面临的融资压力更大, 限制更为严格, 试图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无疑雪上加霜。

(二) 间接融资渠道受限制

一直以来, 中小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是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中国银监会也下发通知, 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前提下, 努力增加对小企业有效信贷投入, 但就今年第一季度, 各大商业银行贷款2.2万亿以上, 只有约3000亿元受惠于中小企业, 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 与去年同期相比, 减少了300亿元, 第二季度同样也减少了22%。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受阻, 导致资金链断裂。

(三) 内源融资匮乏

由于受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 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用工成本相对较高, 企业规模小, 流动资产不足, 短期偿债能力不强等因素, 使得中小企业的内部积累能力差, 导致企业内源融资的短缺。

二、供应链融资内涵及模式分析

(一) 供应链融资内涵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根据特定的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背景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 以企业交易行为所产生的未来确定收益 (现金流) 为直接还款来源, 将供应链上相互关联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将资金有效的注入到供应链上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流向、分配不平衡问题。

供应链融资特点就是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依托, 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核心企业, 以与核心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一方面银行基于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充分掌握的基础上, 对授信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固定资产的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因此, 可以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水平;另一方面, 银行围绕单笔交易进行业务操作和还款保证, 通过设置封闭性贷款操作流程保证专款专用, 并将信用融入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购销行为, 以此增强银行信用, 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二) 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

(1) 存货质押的融资模式。从“支付现金”到“卖出存货”的存货质押融资也即动产融资, 指企业在没有足够的不动产或有价证券或第三方提供担保的情况下, 将其所拥有的存货, 即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等动产交有合法资格的物流仓储企业保管, 向银行提供动产抵押来获得银行贷款, 并由银行, 企业, 物流公司三方签订相关协议的一种融资模式。由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分工协作, 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货物运输、仓储、评估以及处置等方面的服务, 并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 银行基于控制企业货权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支持。银行, 第三方物流以及中小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资金运作模式, 架起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2)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从“卖出存货”到“收到现金”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指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债权作为质押品向银行融资,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将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变成银行的应收账款, 当融资企业获得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还款之后再到借款机构归还贷款的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融资的此种融资模式, 核心企业也参与融资过程, 并在运作过程中起着反担保作用, 一旦融资企业的资金出现问题, 核心企业要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可以使中小企业及时获得银行贷款, 有效缓解企业短期资金需求, 有利于中小企业和整条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3) 预付账款质押融资模式。预付账款质押融资是供货商 (核心企业) 、进货方 (中小企业) 和银行三方相互合作, 在核心企业承诺回购前提下的采购融资, 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的既定仓单为质押, 获得银行贷款额度。以银行信用为载体, 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 使物流和资金流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对于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 可以通过此种业务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等, 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压力。

(三) 供应链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基于存货质押的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以及预付账款质押融资的三种融资模式都集中体现了供应链融资的内涵, 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短期资金需求, 保证企业生产运作顺利进行, 提高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使跳出了传统融资模式的限制, 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水平, 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的授信理念和发展战略。

三种融资模式在具体应用中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 应收账款融资适用于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 下游的债务企业则起着反担保作用, 一旦融资企业的资金出现问题, 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当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下游, 在资金短缺但又需向上游核心企业购进原材料, 可按欲购买的货物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资金融通, 即采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而存货质押融资适用处于任何节点的企业, 只要企业有稳定的存货, 就可凭存货质押获得企业所需资金。

总之, 以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为质押的融资模式, 可为处在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因此,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上下游交易关系、所处的交易时期以及自身特点来选取合适的融资模式。

三、供应链融资模式潜在优势

(一) 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流不足的问题。围绕着以应收账款、存货开展的供应链融资扩宽了企业的融资方式, 使中小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有效衔接, 促进中小企业的存货周转以及应收账款的回收, 加速资金周转, 有利于盘活企业的闲置资源, 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另一方面, 弱化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在供应链融资中, 银行对风险的评估不再只是对主体进行评估, 而是更多地对交易进行评估, 对整条供应链的评估, 因而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

(二) 有效解决其上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保证了中小企业与其长期友好合作, 并为其提供稳定的货源和销货渠道, 使整条供应链健康运作。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 处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使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融洽和紧密, 从而有助于核心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

(三) 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易, 对交易对手的信誉、盈利水平、资信实力比较清楚, 保证了企业信息的畅通, 银行通过与供应链内的企业合作, 能够降低信息收集和交易成本, 更好地掌握和控制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存货商品的价值、销售前景等情况都非常了解, 能够更好的掌握客户信息, 因而物流企业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用。另一方面, 由于供应链融资与金融的结合, 产生许多跨行的服务产品, 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对新的金融工具的需求, 扩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 增加了银行新的业务收入。

(四) 提升自身综合价值与竞争力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 通过与银行的合作, 监管融资企业在银行质押贷款的商品, 一方面在提供产品仓储、运输等基础性物流服务的同时, 增加了配套功能, 提升了自身的综合价值和竞争力, 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吸引了更多的新客户;另一方面, 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企业都互相信任的中介, 可以更好的融入到供应链的商品产销中, 同时也增强了与银行的合作关系。

基于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以及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各自的优势, 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协调关系, 使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具有融资的规模优势, 为企业外源融资奠定了基础,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提高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达到多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程晓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财会通讯》 (理财) 2008年第10期。

[2]白少布、刘洪、陶厚勇:《供应链意义下的企业收益》, 《经济管理》2008年第20期。

融资途径 篇2

由于内地很多地方政府财政短缺,大量的企业也在参与和经营建设一些规模较大、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项目。其实只要这些项目有稳定的现金流量及营运收益,都可以进行海外融资工作。一般来说,项目海外融资须经过以下的运作途径:

1.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聘请专业机构对当地的投资环境、市场需求以及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调查,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可行性分析,从而形成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提供给海外的投资机构。

2.拟定项目海外融资的边界条件和编写实施方案。项目公司成立后负责与项目海外融资有关的一切活动,在确定融资边界条件之前首先要对项目融资的条件和方案仔细推敲,比如道路、桥梁的收费标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费用;旅游景点的收费、医疗保健的收费等,都必须与当地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并获得当地政府的监管和支持。

3.与海外投资方的接触与考察。要通过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寻找合适的投资对象。首先,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使他们对项目的前景有一个大致的预测,而这种预期的收益能够补偿预期的风险,这样他们才开始进一步的考察。考察的重点将是项目的价值评估、收益模式与收益水平、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和优惠政策、合作方的诚信和运作水平等。在这过程中,最重要一点就是融资方要做到实事求是、透明度高、规范性强。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新途径 篇3

关键词: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途径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国际金融市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自从资产证券化在美国问世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其发展非常迅猛。目前,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已经扩展到商用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应收款,贸易应收款,以及基础设施收费,设备租赁费等能产生稳定可预见现金流的多种资产上。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公共建设(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与排污、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管道煤气)、公共工程(公路、大坝、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和其它交通设施(铁路、城市交通、港口、机场之类)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只靠政府和企业出资或信贷融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扩大建设资金的来源,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就成为各级政府面对的重要问题,多年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较窄、市场配置机制和财政杠杆机制缺乏等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在中、西部地区更为突出。而且,我国实行5年积极财政政策后,财政支出增长率已接近GDP增长率的3倍,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有限。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将一些收费稳定的基础设施的未来收益转变为现在的融资权,将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困境的有效途径。

并且,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经验。例如:1996年8月,珠海市以交通工具注册费和高速公路过路费为支持发行两批共2亿美元的债券,利率分别高出美国国库券250个点和475个点,由摩根士丹利安排在美国发行,分别获得了Baa3和Ba1的评级和3倍超额认购。此次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我国大力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一、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资产证券化是以被证券化资产可预见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为支撑,通过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转换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将证券化资产转让给特设机构(Specail Purpose Vehicle 简称SPV),特设机构以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并用发行收入购买证券化资产,最终以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收入偿还投资者。被证券化的资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实体资产、证券资产、信贷资产等。但这些资产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能产生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这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和精髓。

二、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的运作框架

一次完整的证券化融资的基本运作流程是: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的机构(SPV),然后由SPV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 pool),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经过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具体地,完成一次资产证券化交易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证券化资产并组建资产池(资产重组)。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在分析自身融资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用来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尽管证券化是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但并不是所有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都可以证券化。可进行证券化的资产要求可以产生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收入,资产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容易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等等。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基础设施建成后,由于具有消费的准公共物品性、经营上的自然垄断性等特点,导致了其经营期间的现金收入流相对稳定。而且,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期较长且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生活规律,期限和风险均比较稳定。我国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符合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可以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标的资产。

2. 设立特设机构(SPV)。SPV是专门为资产证券化设立的一个特殊实体,它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主体。组建SPV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发行人的破产风险对证券化的影响,即实现被证券化资产与发起人其它资产之间的“风险隔离”。SPV可以由证券化发起人设立的一个附属机构,也可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专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机构。设立的形式可以是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或其它独立法人实体。具体如何组建SPV要考虑一个具体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现实需要。从已有的证券化实践来看,为了逃避法律制度的约束,有很多SPV是在有“避税天堂”之称的百慕大群岛、开曼群岛等地方注册的。

3. 资产的真实出售(风险隔离)。证券化资产从原始权益人向SPV的转移是证券化运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一般都要求这种转移在性质上是“真实出售”,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证券化资产与原始权益人之间的破产隔离——即原始权益人的其它债券人在其破产时对已证券化资产没有追索权。

4. 信用担保机构信用增级。为了吸引投资者并降低融资成本,必须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信用增级,以提高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信用增级可以分为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两类,具体手段有很多种。内部信用增级方式有:划分优先/次级结构,建立利差帐户,开立信用证、进行超额抵押等。外部信用增级主要通过金融担保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建设,因此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获得政府担保,能实现较为良好的信用等级。

5. 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在资产证券化交易中,信用评级机构通常要进行两次评级:初评与发行评级。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审查各种合同和文件的合法性及有效性,给出评级结果。信用等级越高,表明证券的风险越低,从而使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的成本越低。

6. 证券承销机构发售证券。信用评级完成并公布结果后,SPV将经过信用评级的证券交给证券承销商去承销,可以采用公开发售或私募的方式进行。由于这些证券一般都是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所以主要由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 、投资基金和银行机构等)来购买。

7. SPV向发起人支付资产购买价款。SPV从证券承销商那里获得发行现金收入,然后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向发起人支付购买证券化资产的价款,此时要优先向其聘请的各专业机构支付相关费用。

8. 资产管理。SPV要聘请专门的服务商来对资产池进行管理。一般地,发起人会担任服务商,因为发起人已经比较熟悉基础资产的情况,并与每个债务人建立了联系。而且,发起人一般都有管理基础资产的专门技术和充足人力。

9. 清偿证券。按照证券发行时说明书的约定,在证券偿付日,SPV将委托受托人按时、足额地向投资者偿付本息。当证券全部被偿付完毕后,如果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还有剩余,那么这些剩余的现金流将被返还给交易发起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全部过程也随即结束。

三、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与其它融资方式的比较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财政的单一投资已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由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我国以往基础设施融资的渠道除政府投资外,主要有以下几种:银行或银团贷款,BOT方式,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把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与这几种融资方式作了比较,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特有的优势,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由于基础设施投资一般规模大、期限长、相对资金收益率低、偿债能力差,银行或银团从自身利益考虑,向基础设施投资无疑会增加贷款风险。因此,银行往往不愿对基础设施增加贷款。而且,国内银行贷款往往期限较短,融资额不大,银行介入项目的操作大,要求也较高。而利用外国政府或世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会加重国家的外债负担。

BOT方式要求投资方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BOT方式是非政府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其实质是BOT项目在特许期的民营化,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要害部门是不能采用BOT方式的。除此之外,BOT方式的操作复杂,难度大。

政府对股票或债券发行的条件要求很高,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很难满足其要求,而且需要披露相当多的信息,发行费用很大。

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有资本市场上大笔的资金可供选择,实现了破产隔离,将债券现金流的风险与建设企业的风险隔离开来,提高了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成本,改善资本结构。融资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短,能在筹集大量资金的同时避免基础设施的私营化和外国资本控制。

四、结束语

基础设施收费证券化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传统的融资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幅度有限,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将越来越倚重于资本市场,通过资产证券化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议可以采取资产证券化与其它融资方式配合使用来推动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于凤坤.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廉水,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陈友胤,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融资途径 篇4

贸易融资模式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而言, 无论从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还是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在贸易融资业务中, 发展迅速的结构性贸易融资融合了多种信贷方式及金融衍生工具, 其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都很好, 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剂良方。

一、结构性贸易融资介绍

目前比较认可的定义是:结构贸易融资是创造性的运用传统的融资方式与非传统的融资方式, 根据国际贸易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项目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要求, 将多种融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 使得项目的融资得以实现, 并使企业获得全程的信息和全程信用管理。

结构性贸易融资并不是一种具体确定的融资方式, 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运用风险分散和资本市场的技术, 根据国际贸易的特殊要求, 创造性的设计、组合国际贸易融资的方法和条件的统称。融资者采用任何融资方式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在保证融资风险 (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收汇风险等) 的最小化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进出口商的融资成本。因此, 结构性贸易融资包含两个结构:资金结构和风险缓释结构。资金结构包含了融资方式、利率、还款方式等条件, 可以通过融资工具的选择来实现;风险缓释结构包括担保、抵押、保险、风险分摊等, 通过风险缓释工具的选择来实现。用以下公式来表示结构性贸易融资本模型:

结构性贸易融资组合=融资工具+风险缓释工具

常用的融资工具包括出口买 (卖) 方信贷、福费廷、银团贷款、假远期信用证、国际保理、打包放款、抵押贷款、进 (出) 口押汇、承付融资、贴现等;风险缓释工具包括担保、保险、风险分摊等。使用这些工具, 根据交易的复杂程度和借款人的目的按不同的方式组合。

二、中小企业使用结构性贸易融资的意义

1. 量身定做, 打造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

结构性贸易融资精髓在于利用证券化、风险管理、出口促进中的最新方法, 结合传统的贸易信贷及结算手段, 并集合了各方面力量, 对现有贸易融资、结算工具重新结构和组合, 根据具体项目和社会环境专门定制、设计最适合项目需要并被买卖双方接受的最佳融资方案。中小企业显著的特点就是规模较小、较灵活, 业务非常规、非标准, 传统的融资方式往往由于银行“从大从强”的定位, 主要针对大企业设计, 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不强。所以这种专门针对企业具体情况量身定做的融资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能够使用于非常规、非标准、复杂、高风险的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比如:仓单融资适合中小企业进行短期融资。

2. 以企业未来现金流为标的, 盘活中小企业存货。

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特点就是改变了单个企业为主体对象的融资思路和传统的担保方式, 以企业未来现金流作为特定标的进行融资。融资的安全性, 不是靠债务人的信誉, 而是靠项目本身的还款来源、未来的现金流量、未来的交易状况来保障。在结构性贸易融资过程中, 银行重点考察申贷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 使融资额度严格按照贸易循环的资金需求与企业自有资金相匹配, 贷款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相匹配, 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

固定资产少, 缺少抵押物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 通过结构性贸易融资企业可以用未来的现金流向银行进行抵押融资, 盘活了企业存货, 丰富了企业的抵押物。对于一些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 结构性贸易融资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贷款, 通过不断的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融资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3. 提高中小企业风险承受能力, 有利于开发新市场。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规模比较小, 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结构性贸易融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转嫁风险, 开发新市场。结构性贸易融资项下, 银行将参与采购、运输、仓储、出售、保险等贸易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和涉及的活动, 再按照交易本身的复杂程度和借款人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合。除了能提供贸易融资外, 还对贸易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供风险控制服务, 在控制融资成本的同时, 实现风险共担。例如可以用出口卖方信贷解决出口企业前期生产资金, 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出口项目的延期付款需求。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出口商通过将出口银行要求的借款担保转变为履约担保, 大大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 进口商则得到低息、优惠的中长期贸易融资。

4. 提供全程的融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效率。

结构性贸易融资通过创造性地利用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与现代融资方式, 将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作为融资对象。通过融资方式的组合搭配, 使中小企业在承担适度风险的基础上获得全程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 节约资源, 提高效率。全程的融资服务:使中小企业现有的员工能集中到实现关键的战略目标上, 降低和稳定总成本, 在竞争中取得成本优势;将中小企业从其不擅长的融资领域解放出来, 更注重于其核心业务, 集中资源来努力达到客户的要求, 提高市场占有率;可以减少中小企业对这方面资源的需求, 弥补中小企业内部资源不足, 从而减少企业相关资源的投入, 获得分担风险, 共享成果的好处。

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 民生银行提出了两个转变: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贸易金融综合解决方案转变;从单一环节的贸易融资向内外贸一体化的多环节、全过程的贸易链融资模式转变。此举表明, 结构性贸易融资不是一站式融资方式, 而是全程式融资方式。

5. 增强中小企业贸易竞争力。

结构性贸易融资有利于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贸易竞争力。在当前买方市场状态下, 贸易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价格、质量的竞争, 而能够为进口商提供更优惠的资金支付方式成为决定出口商争取更多订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 今后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长将来自于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国家及非洲等不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的进口方常常无法提供预付款或即期付款。尽管我国企业能够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但如果在付款条件上苛刻也无法达成交易。由于结构性贸易融资常常能为企业提供更市场化的优惠和更综合性的售后服务, 从而使出口企业消化不利的付款条件, 从而达成贸易, 有效增强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可行性

1. 顺应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提高银行竞争力。

2008年世界货物和商品服务出口总额达到近20万亿美元, 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学家2010年9月份公布预测, 认为2010年世界贸易额增幅将达13.5%。这其中是有一半需要贸易融资, 结构性贸易融资是所有的贸易融资方式中正在兴起、最具有发展潜力, 又尚未完全开发的新市场。从金融业的发展历程看, 混业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结构性贸易融资正是多种信贷方式及金融衍生工具, 按照交易本身的复杂程度和借款人要达到的目的, 将若干融资工具按不同方式的融合, 顺应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未来发展趋势。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众多的国内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趋同, 传统贸易融资业务进入更加自动化、商品化阶段, 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银行若要继续从贸易融资业务中获利, 必须转向更有结构、更有创造性、附加值更高的结构性贸易融资项目。

2. 发展中间业务, 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可以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增加利润。据资料显示, 德国商业银行60%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 美国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70%以上, 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莱克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弥补了全部支出的73%, 香港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2%, 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平均收益比重不超过10%。可见, 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发展不足, 市场潜力很大。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后,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收取手续费, 获得中间业务收入。

3. 中小企业应该是未来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向大企业、垄断性企业提供融资, 对更需要银行融资支持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存在惜贷情况, 整个融资市场都面临着融资对象过于集中的问题。在全部信贷资产中, 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的80%都流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随着大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空间逐步缩小, 未来中小企业应该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总之, 由于结构性贸易融资注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会得到一定缓解, 使用结构型贸易融资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风险承受能力, 节约企业资源, 开发新市场, 提高竞争力, 又顺应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优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随着大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和融资能力普遍提高, 中小企业才应该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 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而言, 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双赢、互惠、有发展潜力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宪民.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的融资创新.求索, 2010;1

[2].姜学军.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 2009;11

[3].刘宁.我国商业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研究.求索, 2010;7

公路项目融资新途径--ABS 篇5

公路项目融资新途径--ABS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公路建设资金短缺严重,笔者认为可利用项目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本文就利用ABS方式进行公路项目融资的过程、优越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作 者:王燕 刘方强 霍晓春  作者单位:王燕,刘方强(重庆交通学院,重庆,400074)

霍晓春(重庆北方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重庆,400030)

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3) 分类号:F540.34 关键词:公路   项目融资   ABS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 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5%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全国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尽管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中小企业的成长却依旧困难重重:资金、人才、管理等,无一不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障碍,其中资金不足首当其冲。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一、规避企业自身不足造成融资难的途径

1.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一是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区域特点建立合适的组织模式或与大企业联合,同其形成协作配套关系或在中小企业之间开展联合、组成中小企业联合体或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应该定期学习,参加培训,企业内应该建立会计账簿,完善会计制度。四是尽快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这不仅包括企业避免违约现象,对投资者保持高度的信用度,还包括对企业相互关联者保持较高的信用等级。

2.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1)无形资产担保融资。无形资产担保融资是指企业以取得的无形资产作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无形资产都可以作为贷款质押物。以无形资产为担保进行贷款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业务,随着我国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完善,一些拥有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渴望通过无形资产担保而向银行贷款。当然,以无形资产担保融资需要国家逐步加大对专利权的管理和保护,以使银行减少被欺诈的可能,中小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进行创新,以期望通过这一方式缓解暂时的资金问题。目前,以无形资产担保融资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业务,仅有少数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过贷款,其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租赁融资。融资租赁对中小企业具有以“融物”代替“融资”、缓解债务负担、还款方式灵活、资金使用效率高、盘活存量、加速折旧、优化财务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资产流动性、强化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新途径,应该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充分关注。融资租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金融工具,目前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投资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中国大多数企业、大多数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足,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美国以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信贷为主的租赁公司目前有1000多家,资产规模达到1万亿美元,而我国的租赁公司的资产规模最多是几百亿元。

二、规避社会化运行体系造成融资难的途径

1.发展股权市场

从当前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融资能力看,中小企业融资活动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缺乏完整、透明、连续的经营信息,加剧了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许多中小企业为业主所有,这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但是容易形成向信贷者转嫁风险的冲动。同时,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最为缺乏的是长期性的资金来源。在这一背景下,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就显得十分重要。

2004年5月17日证监所批复同意在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块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中小企业板是专门为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而设立的证券市场。中小企业上市,最直接的效应是扩大了融资规模,扩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中小企业板相对宽松的市场条件为那些中小企业提供了绝好的上市融资机会。

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一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借助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在实际中加以实施。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并已写进宪法。但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修改,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定及执行还受到根深蒂固的旧观念的抵制。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制定《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银行管理条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条例》及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条例和制度,用法律形式规范政府机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主体的责任范围、权利义务、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明确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另外,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组织机构,可以考虑设置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基础、民间团体为补充的管理体系,协调政府各部门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管理问题,规范和管理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建立信用担保机构

担保是一种中介服务,对于债权人而言是保障债权实现的手段,对于债务人而言是一种提升信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建立合理的担保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有了担保机构的支持,银行可以降低贷款风险,中小企业也能很容易的获得贷款,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问题。

融资途径 篇7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1. 民间融资的不确定。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主要是指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 它不属于正规的融资渠道, 不能得到现行法律的保护, 不具有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 而且民间融资大多数是高利贷, 融资成本大大高于商业银行贷款, 这样就形成了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不确定性。

2. 中小企业不能借助资本市场解决融资问题。

随着我国证劵市场的不断发展, 利用证劵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在不断提高。但是企业实现上市流通的门槛很高, 只有少数规模大、经济效益高、管理规范、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才能上市发行股票直接融资, 而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进行直接股权融资, 不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对于债券融资, 中小企业很难达到国家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的标准, 并且我国对发行公司债券的审批比较严格, 规定了许多限制性条款, 债券融资的投向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上。因此, 中小企业也无法利用债券融资。

3. 中小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在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之间对信贷资金进行竞争。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一方面考虑到贷款的成本与收益, 给中小企业贷款形成不了资金的规模收益,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的每笔数额小, 频率高, 贷款的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高。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风险偏好。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制或业主制企业, 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信息制度不全, 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 造成风险很高, 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保持稳健经营的原则, 因此贷款积极性不高。

因此,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对企业发展所需的中长期资金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商业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主要是解决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二、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 信息不对称。在我国,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 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等决定了它不能够从股市或债券市场融资。因此, 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筹集基本上是从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来完成。然而在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他们之间较高的交易费用, 由此产生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这就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在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通常比银行掌握更多的信息, 是信息优势方。他们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在与银行贷款交易过程中或过程后损害银行的利益, 使商业银行承担更多的贷款风险。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银行很难确切的了解中小企业贷款投资的项目预期和实际的成本和收益;第二, 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后选择投资方向与贷款时承诺的投资方向是否一致;第三, 中小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不对称。因此, 由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逆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的逆向选择是指发生在贷款交易前, 由于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可能故意隐瞒信息, 以求在与银行贷款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贷款银行却因没有足够了解中小企业的信息则受损。

在资金的信贷市场上, 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是交易的两方。由于作为贷款者的商业银行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对企业的信用水平, 偿还贷款能力及经营盈利能力不能充分了解。为了保证盈利, 商业银行不得不根据“好企业”和“坏企业”的平均信用水平、经营状况和偿还贷能力为标准来制定贷款条件,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较高的贷款利率。在该贷款利率下, “好企业”会认为贷款成本太高而较少贷款或不贷款, 而对于“坏企业”来说, 他们自身的风险很大或本来就打算贷款后就不偿还银行贷款, 因而会急于贷款, 这样信贷市场上将充满“坏企业”的借款者, 而“好企业”的借款者将退出信贷市场。当这一过程重复出现后, 随着“好企业”的不断退出, 资金的信贷市场上只剩下高风险的“坏企业”, 这就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会对金融资源配置不利, 会使那些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 同时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非常谨慎, 宁愿不贷也不错贷, 即银行采取惜贷策略。

(3) 道德风险。资金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就是指在中小企业取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后, 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中小企业做出损害商业银行的行为。具体的说, 在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资金后, 在信息不对称的掩盖下, 中小企业可能背离原来的承诺, 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将借款投资于收益更高, 风险更大的项目, 这将偏离了银行的利益。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 商业银行面临企业不偿还贷款的风险, 为了防止中小企业的违约, 银行会采取信贷配给的方法给中小企业贷款, 即按企业违约的成本来给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数额。

2. 融资信用保险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融资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 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及履约能力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 并在此基础上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信用保险, 从而提升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改善了中小企业与贷款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或减缓了信贷市场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1) 降低逆向选择。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企业信用有关的信息, 以便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做出更准确的分类。这样可以让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更确切的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 降低或减缓中小企业的逆向选择。同时, 保险公司设计出避免逆向选择的信用保险契约, 即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的不同来收取不同的信用保险费用, 并据此给予不同的信用担保最高限额。因而, 低信用的中小企业将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

(2) 减轻道德风险。为了规避中小企业在贷款后的道德风险, 承保的保险公司最有效的策略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保险条款, 即保险公司所设计的保险条款应尽量使中小企业谨守信用的边际收益为正值。这样, 那些追求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将在考虑企业利益最大化原则下选择不损害贷款银行的利益。因此, 保险公司经营贷款信用保险使保险公司与被保险企业、银行与贷款企业信息对称, 从而使信贷市场融资效率得以提高。

融资途径 篇8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敏捷, 经营方式机动灵活, 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愿, 能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在提供就业、活跃市场、促进竞争、创造需求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国企业户数已达到98.5%, 职工人数占70%, 资产总额占50%, 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50%, 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可以说,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已经成为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尤其是在国务院公布了市场“非公经济36条”以后, 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的制度障碍得以消除, 融资难题更加凸显, 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中占有绝大份额。而统计表明, 我国国内贷款的70%以上都投向了大中型企业, 中小企业所获资金比例很低, 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在这种资金高度紧张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不得不寻求其他非正常渠道融资, 导致融资成本普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成长。近年来,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并采取许多措施, 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间接融资体系的制度缺陷和直接融资的结构缺陷, 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势必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

从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及表现来看, 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相对有限。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 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往往是筹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大批资金的重要方式。但是中小企业依靠传统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金有很大障碍。现行的上市政策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发行股票上市的机会, 在发行企业债券上, 因发行额度小也难以获得批准。

(二) 银行因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高而普遍惜贷。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数量少、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业绩不稳定, 抵御风险能力差, 加上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信息不够客观透明, 信用等级较低, 银行从信贷安全角度考虑, 不愿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另外, 对于从事高新技术风险经营的中小企业, 由于银行收益不能与企业高收益挂钩却要承担起高风险, 银行更不愿意向其放贷。

(三) 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较高。

中小企业对贷款的要求呈现出金额小、笔数多、时间紧的特点, 而银行信贷的经营环节 (包括客户调查、资信评价、贷款发放、贷后监督) 不能因此减少, 这就直接导致银行贷款的单位交易成本上升。据统计, 银行对大企业的贷款运作费约为总贷款额的0.3%—0.5%, 而中小企业贷款的各种管理费用却高达2.5%—2.8%, 因此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失去热情。加之现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体制, 基层银行权限不足, 授信额度小, 审批程序繁琐而没有相应激励, 导致商业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积极性。

二、融资担保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重要工具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构建起合理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通过政府信用在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起资金通道, 弥补和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助。可以说, 融资担保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现实意义至为明显。

(一) 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目前中小企业无法从证券市场上进行直接筹资, 当外源融资无法进行时, 中小企业只能以高息为代价从民间市场筹借资金。而融资担保体系建立起来以后, 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是贷款的银行利息加上一定金额的手续费, 远低于从民间筹集资金的费用, 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 合理控制银行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

据统计, 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有“急、频、少、高”的特点, 贷款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 户均贷款额却只有大中型企业的5‰, 贷款管理成本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而融资担保机构的存在可以简化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程序, 降低管理成本。又由于融资担保机构能有效地应付银行的偿付危机, 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 因此可以刺激银行开拓新的信贷业务。

(三) 切实增强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调控能力。

与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的非专业性担保相比较, 由于克服了自发性、零散性等缺点, 融资担保体系可以集中地、系统地按照特定的目标, 根据自身的实力与信誉承担数倍于其资产的担保责任, 因而这种融资担保具有放大倍数的功能, 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 可以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成为政府调控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 积极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担保, 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担保, 政府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其意义在于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良好信用关系, 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 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制度建设和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形成。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突破口, 包括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担保在内的社会化信用体系。

尽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意义十分明显, 但对其作用也应有正确认识, 不能过分强调, 这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有益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启动, 是在民营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市场力量不足的背景下进行的, 而就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长远考虑来看, 还是必须要坚持强调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多层面性, 在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同时,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积极引导和发挥市场力量, 培育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 提供更广泛的资金来源。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现状。

我国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起步于1992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目前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和实力, 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信用担保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据国家发改委最新调查统计, 截止2006年底, 全国担保机构总计3366家, 全国担保机构共筹集担保资本金总额1232.6亿元, 同比增加424.7亿元, 累计实现收入达到257.7亿元。在经历了担保体系试点探索、政策推进和依法实施等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 担保环境逐步改善, 较好地规范了担保行为, 促进了担保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确立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也由政府主导型逐渐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据统计, 目前公司制担保机构已达2863家, 占到总数的85.1%, 非政府出资已达875.1亿元, 占到全国担保机构出资总额的7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御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据统计, 2006年底全国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38.2亿元, 只占累计担保总额的0.47%, 累计提取的风险准备金达到47.8亿元, 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 存在的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可以集中归纳为四大缺陷:

1. 立法性缺陷。

随着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 我国担保行业法律体系的滞后性日益突显, 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协调性差的矛盾不断加剧。现行《公司法》和《担保法》, 包括司法解释在内, 都未针对担保行业的特殊性做出具体规范。据以开展业务的相关政策性文件也不能有效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致使担保机构难以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 直接影响其健康发展。

2. 结构性缺陷。

当前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在整个担保体系中虽已不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但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余额上, 政府担保的份额依然较高, 影响了融资担保体系杠杆功能的发挥。民间资本性担保 (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 的比重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市场力量有待进一步充分发育。

3. 经营性缺陷。

从目前担保机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 担保机构规模依然偏小, 实力偏弱, 据统计, 2006年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金只有3695万元, 这就使担保业务的规模效应难以有效发挥。而且, 我国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对担保机构的划入普遍都是一次性的, 并且规模很小, 加之政府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收取担保费标准较低, 导致担保机构资金补偿问题十分突出。同时, 担保机构由于在金融谈判中居于弱势地位, 基本承担了全部的风险, 难以实现同银行等相关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此外, 担保机构还存在运作不规范, 抗风险能力不强等情况, 担保专业人才也严重缺乏, 这些都制约了担保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4. 功能性缺陷。

由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功能性缺陷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当前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政府担保, 实际意味着政府信用的支出。如果政府担保的中小企业过多, 将与过去允许国有大企业过度利用国家信用一样, 造成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政府风险放大, 市场管理和分散风险功能的弱化。

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作为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 在目前担保业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政府必须介入并给予有效的扶持。但与我国宏观经济领域其他改革一样,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也存在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作用边界的问题, 这是核心和关键。政府应明确自身在担保体系中的职能定位, 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面临的制度环境和信息环境, 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促进政策性目标的实现, 而尽可能减少对担保业务的直接介入和干预。同时,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行股份制形式, 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 强化担保决策的科学性, 合理分散担保风险,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 努力坚持“政府扶助、市场化运行”原则、“风险控制”原则、“企业择优”原则和“规范化、制度化”原则。通过积极构建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实现融资担保的健康持续发展, 进而改变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按照上述基本思路, 当前应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一) 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建立完备的担保法律体系。

一是通过立法明确担保机构的法律地位。在积极贯彻《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的同时, 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 通过更加明确的规定, 更好地引导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应根据功能将担保机构视同金融机构对待和监管。可仿照银行分类办法, 确定核心资本, 规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同时, 银行信贷咨询系统要对担保机构开放。二是加强政策性担保资金来源立法。通过对我国担保资金或担保机构基本资产的增资机制和补偿机制问题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确保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持续经营能力形成合理预期, 进而增强担保公司的资信, 提升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三是加强担保政策目标及操作规程立法。政府应对担保支持的对象进行严格定义, 明确融资担保的对象应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市场、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中小企业。同时, 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操作规程, 以及针对中小企业担保应收取的相关费用标准。四是加强担保行业监管体系相关立法。要建立和强化为担保行业服务的行业监管体系。加快有关担保行业自治组织的立法, 通过建立行业自治组织, 加强信用担保机构之间的协作与自律, 形成对政府监管职能的有益补充。

(二) 继续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 建立稳固的财力支撑体系。

一是积极发展股份制, 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政府须从担保的具体运营中退出, 聘用专家经营, 坚持“财政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担保中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当担保机构已经逐步成熟的时候, 政府还可以通过置换或出售的方式逐步降低在担保机构中的股权, 最终实现以市场力量为主较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的目标。二是加强再担保的融资功能。较之单纯的政府资金转移, 再担保机构的融资功能将更有利于担保的商业化运作。要尽快推动建立具有再担保功能的全国性担保机构, 构建担保与再担保结合的担保体系, 提高担保机构在银行的资信度, 增强银行贷款意愿。三是积极探索其它新型筹资方式。如考虑以政府财政为主要出资人, 由政策性银行为担保公司提供低息融资贷款或发行次级债以补充担保金, 筹集担保公司附属资本;或者通过政策性银行融入股本金的方式, 扩大资金来源。总之, 通过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及长远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 形成稳固的财力支撑体系, 推动担保机构业务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

(三) 制定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建立财政有限赔偿机制。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 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因赔付造成的担保资金损失, 按担保额一定比例实行有限补偿, 以提高融资担保机构资信, 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二是扩大担保机构的规模效应。要着力改变目前各地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散、乱、小的局面, 通过加强对各类担保资源的整合, 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增强担保机构业务开展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努力构建信银风险共担机制。政府应加强协调力度, 明确责任划分, 促进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借鉴国外通行做法,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搞全额担保, 转为按比例分担 (如只分担80%) , 以强化银行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现有监控体系的优势, 减轻担保机构风险压力。四是实行税收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考虑担保行业高风险、低收益的特殊性质, 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抵、免优惠政策;同时, 允许担保贷款利率在银行基准利率范围内适当下浮, 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并增加担保机构的吸引力。

(四) 提高担保配套服务水平, 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在借鉴国外评价体系和银行贷款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加强企业的综合评价, 并尽可能保证评价体系的数据来源全面可靠。二是实行资信评估中介机构的连带责任制。对资信评估机构虚假行为造成的后果追究连带责任, 并加快建立全国性资信评估行业监督体系。三是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网络。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 逐步将企业在工商、税务、技术监督、银行等分头开户设卡改为“一卡通”, 实行“一卡一码”制, 从而有效减弱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外, 还要积极推动咨询服务、项目论证服务、抵押资产处理业务、典当业务和代理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建设, 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 为推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摘要:目前,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瓶颈的严重制约。融资担保, 作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经过十多年努力, 我国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今后应从营造良好法律制度环境、继续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层面, 着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法律环境,信用,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董彦岭.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陈晓红.论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长沙晚报, 2001-4-5.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02年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坛暨管理科学论坛论文集.

[4]程剑鸣, 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卢文鹏.经济转型中的政府担保与财政成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我国传媒行业融资新途径探析 篇9

一、我国传媒行业在风险投资方面的情况

(一) 传统媒体的投资缓慢。就我国目前传媒行业的整体情况而言, 传统媒体因在经营模式方面受到较大限制, 在财务方面较难实现大幅度的提升。外加传统传媒行业当中固有的问题, 包括效益低下、体制僵化及数量众多和结构失调等问题, 导致传统传媒行业当中的风险投资发展缓慢。近几年来, 大多传媒企业已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 产权关系也逐步明确、优化了资产结构, 已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在此发展环境下, 传统媒体也趋向于成熟及稳定的发展。同时, 传统传媒企业完成相应的体制改革之后, 能够较好地运用体制外的资本, 也因此而受到了风险投资者及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另外, 部分传统媒体也逐步转型为新媒体, 或是开发新媒体业务, 该类企业大多能够得到政府在资金方面的优先支持, 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 新媒体的投资良好并处于不断的增长当中。我国的传媒行业目前正处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交叉、相互结合并相互促进的阶段, 属于转型的特殊时期。以期刊出版、报纸和图书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得到快速增长的同时, 以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及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企业也处于快速发展中, 其增长程度甚至已经超越传统媒体, 尤其在近年来深受投资者的青睐。我国在2000年之后, 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传播的能力也得到强化, 网络逐步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 而新媒体也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而迅速增加。

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之下, 我国新媒体的数量也处于快速的增长过程中,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2010年互联网网民已达到4.5亿, 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移动互联网也处于不断的增长过程当中, 甚至其用户已经超过了互联网网民。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较好、用户数量庞大, 外加高额的回报率, 所以参与风险投资的人群较多。以我国的土豆网为例, 该传媒企业成立于2005年, 截至目前, 一共获得过5次风险投资, 融资总额高达1.35亿美元。到2011年之后, 传媒企业仍在接收大量的风险投资, 且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三) 风险投资在我国传媒行业融资及发展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风险投资者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的可预见性。目前, 传媒行业当中的风险投资仍旧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 并且投资资本的数额也在不断的增多, 甚至已成为风险投资者及私募股权投资者的重点投资领域, 这对于传媒企业增加融资及实现创新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传媒企业目前的商业模式已形成, 且在应用中不断发展成熟, 所以其融资较为方便。但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需对自身企业发展的可预见性进行充分的考虑, 需结合企业自身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的分析, 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 并最终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对于具备成熟商业发展模式的传媒企业, 一般均具有明确的、规律的发展轨迹, 可预见性较强。尤其对于采用其他领域成功商业模式, 以及借鉴国内外成熟商业模式的传媒企业, 很受投资者的青睐。在对该类传媒企业投资时, 在较大程度上能够预见到所投资金能给企业带来的发展, 并能够预见性地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 能够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率。

2、传媒企业应根据相应资源决定资本的应用。相关投资者在对传媒企业进行投资时, 通常对传媒企业具备的资源较为关注, 其可作为投资者是否对其投资的重要依据。在目前, 我国的大多数传媒企业已经基本明确了该行业的发展商业模式及发展方向, 尤其是具有国资背景的一类传媒企业。同时, 其还具备诸多优势资源。具体而言, 传媒企业的资源构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即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 其也是影响传媒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中的任何一项资源均可对资本流向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为此, 传媒企业应结合该类资源提升自身的实力, 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3、传媒行业的风险投资趋向于理性化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风险投资热潮始于2003年, 之后投资的数量及数额均处于不断增长过程当中。但在整个过程当中, 风险投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逐渐由保守发展到开放, 再到目前的理性投资。尤其是在经历了金融风暴之后, 风险投资者对传媒企业的投资更加的慎重和理性。主要表现在:其一, 投资者逐步缩减了投资规模, 单个机构一般不会进行一次性的大额投资, 其投资数额超过5, 000万美元的大额投资也减少, 甚至是消失, 目前常见的投资额介于5, 000万元至2亿人民币之间;其二, 传媒企业风险投资形式主要表现为初步小额投资、多家机构联合投资及跟投等, 且已成为传媒行业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原因在于投资者担心传媒企业的创新性发展所致的风险。对于具备投资文化产业经验或是缺少投资传媒行业经验的投资企业, 一般会采用跟投的方式;其三, 目前, 风险投资者对传媒行业的风险投资仍旧处于成熟期, 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分析, 在近三年的发展中, 其应持续处于成熟期和扩张期。为此, 传媒企业应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需要, 对企业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获取更多的融资。

4、处于上市准备期间的传媒企业成为投资热点。传媒企业正在争相上市, 投资者也较重视该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对于准备上市的传媒企业, 已成为投资的热点。究其原因, 首先, 与我国所设立的创业板具有较大的关系, 其将企业上市的标准降低, 这给传媒企业创造了上市的机会, 促使其成为上市企业的后备成员。同时, 我国的传媒企业在大量并购及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 使得大量中型传媒企业迅速发展为大型企业, 并满足上市的条件;其次, 我国已有多家上市的传媒企业, 且有在国外上市的企业, 为传媒企业在国内外的上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熟悉相应操作的基础上, 为传媒企业上市提供新的目的地及方法;最后, 我国已给出明确的规定, 在未来的3~5年当中, 将会支持、帮助近200家传媒企业上市。由于传媒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且自身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 其在未来的几年将会成为风险投资的重要领域。

二、结语

在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之下, 传媒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且在目前, 无论是传统传媒企业还是新媒体企业, 均已成为风险投资者的新宠, 风险投资也成为了传媒行业发展及融资的新途径, 其对于传媒行业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风险投资对于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已成为我国传媒行业融资、发展的新途径。本文就我国传媒行业在风险投资方面的情况, 分析风险投资在我国传媒行业当中的发展趋势, 以及传媒企业的发展及融资措施, 以期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风险投资,传媒行业,融资,发展,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小伟.文化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3.6.

[2]刘永红, 罗安.2009-2011年出版传媒行业分析报告[J].会计师, 2012.14.

中小企业有效融资途径探讨 篇10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着成本提高、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融资难等多重压力, 而融资难则是首当其冲的困难。工信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对全国31个省市4, 665家中小企业调查显示:有70.93%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调查还显示, 68.1%的企业有融资需求, 在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中, 64.24%的企业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35.76%的企业融资需求无法满足。同时, 在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企业中, 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企业占到73.04%。

第一, 银行贷款难, 融资成本高。在国家货币政策趋紧情况下, 银行出于自身资金安全考虑, 压缩了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在“2011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 国务院参事陈全生介绍说:全国99%中小企业能够获得银行款的不到10%, 90%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融资。我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民间借高利贷等融资方式, 银行贷款比重较小。

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难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许多中小企业缺少可抵押的财产、财务制度不尽健全, 或者成立时间短, 在银行没有信用记录。目前,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 甚至上浮达80%。同时, 多数银行还要求企业存单质押, 使国有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 股份制银行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5.40%, 中小企业承担了过高的融资成本, 这对经营环境本来就困难的中小企业无异雪上加霜。即使采取抵押担保的方式, 不仅手续繁杂及审批时间过长、抵押物的折扣率高, 而且还要支付诸如抵押资产评估费等相关费用, 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融资成本, 缩窄企业盈利空间。即使能从银行取得贷款, 但由于贷款审批程序烦琐, 等资金到位时, 已经错失商机, 失去短期借款的目的。

第二, 资本市场的不成熟, 融资方式受限。融资方式主要有四种:自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政府扶持资金。由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 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门槛较高, 目前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约70%, 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不到10%, 自有资金占20%。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上市融资条件, 也难以吸引风险投资。中小企业债券市场也不够发达, 自2009年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推出以来, 截至2011年10月, 发行规模总共才109.66亿元, 银行贷款依然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首选渠道。而我国财政资金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 只有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机会从地方财政获得资金, 在民营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 国家及有关部门扶持资金占0.4%, 金融机构贷款占11.1%, 融资难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 制约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融资渠道创新

目前, 我国比较成熟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但这些融资渠道还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灵活的融资需求, 需探讨融资渠道创新。

第一, 融通仓融资渠道。融通仓指的是以周边民间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 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作为一种物流和金融集成式的创新方式, 融通仓物流服务可代理银行监管流动资产, 金融服务则为企业提供融资及其他配套服务, 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又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解决企业运营中现金流的资金缺口, 同时也将银行不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转变为乐意接受, 消除了银行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

第二, 期权和股权质押融资。期权融资是利用期权这种金融工具来达到融资的目的, 是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制定期权融资方案, 利用期权融资增加企业资本, 扩大生产, 通过期权融资项目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扩大企业规模, 同时利用期权也可分散风险。另外, 还可利用股权进行质押融资, 这种融资渠道主要面向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和其他企业。发展前景好、风险又小的中小企业可优先考虑向商业银行进行股权质押贷款, 此种方式的资金成本较低, 风险较大的企业可寻找风险投资或其他企业进行股权质押式借款。

第三, 供应链融资渠道。供应链融资渠道指的是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 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信用实力的掌握, 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如, 建设银行等银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订单融资、动产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保单融资、法人账户透支、保税仓融资、金银仓融资、电子商务融资等。

第四, 担保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融资。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出资组建的国有担保公司, 以担保为主业, 以推动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 不以实现利润为主, 与各级工信部门和中小企业局、各商业银行加强沟通, 紧密衔接, 形成“一条龙”工作流程与机制, 筛选亟须贷款支持且无能力担保的中小企业, 帮其落实信用担保取得贷款。

第五, 债权转股权渠道。为推动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化解经营资金困难, 拓宽融资渠道, 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出台了公司债权转股权的规定。即债权人依法享有的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的债权, 可转为公司股权, 来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适用范围包括债权人与公司之间产生的合同之债, 法院生效裁判确认的债权, 公司破产重整或者和解期间, 列入经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或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的债权。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R].

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与解决途径探析 篇11

关 键 词:小微企业融资;金融服务;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44-02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因素分析

(一)小微企业“先天不足”

小微企业通常规模小,资本金严重不足,主要集中在以利用自然资源和传统制造、粗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和传统型行业, 大多从事基本的原材料生产和初级产品加工,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单价较低,还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另外小微企业具有治理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以及财务不规范,信用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等自身制度缺陷,这些都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原因。

调查发现, 各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传统信用贷款占比不到5%,抵押、质押、担保贷款占比达90%以上。小微企业自有资本较少,租赁的土地因无土地使用证而不符合抵押条件,缺乏足值的抵押物。银行日益抬高的担保条件, 繁杂的担保手续以及高昂的担保费用,让小微企业望而却步。缺乏有效的抵押或担保也成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障碍。

(二)银企沟通不畅

各金融机构都有多款不同的传统产品, 而小微企业往往没有专业顾问, 不知道能申请什么样的贷款,不仅不清楚贷款的流程,也无法提供贷款所需材料, 银行在不了解小微企业资信状况和有针对性信息的情况下,很难对其发放贷款。而且大部分小微企业以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为主, 企业内部产权界定不明晰,财务信息不透明,银行对企业的信用、产权的归属以及生产经营状况很难掌握, 对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抵押资产难以进行有效监督, 出于控制风险角度考虑, 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经营理念和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有些小微企业压根儿就不想跟政府、 银行打交道, 依靠自有资金“单打独斗”。一些小微企业认为,自己有订单,经营效益也不错,就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结果跑了很多家银行后,还是没有贷到款;即使银行可以给予贷款,考虑到风险问题,数额上也会有所限制,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全部资金需求。

一些小微企业连最基本的金融政策都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如何寻求政府和银行的支持。长期以来, 银行与小微企业合作时, 双方地位不对等,大部分银行缺乏对该领域客户的主动营销,也导致了小微企业对银行金融产品认识不足, 制约了银行更为有效地挖掘客户。 小微企业由于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更多地便转向手续简便但风险较高的民间借贷市场,这一是仍无法保障得到贷款,二是高利率导致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三)银行贷款难

相比大型客户而言,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较高,贷款的单笔金额太小,形成不良贷款的机率较大,银行付出的人工成本和操作成本比较高, 加之后台系统及征信系统的不健全, 监管机构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生成有严格要求,对高不良率实施问责制,银行对贷款普遍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制约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机会。

对于一个企业经营优劣的评价, 银行通常采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来评级。 而对于小微企业来讲, 绝大多数财务制度不规范,担保基础薄弱,很难达到银行标准,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加之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在银行业务部门受理时, 大中小各类企业通常在一条授信通道中,用的是同样的授信尺度和评价体系, 小微企业在业务规模和经营规范等方面与大企业难以相提并论,因此很难分得银行信贷“一杯羹”。

(四)政策优惠欠缺

对小微企业的投入更多是社会效益, 基本不赚钱,对银行利润贡献率很低,且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限制了银行对该群体的资源投入。目前的核销政策尤其是税前核销政策非常严格, 对小微企业基本没有倾斜,尤其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有强制披露信息的义务,不良贷款不能及时核销,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 势必影响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二、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瓶颈的途径

(一)小微企业转变经营理念

当前尽管有诸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利好政策,但小微企业获得贷款仍是越来越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靠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小微企业必须自己救自己。作为有待扩张的小微企业应改变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 加强资本运作,小微企业发展不仅表现在产品和市场的扩张,也表现在资本的扩张。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参股等资本运营方式,增强资本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发展。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做法,一是加强小微企业之间的联合,例如日本同行业的小微企业通过建立事业组合加强联合,在采购、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有组织地进行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 二是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发展, 例如台湾和日本通过采取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建立长期的分工协作关系,达到了双赢。

(二)银行创新融资方式

一是创新信贷理念。 银行标准要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改变以报表、抵押物为标准,比如以经营年限、经营面积及品牌地位等指标代替原有的部分财务指标, 针对不同的行业确定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授信标准。 银行要制定适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细分战略,在市场竞争的前沿去解构小微企业的经营战略, 形成一定的层级, 按照小微企业所处层级来确定投入贷款数量。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适应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的产品、营销以及风险控制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业务体系,搭建快速的贷款审批通道,简化和规范业务流程,提升办事效率。同时,通过加强对小微企业信贷营销机构和人员的绩效考核,引导和鼓励营销机构和人员主动贴近小微企业, 变等客户上门为主动上门营销,主动了解客户需求。对小微企业实行形式多样的信贷业务培训, 帮助小微企业寻求创业的有效途径。金融服务窗口前移,实现对目标客户群的量身定做。 银行若想有效扶植小微企业的经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仅仅靠资金支持往往是不够的, 应为小微企业提供除资金以外的其他资源。比如在小微企业发展初始,银行就提前介入, 分批次、 逐客户组建金融管家服务团队,结合小微企业发展战略及金融需求, 制定全面的金融服务方案,形成良好的借贷关系,进一步扩展对企业的服务内涵, 通过提供融资、 理财等多方面服务,使小微企业享受到综合性“理财型”服务,在拓展银行自身收益渠道的同时, 实现从传统银企信贷关系到共赢关系的转变, 从贷后监管到售后服务的转型,从而构建和谐共赢的银企关系。

三是担保方式创新。 银行要根据小微企业不同的担保方式,区分设计差异化贷款产品,如可以采用分期还款的方式, 缓解贷款一次性到期对企业资金筹措的巨大压力, 或更为人性化地设置随借随还的还款模式,减轻小微企业的财务成本。还可以采用联合贷款模式,针对产销形势好、流动资金需求较大的一些小微企业, 允许其与上下游企业结成联保体,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难题。实施组合担保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允许小微企业把房产、设备、存货、 应收账款乃至专利等各种有效资产组合在一起,到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题。

四是理性看待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 银行若要有效启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 剔除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需要更加宏观地审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的博弈困局, 要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问题, 以资金为媒介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资源土壤,整合小微企业的行业资源,调整小微企业的市场结构,在不断创新业务中,在合理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理财过程中, 不断探索出更为科学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的方法。

(三)强化政府扶持职能

一是政府部门应出台财税和监管等方面的政策, 使得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能够按照“大数定律”确定信贷违约风险。依靠政策支持降低贷款损失风险,根据贷款者的信用状况和担保方式,运用风险量化技术,通过贷款差异化定价实现“收益覆盖风险”,促进银行与小微企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实施差异化的金融监管政策,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

二是对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营业税适当减免征收,减免部分可用于核销小微企业贷款坏账,对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经营利润的所得税税率适当下调。目前政府对小微企业已经采取了一些减税措施, 但力度不够,应该把临时的一些政策,变成一种长期的固定政策;在政策操作上,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更优惠一些,坚决废除一些不合理的税负。

三是加大政府组织协调力度, 积极构建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担保体系和金融中介市场。推进银行、证券、担保、民间借贷等诸多方面与小微企业的合作共赢,加大小微企业信息征集和共享力度,增加信息透明度,有效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小微企业显著的功能在于增加就业, 政府除了经济支撑政策,还应该有社会扶持政策,应是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有机结合, 通过复合型政策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

融资途径 篇12

供应链融资, 是指银行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 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 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 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 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 从原材料采购, 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 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 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供应链融资从供应链角度评估中小企业的风险, 更强调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授信企业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实力, 从而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纳入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

2 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优势

供应链融资相比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改变了供应链中的弱者———处于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以往因自身规模小、授信评级低而导致的银行融资难问题;

上下游企业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了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 特别是降低了核心企业产品成本, 从而促进其销售;

供应链融资同时可以提供企业物流与现金流管理服务, 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提高了管理水平, 促进了供应链企业的良性发展。

供应链融资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资信、真实贸易行为产生的现金流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 大大降低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风险。

3 供应链融资的多方价值

核心企业:解决上下游企业融资难题无需花费自己的信用或其他成本;上下游有效的融资安排降低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 进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节约财务成本;促进上游供应商提升接收订单能力;促进下游销售商增强销售能力;帮助企业进行物流与现金流管理, 稳定供应和销售网络;形成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循环;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下游企业:有效解决担保难、融资难;借助与核心企业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实现信用增级获得信贷支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提前取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稳定生产经营、逐步发展壮大。

银行:增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挖掘新的客户资源;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总之, 供应链融资通过“巧用强势企业信用, 盘活企业存货, 活用应收账款”三大路径将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化于无形;通过供应链融资的组合, 把原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三大障碍“信用弱、周转资金缺乏、应收账款回收慢”解决了。

4 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目前, 我国各家银行推出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动产质押融资, 分别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为质押物为中小企业融资, 处在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 都可以根据企业的上下游交易关系、所处的交易期间以及自身特点, 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企业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银行办理融资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应收账款融资, 一般是为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 (债权企业) 融资。上游中小企业 (债权企业) 、核心企业 (债务企业) 和银行都参与此融资过程, 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 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 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银行在同意向上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前, 仍然要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 只是把关注重点放在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 而不仅仅是对上游中小企业的本身资信进行评估。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使中小企业可以及时地获得银行提供的短期信用贷款, 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 也有利于中小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健康高效发展。其基本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在产业供应链中处于核心企业下游的中小企业, 往往需要向上游的核心企业预付账款, 才能获得企业持续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等。对于短期流动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 可以应用保兑仓融资模式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 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融资模式是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 融资企业 (下游中小企业) 向银行申请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适用于供应商回购条件下的采购。其基本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也称为“存货融资”, 可专为“存货类”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货物为质押申请融资。具体申请融资时, 需要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监管, 不转移所有权。企业既可以取得融资, 又不影响正常经营周转。动产质押融资支持多种融资方式, 包括贷款、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 企业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使用融资。其基本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以上为供应链融资的主要三种模式, 伴随供应链的整个营运过程, 供应链金融服务还可延伸出订单融资、仓单融资、保理、保单融资、电子商务融资等模式。

伴随今年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 虽然这部分资金大多投资于国家大型项目建设, 但任何大项目都由很多部件构成, 而这些部件大都是由中小企业来做。例如发展汽车, 汽车的车窗密封条、汽车空调都是由小企业生产;修路, 石头破碎机都由小企业生产;所以, 随着大项目的开展, 也就多少惠及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 也为银行创造了新的赢利空间。

摘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然而中小企业一直面临十分严重的融资困境, 这与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供应链融资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创新金融产品, 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上可谓独树一帜,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新途径。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信贷

参考文献

[1]张晓晖.《供应链融资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及展望》.经济研究导刊, 2009, (5)

上一篇:生态融合下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