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途径

2024-06-08

训练途径(共12篇)

训练途径 篇1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存在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情况, 要改变这种情况, 只能依赖平时多对学生进行作文技能训练。

作文训练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内训练, 二是课外训练。

一、课内训练

1. 模仿训练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是创作的基础, 也是学生初学写作时的方法。我们在课堂中运用模仿的写作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模仿训练的主要形式有:语言仿写、动作仿写、心理活动仿写、句式仿写、环境仿写, 还可以根据课文结构进行仿写。如在上完《落花生》一课之后, 可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一种事物, 利用课文的写作方法, 仿写一篇短文, 既巩固了写作方法又调动了思维。

2. 改写训练

通常我们所说的改写形式有扩写和缩写两种, 这里所说的是对古诗进行改写。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有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等优点, 许多古诗译成白话文之后, 就会成为一篇优美的短文。比如, 阅读课《宿新市徐公店》一诗, 在学习之后, 就可以让学生将其改写为一篇短文。在改写过程中, 既有材料来源, 也就是诗中描写的意境或景物、插图, 又有词汇参考, 再加上适当的想象, 训练难度不是很大, 学生也能在改写过程中得到谋篇布局的训练。

3. 续写训练

续写训练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续写训练实质上是根据课文内容, 利用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 对故事的结果延续作出富于个性的、内容不同的描述。我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启发学生: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样?是继续骗人还是改过自新?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进行续写训练, 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二、课外训练

1. 多看, 多观察, 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 要从内容入手, 老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作文要有内容, 必须要有写作材料, 而这些作文材料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来自于我们周围的事物。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顺序, 观察大自然的景色, 一次活动的经过, 甚至一只蝴蝶的样子, 一个细微的动作, 这些都是作文材料的来源。

2. 加强阅读, 积累词汇量

学生怕写作文,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词汇的贫乏, 丰富的词汇是学生学好作文的基础, 是学生喜欢写作文的保障。若是词汇量掌握不多, 每次写起作文来如记流水账式的, 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写作文的兴趣和信心。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单单依靠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训练, 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 就很难有质的变化。在加深课外阅读的同时, 还可以要求学生将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为更好地遣词造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勤练, 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

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或在看完一处景物、经历一件事之后就把感想都记录下来, 并逐步养成习惯。事实证明, 多写勤练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作文训练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再到课内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必须要做到课内训练和课外训练相结合。运用正确的作文训练方法, 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的高低, 是衡量语言水平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是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课内训练,课外训练

训练途径 篇2

词语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把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充分激发起来,才能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主动和活跃,理解词语的情感也会更加丰富,识记创新能力也自然变得更强,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笔者尝试词语教学“拓展训练”,即从纵向递进、横向联系、立体发展来建构“立体式”教学。通过有效的拓展训练,开拓词语的训练途径,丰富词语训练的内容,从而使词语训练的水平得到提升。那么,词语“拓展训练”要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层次:环环紧扣

词语教学做到层次化,对学生进行由“学”到“用”的系列指导和训练。词语训练应按照理解、积累、运用三个层次进行。训练要一步一步扎实地展开,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比如对词语的感悟,如果能使学生经过他们自己独立理解的过程,使他们经历整个感知的过程,并使他们经历学习和运用的过程,那么,这样的词语,才能成为他们说话、造句的“源头活水”。例如《清澈的湖水》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小洁穿着红色上衣坐在船头。她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那蹦蹦跳跳的“青蛙”、展翅翱翔的“雄鹰”、尽情赛跑的“龟兔”,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真是美不胜收啊!教学时重点理解“欣赏”一词,分三步走:

第一个层次是认识理解:思考“小洁怎样看的”?(小洁看得很认真,从这边的山石,看到那边的山石,还看到半山腰的山石;小洁边看边想象,她看到的山石有的像青蛙、像雄鹰、像梯子、乌龟;小洁看得很入神,看到雄鹰展翅欲飞,青蛙正要跳起;她看得很快乐,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她看到石兔、石龟背后发生的故事,他们正在比赛跑步。)

第二个层次是小结归纳:认真地看、出神地看、静静地看、看出事物的形态神情、看出事物背后的故事……叫欣赏,然后板书。

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联系生活中可以欣赏什么?如你欣赏着周围哪些美丽的景色?你在节假日欣赏哪些高雅艺术?你最欣赏的人是谁?为什么?最后总结:人需要学会欣赏。学会欣赏,你便懂得享受;学会欣赏,你便拥有快乐;学会欣赏,你便走近幸福。

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走近词语,感受其中蕴涵的深意。对“欣赏”词语进行有板有眼的训练,学生可以在环环紧扣的训练中感悟“欣赏”词语的真正内涵,理解“欣赏”的丰富意蕴。

方法:变换角度

进行词语训练,要讲究一些训练方法,而这些训练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理解词语不仅要通过查字典理解字面意思,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并把词语放在一定生活场景中理解。教学中可采用比较、联想、创设情景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立体的感受、理解词语,使一个个词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感,有情有趣。在词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把词语机械重复地进行抄写,或让他们死记硬背词语解释,从而忽视了对词语内在意思的分析和理解,这样,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毫无益处。所以,在词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例如《从现在开始》第二自然段写猫头鹰成了“万兽之王”下令:“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议论纷纷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动物们都叫苦连天。第三自然段写轮到袋鼠成了“万兽之王”,他要大家都要跳着走路,大家只好苦练跳的本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苦练本领”等重点词语,可用以下方法训练词语。

其一,用问话的方法理解“议论纷纷”。老师可以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猫头鹰命令你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你们乐意吗?”“小兔小兔,你乐意吗?为什么呀?”“小牛小牛,你愿意吗?”最后可以这样总结:“大家都不愿意啊!小动物们,把你们的意见都对同桌说一说吧!”“大家都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议论纷纷。”

其二,用想象方法感悟“叫苦连天”。

师:你们看,猫头鹰天天夜里都在盯着动物们,不让大家休息。(课件出示图片)

① 看见小鸟在打瞌(Kē)睡,猫头鹰。

② 大象实在困得受不了了,便向猫头鹰请假,猫头鹰。

③ 动物们熬夜熬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走起路来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猫头鹰。

师:猫头鹰会神气地怎么说,怎么做呢?请选一个喜欢的情景对同桌说一说吧。(生说)

师:(课件出示图片)这神气的猫头鹰,真让人受不了啊,小动物们,这7天你们过得怎么样呀?(生说:很不习惯、很难受、很不舒服、又困又累……)

师:哎呀,真惨呀!大家都在(叫苦连天)(旁贴板书:叫苦连天”)

生:叫苦连天!

师:对呀,猫头鹰的命令,让大家吃尽了苦头,来,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你们的难受和无奈。

生:(齐读)“大家――叫苦连天”

其三,用表演的方法感受“苦练本领”。老师这样引导:“袋鼠大王有令,小动物们,站起来,苦练跳的本领吧!”“这一跳就是7天呀。小动物们,快停下来回到座位上休息吧!”“大象大象,跳了7天,你觉得怎么样?”“长颈鹿长颈鹿,你想说什么?”“是呀,袋鼠当大王,把动物们折腾得够呛的。”“这两个星期,小动物们累极了、苦极了,可是万兽之王的命令不得不服从啊。”

理解“议论纷纷”,想象小兔、小牛“白天休息,夜里做事”乐意不乐意,感悟“叫苦连天”,想象小鸟打瞌睡、大象请假,感受“苦练本领”大象、长颈鹿连跳7天会说什么……这样体验不同角色多元理解词语,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就能嚼出语言文字的味道,读出文本的内涵。词语拓展训练的角度是多样的,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角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文本,才能作更有效的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只针对少数学生甚至个别学生的拓展都是不可取的。学生的广泛参与、主动思考、自由发挥是拓展的过程。

情景:联系生活

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是一样东西,是对象和现象的标志,而是使它带有浓浓的情感的色彩――带有它独特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低年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丰富,他们学习词语大部分都是从兴趣出发,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此时对词语的教学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往往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远离生活实际的东西变得触手可及。所以,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就能很自然地被调动起来,对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降低了学习难度,对词语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对词语的学习,学生不但不觉得枯燥无味,反而变得跃跃欲试,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说出自己对词语的独特理解,都能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地表达各自的感悟。例如对于《浅水洼里的小鱼》第一自然段原文中,如何理解“吸干、蒸干、干死”三个词语比较抽象,笔者先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了这样处理:

师:这是多么可怕的“干”啊!每一点水分的蒸发,带走的都是生的希望,带来的是死的威胁。(看图片)

图一:稻田里的水被泥土吸干,被太阳蒸干。禾苗都干死了。

图二:沙漠里的水被泥土吸干,被太阳蒸干。大象都干死了。

图三:非洲的水被泥土砂石吸干,被太阳蒸干。缺水饥荒干死了三万儿童。

师:是啊,植物、动物都离不开水,没有水都会死去,更何况小鱼。太阳火辣辣地照在沙滩上,浅水洼里的水正被太阳慢慢地蒸干,小鱼小鱼,你又会怎么说?

生:爸爸妈妈,我不想死,我想回家。

师:太阳越来越晒,水越来越干,你们就快要被干死了!小鱼,小鱼,你会怎么呼喊?

生1:(作痛苦状)哎呀哎呀,我口好干啊!渴死了,渴死了!

生2:(紧皱眉头)我们小鱼离不开水的呀,快来救救我们吧!

生3:(十万火急地)我们就要被蒸干、被干死了。好心的人们快来救救我们吧!

生4:水洼里水越来越少了,我快不能呼吸了,谁来救救我吧?

师:是呀!此时的小鱼多么希望有人来救它呀!

描写浅水洼里的鱼“吸干、蒸干、干死”三个词语,联系稻田的禾苗、沙漠的大象、非洲的儿童悲惨的遭遇,对小鱼处境学生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词语“拓展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量的积累上,更应该注重的是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觉得有一定的思维上的难度,所以,词语拓展训练要把握好度,重点是要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拓展训练”对学生才是有意义的。

词语“拓展训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但其中最考验教师智慧的是对拓展时机的选择,只有恰到好处的拓展时机,才能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总之,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词语的感情世界,运用多种方式,走进词语的世界,感知词语的温度,铺展词语的厚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个体,让词语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生命。

提高英语训练效果的途径浅析 篇3

关键词:提高 训练 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交流的活动中,体现互动合作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纵览全局,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指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经历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训练,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 注重情感,引起每个学生对训练的兴趣,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具有两极性,学生本身的高兴、快乐等积极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驱使学生积极行动,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使学习效率随之提高;而烦闷、悲愤等消极情感会降低和削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促使人行动消极,使其稍遇困难便望而却步。

二、 优选好素材,增强趣味性,是增加学习效果的保证

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世上没有一套教材是专为你教的学生而编的,因此,对教材,教师要为我所用,取我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调整或补充。

三、 了解练习的结果是有效形成技能、提高训练效果的主要条件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生最初往往不能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教师应能让学生在每次练习之后及时评价和检查自己和别人的结果,提高正误的辨别能力,集中力量克服困难。教师应该依据语言教学和训练的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学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学生出错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

四、 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语言是有声的,所以语言的积累是听和说的积累;语言是有形的,所以语言的积累是读与写的积累;言为心声,所以语言是交流与沟通情感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又是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言能提高人的思维素质。语言是技能、工具,而非知识体系。

五、 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对训练效果有着重大意义

爱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合理分配时间是个积极而重要的练习方法。比如,在经常练习、及时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恰当地分散练习,可以使每次练习间隔的时间逐渐延长等。有些内容可以适当分散在各课中螺旋式进行,也可以把相似的内容分别放在听、说、读、写的不同训练形式中、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训练。

六、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 激发兴趣:语言运用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学生对语言不感兴趣,再好的教材、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法都不起作用,所以激发兴趣、指点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外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2. 输入与输出:语言不是学多少就掌握多少,而是输入大于吸收,更要大于输出,要有大量输入才有少量输出;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能理解的才能输入,要掌握了才能输出;只有高效输入,才能优质输出。

3. 外语教学与练习题:选择题干扰输入正确的语言,影响学习效率。大型考试大量采用选择题是为了阅卷的方便、快捷,而不是为了学习的科学、有效。所以日常的英语教学还是要大量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不是大量做选择题。

4. 朗读:生动优美的朗读,体现了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品味,良好的英语朗读技能和习惯会为你日后的口头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读多了,背熟了,能出口成句、出口成章,能说得准确,说得流利,说得有文化品味。

5. 背诵:背诵是最古老、最简单却是最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它将语音、词汇、语法融为一体,使你接受的是直接可以运用的语言形式,而不是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的语言垃圾。背诵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保证极微小的语言刺激都是有效的刺激。

6. 说与写:提高口语的途径不是多说,而是多听,只要有足够的听的输入,口语自然水到渠成。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不是早写,而是先读,读的背的东西多了,写作就会言之有物,准确流畅。

7. 阅读:缺少实际环境的外语教学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发展,从阅读入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的有效途径。

8. 培养语感:具备了语感,使用语言时注意的不是语言、语法、词汇、语体、语用等方面的正确性,而是内容、思想、观点、交际目的和文化标准等方面的准确性,意味着使用英语是处于完全自主、自由和自然的状态,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会运用语言的标准。读写听说语言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总之,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探讨学生训练的心理规律来进行言语训练,对提高英语训练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无疑有很大的意义。

关于体育训练的良好途径探讨 篇4

1、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运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在体育训练中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为体育训练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活力。详细一点来讲,首先,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根据训练的内容和计划,将各种训练信息以不同的形式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建立相应的训练信息库,以便教练在需要之时随时调出要用的资料,掌握随时的训练动态,为体育训练的完善提供保证;其次,在平时的体育训练中,教练的重任之一就是注重每个运动员的训练变化,这就需要教练在增强观察力的同时,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将运动员的个人情况、重要比赛成绩、训练及运动简历以及日常的优异表现等曝晒于专属的系统内,对于表现优异的运动员也可以尝试建立单独的网页以示表扬,在教练员据此调整训练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可以让更多的运动员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能和主动积极性,促使体育训练更加符合自己的成长需要;再者,学校的体育训练不仅仅针对的是专业的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引导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所以我们可以在学校内部的网站上将相关的体育精神、取得的成果、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等体现出来,并且鼓励全校师生在网站沟通平台上积极地说出自己对体育训练的看法和建议,从而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保证体育训练的顺利进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体育训练要想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出他们对体育更多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具体来说,其一,要加强对体育训练课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在体育训练的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的案例为学生讲解体育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体育训练更深刻的认识;其二,要改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以及相关的服务设施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舒心、轻松的训练环境,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好感,为体育教育作了良好的说明;其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活力,作为大学体育教师,要经常性的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与他们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前提下掌握学生的体能发展情况,从而能够结合具体实际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体育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保证训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新课改要求课堂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尽可能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技能大PK、体育训练常识比赛以及趣味体育故事讲述等多种形式,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兴趣和热情,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在体育训练中融合音乐元素。

自古以来音乐就有陶冶身心的作用,音乐能够通过听觉系统进入人体,使人产生一种同步的共振,达到活跃情绪的目的,音乐与体育可谓是完美的结合。第一,学生在进行热身运动之时可以听一些相对比较轻松欢快的音乐,这时候运动者的身心较放松,运动强度较小,在欢快音乐的熏陶下,他们更能充分地做好接下来的训练准备;第二,在进行比较常规的训练时候,可以放一些节奏和韵律比较强烈的音乐,比如“Right now”,节奏感明显的音乐让运动者内心的斗志得到激发,发挥出更多的体育潜能;第三,在运动之后,会有相应的放松恢复训练,这时候适宜听诸如“Should it matter”等比较舒缓的曲目,让他们在醉人、悠长的音乐中使得疲惫的身体很快的放松下来,精神抖擞的做其他事情。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自己喜欢的音乐进入课堂,播放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更能提高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让他们将体育训练看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体育的精神和价值。

4、结束语

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素养,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作为体育教育的工作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以及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前提下,探索更多的利于体育训练得以完善的良好途径和方式,让体育训练更加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张洋.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意义、原则和策略[J].研究搏击(体育论坛),2010,(06).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篇5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墨香阁                  本课题始作于至。时下正值全国范围内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热潮,在经过了六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大操练之后,又有了较为冷静和理智的思考:觉得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或过分地强调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操练,而忽视思想意义的熏陶、人格的培养、思维的训练,或许会再次犯顾此失彼、或左或右的错误,困惑有余。又鉴于自己才疏学浅,未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思辩水准,尤其是对“人文思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未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未能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剖析、解读、构建“语文”和语文教学这门汉民族的母语教学的科学方法和体系。处在这样一种迷惘、困惑之中,认真研读了倪宝元编著的《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张德鑫编著的《中外语言文化漫谈》、顾嘉祖、陆升编著的《语言、言语与文化》和王尚文的《语感论》等书籍,有了些理性的思考之后,便会同我市小学语文教研大组的同志一道,对“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并蹴就了此文。在当时来说,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白”,惶恐有之,羞涩有之,自负有之。 所幸的是《语感》文的出笼,得到了语文教学专家和慈善家的厚爱和施善:“文字简洁,行文清晰,观点鲜明,操作性较强,另僻溪径也不妨可以试试。”是年,在杭州市第九届中小学学科论文评审中中了个铜奖;次年,在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中又中了个银奖;同年,在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论文评审中再获铜牌,并在《浙江教学研究》杂志上全文刊发。文章实在蹩脚的很,却得到了那么多的奖项,尤其是铅字散发出去,实在要折杀我了!现把此文作简要的叙述。                        “语感”是什么呢? ――当婴儿尝到酸甜苦辣的食物时,瞬间会表现出皱眉、舒眉、锁眉、扬眉的反应,这叫做 味感; ――当吾儿大学毕业去上海某家大报社应聘时,总编呈现几十种颜色要他分辨,他很快地把这些颜色一一分辨清楚――总编说,你做美编吧。这就叫色感,或叫 美感。 ――一个不识方块字的道地的农民或一个先天的盲人只要听一、两遍广播就能吹拉弹唱流行歌曲的,说明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接受、感悟能力,这就叫做 乐感。 ――同样一个读书人,只要一接触言语和文字材料,即在日常的听说读写中能迅速地感知、领悟、情化文本意义和情味,或能顺畅地表情达意的话,那么,此人就具有敏锐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这就叫做 语感。                                           “语感”的特征是什么呢? 语感的基本特征 是不需经过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即在一听一看一读一用的瞬间便能深刻地理解语言,准确地判断语言,深切地体味语言,恰当地运用语言这样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的能力。 夏丐尊先生对语感的特征作过详尽的诠释:“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 赤 ’不但解作红色,‘ 夜’ 不但解作昼的反义,‘ 田园 ’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 春雨 ’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 新绿 ’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 落叶 ’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由此看来,语感的最大特征是,它无须咬文嚼字,也无须望文生义,全凭年轻人谈恋爱所惯用的那种“感觉”。                                          “语感”又有什么用呢? “语感”确实很重要,也十分有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关于语文的教学目的中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段话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二句就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程总目标》的第7条中又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就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   ――高考答题靠的是什么?――语感!在150分时间内要完成18k的试卷4大张,没有语感是不行的。裴娣娜老师在对语文老师的一次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学生答卷靠的是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能得100分的人,他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得120 分的人具有强的语感;能得130分以上的人,他的语感特别强。”     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100题,需在90分中内完成;全国“律考”三个钟头要完成8k的试卷36张,没有语感连读题也来不及。   ――王尚文在《语感论》中对“语感”的作用有过这样一番描述:“假如你来测试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一篇文章只让他读一遍,就能简洁地说出其主要内容;或让他听一遍故事,就能一下子听出其中的奥妙;或让他听两个人之间的争辩,能迅速地分辨出谁是谁非,并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人的语感能力就算是强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一个问题,即语感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即听读时能迅速地感受、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二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在说写时能用精当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由此说来,语感是十分有用的!语感的强弱无论对应试还是对参加革命工作都是十分管用的,尤其是后现代社会;当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努力追求的。                       “语感”该怎样训练呢? 这是个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法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形成的途径与方法。――不外乎两种:即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不经意中在训练的一些方法。举偶如下: 诵读法   古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领悟。(叶圣陶)诵读时十分强调方法:一是口诵心惟,读中有思,读中有悟;二是揣摩文章的风格基调,;三是强调一个“多”字。 背诵法    背诵即是积累。老舍在谈到写作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脑子里有了200多篇文章时,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把积累比做北方人捡大粪。古人有“学书三车,方能成相”的说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就连九年中应背诵的.数量、篇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背诵无疑是国人公认的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分析法    语感的分析有别于前苏联的文章分析法。语感分析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的角度,抓住语感因素强的地方做语言的剖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锤炼和品味的一种训练。而课文分析是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区别。以此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增删法    即采用在原文上增加或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段落后,在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推敲、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的一种方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如果添加上“这个社会”,文章的韵味与内涵又是怎样了呢?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的和谐、准确,行文的贯通流畅之语感。 调换法    即有意地将原文中的词(词序)、句(句序)、段(段序)作一些调整或置换的方法,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理一理、推一推,品一品、赏一赏的办法。“松下月敲门”的“敲”,和“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便是增删法教学的范例。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搭配总相宜的语感。 途径与方法固然很多,毋须繁陈。说到底,语感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的有效训练之外,更多的应让学生去书海中遨游,文章中品味,墨翰中感染;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此为语感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语感”训练要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我要说明的是语感训练的原则问题。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有所考虑,或要遵循的。 理解性原则    理解是预感训练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理解不是终极目的,而是预感形成的开端。因为理解的层面还是文本的意义,还没有据为己有,还没有达到语言的“自动化”的程度。但决不能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 反复性原则    重复是理解的基础上的重复。《语文课程标准》对这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读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很好的继承意见。学生通过多次重复,达到熟练化的程度,才能把文本语言在大脑中联系起来,固定下来,并进入个体语言的储备库中――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谁人读书都不可逾越这个过程。理解和重复还没有达到对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的境地。 情理性原则    刘勰谈对读书有着精辟的论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刘勰强调读文与写文都须有情感、情理介入其中,方能奏效。外国人学汉语难就难在汉语文化情理的深广和涵蓄,很难进入汉文化的语境。只有同根同文同思想的华人才会有如此语感。叶圣陶先生对此是这样说的:“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深刻地体会,不知不觉之中,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了。”这需要读者用心去揣摩、体会,情理与文本如此交融、同化、贯通;运用时随手拈来,并恰倒好处。这种境界便是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这样,便形成了敏锐的语感能力了。                      对“语感”还有新的思考吗? 有的。语感这个东西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客观存在于人类大脑内的一种灵气。尤其是深谙汉文化的华人,对语言文字有着特别敏捷的感悟能力,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无法比拟的。这要涉及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对于这种现象有待深化研究。 就同根同脉同文化的华人而言,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和职业的学生,他们的与生俱有的语感能力有多大?后天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机制其影响究竟有多大?请语文教学的同仁们不妨作些研究探讨。                                                                                                                      ―4―28

 

短跑加速能力训练途径与策略探析 篇6

摘 要 基于短跑项目学生加速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文章对决定短跑加速能力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与策略。认为坡度训练法、追逐跑训练法、跳跃训练法、上肢协调训练法对于提高短跑加速能力有很大帮助,从而提高短跑的成绩。

关键词 短跑 加速能力 途径 策略

学生的加速能力在短距离跑中有很重要地位,对短跑的运动成绩有重要影响,也已经得到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可和重视。对于中学生来讲,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属于业余性的,平时学习任务繁重,训练周期较短,如何在较短的周期内提高学生运动员短跑的加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通过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加速能力,提高短跑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决定短跑加速能力的要素

(一)加速跑技术

短跑的加速跑划分为起跑后加速跑和途中跑加速跑两个阶段,其中起跑后加速跑技术对运动员的加速距离、最高速度、维持最大速度的能力及终点冲刺能力都会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是短跑最为重要的技术。

(二)加速跑节奏

在短跑运动中,全程节奏对短跑成绩有很重要的作用,短跑运动中随着加速跑的距离和时间的延长,以及加速跑的过程中技术和速度变化的复杂性,使得短跑加速跑的节奏在全程跑节奏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最大速度的发挥、加速距离的长短以及短跑成绩的好坏,必须引起教练员的足够的重视。

(三)最大速度

最大速度是决定短跑成绩最为关键的因素。短跑成绩取决于运动员在整个赛程的何时、何处,达到何种程度的最大速度,最大速度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加速能力的好坏,最大速度值越大,达到最大速度的加速度越大,加速能力也就越好。

二、提高途径与策略

(一)坡度训练法

要想发展速度,必须依靠速度跑,在教学或者训练中,可以寻找一些固定的坡度和台阶,来进行定时定距离的坡度训练。如选择一个坡度为0—15度斜坡进行80m距离的定时跑,或选择一个三十级台阶的定时跑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训练水平,来完成相应的次数和组数,水平较高的学生练习的组数可以少点,水平较差的学生练习的组数可以相应的多点,这种区别对待的训练方法,学生积极性较高,不但能接受而且完成得较好,效果最佳。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教师要尽量能地做到科学又合理地安排,训练中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这种大强度的练习中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随时调节坡度跑的时间和距离,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在训练中,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来发挥学生训练的拼劲,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

(二)追逐跑训练法

追逐跑作为训练手段之一,符合短跑运动的生理特点,是一种提高短跑加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训练中,可以让两名学生或多名学生为一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短跑成绩确定不同的起跑线,跑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训练水平和教练员的训练目的定为60m、80m、l00m、150m等不同距离。安排运动员之间跑的差距时,要求同组运动员尽最大努力跑到终点后能几乎同时达到,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跑距也可以由同组运动员互相商讨后确定。跑输了的运动员可以给予适当惩罚,如罚俯卧撑、五级蛙跳或加跑一次等。这种你追我赶既能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和减少运动员的疲劳,又能加快步频,有利提高运动员跑的能力。二者之间共同提高,绝不会有得一方面而失另一方面的感觉。这种训练方法教练员在训练前一定要严格要求运动员讲明练习规则,决不能出现推、拉等安全的现象,确保追逐跑训练的安全性方可进行。

(三)跳跃训练法

在短破训练中,多进行跳跃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下肢力量和提高爆发力,同时也促进踝关节和脚趾的力量,可以有效地达到增大步幅和提高步频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一项重要训练方法。在训练中,可以根据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和要求,如在坡上进行单腿跳,后蹬跑多级跳,收腹跳,蛙跳等训练,在台阶上进行交叉跳,单腿、双腿向上蹦跳等,不管安排在坡上还是在台阶训练,教练员必须考虑安全第一,因为坡度上的跳跃训练,难度较大,教练员在跳跃的次数与组数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合理安排。选择坡上或台阶的训练时,台阶的高度与难度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强调学生在练习中的上、下肢协调配合,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合理的练习密度及练习强度,防止运动员过度疲劳而产生的作用或受伤。

(四)上肢协调训练法

要获得更有效的加速能力,在短跑时学生就必须更有效地发挥摆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调性,因为跑是人体全身参与的运动,短跑技术更注重在高速运动中整体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注重摆动效果,强调上下肢摆动与配合。所以教练员在准备部分时要多加强摆臂的练习。如:双臂同时绕环练习。要求练习时两臂向上、向后绕环时用力,向下、向前时随惯性自然放松摆臂;双臂交替绕环练习。要求一臂前绕用力而异侧臂后绕时则随惯性放松摆动,两臂交替的用力与放松。原地由慢到快,快速有节奏摆臂练习,要求运动员主动快速摆臂。原地耸肩与沉肩练习。让运动员体会肌肉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感觉,只有做到更科学、主动地摆臂,才能调动身躯和大腿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冲力,提高了运动速度。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加速能力的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加速跑技术、加速跑的节奏和最大速度,在激烈的短跑运动中,加速能力在短距离跑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决定短距离跑成绩的主要因素。学生和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加速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加速度的能力,以便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几点建议

对于短距离跑加速能力的教学与训练,笔者有这样几点建议:首先在训练中要注意强度,在训练中特别注意队员的心率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了速度训练课的效果。其次,在训练中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防止运动员过度疲劳造成受伤。最后,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提高兴奋度,减轻疲劳,可以采取激励机制或游戏的方式,以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清.短跑加速度训练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探究 篇7

立足课堂, 拓展向生活, 口语交际训练多样化

口语交际训练具有实践性特点, 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拓展训练渠道, 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我觉得口语交际训练的三个途径:

一、依托教材, 挖掘资源

1抓住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训练”, 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语文出版社的教材中本身就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根据学生刚入学的特点, 设计了一个看图说话“安安会怎么说培养学生会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语文乐园五安排了“介绍自己的家庭教师”;一年级下册语文乐园二《小记者》既要采访别人, 又要接受别人的采访;二年级上册语文乐园一安排了《我是一个小导游》……要求逐渐提高, 教师要认真琢磨, 仔细引导, 严格训练, 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填补空白。作者写文章时为突出中心, 有意留下一些艺术空白。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口头填补属于语言描写的空白, 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如二年级下《小露珠的梦》一文中小露珠如何克服困难奔向大海的文章中并没有写, 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作合理想象, 然后让学生扮演角色对话,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深入地领会小露珠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转换语言。有的课文为了表达简练的需要,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以转述方式进行。我们可以把这些转述的语言变为具体的引叙语言, 训练学生口语交际。如《诚实的孩子》第四段用转述方式写列宁把在姑妈家发生的事告诉妈妈。上课时可把这段改为引叙形式, 让学生分别饰演列宁和妈妈, 分角色进行具体对话。“列宁”通过回忆, 一五一十地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妈妈”, “妈妈”耐心细致地教育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教诲他人能力。

4迁移方法。即运用新学到的写作方法来叙述另一种事物。如《我爱故乡的酸枣树》课文, 作者按一年四季的顺序写了酸枣的形状、颜色、味道及树的特点来写。学习这一课, 可组织举行“水果展销会”, 让学生运用课文按一定顺序抓特点写的方法来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 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发挥, 只要能吸引客商, 你想怎样介绍就怎样介绍。这样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还可以使他们得到经商体验, 积累一些经商知识, 为今后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打下一定的基础。

5续补结尾。续补文章结尾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编说能力的好办法, 教学中我们可通过续补以对话为特点的文章结尾来训练学生口语交际。如《小露珠的梦》一文中编者就设计了“小露珠来到大海, 会看到些什么?会和它们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二、立足课堂, 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多维互动过程, 是培训学生口语能力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训练意识, 融口语交际训练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课堂的双向互动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及学生提问共同探讨。提问要清楚明白, 答题要准确、有条理, 因此这个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生生互动中竞争与合作。在遇到问题时相互探讨, 合作解决。交流合作过程也是交际的过程。评议交流是生生互动的另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朗读、答问进行评议和补充, 不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且评议活动也是生与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在评议时, 首先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和答问, 然后积极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 敢于争论, 互相交流, 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生从口语交际的合作中获得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3群体互动提高频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间思维碰撞, 引发灵感, 同时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如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情况、展开讨论、交流、互相评议等活动。这样扩大了口语交际的训练面, 增加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练习时间, 扩展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的口语训练形式。

三、走出校园, 汇入口语交际的生活海洋

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提高。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各种社会交际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观、调查、慰问、联欢等活动, 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 让学生自觉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活动中教师也要强化训练意识, 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进行指导, 如在旅游中教师可让学生面对美景, 有顺序地观察一番, 然后说上一段;在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更是培养学生如何调查、怎样提问、如何与人交际等, 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身份、环境、听话对象等。

智障学生行为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篇8

一、集体训练与个别矫正相结合

由于智障学生智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致残原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必须采取集体训练和个别矫正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低年级智障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很好地融入学校,进行集体生活;中年级智障学生在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等方面存在很多不适宜的地方;而高年级学生则突出表现在不能很好地进行社会交往,与正常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比较差。基于这些共性问题,采取集体训练。

低年级智障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特征,在入学前很少接触社会,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教师就要从小处着手进行训练。比如,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要遵守基本的课堂常规,利用儿歌、物质奖励等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坐得住,能服从教师的简单指令……从这些最基本的点滴小事要求学生,让学生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年级智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生活以后,一些好的行为基本形成,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巩固。因此教师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高年级智障学生,他们已经完全适应学校生活,即将面临毕业。对于他们来说又要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会有很多胆怯恐惧的情绪。教师就要有针对性的安抚他们的情绪,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孩子们的阅历。当然,还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坚定学生将来面对社会的信心。

智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矫正。对行为表现尤为异常的学生要跟踪指导,要为他们制定个人训练档案,重点关注,加强行为训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步子,多循环,坚持持续性和反复性

持续性和反复性在智障孩子教育中表现是十分明显的。智障孩子大脑发育障碍不可避免地会给记忆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他们的记忆容量小,对老师所讲解、示范的内容就不能完全地接受下来,致使他们容易遗忘。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要抓住“每日”这个关键,坚持反复训练,加深记忆。在操作中,一项训练项目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要长时间地反复多次地强化训练,让他们在脑海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形成条件反射,最后过渡到自然习惯中去。

三、与学科教学和康复训练相结合,补偿生理缺陷,提高训练效果

对智障学生行为训练要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每堂课,每一个细节中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同时,还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是残疾所造成的。比如,脑瘫患儿,他们肢体不协调,因此相对的自理能力就会比较差;自闭症儿童,他们情绪难以捉摸,因此自制能力就会比较差。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往往会使训练过程变得更长,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将训练与各科教学相融合。康复课上,教师利用各种康复设备对脑瘫、自闭症学生实施运动康复、感知觉康复、语言康复以及心理康复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肢体协调、情绪控制、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使得行为训练的过程相对缩短,训练的效果更加显著。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巩固行为训练的成果

对智障学生进行行为训练时,还要注意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整合。比如:学校开展“叠被子比赛”“眼保健操比赛”“评选校园小清洁工”等活动;运动会时,为低年级组设置“穿衣跑”;中高年级组设置“春播秋收”等项目,教师要恰当的结合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纠正不良做法,在活动中检验行为训练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与家长密切配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培养过程中,如果单靠学校单方努力肯定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行为训练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的。教师要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督促鼓励子女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给予恰当的指导。

传媒实践技能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篇9

一、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是传媒学生提高技能的立足点

课程教学是提高传媒学生实践技能的首要途径。在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一些高校还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填鸭式”的教育, 使得学生重视理论学习, 缺乏掌握传媒实践的能力, 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实际需要, 从而成为传媒学生毕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旨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传媒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主要包括:

(一) 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方法, 就是通过学校的虚拟演播室、模拟编辑部、网络活动实验室等传媒专业实验室, 进行传媒工作情景模拟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每一学期安排适当的学时, 在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参与各种练习, 进行模拟训练。在课程的设置上, 教师依照课程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在操作方法上,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安排学生有序地完成传媒专业训练的各个环节。这种情景式教学是一种体验式学习, 因为参与传媒模拟工作, 容易把传媒理论知识转为实践能力。通过情景式教学模式, 使新闻学专业学生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实践能力, 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出版运行规律以及文字编辑、排版等技能。

(二) 加强传媒学生培养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传媒思维, 能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各种媒介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相互融合, 时代呼唤媒介融合性人才。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掌握跨媒体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 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相关知识的讲授, 还要增加具有时代性的各种新媒体形态知识的相关素材供学生学习。在此基础上, 传媒实践下的通识教育, 还要增加案例式教学, 注重传媒教学的开放性。媒介融合正在快速推进, 媒介形态也不断变化, 传媒的教育也要不断更新, 讲授最新的内容。案例式教学具有新鲜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案例式教学可以通过讲述传媒业内的典型事件来获得最前沿的信息, 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增加课堂的生动性, 并把课堂的案例教学向课外实践锻炼延伸。

二、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是传媒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

目前, 学校教育与就业存在着一定的脱轨现象, 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传媒人才的实践能力, 情景式教学虽然能稍稍解决这一问题, 但它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产、学、研相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将产 (媒体工作实践) 、学 (教学) 、研 (研究创作) 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 同时提高学生的传媒实践技能。

(一) 课内、课外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传媒技能

学生要提高传媒技能, 扎实的专业功底知识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 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方法。为了能使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应积极拓宽实践活动渠道。比如, 每年举行模拟传媒企业活动, 参加传媒学者、专家的学术报告, 与传媒业内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组织传媒策划活动, 主动了解传媒市场发展情况, 利用课余时间到传媒单位进行见习, 参加各种形式的传媒技能大赛、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 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传媒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课外的实践锻炼自己的技能, 在课外活动的时间安排上,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一般说来, 学生的实习都设在最后一个学年, 时间短暂, 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采取的补救措施又往往滞后。所以在课外活动的时间, 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实习, 将实习期分配到各个学期, 这样既保证了实习锻炼的质量, 又有机会提高传媒实践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 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在课内, 着力推进实践技能教学模式, 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做到学思结合, 巩固传媒专业知识;在课外;在培养传媒思维过程中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注传媒业的动态变化。

(二)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拓宽传媒技能训练基地

培养学生的传媒实践技能, 一定要校内校外相结合。一方面, 在校内要重视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 增加专业实践类的课程;另一方面, 学校要与企业合作, 开展一些活动, 安排学生到传媒单位见习或实习, 促进高校与媒体的合作。

提高学生传媒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 拓宽专业技能实训基地。高校与出版单位、印刷发行单位、报社、电视台等传媒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在这些传媒单位建立实践基地, 是提高传媒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美国许多高校的传媒专业都设有专业顾问委员会, 委员会由资深编辑等传媒业内人士组成, 定期为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目的就是使课程的设计符合出版行业最新需要。国内一些高校也正在仿效这种做法,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依托行业、背靠企业, 校企联合培养综合型实践操作人才, 使传媒产业与高校传媒专业教学资源形成良性共享, 为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 这种模式值得各高校借鉴。

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传媒学生提高技能的根本保障

数字技术与传媒产业的结合, 使传媒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同时也对传媒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传媒人员的培养要靠传媒人士实践技能的提高来实现。高校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传媒学生提高技能的根本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 配置相关的传媒实验室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更多技术注入了传媒工作中, 因此要提高实践技能, 就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配置与传媒专业相关的实验室, 安装实验室所需的硬件, 做好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如建立新闻编印工作室、出版多功能实验室, 安装非线性编辑系统、飞翔编辑软件等。通过把实验室建成模拟性的传媒平台, 学生经过模拟实验室的训练, 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二) 建立媒体实习基地

媒体实习, 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到媒体机构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目前, 开设传媒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 而传媒机构却是有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 高校应积极与媒体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 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与媒体建立联系, 使学生获得实习的机会, 实现课堂教学和传媒实际运作的有效衔接, 稳步提高学生的传媒实践技能。

(三) 优化教师队伍

传媒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学生提高传媒技能起着关键作用。在新媒体时代, 传媒行业不断发展, 传媒专业的教师也需要适应行业的发展, 这就要求他们具有跨学科、跨媒体、跨文化的意识,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教师队伍, 要注重“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实行“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 一方面, 指派一些教师到媒体单位进行锻炼、深造, 使他们在实践工作中加强自身传媒业务, 了解传媒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 聘请传媒业内人士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从业者、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此外, 学校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制度也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

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理论修养, 又具备传媒综合实践运用能力的传媒人才, 促进我国传媒人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是传媒时代的呼唤。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是传媒学生提高技能的立足点, 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是传媒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传媒学生提高技能的根本保障。传媒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传媒人才的竞争, 培养传媒学生的实践技能, 提高传媒学生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赵渊.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J].现代营销, 2012 (4) .

[2]王志敏, 姚争.改革实践性教学, 培养创新传媒人才[J].现代传播, 2006 (3) .

[3]唐亚娟, 喻健.报刊新闻编辑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5) .

[4]林余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8 (5) .

[5]屈善孝.关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实践指导和出版精神培养的思考[J].编辑之友, 2010 (9) .

普通高校田径训练有效途径探析 篇10

1、普通高校田径训练的重要意义

田径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 田径训练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田径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以及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田径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例如田径运动中的长跑训练会大量消耗大学生的体能, 有效促进大学生心脏机能及血液循环代谢, 有效增加大学生的呼吸深度以及肺活量, 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免疫力。

1.2、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

田径运动是一项比较枯燥的运动, 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 就每天重复枯燥无味的田径训练内容, 这样通过田径训练能够有效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有利于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2、普通高校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很多普通高等院校的田径训练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田径训练效果,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1、体育教学工作者重视度偏低

虽然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很多普通高校开始将田径训练纳入到高校教学体系, 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对田径训练的重视度偏低, 没有将学校田径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还有部分体育教学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田径训练对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将田径训练作为一项可有可无的教学项目,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田径训练效果。

2.2、田径训练观念落后

大学生思想水平的变化以及高校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普通高校田径训练要不断更新观念, 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很多普通高校田径训练观念还比较落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田径训练的效果。例如很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并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田径训练观念, 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田径训练, 学生被动的接受田径训练,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不利于普通高校田径训练水平的提升。

2.3、田径训练方法落后

田径训练内容比较枯燥乏味, 如果如果训练方法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 很多普通高校田径训练方法还比较落后。例如很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还是以教师动作示范, 学生练习为主要训练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不仅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还影响了田径训练效果的提升。

3、普通高校田径训练的有效途径

高水平的田径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的体育精神, 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要树立新的田径训练理念, 积极创新田径训练方法, 这样才能有效增强田径训练效果,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1、增强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是普通高校田径训练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因此各个普通高校管理者应该要进一步增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对田径训练的重视。首先, 高校管理者要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者对田径训练的认识, 使其认识到高水平的田径训练不仅仅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还能有效磨练学生的意志和秉性, 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性格。其次, 高校管理者还应该要督促体育教学工作者将学校田径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田径训练工作,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普通高校田径训练效果。

3.2、不断更新田径训练观念

不断更新田径训练观念是提高普通高校田径训练水平的重要手段, 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树立新的田径训练观念。首先, 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田径训练观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训练计划以及训练方法, 这样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能够有效增强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 高校教学工作者还应该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田径训练观念, 根据田径运动的发展以及学生思想水平的变化不断更新田径训练, 不仅仅要重视大学生跑、跳、投能力的提高, 同时还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 这样能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加强多媒体设备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田径运动动作都是一些瞬时性完成的动作, 大学生在训练中很难观察到自己完成动作的标准程度, 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自己的动作, 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训练效果, 因此普通高校在田径训练中应该要加强多媒体设备在训练中的应用。首先, 田径训练教师应该要加强田径比赛视频在训练中的应用, 根据训练内容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田径比赛视频, 通过激烈的比赛视频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兴趣。其次, 田径训练教师在训练中还应该要制作一些教学视频, 通过控制速度播放慢动作和暂停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田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技术动作。除此之外, 田径训练教师还应该要加强录像设备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使用录像设备将同学在训练中的动作录制下来, 然后将学生的训练动作与那些优秀的技术动作放在一起比较, 使学生自主的发现自己训练中的不足之处, 然后在田径训练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动作进行纠正,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田径训练效果。

3.4、加强田径训练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田径训练教师队伍是提高普通高校田径训练效果的基础, 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 普通高校应该要加强田径训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首先, 普通高校应该要到一些专门的田径训练机构招聘一些专门的田径运动人才,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普通高校田径训练人才的整体能力, 满足现代化普通高校田径训练的要求。其次, 普通高校还应该要加强田径训练教师的培训工作, 一方面通过各种典型的案例来加强田径训练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田径训练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使其能够认真的对待田径训练工作, 从而能够为提高田径训练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普通高校还应该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田径训练教师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接受专门的培训,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田径训练教师的教学技能, 从而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计划, 能够有效提高田径训练效果。

4、结束语

田径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水平的田径训练不仅仅能够直接增强学生的健康体制, 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该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田径训练理念, 积极创新田径训练方法,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田径训练效果,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探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5.

[2]叶萌.浅谈高校田径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3, 41.

浅谈聋生口语训练的途径 篇11

一、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功能,注意直观性学习语言

在训练中,教师可设置一些教具和实物,并以姿势助说话,满足他们“以目代耳”的需要,发挥他们视觉敏锐、观察细致的优势,让他们加深印象、增强记忆。例如:在训练“坐”、“立”、“走”、“跑”几个动词时,教师可边教边做动作给他们看,然后让他们表演各种动作。使他们感到学习语言看得见、摸得着。在锻炼聋生听力、辨别声音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录音机,把动物的叫声,常用物品发出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喇叭声,以及雷声、鞭炮声等一些常见的声音录在里面,作为训练听力的教具,最好能和实物相匹配。教学时,先放几种声音让他们认真地听,再让他们说出各是什么声音,一次听不清,放两次、三次、四次……慢慢让他们学会聆听声音,判断声源,提高大脑中枢声音刺激的敏感和对声音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在游戏中安排听、说活动

聋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喜玩好动,喜爱游戏。老师可将听、说的训练安排在游戏中,在玩耍中学习听和说。例如:每周抽出两天课余时间,带他们和正常学生一起学唱歌,朗读诗歌等,让他们在娱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会理解、表达语言。

三、给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环境

教师每周可抽出两到三节课,请几位没课的老师到教室充当耐心的听众和参与者。例如,指名让学生向某某老师借5角钱,送个苹果给××老师,让他(她)把某某老师说的话告诉我。在一些节日里,让学生到台上唱支歌、读一篇小短文、朗诵一首诗歌。尽管他们吐字不清,唱得不好,我们也要耐心听,对他们也是极大地鼓励。

四、让学生多与外界接触,正确地认识世界

聋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学校可利用节假日带他们去参观工厂、烈士陵园、公园等。回来后,让他们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且用笔记下来。通过一系列活动,可以让他们打开眼界,开阔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逻辑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数量的变化有可能孕育着质的飞跃。只要我们为人师者怀着对聋生全面负责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不断地拓宽思路,就一定能让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聋童开口说话。

训练途径 篇12

一、习作中的快乐训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习作要求写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教材建议写之前先画一画自己, 然后开始写作文。我设计了本次快乐作业《我的自画像》, 在作文纸一边设计一个相框, 专供画画或者贴照片, 另一边设计作文格, 让孩子看着“自己”进行写作。

周一收完作业后, 看着孩子们画的画, 我忍俊不禁。然后, 在班里进行展示, 看谁画得像、写得像, 也可以互相提提意见。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认真完成了习作修改。

这样训练, 孩子们对作文不再发怵。“太有意思了!”“真有趣!”是孩子们完成本次快乐作业的深切感受。

二、口语交际中的快乐训练

三年级下册的第五次口语交际训练是让孩子谈谈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词。在上课之前, 我利用周末布置了一次快乐作业:让孩子们到电视、网络、大街上的广告牌里寻找喜欢和不喜欢的广告。

课堂上, 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把自己搜集的广告词和大家分享, 这样使每个孩子都有了表达的机会, 他们纷纷为自己喜欢的商品做广告。这样的快乐训练为课堂提供了源头活水, 使得教师的教学更从容, 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三、体现单元训练重点的快乐训练

如, 苏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分别是《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 学生学习后, 兴趣盎然。于是, 我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城市, 搜集相关信息, 办一份《世界名城之旅》手抄报。

四、课外阅读中的快乐训练

如, 四年级布置了这样的快乐作业:《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的长篇章回小说,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三国故事, 然后进行采访交流, 共享读书心得。

爸爸欣赏的三国人物相关故事

读书心得:

妈妈欣赏的三国人物相关故事

读书心得:

我最崇拜的三国人物相关故事

读书心得:

五、家长参与的“快乐亲子训练”

快乐训练作业十分注重学生和身边亲朋好友的沟通、合作和写作能力。比如家住郑东新区的陈女士这几天和女儿小羽多了一件要共同关心的事情———教师布置了一道特别的假期作业:和父母一起栽种一盆花, 并记录下花朵从种子到开花的详细过程。明确作业后, 陈女士和女儿便开始关心种子的生长发育情况。“现在我和女儿每天轮番照顾种子, 哪里有阳光就把它放在哪里, 每天互相提醒定时浇水, 下雨了同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花盆收回来, ‘快乐作业’让我们母女的心贴得更紧了。”

邰先生以前很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 可是自从教师布置了“与爸爸妈妈一起看一本书, 并各自写下读书心得”的作业后, 邰先生发现其实和孩子一起学习特别有意思。“大人和孩子看问题的眼光、角度不一样, 讨论起来能碰撞出火花。有时候我们会争得面红耳赤, 有时候又互相启发。现在我们父女俩关系比以前还要亲密, 快乐作业功不可没。”邰先生高兴地告诉教师。

相比传统的背书、抄写等作业形式, “快乐作业”不仅内容、形式新颖灵活, 而且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希望学生们在完成快乐作业的过程中, 更好地体会努力、合作、沟通带来的快乐!

六、来自节日的快乐训练

今年五一, 高年级教师这样布置快乐训练作业:放松心情, 随父母外出进行短期、短途旅行, 走进大自然, 享受自然风光的熏陶, 撷取经典的见闻印在脑海里。母亲节这样布置作业:感恩母亲, 护蛋24小时或负重生活一天。通过护蛋体会妈妈把刚出世的柔软、脆弱的婴儿抚养长大所要付出的艰辛劳动。通过负重体会妈妈怀胎十月所受的艰辛。然后, 把自己的体验写一写, 开学后再与小朋友交流。

七、游戏中的快乐训练

小学生天真活泼, 特别爱做游戏。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 学中有玩, 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 是学生最喜欢的作业。如结合《风筝》这一课, 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学生与朋友星期天做风筝或是去野外放飞风筝, 然后把制作过程或是放风筝时有趣的情境写下来。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随意拿出几种玩具或物体和家人一起想象编童话故事。这些作业方式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八、读写绘结合的快乐训练

把读书、绘画、写作融为一体的读写绘活动, 深受学生的喜爱。引领学生读绘本,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绘画、写作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学了一组诗歌, 在诵读诗歌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诗歌, 让学生发挥想象, 给诗歌配上精美的图画, 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阅读了书籍, 又锻炼了写作和绘画能力, 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训练途径】推荐阅读:

纠错途径07-14

自学途径07-16

加工途径05-09

教授途径05-11

具体途径05-13

高效途径05-14

解决途径05-18

引导途径05-18

内化途径05-18

融资途径05-20

上一篇:有源滤波装置下一篇:业余武术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