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途径

2024-06-07

策略途径(共12篇)

策略途径 篇1

“什么是阅读?……从人文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看成对话的过程,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冲击和改造。”

———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众所周知,随着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已经从传统的“传话”式教学转向现代的“对话”式教学,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发展,已经更为凸显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呢?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1.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对话语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我长大了一岁》时,以生动有趣的课件动画“圣诞树”及“圣诞老人”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画伴随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学生感到快乐无比。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2.尊重对话主体,促成角色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是独立的主体。对话教学则不同,它要求对话双方都必须是独立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必须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学生不再是“接受者”。也就是说,作为对话的一方———教师必须正视和尊重以“对话者”身份出现的学生,不以教者自居,而是“成为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人”。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实现平等对话?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请看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太阳》的一个教学片段。

生:老师,我认为太阳是我家小狗叫出来的。

师:为什么呢?

生:我家小狗不知为什么每天很早就“汪汪”叫,有时天刚亮,它就开始叫了。

师:所以,你觉得太阳是小狗叫出来的吧。

生:是的。

师:你能留心生活,联系实际,真不错。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太阳是闹钟闹出来的。因为人们每天早上要定时才能起床,这样太阳就被闹出来了。像我妈就是每天定时起床的,而这时太阳也才刚出来。”此时我真正体会出了学生的内心是多么的丰富,我给出了赞赏的表情。

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文学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既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及作者进行交流,从而理解课文极其丰富的内涵。虽然语文教师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培训,有相当的文学积累,也有相当的教学经验,但尽管是这样,也没有哪位教师可以完全靠自己的理解力来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所以,教师依然需要研读教学参考,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基础。

因此,在师生对话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先完成一定的“阅读对话”,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要先与文本、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对课文进行一定的前积累、前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高质量的对话要建立在深入阅读课文后思考、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对话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我首先布置导学提纲,让学生思考:(1)课文是如何描写大禹治水的?(2)搜集课外有关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同时搜集资料,我有针对性地补充了一些资料,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理解课文的含义。

三、抓住生成性资源,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时课堂上发生的情况不是教师在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我在执教《风》这一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创编小诗。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当湿衣服干时,我知道风在那儿了。”这位学生刚说完,全班就哗然一片,学生嚷嚷“哪里有风了”,那位学生脸红了。这时我问学生:“你从哪里感受到风了呢?请你大胆地说一说。”学生说:“湿衣服要变干不仅仅要靠太阳晒,还要靠风的力量。”我会心地笑了,说:“老师觉得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要是把这句‘我知道风在那儿了’中的‘在’换成‘从’字,并在‘那儿’后加上‘过’字,变成‘我知道风从那儿过了’就更好了。”那位学生自信地点点头。我顺势讲了编小诗时用词准确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妙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活跃的方向发展,把学生的回答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不失时机地对议题进行延伸,并与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情趣联系起来,及时生成新的话题,将对话引向深入。

四、处理好两重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重对话。

1.师生对话,触发感悟。

教师与学生对话是对话教学多重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对话中,教师依然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这意味着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对话,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草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这句话,并让学生找出哪个字最能体现“情深”。学生找到了“再”,同时有的学生还能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总结句进行联系并谈自己的体会。是的,对于文中精彩句段,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对于学生的不理解之处,教师应引导、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精彩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教师应作精辟的点评,使学生的认识向远处延伸。在这一重对话中,教师要时时注意将自己定位于引导与组织学生学习的角色上。

2.生生对话,相互启发。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在交往中最放松,思维的火花最容易碰撞。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对话:“读了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愿意与同伴交流吗?”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的回答定会丰富多彩。在生生对话中,学生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在对话中,学生提高了自己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生成了美好的情感,并完善着自己的人格。在这一重对话中,教师也要时时注意将自己定位于倾听、点拨的角色上。

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策略,它是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对话中,师生敞开心灵,思想与思想碰撞,心与心接纳,情与情交融,这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应有之义和关键所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握准对话内涵,用活对话策略,实现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让阅读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策略途径 篇2

1、首先我们要按下面的程序来安排一个具体问题、工作和任务的执行、处理和解决:

第一、要分析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工作和任务执行、处理和解决所需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要仔细分析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包括人员、物质、可利用的权限、物流程序及成本预算控制等。

第三、要分析确定各个条件的时间要素是否能满足具备的要求,尤其是先后顺序的严格程序性要求。

第四、就是要把这些条件和所涉的所有要素综合在一起,按问题解决的流程、确定的工作流程去发挥它们的价值,实现一个问题、工作和任务的合理执行、处理和解决,

2、按照系统理论将一个复杂的、涉及需要解决多个不同的要件的问题、工作和任务分出并列的、顺序的不同的单一、具体的问题、工作和任务去分别执行、处理和解决,同时必须注意各个单一、具体的问题、工作和任务之间的因果关系、时间先后要求等。

3、及时总结我们对某一具体问题、工作和任务的执行、处理和解决过程中的的经验,并能对某些特殊的失误发生的特殊原因进行合理的定性,要逐步培养认识和处理一些特殊事情的潜意识。

4、应该坚持组织处理过程的细致心理、缜密思维和严密逻辑,对复杂问题有细化的敏感能力。

练耳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篇3

一、提高练耳教学的途径

(一)输入阶段

乐音是一种信号。信号的输入称为输入阶段,就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学生的感觉器官(主要是听、视)及中枢神经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动作。

要培养人脑良好的听觉能力,建立标准的音响信息与音响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音乐是用音响来表现的,而音乐中的音响则分为乐音与噪音两大类,培养人的大脑的良好的音响感觉指的是对乐音的感觉。音响信息系统是指在教学中采用发放音响信息的教具(钢琴)、资料及教师本身的演唱等等。这就要求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对钢琴即时校正),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副准确敏锐的耳朵,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校正学生在音准上出现的问题。以上这些因素都在无意识或有意识中影响学生对音准概念的建立。心理学中的《记忆变形说》指出:“如果原来学习的材料不正确,歪曲了事实真相,即引起尔后回忆的错误。”这就是建立标准音响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记忆阶段

音准教学其实就是人脑对输入的音响信息的记忆过程。我们知道记忆是分为无意识与有意识记两种。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加任何努力的识记,它之所以能记住各类事情,是因为经常的接触不知不觉就记住”。在音准教学中,这一过程一般指人脑对章程信息的感受阶段。如何培养兴趣、创造音响信息环境、积累音响信息资料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然而,通过无意识记只能积累零碎的知识经验。要真正掌握音准就要通过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步骤去主动努力进行的识记”。那么教师如何使学生在无意识记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方法与步骤进行系统化的训练,使学生从无意识记逐步转化到有意识记的过程,这就是“记忆阶段”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

(三)反馈阶段

反馈阶段指的是对学习起检验和调节作用,通常存在两种反馈信息:一种是由输入引起的学习者感受器官的反应,称之“内反馈信息”,另一种是通过输出表现出来的反馈,称作“外反馈信息”。

在音准教学中的内反馈指的是学生受音高刺激输入大脑后的反应。由于不断地进行信息输入,在同学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固定的音准概念,使他们表现出来的音高较为标准此乃外反馈。所以在音准教学上,经常性训练是绝不可少的。可以说内反馈是外反馈的基础,外反馈是内反馈的手段。音乐是一种实践艺术,音准教学也一样,功到自然成。

二、提高学生练耳能力的策略

(一)先入为主,耳先于眼

幼儿、小学低年级时期正是听觉发展迅速、精细的时期也就是最佳的输入阶段。他们感知良好,敏捷聪慧,模仿接受能力强而快,是音准教学的良机,抓紧这个良机不断地输入正确的音响信息,这就是先入为主的音准教学原则,是音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这一方面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做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努力。他采用了“连续灌输式”的母语教学,认为对儿童的音准教学(及音乐教学)应是“耳先于眼”,教学上采用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培加、完善等步骤,这就是说,在儿童还未识谱之前,在儿童“白纸式”的大脑中,以标准音响信息先入为主的手段,进行不断地输入,使其掌握音高关系,建立音准概念和积累大量的音响信息。这就是教师有意灌输,让学生创造无意识记忆的过程,多年的教学,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基础名异的学生,发现凡是从小练过钢琴或是接触过乐器的学生,在练耳教学中对音准的把握比其它学生反应敏感,乐感好要好很多,经过教师的训练,练耳水平提高非常快。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要在同学们的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音准概念,这并非几天,几个月事,只有通过长期间不断地接触,不断地储存信息,加强对音准的记忆,才能建立音的准确概念,德国心理学家爱宾格豪斯在记忆与忘却等方面做过实验。对一件事物的记忆:

记忆时间20分钟2天后6天后31天后

忘却率程度47%60%75%79%

由此可见:音准的记忆力只有通过长期、持续地进行,才能收到好效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起到“温故知新”,不断巩固的效果。

循序渐进是音准听力训练的另一方面,要想使音准听力有所发展我们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在练耳教学课堂中,我尤其注重这一点。首先是旋律音程(基本音级各音)的构唱—听唱—听辩—听写训练。(在每一堂课的训练中我都会加入一系列的辅助练习,先让同学们熟唱再来听辨,效果不错)。要让那七个基本音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之后逐步加入变化音级(#fa、#sol、bsi、#do、bmi)的训练,当这些旋律音程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的音准概念相当清晰时便进入和声音程以及和弦构唱—听唱—听辩—听写训练。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反复练习,逐步积累,也就使得同学们在练耳过程中对音准的记忆从无意识记逐步转化到意识记。

(三)唱句记谣,融会贯通

这主要是针对我们专业高考练耳题中旋律的听记。这也是练耳教学内容中最难,分值比例最大,也是学们最难拿分的一部分。如果同学们的乐感不强那是特别棘手的,所以,在训练过程中我会给同学们找来大量的民歌、音谣、器乐曲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是找一些同学们熟悉的曲子,之后逐步加深。首先让同学跟琴模唱,把握乐曲旋律的音高,再给出标准音认同学唱出固定音高旋律,最后动笔听记。

(四)借助乐器,现代电子设备增强音准,加强乐感培养

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篇4

背景

一般认为,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学者ER·利维斯193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此后, 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率先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媒介类型得以不断丰富和高度融合, 这促使“媒介素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展, 已被提升到公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高度。1992年,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其做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该中心还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理念和对应的五个重要问题 (见表1) 。

在上面对于媒介素养核心理念的描述中, 不乏信息、能力、价值观等关键词,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信息素养。对于这两个概念, 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对比和辨析, 提出了同一论、差异论、趋同论、涵盖论等不同观点, 其中就有教育技术研究者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整合几乎所有传媒手段的今天,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出现融合之势, 现代教育技术可成为两者融合的桥梁。的确, 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多交叉 (见表2) ,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先天优势”。

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 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生媒介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影响, 种种因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严重, 而高中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 所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程度不言而喻。另一方面, 我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学校中以独立式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条件尚不成熟, 如媒介素养教育未明确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缺乏专职教师和配套教材等。在这种情况下, 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 采用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成为比较适宜的选择方案。实际上, 在中小学现有课程中 (如语文、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 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展开。

策略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找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点”似乎并不难, 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课程模块均有相关的内容涉及媒介素养。但毕竟媒介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指向, 还需采取恰当的策略与方法。

1. 重视“双基”, 拓展强化

任何一种素养的养成和提升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同样, 媒介素养教育中也有媒介的基础知识、各种媒介制作传播的流程与技术、媒介信息的选择与利用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因此, 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在各种现代媒介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用媒介信息和参与媒介活动”、“新媒介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 对信息技术教材相应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例如, 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节可以融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发展的知识, 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融入书籍报刊排版印刷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作品的设计制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2. 突出重点, 联系实际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 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有选择地突出某些重点内容进行融入式教学。据有关调查显示, 网络、影视、手机是中学生们接触最多, 感兴趣程度最高, 受影响最深的几种媒介, 这要求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并密切联系实际。例如, 在教材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图像、视频、动画这三类视觉元素在媒介中实际运用的过程与方法, 在“网络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信息搜索、网页制作、网络交流、信息安全等内容。

因为这些重点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最热门的实际应用, 所以在各类媒介中有大量鲜活典型的案例可供选取, 教师可据此设计很多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或活动方案, 锻炼他们鉴别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

3.创设情境, 共同建构

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尚未形成严谨的体系结构, 融入式的学习也可能容易让人觉得内容零散, 难于形成整体印象, 但是也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提升能力。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可视化的、真实而复杂的媒介情境, 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介工具, 整合各种必要的媒介资源, 掌握和提高学习各环节所需的信息技能。例如, 可借助当前流行的Web2.0网络技术搭建主题BBS、博客、Wiki小组、Moodle课程等学习平台, 在良好的组织管理下, 师生一起发布和编辑内容、提交问题或评论, 既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也会使学生必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建构者和传播者, 批判性地选择、质疑、评估自己发出或接受的信息, 从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途径

认真分析笔者学校现在使用的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 根据其内容安排, 笔者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课程活动、综合实践三方面找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

教师可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 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当中可以指向媒介素养的元素, 精心挑选教学素材或案例并巧妙进行教学设计,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必要的引导, 使媒介素养教育的诉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例如, 在“网上的信息交流”一节列举普通民众通过手机、QQ和微博为媒体“报料”等案例, 让学生不仅要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待网络的作用, 还要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媒介所带来的利弊、怎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思考。

2. 在课程活动中融入

教材的很多章节中都安排了“探究”、“实践”、“评价”和“综合活动”等环节, 对这些课程活动可以通过转换问题对象、考查角度、完善或重新设计活动方案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有机融入其中。例如, 阅读一期报纸或杂志的电子版, 对比其与纸质版的差异 (图文信息综合处理方面) 。又如, 对学校运动会的新闻采编、发布和评价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综合活动) 。

3. 在课外实践中融入

策略途径 篇5

处于最基础的小学阶段,每个学生都对寓教于乐式的教学方法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对极其传统的方式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为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为满足小学生对体育运动单纯的热情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制定合理妥善的措施和方法,这样,既能唤起小学生内心深处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能使小学生在最基础的年龄锻炼身体,增长自身防护的知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一直不能提高的原因显而易见,那些被看作重要科目的独占鳌头,被视为副科的体育一直处于一个不受家长和学生重视的地位。在中国应试教育中,只有到了初中以后,体育才被提高了一点点的地位,也仅仅是因为它与考试成绩挂了钩。对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拥有一个好的体魄,才能在生活甚至社会上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只有提高个人的体质,才能有更多的精神和意气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质。

一、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体育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特征的形成。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心志和想法还噜懂的阶段,他们对待一件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事情的对错也难以判断,一旦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初步认知就会一直坚持。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个特点,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然后再穿插实践,让小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有很大的认可,热爱体育,并且倾情投身体育。这样的话,学生以后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有了一定的保证,也有了一定的帮助。所以基于这个基础,为了小学生个性和人格特征更好的形成,我们要加大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力度。

2.体育运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最基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的阶段,从每天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嬉戏玩耍的阶段没有防备地过渡到学习知识贯穿新思想的阶段,可想而知心理压力会迎面扑来,为防止小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自己有压力的心理而精神萎靡,我们更应该大力地了解什么更适合小学生缓解压力,什么活动更适合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新技能的心情。基于此,我们制定出对体育教育的合理的安排,因为这样,我们既提高了身体素质,又能有一个有效率的课堂学习。所以,体育教育事业的开展,也是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教育事业提高的途径和研究策略

1.创建有利于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学习氛围。学习的主体毫无疑问的肯定是学生,所以说无论是在主要科目的学习中还是不被重视的科目的学习中,教师都应该做一个好的引导者,“人文化”的学习氛围应该被小学体育教师更好地计划起来,小学生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激活”起来,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已经作为小学教学中的“核心”。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首先,教师应该创建一个合理、有热情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良好心态也对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有强大的作用,教师以偷悦的心情面对学生,课堂上的微笑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压力的缓解更是重中之重,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每个小学生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自己亲力亲为的活动。例如:小学三年级教材中“原地高抬腿跑”的教授时,教师应该保持一个微笑的面庞,有一个和蔼的态度,最后加上温和的言语阐述原地高抬腿的重要作用:“高抬腿跑是一个辅助训练手段,是许多田径项目的基础素质训练练习,对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动作要领的讲解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上身匀直,两腿交替抬至水平,频率越快的同时,我们就会感觉效果越好。”教师做到这样的话,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密感,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身体锻炼的效果,增强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教师在制定备课计划的时候要有创新的意识,一些传统的授课观念要摒弃,创新的课堂思维有助于带领学生进入新的满怀热情的领域,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积极性主动性被带动起来,这样,在小学体育教学领域上也算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学生也会乐此不疲地信赖学校,从而有助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小学科过程中的“30米换物接力跑”的教学中,教师要先制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生正确掌握在30米接力跑的时候的正确姿势,教师在发展学生快速跑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灵敏度和协调能力进行一定的指导。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对体育科目有更大的兴趣,我们可以采取“竟赛”的教育,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别强烈,这样的竟赛方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各种起跑姿势和背向侧向听声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

提高校长的自身素质及途径策略 篇6

关键词:校长;自身素质;职业化素质

一、校长必须具备基本素质

不同时期对校长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任务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中学校长应具备一定素质。

1、政治素养。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要维护“国法”。校长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为人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除此,校长要学好并领会《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不仅要守法、懂法, 而且要从严治校,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校长要擅用 “家法”,并遵守 “家法”。如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要“以人为本”, 制度的执行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切不可亲疏远近, 因人而异。

2、道德素质。学校是培养、教育后代的育人场所,教师是人之师表,校长作为师者之师,更应是品德优秀的模范,产生于校长自身素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作用往往比权力性影响力更强大、深远、持久,因此,校长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必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尤其在勤政廉政方面要当好表率,要以自身的道德威信和人格魅力影响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除此,校长满怀激情去追求一种理想、一种精神、 一种境界。 校长要有创业的冲动和创新的欲望,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点燃师生心中的火焰, 铸造一种蓬勃向上、奋发昂扬的校园精神。

3、能力素质。校长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因为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关键是心灵相通。因此,校长要用敏锐的观察力、 缜密的思考力、 丰富的想象力, 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 自由创造, 开拓创新。①科研能力。校长要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寻找学校最优发展的道路,寻找学生最优发展的途径,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走科研兴校之路。校长的科研意识、科研决策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对于搞好教育科研至关重要,要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学校,校长首先要做科研型校长。②创新能力。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要培养大批有创新素质的学生,必然需要有足够的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和校长。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应从基础教育抓起。③沟通能力。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校长不仅要协调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使其整体效能得以最佳发挥,而且还要主动理顺学校与社会的外部关系,争取社会公众的认同与支持。校长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校长出色的交际公关能力,对内能够增强凝聚力,对外能够增强吸引力,从而形成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办学的合力,保证素质教育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

4、校长作风。校长具有良好的作风,就能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教风,学生具有良好的学风,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对人方面,校长应具有平等、坦诚和宽厚的作风,容纳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为师生服务时,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师生着想,只要不违反原则,就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事方面,校长应具有脚踏实地、果断敏捷、百折不回的作风;决策时,该断则断,当机立断;办事时,干脆利索,势如破竹。

二、提高校长素质的途径

1、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这是提高校长素质的关键途径。只有这样,信念才能坚定,理想才能远大,思路才能开阔,工作才会富有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坚实理论功底,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形势,掌握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始终跟上时代的节拍。

2、勇于实践。要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并使其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形成共识,变成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要带着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实践—总结—反思—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发现规律,使学校真正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前进。

3、定期培训。校长培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校长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参加自考、函授、电大学习 ,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以集体备课方式 ,提高分校长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的能力。每次活动中心发言人都要给教师讲授教材教法 ,分析和理解教材,领会编排意图,讲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重、难点。

4、完善机制。校长在激励下属搞好教育工作的同时,也需要上级领导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定期对校长的办学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以激励更多的校长争创一流,争当名校长,提高校长群体的整体素质。这样,实施素质教育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徐晴.中国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3

[2] 王翠.中小学校长职业素质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 殷愛荪,周川主编.校长与教育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 吴金华.新形势下的校长角色要求[J].课外语文.2014(16)

创新阅读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篇7

一、创新阅读教育的途径

(1)经过调查、测验、剖析理解了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普遍性问题,利用课堂上的阅读教育模式,分析研究阅读进行指导的方案,加强学生阅读的自发性,总结课堂阅读教育指导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各自独有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良好阅读水平。

(2)创新阅读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新阅读还要严格培养阅读习惯,鼓励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书籍(既要尊重其兴趣,同时要避开低俗网络小说漫画之流),及时给予肯定,及时组织分享(这个最重要),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就会逐渐喜欢上阅读。

(4)在课堂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阅读习惯,增加课外阅读量,培养语感;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阅读题的做题技巧。其实错的少了,学生对于题目没有恐惧感,掌握技巧后,他们还是很乐于用技巧去实践的。

(5)众所周知,阅读除了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量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多方面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经验,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学习做人道理,还可以陶冶性情。于学生而言可以提升考试成绩,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与他读书的多少成正比,阅读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加强和帮助学生人际沟通的学习,培养思考能力和对生活的洞察力,注重读写结合及感受生活。向学生普及阅读的好处,也是推行创新阅读的途径之一。

二、创新阅读教育的策略

(1)创新阅读教育,作为新型教学模式,尝试把阅读作为一种手段逐步带入教学中。参考相关资料,整合资源。也可利用古今名人对阅读教育做出的总结,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不管教学手段如何,核心始终是学生为主。

(2)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创新阅读中加入时下流行的元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环节中来,这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当中重要的一环。

(3)阅读方面注重选材也很关键:与课文的作者、人物、创作背景有关的介绍或故事;与课文题材相当、相似的文章推荐;与课文选自同样的作品的阅读。根据不同阅读课文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将不同课文分类,比如抒情类、描写类、科技类、议论文,然后每一类集中分析,比如抒情类侧重修辞运用,问题汇总,描写类侧重的是哪方面的描写,共性所在,重点语句筛选等等,分门别类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专注力。

(4)时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向,积累学习方法,增强阅读能力等。加强扩展阅读模式可加深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也增加知识积累,建立模型,归纳分析。提高学生的词汇量,然后大量阅读文章,分析文章。不过积累和阅读可以一起进行。

(5)积极开展灵活多变有关于阅读方面的课堂节目,诸如即兴演讲、现场讨论等,阅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以及重视基础能力的巩固。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在“新课标”下创新阅读教学,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课外阅读为辅,创立整体性的创新阅读模式,抓住阅读重点难点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平常阅读锻炼中逐渐构成阅读才能,以顺应今后的阅读标准,开展愈加卓有成效的阅读教学,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创新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课堂创新阅读教育模式,就是为了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归纳、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合理的阅读教学指导体系,有效探索创新阅读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为中小学阅读教育顺利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阅读教育的创新能激发学生的阅读行为,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贯通能力,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仕德.美国的阅读教育:政策、趋向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业教育,2015,01.

网络信息检索的途径与策略 篇8

在现代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各类的信息检索是必不可少的,以前人们查询信息是通过期刊、杂志、报纸、图书等途径。但随着因特网的出现,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人类传统的信息组织检索和获取方法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得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很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因此,如何能在因特网上较快地找到所需的专题信息是目前最困扰用户的难题。本文归纳几种常用网络检索专题信息的方法和检索策略。

1 网络信息检索的途径

1.1 基于网络目录的信息检索

因特网上的目录型检索工具一般称为网络目录(Web Directory),又称分类站点目录、专题目录或主题指南、站点导航系统等。网络目录通常是按网络资源的主题性质进行分类,以某种分类体系为依据,将信息资源分为若干主题范畴,然后再细分为各学科专题目录,最后列出具体的相关网站,形成一个又信息链组成的树状结构,即:总目——专题目录——链接——文本。著名的如Yahoo、sina、网易等都提供基于目录帮助的网址。

这种途径是通过引导网络用户的查询概念(而不是确切的词条)来帮助用户找到所需的网络信息。

1.2 基于搜索引擎的信息检索

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是Internet上具有查询功能的网页的统称,它是一种利用网络自动搜索技术,对因特网各种资源进行标引,并为检索者提供检索的工具。基于搜索工具的检索方法接近于通常所熟悉的检索方式,即输入检索词以及各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检索软件根据输入信息在索引库中搜索,获取检索结果,并输出给用户。

目前搜索引擎已多达数百种,如Web Search Engine(万维网搜索引擎)、Usenet Search Engine(新闻论坛搜索引擎)、Meta-Search Engine(元搜索引擎)等类型。通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Google等。

元搜索引擎,又称多元搜索引擎,它实际上本身不具备搜索索引,而靠其他原始引擎的搜索或索引接口来完成其搜索任务的引擎。元搜索引擎可分为桌面元搜索引擎和在线元搜索引擎,桌面元搜索引擎指直接在用户的计算机上运行,相当于用户自己拥有一个元搜索引擎,一般为一个小软件。在线元搜索引擎著名的有Infospace、Dogpile等。

此外许多专题搜索引擎非常有用,专业搜索引擎又称垂直搜索引擎,是专为搜索高度相关的专业信息而设计的搜索引擎,它通过对网上某一领域的信息资源或行业的内容作了专业和深入的分析、挖掘后,精细分类、过滤筛选,信息定位更精准,虽内容量偏少,但能精确锁定内容。如视频搜索引擎Cblinkx、Tvix等。

这种途径大多是需要网络用户的提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且对各种搜索引擎的功能和用法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3 利用其他途径检索

利用上述的两种一般的途径,许多信息的检索结果数量庞大,并且准确度和内容方面不尽如人意。此时,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些其他途径,常用的途径有利用商业数据库,这种数据库汇集了大量丰富的与学科或领域有关的研究机构、实验室、电子书籍、学术期刊、会议论坛和专家学者等;利用专题信息网,很多信息在专题信息网上查询更加有效,例如查专利,可以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数据库(PCT)、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等;还可利用一些学会站点或虚拟图书馆等等。

这种途径是针对各种专题信息需求进行有效的检索,用户对该领域应该有一定了解,并对此类查询有归纳和积累。

2 网络信息检索的一般策略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与传统环境下的检索有很大不同,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范围、数量很巨大,网络检索工具及检索方法也是纷繁众多,但用任何单一方式去迅速、准确并相对全面、完整地找到相应资源仍不是很容易。

网络信息检索策略即检索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检索要求选择便捷的方法、适当的工具、在适宜的地方查找需要的资料。在进行具体检索策略的基本步骤是:确定检索任务;确定查找的资源的位置;确定检索词并构造检索式;选择适当的检索方法;执行检索;最后评价检索结果,并可以对检索结果进行再次修改检索式精练结果。

选择什么方法、使用何种搜索引擎、利用哪些参考源去查找某类信息或资料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而掌握网络检索规律的前提,是对搜索引擎和有关参考资源的认识和了解,而认识和了解搜索引擎和有关参考资源需要一定的检索经验的积累。

3 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

很多人在进行网络检索时,总会问什么是最好的技巧?有没有快速的方法?其实这些问题往往是用户对搜索引擎的原理不了解,语法不熟悉,特定资源的位置不清楚而产生的。虽然很多资料总结和提出一些检索的常用途径和一般策略,但是具体在检索中却并不如人意。这里本文根据自身工作中的实践列出几点好的技巧,以期有所帮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首先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如:Google的基本搜索(+,-,OR),学会使用两个关键字进行复杂专题信息检索。检索复杂专题依靠单个关键词查准率很低,要提高查全检准率,需进行详细的主题分析,选择多个关键词构造检索式。

其次,熟悉常用的辅助搜索方法:通配符、大小写、句子、忽略字符以及强制搜索,并尽可能使用一些高级搜索语法,如Google的site、link、inurl、allinurl、intitle等语法。

最重要的一点,对各种类别的资源检索要分类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一个检索数据库。比如笔者对论文、期刊、图片、音乐等分别归纳了很多特定的检索工具和站点,并保存下来,当要查询某类资源时方便查找,这主要靠日常积累。这里推荐一个好的站点,中国搜索引擎指南(www.sowang.com),该站点有很多资源和检索工具的分类,并有不少经验心得。

参考文献

[1]沈红玉.网上专题信息的检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2]王颖.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和技巧[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吴东辰.国内外几种主要搜索引擎比较[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4.

[4]赵玉玲,滕飞.试论信息检索途径的多样性[J].重庆图情研究,2007,1.

[5]符绍宏,等.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校本培训的实现途径及管理策略 篇9

一、运行程序

第一步, 在教师大会上讲清行动方法和目的, 制定校本培训的相关规定。

第二步, 召开科任教师及教务处人员会议。

1.分析被培训教师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3.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步, 召开骨干教师、教务处领导会, 要求骨干教师及教务处领导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或优点, 寻找自身长处, 形成文字材料交给学校;

2.接纳被培训教师作为自己的培养对象, 不推诿, 不怕麻烦, 而且要认识到帮扶教师的过程, 也是促进自己成长的过程;

3.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及被培训教师实际拟定培养目标;

4.制定出操作流程

第四步, 骨干教师召开培训对象会, 协商拟订任务书并上交存档。双方根据条件和自身起点确定其基本任务和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发展性任务。

第五步, 由学校帮助他们建立个人跟踪档案, 设计活动、提出任务、创造机会、开展校本培训行动。

二、归类编组

被培训教师从教学设计、课堂激情、教学反思、论文撰写、教育科研, 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等方面, 选择了不同的骨干教师作为自己的指导教师, 有一人选择一人的, 也有一人选择多人的。为使这一行动更具生气和活力, 也便于开展各类活动, 学校根据登记情况进行分析、归类, 最后编成三个“结对帮扶组”, 每组分别有处室联系人, 并负责设计组织落实各类活动, 督促个人目标的达成。

三、内容活动

“校本培训”活动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两类, 其规定动作有审核教案、集体备课、送课还课、听课评课、学生工作等;自选动作则是百花齐放、实效性强, 效果显著。无论是骨干教师还是被培训教师都反映, 虽然苦点累点, 但收获却不少。

1.“规定动作”

这是学校的常规性活动, 要写入教学工作计划, 提前准备, 认真落实。规定动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审核教案。被培训教师先把要上课内容的教案写好, 交给骨干教师检查修改后才可以按照教案上课。

(2) 集体备课。年级备课组确定教学内容, 被培训教师作为执教者, 每个组员都独立钻研教材, 先行备课, 第一次讨论由执教者说课, 组内成员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第一次上课全组听课, 听课后进行第二次研讨, 讨论修改教学方案后再上课。组内研讨气氛浓烈, 大家对课不对人, 实话实说。有的老师对第二次课还不满意, 主动要求上第三次课。最后执教教师结合研讨情况整理成一篇教学案例。通过这样的实践、反思, 再实践活动使被培训教师得到了磨炼, 加速了成长。

(3) 送课还课。每个月骨干教师至少要为被培训教师送一节观摩课, 提供研究素材, 通过“说课—上课—评课”, 引领被培训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强化其研究意识。之后, 由被培训教师还课。每位被培训教师每月要向骨干教师还一节课, 本组骨干教师听课, 还可邀请其他组教师听课。通过课前、课后的教材研究、教法设计、说课、评课、撰写教学后记等活动,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4) 听课评课。以教务处领导牵头带领4名以上教师进行听课, 每周至少2节课以上, 并且每个听课教师都带有任务, 如教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态、学生练习情况、本节课效果等;课后每个教师都要指出对被培训教师本节课中的优缺点, 要改进的地方。被培训教师据此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每月至少听骨干教师4节课以上, 吸取骨干教师的教学精华, 使专业知识逐渐得到提高。

(5) 学生工作。教学工作是双向的, 所以教师必须与学生达成一致的意向,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一些学困生的思想动态,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要不定期进行家访, 每月向学生处汇报一次。

2.“自选动作”

各结对组或指导教师根据本组或培养对象个体实际, 自行设计安排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1) 问题探究。有问题有困惑, 才会思考研究解决的策略。结对帮扶组随时注意挖掘被培训教师心中的困惑, 提出日常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交给骨干教师提前准备, 再由一名骨干教师抛砖引玉, 全体成员各抒己见, 贡献各自点滴的教育教学智慧, 答疑解惑, 引导被培训教师成长。

(2) 行动研究。各结对帮扶组遵循“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基本流程, 根据教学实际, 从小角度入手, 提炼出教学中具体实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伴互助, 开展行动研究。该行动研究选题小, 时间短, 见效快。

(3) 举办讲座。各组每学期举行一至二次专题讲座, 由骨干教师轮流主持, 对青年教师采用“头脑风暴”法, 激发青年教师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走课程改革新路的热情。

(4) 备课交流。各结对帮扶组自行组织备课和教学后记活动, 包括听课笔记、读书笔记的展览, 让全体教师参观。开展自查互评、交流学习, 从而促使被培训教师在钻研教材、预设教学、拟写教案、反思教学、撰写后记、听课评课、理论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校不仅要督促各项帮扶活动的落实, 还加强考评, 以充分激发每一位被培训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另外, 骨干教师也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与被培训教师一起交流学习体会, 向被培训教师推荐教育教学期刊、论文论著以及重点文章或段落, 讨论教育教学新观点。无论是被培训教师还是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学习返校后, 都主动找结对教师交流见闻和感受, 共同感悟, 一同发展。

四、绩效考评

学校不仅要督促各项帮扶活动的落实, 还要加强考评, 以充分激发每一位被培训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主要包括:

1.行政参与。联系教务处的行政人员既是督促者, 又是参与者。主要是观其活动严肃开展, 查其成员参与程度。

2.文字资料。每次活动都要求有相关的文字资料, 并上交教科室审查。

3.成长档案。要把活动资料、考评结果存入个人档案袋中。

高校新媒体工作策略与途径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策略途径,实践

0 引言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指利用数字、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众所周知,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 创新地和重要传承地,肩负着培养代表先进思想文化的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高校师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强烈,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他们热衷于互联网、微博微信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快捷的新媒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如能顺势而为、积极引导,主动搭建“微”平台,畅通和规范师生的所思所言所为渠道,定能使新媒体成为传递正能量, 引领校园文明新风尚的重要媒介和主平台。

1 准确把握发布定位,统筹整合新媒体分众传播

(1)高校门户网站应立足“了解高校的第一选择”。 学校门户网站坚持用好政策和信源优势,主动发出主流权威声音。以院校概况、专业介绍、学校新闻、教学机构、行政办公、图书资料、教学改革等版块,提供及时权威的宣传政策信息,对学校各项工作作全面整体介绍。网站策划定位准确、页面布局合理。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自2014年以来,“学院新闻”网站发布校园快讯近300篇、“行政办公”“院内通知”发布讯息500余条。

(2)微博聚焦直播互动和简讯发布。高校可在新浪、腾讯等开通官方微博,根据微博“浅社交、泛传播、 弱关系”的性质,重点做好重大活动、会议和事件的直播工作,发布好院校动态、招考信息等方面的博文,及时处理咨询等。

(3)微信主推鲜活软文和在线服务。微信公众号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高级形态,拥有最大量的阅读群体。根据微信“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性质,高校应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重点推出即时性图文信息和移动端服务供给。以清新易读的软文包装发布院校信息,重视师生读者在朋友圈的转发传播和在线服务,并收集分析好数据。

2 做好新媒体“微”平台综合管理工作,有效驾驭新 媒体

(1)积极做好高校新媒体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学校专职管理员全天候做好网站、微博、微信等的日常运行、管理、督查等工作,并注重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至目前,学院微博微信公开发布数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院也已成为江苏教育系统微联盟成员单位。 同时,学院积极参加市区级年度优秀政务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评选活动,在评选活动中不断完善改进各项新媒体工作。

(2)注重新媒体的推广应用。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应颁发红头文件,做好对上级部门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引导全校师生主动关注本校及上级部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共同为提升高校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作努力。

(3)有效启用“今目标”管理软件。“今目标”是一套目标管理软件,它不仅为使用单位创造了一个专属的网络办公环境,更提供了一种可行可试的管理方式,同时也是辅助每一个职业人自我管理与成长的有益工具。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已正式启用“今目标”管理软件,软件“应用中心”的公告、文档、论坛、微博、关注、手机客户端等20余项功能有效发挥。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的时、度、效和“信息学院”优势。

(4)对“微”新闻联络员加强教育管理。高校应精心打造一支优秀的师生“微”新闻联络员队伍,并不断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要求和任务。“微”新闻联络员对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应保持高度敏锐性,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及时深入一线收集新闻素材,做好编辑整理上报发布工作。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 “微”新闻联络员在学院田径运动会、院系文体活动、 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等各种大型活动中积极上报新闻信息,自行编导“快闪”视频,工作成效显著。

(5)主动参与“智慧社区”管理。高校应充分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社区管理。笔者所在的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微”新闻联络员自行研发智能平台软件,并在结对社区进行演示试用,主动服务于社区管理。

3 强化互动,引导舆情传播,努力传递正能量

(1)建设主题网站,发布正面信息。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可根据学校自身特色,通过充分调研,在校园网络上设置链接各类主题网站,如心理驿站、社团资讯、阳光体育、艺术长廊、流金岁月等,主题网站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积极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在互动交流中强化舆情引导。高校应注重将新媒体作为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善于通过这个平台收集舆情、集中民意、引导舆论,借助新兴媒体,在交流中互通心曲,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主导能力,增强校园舆论的积极效应。高校可通过微博微信互动、校园访谈、各类学习沙龙、校务党务公开等各种形式,以师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和乐于参与的途径,让他们亲身感知校园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在参与中认知了解学校改革动向、发展建设等情况。同时有意识地在师生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引导师生舆论方面的作用,争取掌握网上话语的主动权。

(3)利用新媒体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使之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感。可凭借新媒体,开展形式新颖和内容丰富的活动,如Flash设计大赛、校园“随手拍”摄影摄像大赛、网络知识竞赛、“快闪”视频制作、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大赛等,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为学生创设施展才华和发挥特长的空间, 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综合素养能力。

(4)创新实践,发挥联动效应。高校可把一些重大活动作为契机,各新媒体结合自身特点,相互配合,共同发声,形成强大的正面宣传攻势。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每年迎新生文艺晚会宣传过程中,学院各媒体联合开展立体化宣传。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利用网络和客户端优势与校园新闻网联动发布新闻资讯,与 《大学时空》校报联合采访主创人员、开展深度报道, 与校园广播站、学生新媒体中心联合发布活动视频、 音频等,并通过自身的互动优势,引导师生就晚会盛况及其评价影响等进行分享交流,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在当地媒体及社会上也引起较大反响。

(5)健全校园舆论引导机制。贯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增强主动性、保持敏锐性,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消息的应急机制,发挥好互联网等新媒体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组建了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密切关注“寒山闻钟”“东太湖论坛”、百度贴吧和学院BBS等网络平台,做好师生民意反馈的引导、答复、解决,实现学院网络舆情监测与师生群众的良性互动。

浅谈解决问题策略的迁移途径 篇11

一、归纳共性促迁移

策略教学中,教材往往都会提供不同情境的问题。因此,教师如果不认真研读,策略课就很容易上成做题、讲题课,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更谈不上策略的迁移。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对相似性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把解决问题时形成策略的心理表征叙述出来,然后归纳出共性,帮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路径和基本解题模式,建构解题经验,从而有效促进策略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一一列举”时,教师可以创设不同情境,如住宿问题:“旅游团21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或2 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位,不考虑男女性别),有几种不同的安排?”购笔问题:“一种钢笔有3支装和5支装两种不同规格,张老师要购买38支,可以分别购买3支装和5支装的各多少盒?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择方法?”租船问题:“有50个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怎样租船最省钱?”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这三个实际问题进行比较。学生从中发现,可以将“38支钢笔”和“50个同学”等同于“21人住宿”,将“3支装”“5支装”和“大船坐6人”“小船坐4人”可以分别等同于“3人间”“2人间”。这类问题的共性特点是: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时往往比较困难,需要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师利用解决问题后的“归纳共性”,让学生对这类问题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策略的认识和运用能够游刃有余,为真正迁移策略服务。

二、融通知识促迁移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既有集中教学,又有逐步渗透。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渗透列表整理的策略;在认识数和理解算理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画图的策略;“凑十法”渗透的是转化策略;“做减法想加法”就是倒推策略的渗透……因此,教师不仅要将策略润物无声、不失时机地融于平时教学之中,不断引导学生萌发、积累策略经验,还要在策略集中教学时,呈现以往所学的蕴含解决策略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将前后知识相融通。

如运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先分类再一一列举。教学时,教师可以融入近似值的问题:“求近似值是2.0的最大的两位小数和最小的两位小数分别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先分两类:一类是“四舍”后近似值为2.0的所有两位小数;另一类是“五入”后近似值为2.0的所有两位小数,然后从列举出的所有小数中找到最大和最小的两个数。教师引导学生把集中策略教学中的问题和以前所解决的问题进行融通,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体验。这样,学生在解决另外的数学问题甚至其他学科的相似问题时,就会受元认知体验的启发,迅速激活相应策略,从而可以得到广泛的迁移。

三、反思价值促迁移

学习者的信念系统影响其所学策略进行迁移的动机,自我效能感是最为重要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感与策略的成功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深刻体会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才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才能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主动使用策略解决问题。而反思策略使用的价值是增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1.反思解答过程,体会策略的价值。

“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在空地上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在运用一一列举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以往列式解答的经历和运用一一列举策略进行解答的过程,感受一一列举的价值除了可以解决问题之外,还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规律。

2.反思思考方法,体会策略的价值。

“转化”的策略中有这样一道题:“有12支篮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有多种解决策略的选择,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反思哪种策略更快捷一些。 如果运用“转化”策略,可以直接用“12-1=11”来解决,而当球队支数逐渐增加时,就愈加感受到转化策略的价值所在,真正变复杂为简单。

3.反思策略形式,体会策略的价值。

同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形式也很多,各有特点,各具优势,在反思中可以彰显各自独特的价值。在整理信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策略,其形式有箭头式整理、画线段图整理等。对于信息整理来说,并不是每种画图的形式都适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体会各种整理信息形式的有效性。如“时间的问题” 画箭头整理显得清晰有效,而“送卡片的问题”画线段图整理的优势更明显。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策略的优越性,已超越了具体问题的解法,指向策略的形成与体验,使学生的思维由特殊走向一般,从而实现策略的迁移。

策略途径 篇12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氛围

翻阅《语文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其在“前言”和“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着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对于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能以一种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状态开展阅读学习,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者的首要前提是以人为本,营造民主的阅读课堂氛围。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者应充分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外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在阅读课堂中表现出的学习热情,教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与保护,促其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二、结合阅读,教会学生提问

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在阅读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提问,关键在于优化教学策略。何处寻疑?怎样质疑?学生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包罗万象,有的要兜个大圈,很难一下点到“要穴”。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动引导的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是质量观、学生观的反映。传统教育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听话,不乱说不乱动就是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知性相融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敢问的学习环境,能问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如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可提出:(1)“沉默”指的是什么?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2)“可贵”的意思是什么?(3)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又如《圆明园的毁灭》,可提出这些问题:(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2)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说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3)“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说明什么?这样的模式,简单容易掌握,学生也乐于尝试。

三、因材施教,进行阅读教学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必须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要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吃透“大纲”教材,找出其语言文字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研究本班学生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即“吃饱吃好”。

如教学《爬天都峰》,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用“犹豫”造句,我根据本班学生认知实际,下限目标定为:用课文中的内容写有“犹豫”的句子,上限目标为:自己创设情景,写有“犹豫”的句子。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二是课堂提问要分档。课堂提问的好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一档次的问题。如:哪些是课文中比较简单的理解性问题,能使其享受成功的愉快,不至于长久坐冷板凳。对有些较难的问题,教师要设置梯度,分档提问,让所有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四、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

关于读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正是这句话点明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大量阅读。众所周知,大量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同时对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如何真正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大量阅读却很不容易。新课标小学阶段的要求是:阅读总量为145万字。然而这么大的阅读量,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漫无目的泛泛而读,学生不会非常有兴趣地主动地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而拓展性阅读在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视野上所发挥的作用是阅读的延续。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将所学用于实践,学会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在开拓学生视野,获得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打开小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本文提出对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对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小学语文,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金立桃.浅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2(15).

上一篇:控制体系设计下一篇:高职资格考试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