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途径

2024-06-06

活动途径(精选12篇)

活动途径 篇1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活动应该如何开展呢?《英语课程标准》是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来设定各级目标要求的, 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 采用活动途径, 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设计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创设用英语做事情的机会。今年笔者担任的是三年级的教学, 在活动方面做了些尝试, 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活动目的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支配、控制和调节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要围绕某个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我们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活动是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而明确的目的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首要条件。

如字母教学, 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设计了以下活动:跟字母宝宝们打个招呼。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会几种简单的打招呼方式, 他们很乐意和可爱的字母宝宝打招呼, 而同时由于所会的打招呼方式不多, 比较容易掌握, 因而运用也相对自如,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这样一个活动, 让学生倍感有趣。在学这个新教材之前, 我们的学生曾经在一、二年级接触过26个字母, 但听说读写不是很熟练, 甚至由于时间的问题, 可能遗忘了部分字母, 此时让他们机械地重复字母, 学生一定会厌烦, 而在我设计的这个活动中学习字母时, 学生很感兴趣, 叫得也特别响。在说得比较熟练的时候, 我还把这些字母做成头饰, 让男女生表演字母间的对话, 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要求, 促使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更多的句型用到表演活动中来, 在字母得到了巩固的同时, 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生活化

英语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的语言知识不能在相应的语境中运用, 学生只会考试不会交流, 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 更有甚者知识学过不用就忘记了。而我们的课堂作为英语学习的主阵地, 就应该针对这种弊端, 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活动, 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中运用自己学习的语言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教“Are you…?”句型时, 第一个班我让学生之间操练这个句型, 可是学生无精打采, 甚至有人说过了还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课后反思了一下课堂设计, 就发现了问题:学生之间其实都很熟悉, 你再让他们明知故问:“你是某某某吗?”有一种为教句型而教句型的感觉。所以在另外一个班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猜一猜已经认识的课本人物, 通过听他的声音猜猜他是谁。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三、活动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 多元评价是以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础, 以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创新素质发展为根本任务, 以激励学生和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 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传统的教学都是学生来读、演、说, 教师来评价, 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听, 积极性不高。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不但可以令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评价, 并以此来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在请学生读句子之前, 先给听的同学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一评谁的语调最好, 谁的声音最响, 谁的表情最形象。学生有了这个评价标准, 在评的时候也会有的放矢, 当轮到自己读的时候就会从这几个方面去表现、提高自己, 即使是自认为读得不够好的学生, 也可以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表情或者响亮的声音, 从而提高自信。当然评价的标准也可以让学生定, 但一定要在读书活动之前明确, 以利于活动的开展。新教材从三年级起, 还特意在每个单元最后安排了Ticking time板块, 在自评表中罗列了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评价表上的相关活动, 由小组表演后再进行自评,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活动要注意延伸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 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新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学生实际, 更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但教材的这些优势光靠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难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的。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 教师必须重视课外的语言实践活动, 课余时间也可以创造这样的活动。

如教完打招呼, 可以鼓励学生如果课后遇到老师也可以打招呼。有一天早上我在楼梯口碰到班里的学生在打扫, 看到我赶忙叫我Miss Lu, 想想又补充了一句:Good morning, Miss Lu.我也回了她一句, 在走过她身边时, 余光中的她表情特兴奋。后来我在班里表扬了她, 结果来打招呼的同学变多了, 内容也丰富多了。♪

活动途径 篇2

小学教育工会是依照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的工会组织,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建立于小学内部,是教育工会组织中的基层组织单位。小学教育工会按照中国工会章程中的相关规定,在工作开展中必须履行好以下四项职能:

1.建设职能由于小学教育工会具备贴近一线教职工工作实际的特点,能够与教职工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所以教育工会要担负起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职责,确保学校制定的发展措施落实到位,及时传达和反馈教育信息,在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教育工会上传下达的作用。

2.参与职能小学教育工会是属于教师群体的工会组织,代表着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小学教育工会要调动起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在学校制定具体政策时,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尊重教职工的意愿,使校内民主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履行小学教育工会的参与职能,有助于提高教职工的监督意识,使教职工全心全意投入到学校发展中来。

3.教育职能小学教育工会要负责提高教职工的职业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对教职工进行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同时,根据教职工对精神文化、教学技能的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

4.维护职能小学教育工会代表着教职工的具体利益,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教职工为本,切实履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表达教职工的意愿和诉求,确保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会的活动创新途径

(一)创新小学教育工会学习活动

小学教育工会要认清教育教学改革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能力,增强工会干部的创新意识,使工会干部具备完善的现代教育知识体系和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小学教育工会要组织理论知识学习活动。要求工会干部必须掌握《工会领导学》、《工会学》、《工运史》、《工会法》等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向工会干部传播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使工会干部了解教育规律,鼓励工会干部为教育改革献言出力,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工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习班和讲座,借此来使工会干部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从而带动广大基层教师共同提高思想觉悟水平。由此不但能够使教师加深对工会的信任,而且还能促使工会干部融入到教师群体当中,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除此之外,可以以改革创新精神为依托,强化教育工会的自身建设,这样能够使工会干部尊重教职工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创新小学教育工会作风建设活动

学校应大力开展工会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学习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工会干部参加交流会和论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经验;为使工会干部开展相关工作时的语言更加得体,应对其进行文明礼貌用语和服务用语的培训,并对每个工会干部进行普通话考核;工会干部应针对全校教职工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相关的调研,据此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为学校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在维护学校利益的同时,维护好全体教职工的利益;会议方面要进行适当精简,尽可能少开会,必须开会时,要缩短会议时间;所有工会干部都应当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公务接待要控制好参加人数和就餐标准,绝不铺张浪费,可以减少的一律减少,并对办公费和差旅费等支出进行严格控制;要处理好大局与部门、工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杜绝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严格按照学校的安排开展相关工作。

(三)创新小学教育工会服务活动

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小学教育工会除了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引导和桥梁纽带作用之外,还要做好相关的监督与维权工作,为全校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服务和保障,借此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从而使教育工会成为教师可以依赖的和谐“家园”。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对教育工会的服务活动进行创新,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可在全校范围内实施送温暖、送爱心工程。教育工会应当建立健全困难教师帮扶机制,了解教师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时刻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每年组织一次教师体检,并定期组织为困难教师解困活动,如,以全校师生共同捐款的方式,建立资助基金,将该基金用到有特殊困难的教师身上,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教育工会的关怀。可对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并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教师子女的上学、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二,不断拓宽参与渠道,并对协调机制加以健全,当相关事项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时,教育工会要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并做好协调工作,代表学校做到“五必访”、“三必谈”“二必送”,其中五必访主要包括立功受奖必访、婚丧嫁娶必访、有病必访、有难处必访、家庭出现矛盾纠纷时必访;三必谈包括教师间出现矛盾必谈、教师出现工作失误必谈、教师闹情绪必谈;二必送包括教师调动欢送、教师退休欢送,通过五、三、二活动的开展,能够使教师真切感受到教育工会的温暖,有助于激发教师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四)创新小学教育工会维权活动

小学教育工会要切实履行对教职工的维权职能,积极开展维权活动,使教职工可以在学校安心开展各项教学工作。首先,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联系。小学教育工会要组织起广大教职工会员,了解教职工会员的实际需求,以及对教育工会职能履行的建议,做好详细记录,让教职工会员参与到本校教育工会的民主管理,争取到最大化的民意支持。其次,为教职工提供优惠服务。小学教育工会在了解到教职工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工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医院、超市、书城、商场等建立起合作关系,为教职工会员提供所需的优惠服务。如,购书优惠、治疗优惠、购药优惠、定期身体检查等,让教职工会员体会到教育工会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便利,从而增强教育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再次,加强工会维权宣传工作。小学教育工会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做好维权法律宣传,并为教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新时期下,小学教育工会要为教职工畅通维权渠道,当教职工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到教育工会寻求帮助,同时小学教育工会要认真对待教职工的求助,运用教育工会的力量与其所在学校进行交涉、协商,避免因教职工势单力薄受到不公平待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工会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结合工会发展情况,积极组织和创新各项工会活动,充分发挥小学教育工会在促进学校建设、推动教学改革、维护教职工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小学教育工会要从学习活动、作风建设活动、服务活动、维权活动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使其能够满足学校与教职工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最基层工会组织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卫.提升小学工会工作质量策略浅探[J].课外语文,2016,(04):43-44.

[2]王嘉梓.论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J].山东工会论坛,2016,(02):24-25.

[3]张淑清.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J].新教育时代,2015,(11):101-102.

[4]张恒.加强自身建设是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J].现代国企研究,2015,(10):87-89.

心理活动课的三种基本活动途径 篇3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则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也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不相同。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像、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

(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 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故事。

联想活动 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表达内心感受和经验的能力。

(2)讨论—澄清式

专题讨论 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 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配对讨论 就一个题目,先两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形成四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四个人一起协调,获得八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六六讨论分组进行,每组六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1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2 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1)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气氛。

人际氛围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能切实体验学生的情感,学生能感到教师的真诚期待,师生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的收益。

(2)角色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学生的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 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学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有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他人的了解。

角色互换 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另一个学生扮演助人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两个学生,一个是有“ 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帮助“ 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3)游戏式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

游戏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游戏的自主性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与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别人的好恶行事,当参与者在游戏中兴致很高时,其自主性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游戏的虚构性 表现在它可以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下活动,在这个情境中,不同于现实生活,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生活角色,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大家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品德优劣,只要参与进来,善于出谋献策,都会得到同伴的尊重。因为具有虚构性,在游戏中的喜哭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

游戏的创造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在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3 行为训练式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示范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比如用“大声思维”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学生大声陈述其思维过程,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示范给其他人。注意力、想像力的训练以及学习处理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时可运用此法。

(2)奖赏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学生的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粒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惩罚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要慎用惩罚,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4)契约

改革新途径——语文活动课 篇4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作为课程的一部分,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 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内容上, 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 内容显得狭窄, 有时也有点陈旧, 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 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 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因而, 它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 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 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 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 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当然, 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真正取得实效, 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 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 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 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 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相机行事, 灵活应变。

二、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 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

三、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 又切实有效

活动途径 篇5

北厍中学

一、研究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的实践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校本课程是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条件,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开展的,是满足本学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个性发展必须求诸于学生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发展。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形式。课程改革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体验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是推动其深入发展的重要策略。

二、课程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一套切合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途径与策略。

2、通过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点。

3、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

4、激发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对现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正确评价和有效引导的能力。

5、促使学校新课程的探索再上一台阶,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内涵。

三、课程实施

(一)准备阶段。

A学习培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再组织全体教师分层培训,把培训过程作为学习感知、更新观念、疏理问题的过程。

B制定方案:由各年级骨干教师会同教导处商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领会,并制定各班级活动方案。

C成立小组:以校长室、教导处、各年级骨干教师组成一个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导主任任副组长,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整合开发内容及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个领域,其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要整合,就要按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三条线索去构建,以利于同步建设。下面说明其整合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一览表 类 别 走进自我 走进社会 走进自然 目 标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初步学会生存、健体、审美的方法与技能,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关注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热爱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及民族精神,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体会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引领学生认识生存环境,了解科技进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达到自觉保护环境,在生活中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名称

冬季怎样防治冻疮、预防煤气中毒,自我救护技巧,交通安全知识,怎样防水、防电、防雷击,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零用钱状况调查、社会用字现象调查、家庭用电、用水情况调查,著名诗人歌颂祖国山河、有关描写中秋节、端午节、元旦、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诗„„

蚯蚓到底有没有视力、蚂蚁动态的研究、植物与生长环境的关系,辛勤的蜜蜂,预报天气的燕子、泉子湾的消失„„

生成的校 本课 程名 称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开发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校园课本剧;传统游戏等 自然探索等

2、根据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整合,研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今学期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由学校骨干教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的目标自编了校本课程,有《心理健康教育》、《挖掘传统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家庭教育指导》《人文北厍》等。

3、寻求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支点”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支点”,是指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资源条件与学生的经验、兴趣与需求,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的着力点,这是一个动态的“支点”。支点有3个:德育主题、心理教育、地域文化。

4、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参照以下流程进行实施

第一节:确定研究主题。

要点:研究主题的设计和确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的活动情境。

流程: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内容,小组筛选,教师引导选出若干个研究主题,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小组共同研究某一主题。如:学习校本课程《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以下研究主题:交通安全知识知多少;预防煤气中毒的方法;预防中暑的方法;家庭救护知识;提高自信心的方法等。学习《 挖掘传统节日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以下研究主题如: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搜集描写中秋节、重阳节的古诗;搜集春节对联;三八妇女节或者母亲节为母亲制作贺卡;十一国庆节办一期手抄报等。

第二节:制订实施计划。

要点:实施计划制定要系统和详实,具有可行性。主要应包括:提出问题、研究成员、具体分工、操作要领、归纳总结等过程。

流程:教师作引导、各小组讨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完善计划。

第三节:开展实践活动。

要点: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综合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教育情境中亲历、实践、体验和发展。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活动要有组织、有部署;注重资料的积累;注意学生盲目的瞎干;注意学生的人生安全。

流程:教师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学生根据计划有序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好组长的监督作用,活动可延伸至课后。

(三)总结阶段。(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开展活动,并注意成果的积累,组织学生在班内进行成果展示。(2)、各任课教师撰写工作总结或体会文章,教导处组织学习、交流、论坛,并汇总、修改、组合,探索新路子。

5、生成新的校本课程。将一些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经过补充加工,可以作为学校又一轮的校本课程。

四、主要成效: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1)增强了自信心

同学们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真实的体验,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感到自己参加活动的最大收获就是“增加了自信心”,座谈会上学生也普遍反映自己比以前大方多了,这些都表明学生感到了蕴藏 在自己身上的力量,获得了自信。(2)锻炼了社交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不断交流,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活动中的反思使他们敞开心扉, 坦诚面对自己或他人,交往更加深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不同的人群交往中锻炼能力。(3)提高了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课题实验,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普遍增强。实践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中,学生展现了自己精彩的表演,学生的研究小报,装点着的学校宣传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赢得了家长们的赞叹。

(4)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三条途径 篇6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笔者以“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生成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巧借已有生活经验,适时引导有效数学化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很多新知识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如果能发挥生活经验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几次试教后,笔者发现,对于平面图形“四边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心里有“四条边,四个角”的模糊想法,只是不太清晰,所以在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先让学生画一个心目中的四边形,然后挑选有代表性的“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通过“你认为这些都是四边形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再一次去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形成新知识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比较这5个图形,重点研究学生所认为的“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四条边、四个角。这样,在笔者的点拨下巧妙地将已有经验数学化,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二)迁移已有活动经验,生成新的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总是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体验不够,没有发现数学活动经验之间的联系,即缺乏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意识和能力而造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迁移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将已经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交流“”是不是“四边形”时,学生都认为“”这三个图形是“四边形”,而对于“ ”这两个学生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四边形”。因此,教师组织学生用“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这一已有经验去观察“”,发现它们也具备这两个特点,明确“”也是四边形,从而初步得出结论“只要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就是四边形”。

(三)填补已有经验漏洞,实现经验的增值效应

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起着一定的副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时的不利因素,避免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产生负效应。

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初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征“四条边、四个角”。数学知识是非常严谨的,这里的边指的是“直边”,四边形是一种平面图形,可学生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两个知识点。教师在初步得出这个结论后及时用反例修正完善四边形的概念,出示“”进行判断,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观察,在求异、求同的不停转换中,进一步完善、巩固四边形的概念,最后通过思考“长方体里面有没有四边形,有几个四边形可以找到”这一问题来拓展延伸四边形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真正填补了已有经验的一些漏洞,切切实实地实现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增值效应。

二、注重“做”“思”相融,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上获得的,是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做”而不思或思而不“做”,都难有经验可言。因此,活动数量的多少与活动难易的程度都不能简单地决定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多少。

(一)经历过程——“做”活动

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没有经历,一定没有经验。

例如,在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中——长方形的特征,笔者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对这5个四边形进行了观察,基本上学生都会找到“”这对好朋友。然后设计了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动,进一步认识“”的“角、边”的特征。这样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测、度量、验证等数学活动,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的特征,还有效积累了动手操作经验和初步的探究经验,这种丰富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感悟过程——“思”活动

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它不仅仅指外显的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形式的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例如,在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时,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对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很明确这样“对折”的目的,或者说这些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教师通过“这样上下对折说明了什么”这一问,让学生会动脑思考,最终得出“上下边相等”。到研究“正方形四边相等”时,大部分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两次对折,这时教师又通过“这样两次对折说明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也是分别相等的,它也具备长方形的特征。那么你们还没证明四条边相等呀”这一问,使学生不得不进行思考。于是学生在边思考边动手中,慢慢得出结论1:“再斜着对折一次”——对边相等+相邻边相等,得出四边相等。结论2:“斜着对折两次”——四边重叠在一起,这样就很好地说明了四边相等。

三、加强综合运用,帮助学生提升基本活动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运用多种经验,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综合运用的意识。

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四边形吗?你能把变成再变成吗?接着追问“为什么经过不断变化,它们始终都是四边形”,在综合运用中再次得到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在最后出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猜一猜该图形会是怎样的四边形”。从多种可能到一种可能,学生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来思考,特别是最后看到3个直角2条邻边时,学生能确定是正方形。他们用到了在前面动手折时发现的正方形特征,这样把前面获得的一些零散的、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综合运用中,经过反思提炼,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不及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内省、总结、运用,那么很可能有些经验就流失了。因此,综合运用的意识是充分建立在学生思考和操作的经验基础上的,作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

另外,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反思其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除了对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以及具体操作的经验有所感悟以外,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也能逐渐凝聚为其情绪特征的一部分并获得发展。因而,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及应用意识缺一不可。只有活动经验的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研训中心 314000)endprint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笔者以“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生成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巧借已有生活经验,适时引导有效数学化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很多新知识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如果能发挥生活经验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几次试教后,笔者发现,对于平面图形“四边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心里有“四条边,四个角”的模糊想法,只是不太清晰,所以在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先让学生画一个心目中的四边形,然后挑选有代表性的“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通过“你认为这些都是四边形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再一次去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形成新知识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比较这5个图形,重点研究学生所认为的“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四条边、四个角。这样,在笔者的点拨下巧妙地将已有经验数学化,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二)迁移已有活动经验,生成新的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总是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体验不够,没有发现数学活动经验之间的联系,即缺乏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意识和能力而造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迁移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将已经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交流“”是不是“四边形”时,学生都认为“”这三个图形是“四边形”,而对于“ ”这两个学生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四边形”。因此,教师组织学生用“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这一已有经验去观察“”,发现它们也具备这两个特点,明确“”也是四边形,从而初步得出结论“只要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就是四边形”。

(三)填补已有经验漏洞,实现经验的增值效应

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起着一定的副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时的不利因素,避免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产生负效应。

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初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征“四条边、四个角”。数学知识是非常严谨的,这里的边指的是“直边”,四边形是一种平面图形,可学生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两个知识点。教师在初步得出这个结论后及时用反例修正完善四边形的概念,出示“”进行判断,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观察,在求异、求同的不停转换中,进一步完善、巩固四边形的概念,最后通过思考“长方体里面有没有四边形,有几个四边形可以找到”这一问题来拓展延伸四边形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真正填补了已有经验的一些漏洞,切切实实地实现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增值效应。

二、注重“做”“思”相融,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上获得的,是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做”而不思或思而不“做”,都难有经验可言。因此,活动数量的多少与活动难易的程度都不能简单地决定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多少。

(一)经历过程——“做”活动

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没有经历,一定没有经验。

例如,在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中——长方形的特征,笔者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对这5个四边形进行了观察,基本上学生都会找到“”这对好朋友。然后设计了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动,进一步认识“”的“角、边”的特征。这样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测、度量、验证等数学活动,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的特征,还有效积累了动手操作经验和初步的探究经验,这种丰富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感悟过程——“思”活动

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它不仅仅指外显的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形式的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例如,在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时,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对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很明确这样“对折”的目的,或者说这些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教师通过“这样上下对折说明了什么”这一问,让学生会动脑思考,最终得出“上下边相等”。到研究“正方形四边相等”时,大部分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两次对折,这时教师又通过“这样两次对折说明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也是分别相等的,它也具备长方形的特征。那么你们还没证明四条边相等呀”这一问,使学生不得不进行思考。于是学生在边思考边动手中,慢慢得出结论1:“再斜着对折一次”——对边相等+相邻边相等,得出四边相等。结论2:“斜着对折两次”——四边重叠在一起,这样就很好地说明了四边相等。

三、加强综合运用,帮助学生提升基本活动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运用多种经验,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综合运用的意识。

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四边形吗?你能把变成再变成吗?接着追问“为什么经过不断变化,它们始终都是四边形”,在综合运用中再次得到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在最后出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猜一猜该图形会是怎样的四边形”。从多种可能到一种可能,学生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来思考,特别是最后看到3个直角2条邻边时,学生能确定是正方形。他们用到了在前面动手折时发现的正方形特征,这样把前面获得的一些零散的、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综合运用中,经过反思提炼,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不及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内省、总结、运用,那么很可能有些经验就流失了。因此,综合运用的意识是充分建立在学生思考和操作的经验基础上的,作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

另外,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反思其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除了对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以及具体操作的经验有所感悟以外,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也能逐渐凝聚为其情绪特征的一部分并获得发展。因而,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及应用意识缺一不可。只有活动经验的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314000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研训中心 314000)endprint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笔者以“四边形的认识”教学为例,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已有经验,帮助学生生成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巧借已有生活经验,适时引导有效数学化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很多新知识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如果能发挥生活经验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中的积极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几次试教后,笔者发现,对于平面图形“四边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心里有“四条边,四个角”的模糊想法,只是不太清晰,所以在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先让学生画一个心目中的四边形,然后挑选有代表性的“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最后通过“你认为这些都是四边形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再一次去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形成新知识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比较这5个图形,重点研究学生所认为的“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四条边、四个角。这样,在笔者的点拨下巧妙地将已有经验数学化,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积累。

(二)迁移已有活动经验,生成新的活动经验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总是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体验不够,没有发现数学活动经验之间的联系,即缺乏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意识和能力而造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迁移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将已经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交流“”是不是“四边形”时,学生都认为“”这三个图形是“四边形”,而对于“ ”这两个学生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四边形”。因此,教师组织学生用“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这一已有经验去观察“”,发现它们也具备这两个特点,明确“”也是四边形,从而初步得出结论“只要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就是四边形”。

(三)填补已有经验漏洞,实现经验的增值效应

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在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起着一定的副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时的不利因素,避免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产生负效应。

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初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征“四条边、四个角”。数学知识是非常严谨的,这里的边指的是“直边”,四边形是一种平面图形,可学生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两个知识点。教师在初步得出这个结论后及时用反例修正完善四边形的概念,出示“”进行判断,从“边和角”两个角度观察,在求异、求同的不停转换中,进一步完善、巩固四边形的概念,最后通过思考“长方体里面有没有四边形,有几个四边形可以找到”这一问题来拓展延伸四边形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真正填补了已有经验的一些漏洞,切切实实地实现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增值效应。

二、注重“做”“思”相融,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上获得的,是在“做”的过程中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做”而不思或思而不“做”,都难有经验可言。因此,活动数量的多少与活动难易的程度都不能简单地决定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多少。

(一)经历过程——“做”活动

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没有经历,一定没有经验。

例如,在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中——长方形的特征,笔者设计了“找朋友”的活动,学生从“边”和“角”两个角度对这5个四边形进行了观察,基本上学生都会找到“”这对好朋友。然后设计了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的活动,进一步认识“”的“角、边”的特征。这样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测、度量、验证等数学活动,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的特征,还有效积累了动手操作经验和初步的探究经验,这种丰富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感悟过程——“思”活动

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它不仅仅指外显的肢体活动,更重要的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不能只图活动形式的热闹,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

例如,在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时,绝大部分学生会进行“对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很明确这样“对折”的目的,或者说这些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教师通过“这样上下对折说明了什么”这一问,让学生会动脑思考,最终得出“上下边相等”。到研究“正方形四边相等”时,大部分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两次对折,这时教师又通过“这样两次对折说明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也是分别相等的,它也具备长方形的特征。那么你们还没证明四条边相等呀”这一问,使学生不得不进行思考。于是学生在边思考边动手中,慢慢得出结论1:“再斜着对折一次”——对边相等+相邻边相等,得出四边相等。结论2:“斜着对折两次”——四边重叠在一起,这样就很好地说明了四边相等。

三、加强综合运用,帮助学生提升基本活动经验

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运用多种经验,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也有思考的经验,更需要有综合运用的意识。

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图形。判断“”,它们是四边形吗?你能把变成再变成吗?接着追问“为什么经过不断变化,它们始终都是四边形”,在综合运用中再次得到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在最后出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猜一猜该图形会是怎样的四边形”。从多种可能到一种可能,学生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来思考,特别是最后看到3个直角2条邻边时,学生能确定是正方形。他们用到了在前面动手折时发现的正方形特征,这样把前面获得的一些零散的、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综合运用中,经过反思提炼,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提升了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不及时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内省、总结、运用,那么很可能有些经验就流失了。因此,综合运用的意识是充分建立在学生思考和操作的经验基础上的,作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

另外,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反思其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除了对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以及具体操作的经验有所感悟以外,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也能逐渐凝聚为其情绪特征的一部分并获得发展。因而,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及应用意识缺一不可。只有活动经验的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314000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三种途径 篇7

一、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操作活动是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在操作活动中感悟,积累数学经验。比如“多样化付钱购物”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我引导学生利用小面额人民币中的1元、5角、2角、1角进行“一元笔专柜”买卖活动,通过模拟生活购物场景,让学生亲历 “买卖”付钱购物的过程,感悟多种付钱方法。具体教学片断如下:

师:“同学们,在‘1元笔专柜’,你想买什么笔?” (教师让举手想买的学生自己选择想买的1枝笔)。

师:大家看看,这枝1元钱的笔,怎么付钱?

生1:我用1张“1元”的来买。

师:“还有同学想买吗?不过这次要用和刚才那位同学不同的付钱方法才能买!”

生2:我用10张“1角”的来买。

生3:我用2张“5角”的来买。

生3:我用5张“2角”的来买。

生3:我用1张“5角”、2张“2角”和1张“1角” 的来买。

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同伴的不同方法交流,积累了“多样化付钱购物” 数学活动经验。

又如一年级学生获得“数得快”的数学经验,我先让他们在同一时间数26根小棒,结果有人数得快, 有人数得慢,我分别请速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数的方法,有的一根一根地数,有的两根两根地数,还有的三根三根地数……通过比较数数方法,学生得到“数得快”的经验:几根几根地数比一根一根地数数得比较快,但是几根几根地数容易出错,要量力而行。如果只告诉学生“数得快”的方法,而不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难在内心深处建立起“数得快”的真实体验。而“数得快”的初始经验积累,对数大数过程中,十个十个、一百个一百、一千个一千个地数的方法认识,将会直接受益。

二、在探索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加深体验。在探索过程中,学生除发现知识规律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发现方法,进而获得发现知识的一般规律,做到 “鱼”和“熊掌”兼得,积累发现知识规律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剪拼、验证等探索方法, 发现总结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反思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悟出通过“转化”方法探索知识规律的普遍经验。又如: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日》新课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统计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时,学生感到人数较多,不便统计。讨论得出可以分小组进行统计。而小组活动就需要有学生询问调查组内成员的生日分别在四季中的人数,有学生根据调查情况作记录。统计探索过程,需要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安排谁来调查,谁来数,谁来记,并且怎样数,怎样记(共同商讨数与记的方法),最后得出统计结果。这种为了共同目的,组员既分工又合作,谁也离不开谁的统计经验就是学生在经历统计探索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算法多元化”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说都是通过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的,虽然每种算法不一定学生都能经历其探索的过程,但是当学生有最少经历一种算法的探索发现过程之后,通过分享交流同伴不同的算法,在比较中体会,同样获得不同的算法体验,建立起“算法多元化”的认识。 比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教师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短片的播放, 让学生寻找和捕捉短片中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根据问题,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并估算答案的范围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尝试计算。在学生汇报算法后,发现有多种的算法,并通过验证这些不同的算法都是正确的。学生在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 积累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多元化的经验。

三、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问题解决不仅是学生获取新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非常有效的途径。有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有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例如: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文具店》一课,已知“每块橡皮0.2元”,面对“4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这个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过程,接着“分享结果”过程如下:

师:我们小组内已经交流了各自问题解决的方法,接下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各组推荐的几种算法。

生1:0.2+0.2+0.2+0.2=0.8 (元)。

师:这是用我们学过的小数加法来解决问题,边学边用,值得大家学习!

生2: (在黑板上板书)

(解释) 先用2×4=8,再用0×4=0,小数点落下来。

师:模仿学过的整数竖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思路是可行的。但是究竟结果对不对,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和同学或老师继续探讨(本课教学内容是小数乘法之前的准备课,不要求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同学们,实际上这样列也是在求4个0.2的和是多少?

生3:,4×2角=8角,8角=0.8元。0.2×4=0.8 (元)。

师:为什么要把0.2元转化成2角?

生3:变成我们学过的乘法来计算。

师:你们能将新知转化旧知解决问题,真不错!

4生4: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投影演示如下)。

师:这名同学是借助图形来计算0.2×4,请你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4:先画出0.1,就知道0.2;4块橡皮就是画4个0.2。看图就知道是0.8元。

师:你借助老师课前提供的练习纸上的方框图, 用画图解决问题,很容易看懂,这个方法真好!

以上展示的方法,是学生最原始的解决问题的做法。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交流,充分认识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这种解决问题经验的获得就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三个有效途径 篇8

一、活动前的用心准备。

准备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区域材料的准备。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1. 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我们的区域设置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商量领他的小伙伴在班上做好事,积极上进,后来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可见,班主任应该多用赞扬来代替批评,这样不仅可以指出他的缺点,还可以把他的缺点变成优点,为班级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2. 换个方式指出不足。

一些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也先用赞扬的原则,但他们在赞扬之后却来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有的学生一听“但是”两字就反感,认为老师前面讲的表扬是言不由衷,是批评的前奏。其结果,不但批评不会收效,反而使前边的表扬也被学生理解为虚情假意。

如果不用“但是”这一转折词,效果就可能不同。例如教育一位只顾学习、自私自利的学生,老师对他说:“你的学习成绩很不错,如果你能多团结同学,多关心班集体,相信你会更受同学欢迎。”这样的间接提醒,比“但是”后面直接批评的效果要好,学生也乐于接受。

3. 循循善诱,少用问号。

一些班主任习惯于以各种各样的问号来批评学生,诸如:“你这样做于你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这样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吗?”等等。这种批评是教师镇住学生的绝好武器,但却不大为学生所接受。

笔者曾遇到一起老师和学生的冲突,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口角,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什么打人?”学生说:“他先骂我父母。”“他为什么只骂你父母,不骂其他同学?”学生无话可答,便与老师发生顶撞:“你为啥只批评我?”结果,批评教育成了僵局。笔者也曾遇到过类似一件事,了解了情况后,对两位学生说:“我知道不能全怪你们中的任何一个,我也知道,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是故意要破坏纪律的,但你们这样做,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而且靠打架和骂人来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也不大好吧?”教师循循善诱的谈话让学生感到尊重和信任,所以两位同学很快向老师、同学承认错误,并和大家一道去专心听课。

四、力求恰如其分的善后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习惯上总是把批评看做贬义,所确定,采用固定与灵活设置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巧手区”:使用汤勺勺豆子、系鞋带、编辫子等;“益智区”:用小木棍排序粗细长短、加减编应用题等;“表演区”:蚌壳做成沙球,竹块做成快板等进行打击乐等。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或室外。另外,还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我们充分利用特定的空间和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作作品。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我们都考虑到孩子们对活动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共同把活动室装扮得生机盎然。

2. 材料投放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提供多层次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以受到批评后,感情上不免发怒、不平、焦虑,所以,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注意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在公开场合批评学生后,要诚恳地和学生交换意见,向学生征询你的批评与事实是否相符,请他谈谈受了批评后的想法,并和他一起寻求改正缺点的方法、途径。

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忽视这种批评的善后工作。事实证明,做不做这种善后工作,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就是不一样。有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各科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在课堂上出现违纪现象。为了煞煞他的傲气,我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批评了他一通,本希望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更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做批评的善后工作,结果事与愿违,他产生了对立情绪,甚至对该老师所任的语文课也反感起来,语文成绩直线下降。

另一位同学,老师对他的批评更严厉,但由于吸取了上次批评的教训,老师注意了做好善后工作,诚恳地告诉他老师批评他的苦心,并委婉地表示老师对他的特别关注。结果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语文成绩也因此而逐步提高。

所以,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五、批评的大前提:以爱心和诚恳作为前提。

任何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都应该注意这样一个前提:以爱心和诚恳作为前提。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怀着爱心,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易接受,同时,班主任还要有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态度。批评不是主人对仆人的训斥和责备,不是为了把学生搞得灰溜溜,而是师生心灵之间上的互相沟通。所以,批评时要诚恳、有善意,以便让学生心服口服。

总之,教育有法,却无定法。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艺术。应该说有一千个班主任,便会有一千种班主任批评教育的艺术与技巧。但我认为一千种班主任工作批评教育艺术与技巧的共同之处是,都有一颗爱心。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2)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除投放平时所学的知识的有关图片、桌面玩具等,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3)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探索区里应特别注意)。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在考虑与主题活动《树》相结合的同时,我在探索区中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树叶变色”的小实验。活动开始,5个小朋友兴冲冲地到探索区中,将各种树枝、树叶插进红黑蓝墨水中,然后很认真地观察,可是等呀等,仍不见树叶变色。树叶变色需要一段时间,我及时引导这5个幼儿先到其他区域活动,等到快结束时再来观察。这使我体会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小实验应放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在探索区中,要选择和投放易发现结果的活动材料。

二、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组织与指导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在这个环节里,活动完全是自由的。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幼儿的主动参与。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时要以幼儿和幼儿的学习为出发点。以往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挥下进行,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幼儿在自己调颜料进行蓝印花布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颜料调得太稀,印出来的花布颜色较淡、还不够匀称;调得浓一点,印出来的花布色彩较艳丽、画面也比较漂亮。这里,幼儿通过自己发现、探索、讨论、总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学会了学习。如果老师只限制他们固定用一种方法,则幼儿的情绪和活动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另外,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质量。如何体现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地选择并进行区域活动呢?我们采用“进区卡”这一形式,即每个幼儿活动前带着贴有自己相片或座位号的小星星或花卡等,自己想玩什么区域活动时就把卡放到该区的标志袋中。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采取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每次活动前,老师将上一次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一下,幼儿明确了活动的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就能进一步调节自己的行为。

2. 教师的协助参与。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是“催化剂”,其工作是协助幼儿沿着兴趣的方向发展,善于捕捉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导向新的游戏。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给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你所认为的,那样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或者出现厌烦情绪。在一次活动中,动手区中提供不同质量的纸让幼儿折纸,6个小朋友折出小动物、飞机、轮船等。宝宝盯着手里的三只分别用报纸、图画纸、牛皮纸折成的小船发呆。我轻轻走过去“你在想什么呢?”“我在想,如果这三只船放到水里,谁跑得远?”“那我们试试吧。”我带着他往水槽走去,其他小朋友也跟了过来。我把水槽蓄满了水,宝宝将三只小船同时放到水里:“哇,报纸小船怎么一下子沉下去了?”“图画纸小船也沉了。”“牛皮纸小船最后才沉。”……此时,如果我强制宝宝“现在是折纸时间,要专心想折出什么,不要想别的……”就会大大降低他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使他出现厌烦的心情,而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许他按自己的设想活动,同时又适时地介入,留有余地地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这种有意义的讨论和探索的活动使幼儿的思想火花碰撞并得到升华,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地催化了他们对经验的掌握,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后的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开展区域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也是区域活动的结束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提供充分表现、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激发其参与再次活动的欲望。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评价,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结果,更应侧重活动过程。

1.幼儿的自主评价。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的需要。区域评价是为下次活动出谋划策,鼓励幼儿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协作创新,发挥区域活动的魅力。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而且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通过集体和个人、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的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掉缺点,使幼儿在评价环节中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

2.教师的全面评价。

区域活动的讲评是在幼儿近一个小时的个体操作活动后的集体谈话,一方面以针对个别的方法,用“迁就”幼儿的姿态,另一方面本着渗透教育目的和面向全体的意图,以“集体”的形式存在的教学。它是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发现能体现自己教育目的的内容,快速地进行一定的组织后开展的活动,有一部分是即兴的,对教师的灵活机动性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英语课外活动教学的途径和问题 篇9

关键词:英语,课外活动,素质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任务目标, 感受成功。通过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能接触到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信息资源;学生的参与意识随之不断增强, 交流方式也将由课内活动的单、双向交流, 转为多向交流的方式。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巩固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而且还能拓宽学生视野, 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激发学生学英语的乐趣,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1.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含义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范围之外, 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更具体地说,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编写的教材之外, 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特长, 发展学生的智力, 根据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参与的原则, 在课余或节假日中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包括小讲台, 班、团、队活动, 体育活动, 科技文体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和本校传统活动等。

2.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1) 课外活动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用的过程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这就要完全改变传统教学中“讲解—教授”, 把语言当做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 使其成为懂得如何处理学习问题的学习者, 获得主动探究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

(2) 课外活动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把课外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互动”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课外活动变为课堂的延伸, 让课外活动成为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交往—互动”意味着教师从主体地位转向同伴角色。这样学生才能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张扬个性。语言知识学习应立足语言实践活动, 要杜绝传授, 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交往—互动”能否真正开展起来, 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有兴趣和是否有能力参与课外活动。

(3) 课外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过程

英语课外活动是面向全体同学语言能力, 而且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 促使学生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康发展。英语课外活动不仅关注全体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格的养成, 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2,3]。

3.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语言实践机会, 让学生加强训练, 从而有利于巩固、扩大并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扩展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真正的实用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 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开展英语课外活动有助于因材施教, 发挥每个学生各自的特长和爱好, 施展他们的才能;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还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陶冶道德情操提供了广阔天地。总之, 课外活动搞得好, 能营造浓厚的校园英语学习气氛;又给学生提供了表演的大舞台, 使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英语课外活动的种类

1.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语言环境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多种媒体引入英语课外活动, 是英语活动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性。在英语课外活动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这个利器, 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 使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 从而提高课外活动的效率。如看了一段录像或电视把声音去掉, 让学生借助画面, 发挥想象并用英语表达, 这样多媒体为我们创建有力的、生动的学习语言环境。

2.表演课本剧, 激发学习热情

开展课本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外语比赛是搞好英语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课本剧的表演能使课外活动气氛活跃, 兴趣盎然, 使学习轻松愉快, 使之内容生活化。通过学生的表演将英语知识与表演技能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口语交流, 不但能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如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的The Sun;the Wind and the Rain一课, 在pair work, group work中, 学生交流意见, 互相提高。在学生的表演下, 课文变得妙趣横生, 使人忍俊不禁, 太阳的高傲自大, 风的不甘示弱, 雨的谦虚谨慎, 以及顽皮的小孩, 让大家捧腹大笑, 同时对这个寓言故事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本内容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学生发挥了想象, 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表达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表演中, 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表演, 增长知识, 激发兴趣。

3.通过开展英语沙龙活动, 创设语言环境

外语学习不是几天就会掌握的语言工具, 学习英语是一个量的积累, 而后获得质的飞跃的过程。外语教学要体现外语的交际性和文化性[4]。就是说, 我们要了解英美的语言文化, 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正如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一样, 在一定的程度上讲, 我们并不单纯缺少语言环境, 而是缺少创造语言的环境的意识和艺术。所以, 建立学生开口的自信心, 寻找文化差异, 使外语水平从量变向质变转化。我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走出去”, 即让学生参加社会上办的各种英语的乐趣活动。活动中让学生准备好一些问题。带着问题与别人交流思想并设计一些活动。双方互相表演, 活跃气氛。这样, 随着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增多,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随之高涨起来。

4.举办英语手抄报,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技能是提高学生各方面技能的前提。制作手抄报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先展示一张设计好的手抄报或订的各种英语报, 分析排版、设计的思路, 让学生模仿着先做一张。随后给学生更多种的设计素材, 让他们学着做。最后, 引导学生拓展进取, 自行排版设计。这样, 学生设计出来的手抄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使许多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同时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5.参观访问、实地调查

学校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是极富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 能使他们了解实际生活, 对现代化建设有切身感受, 从那里吸收丰富的思想营养, 比听讲、阅读更具有直观性。青少年生活经验范围狭小, 对于课堂上所学习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缺乏亲身体验, 这种缺陷可通过参观来克服。书上难懂的问题, 在参观旅游中由于亲身体验, 就成为极其清楚和极容易理解的问题。而且参观旅游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之外还可增加学生见闻、开扩学生的眼界。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是发展学生思维, 开阔视野, 增长才干的窗口。教师作为英语课外活动的设计师, 应注重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5]。

6.创造良好家庭的教育氛围

英语的课外活动会占用学生的课于时间, 有的家长认为课外活动是无关紧要, 简直是浪费时间。就可能出现许多干扰搞好课外活动的因素, 因此要搞好英语课外活动当然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为了营造出良好的家庭的教育氛围, 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动员工作, 分别召开学生和家长会, 说明搞好英语活动的目的、要求、好处和困难, 引发学生兴趣, 激励学生积极投入, 求得家长支持, 化阻力为助力。在家庭教育氛围影响下, 家长可以当课外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当活动的组织者, 这样会让英语课外活动搞得更好更出色。

三、英语课外活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我们常常把课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准备。尽管如此, 在具体课外活动中, 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老师注意。

1.认真准备

在进行每一次的课外活动之前, 认真准备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也许在课堂上能够运用自如。但是, 在具体实践中也许还没有经验, 会不知所措。所以, 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讲解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得到老师的指导后, 自信心会得到加强, 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许多, 从而也就会影响到学生今后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在参加课外活动之前也要有充分的考虑, 要把活动过程计划的更周密、更细致、更完善, 要尽量多的想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 也要想好应对的措施。活动之前多与同学商量, 同学也许会有比较好的建议, 这些建议对学生顺利完成课外活动有很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 也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保证课外活动的圆满完成[6]。

2.精心组织

一旦确定了要进行相应的课外活动, 就一定要精心组织。任何一项活动, 没有精心的组织和准备, 就不能取得圆满成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 设计出相应的课外活动。要制定出具体时间、地点。要确定课外活动方式、参加人员、指导教师。同时要设计出课外活动的实施步骤。在实施课外活动时, 要给学生讲明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活动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一小组要挑选出自己的小组长, 负责组织本小组的课外活动的实施。为了开展好英语课外活动, 我们每学期在制定个人教学计划的同时, 应该有目的地制订出英语课外活动计划。这类计划的制订, 要以调动全班同学的活动积极性为前提。一次活动内容不能过难, 要易于不同程度的同学接受, 而且活动项目要少而精。

3.认真实施, 适时指导

在具体实施课外活动过程中, 要认真实施, 适时指导。在指定地点、时间参加人员集中后, 指导老师宣布课外活动的具体内容, 讲明该课外活动的实施步骤, 具体方法, 注意事项。英语课外活动小组的建立, 一般是挑选小班里英语成绩好, 各种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领导人, 要求全体同学都参加到各小组里, 而且小组人员不固定。根据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或者其他方面的要求随时调整, 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训练对象、练习对象, 会经历比较多的实践经历。这样能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还训练了同学们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7]。

4.认真总结

每一次课外活动结束后, 老师全面的总结, 表扬表现比较好的小组和个人。每次活动开展之后首先要算出成绩, 排出名次, 公布获奖名单, 以资鼓励。然后再由老师或者同学们自己推选出的评委认真总结, 肯定成绩, 指出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纠正错误, 进行认真的书面小结, 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今后改进办法。

四、结语

课外活动是课内活动的延续, 如何搞好课外活动要通过教师、学生、社会、家庭的紧密协作。搞好英语课外活动能够促使学习英语达到在玩中学, 学中玩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提高全民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黄英.浅谈形成性评价.英语辅导报:初中教师版[N].2003-2004, (18) .

[3]关峰.浅析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J].科技信息, 2009, (34) :391, 394.

[4]姚荣.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内涵与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5, (6) :34-35.

[5]程绍彬.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学位论文, 2007.

[6]王增昌.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先于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教育理念———陈雷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之一[N].中国教育报, 2003-11-26 (T00) .

活动途径 篇10

一、研究教材, 寻求“优”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 是跟随教材即课本而走的。它是依据一定的模式, 而不是凭空乱学。所以, 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里, 把教材的内容统观一遍, 寻求一种好的、高质量的教学方法, 不能呆板地照本宣科, 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其主动学习。例如, 在教学生学习几何图形时, 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 找出各种形状的物品, 在自己动手感觉这些事物的过程中, 不仅让他们认识了教材上说的几何图形, 并能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动手, 可以去感触学习书上没有描述的其他几何图形。通过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学习, 更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在不断动手动脑过程中, 让学生感悟到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为今后学生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 促使学生把感性的知识整理、归纳、上升为理性的知识, 更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知识点串接, 让学生动手动脑

经过大量的数学活动, 学生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点, 可是这些东西都是零散的、不连贯的、粗浅的、浮于表面的, 没有逻辑性。之前我们就强调过数学是锻炼逻辑思维, 可这些东西没有逻辑性怎么办呢?所以, 需要教师指引学生通过复习巩固知识点, 把零散的知识点连贯起来, 引导他们在理解这些知识点后能够融会贯通, 把知识点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在学生连接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加强了他们逻辑思维的锻炼, 强化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 数学活动中, 测量不规则物品的体积。在几何学中, 我们只学习到了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或者可以通过很多拆分方法把不规则体拆分成规则的几何图形, 运用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那不能拆分的东西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多动手, 可以利用溢水法求体积。像这种活动,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 加强知识点的巩固理解。在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也促进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加强运用, 把理论用到实践中

当学生累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经验也就只存在于学生的脑海中, 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 就没能得到升华。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运用, 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在数学实践活动中, 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大脑思维的动力, 是学生学习的源泉, 是学生学习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实践活动作业, 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 让学生做一张统计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会认识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去了解这些数据应该怎么统计。在统计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分析的形式也不一样, 会促进他们多元化地学习。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处理, 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得出大量的信息, 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量化意识。在实践过程中, 数学活动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升华, 加强他们的理解记忆, 在以后的生活中, 碰到类似的问题, 通过大脑的反射, 就能快速地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 不仅是教师在课堂上演讲, 而且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只有形成了这种经验, 学生对于数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难点, 才会自觉地去摸索解决方法, 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让自己的数学知识呈螺旋式的增长。教师应该通过这些方法, 加强锻炼学生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袁仕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四个“着力点”[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 2012 (12) .

[2]刘加霞.对“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与形成的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1 (12) .

[3]王崇先.浅谈小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途径 篇11

一、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积累直接的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类常见的数学活动,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累直接经验,获得对事物的初步感性认识,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重要的经验基础。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拿出纸张(长方形、正方形)或图片,通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写出相应的分数。这里的“折一折”与“涂一涂”都是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直接经验,有利于建立分数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9+几”一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棒),动手“摆一摆”,这里的“摆一摆”也是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通过“摆一摆”积累直接经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化“凑十”的过程,达到掌握“凑十法”的目的。

二、经历数学观察的过程。积累间接的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动手操作外,观察也是一类常见的数学活动。在数学学习中,观察常常具有某种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和取向,因此,我们称之为数学观察,通过数学观察所获得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如果教师让学生拿出长度分别为3cm、5cm、8cm的三根小棒去围三角形,那么学生获得的就是直接经验。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在“围成”三角形的心理驱动下进行动手操作,同时,J、棒的长度常常存在误差,因此,经常导致一些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成”了三角形,直接影响到后续归纳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导致学生对“3cm、5cm、8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数学结论产生争议和困惑。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直接在屏幕上演示长度分别为3cm、5cm、8cm的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学观察,就会直观发现3cm和5cm的两根小棒与8cm的小棒正好“重合”在一起,很容易就能得出“3cm、5cm、8cm的三根小棒不能围三角形”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学生是基于通过数学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而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

以上例子说明:数学观察与动手操作同等重要,都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两种途径获得的经验有所区别,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是直接经验,通过数学观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它们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三、经历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积累抽象的经验

抽象是数学知识产生的重要途径,在“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小学数学知识本质上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抽象。就如,数是量的一种抽象,方程是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等量关系的一种抽象,几何图形是物体外部轮廓线条的一种抽象。这些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实质上就是从生活事物到数学结论的数学化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抽象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是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0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整体情境(小猫钓鱼)”到“局部情境(袋子和鱼)”,再用“圈圈”表示“袋子”,用“圆片”表示“鱼”,最后用“数学符号”表示“鱼的数量”的全过程,这里的“局部情境”已经舍去跟鱼的数量无关的属性,它就是“整体情境”的一次初步抽象,“圈圈”是“袋子”的抽象,“圆片”是“鱼”的抽象,“数学符号”是“鱼的数量”的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完整经历了一个从生活具体事例到数学符号表征的逐步抽象过程,积累了抽象的经验,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重要的思维基础。

四、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积累归纳的经验

归纳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推理形式,它常常通过对一些特殊事例的分析,归纳得出所有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得到一般性的数学结论。在小学数学中,常常通过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得出具体的数学结论。如在“数与代数”领域中,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比的基本性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等:“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内角和,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体的体积等。

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三角板(学具)的内角和问题,通过对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观察计算,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性质——内角和都是180度,从而获得了重要的数学猜想——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然后,再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计算进行验证,最后就能归纳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接着,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否具有同样的性质,通过对三类三角形的验证,最终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的一般结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在以上探索过程中,学生就充分经历了一个从特殊事例到一般结论的过程,积累了归纳的经验。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归纳的经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积累转化的经验

转化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而且是一种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进行转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常常是把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把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问题,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转化”得以解决,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把“9+几”的问题转化成“10+几”的问题,把“减法计算”的问题转化成“加法计算”的问题,把“300x800=?”的问题转化成“3x8=?”的问题,把“表内除法”问题转化成“表内乘法”问题,把“小数计算”的问题转化成“整数计算”的问题,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问题等。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把“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问题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问题,把“三角形(梯形)的面积”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问题,把“圆柱体的体积”问题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问题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这种“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积累转化的经验。

活动途径 篇12

一、通过活动途径,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课前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我在课堂教学前, 通常采用多种活动协调课堂环境,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每天我们在英语课前利用三分钟时间进行英语对话、朗诵、唱歌等简单的口语活动, 使学生融入到英语的环境之中, 这样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同时, 更能感受到英语语言所带来的乐趣和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

英语课堂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英语教学实质是交际,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这种交际包括听、说、读能力的培养, 而这种培养更离不开活动。英语教学就是通过这些交际活动, 使学生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通过活动途径,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和参与这种交际, 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在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Is this yourpencil ? 时, 我设计了“找主人”的活动, 把学生的学习用具放在一起, 让他们询问这些实物的名称与主人, 学生分别在小组里展开口语交际练习。通过这个活动, 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 What’s this in English ? It’s a pen.How do you spell it ? P-E-N . Is this your pencil ? Yes , it is.No , it isn`t .并且能够熟练地区分文具名称和物主代词, 对特殊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这些枯燥的学习变得容易而乐趣。

二、通过活动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教学本课的内容, 更要注意新内容与旧知识的结合, 课本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既要照顾知识的连贯性, 又要兼顾语言的交际性, 必须做到学与用有机结合。

在学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This is my sister. 时, 每个学生分别从家里带来家中的照片, 对家庭成员进行介绍, 他们不仅仅限于本单元的句型, 而是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例如:I have a happy family . This / That is……She /He is……I love my family . 等等。虽然学生的这些语言很简单, 但是对于初一的新生来说, 能够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了交际任务。

在学完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Where’s my backpack ? 时, 要求学生自己创设情景对话表演。在这次交际活动中, 学生的对话各有特点, 情景各不相同, 并不仅限于卧室, 有的在商店, 有的在餐厅, 有的在放学的路上, 而表达的内容生动, 有趣。通过这些活动, 使他们把学过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到交际活动之中, 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所以, 在每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 都要进行总结性的交际活动。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 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 积极思维, 表达思想, 既用本单元的内容, 又能根据所掌握的旧知识适当地创新。

三、通过活动途径, 培养学生的书面运用能力

加强写的技能的培养, 达到听、说、读、写的完美结合,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这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 又要有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这一能力的培养是最困难的,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 更离不开活动, 通过活动途径,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完成了这项任务。

在笔者所教的两个班中,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的不同, 能力的不同, 为他们制定出不同的写的目标。这就要求所定的目标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目标稍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但不能太高, 目的是使他们经过努力而能够达到。最后使他们既懂得英语的规律性, 又明白这一语言的灵活性。在这一点上, 笔者也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在掌握单词的练习中, 组织了“单词攻关, 争夺小红旗”活动, 一次就能达到目标者, 争夺两面小红旗, 及格者得到一面小红旗, 补救完成目标者仍可得到相应的红旗。这项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你追我赶, 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开展了“小翻译”、“小记者”活动, 通过这些以书面材料为主的活动的开展, 让他们在感受英语快乐的同时,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和帮助, 使他们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完善自己,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篇:说课论文下一篇:传统养生类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