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途径

2024-06-20

农业途径(精选12篇)

农业途径 篇1

摘要:本文从风险的本质出发,结合农业风险的特点,从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农业经营风险进行量化研究,为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一、风险的界定

“风险”一词来自英文单词“Risk”,迄今为止,对风险做出比较系统、完整,并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绝对公认的定义并不多。目前,关于对风险的定义及其特性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如何规范与测度不确定性;二是风险有哪些不利的后果;三是风险的真相或它的真实性是什么。美国学者海恩斯较早地提出了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描述,他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并被广泛接受。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它意味着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偶然性的因素用以划分风险的不同性质,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而定。如果某种不确定性发生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分担。”著名经济学家弗兰克·H·柰特在其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把可能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把不能用大数法则进行分析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真正的不确定性。而且提出只有不确定性才是真正利润的源泉的风险学说。美国著名风险管理学家威廉姆斯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关于某种给定状态下发生的结果的客观疑问。”国内学者西南财经大学卓志教授认为:如果说“风险是损失的机会”,损失的机会本身的含义不明确,倘若机会指概率,那么当损失的概率为0或1时,损失不可能发生或者损失必然发生,这种描述混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本质区别,风险可以度量,而不确定性不能度量。他认为,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定义:一是从易于定性分析的要求来看,风险可以描述为与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从易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风险可以描述为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对以上这些国内外流行的观点进行归纳,可以得出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2、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在风险结果的不确定性、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及发生状况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相对差异;3、风险具有可测性,风险的可测性奠定了风险处理和管理的量化基础与方法运用。简而言之,在严格理论意义上的风险就是可以测度的损失或者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分类

国内学者对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研究多见于对农业风险管理中的农业保险、农业风险的形成机理以及对策建议的理论研究上,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对农业风险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从产生来源讲,可分为生产风险(因其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故又被称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制度风险、信息风险、资产风险等;从风险性质上讲,可分为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按来源的不确定性可分为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这种划分一般应用于农业保险研究领域;按损失和收益状况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损失是否可以转移分为可分散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其中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被广泛应用,这是因为从农业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基本上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农业风险的成因,有利于提出农业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泛泛而言,这些分类都是有道理的。但严格地按照风险本身的定义来讲,有些分类是不严谨的。从农业风险的产生原因来进行分类,表面看上去似乎合理,也合乎我们的习惯。但是,如果从目前对风险的定义和理解出发,这种分类是存在问题的,很容易使初步接触农业风险的人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到以识别、估计、评价和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当中去。

本文力图以对农业风险的度量为目标,把农业风险缩小在它的两个主要领域:生产和流通领域。在生产领域中,农业生产者主要面临着由于自然因素而产生的农产品产量实际与预期的偏差,称之为农产品产量风险。在流通领域中,农产品的流通主要受到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不利偏差,称之为农产品流通风险。为了适应量化分析的要求,本文把生产领域的风险限定为产量风险,把流通领域的风险限定为价格风险。

三、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度量

(一)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

风险度量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大量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以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测算指标,使风险分析定量化,据以确定风险的大小或高低。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风险度量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必要时借助计算机完成。

1、用方差或标准差度量观察值与期望值的偏离程度来测度风险。根据本文对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定义,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计算实际损失(收益)与预期损失(收益)的偏差以表示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大小。这也是经济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如凯恩斯就用平均报酬的可能偏差来衡量投资风险。希克斯和马尔切克把报酬的方法看作风险,马尔柯维和托宾则把方差视为投资风险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讲,标准差的单位与损失的单位相同,易于比较风险和收益的大小,因此我们用标准差度量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σ:收益的标准差(风险值);Ri:第i种实际收益的观察值;R:预期收益;n:观察量。

2、预期收益未知情况下的修正。上述公式假定预期收益已知,而且每一种实际收益发生的概率均为1/n,更一般的情况是,预期收益未知,每种实际收益发生的概率不同。因此,一般更为常用的方法是用样本的期望值作为预期收益来计算总体的无偏估计:

σ:总体标准差(风险值);S:样本标准差;Ri:第i种实际收益的观察值;Pi:第i种实际收益的发生概率;预期收益(样本的期望值);n:观察量。

3、多种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组合。上面为单项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一个农户所有农业经营项目的风险由所有经营项目风险及其之间的相关程度决定。即:

σ:农户农业经营项目组合收益的标准差(风险值);σij:第i项风险标准差和第j项风险标准差的协方差;Pij:第i项风险标准差和第j项风险标准差的相关系数;xi:第i项风险占风险组合的比率;xj:第j项风险占风险组合的比率;n:一个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组合项目数。

(二)定量分析的缺陷

1、当各个期望值不同时,标准差的直接比较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应使用标准差的相对指标,即离差系数或标准差系数才具有可比性。

2、标准差指标体系评估风险是以风险事件的正态分布或服从于正态分布为前提的,否则,计算出来的标准差(风险)是没有意义的。而正态分布只是事物的一种状态,不是全部,所以用标准差作为风险评估指标,只有在事件概率分布满足于正态分布的条件,并且人们追求的目标是稳定的情况下才正确。

3、标准差公式基于风险的定义: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也就是说,它只可用于可计算的不确定性(或可保风险)。农业生产经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里还存在着不能定量分析的其他因素,企图较精确地量化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但目前仍未取得明显成果。

(三)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

用标准差衡量风险虽然看似可以提供一个风险大小的尺度,但基于以上测度模型的缺陷,其有效性一直被质疑。再加上真实的样本数据难以获取,所以人们也常用定性的方法预测风险,以弥补计量模型过于严格的假设和许多根本无法量化的风险度量的不足。因此,对于不可量化的风险,一些专家提议,估计这类损失发生的概率可采用定性方式:

1、风险事件不会发生;

2、轻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发生,但不大可能现在发生,或在将来发生;

3、中度发生。风险事件已发生过一次,但预料将来某时还会发生;

4、高度发生。风险事件已发生过多次,预计将来仍会经常发生。

虽然这种方法不如定量方法那样精确,但它的优势在于:对有关风险的信息质量要求不高。

四、一个分析框架设计

(一)某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的收益风险度量。

下面假设该农户单位时间内(1年)农业经营过程中影响产量、价格的风险只有四种可能的情况出现,是离散型分布,采用定性分析估算其四种发生概率对应的预期产量或者预期价格。

假设该农户1年后的农产品(假设共有n项农业经营项目)产量和价格会根据未来不同的情况而变化,不同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对应不同的预期产量和预期价格,设影响产量的风险事件不发生时的产量值为常量Q0,影响价格的风险事件不发生时的价格值为常量P0,以定性分析的原则对不同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下的对应产量值和价格值做如下假设。(表1、表2)

根据表1、表2,可以得出在影响产量和价格偏离的风险事件不同发生程度情况下的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收益情况。(表3)

(1)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预期收益:

(2)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收益的方差:

(3)农户单项农业经营项目价格的标准差(收益风险值):

(二)某农户所有农业经营项目的收益风险度量。

收益风险由两个因素决定:(1)组合中各个经营项目的风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构成比例(以w表示)——分配在各项收益的比例。

经营项目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是各单项经营期望收益的加权平均,权数为该单项项目占组合的比重。设组合中有n项经营项目,则:

经营组合的方差不是各单项方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还要受到各资产之间的协方差的影响,具体为:

假设某农户同时种植了农作物A和农作物B,一年的总体收益中40%来自于种植农作物A,60%来自于种植农作物B。即:

这便是农户农业经营一年最终的风险值。

五、小结

本文对农户农业经营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风险进行区分,将其划分为产量风险与价格风险,针对目前风险定量分析的实际可操作性,从中观的层次用定性分析其风险发生情况,再用定量分析其收益风险值,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结合,最后再对农户所有的农业经营项目风险进行组合。这一创新将有助于深入我国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的量化研究。

农业途径 篇2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突出重点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中的产业步子怎么迈?靠谁来拉动?如何开拓市场、赢得市场?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为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提出了目标、要求、实现形式,提供了拉动力量、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发展品牌农业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在农业已从产品时代进入了商品时代期间,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还必须进入到品牌时代。品牌竞争,是包含了产品质量、价格、包装、贮运、服务、生产方式、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竞争。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拥有市场就能把产业做大做强,就能拉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增收,有了品牌,结构调整就能调得动、调得准、调得深、调出成效。

所谓品牌农产品,是指农业各产业质量水平高、消费信誉好、市场占有率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产品。她是农产品精华,也是农业资源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水平的象征,是市场和消费者喜爱的“宠儿”。因而,品牌农产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奋斗目标,质量要求,实现形式。

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1、品牌农业是农业结构性调整的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而要进入市场首先就得要有一个好的品牌产品,品牌产品一经形成,市场销路就会不断的扩大,从而自然会带动某个产业的大生产、大发展,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的行政干预。

2、品牌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发展品牌农业,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

3、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当今的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产品、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与市场紧密联结起来,把小而全的小农经济引到区域化专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经济上来,还可以通过农业品牌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牵头,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巫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我县地域条件不好,交通不便,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薄弱,农业长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我县又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粮、油、生猪、果、茶、中药材、水产、蔬菜等。如何把这些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为此提供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已获得农业部、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有一定数量都有一些知名度。但这些农产品在新的市场分工、竞争与合作中,市场占有率低,不是有质量无规模,就是有规模无质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名牌带活一个产业。把现有的龙头企业盘大盘强,将带活相关产业,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期的历史时期中农村经济工作,要确立品牌农产品战略的发展思路,通过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民增收,培植更多财政税源,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实现富县裕民奔小康的目标。为此,必须解放思想,牢树四个观念: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把重点放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个新的增长点上;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大抓特抓名牌农产品的发展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三是名牌农产品必须同时具备优质化、规模大的条件才能享誉市场,增加效益;四是培育名牌农产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等于扶持农民增产增收。这四个观念概括为:把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放在名牌农产品开发上,把着眼点放在形成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上,把后续点放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上,以名牌农产品战略来促进全县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横向来看:与其他区县相比,我县的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生产规模、企业营销能力,产业化程度远不及万州、涪陵的榨菜、江津的米花糖、忠县的豆腐乳。这些也是重庆市名牌和农博会名牌。我们的差 1

距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利益关系不紧密,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带动能力目前较弱,普遍存在有质量无规模,有规模无质量的现象。②扶持重点不够突出。我们的产业相对分散,特色产业、优势产品不够突出,没有集中人力、财力突出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③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费用过重。④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县地方性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末进入起步阶段,无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设备。

三、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

实施品牌农业的总体目标应是: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使产业化组织的产品质量效益和加工增值能力有一个大提高;产业化组织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的农业产业带初具规模;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趋于完善,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品牌农业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全县农业整体竞争力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品牌农业战略的基本思路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名牌农产品企业为龙头,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动力,以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牢牢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就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一批品牌要有一批规模性的生产基地和几个龙头企业及几个畅销的市场渠道。

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的主要途径

(一)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业主

龙头企业是名牌农产品的有效载体。在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同时,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住机遇,促进龙头企业有更大的发展。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大移民,加入世贸组织和粮棉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多下功夫,防止盲目地“多角经营”、上项目、铺摊子。鼓励具有品牌优势、比较优势的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通过兼并、联合、联营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发展龙头企业,企业家至关重要。龙头企业的经营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严于律已,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经营者正确处理与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的关系,为企业家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善管理、办事公平、作风正派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加大对名牌农产品企业的扶持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不管什么所有制和哪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能够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使农民从中真正得到实惠,就应该大力扶持,当前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继续抓好农业部等八个部门制定的关于扶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政策的落实;二是按照WTO规则的要求,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办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切实加强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1、突出区域布局。农业部和重庆市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布局》,将我县的马铃薯、山羊、土鸡被列为重庆优势产业带。这标志着全县农业布局将面临大调整。按照县上提出的经济布局,各地一定要迅速调整区域性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要服从国家、市、县产业布局大规划,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放弃忍痛放弃,该重组的要优化重组,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要集中精力,整合资源,聚合资金,坚持不懈,把优势区域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布局的大优化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凡列入生产基地的区域,禁止一切破坏产地环境质量的其他项目上马。县里各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

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予以重点支持。

(三)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发展“公司制”和“合作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继续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名牌农产品不能“躲在闺阁无人晓”,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活动开展宣传,三是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四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商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和档次。

(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农户和企业是品牌农业的主体,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把保护和调动农户及企业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品牌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从农户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及时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大支持力度。县委县府应把名牌农产品开发工作纳入各部门、乡镇目标考核内容。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应列为届期目标任务,将此项工作抓出成效。做到领导精力、部门服务集中到具体的产业、产品、品牌和区域上,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领导和工作专门班子,负责到底,落实到底。在近年内每年从农发基金中挤出部分资金,对获得市级和国家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企业优先列入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待;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参照其他区县的做法,以奖代补,无论国有、民营企业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在尊重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农业途径 篇3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0-02

摘 要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1 我国农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徑

1.1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

1.2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

1.3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1.4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迥异,尤其是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行政区的农业结构却高度同质化。1978年,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占农业80%以上,占59%,22个省的粮食占种植业80%以上。据统计,各省同质化程度超过9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同质程度高达99%,而且东三省与长江流域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相似程度也接近98%。农业结构没有反映地域差别,也没有反映产品差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上述地区的同质化迅速降低,各区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全国范围内形成大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主产区,既发挥了规模优势,也发挥了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还大大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促进农业技术的变革。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的区域布局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

2 总结

农业途径 篇4

关键词:设施农业,宁夏农业,发展,重要途径

设施农业是集人工设施、先进栽培技术与经营管理方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它可以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束缚, 达到农产品速生、高产、优质、高效、节水、避灾等目的, 还可以使光热、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突破干旱等因素的制约, 改变农业增长方式, 构建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1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具有4方面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适宜, 中卫市日照时间长, 热量资源丰富, 昼夜温差大, 无梅雨台风, 不潮湿, 作物病虫害少, 土壤、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好, 工业污染少, 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和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良好的前期基础条件, 宁夏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已达到3.3万hm2;农业科技研究领域广泛,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设施农业主导品种突出, 茬口安排灵活多样。

2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基本内容

宁夏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地位和规模已经形成, 要在继续抓好枸杞、“清真”牛羊肉、奶业、马铃薯、瓜菜5大战略性主导产品和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等6大区域性特色产业工作的同时,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 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设施园艺、蔬菜、花卉、养殖等多样化发展, 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提高产业集中度, 逐步构建起符合市场需求、特色优势鲜明、规模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宁夏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宁夏十年九旱, 这是区情, 宁南山区和中部干旱带, 地理条件复杂, 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 先点后面、先易后难, 逐步协调发展。设施农业要依水而建, 选择栽培耐旱的农作物、节水型的农作物, 对有水源保障的地方, 在固海扬黄灌区、红寺堡等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 集中连片, 日光温室和大小拱棚结合, 建设规模较大、标准较高的设施农业基地, 大力发展节水效率高、生产效益好、技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旱作农业区要集中打井建窖, 挖掘地下水、蓄积天上水, 建设以大小拱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设施生产基地。

3 建立设施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1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大力支持和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在资本投入方面, 宁夏的设施农业经过几年的发展, 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 但由于发展投入高、成本大, 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规模发展的能力不强, 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 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民投入为主体, 社会各方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投入新机制。农民投入;政府要不断增加对设施农业专项投入, 以项目带动发展;实行以农招商, 要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 创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设施农业园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进行土地经营权的依法有偿转移。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吸引各界人士来宁进行设施农业投资, 集中连片租赁土地, 进行规模发展。

3.2 重视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

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 对农业新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除了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外, 更主要的还要依赖于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 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 使农业增长方式由单纯的依靠资源, 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组织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包村、入户, 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推广农业新技术, 帮助农民解决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能力;建立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进行各种设施农业新技术应用, 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效应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3.3 搞好市场营销, 提高产品商品率

设施农业是具有高度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产业。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效益, 在产业布局上要扩大优势农产品种植栽培规模,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以优取胜”。充分发挥地区产品比较优势, 把市场多元化战略与开拓重点市场结合起来, 建立有效的优质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 全面提高宁夏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 以村或乡为单位成立销售服务中心, 对同类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相关部门要开通设施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 促进设施农产品的销售工作, 保护农民利益;在产业大县和主销地, 要加快建设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 为农民提供方便的农产品销售场所, 降低销售成本, 提高效益。

3.4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灾害高发频发的国家, 宁夏更是干旱少雨、风沙频发、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 设施农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的产业。因此, 政府适时调整惠农政策, 对规模经营的设施农业予以适当补贴支持;要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增加新的农业保险险种,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建立牢固的设施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推进设施农业向农业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途径 篇5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国幅员广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样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针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吸收传统农业好的做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各地区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18.95,0.00,0.00%)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如今,中国原生态的农业耕地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生态耕地成为生态资本。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落后地区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不足,但在生态资本方面,却具有相当的优势,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中西部落后地区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和强大发展的能力。

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发展?四川省蓬溪县给出一个漂亮答案:发展效率、和谐、持续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途径及效益探析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途径;效益

过去20年以来,广西恭城县生态农业异军突起,创造性的开辟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恭城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十分值得推广和普及。本文以恭城县为例进行分析。

1.恭城县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

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恭城县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和经济资源禀赋,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牛(猪)—沼—果—林模式。

1.1猪—沼—稻(农作物)—果—鱼模式

恭城县有丰富的小河溪流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淡水鱼养殖条件。目前,全县有15%的农户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利用人畜粪便作沼气池原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沼液用于农作物杀虫、沼渣用于施肥、喂鱼,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1.2猪—沼—稻(农作物)—果—菇(菜)—蚯蚓模式

采用这类模式的农户主要分布在城镇附近,利用城镇旺盛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种植蘑菇、菌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蚯蚓喂猪、鸡、鸭。该模式是一个物质流封闭循环链,具有相对稳定性。

1.3牛(猪)—沼—果—林模式

恭城县有大面积山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果园、畜牧业自然地理条件。该模式主要由山区农户采用,能够用来发展经济林、果树产业,采用农户约占6%左右。

2.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恭城生态农业围绕沼气池建设展开,通过结合地方农业特色和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生态健康发展。总体而言,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沿着以下几条路径推进:

2.1大力推行以沼气为主的新型能源

过去以来,恭城县农户生活能源主要以木柴为主,这导致本县森林资源滥砍滥伐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不断恶化农业生产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恭城县自2000年以来开始大力推广沼气、发展小型水电站,以缓解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在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恭城县逐渐形成了“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新格局。

2.2开展农作物秸杆还田培肥工程

将农作物秸杆沤肥提升土壤肥力,可以有效降低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恭城县秸杆还田率超过90%,适用田地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有学者估算,连续三年进行秸秆还田造肥,土壤有机质增幅能够达到0.22%~0.48%,这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还有利于改良耕地土壤土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2.3推广和普及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作物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部门提供准确的病虫害预报服务和除害技术指导,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药,降低不合理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开展土地普查,结合具体耕地土质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平衡施肥法,避免过度施肥、盲目施肥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2010年,全县组织500人次农技人员深入到农户指导病虫害和平衡施肥,全县水浇地施肥面积183公顷,平均每亩增产5-7%,平均每亩节省化肥成本110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2.4普及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

2000年以来,恭城县开始大力普及和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剪枝、嫁接,改善果树采光、通风条件,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果树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县共已有3763公顷果树采用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通过科学栽培和施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法,大大减低了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生产安全性、环保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

2.5加强增幅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恭城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将农村能源推广、科学种田、无公害种植技术普及纳入到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当中。同时为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例如金融政策、水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政策基础;在资金方面,县财政就生态农业发展编制了专门的预算,仅2012年县财政直接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资金就有700余万元,主要用于沼气池建设补贴、新型种植技术补贴和无公害施肥技术奖励等。通过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本县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

3.建设生态农业的效益分析

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恭城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又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自然、人口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总体来说,恭城县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生态农业发展效益:

3.1生态效益

恭城县通过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有效化解了农户能源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冲突。截止到2012年,全县林地面积16.7万公顷,较1990年增加了3.8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8%,较1990年增加6.2个百分点。农村绿化率超过96%,草地面积超过2000公顷,生态林面积达到6.95万公顷。水土流失、干旱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废旧矿山开垦面积达到573公顷,开复率46.1%。2013年,恭城县被国家环保部评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县。

3.2经济效益

自2000年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以来,全县农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户收入增收明显。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为3012元,较2000年增加了1560元;生猪出栏45万头,肉猪出栏28.9万头;果园种植面积2.3万公顷,水果总产量38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1倍和19.1倍。2000年以来,全县果业产值增加22.2亿元。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比从2000年的35%下降到2012年1.2%,脱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3社会效益

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首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恭城县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其次带动了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让广大农民更加意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今后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打下了良好群众基础;再次,进一步促进了本县人口结构优化,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为计生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通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改进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提高了政府威信力和形象,为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

4.结束语

广西恭城县作为不沿边、不沿海、不沿铁路和公路国道的“四不沿”山区县,是广西有名的“老、少、边、山、穷”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子,不仅脱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而且也为其他县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可以说,“恭城模式”是走可持续协调发展道路的具体工作体现,十分值得肯定和推广。(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韦复才,周游游.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J].中国岩溶,2013,25(4):282-287.

[2] 恭城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恭城县志[M].南宁:西人民出版社,2010,106-161.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途径及措施 篇7

1 何为农业面源污染

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 单通俗地说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口的污染源, 如工矿企业污染, 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口, 如农业生产污水的排放。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 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 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土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 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1]。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两大块:一是外源性污染, 包括耕地周边工矿企业产生的污染物、生活污水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 以及经济林生产投入的大量化肥, 还有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时使用了比农业上使用的更剧毒的农药。这些外源的物质本身不是农业生产本身必要的, 更不是农业生产本身产生的, 但是由于流经了农田, 最后产生的污染就计算在农业面源污染上了。二是内源性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投入品中的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 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成因和成分。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不一样, 它并不是天天产生排放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借助降雨或排水将地表存留的有机物、肥料、农药等带入水体, 引起水体污染。因此, 假如在旱地, 没有形成径流的情况下, 是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的。

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成分主要是:COD、总磷、总氮和氨氮这四大类成分, 这四种成分实质上就是我们农业生产上的“养分”, 排到水体去, 才叫“污染物”。COD (化学需氧量) 实际上是一个在实验室检测数据, 就是对水体有机物含量的一个衡量指标, 比如一个器皿里装了10公斤含有机物的水, 需要使用氧化剂 (如高锰酸钾) 进行氧化反应去除水里的全部有机质, 需要多少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 然后通过计算折算成需氧量, 比如折算后需要1000毫克的氧, 那么这个器皿里的水COD就是1000毫克/10千克=100毫克/升, 也就是说每升水需要100毫克的氧来去除有机质, 数值越高, 说明水里面有机质含量越高。COD对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机质把水体内的游离氧全消耗掉了, 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缺氧。例如把未经处理的猪粪投到水里面, 会发现水里的鱼会浮上来, 就是这个道理。目前COD水体排放的国家标准是40毫克/升以内。氨氮是液态氨和一价铵离子的混合物, 它对水体的影响就是我们常说的水体富营养化, 它主要对藻类和某些水生植物有害, 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分[2]。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一是间歇性, 没有形成径流就没有污染物排出;二是不确定性, 排放口不确定, 简单比喻就像瀑布一样, 径流小的话就是一个小口子排放出去, 如果径流大的话, 就像瀑布一样展开来了;三是面广, 只要下雨, 农田全部在排放污染物;四是单位量小、总量大;五是对水体来说是污染物, 对农业来说是养分。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达到1320万吨, 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 农业源总氮、总磷分别为270万吨和28万吨, 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4%[3]。这说明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

1) 是外源性污染控制不力。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 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 比如集镇、城镇以上的污水处理, 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建设部门在主导, 农村环境保护又是由环保部门在主导, 河道环境又是水利部门在主导, 而农村垃圾处理却是由农工部在主导, 农业部门的职责就在农产品产地, 在土地上种植了农作物、果树的, 才是由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产地是一个受纳的主体, 如果某个外源环境环节控制不力, 农产品产地就很容易受到污染, 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 铁、锰、铅矿资源的不合理开采, 只重经济利益, 不顾环境保护, 给农业生态带来严重影响, 造成水土流失, 含有大量重金属的污泥、污水冲入河道, 淹没良田、鱼塘、污染农产品等。比如灌溉水的问题, 从水库出来以后, 沿途被工矿企业或者别的渠道污染, 农田灌溉水就受到污染了, 例如赣东北某河流域, 由于上游铜矿企业影响, 整条河流域, 水体重金属污染明显, 利用该河水进行灌溉, 造成了土地被重金属“镉”污染了。所以外源污染控制不彻底, 整个农业生产环境就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 是农业内源污染控制效果不明显。农业源污染主要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带来的粪便、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2010年全省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的30%和27.4%。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弃之不用, 或一烧了之, 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凸显, 特别是近十年来, 农业种植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逐年提升, 普遍存在重氮轻磷钾, 重化肥轻有机肥, 肥料施用不合理, 化肥利用率只有25%—30%;农药使用量增加了30%, 且利用率低, 约70%的农药散落于环境中, 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较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基本上处于自然降解状态, 特别是塑料袋、农药包装物等有害垃圾大多随意堆放。但是在农业生产内部畜牧、水产、土肥、植保还有农村能源有针对性在同一个区域内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整治的效果不明显。

3) 是农产品产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化肥、农药对农业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 但盲目地过量使用化肥以及施用不合理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地板结、肥力下降, 而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 未被利用的部分则通过径流、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 饲料的非法添加和兽药、除草剂、鱼药的滥用, 还有不合格、假冒伪劣的投入品进入农田, 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越是在农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追求农业作为现代产业的增长, 其结果就越会导致化学品等各种投入的增加, 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 农业和农村也就越失去可持续的基础。我们粮食的增产, 除了科技贡献之外, 基本上是靠大量地投入化学品来达到的, 这就造成整个土壤肥力的下降, 农业变成不可持续的了。我们能明显感觉得到, 一干旱几天之后, 土壤就很“渴”了, 它的保水能力特别差, 保墒保肥也都不行。所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 我们的资源环境容量已经顶上了天花板。今年政府也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 推行供给侧改革, 让土壤有个生息的过程。

4) 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未关注到田间生态系统建设。近些年来, 国家不断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但是在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 尤其是在做高标准良田建设的时候, 却未关注田间生态系统的保留和维护, 用现代化的大型机械把大片的耕地推平, 横平竖直地砌上水泥预制水沟, 铺设水泥机耕道, 原有的耕作层破坏了、塘堰都给填掉了、斗农毛渠系统简化掉了、沟渠水生动植物消失了。在农村长大的人就非常清楚, 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在田间里已经做了很多原始生态工程, 每隔多少亩一定是有一个塘堰的, 在农田水利里, 排水跟灌溉水都有一套渠道系统, 就是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 池塘、塘堰作为里面的调节功能, 把斗、农、毛这三个部分无缝地进行了连接, 它可以避免过多的灌溉直接排到水体去, 而是通过这些塘堰的调节后再往下游进行灌溉;同时, 因为这些塘堰里面有水生植物、水生动物, 就对污染物有一个削减的过程;还有就是在干旱的时候可以进行应急灌溉, 有些大的池塘可以装下几千立方的水, 这些东西毁掉非常可惜。

3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 近年来, 农业部门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在化肥施用、农药使用、提高病虫防控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兽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 使用、畜禽粪便处理、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防控策略: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治理。在区域、流域内集成减量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控制、减少污染, 在减少外源的情况下, 将所有技术、措施在一个区域内进行集成,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生态功能的恢复, 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源头控制, 有关部门对进入农田的污染物进行控制, 包括配合有关部门对假冒伪劣的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控制, 这是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 而且其并没有什么养分。

过程削减, 包括畜牧系统的养殖标准化建设, 我们自己做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植保做的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工作, 土肥做的测土配方施肥, 水产做的水产健康养殖等等。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工作过程当中, 就是在作减量的技术, 就是让农业生产需要的养分能进行成分利用, 合理使用化学投入品。还有一个过程削减也比较关键, 就是田间的生态系统, 就是在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前, 通过田间的水生植物、动物进行一次吸收削减之后再进入水体, 这就是两个方面的过程削减。

末端治理, 因为必须在末端汇集到径流产生的水, 还要有一定面积的土地或湿地进行吸附之后再排入水体, 既要有条件, 也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有几个防控观点: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不像工业污染那样可放、可控、可治, 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说, 对农业面源污染应该只能控制和减少, 既然没法根治, 那么我们就控制它、减少它;二是治理起来必须是以区域、流域为单元, 采取多措施、多技术集成, 刚才我们谈到了一些减量技术, 这些减量技术在某个地块集成或者在某个区域内单独使用都达不到任何效果的, 所以我们必须以区域、流域为单元来进行治理;三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必须是以源头控制、过程削减为主, 辅以末端治理, 有条件的开展末端治理。所以我们要更加关注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土壤保水、保肥、保墒能力的建设,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四是农业部门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将养分保留在田间, 避免对水体的污染, 所以我们不仅仅讲要合理使用化肥, 也要提高农作物对养分的利用率;五是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影响最大的这个观点有待于商榷和观测, 排放量不是入湖 (河) 量, 农业面源污染对于水体污染的实际贡献率, 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外源污染实质上不能记在农业面源污染里面, 它只是通过田间排出去形成污染的。

4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政策。

1) 高层推动、部门配合, 控制外源污染进入农田。这就要求我们政府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各部门要有相应的分工, 要形成合力。农业生产者和公众要共同参与, 归根的落脚点还是农业生产者, 要主动地去规范生产行为, 规范投入品的使用, 自觉地去维护生态环境, 广大公众发挥监督作用, 因为农业环境的破坏毕竟是影响到大家“舌尖上的安全”。既然农业面源污染是不可根治的, 所以财政投入必须是持续的, 整个治理是一个技术、措施的集成, 而且是年年都要去做的, 所以说整个投入应该非常大, 而且还要进行一个持续的投入。

2) 种养结合、区域循环, 走持续发展之路。按照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 在一个区域内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把种植和养殖之间打通起来, 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 这对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将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恢复田间生态系统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注重田间生态系统建设, 尤其现在做现代农业园区或高标准良田建设的时候, 一定要把农业环境保护这个元素融入到里面去, 不仅仅在对土地去掠取, 还要有可持续性的考虑。还有土壤养分计划的理念, 要在农业生产中更多的关注土壤养分, 制定实话土壤养分计划, 走持续发展之路。

3) 立法保障、依法保护, 有效防控污染。通过立法, 对农业生产者的行为进行约束, 对农业废弃物的“收、储、运”建立一个长效的支持体系, 或者对随便乱排乱放的行为进行惩罚。为了有效防控污染、治理污染, 国家在二三年内先后密集地针对大气、水体、土壤环境出台了三个“十条”, 不但目标明确、措施全面, 关键是处罚犀利。这将会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 对各个部门的压力也是非常大。“大气十条”要求农业部门重点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技术指导工作。“水十条”明确农业部门负责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广水产健康养殖。“土十条”提出, 全面落实严格管控,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则可以说是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尚方宝剑。

摘要: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多年的实践和思考, 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存在问题, 有针对性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策略、防控政策。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途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棋棋, 张春平, 于兴修, 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 2013 (3) :772-778.

[2]章芹, 朱永恒.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及综合治理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16) :56-58.

浅析山区农业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增收增效,现代农业园区,广元七绝

广元古称利州,地处四川盆周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 历史上都是川陕甘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革命老区和盆周山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素有 “ 入川门户,蜀北重镇”之称。 1985年建地级市,辖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和昭化、朝天、利州三区,幅员面积1.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4万,农业人口245万,现有耕地面积234万亩。 近来年,全市坚定不移地实施“ 生态立市”战略,着眼农业产业化,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以特色农业为方向,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突出生态特色,积极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增收增效新途径,有效推进山区农业长足发展。

一、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现状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广元紧紧把握调整农业结构这一主线,按照“ 面向市场、因地制宜、政府引导、群众自愿、 合理规划、特色多元”的原则,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主攻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将农产品好的调多、多的调好、品种调特、质量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一是农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2013年农业增加值94.31亿元,增长3.6%; 农民人均纯收入6442元,增长14%。 二是特色种植业发展迅猛。 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着力发展绿色、特色、生态产业。 2013年,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288万亩。 其中,核桃127.5万亩,实现总产量6.4万吨;新栽油橄榄1.8万亩; 新建猕猴桃基地8万亩,实现总产量7.8万吨;茶叶产量6200吨;烟叶产量20万担;新建蔬菜基地55.3万亩,实现总产量230.4万吨。 三是畜牧养殖业不断优化。 培育出一批以“ 剑门关土鸡”为代表的特色畜禽产品。 2013年共出栏土鸡3020万只, 生猪405万头; 水产品产量达5.6万吨,产值8.2亿元。 四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广元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8%以上,排名稳居全省前列。

2、农业园区初具规模。 广元坚持“ 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的工作思路,围绕“ 3+5”现代农业产业结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现代农业园区。 一是产业集中连片。 目前已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61个,核心面积达61.8万亩。 二是生产要素集聚。 共培育入园企业1个、农民合作组织160余家,整合各类国家项目资金35.7亿元,吸纳社会资金30.8亿元,总投入66.5亿元。 三是设施配套齐全。 共建道路1206公里、蓄水池2253口、沼气池15590口,整治山坪塘1795口,配套渠系1298公里。 四是辐射带动强劲。 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强力引擎,共覆盖7县区115个乡镇24万农户。 五是民居风貌优美。 对园区范围内的民居进行高标准的风貌塑造,共计改建1万余户。

3、科技水平逐步提高。 广元立足本地实际,深挖农业潜力,在科技示范、农技推广、农技培训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科技推广成效明显。 2013年, 全市推广50个农作物主导品种和30项农业主推技术。 推广粮经复合套作技术,建成“ 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46万亩;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控、三诱杀虫等技术,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45个、25万亩;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43万亩次,免耕覆盖51万亩;推广新型农机具1.1万台,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9.7%。 二是农技培训扎实开展。 广元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72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施了知识更新全员培训,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 三大”培训工程。 培训新型农民1.13万人, 培训骨干农民1.907万人,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5.79万人次。 三是土地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27.47万公顷,产量148.8万吨,与2007年相比,粮食播面增加2%,产量增长8%,粮食单产明显提升, 土地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4、品牌打造成效明显。 广元坚持“ 一主一园三突破”的三农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以“ 三品一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成功打造出一批以“ 广元七绝”为主的特色品牌。 一是创建区域品牌。 2009年12月,在深入分析本地农业资源和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整合“ 广元七绝”区域品牌,广元首个区域品牌由此诞生。 在西交会、西博会、农交会等大型会展上,“ 广元七绝”光彩夺目,赢得各级领导、品牌专家、媒体精英的高度评价。 2014年1月,“ 广元七绝” 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二是培育驰名商标。 2010年1月,“ 川珍”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 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广元市“ 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此后,紫云猕猴桃 ( 2011.12) 、苍溪红心猕猴桃( 2013.12) 、朝天核桃( 2013.12) 也先后获得“ 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目前,广元获“ 中国驰名商标”产品4个,“ 四川名牌”产品18个,“ 广元知名品牌” 75个。 三是打造地标产品。“ 广元七绝”产品均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广元橄榄油、剑门关豆腐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困难

1、产业总体规模需扩大。 一是特色产品产量偏低。 2013年陕西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28.6万亩, 总产达40万吨, 广元全市红心猕猴桃总面积26万亩,产量仅9.2万吨。 二是经营主体缺失。 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大,在家务农者多是老人、妇女,劳动能力低下且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有效接受新观念和新技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经营方式落后。 大部分种植园区由农民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大多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受资金、规模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合作组织运行困难或名存实亡,难以发挥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产业发展基础需提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 渠系、防旱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靠天吃饭” 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土地综合利用不够。一些适宜园地、林地的沟、坡、 滩被闲置,不少可以开发的荒山、荒坡未得到开发利用。 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 广元地形地貌复杂,地块较小,在客观上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展作业的空间。 部分农民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农业机械推广受阻。 四是土地流转不畅。 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户土地流转没有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送不出去就撂荒,忽视复种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信息化程度较低。 广元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初级阶段。

3、龙头企业实力需增强。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27家,其中国家级仅2家、省级仅24家。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 大多数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的要求规范企业管理。 三是企业技术力量薄弱。 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与科研部门联系不紧密, 局限于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简单合作方式。 四是企业融资困难,抵押不足,担保又难。 企业没有充足的抵押品,或信用状况不透明,难以找到金融部门认可的担保人。 五是企业家进取意识不强,存在小富即安的求稳心态。 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老板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怕担风险,对扩大规模、上项目异常谨慎。

4、产品研发力度需加大。 一是产品品种单一。 广元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无法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 二是产品效益较低。 产品多以原生形态、原料的形式简单出售,产品利润低,创利创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环节分割严重。 产品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建议

1、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依靠争取项目、 创新措施和整合项目等途径加快推进10个万亩亿元园区建设工程。 适度提升已建成的生产基地, 杜绝重建轻管,坚持谁享受、谁管护。 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 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 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 推广应用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改良生态环境、培肥耕地实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努力提高农民各项收入。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依靠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等, 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合组织。 积极培育农村专合组织,逐步形成“ 专业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三是完善“ 三农”投入机制。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并轨。 严格兑现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四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 找准对象,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深入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方式,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在用地、资金、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搭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转化。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成本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 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是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途径。 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环境,改善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推动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

4、积极打造广元特色名片。 一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引进购买、自主研发,充分挖掘“ 广元七绝”等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 二是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体系。 完善“ 广元七绝”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落实产品安全生产,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实施产品质量追踪,树立高质量产品形象。四是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集散地、中转收购点和季节性交易市场, 与大型企业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探究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 篇9

1 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循环农业定义

循环农业是一条崭新的理念, 它是兼顾资源、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农业技术创新, 利用循环经济和延长产业链条理念, 调整农业发展方向,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农作物能量的多级利用, 以求能源损失达到最小。在整个循环中, 尽量减少有毒物质的应用, 最程度的保护环境, 做到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实现农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保证生活环境的优美。从而达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新农村建设能够和谐发展。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循环农业的道路

我国利用非常有限的土地和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总人口量1/5还要多的人口,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粮食问题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问题, 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粮食问题不解决, 一个国家就不能稳定, 不能发展。我国有约四分之三的人生活在农村, 一直以来农村人口收入增长都小于城市人口收入增长,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农民单纯依靠农业增收的途径十分有限, 再加上资源的日益贫乏, 环境的持续恶化, 使农业资源日益萎缩。在此状况下, 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能够使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保证十三亿人口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循环农业的特点, 正符合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 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循环农业的道路。

1.3 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循环农业为农业向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通过技术创新, 实现生物质等可再生资源代替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 低级资源代替高级资源, 通过农业生态链的延长, 使能量利用率提高, 增加了农产品的产出。进而实现农业生产潜力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产出增长的统一。人类生存的根本就是农业, 在自然界中, 没有哪一个物种像人类这样对自然界有如此大的影响, 人类高居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说, 循环农业的能否成功, 关系着人类和自然能否和谐相处, 关系着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

2 对循环农业的实践

循环经济在我国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创造出了三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一是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局部循环模式;二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内循环模式;三是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模式。2010年以来, 茂县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现代农业基地强县以奖代补项目”、“特色水果标准化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项目”等项目的实施, 重点开展田间路网、水网、绿色防控、土地整治、培肥地力等工作。建设了16个现代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园、26.6678hm2木耳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33.333hm2南庄有机羌脆李生产示范基地, 并在此基础上, 辐射带动了3 000hm2特色水果、3 666.667hm2蔬菜产业的发展。在这16个现代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园, 蔬菜平均亩产量要比一般生产高出1 500kg, 667m2收入将会增加1 800元;同时水果的产量比一般生产高出500kg, 每667m2收入将会增加1 000元, 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3 循环农业发展的领域及方法

废物利用方面:在广大农村, 每到夏季就雾蒙蒙的, 那是农民为了省钱省力焚烧秸秆, 焚烧秸秆害处很大:一是对大气造成污染, 二是高温造成土地营养流失, 再者容易引发火灾。针对这个情况, 各级乡镇政府派专人阻止农民焚烧秸秆, 但收效甚微。从循环农业的角度来看, 以此为突破口, 寻求秸秆的高效利用, 将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在农村, 养鸡场粪便往往造成环境污染, 而大力发展沼气池, 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 粪便在沼气池中经过发酵, 不仅去除了臭味, 还更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 发酵产生的沼气则可以用来做饭、照明。不仅变废为宝, 保护了环境还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只要遵循循环农业的理念, 积极去想法处理, 就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在节约水资源方面:农业是用水大户, 传统农业都是漫灌, 利用率只有13%, 大量的淡水资源都被浪费了, 借鉴国外的经验, 采用喷灌, 滴灌的方法, 利用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不仅大大提高淡水利用率, 还节约了劳动成本。

结束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渐渐枯竭, 能源问题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从循环农业中, 人们找到了应对办法。笔者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农民一定能从循环农业中获得巨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德敏, 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 2012 (11) :8-9

农业机械的节油途径与技术方法 篇10

一、农业机械节油的基本途径

1.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各类农用机械进入千家万户, 发展势头有增无减。但很多人购机后未培训先上岗, 不知道机器的性能, 不知道新机磨合规范, 不知道换机油, 不知道保养, 没有检查调整过气门间隙, 也没有保养过空气滤清器,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不当, 使机械技术状况恶化迅速, 功率下降, 油耗上升。为此, 必须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新机严格按规范进行磨合, 做好日常维护保养, 杜绝机车带“病”作业。

2.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老式落后的农业机械油耗大, 因此, 要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补偿政策, 积极发展高效低耗、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业机械, 调整低层次低水平的农机化投入, 减少农业机械重复购置和盲目投资, 以最经济的农机化投入, 推动各类农业机械的协调发展, 实现农业机械的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3. 加强农机管理, 提高农机化经营规模和作业水平

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机的格局, 无法达到农机作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大力推进农机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开展农机统一作业,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降低油耗, 增加机手和农户收益。

4. 大力推广和应用节油新技术

通过安装节油减烟器提高燃油燃烧效率, 达到节油目的;安装负压节油阀, 减少机油窜烧, 降低机油消耗;安装增压器, 以提高功率, 降低油耗;使用金属清洗剂清洗零件, 减少燃油消耗。

5. 大力推广新型组合农具, 采用先进耕作方式

大力推广使用新型组合式农具, 搞好农机具配套, 保持农机具良好的技术状态, 提高生产率, 降低油耗。采用少耕作业、联合作业、保护性耕作等先进节能作业方式, 降低作业费用和燃油消耗。

二、农机节油的技术方法

农业机械的节油涵盖购机、使用、维护保养、维修等各个方面。下面提几条节油的技术措施, 以供参考。

1. 农业机械的选型

要选择那些动力性能良好、作业性能稳定、适应性好、结构设计合理、技术成熟、调整维修方便、市场配件充足以及有良好售后服务的农机类型, 特别是要选择能够满足自身作业的基本要求、综合性能比较好的节能型农业机械, 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油耗的目的。

2. 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

做好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可有效减少油耗, 提高经济效益。

(1) 对新购置的农业机械必须根据说明书进行空车磨合试运转, 不可急功近利, 刚买来就马上进行负荷作业。

(2) 经常检查轮胎气压, 如果轮胎气压偏低则会引起机械轮胎滚动时的阻力增加, 造成机车牵引负荷的增大从而增加油耗。

(3) 农业机械使用一段时间后, 对其空气滤清器、柴油滤清器以及机油滤清器等, 要定期进行清洗保养。否则, 会使滤清器发生堵塞, 引发油耗增加。

(4) 定期检查调整气门间隙, 气门间隙过大过小都会造成油耗的增加。

(5) 使用沉淀的清洁柴油, 可以减少三大偶件的磨损, 更好地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降低成本。

3. 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

广大机手因操作不当而引起油耗增加的情况最普遍, 学会正确的操作使用方法, 节油效果相当明显。

(1) 采用冷摇慢转, 预热怠速升温。

拖拉机发动前, 驾驶员一定要用摇把摇转发动机数圈, 使发动机润滑良好, 减少磨损。发动机启动后, 应怠速升温。当发动机水温上升到65℃以上, 再起步。如果水温低于45℃, 燃油燃烧不完全, 机油黏度大, 加大了运动阻力, 油耗增加, 加快发动机的磨损。

(2) 采用低挡起步缓加速。

如果急加速或猛轰油门, 容易造成机件损坏, 油耗增加。同时注意不要在启动、熄火前轰空油。

(3) 保持经济行驶速度。

就是在最低油耗下的最高行驶速度。驾驶员在操作时, 当发动机的转速下降时应挂低速挡, 使发动机的转速回升, 并稳定在最低油耗的范围内;当发动机转速升高时, 应换入高速挡, 使发动机转速降至最小油耗范围内, 即“高挡小油门”。

(4) 正确使用制动。

停车应预先计划, 不能想停就停、一脚制动。尽量利用车的惯性滑行后停车, 不是紧急特殊情况, 应尽量避免紧急制动。制动次数越多, 能量损失也越大, 燃油消耗也越多。

(5)

田间作业要选择正确的行走路线, 以减少空行程, 尽量减少重耕、漏耕,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采用高挡小油门。

(6) 满负荷工作。

在运输作业中, 拖拉机应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作业, 按核准质量装载, 功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而且油耗也低。如果超载, 拖拉机加速磨损, 增加油耗;如果负荷不足, 效率低, 浪费油料。

(7) 不要带“病”作业。

农业机械作业过程中如有异常的声音、烟色、气味出现, 应立即停车检查, 消除异常, 减少油耗, 增加功率。

三、结论

浅议我国发展科技农业的有效途径 篇11

【关键词】科技农业;产业化;有效途径

0.引言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正在不断深入,迫切要求我国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生物科学技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取得重大突破,伴随着新材料、自动控制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的兴起,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成果开始向农业领域渗透,并逐渐形成以生物技术位核心的农业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5%,而发达国家的平均贡献率是70%,有的国家甚至高达80%。因此,我国农业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科技农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农业主要有工厂化农业、转基因抗虫棉以及农业信息产业几个方面。从工厂化农业方面看,我国已研发出一批适用于不同生态类型区和生态气候条件的新型温室配套设施。比如在华北地区适用的华北型连栋温室,在东北适用的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等等,还研发了一批温室专用的种子、种苗等,国家示范工厂农业种苗设施面积达20.3万平方米,蔬菜、花卉和果木脱毒组培苗的年产量已达8000多万株,示范工厂农业的育苗组培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从转基因抗虫棉的发展方面看,我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研制出导入Bt基因和CpTI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含抗真菌病基因的转基因抗病棉花和抗蚜棉花等,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已投入生产,逐渐向农业商业方向发展。从我国农业信息产业方面看,我国基本已经将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广泛运用于农业产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集约化和智能化,使得农业管理过程变得科学和智能。另外,农业数据库、GPS、GIS和RS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都已引入农业领域,并且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和保护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逐步实现信息化。

仅管,我国在上述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科技农业的普遍推广和应用方面,还比较薄弱,科技农业的发展仍需要不断深入推广,不仅仅是示范科技农业区要发展好,其他地区的科技农业也需要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才真正能使我国的农业发展逐步向世界先进国家靠拢,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2.发展我国科技农业的有效途径

鉴于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

第一,调整农业科技的发展政策。农业科技政策不仅要与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吻合,更要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领域的迫切要求,因此,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加快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在政策制定和调整上,要明确发展科技农业的目标,思路从依靠资源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依靠科技为的现代农业上来。在制度相应的农业科技政策时,要注意将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要在政策和制度上创新,这样才能为科技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推进科技农业的发展。

第二,调整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要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研究方向,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在农业科研领域方面,结合我国农业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一些主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力争在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的突破,以带动其他相关或衍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组装配套程度,可以以农业科技产业化模式来发展科技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拓展农业科技的发展领域。农业科技的发展领域要逐步延伸至农业的各阶段和各层次,注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体系的配套完善,实现农业产业化开发。在农业科学的研究上,其研究范围要从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的内容逐步拓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上来,在对我国农业进行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術领域研究的同时,对农业其他领域也加大科技力量,使农业科技发展成为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迈向市场化农业的步伐,促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第四,扶持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在发展我国科技农业上,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是重要途径。科技投入是发展我国科技农业的基本保证,因此,要鼓励企业进行农业科技的投资,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幅度提高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加大对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开发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财政补贴,可以划拨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另外,可以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农业科技方面的贷款,多方面渠道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的资金问题,推动农业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然,还需要建立科技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加强对这些农业科技经费的管控,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真正保证农业科研企业发展的经费需求。

3.结束语

发展科技农业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更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加强我国科技农业的发展可以从政策、技术、科研和资金等各方面入手,切实开展这些工作是发展我国科技农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星,张泽荣.发展科技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产业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5).

针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 篇12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农业技术落后, 相比于发达国家,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虽有机械化的运用, 但是地域存在差异, 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起来耗资巨大, 一般农民是负担不起的, 政府给予的补助也有限, 这都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支援农业的技术人员匮乏, 大多数农村学子高校毕业后多选择留在城市生活, 城市的人才选择农业技术的人更少, 即便有多数在城市搞封闭实验, 很少在农田里了解实际状况。还有就是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本就有许多地方发展不足, 除了技术上缺乏支持外, 就是资金上受限制。政府没有建立特殊的为农村农业服务的机构, 帮助农村加强基础建设, 给农民提供更多的资金帮助, 以致于目前农业设施落后, 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在自然灾害和资金投入上不能有效的运用科学手段加以解决。再就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低, 文化落后, 大多数劳动者属于年龄较大的人群, 城市青年多外出打工, 他们不懂得科学技术的运用, 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 仅是凭借种植经验走原始化农业路线, 这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是起阻碍作用的, 很难使农业经济实现大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这种种问题, 并配合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1. 集约化、合作化农业发展路线的推广

新时代的农业必须要走新的路线, 集约化、合作化的发展路线是当前农业经济改革中最值得推广的。集约化是指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和现代化技术,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促使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形式, 对于人口众多平均资源不足的我国农业是一项有利措施。合作化是指逐步改善我国农业散乱不集中的现状, 走合作化生产路线, 大家共担风险、共同致富的一种方式。这两种路线都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2. 运用科学技术

国家设立研究部门针对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研究, 派遣专业人员去深入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困难, 拨款促进对于农作物改良技术的研发, 在多地区划拨试验田做测试, 以便培育出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或者研发出抗病抗灾的防治手段来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这些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 使得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对于整个农业经济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3. 走特色化的农业发展路线

中国资源辽阔, 土地形态随着地域千变万化, 不可能以一种方式来进行生产经营, 而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种植方式来体现地域特色。所谓的“特色”是指政府根据一地特有的经济作物进行推广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措施。例如新疆的棉花, 东北的大豆和玉米, 南方的稻米等都是依照地域而进行的全方位规划, 使地域优势得以发挥并扩大了其经济效益。

4. 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我国农业从事劳动的人群机构比较特殊, 就取决了先进技术的运用上存在困难。政府应该增强对于农业经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并让他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广大农村中去, 改善我国传统农业的落后局面。

三、研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战略意义

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是权益宜之计, 更不是一时兴起, 而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味的发展战略。其意义主要在于:

1. 可以解决好“三农”问题

农业的问题不能光靠政府补贴, 还需农业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综合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施农业循环经济, 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 保护生态环境, 改善污染问题, 最大限度的开发资源潜力, 促使他们扩大生产门路, 并积极参与到良好生态经济的建设中去。

2. 减轻资源需求的压力

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 那么农业资源与需求就会出现矛盾。农业生产经营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减轻这种压力, 例如变废为宝, 把农耕中的植物秸秆用来制作饲料、发酵制作化肥等, 又如:多建设沼气池或太阳能板的开发利用,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农作期间, 减少有污染农药的使用, 而是多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降低生产成本, 自然经济效益就得以提高。

3. 解决社会供需矛盾

制定有效方案防止农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 保证农业经济稳定的运行, 不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压力, 借助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 努力开拓市场, 走低耗高产的生产路线, 对于解决社会供需矛盾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四、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 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配合先进的生产技术, 对我国农业做出深化改革, 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 带动农村人口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实现全民安居乐业。农业经济效益不容忽视,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农业领域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道德品质下一篇:跨文化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