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2024-08-04

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精选4篇)

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篇1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国幅员广阔,跨越众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带,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类型多样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针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情况,吸收传统农业好的做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各地区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18.95,0.00,0.00%)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如今,中国原生态的农业耕地越来越少,生态环境、生态耕地成为生态资本。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落后地区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不足,但在生态资本方面,却具有相当的优势,采用“田忌赛马”的策略,中西部落后地区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和强大发展的能力。

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实现效率、和谐、持续发展?四川省蓬溪县给出一个漂亮答案:发展效率、和谐、持续的生态农业。

蓬溪县的普通矮晚柚原来5元左右一个,按照生态农业标准和方式生产,现在卖到了98元一对,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而且食品也更加安全,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凸显。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得外出务工的农民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优美的环境中,从自己的土地上实现增收,走向美好富裕的生活。生态农业是绿色经济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坚持“人本自然”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篇2

刘亚林 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趋势和一般规律,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所谓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的观念意识,充分认识其本质和内涵,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发展模式建设好现代农业,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 全面推进 中国特色

引言:农业是国之根本,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一步。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适合农业改革的途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调查摸索各种途径和模式来找到合适的路子。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只能因地制宜的来发展。

正文:现代农业是科学技术是自然和人类和谐的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提高农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在当今大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要求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敏感性,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凸现出来。

但是我国农业的发展必然是没有模式可以照搬的,人多地少,各地地形差异大,气候条件不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当今农业的基本情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能盲目照搬经典,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大力推进农业结构创新,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运行机制上,要形成这样的体系和格局:农业主导产业要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发展新格局。对于我国基本情况首选是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以日本,以色列为代表,在基本完成生物技术措施现代化后,不重点转向实现农业机械化。

总结各国农业现代化经历,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以农业的物质装备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为主要内容 二是以提高环境友好性和健全支持农业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 而我国的情况是两个阶段重叠,单单选择一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是不能完成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的。

中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人力资源分布不均匀,我通过上网查资料,查看前人做的这方面调查,加上自己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浅谈一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哪些实现途径:

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农业发展今后将继续面临日趋明显的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克服这一制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二要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

二、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把促增产、增收、增效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首要目标,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农机化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必须坚持依靠政策扶持和法律规范来推进农机化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走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

三,适度规模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要求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生产资料、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农业装备,以提高效益。集约农业在生产环节主要表现为土地的集中使用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快速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

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富裕农民。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农民尽快富起来。

有利于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外部资金、物资和服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有利于对农业生产和农民进行集中扶持,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从而有利于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四、建设节约型农业

当前,我们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发展节约型农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二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五,因地制宜 稳妥推进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一次变革,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在工作中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尊重农民意愿。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有很多,齐齐哈尔市就出现了联合经营、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股份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场县共建经营七种模式。选择哪种经营模式,一定要征得农民同意,通过合理引导、典型带动、效益吸引、算账对比、政策扶持等途径,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处理好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联系密切,但不能简单画等号。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看,土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但适度规模经营不一定都需要土地流转。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主要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价格;在资金、税收、信贷、农业保险和基础建设等方面,给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以适当支持。

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把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小康农村,关键在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他们抛弃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积极进取的市场经济思想,才能促进他们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才能使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并把其运用到生产和经营实践之中,才能提高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最重要的是要在广大农村再次掀起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要从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高度,号召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学经营,使农民成为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结语: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才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篇3

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水利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本身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要;第二、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第三、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造成胁迫;第四、破坏大量植被、迫使动物迁移、对区域的地质及气候造成影响、加剧土地的盐碱化。

发展生态水利,改善现存的水环境与人类不能和谐发展的严峻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急需的。

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 篇4

宁夏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及其实现途径

论述了宁夏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及面临的种种挑战,分析并提出实现宁夏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作 者:岳克俭  作者单位:宁夏农牧厅项目办公室,宁夏,银川,750001 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 “”(3) 分类号:F32 S-O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宁夏  

上一篇:浅论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一篇:新课改下的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