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通用7篇)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篇1
生态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整体思路并付诸行动,取得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作用。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本文在总结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的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趋势记性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正文:我国的生态农业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当普遍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对农业自然资源实行掠夺行的经营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资源衰退,加剧了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如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沙漠化速度加快,草原大面积退化,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衰退等。另外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发展生态农业已经势在必行。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生态农业”试点,并提出相应的理论。1992年由国家计委等部门联合参与编制《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是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标志。1994年制定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标志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新方式。目前全国有不同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及4个直辖市。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省级300个,地市级10多个还有几个省正在发展为生态农业省。生态农业试点的推广面积超过666.67万h㎡。同时引导20多万生态农业户走上生态致富的道路,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在全国推广和实行。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 村经济增长的同时, 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002年, 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生态农业的实施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 初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生态优化的良好局面。总之,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无到有, 从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 使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目前, 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存在这很多的不足,正在制约着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水平不高,整体科技实力不强,资源利
用率低,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
2.人均农业资源贫乏,且农业单位产出,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等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 h㎡.不到世界平水平的一半。农业灌溉用水占水资源重量的70%,但有效利用仅为0.4~0.5,而发达国家则为0.7~0.8.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农药使用率最高的国家.3.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严重.我国现有机制还没有把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因收益微薄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4.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于投资渠道不畅, 投资力度不够, 科研经费严重匮乏, 在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方面严重不足 等原因, 造成实用推广技术的高技术含量低, 生物农药等高科技的成果未能广泛应用, 也影响着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实施和推广。
针上述情况,首先应该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引导作用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 除了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 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提高技术效益外, 更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的科技成果, 应用代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其次,宽投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 建立稳定的资金、政策保障机制政府应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 同时要吸引集体、企业的资金, 还要通过政策的 引导鼓励农民投入。通过扩大投资渠道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生态农
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上的难题,而且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生态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 进而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政府在鼓励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要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 实施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 颁布相应的生态农业开发政策, 从根本上扭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随意状况。加大奖励和惩罚制裁力度, 使生态农业建立、实施完全在相关政策、法规保护之下,更好地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农业讲求尽量减少外源能量的投入, 和传统农业相比一般会减产。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对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 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 同时, 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另外, 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 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 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发展多种生产类型、多种经营模式和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 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 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商有机结合, 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有效链接,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从而, 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乔桂银.农业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6):95-99.[2] 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
[J].农村能源,2000(1):1-2.[3] 成升魁, 等.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的新思维[J].资源科学, 2003(1): 94-95
[4] 吴涛, 龚海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循环经济[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16(2): 71-72
[5] 刘力, 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1, 10(1):41-45
[6] 李文华.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7] 石山。我国生态农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前景.—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问题演讲稿.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篇2
精细农业在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证实, 精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21世纪领先的农业生产技术。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已经起步, 1994年我国科学家就曾提出在我国进行精细农业研究应用的建议, 随着我国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也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已将“精确定农业”的发展列为“十一五”农业科技战略规划重点, 国家开始关注国际农业生产技术的前沿领域, 开展“精细农业”的研究应用。国家在S863计划中已列入了精细农业的内容, 科技部在筛选“面向21世纪解决16亿人口食物安全的关键技术”项目也对精细农业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出资在北京搞精细农业示范区。中科院也把精细农业列入知识创新工程计划。目前我国关于精细农业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加强了和国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系的同时, 国内学术交流也开始活跃, 有的单位已开展了有关研究和试验示范工程准备工作, 一些地区已将“精细农业”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实践中, 在北京、上海、黑龙江以及新疆等地区建立起一批精细农业示范基地, 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国陆续建立起精细农业的示范基地, 期望通过高科技农业示范工程将精细农业这项国际先进的农田耕作技术向全国推广, 以解决我国地少人多的农业发展瓶颈, 减少污染和浪费, 走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2000年7月12日,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入园项目签约仪式在昌平九华山庄举行。中国蓝田总公司、国家级北京林木繁育基地、北京市农科院等将在这里投资建设, 主要项目有良种繁育、精细农业、牧草生产及深加工等, 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计划利用3年时间, 将该园建成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展示北京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窗口、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小汤山农业示范基地的总面积为2462亩, 其中种植面积为1944亩, 这一项目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是从无到有。在北京小汤山精细农业示范基地, 坐在办公室电脑面前轻点鼠标, 耕种人员就能了解到哪块耕地需要施肥, 哪块耕地需要浇水, 耕地的产量是多少等等信息。耕作人员携带GPS进行定位之后进行精确的耕作活动, 获得精确的位置信息, 带有GPS的灌溉机就能够自动按照系统预定的线路进行灌溉, 特别是收割机, 可以即时统计出每一秒的收割信息。这些信息也会显示在GIS系统当中, 清晰地表现出每一个地块的产量信息。偌大的农场, 只需几个人就可以轻松管理。通过这些手段, 将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 (如土壤结构、肥力、地形、气候、病虫害等) 与实际存在的空间、时间信息进行综合, 得到影响小范围内产量差异的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这一做法改变了传统农业大面积样本、平均投入的弊端, 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按需投入, 包括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收获这几个环节。因为有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再加上土壤、生物信息, 精细农业就可以根据地块的综合信息来进行播种、喷药、灌溉等一系列农业操作, 实现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当今世界是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以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催生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跨越了时空,它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也影响着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为农产品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易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平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调整农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范围等方面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新技术不断地涌现,信息终端渗透到城镇乡村,农村信息化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技信息的传播有利于农村产业布局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强市场价格、供求等国内需求采集、处理、发布,农村信息传播的渠道还可以增强广大农户、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用户互联网的应用程度相对比较低
据CNNIC最新统计,2009年我国上网用户中农、林、牧、副、渔只占2.8%,而绝大多数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所占比率很小。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依靠网络决策的更是很低。
(二)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较多,但缺乏专业性和实用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专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发挥。目前,除了几个有影响的国家级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在内容上以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民的信息较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
(三)农产品不适合电子商务的标准化
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区域较为分散,品种繁多、不易储存。农产品质量评价主观性较强,大多没有标准化的评价指标,属于高接触性产品,消费者只有在接触后才能对商品做出客观评价。而电子商务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的交易形式。只能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的介绍了解产品,农产品的这种特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在农业上的应用。
(四)农业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滞后
我国农产品物流目前主要是以批发市场和集市贸易为主的交易方式,而批发市场是在集市贸易的基础上发育成长起来的,因此在经营方式上仍采用集市贸易的摊位形式,在交易方式上也沿袭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这种落后的交易方式使得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交易效率低下,交易信息不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圈。
三、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几点应用对策
(一)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互联网应用,加速农村信息化知识的普及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在农村构架先进的网络体系,提供相对性价比较高的计算机设备配置,适度降低上网费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在农业的应用提供便利、可操作的硬件平台。同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做好农业网站的定位问题,建立成熟的盈利模式
农业网站的目标定位要准确。要对客户进行深入的访谈,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能够打造自己核心的产品。最后要联合纵横,充分整合行业资源,所以现在急需把整个的行业信息能够有效的整合起来。
(三)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政府协调、政府促进作用
各级政府要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为农业电了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而我国在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上一直相对滞后,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适应发展电了商务的需要,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标准化和销售策略;另一方面,政府行业协调机构应当尽快引导广大农民加快执行国家的有关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重量标准和包装规格等标准体系。
(四)建立完善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它绝不仅限于技术和经济领域,其在法律领域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买卖双方身份认证法、电子支付系统安全措施、信息保密规定、知识产权侵权处理规定、税收征收以及广告的管制、网络信息内容过滤等。电子商务以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是一种全球化的商务模式,要与国际接轨,必须遵从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农业电子商务要结合农业特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五)完善网络支付及物流配送系统
构建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需要简单、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解决方案。这方面有很好的例子,如支付宝、财付通和Chinapay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这些平台提供先进的技术、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农产品易腐、易变质、难包装,针对这些特性,需要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以及为此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增大,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在所处的时机比较好,已经是工业反哺农业,全社会支持农业,国家比较关注三农,应该成立一个协调的机构,形成一个合力。农业电子商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应瑛.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农业网络信息,2004,(10).
[2]严伍虎.张淑琴.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2).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篇4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穷、农 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着手农村税费改革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005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今年的政府工作要继续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二、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1、元谋人、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钻孔技术。半坡、河姆渡时期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技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
2、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3、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4、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5、两汉时期,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6、魏晋南北朝时,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灌溉用)。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7、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灌溉用)等农业工具。
8、对生产工具变革的基本认识:
纵观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发展:新工具更加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因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已得以充分体现。
历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与改进,是以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并能够达到预期目的行为,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哲学原埋。
生产工具的发明,体现了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来改造世界。
(二)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灌溉技术、耕作和管理技术上。
1、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
⑪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淮河流域)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吴王夫差开邗沟;魏有鸿沟;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在成都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咸阳附近修的郑国渠。⑫秦朝开通了灵渠。(两汉: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黄。三国:吴开凿江南运河。)
⑬隋朝开通大运河。
①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②概况: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a、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b、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③影响:a、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 会经济的发展。b、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⑭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著名的灌溉工程或先进的灌溉工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唐朝还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⑮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
古代人类治理大河、修筑水利工程,体现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的哲学原理。
⑯中国古代水利上的经验与教训:
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如西汉武帝亲往黄河工地视察,命令随行将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隋炀帝兴修大运河,清代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还曾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勘察。古代国家重视水利的兴办,这是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相联系的。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安盛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如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办和对都江堰的修缮。诸葛亮指出:“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所以国家专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
总体来讲,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举办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东方和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2、耕作和管理技术。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五谷都已种植。
2、两汉: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3、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4、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5、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6、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7、清朝: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四)垦荒的利与弊
2、利: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殖。
3、弊: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战国时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已取得很大成效,中原荒地大为减少,关中秦国荒地也得到迅速开垦。秦汉时期不仅内地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国家疆域的开拓,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如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实行占田制、均田制,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也都重视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发利用土地,如明初,太祖皇帝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清初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惩的标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与劳动人口一样,同是中国古代经济兴衰、国力强盛的标志。发达兴盛之时必是户口殷繁,桑拓满野;而萧条衰败之时则是千里无烟,鞠为茂草。中国古代国家重视人、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
但盲目垦荒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错,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就加速了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再如明末以来长江上游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人口膨胀、山地陡坡垦殖形成一个怪圈,使森林大量耗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可避免性。
(五)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及特点等
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③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④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⑤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⑥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⑦唐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⑧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⑨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⑩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原因
①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③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④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果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⑤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4、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①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
②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规、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的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
5、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⑪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之典型。元朝时,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⑫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⑬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番薯。清代前期种植经济作物已很普遍。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改进,加之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关系已经走到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出现。⑭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贸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⑮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化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二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三、近现代农业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2、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农民在湘、鄂、赣三省成立省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并且组织农民支援北伐战争。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并于1931年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同时中共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将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①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②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③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①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村生产衰退,粮荒严重。②中共于1947年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6、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土地问题,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并且在这次土地改革中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7、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使广大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结果: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8、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影响: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农业的地位和今天的发展方向
①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完成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
③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方向。必须走农科教相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之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为迎接挑战,农业发展必须保证落实以下几方面: a.控制人口增长,保持农村人口稳定。
b.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中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d.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e.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水利建设。
f.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g.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之路。h.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i.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检测
一、单选题 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据此回答1—4题。
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a数量很大,约有 10 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2、根据教材相关知识,我们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商代青铜铸造业只生产贵族祭祀用品和工艺品 b商代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d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仅用于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4、明清时期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方式不包括()a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 b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
水利工程的兴建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此回答5—10题。
5、下列水利工程的兴修,其主观目的不在于农业灌溉的是()a孙叔敖修芍陂 b西门豹修西门豹渠
6、下列古代兴修的水利工程,按地域的分布从北到南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芍陂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灵渠 ①郑国渠②六辅渠③白渠④坎儿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商朝和西周时期,采取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奴隶主便于加强对奴隶和庶民的控制 b生产工具低下 c让奴隶和庶民彼此互相监视 d奴隶和庶民无人身自由
10、右图为春秋牛尊,它所表达的时代革命性意义可能是()
中国古代农作物的种植品种非常丰富。据此回答11—15题。
11、关于五谷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指稻、黍、稷、麦、豆 b商周时期已经种植
12、隋唐时,一般平民多穿布衣,这种布的原料是()
13、元末明初,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乃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其关键性因素是()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更适于植棉 b宋代时,先进的植棉技术进人松江地区
d植棉、纺棉纱、织棉布的经济效益高于种植水稻
14、促成清朝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增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15、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开垦荒地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有利有弊。据此回答16—20题。
1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垦荒地的第一个高峰到来,其最大后果是()a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17、因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发展,过度开垦所致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是在()
18、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19、明清时期土地总量增加的社会影响包括()
①满足大量人口的粮食消费②推动经济作物种植的区域扩大③促使政府扩大对外开放④有利于新农作物品种的推广
20、下表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是()皇帝年号公元纪年每人平均占地面亩数 康熙三十年1673年27.92亩 乾隆十八年1753年6.89亩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3.56亩
①社会的动荡不安②剧烈的土地兼并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④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统治政策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此回答21—23题。
21、夏、商、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重视农业 ②井田制的推行 ③集体耕作方式的改变 ④青铜农具的大量使用
22、对封建统治者在农业问题上的举措,叙述符合事实的是()a秦始皇轻视农业,不兴修水利,更没有推广牛耕改进铁农具 b西汉初统治者重农抑商,文帝时工商地主地位更低 d元世祖只把牛羊的多少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的依据
23、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在一些王朝的初期往往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其中唐朝初期采取的是()a减轻田租,十五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 b奖励垦荒和实行摊丁人亩 d实行租庸调制,“庸”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据此回答24—题。
24、下列不属于明清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是()
25、促进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前提条件是()a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b政府推行“更名田”
26、下列各项,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①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③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④玉米和甘薯在清代推广种植
二、非选择题
27、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壅江作棚,穿郫江、检江,„„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漫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
回答:(1)材料一所提及的水利工程是什么?(1分)秦国兴修的这一水利工程为秦国起了什么作用?(4分)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是个重要的问题。简述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3分)及其指导思想(1分)。这些措施对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农民(农村)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请举例说明。(10分)
28、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15分)(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解析:d。考古学是按照人类使用工具的器质划分人类早期的历史。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而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是以打制石器为标志
8、解析:a。翻车使用的是人力。、解析:b。丝、毛织品比较珍贵,不可能成为普通平民的衣料。棉到宋代才在内地出现。
13、解析:d。题干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棉花的种植远远超过了粮食,从根本上讲经济利益是左右人们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
14、解析:d。d项表述错误,清朝前期,政府对工商业征收重税,而非实行税收优惠。
15、解析: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20、解析:b。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占有耕地呈现的趋势是下降,土地兼并不影响人均占有量,而耕地面积的减少不符合事实。
25、解析:d。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主要原因是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使得粮食亩产量普遍提高:前提条件是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基本满足人民的需要。
26、解析:b.重农抑商显然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因此①错;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严格控制人口流动,交纳实物地租,也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27、(1)水利工程:都扛堰。(1分)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分。只答经济方面的作用不答统一六国的作用,只给2分)(2)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租庸调制,减免田租,兴修水利,戒奢从简。(3分。答出3点就给出3分)指导思想:“存百姓”的思想。(1分)影响: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2分,答出两点就给2分)(3)举例: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农民运动支援北伐战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可分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具体举例)等。(10分,举1例得3分,举2例得6分,举3例得10分.(此题不能超过10分)
28、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亦可)。
⑫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⑬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4)必须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决不能动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坚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一)纺织业
我国自古以来在纺织业方面就领先于世界,丝织业尤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原始社会:
半坡人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中国在原始社会就发明养蚕和织丝,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纺织技术有新的进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有养蚕缫丝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
2、西周:
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
3、战国:
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手工工匠能够织精美的丝麻织品。
4、秦朝:
以民营为主,能生产锦绣等高档丝织品。
5、两汉:
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种的丝绸。西汉的长安、临淄和襄邑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西汉纺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陈宝光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他发明了织花机。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稠之路”运往亚和欧洲,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丝织品。东汉时桑麻种植扩大,丝、麻织业发展迅速。x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羊毛也成为纺织原料。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
6、三国两晋南北朝:
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国丝织业发达,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蜀锦在对魏和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7、隋唐:
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宋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定州、益州、和扬州都以织造特种花纹绫锦著名,品种多样,有花鸟纹锦、毛裙等精品。边疆地区如渤海、云南丝织业发展起来。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8、五代十国: 丝织业规模大、名牌多(蜀绣、吴绫、越锦);南唐宫廷生产的染织物,染色工艺独特、名贵。
9、辽宋夏金:
10、元:
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兴盛起来,黄道婆把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乌泥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江南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11、明清: 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生产工具革新:明代浙江嘉兴使用纱绸机。丝织业仍很发达,尤以苏州和杭州为盛。地区行业分工:如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的丝织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苏州有织机1万多台。南京、广州等地后来居上
12、纺织业分类归纳:
麻:半坡氏族会织麻布,制麻衣;战国时取得新进展,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东汉时,麻种植扩大,麻织业发展迅速。
丝:三代时,纺织业有很大发展,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两汉时,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的手工业。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纺织家。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素纱禅衣;三国时,曹魏纺织业中心是襄邑、洛阳,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唐朝时,丝织品品种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有二十多个品种,分工细;五代十国时,南方的丝织业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全国;北宋的丝织品产地以两浙、四川为中心,花色品种繁多,辽代丝织业空前发展;明清时,分工日益细密。
棉:东汉时,x疆地区已经种植棉花,有了棉纺织业;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出现了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元朝时,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的先进棉纺技术带回家乡。
毛:东汉时,羊毛成为纺织原料。
(二)陶瓷业
陶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1、原始社会:
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如半坡的鱼面网纹盆,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是原始社会精美的工艺品。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有了新品种黑陶和白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典型器物。
2、商周:
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3、秦朝:
多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4、三国两晋南北朝:
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5、隋唐:
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
6、辽宋夏金:
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清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②南宋元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陶瓷中心,产品有“饶玉”之称。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尾冠、凤首壶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也相当进步,耀州瓷以青瓷为主。
7、元代:
青花瓷,胎釉烧造和彩绘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
8、明清: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比过去扩大了规模,制瓷业分工很细,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画等十几道工序。
(三)冶铁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1、春秋:
铁器用于农业(铁锄、铁斧)和手工业,用木炭冶铁,皮囊鼓风。
2、战国:
冶铁场所规模大,有工匠几百人,楚国的宛和赵国的邯郸等成为冶铁中心。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3、西汉:规模大,用煤作燃料,发明了淬火技术,铸铁技术传导西域。
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宛、巩是有名的冶铁中心。低温炼钢技术发明推广。
5、三国两晋南北朝:
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
6、隋唐:
产地分布广,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7、辽宋夏金: ①煤开采量很大,采矿方法接近近代(河南鹤壁北宋遗址)。由于煤产量增加,“汴京数百家,尽仰石炭”,煤还广泛用于冶铁。,徐州东北的冶铁中心有30多个冶坊,工匠达4000人。②辽代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等是铁器中的精品。③西夏冶铁采用较先进的竖式风箱。④金冶铁有一定规模,在黑龙江阿城县发现金中期铁矿十余处,冶铁遗址50余处,矿井包括采矿、选矿、冶炼、铸造等不同作业区。
8、明清: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一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采矿用火药爆破法,冶铁用焦碳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清朝前期:广东熔铁炉一天一炉可出铁板6000多斤。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四)造船业
1、秦:
所造的船不仅航行于黄河、长江等河流,还可以出海远航。
2、汉:
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汉代发明了橹、舵和布帆,还使用锚。
3、隋唐:
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浮海大船五百艘”。
4、辽宋夏金:
①东南漕运和海外贸易的需要,促进北宋造船业的发展。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长江最大航船称万石船;海船设置隔离舱;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方。②南宋造船十分发达,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能建造适应远洋航行的大型航船。南宋制造的车船装有轮子,能踏轮激水而行,速度很快。
5、明朝:
郑和下西洋的先进船队,反映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五)造纸、印刷业
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1、三国两晋南北朝: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等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2、唐朝:宣州、益州的纸,都十分有名。洛阳集贤店书院抄写书籍2万多卷,都用益州麻纸。雕版印刷术发展。
3、五代十国:南方造纸印刷业发达,成都、金陵是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4、明清: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出现彩色印刷品
(六)青铜铸造业
1、夏商周(青铜时代):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夏朝青铜器较少。商周是青铜时 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司母戊大方鼎最大,四羊方尊是精品。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
3、东汉:冶铜场和铸铜作坊遍及全国,著名的有广汉、蜀郡等
(七)其他手工业部门
1、制漆业。河姆渡遗址中出的红漆碗;周时漆工艺用于车的制造;战国时出现了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两汉制漆业迅速发展,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漆器。
2、煮盐业。春秋战国时,有较大发展,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秦汉时,是重要的手工业,汉武帝是时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3、酿酒业。商周时,已经很发达;春秋战国时,能用曲造洒,这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二、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
2、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
3、唐宋至明清,城市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规模扩大,技术更先进,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
5、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即青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
6、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7、手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手工工场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手工业兴起的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多于私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二是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一般雇用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下从事生产,使商品的制造进一步的发展。
8、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缓慢的原因
1、产生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一方面有了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另一方面有了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力。
2、产生。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善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率先发展出了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如苏州出现的以丝织为业的“机户”,他们拥有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说明,明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3、缓慢发展。在清代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也继续发展。它反映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但是,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32)
4、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农民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和限制海外贸易。(132)
5、地位和作用:由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主导地位,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但是,它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开始衰落。
6、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中国就有的手工作坊多数破产,未能从手工作坊发展为近代企业。
四、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有何异同
1、从出现的原因看。
⑪经济基础方面。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官僚、地主、商人将钱财用于买房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而西方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⑫上层建筑方面。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西方统治者则用王权的力量极力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⑬对外政策方面。明清时期,中国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这样,中国中央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萌芽阻碍就越强大;西方专制王权越强大,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从具体表现来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地区,且是在个别生产部门,商品经济基本上没有渗入到农村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因此,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质的突变,未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
3、从影响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有所反映,如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很少一部分行业,没有成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也就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大变化。因此,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却极大地促进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检测
一、单选题
1、半坡氏族原始居民还不懂得的手工技术是()a制造石斧、石锄、石铲 b织麻布制麻衣
2、商代的青铜制造业是为了()
a 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b 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3、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其最主要依据是()
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最早的夏朝青铜器 ②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③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4、《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5、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证明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 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
d西汉时煤是冶铁燃料,东汉时发明了低温炼钢技术和用水力鼓风冶铁
6、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①金银错技术 ②夹纻技术 ③以曲造酒 ④《考工记》 ⑤原始瓷器
7、下列有关《考工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工艺专著 b记述了齐国私营手工业的制造工艺
8、有关手工业情况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b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
d魏晋时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还发明了灌钢法
9、我国灌钢法的发明是在()
10、下列我国手工业部门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制瓷工业②丝织业③造纸业④冶铁业⑤青铜铸造业
11、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其中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的成就是()
13、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周时已出现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魏晋南北朝能制青瓷、白瓷
③唐时生产三彩陶器,为后来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④南宋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⑤元代能制造青花瓷
14、下列手工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按先后顺序应是()①印刷业②造纸业③棉纺业④冶炼业
15、明朝中后期,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是()a一条鞭法的实行
b农民起义的爆发
16、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17、《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8、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直。”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松江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了雇佣工人
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了包卖主 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解体
19、下列都是明朝农业生产的特点,其中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有决定性作用的是()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20、最能代表手工业进步的是()a生产工具的革新 b生产技术的提高
21、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22、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23、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 b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
24、导致清朝资本主义萌芽不能正常成长的原因中,属于传统思想方面的是()①农民购买力低②地主商人重视买田置地③政府的限制④闭关政策
25、明清时期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影响主要是()a导致市场狭窄 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6、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7、我国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十分缓慢。究其原因,从市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 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 ④封建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a封建专制空前加强 b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
29、鸦片战争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命运是()
①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②被外来经济侵略势力全部摧毁 ③在封建主义和西方资本 主义的重压下艰难成长 ④只有极少数发展成为近代企业
答案:d 30、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明朝中后期的一段材料:
我吴市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届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资为生久矣。请回答:(1)“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4分)
(2)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2分)
(3)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材料二 浙江“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习持以易。”――《温州府志》 材料三 清政府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注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光绪续纂江宁府志》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代商业有什么特点?(8分)
(2)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对材料五产生了什么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7、解析:b。《考工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b项错误。
16、解析:a。18d 19a
21、解析:d。材料反映了经商致富的人多,务农致富的人少,去农经商的人增多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说“高于农民”。从中看不出雇佣剥削关系的出现,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2、解析:d。首先要知道题干中所提示的材料是什么,才能解答此题。材料中所说的是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这是表面含义,其实考查的是关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对手工工场阻碍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所以实质就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24b 25b
31、(1)大户是指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的“机户”。小户是指靠出卖劳动力、计日取酬维持生活的“机工”。
(2)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2、(1)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8分)(2)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3)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篇5
2009-4-7 中宏数据库
摘要: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都市农业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产品
作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一、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具有发展导向的差异性、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产业间的融合性等特点,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开放循环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城乡要素流动,一产必然向二、三产延伸,二、三产自然反哺农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互促,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度融合,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变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和肥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最有活力的农业新产业。设施农业的发达程度是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种苗业。充分利用城市科技、人才、资金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农业高端产品,积极发展农作物良种、蔬菜种苗、花卉苗木、优质畜禽、名优水产良种培育基地和现代化包装业。
(三)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逐步在城市形成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较强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农业经营特色的经济区域。
(五)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集科技核心区、科技示范区和科技辐射区三种功能为一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企业。它以企业化的方式独立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为技术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中心,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农民富裕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六)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并无太大改观,而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实践表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制约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影响都市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产品在市场运行中还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相对闭塞,其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手段和方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
(三)资金、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都市农业是依靠大城市提供的高科技来发展的,目前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1%,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到0.2%,这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表现为开发项目没有重点,融资渠道不畅。另外,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科技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不够,新型资源整合平台缺乏,科技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四)政府规范和扶持力度不够。伴随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政府以新的经济活动规则来规范和扶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一个权威的主管部门来统管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也不大重视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使都市农业发展艰难。
三、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中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应呈现“五个化”:一是功能发展多元化;二是产业发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经营国际化;五是农民高素质化。基于此,发展都市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农业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面,迅速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一是产品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鲜活的农产品。即使都市农业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副食品的需求,也可起到补充调控作用,特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保证城市供给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绿色生态屏障。如,水稻田既是耕地又是湿地,能有效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三是服务功能通过完善科技、认证、物流、会展、信息等服务平台,构架起大中城市服务全国农业的桥梁。四是就业功能使农产品供应链连接起各行各业,这不仅可为未来的都市农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也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转换。
(二)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区县功能定位,结合本地区自然禀赋优势来发展本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利用现代化的物
质手段和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特色现代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都市近郊地区发展以科技、精品、观光为特色的都市农业,其建设模式以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景观绿地、花卉公园等为市民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观光型农业为主。远郊地区是农产品的主产地,以“优质、高产、高效”都市农业为重点,建设观光农园、教育农园、垂钓乐园、少儿农庄等。
(三)创新都市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多元化。都市型现代农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单纯依靠农民很难完成资本积累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人体系,都市型现代农业才能形成可靠的资金支撑。应加大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政府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培育都市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借助城市发展起来的快速道路体系,农业物流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运输时间,延伸农产品的可达性和科技性,利用农业物流为农产品开拓市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如,荷兰农业的高价值得益于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荷兰,近25%的物流属于农业物流。荷兰的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第一。荷兰的航空货运也非常发达,据统计,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就是通过荷兰进行交易的。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撑下,荷兰农产品加工体系得到大力发展,而且精深加工的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物流在我国却是最为欠缺的环节。我国在发展农业物流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连接城乡道路体系和网络系统,从外部环境上给予保障。二是借助农业协会组织,把物流系统延伸到乡村。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是开发先进的采摘、运输、储存技术,减少农业物流中的损失。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应采用多种渠道培养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几十年来,发达国家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减少,而农业生产却大幅度增长,这与农民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开办培训班,资助农民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篇6
1 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概述
生态环境监测, 是较为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 可以综合的对环境进行分析, 帮助人们认识环境的现状和问题。生态监测系统可以对环境的污染因子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操作措施, 是当前较为有效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所谓的生态系统, 是指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自然环境, 如农田、湖泊、河流、森林等, 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 以达到生态系统内部与外界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平衡。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 既是指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目前尚无定论, 有的观点认为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以生物和地球物理化学变化作为监测对象, 以人类活动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为主要监测内容的管理体系;有的观点认为从生物群落的角度出发来对环境进行评价。我国的环境保护部在2011年发布《环境生态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其中对生态监测的定义为:运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的方法, 对生态系统或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观察和测定的方法。这一定义对生态监测的方法、对象和目的都进行的有效的阐述, 是我国生态监测的基础理论依据。
2 生态环境监测的类型和特点
2.1 生态环境监测的类型
2.1.1 宏观生态监测
宏观的生态监测, 是指监测范围较大的生态监测类型, 一般以一个区域作为监测的整体, 如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等。宏观的生态监测主要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的分布、面积和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功能的变化为监测的对象, 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制图技术等, 还包含生态统计和生态调查等手段。宏观生态监测的结构大多以图件的方式进行显示, 通过与自然底图和专业图件之间的对比和分析, 对宏观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
2.1.2 微观生态监测
微观生态监测是指监测范围较窄, 其主要内容为监测生态因子在人类活动下的影响变化情况。微观的生态监测按照具体监测内容的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污染性生态监测, 主要以农药和工业污水、重金属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监测, 重点监测其在食物链循环中的传递;二是干扰性监测, 以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情况作为监测对象, 如草场的过度放牧与草原沙漠化, 生产能力下降之间的关系, 树木砍伐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动植物生态结构的影响, 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影响, 湿地过度开发对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三是治理性生态监测, 主要是以人类对以遭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治理的过程为监测对象, 如退耕还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
2.2 生态环境监测的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是因为生态监测工作涉及到很多学科, 监测的对象包含有农林牧副渔等;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变化过程是十分缓慢的, 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调节也是潜移默化进行的, 因此, 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也需要长期性, 需要在长期的监测结果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 较为典型的例子为北美酸雨的发现;复杂性, 生态系统本身就十分复杂, 生态环境监测又包含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 因此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分散性, 生态环境监测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较大, 导致其监测工作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表现在监测站点分布广泛, 间隔较大和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大, 有时需要周期性的监测。
3 生态监测的指标和技术方法
3.1 生态环境监测的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要确定指标确定的原则, 主要的原则包括有:代表性原则, 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敏感性, 选择在生态环境内部和对外界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可操作性, 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监测简单的因素作为监测指标;选择性原则, 根据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具有自身特点的选择性指标进行监测。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设置, 首先要考虑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 选取能够代表生态系统基本现状和变化特征的因素作为生态系统监测的指标。一般情况下, 对于陆地生态系统, 选择气象、土壤、水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作为监测要素;对于水文生态系统, 选择水文、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质、游泳动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作为监测的因素。不同的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特点进行监测指标的选择。
3.2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既是指通过现代仪器等对生态系统中的检测指标进行测量和判断, 从而对生态系统监测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对生态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案的制定, 大致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 监测站的选址, 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的确定,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监测范围和监测周期的确定, 数据的整理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整理主要包含有观测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实验分析数据、图形及图像数据, 建立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进行数据输出。
4 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较晚, 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国家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科技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在2003年, 江苏省率先建立生态监测部, 对省内环境进行监测;2010年, 安徽成立全国首个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级实验室, 对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研究;2012年, 山东建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的生态监测工作, 对黄河三角洲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进行监测。我国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生态环境监测站, 为微观生态监测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 对生态退化、土地沙化和流失等问题进行监测;利用资源卫星技术, 对全面重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对农作物产量、森林农牧的产量等进行监测, 为宏观生态监测奠定基础。3S监测技术成为当前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着理论研究落后的问题, 需要加强研究。此外, 相关的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善和专业人才缺失, 也是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问题。
5 结束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情况进行了解的有效途径, 是开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前提。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检测技术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 才能不断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监测作为当前环境监测的主要发展趋势,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环境的状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 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等进行了分析, 对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以期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天华, 刘晓茹, 傅桦.浅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1]孙天华, 刘晓茹, 傅桦.浅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郑晓宁.浅评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吉林农业, 2012 (12) .[2]郑晓宁.浅评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吉林农业, 2012 (12) .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篇7
关键字:农业;发展;生态;可持续;措施
一、 农业生态文明现状
随着文明程度的进程,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以及早早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收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害,工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农业的化学药剂包括除草剂、杀虫剂、化肥等污染物不断进入到自然环境,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之后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影响了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化肥等的使用更是破坏了土壤本来的结构,在获得短期效益的同时造成了土壤板结,严重影响了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且随着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森林砍伐、操场牧地开发严重,农林种植面积越来越小,自然系统进入恶性循环。
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粗放型生产的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是很大的,对于传统产业如何保证可持续的发展,需要调解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样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照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绿色环保的要求,促进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要求。
农业发展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很容易造成破坏我们必须转变理念,不能只想到农业的短期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我们要将农业和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进行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从每一个细节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进行。
理念上我们要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影响进行反思和解决,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文明效益,对于整个国民意识的培养要足够的重视,树立全民环保的意识,做好农业的防治,全力发展有机农业,对于肥料的使用进行控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净化工程,做好绿化,大力发展经济林、生态林等环境保护的措施。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
1、 法律法规
要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所成效,环境法律保障是必不可少。虽然我国已经对农业生态文明做了一定的制度规划,但是总体上来说,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在农业法的指导下,健全法律法规,不断对农业相关法律进行完善,提高工作人员以及全社会的环保以及法制意识,提高干部运用法治的能力,加强科学立法、工作人员严格执法,全体公民严格守法。
2、生态优势共享
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典型的生态农业企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示范和效益双赢,并且完善产供链条,根究科学合理的农业知识建立起良性互补的农业生态模式。走低碳产业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农业必须走低碳产业以及环保的道路,大力发展退耕还林以及植树造林的运动,利用林业资源,既保护了环境又做到了效益,充分使用清洁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废物能源利用,随着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循环生产方式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从能推进能源的低碳化,保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集成配套技术
充分推广运用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生态示范基地,开展本地特色经济作物,立足生态搞开发,围绕资源特色,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不仅仅在理念上,在技术上也要及时跟进,坚持标准化生产。从培植到生产加工运输全方位做到技术标准化、生产过程无害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积极抓好配套技术培训。积极组织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向农民提供先进技术支持,政府加大力度,坚持为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民提供大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促进产品升级。
4、 政府采用激励化机制
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对先进单位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从多方面促进农业生态产业的不断发展。
5、观光农业发展
利用农业及农村自然景观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生活与文化, 提供人们观光、休闲与体验的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业。生态观光农业要进行深度旅游产品开发,挖掘深层次文化底蕴,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高品位消费的需求。通过生态观光业来带动区域内其他相关产业的链式发展,使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不断得以保护,向旅游公众展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形象。
6、拓展有机农业发展空间
大力倡导生物无害化农药施用技术,引进示范应用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整顿清理,抑制高毒农药入市入田,并建立病虫预测预报机制,成立植保机防队,科学预防,抑制农药用量,确保农产品品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引导群众采用节约型施肥技术,科学掌握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测土配肥方施肥技术不仅节约种地成本,有效提高肥效,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现有废弃物利用技术。引导农民逐步改变焚烧秸杆、浪费资源的传统习惯,积极推行秸杆还田和草覆盖技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用地养地结合,实行规模化种植,提高有机农产品品质;引导农户大积大造农家肥,提高培肥地力进程;引导农户应用农作物免深耕技术,减少水土流失,防沙固土,提供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结语:
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要從宣传开始,从提高全民的意识开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再不断调整农业发展模式,从粗放型逐渐向生态型转化,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应用科学技术以及生态科技,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在提高农民受益的同时保证在提高利益的同时保证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逐渐做到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江,Surendra P.Singh,Sammy L.Comer等.论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13,(11):127-131.
[2]贾乐芳.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J].理论月刊,2008,(12):139-142.
[3]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基本对策[J].城市规划,2008,(4):9-21.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哪些困难?解决的途径在_哪里?07-06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01-18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论文06-16
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05-22
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08-30
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08-01
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08-26
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2-14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09-21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