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共8篇)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 篇1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塘”农业模式
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 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2.“台田—鱼塘”模式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3.“山区农业”模式
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浙江南部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4.“庭院经济”模式
利 用庭院零星土地、阳台、屋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综合经营。例如,四川彭县楠木乡的一位农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2米深的水池,同院外水 沟相通,池内放养2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荫,这样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
5.北京“留民营”模式
北 京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地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 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6.“水田农业”模式
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既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的生态结构。
7.“蔗田农业”模式
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蘑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8.“果园农业”模式
以 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蜂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根瘤菌和含 氮的化合物留在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C、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有抑制作用,而蜜蜂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产量。
此外,南方的“猪—沼—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也属于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 篇2
生态友好型农业(简称生态农业)是应用综合生态方法,提高和改善农业生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系统服务,加强农民的生计和生活福祉的现代化高效农业,[1]是各国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普遍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我国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精耕细作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孕育了生态农业的雏形,农民积累了大量符合农业生态环境规则的实践经验,例如间作套种技术、轮作与养地技术、生物防病虫害技术等。[2]同时,生态农业也适应我国人多地少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像石油农业一样发挥经济规模效应,更要获取生态规模效应。经济规模效应和生态规模效应双约束,使生态农业的开发只能限于有限的经济区间内,过度开发将导致生态规模不经济。由于无法通过规模扩张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生态农产品普遍价格偏高,多数时间甚至高于市场所能接受的消费价格。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降低生态农产品价格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改进生产技术、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政府补贴等方式,从而建立起生态农产品市场。受政府主导模式的制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长期聚焦于生产环节,依靠政府补贴来推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广、应用。其结果是,生态农产品除了以低廉的国际价格长期供给国际市场外,其国内市场需求的波动性显著较高,需求波动带来的收入不稳定也影响了农民选择生态农业的主观意愿。因此,创新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探索多种方式商业化运营农村服务业”,将经营模式提高到包括生态农业在内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破解现代农业发展难题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生态农业主要经营模式和新兴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
1. 企业对企业:“农场-机构”计划
美国的“农场-机构”计划(FTI:Farmto InstitutionProgram)是一种生鲜食品供应模式,它将追求本地产的高品质食物的机构,诸如医院、学校、大学、高级餐馆、惩教机构,与本地家庭农场(family-ownedfarms)直接链接,或通过基于共同价值的分销商的中介作用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农场-机构”计划最早萌发于1996~1997年由农场向学校直供生鲜食品的设想,2004年得到官方授权并开始在22个州进行推广。其后,“农场-机构”计划在最初的“农场-学校”计划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农场-医院”计划、“农场-大学”计划等等。以宾夕法尼亚州的大理海山谷地区(Greater LehighValley)为例,在这个知识经济密集区域,41个学术与医疗机构都加入了“农场-机构”计划,其中包括10所学院和大学,每天消耗56000份食品。“农场-机构”计划不仅提高了当地农场的经济活力,为消费者提供了口味多样化的食品选择,而且还在创造就业和推动食品美元再投资到当地经济方面起到重要的增长促进作用。据美国农业部2012年农业监测报告显示,在“农场-机构”计划的带动下,美国国内的本地种植者不断扩大产量;2012年本地农场种植蔬菜平均获得32000美元收入,而在2007年仅为28000元。
“农场-机构”计划最为成熟的模式还是“农场-学校”计划。其初衷是为了解决学校午餐营养结构不健康、来源混乱而造成的儿童肥胖问题,通过发展家庭农场,构建起基于社区的食品供应系统。学校和幼儿园按照菜单通过该计划购买标有本地农场生产的新鲜食物,如水果,蔬菜,鸡蛋,蜂蜜,肉类,豆类等。同时,学校也将营养课程与该计划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农场参观、园艺实践、回收项目等体验型学习机会;农民也参与其中,为学生讲授关于当地食品和农业的知识。因此,“农场-学校”计划事实上包含三个层次:购买本地食品;农业、食品、健康和营养教育;园艺学习与实践。
作为一套独特的共享规则设定,价格是区分“农场-机构”计划与传统食品供应链的核心要素。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虽然购买本地食品的初始成本低于它带来的潜在收益,但是随着机构需求量的增加,有机食品的边际生态成本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农场-机构”计划的食品价格,甚至超过机构的食品购买预算。“农场-机构”计划往往会从政府财政或社会组织公益性基金当中寻求资助,以短期缓解定价冲突。[3]
作为一种新的食品供应模式,“农场-机构”计划对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新的改善。虽然参与“农场-机构”计划的家庭农场规模小,从而导致能源效率偏低等“规模不生态”,[4]但是有机食品的生产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倾向于自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如使用清洁的水源,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保护优质土壤、避免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耗竭,提供健康的饲料、尽量不缩短动物的生长时间,减少运输时间以减少食品污染的概率。农民将环保成本纳入有机食品的价格之中,直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补偿。同时,“农场-机构”计划也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在明尼苏达州中部,根据“农场-机构”计划的支付价格和供应频率,估算发现,“农场-机构”计划对包括就业、劳动者收入等区域经济的影响大致在2万到50万美元之间。[5]
2. 企业对企业: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也称为社区共享农业,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农业、社区发展、食品安全等共同价值,在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结成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使用有机或生物动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本地化的新鲜食品配送模式,为当地社区提供高品质的季节性食品;是一种风险分担的会员制营销架构,参与者通过公平合理的价格为农民分担歉收风险、污染风险等农产品生产的实际成本。[6]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拉巴马州农业教授布克·惠特利(BookerT.Whately)博士就提出顾客会员俱乐部的倡议。70年代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在瑞士苏黎世创立,同时期在日本一种名为Teiki的健康农产品运动也悄然兴起,消费团体通过订单、预付款等方式从农业协会获得无化学污染的农产品的直接供应。80年代,受欧洲生物动力农业思想的影响,美国东北地区开始推广社区支持农业,著名的有大巴灵顿地区的社区支持农业花园(CSAGarden)、新罕布什尔州的坦波-威尔顿社区农场(Temple-Wilton CommunityFarm)。目前,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已遍布北美,主要集中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西北地区、太平洋沿岸、上中西地区和加拿大,据2007年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北美地区至少有13000个社区支持农业的农场,其中12549个在美国。
社区支持农业深受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Steiner)的人智学和生物动力农业思想的影响,其主张为:社区共同拥有土地并以法律信托形式租给农民耕种;人际网络的合作关系代替传统的雇佣关系;项目不以利润增长为目标,而是以人和土地的真实需求为基础。社区支持农业主要有四种成熟的类型:一是农户管理型。即农户建立和维持社区支持农业项目,招揽用户,并控制社区支持农业项目的管理。二是股东/用户型。即本地居民建立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并雇佣农民种植,股东/用户控制大部分的项目管理。三是农民合作型。即多个农民共同开发社区支持农业项目。四是农民-股东合作型。农民与当地居民建立并合作管理社区支持农业项目。[7]
社区支持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食品供给方案。为了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平衡、食品健康、亲近自然等目标,社区支持农业一般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使用有机方法和人工操作来替代化学农药和机械设备,在保障土地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和农业转基因生物生长。当然,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以产量降低(比传统农业产业化方式低20%左右产量)、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食物最终价格提高[8]为代价的。同时,以社区支持农业的食品供给方案替代全球化的食品供给方案,可以把生鲜的食品以最快的速度配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避免了食品在物流途中的二次污染,同时减少了食品的全生命周期中的物流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以社区支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支持渔业(Community-supported fisheries)为例,美国的社区支持渔业不仅部分替代了从离美国本土11170公里远的中国(占总量的23%)、14172公里远的泰国(占总量的15%)和732公里远的加拿大(占总量的12%)等国家进口渔业产品,而且还对本国渔业带来了积极的环境效应:开发了渔业兼捕和废弃产品的市场;创建了未充分利用、多样化物种的市场;创造了产品的本地需求,以替代产品出口或产品进口;使用较低环境冲击的工具和装备;促进环境教育和环保合作。[9]
3. 企业对客户:预售制农业
预售制农业是在电子商务的促进下订单农业发展的新形式。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逐渐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商品预售制度成为电子商务的新兴商业模式,其中农产品的预售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并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规模化全球配送。中间商或零售商以“团购”的方式从分散的消费者手中集中大量的订单,形成大宗的商品采购,向国内外农业生产者采购时鲜农产品。如2014年“双十一”期间,某海鲜品牌通过天猫旗舰店推出的加拿大进口700克活龙虾,预售量已经超过2.44万只;此外,水果、干果等农副产品也通过预售获得大量订单,预售商品普遍比非预售商品便宜20%以上。[10]二是生态农产品预售。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向消费者预先销售其所承诺的符合可持续性标准的农产品,并在指定期限内交割符合承诺条款的农产品,用快递物流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如在淘宝网的生态农业频道,专门开辟了预售板块。
预售制农业继承了订单农业的基本内核———合约。在订单农业中,合约是在农业食品价值链中协调交易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作为连接农业生产者与采购商的机制,减少开放市场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诸如难以预测的价格、质量和数量等。采购商签订合约的目的是采购一批遵循严格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农业产品,并在计划时间表内交付。农业生产者签订合约的目的是保障市场的预期收入,以及便于获得资金和技术。订单农业的出现,最大的意义是改善了农业生产者收入的风险结构,使农业生产者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订单农业是处于强势地位的采购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生产者的剥夺,他们将订单农业称之为代耕(农业领域的OEM生产)。除了采购商预置的关于可持续性标准的技术规范外,订单农业的生态环境效率远不如经济效率,其最突出的可持续性表现就是由订单所确定的农产品供应量,一方面,使得农业生产者不会过度生产;另一方面,也节约了要素投入。[11]11〕
相对来说,预售制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产品预售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更大的贡献。首先,预售可以减少中间分销的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使生产与消费直接对接起来,忽略了中间商有悖可持续性标准的其他目标诉求,减少了流通环节对生态农产品的价值分利,确保生态农业生产者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消费者可负担产品价格,从而弱化生态农业生产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其次,生态农业生产者需要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流程、技术规范等向消费者预先作出承诺,由于消费者预订产品的依据是承诺的吸引力和承诺者的商誉,因此,生态农业生产者倾向于提供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承诺,或者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并严格履行承诺。同时,通过预售制度,生态农业生产者事实上随机筛选出生态消费偏好的消费者,两者在交易市场上自动达成匹配。而消费者预付部分订金,相当于给生态农业生产者进行供应链融资,可以缓解生态农业大额投资的资金需求。再次,预售制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扁平化、公平化、透明化的特点,使消费者在多样化的生态农产品系列中有更多选择,也便于消费者监督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开展生态农产品的质量追溯。
三、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策略
1. 推进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全产业链经营是当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作为跨越生态和农业两大领域、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和农业生产功能的生态农业,天然就具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征。要着力延长生态农业的产业链,促进生态农业从基本农产品供给向生态食品加工、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体验、生态休闲、生态旅游以及其他生态服务领域拓展,降低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经营成本。要加大“互联网+”与生态农业的融合力度,用大数据精准管理生态农业的生产和运营,以信息化实时掌握生态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降低生态农业发展的信息成本。要有序发展“众筹”等新型互联网融资模式和订单农业模式,以货币投票遴选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生态农产品,为生态农产品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方式,降低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成本。
2. 规范生态农业标准和生态农产品认证
理论与实践表明,生态标识可以有效减少歧异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使质优产品更能脱颖而出。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标准和认证程序,如农业部1994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随着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应逐渐深入到产品级的系列标准,具体包括生态农业生产资料的标准体系、生产基地的标准体系、生产技术的标准体系、生态产品的标准体系。要根据生态农产品认证的新特点,协调各类生态农业标准和生态农产品认证,规范生态农产品认证程序和管理程序,培育生态认证产品市场,加强对生态农产品认证过程的第三方监管,提高生态农产品认证的公信力。
3. 强化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
制约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业者的能力短缺(shortageofcapacity)。作为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投入要素、生产技术、作业规范、产品标准等与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决定了生态农业从业者需要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如掌握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此外,生态农业的经营往往摒弃土地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模式,更多采用中等规模的生态农场模式,从而容纳生态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生态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业,从业者还要提高自身的项目策划能力、企业运营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吸引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加入生态农业从业者队伍,强化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McNeely.J.A,Scherr.S.J.Ecoagriculture:Strategies to Feed the World and Save Wild Biodiversity[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03.
[2]陈霞,于丽卫,康永兴,陈伟忠.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5,(04).
[3]Sarah N.Heiss,Noelle K.Sevoian,David S.Conner,Linda Berlin.Farm to institution programs:organizing practices that enableand constrain Vermont’s alternative food supply chain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15,(32).
[4]Elmar Schlich,Ulla Fleissner.The Ecology of Scale:Assessment of Regional Energy Turnover and Comparison with Global Food[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5,(10).
[5]B.Tuck,M.Haynes,R.King,R.Pesch.The Economic Impact of Farm-to-School Lunch Programs:ACentral Minnesota Example[R].Extension Center for Community Vitality,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10.
[6]Paul Fieldhouse.Community shared agriculture[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1996,(13).
[7]Offi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R].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2013.
[8]栾敬东.适度发展可持续社区支持农业[N].农民日报,2014-08-09.
[9]Loren McClenachan,Benjamin P.Neal,Dalal Al-Abdulrazzak,Taylor Witkin,Kara Fisher,John N.Kittinger.Do community supported fisheries(CSFs)improve sustainability?[J].Fisheries Research,2014,(157).
[10]任羽中.“预售制”推动订单农业发展[N].解放日报,2014-11-09.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 “三农”;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097-02
“三农”问题一直束缚我国农业全面发展,若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的合作经济不会有质的飞跃。“三农”问题涉及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各方面,是最能反映我国农业在哪些方面存在这缺陷。我国政府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探索“三农”你会发现它所包含的实践价值它是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真正解决农业的内部制度问题。目前,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很低,但面对农业经济复杂的局面,一定要保持足够的信心和决心。
1 我国农业合作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农民是农业经济构成的主体,只有农民对农业合作经济有了新的认识和观念上的转变,才能支持和拥护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才能将实现我国农业腾飞作为共同的利益,才能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的推动我国农业走向更深度的现代化。当农民有了自主性和团结性,组织模式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我国农民的物质文明才会上一层楼,只有物资文明殷实了,精神文明才会进一步提高。最为关键的是农业合作经济模式要从为农民谋福利的角度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样才是对“人们当家作主”最好的诠释。
2 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由来
农村合作经济模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合作经济思想的发展要追溯到空想社会主义,其发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得到丰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要始终坚持理论来自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规律和农业生产实际特点采取多模式发展方式,搞活我国农村经济模式。现代化工业下,农业合作经济的投资模式和渠道要时刻保持多元化、农业标准指标要高、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
3 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完善需要什么
总结发达国家农业飞速发展经验,实事求是,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我国农业经济组织模式,研究怎么使农村合作经济长效健康发展的模式。同时,要对构成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培训,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知识。当然,政府也要做好对农业的扶持工作,让合作经济模式在我国农业中生根发芽。农业合作经济模式需要一个系统的指导组织模式、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主体、和政府在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只有这3个方面全面紧密结合起来,农业合作模式才会完善。
4 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有哪些直接和间接的动力
农民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组成成员,他们是农业合作模式的直接动力,他们是该模式的直接实践者。其产品是否增值是否可以规避风险都与他们密切相关,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中的实践作用。政府是农村合作经济模式的间接动力,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农村合作模式,政府的支持使得农业有足够的资金。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更加有自信,作为农业经济制度的主体,才会积极寻找切实可靠的途径去解决降低成本的问题。只有将直接动力和间接动力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使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朝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5 研究农业合作经济模式发展的动力
研究我国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动力,其主要的目的是在于丰富农业合作模式的理论,在实践中一些科学的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济合作模式的理论有了充分的发展,才会有效指导实践。我国农业合作经济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和前途似锦的发展空间。研究我国农业经济模式意义重大,因此在对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研究时,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尽量避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出现类似的错误,减少农业经济上损失。
6 结语
农业合作模式不是一个新兴的理论,它的出现已有一定的历史,并且也有很多国家对其进行实践和验证,若是对其有深入的见解和正确的实践,农村合作模式一定会展现出它的优点,给我国的农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瓶颈。所以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担负如何搞活我国农业经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任。政府对农业也要加大投资力度,在资金的来源上也不要只来自财政收入,可以根据地区存在的优势招商引资,使投入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业合作模式在实践中必定会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只有对其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才能在其完善过程中呈现出繁荣、和谐、稳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立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选择——以美国、日本、法国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4-27.
[2]侯杰.罗丽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分析与组织创新[J].求索,2009(8):73-75.
[3]张学鹏,杨子平.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J].开发研究,2006(6):65-67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 篇4
农业会计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管理手段,其发展和完善直接影响到一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国家间农业贸易的交往,影响到涉及农业领域跨国公司的发展。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是,由于会计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而在不同的国家间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会计进行国际协调还存在很多问题。农业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也面临着国际协调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会计与国际农业会计的模式特征
农业会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其重要的管理手段,农业会计的存在和发展与所依赖的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不同农业会计模式代表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处理农业会计数据、加工传递会计信息的特殊程序和风格,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农业会计模式都存在差异。对农业会计模式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认识和了解不同的农业会计实务,为不同农业会计的比较和协调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选择美国作为微观经济农业会计模式的代表,选择中国作为宏观经济农业会计模式的代表,能够结合实际环境分析不同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便于研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1.美国农业会计模式特征
美国的农业会计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1985年4月30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标准部发布了《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会计》,198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又发布了关于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审计的《AlCPA审计和会计指南》,对该指南进行了修订。本文在讨论美国农业会计模式时,主要依据的农业会计规范为SOP85-3和《AlCPA审计和会计指南》。
2.中国农业会计模式特征
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较快,所以农业会计的完善程度也较快。1992年1月,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它标志着中国会计体系开始摆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靠拢。为贯彻《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各大行业的会计行为,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相应配套的分行业企业财务制度,此时的农业会计活动由行业财务制度来规范。
,中国颁布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这是针对农业会计领域颁布的专门核算办法。,中国进一步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征求意见稿),为制定正式的准则莫定基础。,中国正式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并于在上市公司开始执行。中国农业会计模式是在中国环境下根据会计学、管理学和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个模式既体现了农业会计的本质特征,发挥了其模式职能,同时又符合中国的国情,保证了模式的良好运行。
二、两国农业会计模式的比较
在农业会计活动的指导思想上,美国更注重会计活动的真实性,重视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实际的反映程度;中国比较重视会计活动的客观性,注重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反映的客观程度。在农业会计活动的目标方而,美国更注重为个体投资者提供服务,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中国注重为政府、银行提供服务,强调信息的`客观性。在农业会计资产的初始计价上,美国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和公允价值计价为主;中国以历史成本法计价为主。在农业会计相关信息的披露上,美国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详尽;中国对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适中。
三、协调我国农业会计模式差异的措施
1.发展真实性的会计指导思想
在农业会计指导思想方面,加大对真实性的重视程度,提高农业会计信息对农业企业真实情况的反映程度。由于农业会计主体身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其经济行为和经济行为的后果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不断的变化。而外界相关利益群体关注和了解农业会计主体发展情况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公开的会计信息。因此,农业会计信息越真实,越有利于外界对农业会计主体的了解程度,有利于会计土体提供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和及时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会计的真实性,并且很多国家己经将真实性的指导思想运用到本国的会计体系中。注重发展真实性的会计指导思想将有助于中国农业会计的国际协调。
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实现农业会计
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在会计相关理论研究中,注重农业会计理论研究,加强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完善公允价值获取的第一层次交易市场,保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畅通,解决与市场对接存在的问题。推动资本市场的深入发展,更好地解决由于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差额作为利得或损失计入损益对企业资产价值稳定性以及损益带来的影响。
3.扩大会计信息的服务目标和披露内容
对我国农业科技的新模式研究论文 篇5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分析
但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
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
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
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更新服务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服务资源,重塑组织功能,优化流程设计,加强动态评估等一系列再造工序,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美誉度和满意度。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村基本公共体系的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产品本质上是公共产品,要以“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制定农业科技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农业科技推广流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度设计;二是树立目标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目标要由流程效率转化为体系优化,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职能归并,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职责,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解决科技服务管理多重领导的问题;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及时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潜心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在制度环境方面,要继续贯彻20中央1号文件精神,理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激励机制和监督引导制度;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将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农村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技术环境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书屋、田间课堂的资金投入,强化产业集成配套,开展大规模高产创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已有的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启动“户户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资源整合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推行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的分布与结构,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改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和农村科技协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合作。
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农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宽科技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组织重塑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要重塑组织职能,变过去以职能分工为主导为按专业划分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框架,坚持协同合作的组织目标,突破专业界限,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动态化、过程化的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
另一方面要重塑组织功能,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不仅要注重农业科技的管理,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和服务大厅,降低农业科技管理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以“高效、优质、满意”为目标,为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服务,最根本的是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公众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变“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产品供给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模式。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产品公众需求调查,根据农民需要和地理特征推广和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旅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创业,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7];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困惑。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流程的成功再造。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 篇6
摘要:结合生态农业的定义,分析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方向。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是强调结合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点,把其充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中,克服传统农业的缺陷,寻求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构成有机物与无机物、生态环境内外部结合,实现农业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生态农业要从地区的实际出发,合理搭配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比例,通过合理的投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高。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1生态农业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现阶段是各行各业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发展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急需解决的现实困难,例如滥用化肥、农药,农业污染等社会问题。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土壤生产力降低、农副产品质量低下。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大量使用农药,致使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农田的生产能力失调,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再生和人类的生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减少对自然的掠夺和滥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长远发展
生态农业是吸收传统农业在种植过程中的优势,发挥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即做到回归自然,又注重全面有效规划,就是在发展模式中合理分布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等大农业的思路,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须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利用效率,继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因重复、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物质和能力的转换,而显著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在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农业产品时,满足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可以说,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
1.3生态农业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生态农业发展中集合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吸收了国外农业发展的精华,在将农业本土化的进程中,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法和要求,遵循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引进新的物种,通过科学手段生产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实现农业的出口创汇。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消费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可以有效引导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2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
2.1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实现生态农业需要各方齐抓共管,各地在农业建设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主要需求,结合经济发展现状,遵循“全面、系统、高效、再生”的原则,寻找发展本地经济的具体方法和有效措施,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降低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运用生态农业系统的观点上,改变单一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以有效提高农业产品的转化率,促进资源、环境的稳步发展,建立彼此依存、共同促进的农业有机体。
2.2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科学有效规划
要建设好生态农业要在事前做好全面的规划,注重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体性、防御性、系统性、调控性的特征,制定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生态农业规划体系。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农业的积极实施和有序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到达社会效益、生态发展、经济利益的相互统一。
2.3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采取辐射带动方式
各地发展生态农业时要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和自然条件探索适合的农业发展战略和套路,采取以试点农业带动大范围种植的方式。农业生态环境中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通过立体化种植的模式、养殖模式、观光性质的农业模式,将绿色生态农业形成产业。利用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优势资源得以推广,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2.4发展生态农业工作要通力配合大力宣传
生态农业是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要将这一体系深入人心要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农民的环保意识,实现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目标。全社会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建立完善的调控和服务体系,健全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从政府层面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项目和投入力度,把农业建设及绿色食品开发有机结合,促进生态农业的时代化发展。从政府层面发挥农民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新农村建设。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结构现状,引进农业新品种、科学新技术、种植新材料,提高生态农业的科学性。
3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思考 篇7
1.1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概念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运用的主要资源是多媒体。如今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 家家户户都拥有手机、电脑等, 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实事发展甚至国家政策变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正是借助多媒体这一特点, 将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放到网络中, 让农民在家就可以了解并学习。同时, 多媒体具有集声、图、形于一体的优势, 使得新技术能够更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农民面前, 即使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也能够很快理解并学习新技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 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 有关部门将问题解决后可以将解决方法及时返回给农民, 在此过程中, 不仅节约了时间, 还可以及时更新农业技术数据库,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发展。
1.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解决传统农业技术模式弊端的有效方式。传统农业技术模式是专家到各个生产技术落后的地区进行走访并讲解相关知识, 这种模式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同时, 传统方式不能将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 并且专家在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语言不通的状况, 降低技术指导的效率和质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还能激发农民学习新技术的热情, 将新技术具体而生动的展现在农民面前。因此,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 但是其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从四个方面介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 多媒体传播模式缺乏精准性。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很大, 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及农作物存在很大差异, 农业技术在通过多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导致通过多媒体传播的农业技术缺乏针对性, 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要求。第二,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推广经费不足。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缺乏经验, 而且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不够重视, 导致相应的推广经费不足, 推广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第三, 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科学。由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不够成熟, 我国大部分地区对推广机构的设置缺乏合理布局, 而且相关部门的设置过于简单, 不能满足技术推广的要求, 导致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展开。第四, 部分推广人员的素质偏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由于资金不足, 工作环境欠佳, 导致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员工。同时, 为了节省经费只能聘请专业知识较差的员工, 更加剧了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
2.2 农业推广模式的创新性措施
要想改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困境,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传统的农业推广模式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还降低了推广的效率及质量。相反, 通过互联网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不仅能够很好解决传统推广模式的弊端, 还可以节约推广成本。其次, 要更新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传统的经费管理机制已经不能满足日渐发展的推广模式, 要想提高推广效率就要更新经费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约束工作人员, 同时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最后, 要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机制。为了提高推广人员工作的工作效率, 应该更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 要做到奖罚分明, 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及时给予鼓励, 同时, 对于表现较差的员工也要及时批评、警告等, 情节严重者则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结束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通过网络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时推荐给农民, 并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 在我国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势在必行。相信在全国人们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农业技术能够通过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邓广伦.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北京农业, 2013, (15) :298-298.
[2]王爱萍.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乡村科技, 2014, (4) :158-158, 159.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 篇8
家庭农场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类型包括:传统农户、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企业和国有农场。相对以上的一些农业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具有一系列优势和长远发展的生命力。随着人口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和农业就业劳动力减少,为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家庭农场的增加提供资源条件。
实施生态农业要求的集约化经营
家庭农场以土地承包经营家庭的财产权为基础,具有对农地长期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继承权,有利于家庭农场主进行长期的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等投资,开展可持续的符合生态农业要求的集约化经营活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家庭农场作为独立存在的法人单位,农场主可以独立对生产经营项目进行决策、自主从事商业化的合同交易、抵押贷款和出让农业资产等活动,而作为传统农户则受到许多限制。此外,家庭农场的生产专业化程度高,自有土地比重大、人工等成本低;可利用农村的本土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把握经营的适度规模,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公共产品、服务可以相对集中,技术推广效率高,有利于综合扶持和科学管理。政府可以通过重点扶持家庭农场来实施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的信息化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问题一:法律空白
家庭农场的独立法人地位有待明确,配套法律、制度有待建立
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独立经营的法人地位的确立,而目前各地的注册准入标准还处于制定阶段。而政府对家庭农场的配套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在许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有待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如家庭农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如家庭农场为私人独资企业还是集体经济的成员);法人地位的性质(如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和土地产权的性质界定(如非家庭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继承权关系)等等。这些对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建议:按照家庭农场的基本标准实行法人单位经营注册登记
我国地域差异大,家庭农场的标准不可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统一,以市一级制定标准较为合理,一般应当对土地面积、土地流转年限,固定资产数量、农产品商品率等设立基本的标准。根据标准向申请人发放家庭农场类别的企业经营执照,确立有别于工商业个体私营企业性质的行政管理规则。
目前可以建立的家庭农场有一部分在过去以个体私营工商业企业面貌在有关部门注册登记,其他的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办理申请和注册登记。目前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以农业为主业的个体私营工商业户;部分外来投资建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可以通过申请注册、资产转让、重新注册登记等方式转变为家庭农场。
问题二:资金压力
家庭农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升级面临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等瓶颈与制度障碍
家庭农场要从事商品性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前期资金投入必不可少,除了自筹和银行贷款外,政府的补贴、贴息等扶持政策应当跟上。家庭农场扩大土地规模也存在土地租金、人工成本和开发整理费用等投入增加,以及土地产权关系调整等复杂问题。家庭农场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化,都处于与传统家庭经营不同的层面,需要及时加以改进和规划。
建议:解决启动资金,实行促进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
采取按照独立法人资格以土地使用权、房屋、大型生产工具等资产作为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整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政府项目补贴;对家庭农场的生产性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政府财政补贴;家庭农场继续享受良种、农机和农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家庭农场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新的生产配套项目。对家庭农场从事的工商业享受小微企业的免税政策。
问题三:风险增加
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增加,需要相关的机制和制度建设
相对普通农户的兼业经营模式和收入多元特点,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后,自然灾害等生产风险对经营效益的负面影响扩大,产品单一化后的市场风险也明显有所提高。家庭农场的收入结构单一,如果其经营性收入锐减,就有可能影响再生产活动。这些新情况都需要政府建立相关的调控机制与防范机制,以及实施农业保险、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储备制度等来加以支持,以体现公共产品的投入对农业弱质产业的扶持功能。
建议:为家庭农场主提供经营规划、技术培训和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务
积极帮助家庭农场开展中长期生产经营规划、建立管理制度和制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程。为了使家庭农场尽快达到合理的经济效益水平,政府应当围绕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帮助家庭农场编制符合农业长周期特点的规划、建立企业化的财务等管理制度和生产销售的技术规程。支持和鼓励家庭农场按照市场需求发展无公害等农产品,长期为农村提供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
全面培育家庭农场经营主,重点提高从事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的素质。政府应开展新的针对家庭农场成员的多种技术培训活动。建立政府与农场的技术试验推广合作关系。要积极培育第二代农场主,可按照欧盟的农业教育制度和农场主的职业要求,对家庭农场主的第二代接班人进行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避免农场的经营主体出现断代的危机。
问题四:产权不明
农场主生产经营事业的代际继承和经营权等问题需要解决
家庭农场的建立对农场主的文化、技能和管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情况表明还难以完全适应。由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强调农业的职业选择,家庭经营的产权强调代际的经营主体的继承性,如果农场主的代际继承关系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家庭农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产权稳定性问题就无法解决。在目前我国农二代普遍存在弃农职业倾向的背景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建议: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解决土地流转和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多数是依靠家庭自有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也有通过二次承包土地的调整达到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的。但是要进一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解决土地流转的产权认定,实行有别于普通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转让办法。尤其是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应当配合人口城镇化进程,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在村集体组织范围内将已经农转非的农户的承包地集中转让给家庭农场,并在法律上稳定家庭农场所经营的农业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和收益权。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推荐阅读:
我国生态建设12-30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论文06-16
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05-22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10-03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08-0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监理09-28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2-21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0-23
略论我国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09-14
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