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通用12篇)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篇1
一、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出现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景区的不合理开发
在我国大多数的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破坏了景区生态系统。另外,这些设施的建设必将带来更多的游人,从而会制造出更多的垃圾和废弃物,给景区环境带来严重的负担。生态旅游本身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并且建设要符合简单、环保的原则,但我国在这一点上做的很不好。
(二)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不完善
我国的生态旅游景区中,几乎很少见有关管理人员巡查。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的监督,没有管理制度的约束,出现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如:游客在景区乱写乱画,随意采摘鲜花果实等,使景区的发展与生态背道而驰,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员是如此的缺乏!
(三)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薄弱
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一般情况下都支付了比较高的金额,在他们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就认为自己应该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而不是最先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游览过程中他们对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漠视而不是关心和保护。
二、对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景区的开发商与经营者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放首位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行业,它的价值就在于对环境的全力保护。具体的做法可以为:让农家院代替星级宾馆,让家常便饭代替大鱼大肉,不出售动植物标本,不举办大型娱乐项目等。虽然结果会造成开发商和经营者的利益损失,但这一系列的开发和经营策略都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目的的。
(二)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之中
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都应该充分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让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景区的管理中来。第一,旅游地的风俗民情会通过居民与游客的近距离接触中体现出来,使游客更加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从而增加对景区的喜爱;第二,可以减轻当地居民的就业压力,在拥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就业难似乎是个永久的话题,景区为当地居民提供管理岗位会使居民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一般来说,总体概括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低层服务人员。高层管理者应该制定详细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层管理者应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履行职责,负责低层服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而低层的服务人员是直接与游客接触的,他们的形象与行为会直接对游客产生影响,若他们作为领头人,带领游客竭尽全力去保护景区环境,我想对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适时调整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数量
景区环境之所以会遭受严重破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游客的数量太多,给景区服务人员带来了很大麻烦,也使环境承载力严重下降。由于我国法定节假日和气候的影响,在旅游业存在着淡旺季之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少得可怜,旅游旺季的游客量人满为患。我国旅游行政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在旅游淡季鼓励大家去旅游,而在旅游旺季则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保整个生态景区的生态系统有条不紊的生存下去。
(五)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普及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
环境是否可以得到更好保护,旅游者占最大的一方面,大多数的旅游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烈,所以加强对游客的管理是当务之急。首先,组团社可以制作个性的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宣传手册,让游客再进入景区之前就将保护环境放在心上;其次,导游在导游词讲解中要处处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同时,导游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些新颖的以环保为主题的比赛活动,让游客在愉悦的氛围中将环保牢记在心;最后,景区可以多多设立一些宣传牌,让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结论
本文主要从生态旅游出发,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报纸等提出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同样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要想使它持续发展下去,需要行政部门、旅游企业、景区管理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各个阶层的人士共同去努力,希望人人都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摘要:从90年代在我国开始发展的生态旅游,虽然被旅游业追捧了这么多年,但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生态旅游这20余年的发展太过于急切,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尚的旅游活动,是以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展开的。但我国生态旅游几乎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景区单单的加上生态标签,不考虑其他因素,只为获取更大的利润,这无疑是对生态旅游自身价值的曲解,为更好的发展国内生态旅游,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篇2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原则与注意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经济有效性 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 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参考文献:
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6(2):204.
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2):34.
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3):31-33.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19(1):77.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篇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在我国逐渐开始兴起。生态旅游在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亟需在行业标准规范、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努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旅游;问题;对策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之一。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在快速发展、繁荣的同时,随之而来,也面临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等生态问题。
一、生态旅游概述
1983年自然保护联盟顾问拉斯卡瑞首次提出生态旅游的观点。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首次对生态旅游进行了定义。1993 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出了更确切的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双重功能的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随着全球环境污染加剧,人类的环保意识逐渐觉醒,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运动,一经提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一般而言,生态旅游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规模有限。二是原始生态。三是亲身参与。四是高度负责。生态旅游是一种对自然,最终对人类负责的旅游活动,主要体现为游客要有高度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也为子孙后代造福。库泼(Chris Cooper)等人对生态旅游行为过程中的精神境界进行分析提出“ “三N”阶段论:第一阶段是“自然(Nature)”;第二阶段是“怀旧(Nostalgia)”;第三阶段也是最高阶段,是“天堂(Nirvana)”,分别对应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怀念人类的童年,勾起对原始美好环境的回忆;心境仿佛到了“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
二、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国外的生态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旅游强调可持续发展,关注伦理教育对生态旅游的发展的重要性,视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对生态旅游开发较早、较好。西方发达国家在具体的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二)国内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的。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主要依托于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开发较早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云南的香格里拉和西双版纳、新疆的喀纳斯等地区。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存在多部门管理、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盲目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生态旅游环境遭到破坏;相关法律欠缺和执行不到位、不重视对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四、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措施
(一)继续加强生态旅游基础性和认证体系研究
生态旅游除具有一般的旅游的性质外,还具有生态性、可持续性等特质。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出现“滥用”、“ 泛化”等问题,我国要继续加强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对国外权威的认证标准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和借鉴,逐渐建立我国特有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统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标准,规范生态旅游。
(二)建立生态旅游综合协调机构,制订科学的规划、做好旅游资源的定位,做好旅游资源环境管理
发展生态旅游所依赖的环境十分脆弱,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绝不能随性而为。因此要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当地的旅游资源定位过程要考虑两个方面:在进行生态旅游地开发时,要确定当地能开发的资源,优先开发资源特点突出的资源。二是,生态旅游开发应该考虑邻近地区资源开发情况,形成规模效益,集群效益,避免同质性竞争。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是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的环境管理工作要做好生态旅游地资源开发前的环境评价和生态旅游地资源利用时期的环境管理。
(三)重视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效的生态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的生态化有资金、政策法律法规保障是不够的,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具备生态学、旅游学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样的人才比较短缺,必须建立一套综合的培训机制和引进机制建立人才储备。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应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在引导游客获得最大旅游体验的同时,帮助或教育游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加强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目前我国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破坏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行为时有发生,必须加大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游客素质,促使我国生态旅游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五)做好旅游资源的规划
生态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应将当地的旅游资源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游憩区三个功能区。
(六)生态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过程要坚持景观建筑生态化,用于景观建筑和设施的材料要生态化
总之,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必须要坚持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提高管理者和旅游者的环保素质,促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鹏.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园林,2009(09):85-88
[2]Chris Cooper, Stephen Wanhill.Tourism 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Issues[M].John Wiley &Sons;,1997:91-103
[3]鲁小波.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4]彭兆荣.论“原生态”的原生形貌[J].贵州社会科学,2010(03):35-38
[5]张洁.再议生态旅游基本理论[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08):66-69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和对策研究 篇4
21世纪的到来,许多新鲜元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新活力。由于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多,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使旅游成为时尚热点。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加之沉重的工作压力,城市生活的紧张,人们迫切希望“回归大自然”,生态旅游应时而生。
由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对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传统大众旅游机制的滞后及所面临的挑战等一连串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旅游必然地肩负着保护环境的重任。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源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起步,21世纪初期的逐步扩展,如今生态旅游已经在全国几乎所有的自然保护区和乡村、林区等旅游地得到迅猛发展。
但是在生态旅游的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极大限制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如何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需要采取哪些对策,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重要课题。
二、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生态旅游区由于缺乏景观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盲目开发,造成了生态旅游资源的退化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还有一些生态旅游区为了迎合游客,大兴土木,修建宾馆、索道,引进、仿制、移植项目,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区的开发现状,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盲目开发,景观污染严重
景观污染是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一些生态旅游区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的科学论证和合理的规划,盲目开发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造成了景观污染。
(二)超载接待,忽视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受损,由于偏重于追求旅游的经济效益,利益最大化成为了景区经营的最大目的。使一些生态旅游区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除了盲目开发之外,对游客数量不加以限制,造成旅游高峰人满为患的现象,由此引发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后发现,目前44%的自然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
(三)人才缺乏,生态旅游教育功能缺失
旅游者想通过生态旅游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从而自觉地保护自然。因此,对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应该是生态旅游活动组织的关键环节。然而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仍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和专业人员,现有设施陈旧不堪,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不全,展示手段更是落后、单调,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不能吸引游客。此外,生态旅游区的导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四)归属不清,生态旅游区管理混乱
作为生态旅游主要载体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在部门归属上述多头领导,分别归林业部门、建设部门、环保部门、水利水电部门等管理。作为主要行业管理者的国家旅游局很难有所作为。以自然保护区为例,生态旅游诸多问题的产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制原因。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采取的分部门、分类型、分级别管理的管理体制。
在管理上,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但实际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卧龙、白水江及佛坪3个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外,其他保护区均是由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林业、环保、资源、农业等行政部门管理,或市、县林业、环保、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有的国家级保护区由乡镇政府管理。在保护区一哄而上搞开发的时候,这种管理上的错位和缺位必然引发对环境涸泽而渔的利用。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所追求的目标是:既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要坚决制止。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有着特殊的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完善相关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的环境等。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四)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宣传教育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培养生态旅游人才,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游客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论我国自助旅游发展 篇5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已经从奢侈品蜕变为常见品。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旅游消费日趋理性,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比较传统旅行社包价旅游,自助游已经成为现今旅游方式新宠之一。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自助游的概况,尝试从自助游在中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浅析中国自助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自助游;旅游网站;穷游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大部分发达城市居民来说,旅游已经成为日常用品之一。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旅游消费日趋理性,他们已不满足过去简单地跟着旅行社按照事先确定的路线、景点、时间走,过去那种一大堆人一起行动,导游赶鸭子,走马观花的旅游形式已为大部分旅游者所不满,相反人们追求更多的是:在出游的时候能否随心所欲,体现个性,深度了解各地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甚至是在一趟精彩的旅行中思考出人生和旅行的哲理。
于是更多的游客背起行囊来独自上路,我的旅行我做主――这就是自助游。
一.中国自助旅游的概况
(一)定义
与传统参加旅行社报价旅游不同,自助旅游是由游人根据自身条件(包括时间、预算、身体状况等等)和喜好,自由地选择和组合旅游中的吃、住、行、游、娱、购的一种新兴旅游类型。
对比传统旅游,自助旅游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出门前期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摆脱了从前旅行社预先安排好的行程模式,更加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充满了多元化的个性元素。
(二)自助旅游与传统包价旅游对比的优势
参加旅行社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自由。
人们常常取笑旅行社团队的弊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问了看啥?啥也不知道!”传统的包价旅游显得单一、呆板,已经无法满足真正热爱旅游的人们的`“胃口”。
而自助游则完全没有这些烦恼,路线自由,时间自由,也不怕导游宰客,不必担心导游像赶鸭子一样赶景点。
自助游时遇到自己喜欢的景点,可以细细品味。
行程中有其他想法,也可以依自己的意愿改变路线。
二.自助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
以广州为例,目前已有8条地铁线开通,沿途达到各大著名景点、机场、火车站,住宿业也十分发达。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人们选择自助游出行更为方便。
另外中国的公路和高速公路修整工作也比较完善,为居民自驾车旅行提供方便。
(二)廉价机票的推动
为鼓励人们选择航空为出行方式,各大航空公司会在中国各种法定节假日时推出折扣机票。
比较有名的经营国际航线特价机票的航空公司有:捷星航空、新加坡虎航、亚洲航空公司等。
以亚航为例,从深圳往返泰国曼谷的特价机票有时低达六百多元。
以往人家选择旅行社参团出国旅游,是为了便宜方便,如今自己购买机票更加便宜,当然引得更多人选择自助游。
(三)国外自助游思想和国内大量自助游书籍的影响
一些文笔比较好的自助游游客,在出行归来后,也会把自己的“壮举”集结成文字出版,去书店稍浏览一下,便可发现大量关于自助游的书籍。
这些书籍也极大地鼓动着人们自助游。
例如《迟到的间隔年》的作者孙东纯首次把间隔年这个概念介绍给国内青年人,他于12 月1日,带着一张仅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横跨亚洲,进行自己的“间隔年”旅途,途径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尔。
书中还记载了他在旅行途中所从事的志愿者活动,各地区的民俗风情等,影响着国内的很多年轻人,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出去,开阔眼界。
(四)我国假期增多
12月,国务院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每年有2个集中休假高峰――春节(7天)、国庆(7天)以及5个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3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出现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个人带薪休假并存的新局面。
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出行。
(五)网络发达,旅游信息海量
举著名的旅游网站携程网为例,人们可以在携程网上搜索到出行目的地的信息、其他网友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旅游攻略、自己出行后归来的感受,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行程在携程网上订机票、以较低的折扣订酒店,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携程网旗下的驴行网页发帖咨询。
类似的网站还有:蚂蜂窝、酷讯、驴妈妈、到哪儿、穷游网等。
(六)签证简便,为出国自助游提供了机遇
有些国家签证便宜,手续简便,使人们出国不再是一个梦想。
像韩国的济州岛、泰国、马尔代夫,都可以办落地签。
三.我国自主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一)出现各年龄层次驴友
自助游爱好者喜欢称自己为驴友,“驴友”取自“旅友”的谐音。
在我们印象中,大部分驴友应该是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才有精力和朝气去尝鲜,寻求刺激。
但是在近几年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许多中年甚至是老年自助游爱好者,为人们称赞。
如近两年来,媒体多次报道的花甲背包客,张广柱(64岁)和王钟津(61岁)两位北京老人。
这两位老人家是环球自助游达人,中国背包客传奇人物,以自助环球旅游7大洲40多个国家而爆红网络。
开始,他们自费自助游历了全球7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次穿越赤道,最北进入北极圈,最南到了南极洲,还到达地球第三极――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他们在网上实时更新的旅行信息一次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幸福的晚年生活成为当今年轻人追寻的目标。
由此可见,自助游已经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中年人甚至是本应带孙子安享晚年的老年人,也愿意追求属于自己的旅行。
(二)穷游成风
与过去传统地认为旅游是花钱买享受不同,现在的自助游爱好者更追求以最少的花销游走更远、更精彩的风景,并乐此不疲地称之为穷游。
采取廉价旅游方式,一方面是因为驴友中大部分是事业还不成熟的学生、工薪阶层;另一方面是因为驴友的出游时间普遍比过去长很多,有的甚至是辞职、休学旅行,一走就是大半年,足迹遍布全中国,长时间、长跨度的旅行迫使他们要节省开支,为求苦尽甘来。
2月,一位在德国汉堡市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穷游网”已成为中国自助游游客登录最多的网络平台。
穷游省钱方式有很多,例如以下几种。
(1)彻夜抢廉价机票
以亚航为例,亚航定期会推出特价机票,但是飞机上的座位有限,所以很多驴友在亚航推出特价机票当晚,就会通宵刷新亚航的官方购票网站抢机票。
(2)沙发客
众所周知,现在旅游花费中,住宿是一大部分,尤其是黄金周,动辄几百一晚不说,还往往订不到房间,为了节省住宿开支,催生了“沙发客”理念。
“沙发客”,顾名思义就是“睡别人的沙发”。
“沙发客”这个词源自一个叫Couchsurfing的全球沙发客自助游网站。
截至底该网站已有240多万注册会员,遍布245个国家(地区),8万多座城市。
其理念是:第一,你去外地旅行时,可以住在他人为你提供的住处;第二,他人到你这,也可以住在你为他提供的住处;第三,作为交换,这一切完全免费。
参与这样形式的交换住所的人,就是沙发客。
虽说人们生活富足,可能不太在意住宿的费用,但是寻找沙发,不但节省了您大笔开销,还可以结识各地的朋友,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体验。
(3)搭车旅行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本书叫《在路上》(ON THE ROAD),它描写的就是几个年轻人通过搭车横跨北美的故事,在无数的欧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搭车文化。
搭车文化Hitchhiking是英文的“搭顺风车旅行”的专用名词,在旅行途中,驴友可以通过在路上搭乘陌生人的顺路的车来完成一段路程,路程可能只是几公里也可能是几百公里,看车主一起顺路多远。
搭车一般不用付钱,对旅费不富裕的行者来说,它可以节省不少旅费。
搭车旅行在中国如今十分盛行,例如著名搭车旅行者――谷岳,为见其柏林的女朋友,选择了一个较为浪漫的形式,夏天从北京出发,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帮助,搭便车、经过1万6千多公里、13个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最后到达柏林。
旅游卫视全程跟踪拍摄,主角一路的际遇,更激起人们出门旅游的欲望。
(三)自我实现是大部分自助游游客的新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受尊重需求以及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
如果说过去游客出门只有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受尊重需求的话,现在自助游游客中普遍出现的自我实现需求。
318国道,被《中国国家地理》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东起上海,西至西藏樟木。
318川藏线,是这条景观大道中最美的一段: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行走其中,可以体验“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妙感觉。
它又被公认为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中间必须穿越海拔 4000米以上的山达十几座,更有闻名于世的怒江72拐,在夏天雨季来临时,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是家常便饭。
美丽而危险的景观让旅行社望而却步,却激起自助游客疯狂地追寻。
这些自助游爱好者用各种方法去探寻318的美,自驾车、骑单车、徒步、搭车,正是“眼在天堂,身在地狱”。
如果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很难想象普通带着观光目的的游客会愿意用身体甚至是生命在做这场游历。
(四)出境自助游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中国游客的重要性,出国已不是少数中国富人的专利。
例如泰国,近几年来主要的客源国就是我们中国,而去泰国机票便宜、手续方便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采取自助游的形式出游。
许多专门针对出境自助游的网站的出现也说明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增强了。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循规蹈矩、被旅行社安排好的行程。
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更个性化、更深入的旅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在中国自助游已经朝着多元化、新趋势发展。
旅游行业还应抓住机遇,把握旅行者心理,从中谋求发展新版图才行。
参考文献:
[1]三少,出国自助游教室:我的第一本旅行教科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广柱,花甲背包客出国自助游攻略・游记[M],北京:华龄出版社,.
[3]布莱恩・萨克,睡遍全球:一个沙发客的自白[M],北京:现代出版社,.
[4]谷岳,谷岳搭车去柏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5]唐人立,一个人走世界:大学4年200城的旅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6]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
[7]吕勤,旅游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篇6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生态旅游并不是新出现的一个名词,其产生,发展都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本文就先从生态旅游的含义谈起,接下来又说了说生态旅游发展种存在的问题,,然后又根据这些问题谈了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最后又说了说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总之,生态旅游是对旅游资源重要的利用方式之一,只有对生态旅游加以鼓励,我国的生态旅游才会更好的发展。
一 生态旅游的含义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其利用环保的手段,对所在区域的旅游景点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加大本地区的旅游的经济价值,并用取得的经济利益对景点进行维护,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 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1利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广大的大地上分布着众多的绿色生态旅游美景,可以吸引成千上万的国内或者国外的游客来旅游。而我国的生态旅游是“绿色”的产业。绿色产业是当代人的最爱,而生态旅游的种类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绿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对于国家和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国家而言,这类行业有利于环境的改善,更能让本国的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会陶冶情操,会让那种吃客宰客的旅游常态消失,从根源上让我们的出行变得舒心健康。
2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健康的旅游方式符合国家的战略建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开放型经济、海外投资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了平台。金融是市场的血液、经济的灵魂。可以肯定,未来在我国的企业规划中,生态旅游企业将大有用武之地。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才、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存短板,“走出去”的企业,对有着一定商业风险的投资主导型合作模式,还不够适应。正因此,更期待充分发挥金融“软实力”的先行优势和引领作用,在成为赣企“走出去”坚强后盾的同时,逐步发挥金融资金撬动项目、提供信息、增强对外形象和实力,最终促成企业对外合作的超前对接优势,以共赢为最终目标,用金融手段建设命运共同体,用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将江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付诸行动、落实于细节。
3有利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些省份是传统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其经济上的重要一环。以我国西部的陕西省为例,本地区是一个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本地区有着世界文明的情始皇陵兵马俑,其在传统的旅游方式上以及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然而在最近2年,陕西省利用其优势旅游资源,逐步建立了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而正是这些措施,使其发展有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 生态旅游发展种存在的问题
1.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盲目建设
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在规划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在西南和西北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和经济增长点较少,但自然资源保存的较为完整,所以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当地的政府和企业开始盲目建设,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一旦发现哪里有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就大肆建设,不考虑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连带型的特点,一旦一个部分遭到了破坏其他环节也会出现问题。在某些地区的开发建设中,没有考虑到当地自然资源开展旅游服务的承载能力。同时在开发建设中,大都是各自为战,自己建设自己的,与周边的地区不能形成整体规模效益,政府也缺少全盘统筹规划的意识和责任。往往都是出现问题之后才去解决和协调。不同地区的信息沟通也存下着很大问题,缺乏良好的互动。
2.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非常巨大,但一些环境优美地区还停留在农家乐和植物水果采摘环节上,显得十分落后。不能充分站线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它特有的特色,同时像农家乐的主要构成还是采摘农产品、春天看花和秋天采果等方面,缺少丰富性,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在农产品收获的季节人流量非常大,在农产品下市的时候人流稀少,这样不利于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3.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缺失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至2014年,全国持导游资格证的导游超过60万人,其中初级导游占了其中的97%以上。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显示,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具有适应导游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身体健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即可申报考初级导游证。在叶小姐看来,这样的门槛相对偏低:“现在旅行社为了吸引更多客人,对旅行团的类型进行了细分,比如探险游、生态游这类旅行团,就要求导游除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外,还要由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但由于很多入行的导游学历水平不高,要满足当前市场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容易。”于是,导游界持证人数众多,出色的人才却不多,人才荒依然存在。由于我国生态资源保存较好的地方大都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和乡村地区,所以当地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有很多都是政府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甚至是当地的非专业的人员在指挥指导当地的旅游开发建设。还有即使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也有很多对生态旅游这方面的开发建设缺少专业化的能力和技术。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是造成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建设中遭到破坏的部分原因。
4.开发建设中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十分脆弱的特点,由于规划不当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还有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忌当地景区的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观光旅游,不仅使自然资源遭到了破坏还带来了许多白色垃圾等生活垃圾。旅游过后带来的垃圾我们在媒体报到中可以经常看到。还有一些地区在自然景观较好的景区大量修建人造景观,破坏了自然景观给人带来的那种自然美。四川卧龙地区的野生大熊猫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说,每年5万人的游客数量已经达到当地旅游承载的极限了,在继续发展游客数量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现在当地大熊猫数量的减少就和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旅游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九寨沟地区自然风景秀丽,充满了大自然的原始气息,但自从开展生态旅游以来,当地的水质就下降了很多。还有游客带来的生活垃圾也使得景区内的一些动植物出现死亡现象。
5.不能全方位的带动当地发展
我国的生态旅游的市场价值非常巨大,在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人们的参与度相对不高。在很多方面都处于政府和企业的垄断之中,使得普通民众不能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成果。还有政府一味的追求形象工程,为了开发建设旅游景点占有普通民众的生存环境,使得民众怨声载道,还有没有全方位带动景区周边的经济发展,不能有效的整合周边的资源来为景区服务。没有促进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6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在我国的旅游区中,绝大部分的生态旅游区位于东部地区,因为我国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较高,而这些区域在意识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后,会千方百计的发展本地区的生态旅游业,而反观我国的东部地区,这类地区虽然旅游景点的数量也不少,但是,这些景点往往都是自然景点,而不是后建立的生态旅游区。由于我国的这两个区域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就在生态旅游方面有了一定的差距,如果落后的地区没有看到生态旅游的好处,就会时自己的发展方式陷入瓶颈。
四 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科学规划
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一定的规矩和合理章程。生态旅游开展地区的生态资源十分脆弱,所以十分需要加强立法。在现有的生态保护区中要严格规定开发建设,不能纵容当地政府和企业盲目的开发建设。加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审批和管理,一定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不同地区的不同阶段的生态旅游规划都是不同的,一定要符合当前实际发展的需要,在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具有专业的生态旅游能力和技术的专业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2.对游客要加强引导教育,养成保护环境的旅游意识
在景区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教育。可以根据不同景区的承载能力,利用票价和线路规划、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规划布局使得景区内的游客能够愉悦的游览景区同时还对景区的环境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可以利用景区内的一切媒体工具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公告栏、景区的宣传画、报刊杂志以及公共的演播厅。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游客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让他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保护公共环境资源的重要性。景区也可以出台具有一定效力的明文规定,对污染景区、破坏景区、缺乏公共道德的游客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罚。要让那些没有公共道德的游客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他才会有切身实际的感受。
3.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旅游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吸引当地人的积极参与
由于生态旅游开发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还有对生态旅游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的不足,使得生态旅游在开展的过程中问题频出,不能合理有序的进行开展。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吸收外部的现金经验来为我所用,还可以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出去向其他先进发达地区学习,学习他们在生态旅游开展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还可以请一些专业的教授人员来当地开讲座报告,使得当地的人们也要掌握生态旅游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让人民群众都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中来。
4.实施旅游信息化建设
首先,景区宣传将成旅游信息化的切入口。旅游行业要将推进旅游信息化、实现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作为战略性任务,与旅游安全保障和质量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促进、旅游市场开发和推广宣传、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等一样组织布置、同步推进。信息化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官网改版升级、各重点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企业要结合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积极尝试开通旅游官方微博、微信、手机APP、新闻客户端、旅游手机报等,尽可能增加信息发布交流渠道和丰富旅游宣传展示形式,最大限度地为游客和其他用户使用手机等多功能终端技术设备查询、联系、寻求服务、互动交流提供便利。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应用系统。政府应积极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国家、省级和重点城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其他部门,按照《旅游法》的规定,利用12301旅游服务热线改造升级、智慧旅游门户网站建设和旅游资讯网、旅游信息资源库建设等途径,加快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旅游资讯网络平台,实时免费为游客出游提供系统、全面、便捷、准确、实用的政府旅游服务信息。
5规范旅游企业入门门槛
在我国,旅行社的数量以及比以往有了大规模的增长。但是在这增长的背后却有着较大的水分。以2015年5月发生的云南导游大骂游客事件为例,在这一事件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旅游企业的入门门槛偏低造成的。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在审批企业的进入旅游市场的时候,要充分的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格审查,对于那些导游素质偏低,相关资格资质不健全的旅游企业要在源头上阻止他们扰乱市场。相关的审批部门在进行审批时要充分的对企业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质量上把好关,才能让旅游企业更好的进行发展。
6 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
挖掘长所在地区的老城区、老洋房、老厂房、老运河、老码头、老仓库、老弄堂、老街巷、老庭院、老字号、老味道等历经岁月沉淀的风貌建筑和人文风情,让中外游客深度感受和体验独具魅力的地区文化,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延展“文化记忆”传承时间,拓宽“文化遗产”旅游空间,丰富“文化产品”体验活动,畅想“文化生活”幸福未来。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充分展示城市群整体旅游形象,促进区域旅游国际化进程,增强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芦爱英.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及服务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罗铮.从游客心理特点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3]蒋冰华.导游对游客的心理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4]李代峰.对游客心理承载力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
[5]赵彦辉.注重客人心理 做好旅游服务[J].丹东师专学报,2009,(03).
[6]黄神佑,戴文远,伍世代,唐俊雅.游客心理对旅游开发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福州为例[J].福建地理,2015,(01).
[7]晏鲤波.中国旅游心理研究二十年述评[J].旅游科学,2014,(03).
[8]李祝舜.旅游者的挫折感和投诉心理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9]周雪晴.假日旅游市场的游客心理与服务营销──肇庆旅游市场的一项研究[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10,(03).
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和管理探析 篇7
关键词:旅游现状,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资源,发展前景,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与此同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大众化以及社会化和国际化, 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 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长久之路。
据调查发现, 不少地方仍然将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唯一目的, 以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作为主要指标。一些景区没有对生态资源进行细致调查与分析评价, 更没以此为基础制订规划, 不注重发展“生态旅游”, 导致商业开发过度、环境容量超限。因此应吸取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 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点,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积极推进传统旅游升级转型。
1 概述
开发与发展“生态旅游” (ecotourism) 这种说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 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 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 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 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的热点旅游项目。生态旅游以认识自然, 欣赏自然, 保护自然, 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 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 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2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时间较短, 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 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在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 生态旅游市场规模日趋扩大, 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经营管理单位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也存在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 以及游客环境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 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使中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 生态旅游的管理
了解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为了让生态旅游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该怎样对其进行管理呢?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 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 规范发展生态旅游; (2) 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 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 (3) 强化旅游环境监管, 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 (4) 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 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 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 (5) 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 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 (6) 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 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 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 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7) 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 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 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4 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随着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世界范围内, 生态旅游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发展势头强劲, 生态旅游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25%, 远高于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目前, 中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 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 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 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同时,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重点产业, 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 全国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对发展生态旅游做出了具体安排。为推进生态旅游发展, 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联合印发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 这些文件的印发和实施必将对加快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我国生态旅游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据统计, 到200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 国家森林公园660个, 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区域, 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 一些地方还同时是自然和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 这些都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划定了一批限制开发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这些区域维护着国家生态安全, 不允许过度开发, 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15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这个阶段, 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生态旅游能够在生态环境、社区和旅游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利关系, 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同发展。作为环境友好型产业,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时代召唤。
5 结语
有些旅游资源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 这些遗迹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在作用。同时, 生态旅游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美好的自然资源。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随着经济发展, 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 人们便走向自然, 感受自然的美妙。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 实现与自然的交流, 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挖掘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怀宁县小市镇人民政府, 2008-5.
[2]李长荣等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04-04-01/[M].中国林业出版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阶段,泛化
0 引言
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佟敏、黄清认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8年的萌芽期和兴起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1]。史冬防认为我国的生态旅游经历了四个阶段,我国早期的山水旅游活动是萌芽阶段,从1982年起是我国生态旅游的真正兴起时期,从1995年开始是国家重视时期,从新千年之后是全面发展时期[2]。牛然、李学东认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2年是萌芽期,从1993年到1998年是倡导期,从1999年至今是发展期[3]。
根据图1生态旅游文献的历年分布,结合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发展状况,本文把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倡导阶段、泛化发展阶段和调整阶段。
1 萌芽阶段的特征(1982-1992)
这个阶段没有明确的生态旅游概念,没有以生态旅游为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实践上,我国建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4处,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并且强调旅游开发必须以资源保护为前提,追求旅游资源永续利用。这在当时被称为“绿色旅游”、“适当的旅游”、“破坏性不大的旅游”或者“保护性旅游”[2]。这是我国生态旅游的雏形,还不能称之为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在1989年的文献中首次出现“生态旅游”一词,其后逐渐增多,但只是一些简单构想或介绍,并没有真正的专门研究生态旅游。因此,这个阶段是萌芽阶段,它孕育了后来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2 倡导阶段的特征(1993-1998)
这一阶段,旅游界和政府开始对生态旅游高度重视,召开了几次生态旅游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向社会大力推介生态旅游。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发展研讨会,形成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文件,关于将生态旅游主题作为为中国旅游年主题序列的建议也被国家旅游局采纳。GEF项目在国内选择了包括陕西佛坪和太白山、湖北神龙架、福建武夷山、云南西双版纳5个著名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试点。理论研究中,“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郭来喜出版了《中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战略》,杨贵华承担了“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研究”的课题。自1993年首次出现以生态旅游为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到1998年此类文献共有111篇。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生态旅游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3 泛化发展阶段的特征(1999-2007)
1999年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推出了“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拉开了生态旅游的序幕。而1999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数量达到107篇,比1998年增长174.4%。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生态旅游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泛化发展阶段。
生态旅游在经过倡导阶段后就进入了泛化发展阶段。泛化,与细分相对,细分强调的是目标人群的聚焦和集中,要求的是准确集中,泛化则相反,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泛化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4]。在这里我们引入“泛化”一词来描述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生态旅游泛化,从理论上来说,是指有意模糊生态旅游这一特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之投射到一些相关的概念上,从而力求构建起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从实际应用中来说,则指有意无意的把与自然、生态、绿色等概念有一定联系但本质上并非生态旅游的固有旅游产品,如观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城市旅游等重新包装后作为生态旅游产品推出[5]。泛化发展的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表现都非常明显。
实践中的泛化发展表现。首先,生态旅游被地方政府以及各个旅游景区作为一个可以吸引眼球的营销亮点进行大力宣传与实施,几乎只要是有山有水的旅游地都打生态旅游这张牌。绝大部分旅游地只是追赶这股新兴的国际潮流,因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远比打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旗号等更具吸引力。生态旅游只是旅游地迅速扩大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营销手段。因此绝大多数生态旅游地在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应该如何操作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了景区拥堵、污染严重、植被破坏、资源退化、景区动物生活受干扰等严重违背生态旅游理念的现象。其次,生态旅游者泛化。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深刻的环境责任感和旅游行为不同于大众旅游者这三个特点而真正体现生态旅游的核心思想[6],而在我国的生态游实践中,几乎只要是去生态旅游地的游客都成了生态旅游者。
理论研究中的泛化表现。首先,研究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文献泛滥。1999年到2007年的生态旅游文献共有3319篇,而研究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条件、问题、措施类的文献共有1404篇,占本阶段所有文献的44.73%,所涉及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则几乎遍布了大陆的32个省级行政区,另外还有论述澳门城市生态旅游和香港蒲苔群岛发展生态旅游的文章,可谓是遍地开花。其次,在进行生态旅游探讨时有意无意地扩大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力求使这一特定概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从而能够包容更多的旅游现象和旅游产品[5]。分析所有研究生态旅游的文章,可以看到其所研究的外延几乎等同于“旅游”的外延,而实践应用也是如此。第三,文献中出现了众多新类型的生态旅游,如城市生态旅游、大众生态旅游、有机生态旅游、水利生态旅游、佛教生态旅游、道教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红色生态旅游、茶叶生态旅游、蚕桑产业生态旅游等,其中有些类型的生态旅游要么不符合逻辑,要么是为创新而创新的产物。例如城市生态旅游,其定义为“以现代化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其周边服务为吸引要素而引发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7]”。如果城市都能成为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那么还有什么地方不能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呢?这里所谓的城市生态旅游其实是把城市旅游和城郊旅游组合起来冠以生态旅游名义的新名词,是生态旅游泛化的典型表现,而研究城市生态旅游的文章却有42篇之多。
由于这个阶段中理论与实践的泛化特征都非常明显,因此本文称这个阶段为泛化发展阶段。实践中理性地发展生态旅游的景区也有,但是太少,并不能改变生态旅游发展整体状况。理论研究中也有很多理性研究的文章,但是数量少并且没有对生态旅游的实践起指导与规范作用。
4 调整阶段的特征(2008-?)
鉴于报纸的时效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敏感性,其最能反映社会实践的状况,因此我们选取报纸作为生态旅游实践状况的衡量指标在知网的“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精确搜索题名含有生态旅游一词的文章,按年度分组,可得到表格1的数据。理论研究的衡量指标则用生态旅游研究性文献的数量及其发展趋势。
图1表明,2007年我国生态旅游文献数量达到顶峰后,2008年骤然下降,比上年减少了近11%。而2009年第一季度生态旅游文献有61篇,不到2008年同期的一半。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报纸以“生态旅游”为题进行报道的文章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其增长率却从2007年骤然下降,2008年的增长率仅为3.2%。上述数据表明进入2008年,生态旅游热已经开始降温,其在营销中的吸引力明显下降,理论研究的热潮也开始出现转折。因此,本文选取2008年作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转折年。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生态旅游进入调整阶段。
由于生态旅游是负责任的旅游,它能避免传统大众旅游所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实现旅游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能满足后代人需要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所以生态旅游仍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进入调整期后,虽然生态旅游泛化现象依然严重,但泛化程度却会逐渐降低。由于生态旅游与生俱来的优点及其在旅游实践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生态旅游热的逐渐降温和生态旅游理性研究与实践的逐渐增多,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我国的生态旅游将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佟敏,黄清.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及趋势[J].中国林业企业,2005,(5):25-27.
[2]史冬防.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前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9-92.
[3]牛然,李学东.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9-54.
[4]百度百科.泛化.http://baike.baidu.com/view/985203.htm.
[5]张建雄.简评生态旅游泛化现象[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9-92.
[6]裴沛.中国生态旅游泛化现象原因探析[J].北方经贸,2007(,8):86-88.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 篇9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成都, 发展于长沙,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都市人群回归自然的载体和旅游产业板块中的重要增长极。伴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 农村出现了大量以家庭为依托, 为乡村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 这些微型企业的存在对于消除农村贫困、解决农民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乡村地区是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 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 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快速发展, 加上经营者生态意识淡薄,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效益, 势必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如何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 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2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生态化
乡村旅游是与城市化相伴生的旅游业态, 以其传统民俗文化和休闲生态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潮流之一。乡村旅游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增长迅速。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比较晚, 但是发展很快, 现今我国乡村旅游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发展乡村旅游, 实现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永续利用, 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 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
乡村旅游企业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发展至现阶段则是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成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主要形式。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发展, 农村美化, 农民致富。因此, 企业进入是引领作用, 并在这个作用下, 带动农业发展, 和农民共享致富的成果。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确定, 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达359家。从此, 乡村旅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郊区遍地开花。国外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企业概况调查的重要性, 并以具体的案例研究各地旅游企业发展的特征及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系。国外超过95%的乡村旅游企业是雇员数少于10人的微小型企业, 且较早将其纳入小企业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范畴。乡村旅游领域内的微小企业虽然有“散”、“小”、“弱”、“差”等先天缺点, 但一些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正日益获得广泛的认可。国内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研究均比较少见。
2011年,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明确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 微型企业首次有了明确的划分标准, 各省和自治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制定, 微型企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在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 由正式经济实体 (企业) 和非正式经济实体 (无工商注册的小摊点、家庭旅馆、个体导游等) 组成的经营组织, 实质上是微型企业在乡村旅游地区的表现形式。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作为社区居民参与和受益于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 将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联系起来, 不仅能满足旅游者对生活和娱乐的基本需求, 而且由于其独有的少数民族经营环境和特色, 成为富有特色旅游吸引物而存在。
国内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生态化的研究较少, 徐建中、马瑞先认为企业生态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理念生态化、资源利用生态化、产品生态化和管理方式生态化, 并根据社会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 分析了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因素, 包括企业利益、政府行为、市场需求、技术发展。
3我国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生态化发展制约因素
3.1经营者生态意识淡薄
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以农家乐为主要存在形式, 笔者通过对广西、贵州等地农家乐经营实体走访调查发现, 实体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意识与其旅游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乡村地区企业经营者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 学历层次较低;旅游收入来源以经营餐饮和住宿为主, 收入来源单一。经营动机主要是增加经济收入和出于家庭生活的需要, 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意识淡薄,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肆意将污染物排入环境中, 而现有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进行生态化建设多是由政府推动, 经营者只是被动的接受, 积极性不高。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存在“散、小、弱、差”等缺点, 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 经营资金较为缺乏, 银行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进行融资存在诸多限制, 使得乡村旅游微型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开展清洁生产和生态营销。乡村旅游微型企业跟风现象严重, 部分经营者愿意拿出部分资金购买节能设施设备, 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等, 但是是建立在大众意愿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站在生态文明的立场上。
3.2市场上绿色消费不足
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 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消费观念上, 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 注重环保, 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二是在消费内容上, 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三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然而目前在旅游市场上还存在诸多制约绿色消费发展的因素:企业方面, 绿色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必要的技术, 这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而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经营资金缺乏的现状, 导致绿色产品开发力度不大, 影响了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方面, 由于绿色产品的价格中包含有绿色成本, 比如环境污染治理成本, 投入的技术设备成本等, 所以绿色产品的价格一般高于传统产品的价格, 导致消费者在选择相同使用功能的产品时, 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传统产品;市场方面, 绿色消费市场欠缺, 生产经营者在消费者非绿色消费的拉动下, 不断加大对非绿色消费的供应, 从而使得社会整体消费仍陷于非绿色需求决定非绿色供给的恶性循环之中。以上原因造成市场上绿色消费短缺,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生态化进程。
3.3政府生态管理缺位
生态管理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 90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 它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虽然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的生态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帮助修建统一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但是政府的生态管理仍有欠缺, 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出台规范的政府生态管理职能标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需要, 大多站在“GDP至上”的角度, 对存在环境破坏问题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政府监管的形式化和惩罚力度的削弱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经营者的环境破坏行为。尤其在旅游目的地开发初期, 政府过度的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 导致生态职能严重缺位, 在资源破坏之后, 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开始采取亡羊补牢式的强制性管理, 这种生态管理方式直接反映了政府对生态职能的重视和引导不够。体制的不合理导致政府生态职能缺失, 我国的生态管理体制被分散到环保、土地、海洋、农牧、矿产、林业、水利等众多职能部门和行政机构, 生态管理权限的分散造成了许多部门在可以利用生态资源开发换取经济利益时争相管理, 而一旦出现生态责任问题时则互相推诿, 政府的生态责任划分不清, 生态责任的承担和落实也就很难实现。
4我国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生态化发展的途径
基于以上分析, 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生态化发展不是企业单方面所能完成的, 它需要企业、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生态化发展应当以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为先导, 以践行绿色行为为根本, 以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 以政府生态管理为保障。因此本文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微型企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模型, 如图1。
4.1企业强化生态意识, 实行清洁生产
乡村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部门, 经营者应当自觉树立环保观念, 提高自身素质,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应对生产的全部过程和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采取污染预防措施, 尤其是从源头进行预防, 加大清洁能源及绿色环保技术的投入使用, 如太阳能、地热等, 加强对照明、空调、锅炉系统的节能改造, 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无磷高效洗涤剂, 分类排放生活垃圾, 分类存放餐厨废弃物。在实现清洁生产的同时提供绿色服务, 减少提供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不断将企业做大做强, 增加生态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使用。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及生态教育, 通过培训和教育, 有利于增加员工清洁生产知识, 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适应清洁生产的要求。
4.2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绿色消费就是可持续、环保、生态的消费, 它作为一种新型消费业态, 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但在我国, 绿色消费仍然难以全面推广开来, 究其原因是绿色消费市场仍不完善, 绿色消费观念有待普及。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使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 不断学习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有关知识, 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在提高生活水平、保障生命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税收的综合性手段, 推动全社会消费模式向绿色消费升级, 加强对绿色消费产品的把关和市场监管,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通过税费减免和补贴政策等鼓励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 政府部门起示范带头作用, 优先采购那些节能节水和环保产品, 同时制定法律法规, 明确绿色食品认证标准。
4.3政府加强立法执法工作, 强化生态管理职能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出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缘起于政府 (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或基层政府) 生态管理职能的不到位或不合理即虚位或错位, 应当加强政府立法执法工作, 强化生态管理职能。首先, 加强法规建设, 健全乡村旅游微型企业 (如农家乐) 排污标准、乡村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有偿使用办法、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标准和计量体系, 加快制定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 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标准, 制定企业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相关规范, 建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循环经济计量检测体系。其次, 应当严格执法,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对排污量大的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应当严格限制, 并对现存企业从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严把质量关, 加大对于无视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 推动建立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交流协会, 便于行业内生态化知识与技术的交流和推广。最后, 加强政府体制改革, 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 避免出现多头领导和无头领导现象的发生。
5结束语
旅游市场的开放性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不能再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去经营, 生态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旅游微型企业应强化生态意识, 开展清洁生产, 依靠市场的绿色消费趋势和政府的生态管理保障,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高维新 (1966-) , 男, 江苏盐城人, 广东科技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星群, 文军.社会关系视角下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 2013, (2) :75-79.
[2]郭磊夫.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旅游管理研究, 2014, (2) :23-24.
[3]文军.民族地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3, (5) :60-61.
[4]罗健, 柳玉兰.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的五个问题[N].海南日报, 2014 (A07版) :1-2.
[5]廖洪泉.乡村旅游企业应对现代旅游方式转型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10, (3) :151-152.
[6]徐建中, 马瑞先.企业生态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17) :116-118.
[7]刘建钢.绿色消费权与绿色税制的法律定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8 (1) :79-82.
[8]生态管理, 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01184.htm.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之路探索 篇10
一场《泰囧》风靡了整个泰国的旅游业,推动了泰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导演兼主演徐铮还受到了泰国总理的亲切接见,可以说,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
随着世界旅游组织和国际奥委会共同举办的“世界体育与旅游大会”,体育旅游开始闪亮登场,继申奥成功后,中国国家旅游局又出了《2001年旅游主题—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随之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巨大体育赛事在我国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旅游产业的冲击,亚太旅游联合会体育休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总策划陈晓指出:体育旅游是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将体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可以说是逐步成长状态,仍属于朝阳产业,它在同时满足人们旅游、休闲、运动、娱乐目的的同时,还能愉悦身心,增进健康,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收入,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它所占旅游业的份额还很少,在发展初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如何让这一新兴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2 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
在国际顶级体育赛事推动下,体育旅游成为了我国公民出境游的一大亮点。体育旅游可以分为体验、观赏、娱乐及赛事四种不表现形式[2],早在2001年,国家旅游总局就以《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为主题年组织活动,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或旅游节庆,如新疆和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荆州的端午龙舟节、新疆少数民族赛马节和摔跤节等。同时,还有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和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路线,各省市地区将体育旅游与经济发展挂钩,让体育旅游推动经济的发展。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包括体育旅游在内的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各地依照自身资源举办的各种节日和比赛也日益形成品牌,奥运会、足球世界杯、亚运会等品牌在旅游市场中也形成了专项的产品。同年年底在海口举行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极大地促进了海南高尔夫球的发展。至此,国内体育旅游已初具规模。
体育旅游的范围广泛,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其中部分旅游项目主要受到赛事举办时间的影响而具有时效性,对于那些野外求生探险的体育旅游项目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安全系数较低,对于其装备的成本也较高,这些特点让体育旅游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一,目前国内体育旅游的发展旅游市场无法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需求,许多消费者千里迢迢去国外享受细化了的体育旅游项目;其二,体育与旅游业还是两个独立的项目,除了近几年在国内开展较好的户外项目,其他可以与旅游业很好结合的体育类项目并未得到很好的经营与管理,国内走体育路线的旅游项目开展的很少。其三,许多有地方性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具有湘西特色的木球、荡秋千、竹竿舞表演性又强的体育项目也缺乏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长远的规划;其四,旅游地点配套设施落后,服务不够专业化,甚至有些旅游点存在服务态度差、乱收费的现象,加上部分体育旅游者的素质不高,体育意识、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国内体育旅游业一直未得到的发展。
3 体育旅游发展的探索之路
(1)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国家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以市场经济消费趋势为风向,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2)积极开发国际化的体育旅游市场,打造地域风情体育旅游新起点。我国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域辽阔,充满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各地的风土民情、民族习惯等特点都可以作为吸引国际友人的吸睛点。我国在世界都享有盛名的旅游景点、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宣传不够,因其交通闭塞、人才缺乏,当地人的固步自封,导致许多有巨大魅力的潜在体育旅游项目、旅游景点还尚未遇到其伯乐,不能被世人所识。(3)在全国统一规划下,根据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积极筹集资金,充分发挥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地理优势,在开发新的体育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新开发的景点要具有特色,能够吸引游客。如张家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展的“翼装飞行”体育项目就很好的对地方性特色体育旅游进行了诠释。(4)各部门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为体育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例如,交通部要加强体育旅游的硬件设施,要想富先修路的箴言代代相传,体育旅游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交通部的大力支持,兴修机场、高速公路,让千里之外的游客也能感受一把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享受一场能够说走就走的旅行。此外,加上规划局、工商局等部门的软件设施,为体育旅游景点提供现代化的宾馆,让其享受体育运动快感后的疲惫身躯补充养料。除此之外,随之而来的就是餐馆、小卖部、民族特色饰品、节目的展示等,让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进行了一场体育旅游,更多的是汲取文化、涵养精神的情感盛宴。例如,黑龙江省建设的国际化高尔夫球场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黑龙江的经济在全国来说,其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在面临着大批职工下岗、大中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形势下,省委省政府和体育部门解放思想,大胆地吸引外资,球场对面是五星级宾馆,配有高级游乐场所几多选择的体育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黑龙江的GDP。(5)积极培训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从事体育旅游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向导,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必须要热爱体育项目,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在熟悉该地区该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最好再具备一定水平的外语、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4 结语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随着体育赛事的传播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被人喜爱。现在的体育除了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还更加注重主体的需要,既要满足其身体的需要,还要满足情感的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使得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身体的健康与强壮,还能获得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这样使得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长,现已初具规模。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进行初步探讨,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力图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尤其是地方性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现状
参考文献
[1]吴亚婷.天水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2]谭分全.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32-34.
[3]万怀玉.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5):638-640.
[4]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2005(4):11-13.
[5]朱玉芳.开展体育旅游娱乐活动的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11):93-96.
[6]金明灿.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J].体育沙龙,2009.271.
关于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思考 篇11
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小康。生活富裕了,健康意识也增强了,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单一的锻炼模式已让人们越来越感到枯燥。为了寻求新奇、刺激的锻炼方式,“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必将成为百姓追求的新时尚。体育旅游兼具体育和旅游的共同特点,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摆脱压力、释放身心的需要,从而备受现代人的青睐。体育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意志品质的锤炼和体能的考验。
一、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
1.体育旅游成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新时尚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21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将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更加注重主体需要。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同样具备前提性、能动性、递进性和永恒性,亦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必须转型,完成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转向体育既要服务于政治,又要服务于大众;从强调体育的竞技价值,转向“娱乐、休闲、放松、健身”的双重价值取向,同时必须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满足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这种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是只满足于身体强壮而是追求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身心健康,体育旅游的出炉引导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
2.旅游主业规模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旅游业“食、住、行、游、娱、购”六大门类建设渐趋完善。特别是旅游住宿、旅游交通等“瓶颈”部门有了较快发展,旅游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截至1999年底,全国共有旅游涉外饭店7035家,客房88.94万间,较1980年203家涉外饭店,3.2万间客房,分别增长35倍和28倍,其中星级饭店达到3856家,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1999年全国旅行社顺利实现了由一、二、三类旅行社向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的转变,1999年全国共有旅行社7326家,其中国际社1256家、国内社6070家。同时旅游交通、旅游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与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同时,由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产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一直持续,从2001年被确定为体育健身游到韩、日世界杯前各相关国际旅行社组织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观光助威团的热烈场面均可看出,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合作前景广阔。
3.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人文资源条件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些特点使我国拥有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由于纬度跨度大,各地在地貌、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几乎适合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健身活动。东北可以开展雪上运动,东、南部江滨海地区可以开展水上运动,新疆等地可开展沙漠探险运动,而为数众多的名山可开展攀岩运动。同时,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湖北清江闯滩节、土家族摆手舞、龙舟赛等等,这些民间体育活动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2.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目前,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处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大力促进两大产业相互融合。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产业门类。均为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发展起来,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体育产业。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对二者的产业范围、产业结构及产业定位均有很多争议。同时,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处而用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从而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培养专项服务人才。作为服务产品的生产,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而目前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结构问题,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其实质上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可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休闲方向专业进行培养,或在旅游休闲专业的教育中强化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强化在两大产业内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培养,对一些特殊岗位通过职业鉴定考核方能上岗。
3.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篇12
笔者采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检索的方法,对我国影视旅游进行了文献检索。主要网络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以“维普科技中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为佐证和补充。检索时间跨度:1979年—2010年共21年;检索的标准时点:2010年5月11日15点10分,本研究不考虑此时点后网络数据库新增的文献;检索条件:篇名、关健词、摘要;检索类别:全部期刊、核心期刊;检索关健字:影视旅游。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结果:根据“全部期刊”的检索条件,共得论文63篇(实际检索得65篇,其中2篇为期刊目录等无效文章,有效文章63篇)。通过网络文献数据库对期刊进行全文检索的结果,虽不能等同于我国此类研究的全貌,但此检索以CSSCI来源的多家核心期刊验证,可以作为考察我国影视旅游的 “样本”,能代表性地反映情况这方面研究的现状。
2 前景预测
李道新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对于电影业和旅游业而言,产业融合无疑是一场正在发生的、优胜劣汰的新产业革命。在电影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基础之上产生的电影旅游产业,有可能为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旅游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和1+1=3的文化生产力[1]。
赵小燕关注到了媒介传播效果,认为影视媒体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中可以向潜在旅游者充分展示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具有生动、直观、影响力强的明显优势。诸多事实证明:利用影视剧的传播效应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目的地最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方式之一,是一种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创新模式 [2].。
刘滨谊指出文化旅游是当今与未来旅游的趋势和热点。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功能叠加能够产生倍增效应[3]。据吴必虎对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与目的地选择评价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是看电视。俞晟在2001年对上海市游憩设施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家看电视仍然是市民闲暇时间利用的主要方式。而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4] 2006年7月中国影视旅游产业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标志着影视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受到的充分重视。可以预计,影视旅游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3 发展现状分析
影视旅游始于影视产业的兴起。1895年12月28日,近代电影在法国诞生。1955年,美国人WaltDisney建成的迪斯尼乐园,被公认为现代第一座主题公园,因其融入了影视艺术,故被公认为影视旅游的萌芽。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则始于1963年,其标志是环球影城系列的第一个主题公园—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建成[5]。
与国外相比,我国影视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影视旅游开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影视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逐渐发展成经济热潮。1987年,中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于无锡太湖之滨落成,这标志着中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兴起。但是,目前关于中国影视旅游业现在所处阶段的研究并不多,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刘滨谊的观点。刘滨谊、刘琴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指出中国影视旅游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目前处于发展阶段[3]。指出影视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向着旅游客体多元化、旅游主体个性化、旅游内容更新化和规划建设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发展状况,但是发展现状与研究状况不一定会同步。我国影视旅游业形成于1987年,起步较晚,始于至今发展二十余载。但是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关于学术界对影视旅游业的研究于本世纪初才开始,比影视旅游业的发展更晚,且晚了近十二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的进度。
4 研究现状分析
4.1 研究内容分析
目前国内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主要是通过收集影视城实证资料、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等,对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综述,在整个研究中比例高达28.5%。如刘滨谊,刘琴提出影视旅游的概念和特征,以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兴衰为依据,总结概括出影视旅游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并分析了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设对策。[5]
第二类是结合具体案例剖析目地的旅游开发,以17.4%的比例排行研究领域第二。
第三类:影视作品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也是在研究领域出现比例比较高的占到了11.1%,主要通过大量实证的调查分析,集中归纳了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产生这种关联性的原因。如周晶通过对国外的实例收集,论证了电影对外景地发展的影响;周慧颖、黄远水在分析了影视作品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6]
第四类:产品的开发,如周汉指出“后影视产品”的重要性,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不同阶段的开发策略。
最后一类主要是针对旅游目的地提出的营销策略。
数据来源:根据数据库材料整理
上面的分析反映了我国影视旅游目前研究的大致面貌。但是还不够全面,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笔者对历年文献发表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直到世纪末才有所涉及,且数量极少,指意不明。2004年以后日渐升温,此后一直处于持续升温状态,近两年来达到史上最高纪录。可见自影视旅游发展以来,我国影视旅游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学术界对影视旅游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数据来源:根据数据库材料整理
为了深入、准确地掌握当前研究趋势,笔者对每年发表文献的研究方向进行归类,总结发现:在2004-2006年间,学术界关于影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现状的探讨,且研究范围比较狭窄。2006年以后,研究方向开始趋向于多样化。内容过渡到影视旅游的开发、影视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目的地的营销策略和产品的开发上。近两年偶尔会涉及到旅游地的吸引力、旅游主体满意度和旅游者动机的研究。但是数量极少。从整个发展动向上看,目前学术界对影视旅游的研究呈现渐进式趋势,开始不断向纵深层面发展。但从整体水平上看国内影视旅游研究还比较有限,可以从两个角度上反映出来:①在研究方向上: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影视拍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研究。第二,影视作品对拍摄地旅游业的推动力研究。在这些诸多的研究成果中,更多的是集中于对影视旅游概念的讨论和影视旅游对于旅游者决策过程及旅游者数量的研究。[7] ②在研究层面上,目前我国影视旅游的研究还停留在实践的运作层面上,深层次的影视旅游者动机和感知等比较薄弱,专门针对影视旅游者体验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挖掘明显不够,对内在机理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更无从说起。[8]
数据来源:根据数据库材料整理注:1)上面序号依次代表如下内容:①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②影视旅游开发;③影响;④产品转化;⑤营销战略;⑥资源利用、开发;⑦形成机制;⑧游客满意度;⑨旅游动机;⑩吸引力2)每行所列的序号均按当年出现频率的高低排列。
4.2 研究方法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侧重对概念的界定,对内涵的分析,及对影视剧与旅游的关系的研究。如孟铁鑫,袁书琪在界定了影视城旅游的内涵之后,采用了影视与旅游的关系角度出发的方法,分析了影视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大、转换成本高、可替代性强等三大特点。[9] 从21世纪初,则大多以某一案例为基础,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国外一般采用访谈结合结构式问卷(运用李克特5级量表量化数据)的案例研究,相比之下国内研究还处在以定性研究为主的阶段,缺乏科学性。[8]
4.3 影视旅游传播方式分析
目前,关于旅游传播方式探讨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关于影视旅游的传播方式探讨的作品却不多。根据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伊文思(Evans)的广义定义:影视旅游(Film-inducedTourism、Movie-induced Tourism、Media-inducedTourism、Screen Tourism)是指由描述吸引物的电视、广播和影片所引致的旅游[10]。可知影视旅游所涉及的媒介有电视、广播和影片。此外学者孟志军、李颖专门对旅游的电视传播的作用和形式进行了分析,对旅游的影视传播进行分类指出影视旅游传播方式有:旅游电视广告、旅游电视节目、旅游电视专题片、影视剧、旅游电视新闻等类型[11]。但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影视旅游传播媒介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影视剧,不仅对影视旅游传播方式的研究不够到位,还影响到了整个影视旅游业研究的广度。
4.4 表现形式分析
刘滨谊、刘琴指出影视是一门时空艺术,影视旅游也具有时空性[3],可以知道影视旅游表现形式是立体的,既包括空间尺度上在外景地、影视主题公园和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博物馆等进行的旅游,也包括时间尺度上各种形式的影视文化节、电影首映式等发生的旅游活动[8]。目前关于后者的研究较少,暂无系统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文献是以外景地、事发生地及影视文化城为案例展开研究。
4.5 影视旅游产生机制分析
一个领域的形成、产生机制往往是它内在动力的保证,如果运行有效,能够协调各个部门,激发内在潜能,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影视旅游的产生机制,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却仍然凤毛麟角,笔者在以上检索结果中发现:63篇有关文献中,有关形成机制的却仅有一篇,作者吴普等总结了影视旅游的形式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影视旅游作了界定,进一步分析影视旅游的旅游动机,分析了影视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影视旅游中有值得乡村旅游、体验旅游和旅游宣传借鉴的元素[12]。 他把研究重点放在旅游动机和对旅游业影响两个方面,为影视旅游形成机制的研究铺好了基奠,但是还远远不够,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为影视旅游业内在潜力的喷发创造有效的引导。
5 提出建议
5.1 拓展研究深度,加强影视旅游产生机制探索
我国影视旅游开发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之走向成熟和完善。同时更需要深入了解影视旅游产生机制才能抓住重点,把握脉络,促进影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影视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受众、旅游目的地和影视元素[8]。当某种影视元素经过媒介组织和管理加工后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时,这种影响力会辐射到受众和旅游地。并分别产生旅游动机和吸引力。当它能够激活特定观众的某种需求时,潜在的影视旅游者就产生了。而只有当这种可以满足观众某种特定需求的影视文化落实到旅游目的地载体上来并吸引了游客的到访时,影视旅游才会产生。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影视元素、广大受众和旅游地这三个先决条件,充分挖掘好影视影响力,并在旅游地吸引力和促成旅游主体动机上下苦功夫,有关部门要在政策、管理、服务方面做配合,促进游客感知和体验效果的最大化,循序渐进最后构成影视旅游形成机制。(图1)
5.2 紧跟时代潮流,促进旅游主体感知体验
影视旅游本身就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要想使它长久地保持生命力和活力就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已从过去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式经济” [13]。因此,影视旅游业更要关注旅游者体验性的需求与消费。影视旅游的开发要拓展时空表现形式,即要关注空间尺度上的外景地、影视主题公园和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博物馆等,也要重视时间尺度上各种形式的影视文化节、电影首映式等发生的旅游活动。将影视制作全过程、影视相关产业活动融入旅游的过程,同时提供更多体验的产品。由单一的静态观光转化为动静结合的形式[14]; 提升游客的参与、互动、体验心理,给其一种全方位、高强度、综合性的娱乐感受和生活享受,让旅游者在“娱”的过程中提高兴致、升华精神,充分满足体验需求。
5. 3 区别对待,合理运用媒介传播方式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推荐阅读:
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0-23
我国生态建设12-30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08-02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01-18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论文06-16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监理09-28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2-21
我国保养维护生态农业05-22
略论我国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09-14
浅谈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