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2024-08-10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精选8篇)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1

关于我国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华东旅游报》 作者:伍鹏

我国海岛数量众多。据统计,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961个(海南岛、港澳台除外),433个岛屿有常住人口,人口452万,大部分海岛居民以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为业。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以及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我国海洋渔业捕捞空间大幅缩减,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渔民增收出现困难,海洋渔业和渔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处于交通不便的海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的压力更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旅游业在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旅游已经成为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的重点。我国不少岛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海岛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一些海岛先后开发了休闲渔业、海洋文化和海洋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部分海岛(如浙江的嵊泗列岛、桃花岛,广东的伶仃岛以及山东的长岛等)成了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岛地区渔农民思想观念的提升,促进了渔农民的增收,改变了渔农村的村容村貌。但从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现状来看,一些海岛的旅游开发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部分海岛地区的无序开发对海岛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给海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探讨科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完善和提高海岛旅游的档次,使海岛旅游发展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与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建设相结合,已成为海岛旅游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岛旅游开发应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旅游业所涉及行业的广泛性、海洋与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当前旅游业膨胀所造成的环境危机等,都要求海岛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海岛地区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必须严格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认真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景区与海岛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海岛旅游开发要坚持应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方针,条件较好的岛屿先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岛屿要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处理好当前开发与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问题。其次是必须严格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海洋和海岛的综合管理,采取严厉的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规范各种危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另外,要通过优化生产结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旅游活动来强化海岛的生态环境保护。

二、海岛旅游开发应与和谐海岛社区建设相结合。海岛渔农村社区是开展海岛旅游的细胞,是海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一个和谐海岛旅游社区应包括社区居民全面参与、旅游管理规范、各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居民与游客关系和谐等方面。要促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和谐海岛社区建设相结合,首先,要拉长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将旅游业发展与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水产养殖加工、休闲娱乐、餐饮以及渔民转产转业、医疗、托老保险等结合起来,使旅游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其次,要创新经营机制,在旅游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的模式,采用渔村经济聚合型、企业拉动型(如公司+渔农户、企业+社区+渔农户等形式)、海洋生态经济型、股份合作制等结构形式来发展旅游业。另外,当地政府要通过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扶持,重点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海岛旅游项目,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实现海岛旅游产业化、集约化和效益化的目标。我国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人口近100万。浙江省舟山市作为全国唯一以群岛组建的地级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近年来依托境内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普陀山的佛教文化的品牌效应,陆续开发了朱家尖岛、桃花岛、嵊泗列岛等海岛旅游景区,推出了一批旅游项目,并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正在致力于全国首创的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已初步建立海岛渔农村新型社区182个,在旅游发展与和谐海岛社区建设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三、海岛旅游开发应坚持“一岛一特色”模式,旅游景区富有个性和地方特色才能够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国目前的许多海岛旅游开发产品定位单一雷同,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数海岛旅游缺乏有个性的包装和品牌策划。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马尔代夫的海岛旅游开发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是该国探索出了一个既符合该国特点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被称为“马尔代夫模式”。该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座海岛及周边海域只允许一个投资开发公司租赁使用,一座海岛只建设一个酒店(或度假村),一座海岛突出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一座海岛配套一系列功能齐备的休闲娱乐及后勤服务等设施,致力于营造悠闲的度假胜地来吸引海外游客。借鉴马尔代夫等国家和地区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我国海岛旅游开发可以按照“一岛一特色”的模式,充分发挥海岛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深挖海洋文化内涵和海岛地方特色,逐步推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才能够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四、海岛旅游开发应以海洋文化为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

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海洋。随着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越来越重视,传统的海洋文化和新生发展的海洋文化正在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海岛地区旅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海洋文化这条主线,用海洋文化来塑造旅游的灵魂。要对海洋文化和海岛民间文化内涵做深层次挖掘,大力营造海洋文化氛围,开发具有海洋文化和海岛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产品(如休闲渔业、海洋宗教文化游、海鲜美食游、海洋旅游节庆、海岛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等),才能够使旅游产品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五、海岛旅游开发应大力打造海洋休闲旅游精品休闲度假旅游是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观光旅游产品的缺陷,满足人们旅游多样性的需求。

我国目前的许多海岛旅游开发大都停留在观光的层次,富有挑战性、刺激性、参与性强和最具海岛特色的旅游项目较少,海洋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有顺应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审时度视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产品(如海钓业、游艇业、邮轮经济等),才能逐步改变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休闲渔业将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科普等与渔业有机结合,是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竞技型、休闲型旅游转变的有效形式,也是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但大部分地区的休闲渔业存在规模小、品种单调、项目雷同、无序建设及管理失位等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立足长远,搞好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的发展规划,规划应与海岛地区的旅游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使休闲渔业既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精品,又成为解决三农(渔)问题的途径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型渔农村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海钓业在我国沿海和海岛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一些沿海地区建设了一些垂钓设施和钓基地,建造了适合鱼类等海洋生物栖居的海底人工鱼礁和海上浮式游钓休闲平台。青岛、舟山等地还组织开展了一些海洋垂钓节庆活动,举办了一些国际国内海钓比赛。但海钓作为一个产业,在我国还远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缺乏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海钓基地和海钓场所,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钓鱼方式传统等。要促使我国海钓业与国际接轨,还必须在加强规划,完善法规,建立健全海钓管理制度,健全海钓配套设施建设,保护好重要休闲鱼种资源量及其栖息地以及加大海钓的宣传力度等方面努力。

六、海岛旅游开发应该切实开发和保护好特色。

无居民海岛随着2003年7月我国第一部关于无居民海岛管理的国家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出台(该法规在明确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允许个人或机构经过向有关部门申请,可以租用和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一股无居民海岛开发热已经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悄然兴起。

我国许多无居民海岛具有礁美、石奇、洞幽、岸险、滩美等特点,自然风光独特,生态环境较好,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如何使数量众多的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各具特色,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相协调,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功能布局相一致,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重复建设,是当前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该组织专家对适合旅游开发的无居民海岛进行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制定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专项规划。对于面积较小的无居民海岛的旅游开发可以参考马尔代夫的“四个一”模式,每一座海岛只让一个投资公司开发,只建设一个旅游景区,特别是每个海岛都要突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有的功能定位。

其次,由于无居民海岛基础设施条件差,资金需求量大,旅游开发难度大。为促进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无居民海岛开发土地、税收、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商以不同形式投资开发无居民海岛。

另外,由于无居民海岛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其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因此,不宜进行低档次的追求游客量为目标的大众旅游产品开发,应以满足中高档旅游市场需求为目标,限制环境容量,开发以满足高档旅游消费为主的旅游产品。主要开发海岛生态旅游区、海滨度假区、海滨健身疗养基地、海滨探险基地、海岛狩猎区、海钓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方面旅游产品。(作者系)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2

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区域的景观、生态、文脉及人气资源为开发契机, 以休闲度假村、旅游景区主体休闲公园、旅游 (休闲) 运动村、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景区住宅 (风格别墅) 、民俗度假村、国际休闲度假中心等方式开发的旅游置业项目。旅游房地产因其具有优越的环境和居住空间的休闲性、舒适性及功能方面的实用性, 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支持因素主要有:

1.1 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首先, 1994 年至今, 我国旅游业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者总花费分别以年均20%、9%的速度增长, 国内旅游者总花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次, 家庭收入快速增长和休假制度改革使日益增长的度假旅游需求成为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潜在商机, 部分群体有需求也有能力购买旅游房地产的部分产权或使用权。再次, “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北部湾”以及大都市“一小时经济圈”等中心城市的经济扩散效应带动了区域旅游房地产的快速发展。

1.2 国家政策的支持

从国家政策上,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 相继出台了刺激和拉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政策, 全国许多地方将旅游业、休闲度假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加以扶持, 这就为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的平台, 这是我国旅游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动力保证。2009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确定) 旅游业是中国战略性产业, 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度假旅游者可以促进旅游地餐饮业、酒店业及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旅游房地产还能带动周边地产升值, 因此, 地方政府纷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努力提高景区知名度、打造城市品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建设等, 为旅游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保证。

1.3 市场潜力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显示, 2010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580亿元, 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376万人次, 增长5.8%。然而, 另据国家旅游局调查, 伴随旅游业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 酒店业淡、旺两季的供需不平衡现象。旅游旺季到来时, 各大小酒店供不应求, 人满为患, 住宿价格居高不下;当淡季来临时, 大量客房积压, 酒店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发展旅游房地产, 特别是利用产权酒店、时权酒店形式, 将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4 消费观念的改变、经济的全球化促进旅游房地产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过去那种单纯以观光为目的的旅游形式, 转而追求高质量的休闲和享受, 度假休闲式旅游开始逐渐取代过去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到风景秀丽的地方小住, 或到度假区修身养性都成为都市人时尚和精神追求的主流。这种旅游观念的改变为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全球角度考虑,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旅游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入境旅游的外国游客也将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房地产的消费群体, 对我国旅游房地产及经济的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1.5 交通条件日渐成熟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 城际间的交通网络化、公交化发展迅速。从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路的发展来看, 大中城市路网系统发展迅速, 从人均汽车的拥有量的比例也是迅速增大, 有利于人们打破空间的束缚, 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2 我国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

2.1 市场运营初露端倪

对于当前的旅游房地产市场来说, 无论需求还是供给都十分活跃, 大量地产商涌入, 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公司开始涉足旅游房地产领域, 除了首创、中信、中旅、华侨城等国外和港台比较有实力的公司之外, 也包括万科、中南、宝龙、宏远、顺驰等国内具有实力的公司。现在旅游房地产企业在旅游消费市场全面推展开来,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认知度越来越高。在众多房地产投资的主体带动下, 旅游房地产正蓬勃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2.2.1 专业人才缺乏

旅游房地产是一个横跨很多领域的新兴产业, 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旅游管理、酒店经营、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 同时还要具备房地产业运作方式及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 但是目前市场上从事房地产相关工作的人员通常都缺乏综合的专业能力, 许多从事旅游房地产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原先旅游业从业人员, 或者是从房地产业转行过来的, 通常都缺乏综合的专业能力, 思维仍旧停留在普通的地产创意当中。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一个软肋。

2.2.2 旅游房地产政策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旅游房地产近几年发展很快, 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加之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又发展缓慢, 举步维艰, 这就势必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 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泡沫或衰退, 不仅影响房地产业发展, 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此外, 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法律法规也限制了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

2.2.3 缺乏文化品位, 开发无序

一些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 为了使旅游者获得较好的观景点和视角, 不顾环境、条件, 随意开辟景点, 房地产项目贪大求洋、缺乏个性、趋同化现象严重, 造成景区总体视觉效果的下降, 而且过分的强调了商业气息, 破坏了景区原本的意境和韵味, 从而也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2.4 经营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

我国的旅游房地产经营开发模式普遍过于传统和呆板, 除了项目单纯照搬没有创新外, 在经营操作上也普遍采用单一的旅游风景式, 不能形成自有稳定的消费群体, 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营销网络。

3 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3.1 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

大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 对现有旅游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从业人员、相关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 (旅行社、度假村、旅游饭店、旅游景区) 进行旅游房地产综合知识的培训。对房地产从业人员来说, 要加强对旅游业、娱乐业等休闲产业相关知识的学习, 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对旅游业从业人员来说, 要加强对涉及房地产开发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熟悉房地产项目的运作程序和运作规律, 以便更好的做好工作。在大中专院校的房地产专业或旅游专业开设旅游房地产课程, 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 培养旅游房地产的专门人才一, 为青岛的旅游房地产发展提供综合性的人才。

3.2 制定相关的法规, 促进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借鉴国外的法律规章, 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旅游房地产方面的法律规范, 完善带薪休假制度, 调节淡旺季旅游客流的不平衡现象。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 使各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具体条件进一步推开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并联系单位实际情况, 由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 这样可避免旅游度假消费的过度集中, 使得旅游房地产一年四季得到重复的利用。同时, 旅游、土地、建筑等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监督管理, 对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经营者坚决给予法律制裁, 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使旅游房地产健康、快速地发展。

3.3 深化文化定位, 提升项目品位

在文化定位中应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民族文化与时常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艺术文化与科技文化、生态文化的融合。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 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 控制奢侈性项目建设。在一定旅游大区域内统筹规划, 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合理布局, 均衡布点, 既着眼当前, 又立足长远, 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效益与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生态优化、发掘旅游资源、打造拳头品牌相结合,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4 创新营销模式

全面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宣传牌等媒介的宣传作用, 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向国际潮流靠拢, 打造品牌销售。在满足政府规划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开发出更优质的产品, 从而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将目标客户群的范围拓宽、拓广, 进而大幅度地提升我国旅游房地产的知名度以及获利能力, 促进旅游房地产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以上海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沈飞.旅游房地产悄然起步[N].中国经营报, 200106-28.

[3]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4]刘岩.大连市度假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5.

关于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思考 篇3

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小康。生活富裕了,健康意识也增强了,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单一的锻炼模式已让人们越来越感到枯燥。为了寻求新奇、刺激的锻炼方式,“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必将成为百姓追求的新时尚。体育旅游兼具体育和旅游的共同特点,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摆脱压力、释放身心的需要,从而备受现代人的青睐。体育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意志品质的锤炼和体能的考验。

一、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

1.体育旅游成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新时尚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21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将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更加注重主体需要。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同样具备前提性、能动性、递进性和永恒性,亦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必须转型,完成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转向体育既要服务于政治,又要服务于大众;从强调体育的竞技价值,转向“娱乐、休闲、放松、健身”的双重价值取向,同时必须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满足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这种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是只满足于身体强壮而是追求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身心健康,体育旅游的出炉引导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

2.旅游主业规模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旅游业“食、住、行、游、娱、购”六大门类建设渐趋完善。特别是旅游住宿、旅游交通等“瓶颈”部门有了较快发展,旅游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截至1999年底,全国共有旅游涉外饭店7035家,客房88.94万间,较1980年203家涉外饭店,3.2万间客房,分别增长35倍和28倍,其中星级饭店达到3856家,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1999年全国旅行社顺利实现了由一、二、三类旅行社向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的转变,1999年全国共有旅行社7326家,其中国际社1256家、国内社6070家。同时旅游交通、旅游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与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同时,由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产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一直持续,从2001年被确定为体育健身游到韩、日世界杯前各相关国际旅行社组织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观光助威团的热烈场面均可看出,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合作前景广阔。

3.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人文资源条件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些特点使我国拥有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由于纬度跨度大,各地在地貌、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几乎适合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健身活动。东北可以开展雪上运动,东、南部江滨海地区可以开展水上运动,新疆等地可开展沙漠探险运动,而为数众多的名山可开展攀岩运动。同时,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湖北清江闯滩节、土家族摆手舞、龙舟赛等等,这些民间体育活动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2.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目前,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处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大力促进两大产业相互融合。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产业门类。均为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发展起来,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体育产业。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对二者的产业范围、产业结构及产业定位均有很多争议。同时,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处而用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从而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培养专项服务人才。作为服务产品的生产,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而目前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结构问题,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其实质上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可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休闲方向专业进行培养,或在旅游休闲专业的教育中强化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强化在两大产业内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培养,对一些特殊岗位通过职业鉴定考核方能上岗。

3.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篇4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制约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的地位摆不正。2、对国内旅游业的认识存在不少 “ 误区 ”,如自费和公费的纠缠不休。3、旅游法规不健全 , 经营秩序混乱。4、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步伐。(1)交通瓶颈的制约:我国交通超负荷运载。(2)旅游景点缺乏规划: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但是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创新性。(3)其它问题:有关国内旅游的饮食业,饭店比重太小 , 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 “ 高中低 ” 倒金字塔型。

5、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的不合理。

6、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使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5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对于提高消费、扩大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期, 根据海学组办[2009]9号文件精神,我就全区的旅游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中,针对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景区体量、发展空间、体制机制、资金瓶颈等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同时从整合资源、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等方面提出了我区旅游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我区旅游业现状的改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现实优势

区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业,围绕打造休闲**目标,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利用良好的山水资源秉赋,重点加强以孔望山景区为龙头的景区改造提升和资源整合。置身全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区既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也有许多可供利用的现实优势。

从全市旅游发展格局看,连云港作为全省三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和全国49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已把建设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作为我市未来几年的工作主题之一。目前,全市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T”型两带上,一条是从连岛到高公岛等以海岛及周边资源为主的滨海风光旅游带,另一条是从锦屏山到大桅尖等以山为载体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综合旅游带。**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T型带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另外,“海、古、神、幽”是我市的四大旅游品牌,这四大品牌基本体现了全市的旅游特色,**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全市重点打造的四大旅游品牌之一,只要我们能很好地融入全市旅游发展大格局,更多地利用市级资源并注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旅游产业必定能迎来一轮新的大发展。

从区内发展战略格局看,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未来几年,我区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和经济外向化提升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既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又提供了强大动力。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富裕城乡群众,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来**创业。在区委、区政府作出“挥师东进、决战新区”的战略目标后,加快以孔望山为龙头的旅游景区开发,更是可以为新区发展带来人流,集聚人气,提供支撑,促使**开发区、景区和新区的有效融合,显著改变城区形象,迅速提升城市品位。

从自身旅游资源看,**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境内孔望山和石棚山、桃花涧景区分别为国家级4A、3A级景区。现有国家、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孔子、苏东坡、李清照、石曼卿等50多位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孔望山是春秋时期孔子登山望海的地方,风景秀丽,汉代摩崖造像、石象、石蟾蜍等文物属国家级文保单位;石棚山有汉代的糜竺墓、宋代石曼卿读书处;白虎山下的梁山好汉就义处、张叔夜登高碑、甲子桥等都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桃花涧有新石器遗址、将军崖岩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社会岩画;建城1500多年的**古城文物众多,钟鼓楼、朐阳门、双龙井等文物已经进行了保护性开发,还有早期的连云港筑港指挥部、大慈禅寺、**州衙等,特别是**殷、葛、沈、杨、谢五大姓的古民居,是苏北民居的典型代表。如果把孔望山、石棚山、桃花涧三个景区分别看成是龙头、龙身、龙尾的话,那么古城就是嵌在这条游龙身边的一颗明珠。目前,孔望山景区基础最好,优势最大,交通最便捷,发展最充分,辐射人口最广,而且景区周围地多人少,拓展开发的空间较大,完全可以通过龙头的率先突破,带动其它景区的联动发展,打造一条完整的旅游风景线路。

二、**区发展旅游产业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区围绕全区十一五规划和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着力搞好工业、农业生产的同时,以商贸旅游为龙头,重抓三产发展,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产业规划科学制定。为使全区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2002年,**区请南京大学编制了《**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年,区政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趋势,邀请中国矿业大学对《**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去年,区政府又请上海同建强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根据修编后的《**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了《孔望山景区规划方案》,并顺利通过了市规划局的审批。同时,还编制完成《锦屏山概念性规划》、着手编制《**古城旅游概念性规划》,力求以科学规划引领景区建设和旅游行业发展。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全区投入上亿元资金,加快**古城改造和景区、景点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恢复修建了近15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城一条街,秦东门城雕、钟鼓楼、朐阳门、双龙井、百子庵、碧霞寺等一批景点宗教场所先后建成,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连接景区的新建东路、盐河南路、东风路、锦屏路陆续进行拓宽、改造,景区的对外交通明显改善,极大地方便了游客游览观光。

(三)旅游品牌叫响全市。每年一度已连续举办八届的“连云港之春”桃花节系列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该活动依托古**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独特的山水风光,采用诗歌、舞蹈、戏曲、体育、摄影、书画、旅游商品等多种表现形式弘扬本地文化,扩大和提高了**的知名度,已经成为我市春季旅游的“主打品牌”。

(四)景区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孔望山景区投入数千万元资金,在完善原有景点和新增部分景点基础上,不断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先后建成了龙洞广场、乘槎亭广场,修建了西山门、东山门停车场和游客服务中心,合作共建了孔望山大酒店和游泳娱乐场,初步形成了集游览观光、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石棚山景区内除汉糜竺墓、宋石曼卿读书处、明张公去思碑、清锦岩碑林等原有的名胜古迹之外,近年又投资数百万元新建了虹桥、文华亭、花径、石棚山庄等景点,扩建了2万平方米的山门广场及配套工程,景区对外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桃花涧景区投入数千万元修复了桃花潭、金蟾洞、紫竹林等一批著名景点,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还投资1500万元兴建山门广场及其配套工程,使景区集赏花、戏水、访古、休闲等功能于一身,景区的内在景观质量和外在形象有了新的提升。

(五)旅游资源深度挖掘。与市内外1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观光游览协议,开发了黑陶、金镶玉竹家纺等系列旅游产品,“**五大宫调”成功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孔望山中华第一象”商标,成功举办“白虎山庙会”等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全区海内外旅游者数量明显增多。

(六)人员素质逐步提高。按照“优质服务、文明管理、安全运营、注重效益”的行业管理要求,加大全区旅游行业规范化管理力度,经常性组织各景区负责人到先进景区学习取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定期组织景区及星级饭店负责人参加岗位业务培训,对全区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导游员进行上岗培训,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打造出了文明旅游行业的对外形象。

三、**区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

过去几年,**区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在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位置并不突出,影响不大,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在全市的排位都较低,与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优势不相称,与古城**的名望不相符。**区旅游业发展还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识方面。近年来我们虽然把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加以培育,但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不高,门票收入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008年上半年全区旅游门票收入仅有67.74万元,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区主管部门对景点深度开发的积极性。同时,对景区及景区周围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如石棚山景区附近有凤凰山和龙凤两个较大的公墓群,孔望山景区南侧存在乱搭乱建现象,桃花涧景区设施被人为破坏,管理秩序混乱,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我区旅游综合实力的提高。

二是机制方面。从管理体制上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与景区主管部门之间的问题,如区文旅局与有关镇、办和区直单位;二是三个景区之间的问题,如差别建设、联动发展、市场竞争等;三是景区与市级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问题,如孔望山与市宗教、文管会等;四是景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如朐阳与投资主体。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管理重叠,或管理不力,使得各景区在规划、建设及对外推介上,各行其是、各行其道、各自为战,既无法形成旅游市场的整体优势,又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带来了市场的非良性竞争,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管理方面。实践表明,新的景点开发必须与景(区)点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否则,无序开发只能造成景区资源的破坏。目前部分景区为解决经营困难和资金投入问题,采取经营权转让方式招商引资、募集资金。获得经营权的投资主体由于追求资本的最大回报率,往往在既无论证又无规划的情况下,或对景区进行无序开发与建设,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或又不按合同约定,造成投资严重不到位。现在各景区的市场运作普遍存在虎头蛇尾,卖后不管,致使景区短期行为多,长效发展后续管理难。比如石棚山的《山海经》石雕园,以及桃花涧的《石刻艺术园》,难以与景区整体形象协调相称。

四是开发方面。近些年,**区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出现平均用力、不分重点的“遍地开花”局面,导致投资分散,景点深度开发不够,品位不高,影响了全区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整体形象的塑造。再加上全区的景区面积普遍不大,山体较小,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需求。如孔望山风景区为了突破现有体量不大的缺憾,虽然编制了新的总体规划,但由于进展不快,在现有条件下,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严重缺乏配套功能设施,与其4A级的景区标准极不相称。

五是投入方面。大部分景区深度开发不够,群众可参与性项目太少,景区无力按照规划和市场需要进行开发建设,外地游客半天就可以把**的三个景区游览完,很难吸引游客留宿消费,致使旅游产出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投入渠道狭窄,主要靠有限的门票收入、上级争取及银行贷款,企业、社会、民间资金注入不够,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差,接待能力弱。

六是推广方面。**区旅游行业、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等方面的宣传促销活动虽然比前几年有所进步,但还远远不够,在市内宣传得不多,在市外、省外宣传得更少。许多景点雅而不“俗”,多为古文化、古遗迹,虽为广大专家所爱好、看好,但对其他普通观光旅游人员却没有吸引力,加上缺乏相应的文化宣传,造成客源不多,人气不旺。

四、加快**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综上分析,**区下一步旅游发展的思路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要求,通过3-5年的努力,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区的总体目标,以文化为内核,以山水为依托,努力把**建设成为风景秀丽、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文明寻根探源地”和“休闲度假区”,使**旅游产业由“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

(一)龙头引导以点带面,树立崭新外部形象

一是落实好旅游发展规划。围绕新修编的《**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构建锦屏山大旅游区、服从服务于**新区建设为统领,选择基础条件最佳、区位优势最好的孔望山景区为龙头,集中资源实施景点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从东向西,循序渐进,逐步带动石棚山、桃花涧景区和古城的全面繁荣。二是搞好整体形象策划。导入形象设计战略,根据**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特色,策划和设计**旅游总体形象,使**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三是做好旅游项目策划。精心策划一批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休闲娱乐项目,扩充旅游容量,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扶持,培植我区旅游业发展后劲。四是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快速推进孔望山公园建设步伐,将孔望山景区和石棚山景区联为一体。同时,加快推进桃花涧景区和石棚山景区之间长达10公里的步游道建设,通过步游道的连接,实现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和景区自身体量的扩大,总游览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力争年内完成步游道建设。

(二)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加速形成工作合力

**区旅游与风景区管理体制还存在诸多不顺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区、镇、办事处、局都在管,很难协调一致。一是成立一体化管理的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旅游业进行指导、管理, 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各单位密切合作,把单体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把个体积极性转化为群体积极性,发挥聚集效益,形成整体合力。二是以旅游开发总公司为平台,对景区资产重组开发,对景点项目包装上市,走大市场、大融资、大开发的道路。三是成立旅游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该机构可以为临时机构,负责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和督查管理,待项目结束后自行解散。考虑到区内实际,上述机构主要人员可从有关镇、办、部门抽调优秀后备干部组成,使他们在一线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绩突出的可以提拔重用。

(三)加大市场运作力度,有效克服发展瓶颈

以区旅游开发总公司为载体,吸引大的投资集团联手开发,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三权分离”,按照政企分开、市场运营的原则,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进行分离。所有权按目前权属关系不变,各归其地;管理权,由景区管理委员会对整个景区规划建设、市场秩序、公共服务等实施具体管理;经营权由已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和引进的公司按其股份共同实施,真正形成“政府资本、民营资本、外来资本”多元化的投资发展格局。

(四)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促使旅游亮点纷呈

孔望山景区建设。按照已编制完成的《孔望山景区规划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北入口广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成百花园景区、白鹭保护观赏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港城最大的,以彰显历史文化和张扬生态景观为主的,融文化、旅游、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公园”。

石棚山景区建设。加快风景浏览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建设,建设远眺城区的观景台,积极开发农林资源,建设好农林观光带。逐步推进水上活动区、攀岩活动区、仿古探幽区、生态保健区、文化休闲区、田园度假区等功能区域开发建设,使石棚山景区成为融观光休闲、健身娱乐、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林生态观光园”。

白虎山公园建设。按照白虎山公园控制性规划,将锦屏路以东、南大街以西、东风路以北、青龙涧沟以南纳入开发范围。续建碧霞寺,修复建设好汉茔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官吏和文人石刻,使人文景观和“虎峰夕照”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把白虎山建设成为以文化、教育、健身功能为主的“古城公园”。

桃花涧景区建设。进一步改造和完善景区内的步游道,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对将军崖岩画进行保护性开发。按照规划要求,把桃花涧景区建设成为以访古探幽、赏花戏水为特色的“世外桃源”。

**古城建设。按照古城建设规划要求,遵循传承、转化、创新原则,重点恢复一批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群众认同度高的建筑和庙宇,如文庙、**学衙等,以再现古代科举文化特征;孙中山建港指挥部原貌,以展现当年欲将连云港建设成为“东方大港”之梦;修建原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蒋宅,以再现名代居民建筑风格,留下永久的城市记忆,使古城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传扬。

“农家游”景点建设。“农家游”旅游是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

新兴的旅游项目,目前,连云港市区人口已达到70多万,市区“农家游”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周边地区也未形成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市场潜力很大。**农村处于市中心边缘地带,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近年来高效生态外向型农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发展“农家游”项目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发展“农家游”的前景十分广阔。

(五)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扩大景区对外影响

关于加快湘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篇6

中共湘乡市委办公室

近年来,湘乡市委、市政府抓住建设长株潭休闲旅游城市这一历史机遇,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实施精品战略

围绕“红色摇篮、湘军源地、山水龙城、魅力湘乡”的旅游发展定位,重点规划实施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四大精品战略。一是红色旅游。大东山红色旅游区作为“毛泽东成长之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要以东山学校旧址为依托,以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茅浒水乡为重要补充,加快建设“东山励志论坛”,丰富“毛泽东成长之路”文化内涵和项目内容,实现红色旅游新产品与韶山对接。将大东山旅游区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争取成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按照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将东山励志论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和励志文化论坛。修缮黄公略故居,充分发掘湘乡二中校史陈列馆的旅游价值,加快开发以纪念陈赓、谭政大将为主题的红色将军主题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提高 1

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二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突出加强水府旅游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吃、住、娱乐等方面的设施建设,解决好留得住游客的问题;精心打造旅游核心项目,建设休闲度假小镇、商务和会议服务、湘军水师寨、湘军文化陈列馆、听泉园等项目,精心创作“天下湘军”主题文艺节目。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围绕打造“中国生态湖泊第一湖”、“中国顶级湖泊型旅游休闲度假小镇”的目标定位,把水府旅游区建设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名镇。积极探索旅游景区开发的发展模式,创建全省第一个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实验园区。三是历史文化旅游。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抓好载体建设,开发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云门寺为重点,以凤凰寺、佛祖寺为主要节点,通过举办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佛教文化,全面拓展湘乡的佛文化旅游市场;重建镇湘楼,续建凤凰寺,修复褚公祠、伏虎井、文庙、文塔、状元牌坊、洗笔池等历史文物古迹,展示和传承湘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湘军文化,加强对湘军文化的研究、开发,通过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等项目建设,打造湘军文化旅游品牌,树立“湘军源地、魅力龙城”的城市形象。四是乡村旅游。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为主、地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建设好涟水河沿河生态农业观光带。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资源整合、提质升级,打

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结合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精雕细琢,开发商品,打造旅游品牌

以湖南水府旅游区、大东山旅游区为突破口,以湘军文化为灵魂,重点开发滨水休闲产品,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红色旅游、宗教文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制作、开发体现湘乡人文历史内涵、高档次、高水平的宣传纪念品和特色商品,打造湘乡旅游品牌。在旅游餐饮方面,推出湘乡特色餐饮,带动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如传统的蛋糕席(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及)、柴火饭菜、水府全鱼席等。在旅游购物方面,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努力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例。以毛泽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名人为题材,开发一批名人纪念品旅游商品,以褚遂良、曾国藩等名人诗、词、画、印为题材开发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便于携带、观赏性和艺术性较强的文化艺术类旅游商品;将湘乡蛋糕、湘乡烘糕、棋梓火焙鱼等湘乡特产开发成包装精美的地方土特产类旅游商品;以云门寺的千手观音、十八罗汉为题材,开发一批制作精美的佛教文化类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在娱乐方面,紧密结合文化内涵建设,开发和创作赛龙舟、踩高跷、皮影戏、舞龙狮等一系列文娱节目和文化活动,使游客感受到湘乡特色文化的熏陶。旅游、建设、卫生、质监、安监、文化、规划、环保、城管等部门指导、督促娱乐业在硬件建设、文化品位、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品位和档次。

三、精致服务,优化环境,扶持旅游发展

优惠政策有限,而优质服务无限。要以创新政府职能为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抓干部的自身素质和作风建设,练内功,树形象,全力为投资者和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改善环境。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快速通道,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按照“景在建、路先通”原则,优先建设好湘乡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水府景观大道、湘韶旅游高等级公路、宁衡高等级公路,完善大东山旅游区三个景点之间的道路,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加大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景区集中整治活动,治理污染源,确保“三废”达标排放,重点做好水府旅游区水资源的保护,拆除通往景区沿途的违章搭建,确保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和游道,推广绿色环保的旅游交通工具,切实提高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二是加大投入。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运作形式,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红色旅游、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省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水利、交通、扶贫

等项目资金,带动旅游业的投入。社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支持。交通、建设、农、林、水、移民、文物、环保、民宗、物价、科技等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围绕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项目配套,形成发展合力。三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通过对外批租、承包、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对相关手续的办理建立绿色通道。对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四、精细管理,规范市场,创新发展机制

围绕“休闲旅游城市”建设,加强领导,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市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是创新旅游发展机制。理顺职能,建管分离,旅游局主要负责全市旅游规划的编制、行业管理、市场监管、人才建设。组建由政府控股的旅游发展投资公司,作为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的主体,统筹全市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赋予旅投公司“四权”,即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建设权,景区景点各种政策性项目的申报权,景区景点的统一经营权,全市旅游的统一营销权。旅投公司可大胆融资,广筹建设资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二是依法规范旅游市场。赋予

关于完善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思考 篇7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闲暇时间出门旅游。通过旅游不仅可以拓宽眼界,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结交好友,提升人际交往水平。而旅游服务行业最为一项服务行业,其极大方便了个人或集体旅游出行。然而,近几年,各种旅游纠纷在各大媒体上不断出现,使得我国旅游法律体系建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重点。

一、我国当下旅游法律体系概况

我国最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关旅游管理工作从很早就已经开展,因此初步建成了一套相应管理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国家旅游局结合实际情况,先后颁布了《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使得我国终于有了旅游行业的根本性法律,为我国旅游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各地区地方法颁布提供了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使得我国很多地区都开始将旅游行业作为当地经济新增长点,作为旅游大省,江苏、浙江、黑龙江等地也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颁布或者修订了当地《旅游业管理条例》,从而使得当地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游客体验,宣传了当地历史文化。

但是,大量在各种媒体上曝光的旅游问题和事件表明,我国旅游法律体系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一)存在法律空白

随着改革开放,使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行业才逐渐得到快速发展。因此相关法律体系才有机会得到建立,直到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才得以通过。所以由于起步时间较晚,使得我国旅游法律体系在很多细节之处都存在着一定空白,例如我国没有相关《旅游安全法》、《旅游住宿法》等法律,这就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相关问题,只能采用其他法律进行维权,如《消费者权益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而由于其他领域法律并不完全针对旅游情况,这就使得在维权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困难,从而使得损失难以得到及时补偿。

(二)立法层面较低

近几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中一直强调,要将法规变为法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相关立法领域立法层次相对较低。我国旅游行业虽然已经有一套初步的法律体系,但是其中很多立法依然是地方法规或者是相关部门规章,而不是正式法律。

(三)落后行业发展

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互联网发展,使得很多传统商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游客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安排好行程,节省了大量费用和时间。但是,随之而来相应的消费问题也不断出现。我国当前旅游法律就存在着一定滞后性,因此在出现问题后无法进行及时查处,使得相关危害范围扩大。

二、我国旅游法律体系建设策略

根据上文,当下我国旅游业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已经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各级政府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严重性,通过大量措施,推动立法工作开展。我国旅游法律体系建设策略主要包括:制定配套法律、提高监管水平、加强法律宣传。

(一)制定配套法律

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旅游牵涉到许多其他相关领域,包括交通、住宿、环境等。因此正如前文所说,相关配套法律必须及时跟进,避免因为法律空白而给游客带来的问题。相关政府机构应及时组织人员,汇总游客在当地旅游时所遇到的问题。在调研完实际情况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法案,并交由人大形成最终法律。目前我国所需相关配套法律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两种之外,还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法》、《假日经济法》等,通过这些法律,可以使我国旅游法律体系得到极大完善,促进旅游建设。

(二)调高监管水平

根据以往媒体报道,一些旅游问题并不是没有相关法律进行管理,而相关监管工作不到位引起。而法律没有监管措施进行保障,那么法律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同时,缺少监管也会使得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了解法律实际执行效果。因此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管水平,及时对市场进行抽查,对违法单位进行严格查处,从而达到规范旅游市场的目的。

(三)加强法律宣传

很多游客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由于对相关法律缺少了解,使得其无法开展相应维权工作,这也使得我国旅游法律体系原有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我国相关旅游管理部门需要加大法律宣传,使游客可以充分了解自身合法权益,从而促进相关法律建设工作。

三、结束语

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06-01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1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2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发展生态旅游,走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追求。乡村旅游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其次,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政府机构要积极参与,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地社会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要让乡村居民明白农耕文化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是落后的,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时尚,便是返璞归真、亲近泥土。都市人之所以钟情于乡村旅游,正源于他们梦中的“香格里拉”不在都市,而是在乡村。要使乡村居民在吸收都市文化精华的同时,能珍视并保持起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上一篇:水泥厂电工简历下一篇:2017广播体操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