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精选8篇)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7、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12、提高服务意识,注重自身素质提高。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去的人们 进行培训,然他们了解旅游这一行,游客的需求,知道为这个旅游区提高形象,打造品牌。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2
20世纪80年代,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 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2006年和2007年, 国家旅游局分别把旅游年主题定义为“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 将旅游发展的重点直指农村,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 乡村游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游客热捧。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 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 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 回归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恬淡的生活方式, 纯朴的生活情趣, 古老的风俗习惯, 渴望从现代都市生活逃脱的“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 而乡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追求。
2. 求知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 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 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 怀旧的需要。
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 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 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 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复合型需要。
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 乡村旅游也不例外, 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 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 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 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二、成功经验
1. 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 空气, 水一样, 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 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市污染日益加剧, 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 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 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 成为充分利用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1], 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 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 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 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 30万户, 近百万人。据此推算, 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 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 同时, 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 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 兴办了各类企业, 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 找到就业机会,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 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
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 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 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 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 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 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 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2. 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文化”在《辞海》中的定义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社会文化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1) 乡村旅游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
旅游者 (主要是城市居民) 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 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 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 这些正是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因此可以说,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活动的最大特点。村旅游注重传统事物和传统价值, 将旅游活动和旅游者融入乡村生活之中, 就能够为旅游者创造一个安静、自然和原原本本的乡村生活体验。[3]
(2) 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 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
有一些观点认为, 发展乡村旅游将对旅游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 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 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对旅游地的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而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 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 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 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 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乡村旅游, 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 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 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事实上,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 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使乡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社区进步和乡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使乡村社区人口多元化的同时, 最终还会促进乡村社区的农业活动、商品和服务的多元化,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村培养自己的经营人才, 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旅游业的文化传播作用可以使乡村社区走出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 促进社区进步。
3. 乡村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1) 促进乡村景观的建设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环境的开发和建设, 如对田园环境的保护, 治理和恢复;促使乡村农业、工业生产向无公害、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加强自然景观, 农业景观, 小城镇景观等的规划设计和建筑。
(2)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动过程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当地乡村社区的居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是最宝贵的财富, 促进他们自觉的维护和珍惜环境。
(3) 为建筑物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乡村旅游的收入可以用来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 传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 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
1. 思想认识问题。
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 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和功能并未多加思考, 忽视了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在旅游业和农业的决策层中, 对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漠然视之, 导致乡村旅游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部门与旅游业部门缺少必要的联系, 以致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对乡村旅游认识的不足, 也导致了乡村本土文化遭受破坏。目前乡村现状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特色并列, 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 难以营造农耕氛围。比如, 某些“农家乐”景区内修建高级度假山庄, 豪华程度直追都市;许多山里民居为迎合城里市民的口味而将农家小院内的地板铺上了瓷砖, 而失去了自己原有文化的地方性。
2. 盲目开发, 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的发展, 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 可是由于资金缺乏, 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 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 开发中只重视规模, 不讲质量, 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只考虑当前, 不顾长远。有些地方在推出旅游产品时盲目效仿, 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产品种类单一。
3. 观念落后, 服务水平低。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 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 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 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 旅游服务意识较弱。另一方面, 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而一些固有的饮食, 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
四、建议和解决方法
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别具一格的节庆方式、简单恬淡的耕种生活等, 这是乡村游能够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保持原有的乡土气息, 摒弃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倾向, 已经不仅仅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了。非常大的乡村游市场, 需要旅游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来规划。当地政府部门要把乡村游作为一种产业来规划, 让乡村游有具体的产业支撑, 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重点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观光农业;在农业耕种等游乐项目上, 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趣味性和体验性。所以,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结合其自身的特点, 对于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要做到“对症下药”。
1. 发展生态旅游, 走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体验“天人合一”的追求。乡村旅游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 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 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而,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 首先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 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其次, 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政府机构要积极参与, 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地社会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要让乡村居民明白农耕文化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是落后的, 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 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时尚, 便是返璞归真、亲近泥土。都市人之所以钟情于乡村旅游, 正源于他们梦中的“香格里拉”不在都市, 而是在乡村。要使乡村居民在吸收都市文化精华的同时, 能珍视并保持起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2. 开发特色项目, 增强旅游体验性。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 他们已不满足于急行军式的观光体验, 期望近距离的、多方式的与旅游吸引物接触, 游客投入时间和费用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换取一次旅游经历, ”其根本追求是获得旅游体验。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使游客的体验类型单一;旅游跟风现象严重, 又使体验内容雷同。如西部一些乡村, 不管是否藏区、有无藏文化, 晚上都开展锅庄晚会活动, 使游客不知身在何方, 当地的地方文化没能挖掘出来, 最终导致旅游缺乏个性, 缺乏竞争力, 生命周期短。游客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 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以及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可开展与农家畜牧有关的动物表演, 如笨猪赛跑、野鸭放飞、松鼠散果等;还可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 如放羊、放鸭、果园采摘、烧架做饭以及农家喂猪等;同时, 也要设计使游客完全沉浸其中的深度体验项目, 如让游客最大限度与当地居民接触, 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 如可推出“当一天农民”、“做一回渔夫”等旅游项目;此外, 要加大传统工艺品和农产品的开发力度, 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纪念品, 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做好培训工作, 提高服务水平。
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水平, 就要提高接待人员的整体素质, 强化旅游服务意识。一是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大多数游客都希望同从业人员进行直接交流, 了解一些旅游方面的基本情况, 旅游知识缺乏和不足, 势必影响游客的整体感受, 因此, 要增强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培训, 使其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二是强调服务规范培训。乡村旅游以“特色”吸引人, 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服务的基础之上的, 可以说, 没有规范和标准化的服务, 特色就不可能存在。目前乡村旅游服务上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 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 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加强对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要认真挖掘, 认真总结地方民俗文化和风土认清, 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在这方面的培训, 使乡村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 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五、小结
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能够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 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8 (2) :37~39
[2]任佳燕:乡村旅游向我们走来[J].调研世界, 2000, (01)
[3]乌恩: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 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4 (3)
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06-01
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1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2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发展生态旅游,走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平衡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反映了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追求。乡村旅游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首先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其次,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政府机构要积极参与,培养乡村居民对本地社会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要让乡村居民明白农耕文化从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是落后的,但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时尚,便是返璞归真、亲近泥土。都市人之所以钟情于乡村旅游,正源于他们梦中的“香格里拉”不在都市,而是在乡村。要使乡村居民在吸收都市文化精华的同时,能珍视并保持起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篇4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概况 篇5
第一节 乡村旅游行业的概况
一.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8世纪初期的英国并相继在法国等西方国家推广和蔓延。19世纪60年代,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在意大利成立。20世纪60年代初, 在西班牙首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但是大规模的乡村旅游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历史
(一)兴起阶段
20世纪 80 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市首先举办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1998 年,国家旅游局确定当年的旅游主题为“华夏城乡游”。
(二)热潮阶段
2001 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列为该年旅游工作重点。
(三)快速发展
2007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全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二.乡村旅游行业产品链及产业链构成
乡村旅游的构成要素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复合旅游产品或叫旅游产品组合,其构成除了具有一般旅游产品的特 点外,自身也具有独特之处。乌恩、蔡运龙和金波讨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及旅游者相应要求。
唐代剑池静认为乡村旅游产品可以被理解为提供给乡村旅游者的一切吸引物及其他必需品,并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层,这是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所在,是游客追求的效用;形成产品层,这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实体,即游客乡村旅游过程中可以用感官认知到的事物,包括乡村景观、餐饮和接待服务、工艺品、土特产品;扩张产品层主要指的是交通网络、信息服务网络或营销网络。
王宏星、崔凤军将乡村旅游从产品域上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域,乡村旅游位于农业景观带,以垦殖地带的风景和乡村文化为主要审美特征,构成乡村旅游吸引物的基础与核心;辅 助产品域,辅助产品是由本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提供的产品;扩张产品域,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面向乡村旅游的营销或服务网络。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1.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
(1)观光农园(2)观光牧场(3)观光渔村(4)观光鸟园(5)乡村公园(6)科技观光游(7)水乡农耕田园观光(8)绿色生态游 2.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1)酒庄旅游(2)“做一日乡村人”(3)人工林场(4)林果采摘园 3.品尝购物型乡村旅游产品(1)品尝游(2)购物游
4.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
(1)度假娱乐(2)休闲农场(3)租赁农场(4)乡村俱乐部(5)农家小屋(6)野营地 5.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
(1)溯溪游(2)自驾车乡村游(3)漂流游(4)定向越野(5)野外拓展 6.健身疗养型乡村旅游
(1)温泉旅游(2)散步远足游(3)骑马游(4)骑车登山游
7.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1)研修型乡村旅游产品(2)教育农园(3)寄宿农庄 8.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
(1)民俗文化村(2)农业文化区(3)村落民居(4)遗产廊道(5)乡村博物馆。(6)传统村落 9.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1)民俗型节庆活动(2)创新型节庆活动 10.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
(1)乡村餐饮(2)乡村旅馆
产业链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现实意义
(1)促进乡村旅游行业规范化
(2)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结构布局合理化
(3)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水平
总之,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运用产业链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旅游产业链的理论将农业、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整合到产业链下,使各企业调整自己的产业链结构,更好地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价值体系中,同时指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使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业绩优于单独企业业绩的总和,最终体现出多赢的商业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三.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阶段
国外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非常迅速,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国内乡村旅游
初创阶段(自发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4年 农家乐兴起
1986年,成都“徐家大院”的诞生标志着“农家乐”旅游模式拉开了乡村旅游的序幕。
1989年4月,“中国农民旅游协会”正是更名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
1994年,“1+2”休假制度颁布并实施。
全面发展阶段 1995-2001年 乡村假日经济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1999年又将春节、“五一”、“十一”调整为7天长假。
2000年,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黄金周”的概念。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游”旅游主题与 “中国:56个民族的家”宣传口号带游客深入少数民族风情区;
1998年“中国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与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宣传口号吸引大批旅游者涌入乡村。
纵深发展阶段 2002-2006 助力“三农”问题解决
2002年,我国颁布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走向规范化、高质化
2006年,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将乡村旅游的角色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全面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发展。
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乡村旅游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
2005年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6年我国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提升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阶段 2007年至今 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007年国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8年健全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克服了乡村旅游发展受土地制度制约。
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和“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提出带动了农村风貌大变样。
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008年,三次长假调整为“两长五短”模式及带薪休假制度法制化。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9年,《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四.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国外乡村旅游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针对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国内乡村旅游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全国城市居民在小长假期间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
2006年和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旅游年主题定义为“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将旅游发展的重点直指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乡村游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游客热捧。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乡村旅游行业技术发展水平
中国的乡村旅游企业目前的状态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小,弱,散,差”,业务操作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从一个旅游产品的设计,供应商采购,市场推广,销售,结算等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业务操作,而且基本上都是手工的操作,效率低下,成本高昂。伴随着我国在2001年的入世和申奥成功,乡村旅游要想在规模上迅速做大,做强,传统方式的扩张带来的将是庞大的机构,以至管理可能失效,代价重大。
国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成熟,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国内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滞后,规模偏小,主要表现为政府推动型。2007年以来,乡村旅游继续保持了以往较快发展势头,城乡互动更加活跃、市场发展更加繁荣。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为乡村旅游企业带来很多机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所创造的便捷、高效、低廉的信息流通方式,使乡村旅游企业的信息能力大增。
2.降低交易成本。
3.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乡村旅行社可以在网上推销线路,寻求国内外代理,酒店、车船公司开展网上订房、订票业务,景区景点也可以把宣传资料制成图文并茂信息上网展示,吸引更多游客,企业也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总之,电子商务使乡村旅游企业向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成为可能。个性化的乡村旅游定制产品只有在互联网上才能得以实现,也证明了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运作模式。
六.乡村旅游行业经营模式
1、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的模式
依据企业性质不同又可将该开发模式划分为三种,详情如下表:
2、村集体为开发经营主体的模式
根据村集体的经济实力和具体的开发组织情况,又可分为村集体经济体开发模式、村集体组织全民参与开发模式两种模式。
3、村民自主经营模式
根据是否有社区旅游机构进行组织管理,分为政府推动村民自主开发模式、社区旅游机构组织农户自主参与开发模式两种模式。
4、政府主导村民参与运营模式
5、混合型经营模式
根据开发主体联盟的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具体分为以下4种模式: 公司+农户开发模式
企业+村委会+农民旅游协会开发模式 企业+村委+农户开发模式
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自主参与开发模式
第二节 乡村旅游行业相关政策与监管机制
一. 乡村旅游行业产业政策与行业规范
产业政策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统筹安排,加强服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开展“百千万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生态和村容村貌改善,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1.指导各地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2.加强协调、规划、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工作,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3.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争取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
4.抓紧制订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加强乡村旅游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5.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性因素。要加强乡村旅游环境、道路、饮水等基础条件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争取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用于乡村旅游户,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6.做好乡村旅游市场开拓工作。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文明健康的乡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鼓励旅行社等企业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拓宽乡村旅游销售渠道。
7.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要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对各地涌现出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要注意总结共性和个性化发展规律,推动各种模式间的优势互补。
8.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将出台乡村旅游县、乡、村示范性标准。行业规范
标准化是乡村旅游规范发展的关键
标准化是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使小服务变为大产品的关键所在。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经营户的标准,也要有旅游村的标准,还要有旅游乡镇的标准。通过不同层面的标准化,以户带村,以村带镇,实现整体规范发展,使自发的、简单原始的乡村旅游点,变为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第一,要对乡村旅游经营户实施标准化。单个旅游经营户的标准化是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基点。
第二,要对旅游村整体实施标准化。特色突出、环境良好、农家乐相对集中的旅游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乡村旅游标准化的核心所在
第三,要对旅游乡镇实施标准化。旅游乡镇是新型的旅游目的地,是乡村旅游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在旅游乡镇推进标准化创建工作,有助于乡村旅游的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行业监管体制
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品牌监督体制
近年来,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微观操作层面上主要为“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股份制”、“农户+农户”和“个体农庄”等乡村旅游组织模式。在协调各种利益、统一品牌建设方面,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管理平台对其进行监督,令整体运作更加公平、公正。作为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它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这种行业组织本身也是旅游市场体系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外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已相对成熟,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和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其作用除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促销之外,还包括制订行业规范、制度及质量标准,监督检查,进行评估等。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品牌管理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这些成功经验,建立各地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协助当地乡村旅游品牌设计、推广等工作,并对责任分工及利益分配加以监督,同时与其他行业协会之间展开一定的合作,以更充分地利用各方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节 乡村旅游行业利润水平变化
一. 乡村旅游行业利润变化统计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国内旅游呈“爆发式”增长。乡村旅游已成为新热点。“十一五”期间,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以及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带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截止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家乐超过1.8万家,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近5亿人次,收入3000亿元。2011年,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将迎来高速发展。以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四川省为例。2015年全省休闲农家乐与乡村旅游的收入预计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将突破1000亿元,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9.4%。“十二五”是旅游发展黄金期,中国过将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将进一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消费和刚性需求。
二.引起乡村旅游行业利润变化的原因
乡村旅游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得到快速发展,但在质量上,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基础薄弱,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效益偏低等方面,就财务管理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机构不健全
(二)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
(三)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四)融资难,资金短缺
第四节 影响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 给予政策扶持。
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足以说明我国对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但是光有足够的关注是不行的,还缺少一定的法律保障和扶持政策。现在我国关于旅游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是关于乡村旅游的了。致使很多开发商利用这个机会,打着“乡村旅游”的幌子进行着圈地、开发房产的行为,导致了乡村的乡土面貌被严重破坏。
② 善管理办法。
一是,实行服务质量监督。二是,加强服务动态管理。③加大宣传力度。
只有有了足够的客源,才谈得上分摊客户,才能让农户看到项目的前景。
第二章 行业产品(或服务)市场的吸引力分析
第一节乡村旅游行业产品市场客户群消费调查
一、客户群分类分析
1.高消费人群,主要由城市中的白领阶层和管理者构成,在周末他们一般选择城市周边游,交通方式以自备车或租车为主,几个朋友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吃,住,玩,目的是为了换个环境,换个心情放松,远离城市的喧嚣。
2.探险者人群,主要由富冒险精神的学生和年轻人构成,他们的收入有高有低,但酷爱大自然,喜欢行走露营与荒野山林之间,向往西藏,云南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区。
3.凑热闹人群,主要以新婚夫妇,年轻伴侣组成,他们的旅游目的非常明确,即名胜古迹,倾向于哪儿就去哪儿。
4.单位家庭,以全家人集体行动为主,一方面是体现对老人的孝心,另外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开开眼界,这一群体跟团的不多,一般以小包团为主,其他旅游形式为辅。
高频假日消费群体集中在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群。他们是维持旅游支出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并拉动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群体。
二、同行业品牌排名
经过企业申报、省级牵头部门审核、专家实地验收、评审委员会审定、网上公示等各程序,2013年已评选出248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其中五星级49家,四星级120家,三星级79家。
三、客户关注点调查
特色性,参与性,原真性,普适性 1.乡村旅游要具备地方特色:
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景观意象、乡村文化意象)浓郁的乡土气息 神秘的乡土文化 2.三种转变:
注重产品,注重体验 注重价格,注重品质 企业诱导,主动参与 3.解读原真性:
原草原木原生态(田园风光、山歌牧笛)野汁野味多风情(乡村客栈、乡间野味)4.乡村旅游的普适性:
产品内涵丰富,产品互补性强,产品卖点较多
总而言之,针对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乃至不同旅游心理需求的游客具有普遍的吸引力、适应性和有效性
第二节 乡村旅游行业产品(或服务)获利性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是把乡村诸多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过程,必须考虑如何确定乡村旅游的赢利模式。但是,由于乡村旅游产品门类繁多、形式不同,赢利模式也多种多样,涉及到旅游开发项目投资、收益商业模式的所有经济关系以及利益相关者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应当是各种赢利方式包括获取利益和利益分配等在内的商业架构:
农家乐类型
以农村居民家庭为主要投资者和收益人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项目开发所形成的旅游功能以休闲、度假、游憩、养生、会议、购物等形式为主,旅游模式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旅游、生态与观赏林观光休闲旅游、农村劳作体验休闲旅游、农家牧家渔家生活体验、乡村民俗体验休闲旅游、农家鲜食餐饮住宿体验休闲旅游等。
旅游镇村类型
以镇村为开发区域,通过多元化投资和经营模式开发形成的综合型旅游社区。
根据资源依托和产品类型特点,可选择开发的主要项目有:村史荣誉馆、乡土名人馆、农耕文化展示馆、乡村度假村、民居旅舍、工艺土特产品街、乡村美食街、农家餐馆、生态餐厅、木屋餐厅、野炊烧烤园、采摘果园、自助农园、观光茶园、民俗茶舍、乡村酒吧、渔村人家、花卉盆景园、休闲竹园、垂钓中心、农民乐园、乡村动物园、乡村活动大本营、花卉农艺馆、果蔬长廊、农家作坊等。此外,参与性旅游活动有各种乡村民俗节庆和乡村旅游文化赛事活动,以及新农村体验、农业劳作体验、赏花、采摘、垂钓、尝鲜、爬山、水上运动、民间工艺制作、乡村大舞台等。
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资源,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
旅游模式有:新奇特经济与观赏作物观光与采摘旅游、珍奇畜禽养殖观赏旅游、园艺观光与销售之旅、宠物观赏与领养之旅、农副产品加工参与体验旅游、现代农园劳作参与体验旅游、果蔬采摘之旅、禽畜渔猎与鲜食餐饮之旅等。
生态旅游类型
以山岳、森林、河流、湿地、溪谷、物产和人文等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农业项目中独特的观赏、游憩价值为灵魂和吸引核,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
旅游模式有:自然风光观光休闲旅游、山野森林海洋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环境保护科普旅游、生态农业体验旅游、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观光休闲旅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旅游、康体健身旅游、生态餐饮住宿体验休闲旅游等。
民族民俗风情园区类型
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民族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模式有:民族民俗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原生态民族民俗文化采风旅游、民族民俗农事节庆体验旅游、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考察旅游等。
第三节 乡村旅游行业产品(或服务)可进入性分析
投资和消费的低门槛进入性
乡村旅游产品要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乡村世界的本来面目,强调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因此,从旅游投资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不需要也不能够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去培植人造景观。比如,在乡村地域内建造的主题公园并不属于乡村旅游产品。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投入成本少,受资金限制程度低
另一方面,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均以国内游客尤其是近距离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原则上,乡村旅游市场为近程性市场,旅途短,车马费少,不收门票或门票价格低,食宿费用相对城市低,旅游购物品以当地自产自销的为主,因中间环节少,也较城市便宜。当然,也有少数高档乡村旅游产品可满足高收入消费者的需要,但不是主流,城市人游乡村,其消费心理程度原本就不高。同时,现有的中、低档价位产品的大量存在,客观上保护了这种低消费的持续性和经常性。
第四节 乡村旅游行业产品(或服务)制度性分析
乡村旅游安全制度分析
(一)乡村旅游安全问题表现形态分析
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活动区域和活动对象的乡村性以及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等特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与一般旅游安全问题的表现形态相比较而言,在某些形态上表现的更加突出,如食物中毒。旅游者认为安全问题最大的旅游环节依次是餐饮、住宿、交通以及游览。餐饮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食物中毒;住宿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主要有偷盗、火灾等;交通方面的安全表现形态是交通事故;游览安全的主要表现形态有:疾病、犯罪、游览事故。
(二)乡村旅游安全原因分析 1.行业标准不完善 2.安全培训不到位 3.行业安全意识淡薄(1)从管理者角度
管理者的行为对于景区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服务人员,管理者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旅游者,管理者没有向他们传递有效的旅游安全信息。
(2)从服务者角度
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强调乡村性,吃的是农家饭、住的是农家房,服务人员也是农家人。(3)从旅游者角度
一般乡村旅游属于短线旅游,很多旅游者往往不会事先做详细的计划和了解,也不会获取很多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安全隐患。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篇6
如今都市里的人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从丰裕的物质生活中挣扎出来,在奔波忙碌的工作之余,走出繁华喧嚣的都市,寻找一片尉蓝的天空和幽静的绿荫,因此,近几年,温州的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发展起来的。目前,温州市共有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还有7个国家级文保单位,44个省级文保单位,旅游景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4.2%。根据《温州市旅游资源普查总报告》,温州市共有3279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的密度为0.28个/平方公里。
据我们调查分析,温州的乡村旅游分三大类型:
一是滨海乡村休憩风景游,随着高速公路和温州东海大道建设以及“半岛工程”的建成,依托壮观的岛桥工程和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以欣赏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当代渔村风貌为主题,沿温州东海岸从乐清至苍南滨海游憩风景,兴起了集滨海观光、休闲、度假与海鲜美食为一体的滨海游憩,如洞头、炎亭、灵昆、蒲歧、北麂岛、南麂岛等渔村风貌和海鲜美食吸引了都市人的一日至二日渔村游。
二是山水乡村户外游。近年来,温州都市人兴起了到户外运动热潮,利用节假日到山水乡村吃农家乐,享受自然风光,徒步户外运动,放松心情锻炼身体。如寨寮溪风景名胜区、文成飞云湖·百丈漈风景名胜区、仙岩泽雅风景区、大罗山风景区。
三是自然生态古村落自助游。依托雁荡山与楠溪江秀美的山水风光、古村落群等旅游资源和泰顺的廊桥、古道、古村落、氡温泉、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展自驾车和背包游客的自助乡村旅游。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尚存三大不足。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温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自然型旅游资源中的生物、气象气候、水域类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如乌岩岭、飞云湖等。陆上自然型旅游资源开发程度高于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如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开发还起步不久或刚刚起步。许多人文类旅游资源开发还很不够,有些甚至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如泰顺廊桥、楠溪江古村落、蒲壮所城、刘基庙、永昌堡等,此外还有众多级别较低的旅游资源还处于自然未开发状态。同时,现有乡村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目前温州市郊乡村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旅游范筹,缺乏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所以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基础设施不足。目前,我市乡村旅游还是以突出“农家乐” 为重点的“农家菜”上,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不重视乡村的特色、环境、服务等。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温州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方面严重不足,如:旅游高峰期的交通状况、停车位、景点宾馆或休息点、洗手间及电话亭等景点小配套设施等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较差,难以留住游客。以苍南海滨度假、南麂自然生态游为例,其住宿设施、交通条件、餐饮服务等都不尽如人意,不仅接待设施数量不足,而且接待档次也偏低。再如,泰顺廊桥在近年来的背包客市场中名气很大,但交通标识缺失、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温州的旅游投资主体仍是政府,社会投资金额较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例如,温州“十一五”期间主要建设项目清单中,单个景区项目的总投资额度超1亿元的项目只有8个(总数85个),其他项目的投资额度一般都在2000万元左右,仅有少数超5000万元的项目。与杭州市的旅游项目投资额度比(杭州某些区县市的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不审批),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提升。从而更大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扩大经营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我们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升旅游品位。乡村旅游还是起步阶段,要科学和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和投入。在温州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二、提高农民素质,确保服务质量。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都是本地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首先,要组织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其次,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应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
三、挖掘旅游资源,增强乡村特色旅游。
一是以滨海风景休憩游为主题。以“半岛工程”为重点,开发以洞头、灵昆、北麂、南麂海洋生态旅游区。设计海洋休闲旅游产品和海岛渔家风情游,展示渔人文化、体验渔民生活。
二是以山水自然风光游为主题。以打造温州“都市绿心”为总的指导思想,整合三垟湿地、泽雅、仙岩、茶山以及温瑞塘河沿岸的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瓯越文化、休闲游憩、山水观光等产品,塑造推广“纸山古坊都市绿心”的旅游形象,高标准、协调地开发三洋湿地、大罗山、仙岩泽雅风景区,开发以自然旅游、生态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使其成为温州城郊生态休闲游憩地。建立大型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在建筑风格、交通组织、民俗风情等方面逐步恢复温州水乡生活的传统风貌,建设具有水乡风情的特色城镇。
依托现有的公路、登山道路、景区步道,加以整合,形成各种不同强度(轻、中、高)的自游步道系统,组建越野健行俱乐部,组织策划不同等级和规模的登山活动和节事整合大罗山十大景区,开发多条环山的登山步道,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以泽雅造纸古坊为核心,深入发掘纸山文化和瓯越文化,将其延伸至竹文化、印刷文化、山溪古村文化、民俗文化,并将文化产品化,形成系列文化产品,侧重于打造文化名山品牌。利用朱自清文章《绿》的影响力,主打“绿”品牌,通过设立名人山水美文碑林、举办梅雨诗会、圣寿寺托钵节、圣寿寺新年祈愿等活动等带动仙岩旅游的发展。以传统的二月初一大会市为启动点,恢复温州各类会市习俗,并将瞿溪古镇作为各会市的集中举办地之一,形成会市规模与品牌,打造“会市温州相聚瞿溪”品牌;恢复古镇格局,办成二月初一民间艺术大集。
三是以民俗文化和古村落为主题。开发楠溪江古村落和泰顺廊桥遗风,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游整合楠溪江旅游资源,依托优美自然水景和山景、朴素静谧的古村落,开发建设系列休闲度假区,配合企业庄园(企业第二基地)、商务会议、户外运动、拓展训练、康体健身等产品和项目开发,将楠溪江打造成为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为特色、深厚的瓯越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度假地”。
深入挖掘古村落文化,以芙蓉古村、丽水街、苍坡村等古村落为载体,开发古村落旅游产品,具体包括耕读文化产品、宗祖文化产品、宗族文化产品、风水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通过产品策划和场景设计,把古村落文化活化和产品化,打造“最美的中华古村落”品牌。
建设泰顺廊桥自游风景道系统,设立野营地和游客接待中心,以自游风景道为骨干,串联周边的村镇、古村落、氡泉、九峰等景区景点,开发遗产旅游、徒步旅游、自然生态、温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等主打产品,通过与宁德、丽水等廊桥集中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背包族旅游目的地。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7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在这一年,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 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著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著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 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随着自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欢迎,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越来越不明确,突发性很强。只有有着完善的预定系统,如网络、电话、旅行社等等,才能让游客及时了解目的地的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未来行程。
(4)政府拨款支持促销
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是一些农户,他们普遍受到资金的限制,旅游项目的促销一直做的不够好。如果政府能够在促销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将会极大的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如2003年,英、法、德三国对本国乡村旅游促销方面的拨款分别是500万英镑、600万欧元和360万欧元,这一数值在近年来还在持续提高。
与欧洲相比,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前景非常好。但是也需要取长补短,借鉴欧洲的一些好多的经验,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1)加强政府监管
任何行业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行业自律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家的监管也不可放松。欧洲国家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实施有效的监管。如法国政府部门对于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当前,海南省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要规范化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靠行业协会的自律之外,应该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强完善政府的监管。
(2)确定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的国家多数都不大,一个国家总与多个国家接壤。一些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总是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各个国家都尽量发挥自己的特色,找出创新点,以有别于别的国家。特色的优势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吸引不同爱好的游客。海南的乡村旅游点众多,经营同一旅游项目的不同商家之间的雷同之处也较多。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特色,避免恶性竞争促进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 进一步 发展 乡村旅游 策略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但其大规模的开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项新事物,但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已走上规范发展之路。我国的乡村旅游尽管起步较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但目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生力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繁荣,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近几年,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展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中国乡村游。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由国家旅游局倡导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达359家,遍部内地31个省市区,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2007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旨在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进一步推动城市和农村实现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促进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
虽然乡村旅游最近几年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又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所谓“起步容易,提升艰难”。本文将分析目前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后,各地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旅游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投入显得明显不足,许多市场看好的项目由于缺乏必要资金或资金不到位迟迟得不到开发和建设。由于资金不足,加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2.缺乏规划指导,某些“城市病”向乡村蔓延
一些已建的乡村旅游点,没有考虑旅游功能和分区,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而且旅游项目较少,完全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在某些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白色污染”随处可见,有的地方甚至因为发展乡村旅游把农村建成了没有农业、没有村庄、没有“农民”的所谓新农村,而某些“城市病”也慢慢地侵蚀了农村净土。
3.产品单一、同质化,系列化、深度化不够
按照产品的功能,乡村旅游大致可划分为观光型、参与型、度假型三种类型,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观光型阶段,对于挖掘民俗和乡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十分不够,参与型、度假型产品也不多见。同时,由于个性的缺失难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造成很多产品的同质化。另外,未能形成产品体系,既缺少主打产品,又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产品的谱系和延伸不足。资源形态未深加工为产品形态,产品深度化不够。
4.市场意识有待提升
虽然近几年来全国很多地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迅猛,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渐成气候。但是有些地方乡村旅游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经营者的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更缺少对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低。
5.各类旅游人才匮乏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虽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真正把握乡村旅游策划、设计、包装等内涵的专业性知识人才严重匮乏,造成一些乡村旅游点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盲目开发、盲目建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一些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另外,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对外来游客肆意漫天要价,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出现。
二、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探讨
1.广辟融资渠道,改善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南美国家阿根廷,从2000年开始制定和推行了乡村旅游业发展计划,政府向从事乡村旅游的个人和团体提供优惠贷款和补贴,鼓励所有农牧业者加盟。我国政府可借鉴阿根廷经验,设置乡村旅游发展补助性资金,用于扶持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其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例如,宜昌市环坝集团大举进军乡村旅游领域,2006年,以“梦里老家”土家车溪和西陵峡石牌三峡人家为龙头的乡村旅游,再次走在全国乡村旅游的前列,截止年底,以上两村接待的游客量已超过百万人次。另外,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
从今年起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加快解决交通、通信、供電、饮水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利用旅游项目的牵引,调动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的改造力度,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购置一些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2.政府主导规划,杜绝破坏性开发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由地方政府主导开发,开发速度快,投资效益高。鉴于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的现状,地方政府在开发时首先应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管理上可以借鉴贵州平坝县的“天龙模式”——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具体作法是: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避免村民直接与钱打交道;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地方戏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挥各家所长,利益合理分享,避免了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性。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庄,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各种工业垃圾和城镇污染也随之而来,失去了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从而迅速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为村民带来的好景不长,反而给村庄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乡村旅游,没有了“农民”和农业的农村也照样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努力探索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杜绝破坏性开发。
3.提升产品内涵,打造特色产品
资源的同质化导致产品的类同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商业化社会使一切趋于同化,但地域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个性的,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使人们的压迫感更甚,渴望返璞归真来抚平内心的焦躁不安。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正如“梦里老家”车溪的宣传词所写:
来吧,常回梦里老家,在劳作的韵律里追忆往昔,在倒流的时空中陶醉逍遥。
来吧,常回梦里老家,你会淡泊人生,抛弃那红尘之烦恼,笑看那春风秋月。
来哟,常回梦里老家,你会寻找到真正的自我,触摸心地最柔软的神经,明白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
旅游业本质上是以出售体验和经历为主要产品,乡村旅游应是能率先跨入体验经济的领域之一。旅游就是旅行中的生活,是换个环境生活的继续。乡村旅游的游客期待不仅能观光,而且能有乡村生活的亲历。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做一天茶农”,深受中外游客欢迎。在观光中观察生活,在度假中体验生活,在休闲中品味生活。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时要注重体验、度假、休闲等生活元素的摄入。家庭、学校、村落、婚俗、农事、节庆、服饰、歌舞……皆可作为旅游资源,深度利用整合成产品。如石牌三峡人家推出的“哭嫁”、“跳丧”、“女儿会”、“边边会”、“娶亲”等三峡地区土家民俗生活展示,让无数中外游客留恋忘返。
4.注重产品宣传,完善营销网络
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 以及“梦里老家”车溪,便属此类。其次,要鼓励旅行社等企业推介乡村旅游,以专业的市场促销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者。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为乡村旅游营销搭建有效平台,例如,法国农会为促销法国的农业旅游,专门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还出版了各种宣传和指导手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政府部门可借鉴法国的经验,把建立包括农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作为服务工程的重点来抓,真正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市场化程度。
5.积聚各种人才,规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至于培训的具体形式,可聘用专门的培训教师,也可通过有关专业院校或培训中心,采取定单培养或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学习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
[2]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3]萧歌:旅游产品设计需注入现代元素[J].旅游调研,2006,(6)
[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的品牌发展10-25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10-18
发展乡村旅游06-10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08-26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10-1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08-19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08-10
浅论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管理论文10-15
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10-17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