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精选8篇)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篇1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地环境
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使农民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意识,更注重村容村貌,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将促进旅游地大环境的改善。同时,还将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及当地的文化习俗,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因而能增加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使当地居民认识文化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价值,让民间手工艺、音乐、戏剧、舞蹈、饮食等各种文化都在旅游过程中得到保护并发扬光大。同时,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更深刻的意义。
3.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的布局更加合理,排污、治污更加规范、严格,更加注重高科技投入,注重生物害虫的防治等,从而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客观上为当地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休憩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并且,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旅游产品结构,使传统农业增添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进而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4.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在充分运用现有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美学、系统科学等方法,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房屋建设等与当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篇2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
1.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我的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用景区的观念构建乡村景观用旅游的理念经营乡村、农民多业化可以使农民在经营农业的同时经营旅游业,让主业与副业并存从而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和休闲价值的旅游资源,总的来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我国的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康体、参与、娱乐、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4)以疗养、康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三、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服务意识欠缺,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3.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乡村旅游自身的内涵和特色,很多景区出现景观内容雷同,旅游产品粗制滥造等现象。旅游产品不能将资源充分的综合利用
4.环境意识差,许多景点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开发对现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乡村原有的风情景观进行改造,大兴土木,失去了乡村所独有的浓郁风情。
5.客源市场有限,乡村旅游大多为短期游、近郊游,因此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周边城市地区,受时间、经历、金钱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乡村旅游对于较远地区的旅游吸引力还不够。
6.对环境的破坏加大,旅游人数的增加对带来更多的废弃物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同样会带来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交通工具的汽车尾气是大气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我国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策略
1.针对基础设计薄弱的问题,应当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由于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地都是城市地区,因此在基本的生活条件与用品上要与城市接轨,例如厨房、厕所、用水、用饭、洗澡等设施及卫生的保障,其次要改善交通设施,可以在城市与旅游地之间建设旅游专线,交通改善了,游客通往旅游地的道路也就畅通了,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魅力,从而留住游客获取经济效益。
2.针对乡村旅游服务意识欠缺的情况,应当在政府的引导下对景区进行规划,对从业人员加强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旅游地的人才引进,对在岗服务人员以及即将上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3.针对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文化内涵方面,首先应该发掘乡村气息,树立鲜明的乡村景象,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在游客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次发现乡村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乡村旅游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表面层次的观光,也不能局限于资源的表面现象,要注重综合的发展与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才能开发出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具有独特的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
4.针对环境意识差的问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乡村旅游进行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想要长期的进行发展获得效益就要在短期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地安排与规划,科学的对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其次针对游客的空间移动中使用交通工具会对空气造成破坏方面,可以建立一条专门的旅游线路,并且使用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第三,针对游客素质低的问题,可以在景区内进行宣传教育,加强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5.政府导向,合理规划,树立品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在政府的合理领导下,遵守政府建立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以市场需求为向导,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条件,合理筹划,科学的评估,分析自己在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社会环境以及客源市场中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旅游品牌,从而真正做到把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合理转化。
浅谈发展山西乡村旅游的意义 篇3
山西农村文化积淀丰厚,乡村的民俗、戏剧、舞蹈、节庆、方言、生产以及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不胜枚举,近几年来本省高速公路网络和乡镇公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为乡村游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乡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追求。山西省乡村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突出特点。
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旅游可以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工具”。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客观要求可以推动乡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人流、信息流、观念流、文明流等软环境的建设,加快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旅游需求还能直接增加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发展机会。中国十佳小康村山西皇城相府,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旅游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除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相对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为农村创造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山西省可利用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对那些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进行调整,改善乡村环境;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带来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缩小城乡差距。
四、因陋就简,变“废”为宝
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因此应该因陋就简,保持本色,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传统生活设备与现代设施相结合,以古朴而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为内饰,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就可开发为旅馆。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以原有的设施为基础,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风格相一致,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田园劳作,体验民情风俗,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劳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乡村生活,变“废”为宝。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但它已经以不可抵挡之势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它丰富了我国的旅游产品,为振兴农村经济提供了新手段、新方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发展山西乡村旅游是一个系统问题,它需要以政府为引导并提供物质、政策、法律等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山西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相信其乡村旅游也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篇4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也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发展经济成为整个中国的主旋律。沿海地区和大的都市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区域分布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但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以城市郊区休闲游为主,市场也主要是面向都市经济圈的城镇居民。西部的乡村旅游除了集中在都市圈周围的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如成都“农家乐”还有独具特色的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中国西部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形成的自然村寨富有民族特色,保留了原风味的民风民俗,形成了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地较多也最有特色。乡村旅游的产品特点
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现阶段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观光为主要形式的产品上,虽然近些年也逐渐有体验型的产品的不断开发进入,但产品的形式和产品的组合都过于简单,游客的乡村旅游活动大都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还有简单的棋牌娱乐,户外活动只是简单的观赏和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基本上很少有直接参与农户的生产劳动去体验农村生活的活动。政府政策方面
在乡村旅游的政策方面,政府作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例如减免税收、服务的培训等。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晚,基础薄弱,设施不全,政府的财力投入很大部分用于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就相对不够。政府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扶持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东部省份如浙江的乡村旅游多是在企业参与下,完全市场化的运行,国内很多的乡村旅游地都还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农户为单位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也还有以村集体为单位各农户以“工分制”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国内的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的产品形式,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引导。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地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都增强了。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5
一、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2019年上半年)》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达15.1亿次,同比增加10.2%;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乡村旅游就业总人数886万人,同比增加7.6%。各类乡村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但主要以周边游、农家乐等形式普遍存在于各个城市周边。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目前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由此导致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不少乡村的道路、民宿等基础的旅游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卫生环境也令人担忧,很容易使游客产生花钱买罪受的感觉。
2.乡村旅游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策划
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各类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很多村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文化的理解十分片面,忽视了乡村旅游建设的整体性,对乡村的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
3.各地方开发产品雷同严重
很多乡村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都是别的村庄做什么挣钱就进行跟风,导致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十分的雷同和相似,并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忽视了对自身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的开发建设,没有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导致经营惨淡。
4.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乡村的人员外流现象十分的严重,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子弟在毕业后都去往大城市,而其他城市的精英也少有去往乡村的,精英人士的外流进和外来人员引进的缺乏而导致专业的管理经营人员的缺乏,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也缺乏意识和培训。
二、解决对策
1.通过乡村金融体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要想提高体验质量,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如今国家的乡村金融体系建设已经相当的完善,可以再次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增加农民参与度,进行群体性众筹,使其能够参与决策并分享相应收益。
2.深入挖掘本土乡村特色
依托本本土的自然资源、原有的产业基础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相关的产业品牌,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形成独特的旅游风味,通过增加游客量以打造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3.建立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
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之前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和策划,并对服务标准进行详细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服务意识的培训,实现高质量服务和品牌化建设。
4.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 篇6
时间:2010-06-28 12:12 点击:
719次
一、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
以小见大:
北京山合水易乡村旅游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摸索,开拓中创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普遍问题,可以总结为五各方面。这些问题基本上反映了现阶段乡村旅游在升级过程中的普遍困惑,需要我们深度关注。
(一)发展不均衡,缺乏规范指导
(二)资金投入小,缺乏融资渠道
(三)产品同质化,缺乏创新理念
(四)规划不到位,缺乏品牌营销
(五)服务水平低,缺乏指导培训
二、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发展规划的问题
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看,个别地方的产品开发已有同质化的问题。表现为一定区域内一种模式、一类产品、一样风格,要么都是农家乐,要么都是古村民居,要么都是田园农庄,其危害在于易形成同质化竞争,消弭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客观上是由于乡村旅游资源的类似性、发展思路的模仿性、旅游产品开发的自发性,出路在于研究制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规划,真正体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乡村旅游产品策划、详细规划、民俗旅游活动策划等落地型规划,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特色化发展。
(二)乡土化特色的问题
乡村旅游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至今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但除了资源利用的乡土化以外,产品的主流形式也应体现乡土化。目前,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去农化”倾,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尤以景观设计、房舍风格、乡路铺设、建筑用材等方面表现明显,形成了较多的介于城乡之间的建筑形式,与乡村旅游的周边环境、基础优势、游客兴致相背离,客观上降低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市场吸引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应首先在思想上确立乡村旅游发展的导向,加强旅游开发的专业化指导。
(三)以农为本的问题
有的地方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有的地方提出以企业为主体,有的地方提出以农民为主体。这里可能有理解角度的差异,有的指工作引导,有的指开发经营,有的是指利益分享,但不管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发展形式和手段如何多样化,但都应明确以农为本的主旨。其内涵大致可包括: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要依托“三农”资源;二是乡村旅游产品应体现乡土气息、乡土文化、乡土环境、乡土风格;三是乡村旅游要以农民作为受益主体,企业可以参与开发或成为开发主体,但要把农民利益处置放在重要位置,并尽量使大多数农民受益;四是乡村旅游发展要尊重农民意愿,涉及农民土地、房屋、山场等的入股、租赁和开发经营,一定要征得农民同意,不能搞强迫;五是乡村旅游要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农村的综合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精品化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众化趋势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简单、低档、模仿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有的地方把乡村旅游理解为在郊区餐饮的“农家乐”、田园采摘的活动、到农村过民俗节日等。在现阶段,既要防止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发展档次,也要避免放任乡村旅游低档次地发展蔓延,应在保持乡土化、地方化、特色化的同时,推动一部分资源、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瞄准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的消费需求,开发和培育精品化的休闲度假产品,也以此促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
(五)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必然涉及土地使用和用地性质的变更,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多数地方困惑和困扰性的问题。例如,为了集中保护和开发古村民居,最好是让农民集体另择居处,这就涉及宅基地政策;把农田、林地、山场开发为经营性的旅游农庄、休闲田园,也涉及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为了旅游经营和管理的需要,需在原来的农田上建设房屋或休闲度假设施,也涉及土地使用政策问题。目前,各地对此基本采取协商或暂时搁置争议的办法,并未有一个合法或切实可行的变通手段,从长远来说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与土地政策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土地使用性质变化以后,很多地方的税收部门立即开征营业税等,使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民感到了困难和心理不平衡。农民疑问,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农民还是那些农民,为何种庄稼可以免缴农业税,而只要搞乡村旅游就要缴税?中央希望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有关部门为什么还要管是以何种方式致富?他们希望有关部门统筹研究乡村旅游的税收政策,起码应对乡村旅游营业三年以内的农民予以免税,以真正体现对农民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
(六)扶持发展的政策问题
调研中发现,部分省市已出台对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例如,广东等省的旅游扶贫资金、某些省市对评为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景点的奖励政策等,但各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有关地方呼吁出台全国性的扶持政策或措施。例如,乡村旅游的起动资金问题,能否出台贴息贷款政策;对于计划开发乡村旅游的地点,政府能否积极予以解决交通、通信、广电、厕所等公共设施问题;对新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能否实行三年至五年期的免税扶持政策,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用水用电价格给予优惠,减免房产税等,对农民种植、养殖产品进行销售免税。
(七)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享受问题
目前,各行业尚未有针对乡村旅游的专项扶持政策。但先前已有的促进“三农”发展政策,有关部门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应积极争取为乡村旅游发展服务。例如,旅游部门的旅游发展基金,旅游国债资金,农业部门的阳光培训工程,农村新品种推广、沼气建设、改厕,交通部门的乡村公路“村村通”建设,文化文物部门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政策等。从争取实施的现实性出发,可能首先是筛选和确定一批乡村旅游的扶持点,然后争取相关部门予以集中支持,把各方面的政策“打捆”支持乡村旅游。
(八)人才培养的问题
人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目前,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均十分缺乏,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各类人才的培养问题。比较现实的做法应该是,坚持当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坚持农村现有人才与企业、院校输送人才相结合。培训应以从业旅游人数众多的农民为主,以直接提升从业农民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重点,同时兼顾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
(九)规范发展与加强管理的问题
乡村旅游的规范与管理问题,在一些地方表现比较明显,主要是个体利益与企业利益(或社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民传统习惯与规范管理之间的矛盾。如广西龙胜龙脊梯田、黄山宏村和西递等,都曾走过由乱到治的一个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立足于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二是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之时抓起,三是充分采用各种管理和规范手段,例如,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村规民约、旅游协会等,四是引入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十)旅游与农业部门的合作问题
广西南宁等地市提出,旅游和农业部门合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关键是在各个层次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基层的旅游与农业部门之间要深度协作,才能统筹用好各种支持政策和资金,目前这个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此外,有的地方反映,国家旅游局近年来开展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与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已存在一定层面和工作上的重复问题,担心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会导致工作上的进一步交叉或覆盖,建议统筹研究这一类的问题。
迪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篇7
一、迪庆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 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地处横断山“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腹心地带, 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境内最高海拔为卡瓦格博峰6 740米, 最低海拔为澜沧江出境处1 480米, 相对高差5 260米, 地貌、景观多样性突出, 气候和植被垂直分布十分明显。迪庆生态资源富集, 森林草地等绿地覆盖率达73.9%, 集中了从亚热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 汇聚了众多的山川地貌, 使迪庆成为金沙江、澜沧江走出青藏高原的最后一道绿色生态屏障。集中展现了北半球除海洋和沙漠以外所有的景观, 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 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迪庆是中国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这里有多种气候类型的生物群落, 植物种类繁多, 境内有高等植物4 930种, 野生观赏植物1 578种, 野生花卉园艺植物419种, 野生香料植物98种, 野生动物1 400多种, 野生菌类147种;有野生动物1 400余种, 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滇金丝猴、野驴、黑颈鹤等, 二类保护动物雪豹、棕熊等十几种。物种资源丰富, 使迪庆赢得了“植物基因库”、“药村之乡”、“杜鹃王国”、“观赏园艺植物的大本营”、“动植物王国”的美誉。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 在境内形成了独特的山体、水体、气候、动植物等旅游资源, 使迪庆成为融雪山、冰川、峡谷、湖泊、草甸等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2. 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
自古以来, 迪庆就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南北交往, 东西融合的走廊和要道, 历史上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茶马古道”就从这里经过, 使这里成为藏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生活的宝地。迪庆有40万人口, 境内共有26种民族, 其中千人以上的民族有藏族、傈僳族、汉族、纳西族、白族、彝族、回族、普米族、苗族九个。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造就了迪庆特殊的人居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各民族为适应其各自居住的不同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 形成了既保持本民族传统习惯, 又适应不同居住地环境条件要求的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和居住环境,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比较典型的有德钦县燕门干热河谷中依山就势的藏族村落、维西县塔城和叶枝保持最完整的傈僳族村寨等, 都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却又能互相尊重、相互包容, 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的“香格里拉”胜景, 构成了迪庆风情各异的旅游资源。
迪庆乡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以香格里拉高原牧场、高山湖泊和高原民族为代表的高原乡村风光;以佛教圣地喇嘛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和藏民族文化;以三江并流腹地为代表的自然遗产风光;以珍稀动物滇金丝猴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风光;以澜沧江峡谷风光和山地民族、傈僳族山寨为代表的民居风情;以太子雪山为代表的神话旅游地;以各地民间牌坊、宗祠等为代表的民居及附属建筑;以弦子、歌庄、阿尺木刮、热巴等为代表的民俗歌舞文化等等, 这些丰富的自然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迪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起步晚, 处于自发阶段。
迪庆的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和内地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规模小。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改善, 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又感到城市生活的烦躁, 利用休息时间, 邀约亲朋好友, 走进田野乡村, 感受自然, 亲近自然, 放松心情。村民也利用自家条件办起了农家乐。就目前而言, 迪庆的乡村旅游基本以自发为主, 一方面乡村旅游主要由当地农民或业主自发兴办, 各级政府没有进行规划和有力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游客的参与也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旅行社很少介入, 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来开发。
2. 客源市场单一。
目前, 迪庆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人员主要以当地城镇居民为主, 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据统计, 2011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800万人次, 达817.59万人次, 同比增长35.5%, 其中接待海外游客86.5万人次, 接待国内游客731.09万人次,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7.5亿元, 同比增长25.8%。在国内游客中, 大量的主要流向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等主要景区景点, 到乡村旅游的人少之又少, 仅有少数外地游客深入到乡村作观光、探险旅游。客源市场的第一, 导致了迪庆乡村旅游的滞后, 没有规模可言。
3. 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含量低、品位不高。
迪庆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的方式存在, “载体”形式不同的“山庄”, 旅游活动内容以吃农家饭、钓鱼和打牌为主, 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很难满足。“农家乐”普遍一般化, 形式与内容大同小异, 与当地民族文化结合较少, 缺乏特色。少量的以“民族风情”、“生态农庄”为题材的“农家乐”试图在旅游与文化上寻找结合点, 但仍存在肤浅、庸俗等弊端, 有的是徒有其表, 而无内在魅力, 在对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发掘上不到位, 品位不高。因此, 目前的乡村旅游还缺乏闪光点和特别的吸引力。
4. 缺乏必要的规划。
目前, 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未经统一规划, 主要是村民自发依托就近的水面、园林, 或产业结构调整建成的农产品基地、农业生产设施等开办农家乐, 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布局散、小、弱的问题。旅游相关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不够, 只把乡村旅游看做是旅游业的补充和点缀, 没有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认识乡村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 忽略了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 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而, 没有把乡村旅游纳入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来布局、推动。
三、迪庆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建议
1. 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人们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旅游需要,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推动迪庆旅游二次创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旅游是推动迪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 乡村旅游的发展, 能促进城乡居民的交流,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协调互动。目前, 迪庆的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自发阶段, 布局散、规模小。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 制定出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用以规范、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引导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2. 加大宣传力度, 培育客源市场。
迪庆保持完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地质地貌、生物物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多样性, 使迪庆拥有“香格里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两个世界级旅游品牌, 获得了“一佳四美”的美誉, 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云南旅游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佳四美”是指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建塘镇;中国最美十大名山———梅里雪山;中国最美十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峡谷;中国最美十大森林———白茫雪山高山杜鹃林, 中国最美十大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 , 迪庆在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迪庆广大乡村有着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民族风情浓郁的村庄作为重点, 进行策划、包装, 对外进行广泛宣传营销, 扩大影响, 提高这些村庄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在进一步扩大迪庆境内城镇居民这个主要客源市场的同时, 将境外旅客合理地引导到乡村, 培育新的客源市场。
3. 发掘文化内涵, 提高乡村旅游品位。
乡村旅游与其他的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因此必须突出乡村特色, 把握乡土味, 避免简单的模仿、复制, 更应杜绝编造一些莫名其妙、不着边际的东西忽悠游客, 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特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也不例外, 要有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迪庆民族众多, 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并存, 同时, 有的民族还信仰自己民族的原始宗教, 如傈僳族、彝族等, 迪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体现得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为在开发乡村旅游中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创造了条件。要因地制宜, 依托资源优势, 通过文化展室、歌舞表演、实地体验等方式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内涵, 提升文化品位, 增强吸引力, 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4. 培训人员, 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迪庆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文化含量小等问题, 与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人员有很大关系, 乡村旅游质量的高低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密不可分。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地人经营, 经营的主体是当地村民。从调查的情况看, 迪庆从事乡村旅游主要以家庭为单位, 服务人员一般是家庭成员, 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培训, 对如何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 发掘其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因此, 要立足长远, 有计划、分重点地培训乡村旅游人才,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摘要:云南迪庆是一块多民族、多宗教并存, 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目前, 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 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缺乏规划、客源市场及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含量低等问题。迪庆发展乡村旅游要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关键词:迪庆,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茂春.新编迪庆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4.
[2]杨达源, 刘庆友, 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5:10.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与问题浅析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农科村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乡村旅游在欧洲国家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但发展速度比较快。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乡村旅游经过了自我发展的阶段;到9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经过了倡导发展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乡村旅游进入大力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宣传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农村地区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跳出“就三农抓三农”发展定式。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对在国民经济格局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乡村旅游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发展模式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何景明等学者认为,由两个方面组成了乡村旅游的涵义: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两者必须同时发生才能称为乡村旅游。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准,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村落点人口少;二是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或林地为主,建筑物规模小,保留乡村自然景观;三是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1]。以这种定义方法来说,并不是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都能称之为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定义与纯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旅游也是存在有区别的。
1.2 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划分旅游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1],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初始阶段:人均GDP在300-1000美元,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开始参与近郊乡村旅游活动。
(2)发展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一9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经流发展水平,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有很大增长,且能够支付近郊和远郊乡村旅游活动。
(3)成熟阶段:人均GDP在9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用于乡村旅游的支出继续增加,能支付远距离跨国旅游,并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1.3.1 乡村旅游的发展分类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并将其模式进行了总结。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总结大多是对现有成功经验的剖析与总结,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发展模式[2]。详见表1。
2 成都市乡村旅游现状
2.1 成都市乡村旅游概况
“农家乐”是成都市乡村旅游出现的代表形式,成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徐家大院在1987年第一次打出了“农家乐”这一名词。如今“农家乐”已遍及成都城郊的双流、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各县市乡村。“农家乐”近年来在成都市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呈现了以农家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酒店、旅游古镇为主要旅游产品的乡村旅游业态。成都市农家乐的发展与成都的地形相关,农家乐形式岁成都市自东向西,由平原过渡到丘陵再过渡到山地,根据地形的不同呈现出了梯级发展的形式。
2.2 成都市乡村旅游特点
(1)地域文化偏愛的影响。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旅游消费膨胀时代,因受到地域文化及人们偏好休闲的影响,成都人对大众文化的青睐与实惠的价值观更提高了人群对乡村旅游的偏爱。在成都市,无论贫穷或富有都有自己的休闲价值观与休闲方式,低价且自然随性的乡村旅游方式受到了成都及周边市民格外地青睐。
(2)成都市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价格低。就成都市旅游产品的价格而言,它的消费价格是比较低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消费的方式,有重复性消费的特点,因此乡村旅游的消费价格制约乡村旅游需求。由于乡村旅游消费价格低,满足旅游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的价格,因此成都市乡村旅游总体状况一直很良好。
(3)乡村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替代品。因成都市区的公园与休闲广场在整体市区中占的比例较低,并落后于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平均水平,人均绿地面积不高,客观上促进了市民对开敞绿地的需求性。但因为成都市近郊乡村空间的具有便捷的可达性与低费用等特征都有效地促进了成都市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2.3 成都市乡村旅游案例分析
2.3.1 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郫县农科村
农科村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徐家大院为代表的农科村人就开始搞起了“农家乐”。这一突破让农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农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科村将周边花卉、苗木种植业与乡村观光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变。
图1农科村观光旅游业 图2农科村花卉产业
2.3.2 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三圣花乡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在城郊的红砂、幸福、万福、謝马、江家堪、大安桥6个行政村,建设成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以“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为主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区。
图3幸福梅林 图4江家菜地
2.3.3 水果产业与农业节庆的发展模式——龙泉桃花节
龙泉桃花节,龙泉驿区是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是闻名全国的花果山和风景名胜区,以“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著称。阳春三月,龙泉漫山遍野,桃花盛霞,梨花如雪,风景如画,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图5桃花村风貌
3 成都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建议
nlc202309012223
3.1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成都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发源地,虽起步较早,但它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及产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其一,成都市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程度大多数都停留在低端层次的观光层面,它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接待水平不高。其二,成都市的休闲旅游特色不够鲜明,它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多数“农家乐”提供的服务类型相似,旅游的替代程度很高。
3.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建议
乡村旅游是一种对自然环境依赖性极强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乡村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乡村各受益主体、乡村资源、乡村环境、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模式。
3.2.1 开发原则
(1)情景体验原则
在情境化设计原则的指导下规划开发体验性和感知性强的旅游产品,达到“以情入景――情因景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景体验主要围绕“天府之国”乡村意象、天府农耕文明演变、乡村湿地生态环境设计等进行。
(2)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旅游项目设计、空间利用、休闲方式、经营理念的进行人性化设计,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然的乡村旅游地,还要考虑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致富机会。
(3)市场导向原则
结合成都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市场导向出发规划形成新一代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3.2.2 成都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重点开发
乡村旅游是涉及村集体、外来投资者、本地村民、地方基层政府等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项目的规划开发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的论证规划,协调管理需要权威部门来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最低的风险获得最大的回报。
(2)增加社区的参与,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增加村民的参与权。社区在乡村旅游开发、参与中占重要地位。政府在策划乡村旅游项目中,要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廣泛听取村民的建议,通过多种渠道给与村民陈诉观点的机会。
(3)采取多种促销方式,大力提高知名度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赢得客源市场,吸引游客。广告能将旅游产品形象的展示给大众,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详细介绍,多种方式向游客展示乡村旅游项目。
4 结语
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的背景、概况、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了浅析,总结了乡村旅游的一般普适性规律,运用各种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概括,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介绍与总结了几个典型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的对策措施,希望对国内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本文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本文的案例均来自于四川省成都市,对于全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并不具有普适性;第二,本文对于乡村旅游模式的总结大多基于国内论文研究文献;第三,本文并未对提出的各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各类乡村旅游模式的管理机制、经营策略、盈利模式等。因此,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讨论。但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程度的提升,随着我国乡村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以及各地区人民对乡村旅游舒适程度的要求加深,未来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更加热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28.
[2]叶林红. 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以南阳市卧龙区为例[J]. 资源与产业, 2006,(10): 56-59.
[3]江林茜,张霞.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 求实, 2006,(1): 244-245.
[4]李德明,程久苗.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 2005,(3): 84-87.
[5]郑群明,钟林生. 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 旅游学刊. 2004,(4): 33-37.
[6]罗明义.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 旅游学刊, 2005, 9.
[7]王云才.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 旅游学刊, 2006,(4): 10-11.
[8]王瑞花,张兵,尹弘. 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3): 73-76.
[9]韩杰. 沈长智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阶段理论与案例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1999,(1): 75-80.
[10]马勇,周霄. 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1-23.
[11]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J}. 地理学报,1998, 53 (4): 365-341.
[12]工云才等.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14
作者简介:卢扬煦,(199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3级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的品牌发展10-25
乡村旅游的发展调查12-24
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概况01-13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05-14
发展乡村旅游06-10
北美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1-09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08-26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10-15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08-19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