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2024-06-06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精选12篇)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篇1

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各种业务处理、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都广泛使用了计算机,网络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模式和经济运作模式。旅游业正在加快信息化程度,电子商务和现代化信息系统代表着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在信息经济时代,旅游业的经营、服务、消费、管理和教育科研活动都直接受到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的深刻影响。

2乡村旅游及旅游信息化的定义

2. 1乡村旅游的定义

自1996年开始,我国部分学者针对乡村旅游所下的定义不下30种。其中马波( 1996) 、王兵( 1999) 、熊凯( 1999) 、郭焕成( 2000) 、杜江和向萍( 1999) 等学者给乡村旅游下的定义被广泛引用。总的来说,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纯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等; 广义的乡村旅游概念则是包括名山大川、小城镇旅游在内的准乡村旅游。严格意义上来说,位于城市近郊、远郊的地域范围存在的观光型农业也应该属于乡村旅游。

2. 2旅游信息化内涵

信息化( Informatization) 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 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而对于旅游信息化的定义,广泛应用的是: 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利用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改善旅游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旅游信息化的作用在于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领域和范围,加速了知识的更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传输成本和效率。

3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3. 1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广西14个地市县共有各类大小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景点2500多个,2004年至今,被国家旅游局评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村旅游景点达34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自治区级的农业示范点达115家。这些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年接待量都达到了5万人次以上,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从2011年至今,已经评出了30家星级农家乐, 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9家。据统计测算,2012年, 广西乡村旅游业为本省提供了5万多人的就业岗位,直接服务乡村旅游产业的人口达20多万人,分布于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250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达2000多万人次,全年乡村旅游直接总收入超过3亿多元人民币。相对于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言,广西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却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14个地市旅游局才基本上建成了官网,但在60多个县旅游局中,只有6个县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官网,其他县份都依托广西旅游在线或者区旅游局的官网来发布获取信息。总体上看,全区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全区所建成投入使用的各类旅游网站数量和规模都不大,除了区旅游局网站和广西旅游在线等几个网站,其他的知名度都不高,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在广西的2500多家乡村旅游农家乐景点中建有网站或网页的仅有约60家,仅占2. 4% 左右。而且在这60多家景点中,很多仅是有个网页,大部分经营者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甚至很多景点连电脑都没有,全部是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

3. 2存在的问题分析

( 1) 广西信息化水平较弱,尚未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在这个背景下,旅游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体制尚未形成,支撑信息化运行的多元化机制还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素质不高,相关网络技术设备使用不足,信息化应用程度滞后于旅游总体发展水平。

( 2) 由于乡村旅游的相关参与者意识素质、相关硬软件的完善性及管理协调机制不足等原因,导致了相关参与人在收集、整理、利用各类乡村旅游信息资源时,无法形成覆盖全行业的多层面的信息渠道,从而形成了全区的旅游网站内容单一,普遍侧重于城市或者某地区的知名景点,忽视了乡村旅游景点信息的收集与发布。

( 3) 旅游信息服务程度低,未形成全省性的旅游信息平台,网站实效性差。在14个地市60多个县的网站上,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输的,网站仅起到展示和通告的作用,而未能展示出良好的互动性,游客或者经营实体很难实现即时互动性交流。

( 4) 旅游网站和论坛缺乏长期有效的宣传推广,导致90%的网站无人问津,访问量少,起不到宣传旅游景点信息的作用。广西的14个地市60多个县所建成的相关旅游网站中,几乎是没有做网络推广的。大部分网站基本处于 “信息孤岛”的状态。在网站排名搜索引擎排名的结果逐年下滑,形成马太效应。根据世界最权威的网站排名搜索引擎alexa. com ( 世界排名第四) 的alexa web search搜索,网站( www. gxta. gov. cn) 的访问排名一直呈缓慢下降趋势。据2013年9月10日的调查发现,网站www. gxta. gov. cn当日访问量全球综合排名第1144469位, 最近一月平均排名为第2266861位,而最近三个月的平均排名为第1261948位,下降趋势明显。本月访问人数10万人次,已经有676个网站和本站链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旅游网站的知名度普遍偏低,宣传推广不到位。

( 5) 各乡村旅游景点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仍较少。下面以淘宝网平台为主,统计全国和广西在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淘宝店铺卖家数量情况( 见下表) :

资料来源: 淘宝网: http: / /www. taobao. com/.

从上表可以看出,广西网上旅游卖家的数量仅占全国卖家数量的2. 90%; 另外全国以乡村旅游为主题淘宝卖家数量仅占旅游类主题卖家的7. 50%,说明乡村旅游的网上交易量少,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而从广西来看,区内乡村旅游的网上卖家仅占全区旅游网上卖家总量的5. 32% ,比全国的水平还低一些。从以上相关旅游主题网络卖家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广西的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

4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 1加强政府规划与扶持工作

各地市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套政策和措施: 制定总体规划、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定行业相关标准、强化对市场营销指导。以新农村建设和清洁乡村为突破口,优先安排打造一批旅游村,使其成为旅游产品,借助各类强势媒体和网站大力宣传和推广本地乡村旅游。

4. 2加强网站建设与运营管理

( 1) 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和推广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为切入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网络技术、即时互动性的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公共信息服务建设,构建本地区旅游目的地平台。在建设时,应着眼于把信息发布与即时互动交流作为建设重点,可以借鉴淘宝网所采用的淘宝旺旺即时沟通工具,也可以借鉴腾讯QQ的即时聊天工具模式,这些都是主流的即时沟通交流工具。

( 2) 网站的信息更新方面,应采用下一级政府部门定期上报指定信息模式和旅游经营实体主动与网站管理方即时互动交流信息模式。各地旅游局和网站管理方得通过有效手段,让各经营实体进入该交流平台,这才是关键点。同时,网站管理方还应根据上级所下发的活动安排及本地实际,积极配合推广和宣传本地的旅游信息。

( 3) 管理方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持续健康运营问题, 因此网站在设置板块时,应开辟一些营利性板块,获取一定的收益,保证网站的健康发展。

( 4) 网站的管理方要注意网站的安全维护及稳定性, 杜绝各类不良信息特别是各种反政府反人类的言论,在即时交流平台上,注意及时清理各类虚假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信息。

4. 3完善乡村旅游景点的供给结构和提升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

( 1) 各地市县的乡村旅游景点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努力完善景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以满足游客在 “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景点的最大赢利。

( 2) 各乡村旅游景点实体的经营者应努力学习,提高市场化和信息化意识,会使用主流的移动通信设备、电脑上网设备和即时网络工具如淘宝旺旺或腾讯QQ等来快速发布和收集相关旅游信息,主动融入到本地的官方旅游网站和交流平台中,寻找跨行业和跨区域合作渠道,有效开拓新市场。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篇2

一、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

依托核心风景区 发展特色“农家乐”——重庆市南岸区石牛片区 积极引导 规范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

树立品牌 发挥优势 以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农业旅游——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

培育发展“农家乐” 唱响乡村旅游歌——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 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 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村 农家院带旺乡村经济发展——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石河镇东沟村 积极建设新农村 大力发展乡村游——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青竹村 旅游金钥匙 打开致富门——天津市蓟县穿芳峪乡毛家峪村

发展“农家乐”旅游,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市铁厂沟天山村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大兴村

二、依托景区发展型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建设旅游明星乡镇——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 打造环境 促发展 旅游强镇 助三农——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 乡村参与创新路 旅游助农到实处——广东省信宜市旺将村 兴办乡村旅游 建设和谐山村——山东省五莲县靴石村

抢抓乡村游机遇 推进新农村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迎水桥镇 以“湖”兴“旅” 省定贫困村变旅游专业村——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 旅游与三农联姻——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区温汤镇

创办生态旅游景点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 围绕资源特色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 整合资源 共生双赢 实现乡村旅游良性发展——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 珠峰脚下的旅游之乡——扎西宗乡——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西宗乡

发挥生态优势 挖掘特色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演乡

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发挥“以旅助农”的优势——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中方镇荆坪村 依托大旅游 振兴小乡镇——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

三、旅游城镇建设型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 雨露江湾又一春 乡村旅游尽朝晖——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

四、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发展乡村旅游 构筑富足家园——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杨池村

亦耕亦娱 半农半旅 旅游助农最实惠——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云舍村 发展乡村旅游惠及“三农”——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李坑村

利用独特资源 创新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天龙村

五、民族风情依托型

依托民族风情 发展特色旅游——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 发展中的青海互助土族民俗旅游村——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村 发展一项产业 带动一方经济——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 依托民俗资源 搞好“乡村旅游”——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红旗村

突出民族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博荣村 依托品牌优势 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

六、特色产业带动型

地下转地上 单极变多极 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 以产业带旅游 以旅游促产业——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 独辟蹊径 敢为人先——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旅游与农业相结合 推进新农村建设——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发展特色产业 推动乡村旅游——福建省宁德市三都镇

七、现代农村展示型

发展乡村旅游 以旅游助三农 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十四村

坚持自身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

八、农业观光开发型

拓展乡村旅游品牌 实践旅游助农模式——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观光园 以民为本 发挥优势 落实“旅游助三农”——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打造农业旅游精品——辽宁省葫芦岛市宏业现代农业园区 做好土地流转 带动“三农”发展——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

依托天山天池 开发特色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2团新天冰湖旅游园区

九、生态环境示范型

农业与旅游齐飞 强村与富民同步——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经济发展——北京市密云县石塘路村 创建特色 以旅助农——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

乡村生态游闯新路 文明生态村绘美景——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 勇立潮头 打造“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村”——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镇滕头村

把握机遇 整合资源 全力创建黄兴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 建设生态文明村 发展绿色生态游——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民乐镇罗政村

十、红色旅游结合型

维护生态打造青山绿水 发展旅游拉动农民增收——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 乡村旅游拓开农民致富路——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牌坊村

北京近郊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篇3

关键词: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车耳营民俗旅游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那时的乡村旅游仍处于自发发展阶段,在1998年后才逐渐走向成熟。近些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2007年,在“中国乡村游”的基础上,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制定“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为全年的旅游主题。其含义隽永深长,积极推动城乡实现客源互动、共同繁荣,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交流和协调发展。

随着北京市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旅游需求也被极大地被调动起来,北京市民形成了三大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出京旅游和在京旅游。而这三大旅游市场之间已经产生了较强的替代关系,在三者的对比中,北京市的乡村旅游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同时,北京郊区也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接待服务体制。

二、车耳营村概况

车耳营村是北京市海淀区唯一的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车耳营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走出了一条依托自然景观、开发农业资源、推进民俗旅游的发展之的乡村旅游路。从它所获得的荣誉可见一斑:全国文明村、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海淀区农业观光村、京郊发展旅游业先进单位、北京最美的乡村、2008年度京郊特色民俗村、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等。

1.背景介绍

车耳营民俗村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地处凤凰岭的南线景区,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民俗旅游接待村。最初,车耳营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提升村内旅游接待环境的能力:修路盖房、植树绿化、规范经营、翻修文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1999年车耳营民俗村开始发展民俗旅游,车耳营村已经于2000年跻身于“首都文明村行列”,同时在9月又被评为北京市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至2008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其已经在北京郊区旅游中建立起自己的乡村旅游休闲品牌。

车耳营村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种旅游消费需求:

吃——有味道纯正的牛头宴、营养丰富虹鳟鱼、特色小吃炸飞蝗、农家贴饼子、菜团子、绿色无污染的山野菜、土鸡土鸭等精心研制的农家菜品;

游——历史悠久的北魏石佛、吕祖洞、关帝庙、金刚石塔,顺道还可以游览周围的凤凰岭自然风景区。

赏——看农户精心准备的扭秧歌、小车会等传统民俗节目表演。

住——全村可同时容纳360多人食宿,有热情好客的农家院,也有简单舒适的青年旅社;

娱——果蔬采摘,在不同的节令可以摘到油桃、大樱桃、红黄白杏、葡萄、桃、苹果、冬枣、板栗等多种果品。

2.车耳营村的旅游发展模式——景区带动乡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车耳营村一直致力于民俗旅游产业,挖掘其历史文化渊源,整理整修历史古迹,推出民俗文化旅游新品,改善乡村旅游接待环境,逐渐在村内走出了一条“一家一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同时,村政府还积极组织经营户外出调研、学习,推动村内旅游产业升级改造。

①开发乡村休闲资源

车耳营村地处凤凰岭、大觉寺等著名旅游景区,以这些背景资源为依托,车耳营村针对京内的有效客源群,结合市场条件做出相应的产品策略,特别的,车耳营村将当地的特色民俗资源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旅游+休闲”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一家一色、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②调动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的发展主体是居民,居民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休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通过社区参与,居民能够最广泛参与、最大限度的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互动,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③整合资源培育品牌

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与山地观光旅游的关联性高,因此,它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效应和辐射效应。通过整合,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向“养生健康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乡村休闲产品升级,促使游客不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让游客驻留脚步,品尝农家绿色养生菜、摘农家四季瓜果、喝农家山泉水、购农家特色农产品、看农家风俗表演、体验农耕生活。

三、车耳营村发展现状

笔者于2014年5月28日走访车耳营村,与车耳营当地的居民、农家乐经营者以及村委员会旅游科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了车耳营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发现该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些许优势与困境。

1.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车耳营处于近30度的半山坡上,但是路面情况很好较好,具有很好的可进入性,这都要归因于村委会积极修整道路。从1999年至2000年,车耳营村投资45万元,铺设全村水泥路面5000多米,调整了村内5条街道;2004年,投资35万元柏油硬化了从华联至村北旅游路。此外,环保部门还修建三处生态环保厕所。街道两侧有太阳能路灯,每家每户都有天然气,热水器,集中的垃圾回收处。为了解决供水问题,村里曾投巨资在山上打了一眼300米深的水井,这一宝贵的资源得到的保护和合理的使用。

2.社区参与

根据村委会旅游科的负责人介绍,民俗村经营农家乐接待的有49户,2013年的年接待量是6—8万人,民俗旅游接待收入总计400多万。

①政府——海淀区政府

为了加快车耳营村旅游业的发展,海淀区已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由环保部牵头,为车耳营的硬化路面、居民的供水供电、生态卫生间,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和相关的扶持工作。

②社区——基层组织村委会

为鼓励居民参与和旅游相关的经营活动,村委会为村民提供相关的经营手续和办理程序,统一农家乐、采摘园的价格制定,对居民的经营活动统一进行监督管理。此外为丰富村民的生活,村委会还主持修建了文化墙。

③社区居民——当地农民

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居民(当地农民)是车耳营旅游开发经营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随着政府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扶持,各家各户开展农家乐、采摘等为旅游发展独立提供住宿和参与娱乐等活动。根据我们采访的洰林樘农家乐的经理反映,一般来说,接待户将自己的小别墅内部进行装修,楼下自己住,楼上作为客房。该农家乐接待量最多可达200人同时食宿,每户农家乐从事旅游接待的人数一般为5-6人,以家族经营为主。

④外来企业——敬老院

北京“孝满天下临终关怀敬老院”是纯慈善机构,创建于2010年。敬老院坐落在车耳营村内,总站地50亩,建筑面积约4000平米。孝满天下临终关怀工程以纯宗教理念,摒弃商业化动作,完全依靠佛教四众弟子的力量进行建设。

四、车耳营村经营困境

经过笔者实际考察,车耳营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车耳营村与北京近郊的民俗旅游村一样,都意识到必须把种植业与观光采摘结合起来,因此从1999年开始就积极改善村内外的基础服务设施。但目前来看,限制车耳营民俗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旅游可进入性较差:至今没有旅游专车直达村上。来车耳营村旅游的人主要是有车一族,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不得不长途跋涉到达景区。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一大部分游客进入。

2.主导产品的品牌不够突出

车耳营是全国文明村,北京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但是通过笔者对整个村庄的考察后并没有感受到车耳营独特之处,旅游产品模式仍是传统的“农家院+采摘”。例如草厂和车耳营村都有玉巴达杏,草厂的杏树面积不小,春季许多游客愿意去赏杏花,因此,在发展自己的玉巴达杏的时候,车耳营村就应该显示出自己的资源优势,与民俗旅游打包整合,否则与草厂相比,车耳营村的玉巴达杏始终是配角。

3.缺乏政府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目前车耳营主要旅游的经营的主要内容为农家乐(住宿、餐饮)、采摘。资金的来源多数为村民自筹,只能停留在小规模的发展,经营和管理建设都缺乏资金,这使得旅游产业的融资方式还停留在依赖财政支持的传统模式上。调查中,多数村民提到了缺乏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和专业技术指导。政府未来的重点是做好生产示范、信息服务、资金扶持、对外整体的宣传、协调原料场地、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

4.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选择不同身份的村民进行深度访谈,根据他们介绍,他们对村内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没有很强烈的意识要加入旅游活动中。例如小车会的举办期间,村民对其配合度并不高,导致前来的游客不能从中获取民俗旅游的相关体验,无法感受到文化气息。

五、对策与建议

1.挖掘整合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车耳营的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没有独特性。

①车耳营民俗旅游产品定位

以登山健身、宗教朝勤、采摘休闲为基础,以乡村主题度假、乡村购物为重要途径,开发生态环境一流、文化特色突出、服务设施齐备,集健身康体、观光休闲和乡村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性旅游产品。

②民俗村建设——道家养生地、兵营文化村

依托现有乡村环境,优化提升现有空间格局,形成四大功能区:入口区、关帝庙游览区、中心游憩区、综合接待服务区;依托凤凰岭景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依托民俗旅游的接待基础,强化戚继光修建兵营的历史文化脉络,突出营地文化特色,打造兵器烧烤、兵栈民居、夜间阵法表演等旅游产品,形成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头的龙头村落,打造成北京市知名的乡村旅游精品。

2.细分游客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车耳营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为北京当地居民,针对周末或短假期有需求的客户。这类市场主要是从事是中关村高知识、高收入群体,机关事业单位群体。其他潜在客源市场大多为北京城区单位及学生团体,公司会议培训、商务休闲、修学科普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宣传方案:

①构建营销宣传体系

村政府组织编排导游词、旅游地图、旅游画册、自驾车旅游指南、社区旅游短信与彩铃、多媒体宣传片、文化丛书等宣传材料。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互动平台,如在交通入口、景区入口、乡村入口、游客中心、家庭旅社等公共空间使用免费的广告位。

②创新传统节庆活动

植根于传统文化底蕴,创新车耳营游节庆活动,构建节、会、演相结合的创新营销模式:利用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杏花节、大觉寺玉兰节;依托大西山地貌特征,重点打造自行车比赛与登山全能赛等赛事,举办大西山旅游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发挥口碑宣传作用,带动自助游和乡村游;同时,举办各类会议培训活动,如各大企业的拓展培训活动、户外野营培训活动、百人定向越野训练营、野外生存训练营等。

3.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寻找适宜发展的新业态

与欧美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相比,车耳营及其周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过去乡村单一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相比较尽管有了相对的改善,但是,大多数乡村依然处在旅游发展的起步期,大多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低附加值产品生产、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这使得北京乡村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化性。

长期以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缺乏创意性的旅游产品,也缺乏知名的品牌效应。车耳营乡村旅游可以适当借鉴欧美乡镇旅游的发展模式,依托北京本区的文化资源、地域优势、民风民俗等策划出一批互动性高、体验性强的旅游活动,让这些活动不仅成为带动当地社区居民致富桥梁,也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者。

参考文献:

[1]刁志波.北京市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与解释[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

[2]史学楠.中国乡村休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篇4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发布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4]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6):117-119

[5]马洁,朱丽.网络时代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5(5):88-89

发展乡村旅游 篇5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农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农村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包含“食、住、行、游、娱、购”,能带动很多部门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和作用。2005年10月,中共《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借着这个机遇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自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丰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改变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很多部门企业,能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业、手工业、酒店业、商品服务业、娱乐文化事业等等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效应,能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乡村旅游能直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水果、蔬菜、禽蛋、肉等农副产品可以实现在当地销售,节约了成本运费。乡村旅游能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乡村旅游消费者手中,而且因为在旅游区,农副产品价格也有保障和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不充分是个突出问题。乡村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会带来个行业的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就业,充分就业,既能保持传统农业的收入,也能增加额外的副业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要素,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当地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长久发展,会自发的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排水排污系统,垃圾定点处理,翻新农居,厕所改造等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游客就更加愿意来乡村旅游,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农民会更加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旅游地农民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不仅那些有形有体的风景,建筑等是一种资源,同样这无形的乡村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必然促使农民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素质,同时乡村旅游把大量的旅游者带到农村,实现了城乡互动,乡村旅游者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的观念带到了农村,农民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明了当地旅游资源状况,为旅游开发作好准备。要明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雷同,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各个地区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明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明了当地环境的可承载性,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土特色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要保持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加速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如下地干农活,采摘水果,让游客体会乡村的气息,感受乡村文化。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积极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信贷、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提供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维护管理,如保持村容村貌清洁卫生,对房屋和厕所的改造,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发挥着引导,指导的作用,农民是否参与乡村旅游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是农民自己的权利,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发挥农民的智慧,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到科学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是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受和旅游地区的口碑。一般来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旅游地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文化历史内涵,接待流程规范,基本礼仪等内容。除此之外,对旅游地区的接待设施,接待条件,环境卫生条件要进行规范,提高服务的硬件和水平。要加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宣传,使旅游服务人员面对旅游者能够把当地的特色生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出来,提升旅游地区的质量和口碑。旅游从业人员中包含了很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通过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乡村旅游与他们的关系,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除了培训之外,要科学管理,建立規范与制度。对当地旅游存在的客观具体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借鉴旅游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做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对我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要保护好乡村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者,农民的素质,做好宣传培训,采取种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1).

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3.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3).

4.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篇7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可发挥调和作用,将三者从相对独立的问题转换为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形态。

1相关概念界定

1.1养老旅游

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1],既是一种精致的旅游方式,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指老年人离开其常住地跨越较大空间范围,在旅游地生活较长时间的特殊旅游形式[2]。由于旅游主体的特殊性,养老旅游具有季节性、怀旧性、 节奏慢、时间长等特征[3,4,5]。养老旅游不但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健康状况,也能减缓青壮年的养老压力,是老年人升华其兴趣爱好的大好时机,是养身养心的绿色通道,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新起点[6,7,8,9]。

1.2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体验乡村的风土、风物、 风俗、风景的一种旅游形式[10]。乡村旅游具有乡土风情浓郁、 乡民淳朴热情、乡间风貌各异、旅游资源多样等特征,乡村旅游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回归乡土自然,领略大好自然风光和乡村民俗风情,增长见识,放松身心。

1.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强调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吸引旅游者前往体验、观光、学习、思考的旅游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 “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和“负责任”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大内涵。生态旅游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天然旅游资源富足、景区可进入性较强、强调环境保护理念等特征。生态旅游能让游客在大自然里排忧解郁,怡然休闲,也能为游客( 尤其是青少年游客) 植入环保思想,间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1.4养老型乡村旅游地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指的是具有较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养老设施,生态环境好、地方文化浓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是养老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三者交集的旅游目的地。基于养老旅游的特征和庞大的主体基数,乡村是较理想的养老旅游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具有生态环境佳、历史沉淀厚、生活节奏慢、人们性格淳朴等特征,能为老年人提供较理想的田园生活[11,12]。此外,当异地老年人成为乡野田间的生活主体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因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造成旅游基础设施的闲置问题,带动乡村养老服务与设施的完善,提升乡村自然与人文水平,总体促进乡村的社会进步[6,13,14,15]。

2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1乡村是养老旅游的最美适宜地

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 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 9% 。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 87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 9%[16]。我国养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却困难重重[17]。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间经济水平差距甚远、异地医保报销受限,加之市场上养老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相关服务缺乏标准规范、专业人才短缺等原因,养老旅游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以生态环境优良的乡村为根据地的养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总量巨大的乡村面积为老年人休闲度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相对较低、弹性较大的生活成本能为绝大数老年群体所接受,在距居住城市较近的乡村进行养老旅游的老年群体医保报销较为方便。此外,乡野田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粗犷豪迈的文化底蕴、舒缓安逸的生活节奏皆有益老年人心情愉悦, 缓解郁结,弥补因子女或配偶不在身边的缺憾。

2.2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最佳参与者

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家乐数量约170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10. 6万个,全年接待游客约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3000多万农民直接受惠[18],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然而,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之际,其发展诟病正蚕食着我国的锦绣乡村。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乡村民俗逐渐变得功利世俗,乡野原真日渐淡薄,乡村生态遭到破坏,城乡界线变得模糊; 加之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尚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村民的相关知识、能力尚待提高,产业集群意识尚未成熟,良性营销尚未形成,长此以往,现在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就只能昙花一现。

老年人能带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以生态意识较强的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乡村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首先, 经历了世间浮华之后,老年人返璞的心态强烈,无论是村民还是民俗,唯有保持本真才有市场。其次,现阶段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基本都是中国生态环境从优至劣的目击者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环境保护的教育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和环境污染的战斗者。第三,当乡村成为较稳定的养老旅游目的地后,家庭、社会及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牵挂都极有可能加速乡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2.3乡村养老是生态旅游的最强推动力

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特征理解不到位以及简单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进行往往对当地自然生态和原有周边社区带来伤害。在意识到“生态旅游”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后,市场上出现了“处处生态游,人人负离子”的局面,泛化现象严重,原本的金字招牌也逐渐黯然[20]。 “生态旅游”不生态的行为既违背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初衷,也辜负了人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命。

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欣赏自然、感受生态、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以乡村为根据地,以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生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存问题。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区别就是对自然的开发较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视野都是老年人的心之所向。当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养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可逐步转型成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受旅游驱使而浮躁的乡村也将缓慢下来,重新沉淀,回归诗画田园。

3三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 1三者的内在关联紧密

有“逃离”和“反哺”本质: 生态旅游是后工业时代驱动下恶劣生态环境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便是人类对“绿”和 “美”的向往,既是人类逃离环境问题的行为,也是反哺环境的行为。乡村旅游是城市污染驱动下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干净”和“淳朴”的向往,既是人们逃离冰冷城市的行为,又是反哺自然的行为。养老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舒活、乐活”和“旧生活”的向往,既是老年人逃离“四角天空”的行为,又是反哺记忆的行为。

有“康体”和“教育”的功能: 三种旅游的目的地都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怡人的地方,能舒缓人们紧张浮躁的情绪,洗涤身心。此外,生态旅游能引导人们爱护环境、守护生态、保护社区等。乡村旅游具有启蒙思想、让人忆苦思甜等功能。养老旅游让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较多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升华人生内涵。老年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也将对其子孙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3.2三者均为旅游发展大势

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一大潮流: 生态旅游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带着返璞复古的清香,很快便家喻户晓,成为趋势。1983年,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旅游成为旅游领域对国家战略的最好回应。 在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返璞归真,怡然自得”、“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的生态理念越来越为游客所推崇,国家旅游管理部门也突显了这一热点,将1999年和2009年的国家旅游主题分别定为“生态环境游”和“中国生态旅游年”。

乡村旅游是国内旅游的一大热点: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开。我国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许多乡村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2006年和2007年,我国旅游主题分别为 “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国内成为旅游热点,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极。

养老旅游是未来旅游的一大趋势: 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孝、是善、是感恩,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父母与子女间的联接十分紧密,子女成家后与一方父母合居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随着老年人的观念转变,旅游养老成为养老的一种新选择,且为大众所接受。此外,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为养老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养老旅游是新时代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选择之一,是现代青壮年向往的晚年生活模式之一,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

3.3三者融合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乡村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适宜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从时间概念来看,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都属于“慢旅游”,体验自然复古的慢生活。从空间概念来看,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大旅游”,游客的旅游体验多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是天与人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 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群体之一,乡村也是养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我国乡村面积辽阔,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两者在空间上恰好能匹配。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怀旧和求美。国内现阶段的老人大多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家乡”、“故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融合,是人与地的融合。

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 养老旅游的活动主体大多处在生命历程后端及末端,对人生、生命有着诸多感悟,也易由此生悲。 然而,当老年人回到自然,看到自然界缤纷艳丽的生命,看到花落花开、蜉蝣生死、落叶归根的现象,对人生和生命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或是感恩,或是豁然。另一方面,相较于青壮年游客,老年游客较为平和、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

4养老型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对策

政府引导,构建医疗体系: 相对于城市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基础建设较薄弱,“看病难”是困扰乡村居民多年的问题。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导, 加大力度丰盈乡村医疗力量,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资质、有名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加入,形成较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解决乡村“看病难”问题。此外,还应适当放宽政策,灵活处理异地医保报销,为在乡村旅游的大量老年游客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部门联动,加强区间合作: 许多旅游资源并不处在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划内,当旅游资源跨乡跨县,甚至跨市跨省分布时, 常常引起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对景区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灭顶之灾。广义看,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共同分享和爱护。有关行政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 应着眼大局,以旅游资源的良性发展和追求长远效益为目标, 求同存异,共同商讨相关事宜,形成区间合力,创造多赢。

集思广益,优化顶层设计: 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将“百姓富,生态美”与“田园风光好,养老趣味多”相结合,以打造一批以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为目标,以专业力量为主体,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单位的选择、设计成果的评审以及后续的指导等,都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团体、利益相关者代表团体及其他自愿者代表团体共同商议,确保设计科学有效、操作性强。

吸引民资,培育产业体系: 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要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顶层设计之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资注入,增强活力,引导形成覆盖全国的养老旅游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中国山水人文特色的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品牌。政府部门需扶持民间力量,减少行政阻碍,协助区域间交流发展,尊重市场机制,减少干预。

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以乡村为实体载体,养老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将在乡村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在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时,必须要以突出乡村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挖掘乡村本土文化, 设计符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生态需求和乡村需求的旅游产品。 在单体层面,要做到各乡有特色,各村不雷同,减少彼此冲突; 在整体层面,要形成以乡村为单位的连续的文化带,系统整合资源,形成连贯,带动各地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主体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老年游客,除游客口碑影响力较大外,游客本身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的弹性较大,不当的服务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经营管理时,必须秉持着“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为老年游客们提供舒适周到的服务。

大连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篇8

大连素有“东北之窗”、“浪漫之都”的美誉,宜人的气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促使其成为极佳的旅游胜地。大连在大力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应同时关注城市与乡村旅游,这不仅有助于满足人们对乡村自然风光的观赏要求,而且能够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一、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旅游资源优势

大连农产品丰富,是苹果之乡,盛产樱桃、山楂、葡萄和黄桃等水果,借此还开发了许多旅游者到乡村采摘的旅游项目,如金州的樱桃节,在气候宜人时分,城市人在闲暇时光,进入果园欣赏自然风光,采摘果实,和家人一起享用劳动成果,还可以让孩子了解自然,感受劳动的快乐,教育孩子,要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连是个海滨城市,盛产海鲜,所以,在大连不但有农家乐,还有渔家乐,也是非常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方式。大连市地理位置极佳、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著名风景区很多。此外,大连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型活动(如烟花爆竹迎春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地理区位优势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位于岛屿的最南端,东西部均临海,南部与山东半岛仅一海之隔,是沟通京津地区的要道,并且与韩国、朝鲜等国家相邻。在东北地区,大连是非常重要的航运中心,市内丹大、沈大等高速公路通行,交通便利,无论是市区还是乡镇均是柏油路,大大的缩短城乡路途的时间。现如今,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大连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大连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成为了旅游业中最新兴的旅游方式,大连乡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环境舒适、优美,农业发达。乡村旅游在满足城里人的要求的同时还丰富了大连旅游发展的内涵,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连乡村旅游尚且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其前景可观。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游客携亲带友前往大连市金州范家大院等农家乐游玩,一度掀起了大连的乡村旅游热。以金州范家大院为代表的农家乐,其内部环境舒适、整洁舒适,农家菜放心可口,让游客流连忘返。尽管大连市乡村旅游并未完全发展成熟,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拥有的农家乐多达3000余户家,近百座休闲农庄和生态园。据2013年相关数据显示,大连市乡村游接待了一千多万游客人次。如此可以看出,大连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非常可观。

三、大连发展乡村旅游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连市乡村旅游尚且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很多方面还不未完成成熟,例如,旅游点质量和规模有待提升;旅游活动缺乏新意、模式过于单一;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眼光稍显短见;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等。

(一)旅游点质量和规模有待提升

大连乡村旅游景点还处于普遍开发、遍地开花的低水平、小规模开发阶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而且由于投资力度小,建设队伍的知识水平有限,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加上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管理,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旅游都无法朝着高层次方向发展。此外,还存在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以及发展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二)旅游活动缺乏新意、模式过于单一

大连乡村旅游活动比较单一,各个农家乐的服务项目、设施模式单一趋同。就拿农(渔)家乐游玩项目来说,旅客在这些地方也只能体验到吃农家饭、摘新鲜水果等常规性活动,没有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家家户户的经营项目类似,缺乏新意,因此,导致部分乡村旅游体验区,以降低价格来争取更多的客源市场,很多商家纷纷卷入恶性竞争,产品质量大打折扣,缺乏特色和吸引力,这将会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直接性影响。

(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眼光短浅

不少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并不具备专业化管理能力,发展眼光短浅,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性的发展战略,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使得旅游产品难以突破创新,缺乏吸引力。旅游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仅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注重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没有创立自己的品牌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仅着眼于眼前利益,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这对大连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很不利。

(四)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原本的自然、充满生机的乡村旅游本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开始“变味”了,对乡村原生态建筑进行翻修、更改呈现出了“都市化”特征,本色减少了,趣味变淡了。大肆兴建餐厅以及娱乐场所,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游客随意采摘的旅游体验活动使得农产品的生长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践踏,使得当地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在此种形势下,很有必要采取措施引导村民树立起环保意识。

四、大连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可靠策略

(一)完善行业制度,加大对景点的管理与规划力度

当地政府应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关注度,大力支持并结合实际进行适时管理,有计划地进行调整控制,坚持“重点开发优先保护”的原则。对乡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健全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战略;严格管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行为,推动旅游服务及其产品质量的提升。

(二)开发具有趣味性和创新性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旅游产品也要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进行规划与建设,在旅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旅游者的喜好和基本需求,激发旅游者前往乡村旅游的兴趣。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产品的设计要形成特色,在当地的乡村开发主题农庄,可形成多种旅游方式,比如可以让孩子们在农庄里学习与农作物相关的知识,教孩子们爱护食物;开发参与体验性农庄,为旅游者提供乡村生活体验的机会,进行农活的实地劳作,感受自然的气息。同时,作为沿海地区,海洋性的渔业休闲活动的发展也可以效仿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对渔家乐旅游项目开发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使游客们在乡村观光游览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收获一份美好的记忆。

(三)注重从业人员的培训

旅游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会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政府与各部门应制定并实施旅游从业者与当地居民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可以增强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身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和最终受益者,以此转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是乡村的资源与环境,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兼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不要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把乡村中最本质的东西丢掉了,使乡村变得城市化。应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审批制度,经营者需办理经营资格证,进行统一培训,规范乡村旅游的质量,提升乡村旅游的品味。当地政府应针对乡村旅游的坏境污染及保护问题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使乡村旅游的环境保护科学化、规范化。

乡村节庆旅游发展研究 篇9

1 乡村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1.1 乡村节庆旅游

乡村节庆旅游是指因乡村节庆而引起的旅游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乡村节庆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乡村节庆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庆祝某一特殊的时间、人物、事件;或者为了教育人民大众,让人们了解某些信息或知识;或者是为了销售某地的产品或销售乡村。(2)乡村节庆旅游的内容一般以当地乡村特色(包括各种资源、产业特色等)和乡村文化传统为基础。因此,乡村节庆旅游的地方性和文化性表现很突出。(3)乡村节庆旅游的形式体现在参与者的目的是通过参加乡村节庆活动获得特殊的娱乐体验,因此活动的表现形式必然要求活泼、亲和力强。(4)乡村节庆旅游的功能兼具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地区文化和经济内容的载体。乡村节庆旅游可以提高举办地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地区形象,对招商引资、本地产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大量的人流使举办期间购物、餐饮、娱乐、住宿、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收入大大增加,又促进交通、贸易、金融、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另外,乡村节庆旅游还具有很大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乡村节庆旅游可以传播知识、传递文化,可以提高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水平。

1.2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从地域出发进行概念界定的,与都市旅游相对应,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区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等都属于乡村旅游范畴。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在2004年贵州举行的首届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1.3 乡村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相关性

1.3.1 乡村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

这主要表现在乡村节庆旅游地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从乡村节庆旅游地点的选择来看,一般乡村节庆旅游活动举办地都是乡村节庆资源富集,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完善的地区。因为只有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地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也只有旅游业发达的乡村才能为节庆旅游提供优质的接待和服务。从乡村节庆活动的组织看,无论是节前的营销宣传,节中的接待都必须在旅游部门的配合下才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旅游业效益的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需要依靠节庆活动的开展和乡村知名度的扩展。

同时,乡村节庆旅游其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吸引游客到乡村,并且让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融合发展。所以乡村节庆旅游又隶属于乡村旅游,可以视之为一种乡村旅游产品。

1.3.2 乡村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乡村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呈动态发展,这种动态发展的关系表现在乡村旅游与乡村节庆旅游发展的时间序列和发展的层次上。从发展序列上来看,乡村旅游相对于乡村节庆旅游来说属于基础性产业部门,往往较乡村节庆旅游发展得要早,只有当乡村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乡村节庆旅游的产生才具备前提条件。而乡村节庆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将促使乡村旅游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的序列首尾相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节庆旅游不断地发展,并使乡村旅游和乡村节庆旅游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

2 乡村节庆旅游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2.1 乡村节庆旅游的举办可以弥补乡村旅游的“淡季”需求的不足

季节性问题一直是乡村旅游非常困惑的问题,从现在旅游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已经有许多乡村通过对乡村资源、民俗风情等因素的优化融合,举办别出心裁的、丰富多彩的乡村节庆旅游活动,一方面可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选择;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旅游资源结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并能较好地解决乡村旅游淡季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在北方地区,通过在冬季举办一些冬季乡村节庆旅游活动等,完全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旅游旺季,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又缓解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淡旺季的矛盾。

2.2 乡村节庆旅游提升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乡村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之间恰好形成一个相互积聚注意力的效用机制,乡村节庆旅游的成功举办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来了解节庆旅游的举办地,而著名的旅游地也会为人们是否参加节庆旅游活动增添砝码。因此,乡村节庆旅游和乡村旅游之间的这种人气积聚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节庆旅游活动是目的地形象塑造有力手段,成功的节庆旅游活动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符号,比如山东滨州冬枣节已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金牌节会”,由于节庆旅游的成功举办不仅仅向国内外宣传推广冬枣、扩大冬枣知名度、美誉度,也使滨州这个城市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并且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2.3 乡村节庆旅游拓宽了乡村旅游产品线

乡村节庆旅游本身就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同时,由于参加乡村节庆旅游活动的观众中,既有普通以乡村节庆为观光休闲的普通游客,也有乡村农产品的经销商,他们以参加节庆旅游活动为途径,不仅融入乡村节庆旅游的气氛之中,还欣赏了乡村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并且对当地的特色产业、投资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寻求当地特色的产品进行合作销售,可以说是参加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商品交流会。这种合作销售可以使当地特色产品打破地域限制的销售问题,将产品销往各个地区,不仅提升了本地区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商品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开始乡村旅游不仅只是观光休闲,还可以是乡村商务旅游,优化提升各乡村旅游的产品线。

3 乡村节庆旅游发展对策

3.1 注重乡村节庆旅游的乡村文化性和当地性

乡村文化是乡村节庆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一个地区节庆旅游活动的主题所必须体现的。文化是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审美行为,人们希望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各地的乡村文化包含其饮食、风俗、娱乐、服饰、建筑、礼仪、宗教等。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差异,才让乡村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所以文化的作用可见一斑。一项节庆旅游活动成功的因素离不开其自身文化。节庆旅游活动的主题可以是物质的、自然的,也可以是文化的。但其整个策划开展的过程是离不开文化内涵的。乡村的本土资源是开展乡村节庆旅游的基础,传统文化则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是乡村节庆旅游活动的成功关键。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风俗习惯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个性化的文化,成为一个乡村节庆旅游活动的根源。没有结合本土文化的乡村节庆旅游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会下降,会逐渐失去竞争力,以至于不能长久成功的举行下去。节庆活动因其主题鲜明、信息集中、具有吸引力,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提升了举办地的形象。

所以,乡村文化对乡村节庆旅游有着重要作用,乡村节庆旅游的成功举办依托于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的文化即乡村的魅力所在。文化是各个地区举办节庆旅游活动的出发点,通过举办节庆旅游活动还可以挖掘当地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出自己具有特色的品牌,提升了自身的形象和竞争力。

3.2 充分整合区域内的相关资源

资源的组合表现在其内部资源的组合:乡村节庆旅游、乡村旅游在各个方面应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中需要优势资源。外部资源组合:乡村节庆旅游、乡村旅游、通讯、娱乐、餐饮、交通等各行业之间的合作;地区资源组合:乡村节庆旅游、乡村旅游与区域内其余的旅游相关资源整合。把上述资源整合然后与乡村节庆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最终实现两者的互动发展。

3.3 乡村节庆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要实现乡村节庆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应从营销推广、旅游产品开发和政府支持三方面进行开展,乡村节庆旅游的举办不仅仅起到宣传本次节庆的作用,更大范围的是由于乡村节庆旅游的举办使更多旅游者了解节庆旅游举办地区的其余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也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产品的制造尽可能地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对于乡村节庆旅游的举办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政府的认可是至关重要的,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并且政府作为管理者应该着眼未来,对于那些社会影响大的和市场潜力大的乡村节庆旅游给予扶持。

3.4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乡村节庆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乡村节庆旅游,尤其是发展可持续的乡村节庆旅游就必须保证有相应的人员配备,相关部门应组织乡村节庆旅游的经营者等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经营水平;政府应该在当地建立学习班,对经营业主进行审美、服务、法律的培训,及时地培养适应当地的旅游业人才。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分期分批地组织培训和学习,积极培养乡村节庆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

同时,政府应该鼓励设立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引导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和规范乡村节庆旅游的运营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蔚艳.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2007(05).

[2]程东东.旅游节事与城市旅游发展的互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3]王保松.重大节事对青岛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4]陈燕.淮安会展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9).

[5]马勇.会展与旅游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1).

[6]马勇,陈静.会展与酒店业互动发展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7]王爱鸟.宁夏节庆发展[D].银川:宁夏大学,2009.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篇10

1 以成都“农家乐”为代表的自主经营型乡村旅游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 正向以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娱乐、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 国内游客最热衷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农家乐”一般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 以服务游客为宗旨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农家乐”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副业经营模式的延伸。

1.1 成都“农家乐”发展经营现状。

成都“农家乐”活动内容以麻将棋牌、蔬果采摘为主, 各个“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基本大同小异。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旅游活动, 不仅会使游客日久生厌, 而且造成“农家乐”彼此间激烈的竞争, 最终导致收益下降。

而且, 随着农家乐数量的快速递增, 很多单体规模小的农家乐已经处于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的状态, 而外来租房投资的 (主要是成都市民) 由于视野和管理水平的相对优势, 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2 成都“农家乐”的发展问题分析。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新的“农家乐”不断兴建起来, 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 当地农户在资金、管理技术、意识等方面不如外来投资者, 导致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且缺乏新意,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 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 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产品的价格, 导致了“农家乐”的低价格不再成为优势。 (4) 农户一方面缺乏开发新产品的意识, 另一方面也是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民自身实力不足难以支撑新产品的开发。 (5) 一家一户的经验模式难以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难以形成大范围、具有吸引力的农业景观, 也很难建设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 甚至对现有设施也难以充分共享使用。然而, 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分散经营的“农家乐”在制度上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亨廷顿指出:“发展和现代化方面的问题, 都源于能否建立起更有效、更灵活和更合理的组织。”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将各利益主体进行有机整合, 解决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相互冲突的问题;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还能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它们集聚的合力, 解决生产要素分散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并使得乡村旅游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张晓慧指出:“规模化经营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走出低层次竞争的困境, 向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解决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需求与供给的数量性与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途径”。分散经营的“农家乐”已经在其产品规模和层次、资金技术等竞争实力上暴露出弊端, 而股份合作制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选择。股份合作制以股份化和合作化的形式实现了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上的一体化: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规模化经营可以改变农户资金、技术缺乏的现状, 提高其竞争实力;规模化经营可以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 还能通过合力创造出品牌产品, 从而提高其经济收益率。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股份合作制这一制度形式可以实现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 完成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升级。

2 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性

2.1 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 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其活态的民族文化及纯朴洁净的乡野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很多地方都把民族村寨作为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热潮。然而, 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政策指导,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因为缺乏促进社区参与的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大量的旅游收益外流, 引发了各利益主体矛盾冲突、产权纠纷、开发无序甚至管理失控等问题, 使旅游地形象极大损害, 影响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发展。下面, 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表1.1, 对我们目前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案例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 社区居民被动参与经营, 这样的经营模式虽然能促进旅游业的超前发展, 但是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2.2 政府主导型的问题分析。

政府主导型的民族村寨开发, 由于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地区, 经济落后, 财政收入有限, 导致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投资注重短期利益, 多集中在经营项目上, 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很少。另外, 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问题, 也阻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1) 旅游业牵涉众多部门, 导致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管理缺位或是越位; (2) 人格化主体的缺位, 导致政府经营的乡村旅游在市场化操作方面处于劣势; (3) 政府众多的组织机构必然造成高额的行政成本同时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且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缺乏灵活性; (4) 更重要的是很多政府主导的乡村旅游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社区参与问题, 这样的发展途径必然会引发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矛盾, 这将严重阻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克服政府经营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缺点?如何实现充分考虑社区参与?选择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1) 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 2006年第4期. (2) 吴忠军.民族社区旅游利益分配与居民参与有效性探讨———以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寨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3) 孙九霞, 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4.

2.3 企业主导型的问题分析。

民间资本追求“短、平、快”的投资策略的驱使下, 导致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很少关注当地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必然会出现过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而不加保护的情况。其次, 投资商对于旅游投资的兴趣主要依据旅游项目的客源市场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来决定, 侧重于旅游资源性项目的开发和土地垄断性开发。伴随收益大量漏损, 社区居民却要承受乡村旅游开展带来的很多负面影响, 诸如拥挤喧闹的生活环境,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污染, 价值观的改变或行为污染等。由此引发的企业和居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 并且这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基于外来投资者与社区居民的种种矛盾, 选择一种合适的制度安排, 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 促进社区积极参与, 才能使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股份合作制成为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 按照《公司法》、《乡镇企业法》和其他股份合作制有关的法律法规, 采取政府、公司、集体和村民合股合作的方式, 把土地、旅游资源 (包括无形文化旅游资源) 、基础设施、资金、劳动等量化为股本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进行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后必须通过制定公司章程的形式明确政府、企业与股东之间的责、权、利, 聘请专职的管理人员来经营公司, 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治理结构, 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争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收益分配是股份合作制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 除坚持一般分配程序和同股同利的原则外, 还应坚持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的原则, 两者的具体分红比例可由公司章程规定或公司职工股东代表大会做出决定。同时, 企业通过从收益中提取专门的公积金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诸如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环境保护与景观整治等, 确保扩大再生产。同时可提取部分收益来支持乡村的公益事业 (技能培训、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 以及维护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运行。这样的收益分配模式把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了各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 股份合作制带来规模经济。

在股份合作制中, 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作为股本入股企业, 同时还可以吸收外来企业的投资,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聚集了各种生产要素, 并对它们进行一体化的生产经营, 获得规模经济收益。股份合作制通过资金的集聚, 获得乡村旅游建设性”项目的投资, 摆脱其只有“服务性”项目的现状, 为开发新产品提供可能, 同时还能改善服务接待的硬件水平, 给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行环境, 从而提高其满意度;通过技术的集聚,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提高其经营效率, 并且能促进产品的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土地的集聚能够实现乡村旅游的统一规划, 并形成大范围的农业景观。规模化经营必然使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降低带来规模经济, 且基础设施、旅游宣传等“公有”性质的成本变成了“公有”, 带来了外部经济。

3.2 股份合作制是实现社区参与的有效途径。

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要素:土地、民族文化和人力资源, 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参与。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 居民把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 并可持续分享旅游收益, 既可解决农民失地问题, 又能减轻政府在一次性支付征地补偿费用时的困难。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入股企业, 民族文化产权主体可以分享企业收益, 实现人文旅游资源的社区参与, 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企业提取部分收益加强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源, 社区人力资源真正参与到旅游中来。同时, 村民闲散的、小额的资金按份额入股, 实现社区居民的资本参与。

参考文献

[1]刘承良.中外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比较分析——兼论中国乡村旅游地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63-67.

[2]张晓慧.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10) .22-27.

[3]刘岩, 张路平, 洪华生.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社区参与激励机制探讨——以厦门岛东海岸区生态旅游开发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 (18) .56-61.

[4]杨兴洪.浅析贵州乡村民族旅游开发——郎德、天龙、中洞模式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4) .39-43.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恰逢其时 篇11

西班牙旅游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将其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其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事实上乡村旅游最初发轫于法国,1885年当时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伐木种树等,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不仅重新认识自然还增强城乡居民的友谊,从此该方式的乡村旅游在欧洲兴盛。发展到如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有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出现于四川成都的农家乐,当时以“住农家、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活动。如今乡村旅游已逐步发展成为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进行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以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内容丰富且多元。至此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我认为大致可分为农家乐、乡村休闲、乡村度假和乡村生活四个阶段。

有不少人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家乐,其实不然,农家乐仅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是地处乡村或城郊,以农户为经营主体,以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和乡村田园风光、人居环境为旅游吸引物,提供餐饮、住宿、游憩等服务,体验乡村生活的旅游经营设施,主要以乡村美食、农事体验为主,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成本低,成效高,可舒缓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早期备受人们青睐。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农家乐已无法满足城市现代人的需求,乡村休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阶段中乡村旅游不仅强调参与性,还加入了“情感”与“文化”等文创元素,它让旅游者感觉到有故事背景,增加了乡村旅游体验的层次性,乡村旅游产品得到初步升级。随着市场化运作与政府支持,使乡村旅游不再是“下里巴人”,旅游者对其评价也逐步提升,显然这只是乡村旅游“改造”的开始,后续在功能上的高端化使乡村旅游也可有凸显“野奢”特色的度假型产品,高端度假旅游产品不仅在城市出现,更可以移至乡村,并含有“归隐”、“裸心”、“赤心”拥抱自然之情。乡村度假不是乡村旅游的终点,如今人们更向往体验异域乡村风情,享受摩登山水生活,乡村也不再是老旧农耕文化的载体,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实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自在,以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见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形势大好。作为精准扶贫与拉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出具有诗赋情怀的乡村旅游。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乡村旅游定会展现出独特的风采与生命力。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12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全球旅游观光模式向着产品多样化,旅游诉求多元化和发展模式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正在日趋火热,城市居民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更倾向于那些贴近自然、远离喧嚣的地方。我国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旅游领域开拓了新前景。

1 乡村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1 概念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农户利用其自身的地理和环境优势,为游客提供食宿条件,方便其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如农场、牧场等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在我国文化界,学者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社区等活动场所,对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进行观光欣赏的旅游类型。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来进行开发的。它的基本形式就是用处于城市周边这一优势,对自然的农村风光、田园景色和资源进行开发,促进城市城市在此进行旅游观光和休闲体验,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农业园区。乡村旅游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促进了城乡居民间的情感沟通。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使城市居民能够体验到独特的乡村风情,在获得了美的体验的同时缓解了生活压力,因此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

1.2 特点

(1)实践性、体验性。乡村旅游是并是单纯的作为一种观光旅游项目而存在。它是一种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包含的内容丰富广泛,如观光、民俗、科考等。游客可以亲力亲为,亲手采摘并品尝农产品,在获得劳动的乐趣的同时,体验当地的民俗民风,并且可以了解到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2)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乡村旅游。地方特色主要指那些具有相对突出、明显的自然风貌或者具有人文特性的乡村才有可能发展旅游业。因此,旅游地具有相对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3)高效益、低风险。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在无需面对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多重效益。它是是利用原有的资源基础和生产条件,在不破坏原有的生产形态的基础上,用新的经营方式进行调整,使其更有特色,相对而言,开发的难度低,更容易获得回报并且投资报酬率高。(4)消费水平较低。乡村旅游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居民去农村体验较为落后的生活方式,原本就没有很高的消费心理限度,而中低档价位在客观上使得这种消费得以持续并且保证了它的经常性。农村居民的自身资本有限,对于市场前景也没有清晰的认识,更鉴于消费选择的易变性,因此也不会做过多的投入。(5)旅游消费时间相对集中。乡村旅游消费一般集中于周末,这主要是由城市居民共同的休闲时间所决定的。这一时间可以聚集亲朋好友,也可以进行短途旅游。虽然旅游地的季节性会影响人们对出游地点的选择,也会造成一定的旅游消费时间的集中,但无论什么季节,周末时光确是乡村旅游最为集中的时段。

2 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

2.1 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

充分利用农村旅游资源,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规划设计休闲旅游度假园区,这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提高农业收益,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树立新型农业生产观点,缩小城乡差别。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4]。

2.2 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保护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可以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农村文化的价值,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城市居民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崇尚和重视,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他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经济水平的增加,这就为乡村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乡村旅游的开发非但没有破坏原本的文化形态,更促进了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以及对乡村文化的发掘。

2.3 为旅游领域拓展新天地

乡村旅游业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的有效延伸,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生态农业被推到了前台。旅游业在乡村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农业也经旅游业的带动有了新的发展,两者相互融合促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目前,城市旅游业已几近饱和,景区已经不堪重负。通过发展新型旅游业来对外分流,从而分散城市旅游热点,减轻城内压力,是一种必要手段,而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乡村旅游则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新型景区已经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兴起。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人们的旅游观念将会得到改变,都市游客以追求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方式为目标,从而缓解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为旅游领域拓展新天地。

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

3.1 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

乡村旅游业是以生态因素和文化因素为根基而兴起的。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不是纯粹靠模仿和恢复来再现历史场景,也不是在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在有限的空间中对民族风情进行高度浓缩。它呈现的是一种自然的环境和氛围,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的结果,它是一种能够让游客在看到充满生气和兴旺景象的同时,真正融入其中的活动。

3.2 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逐渐具备显著的知名度和高度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也因此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中心。主题文化村落是对原有古老村落的改造,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复古怀旧产品。经过民居整修的住宿环境,是以古建筑为蓝图进行设计,搭配古董家具进行古朴陈旧的家居设计来呈现故意盎然的景观设计。如在四合院或者石板建筑中,配置古董,或者是古老的农具等。它还可以通过书法、花花、雕塑、古董等来再现古来的室内艺术,在耳目一新之余,让游客感受古老的文化底蕴以及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它通过信息搜索、整理、建设、再现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来加深游客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3.3 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发展模式

企业庄园是农户租赁或转让给企业,供企业员工商务度假或企业会议、商务谈判等功能利用的乡村基地。乡村庄园是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资源为依托建设的一种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的乡村游憩景观综合体;它是以乡村自然景观、农事生产和风俗民情为主体来展示有乡村景观的地方性及其特色,它更多的是展示乡村景观最纯粹的面貌而不死刻意而为的人工景观的汇集。在功能方面,它强调的是参与性和体验性。员工们可以在企业庄园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农务劳作,如养殖、耕作、采花、种菜、摘果等,也可以参与一些日常性体力劳动,如推磨、烹饪等,以享受最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

3.4 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模式

在传统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纵向关联发展较弱。以农产品为最终产品的农业生产,农产品的深化加工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可以有效的实现,乡村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促进乡村工业升级,以推动乡村产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庄园一种现代化农庄,它集农事生产、农业研发、农产品销售、农业交流、农业教育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目前已经有葡萄酒庄、香料庄园、草莓庄园、西瓜庄园等比较成熟的产业庄园。它不仅是进行科学化农事生产的基地,也是提供食、宿、行、娱、购、游等旅游六要素的服务性企业。因此产业庄园既要体现生产性农庄的特点,又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伟,丁贤忠,成升魁.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7):12-13.

[2]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70-73.

[3]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23-125.

上一篇:寒冷冬季论文下一篇:斜面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