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024-05-20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精选10篇)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篇1

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在改变, 乡村旅游悄然兴起, 这种融入区域文化与乡风民俗的旅游形式, 为海南岛旅游发展开拓了一个平台。传统的海南黎族村落还保留着“船型屋”的基本样式, 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巨大变迁, 村落将会破败, 村民长期于此繁衍发展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也将消失。因此, 黎族村落的景观改造尤为重要, 不能以保护传统景观为由, 阻碍其发展, 更不能盲目地建设和发展, 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景观完全丧失。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 为了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对其景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是必要的。

1 黎族村落的景观空间改造

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和保护的原则, 结合地域、气候、民俗营造村落个性, 保护村庄历史文化风貌,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1) 重点建设村民的生活环境, 村落至少具备一处较大型的公共空间, 可能结合村庙、祠堂等场所, 保证村民开展一些公共活动如集会、群体娱乐或者定期集市贸易等。除此之外, 在房屋之间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次要空间, 作为邻里之间的茶余饭后交流休息空间, 重点要区别于城市景观, 形成具有黎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 (2) 结合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增加商业和娱乐功能, 如游客流动集中的地方设置游客综合服务中心, 满足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活动区或者具有教育意义的观赏区。加强村落入口景观设计, 村庄重要场所布置宜具黎族特色, 简朴亲切。 (3) 分析区域特色和民俗文化, 确定建筑外观风格和基调, 实现现有村庄住宅的形式、体量、色彩和高度的逐步整合。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 也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实施船形屋保护, 对部分茅草屋内部进行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改造, 同时保护好民居原有的外貌, 使其具有旅游开发的条件。新增建的建筑形式也要遵从黎族特色建筑形式。仍在使用中的民宅、古寺庙、古井、古桥、古街巷、古树等村庄历史环境要素, 以及传统村庄布局、空间尺度等应进行保护。 (4) 景观材质和铺装宜采用当地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材料, 设计提倡自然, 边界应避免简单的直锐线条, 人行便道避免过度铺装[1]。

2 道路交通

村落入口处设置游客集散建筑, 相应规划入口广场, 强化入口的黎族特色。村庄干路红线宽度一般在4~6m, 支路红线宽度在2m。应考虑配置农用车辆和游客车辆停放场所, 遵循安全、生态和经济的原则, 合理安排道路桥梁的安全设施, 根据现有条件和资源, 通过改造, 合理组织黎族村各级道路, 保证各级道路的功能要求。 (1) 村内主要道路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 尽量避免回头路, 形成环形道路布局, 加强其它道路步移景异的效果。 (2) 村庄道路路面必须硬化, 村内道路路面可采用当地石 (条石、矿石) 木、竹等材料来铺砌, 主要节约成本、生态环保, 也可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要素[2]。

3 竖向景观

(1)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 尽量保留原有农田和水系, 山与台地的关系是不变的, 黎族的房屋出于安全 (防台风、侵害) 、防晒、便利 (用水) 、不占用农田的考虑, 而形成黎族原有的选址原则。综合优化排水、防涝、台风等工程方案, 在满足排水管沟的设置要求及有利于黎族房屋布置与空间环境和谐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 (2) 道路及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道路要有3‰以上的排水坡度, 复杂处不大于8%;当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 应随坡筑成台阶;坡度在12%以上, 台地之间可用挡土墙或护坡联接。

4 植物景观改造

(1) 发展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的绿化种植, 应适地适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周围农田、林地, 强化海南岛自然特色景观。 (2) 村庄应以现有植物基础上进行改造, 突出海南岛植物特色。主要道路采用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种植方式。突出物种多样性, 注重植物季相变化, 运用多种造景手法, 力求提高植物的立体景观效果。

5 结语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满足当代人审美娱乐等体验需求的旅游资源, 通过改造其村落景观来提高吸引力, 村落既要保持传统的特色, 又要适应时代文化的发展。海南黎族村落景观改造的价值在于:一是弘扬黎族文化、黎族精神;二是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村落区域环境进一步提升;三是帮助黎族村落区域经济振兴以及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王葆华, 王琼, 张颖等.关中传统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形态演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 李雁.从审美经验谈乡村旅游中的景观建设——以清龙河流域马头寨景观设计为例[J].学术探讨, 2010 (7)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篇2

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规避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文中借助这一方法,对海南旅游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适合海南旅游业实际的发展战略。

(-)优势(Strengths)分析

1.海南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认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海南是唯„具备条件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地区。海南是我国唯 的热带岛屿省份,中国第一个生态省,位于东经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之间,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热的8月为25——29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四季如春。海南具备国际旅游流行的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和洁净空气,在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海岛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相媲美的只有海南.在海南岛长达1528千米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

5。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

热带海岛风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造就了海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三亚万年人类遗址落笔洞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海南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整,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石山火山口及其火山溶洞,有一批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人文景点:五公祠、琼台书院、东坡书院、宋庆龄故居,及明代名臣邱浚和清官海瑞的墓陵等。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点多面广、星罗棋布,海南旅游资源总体上表现为9大旅游景观系列:海岸带景观系列,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景观系列,不同类型共聚的湖泊水体景观系列,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系列,历史文化与遗存胜迹系列,民族风情系列,热带作物与田园风光系列,当代海南风貌系列,海南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2.海南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海南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自1996年提出“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后,海南旅游业由此进入了观光旅游的黄金发展时期,2000年旅游接待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07年,接待海外游客75.31万人次,是1988年的3.7倍,全省旅游外汇收入3.02亿美元,是1988年的19.5倍:2007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国GDP的4.42%,海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CDP的13.94%;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38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39.3%,旅游业 1

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44.7%。2009年1-6月份,海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87万人次,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5.2%:,海南旅游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海南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现有S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8家,3A级景区13家,2A级景区5家,1A级景区2家:现有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54家,三星级酒店116家,二星级酒店55家,一星级酒店14家:现有国际旅行社55家,国内旅行社148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由此可见,海南旅游业已规模凸显,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为强大旅游经济奠定了基础。

3.交通网络发达

海南目前已建成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国际定期航线156条和多条包机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61个城市。已建成环岛高速公路,开通了粤海铁路,投资过200亿元的东环快速铁路2010年完工后,从海口到三亚只需90分钟,海上交通便利,拥有万吨级深水码头31个,三亚已建成国内最好的邮轮专用码头,海口等城市港口正在修建新的邮轮码头,发展邮轮经济和海洋旅游潜力巨大。

(二)劣势分析

1.海南居民收入水平低,本省居民旅游消费不足

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也决定着旅游意识的形成和出游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区相比,存在收入偏低等问题。2007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96.87兀和3791.3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788.94元和348.99元,在全国3 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别居第24位和第1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

12625.86元、10991.84兀、9576.95元和6702.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6353.25元、5648.26元、4473.78兀和1832.67兀。

2.海南经济基础薄弱,对旅游业反哺支撑能力差

2007年,海南国内生产总值1223.28亿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第2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10965.57亿元、8130.04亿元、17557.16亿元和29861.12亿元。

虽然海南旅游收入占全省CDP的比重比较大,但海南旅游收入的绝对量与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例,2008年,海南旅游外汇收入31388万美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20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465784万美元、414525万美元、271020万美元和8861 10万美元。可见,旅游经济与某一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发达省份的旅游经济也十分发达,反映出地区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强大反哺支撑能力。

2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目前海南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基本上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产品:因此,在全国旅游观光型产品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海南缺乏明显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由于受旅游资源结构的影响,加之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南旅游业淡旺季十分明显,旺季时旅游供给基本满足,淡季时旅游供给又相对过剩,既降低了旺季时的旅游服务质量,又抑制了淡季时的旅游经济效益。而且海南旅游企业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从而导致了海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由此可见,要想从同质化的观光型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南需要建立“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的国际化、开放性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休闲度假产品。

4.旅游业对外开放程度低,投资力度不够。

现代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没有较高的投入,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海南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受经济容量的限制,加之旅游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旅游开发和建设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和海陆空立体交通模式未能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旅游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而阳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机会分析

1.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是WTO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其开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局部地区开放或全方位开放的旅游服务及其相关领域的自由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中国成功加入WTO,为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业运营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扩大国际旅游客源和开辟广阔的资本来源渠道,开放的旅游市场无疑将为海南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提供长远的发展机遇。

2.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机遇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出入境免签证和落地签证,是我国第一个部分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是海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绿色工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将是国家发展海南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海南有机会争取到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探索中国旅游业国际化之路。

3.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机遇,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自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来,旅游经济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2006年5月13日,海南省政府第130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年4月,中共海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决策。2008年3月,国务院同意海南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同年4月,海南省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初,为应对经济危机,海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旅游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同行及市场的挑战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海南和其他省份都试图利用各种机会,发挥本地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本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由于我国旅游目的地产品非常丰富,大多为观光型产品,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同,虽然海南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在短期内,海南旅游业难以摆脱这一竞争格局。而且旅游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消除,竞争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塑造的。随着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国内客源市场的争夺将日益加剧。

2.国际同行及市场的挑战

WTO规则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海南旅游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加快、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外旅游业将凭借其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服务理念进入中国市场,内忧外患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将对海南岛构成最强有力的竞争威胁。海南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明显,这些给海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海南旅游业具有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的特点。如何保持和进一步发挥优势来弥补劣势,如何捕捉机遇并减缓威胁,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来考虑海南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一)SO战略:增长性战略

海南旅游业必须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捕捉可能的机会,围绕国际旅游岛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扩大旅游产品的规模和品种,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逐步减少观光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主题活动的创新,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制订海南旅游营销战略规划,积极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时要考虑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威胁,注意克服自身的劣势。

(二)WO战略:扭转性战略

利用机会改进自身劣势。利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机遇,加快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行更加开放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相关政策。在保持、稳定、发展和提高现有经营领域的同时,开展多元化经营,培养核心竞争力:积极增加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比如挖掘海南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他特色文化遗产,开发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富有新意的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开设旅游公交专线;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并完善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络,大力营造旅游城市的氛围;在旅游旺季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要举办大型的国际性活动,还应举办适宜市民和游客参与的活动;制订切实有效的营销组合方案,以海南特色为主旋律,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销海南旅游。

(三)ST战略:多元化战略

利用优势,回避威胁。海南旅游业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优势明显,但也存在雷同的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突出自身的优势,回避威胁,关键要准确定位,积极探索旅游开发管理新思路,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

(四)WT战略:防御性战略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篇3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1 前言

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也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向往安稳、平静生活的主要原因。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发展了一段历程,而且发展途中呈现出必不可挡的趋势。有不少模型都很具有代表性,例如宏村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有所不同,部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一些优秀的自然资源或者遗产来进行发展,还有一些是当地人根据其特点以及需要逐步建立起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深受地域限制,一般情况下其管理人员也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也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在发展中遭遇各种难题的原因。根据对现实状况进行分析,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业以及农村等问题上还是非常有效的。

该文章主要以大连旅顺的乡村旅游业为代表进行探讨,对多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进行阐述。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大连旅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等进行探究,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2 旅顺口区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大连市旅顺口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展乡村旅游,这不仅与其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也与它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着密切关系,旅顺口位于黄海的西侧,渤海的东侧,北侧则是辽东半岛,南侧虽是海,但海的那边是山东半岛。在中国都属于有名的风景区,荣获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多项荣誉称号。旅游由多个景区及景点等共同组成,其中典型代表有鸟岛、甲午战争遗址等等。

3 旅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SWOT分析

3.1 SWOT分析

SWOT分析在初期主要是在企业内部在经济剖析方面使用,现在已经逐渐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中也有所应用。其中S表示有利的地方,W表示不利的地方,O表示的是机遇,T表示的是挑战。所以借助对该代表地点的探究,使用SWOT分析法能够能帮助人们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整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2 优势

3.2.1 旅顺雄厚的农业基础是发展的物质保证

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充足的农业资源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亲身去体会其中的乐趣。旅顺农业非常发达,盛产苹果等多种水果。这里的渔业也非常发达,有着久远的发展史,海产品非常丰富。大连市海岸线曲折,在一千九百米以上,这是水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因地制宜,畜牧业在这里也拥有一片天地。便捷的交通,为旅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些优势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

3.2.2 旅顺的地缘优势及便利的交通条件

坐落于我国辽宁省大连市的旅顺口区,其北侧就是辽东半岛。在该地开辟的旅顺新港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密切联系起来。旅顺口的陆地面积较为宽阔,海岸线也较长,高速路穿过此地,比如沈大高速等,交通便捷。这都为旅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基础基础条件。

3.3 弱势

3.3.1 各级政府和群众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群众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群众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认识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存在一定差距。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去乡村旅游是一种缺乏乐趣、缺乏品味的行为。正因如此,去乡村旅游的游客相对较少。而且一些游客非常轻视农村地区的卫生问题,乱丢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不注重环保,这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3.3.2 尚未培育出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区

政府的扶持是旅顺农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仍然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旅游产品也有待完善,其特色程度也不够。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也没有稳定的客源,各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除此之外,比如勒索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3.3.3 乡村旅游开发资源不足

很多地区乡村因为独特的资源或者风景吸引众多游客,旅游业发展较好,但是由于诸多的限制性因素,本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完善,因此,想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势必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再加上相比于其他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盈利较少,远远达不到可以支撑其持续发展的目标,融资难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绊脚石,配套的旅游产品促销也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目前传统旅游景点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而乡村旅游的光顾游客远远少于前者。

3.4 机遇

3.4.1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热潮

回顾世界乡村旅游发展史可谓是历史悠久历经沧桑。作为人们青睐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而发展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乡村旅游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从数据来看,乡村旅游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在2014年农场迎接了1800万位游客,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充满风情的农场,仅美国东部地区就有1500多家供游客观光度假的农场。而一些地区主要依靠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利福尼亚的农业收入影响整个美国的农业发展,而其乡村旅游业近几年就已经盈利7500万美元。与发展历史久、已较为成熟的国外乡村旅游业相比,5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乡村旅游业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近年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大批的游客。据数据统计,2014年已有2179万游客前往北京地区郊区农业旅游景点游览消费,产生达十二亿人民币的收入。国内乡村旅游业发展较好的成都,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农家美味、住宿以及观光项目,以“农家乐”的形式于去年创造了近一亿人民币的收入,这也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福利,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5000元。由此可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带动农业发展,拉动农村人口就业。《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建设,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为乡村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完善片源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4.2 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潜在的客户数量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基本的物质条件已经难以让人们满足,人们在享受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后更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各种食品安全和传染疾病的社会问题让人们关注到健康,更加注重养身。基于此,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认可,大量的潜在客户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3.4.3 地方政策的扶持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大连旅顺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及相关政策。即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而旅顺则应以乡村旅游及其附加产品为重点发展旅游业。

3.5 挑战

3.5.1 “农家乐”活动未能激起旅游动机

产业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以“吃农家菜,干农家活”为主题吸引游客,然而随着这一类“农家乐”数量的增长,面临游客“差异化”的需求,许多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因为形式老套、重复单一,完全满足不了游客的旅游需求,所以乡村旅游业需要规划好新的发展方向,推出新产品,留住已有游客,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3.5.2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差异化

国家对旅游业的支持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旅游的欲望,再加上很多游客已有的旅游体验,游客的旅游需求逐渐趋于个性化和差异化,乡村旅游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满足游客差异化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旅游方案、生产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4 旅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意见建议

4.1 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实行规模化经营

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应积极建设配套设施设备,避免分散性的经营,而是采取联合经营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旅游体系。首先,对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应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和通信设备,与交通部门相配合,形成方便快捷的旅游专线;对于公共设施如厕所等也应修缮,同时加强对游客住宿环境的建设,注意设施的卫生标准和环境的整洁度,考虑到游客群体大部分是城市游客,对环境和设施的卫生及清洁程度要求较高,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应注意厨房、餐具、卧室、浴室、浴室、卫生间、游泳池和公共场所的卫生。并定期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4.2 将传统乡村游项目与民间艺术相结合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成体系化,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美食、住宿、出行、观光、购物、娱乐”一条完整产业链。比如游客在进行“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的过程中,可鼓励游客参与传统的民间项目踩高跷,以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游客的驻足,甚至留宿,这样将会产生更多的收入。另外,发展乡村旅游业的途径是与城市旅游体系相结合,进行统一的战略规划。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可以进行资源互补,游客可在体会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后体验一下农家怡然自得的风味,城乡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弥补旅游淡旺季的不平衡需求,不仅有利于带动整个旅游体系的发展,也利于形成高效综合性的乡村旅游体系;另一方面,在城乡旅游体系共同发展的环境下,可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的优势弥补乡村较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建立保护区以及通过宣传手段,保护乡村或城郊地区的自然景观,对传统文化进行维护和发扬,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并确保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平衡区域内旅游项目的游客量、吸引潜在游客、带动乡村地区就业及农民参与度、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形成城乡旅游一体体系、树立城市形象等,作为一种特色、自然的旅游项目,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同地区的城郊或农村旅游基地应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弱项,借鉴优秀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制定宣传方案,找准消费市场,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旅游业。

[1]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 张寅,潘晶.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0,(23).

[3] 张捷.科技与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14,(3).

[4] 陈庄助.21世纪初我国国内旅游泊费走势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4,16(5):21-24.

[5] 王坦.乡村旅游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6] 李跃军.试论浙东海滨黄金旅游线的构建[J].人文地理,2013,(2).

[7] 宁士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8] 叶全良.旅游经济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9] 张文.旅游与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10] Li Jie,Zhao Wenhong.Tourism enterprise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M].China Tourism Press,2014,(8).

[11] Wang Xingbin.Guide to the tourism industry planning[M].China Tourism Press,2013,(9).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刍议 篇4

关键词: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建议,发展优势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四季无冬, 民风民俗淳朴浓郁, 热带自然风光独具特色, 发展乡村旅游优势明显。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 大力发展海南乡村旅游, 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旅游业发展, 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 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海南从2000年开始创建文明生态村以来, 农村面貌大为改观, “净化、美化、硬化、亮化”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环境。目前, 全省共建成文明生态村6896个, 占全省自然村总数29.6%。在不断深入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中, 一些环境优美、亲近自然、原始气息浓厚、具有特色饮食文化、独特民族文化风俗的文明生态村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度假场所。随着海南旅游业日益蓬勃发展、旅游需求更趋多样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异文化的体验, 海南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海南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 已有海口、三亚、文昌、琼海、万宁、澄迈、定安等市县开展了乡村旅游, 初具规模, 发展趋势较好。其中万宁市兴隆热带植物园、澄迈县万嘉果园已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海南乡村旅游主要有四类:一类以自然生态风光为主, 如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文昌市白鹭湖村、三亚槟榔河乡村旅游度假区、白沙县红山外旅游度假村等;一类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为主, 如海口的绿枫农庄、文昌的渔家乐、琼海博鳌镇南强村等;一类以民俗风情为主, 如五指山市水满村、昌江县的坎头村、七差村等;还有一类是以新农村建设 (文明生态村) 旅游为主, 如海口星辉村、加乐湖村、文昌市的美柳村、光坡村、澄迈县石螺文化名村等。此外乡村主题公园类已提上建设日程, 如目前正在建设的海口市演丰热带乡村主题公园项目。

近年来, 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优势, 组织、举办各种宣传、促销和文化活动, 大力引导、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011首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在海南文昌市八门湾绿道开幕, 以“椰岛乡村、风情度假”为主题, 旨在推介“渔家乐”、“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品牌, 开发海南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探索海南乡村发展新模式。各级政府在鼓励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 逐步完善旅游管理, 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纳入到行业管理范畴, 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规范发展, 乡村旅游倍受游客欢迎, 人气趋旺, 前景十分看好。

2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通过多年的发展, 海南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效应。继续发展壮大海南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这些优势条件是海南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宝贵财富。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乡村生态环境优美

海南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热带滨海度假胜地, 拥有优越的度假气候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阳光充沛,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气候宜人;海南水质纯净, 岛周边的海域海水质量明显优于国内其他滨海浴场;海南空气质量和森林覆盖率则一直保持着全国最优水平, 享有“中国热带花园”的美誉;海南的农村或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 天地广阔, 自然风光秀美, 空气清新, 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 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污染指数较高的城市居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海南的滨海乡村蓝天碧海, 椰林多姿, 海风洗月, 凉爽宜人, 渔港小船, 星星点点;山区乡村天然热带雨林, 四季苍翠, 林木成荫, 鸟语花香;平原乡村田间地貌, 风光迤逦, 果树田园, 花果飘香;文明古村, 典雅静谧, 民风朴实。海南素有人间天堂、海上明珠的美称, 这些都是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

2.2 乡村人文资源丰富

海南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海口市琼山区新坡镇建有气势雄伟的冼夫人纪念馆, 海南多个市县广大农村为纪念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黎汉民族团结的功绩, 在农历2月到3月之间, 举办各种盛大的军坡节庙会, 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风民俗。“三月三”、“换花节”、“芒果节”等乡村民俗节庆特色浓郁, 场面盛大。“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纪念先祖、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苗族群众自发地开展打粉枪、射箭比赛、男女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民俗民风活动来欢度这一佳节。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是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黄道婆的第二故乡, 黄道婆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 一直受到海南百姓的敬仰。海南有神秘的贬官文化, 如被贬至儋州的苏东坡、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晚唐时期政治家李德裕、与秦桧作不屈斗争的南宋“首推宰相”赵鼎、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等, 这使海南乡村旅游有着独特的魅力。海南民居建筑文化独具特色, 如海南的黎苗族村落的船型屋、干阑式建筑等。乡村艺术文化缤纷独特, 如琼剧、儋州调声、临高木偶戏等。各种椰雕, 贝壳类装饰制品深受游客青睐。黎族妇女手工制作的的黎锦图案花纹精美、富有特色, 是中国纺织艺术的一朵奇葩, 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儋州洋浦开发区新英湾区千年古盐田, 被人们称为海南最早的“工业”, 沿袭着1200多年来古老的制盐技艺。美味的乡村饮食文化令岛内外游客赞不绝口, 龙虾海鲜、文昌鸡, 琼海嘉积鸭, 万宁东山羊、和乐蟹、定安黑猪肉粽, 天然椰子汁、椰子盅, 海南粉, 清补凉, 鸡屎藤, 盐水鸭等美食让人回味无穷。海口郊区的凤生香草园, 游客可以欣赏花卉之余品尝香草植物做的菜肴, 营养健康, 也可自制精油及香皂, 旅游活动项目多样。海南十八个市县语言、民风民俗各具特色, 人文历史深厚, 文化景观蕴藏丰富。

2.3 海南旅游市场发达, 为乡村旅游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海南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各项旅游接待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业突飞猛进, 接待旅客量和旅游收入呈显著增长态势。2011年上半年, 全省累计接待过夜游客1441.93万人次, 同比增长8.94%;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53.3亿元, 同比增长10.36%。2010年以来, 全省旅游市场持续火爆, 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进港游客大幅增加, 2010年前三季度, 入境游客达48万人次, 同比增长19%;二是旅游收入持续攀升, 2012年前三季度, 旅游总收入192亿元人民币,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4亿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26%和20%。三是客源结构持续优化, 散客比例高于团队比例, 成为酒店和景区点主要客源。四是旅游拉动辐射效应显著, 旅游业有力地带动了电信业、交通业、餐饮业、商贸业等的发展。2012年春节假日期间, 海口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达1232元, 三亚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达2150元。

2.4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自2010年1月4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国际旅游岛建设推动了海南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上升,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升级,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海南岛的知名度大大增加, 岛内外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 这为海南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3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 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总体上看, 海南乡村旅游尚处在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规模不大、热点不多、种类不全、重复性大、重游率低、层次不高、产业地位不明。目前, 制约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海南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非常肤浅, 过于依赖自然资源, 忽视自身乡土特点和优势。乡村旅游项目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旅游资源, 对乡村旅游理解不足, 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单一, 未形成系列。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状况分析不够、评价过高, 对开发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条件认识不足。他们往往简单以为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开发利用便能建成乡村旅游区, 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地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包括农业资源基础、乡村自然景观及文化景观基础、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 经营理念落后, 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项目重复性高, 一些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模仿他人, 生搬硬套。

3.2 从业者素质不高, 不能提供优质服务

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服务意识不强。有的从业人员不注重本土文化的宣传, 不重视提升本地、本景点的旅游文化品味。有的对丰厚的本土文化知之不多, 有的缺乏对文化传统和民俗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和升华。有的从业者和本地村民知识水平有限, 与游客的交流沟通能力差, 甚至有的只会讲海南话, 不会讲普通话, 更谈不上用英语沟通。很多游客对于乡村特色的生活方式、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等好奇就会发问, 村民不能很好的对游客解说, 这就大大的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有的经营者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仅搞些特色菜肴就算乡村旅游, 没有突出乡土特色和文化特点。有的甚至宰客、欺诈游客, 损坏海南乡村旅游的形象。

3.3 基础设施不完善,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近年来, 海南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乡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一些乡村如海南中部五指山、尖峰岭、西部偏远山村交通不便, 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 游客进入性差, 导致乡村的旅游发展不起来。有的景点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 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的乡村网络不通, 移动通讯信号不良, 影响游客与外界进行交流。有的乡村治安环境较差, 出现抢劫等犯罪事件, 旅游安全缺乏保障。这些方面建设不足, 管理不善都会影响游客对整个旅游产品的评价。

4 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在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中, 充分发挥海南乡村旅游优势, 确保乡村旅游项目理性开发, 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予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统筹规划, 提升乡村旅游业总体实力

乡村旅游地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打造自己的品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 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及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具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 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 大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以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使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2 加快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人才, 因此必须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所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二是有关部门或企业可以通过与本地高校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三是引导现有旅游业从业人员进一步拓宽专业能力, 形成复合型专业人才;四是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措施, 吸引高端乡村旅游管理人士来海南就业或创业。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内容应涵盖旅游政策法律法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传统、服务礼仪规范、服务操作基本技能等方面。鉴于乡村旅游最有价值、最受旅客喜爱的是特色民俗文化旅游, 因此应围绕特色民俗文化做文章,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各级政府、各有关院校要深入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内涵, 大力支持民俗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宣传, 强化从业人员和当地村民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识, 营造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 使海南乡村旅游“软环境”和“硬环境”同步发展。

4.3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以交通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乡村公路建设投入, 提高乡村公路的建设水平。开辟旅游专线, 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根植乡村原生态风貌、民俗风貌, 改造美化旅游景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重视景点周边环境治理, 发展文明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地公共设施建设, 解决好交通、通信、厕所等问题。改善农村社会治安条件、医疗条件, 提高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卫生标准, 提升服务水平, 让游客放心地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享农家乐, 提升乡村旅游的魅力。

4.4 积极创新, 开发新型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要独具特色, 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进来。创新不仅是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也是海南乡村旅游应对挑战的有效方式。要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上推陈出新, 避免项目开发的单一化、同质化。如探索开发文化体验型模式, 让游客亲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 深入农村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文化, 亲自参加某种手工艺品制作, 参加各种民俗风情文化活动。这种模式可以使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 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创新休闲旅游模式, 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优势, 开发集自然景观欣赏与民间娱乐活动于一体、美食与美景相结合的旅游服务项目, 能够迎合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靠近著名景点的乡村, 可推出美食、娱乐、住宿、租车一条龙的服务项目, 利用其地缘优势和经济适用的优势吸引客源, 拓宽乡村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周灵飞, 郑向敏.论乡村旅游产品开发[C].全国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0, 7, 181-191.

[2]罗美安, 向风行.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9, 1, 22-26.

[3]田至美.生态旅游发展持续性和利益化的实现途径[J].旅游研究与实践, 2002, 2, 14-17.

[4]郭焕成, 李少芬.新世纪中国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广东省肇庆市天一园生态工程有限公司编制, 2000.

[5]楼凌雁, 李国振, 胡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旅游开发与市场, 2000, 2, 30-34.

[6]周金泉, 何文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解决的五个问题[J].新东方, 2009 (1) :79-82.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篇5

[关键词]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改变,人们所希望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而且还希望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便不断得到人们的喜爱。重庆铜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人们在享受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可得到精神的熏陶。

一、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自铜梁区乡村旅游起步以来,乡村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其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铜梁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铜梁乡村旅游节主要由沙心玫瑰节、土桥荷花园开园仪式、黄桷门奇彩梦园开园仪式、南城桂花节、东城腊梅节等7个子节会组成;同时推出了“一城三区五朵花”的重点布局:“一城”即安居古城,“三区”即小北海旅游度假区、巴岳山玄天湖度假区和新城核心区,“五朵花”即西部爱情庄园(玫瑰园)、爱莲湖湿地公园(荷花园)、金梅印象腊梅园、西部桂花博览园、天香牡丹园。更有精心打造的旅游路线:“人民公园—雪庵公园—铜梁博物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巴岳山—黄角树门七彩梦园—玄天湖—中华龙温泉度假区”、“侣俸牡丹园—侣俸蔬菜观光体验区”、“南城桂花博览园—安居古城”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铜梁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旅游发展迅速

近两年,铜梁区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共有A级景区8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星级旅游饭店5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家;星级农家乐40家,旅行社及门市部25家,旅游纪念品30余种。2014年10月31日,在京举办的一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论坛”上,铜梁作为重庆区县唯一代表,收获了“2014中国最具文化魅力城区”殊荣。此外,铜梁区依托现代农业打造的“一城三区五朵花”乡村旅游项目进展顺利。2014年1月至10月,铜梁区全区接待境内外游客4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亿元。铜梁区乡村旅游意识逐步形成,发展及其迅速,同时乡村旅游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地居民也乐意接受,发展前景乐观。

(三)政策支持有力

乡村旅游不仅会带动产业发展更会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铜梁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县委、县政府及旅游业各级主管部门对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玄天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淮远古镇二期建设项目和三色农科园4个旅游项目的续建工作。安居古城的南部片区开发、乌木溪景观工程、光彩工程和县衙恢复重建工程。还将按“白天赏花、晚上观灯、巴岳山祈福、玄天湖养生”四位一体的思路,启动巴岳山景区的开发建设;在蒲吕街道打造中恩国际生态养生庄园等。以促进铜梁乡村旅游较好发展,为全区人民谋福利。

(四)旅游、生态融合密切

铜梁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拥有茶叶、花草、果蔬、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生态餐饮和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农家乐也逐渐兴起。在安居古镇中已引进了黄家坝景观植物园、观赏鱼养殖基地、龙珠“金弹子”盆景园以及杨乐坝草莓采摘、农事体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项目,使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与自然景点相融合。在重庆日报隆重推出“最美春天 生态之旅——2015·寻找重庆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型活动中铜梁区更是获得了“重庆十大最美旅游生态区县”的称号。除此之外,銅梁区对准旅游市场、农副产品市场,正在打造以现代无公害特色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与生态旅游更加融合,从而为铜梁乡村旅游节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

二、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目前铜梁发展乡村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其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旅游配套设施欠佳

铜梁区旅游功能还处于差强人意的阶段,一方面交通不便,景点偏远。为人们出行带来诸多困扰,削弱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另一方面,景点停车位不足,周边旅游设施较差。这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及事故的发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环境的污染;人们出游都希望景点硬件设施要较好,若景点的硬件设施不充足必然提高游客的不满情绪,因而会失去许多潜在顾客,而最直接的影响将会是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还会导致环境的恶劣。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

乡村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的联合,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旅游节事活动得以系列化延续的保证和源泉。在铜梁区乡村旅游中,文化与旅游的联系不够显著,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展现不够,没有很好的发掘铜梁浓厚的文化底蕴。游客进行旅游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欣赏美景,而没有很好地得到文化的陶冶以及自身精神体验的提高。

(三)旅游要素匹配欠妥

铜梁区乡村旅游景点屈指可数:黄桷门奇彩梦园、土桥荷花节、龙灯艺术节、安居古镇文化节等。在这些旅游项目中,缺乏特色的文化产品,没有加大与其他产业的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因此很难让人们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

(四)旅游对外宣传较弱

对于旅游景点更多的是靠宣传,而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不足,辐射面不强,信息系统较不完善。因为目前铜梁乡村旅游的宣传手段还比较陈旧,形式较单一,缺乏创新型,更多的是靠电视广告、报刊以及铜梁区内的站牌等,对于周边地区辐射较少,投入力度不强。这就加大了吸引人们的难度,无法捕捉人们追奇求新的好奇心理。

(五)旅游管理人才缺乏

nlc202309031322

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旅游人员来说都是半路出家,对旅游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指导等各个方面的人才都较为缺乏。尤其是一些高端的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管理人才匮乏,行业管理、服务质量等都经不起考验。这就加大了重庆铜梁乡村旅游发展的难度。

三、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因此根据铜梁区目前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设旅游服务中心

乡村旅游不单单是一种旅游,更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它不但能够使乡村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能带动农业、旅游业等的发展。随着我国实行双休日、公休假、黄金周和一些节日小假的调整,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出门旅游,而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会选择自驾游,然而停车场等一系列旅游服务设施的缺乏不仅会造成交通的拥堵更会使环境变得恶劣。因此对于加强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努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设施,建立综合性旅游接待中心极为重要。尽量做到让旅客吃的放心,购的舒心,玩的开心。

(二)综合开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需求本质上反映了现代人对工业社会的逃逸和對人地和谐的进化空间以及醇厚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旅游是以一般性的观光旅游为主,而对于活动本身的内容比较欠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人们所盼望的往往是活动的多样化,旅游的个性化。根据铜梁区的现状、人们的偏好及需求,应重点开发铜梁“中国龙灯之乡”的文化特色来进行旅游产品挖掘,也可以开展龙温泉、玄天湖等避暑养生等项目,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创立当地的旅游品牌,以自己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旅客,使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更紧密,开发一个属于铜梁乡村旅游的项目。从而更好地吸引潜在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相关产业合作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各个产业的相互合作,只有各个行业相互支持才能创造更好的效果。在铜梁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可以将旅游业与生态业、绿色农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乡村旅游应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协调,这是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的需要,也是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将餐饮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互融合,形成一条绿色的产业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观光的具有民俗文化的乡村旅游业。同时也可与周边县城联手打造旅游市场,形成一条乡村旅游观光链,从而更好促进发展。

(四)加强节事宣传力度

要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的水平,就必须要做到服务质量达标、服务内容合格以及宣传方式正规。因此在铜梁区乡村旅游节的宣传中除了提高服务质量以外还应切实注重宣传的正规化,因为铜梁区的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节事的宣传还没有完全辐射到周边地区。因此需加强节事活动宣传力度,强化旅游宣传营销,以提高铜梁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的增长。

(五)引入旅游管理人才

每一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素质极高的专业人才。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要更好的加强旅游业的发展就需要一支高水平、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对此可以将爱好旅游事业的高级人才聚集一起,做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在铜梁区发展乡村旅游时可以对外高薪招聘有关旅游的专业人才,加强重庆市铜梁区的旅游人才培训,从而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让铜梁区乡村旅游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以保持旅游节的生命力。

结语

乡村旅游带给热爱旅游的人们一种新的体验,随着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对乡村旅游的重视,使得当地居民增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重庆市铜梁区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需不断进行探究,同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硬件软件设施及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重庆铜梁乡村旅游品牌,拓大影响力,让重庆市铜梁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朴松爱,郭婕.我国乡村旅游节事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地名,2007(01):72-73.

[2]黄昌明.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

[3]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395-400.

[4]朱益芳.苏南乡村旅游资源极其开发策略研究[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1.

[5]张春香.昌吉州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07.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篇6

1战略引领

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品牌提升、持续发展、示范带动、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

1.1政府主导战略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统筹规划, 在统筹乡村发展规划中, 强化农村旅游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统筹建设, 强化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协调服务, 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 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清洁环保实行统筹规划和解决。

1.2品牌提升战略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 打好保亭“玉林秘境、黎苗风情”品牌, 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入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乡村旅游产品, 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农乐乐”形象。

1.3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环境保护, 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4融合开发及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以乡村度假促进新时期旅游开发, 使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度假成为乡村旅游主体形式———农家乐 (农乐乐) 的主要特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 在耕种-田管-收获-销售-餐饮服务的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

2统筹规划

2.1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1) 发展方向。贯彻“要培育农家乐、体现保亭农民增收的特色”的精神, 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 编制乡村旅游有关规划, 切合做好休闲度假型农家乐。 (2) 确立农家乐发展目标。一是树立保亭旅游形象;二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推介保亭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2.2总体布局结合保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将保亭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设计为“一圈、两带、五群落”的空间结构。 (1) 一圈。以保亭县城和七仙岭为核心形成环城乡村旅游圈, 以山野黎城和雨林温泉秘境为背景。 (2) 两带。沿保亭南北交通主干线和东西交通干线形成的乡村旅游度假带, 分别是224国道海榆中线 (保亭境内) 的山水黎乡乡村旅游带、保亭-陵水305省道田园休闲乡村旅游带。 (3) 五群落。围绕毛感乡、六弓乡、南林乡、加茂镇、八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点, 组成五大乡村旅游群落。毛感群落建成山乡雨林特色休闲区, 以特色山野环境为吸引物;六弓乡建成热带乡村低碳生活旅游区, 以低碳乡村、国际绿都为吸引物;南林乡以热带山地乡村为背景, 建设热带山水田园休闲区, 以热带山水田园为吸引物;加茂镇以微缩丘陵雨林为背景, 建设热带丘陵山野田园休闲区;八村以山野田园为背景, 建设山野田园秘境休闲区。

2.3创建特色 (1) 建设要素。外观 (民族地域) 、内在布局;菜品, 礼仪、歌舞服饰、图腾、工具;卫生条件;人员健康;污水垃圾处理。 (2) 主题特色。建筑风格特色, 有自然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应有县域绿色食品和黎苗饭菜的特点;自然特色应有自然生态和农家生产生活和黎苗文化的场景展现;娱乐特点, 应有体验感受地域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的歌舞礼仪。具体体现在七大特色:餐饮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格调特色、环境特色、农味特色、娱乐特色。

2.4分类建设结合保亭的乡村旅游资源, 确定发展以下几种特色类型。 (1) 休闲品食型: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 住的是农家房舍, 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 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以响水镇的周道为代表。 (2) 民俗村型:以次生型模拟村落承载黎苗民俗文化, 是把黎苗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 保存、重建加以展示, 重点发展。以三道镇什进村的布隆赛为代表。 (3) 风光田园型:田园风光, 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以毛岸的缘真雨林为代表。 (4) 果木园林型:果木园林类型以果木园林旅游为主, 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 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 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响水镇的丽水农庄为代表。 (5) 观光农场型: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为主要形态, 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 提供家庭式度假、朋友聚会的空间。以加茂镇的隆宾为代表。

2.5分类扶持对已建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机构 (农乐乐) , 在提出申请后, 经过县政府成立的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 按照类别和水平的不同, 享受县政府给予的数额不等的专项基金扶持。

3全面落实

3.1成立专门组织机构保亭县政府成立发展农家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 成员由各行政部门领导, 领导小组四条职责, 审批、定策、指导、督办。

成立县农家乐发展研究会, 挂靠在旅游协会,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立保亭县农乐乐协会, 由旅游协会负责指导, 承担协调、发展、自律、监督的职能。

3.2评星定级编制《保亭农乐乐评星定级标准》, 邀请专家进行评定, 树立典型, 带动发展。

3.3辅助编制农乐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邀请行业专家, 制定农乐乐经营机构的发展策略, 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实体 (农乐乐) 的资源, 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等。

4收效

4.1精准定位, 形成合力农乐乐作为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的一种业态, 是保亭县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旅助农, 以旅促农, 通过发展农乐乐乡村旅游和特色风情村镇建设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以服务“三农”为导向,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乐乐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旅游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保亭县种养殖业的繁荣发展, 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 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4.3完善农乐乐产品体系结合保亭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瓜果蔬菜、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 结合保亭山地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 准确定位, 正确引导, 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

4.4加强行业监管与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农乐乐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走出去”, 学习借鉴农家乐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农乐乐经营业主、农乐乐服务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 营造农乐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规则规范了农乐乐的管理。

4.5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农乐乐促农增收长效机制保亭县在农乐乐发展的基础上, 建设更加高档次的农乐乐, 满足游客的需要。连续几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乐乐发展, 从单纯的饮食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发展, 探索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旅农相融”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强化、乡村旅游的科技产品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产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居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机制。

5结束语

海南发展特色农业就必须发展乡村旅游, 而发展乡村旅游, 农家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切实可行的载体形式之一。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要坚持乡俗文化、田园生态、山野资源, 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尤其是对乡俗文化的挖掘、体现、物化等一定要精心。同时, 要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为主要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严贤春.生态农业旅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

[2]严艳.陕西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3 (36) .

[3]廖萌.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

[4]于颖.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篇7

1 分析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海南文明生态村, 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 为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设施、经济基础、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自海南乡村旅游兴起以来, 通过不断呈现独特的海南人文景观和黎苗民族文化, 并融合现代旅游理念不断拓展到广大游客的旅游空间, 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逐步形成海南特有的乡村旅游模式。近年来, 兴隆热带植物园和澄迈万家果园均已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三亚市槟榔河乡村旅游度假区、博鳌南强村和琼海百果园乡村度假村等旅游地结合实际, 已探索出适应其发展的初级乡村旅游模式。

然而, 当前海南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现存的诸多问题既阻碍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又影响乡村旅游的整体进程, 同时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在当前海南岛乡村旅游发展中, 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当前海南乡村旅游地, 大多数均集中在城市郊区。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上, 并未投入过多的资金, 造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这是当前海南发展乡村旅游业存在的显著问题。以个体户经营为主的乡村旅游, 由于资金投入受限, 其住宿、餐饮、卫浴等条件较差, 且乡村旅游中缺乏医疗站等基础医疗设施, 综合服务功能也相对短缺。

1.2 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较单一

海南乡村旅游业单纯依靠自然资源, 尚未注重海南乡村里一些独特的民土风情的资源开发。当前海南乡村旅游业依旧停在“住农家院, 吃农家饭, 采摘水果”的水平上。住宿和饮食是游客的基本需求, 然而, 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内容更是吸引广大游客的关键点。当期在海南乡村旅游中, 有关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等乡村旅游项目较少, 活动内容较单一, 这很可能降低广大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期望值, 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

1.3 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不足

由于海南乡村旅游业的起步较晚, 从事海南乡村旅游的专业人员不足, 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训机构不健全, 服务质量也达不到标准。乡村旅游的多数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是当地居民, 其文化水平较低, 普通话水平不高, 与旅客沟通力较弱, 若旅客是外国人, 则无法使用英语交流。此外, 未经专业学习和培训的服务人员, 其从业意识较为淡薄, 并不重视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宣传。

1.4 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不够

在海南乡村旅游地, 大多数经营者只简单发发名片和宣传单, 或者游客间口耳相传, 然后静等游客。这种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并不到位, 缺乏主动性, 宣传整体意识较差, 其效果明显不佳, 海南乡村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这严重阻碍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2 提出海南乡村旅游针对性发展对策

2.1 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

当前, 海南省正进行生态文明村建设, 其乡村基础设施变化较大, 当尚未达到乡村旅游地的要求。在海南乡村旅游中, 以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建设为主, 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完善乡村道路, 水电设施和通讯设备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 建设乡村旅游专线, 以便于广大游客有效选择旅游地;完善乡村旅游地的公共卫生及旅游区指示牌建设, 不断提升旅游地的基础实施的卫生标准和服务质量, 真正做到让广大旅客放心地住农家院、吃农家饭。

2.2 有效开发乡村旅游业的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也是经营者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需关注的重点。强调海南乡村旅游中的特色文化, 不断提升产品中特有的文化底蕴, 是当前海南乡村旅游建设的关键所在。特色民居、黎苗风情、民族舞蹈、地方美食等这些均是海南乡村旅游中的特色文化来源。

2.3 加强培养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才

在当前海南乡村旅游业建设中, 加强乡村旅游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开办定期乡村旅游培训班, 制定乡村旅游专项规划, 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 培养出一批具有高质量水平的乡村旅游业的专业人员。此外, 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 吸引乡村旅游业专业人才的融入, 同时鼓励海南乡村留住一些有经验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

2.4 不断加大乡村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在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宣传中, 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职能, 加大整合力度, 统一宣传, 打破海南乡村各自经营的无序局面, 并推出海南乡村旅游宣传手册, 制作并不断更新宣传片、产品画册和导游图等, 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四大媒体进行宣传。在宣传时, 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文化, 展示乡村旅游的人文景观, 并提高其知名度, 尽力打造海南乡村旅游品牌, 吸引广大游客的关注, 以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 展望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

随着海南省深入实施《国民休闲旅游纲要》, 大众化旅游时代已逐步到来。旅游是节假日期间人们和家人一同旅游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多的公司及企业以旅游的形式组织年会, 在年会的同时让每一位员工的精神得到放松;海南乡村良好的自然风景让人们远离城市拥挤喧嚣的快节奏生活, 且乡村旅游具有时间短、费用低、环境好等优势, 这使海南乡村这处环境宜人的旅游胜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很多城市居民在乡村交通便利和自驾车普及的情况下, 选择休息日或节假日均可进行乡村旅游, 海南乡村旅游业有望成为城郊休闲旅游中最具活力且发展前景最佳的旅游地。

4 总结

自海南省推行乡村旅游以来, 其乡村旅游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然而, 当前海南乡村旅游依旧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如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特色文化不显著等。在当前海南乡村旅游中, 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并有效利用海南特有的自然风景, 结合海南的民俗文化, 开发一条具有海南乡村特色的旅游道路。海南乡村旅游将成为海南省旅游业的一股强大推力, 进一步促进海南新农村建设, 并加快其城乡一体化进程。

摘要:乡村旅游是广大游客以乡村的自然风景为活动场所, 进行的一系列旅游观光活动, 目前乡村旅游仍处于进一步建设阶段, 这着实为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很大机遇。笔者从当前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入手, 具体分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最后展望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 以期对海南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前景,对策

参考文献

[1]杜宗斌, 苏勤.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 2011 (11) .

[2]黄震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 2015 (08) .

[3]陈才, 蒋秀芳.海南乡村旅游度假社区发展模式设计——以包蜜园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5) .

[4]熊庆蓉, 杨永艳.海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J].热带农业科学, 2015 (05) .

[5]戴丽霞.乡村旅游发展的法律监管机制研究——立足于海南特色乡村游建设[J].农业经济, 2014 (09) .

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环境分析 篇8

海南地处热带, 位于东经108°37′~111°05′, 北纬18°10′~20°10′, 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 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 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 东南和南边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 四周低平, 中间高耸。海南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22.5℃~25.60℃, 干季、雨季明显。在长达1617.8千米的海岸线上, 沿岸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近海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6.65万平方千米, 海洋生物丰富, 有鱼类1000多种, 藻类200多种。

海南岛土地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 人口700万人, 其中黎族、苗族、回族等120多万人。海口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 是省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三亚位于海南的最南端, 是著名的热带旅游城市和海港。农业多年来始终是海南经济的基础, 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将是海南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

2 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8年海南接待游客2060万人次, 同比增长9.97%。其中, 接待国内旅游者1962.07万人次, 接待入境游客97.93万人次, 接待外国游客73.13万人次。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92.33亿元,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65.01亿元, 旅游外汇收入3.90亿美元。全省有A级景区 (点) 32家, 其中5A级2家, 4A级7家;旅游饭店423家, 星级饭店266家, 已评定五星级饭店14家、四星级饭店53家。随着海南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 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 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3 海南旅游目的地服务分析

3.1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海南岛陆上交通以公路为主, 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 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全省共有港口54个, 其中海口和三亚两港口已开辟对外贸易航线条, 和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有航运业务往来。拥有海口、三亚两个4E级标准的大型机场, 开通航线384条, 另有专门进行岛内客运的小型客机。海南主要铁路为海南东环铁路 (建设中) 、海南西环铁路、粤海铁路。食宿接待:海南的“吃”有几大特点:新鲜、天然、奇特、丰富。游览娱乐:海南主要的娱乐场所有酒吧、咖啡厅、夜总会等, 温泉度假区也是重要的娱乐场所, 海南岛已建成8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和若干个高尔夫球练习场, 设施齐全, 环境各具特色。旅游购物:《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 海南要积极发展大型购物商场、专业商品市场、品牌折扣店和特色商业街区, 建设和经营好免税店, 完善旅游城镇和休闲度假区的商业配套设施, 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

3.2 旅游服务

旅游咨询:海南已拥有海南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海南旅游咨询网、海南旅游网等全方位服务的咨询网站。办理入境手续:《意见》提出, 为了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 增加了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 至此海南免签证国家达26个。财政信贷:《意见》表明, 中央财政通过税收和发行国债等实现对旅游产业的直接投入, 主要用于旅游产业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旅游产业进一步开发所需资金还是要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来实现。货币兑换:根据《意见》提出的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便利化、刷卡消费便利化、资金汇划便利化的金融需求, 这些必将利于实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目前, 美兰机场已开通的国际航线主要有海口至9个国家和地区24条。另外, 近年来海南的旅游企业越来越重视售后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顾客管理档案与顾客回访制度, 在游客返程后, 主动征求游客对景区建设、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3 可进入性

海南旅游目的地在设计旅游路线时充分遵循可进入性原则, 使其具有较强的体验功能, 同时, 它也充分考虑到其所涉及的地区和景点是否容易进入和离开, 重视景区 (点) 所在地区的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

4 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区位独特, 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毗邻港、澳、台、粤等地, 又位于连接东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要道上, 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遥遥相望。目前已开辟了多条与周边地区连通的海运、铁路、航空等线路, 区位优势为海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有利条件。海南旅游资源丰富, 总体上表现为9大旅游景观:海岸带景观, 湖泊水体景观, 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景观,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 民族风情, 历史遗迹, 海南风貌, 热带风光, 海南特产。

4.1.2 政策优势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享有其他很多地区所不具有的优惠政策。例如, 在吸引海外旅游者方面, 海南享有“免签证”、“落地签证”、“异地签证”权的特殊政策, 这不仅简化了入境手续, 方便境外游客来海南旅游, 同时为海南拓展客源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1.3 丰富的特色旅游产品

海南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已建成天涯海角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博鳌旅游区、七仙岭温泉度假休闲区、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旅游景区。随着海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已经突破单一的观光产品结构, 开始向度假旅游、生态旅游、高尔夫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拓展。

4.1.4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较完善, 交通网络发达

旅游产业已形成较为庞大的规模, 目前全省有旅行社150家, 各类旅游景区、参观点69家。海南拥有中国第一个10万吨级国际油轮专用码头, 旅游汽车1800多辆, 自驾车租赁公司16家。旅游行业管理人员17730人, 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超过了13万人。全省98%的A级旅游景区 (点) 已按标准完成了厕所的改造, 医疗设施设备不断改善, 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已形成了基本配套的旅游产业接待体系。

4.2 劣势

4.2.1 旅游资源的脆弱性

海南属于滨海旅游目的地, 在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同时, 也属于脆弱易损型资源。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游客的大量涌入, 开发模式的错位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 已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造成的环境污染、旅游者感受性体验降低、景观破坏等诸多问题, 已在海南初露端倪。

4.2.2 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旅游市场混乱

现阶段, 由于海南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未能及时跟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海南旅游企业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 管理体制具有明显的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等不健全的特点,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下, 产业内部竞争过度, 外部竞争乏力, 给海南旅游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而导致了海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4.2.3 营销目标单一化

不少旅游目的地只是单纯把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及其增长速度和旅游收入等数量作为旅游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 而缺乏对旅游服务质量、目的地社区居民感知及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考量。结果造成在旅游促销期内, 大量游客涌入, 客流量超过环境承载力, 给当地社会、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时, 要吸取成熟旅游目的地的教训, 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4.3 机遇

2006年5月, 海南省政府通过《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年4月, 中共海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决策;2008年3月, 国务院同意海南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 同年4月, 海南省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年初, 海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旅游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2010年初, 中国国务院发布《意见》, 提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六大战略定位, 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4 挑战

海南的滨海旅游资源与环境并不具有垄断性。放眼周边许多旅游目的地, 如济州岛、马尔代夫乃至夏威夷等, 由于在气候、生物、水文等地理环境条件及旅游资源都与海南相似, 加上旅游设施完善、服务和管理水平高、产品特色鲜明等原因, 在国际旅游者的心目中, 已树立起稳固的滨海旅游胜地的形象, 在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因此, 未来海南能否确立起自身的优势, 树立差异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是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 海南旅游的发展有良好的优势和发展机遇, 但是, 也存在着劣势和威胁。只有发挥优势, 改善劣势, 才能最终实现海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从旅游目的地营销角度, 审视海南岛安全、友好、旅游吸引物、可进入性等基本旅游目的地要素构成, 针对海南建设滨海型旅游目的地的现状, 运用SWOT分析法, 从供给角度对海南岛拥有的优势与其所面临的环境之劣势以及国际旅游岛蓬勃发展之机遇和威胁做出总结。

关键词: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发展与改革厅.2009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EB/OL]. (2010-02-08)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2/08.htm.

[2]肖光明.旅游目的地营销特点与策略研究—以肇庆市为例[J].热带地理, 2008 (9) .

[3]吴碧漪.海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分析[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2 (6) .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9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拉动海南经济发展

2008年, 海南旅游业加快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型升级, 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逐年增加, 旅游接待能力持续增强, 全省接待游客总数206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92.33亿元, 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66.92%和105.59% (见图1) 。全省旅游收入占全省GDP的13.1%,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旅游业带动的旅游房地产等所产生的税收占地方预算收入的60%, 这一比例还呈逐年增长趋势。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海南经济增长带来冲击的情况下, 2009年一季度,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332.41亿元, 同比增长8.7%, 从三次产业看, 工业虽然整体实现止跌回升, 增长只有0.5%, 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加快, 完成增加值98.69亿元, 同比增长7.6%, 也低于GDP的增长。而旅游业接待旅游过夜人数613万人次, 其中国内游客597万人次, 同比增长10.6%, 以旅游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8.49亿元, 同比增长12.5%, 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充分反映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 海南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 体系日臻完善。国际上主要酒店管理集团、境外旅游社集团、投资集团、航空公司和专业旅游机构纷纷进入海南, 海南的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实施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条件。旅游产品开发能力增强,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 构建了高尔夫休闲、海底潜水、热带雨林探险、万泉河漂流、冬季训练基地等特色旅游产品, 催生了博鳌会展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亚龙湾度假休闲旅游区、南湾猴岛旅游区等一大批档次较高、规模较大、文化内涵丰富、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品牌, 健康岛生态休闲度假胜地的形象初步形成。

(二) 国际旅游发展潜力大, 国内旅游需求旺盛

近年来, 海南旅游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高, 省政府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不断加大对旅游国际市场营销的投入力度, 采取切实有效的营销措施宣传推广海南旅游,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2003年至2008年海南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由1234.10万人次增至2060.00万人次, 年均增长13.38%, 保持稳步增长势态 (见图2) 。从入境过夜游客的类型结构来看, 2008年海南接待的外国人占海外旅游者人数比重达74.68%, 远高于全国37.14%的水平, 与其他大部分地区海外旅游以港、澳、台市场为主体的情况恰好相反, 说明海南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吸引力很高, 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家为促进内需推出的长假制度的实施, 居民外出旅游的需求渐增, 海南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2003年至2008年海南国内旅游收入每年以平均17.96%的速度增长 (见图1) , 接待过夜游客人数由1204.77万人次增至1962.07万人次, 年均增长12.57%。

(三) 特色会展旅游助推旅游业发展, 重大赛事的举行大大提高海南知名度

自从2000年博鳌亚洲论坛落户海南后, 海南的会展经济日益发展成熟, 数千个大小会议落户海南, 各种年会、交流会、研讨会也纷纷选择海南召开, 海南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会议中心, 会议旅游成为带动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重大赛事的举行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效果显著, 大大提高海南知名度。世界小姐 (先生) 大赛、国际铁人三项、国际高尔夫球赛、环岛自行车赛等大型国际赛事频频在海南举办, 致使世界各界名流纷纷跨入海南, 境外媒体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南, 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吸引各界眼球的“焦点”, 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 初步明确建立国际旅游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撑海南发展

2008年3月, 国务院同意海南在旅游业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 先行试验。2008年4月,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正式发布;2008年9月, 海南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 明确“建设国际旅游岛, 是省第五次党代会立足省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海南未来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2009年4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要把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海南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和制高点, 是海南大特区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要举全省之力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明确建设国际旅游岛, 意味着海南的产业政策转变为突出发展旅游业并以旅游业为龙头, 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撑海南长远发展。当前, 海南正在致力于国际旅游岛各项建设工作, 旅游、交通、文体、农业、建设等部门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部署, 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规划,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旅游和文化的联姻, 形成具有鲜明海南特色的文化旅游, 突出抓好“一体两翼”、“一群五地”建设。建设国际旅游岛将会促使海南旅游业迈入一个崭新阶段[1]。

二、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性及优势分析

(一) 必要性分析

旅游产业关联度高, 辐射面广, 可以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有效地带动房地产、交通、通讯、商贸、餐饮、娱乐、康体等相关产业走出困境, 促进海南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能够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促进地区间和企业间的多方合作。同时, 旅游业能够合理和有效地配置资源,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拉动需求, 增加就业, 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 优势分析

1. 地域优势。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部, 处在热带海洋区域, 市场区位优越, 背靠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陆市场, 毗邻重要的国际性交通枢纽香港, 地处南海国际海运主航道上和东南亚地理中心位置, 使海南拥有巨大的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空间。

2. 环境优势。

海南森林覆盖率高, 四季郁郁葱葱, 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省, 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水质量、空气质量等主要环境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是世界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净土”, 构成了发展旅游难得的生态基础。海南汇集热带海洋、滨海、森林、特色地貌和优质温泉等自然资源为一体, 加上独有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海岛文化, 所形成的综合性度假资源在国际稀缺, 在国内独有, 是旅游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保障。

3. 发展基础良好优势。

一是各级领导和社会重视旅游, 有利旅游度假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正在形成;开发一批高档次度假旅游产品, 具备年接待2500万人次的能力;拥有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 开通国际、国内定期航线156条和多条包机航线。粤海铁路通道、环岛高速公路和在建的东环快速铁路, 形成比较便捷的进出岛和岛内多种形式的旅游交通网络。二是政策优势:海南拥有对21个国家5人以上旅游团队免签证, 对与中国有外交关系和官方贸易往来的国家公民实行“落地签证”以及试点开放第三、四、五航权的优惠政策。为支持海南积极探索和先行试验, 国家又同意海南增加5个免签证国家和设立四个市内免税购物店。三是创新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 海南拥有地方立法权, 这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 海南旅游业在发展中进行了多方面创新试验, 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制约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 金融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额较大。海南的旅游资源大部分集中于县域, 然而, 县域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现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县域金融机构无信贷审批权从而制约其信贷发放, 致使金融资源对旅游业支持力度不够。这反映了海南金融业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与旅游产业支柱性地位不对称的局面。同时也受制于海南金融总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除此之外, 还受旅游业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旅游业投资额大回收期限长不利于银行信贷投入和旅游业贷款抵押担保难落实等几方面原因影响。

(二) 地区发展不平衡, 旅游规划不健全

旅游企业和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海口、三亚等市县, 西部、中部地区旅游开发缓慢, 呈现“南重、北轻、东兴、西衰、中空”的格局, 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小, 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然而, 中部地区境内有独具特色的温泉、奇峰、原始热带雨林、丰富多彩的物种资源、千姿百态的奇洞怪石、形态各异的湖泊水库、奇特的流泉飞瀑、独特的凉爽气候条件、丰富的文化遗址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它们构成了充满神秘色彩和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三) 高端旅游的需求和相应较低端的旅游服务矛盾突出, 旅游文化开发水平不高

海南旅游业不断面临多种发展中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游客持续增长的对高端旅游的需求和相应较低端的旅游服务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海南引进了一批大旅游项目, 旅游产品硬件建设尤其是休闲度假项目建设速度很快, 但是与之相配套和衔接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还比较滞后, 发展不均衡。餐饮业、旅游商品零售业、娱乐演艺业等规模小、缺乏特色, 许多景区景点还没有突破静态的“看与观”的局限, 参与性不强, 游客只能“白天跟着导游团团转、晚上呆在房间没事干”。另一方面, 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由于挖掘和宣传不够, 海南曾一度被认为是“文化的沙漠”。实际上海南历史悠久, 文化资源丰富, 但潜在的文化价值并没有转化到旅游产品中来, 缺乏本土文化支撑的优质旅游自然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旅游企业集约化程度低, 市场与游客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

(四) 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和管理力度不够, 业务操作不规范

旅游管理机构与机制不健全, 职能不完善, 旅游管理手段单一;行业法规不完善, 执法水平不高, 导致管理出现漏洞, 一些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当说, 海南旅游业市场经营开放度走在全国前列, 市场化程度较高, 但由于对全社会办大旅游的负面效应考虑不周, 市场应变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影响, 致使海南旅游市场存在一些问题。旅游市场内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业务操作不规范, 低价格竞争、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服务质量差着问题;“黑社”“黑导”、“黑车”、“黑店”等现象屡禁不止, 影响了海南整体的旅游形象和投资环境, 妨碍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入。譬如2007年三亚旅游屡暴宰客等事件, 影响极坏, 天涯海角景区更在2007年全国五A景区评选中落选。

(五) 整体营销意识不强, 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

旅游机构在对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多数地方仍采取传统的营销方式, 甚至更多的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旅游营销, 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并不是按照科学的营销规划去指导工作, 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 使整体营销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促进海南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 加大金融对海南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各金融机构应及时研究旅游业发展特点, 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旅游业意识, 进一步完善现行信贷管理办法, 适当下放县域金融机构特别是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县 (市) 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 不断增强金融信贷资源与旅游资源的配置能力;应积极开展贷款业务创新, 设计多种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贷款品种, 如旅游业贷款绿色通道、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贷款、“农家乐”生态旅游贷款等;要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额大的特点, 推行银团贷款模式;要积极探索开办收费权质押、经营权质押等多种贷款抵押方式, 改变目前旅游业贷款落实抵押担保难的尴尬局面。海南旅游产业还可以结合旅游产品特点, 积极探索建立旅游信托基金, 发展旅游租赁服务公司,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运用项目融资, 筹集风险资金等方式获取资金支持[2]。

(二) 加强西线、中线开发, 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当前的海南旅游发展热点主要以海口和三亚为端点的东线地区。而西线、中线地区旅游景观有较多尚未充分开发且价值独特的精品, 是对目前本省重点景区与东部游线的重要补充。加强旅游西线、中线开发, 不仅能盘活中、西线现有的旅游资产, 还能够有效地分流旅游客流, 减轻重点景区的环境压力, 更能丰富海南旅游的内容, 增强海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魅力,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在未来旅游发展中, 应加强省内区域合作开发、实施西线、中线开发, 给海南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 要与国内旅游省市、重点旅游区和国外的联合与协作, 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 实行区域战略合作, 建立战略联盟以便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产品整合、包装, 推出海南精品旅游, 树立海南旅游整体形象[3]。

(三) 以多样化的产品应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一是做大做强“休闲度假游”这个核心产品, 以国际一流休闲度假目的地为标准, 从产品研发、项目规划、服务配套设施、宣传促销等诸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积极推进现有项目建设和新产品的开发, 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同时, 巩固好“观光游”这个基础, 从“精细化、透明化、人性化和参与性”着力, 衍生或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 使“观光游”成为生命力旺盛的常青树。二是针对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市场大力开发高尔夫旅游;争取中央放宽海南发展高尔夫产业的政策, 只要不占用耕地, 把高尔夫项目的审批权交给省里, 把海南岛变成世界闻名的高尔夫岛。以俄罗斯、东欧和亚洲其他气候带的国家为重点, 大力开发热带滨海度假游;以世界小姐 (先生) 大赛、新丝路模特大赛等为依托开发主题活动和赛事旅游;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三是培育优势新型产业, 在休闲房地产业、海洋旅游业、温泉产业、免税业、会展产业、文化产业、气候产业、疗养健身业、体育产业、娱乐产业等方面开拓新领域。

(四) 寻求中央在政策上给予海南更多支持

当前, 海南经济大特区和其他地区相比, 在政策方面没有多少特别之处, 中央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也较为有限, 只有寻求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政策上给予海南特别的支持, 使海南在扩大开放中大胆发挥“试验田”作用, 拥有更多的自由经济政策, 才能促进海南的发展。海南省委省政府强调, 靠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海南长远发展的根基, 但目前现状证明, 这一根基需要特别政策的培育和扶持。努力争取建设国际旅游岛, 并围绕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海南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开放程度, 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给予海南旅游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政策, 如开放的出入境政策、航权、旅游购物等优惠政策, 实现国内外游客进出便捷, 购物方便优惠, 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全面与国际接轨, 实现海南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全面对接,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也让更多的中国游客享受到国际化的优质服务。同时, 应争取出台制定并落实发展旅游业的土地、财政、税收、金融等投资相关优惠政策, 增强旅游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樱建设国际旅游岛勇当改革排头兵——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省长罗保铭[J]海南人大2009 (4)

【2】刘仁伍金融支持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新取向[J]中国金融2006第17期.

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篇10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2014年,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数量的30%。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目前,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

二、乡村旅游面临的瓶颈

(一)政府规划、管理缺位

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政府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使得管理职能难以履行。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有些地方政出多门,使得经营者和开发商无所适从;而有些地方却各方推辞,造成都不管的局面。由于乡村旅游的个体经营者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各种不良经营时有发生,只顾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载体自然是乡村,而乡村自身由于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先天不足,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这些基础设施的不足包括交通设施不健全、饮食卫生问题突出、配套设施不完善。这严重影响了旅游接待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限制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基础设施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产业单一趋同化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其特色也应丰富多彩。然而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其产业不但单一,而且各地趋于同质化。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的建筑风格在各个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存在为例发现,规划者在借鉴成功经验时只看到了表象,并没有注重其内涵。而一些乡村在旅游开发上过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忽视了对本地区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内在方面的建设。

(四)乡村旅游人才的匮乏

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人才从行业、地域方面都流向了城市建设中去,使得乡村旅游人才的普遍匮乏,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而当前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本身素质较低,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宣传促销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突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主导,完善政府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各级政府在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作用,成立专门的机构,完善自身行为。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的情况下加大政府的管理,宏观上把握整体规划与微观上进行具体的指导与管理。政府在这一方面不仅是一个管理者,也要是一个服务者,充分发挥引导带头作用的同时,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培训、金融、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

(二)突显乡村的生态与文化,定位明确

乡村是乡村旅游的标识,而乡村的生态与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保持相对完好的绿色生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建设的过程中,应从规划到理念注重生态的传承与开发。打造乡村旅游,以生态、绿色、自然、和谐为主题,在产品设计、开发再到营销上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旅游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独特的乡村文化往往开发成为自身独特的旅游产品,使得旅游者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价值。因此做好乡村的生态与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所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整合资源,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乡村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整合相关有利的资源,建立起整个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旅游度假复合型”的转变。在统一规划的整体下,以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一系列消费行为提升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利用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针对消费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以高附加值的商品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资源的整合与重新设计开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增强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四)加强旅游人才建设,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引进、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部门的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了解基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靠经营管理者与政府人才素质的共同提升,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四、结论

在传统旅游方式逐渐成熟的情况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较新的旅游形式,其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然而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了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原因,也有发展过程不科学的原因。整体而言,对乡村旅游所面临的问题要从政府到个人、宏观到微观、自然到文化、历史到现代全方面权衡与解决。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动力。

上一篇:给水调节阀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