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024-10-03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通用8篇)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1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012年5月30日)

一、发展概况

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经验

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

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经营户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整改后达到星级标准的,经省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审评后列入星级旅游接待点,并积极争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在星级接待点分别实施厨房改造、微缩景观、厕所改造以及修建迎宾大门,制作指示标牌等充满乡村文化品位的项目,从而提升档次,全力为乡村旅游服务。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内涵,通过项目争取,在国家AAA级景区——桃园林区,通过修建景观大门、观景台、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石等举措,积极打造了“翠泉农家乐一条街”

和“乡村旅游一条街”,极大的吸引了众多的省内外游客,成为全省五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3、创新岗位培训方式。为增强经营业主的发展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我局协同就业部门对经营业主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部分经营者到贵德、循化,甘肃永靖、皋兰,宁夏贺兰,安徽黟县、江西婺源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明确了方向,提升了意识。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接待点,促使全县乡村旅游业全面开花。

4、加强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河湟宝地、休闲民和”旅游品牌的宣传,重点打造乡村旅游,着力加大宣传促销,并通过举办桃花旅游节、全区乡村旅游启动仪式、网络媒体民和行、甘青宁三省区摄影家采风活动等节庆活动,为民和乡村旅游发展聚集了人气、财气,进一步提高了民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此同时,积极组织休闲园、“农家乐”经营户和旅游企业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洽谈会、推介会等宣传促销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画册6500余份,宣传单18000余,签订合作协议700余份。

三、发展思路

近年来,民和乡村旅游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率低,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开发单一,旅游六大要素不健全;品牌形

象不突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旅游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今后,我县乡村旅游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和全省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以及全省旅游发展动员大会精神,充分依托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理清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加强管理、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优化服务,对现有的休闲园、“农家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做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突出特色,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一户一品,一园一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在“农、土、俗”上细挖掘,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促进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2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介于旅游业和农业的交叉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作出了不同的阐释。如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旅游者在农场、牧场这些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美国的Ady Milman则将乡村旅游简明阐述为:乡村旅游就是指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旅游企业规模小、旅游区域开阔和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中国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也较多,如何景明等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贵州省扶贫办研究员龚晓宽认为,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民为旅游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对象,以村寨民俗文化和农村风光等为旅游吸引物,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休闲娱乐等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广袤的农村区域、乡村优美景观、富有特色的乡村建筑和乡土风情文化等资源,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新增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发展至今又拓展开发出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高度发展,乡村旅游在这些国家空前兴盛起来,各国政府以各种方式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时至今日,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就美国而言,目前30多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应该成为解决城乡差距、发展乡村经济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乡村旅游已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某些地区已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提高农民收入,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等。但是,随着乡村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兴旺和环境保护理念、生态文明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中国的乡村旅游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既有好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和谐和平衡是中国今后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对比美国这种超级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让乡村旅游成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最典型的体现,科学合理永续地利用乡村资源,对乡村旅游的科学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美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

美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强国,更是世界旅游大国,美国的旅游收入高居世界第一位。乡村旅游作为美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客源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以美国的乡村旅游形式为例,其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是举世瞩目的,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牧场旅游、渔村旅游和水乡旅游等。人们通过参与在乡村的观光度假,既可以观赏田园景色,也可以参与田园、牧场等的耕作,还可以分享丰收的果实,参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既可陶冶情操亦可强健身心。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的这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开始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乡村旅游甚至被视做一种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诚然,美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发展乡村经济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美国的一些经验和作法值得我国借鉴。

1.1 加强立法,规范管理

从1958年起,美国国会和各州议会频频颁布法律,加大对旅游业的规范管理和支持力度。最近四十年来,随着美国旅游业及其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国会又加强了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如197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家旅游法》,成为此后美国政府推动乡村旅游的法律依据,立法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申请开办乡村旅游经营的个人或组织、经营规模大小、土地房屋租用、生态环保、安全规定等等,都建立了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对民宿农庄也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如1999年7月,美国加州政府通过了《加州农场家庭住宿法案》,对允许农场和牧场提供游客过夜服务作了法律规定,为农场和牧场旅游的开展铺平了道路。

1.2 合理规划及政策支持

美国的乡村旅游之所以开展得比较成功,与美国各级政府对旅游的合理规划和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美国将乡村旅游纳入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从县、州一直到联邦的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业都有合理的规划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比如,地方政府在制定一个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会有意识地将乡村旅游纳入其中,有意识地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甚至为乡村旅游创造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在联邦一级政府,美国农业部设有多个基金,有合适项目的乡村或个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都可以申请。基层政府还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或个人在申办手续上予以简化。比如在加利福尼亚州,1999年通过了一项《加州农场住宿法案》。法案中明确指出,农家旅馆在最低规模和要求方面可以低于商业旅馆,这是对农家旅馆这种形式的乡村旅游的典型扶持。

事实上,在美国并不存在一个实体的国家级别的旅游行政机关(美国旅行与旅游管理局曾经是国家的官方旅游行政机关,1996年国会取消了美国旅游管理局,改由国家商务部下设的“旅游产业功能组”来接替其职能),这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当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美国政府对旅游管理权限的下放程度非常高。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开发权限也是如此,上级主管部门对旅游的限制非常少,既不干预也不参与各地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将主要权力都下放到了基层政府。因为基层政府更了解和贴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基层政府大都能根据自己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迎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各地政府对每一寸土地的开发都有详细的规划,以便能充分利用好本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

1.3 政府提供各方面的优质服务

美国各级政府部门从信息引导、业务培训、资金支持等各方面向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和优质服务。如美国联邦政府在旅游业骨干人才培训、以“农村旅游发展基金”为基础的金融支持及高等院校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帮助。美国商务部于1992年和1993年分别在密苏里州和南达科他州举行“全国农村旅游业发展会议”,对全国农村旅游业骨干人员进行培训;联邦“农村旅游发展基金”向各个地区发放旅游优惠贷款和补贴;20世纪末,美国联邦旅行与旅游管理局和明尼苏达大学旅游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乡村旅游发展培训指南》,为乡村旅游提供旅游规划指导和建议。

而美国的地方政府会有意识地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为旅游业创造交通、住宿等配套设施,提供旅游信息服务等。如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密歇根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是,在农业厅下面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委员会,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各种资讯和帮助。在帮助乡村旅游开拓市场方面,州政府进行专门的市场调研,为农民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并把优秀的乡村旅游资源集中起来向外推广,建立乡村旅游信息特色网站等。每年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或农民协会还会举办乡村旅游的相关活动,如农业博览会、赛马比赛、乡村游行等等,通过活动展现农村的特色和风情,吸引城市旅游者的到来。

1.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般需要便捷的交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美国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等的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服务支持,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则为美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战后,美国的州与州之间的高速公路、铁路及配套的二级公路网络发展迅猛,使美国50个州之间的任何一个乡村地区的通行都变得非常容易。另外,美国发达的经济及其较高的居民收入为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2012年,美国GDP总量达156241.84亿美元,高居世界榜首,人均GDP为46381美元,居全球第九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国,所以美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及购买力水平都相对较高。以2010年为例,美国家庭年收入在35000~99999美元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43%,家庭年收入在100000~250000美元的家庭占美国全部家庭的20.4%。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费习惯的改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存在城市居民收入相对于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乡村旅游对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乡村旅游被视做一种有力的工具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1.5 注重社区参与和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由于美国并不存在国家一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关,所以美国的旅游业发展除了以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为基础外,是典型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广泛参与的社区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为主要推动力量的促销运行机制。美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除了在合理规划、制定旅游政策、旅游法规等方面起引领作用外,一般不会过多干预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行业标准的制定、监督检查和评估等工作都是由行业协会来负责的。由于政府对乡村旅游管理留有空间,所以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有大量的活动和服务空间。美国的旅游行业协会,是国家层面一级的主要非政府性质的旅游组织,是一个非盈利性机构,充当美国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及协会的统一组织。针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美国于1992年专门出台了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国家政策,建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该基金成立至今,已经在鼓励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开发全美森林服务项目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美国的各种农业协会组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主要为试图发展乡村旅游的民众提供信息咨询、项目指导,同时还提供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介绍等。美国的社区会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乡村旅游巡回展览、专题研讨会,向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并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协会和组织等。正是这些大量的与旅游业服务相关的、根植于基层、贴近居民的非政府组织,其快捷有效的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美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1.6 重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

任何国家的乡村旅游区一般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抗外界干扰能力差,环境稳定性差。在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矛盾。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项目部主任费利浦·里迈斯特先生在首届国际乡村旅游论坛上曾指出: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保护河流、山脉、树木,并让它们干干净净,绿油油的;要保护独特的建筑,保护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保护独特的耕作方法,保护传统的文化信仰等。乡村的环境、文化、民俗风情、乡村意境和乡村生活方式等都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和核心竞争力,但同时这些景致又极易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在旅游开发程度深的地区尤其如此,因此要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保护好这些资源。美国旅游当局认为,如果要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对乡村资源的保护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一些景区,美国当地政府采用了诸如限制旅游者的人数、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等措施。

1.7 乡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形式多样

美国的乡村旅游形式多样,产品丰富,美国的森林、水乡、渔乡、农业耕作、人文景致等等都开发出了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美国的乡村旅游大致可以分为观光型、休闲型和文化型三类。观光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优美的乡村景观和田园风情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和游玩。美国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培植马铃薯、蕃茄,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在向游客普及基因科学知识。休闲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等需求的旅游类型。如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

1.8 充分利用节令营销等营销推广手段,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客源

美国的节会营销在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以来,美国的年度性节庆活动年均增加5%以上,很多乡村旅游正是以这些节庆活动为纽带而组织进行的。如威斯康星州是美国著名的“汉堡之乡”,1998年在该州烹制出重达2.5吨的汉堡包,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从此该州每年都会举行享誉全球的“汉堡盛宴”,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都慕名前来,该州的乡村旅游也因此获益匪浅。目前,美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开始依赖于年度节庆活动所带来的品牌效益,而这也成为许多地区宣传的特色,以及吸引大量游客的有力武器。

美国的乡村旅游在起步阶段,也是以近郊旅游客为主要客源的,客源区域相对狭窄,但发展至今,其客源已经从区域性、小范围城镇居民发展到了跨区域、跨国界的方向。这主要是源于美国一些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促销,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

2 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的乡村旅游与美国相比,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这些地区的乡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和体验传统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类型从旅游吸引物上来划分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农村依托型,即以农村聚落、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吸引物;第二种是农田依托型,即以农田、苗圃、茶园、花园、果园、林园等为旅游吸引物;第三种是农园依托型,即以“三高”农业园(高科技、高效益、高起点)为旅游吸引物。旅游项目多以“农家乐”(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较低廉的价格吸引附近的城市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度假村(区)(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相对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民族民俗风情园和观光购物农园等为主。其中,四川成都的农家乐与北京的民俗村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从1987年我国首个农家乐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的农科村诞生算起,中国的乡村旅游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助农增收、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010年底,我国的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已接近400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全国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4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带动了1500万农民受益。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到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将达到7.71亿人次,比2008年翻一番。预计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长5%,届时,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国内旅游业的主要支撑。

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的乡村旅游从1987年起步,历经二十多年的实践,其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产业档次从低到高,旅游业态从少到多,已经成为四川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业功能拓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成为加快四川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新的增长点。目前,四川省共形成了环城市天府农家、川东北苏区新貌、川西藏(族)羌(族)风情、川南古村古镇和攀(攀枝花)西(西昌)阳光生态5大乡村旅游板块。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392个、乡村酒店645家和14379家农家乐。2011年,四川全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626.4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6.1%,比2005年增长了4.33倍。《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四川省将结合新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建设特色民族村寨1000个、特色观光农业园100个和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10个,培育10大国际性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的乡村旅游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资源等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乡土特色不明显,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品牌效应没能形成,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发展方向不明确;多数地区缺少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管理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在行业管理上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竞争无序,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模式单调,缺乏创新和特色化;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乡村旅游从业人才匮乏,经营理念低俗化,服务质量不高等。

3 美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启示及对中国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3.1 美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启示

3.1.1 从管理体系的角度看

(1)加强立法、规范管理。尽快出台实施关于乡村旅游的规范立法、地方法规、乡规民约及各项管理制度等,用法制引领乡村旅游的发展。

(2)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一方面要作好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宏观指导,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各项配套实施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培养,提供各项优质服务等。

(3)充分发挥社区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大量的非政府组织由于更贴近乡村实际,在标准制定、监督评估等方面比政府组织具有更大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

(4)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乡村旅游目的地应大力争取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如推广对乡村旅游起到积极效果的影视作品,定期举办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展览。通过宣传促销,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

3.1.2 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十分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重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将保护和旅游做到有机的结合等。

3.1.3 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

美国的乡村旅游项目繁多,渔场、牧场、森林、水乡等都可以根据游客的心理特点开发成旅游项目,因此,中国的乡村旅游也需要结合旅游者需求的特征及乡村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开发出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尽量做到产品内容丰富、突出当地农家特色,并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树立乡村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旅游科技含量。

3.2 对中国未来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在中国,乡村旅游不仅应该是解决“三农”问题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更应该是探索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非农就业空间”。借鉴美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做法,中国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重点。

3.2.1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法规体系

美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是在加强立法、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从1958年开始,美国的联邦及各州政府就相继出台多项关于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法案。近四十年来又加强了对乡村旅游的立法和管理及引导,如197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家旅游法》、1999年加州政府通过《加州农场家庭住宿法案》等。

为保证乡村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实现乡村资源的永续利用,中国也应结合国情,制定并持续修改完善乡村旅游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2.2 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支持和服务作用

美国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完全作到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及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政策规定、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基础性研究到配套设施、信息咨询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作好乡村旅游的规划引导和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乡村旅游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配套设施及宣传推广等各项服务方面做好工作。

3.2.3 注重发挥社区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美国的旅游协会相对成熟,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主要发挥宣传促销、制订标准、监督检查、进行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为了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水准,协会会组织培训班,由专业教师传授有关知识,还帮助农户寻找客源。另外,协会及各地社区还根据各地不同的习俗组织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

中国的乡村旅游协会发展才刚刚起步,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如2005年4月4日,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协会成立,其职责定位为协助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积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新辟的线路、景点、项目、商品等进行研讨和考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也就是说,该协会在旅游规划上的作用大于其应该发挥的标准制定、监督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截至目前,贵州巴拉河乡村旅游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对旅游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评估、培训旅游人才等方面远远没有发挥作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和加强。

3.2.4 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

美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观光、休闲和文化内涵型各样产品。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业不能仅限于“农家乐”、度假村、民族民俗风情园和观光购物农园等方面,今后要注意既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还要做到深挖内涵、高端开发。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乡村旅游没有行业标准,对乡村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评定缺乏科学依据。要做好高端开发,深挖内涵,选点示范,深入调查自身的优劣势,扬长避短。

3.2.5 重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折射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贴近自然、原真性的景致才是可持续的、永久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农村生态环境、村落环境、文化景观的保护等问题。如果出现旅游引起生态环境破坏、文化传统扭曲,这样的旅游就是不可持续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类型相对单一,产品同质化、复制、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乡村旅游经营人才缺乏,乡村旅游就业培训不够等问题也都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发展必须密切关注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确保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

3.2.6 利用多种营销推广手段塑造品牌,不断扩大乡村旅游客源

中国的乡村具有自己独特之处,但如果缺乏合理科学的包装推广是不会为人所知的。今后中国的乡村旅游一定要充分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品向外集中推广,塑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作好诚信建设,积极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在有基础的地方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增加旅游收入;另一方面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多向国际先进发达国家学习经验并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对未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利的。

4 结束语

目前,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进一步规范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走上乡村旅游科学发展的道路对中国的旅游发展将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颖.美国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启示[EB/OL].http://www.gdcct.gov.cn/politics/thinktank/201203/t20120313_669192.html#text.

[2]詹昱,刘堂发,李艳.美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对江西的启示[J].科技广场,2011,(02):182-184.

[3]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赴美国、加拿大考察组.美国、加拿大的乡村旅游与观光休闲农业[J].北京农村经济,2008,(06).

[4]田宝成.中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51-52.

[5]刘海鸿.乡村旅游: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07):126-128.

[6]徐明,熊哲,孙咏华.国际休闲农业组织研究及其对中国农业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0,(10):16-17.

陇南乡村旅游发展刍议 篇3

[关键词]陇南地区;乡村旅游;区域旅游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52-02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

乡村旅游是一种给游客以全新体验的旅游模式,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它却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能够拉动内需等发展优势。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时代给乡村旅游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

(一)城镇居民收入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近年来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较以往有了明显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人均工资性收入15412元,增长12.4%。主要是绝大多数地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部分地区继续规范落实津、补贴制度,部分企业提高了职工工资及奖金。人均经营净收入2210元,增长29%。人均财产性收入649元,增长24.7%。

统计发现,我国城镇人口用于旅游的消费占据了不小比例。对于现代的城镇人口来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城市生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镇人口人选择回归自然的乡村旅行。

(二)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转变

目前,工薪阶层全年享受的节假日已有114天,再加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现代人更加注重健康养生问题,休闲旅游已成为时代潮流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了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的稳步提升和生活方式转变对区域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正在显著增强。

(三)国家方针、政策引导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着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也适时提出了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旅游年”,这一举措使得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紧接着,2006年10月,在构建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国家领导人又明确提出了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城乡协调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旅游局再次将2007年的旅游主题指向农村,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陇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

(一)自然地理资源

地处秦巴山区的陇南,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它在地理位置上属于西南地区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过渡区。因陇南境内有盆地、丘陵、河谷、高山等,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所以人们称其既有南国之灵秀,又有北国之雄奇。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独特的自然景观。阴平天池是全国三大天池之一,在它周围有绿山环抱,碧波粼粼,仿佛是一个“翡翠世界”;作为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景观奇幻绚美,万千气象,置身其中俨然是到了世外的仙台琼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人们美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区,也是甘肃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地方;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这些自然景观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是开展旅游业的绝佳资源。

(二)历史文化资源

陇南历史悠久,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这里既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我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的核心活动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成为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曾经不少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在这里接触交往。这种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对陇南社会历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陇南一直都是各民族的聚居地,其中,氐、羌、汉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在这里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历史文化。这种历史文化在陇南的一些乡村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例如生活在宕昌县境内眠江两岸的人们,是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他们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当地形成了将这些历史文化与娱乐消遣相融合的活动——“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这些活动场面非常壮观,当地人们用喧天的锣鼓和连续的舞蹈,表达着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迎接幸福生活的希望。

三、陇南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民俗式发展模式

陇南乡村旅游民俗式发展模式可以有四种选择:消遣观光型、参与娱乐型、考察型、商品型。

陇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可发展消遣观光型乡村旅游游,如参观三合院、吊脚楼等特色民居,欣赏藏羌服饰,参加观山庙会、岷郡山庙会民俗活动等。

参与娱乐型旅游的意义的就是放松身心,往往亲身参与过的民俗活动的人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陇南发展乡村旅游可推出参与娱乐型模式,如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比如踢毽子,观看花儿会、陇南社火、乞巧活动等。

陇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的沉淀让这里成为中外考察团的重要考察点。针对这一特点,可开展考察型旅游,组织游客观看一些文艺节目,如《燃烧的绸缎》、《苍山游》;或者组织游客深入乡村,了解陇南乡村独具特色的藏羌信仰等。

陇南的乡村还保留最原生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这却最能反映当地村民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因此可选择商品型旅游发展模式,剪纸、药材、手工装饰都可以成为该地乡村旅游发展的选择。

(二)餐饮式发展模式

据统计,87%的人旅行时,都会选择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甚至购买一些可携带式的地方特色风味小吃。陇南小吃丰富,但是还未形成系统的旅游餐饮格局,因此总体水平尚不能适应陇南旅游蓬勃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在加强餐饮业管理的同时,着重推出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全面提高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服务水平。

此外,地方政府可进一步深入开发陇南的传统餐饮文化,学习其他旅游景区的成功经验,建成风味小吃一条街,将地方特色风味不突出变为集中经营的区块,吸引游客群。确保陇南地区乡村旅游的餐饮业能够形成特色浓郁、设施先进、服务一流、层次多样、管理规范的体系。

(三)品牌式发展模式

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制造产业对提升陇南乡村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其宣传作用可能要远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容中尔甲的一首《神奇的九寨》,为九寨沟打造了具有世界效应的品牌。

对于陇南,可以参照九寨沟的成功品牌模式,以自身特色为出发点,将“生态、健康、原生态”的旅游发展口号推向市场,加大在乡村旅游景区的宣传上,致力加强游客于对景点的品牌认证。

针对这一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做好旅游市场的调研,掌握和了解不同层次游客的经济水平。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的人群进行喜好和需求的市场分析,最终推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和服务型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把陇南地区的乡村本土特色、历史人文与陇南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统一起来,推动陇南地区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四、陇南市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可持续发展

由于工业开发较少,开发景点较少,陇南地区还保存有未开发的大面积林区及原始森林,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特别是乡村地区甚至还不存在已经破坏需要修复的问题。陇南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甘肃陇南乡村旅游环境保护与建设条例》;其次,加强景区管理和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再次,完善景区生态监控体系,对稀有、濒危动植物进行监控;最后,应该提高乡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建立薪柴林和蔬果林,逐渐杜绝保护区内偷猎、盗伐等行为,对故意破坏者加大处罚力度。

(二)注重产业化、科学化管理

陇南乡村旅游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如果不遵守规律,违规开发,或者没有系统性杂乱无章的开发,会对陇南原生态资源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在开发陇南乡村旅游时,一定要注重产业化、科学化管理模式。

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推断陇南乡村旅游的产业化、科学化发展,这需要当地旅游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可以将本地区的信息发布在大型旅游企业或者核心企业的网络平台上,实现陇南乡村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全方位共享。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行政管理职能,加快立法进程,做好统一审批规划,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工作。惟其如此,才能确保陇南地区的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俊,周志强等.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

[2]徐福英,刘涛.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0,(2).

[3]高嵩.我国农业全产业链模式中政府作用机制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4

托以柑桔为主的水果资源优势,以“生态水产养殖观光示范基地”、“金色秋天”为主题,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和民俗文化,把乡村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开发生态休闲型乡村旅游。

一、党政重视,完善机制

XX镇党委、政府为了更高、更快、更好发展镇域经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紧紧抓住柑橘乡镇和优质脆红李基地特点,采取“五措施”启动了“金色秋天”富民惠民工程,凸显地方经济特色。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金色秋天”惠民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落实了专人负责,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实行“镇领导、村组落实,农户实施”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强化宣传,综合治理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收集XX镇历史文化遗迹与传说资料,在景区内设置景区点对特色文化进行宣传。同时,在入口处制作大型宣传栏,谭慧路沿线悬挂宣传牌,积极向外界推介XX,提高知名度。组织村民积极行动,对景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拆除乱搭、乱建、乱占共400余处,整治沟渠5公里,道路硬化2公里。

三、推优去劣,突出特色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点五线一中心”发展战略,依托以柑橘为主的水果资源优势,以“金色秋天”为主题,开发生态休闲型旅游。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我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因在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今年新植风景树2000余株,新栽植花草7000余平方米。巩固柑桔基地,保持优质脐橙2000亩,早熟蜜柑1000亩,技改劣质柚500亩,补植“慧香橙”500亩;巩固和发展优质脆红李基地共1000余亩。

四、完美结合,相得溢彰

我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生态水产养殖观光示范基地”项目的打造和实施,结合XX的实际。一是将景区规划与富荣村(精品村)相结合;二是富荣村(精品村)房屋风格统一规划,确保了景区风格协调统一,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景区内脆红李基地、枇杷园、梨园、鱼塘、池塘等形成的2.5公里资源带,目前渔业协会投资26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200余亩的“生态养殖观光示范基地”。计划打造与鱼有关的水产精品农家乐2家,适度发展观光旅游。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和打造,不断提高了XX的知名度和村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全镇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打下了坚实地基础。

林业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5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有幸参加全县旅游产业工作会议,和在座领导及同仁共商xx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感谢县委县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视和关心,还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启动的第一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非常重要的一年,下

面我就如何抓好林业基本建设,壮大林业产业,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意见,供各位领导及同仁参考。

一、我县林业建设及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xx县是xx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1998年开始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全县230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五年来累计完成公益林人工造林1.7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3万亩;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1300亩(其中荒山造林26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在大力推进和巩固森林面积稳步增长的同时,我们继续强化森林资源安全管理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监测防控措施的落实,完善完备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有效的控制和遏制了森林火灾与森林病虫害、及有害生物的发生曼延。经调查2005年我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5,比199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各种功能也得到修复,枯萎的河水水流已逐渐回升,日益减少的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日渐恢复,频发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控制,人与自然逐渐进入和谐相处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县生态旅游业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林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

(二)xx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林业局和筹建处紧紧围绕项目,筹措资金开展工作,在组织项目和编制后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目前,“陕西省桑元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项目”顺利实施,即将完成综考和总规报告汇编的初稿,这是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为保护区建设发展及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按照省林业厅的要求,在认真调研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出了两个大熊猫管理类项目报告书,经审核后报省林业厅进入国家林业局大熊猫保护项目库,为今后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奠定了基础;上两河口和范条峪保护站基建工程已经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三)xx山风景区建设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xxx国有林场一是采用借、贷、职工集资等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xx山宾馆”及“xx山休闲山庄”的改造建设,现可以同时接待近百名游客吃住,也可以接待中小型会议;二是积极配合xx山旅游道路拓宽硬化工程建设,抽派人员坚守工地协助抓安全、抓森林防火和沿路林木的管护,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四)xxx漂流山庄建设是xx国有林场拓宽产业发展门路,实现二次创业和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目前高低压输电线路、饮用水供水管网设施、宿办用房等前期建设工程现已完工投入使用,58间房的两层四合院主体建设已接近完工。

(五)我们按照“林上搞管护、林下搞开发”的工作思路,大力倡导各国有林场结合自身情况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林区特色经济亮点在逐渐显现。如xxx国有林场去外县学习借鉴经验,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森林公园附加产品,目前示范点的森林猪、森林鸡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为xx山风景区实现多种经营模式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以“双创”为契机,加快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全力提升城市形象。我们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积极动员全民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多年来在县城周边累计植树造林亩,2006年春季又筹措资金调购树苗棵对县城南环路进行了绿化改造,种种措施保证了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难

(一)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林业产业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小,缺乏科技支撑,因此,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产业的开发程度和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二)管理人力资源缺乏

目前参与林业产业建设的大多数人员是各国有林场的在岗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管理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极大地限制了我县林业产业的发展。

(三)对林业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较为封闭,知识更新速度慢,我们对林业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就算有一定的生态旅游知识,也显得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对所在林区群众生活水

平的帮助以及对林业生态旅游产品的理解和开发上。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发展林业旅游产业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们应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再培育。一是要进一步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管护体系和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无火灾、病虫害的侵害

;二是要抓好公益林建设和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巩固并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的成效,持续发挥森林优化生态环境的效能;三是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发展工程后续产业,巩固建设成果,认真解决好林区农民的生计问题,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四是要始终坚持依法治林,依法加强对林地、林木的管理,严厉打击偷砍盗伐、乱占林地、偷捕盗猎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建成秦岭南部动植物生态圆;二是积极争取xx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是抓好xxx省级森林公园建设,着力打造出一个我县的旅游精品项目;四是在严抓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完成xxx漂流山庄建设,尽早投入运营;五是鼓励各林场发展旅游服务项目,从游、购、食、宿、特产上下功夫,突出林区特色经济亮点。

(三)、充分利用森林资源

一个好的旅游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附加产品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区位优势,围绕“绿色”二字做好文章,加大开发具有林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力度,如xxx的蜂蜜、xxx林场发展的森林鸡养殖、蕨苔等野菜的加工等等,都是相当不错的,整合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形成品牌,产业化发展,在促进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振兴林业经济。

(四)合理进行林业旅游产业规划

目前我县林业旅游产业子项目少,而且大多是各国有林场自行开发,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合理有序的利用森林资源,我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对森林景区内的水资源、地质资源、生物资源、林业资源等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材料,对今后林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做出一个全面、明晰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发展建设引导。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6

之一:滕头村——发展绿色生态游建设和谐文明村

滕头村是浙东沿海的一个小村庄,区域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342户835人,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生态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从当初的“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滕头村”的穷村,发展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获得70多项国家级荣誉的小康村,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之路,实现了从“全球生态500佳”到“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再到世博会“全球唯一乡村案例”的跨越。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7.5亿元,人均纯收入2.8万元,接待游客153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600万元,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6亿元。上海世博会上,滕头唱响了“乡村让城市更向往”主题,被参观者冠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

一、坚持生态立村,打下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保是滕头村不懈的追求,这也是滕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基础。上世纪60年代,滕头人为了摆脱贫困拔穷根开始改土造田,化了长达15年的时间,把原先高低不平的丘岭挑成了整齐划一的成方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早在七十年代末,滕头人就启动了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新村建设的浩大工程,实现了“工业区、文教商业区和村民住宅区”的功能分隔。二十年前,又把环保写进村民公约,并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村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村里投入上亿元资金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工程,拆除了农家柴灶统一改用液化气,实现了农居无烟村;遍植各类绿化树和草皮,饲养白鸽、野鸭等飞禽等。目前全村的绿化率达到67%,营造了“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源”的江南田园美景。1993年,来自联合国的“全球生态500佳”唱响了滕头的生态美名,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借助这一优势,滕头村于1998年开始搞起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最早开始卖门票的乡村之一。2001年,获得“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0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二、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发展精品高效农业

滕头村本身就是浙江省首批12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之一,也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总面积为3000亩。园区大部分为高效农业,如蔬瓜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花卉苗木基地等,都是我国现代农业的样版。科技、生态、效益——滕头农业始终走低碳之路,不断推广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产品基地、种子

种苗基地,农业技术日趋成熟,产品供不应求,得到了市场及外商的高度肯定,成为全省农业科技示范和样板。生态温室以栽种珍奇植物品种和体现先进的种植方式为主题,拥有自动降温系统、自动遮阳系统、自动内遮荫、全自动灌溉系统和智能化控制等十几项高科技功能,体现农业生产的智能科技化。同时,把高雅的园林艺术与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有机的融为一体。将军林,柑橘观赏林,婚育新风园、绿色长廊、乡村文化广场、盆景园等30多处景观,使诸多游客在观赏中领略到江南风韵的田园乐趣,感受到反朴归真、崇尚自然的生态特色。

三、与村庄建设相结合,建设美丽幸福乡村

近几年,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景区和村庄融为一体。坚持农房改造景观化,对别墅区进行墙面改造,老住宅区增加马头墙,一幢幢赏心悦目的新潮别墅和古朴民居,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坚持基础设施标准化,把原有的水泥路改造成沥青路,污水处理实现雨污分流,电线地埋实现无杆化,拆除柴灶煤炉实现无烟村,家家户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坚持配套设施现代化,在全村安装了全球通电子监控系统,村民家中全部安装有线电视终端,实现户户通光纤。始终坚持生态、环保、节能理念,新建了一个五星级生态旅游公厕和两个三星级生态旅游公厕,均可实现循环用水。其中五星级生态旅游公厕年节水量达3500吨。应用了风光互补路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来发电,无论晴天阴天、还是台风灾害天气,一年四季,都能保证路灯供电。在建设过程中,按照集约建设用地的要求,通过拆旧建新、拆企入园等形式,用于旅游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提升发展水平

近年来,坚持整合各种资源,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以文化提升产业,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乡村旅游中,紧紧围绕农俗文化做文章,在江南风情园陈列了脚踏、手拉、牛拉水车、吊桶等农家器具,展示江南的农耕文化;在石窗馆里,陈列着明清时期奉化一带石匠们雕刻的石窗,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婚育新风园里,一对对新人披红绸,坐花轿,抛绣球,生动地阐释了宁波十里红妆的特色婚俗。在百年老屋里,打年糕、拉姜糖、民间杂耍让游客了解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田园推出了农家乐、采摘游。滕头农产品主要有草莓、葡萄、黄花梨、小青瓜、水蜜桃、芋艿头等品种,通过农家乐旅游,这些农产品不仅销路不用愁,而且价格比市场上要高出许多,农户的收入大大增加。创办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设“爱国主义、生态环保、军事国防、科学普及、劳动技能、拓展磨难”六项教育,已接待来自北京、上海、江西、杭州及香港、台湾等各地师生超

过200万人次,被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唯一的村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同时推出了新农村考察游,向来访嘉宾侧重介绍滕头村在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请一些人士种树留念,年复一年,已经形成了“公仆林”、“将军林”、“院士林”、“民族林”、“巾帼林”等,成为滕头景区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五、加强管理营销,着力打响旅游品牌

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强化软件,加强管理和对外营销,打造滕头旅游的品牌。大力开展节庆游宣传,每年的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十•一”都是景区人气最旺的时候,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丰富景区内涵,将这种氛围推到高潮。例如今年春节,就策划了“滕头乡村过大年,玉兔拜年乐翻天”主题活动,与广大游客欢度新春。开展特色游宣传,迎合游客心理,适时更新旅游项目,并推出美食节、动物节、嘉年华等特色旅游活动。特别是抓住了作为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乡村机遇,做好了世博宣传文章。许多游客在参观滕头馆以后,特地来到滕头村实地看看。精选了100户农户用于世博接待,让游客亲身体验全球最美乡村的农家生活;开展众多世博相关活动,如学跳海宝舞、世博知识有奖问答、滕头海宝许愿游等等,让世博文化在滕头村发扬光大。同时,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开展员工上岗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实行月度考核,充实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团队竞争力。景区还积极拓展旅游市场,着重开发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市场,2010年,直面签约旅行社615家,新增315家。

今后,滕头将围绕“打造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第一村”这一目标,继续挖掘滕头生态旅游品牌内涵,塑造鲜明特色,着力打造极品、特品和精品旅游项目,进一步把休闲农业推向深入发展。到2015年,把滕头打造成为宁波市民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华东生态旅游第一村,努力把滕头建设成为全国乡村休闲旅游第一村、世界生态公园和国际农村旅游的知名胜地。

之二:黄贤:小村就是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就是小村

黄贤森林公园位于奉化市东南沿海,距奉化市区35公里、宁波市区40公里、溪口风景区45公里,规划中的象山港大桥和沿海中线位于黄贤村前,交通条件良好。公园面积10000余亩,是一座开放式的公园,小村就是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就是小村。

黄贤森林公园自2005年启动景点建设,至今已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开发景点,分为黄贤湖、新农村和向阳海岸三大景区28个景点,包含山、水、海、田等齐全的自然风景资源,还有上林书院、商山桥、黄公坟等人文古迹,是一个集山川美景、滨海风情和人文古

迹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在这里,可以在森林中“深呼吸”,在大海里捕鱼捉虾,享受上洋海鲜的美味,在商山桥、黄公墓前怀念先贤。“游森林公园,看文明村落,住天然氧吧,品上洋海鲜”构成了景区旅游的主要内容。

在景点建设的同时,各类旅游相关设施不断跟进,在通往黄贤村的各交通道口安装了旅游指示牌,完善了景区内部的旅游标识牌。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黄贤森林公园不断推进软件建设工作,注册了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了2名旅游专业人才,招聘了40多名旅游从业人员,邀请专业部门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和涉游人员。随着景区建设向纵深推进,黄贤森林公园不断自我加压,各类品牌创建同步进行,2009年,获得了省三星级旅游乡村等省级品牌两个,去年又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特色村。

为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黄贤森林公园不断推出各种营销策划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5月成功举办了森林公园开放仪式,吸引了2000多名游客。2009年7月举行了日全食观测活动,6000多名游客前来观测旅游。邀请艺术家走进黄贤采风创作,美国科罗拉多洲10名艺术家、宁波书画家、奉化作家等纷纷前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以宁波为主的自驾游客、旅行社团体游客纷至沓来,杭州等省内游客也开始进入。旅游综合辐射效应不断得以体现,带动了黄贤村相关产业的发展。黄贤村出现了快活林酒店、贤忠私家菜馆、商山餐厅等特色明显的农家饭店,黄贤宾馆、林家铺子、全位旅社等一批农家宾馆生意火爆。据统计,黄贤村共有旅游从业人员200多名,自200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多名,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

之三:奉化水蜜桃:卖的不仅仅是桃子,还有桃花美景

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林家村村主任林茂华高兴地说,2010年前期水蜜桃产量减产,后期高温干旱,提高了水蜜桃的品质,味道特别甜,水蜜桃还卖上了好价钱,实现了减产反而增收。去年全村水蜜桃总收入突破600万元,比上年增收180万元。

位于剡江之滨的奉化市萧王庙街道林家村,是水蜜桃专业村,全村262户人家,有95%以上的农户种植桃子,总面积达2100多亩,桃子的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

早在20年之前,林家村的桃子小、硬、酸,二两六钱重的桃子就可列入甲级桃。从1986年起,该村注重以科技为依托,以基地为示范,积极应用和推广高品质栽培技术,做大做好科技兴桃文章,不断提升水蜜桃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他们从江苏、无锡引种新品种,让老品种更新换代。迄今,林家村的桃子品种有四十多种,以“湖景玉露”和“奉化玉露”为主。同时,大搞规模经营,采取集中统一规划,统一桃种,农民连片开发,在王家山形成千亩基地。最近几年,又投资400多万元,把王家山建设成为高产水蜜桃示范基地,并与市水蜜桃

研究所合作,引进无菌桃袋和反光膜等高新科技,进一步优化早、中、晚熟品种,已成为全市水蜜桃外型、品质最佳基地之一。桃农林海波依靠科技创新,创造了桃园亩产收入超万元的佳绩,已成为桃农中奉化惟一的省科技示范户。

林家村还尝试开发“桃花经济”。堪称为“天下第一桃园”的王家山桃花游,推出了人面桃花相映红服饰秀表演、桃花源里翰墨香耕人书法擂台赛、宁波市“春满桃园”摄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赏花游客纷至沓来,今年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有对来自加拿大的夫妇感慨地说:“我们赏过许多国家的桃花,这么壮观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到。”同时,将“桃花经济”延伸,在水蜜桃上市季节,又推出了“滕头观光,林家摘桃”一日游。

富有特色的赏花经济和采摘游方式,给奉化1.3万户桃农带来“精品”生活。奉化桃农如今卖桃再不用出村叫卖,自有经销商、客户、游客上门购买。据估算,奉化5万亩水蜜桃,2010年尽管减产近一成,但是总产值增10%。半斤以上的水蜜桃每个卖到10元,四两至半斤的每个卖5元,成为有史以来最高卖价。

之四:尚田草莓:为农民铺出致富路

昨天上午,在尚田镇孙家前门畈的草莓大棚里,从宁波驱车前来采摘草莓的张女士等人一边摘一边吃,显得格外开心。“每天来这里摘草莓的游客有100多人。一到双休日,村办公楼门口、休闲公园内停满了自驾车,最多的一天接待了200多人。”孙家村草莓种植大户毛亿海高兴地说,“现在基本上不用到市场上去卖草莓了。”

红红火火的草莓采摘游景象,乐了游客,喜了莓农。尚田镇农技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天气原因,今年尚田草莓上市季节比往年推迟了20多天。春节期间,第一代草莓采摘刚好进入旺季,种植户每天一早就来到大棚,年都是在大棚里过的。春节期间,尚田下王至冷西的甬临线两旁,停满各式车辆,忙得草莓种植户应接不暇。下王、孙家、方门、冷西、木吉岭等草莓专业村的优质大棚草莓基地里,更是出现了游人“爆棚”的景象。

在尚田镇龚原村,草莓种植大户舒永济和10多位员工正忙着接待远道而来的草莓采摘游客。去年,他投资上百万元成立了新原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奉化面积最大的大棚草莓种植基地。

“现在草莓进入了采摘旺季,一天上市量在500公斤左右。”舒永济说这几天,每天有客人从奉化市区、宁波市区、杭州等地赶来,一边采摘草莓,一边领略乡村自然风光。一亩草莓收入2至3万。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简单传统的观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农村, 于是以“农家乐”为主体的新兴旅游休闲形式———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应运而生。

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具有相当长的历史, 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产生。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巨大地改变了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大量的农村居民移居城市, 但会在节假日回到家乡, 这便是最初的乡村旅游形式。目前, 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因此, 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成功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 对于发展我国“农家乐”休闲旅游, 使都市居民得到所需的休闲旅游场所的同时体验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 使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增效, 促进城乡居民交流互动和和谐发展,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繁荣发展, 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成功经验

以日本、以色列、加拿大等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 大量农民离开农村, 到城市谋生,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锐减。于是, 政府开始鼓励农户从事非农活动, 而当时田地的碎块化也促使人们从事观光旅游。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蓬勃发展的。

1、以色列的B&B型乡村旅游模式。

B&B (bed&breakfast) , 即提供物美价廉的住宿和早餐。由于以色列乡村旅游的目标群体是有孩子的年轻夫妇, 而孩子的空闲时间基本集中在寒暑假和法定假日, 因此, 乡村旅游经营者一年内平均运营83天, 平均每家住店拥有8张床位, 雇佣两个员工。在此背景下, 当地居民将原本闲置农舍进行改造而不是新建房屋来向游客提供住宿, 但都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 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当地的住店所提供的一些食物从素食到民族私房菜一应俱全, 但娱乐活动并不多, 主要包括水上活动、徒步旅行、参观国家公园和观光农村合作社。 (Fleischer, 1997)

2、日本的绿色乡村旅游模式。

温泉旅游被认为是日本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 但这种发展模式惠及的农户非常少, 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没有起到作用。面对这样的问题, 日本提出了绿色乡村旅游的概念, 它主要的旅游活动内容是向游客出售当地的农产品和让游客体验当地田园式的生活, 其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居民提供住宿, 出售当地的农产品, 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城乡居民交流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这种旅游模式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体现的:一是直接销售, 即在星期天的早晨, 把当地的蔬菜等农产品放在SPA (“水疗吧”) 中的商店里销售。二是间接销售, 即通过一个中介组织作为农户和游客的桥梁。中介组织把有关农产品销售的传单和通知张贴在家庭旅馆中, 寻找潜在客户, 使之发展成为其会员, 同时也让农户成为其会员, 组织生产、订购各种农产品。最终, 农产品中介组织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绿色旅游的纵深发展, 也加强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沟通与联系, 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Knight, 1996)

3、加拿大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

加拿大的伊文格林地区坐落于爱德华王子岛的西南海岸, 距离市中心大约1小时车程, 该地区基于阿卡迪亚文化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序。伊文格林地区通过成立志愿者合作, 组织建立了最早的博物馆, 向游客阐述阿卡迪亚文化, 开发各种极具吸引力的乡村观光活动, 如阿卡迪亚的各种节日、工艺等。其次, 伊文格林地区积极与当地的其它社会组织和商业组织通过展开合作、共同开发服务和设施来支持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如经济计划组织在发现阿卡迪亚现有的住房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且住宿提供充满了季节性的基础上, 积极呼吁乡村文化旅游开发者应该改变这种现状, 使住宿变得更加多样化, 包括小屋、小别墅、帐篷。目前, 伊文格林的乡村文化旅游不断提升, 已经开设了拥有56间房的设施设备完善的功能区, 它包含了各种会议设施、网球场、非常有名的阿卡迪亚艺术家的塑像和阿卡迪亚旧式村庄面貌的法国晚宴剧场。伊文格林地区的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的同时, 也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 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Mac Donald, Jolliffe, 2003)

三、我国“农家乐”新型休闲旅游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家乐”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 在农业发展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农家乐”旅游虽然起步较晚, 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发展十分迅速, 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 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但是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还存在诸如盲目开发而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旅游产品雷同而导致恶性竞争严重、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等问题。因此, 在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农家乐”新型休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强调当地农户的积极、广泛参与, 共享乡村社区发展成果。国外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发展都突出了农户主导作用, 离开了农户的参与, 那么“农家乐”将失去“农”的味道。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民参与是保持乡村旅游发展活力与潜力的关键, 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充分挖掘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其次, 各国“农家乐”的发展都秉承着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 在大部分的国家, 都将“农家乐”看成是一个潜在的可供选择的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正因如此, “农家乐”的持续发展更应强调农户的广泛参与, 使整个地区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农家乐”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第三, 农户积极、广泛地参与将助于培养当地居民对整个乡村、乡村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整个乡村居民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保护和加强地方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2、整村推进, 促进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我国“农家乐”还处于零星发展阶段, 没有整体的规划。“农家乐”与“农家乐”、“农家乐”与酒店、“农家乐”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都缺乏有机联系, 一个地区的各家农户分散经营, “农家乐”发展方式雷同, 项目开发类似, 恶性竞争严重, 妨碍了整个地区“农家乐”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整村推进就能很好地避免此种状况出现, 即通过整村统一规划, 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当地特色来确定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此外, 由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专业培训和进行市场开拓, 因此, 地区应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进行指导, 拓展客源组织的渠道, 除旅行社包团外, 更应着力发展散客旅游。

3、规范运营, 促进“农家乐”有序、健康发展。农家菜以农家、有机著称, 但是在对很多“农家乐”的调研中发现, “农家乐”中的农家菜都是从普通农贸市场购进, 农家菜的“农”味流失严重。意大利等国明文规定当地乡村旅游区的经营者向游客所提供的膳食必须来源于当地的农场 (Contini等, 2009) 。我国也应出台相应的明文, 以确保“农家乐”的乡村特性, 以“农”、“家”、“乐”三位一体促进“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多数“农家乐”卫生环境较差, 特别是厨房和厕所环境。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家乐”的卫生管理, 制定相关的政策, 并且不定期地对这些“农家乐”的卫生、安全、服务质量进行检查, 从而敦促“农家乐”不断改善卫生, 提高“农家乐”服务水平, 加强“农家乐”安全管理。同时, 基层政府做好卫生知识的宣传, 改善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 为顾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第三, 游客大多来自城市,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相对更高。为不断增加“农家乐”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 “农家乐”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都应不断提高,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开展服务和管理的培训项目, 如开展农民的参观学习, 或聘请专业人员到当地来进行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

4、注重“农家乐”旅游和农业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促进“农家乐”旅游持续发展“农家乐”旅游是城市居民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有利于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增加农民收入;地区农业的良好发展, 有机作物的种植将带动“农家乐”的快速、健康发展。但是, 有些地区出现了农田抛荒现象, 所有“农家乐”用的食品均从外面购得, 不仅破坏了“农家乐”的“农味”、“土味”, 而且对农业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 在坚持“农家乐”旅游是农业发展的一种补充和延伸的同时, 应充分发挥“农家乐”旅游的乡村特质, 大力对“农家乐”旅游宁静的田园式生活方式进行广告宣传和推拉式营销;在农业发展的同时, 做好农业体验活动的开展, 以亲身体验促“农家乐”游, 以农作物丰收为“农家乐”提供基础和保障, 实现“农家乐”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多赢, 真正促成“农家乐”旅游和农业的整合与协调可持续发展。

5、强化政府、社会组织在乡村旅游中的角色, 为乡村旅游提供保障夏普利 (Sharpley, 2002) 指出, 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对恢复乡村社会经济作用显着, 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是决定“农家乐”发展的关键。政府可以设立如小额贷款、直接补贴、专项资金等, 做好“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出面制定全国以及地方乡村旅游标准, 建立国家乡村旅游示范体系。最后,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 致力于农村地区发展的社会组织也日益增多, 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组织来协助发展我国“农家乐”旅游。

四、结论

农民致富和游客愉悦的重要途径近几年, 我国政府一直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布局, 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进一步科学开发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农家乐”新型旅游形式不失为一个发展农村经济的好办法, 它既增加了“农家乐”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收入, 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增效,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它又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互动, 促进城乡互动和和谐共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农村田园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将逐渐强烈, “农家乐”旅游的前景非常广阔。因此, 各地区应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我国所用, 把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寻找清晰的定位, 合理规划, 规范经营, 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

参考文献

[1]ContiniC, Scarpellini P, Polidori R.Agri-tourism and ruraldeve lopment:the Low-Valdelsacase, Italy[J].Tourism Review, 2009, 64 (4) .

[2]Fleischer A, Pizam A.RuraltourisminIsrael[J].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 (6) .

[3]Knight J.Competing hospitalities in Japanese rural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 (1) .

[4]Lewis J B.A Rural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J].Tourism Analysis:AnInter disciplinary Journal, 1998, 32 (2) .

[5]Mac Donald R, Jolliffe L.Culture RuralTourism:Evidencefrom Canad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 (2) .

[6]Ryan C.Equity, management, powersharing and sustaina bilityissues of the“new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1) .

[7]Sharpley R.Rural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3) .

[8]潘革平.体验比利时的农家乐[J].农业实用技术, 2009, (12) .

[9]乌恩, 蔡运龙, 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 (24) .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农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农村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包含“食、住、行、游、娱、购”,能带动很多部门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和作用。2005年10月,中共《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借着这个机遇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自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丰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改变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很多部门企业,能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业、手工业、酒店业、商品服务业、娱乐文化事业等等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效应,能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乡村旅游能直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水果、蔬菜、禽蛋、肉等农副产品可以实现在当地销售,节约了成本运费。乡村旅游能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乡村旅游消费者手中,而且因为在旅游区,农副产品价格也有保障和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不充分是个突出问题。乡村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会带来个行业的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就业,充分就业,既能保持传统农业的收入,也能增加额外的副业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要素,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当地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长久发展,会自发的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排水排污系统,垃圾定点处理,翻新农居,厕所改造等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游客就更加愿意来乡村旅游,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农民会更加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旅游地农民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不仅那些有形有体的风景,建筑等是一种资源,同样这无形的乡村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必然促使农民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素质,同时乡村旅游把大量的旅游者带到农村,实现了城乡互动,乡村旅游者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的观念带到了农村,农民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明了当地旅游资源状况,为旅游开发作好准备。要明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雷同,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各个地区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明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明了当地环境的可承载性,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土特色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要保持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加速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如下地干农活,采摘水果,让游客体会乡村的气息,感受乡村文化。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积极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信贷、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提供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维护管理,如保持村容村貌清洁卫生,对房屋和厕所的改造,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发挥着引导,指导的作用,农民是否参与乡村旅游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是农民自己的权利,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发挥农民的智慧,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到科学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是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受和旅游地区的口碑。一般来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旅游地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文化历史内涵,接待流程规范,基本礼仪等内容。除此之外,对旅游地区的接待设施,接待条件,环境卫生条件要进行规范,提高服务的硬件和水平。要加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宣传,使旅游服务人员面对旅游者能够把当地的特色生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出来,提升旅游地区的质量和口碑。旅游从业人员中包含了很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通过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乡村旅游与他们的关系,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除了培训之外,要科学管理,建立規范与制度。对当地旅游存在的客观具体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借鉴旅游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做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对我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要保护好乡村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者,农民的素质,做好宣传培训,采取种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1).

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3.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3).

4.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

上一篇:《荷花》课件设计下一篇: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