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共8篇)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1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最近乡村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理论界出现了一系列研究乡村旅游的论文;旅游实践界出台了不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及产品的规划方案和广告型介绍材料。我国在乡村旅游方面能形成这种快速发展的火热局面,其原因主要是与国家的提倡、旅行社的推广、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以及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分不开的。刘德谦教授2006年1月20日在《中国旅游报》发表的《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一文中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分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笔者都非常赞成,特别是从游客需求方面,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本文拟从其划分的传统与现代两大类乡村旅游作进一步细分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传统乡村旅游
以其体现出的特点作依据,可细分为以下8类:
1.乡村民俗型。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乡村民俗又分岁时、节日、婚姻、生育、寿诞、民间医药、丧葬、交际、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器用、交通、生产、职业、民间工艺、宗教、社会、娱乐、信仰、祭祀、巫卜、禁忌等近20类。拥有这些民俗资源的乡村,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俗旅游。
2.乡村传统农业类。乡村旅游的限定范围主要是在农村,因此这种旅游与农业生产、农业发展过程等密不可分。但农业类旅游有传统与现代农业两大类,故作为传统乡村旅游模式之一,其类型则特指旧式的农业生产观光活动,如旧式的农业生产过程、农耕文化、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
3.古村古镇类。这一类指以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乡村环境氛围为观赏、观光、观看、观览、观展、观研载体的旅游活动。
4.乡村风水或风土类。旧时许多乡村是以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风水结构发展起来的,有的是依据风水理论经过精心设计选址和建设的,有的是依据真山真水环境自发形成的,如利用不同的地形、水道形成多种排水、给水、避寒、避风、采光、交通等合理的村落空间布局形式。这对发展乡村环境旅游、科学旅游、体验旅游、文化考察和研究活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乡村土特产类。品尝、购买乡村土特产是城市或外地游客进入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土特产包括乡村生产、生活用品、乡村风味食品、乡村手工艺品、乡村名特产等。这些物品大多都有广泛的销售市场和固有的品牌形象,历史形成时间长,产品有较固定的风格和工艺水准,因此其信誉度、特色度、知名度比较大,旅游者对土特产品的认知是发展这类乡村旅游的重要驱动力。
6.乡村休闲娱乐类。从需求供给角度,大多离城市较近的乡村为城市居民在假日或闲暇时间提供了优良的休闲、度假、娱乐等场所设施,如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旅店等。
7.乡村名胜类。指依托本村或与之相邻的历史文化或山水名胜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模式。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借景”,即借老祖宗和大自然给后代留下的古迹和名胜,其功能主要是观光,通过其他特色景观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北京的门头沟潭柘寺村、怀柔慕田峪村、房山周口店村等就是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
8.乡村红色旅游类。此类指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并利用此优势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乡村旅游活动。这类旅游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已有大量乡村旅游点正在全力开发这类旅游产品,并形成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
二、现代乡村旅游
以其提供的旅游景观和产品内容,可细分为以下6类:
1.现代新农村类。我国各省区都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它们以“新”为特点,在住宅、街巷、道路和生态环境、产业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方面,都发生了全新的改变,成为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如北京的韩村河、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
2.乡村农业高新科技类。指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在高新技术驱动下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型乡村旅游。这类旅游的特点是在产业上的高度科技化,一是农业生产过程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组织结构实现了工厂化管理,三是产品形成全新的独特性和市场卖点。游人进入这些农业高新技术旅游地,既可观赏其全新的高技术生产过程、面貌和景观,又可购买品尝其高新农业产品。还可与现代农业工人接触,了解和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新加坡建立的10个农业科技公园。
3.乡村生态环境类。指运用现代环境技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使之成为全国和省区旅游生态村。这类乡村主要以生态农业为特点,采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经济为理念,对农村使用的燃料和动力进行更新,如建立沼气发电、日光能发电等节能、清洁设施,以“生态村”这一形象和旅游品牌,吸引那些对农村环境特别关注的旅游者和生态农业旅游者。
4.乡村园林旅游类。我国有一些乡村,运用园林技术,把自身改建为环境优美的园林新村,并利用乡村园林化这一品牌,招徕旅游者前来观光。如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包宅村。
5.乡村康体疗养类。这类旅游主要迎合人们的养生需要,重点加强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验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旅游项目。
6.乡村自我发展类。自我发展是现代社会出现的市场新需求,在乡村旅游中,为满足这种心态愿望,可专门设计一些为游客提供某种轻松舒适的环境,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主探索学习知识,熟悉新技能的乡村旅游活动。如日本乡村观鸟旅游、美国的农牧场旅游等。
三、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很猛,数量和类型都在逐渐增多,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大时尚。但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化,吸引物的单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社区管理的复杂化等。为了使乡村旅游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各地都在寻求新的思路和理念,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精品性的乡村旅游产品。笔者认为今后乡村旅游将会出现5大发展趋势:
1.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
2.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
3.与实现“三农”目标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方向。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推动社会小康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国许多地区都在强化乡村旅游的这种功能。如成都市近期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幸福梅林、花香农居、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通过发展观梅、观花、观菊,发展菜园、荷池等手段,吸引城市居民前往观光、休闲、娱乐,使“五朵金花”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示范点。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4.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但保持原真性,绝不是在保护乡村环境的落后面。
5.乡村旅游要注重产品的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一个地区,必须有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类型,如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就是以梅花、花卉、菊花、荷花、菜园为主题发展的不同乡村旅游品牌,每个品牌又有一系列的观光、参与性产品。游人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目的地就越要尽快改变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使游客增加更多的选择,包括交通出行的自主化,旅行事务的自主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主化,游览乡村景物的自主化等。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2
1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遇困境
乡村旅游对于振兴我国农村经济、有效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在经历了20年左右的快速成长期后, 开始进入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整期, 越来越多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使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所遇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趋势:一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呈逐渐下降趋势;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越来越低, 主要表现为能够吸引游客的“乡村内容”越来越少, 各乡村旅游内容“千篇一律”;三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在成立不久, 就面临解散、倒闭的可能;四是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面临萎缩, 由于乡村旅游受到城镇化、城市化生活方式影响, 愿意参加商家宣传的所谓“乡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少。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乡村旅游中“乡村体验”的缺失[3,4]。
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遇困境的主要原因
如前所述, 乡村旅游中“乡村体验”的缺失是从旅客角度来理解, 从乡村旅游自身角度来理解, 就是“乡村性”的缺失, 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城镇化进程的不利影响。从社会角度来看, 在我国的城镇化大潮影响下, 传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遭受剧烈冲击, 传统依靠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等所维系的“农村”可谓土崩瓦解, 城镇、城市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开始主导“农村”发展, 从根本上毁掉了“乡村性”的基础;从经济角度来看, 传统单一型的“小农经济”已经不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农村要满足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需要“城市化”的管理方式, 这也是导致“乡村性”消失的一大原因;从文化角度看, 城镇化进程下的城镇文化、城市文化无疑变成了一种“强势文化”, 其在与传统乡村文化接触、碰撞过程中吞噬、取代乡村文化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因此, 城镇化进程是造成乡村旅游“乡村性”缺失的核心因素。
3 发展对策
3.1 注意乡村生态环境恢复与再造
乡村旅游的兴起, 使得大量的城镇人口涌入乡村, 不可避免地要给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传统古朴的乡村生态带来污染和严重的破坏, 这种污染与严重的破坏不仅毁坏了原有乡村的形象, 最重要的是对原有乡村景观、乡村文化等“乡村生活之美”的美学价值和所具有的生态效益产生严重损害, 也进一步导致乡村旅游自身吸引力的降低。因此, 建议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考虑乡村环境的承载能力, 适时考虑恢复与再造乡村环境。
3.2 注重乡村文化回归与文脉重塑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之魂, 其最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乡村文化”, 因此要恢复乡村旅游原有的吸引力, 有必要将回归乡村文化、重塑乡村文脉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文化、乡村文脉是乡村千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结晶, 从乡村建筑到农田果园、从社会生产方式到人们的生活习俗, 从内在脑中的传统意识到外在身体的行为, 无不体现了乡村独有的文化特性。
3.3 重构乡村景观, 彰显乡村个性
乡村景观所具有的生态、美学与经济价值是乡村旅游之所以受广大游客欢迎的核心原因所在, 有必要尝试对乡村景观进行重构;所谓景观重构、再造, 就是对原有乡村景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干预, 但这种干预是在全面分析与综合评价乡村各自然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综合考虑原有景观内在结构、生态过程、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及游客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基础上, 按照景观最佳优化原则再造, 而再造的目的是为了彰显乡村个性, 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单福彬, 王刚, 冯红英.乡村旅游产业价值及其演进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15 (5) :159-162.
[2]赵华, 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 2015 (4) :55-60.
[3]王国华.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4) :30-37.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7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405-02
收稿日期:2013-06-19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GZYB35);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编号:黔科合J字[2012]2294)。
作者简介:肖静(198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中级旅游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E-mail:gy1310@163.com。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西部省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特色乡村风光及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当前西部省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如成都地区乡村旅游尤其发达。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最早选择了西江苗寨、布依族石头寨、郎德等8个民族村寨率先对游客开放。2006年贵州省率先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贵州乡村旅游规划,坚持保护、开发并重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收入逼近130×1010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比重连续2年突破16%[1]。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174 31×107人次[2],而同期贵州全省农业从业人数 1.165 32×107人,乡村旅游收入占到农业产值的33.79%[3]。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其发展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
乡村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中叶,起源于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正式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则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西班牙[4]。当前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相关乡村旅游的一系列研究不断深入,但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从乡村旅游的主客体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主要场所,以乡村特有的生活、生产形态、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活动。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旅游活动以乡村特有的乡村风情、田园风光为物质资源。相关学者也从不同方面给出了乡村旅游的不同概念。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何景明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5]。王兵认为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并认为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6]。以上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概括起来乡村旅游的含义主要有地域范围、客体内容、客源目标市场三方面。一、乡村旅游的各类资源及活动,即旅游资源、旅游活动都发生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二、在乡村旅游客体内容方面。即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生活、生产、乡村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建筑等都是乡村所特有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具有自身乡村特色及文化内涵。三、在乡村旅游客源目标市场方面。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显著有别于乡村地域环境的居民,一般也可以狭义理解为城市居民。此外,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旅游形式来讲,乡村旅游也可归结为一种生态旅游方式。
2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关联性强,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可有效地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户为旅客提供农家餐、住农家屋等,农民可在为游客提供相关服务中获得经济收益,有效地促进农民增加收入。2008年末,贵州省开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达6万户,直接从业人数30万人,带动200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产和旅游就业[7]。乡村旅游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因此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尤其迅速。2009年贵阳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 810万人次,直接乡村旅游收入为1164亿元,综合乡村旅游收入为 237亿元,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1 530多家[8],乡村旅游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2.2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旅游的涵义就要求一个优美的乡村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户可以从中受益,提高自身的收入。因此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自然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势必为取得更好的收益,主动进行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刺激了乡村的消费市场。当前贵州乡村的交通、通信、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在满足乡村游客需求及自身生活水平提高的双重要求下,农民势必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相关完善,如卫生间改造、电脑、互联网普及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农户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村容村貌的建设,更加重视环境绿化美化、卫生等。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2.3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及结构调整,缩小城乡差距
传统的乡村经济一般以种植业及畜牧养殖业为主体,非农业产业比重小。这种传统农村经济风险小,除自给自足外,仅有小部分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市场化水平低。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业观光、民俗文化、时鲜农产品、农村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商品,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户收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乡村经济的结构,使旧有经济中价值较低生产要素(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等)成为高附加值生产要素。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及经济结构调整,转移了农业部分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现代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乡村的流动。同时也使工业经济的成果通过旅游者的消费向乡村转移,提高乡村的经济水平。另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提供了良好的城乡交流和沟通渠道,使村民更加了解城市的相关信息,提高了村民的自主创业意识等,同时利于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农业,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中缩小了城乡差距。
nlc202309041202
2.4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高收益,农户为更好地追求经济效益,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旅游产品的过度商业化、庸俗化、产品雷同化等现象,这些现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某些区域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相关旅游资源的建设改造,对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关注不够,使产生的大量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随意丢弃,对乡村环境造成了破坏。澎湖列岛的旅游环境负荷调查显示,人均废水排放量129.87 L/d,固体垃圾排放量0.61 kg/d[9]。乡村旅游产品的过度商品化中,出现了为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乡村社会与文化价值的现象。同时乡村旅游带来的城市文化也对乡村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造成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出现了乡村文化中蕴藏的风俗、信仰的淡化,出现了一些 “千村一面”、“洋村庄”等,对乡村原生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3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复合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农户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乡村旅游一般具有明显的时限性(季节性),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乡村更加明显。农业生产活动还是乡村农户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乡村旅游经济自身的带动能力及收益有限,还不能完全取代农业生产活动,就要求乡村旅游要融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因此走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降低乡村旅游投资阶段的投资风险。以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就成为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10]。根据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特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3.1乡村旅游与特色果园复合模式
乡村旅游不仅是乡村观光旅游,更重要的是在乡村中获得亲近大自然,身心放松的要求。体验式活动,如自助采摘、劳作、收获是开发较为成熟的体验模式。另一方面,乡村经济中的特色种植、养殖等最适宜发展乡村体验式旅游。游客不仅可以在自我劳作中获得身心放松,且可以获得自己劳动成果(如时鲜农产品),感受收获的喜悦。依托种植园为游客提供赏花、踏青、野外餐饮烧烤、采摘等活动。并可在四季进行果园耕作等体验式旅游活动,满足城市居民做一天果农耕作的体验生活,不仅增加相关收益,也提高了自身农产品的知名度,有利于农产品销售。
3.2花卉苗圃生态园与乡村旅游复合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节庆日、探望病人、亲友等,鲜花作为礼物已成为社会生活一种较为普遍的需要。城市家庭装饰对室内环境的美化,已较少使用塑料花。自然生态的鲜花、盆景等需求不断加大。因此,以花卉盆景为特色的花卉苗圃生态园亦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环境优美、观赏性强的花卉苗圃生态园是城市居民外出踏青、赏花理想的目的地。农户在单纯进行花卉苗圃种植销售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花卉苗圃生态园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3.3特色养殖与乡村旅游复合模式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贵州省2011年畜牧业产值达38195亿元,占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 16546亿元)的3277%[11]。但在畜牧业中,农村特色养殖相对传统畜牧业发展缓慢。特色养殖不仅在养殖方式上有别于传统养殖业,在养殖种类上更具旅游吸引力。如岩溶冷水鱼、鹧鸪、竹鼠、金丝雀、七彩山鸡、锦鸡、珍珠鸡等品种,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特色养殖可以作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游客不仅可以在乡村旅游观赏特色品种的养殖,更在养殖观看过程中了解现代养殖流程及技术,增加对相关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及辨别。
3.4乡村旅游与农业和自然景观复合模式
贵州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要素,形成了多样化的乡村农业景观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农业景观差异大,农业景观资源丰富,这就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同区域可根据自身的农业、自然景观、特色农产品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目前,全省已创建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24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1个、面积近1.0万 hm2,评定省级优质农产品41个,累计有28家企业的189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证书,7家企业的1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2]。黔东南黎平县的山丘梯田(水田)自然农耕景观;黔西南兴义万峰林、安顺的水田,油菜花观光;黔北湄潭永兴、凤冈的特色茶
园;黔南贵定音寨“金海雪山”,都是极具特色的农业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贵州旅游扶贫开发纪实:诠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EB/OL].(2010-12-12)[2013-01-20]. http://www.gov.cn/jrzg/2010-12/12/content_1763917.htm.
[2]傅迎春. 2012年贵州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机遇、提速转型扎实推动全省旅游业创新发展”[EB/OL].(2012-02-16)[2013-01-20]. http://www.gztour.gov.cn/typenews.asp?id=6352.
[3]贵州省统计局. 贵州省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张洁.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7.
[5]何景,李立. 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
[6]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 旅游学刊,1999(2):38-42,79.
[7]殷红梅,徐燕. 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探讨[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197-200.
[8]徐燕,殷红梅. 贵阳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241-244.
[9]马东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7):204-208.
[10]尹振华. 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 旅游学刊,2004,19(5):40-44.
[11]贵州省统计局. 贵州省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2]王永平,周丕东,刘良灿. 生态脆弱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0.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4
本专科课程考查专用封面
题 目: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 所修课程名称:企业战略管理 所修课程时间:2015年 9 月至 2015 年12月 考查方式:学期论文 考查日期: 年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
作者:邓亚萱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4班,2014020408)
【摘要】:近几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郊农家乐的SWOT分析,提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营销模式。【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发展模式;营销模式
一、引言
1.SWOT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其中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2.农家乐的概念及特点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了。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紧崩的思绪,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由此可见,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后来发展到整个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二、成都农家乐的SWOT分析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加之丰富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这些为成都周边的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1. 优势分析
(1)先发优势:成都农家乐发展较早,具有了较好的基础,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知名度。
(2)区位优势:成都的农家乐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旅游开发潜力大,非常适宜城市居民逃离城市到乡村体闲的需要。同时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对进一步的发展有基础保障。
(3)资源优势:成都的农家乐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品味较高,且有一定特色。拥有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垄断,从而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4)市场优势:成都市人口众多,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有1千多万人口,人气旺、商气足,是开展农家乐的发源地和巨大的本土市场。成都具有领先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较高,消费欲望较强。
(5)设施条件优势: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和水平据四川之首,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近些年,在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加大了旅游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改善硬件环境,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了良好的平台。(6)历史文化优势:成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每一处乡村都可以发现深厚的文化沉淀,开发人文文化资源是成都市农家乐发展的方向和优势,能够成为在中国独具优势的旅游产品—“天府之国农村体验+蜀文化”。2.劣势分析
(1)规划不足:成都市农家乐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靠市场需求发展,缺乏科学、专业的规划做指导。
(2)行业管理上力度不够:目前成都市虽出台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但在立法层面上尚不健全,一些违规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如无证经营的现象、不重视卫生和环保的现象还比较为突出。
(3)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成都大多数农家乐都由农户直接经营和管理,业务水平低,专业能力弱,经验管理为主。营销上手段单一,配套策略缺乏。这种问题会随着农家乐的发展壮大而更显突出。
(4)产品单一:其设施一般包括棋牌麻将活动室、卡拉OK室、室外庭院、果园或花卉苗圃等,“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以餐饮、麻将棋牌、赏花采果为主。3.机遇
(1)西部大开发,政府支持:西部大开发体现了国家对西部的发展重视,尤其是对西部资源利用的重视。近年来,农家乐因其在农业和旅游业中的特殊作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四川省政府一直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成都市政府也不断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
(2)游人青睐,市场潜力大:作为一种新的趋势,农家乐产品越来越受到游人青睐,尤其是黄金周拥挤的风景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崇尚健康,倡导绿色使更多人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4.挑 战
(1)需求不稳定性:随着旅游者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丰富.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需求的不稳定性突出。
(2)竞争者日益增多:近几年省内尤其是成都周边市、地的的乡村旅游地不断出现,有的以其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吸引众多的游客。竞争者的大量产生给成都农家乐 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三、成都农家乐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 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因此,对于目前成都市乡村产品结构、服务模式单一,产品雷同,缺乏竞争力,旅游活动项目千篇一律等情况,应该在优化产品结构,将产品的多样性与特色性相结合,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加强旅游竞争力。成都市农家乐采用集约化、特色化、精品化、标准化的战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特色古镇、四条旅游精品线路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个中心是以成都市市内景点为中心,两个特色旅游古镇分别是黄龙溪古镇和洛带古镇。四条旅游精品线路为市区→锦江区三圣花乡(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市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项目:市区→龙泉桃花故里→市区;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线路:市区→龙泉洛带古镇→市区;乡村风情旅游线路:市区→温江花博会→春江花韵→市区。根据区位、资源、客源等方面的特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可概括为五种模式。1.都市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如三圣乡、北湖、金牛区天回银杏园等为代表。它们主要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利用区位和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旅游产品兼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由于距离,交通方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忠实的客户,重游率高故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2.生态创意及高科技农业园发展模式
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成都农家乐发展的重要模式。分布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成都市红砂村花乡农居、成都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双流县农业生态观光走廊,温江花博会等,三圣乡充分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实现与绘画、摄影、雕塑、音乐创作等创意艺术有效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与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普通的农家乐打造成“环境、人文、菊韵、花海”交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形成的“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 “江家菜地” 五大景区。这些景区成了成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五朵金花”。另外游客在这也可以了解花土栽培、试管育苗、人工湿地处理污水,领略新型农艺。2009年第23届成都国际桃花节上桃花故里在节庆活动中以“品味国学经典,身着汉服迎客!”的汉唐文化包装桃花诗村,成为桃花节上的一大亮点。3.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注重乡村产品创新,以特色促品牌建设。利用特色产业开发旅游,带动乡镇旅游,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中国盆景之乡的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形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的特色花卉种植专业村,并开展赏花、书画、曲艺、骑马等旅游活动。推出了各具特色乡村酒店: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听江蒲”; 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的“中化盆景园”; 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的 “鹿野苑”。4.古镇民俗发展模式
成都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对旅游者,特别是外地游客和外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黄龙溪古镇、龙泉洛带古镇,龙泉驿十陵文物群、温江鱼凫遗址;民俗风情资源中的火龙节、放河灯。游客在此可了解成都平原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和丰富的农耕文化以及川西风土民情。黄龙溪古镇有保存完好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青石板街面,上古牌坊、古寺庙、古榕树、古崖墓、古渡口,极具川西情调,至今仍保留着耍火龙、彩龙、水龙、打更、腰鼓、号子等的习俗。5.生态保健模式 “生态保健型”农家乐的特点是强调崇尚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风格,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体、绿意盎然的花草、干净卫生的绿色蔬菜等,这些原生态的自然体验同目前的环保相结合,迎来了生态农村的新高潮。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旅游者越来越需要多种多样、趣味性高、参与性强、文化内容丰富、有较强差异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因此参与性强,具有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开发的重点。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银厂沟等景区一带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的“养老部落”。
四、农家乐营销模式
1.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开发促销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则,集中人、物、财力,以合作营销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气氛,树立乡村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宣传促销工作,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联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在主要客源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加强旅行社的推销外联工作,吸引外地人士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充分挖掘潜力,大力开发乡村特色产品
由于农家乐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产品开发不足,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应遵循以下的思路和原则:以大城市和著名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形成一批适应乡村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同时也使农民成为利益主体、享受发展成果,提升他们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支持度。如龙泉桃花故里在政府的主导,社区参与的情况下,桃花故里应注重美食的设计,包括美食品尝、制作、展览等,可以设计花卉食品、花粉食品、水果食品、土特产以及美容与养生都可以形成本地产业链,从而形成大量(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地方专业户。
3.搞好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努力做好旅游市场开发服务
服务要始终紧扣“方便、热情、周到”六个字进行,为人们参加农家乐提供方便。如在农家乐园搞更多更好的项目来吸引游客,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举办各种农产品节庆活动,并使节庆成为自己的旅游品牌。4.联合营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所谓区域联合营销,即以建立区域旅游品牌为目标,由政府主导,“农家乐”经营接待户参与,通过媒体宣传,树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一是制定“农家乐”旅游宣传促销总体方案,系统宣传“农家乐”;二是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接待户联合成整体,增强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力度,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三是把“农家乐”旅游和区域内其它的景区、景点进行联合营销,以达到系统利用资源的目的;四是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状况,制作统一“农家乐”宣传资料,VCD光盘、画册等。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5
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分析——基于SWOT范式
作者:唐琳 刘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3期
摘要:城乡统筹既是武陵源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的机遇,又是武陵源地区改变目前“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局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变出矛盾和“三农”问题的重要实现方式。旅游业尤其是村旅游业是一种污染少.效益高,拉动内需明显的朝阳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本文运用SWOT范式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分析,以期促进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武陵源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的参考价值。
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 篇6
摘 要:对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1],国家旅游局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新的亮点。随着近年来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1.1中国乡村旅游的类型
乡村旅游(RuralTourism)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变传统农业为休闲农业;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变农业区域为农业区域兼旅游区域;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分析优势,设计规划,施工兴办;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2]。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综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市场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及资源依托型。
1.1.1市场依托型,又叫做客源依托型
由于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群是城里人,因此它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发展乡村旅游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类型。从目前的运作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基本上定位在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化城市风格迥异的田园、村落景观及采摘、捕钓、品尝等体验活动,吸引都市居民前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旅游产品。
1.1.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是借助著名旅游景区本身的知名度和客源优势,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并同时拉动当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
1.1.3资源依托型,又叫特色村寨型
资源依托型乡村旅游是指利用当地村寨的生态、民俗、建筑、人文等特色资源,进行旅游接待的一种模式。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一般距市区较远,现代化程度较低,交通不甚发达。而历史因素形成的交通阻隔,往往正是某些村庄之所以能够保持自己乡土特色的原因,或者之所以未被发现的原因。
综合分析我国的这三种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其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
表 1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⑴“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3]。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⑵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⑶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⑷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⑸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⑹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⑺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⑻农村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1.2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4]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⑴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⑵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⑶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
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⑷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1.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预判
纵览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客源市场的需求形势以及政府对乡村旅游所采取的积极发展政策,预计中国乡村旅游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⑴地方政府主导的力度将明显加大
许多地方已把乡村旅游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旅游业全新的增长点着力扶持和培育。
⑵投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既有农民个体或合伙经营,也有村集体投资经营,一些较有实力的公司、集团等城市资本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开发。
⑶乡村旅游开始注重追求产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
第一批从事乡村旅游开发者大多已完成了原始积累,他们一方面要求开创更大的事业,一方面已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必然要求把乡村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他们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后发优势,起点必须高,并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
⑷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
⑸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
乡村旅游在起步阶段,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客源为附近城市居民,区域很狭窄。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乡村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加强宣传促销,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
2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2.1 国外乡村旅游的特点[5]
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民的家里,吃着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和农舍,到附近不加任何修饰的小池塘里游泳、钓鱼,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各国对此种旅游的处理方式不同。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虽然各国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国外乡村旅游基本呈现出如下共性: ⑴国外乡村旅游已属于稳定性很强的重要旅游方式之一。
⑵其最稳定的客源市场主体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条件也很好的中产阶级。
⑶乡村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游客不能再忍受现代工业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距离,悠闲地品位湖光山色,感受从树叶上滴落的宁静,静观自然景物的无穷变化,是他们最大的乐趣。他们选择乡村旅游,不是贪图收费低廉(费用可能比其他旅游更高),而是在寻找早已失落的心灵净土和悠久的民族文化氛围,他们参加农业劳动,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
2.2 国外乡村旅游类型
我们对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类型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分析,从中发现可以为本规划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的经验。
在国外,大部分国家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展是综合型的,既有休闲观光,又有农事参与,适合了不同旅游消费人群的需求。在加拿大,乡村旅游项目非常丰富,包括:乡村美味、乡村农业文化、乡村农产品展览、乡村传统节庆活动、主题农业之旅(如国际啤酒节、田野节、主题农夫之旅、秋收节等)、在农场或牧场住宿或参加骑牛比赛等;在法国,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景迷人,成为都市居民假日休闲的最佳去处。法国国内有33%的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1/4。节假日,父母亲带孩子到远离闹市的乡村,参观挤奶,制作奶酪、酿酒,还可以吃到乡村大餐。作为休闲农场的发展策略之一,1988年,法国农会常设大会设计研发“欢迎莅临农场”之系列网络,它将法国农场划分为9个类型: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每种农场都有一定的职能规范与遵守条例,而且加入该网络要经过申请和大会审核。
从发展模式上,目前还出现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成为国外乡村旅游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波兰,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开展旅游的是生态农业专业户,在特定的生态农业区内进行。在匈牙利,将乡村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德国乡村旅游则推出“森林轻舟活动”,那里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岛屿,游人乘舟泛行期间,其乐无穷。日本绿色旅游提出到“著名野鸟栖息地”观察鸟类生活。马来西亚推出农林旅游区。新加坡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推出农业科技园。
2.3 国外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乡村旅游欧洲乡村旅游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起源于19世纪,兴盛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洲各国促进乡村旅游开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四条,这些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借鉴。
⑴推行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
为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德国农业协会于1972年制定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经多次修订沿用至今。该制度的核心是度假农场品质认证计点制度,采用登记认证方式,凡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度假农场认证标章,并由经济部、财政部等负责后续认证工作的推行。⑵成立组织强力推动
欧洲多国都成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团体以促进乡村旅游深入开展。
⑶建立完善的预订系统
游客可通过乡村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电话或旅行社预定行程。
⑷划拨经费专项促销
英国乡村旅游的专项促销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提高到2003年的500万英镑,法国由2000年的60万欧元提高到去年的600万欧元,德国则把这一数额由120万欧元,提高到360万欧元。与欧洲相比,我国农业旅游起步晚,农村经济发展、社会面貌还很落后,这是在短期内难以改观的,但在有些方面我们的沿海省份发展条件并不输于欧洲。总之,全国发展农业旅游的总体前景是好的,各地需进一步扬长补短,在提高乡村旅游综合“吸引力”上下功夫。⑴政府部门管理与行会加强自律同样重要
欧洲诸国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然而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一直在实施有效的管理,如法国政府部门对农场旅游的管理,德国政府对乡村旅游实行质量认证等。同时,行会自律也是保证乡村旅游质量的重要原因。目前,郑州市乡村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乡村旅游管理、行会自律的形式与内容等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应借鉴欧洲经验,尽快加以完善。⑵确定自己的发展重点与优势
欧洲多为小国,国与国之间相距很近,许多生活习惯和特点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国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政府部门也都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力求有别于他国。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德国则在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工作。特色优势使各国都可以形成主体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郑州市乡村旅游点众多,乡村旅游资源同质同构的较多。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汜水文化旅游区应确立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优势与特点,避免雷同。
⑶积极而稳步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篇7
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农园依托型、农田依托型、农村依托型三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乡村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在经济发达的都市郊区,本文主要选取北京民俗村与成都的农家乐两个地方作为代表进行阐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实现旅游模式的深入探究。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占据的比例为10%~25%。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进行旅游活动的开展,国外学者德诺伊研究显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于土地密切相关的旅游经济活动,其存在永久性的非尝试地域的旅游活动,其主要指在飞永久性的经济活动中,逐步提升与农业相关活动,其还明确指出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国外学者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认为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农村区域的旅游,并且反复强调乡村性是农村旅游的中心与独特的卖点,只有保持乡村的独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相关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替代性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乡村旅游的作用显得异常重要,而且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了更多的就业,从而减少人口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这种新的观念增进了乡村紧急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最终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改造与完善,其能够给城市人体验生活带了机会,提升其对乡村问题的认知。伴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其中包括了家庭、老年人,其追求不同体验的城市人,尤其是教育水平中等偏上者,包括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只有逐渐推进管理的本土化,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由于国内旅游需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在推进劳动力资源的转化过程中,其中国际旅游的贡献率加大。
二、乡村旅游的分类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古城中,只有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规制与扶持,才能推进乡村旅游作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效益,通过政府与非政府间的组织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将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者公益事业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分类:
(一)根据经济效益产生的主体,乡村旅游可以分为管制旅游和管理旅游。其中管制旅游主要指由政府机构带头管理;管理旅游主要指政府通过合适的手段进行监管。
(二)根据市场自由化的程度,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新自由市场与旧自由市场,其中新自由市场主要指通过政府干预对市场进行监管,提倡自由主义贸易;旧自由主义市场主要指在市场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市场进行核实的监管,推进自由贸易化。
(三)根据自由目标责任性,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责任主体旅游与非责任主体旅游,其中责任主体旅游可以将旅游的相关责任进行认定,指定其目标的准确性,其中非责任主体主要指在当前的环境分为中,可以鉴定旅游的责任性不强,不足以推动当前旅游经济的发展。营特色类型成都农家乐的特色类型包括: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
(四)根据旅游的相关内容,现在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果园型与景区旅社型,其中观光旅游主要指以书房村为代表,同时主要以以水蜜桃、枇杷、梨子为依托,发展春季关光,同时以观光为基础,推进其旅游业的发展,景区旅社型主要指以乡土景区进行观光,同时推动旅游活动的开展。
(五)以乡村旅游的呈现形式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花园客栈型与乡土农村型,通过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花园型为代表,推进生产组织的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推进农事体验型。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措施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般走第三条道路,其主要指通过政府再分配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方式整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整合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实行乡村旅游形式多元化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是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都可以采用。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在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中,原有的乡村旅游计划可以促进新的旅游业的发展。如奥地利的“农村假期”项目,意大利的的Toscana乡村节庆与Ecosert计划,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
(二)实行乡村旅游模型多样化
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只有不断推进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才能对其产生最大作用,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推进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推动旅游的发展进展,才能最大限度促进旅游业的灵活发展,其中包括一些乡村旅游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才能为模式的多元化提供方便。在成都农业发展模型中,只有推进农村、农活的发展,才能促进其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直接从业人员与间接从业人员,只有促进直接与间接的转换,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规范化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中西部乡村神农架红坪镇旅游城市化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84-02
1旅游城市化的概念
“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自这一概念提出之后,不少学者对我国旅游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旅游城市化这一概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黄震方认为“所谓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其核心是指旅游发展以城市化的模式展开”。王冬萍等对旅游城市化的定义是: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smart指出,乡村的优良环境和低成本建设使乡村旅游开发容易切入到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Kelly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使部分农民被“挤出”农业生产方式,进入旅游劳动力市场,成为“市民”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对“旅游城市化”这一概念的探讨,笔者认为,旅游城市化应是以旅游为主要推动力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并进而引发区域内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以及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在我国一些工业基础薄弱,但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均可尝试以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发展。
2研究区域概况
2.1红坪镇简况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是亚洲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一块绿色宝地,在华中、华南独一无二,在神农架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地处神农架林区中西部的红坪镇,位于松柏镇及木鱼镇两大中心镇的中点,北接长沙坝、东沟,南临沙包子、天坑,东连田家屋厂、凤凰岭,西望肖箕沟,地形狭长,镇区面积0.7平方公里,
2.2旅游城市化发展条件分析
位于神农架中西部的红坪镇,全镇以农业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其南连木鱼镇旅游开发区,北靠燕天生态旅游风景区,有着一肩挑两镇的重要地理位置。同时它也位于湖北省“十堰、神农架、宜昌”旅游经济带上,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镇内山清水秀、风光绮丽,素有“十里画廊”之称,加上集科研、考古、观赏于一体的“远古人类遗址”古犀牛洞群,使其在国内游客心目中享有盛誉。
2.2.1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红坪镇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辖区内有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及国家森林公园神农顶风景区、天燕风景区、红坪画廊,有远古人类遗址古犀牛洞景区、画廊谷景区,有中国南方唯一的神农架滑雪场等等。天燕风景区是神农架中部旅游之热点,有燕子垭、燕子洞、会仙桥、燕舞亭、刘享寨、天门垭等景点。神农顶风景区始建于1982年,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总面积105.7万亩,有小龙潭、金猴岭、风景垭、神农顶、板壁岩等景点。神农架滑雪场是应国家体育总局“北雪南展”的构想于2004年建成,是华中地区第一家规模最大、功能齐全、采用人工造雪和天然雪相结合的滑雪场,可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雪上娱乐活动。滑雪、滑圈、雪地摩托、羊拉爬犁、雪橇、雪地自行车等雪上项目丰富多彩,是冬季赏雪、滑雪、激情演绎林海雪原的最佳地。
2.2.2红坪镇的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目前,红坪镇的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红坪镇一是积极引进投资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先后共引进资金近2亿元,建成了红坪山庄、红坪酒店、画廊阁宾馆、灵犀宫、天凤山庄等一系列宾馆酒店。二是投资70多万元设计建造了红坪河堤、桥梁、栏杆。三是积极改造集镇街道上原有房屋,对街道进行24小时保洁。
3红坪镇旅游城市化实施路径
从旅游业发展的六要素考虑,提供良好的“食住行游购娱”条件,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建设特色小城镇,以旅游型城镇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1着重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与武当山道教文化游览区、三峡风景区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三大旅游景区。作为湖北省的旅游窗口,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有着自身发展和对外扩大湖北省旅游形象的重大责任,在自然山水风光占有很大比重的同时,旅游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也十分重要。由于红坪镇在神农架林区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又特殊,而将其定位为旅游接待镇,其特色化的城镇建设不仅对其自身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促进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镇区旅游接待能力、配套服务设施和城镇建设的景观都将对旅游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些方面完善了,才能使红坪镇的旅游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该镇的经济水平。
对于红坪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着力于发展庭院绿化和街道植树,发展城镇特色,搞好镇内各级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完善城镇道路、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下城的辐射、吸纳和服务功能。
3.2以旅游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红坪镇的支柱产业,但其农业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要实现乡村城市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要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旅游开发促进其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如无公害蔬菜工厂等,以保证农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突出其生态、旅游镇的主体努力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庄园农业、特色农业等,不断扩大农业的功能,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势、高效和特色农业,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社会服务水平。目前,可以采用“公司+农户”形式,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改变产品“原始上市”、生产“千家万户”、销售“提篮叫卖”式的状态,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把农业建成高值盈利的产业。
3.3以生态旅游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红坪镇作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接待镇,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道路。
3.3.1确定合理的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是在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旅游者数量,是由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社会环境容量、旅游经济环境容量和旅游感知容量中的某一或两个决定,决定生态环境容量的为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容量,取二者的最小值。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使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能长期维持。
3.3.2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对红坪镇进行全面的生态设计
将红坪镇建为生态旅游镇,其旅游设施应尽量选择在生态旅游场所的外围,服务设施应“因陋就简”,要采用天然原材料,因地制宜,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设施对景色的破坏,而且可节省费用增加商業可行性。在道路的修建上,要以自然地貌为基础,避免城市化道路设计。在旅游区内要尽量使用太阳能或电能为能源的交通工具,或者让游客以步代车。在红坪镇镇内要修建符合生态旅游要求的生态饭店、旅游农庄、民俗度假村等,要注意清洁生产,服务生态化,资源厉行节约,建立绿色企业文化。
4结论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的积极支持,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城市系统发展运行中已经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广阔的乡村地区,特别是工业产业发展滞后,而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应重视旅游业发展对该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08-19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2-17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12-29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论文11-11
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问题及开发对策10-19
发展乡村旅游06-10
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10-09
乡村旅游业扶贫模式05-16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08-26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