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品

2024-05-19

乡村旅游产品(精选12篇)

乡村旅游产品 篇1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人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4. 83岁。这意味着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已成为普遍现象。在老年人大多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身体情况下,劳动人口在尽孝与工作间难以平衡,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建国初期,我国物资极度匮乏,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生态资源严重浪费。盲目向自然索取资源的模式敲断了生物链,打破了生物网,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迫在眉睫。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可发挥调和作用,将三者从相对独立的问题转换为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形态。

1相关概念界定

1.1养老旅游

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1],既是一种精致的旅游方式,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指老年人离开其常住地跨越较大空间范围,在旅游地生活较长时间的特殊旅游形式[2]。由于旅游主体的特殊性,养老旅游具有季节性、怀旧性、 节奏慢、时间长等特征[3,4,5]。养老旅游不但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健康状况,也能减缓青壮年的养老压力,是老年人升华其兴趣爱好的大好时机,是养身养心的绿色通道,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新起点[6,7,8,9]。

1.2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体验乡村的风土、风物、 风俗、风景的一种旅游形式[10]。乡村旅游具有乡土风情浓郁、 乡民淳朴热情、乡间风貌各异、旅游资源多样等特征,乡村旅游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回归乡土自然,领略大好自然风光和乡村民俗风情,增长见识,放松身心。

1.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强调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吸引旅游者前往体验、观光、学习、思考的旅游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 “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和“负责任”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大内涵。生态旅游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天然旅游资源富足、景区可进入性较强、强调环境保护理念等特征。生态旅游能让游客在大自然里排忧解郁,怡然休闲,也能为游客( 尤其是青少年游客) 植入环保思想,间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1.4养老型乡村旅游地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指的是具有较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养老设施,生态环境好、地方文化浓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是养老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三者交集的旅游目的地。基于养老旅游的特征和庞大的主体基数,乡村是较理想的养老旅游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具有生态环境佳、历史沉淀厚、生活节奏慢、人们性格淳朴等特征,能为老年人提供较理想的田园生活[11,12]。此外,当异地老年人成为乡野田间的生活主体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因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造成旅游基础设施的闲置问题,带动乡村养老服务与设施的完善,提升乡村自然与人文水平,总体促进乡村的社会进步[6,13,14,15]。

2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1乡村是养老旅游的最美适宜地

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 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 9% 。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 87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 9%[16]。我国养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却困难重重[17]。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间经济水平差距甚远、异地医保报销受限,加之市场上养老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相关服务缺乏标准规范、专业人才短缺等原因,养老旅游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以生态环境优良的乡村为根据地的养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总量巨大的乡村面积为老年人休闲度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相对较低、弹性较大的生活成本能为绝大数老年群体所接受,在距居住城市较近的乡村进行养老旅游的老年群体医保报销较为方便。此外,乡野田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粗犷豪迈的文化底蕴、舒缓安逸的生活节奏皆有益老年人心情愉悦, 缓解郁结,弥补因子女或配偶不在身边的缺憾。

2.2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最佳参与者

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家乐数量约170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10. 6万个,全年接待游客约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3000多万农民直接受惠[18],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然而,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之际,其发展诟病正蚕食着我国的锦绣乡村。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乡村民俗逐渐变得功利世俗,乡野原真日渐淡薄,乡村生态遭到破坏,城乡界线变得模糊; 加之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尚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村民的相关知识、能力尚待提高,产业集群意识尚未成熟,良性营销尚未形成,长此以往,现在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就只能昙花一现。

老年人能带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以生态意识较强的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乡村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首先, 经历了世间浮华之后,老年人返璞的心态强烈,无论是村民还是民俗,唯有保持本真才有市场。其次,现阶段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基本都是中国生态环境从优至劣的目击者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环境保护的教育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和环境污染的战斗者。第三,当乡村成为较稳定的养老旅游目的地后,家庭、社会及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牵挂都极有可能加速乡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2.3乡村养老是生态旅游的最强推动力

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特征理解不到位以及简单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进行往往对当地自然生态和原有周边社区带来伤害。在意识到“生态旅游”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后,市场上出现了“处处生态游,人人负离子”的局面,泛化现象严重,原本的金字招牌也逐渐黯然[20]。 “生态旅游”不生态的行为既违背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初衷,也辜负了人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命。

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欣赏自然、感受生态、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以乡村为根据地,以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生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存问题。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区别就是对自然的开发较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视野都是老年人的心之所向。当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养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可逐步转型成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受旅游驱使而浮躁的乡村也将缓慢下来,重新沉淀,回归诗画田园。

3三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 1三者的内在关联紧密

有“逃离”和“反哺”本质: 生态旅游是后工业时代驱动下恶劣生态环境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便是人类对“绿”和 “美”的向往,既是人类逃离环境问题的行为,也是反哺环境的行为。乡村旅游是城市污染驱动下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干净”和“淳朴”的向往,既是人们逃离冰冷城市的行为,又是反哺自然的行为。养老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舒活、乐活”和“旧生活”的向往,既是老年人逃离“四角天空”的行为,又是反哺记忆的行为。

有“康体”和“教育”的功能: 三种旅游的目的地都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怡人的地方,能舒缓人们紧张浮躁的情绪,洗涤身心。此外,生态旅游能引导人们爱护环境、守护生态、保护社区等。乡村旅游具有启蒙思想、让人忆苦思甜等功能。养老旅游让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较多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升华人生内涵。老年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也将对其子孙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3.2三者均为旅游发展大势

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一大潮流: 生态旅游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带着返璞复古的清香,很快便家喻户晓,成为趋势。1983年,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旅游成为旅游领域对国家战略的最好回应。 在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返璞归真,怡然自得”、“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的生态理念越来越为游客所推崇,国家旅游管理部门也突显了这一热点,将1999年和2009年的国家旅游主题分别定为“生态环境游”和“中国生态旅游年”。

乡村旅游是国内旅游的一大热点: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开。我国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许多乡村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2006年和2007年,我国旅游主题分别为 “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国内成为旅游热点,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极。

养老旅游是未来旅游的一大趋势: 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孝、是善、是感恩,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父母与子女间的联接十分紧密,子女成家后与一方父母合居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随着老年人的观念转变,旅游养老成为养老的一种新选择,且为大众所接受。此外,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为养老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养老旅游是新时代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选择之一,是现代青壮年向往的晚年生活模式之一,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

3.3三者融合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乡村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适宜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从时间概念来看,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都属于“慢旅游”,体验自然复古的慢生活。从空间概念来看,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大旅游”,游客的旅游体验多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是天与人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 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群体之一,乡村也是养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我国乡村面积辽阔,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两者在空间上恰好能匹配。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怀旧和求美。国内现阶段的老人大多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家乡”、“故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融合,是人与地的融合。

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 养老旅游的活动主体大多处在生命历程后端及末端,对人生、生命有着诸多感悟,也易由此生悲。 然而,当老年人回到自然,看到自然界缤纷艳丽的生命,看到花落花开、蜉蝣生死、落叶归根的现象,对人生和生命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或是感恩,或是豁然。另一方面,相较于青壮年游客,老年游客较为平和、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

4养老型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对策

政府引导,构建医疗体系: 相对于城市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基础建设较薄弱,“看病难”是困扰乡村居民多年的问题。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导, 加大力度丰盈乡村医疗力量,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资质、有名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加入,形成较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解决乡村“看病难”问题。此外,还应适当放宽政策,灵活处理异地医保报销,为在乡村旅游的大量老年游客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部门联动,加强区间合作: 许多旅游资源并不处在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划内,当旅游资源跨乡跨县,甚至跨市跨省分布时, 常常引起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对景区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灭顶之灾。广义看,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共同分享和爱护。有关行政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 应着眼大局,以旅游资源的良性发展和追求长远效益为目标, 求同存异,共同商讨相关事宜,形成区间合力,创造多赢。

集思广益,优化顶层设计: 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将“百姓富,生态美”与“田园风光好,养老趣味多”相结合,以打造一批以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为目标,以专业力量为主体,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单位的选择、设计成果的评审以及后续的指导等,都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团体、利益相关者代表团体及其他自愿者代表团体共同商议,确保设计科学有效、操作性强。

吸引民资,培育产业体系: 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要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顶层设计之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资注入,增强活力,引导形成覆盖全国的养老旅游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中国山水人文特色的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品牌。政府部门需扶持民间力量,减少行政阻碍,协助区域间交流发展,尊重市场机制,减少干预。

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以乡村为实体载体,养老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将在乡村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在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时,必须要以突出乡村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挖掘乡村本土文化, 设计符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生态需求和乡村需求的旅游产品。 在单体层面,要做到各乡有特色,各村不雷同,减少彼此冲突; 在整体层面,要形成以乡村为单位的连续的文化带,系统整合资源,形成连贯,带动各地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主体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老年游客,除游客口碑影响力较大外,游客本身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的弹性较大,不当的服务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经营管理时,必须秉持着“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为老年游客们提供舒适周到的服务。

细分市场,实施分类营销: 针对老年游客及其子孙后代,要有的放矢,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微博、微信、贴吧等渠道宣传推广,坚持传统营销与现代营销相结合; 针对单个乡村和整个产业,既要突出品质好、口碑好的部分乡村,也要充分利用文化带带动名气较小的乡村,坚持单项营销和集体营销相结合; 针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游客,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区别对待,坚持本土化营销与国际化营销相结合。

乡村旅游产品 篇2

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方式与消费者实现交流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中,从而使产品或服务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人们花费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旅游,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也是人们出游的最基本要求。

娱乐营销要求企业巧妙地把销售寓于娱乐这一无形载体中,通过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收获他们的注意和青睐,达到刺激游客重复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购买的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组合基础之上的一次旅游经历,每个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是一次愉悦的、难忘的、持久的旅游经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一次枯燥乏味的体验付费,所以对旅游业而言,娱乐营销策略显得至观重要。

乡村旅游企业应该将娱乐营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体验营销过程的始终,在顾客旅游的经历中适时适景地加入娱乐体验,使旅游经历变得趣味欢快,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娱乐体验是所有旅游体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普遍的一种体验形态,它以感官为基础,使游客产生愉悦、兴奋、满足、审美等享受。中国移动的细分品牌一一“动感地带”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的目标顾客群非常明确。

把情感定位在“我的地盘听我的”,迎合目标顾客情感上的需要一一自立、自主,让周杰伦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来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一一酷、有个性、有才华,借助各种互动活动,以及相互关联的增值服务,使“动感地带”迅速开阔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一首歌》是央视最权威和最著名的音乐品牌,以制作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公益性演唱会为主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同一首歌》每次在不同城市的举行时都人山人海,因为它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都想重复的体验一一回忆当年的情境,思索当年的情事,体验当年的情怀,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对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

御鑫造园http:///

分人和周末工薪阶层,可以通过提供有纪念意义和独特特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寓销售于娱乐中,融合销售娱乐于一体,使购买活能经常留恋忘返。

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它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旅游产品特点是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这一点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质上是旅游企业员工和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过程的成败。

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争取更多的目标顾客,提升顾客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负面的情感,即使是在某个被忽略的细小环节出现一点细微差错,形成负面情感,都有可能使顾客对企业、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打折扣,破坏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从而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雕牌洗涤系列产品正是凭借多年来持续感人的情感营销策略,抓住了顾客心理,赢得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它那稍带稚气孩童孩子帮妈妈洗衣服,还有学妈妈的孝行也为妈妈端水洗脚的广告,感人肺腑,御鑫造园http:///

深深地触动了观众心中那最脆弱、最敏感、最神圣的情感,那就是家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给人强烈的震撼。

新西兰的牧场主在开办牧场之旅的过程中,为口本办公室女性推出“认养小羊羔”的活动,由她们出钱认养刚出生的羊羔并为小羊羔取的名字,主人回国后每月会收到关于小绵羊成长情况,小绵羊第一次剪下的羊毛会精工编织成一件羊毛衫回馈主人,这种情感营销将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延伸为口后相当长时期的情感维系,并通过领养者在办公室里定期收信和最后收到毛衣的方式向其他人口传推广。

因此,该项目深受性格细敏、多愁善感的口本女性欢迎。新西兰牧场主给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的启发是,通过新奇构思和组织新颖有趣、互动沟通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购买活动,避免游客简单化地购买到纪念品,同样可以带给游客更丰富、更深刻、更难忘的旅游体验。

乡村旅游产品 篇3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到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项目(13-ZZ-JG-11)资助。

【摘要】为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经营水平,转变乡村旅游产业资源依赖的粗放型经营模式,重视乡村旅游产品价值创造成为实现转型解决目前问题的突破口,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指出旅游者进行产品消费的层次性和驱动动因。从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消费的整体体验出发,归纳了乡村旅游产品顾客价值创造的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顾客价值;产品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3.002

自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以来,各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扶植乡村旅游的发展,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实施方案中提出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趋合理,再加上人们旅游消费个性化需求强烈,乡村旅游成为旅游经济新的亮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正面临着产业转型的时机。但乡村旅游资源依赖性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精耕细作式满足旅游个性化需求的市场主导型经营模式转变还存在难以突破的困境,诸如盲目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资源严重浪费和保护不足;经营产品单一,价格战四起,经济效益下降;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普遍较低等。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很多,但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还要回归本源。

企业利用资源整合手段创造出可以用来交换的价值,而价值凝结在产品上,如何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乡村旅游也不例外。行业是由各类企业组成的,宁高宁认为,企业所有保证盈利的策略中结果性的、目的性的,与你要服务客户接触最直接、影响最大的,也是企业经营规律中最稳定和不断被重复验证的就是企业的产品,其实产品也是企业管理的所有复杂冗长环节全部为之努力的部分[1]。如何能不断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是服务行业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乡村旅游经过自发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之后,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大踏步前进,必须转变思路,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的开发和经营,这意味着乡村旅游要瞄准市场变化,不断创造需求,增加产品价值满足需求,实现交换和利润的增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一般集中在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如Blaine and Golan(1993)、Dernoi(1991)、Fleischer & Pizam(1997)、Page & Getz(1997)、Ady Milman(1998)。英国Richard Sharpley(2001)认为缺少支持、经营者缺乏训练、基础设施薄弱、旅游资源匮乏、营销水平低下等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障碍。导致乡村旅游开发失败的原因在于构思拙劣或计划不足,缺乏专业机构的指导常常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严重等。

国内关于乡村旅游价值创造的研究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旅游价值,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建议,如冯淑华和方志远对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分析[2]、韩卢敏研究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3],王琼英、唐代剑从产品视角进行顾客价值创造从而为乡村旅游产品经营提供借鉴的研究多涉及到产品的一部分功能[4],方百寿等对土特产品旅游开发策略探讨[5], 李兵对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探析[6]。因此本文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尚属首次。

二、乡村旅游产品顾客价值创造的驱动机理

(一)乡村旅游需要是顾客价值创造的内在动因

顾客是否会与购买企业产品,关键在于交换获得的东西是否有价值。而人们为什么认为某个东西有价值,原因在于这个东西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需要是指个体在生存过程中对既缺乏又渴望得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为了消除心理紧张状态,人们愿意通过交换来获得愉悦和放松,这样消费动机就产生了。从这一角度上来讲,乡村旅游产品就是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形成的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乡村旅游消费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需求,或为享受美食以满足生理需要,或为品尝绿色生态食品满足安全的需要,或为乡村的淳朴和热情,结交相同爱好的朋友以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或为拍一张照片发布在网络上以证明曾经到此一游的虚荣心以满足被尊重的需要,或为自身的喜好和价值观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各个层次需要互相依赖,彼此重叠,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满足都有助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二)乡村旅游顾客价值蕴含在全部消费体验中

乡村旅游产品是旅游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消费者凭借它获得满足和身心健康。产品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交换的指向,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消费者在交换双方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掌握着交换是否能够进行的决定权。因此,经营者要完成交换,需要通过消费者的眼光来看待产品中蕴含的价值,考虑是产品中的什么因素驱使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解剖”产品,必须考察消费者整个购买和消费过程,由此产生了产品整体概念。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概念可以概括为人们通过购买行为在乡村旅游消费中能够满足某些需要的事务的总和,既包括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通常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产品核心层次,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因而在产品整体概念中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有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乡村旅游产品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体验产品,是消费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金钱、精力和体力而换取的一次经历。消费者之所以选择乡村旅游,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从乡村旅游中可以获得别的旅游形式无法获取的体验,这是乡村旅游产品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产品具有吸引力的基础。如何增加旅游消费者在乡村旅游中的体验是增加乡村旅游产品价值的基本途径。

第二个层次是有形产品层次。是指消费者据以判断产品核心利益的实体和形象,包括质量、品牌、宣传手册等。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消费者在购买了乡村旅游产品之后,即使不满意也无法退还,加上旅游消费属于高消费范畴,这些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风险。如何消除消费者的购买顾虑,将无形的产品有形化和可感知化,是经营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消费者入住乡村宾馆,干净卫生是他们最基本的需要,怎样让消费者知道经营者提供的住宿是干净舒适的,仅靠宣传显然让人难以相信,经营者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让消费者看到或感觉到。比如,卫生洁具要注明“已消毒”会让消费者感觉有点好感,消费者就会有所放心。床单是洁白的而不是农村家用的粗布花床单或被罩,让人感觉很卫生。餐厅消毒柜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且电源是开通的,从消毒柜里拿出的碗筷是温热的,让人感觉餐具是消毒过的。经营者通过便条和告知的形式,白床单和消毒柜把抽象的服务具体化且形象化,消费者在这里住宿吃饭就会放心,不然消费者就可能拒绝消费或留下遗憾。

第三个层次是附加产品层次,消费者能够从产品购买与消费中获得的其他利益。如为消费者旅游提供信贷、产品品质保证、旅游咨询、赠品、售后服务等,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展开和用户要求不断提高,附加产品越来越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手段,服务业是竞争性比较强的行业,技术门槛低,资金门槛低,所以当一家服务业创新一种新产品而吸引消费者时,其他企业很容易就模仿过去。继而所有企业提供的产品都大同小异,变得雷同化。对于高度雷同化的产品,有形产品层次和附加产品层次的竞争就成为竞争的焦点,这点对服务业尤为重要。

三、乡村旅游顾客价值创造策略

(一)乡村旅游体验是为消费者创造的核心价值

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经验的提供,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需求,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消费者更乐于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消费过程更感性化和个性化,越来越重视在购买旅游产品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求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1.感官式体验。在各种感官刺激中,视觉是最主要的体验。乡村旅游景观和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在颜色搭配和形状上力求独具一格,又相互配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如乡村旅馆的颜色和建筑风格要协调一致,其他的辅助设施建设如购物商店、休憩设备、洗手间等无论从名称到建筑风格都要服从景区的文化主题,与主建筑单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主题又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7]。又比如,乡村的种植景观和一年四季各类花草果蔬的色彩变化搭配,也要注意带给旅游者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此外还要杜绝诸如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厕所卫生差等“视觉污染”。除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也是感官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涧潺潺的流水声、乡村特有的鸡鸣声、浓郁的花香、甘美的果实、取之自然的建筑材质等等都会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各种感官刺激有效整合有助于旅游者形成难忘的旅游体验。

2.情感式体验。经营者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消费者的需求,牵住消费者的情感,扣住消费者的心,向消费者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放松身心、回归自然、享受亲情天伦、追忆怀旧等成为人们向往乡村旅游的因素,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情感体验,使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环境当中。比如保持古色古香的村落,引起消费者对遥远年代的回忆;为家庭享受亲情快乐准备的家庭套餐,全家齐动手,亲自采摘蔬菜准备一顿美餐;为情侣们彰显个性而准备的战争婚纱拍摄场景等等。

3.思考式体验。思考式体验是以创意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惊奇、兴趣和对问题的统一或各异的思考,通过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如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游览体验,观摩学习,自主探究,使游客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并由此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台湾的乡村旅游大多数成为中小学生校外学习基地,当地政府采取行政立法的形式,促使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农村,在实地了解大自然知识。

4.互动式体验。互动式体验是通过创造条件,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增加顾客对产品的接触点,使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想象力、抱负。由此,消费者可以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而不是传统地接受企业千篇一律的固化服务。通过角色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经营者通过乡村旅游产品设计,营造消费者能参与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农耕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如把易于体验的部分布局成采摘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的产品区,以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过程[8],为已经远离乡村生活的消费者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宁静的乡村和淳朴民风的机会,从而获得短暂的放松和安宁。

(二)创造消费者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竞争对手的不断模仿,不同乡村旅游的产品在核心价值创造上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过前期的产品,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随着旅游消费的成熟,对产品的非核心价值越来越重视,甚至超过对产品核心价值本身的关注。如消费者参加乡村旅游不仅是为了获得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还因为它是一种时尚生活的象征或由品牌溢价带来的心理满足感。乡村旅游经营者应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产品创造,摆脱传统产品概念的束缚,未来乡村旅游竞争的获胜者将不仅懂得如何增强旅游体验,还会从产品质量档次、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赢得竞争优势。

1.把脉消费需求提高满足程度。质量是消费者对产品满足其需求程度的评价,消费者使用产品,总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到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经营者管理产品的质量,应把消费者对产品有共同需求的部分应尽量标准化和规范化,如对卫生和服务程序的要求,需要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做法。山东省旅游局运作的全省好客人家农家乐星级评定,有助于规范乡村旅游质量标准。通过山东省旅游局对乡村旅游质量标准的市场宣传,消费者已经把是否悬挂“好客人家示范点”牌子作为消费取舍的标准。而对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部分作为产品特色来经营。

2.创造产品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品牌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产品或企业特色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投射,这种特色不是企业自封的,而是消费者打心里认可的一种特色。针对某一品牌,消费者就认为这个牌子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不一样,它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有了品牌,消费者就很容易作出选择。没有品牌时,消费者认为所有的产品都一样,就会选择最便宜的。这样,经营者就不得不打价格战。旅游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一致性的特点,需要消费者前来生产地进行消费,在未消费之前,消费者已经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为了降低成本,消费者会选择知名度或品牌美誉度比较高的产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某些景点扎堆的原因。特别在节假日,某些景点人满为患,而另一些景点泠泠清清,呈现冰火两重天。所以,旅游产品比起有形产品,品牌和知名度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更大,乡村旅游产品也符合这一规律。

3.设计产品“包装”重视形象宣传。宣传手册和其他的宣传材料犹如乡村旅游产品的包装,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的特点,无法拿出来向异地的消费者展示,只能利用宣传手册之类的宣传资料展示给消费者。展示的内容和设计风格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

(三)创造产品附加价值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手段

乡村旅游属于服务业的一部分,消费者在消费乡村旅游产品时对细节比较敏感,细节就构成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对于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很多地方的做法大同小异,提供服务的内容也差不多,只是某些细节做得不一样,这些细节让消费者产生不同的消费感受,让客人感觉自己是受人信赖的,增加就餐的愉悦度和轻松感。

1.提供信贷扩大销售机会。经营者如能与金融机构合作,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或先消费后付费的服务,就会刺激一些目前有强烈出游愿望但又囊中羞涩游客的出游动机,也会帮助暂时缺少流动资金而耽误出游的消费者。这种服务方式在旅游业正悄然兴起,如:中信银行与艺龙旅行网合作的艺龙旅行信用卡,可免费获得意外保险,如果从固定网址预订酒店也可享受10%的回馈;中国银行与携程旅行网推出的中银携程信用卡,既可预订携程的各种产品,还可以在中国银行全国8000多家优惠商户享受不同程度的折扣及服务;在国外最常用的旅游信用卡是世界通用的美元卡,只要持有一张美元卡就基本适用于境外所有国家的刷卡消费和预借现金,而且年费也比较便宜。有些银行为消费者结算方便考虑,推出了欧元卡和日元卡等业务。

2.提供产品品质保证打消消费顾虑。由于乡村旅游本身的特点,属于无形性产品看不见摸不着,服务设施比较简陋,公共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如垃圾处理站等,服务人员都是农民,人们脑海里对中国农民的形象已经固化。消费者对乡村旅游总怀有顾虑,经营者应考虑如何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供产品品质保障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服务承诺有助于增强消费者消费的信心,化解旅游业的信任危机。

3.开展旅游咨询方便信息获取。乡村旅游一般地处偏僻,隐藏在深山中,这既是乡村旅游的优势,也是乡村旅游的劣势。地处偏僻不容易“遭受现代文明的侵蚀”,保留了原生态纯自然的景观,为人们放松身心,远离喧嚣,亲近大自然提供了绝佳的去处。但地处偏僻使得交通不便,如何到达和保证安全成为让人们头痛的问题。如果消费者很容易找到和获得有关乡村旅游的信息,人们的出行就会变得简单。旅游信息越详细,让消费者心中有数,旅游就很容易成行。

4.完善售后服务完整消费体验。消费者乡村旅游活动结束,经营者也赚取了利润,但消费者的体验还没有结束,经营者仍需要继续经营。乡村旅游的售后服务之一是可以建立一个某某乡村旅游VIP俱乐部,吸纳对乡村旅游具有特色贡献的游客,如某名人或明星、具有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游客、多次重游的游客等为会员,发放会员卡。VIP会员不仅享受价格优惠,还享受乡村旅游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会员拥有会员卡还可以转借亲戚、朋友、家人使用,这样不仅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魅力,还可以挖掘新的顾客。

四、结束语

创造产品价值、提高营销水平是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经营转型的必备条件,从顾客购买完整体验过程分析乡村旅游产品的本质和消费形成的驱动因素,寻找乡村旅游产业经营之道,促进产业升级。未来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不再是天然资源的较量,而是整体经营水平的竞争。本文完整地论述了乡村旅游产品顾客价值创造的整个体系,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整体经营提供了指导建议。但在每一项顾客价值创造要素上的分析尚显粗糙,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

参考文献

[1]宁高宁.企业长期不在利润区对社会也是伤害,绿公司[N],2012年11月06日.

[2]冯淑华、方志远.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江西社会科学[J],2004年12期,230-234.

[3]韩卢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和价值取向,滁州学院学报[J],2011年01期,61-62.

[4]王琼英、唐代剑.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价值再造,农业经济问题[J],2012年11期,66-69.

[5]方百寿、张芳芳、侯跃栓.土特产品旅游开发策略探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01期,1-4.

[6]李兵.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探析,江苏商论[J],2008年07期,75-77.

[7]盛晓兰.苏州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苏州旺山生态园为例,苏州大学学位论文[D],2010年,36-40.

[8]甘智文,杨主泉,伍朝辉.乡村旅游体验营销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3年08期,86-88.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r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transformation extensive management pattern of tourism industry, it is the effective solution of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reforming breach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rural tourism produc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rural tourism products to create value on based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consumption of rural tourism products. The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rural tourism products of customer value creat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乡村旅游产品 篇4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环境及其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与乡村意象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的一种旅游方式与经济开发活动。根据旅游活动所处的地理位置,乡村旅游可分为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三个主要类型。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旅游目的地位于城市周边,依托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发展起来的,车程2小时以内的乡村旅游活动。城市郊区是城郊型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城市环境与功能向农村转换、过渡的地带。地理学界也称其为环城休憩带、城市边缘带等。本文探讨的对象是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特点

(一)产品缺乏系统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多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初期由于缺乏科学调查和系统规划,很多项目跟风上马,乡村景点开发密度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之资金投人较少,形式单一,直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各个乡村之间的替代性竞争非常激烈。

(二)旅游产品单一,可参与性不强

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整个经历。包括旅游设施与服务等多种元素,同时要求旅游产品表现出一种组合产品的特征。城郊型乡村旅游的产品设置比较单一,多为被动的观光或脱离乡村环境的娱乐活动,而在强调游客参与度,提升旅游体验的今天,产品的重新设置、组合,增强其参与性和互动势在必行。

(三)产品功能定位不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以观光为主,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含量,对能反映乡村内涵以及提供差异化产品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底蕴和氛围。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产品千篇一律,可替代性强。

(四)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人才缺乏

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制约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郊乡村作为短途游憩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在配套设施和服务等方面与成熟景区仍有较大差距。乡村道路、环境、住宿、供电、供水等硬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农家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有待改善。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本地居民,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教育和相关培训,服务质量不高。

三、什邡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什邡市又名雍城,古为方国,蜀中名城,位于德阳市西南部,距德阳市20公里,南距成都市50余公里,以其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但什邡由于长期受限于什邡优先发展工业实体经济思路的影响,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什邡受灾严重,虽然各方面遭受重创,但正如“破窗理论”,危机也带来了生机。震后北京对口援建什邡,旅游业得到了合理的重视,依托“穿心店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展示园”的带动,什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什邡乡村旅游的布局由沿山片区和平坝两部分构成,主要的特色乡村有:峡马口、钟鼎寺、渔江村、红豆村、马祖村和箭台村。虽然各个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独树一帜,核心吸引力不尽相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周边县市同类型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旅游产品粗糙,同质化现象严重,核心吸引力缺乏竞争性

成都周边乡村是全国率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之一,产品规模、质量已先声夺人。什邡乡村旅游起步晚,产品设置与其他同类型景区相较辨识度低,缺乏竞争力。

(二)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仅依靠以吃农家菜,提供棋牌娱乐为主的低层次服务,没有充分挖掘景区核心吸引力,形成与风景区互动的产品,旅游经济收益不高。

(三)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游客参与度不高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什邡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设置缺乏新意,多以被动参观式地感受田园风光为主,几乎没有游客的主动参与,也不能有效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受。

四、对策分析

(一)承袭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内涵,营造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氛围

什邡的乡村旅游产品应努力营造度假型景区的氛围。灾后重建的新农村建设使得马祖、红豆、渔江、箭台等村落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家庭式旅游接待初具规模。通溪河林场和钟鼎寺景点的康乐度假接待本有较好的基础,目前正在营建峡马口片区度假屋,以及山林康乐健身步行道完善了度假景区的基础设施。

(二)丰富活动菜单,提高游客参与度

为使景区、景点形成特色,以某种原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对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丰富产品结构和密度。一定地域空间上旅游资源密度越大,旅游者在单位时间内能浏览的景点就越多,对旅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开发的价值就越高。因此,整合相关资源,丰富景点、景区资源密度,以增加观赏的时量度和吸引力。资源整合应把握适度原则,策划的旅游产品必须与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力。

什邡乡村旅游产品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层次,充分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乡村旅游的产品恰当设置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天性。目前渔江村的采摘葡萄、向日葵等活动确定了游客的互动,在此思路上,设置的项目不仅可以采摘还可以加工,或者认领,定期参与劳动等。这样看不仅是旅游项目的要求,其实更是对相关产业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更能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引发乘数效应,扩大就业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乡村综合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社区多元化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对重构经济社会系统具有特殊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整合产品形象,打造强势品牌

根据简·玛尔斯的理论,应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整体营销策略中。什邡发展旅游一方面是要加强景区的定位,另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良好的公关以及介入可以有效的传播信息,联络与受众的感情,进而改变旅游者的态度,最后引起行动。

什邡乡村旅游的“原生形象”几乎为空白,通过旅游地的促销、广告、公关活动等有助于旅游者形成该地的“诱导形象”。目前什邡各个特色乡村的核心吸引力不尽相同,例如红豆村的千年红豆树,马祖村的马祖文化,箭台村的观光农业等。但由于缺乏营销平台,影响非常有限。我们需要理顺产品形象,由政府牵线,找准什邡乡村旅游的定位,共同打造什邡乡村旅游的品牌,有效区别于周边县市的乡村旅游,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

此外,什邡的节事活动,“文化搭台旅游唱”的戏马祖庙会也是重要的宣传窗口,可以很好的为什邡旅游业的发展“造势”。节事活动使得旅游地变得生机勃勃,营造与平常迥异而浓厚的旅游氛围,同时又能作为很好的催化剂促进旅游地将各种要素组织和发展,甚至旅游节事本身就是旅游地形象的塑造者,举办大型的旅游活动和盛事就是形象塑造的过程。渔江村的“葵花节”也是很好的尝试。

(四)提高服务意识,做好危机管理

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但搞好乡村旅游并不单靠农耕细作,经营者因文化高低而导致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旅游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现在绝大部分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靠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居民自主的松散管理来主导现代旅游管理。因此为进一步实现旅游产品的规范化,提高游客的游历感受,应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同时由于什邡遭受“5·12”地震重创,目前仍处于地质灾害多发期,在产品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做好应急预案,保证游客安全。

(五)挖掘文化内涵,做好文化保护

旅游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对乡村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改变了乡村的景观和文化特性,其结果最终导致乡村经济利益的丧失。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同时,必须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否则乡村文化会被异化和削弱而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绿维创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 篇5

5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

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从活动的多样性、发展形成过程、开发形式等不同分类方法出发,乡村旅游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本专题根据业内的一些研究以及绿维创景制作项目中的经验,从游客的角度,依据乡村旅游活动类型将乡村旅游分为如下七个类型。

一、观光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观光型乡村旅游以良田、特色蔬菜、花卉苗木、乡村农舍、溪流河岸、园艺场地、绿化地带、产业化农业园区、特种养殖业基地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主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原始美、天然美,在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中

二、休闲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休闲型乡村旅游以乡村风景为背景,以静宁、松散的乡村氛围为依托,提供棋牌、歌舞、观光采风等休闲娱乐活动服务。也有人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器皿工具、房屋建筑、屋内陈设、饮食、服饰、礼仪、节庆活动、婚恋习俗以及民族歌舞和语言等方面的传统特色纳入休闲型乡村旅游中。

三、度假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度假型乡村旅游利用乡村“蓝色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游客乘着习习凉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泉水韵律、望着流星明月,感受“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乡间散步、爬山、滑雪、骑马、划船、漂流等乡村度假健身、娱乐活动也属于这一类型。

四、体验型(参与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体验型(参与型)乡村旅游主要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相结合,通过参与民俗活动、种花栽树、修剪花草、除草施肥、挖地种菜、采摘瓜果蔬菜、捕鱼捞虾、放养动物、水磨磨米面、水车灌溉、石臼舂米、学做乡村风味小吃、木机织布、手工刺绣、简单农具制作、陶制品制作等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淡雅,体验耕种收获的喜悦,是一种“房归你住,田归你种,牛归你放,鱼归你养,帮你山野安个家”的整体体验方式。还包括花卉食品、花粉食品、野生植物食品、水果食品、特色风味小吃、珍稀禽畜水产佳肴等乡村丰富的土特产品尝。

五、求知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求知型乡村旅游一方面以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为对象,普及农业、农科知识,使他们了解乡村的民风与民俗,如广州市郊和番禺一带的科技农场,沈阳新市民的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它们或是企业投资建成,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或是教育系统自行投资建设,作为中小学生农业和自然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以特殊兴趣的人为对象,以考察研究先进农业、特色农业或农业文化、学习农业技艺为主,通过农村留学、参观考察、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文化考察、特色农业考察、农业技术培训、花木栽培装饰培

六、购物型乡村旅游

根据研究,购物型乡村旅游是以洁净新鲜的特色蔬菜瓜果、稀有的珍稀禽畜和名贵水产、美丽花卉、别致的盆景、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古朴雅致的农民书画、设计独特的旅游纪念品为资源而开展的旅游活动。

七、综合型乡村旅游

是指将上述几类乡村旅游集中于一体的旅游产品。

(有关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策划、规划设计的更多研究,详见)或拨400-068-8099咨询热线在线进行咨询。

乡村旅游 篇6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未来5-10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这个核心主题,是一个火车头,成为带动内需的主要动力。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建设旅游型城镇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类型之一。

有研究指出,从日本、韩国转型的经验来看,从高速增长期步入中速增长期后,所有新增就业均来源于服务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当物质产品消费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服务将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在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量的基本民生服务需求由于体制改革滞后而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种种迹象表明,服务业将成为次高速增长阶段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朝阳产业。

1、乡村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增长点

乡村旅游消费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比例越来越大的消费蛋糕。我们所说的旅游消费,不仅仅是游客在传统观光休闲度假过程中的直接消费支出,还包括农产品、艺术品、收藏品、文化纪念品等购物消费,文化体验、娱乐活动、运动康体、养生理疗、养老服务、会展培训、祈福修学等服务消费。人们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超越旅行的复合消费方式。旅游经济的本质,是以“游客搬运”为前提,形成游客在异地规模消费,从而实现“消费搬运”的效应。将“市场”,而不是“产品”进行搬运,这是旅游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根本,也带来了诸多其他产业无法实现的效应:(1)游客消费,形成了餐饮、住宿、游乐、购物、会议、养生、运动等综合性、多样化的终端消费经济链;(2)在旅游消费拉动下,本地特色产品及产业(比如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历史民俗民族文化产品等)延伸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旅游带动的产品产业链,并逐步聚集形成产业集群;(3)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环境美化、保护区域环境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品牌提升、建设精神文明等这些旅游带来的既得利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中最强调的新内涵:(4)旅游形成了消费聚集和产业聚集,带动土地升值、延伸商业房地产及休闲度假房地产等高利润项目,为城镇化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成为城镇化的直接动力。由此可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

2、乡村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的独特创新点

乡村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建设区别工业化引导的城镇化,是一种消费产业带动即内需型产业带动的城镇化。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解决了农民的身份问题。它是以旅游搬运为前提,游客聚集为基础,游客消费为支撑延伸出来的一种城镇化。由于游客聚集形成了消费聚集,促使旅游区农民工转化成服务人员或者是农业兼服务业、农业兼加工业人员等多重产业身份的转型及收益能力提高。

其次,是无污染的城镇化,从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以工业依托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水平的快速提升,环境基础损耗或被占用程度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以重工业为依托的城镇化已经需要付出极大的环境成本,很难再成为未来城镇化的高效动力。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海南视察时提出:旅游业是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四大优势的产业。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生态环境。

再次,是就地城镇化。旅游景区一般在乡村,它的集散不一定直接依托于城市核心,有的依托于中心城镇,有的依托于小城镇,有的依托于村落。因此,在什么地方进行聚集和集散,那个地方就形成人群聚集、消费聚集、服务聚集,农民身份转换成高收益非农业人员。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下人员的聚集,从而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等六类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了产业依托的城镇化基础,加上旅游服务设施的需求和消费的集中化,形成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及社会体系完善等等,由此形成了就地城镇化。

3、乡村旅游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推广模式

3.1、商业带动型

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商铺与居住社区融合,通过就地、就村、就社区来解决农民就业、农村产业、农业发展等问题。在规划布局上,以农家的核心广场、农民的民俗广场为中心,形成民居的商街结构;在业态分布上,以休闲商铺为主,在主干道构建旅游商街;在特色打造上,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工艺、传统饮食,同时结合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构建旅游活动,形成新型农村社区的吸引力。

3.2、农业休闲型

以农业观光、特色农业休闲为核心引爆点,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并结合本地的文化脉络,打造一系列农业和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休闲产品、文化娱乐和体验产品,另外重点打造休闲地产和旅游商业地产。

3.3、文化主导型

依托当地文化和民俗,塑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相关的文化体验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卖点,注重保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文化主导型的案例较多,如北京的高碑店村、禹州市花石乡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等。

3.4、创意产业型

把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打造各种专业村,如书画村、影视基地、曲艺村等,并且依托这一产业,进行上下产业链的深度打造,形成自身的核心吸引点。另外,发展相关休闲业态。以北京宋庄小堡村(画家村)为典型代表。

3.5、景区依托型

乡村旅游产品 篇7

关键词:县域,乡村旅游,空间布局,蒙自县

1 引言

2006年, 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 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的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加重。乡村由于形成机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资源的不同, 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 成为城市人向往的去处。很多城市人利用周末闲暇到周边乡村旅游, 回归自然, 借此释放压力, 体验农村人的生活方式, 体味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一大有效举措,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 促使城乡实现统筹发展。

2 乡村旅游概述

2.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 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 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经过了近几十年的发展, 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旅游与休闲的主流趋势。

国外的乡村旅游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但大规模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旅游已经日趋成熟, 并具有自己的范式, 同时显示出极大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相比之下, 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晚, 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但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势头良好, 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 都日趋成熟, 极大地拉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目前来看, 我国乡村旅游体现为内涵式发展, 体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巨大依托性, 而在地域的选择上主要倾向三种类型地区, 即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贫地区和都市郊区。

2.2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1)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业的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通常, 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为旅游业的“增长点”。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品位、分类及规模, 是建立合理的旅游空间布局, 提高乡村旅游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是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不同的区位上, 资源分布、市场供求、交通条件等状况不同, 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 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客源的定位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布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客源市场的准确定位对乡村旅游产品布局, 旅游产品容量的控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因为目标群体的旅游目的不同, 客源市场也呈分级分布。一般客源市场强度有随空间距离衰减的规律, 当然也因为交通条件的便捷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其他的因素影响呈局部增长。因此确定主要客源市场, 提出针对性的服务,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效益。

(4) 交通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时间观念加强, 旅行时间和距离成为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衡量标准之一, 交通方式和交通便捷程度列入旅行考虑因素。乡村旅游相对于城市来说, 交通方式较少, 交通便捷程度较差, 交通条件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乡村旅游布局中应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2.3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目前,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依据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等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即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镇依托型和基地依托型。

在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上, 呈层级式发展, 分别为全国、省域和市域 (县域) 三个级别。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模式因为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区位条件的不同, 客源市场的定位及旅游政策的各异, 在不同的层级承担不同或相同的空间布局模式。如从全国范围来看, 云南大理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依赖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属于景区依托型, 在大理市域内, 大理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属于都市依托型或依靠其他次一级知名度的景区形成景区依托型或其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同时,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这种动态的发展布局在本次探讨中不予考虑。

3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及特征

3.1 蒙自县概况

蒙自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红河州东部, 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驻地, 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东西最大横距61.3千米, 南北最大纵距62千米。东邻文山县, 南接屏边县, 西连个旧市, 北与开远市接壤。北回归线从境内鸣鹫镇小坝心、西北勒乡苏租、文澜镇大台子、雨过铺镇新光、长桥海东坝穿过。

云南省旅游分为六大片区:滇中片区、滇西北片区、滇东南片区、滇西南片区、滇西片区、滇东北片区。红河州地处滇东南片区, 属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根据《红河州旅游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两纵两横、五个片区、两个集散中心、五个旅游精品”, 五个片区又分别分为建石片区, 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城邦文化吸引游客;弥泸片区, 以红河溶洞著称;个开蒙片区, 因近现代历史遗迹远近闻名;红河南岸片区, 拥有元阳梯田、红河谷等自然生态旅游景点;河屏片区, 是对外联系的边境。蒙自位于个开蒙片区, 是全州及东部旅游区的集散地 (图1) 。

蒙自是昆河国际经济走廊中心节点、滇越铁路与泛亚铁路东线贯穿县境、昆河高速与广临高速在县内交会、计划新建红河机场在蒙自境内。因此, 蒙自具有非常优越的乡村旅游区位, 周边旅游资源丰富。

3.2 蒙自县乡村旅游资源

蒙自是滇南第一大坝子, 是北回归线上资源富集、最适宜人居的绿色家园, 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 自然资源

蒙自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为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农产品, 如果蔬资源中的石榴、大枇杷、小红枣、水蜜桃等, 万亩石榴园历经700个春秋铸就了中国石榴之乡——蒙自。水域风光以长桥海湿地景观为代表, 各种水库和具有一定历史的龙潭水资源等分布较多。蒙自有干热坝区人工林分布, 如草坝有风景林、防护林及旱生植被等森林资源。

(2) 人文资源

蒙自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以乡村农耕文明与乡村生活景观为核心的资源体系, 以及诸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等资源。如芷村查尼皮中共云南省一大会址、蒙自县革命烈士陵园、胡志明故居、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新安所古井桥、碧色寨、新安所古镇、蒙自法兰西风情的法式建筑、周家住宅、民间工艺新安所刀烟等。

(3) 乡村旅游资源特征

(1) 资源类型丰富。蒙自资源类型丰富, 有省级重点文物——一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马鹿洞;有充满浓郁西欧风情的建筑群, 哥胪士洋行、海关和法国花园等, 还有风光秀丽的南湖和多处休闲广场;碧色寨村历史文化悠久, 北回归线穿越境内, 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有万亩石榴园以及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等。

这些资源共同决定了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差异化程度高, 同时也便于确定优势旅游资源类型。

(2) 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蒙自乡村旅游资源独特性强, 万亩石榴园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点之一, 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过桥米线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山林田园的各种瓜果采摘活动四季不断, 月月有新品, 年年有特点。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的特点。彝族花灯舞文化、汉族洞经音乐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可以成为蒙自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体验的重要内容。

(3) 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蒙自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整体集中, 局部相对集中的格局。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坝区, 相似性资源相对集中, 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4 蒙自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4.1 空间布局模式选择

蒙自县是著名的石榴之乡, 在整个云南省省域范围内, 蒙自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采用基地依托型布局模式, 以万亩石榴园为旅游基地, 依托石榴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蒙自县域的乡村旅游。为了实现进一步的乡村旅游规划, 将蒙自县域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 分别应用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 (1) 蒙自县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 (2) 蒙自县东部宗教文化区。 (3) 蒙自县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蒙自乡村旅游主要以区位条件、乡村旅游资源、地域文化为基础, 依托坝区的农村村落与文化资源以及农业种植和森林资源进行布局, 从县城到坝区逐渐向坝区周边辐射。县域乡村旅游空间采取“113”的规划布局, 即一城:蒙自县城综合旅游;一环:串联蒙自县城及各功能分区的旅游大环线;三区: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 (图2) 。

4.2 分区内容

都市依托型——东南部城乡民俗体验区:以万亩石榴园为承载面, 整合村镇如龙潭村、新安所古镇等, 依托蒙自县城,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旅游大平台。主要包括花果飘香游 (万亩石榴园) 、红色记忆游 (芷村镇) 、东盟国际饮食文化城 (美食城) 、乡村古镇游 (新安所古镇) 。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蒙自县城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 客源呈圈层结构, 内圈层为蒙自县城游客, 中圈层为整个红河州游客, 外圈层为整个云南省甚至全国游客。

村镇依托型——东部宗教文化区:以攀枝花村军华寺为代表, 整合周围乡村村落与民俗民风, 构建一个完整的宗教文化体验区。主要内容包括宗教文化游 (军华寺) 、农业研发基地 (东山水厂) 、壮乡生态园 (文澜镇) 。这个区域主要是依托自身原有民俗文化及特色, 对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内涵式发展。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省内外旅客及宗教文化研究者。

景区依托型——东北部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包括长桥海湿地及其周围的田园果树、特色民俗村落如永宁村、映月村等, 景区发展中引入村落历史、节庆文化, 采用“景区+文化”发展模式, 打造生态与文化休闲度假区。主要包括滇南水乡游 (映月村、永宁村) 、安养中心 (雨过铺镇) 、民族生态运动场 (草坝镇) , 是长桥海湿地景区的伴生物, 主要客源为旅游观光客, 初游率高、重游率低, 是典型的“搭便车”式的观光旅游,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需注重与长桥海产品的差异性。

5 结论

综上所述,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选择合适的空间布局模式。在空间布局模式选择上, 注意空间布局的层级性, 采取宏观、中观、微观的眼光分析定位。不管是选择哪种空间布局模式, 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乡村旅游空间布局是乡村旅游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然而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在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阶段呈动态变化, 所以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与时俱进。

云南是全国著名的多民族省份, 旅游资源丰富, 景区知名度高, 具备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使云南乡村旅游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德明, 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 2006, 22 (5) :122-125.

[2]幸岭.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5) :138-141.

[3]盘晓愚.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新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9) :87-88.

[4]刘树花, 李永文.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以沂水县院东头乡为例[J].鲁东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4 (4) :363-366.

[5]曾天雄, 罗海云.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J].经济研究, 2006, 6 (1) :59-61.

[6]姜辽, 赵瑞, 张述林.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 (4) :107-112.

[7]蔡卫民, 熊翠.湖南省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 2010, 30 (4) :688-692.

乡村旅游产品 篇8

关键词:微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与各大旅游景区节假日游客爆满相比,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乐意去城市周边来一个免费的短途周末游。如今, 各地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 许多有特色的村镇别有一番风景;加上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软宣传, 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土壤。既要让游客来, 又不能多;既要让游客消费, 还不能造成污染, 这种模式称之为乡村微旅游。

1 乡村微旅游的模式

目前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是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微旅游规划也多为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度假村、度假区规划, 农家乐、民宿聚集地规划等。这些模式的共同需要是建设。固然需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 但不意味着乡村旅游的模式都需要建设, 乡村旅游要有序发展, 不能一窝蜂。要根据建设的规模分为强、中、弱、微, 而且要呈金字塔状。建设规模越大的地方, 绝大多数应是微建设。究其一地的游客数量则应是倒金字塔, 大多数乡村应提倡“微旅游”, 即仍以乡村生产、生活为主, 路仍然是村村通的窄路, 山只能远眺, 田只可远观, 游客不用多, 尤其是不能大拆大建, 甚至不要小拆小建。这对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2 乡村微旅游的建设路径

2.1 树立品牌

让游客获取信息的方法很多, 结合乡村的特点, 最简单的方法是命名。由于很多地区, 甚至很多村落, 或有特色的物产, 或有特色民间手工艺, 或有特色景观, 或有特色建筑, 或有特色饮食等, 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将其命名为××村。如葫芦种植的比较多, 授予葫芦村的称号;草莓种植面积比较大, 授予草莓村的称号;桃木制做比较多的, 授予桃木村的称号。通过一些简单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哪里有葫芦村、草莓村、桃木村, 吸引游客前去旅游。对于这种村, 游客往往不会抱有太高的期望值, 但总会吸引一些游客前往, 旅游在顺其自然中发展起来。

2.2 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微旅游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游客数量少的特点, 利用农民时间成本低和当地作物成本低的优势, 避免大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和宣传投入, 运作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作物类主要突出天然、绿色、无污染等, 手工艺类主要突出质朴的原真性[1]。销售中也可以有些乐趣, 如某村农民散养在山坡上的柴鸡, 采取游客上山自己抓的方式, 按照抓到的鸡的大小卖给游客。在现场看到的是游客全家上阵, 一时间鸡飞人跳, 村民、游客皆大欢喜。

2.3 形成独有的文化

喜爱乡村微旅游的游客一部分是注重田园类生活, 另一部分看中乡村独有的文化氛围, 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不谋而合。乡愁, 是一代人灵魂深处的记忆, 如何利用乡愁开发乡村文化, 是考量乡村微旅游开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 各地可因地制宜, 从建筑形态、节事活动、农作体验等各方面突出乡村当地的民俗风情, 讲好乡俗故事, 如果村落有名人古迹的传说是最好不过。应合理挖掘民间文化, 取精去糟, 进行推广和发扬, 打好文化品牌吸引住游人的目光, 同时也要求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 要注意顺应时节, 合理利用资源, 让资源发挥出最佳作用。

2.4 注重公众参与

乡村旅游是一种复合型旅游活动, 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 在劳动的欢快之余, 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使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通过做好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 让游客融入乡村中, 讲好乡村的生活故事, 这些都能为乡村微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3 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破坏乡村的味道, 不应把乡村变为城市, 不应强迫村民改变原有的生活习俗。需要用微旅游的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 不改变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式, 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 让人们享受乡村的乐趣, 品味乡村的文化, 把乡村特产带回家。

参考文献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探讨 篇9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 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 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度假、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 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我国乡村旅游出现得比较晚, 萌芽于20 世纪50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 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度假现象和产品则出现的更晚, 2001年前后, 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中老年退休人员到乡村进行短期度假行为, 可以视为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开端。而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也渐次出现。如乡村度假中心、乡村度假庄园、乡村度假公寓、乡村分时度假等。

2 乡村度假旅游的意义

在许多国家, 乡村旅游正受到热捧和支持。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乡村度假旅游更是受到政府直接或间接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因为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能够缓解乡村地区的衰落问题, 包括乡村居民收入、就业、公共服务、教育、社区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移民潮 (由乡村向城市迁徒) ;而且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不一样的体验, 诸如自然的生态环境、原生性乡村文化、淳朴的社区氛围、与世隔绝的谧静体验、远离工作压力的生活方式等等;以及伴生而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与提升。在这种意义上, 度假旅游乃至乡村旅游被公众和政府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它们也因此被认为是乡村发展的“万能剂”。

在我国, 基于政府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 乡村旅游也被提升到了上述高度, 乡村度假旅游虽然是新生事物, 也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升到了解决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从国内外专家的论述来看, 乡村度假旅游的作用与意义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乡村度假旅游者在乡村地域内消费所带来的区域直接经济增长、当地居民提供服务或接受雇佣而形成的直接经济收入以及受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乘数效应而形成的区域间接经济拉动。

(2) 社会文化发展。包括乡村人口的回流、公共服务的改善与提升、地方居民素质的保持与提升、地方传统手工艺和特色技能的保护和复兴、地方民风民俗的保护与再现以及由于社会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现象等等。

(3) 环境保护与改善。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持, 地方政府和居民将自发形成环境保护观念以及环境改善的动力, 虽然有时这种动力会给原生乡村环境带来反作用。

然而, 乡村度假旅游所带来的既得利益和研究者们的过分夸大, 使得地方政府或开发商往往忽视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特性而盲目发展, 也会给乡村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如加剧乡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乡村原生环境的建设性破坏等等。所以, 对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不仅仅要关注乡村度假旅游带来的利益, 也要分析可能带来的不利, 从而扬长避短, 使得综合效益最优化。

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类型

3.1 国内乡村度假产品类型

虽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 但发展迅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我国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1)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

庄园式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指依托乡村特色庄园来开展旅游度假活动, 它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 邻近风景区或乡村景区, 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交通网络;庄园与乡村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 服务设施也相对齐全;其档次也较高。这种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以北京为常见, 如北京密云红酒庄园、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等。

(2)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是指结合分时度假房产来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产品方式, 在产权上, 旅游者拥有部分产权, 在经营上, 由开发商或运营商进行经营管理。考虑到房产的特性, 这类度假产品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条件较好的乡村, 且具有良好的服务设施, 且空间上与周边环境或乡村、设施相融合, 其档次为中高档。这种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以海南为常见, 如海南天来泉、中南森海湾、海口新世界、博鳌分时度假等。

(3)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建设度假公寓, 旅游运营商通过出售或出租的形式向旅游者提供度假产品的旅游方式。它一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淳朴的偏远乡村, 从而在空间上与城市生活具有一定的隔绝性。其服务设施相对简单, 档次偏中低。这种度假产品以杭州地区为常见, 如杭州山沟沟、千岛湖家外家、临安天目云溪、红灯笼乡村家园等。

3.2 国外乡村度假产品借鉴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其乡村度假旅游产品是在游客旅游需求的基础上, 由观光农园等其他乡村旅游产品扩展和延伸而来, 如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等。

(1) 法国。

早在1855年, 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目前, 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 推出农庄旅游, 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休闲度假, 乡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 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 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 意大利。

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截止1996年初, 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 已全部开展了乡村度假旅游活动, 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 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 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上。

(3) 德国。

德国的乡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 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 住在农家, 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 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 体验农家生活, 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 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 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

(4) 美国。

早在1941年, 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 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到1977年, 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观光度假, 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 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

3.3 乡村度假产品发展新动向

随着乡村度假旅游的发展, 目前旅游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

①新的产品形态。

如成都郊县的郫县鹿苑会所, 就是一种以“博物馆+住宿”类型的新形态。

②新的组织形式。

如海南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是一种以俱乐部制的乡村度假新组织形式。

③新的度假主题。

如宁夏玉泉葡萄庄园, 突破传统休闲度假主题, 以葡萄酒为主题, 集生产、研发、旅游、教育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庄园。此类新的度假主题还有香料庄园、草莓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4 基于市场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 乡村度假旅游市场研究

当前, 度假旅游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业迅猛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乡村度假旅游也因其物美价廉的产品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 乡村度假成为了仅次于海滨度假的第二大度假产业。以法国为例, 1998年, 2/3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 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 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近几年, 法国乡村每年接待的200万 (其中1/4 是外国游客) 国内外游客中, 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 近7年来在度假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 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72%, 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在英国, 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 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 乡村度假经营被作为乡村农民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 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和度假经营的企业。在美国的夏威夷, 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乡村旅游, 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1/3农产品来自度假客的直接购买。

近年来, 我国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呈逐年增长态势。2000~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表明, 我国公民以休闲度假为目的旅游年递增分别为16.8%、17.7%和19.1%。根据邵祎和程玉申对国外度假旅游双轨现象的研究, 及王莹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我国的乡村度假旅游是以短期度假的市场需求为主, 大部分旅游者度假逗留时间小于3晚。

根据国外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经验和国内目前乡村度假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表明, 我国乡村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市场逐步形成, 其开发时机日渐成熟。同时, 我国城市数目众多, 其中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达到34个, 百万以下的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超过200个, 这将形成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巨大的客源市场。

4.2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

黄远林认为:“乡村度假是指在乡村地区、以特有的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因此, 在产品开发上, 既要注重一般度假产品的共同要素, 如舒适的设施、全面的服务等, 更要突出特色要素——“乡村性”。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要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4.2.1 原生的乡村环境

乡村度假旅游有别于其他度假形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乡村性”, 具体而言就是原生的乡村环境。因此, 具有乡村特征的环境是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先决条件。优美的田园风光, 浓郁的乡村风情, 原生的自然环境, 这既是开发乡村度假的旅游背景, 也是构建乡村度假活动的主体资源——环境的自然性、原生性和优美度是乡村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乡村性”在于原生性, 它包括原生的自然环境和原真的人文环境, 是基于未被大规模开发而保持的自然状态。当然, 这种原生性乡村环境并非指一切都按原始状态保存下来, 如脏、乱、差的乡村环境, 都是需要按照旅游环境要求加以整治改善的。

4.2.2 舒适的旅游设施

乡村度假旅游设施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内容, 根据前文所述, 不同的乡村度假产品类型具有不同的旅游设施标准, 如庄园式的标准相对较高, 且设施内容要求全面, 公寓式的标准较低, 设施内容甚至与乡村社区实行共享。黄燕玲和黄震方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调查显示:舒适性是偏好休闲度假的居民外出度假考虑的重点。不管什么标准、什么档次的乡村度假产品, 都必须遵循“舒适性”的原则。

4.2.3 周全的旅游服务

如果说原生的乡村环境和舒适的旅游设施构成了乡村度假产品的“硬基础”, 那么旅游服务则构成了其“软环境”。考虑到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不同类型和档次, 我们认为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最基本要求在于“周全”, 即乡村度假旅游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全面的, 这个要求也与一般的度假产品相适用。至于有些学者所提到的个性化乡村度假旅游服务, 我们认为是基于周全性基础上的提升阶段, 对应着中高档乡村度假旅游产品。

4.2.4 多样的文化娱乐

文化娱乐同样构成了“软环境”的一环, 这也是使游客滞留下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重要性不亚于乡村环境, 而且内含的“地方特色文化”及“特色乡村休闲娱乐”也体现了“乡村性”的特征。乡村度假产品的文化娱乐活动, 除了地方特色文娱外, 还可以结合一般度假产品的文娱内容, 其前提是与乡村环境及“乡村性”相谐调和统一;同时, 也可以结合当地资源进行文娱创新, 通过多样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和滞留乡村度假旅游者。

4.3 开发模式

4.3.1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以独立法人方式全资开发乡村度假产品。在开发和经营上, 开发商与村民 (或村集体) 之间相对独立, 村民 (或村集体) 往往不能在乡村度假开发经营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庄园式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北京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就是由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旅游有限公司独资开发的乡村度假产品。

“旅游开发商”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旅游开发商能够全面控制旅游开发和经营的全过程, 有利于实现既定开发经营目标。其缺点是容易产生产品与周边乡村人文环境的隔离, 甚至导致村民对乡村度假区的敌视态度。

4.3.2 “旅游开发商+农户 (或村集体) ”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农户 (或村集体) ”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牵头, 农户 (或村集体) 以资产入股方式参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建设, 并实施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经营乡村度假产品。

公寓式乡村度假产品一般采用这种开发模式。如杭州瑞天公司旗下的千岛湖金竹半岛“家外家”生态养生度假公寓项目。

“旅游开发商+农户 (或村集体) ”开发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让农户 (或村集体) 参与开发过程, 从而直接受益于乡村度假产品的开发经营。其缺点是加大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且开发商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产生利益经济纠纷。

4.3.3 “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 (或地方政府) ”开发模式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旅游开发商+旅游运营商+农户 (或地方政府) ”开发模式是指旅游开发商和农户 (或地方政府) 合作入股开发乡村度假产品, 建设完成后的度假单位委托旅游运营商经营管理。

分时型乡村度假产品往往采用这种开发模式, 如海南中南森海湾是由中南集团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发, 由上海传世经纪公司运营管理的乡村度假项目。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整合多方资源, 通过专业化合作方式形成开发合力。缺点在于层级较多, 管理与利益上的纠纷也相应加大。

5 结论和展望

基于国外的发展轨迹和国内的发展实际, 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曲线, 对我国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乡村度假旅游大有发展潜力。基于此, 我国未来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类型、组织方式和产品主题多样化、复合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国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讨[J].生态经济, 2005, (12) :95-98.

[2]A.Fleischer and A.Pizam, Rural tourismin Israel.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 (6) :367-372.

[3]C.M.Hall and J.Jenkins, The policy di mensions of rural tourism and recreation.In:R.Butler, C.M.Hall and J.Jen-kins, Editors, Tourismand recreationin rural areas, Wiley, Chi-chester, 1998:19-42.

[4]刁宗广.关于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27 (6) :39-42.

[5]Richard Sharpley.Rural tourism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3) :233-244.

[6]蔡建雄,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7) .

[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 (2) :38-42.

[8]David J A.Douglas, The restructuring of local government in ru-ral regions:Arur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5, (21) :231-246.

[9]邵祎, 程玉申.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 2006, 21 (3) :93-96.

[10]王莹.杭州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调查及启示[J].旅游学刊, 2006, 21 (6) :44-48.

[11]黄远林.我国乡村度假的发展趋势与开发模式选择[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481) :309-310.

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动机分析 篇10

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中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 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 乡村旅游在距离城市100公里左右的近郊更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生活越现代化, 工业化特征越明显, 竞争和快节奏的特征也就越明显, 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也就越强烈, 而乡村旅游则会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较稳定的主导方式之一, 且有进一步向高层次旅游活动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 中国的乡村旅游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但由于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 观念简单, 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深刻认识, 加之发展速度过快, 缺少统一规划, 并受乡村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 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城市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 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研究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和特征, 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乡村旅游动机分析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 旅游动机与乡村旅游

1. 需要, 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 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需要也是一种促使消费者采取行动来改善状况的满意的状态。

2. 动机, 是一个心理学名词, 是指促进和维持人的活动, 并促使活动指向一定目的的心理倾向。

通俗地讲,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人的各种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 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需要而进行的。

3. 旅游动机, 是引发、维持个体的旅游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个旅游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心理动力。

旅游动机虽然以需要为基础和前提, 但只有需要并不一定会产生动机。动机的产生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需要, 二是具有满足需要的对象。一个人只有既产生需要, 又有满足需要的对象时, 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根据城市旅游者的需要, 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发掘, 并为游客们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对象, 进而吸引游客产生动机和旅游行为。如开发一些与城市喧嚣生活环境相反的乡村农家院儿生活;种植、养殖应季水果、海鲜、花卉、鱼塘等;对自家的庭院进行修饰改造, 引入小溪、院坝、水池营造出小桥流水, 花鸟鱼虫的一派田园美景, 使城市游客感到每每至此, 赏田园风光、闻泥土芳香、品农家风味、观民俗风情, 真是其乐无穷!满足城市游客工作疲惫之余休闲度假的需要。

4. 乡村旅游的概念。

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 认为中国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 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杜江等分别从乡村旅游的吸引物, 客源市场及发生平台等出发, 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 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农家乐”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二) 旅游动机的相关理论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和原则上作了系统的整理, 提出了分析人类动机分析的需要层次理论, 该理论对研究人类的行为需要和动机具有重要和普遍的意义。在旅游领域内, 虽然不能用其解释所有旅游行为的动因, 但它确实为我们认识旅游动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马斯洛把人的多种需要归纳为五大类, 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等级, 并在其晚年又提出了求知和审美需要, 本文主要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论视角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所以在此不仅对其层次之间的关系详细说明, 也把求知和审美需要也一并列入分析。 (1) 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包括饥、渴、衣、性、住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 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 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结合旅游者需要延伸来看, 这方面需要主要包括吃、住、康体活动、阳光、新鲜空气等, 尤其是与吃、住有关的健康需要也应特别给予关注。 (2) 安全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需要。从旅游来看就是旅游者需要个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安全方面得以全面保障。他与生理需要合并成为旅游者出游最为关切的两大需求。 (3) 社交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 即人人都需要与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建立融洽关系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 希望爱别人, 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 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 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并相互关系和照顾。从旅游来看, 表现为旅游者通过旅游而探亲访友、寻根探祖、联络老朋友、结识新朋友 (包括和旅游地居民的交往和互动) , 以满足其社会交往的需要。 (4) 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能独立自主并且充满信心。总之, 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面对社会怀有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从旅游来看,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特别渴望得到外部尊重, 尤其对一些平常生活工作中较少得到这种满足的旅游者就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旅游服务不但强调功能性服务, 还特别强调心理服务的原因。缺少尊重的旅游服务不可能给旅游者带来多么美好的体验。 (5) 求知需要。即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好奇、学习, 探究事物的哲理, 对事物进行实验和尝试的欲望。从旅游来看, 就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希望了解、学习、探究一些未知的事物, 满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6) 审美需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对称性、秩序性、闭合性等美的形式的欣赏、对美的结构和规律性的需要等。从旅游来看, 可以泛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一切美好的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的欣赏, 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情感体验。 (7)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潜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从旅游来看, 是指旅游者通过到自己向往已久的旅游地旅游而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或者在旅游中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 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的理论。

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理论为我们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提供了又一个理论视角。 (1) 单一性需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寻求平衡、和谐、相同、可预见性和没有冲突, 否则人们便会产生心理紧张。从旅游来看,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尽量寻找标准化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以减少非单一性、不可预见性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2) 复杂性需要。是指人们追求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等。从旅游来看, 旅游者可能更愿意游览没去过的景点、走偏僻的道路、住独立经营的旅馆, 或者希望旅游活动能安排的新奇、刺激、有趣, 使他没想到, 给他带来意外的体验和惊喜。 (3) 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的平衡。从上述两个概念的解释可以看出, 人们既有单一性需要又有复杂性需要。生活、工作或者旅游过程中的单一性过多, 人们会产生枯燥、单调、厌倦之感, 觉得了无生趣。而生活、工作或者旅游过程中的复杂性、不可预见性过多, 也会使人感到紧张、不安和焦虑。所以, 在旅游者的心里, 只有当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达到某种平衡, 旅游者才会既感到放心、安全、可靠、舒适, 又感到新鲜、刺激、惊喜、乐趣。

二、旅游动机分析视角下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中国乡村旅游目前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都还不规范, 这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前文已经指出, 乡村旅游旨在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 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显然, 其中不仅仅包含观光旅游的要素, 更多的是包含了休闲、度假旅游的要素, 强调的是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的乡村旅游。可是目前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和单存的农家饭菜上, 分不清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的区别, 不了解城市旅游者来乡村度假的多种需求。有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不顾旅游地原始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 大兴土木, 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 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本质和目的。

(二) 旅游产品品种单一, 产品开发缺乏特色创新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普遍存在模式化、生硬化、缺乏特色创新, 这不仅局限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范围, 还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特、求变的消费心理。多数农民的思想守旧, 缺乏创新, 他们多注重模仿, 以致经营理念都有所雷同, 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食物来源、菜肴品种、室内布置、康体、娱乐项目等方面缺乏个性化色彩。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民俗文化产品, 在设计上一味追求文化展现上的“通俗化”, 忽视了乡村生活所包含的原始性和文化内涵等特色, 忽视了城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审美要求和创新要求。大多数农家餐都是一席没有经过培训的农家主妇做的饭菜, 农家游戏也是千篇一律, 或是唱唱卡拉OK, 或是夏季在田间、大树下打打牌, 玩玩麻将, 产品单一, 缺乏精品, 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仿佛这就是农家乐的“品牌”。经营者在推出的旅游产品中缺少有突破性和具有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主体吸引物支撑不足, 尤其是极具强烈吸引力的拳头产品, 更缺乏能打造成国际品牌的产品。

(三) 参与性活动项目少, 文化含量较低

乡村旅游目前较普遍缺乏基于本地自然、农业及人文资源的学习性、参与性项目设计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种田等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上, 没有深入发掘游客的需求。尤其是晚间, 大多数游客只是在农家炕上玩牌、聊天, 缺乏康体运动和参与性强的娱乐休闲项目, 对城市旅游者的交往、参与、求知、娱乐需求认识明显不足, 缺乏对这方面的深入理解。比如在游客尽兴观光和采摘的同时, 在向他们传授一些农村科普知识等, 告诉他们樱桃的培育过程及种植和采摘的最佳时节, 让游客在游玩之余, 还可学习到农业小常识, 满足其求知的需要。

(四) 基础设施落后, 饮食卫生及安全状况不乐观

中国大部分乡村旅游地区, 受长期卫生基础条件欠缺的限制, 旅游的卫生状况一直不是很令人满意。特别是农家乐旅游聚集地,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缺乏, 生活污水、垃圾得不到很好的处理, 既污染了环境, 又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一些偏远的旅游地, 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大多数农户家里吃水都要到家外的小河流里挑水, 家里也多是旱厕, 如此来看, 游客的健康得不到更好的保障。此外, 乡村的生活较城市来虽说是安逸和惬意的, 僻静的乡村小路, 一派田园秀丽风光, 令人向往, 但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村里的道路多是未铺过沥青的土路, 尤其是路两旁的路灯很少, 晚间缺少保安人员的巡逻, 制约了游客晚间的郊外散步等活动。乡村生活设施条件的欠缺, 不仅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麻烦, 也会给来此观光的游客在生活和游览的过程中带来不便。

三、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动机分析

结合上述旅游动机分析视角下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单一性与复杂性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 下文具体分析城市旅游者的乡村旅游动机,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应该了解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需求和动机, 以开发出更多满足其需要的旅游产品。

(一) 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的生理需要分析

生理需求是旅游者最基本的需求, 是最容易满足的, 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乡村旅游经营者忽视的部分。城市旅游者到乡村旅游, 其生理性需要和动机显然与其在城市中有所不同, 从复杂性需要角度分析, 他们希望饮食、住宿、康体休闲要有别于城市, 表现为求绿色新鲜、求住宿、康体休闲的农家特色;而从单一性需要角度分析, 他们又希望在食物加工环节的程序和卫生条件、住宿如厕等环节的卫生条件是尽可能符合卫生、干净、整洁的要求, 只有这两方面都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才可能真正从生理层面激发城市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的动机。

1. 饮食环节确保食物绿色天然, 确保加工干净卫生。

虽然城市人现在想吃什么都可以在城里买到, 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催熟技术导致的没滋没味、转运导致的不新鲜等问题, 早已成为城市人无奈的心病, 绿色、天然、新鲜的农产品对于他们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因此, 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在保证所提供的农产品绿色天然上, 转变观念, 舍得投入, 诚信经营, 以此为卖点吸引打动城市旅游者。只要真正确保诚信, 相信完全可以通过适当提高价格来获取稳定的利润, 更重要的能培养城市旅游者的惠顾动机, 形成一批稳定的回头客。

在饮食加工环节, 务必从所谓“农村就这个样子, 就这个条件”的观念误区中走出来。要认识到虽然城市旅游者好像也没提出什么质疑, 但他们对这方面的单一性需要从来就没有因为到了农村就降低, 而且按照双因素理论, 没有不满意, 并不等于满意。要激发旅游者的惠顾动机, 促使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就必须按照食品加工的有关要求, 采取切实措施, 从加工人员的体检到食品卫生设施设备的投入, 从操作程序到操作标准, 全面进行改进, 彻底打消城市旅游者的顾虑。

2. 住宿环节确保整洁舒适。

游客住宿方面经营者应加强管理, 虽然乡村旅馆没有星级评定, 但我们也应力求成为乡村旅游业中的五星级标兵。可以是平房, 可以是土炕, 但房间用品必须是干净整洁的, 住在里面应是舒适的。客用品应勤洗、勤换、勤消毒, 而且在乡村旅游较发达的乡镇, 也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引导, 开设专门的集中洗涤消毒点, 统一各家各户的客用品洗涤消毒, 树立本乡镇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形象。另外, 有条件的经营者最好能提供印有本饭店标识的一次性用品。一是可以给客人留下好印象, 二是可以起到广告宣传作用, 何乐而不为呢!

3. 康体休闲围绕乡土开发创新。

乡村旅游从形式上说应归于度假旅游的大类, 也就是说城市旅游者主要不是来游览, 而是来度假, 是到乡村郊外来活动活动, 放松放松的, 享受一种简单、平静和快乐, 以此平衡城市复杂快节奏生活给人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因此康体休闲便成为他们的主要需求。但是显然乡村旅游不可能提供城市或其他如国家四A、五A级度假地那样的一些康体休闲设施设备, 乡村旅游必须围绕乡土、野趣、童趣大做文章, 在康体活动形式上多想办法, 开发设计多种充满乐趣又不需耗费很多体力的康体类活动项目, 吸引城市旅游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帮助他们去除懒惰心理, 摆脱只能在树荫下、火炕上玩麻将、打扑克的单调。野外、炕头玩玩扑克麻将虽然也是一种乐趣, 但现实却是真没什么更有意思的活动。遗憾的是, 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对此观念淡薄, 更谈不上此类产品的开发创新了。此外, 随着乡村度假游、乡村俱乐部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游客滞留于乡村过夜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使得旅游者对乡村晚间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可以考虑组织如乡村篝火晚会、乡村夜游等晚间活动内容;夏天来临时, 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上放露天电影, 让老年游客回忆他们童年时, 家中虽无电视, 但村民们都走出家门, 聚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欢乐时光;也可为新婚夫妇提供一套全方位, 一条龙的乡村式婚礼等等。

(二) 安全需要分析

乡村旅游地的经济和社会治安状况对旅游者选择度假地也具有重要影响。从单一性需要角度分析, 乡村旅游度假地应给旅游者提供人身、财产、心理安全方面的单一性, 免除其由于人生地不熟带来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 尤其要满足对旅游者对人身和财产两个方面安全的需要。乡村旅游应加强本地的安全管理, 组织一个强有力的安全巡逻队;各旅馆应加强住客入住信息管理;农村道路两旁多装置路灯, 最好是在乡村道路两旁装饰一些与本旅游地主题相呼应的霓虹灯, 既点亮了道路, 也点亮了游客的心。

(三) 社会交往需要分析

1. 城市旅游者渴望与乡村村民坦诚交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交往之于人类吃饱穿暖后的重要性。游客与旅游地村民交往动机不仅仅局限于了解旅游地的民俗文化, 更主要的是游客在游玩的同时, 与当地村民和谐相处。城市旅游者不可避免地甚至是渴望与当地村民交往。通过当地村民的交往, 旅游者了解风土人情, 品尝当地特产, 参与风俗活动, 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与观光旅游相比较, 在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与当地村民接触的时间相对较长, 渴望一种单纯、真诚、没有欺诈的交往和融入, 渴望由旅游者到宾客再到朋友的转变, 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被当地村民坑蒙欺骗, 这将严重破坏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印象。这一点和观光旅游有很大不同, 观光旅游移动空间很大, 观光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层次较浅, 时间也更短, 在一个景点的不快可能很容易就被下一个景点的美丽风光和愉快的交往所冲淡, 而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中这种来自与当地村民交往的不快则很难弥补。有鉴于此, 乡村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当地村民的宣传引导, 对当地居民讲清城市旅游者的期待, 讲清和旅游者热情、平等、坦诚交往与当地乡村旅游长远兴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度假休闲活动中来, 以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开放胸怀, 与城市旅游者热情、平等、坦诚地交往, 共同营造一种乡村旅游特有的气氛, 共同享受乡村休闲度假的快乐轻松, 为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2. 城市旅游者渴望与其他旅游者有更多交往机会。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旅游者对互动和参与的需求, 创设更多使其相互交往的机会。只有在参与中互动互助, 才能有高质量的深刻的乡村旅游体验。尤其是一些同一个乡村度假俱乐部的旅游者, 彼此之间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甚至已经相识, 彼此更渴望有愉快的交往, 而且度假之后还可能继续联系, 因此其互动交往的层次也更高。城市旅游者还期盼和同去的家人朋友在度假中有值得留恋和回味的交往, 不同于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交往。这要求乡村度假地旅游部门在深刻理解城市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出相应的有助于互动交往的旅游产品, 营造有趣、温馨、也可以稍带些竞争性的交往氛围, 充分满足度假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四) 尊重需要分析

城市游客到乡村旅游不仅是为了逃避紧张的工作、生活状态, 也多是为了能从旅游过程中获得日常得不到的受人尊重感。为满足这一需求, 乡村旅游经营者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包括对客语言, 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培训, 切实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 时刻秉承“客人永远是对的”、“顾客至上”原则为客人提供高质量、尽善尽美的服务。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多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居民, 他们多是对城市酒店中的礼仪性尊重早已非常熟悉, 甚至熟悉得都有些麻木了, 希望来乡村旅游体验别样的服务方式, 乡村旅馆除了应掌握的服务领域的基本常规外, 是否能结合当地风俗、传说表达尊重呢?例如, 乡村旅馆多由村民自家经营, 他们淳朴待客, 在与客人交谈时, 言语中透露出真诚, 以质朴的微笑与客人打招呼、时常还会无拘束的开口大笑与你聊天, 唠唠家常等等, 让来到这里的游客们立刻感到尤如来到远方亲人家中做客一样。

(五) 求知需要分析

乡村旅游经营者不仅可以提供可供游客体验的农家活动项目, 也要向其宣传农业科普知识。如, 向游客简单介绍应季水果的从播种到采摘过程的小常识, 也可结合养生之道, 向游客们介绍营养学的知识, 让游客们了解老年人、年轻人及不同体质人群都适合食用哪些蔬菜和水果等。

(六) 审美需要分析

毫无疑问, 山、海、田园风光本身就给城市旅游者提供了不同于城市水泥森林的审美享受。但对于那些具有良好自然资源的乡村旅游地, 还应当想方设法增加旅游的可进入性, 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 修路塔台, 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观景平台。此外, 还可以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资源, 开展不同规模的如赏花作诗、民俗表演、摄影比赛、龙舟比赛等活动, 丰富旅游者的审美体验。

(七) 自我实现需要分析

对某些城市旅游者来说, 远离城市的喧嚣, 回归乡土, 回归自然, 回归自由成为其心灵至真至诚的渴望, 山、海、田园之间, 简单生活、真诚交往当中, 这些旅游者会时常感受到灵魂的洗礼, 产生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寻找到人生的真谛。这些旅游者或者常来某个乡村度假, 或者表示退休后来此地常住。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对这些忠诚的旅游者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可模仿星级酒店建立客史档案那样, 了解、记录他们的需求及兴趣爱好等, 保持联系, 为他们提供贵宾一样的服务, 并借助他们良好的口碑宣传自己。

结语

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 (城市旅游者的多样化和不同层次的需求, 反思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出可以激发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 促使中国的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地发展。

摘要:在简要论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及其在未来休闲度假旅游中的重要地位之后, 运用旅游动机的相关理论, 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的需要和动机, 并在旅游动机分析视角下, 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策略性建议, 以便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者,乡村旅游,动机

参考文献

[1]郭丽, 章家恩.关于乡村旅游概念及其内涵的再思考[J].科技和产业, 2010, (5) .

[2]张建国.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产品需求趋势研究[J].商业研究, 2007, (6) .

[3]徐清.浙江省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 2009, (2) .

乡村旅游富矿如何挖 篇11

尽管广西乡村旅游业势头较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旅游配套功能有待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若想从乡村旅游中挖出富矿,“特色”、配套、人才问题不能轻视。

1 做足“特色”文章

“特色是旅游的生命,乡村旅游更是要突出特色。”自治区旅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广西还有较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盲目投资与开发、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和产品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特色不强、产品雷同,缺乏市场吸引力。

该负责人认为,广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在于挖掘,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而不是低质量的模仿,要把“特色”贯穿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每一个要素和每一个环节中,在特色上做足文章。要注重挖掘各地的特色元素,如特色民俗、特色餐饮、特色商品以及特色活动和特色服务等,努力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品牌,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上尽可能体现地方乡土特色,展示本土文化内涵。

据介绍,今年广西将围绕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区范围内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个特色旅游村、10 000家农家乐),谋划、包装、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能够引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每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都要谋划建设一个乡村旅游集聚区,发挥其示范引领、典型带动、品牌辐射作用。

此外,我区还将策划推出“广西十大特色乡村旅游区”“十大特色农家乐”“十大特色民宿”“十大特色乡村美食”“十大乡村旅游商品”等,进一步挖掘广西独有的旅游特色。

2 完善配套设施

“五一期间,我们一家人去了南宁市美丽南方景区游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景区里面不仅可以摘果,品尝特色风味美食,还可以观赏玫瑰庄园,还有卡丁车、滑翔伞等娱乐项目,可以满足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这和只能吃饭的农家乐相比,品质和档次大大提升。”南宁市民张小姐说。

张小姐的感触其实也体现了我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轨迹。

“乡村旅游经历了农家乐阶段、观光农业阶段,如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融合阶段。我区乡村旅游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提档升级是必然趋势,而打破基础设施薄弱和完善配套设施便是重要的一环。”广西师范学院旅游学院博士曹世武说,必须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建设,提高旅游进入性和整体接待能力。目前广西的“道路硬化”路面普遍不够宽,还没能很好满足自驾车游客的交通需求。因此,首先要提升进入以村庄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区的交通条件和水平;其次,要加快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接待的配套条件;第三,要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的设计和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旅游范。”

“我区乡村旅游的投入相对较少,乡村旅游资金极度短缺致使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非常薄弱,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自治区旅发委相关人士说,今年,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将投向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厕所、旅游交通标识体系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领域,重点向乡村旅游倾斜。

3 培养人才队伍

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远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是目前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

“当前,乡村旅游企业或经营户散、弱、小、差现象仍然存在,管理不善,效益不高,留不住较好的人才,用工矛盾较为突出。”据自治区旅发委相关人士介绍,我区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大多是本地及周边村民,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旅游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以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推广人才严重不足。

据广西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素质,今年3月,协会组织了行业人员赴台湾学习考察乡村旅游,举办了“2016第一期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操培训班”,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年目标开办10期培训班,并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区作为协会实训培训学习基地。

(摘自《广西日报》,2016-05-06 ,吴丽萍/文)

浅议乡村旅游 篇12

乡村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者在乡村自然环境或人文风情的吸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游憩活动, 其中包含 (以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乡村旅游, 以及以民俗风俗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 及以康体治疗为主题的康体旅游等多种类型) 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乡村旅游景观 (山、水、田、林、牧、渔以及旅游地民风民俗旅游项目) 的开发。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乡村自然农业生态景观为主的观光农业的发展。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 中国乡村旅游的类型愈加丰富, 如农家乐、民俗风情游、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康体旅游等乡村旅游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发展,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越发感受到它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 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能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促进当地的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 成为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使一大批的贫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指出到2015年中国乡村旅游业能实现创造直接就业989万人, 间接就业3 680万人, 旅游从业农民年村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 能大批量吸收剩余劳动力。农民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乡村旅游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 随着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 带动相关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发展, 增加当地收入, 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结构,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将城市的新的科技、文化理念带到乡村。新科技的运用以及观念的转变大大促进促进乡村的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2. 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被城市与乡村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所吸引而离开城市到乡村旅游。乡村自然古朴的生活环境、简单朴素的生活、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乡村中的传统习俗文化, 使人们在融入乡村旅游活动中自觉接受传统事物及价值观念的影响, 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 提高乡村知名度, 增强乡村人民的自豪感。据许多的国外的研究证明, 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 有利于引起当地相关那个关部门重视从而对景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 促进其传承下去。随着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 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从而增强当地居民自豪感。

3. 乡村旅游对环境的积极意义。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景区建设对景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从而促进景区建设的发展。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完善, 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 为景区的长期发展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 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愈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其景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而促使他们自觉爱护环境。

4. 乡村旅游对当地人及游客的积极影响。

乡村旅游, 对出生并成长在城市的居民来说, 是一种新的体验, 是对一种固有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突破, 有助他们对乡村的了解与心灵的放松;对于从农村迁徙到城市里来的城市居民来说, 是对自己曾经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的一种温馨的回忆;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 通过接触和观察到乡村旅游的游客, 可以感知城市文明以及它与农村文明的异同, 从而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促进乡村的文明。

三、乡村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在乡村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 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不深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主体上以传统的观光和休闲为主体, 还未走上集观光、考察、学习、参与、休闲、娱乐、康体为一体的综合方向发展的轨道。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单纯地停留在观光农业表层上, 并没有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民俗及传统文化精华, 将其转化为地方旅游发展的优势, 形成自己的特色及品牌, 旅游产品过于雷同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2. 将乡村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 严重掩盖其内容的丰富性, 导致乡村旅游类型过于单一。

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的发展阶阶段上, 尚未走上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的轨道上, 导致乡村旅游的各个旅游要素未能组合成多种类型、多样丰富乡村旅游形式, 造成乡村旅游的类型单一, 缺乏吸引力。

3. 盲目开发缺乏规划, 导致开发和运营中出现多种问题。

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在开发前由于资金的缺乏, 而不寻求相关专家的理论技术的支持, 在开发中缺乏规划, 盲目效仿开发只顾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导致日后景区经济效益差, 并且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使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 乡村人才匮乏, 经营管理混乱。

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较低, 仍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在乡村旅游发展中, 缺少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以及相应的绩效培训系统, 因此在实际的运营操作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差和素质较低, 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问题导致客人的满意度和回头率差。促使中国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 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 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

1. 促进人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 深化开发乡村旅游。

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 将其发展成集观光、学习、参与、休闲、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挖掘乡村旅游传统及民俗的内涵, 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 促进大家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解, 将乡村旅游转变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印刻在每个认的脑海中, 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 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2. 做好乡村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

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前, 应寻求相关专家人才, 在理论技术上的支持, 制定具体可行的景区开发规划, 然后尊重旅游规划的共性, 充分寻找、挖掘当地乡村旅游特色、放大其个性,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市场需求, 整合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各个要素, 将其梳理形成带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地。通过主题特色来引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 形成特色卖点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地, 有效避开与其他乡村旅游地同质化竞争, 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支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将景区的生态、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相协调, 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乡村品牌。

3. 加大国家乡村旅游政策经济的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实施长期的经济政策支持, 研究证明在没有国家经济政策支持下的乡村旅游一般效益不太好, 因此旅游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 乡村旅游开发除了需要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 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 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4. 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加强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及其相应的食宿、娱乐设施的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游乐环境, 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 从而使游客量增加, 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如与交通部门的合作, 开辟属于本景区的旅游专线, 为游客打开通往景区大门的路。加强与规划建设部门的合作, 为其合理的开发规划, 促进景区合理健康发展。

5. 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及素质提升的培训。

乡村旅游发展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 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重要作用, 扮演关键角色, 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好、做活就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 安排农民定期接受培训, 听相关技能的讲座, 并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他们的监督, 以促进其服务技能的提升。还应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从事旅游业的能力, 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 增加旅游收益, 使广大农民更大的效益。对于管理层来说, 应高新聘请相关领域的人才获得精英, 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 促进乡村景区的规范化经营。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人们更加渴望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紧绷的神经系统尽享优美的田园生活轻松与惬意。针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以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有效措施,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曾伟, 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 (3) .

[2]张玉改, 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 2003, (24) .

[3]高曾伟, 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 2001, (1) .

[4]金学良, 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录) [J].人文地理, 1992, (3) .

[5]王新伟, 吴秉泽.美了农村, 富了农民[J].贵州旅游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6]饶悌亮.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三元区旅游局, 2007, (3) .

[7]舒象连.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 1997, (2) .

[8]王静, 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 2008, (1) .

[9]于洪贤, 宋红娟.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 .

上一篇:暂态稳定分析下一篇:数学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