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2024-07-18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通用9篇)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1

挖掘民俗文化 创意乡村旅游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专注于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的规划与设计。尤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上积累大量的经验,专家们的工作平台已经从最开始的规划与设计跳跃到了创意与创新之上,目的是让乡村旅游由大发展迈向大繁荣,从中国模式走向世界模式。

在乡村旅游标准化规划,同质化规划的今天,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区创新旅游规划。

梳理民俗文化,是为创意乡村旅游寻找基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区县、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都有可能会犹豫中不同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对传统服饰文化、茶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民间习俗文化、中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围棋等内容的深入挖掘,把这些文化内涵注入农产品、注入各功能分区、融入主题旅游,是新经济时代的呼唤。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以后,目前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如何创造性地位特定高端消费者量身打造独特而系列化的文化、娱乐、体验项目,丰富乡村旅游的新产品,有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为重点梳理创意途径,发展创意乡村旅游。

文化类型多种多样,都可以和乡村结合进行创意开发。而专家们对于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势必为乡村旅游谱写意义诗篇,弹奏清泉之音,民俗文化的注入更是保证了现代商业性和文化传承性的共存,使乡村旅游拥有了可持续的生命。

泉想要让您的乡村旅游与众不同,独具魅力,请您去看看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官网,那里您将体会到:创意的规划,魅力的源泉。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2

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创意经济的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在1998年发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报告中, 创意产业被定义为:“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中获取发展动力, 并通过开发知识产权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 (1) 创意会创造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 新创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目前创意产业在国外已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 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新的发展模式。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效益, 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发达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 美国达14%, 英国为12%。 (2) 创意被认为是决定当代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 同时也是人的文化活动, 旅游消费是文化消费, 旅游服务是文化服务, 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旅游者是在寻找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 (3)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 更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和关键。创意通过提高产品或服务等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创意旅游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结果, 在世界范围内正成为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相结合,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兴起,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都将创意产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巨大成效。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当前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得中原者得天下, 游中原者知中华。”河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河南境内现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4处, 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 馆藏文物130万件, 约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1/8。七大古都河南占3个, 还有众多的文化景观。同时古文化、根文化、河文化在河南也形成优势, 文化类型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具有垄断性的、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目前这些旅游资源蕴藏的价值远没有被深度开发利用,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原文化不应只是单纯形式上的文化符号, 应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深层的民族精神取向, 与现实生活以及当代人民的文化需要发生直接关系, 而成为文化旅游资源, 这样才能达到文化精神需求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实现河南文化旅游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长期以来, 旅游产品老化、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河南有众多无可替代的文化, 以文化创意壮大旅游业已经取得一些成绩, 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一批文化节目强势推出, 令游客赞不绝口。经过精心打造,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总的来看文化氛围不浓, 文化旅游的大产业没有形成, 特别是缺乏“河南创意”, 没有很好地与文化优势结合起来, 没有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打造成优质精品旅游项目依旧是河南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河南旅游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大多还是依靠景区和景点为主的门票经济。旅游开发也过于倚重资源本身, 投入巨大, 但效益不佳。据统计, 游客在河南省人均停留时间为3.03天, 比全国平均少0.34天。对许多景点, 游客一般都停留在静态观光上, 动态体验性差, 主体参与度低。留不住客人, 就不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也就形不成大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 我们必须探索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旅游硬实力, 用创意使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更加灿烂。

以文化创意引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河南旅游业在经历了30多年的大开发、大发展之后, 所在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已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提升效益并重转变, 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 (4)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证明, 旅游现象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 进入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后, 旅游给人的文化熏陶及精神层面的安抚, 远重要于单纯的景色感受, 精神文化元素已成为游客深层次的情感召唤, 旅游的文化意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就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形态, 并使之向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

河南有着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资源, 文化创意是实现河南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河南旅游要完成由低端到高端、由数量到质量、由国内到国际的转变, 实现旅游业的重新建构和真正超越, 把灿烂厚重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 必须依靠文化创意。将文化创意作为旅游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 凭借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具有文化创意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获得了巨大成功, 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震撼力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 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因就在于它向世界华人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根”文化, 满足的是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愿。 (5) 河南需要更多这样的文化创意。

以文化创意实现河南旅游业升级和转型的模式是: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用文化创意开发旅游资源, 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打造旅游产品, 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强化旅游营销, 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文化创意引领旅游消费, 以扩大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6) 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进行创新, 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等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生观念价值的增值, 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可以通过文化创意转化为旅游业经营资本, 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旅游业发展至今, 文化、精神和心理需求已成为多数旅游者的追求目标, 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求愈来愈高。把创意融入多元的文化资源中,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价值的再挖掘, 是对文化资源最好的继承方式, 突破以往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存就地经营与管理的狭隘思路, 是提升和再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融合力、高增值力、强辐射力和高科技含量的特征, 将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河南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全面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注重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实现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提升河南旅游层次的关键。据河南省旅游局统计, 2010年河南省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58亿人次, 旅游收入达2294亿元。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规划, 到2015年, 河南将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 河南GDP的13%将由旅游业贡献, 旅游业将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转变发展理念, 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意人才,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 通过整体策划、系统开发, 打造一系列具有河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 让“文化河南”成为河南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 实现河南旅游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注释

1 冯学钢、于秋阳:《论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旅游学刊》, 2006 (12) 。

2 约翰·霍金斯[英]:《创意经济》, 英国:企鹅出版社, 2002年版, 第56~58页。

3 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一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4页。

4 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企业经济》, 2009 (8) 。

5 张北:《简议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新闻爱好者》, 2009 (9) 。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3

乡村文化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例如民居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服饰及手工艺品等等,也包括在此地域范围内被广泛传承和认可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甚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而旅游是人们向往自然的天性所致,挖掘整合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领略风光世界,体验文化旅途,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要突出当地乡村文化为特色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资源为载体,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容易被复制、代替,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再结合悠久的文化传承、挖掘整合各地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及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形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打造开发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湖南省的芷江县为例,芷江县总结了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挖掘了当地的和平文化和民俗文化,设计开发其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等,使得芷江旅游有的看、有的听、有的吃、有的玩,也更有意义,从而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种市场资源,它综合了历史、自然、人文、地域等因素,反映为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甚至文化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文化品牌的竞争力上。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固然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但制胜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本地实际塑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长期以来,承德旅游没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业相当的部分尚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景点零散,文化附加值低,缺少关联性和市场号召力,以致来承德游客人数虽多,但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没有真正形成 "食、住、行、游、购、娱"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目前,承德借鉴了云南等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河北民族文化品牌的具体内涵、具体内容、形象特征,设计开发了承德旅游业的三项精品工程,即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依托的皇家文化精品;以坝上森林草原为骨干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以佛教文化和满族风情为主题的民族风情精品,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串联,实现以文化为灵魂、以景观为核心,以商业为根本的集约型发展,打造承德旅游的文化品牌,承德旅游业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观。

三、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是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对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共识。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底数,遏制破坏现象蔓延的趋势,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吸纳具有当地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盘活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土壤,发展以乡村优秀文化为核心的实景教育和体验教育式旅游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4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我国近几年来新兴起来的产业之一,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融合的还不够紧密。因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列举出了促进两大产业融合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促进这两种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关企业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给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资金支持。政府优化整合可使用资源,统筹资金,适度加大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协同发展的行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优化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引入以及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三是人才支持。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继而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整体融合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有对应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产业融合建设当中,构建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规范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尽量削弱人才流动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促进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也逐渐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所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自身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主动参与该项活动的同时积极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共同建立网络服务公共平台,为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从而提高两者的协作能力,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另外,人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除去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之外,还需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参与进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企业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协同培养出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融合。

三、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市场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消费。因此,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获取社会大众对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认可。在当前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性,联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必要的宣传、咨询、消费等服务,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并培植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借此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融合较少且融合产品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状况,我们可以组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文化创意的过程当中,激发旅游工作者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同时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增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

四、优化环境,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各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之上的,当旅游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继而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与此相同,只有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有可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使用资源,协同开发出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依托于城市良好的创意环境。因此,要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就必须要优化城市创意环境。具体而言,优化城市创意环境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整合、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产品化文化创作、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积累,从而将文化创意市场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价值。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产业在现有的格局上,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和生产,这对原有旅游产业产品及服务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城市文化创意环境的优化,需要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塑造出适合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城市创意环境,既要适应现代城市功能转变的需求,又要营造城市良好的氛围,切实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意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出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的特色城市形象。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对打造极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优化城市环境还需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城市形象定位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资以及人才集聚到此地,继而对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有利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乡村文化旅游策划开发价值 篇5

目前滕头村水系的价值远远超过生态休闲旅游策划设施开发,它一方面是滕头村得以发展的依托,从十多年前的“全球生态500强”到近期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殊荣的取得,无疑都与滕头河流水网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具有持续改善生态、更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意义,文化是滕头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滕头精神的基本凝聚要素。滕头应重复梳理过去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获得荣誉,构建滕头精神内核的“大文化”、“大生态”,生态有三个,一个叫自然生态,一个叫文化生态,还有一个叫经济生态,所谓生态是生命的状态。现在滕头注重了自然生态,没有很好的注重文化生态,同时滕头提出了精神生态没有落实到位,同时滕头生态要在文化上展示滕头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先进典型,应有领先技术,领先理念,领先原理,领先布局。

滕头旅游开发对过去历史要追溯,对当代新中国建设要补充,每一历史阶段要有它的存在价值,要有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滕头精神内核,滕头应该打造成为“中国的一个标杆”、“世界的一个标杆”,应设计体验传统农村文化、参观现代农村文化、探讨未来农村文化的系统化项目,打造一个“历史的村庄”、“现代的村庄”、“未来的村庄”组成的跨越时空的一个农村系列。让游客满足旅游游览功能同时,丰富文化,把整个滕头建设成为学习新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技术模式”、“生物生态多样化开发模式”的先进典型。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6

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社会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桂林市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深入融合阶段。借助科技手段对文化旅游要素加以创新,使其具有高附加值,将创意理念与当地的文化资源完美结合,使传统文化资源拓展和转化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新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应以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全方位开发和挖掘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使旅游者获得更强的参与互动体验,充分展示文化旅游的魅力。

一、桂林旅游文化产业现状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业依靠着天然的自然风光走过了三十多年辉煌历程。作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市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桂林自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将旅游作为地方重要的经济产业发展,主要以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相继开发了三山两洞一条江、阳朔西街、世外桃源、龙脊梯田、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灵渠古街等优势旅游项目。然而,目前的旅游市场已全面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全民旅游、自驾游等新局面对目的地旅游产品有的新的要求。目前,桂林大多数旅游项目主要还停留在观光阶段,虽然有些结合了当地民族特色,但差异性不明显,总体上存在雷同的现象。随着文化创意理念的深入,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能够使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能够拉长产业链,衍生出相关产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阳朔《印象刘三姐》、柳州三江侗寨《坐妹》的成功,为实景演艺文化、舞台演绎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突出创意因素寻求突破

目前,游客需求的是个性化、文化性和体验性的高品质旅游,加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注重山水文化资源的本质与神韵

目前,桂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百里漓江”“三江两洞”“两江四湖”“玉龙竹排漂流”等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项目,缺乏创意思维和文化内涵。桂林山水文化的本质和神韵应该是漓江渔火、水上人家、两岸田园和炊烟袅袅,可借助民间传说、神话、寓言,构筑秀水之美、田园之乐、神仙之奇和生活之趣相结合的山水文化精神魅力。

(二)整合富有情趣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只有以靖江王府和尧山王陵为代表的明代文化遗产较为出名,其他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如甄皮岩古人类遗址——————史前文化,兴安灵渠——————秦代文化,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色文化,桂海碑林——————石刻和书法文化,李宗仁官邸、徐悲鸿故居——————名人故居文化等。将这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出一条以人文历史为主的文化旅游专线,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丰富文化,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三)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桂林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的聚集地。苗族村寨木楼群、侗族风雨桥鼓楼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景观,同时刘三姐民歌、瑶族节庆服饰等,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将旅游文化与渔家文化、山水文化、舞台演艺文化相结合,以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体验感,打造风情浓厚、韵味十足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四)建设生态自然的乡村文化旅游景观村落

以鲁家村、恭城红岩村为示范,在保留古村落形态的同时,建设具有观光、游览、餐饮、体验、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村落。综合农业、林业等产业,让乡村旅游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衍生出食宿接待、观光体验、民俗风情、特色餐饮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五)打造童话动漫旅游主题项目

桂林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童话动漫文化创意资源也十分丰富,如百里漓江百里画廊,青山绿水神奇变幻的传说,传唱于高山深谷的千年歌谣,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流传于各个民族的神话、歌谣、习俗等,都带有神秘的童话色彩,都可赋予其生命力,将无形的意识化为有形的动漫形象,化虚幻为现实。同时,可引进动漫主题乐园项目,如方特主题公园。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7

一、巴马长寿文化逐步驶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巴马长寿现象自1960年秋已经开始引起国内专家注意, 1982年经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新闻媒体记者慕名到巴马研究、观光、访问, 巴马迅速成为世界长寿科学研究的中心热点。1991年国际自然医学会第十三届国际自然医学会上正式宣布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 巴马长寿旅游资源从此被挖掘与开发, 与百岁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饮食结构、生活习性等诸多因素则成为研究的重点, 长寿现象因此被不断地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2003年11月, 国际自然医学会授予巴马“世界长寿之乡”证书, 从此, 巴马长寿文化名扬海内外。当地政府也把长寿文化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成立了长寿研究所, 是党委政府发展长寿文化参谋的专业部门, 由长期对巴马长寿现象进行深度研究的陈进超博士担任所长。长寿研究所的宗旨是建设长寿文化体系, 大力传播长寿文化。

巴马县建成全国首个专题性县级长寿博物馆, 两层三个展厅, 总面积1565平方米, 用图片和食物展示巴马县长寿现象的历史渊源、研究成果、延寿民俗、寿乡奇趣等等。党委政府颁布实施《巴马瑶族自治县关于加强长寿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并在全县开展“尊老爱老助老”活动, 建立长寿老人保护机制, 制定长寿老人有限拜访制度。当地还修建了长寿养生文化园, 并于2010年11开园, 文化园以展示百岁老人仿真模型、开设长寿养生讲堂、解读长寿养生文化、长寿文化研究等为主要内容, 从此外来游客可以不用跋山涉水, 就可以感受到与百岁寿星逼真的长寿形象。当前, 巴马正在着力打造中国乡村休闲养生“天堂”, 构建以长寿文化为主题、以乡村农业生态、休闲养生和游览观光为主要功能的长寿旅游圣地。

二、巴马长寿文化意象剖析

1、“补粮添衣备棺”蕴含儿女祈求父母福寿康全的美好夙愿。

在巴马壮族民间中流传一种说法, 即老年人上了一定的年纪, 他 (她) 们的“衣食” (意为寿限) 就要“断绝”, 这时就由他 (她) 们的子女或孙女, 尤其出嫁的女儿或其他的近亲来“补粮”, 这样, 这位老人的“食粮”就不会断绝, 就能延年益寿, 长命百岁。一般来说, 女儿出嫁后会给父母购买一个“补粮”专用小米缸, 搁在老人的床头。通常在农历初一或十五从夫家的米缸里舀出三五斤大米, 待回娘家时倒入补粮小米缸。老人也在农历的初一或十五从补粮缸取出二三两米来混入自家米来熬粥煮饭。这时家庭其他成员都主动给父母先盛饭装粥并最先食用, 这样才达到补粮的目的。老人最先享用沿袭古代“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这一美好的尊老风尚。添衣则是在闰年新春, 出嫁的女儿会给父母添置新衣, 如今已演变到如女儿远嫁他乡, 无法回娘家探亲, 也可以通过汇款, 由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代办。通常认为, 花甲之年后就是离天远离地近的年纪, 就要考虑到自身的后事了, 这时家人便为老人准备寿棺, 通常是搁在正厅的左侧墙角。有了寿棺, 老人才觉得有安全感和归宿感。老人的家中聚集众多邻里乡亲拉家常时, 板凳不够用, 都会很自然地坐到棺材上, 久而久之, 棺材的面板就被磨得油亮可鉴, 好似一尊古董。老人也喜欢坐在寿棺上和来客拉家常, 有时索性躺在上面伸个懒腰, 这种活着坐在棺上说笑, 逝去便躺在棺里长眠, 久而久之, 模糊生与死的界限。据悉, “备棺”与中国古代帝王一-登基即兴建陵墓实属异曲同工。“补粮添衣备棺”习俗沿于何时无从考究, 其内涵是即使在饥寒交迫的旧社会, 儿女依然会尽己所能, 遵行孝道, 确保老人晚年有依靠, 做到活时衣食无忧, 葬有安身之地。而儿女祈求父母福寿延绵的这一美好愿望, 对老人同样起到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暗示作用, 可以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 尽享晚年之乐。

2、独特的健身运动方式成全自然和谐长寿美。

在巴马, 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长寿文化, 那就是闻名遐迩的裸浴习俗, 裸浴在当地一直被奉为神圣的沐浴方式。此习俗淳朴文明, 也十分讲究。在盘阳河裸浴, 老少有序, 男女有别, 一般男性在上游, 女性在下游, 老少也分开, 同龄同性则毫无顾忌。炎热天的傍晚, 劳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 纷纷涌到盘阳河边, 脱去衣裤, 赤身裸体跳入河中, 尽情洗去一身的泥水汗气, 驱走一天的饥渴与疲惫, 常常在长寿水沐浴, 不仅使肌肤滑嫩, 而且能够驱疾健身, 因此, 裸浴也被视为几千年来当地民众长寿的秘诀。其次, 巴马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不荒田, 闲不荒园, 勤劳的巴马人, 大多都在房前屋后、田边地头、自家的菜园种植蔬菜。巴马寿星劳动年限极长, 从七八岁的娃娃时就跟着大人在田间劳作, 六七十岁时还是壮劳力, 八九十岁是半劳力。有的年过百岁还是家务“半边天”, 劈柴、烧火、剁菜喂猪、做饭、带孩子。生命不息, 劳动不止, 对他们来说, 劳动不是负担, 而是精神食粮, 是快乐体验。再者, 巴马四面环山, 不管是种田、挖野菜, 还是走亲访友、赶大集, 出门就爬山, 爬山这一有氧运动方式也成为长寿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爬山可以使人腿脚利落, 心脏得到锻炼, 加之有赤脚走路, 脚掌穴位得到有效按摩, 有益全身健康。

3、豁达开朗的性情与融洽的人际关系。

巴马人以平和的心境、从容的态度、温和的举止在宁静的山村日复一日的生活, 他们“耕作不辍, 平淡寡欲, 无为而乐”, 沉浸在怡然自得的心境之中,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乐知天命的性情与中医养生理念不谋而合,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巴马寿星面善心慈, 大度容人, 温和豁达, 开朗乐观, 安分守己, 不计较得失, 不争名斗利, 把名利看得很薄, 把生死看得很淡, 一切顺应自然, 心态修炼到至高境界, 正如老子所云,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巴马聚居着壮、瑶、汉等十多个民族, 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尊老爱幼、热情好客, 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体现在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 还体现在各民族、各族群之间。

4、科学的素食文化使长寿区域人群远离病痛之苦。

研究表明, 巴马人的饮食结构具有粗、杂、素、淡、鲜等特点。“粗”即长寿老人常年食用玉米、红薯、豆类、大米等粗粮, 这是世界五大长寿地区寿星饮食的共同点, 他们常年吃粗加工、粗制作的饭菜, 营养成分均衡, 破坏流失少。“杂”即长寿老人不挑食不偏食亦不暴食, 多以玉米为主, 红薯和豆类杂粮为辅, 还配吃多种蔬菜、野菜、水果, 不但吃的食物种类杂, 而且菜的做法也是以“大杂烩”为主, 常把粮、肉、菜混在一起煮着吃。当地名吃“合渣菜”就是把不去渣的豆浆和青菜及不去细渣的火麻仁油混在一起煮的。“素”即他们常年以素食为主, 很少尝荤腥。“淡”即长寿老人祖祖辈辈养成低盐的习惯, 平均每人每天食盐量在3克以下。“鲜”则是指长寿人群吃的都是本地产的原生态农作物, 不施化肥不喷农药, 没有污染, 属于天然的绿色食品。由于因山高, 平均日照约6.5小时/日, 因此, 种植的农作物生产周期长, 能充分地吸收土壤中之锰、钭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

三、巴马长寿文化培育构想

1、营造浓厚的长寿文化氛围。

文化旅游产业属于创意产业, 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束缚, 能综合资源、市场、社会环境等要素进行创意,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1]因此, 必须加快对长寿文化几大谜团的研究, 努力普及长寿文化, 提高当地居民的长寿文化素养, 形成人人知晓长寿文化、人人崇尚健康长寿, 人人充当长寿使者, 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长寿文化氛围。在旅游宣传方面, 应大力拓展户外广告宣传, 在高速公路、火车站、汽车站、广场等人群集散地设立大型旅游公益宣传广告, 并在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辟旅游专题、专栏。[2]

2、提高导游的讲解水平。

当前很多地方的休闲养生旅游普遍缺乏高端的专业人才, 即熟知旅游知识且精通养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制约了我国环境养生旅游产品的有效开发。许多景区在发展养生旅游的过程中, 以为只要拥有垄断性的养生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便是水到渠成。其实乡村养生旅游除了需要旅游资源支撑, 更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讲解者。如果导游员对长寿文化知之甚少, 不能很好的在景点介绍中融入丰富的长寿文化知识, 不能表达出长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情趣, 就会使游客乘兴而来, 失望而归。或者导游只是把长寿文化生搬硬套地讲解给游客, 势必给游客一种朗诵的感觉, 对长寿文化一知半解, 甚至误读, 对游客的疑问支支吾吾, 那么让游客探寻生命的奥秘则无从谈起。因此, 导游应该把长寿文化中生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 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说。客观地说, 巴马发展乡村旅游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导游队伍, 甚至会外语的高端导游。

3、确保长寿人群生活方式的原真性与和谐性。

医学研究表明, 影响人的健康长寿主要有5大因素, 遗传占15%, 自然环境占10%, 社会状况占7%, 医疗条件占8%, 生活方式占60%。可见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长寿状况, 因此当地在发展乡村养生旅游时应当尽力保持长寿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的原真性与和谐性。应尽可能减少对寿星们有规律生活起居的扰乱, 可以划定旅游区与非旅游区, 把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活动限定在旅游区域之内。自巴马发展旅游业以来, 盘阳河一带居民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 大量旅游者的进入影响了当地百岁老人的正常生活秩序, 传统文化也经受了外来文化的考验, 改变了当地村民以往平静的生活。当外部先进文化的持久冲击改变了此处的民俗基础, 则失去了特色, 势必会动摇作为长寿旅游资源的根本。

4、正确处理贫穷与长寿链条延续之间的矛盾。

巴马的一些青壮年面对现代生活的压力、竞争, 以及谋生地文化的渗透, 已经逐渐改变长寿人群平和的心态、尊老的习俗, 巴马长寿链正在面临断裂的危险。而巴马长寿链条的存在为人类进行长寿文化研究提供了活的样本, 一旦链条断裂, 它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可逆转的, 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如此看来, 劳务输出并不是巴马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 而是优先考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随着巴马旅游业持续发展, 长寿文化知名度不断提升, 火麻糊、茶油、香猪等长寿食品已经逐渐占领市场。这样, 巴马山村可以大力发展种植火麻、油茶、珍珠黄玉米等农作物, 养殖香猪, 引导农产品参与到旅游业中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也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3]巴马长寿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不仅关系到巴马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状况, 还关系到巴马旅游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 更是稀有文化资源的存续问题。巴马长寿之乡为人们从遗传和环境及其相互作用中研究生物体的代谢能力、抗氧化、抗逆境能力和性腺信号路径等提供了最好的样本。[4]然而, 到目前为止, 医学家、科学家尚未完全解开健康长寿之谜, 如百岁老人占有率在世界级长寿乡中名列前茅且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皇帝赏赐寿匾之谜, 巴马长寿老人得到几代皇帝的御褒;百岁老人超级健康之谜, 百岁老人一般机体衰老, 疾病缠身, 但巴马的百岁老人大多身板硬朗, 眼不花耳不聋;神奇的疗效之谜, 到巴马养生度假的人群里, 许多身体虚弱的老人是带病来疗养的, 往往医院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 在巴马呆上几个月便得以康复或缓解病情等等。巴马要大力发展以长寿文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旅游业, 应当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绝不能以牺牲长寿文化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摘要:自从巴马被认定为世界上第五个长寿之乡之后, 学术界掀起一股长寿文化研究热潮, 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本文着重剖析影响长寿文化的社会因素, 试着探寻培育长寿文化机制。

关键词:巴马,养生旅游,长寿文化,意象,培育

参考文献

[1]樊信友.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研究[J].江苏商论, 2010, (07) .

[2]康珺.基于酒文化的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3) .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8

城市化在给中国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大量乡村房屋空置、土地弃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希望寻求自下而上的方式,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和城乡需求,在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上研究创意农业景观的可能性。本文以祟明县仙桥村为基地,并针对该村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作了一个设计模型。

关键词:

仙桥村 乡村生态旅游 创意农业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1-0130-03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词,由学者赫克特提出,成为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语汇。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Organization)定义基于自然的生态旅游的一般特征如下:

(1)不仅欣赏自然风景,对当地盛行文化的欣赏也纳为游客体验的一部分。

(2)旅游提供教育和解释部分;

(3)尽量减少对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

(4)通过给予自然区管理者积极效益来支持自然区的保护;

(5)给当地提供替代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保护意识。

1.1.2 创意农业景观

定义创意农业景观的概念,需要先对创意农业的概念进行理解。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创新农副产品、完善农村多层次产业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创意农业(厉无畏,200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秦向阳等认为创意农业的定义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经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创意农业就是要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创意设计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并建造一系列相关的农业产业链。

关于创意农业景观:除了常规的农耕手法外,创意农业景观采用的艺术手法更能够引起游客的共鸣,形成眼球效应。创意农业景观除了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创意之外,更注重与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创意农业景观,不仅是生长在土地上的东西以及提供城市游客游玩的农田,它还可以包括一系列服务,例如社区菜园、有机种植教室、养生空间、自行车骑游、定期的城乡盛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服务都是发生在创意农业景观之上的活动。创意农业景观的核心是以特色农产品、社区菜园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同时会联系创意农业研发、生产、产品的加工以及后续的推广和销售,形成一条与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产业链。

1.2 创意农业景观研究现状

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角度,国内众多学者和设计师的研究思想为展开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提供广阔视野,比如“乡村生态旅游是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民俗体验、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产品在乡村这一特定地域的有机整合”(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2007),俞孔坚在自己主持的沈阳建筑大学科技园稻田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以及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低,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该案例使人对庄稼、野草和校园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然而,国内学界对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整体呈现的倾向是重视城市景观设计,轻视乡村景观设计,对城市景观的研究集中,对农村及农业景观的研究就相对薄弱;重视专业的研究,而轻视综合各种学科的研究;重视景观的产品设计,而忽视服务设计,和国内建设型的发展模式相类似,对于服务型社会下的新策略研究尚很缺乏。

2 研究意义

其一、把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作为顺应国家三农问题战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层面的解决策略,为农业景观设计提供一种灵活的、面向服务性的、可持续社会转变的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其二、整合城乡资源,发掘市场机会,吸引人才和资本,从而推进农村新经济模式、新生活方式和新生活环境的建设,进而为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娄永琪,2010)

其三、从学科发展而言:相较于城市景观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乡村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一直以来被学界和实践工作所忽视,研究乡村农业景观的设计将切实有利于景观学科的全面发展。

3 项目背景

3.1 基地介绍

仙桥村位于上海市崇明县竖新镇,全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745户农户,总人口1683人,村区域面积2010亩,可耕地面积1565亩。仙桥村民风纯朴、生态环境较好,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油菜、小麦等;仙桥村村容整齐,农房规划合理,崇明县一个典型的自然村庄,2007年崇明政府已将其列为“自然村庄改造计划”的五个示范村之一,该村有很大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仙桥村作为崇明县的普通村庄既有其典型性,又有其特殊性。

3.2 存在问题

仙桥村60岁以上的人员大多退休在家务农,30至60岁的男性村民大多在上海工作,竖新镇有1500人在上海开出租车,女性村民在工厂工作或在家务农。20至29岁的男性村民在镇上工作打工,女性村民在家务农。19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想留在村里,希望去上海工作锻炼。

整个村子大多数的楼房平时处于空置状态,与城市寸土寸金一房难求的局面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对应的是,由于青壮年劳力的缺乏,耕地出现废耕的现象。因此,乡村失去年轻的活力、公共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匮乏。

3.3 村民需求

作者自2008年8月加入“设计丰收”[1]项目团队,曾无数次在仙桥村做乡野调查,连带仙桥村所在的竖新镇、以及仙桥周围的5个自然村落,崇明岛知名的前卫生态村、东滩湿地等地做了实地考察研究。乡野调查的形式有观察、深度访谈、居住体验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总结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民的调查,仙桥村的村民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

nlc202309012256

(1)更多的经济收入,愿意寻求更多的新型产业领域。

(2)希望有投资低、风险少或有保障的项目

(3)倾向以集体的方式参与经营,集体承担风险

(4)需要更多的交流机会和休闲生活

3.4 城市用户需求

对城市用户需求的研究建立在关于对仙桥村田野调查、联合工作坊、以及头脑风暴2等研究结果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以创意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和健康生活这三个情境趋势。根据人、商业、技术和可持续这四种因素的交集,寻找到5个机会领域。分别是:慢生活,健康锻炼,集体耕种,特色崇明,知识交流。

对上海城市居民的需求结果可归纳为:

(1)上海的城市居民希望远离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十分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需要真正健康安全的食物。

(2)上海的城市居民希望通过日常的健康锻炼来获得身心的安康。

(3)上海的城市居民需要在有相同兴趣的人群中寻找归属感,需要被联系和关注。

3.5 仙桥村发民基于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的资源分析

3.5.1 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景观植物研究

仙桥村的农作物种植的是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如稻米、小麦、油菜等等,小部分农田种植的是蔬菜、水果、红薯、芋头、豆类、棉花等等作物。另外,崇明还以崇明水仙、白扁豆、甜芦粟、金花菜、黄金瓜、甜玉米等农产品为特产。仙桥村在自家庭院中种植蔬菜、橘树、甜芦粟等比较普遍,供自家食用。在每年的种植和收获季,村里的农民协会会为当地村民种植、收割水稻,每年在五月至六月,收割小麦,种植水稻,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收获水稻,种植小麦或油菜,如此轮播。除了对土地施肥外,所有的耕作都是通过机械化完成。

图1是作者自绘的仙桥农作物、经济作物一年四季的生长周期。共分为粮食、蔬菜和水果类,分别有他们的高度,以及按照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中呈现出来的颜色。其中,浅黄色代表幼苗期,从生长到成熟、开花、落叶,休眠,分别以绿色、深绿色、彩色和浅棕色、棕色表示。

图2是作者自绘的仙桥村景观植物类型及四季色彩,分别为花卉、草本、灌木、乔木四种分类。表中的数字为各植物的大致高度。其中,浅黄色代表幼苗期或发芽期,从生长到成熟、开花、落叶,休眠,分别以绿色、深绿色、彩色和浅棕色、棕色表示。

3.5.2 生态系统研究

仙桥村的土地PH值大于7,偏碱性。但依然适合蔬菜和农作物的生长。农耕地呈南北走势带状分布,河道及灌溉水网也呈南北走向分布在田地和村落间,水系与周围村落贯通。仙桥村常见的生物有白狗、山羊、鹅、鸭子等家禽家畜以及在春夏之交会见到一些白鹭鸶等鸟类。仙桥村与邻村是以河水为界,农田灌溉水系发达。主要树种以香樟、水杉、橘子树等为主。

仙桥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崇明县村落,没有特殊的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等旅游资源,农业是仙桥村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

3.6 创意农业景观可能使用的关键技术分析

3.6.1 有机种植

通过对城市用户的调查得知,人们迫切需要健康、安全的食品,有机食品也越来越为大众接受、喜爱。有机蔬菜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也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在仙桥村种植有机蔬菜是适应市场的明智选择,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3.6.2 社区支持农业(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广的新时代饮食文化运动。此运动为了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鼓励消费者在饮食上多多选择当地生产、当季的高品质农产品(通常是指有机产品)。CSA运作过程,通常由认同相同理念的社区支持者(个人或单位)采用共同购买的模式,预先支付一笔费用给当地的小农户预约一季或一年的收成,农民收成后,再根据实际产出的多寡分配给会员,如此达到结合社区力量支持当地农民采用有机农耕的积极意义。

3.6.3 社交网络的使用

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风靡的今天,创意农业景观可以拥有自己的互联网社交账号,随时发布农业或景观的信息、蔬菜的播种、除虫、施有机肥等农田操作情况的跟踪,使城市用户可以对自己所食用的蔬菜有全面的了解,吃到安全、放心蔬菜。4

4 设计成果

4.1 平面规划

创意农业景观的选址农田为“设计丰收”项目的一部分,总面积约为6000多平方米。该农田景观完全依照作者之前对设计可行性研究的设计概念,遵循服务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的设计理念。整个农田规划以“细胞”为单位,每个单位的细胞具有一定的功能,例如社区农园、有机桶园等。细胞之外的田地统一种植为一种农作物,如油菜,到茂盛的季节可形成强烈的图案,首先给人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之所以把农田设计成“细胞”状的元素,是因为人们有探索农田的心理需求,沿“细胞”周围设具有乡土气息的休闲步道,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返璞归真。整个创意农业景观的总体功能区大致可分为:社区农园、有机菜园、农产品市集、有机橘园、儿童游乐区、自行车租赁区、瑜伽、太极、休闲步道、特色蔬菜种植区。在建筑前的广场上,可满足人们不同的集会需求,如农产品市集、展览展示、有机农业课堂等等。建筑北部的大块绿色草坪上,城市来的游客可在此举行聚会、野餐、露营等等活动。图3

4.2 功能分析图 图4

4.3 交通流线分析图 图5

5 总结

在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研究方面,以仙桥村为着眼点的农业景观设计具有它的典型性,包括农业的种植、基于仙桥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的各项商业模式、服务,都有它的普遍性。创意农业景观以种植有机作物为基本,在开设带动城乡互动的“社区农园”的同时,不仅有效利用了农村耕地,增加农民收入,增长了农村就业机会,更有可能使农村人口回流,甚至吸引城市人到乡村工作,这是一种对乡村资源的有力整合。希望本设计概念能进一步在仙桥村建立起成功的原型,并可以为中国其他具有相似背景的乡土做参考。.

注释

l.“设计丰收”:崇明可持续社区项目,一个通过设计链接城乡的开放创新平台,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教授主持。网址:http://designharvests com

2.2009年至2011年,作者参加了由同济大学、鹿特丹大学共同举办的“农村公共空间:新的类型学定义”工作坊、及由同济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等举办的“ELOPE崇明厨房项目工作坊”,IDEO工作室与TEKTAO举办的商业服务设计头脑风暴等。

参考文献

[1]娄永琪一个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崇明仙桥可持续社区设计,《创意设计> 2010.9,ISSN1674-4187

[2]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

[3]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和步研究,2007,ISSN:1671-4407

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 篇9

为了推动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打造荷塘区休闲旅游品牌,进一步把区委、区政府“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决定举行荷塘区首届乡村休闲旅游节。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宣传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促进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的大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08年9月12日—14日

三、活动内容

(一)荷塘区乡村休闲旅游节徽标征集活动

时间:2008年7月开始

参与范围:全国范围内

流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徽标征集活动的宣传,设置一定数额的奖金。经过两个月的征集、评定,在开幕式上揭晓最终选定的徽标方案。

(二)乡村休闲旅游节摄影大赛

时间:2008年9月1日

参与范围:湖南省内的摄影专业人士或摄影爱好者

流程: 9月1日为乡村休闲旅游节摄影大赛作品的最后投稿期限。拍摄内容为活动举办地荷塘区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情。

由组委会评选出100幅左右的优秀作品,给予一定奖励,并于9月12日——14日在仙庾逸趣园举行摄影展。

(三)荷塘人民游荷塘

时间:2008年9月12日上午8点30分——16点30分

参与范围:为荷塘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各行业优秀代表,人数暂定为200人。

流程:上午8点30分从荷塘区人民政府出发,乘坐大巴,按照生态旅游线的路线走:红旗广场——荷塘公园——龙太路——婆仙岭——仙庾岭。大巴车5部,每台车配一个导游,沿途讲解(导游应对

荷塘区休闲旅游规划有所了解,可以展望未来荷塘区旅游发展)。到达仙庾岭后,步行到荷花田边参加开幕式。

12:00在仙庾乐园用餐,暂定20桌。餐后自由活动。下午16点,在仙庾岭山脚集合。乘坐来时的大巴回到市区,此次活动结束。

(四)自驾车队游仙庾

时间:2008年9月12日上午8点30分——16点30分

路线:红旗广场——荷塘公园——龙太路——婆仙岭——仙庾岭 流程:组织自驾车队,统一标识,将车队编号,张贴乡村休闲旅游节的车贴,大概20台车左右。早上8点30分从红旗广场出发,沿上述路线行驶,参加此次的旅游节开幕式。

中午12:00在仙庾逸趣园就餐,暂定为6桌。餐后自由活动,下午16点集合,组织好共同返回市区。

(五)荷塘区乡村美食大赛活动

时间:2008年12日下午14点

地点:仙庾岭某个农家乐,或可以搭建一个临时的室外厨房。流程:前期做好摸底调查,由各农家乐自己报名参加此次比赛,目的是挖掘本地特色农家菜。

进行初赛和复赛后,参加决赛的队伍现场烹饪,由游客和美食家现场试吃,评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农家美食,推出荷塘区乡村旅游十大美食,并在赛后加以推广。

(六)道教法事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3日上午9时开始

地点:仙庾古庙

流程:由于仙庾古庙是株洲市道教协会所在地,故此次道教法事活动为民间活动,具体流程由道教协会和仙庾管理处的人负责。

(七)赏玫瑰和太阳菊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2日—14日,其中,金婚夫妇互赠鲜花的活动定在9月13日下午15点开始。

地点:花圃基地

流程:游客可自由在花圃附近进行观赏、拍照,花圃同时开辟出一个出售鲜花的场地,让游客购买各种花卉,工作人员则进行现场采

摘和包装,鉴于花圃的地形,不建议游客自行采摘。

利用开幕式搭建的舞台,组织99对金婚夫妇于9月13日下午15点进行互相赠送玫瑰花和太阳菊的活动,活动聘请专业主持人,安排一些小节目。

(八)乡村旅游高峰论坛

时间:2008年9月13日全天

地点:仙庾岭实地考察——湖南工业大学会议室

范围:邀请省内外对乡村旅游有研究的学者、专家;以及在乡村旅游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农民、企业家。大约40人左右。

流程:9月13日9点所有与会人员到达此次活动地点——仙庾岭参加开幕式,并进行实地考察。午餐定于12点整在仙庾钓鱼台,暂定4桌。用餐后返回湖南工业大学,在科技大楼的三楼或6楼会议室进行研讨会。会后出版《乡村旅游研讨会论文集》。

(九)仙庾民间艺术汇演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4日上午9点——11点30分

地点:仙庾岭戏台

流程:鉴于当地的庙会通常在阴历9月初9举行,与本次旅游节的时间不能吻合,所以,此次的汇演活动由旅游节组委会自行组织。本地庙会的花鼓戏表演深受老百姓的欢迎,组委会可邀请花鼓剧团的专业演员来此表演。

(十)荷花田边赏荷花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2日—14日

地点:荷花田

流程:9月正是荷花盛开、莲蓬盛产的季节。在游客自由观赏荷花田的同时,可在荷花田边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大家的旅游休闲生活。如组织当地农民统一着装,在荷花田里进行莲蓬的采摘,可现场售卖采摘下来的新鲜莲蓬。也可邀请一些书画家和学美术的学生现场泼墨、作画、写生,地点可设在在荷花田边的那条马路上。

(十一)农副产品展销会活动

时间:2008年9月12日—14日

地点:仙庾岭戏台门前的平地

流程:统一进行管理,使用统一货架、统一雨棚。可在平地的外缘搭设货架,中间留出空地供游客进出进行采买。销售的农副产品有:本地盛产的干菜、腌菜、盐姜、红薯干、剁辣椒等等。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农副产品的质量,不能出卫生问题

(十二)开幕式

时间:2008年9月12日上午9点30分正式开始

地点:荷花田边,水坝的右下方,也就是山脚下,有两块荒田可以用来搭建成舞台和观众席。大约5亩地左右。舞台的搭建以山为背景,面对荷花田。观众席可在田地里铺上地毯即可。上面摆设300把凳子(供参加荷塘人民游荷塘活动的人员入座)。由于这块田地靠近马路,建议在开幕式期间,此段马路进行封闭,不通车,这样马路、田间、山头都可以观看节目,也可保证观众的安全。

流程:上午9点30分正式开始文艺节目的表演。节目控制在5-6个左右,时间掌握在30分钟左右。在10点进行舞狮的表演,由领导进行点睛仪式,正式宣布此次旅游节正式开幕。当场揭晓已经评选出来的旅游节徽标。至此,开幕式结束。

(十三)闭幕式

时间:2008年9月14日16:00点

地点:荷塘区人民政府会议室

流程:领导总结此次艺术节举办的经验、教训,并宣布以后每两年一次举行乡村休闲旅游节。可以考虑在闭幕式签订有关的项目合作意向或合同。最后,领导宣布此次艺术节圆满闭幕。

(十四)文昌阁的开工奠基、四星级农家乐的授牌仪式

这些活动举行与否、及其具体流程都有待进一步落实。

(十五)晚上的活动安排

由于城郊旅游的特性,很多游客在晚上都返回了市区。晚上不再集中起来安排活动,由旅游节指定的农家乐就各自场地的情况自行安排活动。如篝火晚会、烧烤活动等等。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乡村休闲旅游节是一项集各种休闲文化活动于一身的大型群众

活动,是实施“旅游活区”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辖区旅游产业化、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举措。为此,主办方荷塘区政府、承办方荷塘区旅游局应要求各职能部门、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活动的圆满成功。

(二)精心策划、高质高效

此次活动要做到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广泛发动、通过旅游节的举办,丰富市民休闲文化生活、打响荷塘乡村休闲旅游的品牌,把旅游节办成高质高效、深入人心的休闲旅游文化品牌活动。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旅游节的主办方和承办方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从7月开始,借着前期的会徽征集活动,进行首轮宣传热身;进入8月,借前期准备工作的分段式报道,掀起一个宣传高潮;旅游节举办期间,综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和户外广告等从不同层面进行报道,全方位展开宣传攻势。

(四)注意安全,措施得力。

上一篇:长子县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下一篇:安全事故案例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