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

2024-07-03

乡村旅游经济(共12篇)

乡村旅游经济 篇1

1 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1.1 清远的乡村旅游资源已得到了部分的开发

近年来, 清远依靠其农业资源丰富, 农村景观类型多样, 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 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 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清远的乡村旅游注重树立品牌, 几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特色的新型的旅游项目。比如, 连南县的“千年瑶寨”、盘王节等且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英德市茶趣园、英西峰林、连州地下河、阳山农家游、清城区的牛鱼嘴乐园、清新的温泉绿色生态园均是省内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1.2 清远实际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现在, 清远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 并主要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户利用自家的房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 如在阳山阳城镇的“农家乐”旅游就有不少户;二是农园观光采摘模式, 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及观光采摘等于一体, 如清新石角镇, 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 春季赏花观光, 秋季采摘瓜果;三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 如清城区的“红旗谷”中小学生实践基地。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清远的乡村旅游地除在吃这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以外, 其他方面服务设施落后, 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科学规划, 专业人才匮乏, 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 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 宣传促销手段单一, 对新的营销手段认识不够。

2 清远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2.1 顺应了市场需求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生活空间日趋缩小, 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 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着转变, 厌倦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 对生态、体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起舟车劳顿, 更喜欢近距离亲近自然的、生态与健康的休闲活动;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也缺乏对于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从热门拥挤的旅游胜地疏散到广阔的农村, 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 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 成为新的时尚休闲, 满足了城市人舒缓工作压力、老年人向往闲适生活、年轻学子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外国游人感受中国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不同层面的多种需求。

2.2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绿色道路

“三农”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清远作为一个农业大市, 农民收入增长难也一直是政府头疼的事情, 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 是摆在每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且是一种绿色经济, 因此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所追求、所享受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是返璞归真的体验, 幽静的田园, 清新的空气, 碧水蓝天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前提, 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必须选择生态效益型的发展模式, 防止过度开发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只有这样的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 才能得到旅游者的青睐, 从而进一步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3 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使传统的低效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农业转化, 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综合开发型农业模式转化, 一直是清远市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 将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协调农村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 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和市场建设。

(2) 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

现在很多的风景名胜区已经人满为患, 尤其在集中假期更是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 而且传统的观光游览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的需要。开展乡村旅游丰富了清远市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 延伸都市旅游产业链, 也优化清远市旅游产业结构, 开拓新的旅游空间, 缓解清远市旅游热点地区压力, 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保护挖掘传统农村景观文化遗产的需要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 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 由于受到现代农业的冲击和认识上的误区, 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已经或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 传统农业文化面临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恶化等的冲击。而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 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的同时, 也使当地农民认识到农村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更加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挖掘, 使古老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 全方位地保存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农业景观与文化遗产。

3 清远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3.1 资源分析

清远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清远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农村地理环境多样化, 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其中不乏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 如溶洞、地下河、峰林;而且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 农作物种类繁多, 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例如, 英德的茶叶、清新的竹笋、连州的东坡腊肉、阳山的板栗等, 物产十分丰富。二是人文资源优势。清远历史悠久, 古文化源远流长, 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文化, 多个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地, 主要有瑶族、壮族,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大都保留在乡村。这些形成了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3.2 区位分析

清远位于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距离广州不到40分钟的车程, 交通十分便利, 北江贯穿整个城市, 水陆交通发达, 是珠三角的后花园,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8个县市区之间都有高速公路连接, 村村都通柏油路, 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3.3 政府支持

近年来, 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中国乡村游”, 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 ”的旅游主题。在各级政府、旅游部门的主导下, 中国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发展清远的乡村旅游, 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4 清远发展农村旅游的策略

4.1 加强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

清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 必须全局一盘棋, 统筹兼顾, 预先做好规划。要做到依据本地的特色, 发挥地方的优势, 做大做强, 做出品牌, 一县一品牌, 一村一项目。不要重复建设, 更不能铺张浪费。相互拆台的事情要不得, 要形成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动, 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圈、旅游带。

4.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清远的乡村旅游在吃的方面是可以的, 但其他方面如住的方面、卫生方面、合适方面等还需加强。要将清远乡村旅游办得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的愉快、走的高兴;加大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 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 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 也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4.3 挖掘地方特色, 提升文化内涵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所在, 也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清远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 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必须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一是要突出清远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 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 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清远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 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 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 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 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 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 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 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 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4.4 统一专业包装, 提高品牌知名度

清远的乡村旅游应该采用多种促销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可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 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可以首先与旅行社合作, 通过定价优惠, 结盟合作, 互惠互利等方法 联合促销, 借助中间商力量, 使营销活动辐射范围更广, 获取充足客源。

5 结论

清远的发展, 不能仅仅是工业带动, 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更要广开门路, 其中,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就是一条好的路子。清远有这个资源, 问题就在于怎么利用。清远市政府要行动起来, 负起责任来, 做好这方面的规划, 借鉴已成功的经验, 把清远的乡村旅游做大做强, 这是提高清远农民收入的好方法, 也是一条绿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乡村旅游经济 篇2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论文毕业论文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党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寻找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文化、有素质、热爱旅游的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开设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等,想方设法把每天有成千上万过往家门口的游客留住,拉动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成都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篇3

乡村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26-02

一、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概述

成都乡村旅游1987年发轫于郫县农科村。经过20余年发展,乡村旅游地已遍及郊野,游客接待量逐年上升,旅游收入急剧增加,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产业和休闲方式。成都作为全国有名的休闲城市,休闲旅游是市民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成都成为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政府更加大了对农村的开发,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成都周边的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郫县友爱镇农科村、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均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一大亮点,正处于增长的态势。

二、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和深度

目前市场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农家乐”形式体现,大多数的“农家乐”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即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产品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对于自身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同时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充分有效整合开发利用,品位不高、缺乏深度、既无核心竞争旅游产品,又无整体集中营销场地,不能较好地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

2.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

从事“乡村游”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基本是闲居在家的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且由于旅游培训工作未能及时全面的跟上,对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成熟,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同时,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旅游服务意识较弱。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一些固有的饮食、卫生习惯难以改变也影响服务水平。

3.缺乏营销理念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主体,还未真正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其营销的手段仅限于区域内的平面媒体或道路广告,营销投入很少,且不持续。由于行业缺位,经营者缺乏开拓远距离客源市场的组织保障和技术能力。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我市乡村旅游没有形成整体品牌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成都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1.政府应正确引导、大力扶持

政府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因时、因人而宜地引导乡村旅游建设,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政府还应搭建平台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兴办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离不开资本的运作。政府应不断创新投资、融资体制,积极搭建投资、融资平台,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兴办旅游实体,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群。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因此,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有着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和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人文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四是要深度挖掘古蜀历史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古蜀传统文化美德。如开发郫县古蜀杨雄文化和望丛祠祭祖文化。

3.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

加强对旅游重点人才的培养。着力抓好乡村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通晓旅游事务和经营管理的行政管理、职业经理、市场营销、旅游开发、特种服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抓好旅游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旅游人才。同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

4.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集群化发展将是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战略,应从几个四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政府对区域内乡村旅游需求量的调查评估、对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和资质的正确评价、对周边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的正确考量,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其次,各级财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项目建设引导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最后,加大土地政策的支持力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杨桂华,王秀红.农家乐经营手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2]钱津.产业集群与乡村旅游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8).

[3]甄先尧.中国农家乐[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5.

乡村旅游经济 篇4

1 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部分区域发展无序, 存在卫生、交通等安全隐患

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低, 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一时间许多地方都兴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 结果导致出现区域性无序发展的状况。据了解, 目前尚存在着不少达不到星级标准的乡村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往往道路建设、客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卫生安全问题突出。此外乡村旅游道路建设滞后、路面过窄、停车场过小、路标路牌不全, 给旅游巴士、自驾车带来了诸多不便, 交通的通达力也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业, 如果乡村旅游接待点不认真消除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隐患, 乡村旅游就会成为弃之可惜的“鸡肋”。

1.2 旅游产品同质现象严重, 精品景点少, 缺乏自身特色

许多乡村旅游景点还停留在看农家景、吃农家饭、采摘、垂钓、玩扑克等“千村一面”的服务项目, 有的地方甚至把城市中的娱乐休闲项目直接复制到乡村, 而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当地的文化品位和特色创新。这些乡村旅游景点规模较小, 相对分散, 旅游产品高度同质化, 缺乏特色和文化品位, 内容单调乏味, 加之没有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发展多年却仍是小打小闹, 很难形成规模性产业。同时, 由于旅游产品同质化, 各景点之间因客源、资源的抢夺也导致邻里关系紧张。

1.3 景点管理滞后, 服务质量不高

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 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缺少体现农村风俗特色的民居建筑;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 标志不明显;四是有的景点缺少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现代商业气息所冲淡, 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 从业人员培训跟不上农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2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2.1 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 都应转变观念,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 树立新的乡村旅游观, 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首先, 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 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 要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 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 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 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并就乡村旅游的发展达成统一共识, 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2 制定政策, 完善机制

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 又要使支持“三农”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 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 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乡村旅游项目用地要优先协调安排, 各种税收、费用可少收或免收。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 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 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2.3 科学布局, 错位发展, 突出特色内涵, 努力打造精品

首先, 要依据乡村旅游规划, 对乡村旅游各景点进行科学布局, 实现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其次, 要突出乡村特色, 结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田园观光、文化传承, 深层次挖掘各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整合特色优质资源, 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努力体现乡村旅游景点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 尽量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 在开发的组织形式上, 要坚持乡村旅游主体和利益主体“农”的属性, 以农民为主体, 让农民收益。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农户型、公司型或者农户+公司型, 创建各具特色的水产基地型、畜禽养殖型、果蔬基地型、科技农业型、名村名镇型、花卉苗木型、田园生态型、湖库滨水型、岗地生态型等多种类型的优秀旅游景点, 打造难以复制的乡村旅游景点, 创造更多的旅游精品, 培育出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 使经济得到发展, 农民得到实惠。

2.4 规范服务, 提升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 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 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 大力倡导合法经营, 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 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 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 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 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 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 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 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培训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有普遍性;既要分阶段, 又要坚持长期性。充分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力量,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抓好培训工作, 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2.5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发展大旅游、大农业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必须改变职能, 调整思路, 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 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 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 结合我市实际, 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 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引进工商业资本, 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 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但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 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防止私人投资者和企业利用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借机圈地) 。此外, 建设、农业、规划、土地、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部门, 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 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 税务、工商、卫生、文化等部门应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 给予支持和优惠。

参考文献

[1]张广瑞.2007年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

[3]杨达源.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5]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乡村旅游经济 篇5

婺源台周建锋报道:

口导:

发展了十年的江西婺源乡村旅游,在从过去的门票经济向今天产业经济转变中,似乎走到了与国内很多景区转型时一样遭遇发展瓶颈的“十字路口”。当地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经济增势后发强劲。

正文:

8月18日,由中能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首个总部经济园中能MOHO生态商务港项目签约落户婺源。这个项目建成后,将为外来企业投资创业,休闲度假、理水养生、会展会议提供一个高端商务平台。

签约仪式也吸引了长三角地区40多家企业代表前来洽谈投资事宜,其中几家旅游地产企业明确表示有合作意向。

[同期]企业代表:我们看中的正是婺源生态环境优势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婺源县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给当地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限商机与活力,分享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实惠。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单

一、品位不高、古村落景区乱搭乱建等问题,也阻碍了当地旅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婺源县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整

治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机制,理顺景区村民资源费分配关系;同时以项目为抓手,加强旅游对外宣传,把旅游推介会和招商引资会办到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全国各大中城市,“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响誉全国,经历了凤凰涅槃的阵痛,“拐点”之后的婺源旅游产业市场呈现一片生机盎然。

在婺源县江湾、汪口等核心景区内,连日来游客一拔接着一拔,古朴典雅的乡村田园风光和良好的景区秩序,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期]游客:第一次来,感觉还可以,我觉得这里建筑挺老的,挺喜欢的。

火爆的乡村游,也带动了旅游商品的热销。婺源木雕、傩面具、砚台等一些传统且赋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别受到游客的亲睐,并走上了产业化开发之路。

[同期]游客:这次到婺源来,就是想带点婺源的特产,你们这的特产就是樟木,我想带回家去留个纪念。

[同期]店主:婺源的绿茶比较香,很受顾客的欢迎,一天就有几千块钱的收入。

据了解,今年1至7月,全县接待游客人42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18亿元、综合收入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23.9%、36.7%。

乡村旅游经济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许多国外学者已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互动持续发展关键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国内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分析研究一般集中于乡村旅游理念于乡村旅游需求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等相关方面,对于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互动持续发展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为了能够确保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制定了互动方式可持续发展有关措施。

一、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1.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旅游资源开发

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接近城市,拥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外界的联系相对便利,容易获取外界信息,并且市场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大。因为接近城市的乡村居民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商品经济也较为发达,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可以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应用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与高效农业。同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不猛与农村居民有能力保护旅游相关资源,或是可以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而高效农业主要以高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等作为标志,并且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等能够开发成旅游资源,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2.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软环境的创建

首先,旅游产品具备服务特性,而服务质量和从事服务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农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财政的不断增加,使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并且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创建。另外,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吸引大量的大学生,实现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同时还对农村居民的能力结构进行优化。其次,乡村旅游地区的安全环境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心理,同时也关系旅游地区的口碑与声誉。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降低了农村不稳定要素,加强农村的治安效果,从而使游客可以安全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稳定的经济基础,可以使乡村创建安全性更高的游览娱乐项目,同时对其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游览娱乐设备的安全性,防止出现安全性事故,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互动可持续发展方式

1.农村经济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方式

首先,农民不但从事农业生产,还从事于旅游产业。现阶段,农旅结合模式比较多,比如,在旅游季节可以从事划船和骑马以及表演等相关旅游服务项目,同时还可以搞土特产品与旅游纪念品的加工销售,另外还可以组织庭院休闲和餐饮以及民俗表演等。其次,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在经济学方面而言,理想状态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就是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效融合,在第三产业并不会影响第一产业的前提下的一种附加,为农业转向多样化经营方式的最合理方式。例如,农业科技同和观光农业和有机茶生产基地等,这些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还是乡村旅游的观光基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的地区,一定要提升农旅的融合程度。

2.公司和农户结合的经营方式

企业与农户作为乡村旅游有效开发的经营主体,企业一定要合理解决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企业作为龙头,并且以农户与服务作为基础的原则,将经济利益的科学分配作为纽带,对公司与农户结合的经营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并且制定礼仪分享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等,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農村旅游经济共同体。

3.以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龙头,实施旅一农一工一贸的联动发展方式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乡村,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旅游乘数效应与拉动功能,并且以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然后推动其它相关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协调,创建旅一农-工-贸的联动发展形式。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时,应该围绕着乡村旅游产业开展多项经济建设。首先要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旅游人员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建立旅游设施和商业设施以及娱乐设施等。其次是发展第一产业,建立农副产品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是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开发多种旅游食品和纪念品等,针对乡村土特产完成过深加工和精加工。最后是充分发挥出旅游牵线搭桥的作用,使旅游市场充分带动信息和资金以及技术等,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时通常为经济资源的逐渐积累与增加的过程,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旅游资源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根基。另外,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建立基础设施可以为乡村的旅游产业提供一定便利,有效加强农村居民的市场意识,创建农村品牌效益,从而吸引游客,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64-65

[2]刘晓霞,周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2(10):64-66

乡村旅游经济 篇7

一、湘西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意义

1.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

历史和地域的原因造成湘西的整体发展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 也正是因为如此, 湘西的农业生态资源、农业文化景观以及传统的民俗资源才保存得非常完好。如果将这些乡村旅游资源加以妥善的开发利用, 与已经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的一般传统项目相结合, 将更加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一是湘西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在广阔的农村地区, 游客的容量比较大, 可供开发的内容极其丰富。如果鼓励一些条件成熟的乡村利用当地独特的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必然能吸引游客、分散客流, 减缓旅游热点和热线的客流压力。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延长旅游者的居留时间。旅游地应该尽量提供多一些的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 想方设法使游客多停留一些时间。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方向发展的一种新的尝试。它不但提高了旅游活动项目的参与性, 而且让游客在农耕农忙和旅游休闲的交织中获得全新的旅游体验。由于参与乡村旅游必然要花费游客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游客的居留时间, 也就给当地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 提高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

2.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 资源是稀缺的, 必须充分利用稀缺的资源, 实现最优的、持续的经济产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同样适用这一原理。传统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其极限, 山水、溶洞和古镇村寨都有一个最大的客流量。当资源开发到了一定的程度时, 客容量趋于饱和, 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如果不对传统的旅游进行创新, 旅游业势必走向衰落。对湘西的民族乡村来说, 推出其特有的乡村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通过增加乡村旅游项目, 即可以给游客提供耳目为之一新的旅游产品, 又可对传统的旅游产品起到良好的充实作用, 两者相得益彰, 实现湘西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利于繁荣农村经济, 促进社会和谐。

湘西州发展乡村旅游, 可以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转移剩余劳动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可以使生产食品、旅游商品的乡镇企业得到发展, 促进商品交换, 活跃市场;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增强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换, 使闭塞的乡村面向世界, 搞活经济;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与旅游相关的农副产品、土特产等;可以促进农村环境的建设, 根据旅游活动对环境要求高的特点, 不断美化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大量的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

4.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湘西地区土家、苗、汉等各民族杂居, 和其它地区相比存在着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民族文化生态上具有多样性。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方面来说, 这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 有具有悠久历史的溪州铜柱和老司城等。从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方面来说, 有独具特色的伦理、婚恋、丧葬、饮食等社会生活习俗;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舞蹈艺术;有构图寓意深刻的刺绣与银饰结合的服饰文化;有神奇独特的绝技艺术。湘西州也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文学大师沈从文、画坛怪才黄永玉等名人。独特的湘西州民族文化已经得到世人公认。

二、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湘西州乡村旅游对景区具有天然的依附性, 是景区旅游开发的附产品, 所以它一开始就具有分散性、自发性、软弱性的特点。如德夯苗寨的家庭旅馆接待游客, 完全具有乡村旅游的特征:吃的是苗家饭, 睡的是小木楼, 有时店主还会给客人送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音乐和山歌表演。虽然如此, 它们还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为它的核心资源并不独立, 具有极强的依附性。从这个角度来看, 湘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初始的发展期。除了自发的乡村旅游从业者, 也有一些旅游开发商开始投资湘西州乡村旅游, 但是规模和质量目前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除了上述特点, 湘西州的乡村旅游主要也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 旅游企业各自为政, 政府规划管理不够

1.在政府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很多旅游企业开发项目仓促上马, 追求规模, 忽视质量, 粗制滥造, 浪费资源。

2.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仅仅是着眼于局部, 并没有从旅游开发的整体中来思考其战略和开发方式, 因而没有真正体现其价值。

3.有些资源项目的开发, 只满足于一种短期效应, 没有一种长远的规划, 见好就收。

4.一些开发者在思想上没有树立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观念, 市场定位不明确, 只着眼于资源的原始价值, 不考虑其再生价值。这种种状况的形成, 一方面是因为湘西的乡村旅游发展还不够成熟, 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乡村旅游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企业单打独斗, 政府引导不力的后果是一些本来可以开发利用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一些可以开发得更好的资源, 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就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方面来说,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法律和法规的出台滞后, 对乡村旅游的监管不力。在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和景区存在着损害旅游者和农民利益的现象, 存在着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现象。二是政府的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湘西的旅游开发中, 政府的服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具体到乡村旅游上, 政府的相关服务还不够到位。

(二)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交通落后, 景区和景点的可进入性不强。

就与地区外的交通来说, 湘西州的铁路、国道、省道相对稀疏, 驾车进入很不容易;就地区内的交通来说, 公路数量少, 路况差。在很多地方, 虽然已经开发了乡村旅游的景点, 但是公路颠簸, 雨天泥水满地, 晴天灰尘漫天, 这给乡村旅游者的游兴蒙上了阴影, 对旅游景点的形象也非常不利。

2.景区景点的住宿、医疗、卫生设施落后。

乡村旅游在湘西兴起后, 很多农民搞起了乡村旅游服务, 包括餐饮、住宿、卫生各个方面。从整体看来, 这些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 如有的家庭小旅馆只是稍加修饰的民房, 洗手间都没有。

3.基础的环境建设落后。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山、水、树、房都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加以维护和培育, 才能增强景点的吸引力。目前, 湘西州的乡村旅游基础环境建设还不很好, 有的地方的绿化建设和维护力度不够, 有的地方房屋的维护欠佳。

(三) 没有协调好旅游企业和农民的相互关系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旅游企业和农民的关系是共生共利的关系, 两者具有利益的共同性。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两者的共同努力。只有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好了, 两者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因此, 农民和旅游企业必须协调好相互关系。当前, 农民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农民没有好好利用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灵通的信息, 企业没有好好利用农民和游客直接联系的先天优势, 搜集游客的相关需求信息。有的企业在经营时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不惜牺牲当地农民的利益, 结果造成两者的关系紧张, 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 民俗风情作为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湘西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极为有利。然而, 目前对湘西的民俗风情作为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很不够。一是丰富的民俗风情已经开发的占可以开发的比重偏少;二是已经开发的民俗风情资源, 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显得比较单簿;三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复制和模仿的现象严重, 创新和深入挖掘较少。

(五) 特色商品的开发和营销落后

乡村旅游所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是综合性的, 它的开发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旅游商品的开发来说, 湘西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和营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就其发展的现状来说, 还停留在个体生产、小规模的不成熟发展状态。大多数驰名的特色商品, 如苗族银器、土家刺绣、蜡染等, 在生产上还以家庭作坊式的方式进行;在销售上则直接依赖游客上门购买。在品牌竞争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如果不努力改造特色商品的生产营销活动的方式, 推出自己特有的品牌, 是很难达到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效果的。

三、促进湘西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对策

(一) 政府主导, 整体规划

1.制订和严格执行法规并且和乡村旅游的现实问题相结合。

目前, 湘西州的乡村旅游法规建设还比较薄弱。政府应努力完善乡村旅游相关法规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减少法规出台的滞后性, 强化对乡村旅游秩序的动态监管, 抓住重点的市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维持旅游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并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乡村旅游企业、从事乡村旅游开发和服务的人员, 从其市场行为的根本上来说, 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和个体最优, 往往不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给行业和整个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 他们不可能十分积极主动地去保护景区、景点的生态环境和注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人甚至可能为了牟取利润, 不惜进行违法操作。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甚至出现边开发边污染的局面, 就是政府在调控上滞后和不力的表现。只有政府出面, 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提供公共物品。

提供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承担牵头开发旅游线路的职责, 收集和发布信息。目前, 湘西州乡村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合理、甚至非法行为普遍存在。要改善这种状况, 只有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努力才能实现。政府执行这一职能的途径包括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披露真实信息等。

4.加强宣传。

湘西州应当加强政府在乡村旅游宣传中的作用, 加大投入, 改变目前旅游局、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 各级主管部门牵头, 将单个旅游企业的力量集中起来, 形成合力, 突出湘西州乡村旅游的宣传基点和重点。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于树立湘西州的旅游整体形象, 重点加强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同时, 抓好旅游的大环境建设;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开发, 加快旅游公路网络建设, 形成湘西旅游环境;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 抓好封山育林, 绿化造林, 实施乡村美化计划, 确保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之, 要让旅游者随时随地都感受到湘西山水的秀美和民风的纯朴、热情, 获得湘西州乡村旅游独特的享受, 才能发挥出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最大经济价值。

(三) 旅游企业牵头, 农民积极参与

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人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 他们是否能主动成为自己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乡村旅游中保护传统的重要措施是要充分照顾当地农民的利益, 仅仅是旅游企业致富远远不行, 一定要让老百姓参与进来, 让农民在旅游发展中富起来, 这样他人才有保护自己文化的积极性。农民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他们直接面对四面八方的游客, 传递乡村文化的精髓。在这个传递的过程中, 充当媒介的乡村的一切人和物, 凡是能够给游客留下印象的东西都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 都是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中的作用。因此, 农民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尽可能地表现出乡村文化优秀的吸引人的方面, 才能给游客带来独特的游览感受, 促进当地的乡村旅游和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长期落后, 湘西州的农村信息闭塞, 农民在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体现在提供乡村服务上往往不注意迎合游客的需求。例如很多地方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让城市来的游客很难接受。在这种情形下, 旅游企业应当发挥自身联系游客和农民的桥梁优势, 给农民一些必要的教育和专项训练, 使之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这对乡村旅游业、旅游企业、农民和旅游者都是非常有利的。

(四) 民族风情作为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建设乡村文化特色工程。

乡村民族文化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精碎。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民族性、高度个性化的文化信息, 体现民族的灵魂, 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可以适应建设一批乡村文化的特色工程。

2.建立民俗风情村寨。

民俗风情村寨要显示出乡村文化独特的活力, 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风, 表现乡村文化的魅力。值得注意的是, 民族风情村寨应当少而精, 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还会损害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3.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民俗陈列馆。

这是一种静态保护与开发, 即搜集、整理各民族的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料, 置于馆舍陈列展出, 让游客了解湘西整体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文化。这种开发既对现有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积极保护, 又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博物馆主要是收集展示文物, 陈列馆主要是展示民俗事物, 如服饰、农具、娱乐工具等生产生活和信仰崇拜等方面的东西。

4.开发民族文化艺术精品节目。

(1) 策划办好民族文化旅游节会活动。节会活动具有扩大湘西旅游知名度、扩大湘西乡村文化知名度的重要作用和宣传旅游景区景点、招徕客源等功效。 (2) 认真提取相关的特别是娱乐性、参与性强的民俗风情, 加以提炼、提升。例如可以包装打造四月八等民族节日活动, 并使之逐渐规范化, 成为具有西双版纳泼水节风格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每年举办。同时, 把节庆活动与各种会展赛事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 认真组织专场晚会。晚会表演的节目全部是湘西乡村独有的、具有特殊价值的艺术形态, 如傩戏、目连戏等。可以经常在乡村旅游地搞一些专业民族歌舞晚会, 或者搞一个提供给公众的歌场, 让山歌手和一切对民歌有兴趣的爱好者在此自由对歌、听歌。可以预想的是,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被湘西民俗风情所吸引, 就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旅游收入, 经济也会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五) 乡村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营销

发展乡村旅游也要依托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资源, 瞄准市场, 着力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市场价值, 通过旅游来开发乡村特色产品, 同时特色产品也可以强化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良好印象。

1.建立民族织锦、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和绿色食品等旅游产品生产基地, 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 形成以土家织锦、苗族刺绣、蜡染、扎染等为代表的民族服饰系列;以根雕、石刻、金银器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系列;以酒鬼酒、老爹饮料、古丈茶、山野菜为代表的绿色食品系列。

2.更新营销手段。要积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营销理念, 思考特色商品的特殊性, 寻找它们的结合点, 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要积极采取展销、招商、广告等形式大力推销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在内部, 要采取非常强制措施, 诱导购买。旅行社在安排景区景点时, 注意以一带二、带三。特别是在旅游产品销售上, 适当引导旅游团队到特定的厂、场、店参观购物, 企业要采取民族服饰表演等多种方式推销旅游产品, 刺激和增强游客的购物欲。

参考文献

[1].王瑞花.园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3)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 2003 (1)

[3].Branmwellb, Lane.B.Rural Tourism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1994

[4].李德明, 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 2005 (3)

乡村旅游经济 篇8

关键词:“五朵金花”,乡村旅游,旅游营销,策略

在地大物博、风景名胜奇多的中国, 旅游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因其涉及食、住、行、娱乐、购物等诸多要素, 影响着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方方面面, 所以旅游经济未来的发展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看来,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尤其在都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乡村休闲旅游经济渐渐兴起, 但由于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经验不足, 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还比较盲目, 缺乏科学的发展策略。

成都“五朵金花”是我国农村观光休闲旅游经济成功的一个较为经典的案例。“五朵金花”位于成都市东南的素有“中国花木之乡”美誉的“三圣花乡”, 包括红沙村的“花香民居”、万福村的“荷塘月色”、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以及幸福村的“幸福梅林”和江家村的“江家菜地”。花乡覆盖12平方公里, 是集文化、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都市乡村特色旅游景区。目前, “五朵金花”已成为一个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知名度的观光休闲度假村, 2006年4月已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从景区成立以来, 每年都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做出很大贡献, 并且解决了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 使他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 “五朵金花”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和一些不足, 可以总结出一些指导我国乡村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经验教训。

1“五朵金花”的发展策略

1.1 连片开发, 注重规模效益

“五朵金花”是把三圣乡的红沙村、万福村、驸马村、幸福村和江家村五个村子联合起来, 连片开发, 整体联合推进。这不但有利于统一的经营和管理, 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规模效益, 节约了管理成本、营销成本等相关成本。

1.2 突出重点与特色, 打造观光旅游品牌

“五朵金花”利用了“花香民居”的花卉种植的优势;突出“荷塘月色”的水、莲、蛙一体化的自然景观;塑造“东篱菊园”优雅高洁的菊文化以及“幸福梅林”3000亩的壮观梅林景观;发挥江家菜地体验式的菜园种植文化, 同时注重发掘民风民俗, 其民间工艺品如泥塑、木板画、剪纸、草编等等, 就是乡村旅游的亮点, 能让游客感受到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体验。

1.3 树立营销观念, 积极进行营销规划

2003年9月, 成都市“五朵金花”中的红沙村召开了四川省首届花卉博览会;2004年12月, 在梅林村举行了中国成都首届梅花节, 2005年8月, “荷塘月色”举办了彩灯节, 同时10月“东篱菊园”举办了首届菊花节, 2006年4月, 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江家村成功举行。同时, 在2006年申报被批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后, “五朵金花”项目目前正在整体申报AAAAA级国家风景旅游区。这些会议和文化节的开办, 以及国家级风景区的申报, 事实上就是一种营销手段, 这些活动通过媒体的报道, 提高了三圣乡的知名度, 使“五朵金花”成为一个响亮的乡村旅游品牌。

1.4 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

“五朵金花”坚持人文先行, 注重营造文化氛围, 让游客拥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江家菜地”发展雕塑;“荷塘月色”发展绘画;“东篱菊园”发展摄影;“幸福梅林”发展民俗;“花香农居”发展创意, 向游客提供了更丰富、更高尚的观光盛宴。

1.5 政府指导与支持

三圣乡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成都市政府的高屋建瓴的领导决策和长期的规划。在“五朵金花”规划时期, 市政府做出了整体的规划和指导;在建设时期, 区政府先后投资近亿元用于水、电、气和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为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还为三圣乡旅游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成都市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 帮助解决“五朵金花”在发展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资金问题。

2“五朵金花”的发展策略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启示

(1) 在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中, 要注重连片开发, 利用所开发的片区的共同优势开发市场空间, 走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实现规模效益, 节约成本, 提升竞争优势。

(2) 特色优势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 有了特色优势才能吸引游客, 没有优势的乡村旅游必定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竞争的基础, 从而被世人遗忘。很多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业发展都十分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 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荷兰的花卉和养殖成为其乡村旅游的主要特色, 法国则以农场庄园特色吸引大量观光者。可见, 旅游业要发掘和建立自己的优势和重点, 并据此打造出旅游品牌, 提高核心竞争力。对于乡村旅游经济, 要重点突出它的乡土特色, 培养农民对于农耕文化的自豪感, 因为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游客们希望在农业文明中体验真正的富有乡土特色的生活方式, 放松自我。

(3) 旅游营销已成为旅游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工具, 乡村旅游业要学会利用营销的方式, 使自己“走出去”, 让游客“走进来”。第一, 关系营销。正如前面的分析, 在成都五朵金花召开的各种博览会和各种节就是一种关系营销。乡村旅游通过开展公关活动, 可以加深与地方政府、目标消费者、新闻媒体的情感沟通, 提高知名度。第二, 网络营销。由于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群都是那些在都市里生活的潜在消费者, 这些人群与网络接触频繁, 甚至网络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 所以网络营销是旅游营销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 宣传册, 电视广告等传统营销模式。由于乡村旅游的游客会有相当部分怀旧的银发人群, 这类人群与网络接触较少, 而与传统营销媒介接触相对较多, 因此像海报、电视广告、宣传册这种传统广告营销方式也是一个基本营销手段。

(4) 在乡村旅游中, 浓厚的文化氛围是不但能给游客高尚的休闲享受, 也能让游客在玩乐中增长知识, 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乡村旅游景点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 进行文化气氛的营造和宣传造势。

(5) 任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给予引导和扶植, 而且政府的支持力度要大, 不能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盲目无助地发展。地方政府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乡村旅游未来的前景, 不惜人力, 物力和财力对有前途能创收的乡村旅游给予支持。政府的支持需要体现在对乡村旅游业规划、招商引资、营销和宣传、政策性支持等各个方面。

3 五朵金花发展中的不足及其对策

虽然“五朵金花”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典范, 但是它在发展中还有一些不足, 这些不足可以说是我国乡村旅游业的通病, 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着重改善的地方。当然,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刚刚兴起, 在发展中可能还有其他的不足之处, 这里只是就“五朵金花”的一些不足来展开分析。

3.1 居民综合素质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三圣乡人口近70%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村民们缺乏经营管理旅游产业的系统性教育, 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事实上, 我国很多乡村旅游景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因为这些景区一般都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

乡村旅游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必须要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 可以针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或者聘用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管理者。其次, 切实保障旅游区农民收入并向他们宣传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让旅游区内的年轻人有条件多多学习文化知识, 提高景区人口的整体综合素质。第三, 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对旅游区农民的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涉及旅游管理, 游客心理, 紧急救护等多方面的知识。

3.2 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成都是个很休闲的城市, 很多人的休闲方式都是茶馆棋牌麻将, 这些活动在成都市区也有很多。厌倦都市生活的市民们本想在乡村旅游景点体验乡土风情的休闲娱乐, 但是即使是在“五朵金花”, 旅游产品也并不丰富。很多乡村旅游区的休闲方式要么是吃饭、观光、采摘、钓鱼这样千篇一律的活动, 要么最终又演变成棋牌麻将, 因为除此之外, 并没有新颖有趣的消遣方式。

事实上, 乡村旅游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还是很多的。例如民俗方面, 每个地方都有它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旅游景区可以充分挖掘其民风民俗, 将民风民俗产业化, 利用这些民俗特色, 发展旅游产品。打个比方说, 傣族旅游景区可以利用傣族闻名的泼水节习俗, 开办泼水节为主题的相关旅游项目, 让游客在消遣娱乐的同时, 增长了民俗方面的知识。还有在农业耕种方面, 除了传统的采摘种植, 还可以实行菜地认领, 主要目标客户就是离景区近的城市的市民, 让这些市民在景区内有自己的一小片“自留地”, 可以不定时地去料理照顾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 并在收获季节分享“丰收的喜悦”, 这样不但能以特色吸引顾客, 还能保证稳定的回头客客源。另外在特色产品的销售方面, 不能仅仅局限于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销售, 可以开发特色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 鼓励游客购买。

3.3 宣传力度不足

虽然“五朵金花”在发展中积极进行了营销规划, 但仅限于一些公共关系营销, 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 宣传方式也不够新颖。很多如农家乐之类的乡村旅游的宣传还仅限于发发名片和传单, 或依靠游客口口相传, 难以招揽到大量的游客。

乡村旅游要加大营销力度, 可以通过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 通过旅行社向游客推荐, 把自己推销出去;同时开办各种名目的活动, 例如婚庆旅游, 节庆专题活动等扩大知名度。

4 结语

乡村旅游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能够帮助解决农村人口就业, 帮助农民创收,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政府大力发展和支持。

我国的乡村旅游刚刚起步, 并正呈现着快速发展的态势,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很容易走歪路, 走错路, 必须在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指导下稳步发展。要注重规模效应, 发挥地区特色, 传承民风民俗, 制定正确有效的营销策略, 加大宣传力度, 打破旅游产品千篇一律的僵局, 发挥创新精神, 提高服务质量, 打造世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吴增慧.成都催开新农村“五朵金花”[J].江苏农村经济, 2008 (6) .

[2]徐茜.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1) .

[3]王丽双, 汪明林.都市郊区旅游社区化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

乡村旅游经济 篇9

一、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青岛市乡村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 其辖区内的城阳区、李沧区、青岛开发区 (原黄岛区) 、黄岛区 (原胶南市) 以及平度、胶州和即墨, 均有特色旅游产品。比如, 胶南的大珠山风景区和九上沟生态区、开发区的“金银珠宝”:金沙滩、银沙滩旅游区、小珠山公园、灵珠宝刹、辛安的民间剪纸艺术、原胶南市现有蓝莓采摘园、滑雪场、胶南山村油画院、北宅的樱桃节、平度大泽山的葡萄园以及沙子口的山海休闲旅游节等, 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到此观光、游玩。近年来,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虽然青岛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总结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当前青岛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活动, 缺乏科学的统一管理。据调查显示, 当前青岛尚未出台关于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专项规划和方案, 即便市一级的旅游规划中涉及到了乡村旅游, 但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效力明显不足, 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发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投融资等问题非常的显著, 没有较为详尽的标准和数据。乡村发展旅游产业, 通常会涉及到现代农业、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等内容, 若权威管理部门不能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将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第二, 旅游产品种类非常的单一, 对旅游景点资源的挖掘深度明显不足。实践中可以看到, 当前青岛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 很少注意到文化内涵, 对其挖掘深度明显不够。从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实践来看, 多数情况下是依赖于传统农业资源, 开展各种观光农业、渔业休闲项目, 而且占比将超过70%。农业以及渔业资源的大量开发,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青岛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 但对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明显不足, 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周期不会很长。同时, 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深度明显不足, 尤其是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深度较差, 多数情况下, 青岛乡村旅游产业还处于一种初始阶段, 自然观光仍是主要形式, 游客难以真正参与到现代乡村浓郁的农事活动之中, 运动养生的目标更是奢望。

二、体验经济视角下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分析, 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考虑, 笔者认为要想开发现代乡村旅游产品, 就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完善政府服务管理体系, 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首先, 应当做好旅游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践中, 应当做好交通、水电以及通讯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措施, 大力发展现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旅游区内的接待、服务工作。其次, 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公开平台。比如,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旅游导示系统建设, 不断完善旅游查询系统, 从而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旅游信息资料;最后, 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 乡村旅游景点、缓冲地带的环境保护工作非常的重要, 对于青岛乡村旅游产业而言, 刚起步阶段, 应当注意各项基础旅游服务项目的建设, 建立全方位的旅游服务管理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 推动青岛市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 以体验经济为基础, 合理开发和科学定位旅游产品主题

首先, 农家生活体验产品的开发。让游客入住农家大院, 与当地的居民共同生活、一起劳作, 甚至可以一同从事农业、或者渔业生产。比如, 在青岛胶州、莱西以及平度等地区的农村, 可以开展以地方特色为主题的农耕生活项目;在城阳、崂山以及即墨和胶南等地区的农村, 大力发展体验式的现代渔业休闲项目。不仅可以乐在其中, 而且通过参与农家生活、体验乡村旅游产品, 陶冶自己的性情。

其次, 开发田园采摘旅游产品。在青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 依托于传统的青岛乡村节庆活动, 开发一些采摘旅游产品。游客们可以深入田间地头, 亲自动手采摘农产品, 感受丰收之乐。比如, 在青岛城阳的山色峪樱桃、马家沟的青菜以及平度的大泽山葡萄和胶州的大白菜, 最具代表性。

最后, 开发具有风土人情的旅游品。对于青岛而言, 乡村是民族风俗文化洞察的最好地域, 将传统的乡村居俗、风情等, 以突出的形式展现给游客, 或者让他们参与本地风俗活动之中, 亲身体验青岛乡村民俗风情, 个中感受溢于言表。比如, 青岛四方区的海云庵糖球会、胶州人的大秧歌以及李村大集等, 各种精神民俗感知、民间传说以及旅游感受等, 都成为当前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项目。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青岛乡村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 当前国家级、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超过了60个, 近年来青岛乡村旅游经济、社会效益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青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李岩.青岛开发区旅游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6)

[2]孙朋军.关于加快青岛西海岸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5)

乡村旅游经济 篇10

1 中原乡村旅游现状

1.1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秀美神奇的中原自然风光是发展中原乡村旅游的先天条件, 其丰富的资源是集观光旅游、猎奇旅游、生态旅游和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景观, 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独具中原自然优美风光原风貌的特色乡村有南阳山水渔村、亳州药用植物园、荥阳桃花峪以及邳州千年古栗生态园等, 为旅游者提供轻松愉快的旅游观光环境;原生态淳朴的民俗风情乡村有花鼓戏和皮影戏的传承村、“中国牡丹画村”“第一面塑村”南阳台湾村等, 可以使旅游者体验中原地域独有的乡土文化, 返璞自然, 放松心情;中原地区传统犁耙耕磨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的农耕生活则会给旅游者带来别致新颖的生活经历, 拓宽视野并陶冶情操。中原乡村旅游是集观光游、猎奇游、生态游和体验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景观游, 是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

1.2 乡村旅游文化底蕴厚重

中原地区有大量体现中原乡村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古迹文物和历史建筑, 这些建筑是发展乡村旅游最为重要的观赏对象, 为游客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人文与景观差异, 如仓颉陵遗址、陈家沟、嵖岈温泉村、淮庙村及曹操宗族墓群等。“景以文传、文以图载, 听景不如观景”。这些悠远灿烂的中原文化构成了“软实力”文化载体, 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引领中原乡村旅游聚焦国际旅游目光、迈向国际化旅游方向的重要因素。

1.3 乡村旅游交通便捷发达

中原经济区古往今来都是东去西行、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 水陆交通运输尤为发达。开放改革以来民航、铁路、公路及水运等在加强中原对外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 仅河南省民航航线总里程已超24.1万km, 通行国内外50多个城市, 铁路路网密度约0.025 29km·km-2, 公路密度约1.468km·km-2, 内河水运已形成了2条通往华东的水上通道;畅通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 如郑州和洛阳等9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建设的形成, 快速发展的城际交轨, 如郑汴一体化交轨等, 便捷舒畅的水泥硬化县乡公路, 都促使中原农村不断发生着变化, 成为发展中原乡村旅游的的重要优势。

1.4 乡村旅游地缘协作具有基础

中原经济区内各地市在地缘、人文及风俗等条件上接近, 具有区域乡村旅游合作的基础。在中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中原乡村旅游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和品牌共享;能够营造良好的、彼此共生的合作平台。目前, 中原经济区旅游联谊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成立, 签署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旅游合作协议书》;沿黄河省 (区) 讨论通过了《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章程》;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联盟, 约定共同打造中原经济区旅游品牌, 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机制。这些跨界地域协作的开展为中原乡村旅游进一步地缘合作奠定了基础, 发挥了良好的效应。

2 中原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及发展趋向

近年来, 随着中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原乡村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实施, 使中原乡村旅游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将迎来飞速的发展。

2.1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原乡村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随着中原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和日益庞大, 提高了中原地域经济的地位, 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 随着中原地区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内外贸易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3月, 100多户世界500强企业已在豫投资, 投资总额达2 040.58亿元。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的往来和发展推动了中原乡村旅游;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使这一区域的经济和人员往来更为密切, 新型城镇化以及伴随而生的中原产业集群, 将产生乡村旅游业的集群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和区域效应, 促使传统和单一的乡村旅游向开放性、互动性和规模化的乡村旅游转变, 为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由旅游资源大区向世界级旅游胜迹的跨越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 促使中原乡村的景观、人文、物态等自然状态和潜藏优势得以发挥并变成现实的市场实力, 这种潜藏优势的嬗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原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独特优势

首先,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确定了乡村旅游的定位与导向。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旅游发展上提出要“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次, 中原经济区快速的经济发展给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区域旅游空间的重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整合中原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要素, 对区域内乡村的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 在前期规划空间上统筹安排、合理开发, 科学规划城镇及乡村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旅游用地, 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 实现中原经济区内旅游资源优势协调和互补, 拓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 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 打造中原乡村旅游区。再次, 中原经济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 实施以现代立体农业为核心, 围绕现代高新农业, 以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利用为依托, 延伸立体农业的产业链, 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以及其它服务业, 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难得的机遇;最后, 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利于协调区域内各利益主体, 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竞争态势, 能够成立跨越“界碑”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或行业协调部门, 解决和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及矛盾, 提升乡村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生机勃发的中原乡村旅游业市场体系。

2.3 中原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向

中原经济区 (2012~2020年) 发展宏伟蓝图已经展现, 未来20a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原区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的20a, 中原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实现跨越式密切跟进的态势。因此, 中原乡村旅游首先需立足中原域情, 以中原乡村文化为核心, 保持“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乡土风貌, 突出以传统、农耕、民俗等乡土文化和田园景观为依托, 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 传承与创新华夏历史文明, 丰富乡村游的内涵, 扩展乡村游的外延;其次, 中原乡村旅游将以乡村支柱产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强大后盾, 破除传统的农业观念, 重新诠释农业, 统筹规划, 实施农业发展与田园景观、民居建筑、农事农耕、村野风习、家庭生活和乡村艺术等有机结合;构建以粮食、畜牧、水产、林业、旅游及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为依托, 促进“三化”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立体农业, 从现代化农业的立体增值中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宏图;再次, 转变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 以“现代化立体农业”观来发展乡村旅游, 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 促进中原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适应国际市场, 从普通的观光旅游向建设发达的田园化乡村, 构建理想、宁静、和谐的中高端休憩旅游发展, 带动并引导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 成为走向世界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市场, 并迈向农业及乡村旅游持久而兴旺地最终发展趋向, 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成就中原农村世代夙愿———现代化乡村梦。

3 结论

新形势下, 既面临着蓬勃发展的机遇, 又面对着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挑战中原乡村旅游, 着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局, 立足中原基本域情、战略发展地位和现实问题, 以“现代化立体农业”观促进乡村旅游, 推动农业发展, 保护耕地资源, 稳定粮食生产, 将会是使中原经济区的建设真正走上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参考文献:

摘要:中原乡村旅游在中原经济区的跨越式发展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快速推动中原乡村旅游发展, 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厚重, 交通便捷发达, 乡村旅游地缘协作基础等中原乡村旅游现状的研究, 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建设条件下中原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向, 即以中原乡村文化为核心, 以“现代化立体农业”观促进中原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l:261-273.

[2]陈元夫.乡村度假:乡村旅游的转型发展新方向[N].中国旅游报, 2012-03-07 (11) .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 (2012~2020年) [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

[4]赵黎明.发展乡村旅游, 改善农村民生[J].旅游学刊, 2010, 25 (9) :8-9.

[5]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 2010, 30 (12) :1972-1977.

[6]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 1999 (2) :38-42.

[7]沈玉华.中部旅游经济圈中河南省旅游业定位研究[J].旅游论坛, 2011 (3) :74-79.

[8]河南省商务厅.世界500强企业在豫投资分析报告[R].郑州:河南省商务厅, 2012.

乡村旅游经济 篇11

关键词:乡村旅游;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融观光、考察、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较大,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低碳旅游借用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新的旅游方式。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为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鉴于我国国情和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旅游成为其不二的选择。因此低碳经济观和低碳生活观与政府、企业、景区、社区、旅游者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肩负起各自的环保责任,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我国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保障,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环节中实现低碳旅游行为方式的转变。

2.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特别指出的是本课题乡村是指以行政区划的乡镇为中心所辖的地域实体,它的外延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包括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而农村,其农字蕴含了这一地域上的主导产业特征,通常指居民以农业(包括农林渔牧的大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低碳经济”是指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3.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将是实现我国未来人均出游2次以上目标的主要领域,乡村旅游将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主打产品。到2015年底,国家旅游局将在全国创建1000个旅游小镇,建设1万个旅游特色村,带动和促进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具有两栖性,中老年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起到了其它产业所没有的吸纳闲散劳动力的作用。游客消费模式属于休闲娱乐体验,游客结构在年龄、收入、居住地域上一般不具有显著特征,是一种全民同乐的低端旅游业态,但具有多次重复消费、核心游客来自附近城市等特点。

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大多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诱发的原因可归纳为四点:一是景区周围的山林需要保护;二是周围农民自发地涌入景区经商,造成景区内社会环境的混乱,这种状况亟待治理;三是大量游人的涌入需要大量消费物质的供给;四是国内游客需要廉价的接待设施。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

4.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地政府要开拓创新,积极吸纳外资或者是吸引民间资金,总之采取有效的各种形式和措施来开发乡村旅游。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莲、采鲜藕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證,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从行来说,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应有别于飞机、火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它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2]王照耀.实现农业小康建设的新突破[J]求是.2003.16

乡村旅游经济 篇12

1.1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脉络

“城乡一体化”一词最早出自何人、何时、何处, 目前学术界并无定论。系统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Ebenezer ward) , 他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 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 尤其是在1980年代末,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 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 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实现城乡一体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迎来了自己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2 城乡一体化的界定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让城乡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互相促进, 进而使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融合, 实现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广泛融合, 从而使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 形成“互为依托、优势互补,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关系, 最终形成城乡的全面融合、协调发展的局面。

2 乡村旅游经济的内涵

2.1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脉络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步兴起的一种经济形态。我国乡村旅游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 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近年来, 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 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国家旅游局提出了“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的宣传主题, 并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2007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 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必将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向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将大大改善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状态, 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

2.2 乡村旅游经济的界定

乡村旅游经济是指在传统乡村地区开展的, 不过多依赖资本和高度技术的一种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是将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在一起, 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 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 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购物等需求。这种经济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经济为基础派生出来的经济形态, 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

3 乡村旅游经济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的思考

3.1 乡村旅游经济有利于城乡一体化

3.1.1 加强城乡交流——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旅游者来到乡村旅游, 就需要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为了满足大量旅游者的乡村旅游期间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就需要在当地乡村建立一个位置合适而且功能多样的配套服务设施。这一配套服务设施的建立需要借鉴和参考城市中的相关设施, 学习城市配套服务设施的布局、服务等内容。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能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 而且对乡村环境的改善, 乡村城市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 可以带动城乡居民的交流, 消除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居民的一些偏见。这更加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及进一步深化。城市一体化在物质层面实现起来较为容易, 在思维层面实现起来较为困难。如何打破城乡在思维层面的隔膜, 实现物质与思维的城乡一体化, 加强城乡沟通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途径, 本文认为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3.1.2 优化产业结构——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

众所周知,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许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反过来它又可以带动诸多行业和部门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 可利用农村资源禀赋吸引寻求休闲体验的城市居民, 引导农民参与和直接从事旅游接待服务, 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向非农领域的转移。这样可以使乡村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 从而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本文认为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

3.1.3 提升人口素质——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保障

目前, 我国乡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乡村具有极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如何挖掘人力资源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乡村旅游经济的主要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城市游客来乡村旅游时带来的新知识、新观念会对乡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的与城市游客沟通, 减少彼此之间的贸易代沟, 使得一些村名自觉地学起了普通话、电脑和外语等知识。同时, 市民与村民直接相互沟通交流, 将城市的新观念带到农村, 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 农民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能够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不仅如此, 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运作, 能够缓解因乡镇企业滞后发展而带来的乡村就业压力, 为村民开辟一条新的致富之路。乡村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 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在解决就业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矛盾, 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2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乡村旅游经济

3.2.1 城乡一体化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支撑

在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 乡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县域经济持续的增长, 这是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可喜成果。有了这样坚强的经济基础,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使得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为乡村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 使得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为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撑条件, 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深化拓展, 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不仅可以面向中国的城市游客, 还可以面向世界各地的城市游客。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经济的市场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当然这是以城乡一体化的深化程度为前提的。因此, 城乡一体化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支撑。

3.2.2 城乡一体化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新视角

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政策途径, 在其指导下, 能够给新时代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注入新的活力, 打破传统的乡村旅游就是简单的在乡村看一看, 吃一吃乡村饭菜, 体味一下淳朴的乡村生活这种就事论事的陈旧老套模式, 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提高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 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层次, 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去看待、评估、规划乡村旅游, 从区域甚至是跨区域合作、协调的政策视野去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协调发展乡村旅游资源, 从原来的点扩充到线、面, 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乡村旅游的内涵, 继而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 城乡一体化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新视角。

3.2.3 城乡一体化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动力

城乡一体化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 伴随而来的是道路的通畅、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环境的美化、居民风气的好转, 为农家乐等各种乡村旅游活动更加成熟健康的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使其发展速度更快, 城乡一体化为旅游经济提供了动力。随着城市一体化的发展, 为了能接纳更多的游客, 乡村旅游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为主经营逐步发展为合户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投资经营主体由乡村村民为主逐步发展为吸引城市人、企业、团体、机构大量投资。乡村旅游经济的这个改变动力主要是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拓展。因此, 城乡一体化为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动力。

3.3 乡村旅游经济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的思考

3.3.1 保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良性发展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将乡村旅游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来看待的话, 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平衡性, 旅游生态的容量比较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旅游容量。在开发乡村旅游时, 一定要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充分调研, 不要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 防止工业垃圾、城镇的污染物侵蚀农村这片净土, 实现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发展, 从而使乡村旅游经济和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3.3.2 协调各方利益, 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开发形式, 具有开发范围广、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地域特色明显、容易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参与性强、重游率高等显著特点, 因此, 使得乡村旅游的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受到许多投资商的青睐以及当地政府的重视。但是投资者在资金、技术、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 加之而当地政府的监管不力, 投资门槛相对较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许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具有趋同性、盲目性、破坏性, 使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很难发挥其最优效率, 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阻碍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如何协调投资者、当地政府、村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成为我们在发展乡村经济,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发展乡村经济时必须走个性化之路, 紧密结合当时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 开动脑筋, 使得乡村经济和城乡一体化齐头并进, 发挥更大的作用。

3.3.3 城乡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在于城与乡两方面都在发展, 两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 并非只强调乡村向城市靠拢, 同时也在强调城市向乡村的延伸与拓展。城与乡是“城乡一体化”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 以城带乡或以乡补城都是必需的。但这还不够, 还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在以乡带城的同时又以乡补城, 双方合作, 形成互补, 共同发展, 实现城乡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

4 结语

发展乡村经济,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业已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研究, 以期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些许借鉴和思考。

摘要: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旅游经济的内涵出发, 分别阐述了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脉络及界定, 论述了乡村旅游与城市一体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文希望能对更好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推进城乡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乌恩, 蔡运龙, 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4 (3) .

[2]孙加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3]刘树花.乡村旅游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8, (4) .

上一篇:金字塔管理模式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