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链(精选12篇)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1
一、乡村养老旅游概念
目前, 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和养老旅游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 而乡村养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是乡村游和养老游二者的结合, 它不同于普通的乡村旅游活动, 主要旅游目的不是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 而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 选择到更加适合于老年人养老的自然风光秀美, 环境、气候宜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异地养老, 在疗养、养老的同时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风俗风景。因此, 本文认为乡村养老旅游是指老年人出于健康、疗养的目的而发生到异地乡村进行旅行、暂居和游览活动的总和。
二、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产业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目前,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 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民政部《2014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2014 年底, 全国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 242 万人, 占总人口的15.5%, 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13, 755 万人, 占总人口的10.1%, 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 110 个, 拥有养老床位577.8 万张”。从数据能够看出同, 我国老龄人口总量相比, 社会养老机构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 年轻人赡养压力增大, 家庭养老功能将不断弱化, 社会养老模式必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发展乡村养老旅游, 可以进一步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 无疑可以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二) 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心理及健康方面的需求。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 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 而是怀旧、求美和寻求疗养健康, 特别是很多老年人生于乡村长于乡村, 对乡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国内很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良好, 自然风光秀美, 气候宜人, 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养生, 而且老年人在户外亲近大自然, 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养花、种菜等适当的体力劳动健康体魄,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单纯娱乐更有意义, 发展乡村养老旅游可以满足老年人追求自然、安逸、健康的心理需求。
(三) 有利于实现旅游扶贫, 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就业岗位,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可以说, 发展乡村养老旅游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国家旅游局李金早指出, 未来国家旅游局将继续推动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发挥乡村旅游的扶贫作用, 计划每年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带动全国200 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新增就业岗位180 个。
三、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乡村养老旅游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薄弱。乡村养老旅游不是一两天的旅游活动, 需要长期疗养, 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的养老度假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 配套设施和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要建设乡村养老旅游地, 政府应引导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 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 建立适合老年疗养居住的公寓、社区或养老机构, 配备专业服务人员, 逐步形成完整的乡村养老旅游产业体系。同时完善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 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使老年人能够在乡村旅游地颐养天年。
(二) 乡村旅游地医疗体系。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较为薄弱, 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 需要政府引导, 充实乡村医疗力量, 建立乡村旅游地医疗点, 应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 同时鼓励民间医疗机构加入, 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 解决老年人在乡村旅游地养老的看病问题。此外, 还应尽快解决异地医疗保险报销问题, 为在乡村旅游的老年人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三) 专业的养老旅游人才缺口还很大。乡村养老旅游服务不同于普通旅游服务, 要求服务人员在拥有旅游服务能力的同时, 具备专业的护理能力, 能够为老年游客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就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超过1, 350 万, 但是可以直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多, 大多数都缺乏专业的老年人护理知识, 加上旅游行业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困扰, 旅游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员工队伍不稳定, 专业服务人员的不足很难保障乡村养老旅游的服务质量。
为了保障乡村养老旅游的服务质量, 政府应牵头或者引导行业组织制定养老旅游服务专业人才中长期规划, 逐步确定各地养老服务人员薪酬标准, 提高服务人员的薪酬和社会保险待遇, 努力改善工作条件。重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 制定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旅游服务行业。只有让养老旅游服务人才有一定职业规划和从业保障, 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行业。
四、乡村养老旅游业发展模式探索
(一) 乡村养老旅游小区。发展乡村养老旅游, 政府可以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 引导房地产企业与有实力的社会养老机构、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乡村养老旅游小区、老年养老公寓。选址应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适合于疗养的乡村旅游地, 小区或公寓整体建筑风格应古朴典雅, 室内布置与一般家庭居室大体相同。但养老小区或公寓的设计与硬件配置应该更加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楼梯电梯更注重人性化, 应设置安全抓杆, 小区内道路、楼层通道便于轮椅通行, 房间内的设备设施取用更加方便, 房间应设有呼救报警设备, 小区、公寓内设医疗保健、休息娱乐、文化学习和自助劳动等场所, 老年人还可以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便捷的生活服务, 如送餐、护理等服务。
(二) 乡村养老院。乡村养老院是在乡村旅游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旅游的另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 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宾馆式房间, 房间类型可以按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分为自理、半自理、医护型三种不同类型, 房间规格类似于宾馆的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等房间, 各房间配套设施完整, 老年人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消费能力自主选择。乡村养老院内配备医疗、保健、康乐、文化设施, 由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住“养”、“学”、“乐”等综合服务。
(三) 乡村宅院养老。2013 年底, 全国农家乐总数已超过150 万家, 年接待游客9 亿人次, 每年都有一些城市的老年人前往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乡村度假疗养,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 农家乐、乡村旅游地农户可以把自有住宅出租或出售给来疗养旅游的城市老年人, 供他们短期或长期居住。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 2015.8.21.
[2]李振海.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为旅游业发展绘制前进路标[J].旅游时代, 2015.2.
[3]潘鸿雷, 蔡蓉蓉, 徐子琳.城乡统筹背景的南京乡村养老旅游产业探索[J].江苏商论, 2012.2.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2
《海峡科技与产业》2006年第6期
吕明伟 郭焕成
(北京景观园林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农业由于受到快速发展工业和商业的竞争,开始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时期。为了使农业走出国境,提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台湾加快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从以产品为主发展农业扩大,发展农业服务业,包括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农业运输等。20 世纪 70 年代末,台湾农业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20世纪80年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业旅游,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一、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类型
台湾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农园体验、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教育农园、农庄民家、乡土民俗、生态保育、渔业风情等休闲活动项目皆属之。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几种类型。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医疗、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产业之一。1.乡村花园
乡村花园的设计和建造盛行英国,最初的乡村花园主要种植本土植物,且多数是可为餐桌提供食物的瓜果蔬菜类。如今的乡村花园建设已是包罗万象,摆脱了最初的以实用性为主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追求环境优美、景观独特、地域性强的乡村花园开始出现。清境小瑞士花园位于南投县仁爱乡台14甲公路清境农场旁,海拔大约有1800公尺,这里的空气清新自然,景色优美如画,兼具北欧风光,因此又有「台湾小瑞士」及「雾上桃源」之美名。清境小瑞士花园整个园区面积达约有4甲,年平均温为摄氏15-23度左右,舒适宜人的气候常为人门避暑胜地,园区内种植了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美丽又新奇。而区内的设施如挪威森林广场、阿尔卑斯双塔、落羽松步道、主题花园等皆环绕着天鹅湖而建,悠然地徒步其间犹如置身在欧洲。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饭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提供另一种休闲享受。清境小瑞士花园、台一教育农园的经营者张国珍先生同时兼任台湾生态教育农园协会和台湾农业经营管理学会的理事长,对推动台湾教育农园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台一教育农园、清境小瑞士花园和中台禅寺已成为旅行社安排的接待景点之一。2.乡村民宿
乡村民宿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景观、特色文化、民俗,让人们深度的感受到独特的民风、民俗,于优雅宁静中体验乡村生活。优雅的环境、朴素的民风民情,优美的风景和朴实亲切的主人,使乡村民宿成为世界各地自主旅游者的最爱。在台湾乡村民宿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的南投县清境地区和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自1996年南投县成立第一家民宿之后,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03年11月份止南投县已有200家民宿,而其中清境地区就有80家民宿之多。目前清境地区民宿通过策略联盟经营的方式,成立清境观光发展促进会,共同进行行销活动推广,在对外事务的利益争取、地区发展的规范、地区的资源分配与协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的推动了当地乡村民宿的健康发展。而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则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把原先的台湾冶金矿区,从炼金厂、古烟道、废矿坑、战俘遗迹甚至是天皇寓所进行合理规划开发,独特的景观吸引着无数前来到访的游客。该区著名的乡村民宿云山水的主人吴乾正身兼民宿发展协会与乡村之家优质民宿第一届理事长头衔,对于民宿的贡献与推广不余遗力,他认为经营文化,家庭式的经营使民宿发展更具魅力和吸引力。3.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是指具有农业特产之地区,通过规划建设使其具有观光休闲与教育价值的农业园区。观光农园内提供观光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以便利游客体验采收农特产的乐趣并了解农特产生产过程,以增长游客时间,寓教于乐,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目的。观光农园最初形成于1980年,苗粟大湖、彰化田尾菜地开始经营的观光果园、观光花市。到1998年,观光农园发展结果为北部区域有55处观光农园,占全台湾地区的55.56%;中部区域有21处,占21.21%;东部区域有12处,占12.12%;南部区域有11处,占11.11%。目前,观光农园的类型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观光瓜园等。各式各样的观光农园因开放时间不同分布全年不同季节,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享受观光、休闲、摘果、赏花的田园之乐。4.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台湾农业类型中最具代表性者,农场原以生产蔬菜、茶或其他农作物为主,且具有生产杂异化的特性,休闲农场具有多种自然资源,如山溪、远山、水塘、多样化的景物景观、特有动物及昆虫等,因此休闲农业可发展的活动项目较其他类型的休闲农业更具多样性。常见的休闲农场活动项目包括农园体验、童玩活动、自然教室、农庄民宿、乡土民俗活动等。休闲农场是由数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团体联合兴办的,规模比观光农园要大,面积一般在50公顷以上,经营的项目比较多元化。1988 年,台湾农委会核定“农渔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及观光果园规模计划”,政府部门开始规划辅导休闲农业,成立发展休闲农业策划咨询小组,确认休闲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台湾对于观光农园与休闲农场的区别并不是很明显,观光农园也可以休闲体验,休闲农场也可以观光游览,大多数农园、农场都同时兼具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的功能。如台北阳明山中名阳圃休闲农庄便是一例,农庄以种植海芋(采摘海芋花八朵一百元)为主,狭长的地块,独特的入口、精致的小品景观都成为游客立此存照的见证。5.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在教育农园里各类树木、瓜果蔬菜均有标牌,有昆虫如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等活生生的教材。游客在此参与农业、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尤其为城市的青少年了解自然、认识社会、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创造了条件。如我们这次到访的台一教育休闲农场便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农场位于南投县埔里镇埔雾公路(台14线省道)边,于一九九一年成立,起初主要是以提供农民各类蔬菜、花卉的种苗培育为主,近年来即致力于推广地方的产业观光,开始积极转型。在场区规划设置多项深具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的设施,如押花生活馆、DIY才艺教室、亲子戏水区、浪漫花屋、可爱动物区、渡假木屋、景观花桥、各类植物生态标本区等。这是一处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的观光景点。在这里规划建设了全亚洲最大的蝴蝶生态馆及甲虫生态馆,利用园区内原有的多种蜜源植物来培育各种蝴蝶,利用香菇废弃物等营造出甲虫的生态空间,为游客提供认识昆虫生态的地方,是一处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园区。6.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经营者利用都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同时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1989年,台北市农会积极规划推动市民农园,并于1990年辅导北投区设立第一家市民农园,从而为台湾第一家市民农园。至今后台北市市民农园已发展成立16 处(表示),合计面积约16.2 公顷(2430 亩), 租用市民农园以10坪为一单位,以四个月为一期,每期600元。1991年,台中市建立市民农园,1994年农委会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光驱计划”扩大试办市民农园,到1998年底,台湾已设置58处市民农园,都属于农耕体验型市民农园。这些市民农园的设置,以都市近郊、水源充足、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车程在半小时最为理想。与观光农园相对,市民农园是由城市市民利用平时业余时间经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台湾市民农园的规划建设远没有其他园区形态发展好。7.休闲牧场。
休闲牧场是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我们考察的初鹿牧场为台湾土地银行经营的牧场,地处台东县卑南乡明峰村内,场区占地约54公顷,为全省坡地集中牧场之最。休闲牧场内宽广辽阔,乳牛及乳制品是主要的经营目标,以奶牛饲养,品尝自产牛奶、奶酪、牛肉,并以其秀美的牧场景观吸引游人,2004年,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300万人民币,效益很是可观。牧场划分为露营区、产品贩卖部、菠萝园、茶园、槟榔2园、枇杷园和竹林等区域,是适合露营渡假的好去处。
二、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的经验总结
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以乡村民宿、休闲农业为主体发展起来,其中休闲农业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中占的比例最大,全岛目前共有1102家休闲农业园区,2004年产值达11.25亿人民币,提供180098个就业机会,预计到2008年休闲农业产业产值达17.5亿人民币。通过研讨会研讨和实地考察,台湾以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农业进而推动全岛休闲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
1、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加快农业转型,开发农业功能。
台湾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农业面临快速发展工业和商业的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冲击,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面临衰退、萎缩。针对这一挑战,台湾采取了加快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始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我国大陆现在正处于农业转型和调整农业结构的新时期,要学习台湾发展农业的经验,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根据各地的资源。区位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从而改变农业就是第一产业的旧观念,建立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
2、研究与规划并举
台湾农业最高农业管理部门——台湾农委会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台湾从上到下形成了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联系。我国台湾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规划,包括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的建设规划的同时,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2005年台湾休闲农业的研究主题分别为服务人员人格特质、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经营模式研究;园艺治疗活动对于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台中县新社乡休闲农园规划建置研究;旅游商品特色研究;养生农业园区建置模式研究等。
3、加强园区建设的规划和检查评证
虽然台湾的休闲农业园区已达1102家,但经过农委会筹建的只有206家。农委会与休闲农业学会合作推动了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的检查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台湾农委会为鼓励休闲农场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人们正确选择优质的休闲农场,特委托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按照“2005台湾休闲农业服务品质提升计划——休闲农场评鉴、认证与辅导计划”,进行优良休闲农场之评选及甄选工作,并编印优良休闲农场服务宣传手册。评选的对象为经农委会核准设置登记或准予筹设且实际经营之休闲农场。评选内容包括:①农场资源;②农场设施及活动配置图;③整体经营方向;④服务及体验活动;⑤餐饮服务;⑥住宿服务。评选项目标准等,共分三个方面、16个项目,标准,打分评选。评选分数70分以上,未满80分者为“良等”;80分以上,未满90分者为“优等”;90分以上者为“最优等”。
在我国大陆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园区空间布局主要为“城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但今两年来在一些大型城市(尤其是北京)其空间布局呈现出“遍地开花型”,其主要弊端表现在:自发建设多;挂个牌子就采摘;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发展特点不突出,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等。在加强园区建设的规划和检查评证工作中我们可充分借鉴台湾发展休闲农业中的经验,使我国大陆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园区建设步入正轨。
4、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
台湾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游憩地的发展跳出了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 community(社区)的理念,而不在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这是台湾发展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也是走在世界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前列的重要原因。如在10年前废弃的台湾金瓜石冶金矿区为了发展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聘请规划设计单位作了详细的《金瓜石社区产业辅导计划》,并在以后的运作实施中,定期出版《金瓜石社区报》,开办矿山讲堂等全力打造浪漫渡假社区。这与我国大陆目前很多农业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过多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片面追求产值形成鲜明对比,用经营文化、经营社区的理念来开发建设我们的农业旅游景点理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
三、台湾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的启示
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调查统计显示,台湾前往观光休闲农业区的游人绝大多数是那些不熟悉农业、农村的城市居民。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相当多的城市居民到乡村、田园去度假,到观光农业区去体验。在我国大陆,城市化发展快,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人很希望到郊区农村观光旅游,这为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需求。我们应抓住城市这个目标市场,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的农业旅游和休闲产业。因为开展农业旅游可以减少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有高附加产值,并可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休闲购物、观光度假及其他旅游活动(如垂钓、农家乐)的发展而产生乘数效应。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应大力加强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
其次,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大陆农业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最后,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台湾农委会主要负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工作,而旅游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以扩大客源市场。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四、结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建设新农村游、农家游,农业的生态保护、农业的休闲旅游,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休闲农业工作手册,台湾农委会、台湾大学编
2、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台湾农委会
3、台湾农业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农业旅游促进会
4、台湾休闲农业会讯,台湾休闲农业学会
5、湖南省休闲农业培训班材料,2006。
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化的新引擎 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业产业化 引擎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区域特色、乡村自然和人文等旅游资源,开发适合于旅游的项目,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体验、娱乐、休闲、度假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它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却影响深远。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我国,当前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和设施的支持和配套,由此促进农业综合发展,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一、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可能性
旅游业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其综合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一个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國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中国旅游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后起之秀,得到政府重视,又有有利的发展条件。a
1.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
中国乡村占大部分国土,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田野风光,还有自然保护区、风俗人情、历史名胜古迹等。乡村拥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日用品、美术工艺品等,乡村还有自然与人文并蓄的特色景象(诸如农耕文明、种植场景)。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堪称我国旅游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2007年我国各级旅游部门围绕“中国和谐城乡游”这一主题,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并启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乡村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农业产业的主要资源,也成为快速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2.政府产业政策的坚强后盾
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的新潮流,乡村旅游开发是旅游开发的新领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国家旅游局官员说,未来5年间,中国将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农村旅游模式。国家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工作目标:力争到2010年,实现每年新增农村旅游就业人口35万人,间接就业人口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的地方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战略,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和积极支持。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初步形成了领域宽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农村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了连通城乡的大旅游市场,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支撑体,为满足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服务。
3.能得到各方资金的积极支撑
乡村旅游大有优势,大有前途。由于它被誉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文明产业和高就业产业,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因而对于国家、集体、个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当前,乡村旅游开发成为各级政府和私人投资的热点。上级行政部门为乡村旅游资金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部门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引资的力度也很大。此外,乡村旅游开发让村民资源入股、资金入股,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的做法,对调动村民融入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世界经验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是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二是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这种成功的经验为我国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借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成为城乡互动的联系纽带、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也成为维护农业生态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有效手段。
二、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功能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实践表明:旅游业是贫困地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迅猛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有效手段。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一个景区的成功开发,就可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使贫困地区农民摆脱对土地与农业的依赖,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促进劳动力就业。
1.乡村旅游整合农村产业资源促进集约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地方特色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流通市场,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设,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和利用都会带来很大影响。
2.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产业化能力
乡村旅游的直接受益对象是农民,乡村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的收入。例如,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是吃农家宴、住农家院和农作物采摘。在山村开办农家旅舍,首期投资花钱并不多,以3间客房为例,设置6~8张床和床上用品,投资约需4000元,另外再购置厨具若干,约1000元。总投资5000多元即可开张。从效益来看,以单人间每天收费50元、双人间每个床位一天收费30元、每年接待700人计算,每年毛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综合与集约发展。
3.乡村旅游增强农村活力提高产业化积极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的先人就知道物质基础条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农村社会如果挣钱有门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话,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就有了坚实的后劲,在农村谋求发展有了一项基本的收入来源,进而吸引人们努力寻求新产业的开拓和发展,从而带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促进社会文明的形成,构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形成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气象。
4.乡村旅游加快文明传播增强产业化意识
旅游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农民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受到了游客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培养了商品意识和诚信观念,增强了竞争意识和法律观念,强化了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农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学习旅游产业知识、旅游服务接待技能、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从而为贫困地区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创造了契机;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贫困地区乡村的主流文化,既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消除贫困地区农村的陈规陋习。
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状况产生一系列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打造地方特色、提升服务质量、发展环保旅游。
1.以突出特色为切入点,发展各地的特色产业链
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 ……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打造本地特色,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旅游产品。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是地方特色的体现。开发、整合和包装地方土特产并弘扬和保护本土文化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要求。建设“乡村宾馆”就地取材,利用乡村特有的原料诸如石头、竹子、木材做房屋的主料,建造房屋,建成吊脚楼或者具有本土风味的民房,楼房内部进行改装与装修,住房内设洗手间、安装空调,从外观上看与地方特色很和谐,而进入之后又觉得与时代同步。努力形成一系列体现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产业。
2.以提升服务为突破口,发展辅助旅游的服务业
服务是乡村旅游的难点,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提升服务质量,能够增强对游客的旅游吸引力。开发乡村旅游要以提升旅游服务为突破口,相关各方应努力推进标准化服务,市、县、景区旅游管理部门联动,组织乡村业务培训,免费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服务意识、食品卫生知识、旅游文化常识、接待礼仪礼貌、餐饮客房服务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农家厕所、环保卫生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并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拟订乡村旅游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对乡村旅馆、特色餐馆、观光农园(果园)、休闲池塘等实行分类指导。
3.以生态、健康为品牌,发展环保型乡村旅游产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民越来越亲睐绿色、生态、健康旅游,这是乡村旅游的机遇。乡村旅游要以此为目标,打造环保旅游。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说,“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法国的“花园村镇”是乡村环保旅游的榜样。旅游开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这样那样的影响,在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加强环境保护,争取实现乡村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同时环境监测站要对基层乡镇的噪声、饮用水及河流水库水进行监测,对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业更好地融合,实现环保与旅游的共赢共荣。为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戰略,保护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无污染、污染少的交通工具,使环保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品牌。
4.以本土文化为支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方山水、一方人文,文化是自然环境孕育的,离开文化尤其是离开本土文化的旅游是大有缺憾的。因此,在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中,要注意历史成因,赋予文化内涵、突出中心主题,充分挖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说唱艺术、表演艺术、工艺品、美术品、食品都融和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是时空的经年锻造,是具有垄断性、无法被复制的旅游资源,最受游客亲睐和钟情,最有实力做乡村旅游的有力支撑。因此,那些挺具乡土特色的文化艺术、日用品、玩具、装饰品、图文、美食等都应该得到打造、整合和包装,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就能开拓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7-02-18
[3]佘惠敏:乡村旅游 乐了游客富了农家[N].经济日报,2007-01-26
[4]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un,2004
[5]卢璐刘幼平:湖南乡村旅游突出分片发展的研究.零陵学院学报,2002
[6]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乡村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2
泸州乡村旅游与产业融合定位思考 篇4
1关于乡村旅游业的内涵定位争论
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态势——乡村旅游业的概念目前还很模糊,学术界对乡村旅游业的概念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根据人们对乡村旅游业的认识和了解的则重点不同,可将现行的乡村旅游业分为两类:
1.1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概念
该概念持有者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和保护乡村自然文化景观的现代农业开发形式。有的认为:“乡村旅游业的本质在于强调农业生产与人、畜禽、自然诸多方面的和谐,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有的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间接的(观光、游览、娱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1.2以“旅”为主的乡村旅游概念
该概念持有者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一种以旅游者为主体,满足旅游者对农业景观和农业产品需求的游乐活动形式。有人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城郊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是以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产品交易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还有人认为:“乡村旅游业是经营者广泛利用农村野外空间开展游、赏、娱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传统农业经营活动、观光休闲以及与之有关的游览经营、旅游服务等”。
现有乡村旅游业的两类概念中,以“农”为主的概念比较强调乡村旅游业的农业生产活动特性。而以“旅”为主的概念则强调乡村旅游业旅游的物产效应特征。乡村旅游业的概念和内涵提法很多,反映了不同层面的人从不同角度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乡村旅游业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由于乡村旅游业概念的模糊,业内人士的认识混乱,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正确定位和健康发展。
2本文观点——产业融合:乡村旅游业的本质属性
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把握其本质属性至关重要。乡村旅游业的本质就是一种产业融合。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相互融合而成的产物,是以农村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等作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刺激、求知等需求的一种新兴产业。之所以称为“乡村旅游业”,恰好反映了这一产业的双重特征,即:既有农耕文化的常规功能,又具有郊游活动的观光特征。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农业和旅游业的一些共同特征和功能,它既不属于传统农业,也不属于传统的旅游业,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边界被突破并在某种程度上融合的结晶。
3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业产生过程
3.1产业融合理论
产业融合是指以前各自独立,性质迥异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优势互补,相互利用,而融合成具有共同特性的新型产业。蕴含着新产业的诞生,其本质是一种产业创新,包括全方位多层面的创新,涵盖了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和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体系。包含以下五种方式:一是开发一类新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条新的市场流通渠道;四是开拓一项新的供给资源;五是实现一个新的产业组织。
产业的融合,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融合内容和融合形式,这种不同层面上融合所激发的创新涵盖了技术、产品、组织和市场创新。因此,产业融合过程的实质就是一种产业创新,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为手段,以业务、组织融合为过程,以获得融合产品、新的市场和新的增长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产业创新。
产业产生的基本途径为:科学→技术→产品开发→生产厂家→企业群体→产业。假设有A、B两个产业通过融合创造出新的产业属性。那么在不同层次上有着不同的融合内容和形式。见图1所示。
3.2乡村旅游业的融合过程
3.2.1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要求在挖掘发挥传统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用旅游业的理念、技术来开发农业,将农业的生产要素如土地、水源、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背景和物产、文化技术、休闲产品与服务相结合,对农业进行加工和规划,使之成为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现代农业,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技术融合途径:
1)田园生态景观化。即运用农业景观学、园林学、美学等作为指导,采取一系列的生物技术措施,对已损毁的原始农业自然风貌、生态景观进行修复或重新设计、改造、美化和香化,形成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休闲的路相通、水相映、园在林中建、人在花中行、四季如春的现代田园景观。
2)生产技术园艺化。即以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形式,将农业与生物技术、机电工程、电子监控、无土栽培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向游人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的无穷魅力,以此引导农业生产的同时兼作旅游科普教育基地。
3)农业劳作休闲化。即把农业劳作开发成具有参与性的体育休闲活动。就是让旅游者参与农业生产操作(如亲自参加种植、饲养、捕钓、采摘等劳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们有成就感、满足感,让年轻的游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习种养殖技术,在种养殖习作中感悟乐趣、增长农业知识。
4)农业产品旅游化。即对各类初级土特农产品进行筛选、分级及其加工、包装成精美的旅游商品,贴标销售、配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3.2.2产品融合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不同于常规农业和传统旅游服务的融合成果,即乡村旅游业具有农旅合一性:一方面具有保障性农业生产功能,如自产粮、菜、果、药、花、肉、蛋、奶、茶等优质农产品,体现从基地到餐桌的放心食品价值;同时还具有为游客服务的浏览观光功能,包括提供观赏、品尝、购物、采摘、农耕、娱乐、康养、度假服务等,具备了旅游业的基本属性。
产品融合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根据乡村旅游所依赖的农业资源不同,可以将旅游的景点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畜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加工业等。其二,根据开发形式不同,可将游览区分为:农业博览园、农艺主题公园、科普教育农园、民宿美食农庄、民俗风情旅游。
3.2.3业务、组织融合
乡村旅游业的业务、组织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是融合型新产业价值链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原有的农业与旅游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1)价值链的解构。在服务业的渗透融合方式下,旅游服务业全方位地渗透到常规的农业中,发生融合时,常规的农业价值链中延伸出来的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必然会从相关的价值创造环节一一分离出来。这一分解活动见图2。如从人力资源中分离出培训,从农业基础性活动中分解出旅游资源的策划、研究、组合、设计、交通、餐饮、住宿、游玩、商贸等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以及质量管理等活动,而相关服务业的基本价值活动则被保留。
2)价值链的截取与整合。乡村旅游业是通过旅游业向农业的渗透来实现的,也就是“农业服务化”的过程。这一服务化过程中,原来以农业生产作为价值链重心的农户或农业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价值链,从游客的角度重构价值链。这样“服务化”后的乡村旅游业的价值链较之于常规的农业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原来以农作物的生产和销售为着眼点和出发点,转化为以满足旅游需求、提供旅游设施和服务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新的价值链不但包括农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活动,还融合了旅游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活动,而这些价值活动贯穿于农业总的过程中。
可见,农业和旅游业价值链分解为混沌的价值活动单位网状结构后,作为价值链重构主体(新组织)便面临着价值链截取和整合的问题。融合发生时,如策划、开发、组合、设计、相关旅游服务的提供、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以及质量管理等环节并不可能都截取出来整合到新的价值链里。一般而言,农户或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来进行价值链的截取和舍弃,从而完成乡村旅游业的价值链整合。
3.2.4市场融合
如何实现市场整合则是产业融合的最终目标。农业与旅游两个产业都应采用各种手段引导与改变顾客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注重市场培育与管制,改变它们的竞争与合作环境,最终实现市场融合。促进市场融合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通过标准、法规的指定,推动乡村旅游业的规范、提档、升级。对乡村旅游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围绕乡村旅游业的市场、价格、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等制定乡村旅游业管理办法和行业管理规范标准,对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办条件、审批办法、监管制度等事宜予以明确。如成都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个地方标准。
同时,对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景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管理。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可纳入省或全国旅游景点(区)的评价管理中,“农家乐”可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进行管理,定期开展“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工作。
其二,强化营销,实现销售渠道的统一。营销是乡村旅游业的产能走向市场的关键。与常规的农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业融了旅游业的非实物性、生产与销售的同一性等相关性质,在此基础上的乡村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由于消费者很难预先证实所提供服务的质量、食物的品质,所以对外宣传、打响品牌显示出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乡村旅游业采取的营销手段多有:运用多种促销方式,如广告促销、节庆(采摘、比赛、聚会等)促销和其它方式;与其他旅游中介组织长期建立合作关系等,开辟固定的旅游线路,实现与传统旅游景点的加盟、组合等。将乡村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有机地融为一体,融入到全国的旅游市场网络中去。
摘要: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旅游观光消费需求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成片推进,乡村旅游业应运而生并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围绕乡村旅游业姓“农”还是姓“旅”的争论,使得迄今为止对乡村旅游业概念模糊,内涵定位不明确,给乡村旅游业的长远规划、具体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对乡村旅游业的内涵重新定位,明确了乡村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产业融合。对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业产生过程进行了初浅的剖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内涵定位,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5
[日期:2010-06-17]来源:玉林广播电视报作者:梁世喜阅读:82 次
时下,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是一个吸纳就业、综合性、支持性很强、涉及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的“无烟”产业,又称为“朝阳产业”。但就目前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仍有一些不足和亟待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游客的需求,笔者认为,广西是个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要把乡村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注重特色,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注重特色,促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市场化运作。注重特色,要让乡村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出最大效用,就必须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统筹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是注重对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一个旅游景区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往往与它的文化内涵的多少紧密相关。为增加景区文化的“厚重感”,对一些古迹进行修建是必要的,但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大型景点的建设上,更不能把十分有限的资金用来搞那些充其量的“古董”。要让游人“品”出景区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就应该加强对原始文化形态旅游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加强对具有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俗民情的整理与开发,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游人通过游览增加知识,陶冶情操。同时,这有利于加强民间的文化交流。二是与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增长见识不是旅游的唯一目的,休闲、体会自然美等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现代乡村旅游开发不应仅仅注重景点建设,还应注重旅游景点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将乡村旅游规模扩张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要多探讨围绕“民俗旅游走进千家万户”这个主题,推出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和增加乡土文艺表演等活动,倡导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假日旅游休闲生活,是乡村旅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主题,形成特色。应该从乡村本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走势,确定若干旅游主题。围绕主题慎重选择开发项目,分批次、多层次进行开发建设,以突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观光文化、生态文化等旅游产品的特色,让游客从中领略到更多原始文化形态、民族特点、地域特色的厚重文化氛围,让农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受益。
二、规模经营,促进扩大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标准低、吃“老祖宗”或守住旧摊子原地踏步,其根源在于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前瞻性不强、处在“接待型”或是单打独斗状态。规模经营要把乡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除了搞好高标准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外,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突破投入这个“瓶颈”。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吸纳外资、民间资本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资金比例还很低。因此,各级必须用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去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除了实行广开门路和开放合作多渠道融资方式外,各级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搞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解决投入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资金来源。这样在高标准、统一规
划的指导下,让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千帆竟发的竞争发展的新格局;要遵循“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和经济能人大胆投入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在竞争发展中促进管理,冲破传统落后发展观念,克服接待型旅游观念的影响,真正把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努力向高层次旅游产业型转变,推动乡村旅游景区按照不同的旅游主题和特色来开发建设,让有经济实力的老板进行强强联合,扩大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规模,推动各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综合开发,形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规模景点、规模宣传、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逐步形成乡村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好的增收途径。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6
[关键词] 邹平;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乡村旅游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做大、做好、做活乡村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需要提质升级,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的产业化道路,持久地发挥其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
一、目前我县乡村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西董、青阳、长山、台子镇和黄山、黛溪街道办事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县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全县环境来看,在县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乡村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邹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乡村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全县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二、邹平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全县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结成了一定的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近年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促进企业与农民的分配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转变,与农民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关系。此外,通过发挥乡村旅游的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可形成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建立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分工。由乡村旅游延伸开的产业链包括:旅店经营、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甚至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围绕乡村旅游这个龙头开展各项产业活动,并带动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组织化程度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根本途径。乡村旅游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顾客满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然而,由于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其组织化意识不足,且乡村旅游企业年限均较短,因此,提高乡村旅游企业组织化程度将是一个长期的阶段,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在乡村旅游组织化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首先,要以旅游者为导向,始终把旅游者排在首位,以此牵引各方的积极力量;其次,要直接面向市场,规范乡村旅游企业的规则和制度、提高乡村旅游企业成员的素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再次,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摸索出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模式,不可盲目照搬其他企业、地区甚至国家的发展经验;最后,要寻求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乡村旅游企业多为个体经营,在寻求规范化、规模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做出变革,变革重点在于旅游者导向基础上的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全面实施旅游富县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邹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丰富。古文化遗址遍布县境。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丁公遗址”出土的“陶文”将中国的文字历史提前了八百年。邹平西汉置县,人文荟萃。秦汉之际伏生传《尚书》,名闻天下;魏晋之际刘徽作《九章算术注》,光采照人;隋末王薄长白山首举义旗,亨名字内,晚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播芬四海;北宋范仲淹在邹平渡过了青少年时代,他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发端于此,邹平被誉为“范公故里”,名闻遐迩。明清以降,墨客骚人,纷纷雅集于此,酬答唱和,蔚然一时之盛。马骕、成瓘与经济学者脱颖而出,张实居、郝秋岩等诗家名流独标诗坛,璀璨夺目。近代学者梁濑溟曾在邹平进行了七年乡村建设实施活动。现代著名诗人李广田、版画家刘建庵、语言学家离在贻也都为桑梓邹平增添了亮丽的光彩。
邹平县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有鹤伴山,黄山,碧云湖,王薄起义遗址,梁漱溟墓,范仲淹读书洞,范公祠,唐李庵等。鹤伴山,黄山,于祖山均开辟为公园。
邹平县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工作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把乡村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优势旅游项目,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形成集观光、度假、商务、购物、会议、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配套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力争到2011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以上,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发展环境进入全省前列,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为此,邹平县确定要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高规格规划整合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在品牌上,着力打造“名山”、“名人”、“名教”、“名地”、“名业”五大旅游品牌。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按照发展五大旅游品牌的格局,加快建设旅游专线,加快各旅游景区的通讯、能源、住宿、接待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在创新机制上,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来发展旅游业。五是在宣传促销上,要紧紧盯住市场,重点抓好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把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有重点、分层次、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全力推出邹平特色旅游品牌。六是在优化环境上,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同时按照“抓作风、优服务,抓管理、提素质”的要求,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勇于创新、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管理队伍,造就一支有知识、有修养、热情周到、诚实守信、优质高效的导游服务队伍。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7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2010.6) 和《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纲要》 (2010.12) 指出到2015年, 基本建成旅游规模宏大、产品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强、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大省, 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实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0年, 将河北省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达到旅游强省发展水平, 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实现这些目标, 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其中各地逐步兴起的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它在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竞争力,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1 产业融合与乡村旅游概述
1.1 产业融合分析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而产生的, 并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Tapscott, 1996)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品形态。产业融合的结果, 使参与融合的产业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和专业附加, 进一步促进市场发育, 促进融合产业的共同发展 (王朝辉, 2011) 。
1.2 乡村旅游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 认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但目前对概念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 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 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 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二者缺一不可。
1.3 旅游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 它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 同时与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邮电通讯业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这些产业的支撑和彼此间的协调, 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能带动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伴随着旅游业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 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旅游业与农业进行产业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 农业提供资源, 旅游提供服务。乡村旅游成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都市型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 如何更好的利用农村资源开发旅游是当前重要的课题。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 乡村旅游资源如何开发、政府在开发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与责任、农村建设如何保持自身特色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2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河北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2.2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接近1600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超过20%和30%。
河北是综合性农业大省, 农村面积大, 农作物种类丰富, 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 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主要既有自然生态型资源也有文化资源;既有农事体验旅游, 又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适合开发的旅游类型有生态农业观光、乡村体验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历史观光和乡村度假等类型。目前河北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 省级示范点61家, 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 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年均增长25%以上。由此可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对河北产业结构升级, 建设新农村,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城乡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制约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因素
3.1 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与类型等多种原因, 导致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景区分属多个不同的部门管理, 存在“一山多主”、“一水多主”、“一景多主”等多头管理现象。这种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发展活力, 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尤其是乡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是庄园的规模经营。
3.2 经营理念落后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管理者与经营者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足, 整体规划意识不强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乏规划不合理, 开发模式单一, 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 开发中刻意模仿城市, 内容与服务项目雷同。不能有效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乡村旅游企业或经营者各自为战, 缺少联合促销, 存在恶意竞争现象。
3.3 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河北省特色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资源集中在山区和相对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 基础设施落后, 交通不便, 人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不但留不住自己的人而且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由于管理、导游以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
3.4 产业融合度不够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县仍是国家或省级贫困县, 资金缺乏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当地的首要任务, 基础设施薄弱与资金的不足, 不仅导致了旅游产品的低层次、粗放式开发, 而且阻碍产业融合。由于乡村对农业的依赖和资金问题, 导致农业与旅游, 农业与工业, 新农村建设与新能源推广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
4 促进河北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策略
4.1 加强领导, 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 理顺利益分配机制, 形成多部门联动, 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的规模化经营, 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政策, 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式, 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 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 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 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 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4.2 加强规划, 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 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 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 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 形成强势吸引, 塑造乡村旅游地品牌。
4.3 加强培训, 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了提高乡村旅游业服务质量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加大对当地居民与员工的培训, 帮助其树立正确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技巧;组织他们外出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 提高审美水平, 帮其认识不足。积极探索与省内高校合作, 一方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进行定向培养, 进行旅游人才储备;一方面建立大学生实习或是见习制度, 或是利用当前大学生村官或是选调生, 吸引人才投入乡村旅游建设。
4.4 加强产业协作, 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 旅游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 以开放的观念求产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 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发展形势, 树立大旅游观念, 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 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政府应在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宏观管理作用, 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导性作用, 关键是要加快放松行业管制。旅游业现融合发展必然要求各种要素能够在不同行业之间较为自由的流动, 旅游业才能与其他产业实现市、技术和功能等的融合。政府主抓战略规划、产品标准制定、提供公共物品和加强市场监管。
摘要:本文梳理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旅游观点,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 分析制约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因素, 并提出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 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培养引进人才, 加强产业协作, 引导产业融合, 从而促进河北乡村旅游优化升级, 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产业融合,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吴三忙.旅游业融合发展中政府的作用[J].旅游学刊, 2011.6.
[2]李赞.河北环京津乡村旅游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旅游纵横, 2012.8.
[3]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 2008.8.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8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短期节假日的增多为都市人群提供了更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 体验生活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学者们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层次在不断深入, 但关于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研究在城市规划层面上涉及甚少, 只是机械地套用风景旅游区标准化规划的方法。例如:最近几年经营较红火的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 其规划都是标准化规划, 因而导致了产品样式与管理服务业标准化, 毫无特色之说。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模式, 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 鼓励区域分工, 反对模仿, 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特色推行一种新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在各种乡村旅游项目设置中融入创意产业的元素, 建设特色且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
二、当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 概念界定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是一个新的网络经济环节, 其产业内容涵盖了大部分文化和艺术的商业性活动。“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新, 强调的是知识的价值, 包含从创意的产生到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全过程”, 其动力源于将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和艺术商品化, 并通过其高附加值获取利润。
(二) 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的规划模式研究意义
创意产业是以内容为主的产业, 个体原创、技巧及才干都是智慧的结晶。而对于受众来说, 创意人员的个人气质、创作过程和环境都有着神秘色彩, 因此他们的活动场所就成为一个体验和学习的平台, 具有了旅游吸引力, 也就是说创意产业集聚地融入乡村旅游, 给人放松身心与展示才华的空间。这是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最直观、最基本的意义, 且有效丰富了乡村资源吸引物系统的外延, 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持久。
(三) 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现阶段,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模式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并不多,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的曹国新学者于2008年从旅游学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变迁, 较多学者提出的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发模式等。根据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从城市规划层面对现行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进行总结, 把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成两种类型。
1. 模式一:古村落旅游规划模式
古村落旅游规划模式主要从村落整体、传统建筑、典型景观和建筑风貌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完全追求一种历史文化气息和乡村生活历史传承的真实性。在规划过程中也需要对破损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 对整体环境进行改良, 追溯原古时代的风格美, 以特有的风貌来开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业具有两面性, 在给古村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给其带来了部分的负面影响。古村落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 挨家挨户的商铺和摆在路边的小摊, 使得村落的历史真实性丧失, 与古村落宁静的氛围极不协调, 标牌标识有碍观瞻, “人人皆商”的商业氛围带给游客的也不再是纯朴民风的美好体验。另外, 大多数古村落虽然做了相关的旅游规划, 但鉴于人们素质等多种原因仍然造成了生态资源与人文环境极大的破坏。乡村旅游业发展越快, 对古村落的破坏越严重, 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 接待旅客数量远远超过自身的环境容量。人们在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不同程度地对古村落环境与原始风貌造成污染和破坏, 影响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2. 模式二: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模式
该模式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迎合都市人群的休闲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农业规划模式。休闲农业规划充分利用了农业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等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资源, 为游客提供了观光、休闲、体验等回归大自然、调整身心的多种选择,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塑造了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
在旅游开发实例的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 很少有公共部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模式并不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而是在开发雏形的项目基础上再来谈及相关规划, 零碎的规划牵制到了许多有关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问题, 比如:没有统一的规划就没有统一的管理, 服务质量也不会很高, 这就导致了整体效益下降。项目的设置也是盲目地照搬, 这种基本没有涉及任何创新点, 一味机械化地开发乡村旅游会带来旅游业发展的种种问题。
二、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构建
(一) 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构建新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系统性表现在:将创意产业纳入整体乡村旅游资源范畴统一考虑。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发展要与乡村旅游建设、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就业范围等直接关联, 而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更是直接关系到创意产业布局大小及选址问题。这就要求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必须基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现状的全面深入了解。此外, 通过创意产业的融入来协调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的整体进度。
2.特色性原则
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具有特色的项目建设, 特有的乡村资源环境为创意产业的规划提供了前提, 追求更多的附加价值为创意产业的打造提供了动力。通过创意产业的倾情打造来迎合社会消费观念、满足大众需求、附加利润的赚取、品牌效应的建立, 可以实现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共赢。因此通过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创造具有鲜明、独特主题的开发项目。
3. 参与性原则
传统的乡村旅游有体现参与性元素, 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更是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原则。完美的乡村旅游规划需要通过旅游者的实地参与并吸纳游客提出的宝贵意见, 这有助于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改进与不断创新。
4.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才是真正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功能多样性与不断创新性, 使项目在运营阶段不断改进, 这是乡村旅游长期稳定收益的前提。持续发展表现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后继性、持久性。
(二) 模式构建
遵循以上原则, 构建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在传统乡村规划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根据创意产业在乡村资源区域的分布特点不同归纳为三种规划模式:相融型规划模式、相伴型规划模式和综合型规划模式。
1.相融型规划模式
此类结构组合模式是在仅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中, 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 引入适合当地实际的创意产业, 并以相融的形式应用其中,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 开发多种创新型项目:如赋予创新元素的养生园、梦乡小镇等。此类项目不仅给游客带来创新性体验, 更能提供广阔就业市场, 整个乡村旅游业就以创意产业为核心发展, 形成创新的管理机构, 带动乡村旅游业整体呈良好的态势发展。此种模式能将物质和人力资源集中利用, 形成集约型的产业, 并循序渐进地发展下去 (见图1) 。
璧山县青龙湖风景旅游区规划项目运用了这种模式, 完成了此种规划模式的实例论证 (见图2) 。璧山县青龙湖风景旅游区资源丰富, 拥有很强的开发潜力, 引入创意产业能把周边自然资源更为充分地利用起来, 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并持续发展下去。
2.相伴型规划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古村落旅游规划, 需要将其原有的资源独立出来, 在周边规划模拟村落, 设置各种创意项目, 这样既可以保护古村落的原始风貌, 也可以实现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 同时也可集中地解决就业等问题 (见图3) 。将传统的“人人皆商”景象抹掉, 移植到模拟村落里面, 并且将原有的活动赋予创意的元素形成新颖的项目, 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游客, 形成与以往不同的旅游氛围。虽然这种规划模式造成基础设施彼此独立, 但是人为的分界与适当的资源分割完全可以通过简便的交通组织联系。
在重庆市北碚江东生态走廊景观设计单体项目中, 相伴型规划模式有所体现, 如重庆农谷根据川东民居的特色修建了模拟村落, 间接与原村落形成相伴关系, 可认为是相伴型规划模式的论证实例 (见图4) 。在偏岩古镇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建议采取相伴型规划模式 (见图5、图6) 。
3.综合型规划模式
综合型规划模式是兼有相融型规划模式和相伴型规划模式的综合模式, 也就是前两种模式的融合与发展。它是在多种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实现完成, 即整个旅游规划区域既包括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也包括古村落旅游规划。因规模较大, 占地多, 可以局部规划, 也可以整体规划, 将前两种规划模式运用于其中。
在重庆市北碚江东生态走廊景观设计项目中, 融合了多种规划模式, 形成相互促进、互补的作用, 从项目整体角度看, 本项目既运用了创意产业相融型规划模式, 也有模拟村落相伴型规划模式。
从单个项目看, 部分项目是分别运用两种规划模式, 也有的项目是综合运用两种规划模式。其中美丽乡村嘉年华是两种模式综合的论证实例, 也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本项目在总体上依据已经呈现的地貌格局, 规划地块分为四大片区, 分别是移民新乡村、入口印象区、综合服务区、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体现出两种模式的运用 (见图7、图8) 。
三、结语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方式的转变, 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追求日趋强烈。乡村旅游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原有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建立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新模式, 提升市场价值, 开拓富有创新性的乡村旅游, 使乡村旅游业成功转型为现代产业。这种新型规划模式, 将较好地把原始与现代、乡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既给乡村带来广阔的经济前景, 也满足都市人的创意休闲体验。
参考文献
[1].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东方出版中心.2007
[2].王衍用殷平.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石楠.创意产业 (编者絮语) .城市规划.2007/6
[4].曹国新.从极性思维到多元互动: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变迁.旅游学刊.2008/7
[5].张静.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实证分析——以婺源县李坑村为例.部门经济研究所.2007/5
[6].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7].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16
[8].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旅游学刊.2004/1
[9].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旅游学刊.2005/3
浅析吉林省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建设 篇9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是游客到距离城市有一定距离的有特色产业的乡村进行观光、了解乡土民情、熟知农作物生产等相关的活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应运而生, 是新时期农村对外宣传的有效途径, 让外人了解、走进农村, 这无疑是对农村变化的肯定, 也是当代城乡协调发展的写照。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重复建设, 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千篇一律
在省内各地兴建各类的乡村旅游度假村, 这固然是好事, 能够促进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 但是各类乡村旅游产业大同小异, 模式与特色大致相同, 不能够开发出当地的特色, 并且乡村旅游资源建设规模小, 不能够在当地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二) 乡村旅游产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各地乡村旅游产业对外宣传由于重视程度、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始终不能把本区的宣传工作做到最佳。同时在省内的各大地区乡村旅游企业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各地的品牌产品不能被大众所了解。
(三) 乡村旅游资源规划设计不合理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 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产业整体开发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乡村旅游也是同样, 需要合理的规划与开发, 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损失长远的利益。
三、建议采取的措施
(一) 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
地方政府统筹规划, 根据辖区内有资源依托的区域, 集中力量投资兴建特色旅游区, 避免在辖区内旅游资源千篇一律, 力争走一条以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的乡村旅游道路。
(二) 加大宣传力度, 打破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
1. 在央视、省级卫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投放广告, 例
如山东省在央视就地区优势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宣传山东各地特色形象。
2. 与旅行社等旅游咨询机构签订系列合同, 进行旅游宣
传、制定旅游线路, 赠予旅游纪念品, 例如带有乡村旅游图片的购物袋, 并给予经济上的政策倾向。例如电视剧《插树岭》拍摄基地现已纳入吉林市旅游线路的一部分。
3. 以乡村旅游为依托举办地方乡村旅游文化节, 把乡村旅游的产业做大做强。
4. 鼓励编剧根据地方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编排电影或电视
剧。例如《圣水湖畔》在播出后, 由于查干湖知名度得到提升, 旅游综合收入超过以往的数倍。
5. 在辖区内扩大宣传, 在主要街路树立旅游宣传标牌、标语, 夸大品牌知名度。
(三) 合理规划设计乡村旅游资源产业开发
吉林省乡村旅游要想得到长足发展, 就要提升产业素质, 整合各种相关要素, 进行整体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积极参与, 深度发掘乡村旅游产业内涵, 积极实践, 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 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在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条件下, 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才能建设出和谐的吉林省乡村旅游产业。
1.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设计建设, 村容村貌按照统一标准建设, 展现新时期农村形象。
2.深化挖掘地方文化元素, 例如蒙、满、朝鲜族民俗, 东北二人转等。
3.充分利用当地土特产, 让游客来品尝, 旅游结束后带走, 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更是对乡村旅游资源一种无形的宣传。
(四) 各级政府机构积极配合支持
1.增强招商引资宣传力度, 共同开发辖区特色资源, 给予投资商税收方面的优惠。
2.完善交通设施, 积极优化交通运输方式。
乡村旅游产业的崛起与发展, 必定会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必定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必定会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定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涛方.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自然资源学报, 2002 (3) .[1]于涛方.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自然资源学报, 2002 (3) .
[2]历以猷.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旅游学刊, 2001 (3) .[2]历以猷.旅游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旅游学刊, 2001 (3) .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10
一、百色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类型
百色市历史悠久, 山川秀丽, 名胜古迹众多, 旅游资源丰富而奇特, 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012年百色市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1.9亿元, 甘蔗、水果、烤烟、茶叶、桑蚕、肉类、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南菜北运”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174.2万亩。芒果、林下鸡、茶叶等品牌影响力扩大。“一乡一品”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沙糖桔、火龙果、中药材种植是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农作物。百色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基地、南菜北运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和亚热带水果基地、全国香料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并形成“布洛陀”牌香米、田阳香芒、田东香猪、夏橙、华南糖等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百色森林覆盖率达58.6%, 可利用动植物资源500多种, 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称, 桐油、肉桂、八角、大果山楂、茶油、竹荪、云耳、八渡笋、白毫茶等产量多、品质好, 林副产品产量居广西前列, 这些对开发百色乡村旅游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
截至目前百色市已开发的乡村旅游点已有42个;其中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凌云茶山金字塔3个景区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右江区平圩民族新村、乐业火卖村、靖西旧州绣球村等8个景区获得了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目前百色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点是位于乐业天坑景区旁的火卖村, 年接待来自广西及周边省区、港、澳、台地区、欧美及东南亚国家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百色市乡村旅游景观类型统计见下表:
(一) 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环境有待改善
百色部分乡村旅游开发地的居民或附近村镇的居民卫生意识不强,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不科学, 影响游客游玩情绪, 有些景点注重开发, 不注重环境卫生, 导致景点污水、生活垃圾排放进入江河, 对景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有些对游客开放的居民区, 游客住宿区、游览区、设计杂乱无章, 缺乏美感。尤其令游客担心的是餐饮方面, 一些乡村旅游点的餐饮原料来源、餐具的消毒、从业人员的健康证办理、操作的规范性缺乏有效的监管, 餐饮服务质量更令人担忧。
(二) 人才紧缺,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百色市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专业的乡村旅游人才相对较少, 由于经营成本和工资待遇等实际问题的考虑, 乡村旅游所需服务人才一般是由家族式成员或者附近村民构成, 这类人员文化水平都较低、服务意识淡薄, 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处于市郊或县乡, 待遇一般, 很难吸引专业的旅游人才, 尤其是管理人才。
(三) 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所需资金短缺, 类型单一, 创新性不足
目前百色市很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把乡村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 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人居示范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依靠政府主导, 民间资金投入或私企资金投入为主, 能够争取到的国家政策性资金几乎没有, 乡村旅游点后续发展壮大所需资金短缺。部分乡村旅游点发展模式单一雷同, 没有因地制宜深挖特色发展, 例如百色市郊周围的百香园、澄碧湖山庄、桃花半岛、爱果者农庄、归真园等旅游点基本都是以河面观光休闲、烧烤、体育、娱乐等为主, 特色不足, 还可以进一步深开发景点的新特色。
(四) 营销宣传投入不足
百色市乡村旅游点大多营销宣传手段单一, 只有极少数休闲农庄利用本地电视台、本地广播、本地论坛等传媒宣传, 但由于传播范围较小, 听众范围有限, 宣传面不大, 所以游客多为本地人、学生、周围贵州、南宁、河池等地的客流。其实百色市的乡村旅游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那坡县黑衣壮的黑衣民族风情, 凌云县朝里乡的风流街, 对外地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隆林县德峨乡苗族龙洞大寨内全部用石板铺路, 建筑上仍保留有木楼、鸡楼梯、翘檐等特色, 寨内保留传统的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 加上游客可以品尝黑棕、饵粑粑、甜酒酿等特色美食;乐业县母里屯高山汉村寨一直沿袭着女人当家作主的风俗, 有点像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里的场景…, 百色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独特优厚的旅游景点如能加大营销宣传对外地游客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此外百色市近年来主推休闲养生路线, 百色德保县、乐业县的休闲养生农庄、休闲养生饮食、靖西药食同源的药膳饮食开发潜力不容小视, 但是由于宣传投入不足, 营销手段单一, 这些独特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悉知, 制约了百色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百色市乡村旅游业竞争力提升战略
(一)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百色的乡村旅游点, 尤其是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要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完善景点道路基础设施, 提高交通条件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 建成星级厕所、星级厨房, 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本设施, 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改变乱搭乱建现象、合理规划建筑区, 休闲区、观赏区以及娱乐区的功能分区规划。
(二) 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提升人员待遇
百色各乡村旅游点应该在旅游管理部门主导下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以及服务人员, 主要培训乡村旅游人才的服务意识培训、卫生意识培训、乡村旅游规范管理与安全应急处理、乡村导游员应具备的服务素质和讲解技巧、地方乡村旅游商品和民俗节庆知识、服务礼仪礼貌等内容。此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定要求持健康证上岗。特别是已经获得全国或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旅游名村、名镇和星级农家乐景区更应该自主参与相关的培训, 可以采取走出去参观, 请进来讲学的方法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的整体服务素质。经过培训合格后的乡村旅游人才应该获得相关资质或证书荣誉, 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一线员工应该以宽幅薪酬制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保证人才能够安心留下, 避免因为待遇问题导致的人才流失影响服务质量。
(三) 以开展清洁乡村为契机整治环境
对百色市乡村旅游点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首先要保留当地特色再开发, 发展旅游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整治一些乡村旅游点道路沿线以及河道排水沟渠、乡村集镇、居民院落的脏乱现象, 提升城乡整体形象, 整治垃圾乱堆放、占道经营、乱埋乱葬, 绿化、美化道路和景区, 解决环境乱象。重点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村镇、市郊沿河农家乐景点进行综合整治, 大力提升景区环境, 建设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和谐乡村旅游点。
(四) 加大营销力度, 扩大宣传
乡村旅游点除了可在本地电视、广播、论坛进行广告营销, 还可不定期制作旅游手册、旅游光碟、在商品包装上印制景区风光、地址等信息, 也可以举办摄影大赛、美食大赛、趣味体育活动等吸引各地游客。有条件的景区可创办景区网站并且定期更新,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价格营销。一些乡村旅游点也可以选择成本较低的主题派对活动进行营销或利用假日节庆营销, 投放户外大幅广告、流动广告等方式开展多形式的宣传促销, 扩大景区知名度。
(五) 加大乡村旅游整合竞合力度
有些景区强调部门或地区个体的经济利益, 忽视合作, 导致区域景点重复雷同建设, 资源浪费。乡村旅游点的发展不能孤立而应该强强联合, 各景点之间要加大合作, 深挖特色, 互惠共赢发展, 共享本区域的客源而不是争抢客源。百色乡村旅游景点和产品的设计开发都应围绕民族、红色、土特、绿色来进行, 尤其要注重培育乡村特色旅游商品, 将最能代表百色的商品进行包装, 推出品牌, 大力开发民间手工艺品。各乡村旅游点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资源共享、客户共享, 开展商务互助, 提供预订票务、餐饮、住宿、商品、导游、演出等多样化的服务, 推出联票、通票等优惠措施, 互派管理和工作人员学习、交流。在旅游产品的推广上, 既强调区域旅游整体品牌的打造, 又突出各自景区独到的魅力资源, 发挥各自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巨大宣传效应, 进行大品牌精品建设, 进一步扩大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保持游客的热情, 不断吸引游客的光顾或重游。
摘要:目前, 百色市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竞争和挑战主要是: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环境有待改善;人才紧缺,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乡村旅游业发展壮大所需资金短缺, 类型单一, 创新性不足;营销宣传投入不足等。百色市政府应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入手,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提升人员待遇;以开展清洁乡村为契机, 整治环境;加大乡村旅游整合竞合力度;加强营销, 扩大宣传;从而提升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百色市,乡村旅游,竞争力,不足,提升战略
参考文献
[1]百色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广西百色人大网, 2013-02-22
[2]杨艳阳.广西百色乡村旅游发展探析[N].中国旅游报, 2009-08-26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 2011 (2) :59-62
浅议乡村旅游 篇11
乡村旅游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农村乡野风光、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吸引物,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融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学习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依据旅游客体将乡村旅游分为综合农业旅游型、乡村休闲体验型、乡村文化型和乡村健康旅游型。综合旅游型指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培训和休闲度假于一体,配以生态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体验的旅游类型;乡村休闲体验型则侧重于绿色景观、田园风光、特色养殖和民俗文化,借助乡村风情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感受体验满足旅游者需求;乡村文化型、乡村健康旅游型分别依托乡村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和康体疗养、健身娱乐等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感知和娱乐需求的旅游类型。
2.乡村旅游的定位
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在城市,这是地域上的特点,一级客源市场应该确定在市域、县域和景区周围,二级客源市场应该确立为省内城市居民。总体上客源是以省内为主,省外为辅。其产品定位分为:(1)观光产品体系:田园风景观光、特色林果与花木基地观光、生态田园观光;(2)休闲产品体系:农业生活体验,民俗风情观赏,本土特色餐饮;(3)娱乐产品体系:务农采摘,花艺设计,盆景制作,漫步垂钓、乡村趣味活动;(4)度假产品体系:农舍度假、休闲农庄度假、特色花木居所度假;(5)其他产品体系:乡土生态教育,农业生产体验。
乡村旅游必须对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对乡村特色农业进行梳理,构建乡村旅游的区域标志性景观,对其他区域进行保护性管理,从而使乡村形象鲜明起来。
乡村旅游的优势和问题
1.乡村旅游的优势
感知环境差异是导致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向往与自己居住地有差异的地方。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孕育着乡村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
色的民俗风情。随着人们出行能力的日渐增强,乡村旅游市场会不断的增大,乡村旅游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将会显示特殊的魅力。
2.乡村旅游的问题
1)认识误区
(1)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把乡村旅游只作为农业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产品来开发。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的一种形式,农业旅游资源只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只注重对农业旅游的开发和“观光农业园”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把乡村旅游等看作农业旅游是片面的,乡村旅游时综合性旅游。
(2)把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地理解为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结合。实际上,乡村旅游文化已渗入了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成分。乡村旅游文化应该包括乡村的行业文化包括农业、工业、民俗和建筑等文化。
2)开发误区
(1)乡村旅游开发中偏重自然生态,人工痕迹与城市化倾向过于明显。过分强调城市的“后花园”、“游乐园”,同时一味地强调乡村自然生态开发,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乡里亲情的重要作用。把乡村建成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精神乐园”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
(2)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是盲目追风,地域性的高品位的项目比较匮乏。乡村旅游开发大多停留在观光层面,乡土文化严重缺失,普遍品味较低。
(3)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宏观调控,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互相排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设施档次低,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能力、环境卫生与信息化条件较差,难以吸引游客;接待水平不高,服务管理差、服务意识差、服务推销差、服务规范差、服务技能差,服务质量不能保证;经营松散混乱,夫妻店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乡村旅游的发展
1.指导思想
乡村旅游开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改变农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就业与致富的需要,是城市居民回归故里、返朴归真的需要。一是把旅游开发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职能,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合力。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应突出特色与内容的丰富性,强调体验与参与功能,以观光为基础、休闲为重点、度假为特色,形成多种形态的旅游方式。三是以休闲农庄、家庭农舍为经营主体,鼓励农户自主参与,创建乡村旅游产品模式。
乡村旅游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产业链本地化”,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乡村的相关产业。二是坚持“经营者共生化”。一种是分工共生,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的互相依存。另一种是合作共生,外来企业与地方合资合作开发、利益共享。
2.开发原则
为明确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实现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的中心目标,乡村旅游开发要遵循以下五大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导向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特别是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推广宣传、统一规划方面应起到核心作用;建立引导面向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机制,在市场条件下引导项目融资、产品开发、市场服务。
(2)保护第一,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走“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得可持续发展之路。
(3)突出个性,创立品牌
乡村旅游开发要特别注重结合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创立自己的品牌,特别强调乡村旅游的统一管理和整体营销。
(4)游客为本,效益第一
乡村旅游开发要处处为游客着想,保护游客利益。在开发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游客参与体验环节的设计,提高项目消费点,增大盈利能力,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合理收益目标。
(5)加强培训,重视引导
乡村旅游开发要注重开发手段与开发能力的培育,落实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和乡村旅游导游队伍建设。
(6)规范开发,坚持七化
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七化,一是旅游环境的生态化、原始化;二是项目设置的特色化、民俗化;三是建筑设施的景观化,非商业化;四是餐饮服务的乡土化;五是住宿环境的乡村化,非城镇化;六是旅游商品的地方化,非雷同化;七是旅游服务的标准化,非低劣化。
3.发展模式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借鉴不同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实践,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有多种开发模式,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也可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指导村镇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角度可将乡村旅游模式归结为客源地依托模式、景区带动模式和非典型模式。
1)客源地依托模式:
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城市居民旅游,即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而形成的乡村旅游。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客源地依托模式是当今发展最为普遍的、也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
2)景区带动模式
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的旅游开发模式。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休闲的观光。北京郊区的一些“民俗村”就是这种模式的。景区带动模式又有两种情况:(1)依托特色村寨或民居群落;(2)依托著名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
3)非典型模式
非典型模式虽然地理位置在乡村,但是产品组合中混合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与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最突出的是设在乡村的都市娱乐型的度假村。其资源优势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现代创新,其产品要素主要是休闲。较具代表意义的位于珠海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也是新农村新产业培育的核心要素。将旅游业引入农村,可以有效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和消费态势,带动农村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培育、家禽家畜饲养、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等的全面发展,提升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1.旅游产业将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乡村旅游把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带到农村,有利于实现财富向农村的转移,增加农村资金投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市场意识,为农民增收开辟坚实渠道,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
同时,旅游业本身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又具有较强的家庭服务特性,可直接提供就业,吸纳劳动力。因此,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发展生产的支柱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旅游开发将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的形成
旅游休闲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
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也具有极大的作用。
3.旅游开发将加快村容和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本身对于整洁景观、环境卫生、服务设施的要求较高,对于推动农村卫生条件改善、环境治理保护、村容整体建设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连锁超市和劳动服务等就业体系的构建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干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惟一性等等,所以,乡村旅游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结束语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应避免其同质化和蔓延式发展。产品策划要充分体现乡村的地域特色,把握乡村地理环境背景与产业发展特色,使其保持原有的资源特色与线条清晰的乡村旅游氛围,同时保持乡村旅游产品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这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
乡村旅游产业链 篇12
一、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分析
(一) 乡村旅游是21世纪全球及我国旅游发展的主导性潮流之一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以回归大自然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而开展的乡村旅游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美国、日本、法国每年去乡村及大森林观赏、度假和探险的游客分别达到3亿、8亿、6亿人次。
“十一五”期间, 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 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 使已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 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 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可以肯定, “十二五”期间, 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 发展乡村旅游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峡库区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进入90年代以来, 在国家及重庆市、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依托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和自身优势资源, 三峡库区内许多市 (区) 、县掀起了旅游开发, 特别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 三峡库区旅游客源市场和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旅游业对库区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原因如下:
1、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峡库区属于生态脆弱性地区, 结合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三峡库区各区县包括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忠县、丰都县等15个区县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 2009年库区15个区县共接待游客2805.7万人, 旅游总收入153.5亿元, 同比增长30.1%、32.4%, 接待游客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让“三峡库区一半移民吃旅游饭”的愿望正在逐渐在变成现实。
2、乡村旅游业就业门槛低, 对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强。
三峡工程将产生120多万移民, 大部分为本地安置, 他们需要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三峡库区将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双重压力, 发展乡村旅游责无旁贷。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很多, 并且知识层次较低, 掌握的技术较少, 这决定了他们短期之内不可能进入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而乡村旅游业就业门槛低, 工作岗位层次多, 就业形式灵活, 家庭旅馆, 个人服务, 兼职, 临时工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就业方式, 既可以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人才创造就业机会, 也能够给经过较短时间培训、不具备技术专业的人员提供工作岗位。
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目前, 三峡库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突出主要表现有, 一是库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状态形势严峻;二是库区上游以及沿岸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生态环境和库区水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四是库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人地矛盾尖锐,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突出等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乡村旅游的发展, 可以从库区生态、产业结构、降低人地矛盾、减少工业污染等多个角度发挥对三峡库区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4、三峡库区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及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重庆市为例,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重庆市国家等级A级游景区 (点) 共计53个, 其中AAAA级旅游景区21个, AAA级旅游景区9个, AA级旅游景区19个, A级旅游景区4个。就分布而言上述旅游景区 (点) 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城郊 (见表1) 。
另外,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重庆就有15个 (处) , 这些都为三峡库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 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三峡库区新农村的重要动力。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忘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对发展乡村旅游业具有指导意义
三峡库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 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 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 又为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为其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三峡库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实现农民增收,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三峡库区乡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
(二) 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 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 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 三峡库区各区县发展乡村旅游, 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 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 且符合市场规律, 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生产发展。第二,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 可以使库区农村自力更生, 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 减少了对三峡库区国家后期扶持资金的依赖。同时, 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 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 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第三, 乡村旅游能增加三峡库区内外城乡之间的互动, 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库区农村, 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到现代化的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 从而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 实现思想转变, 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第四, 发展乡村旅游, 有利于三峡库区农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 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第五,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提高乡村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
三、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
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 要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 以乡村环境条件为基准, 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 发掘并构建个性鲜明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一) 生态环境示范型
一般为处于青山秀水之中的库区村镇, 生态环境良好, 植被覆盖率高, 拥有一定的古木、奇石、瀑布或者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 如有一定的区位交通优势, 比较容易开展生态环境示范型乡村旅游, 如重庆市万州区大垭口森林公园, 于2003年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AA级旅游区。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空气清新, 阳光充足。主要景点有“凤仪禅院”、电视塔、画阁岭、亭阁、梅花园、茶园、苗圃、养鹿场等。目前公园内已建有10多处休闲度假村及多处农家乐, 是市民们就近选择的理想森林避暑胜地。
(二) 农业观光开发型
一般以现有的农场、畜牧场、林场等为基础, 发挥其场地、产业基础等的优势, 引入企业或者个人投资, 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区 (点) , 如重庆皇田现代农业观光园, 圆内地绿水清, 环境优雅。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娇艳欲滴的紫薇、玉兰、红梅、杜鹃、蒲葵、月季等各种花卉苗木, 让你真正领略到现代农业的神奇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 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乡村旅游类型一般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村镇。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吸引着四方游客。重庆市全市人口中,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8.30万人, 占6.42%, 其中三峡库区有50多个民族共50多万人。现在发展民族风情依托型乡村旅游类型比较成熟的有黔江民族风情旅游区, 旅游区内有十三个民族聚居之地, 包括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其中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旅游区内武陵山、小南海、乌江天险、黄水公园、官渡峽、桃花源等正在开发, 实现旅游的真正价值、形成支柱产业已成为黔江二次创业的重要任务。
(四) 依托景区发展型
一般以著名景区相对集中的客源市场为依托, 在景区周边建立乡村旅游社区, 他们起着丰富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景区旅游服务功能和分流旅游客流的作用。如重庆市万州区大瀑布群旅游区, 其一期工程就有1100多个经营项目, 将可能为当地群众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二期工程完成后, 总共将为约8000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 而间接就业岗位是直接就业岗位的5倍。
(五) 乡村度假休闲型 (农家乐型)
一般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 吸引旅游者, 为旅游者提供观光、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它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服务市民, 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万州天城镇茅谷村, 每年桃花盛开时节, 茅谷村宛若世外桃源, 令游人心旷神怡;蜜桃成熟时节, 村内果品采摘休闲项目深受游客喜爱。该村曾成功举办过三届“桃花节”, 已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节庆品牌。重庆市长寿湖农家乐、重庆市云阳县永兴农庄等均是三峡库区内乡村度假休闲型的成功案例。
(六) 农业生产体验学习型
一般是提供土地和种养殖技术, 让都市民众享受耕作乐趣, 体会农业生产经验, 是一种兼顾农业生产和教育功能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如亲子农圆等形态。重庆市“美丽乡村嘉年华”旅游景区, 可让游客参与原汁原味的生产作坊, 亲身体验米酒、豆花、面食、酱菜的生产过程, 全方位体验巴渝五千年农耕文化之精髓, 无一不让人新奇。
摘要:文章从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背景、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和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论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并进一步阐述了三峡库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 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均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峡库区,产业,支撑
参考文献
[1]、龙良碧, 邹盛贵.重庆市农村旅游发展对策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
[2]、邹统钎.乡村旅游 (理论案例) [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3]、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乡村旅游产业链】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论文05-29
解读乡村旅游的乡村性07-30
乡村景观旅游06-05
乡村旅游经济07-03
乡村体育旅游07-31
乡村旅游带08-27
乡村旅游品牌09-10
发展乡村旅游06-10
汉中乡村旅游发展08-26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