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2024-07-16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共12篇)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篇1

乡村旅游以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生态环境、农事活动与历史古迹等为旅游吸引物, 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消费者, 以此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审美求异、考察学习和娱乐等需求。近些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开展各种形式的农家乐, 以吸引城市旅游消费者。但是, 在目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旅游产品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没有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没有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而体验营销理念和方法的引入, 必然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乡村旅游的体验设计, 要抓住人们参与乡村旅游的动机。根据旅客的参与程度和与环境的相关性的不同, 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教育体验。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农村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新奇世界, 传统的农事活动、建筑风格及空间布局, 淳朴的人际关系、民风民俗等都使城市居民充满好奇, 对其有着强烈的认知意愿, 游客通过积极的参与, 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求知的欲望。二是娱乐体验。娱乐体验是游客通过观看各种演出和参与各种娱乐活动, 利用各种器官所获得的精神愉悦。三是逃避体验。游客在城市深受工作及生活压力之苦, 希望通过逃离城市, 在乡村纯朴自然的环境中放松自我, 与自然融为一体, 从而达到自由、超越和解脱的精神状态, 这种体验成为游客寻找精神家园和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四是审美体验。游客在乡村旅游中的审美对象包括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为满足乡村旅游者体验, 在旅游项目设计中, 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要将旅游地各种体验元素加以组合更新, 提炼出合适的体验主题, 并构造出具备特殊意象的体验场景和活动项目, 从而实现各项体验因素的载体化和物质化, 设计出体验型旅游产品系列。构思一个良好定义的体验主题, 意味着为一个参与性的故事撰写剧本, 为剧情的发展提供线索, 并由此展开体验的剧情。好的主题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 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高旅游产品的活动品位和体验价值。主题来源于旅游地的各种特殊文化形态, 要富有独有性和本土化特点, 并且要具有感召力和实践性, 使产品感知化和稀缺化, 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成功体验的关键在于, 发现真正可以打动旅游者的创意好的主题,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的差异性很大, 所以体验主题应该因地制宜, 即必须符合乡村本身的特色, 与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相吻合, 主题设计要素要与体验的事件相一致。比如说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 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 其产品要素是兼有观光的休闲, 以“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产品为代表。湖北宜昌杨家溪景区的体验主题就是按照其自身的特点来提炼的:山上人家、水上人家、溪边人家和今日人家, 将当地乡村旅游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确定体验主题后, 就应该进行主题加强, 形成鲜明的主题印象。在此过程中, 要尽量让旅游者在旅游产品的情境中感觉到原汁原味。例如, 湖北的洪湖生态园为了营造并强化渔家气氛, 在长满荷花的湖心和湖岸设计了许多外土内洋的“情人小草屋”, 外面是由茅草搭建的, 里面是依照三星级标准设计的情侣宾馆, “情人小草屋”附近有许多原汁原味的钓鱼台, 湖中荷花中间的小路都是采用竹子的原料搭建而成。

第二, 要制造体验氛围和载体。体验式乡村旅游离不开一定的场景和氛围。要营造一个真实的体验氛围需要一定的载体, 也就是利用现有的乡村旅游体验资源构建体验场景和舞台, 给游客一个真实的体验环境, 包括乡村饮食、乡村民居、乡村娱乐与日常的乡村生活方式等。古朴自然的民居、农家日常的生活、休闲娱乐方式、自然的农耕活动场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都可以构成体验的载体。例如日本长野县饭山市开发的民俗体验旅游农业, 充分利用当地的区域特色, 兴建了30多个具有当地民俗民风特点的和屋宾馆。在古典风格的建筑里, 摆放着古色古香的小木几, 席地而坐的榻榻米, 经过一天游玩的旅游者, 穿着舒适的和服, 享受古老的坑火烤鱼和当地自产的各种菜肴、糕点, 品尝清淡的传统米酒、浓香的茶水, 观赏雄浑豪放的民间大鼓, 还有水温高达40多度的温泉浴。由此使得乡村旅游开发兼具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体验特色。在体验场景设计中, 要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进行特色营销。乡村旅游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旅游形式。我国乡村除了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外, 最能吸引旅游者的则是淳朴、神秘的人文旅游资源。我国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艺术品如年画、刺绣、泥人、面人等, 总是因为它们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自古流传的各种神话故事、传说逸闻、笑话趣事总能令游客在品尝各地美食大快朵颐之时为之动情, 如痴如醉。当然, 千姿百态、布局精巧的乡间传统民居建筑同样令人流连忘返。贵州苗寨的吊脚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等都是令人神往的憩息场所。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也是吸引游客的方式。像驴拉磨、牛碾谷、木机织布、水车灌溉、摘茶叶、采莲藕等, 无一不充满田园生活情趣。

第三, 体验设计要营造旅客参与互动的氛围。乡村旅游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就必须把特色体验产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展示的方式表现出来, 鼓励消费者参与其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的好坏等问题, 而且要特别强调消费者在活动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等。为了强化参与的体验性, 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乡村生活、生产的某一过程, 比如游客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 感受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民风;还可以下地采摘瓜果、上山挖野菜, 甚至自己动手制作豆腐、采蘑菇等, 切实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创造的喜悦。通过观察、模仿、习作, 既显示了游客的某种能力, 其想象力也可通过辛勤的劳动变为现实。这种参与型旅游产品会使游客一直沉浸在一种愉快的心情当中, 获得极大的满足与放松, 并能牢牢地吸引游客, 增强体验营销的持久性。如湖南常熟虞山林场举办的杨梅节, 它把对林场的观光和杨梅的采摘、品尝结合到一块, 让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体验到采摘的乐趣, 在体验中消费, 在购买中得到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 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采摘到的杨梅, 更多的是采摘、品尝时的体验, 杨梅就是消费者可资回忆的典型物品, 一旦消费者看到杨梅, 很可能就会想到林场, 会考虑到林场去旅游, 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被有效的引导起来。通过筹划、举办特色体验活动, 使乡村旅游产品在体验中被消费, 在消费中使消费者得到乐趣。利用民俗, 如乡村特色食物、乡村歌舞、婚俗、地方民乐, 或者发生在当地的特定历史事件, 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到相关的旅游项目中进行体验, 会获得比观赏更好的效果。例如,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洪湖赤卫队名扬天下, 许多游客因为洪湖赤卫队的故事而来到瞿家湾, 洪湖蓝田生态园在浩瀚的洪湖之上, 在茂密的芦苇之间, 游客可以参与演绎洪湖赤卫队的故事。

第四, 迎合审美情趣, 开发审美型的体验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必须走体验式的发展之路, 但由于许多乡村地处山区, 缺少发展第一、二产业的自然条件, 又不具备交通的优势, 旅游业开展容易受到各种外因的限制。但正是这种封闭使当地保留着原始而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的民族习俗, 适合开展较长时间的深入欣赏、体会人文生态景观和原始的乡村习俗的旅游活动。旅游者通过感觉和知觉捕捉美好景物的声、色、形而获得愉悦, 继而通过理性思维和丰富想象体会乡村景物的精粹, 由外及内体验美好的感觉。乡村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艺术和独特性, 蕴藏着很多体验的元素和内涵。例如,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 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旅游者到达彩虹桥时, 就会联想到诗中的意境。江湾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 看到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和特征, 会令人想起当年徽商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这些无一不是美的享受。

责任编辑/张守纪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篇2

——四川成都蒲江县

2014年,四川成都市蒲江县将加快省级“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把美丽乡村规划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相衔接,力争于特色中凸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宣传教育。采用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讲解、“村村响”广播等形式加大宣传,着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充分发动群众,让广大村民积极投身到美丽幸福新家园的建设中来。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为一三产业融合互动打好基础。

四是夯实农村环境基础。切实抓好以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违建清理、农房“四改”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构建长效环境美化净化机制。五是强化和谐文明。针对全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志愿者关爱活动,并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营造和谐文明的良好氛围。勇先创景视点: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县镇,一定是美丽的。因为旅游有两大功能:一是环境营造功能,二是藏富于民,也就是富民工程。

有关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路线设计;意义;原则

随着旅游业发展和人们旅游意识的日渐理性,在休闲度假游的潮流中,集农业、农村旅游和农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乡村旅游,日益成为这股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旅游的旅游地域的集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验的差异性等特征,直接使其旅游路线具有针对性强、尺度小且主要适应散客队伍等特点。因此,为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旅游路线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促进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同时,也提高其知名度。

一、乡村旅游路线设计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适应城市人群休闲度假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其路线设计首先要做到的,是有利于旅游者达成出行的目的。不可否认,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景区的认知度也相应较低;加之多数外来旅游者初次涉足该地,受困道路交通、地理风貌、语言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使多数旅游者进入难、实现难、不知所往,因而知“难”而退。所以,发展乡村旅游,必要景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线路支持与服务,方便外来旅游者,尤其是日益增多的自驾游游客,能够顺利进入景区,实现旅游目的。

同时,尽管乡村旅游在一些知名景区日益火爆,但乡村旅游景点的分散性与涉及内容较多,日益成为一对矛盾,并受困于基础设施的落后,使乡村旅游管理活动的难度也日益增大。每逢旅游旺季,大量城里人涌向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致使一些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直接带来景区秩序的混乱与生态资源的破坏等负面影响。如这则报道“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黄金周休闲农家游火爆”即从侧面间接说明这一点,而下面这则报道“游览秩序混乱资源破坏严重漓江5A景区将全面整改”则说的就更为直接明白了。从这点也可看出,加强乡村旅游线路管理与开辟新的旅游路线,会有效地化解主要知名景区的游人压力,方便景区方的服务与管理。

第三,有利于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乡村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与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发展的努力密切相连,如促进农村农副土特产品的消费与文化产品的输出等。因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会促使地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与旅游线路,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品结构的完善、品种的丰富以及旅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而乡村旅游也只有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会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但这恰恰是很多乡村旅游所欠缺的。

二、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与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故应遵循一定原则:

1、“一、两日游”原则。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日渐火爆,家庭旅馆亦日渐增多,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前来游玩参观,吃农家特色饭、住传统农家屋、体验农家日常生活生产等,但囿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乡村旅游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提供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缓慢的生活节奏以舒缓身心等。而在住宿、娱乐条件方面则仍显不足,夜生活相对平淡乏味、可选择余地小,这对大量旅游者尤其是青年游客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应尽量以较短的时间驻留,如一日游或两日游等,来穷尽旅游资源的利用,而避免过度暴露乡村旅游的短板,造成不良影响。如前述“浙江乡村客栈一房难求”报道中即有如此文字“看过中国最美丽的梯田,去农家乐吃一吃最有特色的溪鱼,然后住一晚,感觉之前的被拥堵都值了”,仅仅“住一晚”即说明了这一点。

2、满足自助旅游者需求的原则。乡村旅游因其资源条件的限制,其路线设计主要针对散客旅游者,故尽其可能满足这部分游客的需要是其路线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如一些自助游游客是家庭单元出行,以体验和娱乐为主,则其路线设计应尽可能静谧,满足家庭小团体的私密空间需求;有些游客则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为主要出游目的,则其路线设计应以空间置换、侧重休闲为主等。虽然乡村旅游游客需求各异,但尽可能满足其需求是其路线设计的一大原则。如有报道“8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第十二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开幕,众多市民来到果园,享受采摘葡萄的乐趣”。显然,这种“采摘游”路线是为满足自助旅游者的需求而推出的。

3、突出主题的原则。主题旅游是对景区内涵的突出、浓缩和升华,已日益成为旅游者的出游目标。由于其主题突出且不同主题间可进行有机组合,故增加了游客景区重游的可能性,可极大促进本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所谓品牌游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主题突出的旅游。如下面这则报道题目“十一期间廊坊市近郊农家游温泉游火爆”,即突出了廊坊市近郊乡村旅游的两个主题“农家游”和“温泉游”。针对前者,报道说“浓郁的乡村风情,地道的农家饭菜,农家味儿十足的休闲方式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人孩子感觉很放松”,于后者则说“挺适合都市人的,比较休闲,特别是和一家人来这边泡泡温泉,吸收一下这边的新鲜空气,看看风光也都很不错的”。显然,结合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特有资源,突出意境,突出主题,是旅游线路设计成功的重要保证。

总之,乡村旅游线路的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完善与创新的过程。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进步及自助游游客需求的变化,其线路的应时改进与调整也是必须的。

岳池县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篇4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依托独特的乡村性、本土化的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而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一个随着社会其他产业发展而发展的产业,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一、岳池县区域概况

岳池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渠江和嘉陵江汇合处的三角台地,隶属一代伟人邓小平故里-四川省广安市,位于华蓥山西麓,县境南北长59.66公里,东西宽59公里。幅员面积1457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因盛产水稻而享有“银岳池”之美誉。

二、规划区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现状

1、自然资源

岳池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渐次形成低山、中丘、平坝三种地貌类型。平原、丘陵和低山相间的地形,使岳池自然景观富于变化,乡村景色多姿多彩。

规划区内生态保护良好,青山浓绿,溪流清澈,河堰座座。境内位于城北8公里的翠湖,享有“川东第一湖”的盛名,流域30余里,水面2700余亩。除此外,规划区内已建成大规模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开展乡村旅游基础良好。

三、规划思路

(一)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以人为本,人、生态、乡村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规划进行开发,确保农业产业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深刻挖掘岳池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突出特色。

1、两廊:

(1)农家文化寻根走廊——农家文化体验

在农家乐文化的概念上进一步扩展、延伸,打造一条以农家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的文化走廊。将陆游和其他名家有名的田园诗词搜集起来,以景观小品和石雕的形式集中向游客展示。

(2)田园生态景观走廊——农业景观观光、道路美化、环境保护

对白庙镇至石垭镇的广高路沿线的建筑、农田进行整理规划,在保留沿线现有乡土植物的基础上,栽植或补植景观植物品种,构建四季景观丰富、宁静恬淡的农业景观廊道,可布置一些农家乐,为过路司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

2、三区:

(1)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区——现代农业观光、体验

“曲艺文化村”——岳池被称为曲艺之乡,而朝阳、乔家本身曲艺文化底蕴深厚。南山村乡村建设良好,基础设施一并俱全,且配套有休闲广场,将岳池的曲艺表演活动汇集于此最为合适。

“开心农场”——以南山现有的菜地和大棚打造绿色开心农场。菜地以租赁或者认养的方式对游客开放。由游客自己耕种或者由当地农民代为管理。每年特定季节游客可以来此体验采摘自家蔬菜瓜果的乐趣。

(2)农家娱乐休闲区——农家娱乐、休闲(包括白庙乡农家活动体验组团、翠湖观光组团)

白庙乡农家活动体验组团——将该区瓜果和樱花种植产业继续扩大,开发集瓜果鲜花观光、采摘为主的农家体验项目。白庙小吃多样,在此基础上将岳池特色小吃集中展示,打造本土特色小吃街;将传统小吃工艺呈现,形成产品加工区,增添特色手工作坊,供游客参与体验。

(3)家庭农庄养生度假区——休闲度假(包括石堰塘组团、金馨湖组团)

石堰塘组团——主要包括双龙桥、石堰塘村、花园坪村,组团主要以农户为单位开发乡村家庭农庄,引导农民自我经营,具备一定接待能力。

四、结语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 篇5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乡村旅游规划助推旅游强省建设——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解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今年,海南省步入村镇规划年,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结合在海南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如亚龙湾国际玫瑰谷,综合海南休闲旅游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总结认为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参与完成的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项目案例是研究海南旅游的一个重要标本。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最早提出“休闲化升级和度假产品开发”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尤其在乡村旅游规划和策划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历,在休闲农业、庄园、休闲农场等规划设计领域有多年的项目实操经验。

秉持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基础和经验,山合水易一直关注旅游大省海南省的各种旅游规划项目,针对海南省旅游规划领域的问题,山合水易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的认识。

一、乡村旅游会成为海南新的旅游增长趋势

山合水易认为,无论是贩卖热带风光的海口,还是以“天涯海角”蜚声国际的三亚,作为海南省开发较早的两大旅游城市,二者在配套的旅游设施越发完善,越发彰显旅游经济发展特色的同时,也面临着面孔“单一化”的威胁。如何把海南岛更多面地推向国内外的游客,除了一两张名片之外如何在海南岛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发掘更多的优势和特色,这些都是海南旅游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海南省除了既有的热带海洋自然景观资源之外,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还有源自于地域性特色的区域文化资源。除了给以向国内外展示的城市旅游风貌之外,还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三亚市亚龙湾旅游风景区为例,无论是已经成熟的“天下第一湾”

胜景、热带原始森林公园,还是正在建设中的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而从海南省未来规划来看,乡村旅游会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就在几天前,海南省召开了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暨村镇规划工作动员大会,通过了到2013年使海南省实现村镇规划编制全覆盖的决定,计划在3年内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

当前,制约海南村镇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规划编制滞后,全省18715个自然村,仅896个村庄编制了规划。此外,海南已完成204个建制镇、45个农场场部的规划编制,部分重点镇的控规和修建性详规,22个特色旅游风情小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评审报批。

为推进村镇规划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海南今年全面启动村镇规划建设各项行动。在开展打击违法用地和违规建设方面,预推广海口、三亚经验。在示范村镇建设方面,预加强对环岛高速公路及东、西环铁路沿线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风情浓郁、环境优美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其中,三亚市作为新农村综合改造建设试点城市,预备整体推进新农村综合改造建设。

山合水易据此总结认为:开发农村,规划村镇,打造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是海南未来旅游规划的方向。

二、休闲农业会成为海南旅游业的一个突出特征

山合水易认为,作为国内较早开放的旅游城市,相对完备的旅游规划状况意味着即便开发乡村旅游业,海南也不会像内陆一些偏远地区一样,走小气的“农家乐式”发展道路。与“中国最南端”、“最美的热带风景度假胜地”等名片相配套的是滨海浴场,豪华别墅、会议中心、高星级宾馆、度假村、海底观光世界、海上运动中心、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等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设施。这就意味着海南的乡村旅游产业走的将会是高端休闲的道路。

三亚经验之所以会在海南乡镇规划中被重点提出来,三亚开发的高端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无疑居功至伟。还是以亚龙湾风景度假区开发为例,整个亚龙湾展示给外界的就是一张“休闲度假胜地”的名片。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曾这样评价:“亚龙湾美丽的海滩,香港没有,日本没有,印尼的巴厘岛不及,只有夏威夷同属休闲型,但亚龙湾的阳光、海水、沙滩、高山、空气五大旅游要素优于夏威夷,亚龙湾可以建成亚洲最理想的度假胜地”。

打造“休闲”品牌,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就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在该项目规划设计中,山合水易将其定位于一个创新的创意休闲农业与高端度假开发项目,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一个将乡村旅游、高端农业、文化创意、风情小镇、主题地产开发相结合的玫瑰主题度假园区,使之不仅仅成为亚龙湾度假体系升级的重要支撑与亮点,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都市休闲农业设计与高端农业主题度假项目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重要借鉴意义。

山合水易在综合分析亚龙湾国际玫瑰谷项目地的既有资源优势(象征爱情的玫瑰)和地域特征(情侣蜜月旅行地)之后,提出以“浪漫风情”为主题,充实与推广海南“蜜月度假胜地”的品牌,将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打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一个新的支撑点,给海南走向世界顶级休闲度假胜地提供一张新的名片——“世界蜜月岛”。

除了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定做了新名片,山合水易从概念上扭转了原本仅仅作为“玫瑰种植园”的玫瑰谷形象,使之成为“国际玫瑰园”。在玫瑰谷内,除了配备了高端的农业产业园,既有完善的农产品(1400种玫瑰)种植模式,也有高端衍生产品如玫瑰精油、玫瑰果醋等的加工生产基地;里面还具备既满足游客旅游观光的自然景观,也有完善地度假休闲的高端娱乐设施,比

如温泉度假小屋,风情文化小镇等等,完全体现了“休闲度假”的规划设计理念。

三、创新性是海南旅游产业未来的方向

创新是所有产业谋求未来发展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海南的旅游产业也一样。无论是乡村旅游规划还是休闲农业推广,如何走出不一样的路子,独创出自成一格的特色,从而形成地域优势,这是对海南省乃至全国旅游规划行业的考验。

以村镇规划为未来城市规划方向的海南省,选择了以三亚市作为新农村综合改造建设试点城市,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兼顾新农村建设是三亚市乃至海南省乡村旅游规划和休闲农业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项目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性不仅受到了业内人士的称赞,也得到了三亚市旅游规划部门的认可,尤其在处理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提供了十分可资推广的经验。

山合水易认为,亚龙湾玫瑰谷旅游规划项目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创新特征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从农业产业转型复合型产业。

玫瑰谷项目原本是一个依托农业种植、销售的农业产业项目,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通过规划,将之打造成一个以多用途玫瑰种植、科研、加工、销售、旅游以及衍生品生产、展销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产业集群。以此形成该区域从农业产业向复合型产业的总体转型:

运作流程市场化——运作流程从简单的种植+切花销售转变为种植+深加工+旅游消费+销售。紧紧依托产业优势,摆脱单一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与风险性。以园区产业化、园区景观化为指导,结合旅游产业、加工产业、文化产业开展多样化消费市场,扩大区域产业范围。

种植类型丰富化——从以切花种植品种转变为结合玫瑰花茶、精油玫瑰、食用玫瑰、国际精品玫瑰、观赏玫瑰等多样性种植。产品从简单的卖花转变为观赏、体验、加工输出、旅游就地消费等服务性产品与商业产品相结合,形成玫瑰产业的综合化发展。

农民受益多样化——公司现状:公司+农户模式,农民收入为租金+工资+分红,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项目开发后:农民收入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转变成为土地收租+工作薪金+景区股金+创业保障金,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得到更好的完善。开发以景区为主要带动,形成一条复合产业链以及综合受益方式,提供当地更多农民多种收入来源,让农民成为玫瑰谷发展的主力军与受益者。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项目完全兼顾了政府、企业、业主、失地农民等各方的利益,尤其在处理三农问题上显示出了创新性优势,农民满意,企业发展,政府获利,完善地利益分配形式更加促进玫瑰谷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规划设计项目是三亚乃至海南乡村旅游规划的典范之作。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篇6

城市化在给中国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大量乡村房屋空置、土地弃耕,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希望寻求自下而上的方式,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和城乡需求,在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础上研究创意农业景观的可能性。本文以祟明县仙桥村为基地,并针对该村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作了一个设计模型。

关键词:

仙桥村 乡村生态旅游 创意农业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1-0130-03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概念

1.1.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一词,由学者赫克特提出,成为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语汇。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Organization)定义基于自然的生态旅游的一般特征如下:

(1)不仅欣赏自然风景,对当地盛行文化的欣赏也纳为游客体验的一部分。

(2)旅游提供教育和解释部分;

(3)尽量减少对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

(4)通过给予自然区管理者积极效益来支持自然区的保护;

(5)给当地提供替代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群众和游客的保护意识。

1.1.2 创意农业景观

定义创意农业景观的概念,需要先对创意农业的概念进行理解。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创新农副产品、完善农村多层次产业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创意农业(厉无畏,2009);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秦向阳等认为创意农业的定义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经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创意农业就是要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整合各类社会文化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创意设计将资源转化为推动农村发展的资本,并建造一系列相关的农业产业链。

关于创意农业景观:除了常规的农耕手法外,创意农业景观采用的艺术手法更能够引起游客的共鸣,形成眼球效应。创意农业景观除了在视觉上有强烈的创意之外,更注重与游客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创意农业景观,不仅是生长在土地上的东西以及提供城市游客游玩的农田,它还可以包括一系列服务,例如社区菜园、有机种植教室、养生空间、自行车骑游、定期的城乡盛会等等,这一系列的服务都是发生在创意农业景观之上的活动。创意农业景观的核心是以特色农产品、社区菜园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创意活动,同时会联系创意农业研发、生产、产品的加工以及后续的推广和销售,形成一条与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产业链。

1.2 创意农业景观研究现状

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角度,国内众多学者和设计师的研究思想为展开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提供广阔视野,比如“乡村生态旅游是文化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民俗体验、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层次旅游产品在乡村这一特定地域的有机整合”(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2007),俞孔坚在自己主持的沈阳建筑大学科技园稻田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以及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低,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该案例使人对庄稼、野草和校园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然而,国内学界对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整体呈现的倾向是重视城市景观设计,轻视乡村景观设计,对城市景观的研究集中,对农村及农业景观的研究就相对薄弱;重视专业的研究,而轻视综合各种学科的研究;重视景观的产品设计,而忽视服务设计,和国内建设型的发展模式相类似,对于服务型社会下的新策略研究尚很缺乏。

2 研究意义

其一、把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作为顺应国家三农问题战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层面的解决策略,为农业景观设计提供一种灵活的、面向服务性的、可持续社会转变的新思维模式和方法;

其二、整合城乡资源,发掘市场机会,吸引人才和资本,从而推进农村新经济模式、新生活方式和新生活环境的建设,进而为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娄永琪,2010)

其三、从学科发展而言:相较于城市景观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乡村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一直以来被学界和实践工作所忽视,研究乡村农业景观的设计将切实有利于景观学科的全面发展。

3 项目背景

3.1 基地介绍

仙桥村位于上海市崇明县竖新镇,全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745户农户,总人口1683人,村区域面积2010亩,可耕地面积1565亩。仙桥村民风纯朴、生态环境较好,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油菜、小麦等;仙桥村村容整齐,农房规划合理,崇明县一个典型的自然村庄,2007年崇明政府已将其列为“自然村庄改造计划”的五个示范村之一,该村有很大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自然条件。仙桥村作为崇明县的普通村庄既有其典型性,又有其特殊性。

3.2 存在问题

仙桥村60岁以上的人员大多退休在家务农,30至60岁的男性村民大多在上海工作,竖新镇有1500人在上海开出租车,女性村民在工厂工作或在家务农。20至29岁的男性村民在镇上工作打工,女性村民在家务农。19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想留在村里,希望去上海工作锻炼。

整个村子大多数的楼房平时处于空置状态,与城市寸土寸金一房难求的局面形成巨大反差。与此对应的是,由于青壮年劳力的缺乏,耕地出现废耕的现象。因此,乡村失去年轻的活力、公共生活单调、与外界交流匮乏。

3.3 村民需求

作者自2008年8月加入“设计丰收”[1]项目团队,曾无数次在仙桥村做乡野调查,连带仙桥村所在的竖新镇、以及仙桥周围的5个自然村落,崇明岛知名的前卫生态村、东滩湿地等地做了实地考察研究。乡野调查的形式有观察、深度访谈、居住体验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总结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民的调查,仙桥村的村民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

nlc202309012256

(1)更多的经济收入,愿意寻求更多的新型产业领域。

(2)希望有投资低、风险少或有保障的项目

(3)倾向以集体的方式参与经营,集体承担风险

(4)需要更多的交流机会和休闲生活

3.4 城市用户需求

对城市用户需求的研究建立在关于对仙桥村田野调查、联合工作坊、以及头脑风暴2等研究结果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以创意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和健康生活这三个情境趋势。根据人、商业、技术和可持续这四种因素的交集,寻找到5个机会领域。分别是:慢生活,健康锻炼,集体耕种,特色崇明,知识交流。

对上海城市居民的需求结果可归纳为:

(1)上海的城市居民希望远离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十分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需要真正健康安全的食物。

(2)上海的城市居民希望通过日常的健康锻炼来获得身心的安康。

(3)上海的城市居民需要在有相同兴趣的人群中寻找归属感,需要被联系和关注。

3.5 仙桥村发民基于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的资源分析

3.5.1 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景观植物研究

仙桥村的农作物种植的是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如稻米、小麦、油菜等等,小部分农田种植的是蔬菜、水果、红薯、芋头、豆类、棉花等等作物。另外,崇明还以崇明水仙、白扁豆、甜芦粟、金花菜、黄金瓜、甜玉米等农产品为特产。仙桥村在自家庭院中种植蔬菜、橘树、甜芦粟等比较普遍,供自家食用。在每年的种植和收获季,村里的农民协会会为当地村民种植、收割水稻,每年在五月至六月,收割小麦,种植水稻,在十月底至十一月初,收获水稻,种植小麦或油菜,如此轮播。除了对土地施肥外,所有的耕作都是通过机械化完成。

图1是作者自绘的仙桥农作物、经济作物一年四季的生长周期。共分为粮食、蔬菜和水果类,分别有他们的高度,以及按照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中呈现出来的颜色。其中,浅黄色代表幼苗期,从生长到成熟、开花、落叶,休眠,分别以绿色、深绿色、彩色和浅棕色、棕色表示。

图2是作者自绘的仙桥村景观植物类型及四季色彩,分别为花卉、草本、灌木、乔木四种分类。表中的数字为各植物的大致高度。其中,浅黄色代表幼苗期或发芽期,从生长到成熟、开花、落叶,休眠,分别以绿色、深绿色、彩色和浅棕色、棕色表示。

3.5.2 生态系统研究

仙桥村的土地PH值大于7,偏碱性。但依然适合蔬菜和农作物的生长。农耕地呈南北走势带状分布,河道及灌溉水网也呈南北走向分布在田地和村落间,水系与周围村落贯通。仙桥村常见的生物有白狗、山羊、鹅、鸭子等家禽家畜以及在春夏之交会见到一些白鹭鸶等鸟类。仙桥村与邻村是以河水为界,农田灌溉水系发达。主要树种以香樟、水杉、橘子树等为主。

仙桥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崇明县村落,没有特殊的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等等旅游资源,农业是仙桥村的一个主要经济来源。

3.6 创意农业景观可能使用的关键技术分析

3.6.1 有机种植

通过对城市用户的调查得知,人们迫切需要健康、安全的食品,有机食品也越来越为大众接受、喜爱。有机蔬菜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也就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在仙桥村种植有机蔬菜是适应市场的明智选择,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3.6.2 社区支持农业(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许多国家都在大力推广的新时代饮食文化运动。此运动为了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鼓励消费者在饮食上多多选择当地生产、当季的高品质农产品(通常是指有机产品)。CSA运作过程,通常由认同相同理念的社区支持者(个人或单位)采用共同购买的模式,预先支付一笔费用给当地的小农户预约一季或一年的收成,农民收成后,再根据实际产出的多寡分配给会员,如此达到结合社区力量支持当地农民采用有机农耕的积极意义。

3.6.3 社交网络的使用

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风靡的今天,创意农业景观可以拥有自己的互联网社交账号,随时发布农业或景观的信息、蔬菜的播种、除虫、施有机肥等农田操作情况的跟踪,使城市用户可以对自己所食用的蔬菜有全面的了解,吃到安全、放心蔬菜。4

4 设计成果

4.1 平面规划

创意农业景观的选址农田为“设计丰收”项目的一部分,总面积约为6000多平方米。该农田景观完全依照作者之前对设计可行性研究的设计概念,遵循服务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的设计理念。整个农田规划以“细胞”为单位,每个单位的细胞具有一定的功能,例如社区农园、有机桶园等。细胞之外的田地统一种植为一种农作物,如油菜,到茂盛的季节可形成强烈的图案,首先给人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之所以把农田设计成“细胞”状的元素,是因为人们有探索农田的心理需求,沿“细胞”周围设具有乡土气息的休闲步道,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返璞归真。整个创意农业景观的总体功能区大致可分为:社区农园、有机菜园、农产品市集、有机橘园、儿童游乐区、自行车租赁区、瑜伽、太极、休闲步道、特色蔬菜种植区。在建筑前的广场上,可满足人们不同的集会需求,如农产品市集、展览展示、有机农业课堂等等。建筑北部的大块绿色草坪上,城市来的游客可在此举行聚会、野餐、露营等等活动。图3

4.2 功能分析图 图4

4.3 交通流线分析图 图5

5 总结

在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研究方面,以仙桥村为着眼点的农业景观设计具有它的典型性,包括农业的种植、基于仙桥村生态旅游的创意农业景观的各项商业模式、服务,都有它的普遍性。创意农业景观以种植有机作物为基本,在开设带动城乡互动的“社区农园”的同时,不仅有效利用了农村耕地,增加农民收入,增长了农村就业机会,更有可能使农村人口回流,甚至吸引城市人到乡村工作,这是一种对乡村资源的有力整合。希望本设计概念能进一步在仙桥村建立起成功的原型,并可以为中国其他具有相似背景的乡土做参考。.

注释

l.“设计丰收”:崇明可持续社区项目,一个通过设计链接城乡的开放创新平台,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娄永琪教授主持。网址:http://designharvests com

2.2009年至2011年,作者参加了由同济大学、鹿特丹大学共同举办的“农村公共空间:新的类型学定义”工作坊、及由同济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等举办的“ELOPE崇明厨房项目工作坊”,IDEO工作室与TEKTAO举办的商业服务设计头脑风暴等。

参考文献

[1]娄永琪一个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崇明仙桥可持续社区设计,《创意设计> 2010.9,ISSN1674-4187

[2]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

[3]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和步研究,2007,ISSN:1671-4407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探讨 篇7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 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 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 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 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 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 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 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2.1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 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 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 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 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 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 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 (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 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 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 (乡) 、示范带。

2.2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 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 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 操作工艺有特色, 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 、独特的自然环境 (如湖南的张家界) 、独特的风味佳肴 (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 , 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 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 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 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 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 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3.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 其风格迥异, 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 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 千姿百态, 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 如气派恢宏的祠堂, 高大挺拔的文笔塔, 装饰华美的寺庙等, 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 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 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 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 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 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3.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 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 陕北的大秧歇, 东北的二人转, 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 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 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 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4.1 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 尽量保留自然特色, 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 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 大兴士木, 甚至变更士地用途, 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 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4.2 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 体现野趣天成、反扑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 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 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5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 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 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旅游活动在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 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以乡村为例, 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 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 提供较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卫生、便利的聚居环境, 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 确保生活和生产的方便。因此,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相互融合, 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 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 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 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 保持生态平衡, 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要: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内容作了归纳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 .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 2006. (8) .

[4]唐代剑.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 篇8

一、城乡统筹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的联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十六大精神,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 城乡统筹是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需要, 是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 也是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模式的需要。

(一)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重点和难度是在农村, 如果“三农”问题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 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大思路、大举措, 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 它把城乡一体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新的战略地位。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该按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去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 把城市和乡村结合为一体, 联系城市研究农村, 联系农村研究城市。

城乡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解决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扭转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 就必须重视城乡总体规划, 使城乡健康持续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质, 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

(二)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要以乡村为载体努力寻找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乡村是我国建制最小的行政地域单元的群体, 它既接受周围城镇的辐射, 又对乡村居民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原则。

乡村发展规划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手段。在乡村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要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性, 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 不能盲目扩大乡村的规模, 也不能让乡村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复制。规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有效节约用地,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 改变千镇一面的状态等, 改变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乡村发展规划恰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 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规划的目的和指导,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乡村创新经济学与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创新经济学是瑞典延雪平大学商学院维尔特教授等在总结欧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推崇区域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乡村特有的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城乡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创新经济学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 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要求,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区别的规划, 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的理念,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 研究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合理安排生产用地, 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乡村可以根据本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 或根据乡村建筑风格塑造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如, 江南乡村小巧玲珑的民居、北方乡村厚实的四合院、华中乡村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西南乡村的木楼竹楼、西北乡村的窑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乡村的特色, 乡村规划可以根据特有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 这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旅游规划之间内在的联系, 见图1。 (图1)

二、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建立

(一) 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往往只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把旅游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体现农村农产品价值的升级和提高。旅游发展的同时, 乡村的农业、乡镇企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或阻碍, 不能从整体上规划布局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不能通过资源的整合把旅游业和种植业、养殖业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再者, 乡村旅游区一旦建立, 没有对游客的数量和环境的容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生态环境将逐渐恶化,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重开发, 忽视保护, 在获得些许经济利益的同时, 失去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是在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一种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 依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对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然后根据相关资源和其他指标因素寻找出乡村旅游开发客源、容量及效益评价的方法, 对乡村旅游规划的旅游业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资源整合, 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最终建立一种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建立在乡村旅游业基础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式, 是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并存,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并存, 旅游业与农业、其他产业并存的一种综合体。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见图2。 (图2)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实现过程

(一) 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1、评价指标和因素确定的依据。

根据评价效果性、独立相关性、重要性、完备层次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确定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因素, 分别包括有效客源 (周围大城市的数目、市民的消费心理和交通状况) 、周围类似旅游项目 (数量的多少和竞争力的强弱) 、人文历史资源 (古镇古街、历史遗迹和农耕文化) 、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可参与性 (运动体验项目、购物娱乐项目) 、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发展、脱贫致富功能、保护资源环境) 。

2、确定适宜性评价的尺度。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指标和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按照相同、稍强、强、明显强和绝对强分成五个等级, 通过指标层中各因素两两比较, 采用Saaty的1~5标度法确定aij的取值1、2、3、4、5及其倒数1、1/2、1/3、1/4、1/5, 从而得判别矩阵, 确定指标评价集αi;将αi矩阵的每一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矩阵βi;对βi按行求和得到γi;对γ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Ai;同理, 确定目标层下各指标的权重A。

3、确定隶属度和判别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将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Ⅰ级 (0.4~0.5) 、Ⅱ级 (0.3~0.4) 、Ⅲ级 (0.2~0.3) 、Ⅳ级 (0.1~0.2) 、Ⅴ级 (0~0.1) 。评价等级集Y=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 确定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U= (0.9, 0.7, 0.5, 0.3, 0.1) 。其中, Ⅰ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非常好, 实施后可行性和适宜性非常强;Ⅱ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良好, 适宜开发;Ⅲ级表示适宜性评价一般, 可以考虑开发;Ⅳ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不太好, 最好不要开发;Ⅴ级表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很差, 不应开发。

4、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一级模糊评价:确定并根据指标因素评价尺度, 依靠专家评分确定某个指标或因素在同一层次上评价某个等级所占的比例,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Ri和Rij;二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Bi=Ai×Ri, 对指标集的各个指标进行评判, 并确定目标层评价B;三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S=A×BT分别在各指标层进行评判, 并计算和判别目标层的综合隶属度:P=S×UT。

依据综合隶属度对目标层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适宜性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 客源、容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1、基本假设。 (表1)

2、客源量预测方法。 (表2)

3、旅游容量计算方法。 (表3)

4、经济效益分析。 (表4)

(三)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 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所在。规划过程中, 把旅游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根据乡村的地域特征和资源状况, 合理发展规模化的高科技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等产业, 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 利用其他产业促进旅游业, 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举例来说, 把农民的耕地种植成规模化的高科技有机稻, 形成万亩梯田, 既可以作为旅游业的一个观光点, 又可以获得谷物的丰收, 如云南哈尼梯田;利用乡镇企业和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如河南省南街村等;提倡农民种植大量的经济树种, 形成果树园和果树带, 如桂花树、果树等, 一方面为游客游览参观提供美好的视觉感受, 提高游客参与果树采摘等的积极性, 为旅游景点增色;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乡村古老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 规划成农家乐或休闲场所, 既可以使游客体验农耕文化, 又可以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如川东民居;充分利用已有的山体形式和道路状况, 可以开发越野等运动项目, 提高旅游项目的可参与性等。

注:仅考虑大于100万的大城市人口为乡村旅游消费对象的有效人口, 且假定大城市周边各乡村旅游区平均接纳游客

首先, 乡村旅游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因素, 规划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环境,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 乡村旅游规划应把社会效益融入规划范围之内, 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同时具有扶贫开发的功能, 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 并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再次, 乡村旅游规划要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 保护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开发的规划过程就是对资源保护的过程, 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之下开发旅游资源, 以“不发展就是最好的发展”为开发思路,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是以旅游项目为支撑的, 应紧紧围绕“乡镇围着旅游建, 道路围着旅游修, 农业围着旅游调, 民居围着旅游改”的理念, 规划时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可持续因素, 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基础, 把乡村旅游规划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成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为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背景下, 通过分析、研究农村现有的资源、政策以及其他优势, 利用乡村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探讨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条件, 寻求了一种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乡村旅游规划有效结合的一种规划模式, 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达到旅游功能、扶贫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协调发展的结果, 同时利用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为乡村旅游规划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涛涛.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城镇化道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黄序.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士兰, 陈行上, 陈钢炎.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论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原则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使得信息的传递进一步打破了时空的障碍, 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了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远远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形式与功能关系的考虑, 应遵循功能性、识别性、简约性、 美观性、交互性设计原则。

一、功能性

功能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 功能性是所有产品需要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 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 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 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是一项实用功能很强的设计项目。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通过一系列的视觉化信息引导人们的出行, 功能性应该为其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建立在功能性的基础上, 以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信息高效的利用。

二、识别性

信息的识别性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构建、 设计等, 使信息的表现容易被人群快速准确的识别、理解和接受, 并同时增强对信息的阅读兴趣。乡村旅游信息包罗万象, 如何使信息脱颖而出被快速识别, 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原则。特别是涉及到信息的网络平台和手机终端传播的时候, 通过视觉化设计, 让用户识别理解图标含义及操作流程, 引导用户完成人机交互。即用户看到各个图标时, 能清楚的辨认图标上的元素, 知道图标上表现的是什么, 该如何操作。

三、简约性

视觉感知是瞬间的形式效应, 简洁单纯才能有力。面对如此繁杂的乡村旅游信息, 简约是信息视觉化各个阶段面临的挑战, 简约性是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的又一重要原则。简约性要求设计师在信息传达过程中不是一味的简单化, 而是用最精练的视觉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内涵, 并通过文字、图形、图标、符号等视觉语言来表现信息。视觉化设计的简约性还体现在只用本质来传递信息, 确保设计的每个要素都是有目的的。设计的结构讲究简单和功能性, 面对多样繁杂的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如此大的项目, 简约性是成功管理和设计该项目的重中之重。

四、美观性

美观性原则应该是所有设计都要遵循的一个共同原则, 尤其是在视觉设计中, 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标志设计、海报设计、 广告宣传品设计、图标设计、导视设计、信息地图设计、信息平台及手机终端界面设计等视觉设计的方方面面, 以不同的媒介作为载体呈现在消费者的眼前, 因此, 无论是印刷品媒介还是电视网络媒介视觉设计上要有时代美感和艺术魅力, 给人以舒适的审美享受。视觉设计的风格多样, 但无论是哪种风格, 都脱离不了美观原则, 这种美观的要求不仅是抽象简单, 更多时候是能引导人们实现信息更快捷的传递。

五、交互性

交互性是一个及其广泛的概念, 主要用于计算机及多媒体领域。通过计算机、人、界面实现交互。乡村旅游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计算机信息平台和手机LBS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信息视觉化的交互性通过用户情感体验来实现。情感体验的核心是以用户为基础考虑问题特别是用户的情感, 激发用户的共鸣, 刺激情绪, 融入情境, 视觉设计能否实现传达信息的目的, 关键在于是否可以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激发消费者兴趣。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为众多用户和用户群体打造共同使用的视觉信息。因此, 只有一个细节完善的以用户情感为主体的设计, 才能提供给用户和谐的情感体验。让用户获得视觉上的和操作中的简洁、方便、舒适, 为情感交互打下基础。乡村旅游信息的传播通过多媒介, 结合各种感官、各种形态、各样材质, 感官体验主要是基于人们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的体验, 进一步激发人们的不同感官, 最终引发通感, 体验愉悦。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使得人们并不缺乏信息, 面对大量繁杂的旅游信息, 单纯地提供大量信息及美观界面并不能够很好地帮助人们,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方便地接收、理解并利用信息。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不仅仅只是传播信息, 更重要的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 并借助视觉形式的美, 达到人们在阅读信息过程中的“视觉愉悦”, 提高信息的审美价值, 进而实现乡村旅游信息的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美]克拉什米·巴斯卡兰.大容量信息整合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12.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篇10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是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创新,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破城乡一元结构困局,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是初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之一[3]。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规划方式与一般旅游区有许多不同。本文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做一探讨,以期对现阶段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理念层次不高、空间组织开发与管理混乱等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关中地区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方面,需要区域内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绕,满目青翠,环境安静而内聚,是良好的休憩之所。人文景观方面聚落和民居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农耕文明,主要包括农民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其突显出来并整合成一个连贯的系统,是塑造村落旅游吸引力的关键[4,5,6]。

关中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包含了所有的类型。可以把关中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1)以山岳、河流、溪谷等地质、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环境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形成了山水景观基础的山水环境资源;2)以绿色植被为依托,形成的郁郁葱葱的环境,特别是较好的森林覆盖,成为氧吧,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的生态环境资源;3)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形成了田园景观为基础的田园环境资源;4)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成了村落景观基础的村落环境资源;5)以果林、花卉、大棚、药材、牛羊牲畜、鱼塘、简单副食品加工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渔业等为依托,形成以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为基础的经济产出资源。

2 关中地区村落空间发展的几种趋势

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大致可分为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民宿、文体娱乐、民俗游览五个方面。村落空间应能为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村落应具有好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水、电、气、通讯、污物处理等现代生活设施)[5]。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的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当地村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

对原有土地利用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尽量利用闲置土地来进行新的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依据发展休闲农业的要求,规划各种特色的农业种植园区,为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采用集中和分散的处理方式。在临近村子入口和中心广场地区,建设一批专门的商业服务设施,为较多的经营业提供空间。更多的则是将旅游的功能空间与农村居住空间相复合,让旅游者深入到普通农家中去,提供更加真实的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民宿、文体娱乐活动。为此专门设计了几种住宅和院落模式,既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又可以拥有一定的旅游接待功能。在内部交通体系建设上,将农村的道路交通功能与旅游功能复合,做到旅游和生活兼顾。在对外方面,在村口设置静态交通节点(停车场、停车港等)与周边交通形成对接。

自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以来,关中农业旅游的类型逐步丰富,开发模式得到提升,农业旅游特征逐渐得到显现。

3 关中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以下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探讨关中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关系[9,10]。

首先,保持乡村聚居景观的特质;现代化农民新村构造了以小区家庭为单位的居住生活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改变了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往往只强调了社区的功能,而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应该保持乡村的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坚持景观乡土性与建筑功能现代性的统一[12]。

对于传统的乡村聚落塑造,应按地脉合理布置,依林就势,错落有致,与环境形成有机融合。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宜少忌多,遵循小体量、分散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应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

其次,乡村意境的规划以自然意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

通过对关中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11,12,13],形成以下发展模式:

1)沿路带状发展。

一条近距离大城市间的通道,是最好的休闲带。一条景观大道,可以带活沿路一条休闲带。开放式休闲景观大道的规划与建设,对旅游新农村独具价值,沿路进行旅游新农村规划与推广,是非常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西安南区的西万路,将极大带动长安区的乡村旅游发展。

2)沿河带状发展。

河流是城市景观的血脉,滨河大道与沿河乡村带是发展旅游的最佳区域。水是灵气的聚集,有水就有开发价值。沿水带旅游新农村开发,包括以水为游线,沿水开路,沿水成景,都可以形成较快的发展,灞河和河生态区的开发将大大带动西安东郊的旅游经济。

3)沿山带状发展。

城市一般在坝内或谷地,总有山环水抱,这是中国风水。山前地带往往形成一座城市的风景线,就像河流成为风景线一样。因此,很多城市都有沿山发展休闲带的极佳条件。旅游新农村,在沿山发展中可以脱颖而出,形成带状区域发展。沿秦岭环山旅游公路,可以很好的带动沿山乡村旅游。

4)环城带状发展。

大中城市的消费能力极强,形成了环城郊区的休闲旅游繁荣局面。应该借助于已经形成的基础,规范城郊休闲、形成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发展结构,形成环城带状发展的格局。环城带结构中,新农村与大中型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同时并行,城乡发展融合,是最具商业增值价值的发展结构。

4 结语

目前,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要依据自身的地域环境,寻找自身独特,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尽可能地形成规模。形成景观效应的同时,农村民俗文化展示也应是本土已有悠久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再现和提炼,而不应该刻意地追求和模仿,这才是城市居民所渴望的乡村纯朴。

当代旅游者具有既希望冒险又担心安全;既渴望奇异又追求舒适;既想远离尘世又要联系畅通等特征,因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努力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目前农村地区又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的状况。这就要求拟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要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加与环境协调的娱乐健身设施,改善给排水厕所等配套设施。

现阶段关中乡村旅游产业存在“散、小、弱、差”问题,因此集中功能单元可以防止布局散乱,也可防止对主要自然景观的视觉污染。另外,集中布局有利于主题形象的形成,通过举办各种促销活动,产生规模集聚效应,形成整体规模优势。从节约成本方面,功能单元的集中布局能使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益。

摘要:对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进行了充分调研,对关中村落旅游空间发展的几种趋势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优化空间布局、关中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协调等几方面提出了几种关中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的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 篇11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山地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3

山地景观是四川地区地形地貌的重要特征,且该地形区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气候条件适宜,民俗文化底蕴浓厚,开展乡村旅游具备先天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地理优势。四川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乡村旅游成为当代城镇居民放松和休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因此,乡村景观的打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恰恰为乡村旅游带来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乡村景观风貌作为乡村旅游区的“外衣”,成为了实现发展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乡村旅游及四川山地特色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很早就开始注重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土地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和文化景观方面。现阶段国内山地特色乡村旅游研究的重心集中在人口集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乡村土地资源利用、乡村生态学、地域特色建筑的保护和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四川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多倾向于对乡村观光旅游、景观规划的研究。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景观广义上是指依托旅游整合农业、生态、农事生产、乡俗风情及民俗民风等多元文化的综合性载体[2]。其中,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因其特殊的旅游资源和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之一,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此山地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3]。景观设计应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更宜采用合理式的决策方法[4]。村落景观要素、地形地貌要素、植被要素、道路景观要素和公共设施要素是四川乡村旅游区山地景观的五大组成部分。其中,村落景观既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规划的重心,也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地形地貌要素是山地景观最具典型特色的地貌特征,是植被布置和道路规划的依据;四川山区夏季高热高湿,冬季寒冷,属于典型的湿热气候区[5],植被大多具有垂直分布带特点,海拔从低到高分别对应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低中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在海拔较高山地地区还分布有亚高山落叶针叶林;道路景观要素既是乡村旅游的交通干线和重要枢纽,也是游客旅游行为的首要观景路线,竖向道路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游客的观景视角和对周边景观的第一印象;公共设施要素是指与景区相配套的卫生、照明、休憩、交通、安全和通讯等相关服务设施。

1.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空间格局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三大空间格局是山地景观所不同于其他地形的重要特征和分类方式。平远空间通常指坐落在视野较开阔处的村落,大多分布在山岭之间比较平旷的地方或山脚的缓坡上,可分为远山旁水式、临坡夹路式。深远空间多分布在峰峦深处或小盆地之中,道路曲折环绕,四周较为封闭,可分为环山式、下沉式。高远空间指处于视平线以上的空间,即山顶的村落、房屋依山而建,山上群山连绵,山下沟壑纵横,分为高台式、山顶式[6]。

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乡村村落建筑外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地域文化丢失、同质化等问题。其中新农村景观的设计和改造虽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简单跟风、模仿以及特征不明等诸多问题[7]。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2.1 村落景观简陋而单调

目前,大多数村落建筑的改造即在建筑外墙涂上统一颜色的外墙漆,改造样式单一,不具特色。而院落景观则因为相对隐蔽性,几乎没有统一设计和改造。

2.2 农业景观单一缺乏美观性

农业作物种植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农业文化的根基,更是吸引游客来此观光的重要因素。现有农作物种植大多以原始种植形式为主,不具备观赏性和美观性。

2.3 配套休闲娱乐设施缺乏

丰富而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不仅能够使游客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也是旅游景观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四川地区现有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受交通和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只设置餐饮、棋牌和垂钓等千篇一律的基础休闲项目,不具备完善的休闲设施。

2.4 服务及公共设施落后

现有景区大多缺乏完善的规划设计,信息导视系统、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公共设施的缺乏和不完善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2.5 地域文化缺失,景观设计同质化

每个乡村景区都以当地不同的村落、人文及环境资源为依托,每个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也都应根据当地不同地域特色加以区分设计,景观的差异化即是景区吸引游客的特色所在。

2.6 乡村景观文化缺乏体验性

21世纪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旅游也将代替观光式旅游成为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旅游的重要形式。目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和改造并没有设计互动和体验式旅游项目。

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策略

四川山地地形分布广阔、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多样化,有利于开发山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根据本文上述内容中相关理论及目前景区景观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进行改造设计。

3.1 景观设计生态化策略

这里说的生态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景观的设计和改造应注重环保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景观打造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破环原有植被、土壤和水资源;在景观耗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用环保、可重复利用材料;另一方面,是指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乡村旅游景观应以农业文化为核心进行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观不同于其他旅游目的地之处在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8]。农业文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村落建筑上,还可以以各类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为载体,还可以落实在游客自身的旅游体验活动中,如村社外观和院落景观的改造,农耕博物馆、农事活动体验园的开设,打猎、垂钓、野炊和织布等农事活动的开展。

3.2 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空间格局布置景观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的空间布局形式是山地景观独有的形态,空间层次相对其他地形更加丰富,更有利与塑造出生动多变的景观造型。各类景观要素应该依据山地地形而建,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植被的破坏。例如,既可利用竖向垂直空间塑造阶梯状景观,也可根据坡地地形开展系列的攀岩、登山探险和滑梯等系列旅游项目。

3.3 旅游体验化的景观设计

旅游行为最为核心的要素即体验式旅游,如今游客已不再满足纯粹的观光式旅游,而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实现观赏、学习、交往、放松和消费等一系列的体验式旅游活动,体验式旅游符合当今的大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从观光型农业景观向体验型农业景观发展,各类乡村旅游项目均可以将场景体验化和情境化,如农耕生活的体验、乡村生活的体验化等。

3.4 景观设计应做到主题化和地域化相结合

目前,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同质化较为严重,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和景观特色。而一个景区最具特色和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该景区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是否有不同于其他景区的地方。如果想让景区具备特色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景区根据市场定位和游客需求选择相对应的特色鲜明主题;二是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并将该文化进行包装、打造并落实在景观和旅游活动上。如都江堰的盆景村,该村围绕盆景为主题,对村容村貌、道路景观、休闲设计进行打造,实现了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3.5 旅游配套设施应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全方位需求,具体表现为休闲娱乐项目单一,配套设施落后。餐饮、棋牌和农作物采摘三大项目成为当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仅有项目,住宿、购物、学习、交往、体验、探险和观赏等与游客旅游需求相关的配套设施缺乏。因此,丰富旅游项目,以及增加与其相关的景观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相关的卫生、信息、交通、照明、安全、休憩和景观小品等公共基础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

3.6 景观设计形式和功能相结合的策略

景观设计既要注重美观性,也要注重功能性。容易被美的事物所吸引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的塑造也应在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基础上,本着观赏性原则进行设计。如在景区适当布置休闲座椅、垃圾桶、路灯、信息指示牌和卫生间等公共基础设施本身是功能性的体现,而通过设计使其具备地域文化浓厚、主题特色鲜明、极具观赏性的造型就属于美观性的范畴。

4 结语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区的景观进行探析,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对该类景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初步见解。从而达到美化当地乡村风貌,改善旅游景观,丰富旅游活动的目的。最终通过吸引游客,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促进四川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伟大梦想。该文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分析和研究只是作者本身提出的较理性分析和预测,诸多观点仍需进一步反复实践才可验证其合理性,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将来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6.

[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25-234.

[3]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

[4]温全平.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J].中国园林,2009(9):11-14.

[5]陈睿智,董靓.面向低碳景观的四川地域气候舒适度区划研究[J].建筑科学,2012(6):57-60.

[6]王太春,张寿镒.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要素、格局和景观设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9-20659.

[7]郑军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特色的景观营造——以浙江中部地区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2):48.

[8]Douglas David etc. Countryside planning [M].Andrew w. Gilg,1978:44-76.

现代乡村旅游中的景观规划浅析 篇12

1 乡村旅游及生态景观阐释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乡村观光旅游和现代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组合起来的一种旅游产业, 国外的乡村旅游包括“都市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业”和“郊野观光农业”三部分;国内经常称作“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生态园”等, 农业生态园作为乡村旅游的视点, 是集乡村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研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园区, 通过乡村的园林景观规划, 体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

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 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2]。生态景观就是将空间布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 其重点研究分析地球表面各种景观的构造、动态和功能, 突出空间的尺度、差异性和生态学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乡村旅游特点及景观营造

2.1 乡村旅游特点

乡村旅游给了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 让人们可以亲密地接触农业, 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它以农业园为依托, 竭力营造出中国传统田园生活, 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 展现出农家特有的风貌, 给人们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感觉。乡村环境优美兼有田园乐趣,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对于乡村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 让人们更加渴望返璞归真, 近距离接触大自然, 享受田园乐趣。

2.2 乡村园林景观营造

乡村园林景观主要在观光农业园区体现, 而现代观光农业园区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进行自主或与外界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品研发工作, 除了具备观光旅游、农业生产功能外, 还有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的作用[3]。乡村旅游观光是主导, 农业生产是基础, 科技示范是动力, 科学研究是保障, 这四项基本功能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共同组成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的功能体系。

3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旅游为主, 兼顾生产功能

乡村旅游农业生产是基础, 没有农业生产, 乡村旅游也就无从淡起, 同时好的乡村景观可以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乡村旅游的生产功能与观光功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 使其景观满足人的观光需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2 因地制宜, 凸显本土特色

规划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基地的现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 在原有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条件上, 进一步规划设计, 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和当地土特产的开发, 在现有种养殖基地的基础上, 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4]。

3.3 以人为本, 体验式农业观光

在乡村旅游的景观规划中, 要考虑人的互动性, 人参与到采摘、种植等劳动中去, 亲自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 人的行为活动成为了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所以, 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活动, 使之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景观+劳动+休闲”的模式。

3.4 园林景观体现环保理念

乡村旅游景观的资源基础是现有的农业资源, 把最典型、最具农业特色的内容提供给游客, 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乡趣”、“野趣”, 特别强调经济、突出、实用, 避免追求气派与豪华。有些乡村旅游为了追求园内规则式布局, 不惜破坏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观, 甚至砍伐古树名木, 将自然破坏殆尽, 结果得不偿失, 所建的乡村旅游园区不但投资巨大, 也失去乡村旅游的意义。

3.5 植物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

乡土植物对当地的适应能力强, 抗逆性好, 能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从植物造景来说, 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用乡土植物, 在造景手法上, 不提倡大量的用对称式、规则式种植, 而应多用丛植、散植、片植, 路边植物带可种植成花境的形式, 这样更加自然和谐。

3.6 注重文化景观的营造

应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甚至饮食文化等等, 将这些文化与观光农业相结合, 这样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则更具神韵。景观若是没有文化内涵, 便如同人类没有了灵魂, 没有文化的景观只是浮于表面, 没有味道。

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方法

4.1 景观要素

景观是指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体系以相近的形式多次呈现的一个异质空间区域。各个生态系统构成了景观中清晰的节点, 这些节点统称为景观要素。节点是指与四周环境在性质或外貌上有差异, 但内部却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5]。节点是物种的聚合地, 节点的数量、形状、类型、大小及边缘对生物种群的多样化、各类生态学过程以及景观构造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景观氛围是指景观内作为背景的成片景观, 氛围内的节点类型常常镶嵌而成, 一般表现为旅游区域内各功能板块间的林带、交通道路及周围的草地、树木、河流等自然因素[6]。农田、草原、森林和城市用地等是常见的景观元素。廊道就是景观内相邻的两侧环境不同的带状或线性结构, 如道路、河流、峡谷、输电线和农田防护林等。

4.2 景观生态功能的运用

(1) 景观节点。乡村旅游景观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景观节点的种类丰富而且异质性较大。在较大天然植被的组合内, 点缀多个散落基底中小的节点, 使之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节点大小的最优景观设计, 即让节点分散和集中相互配合, 这样一来, 大的节点更加有能力保护和维持基因的多样化;小的节点占具空间小, 不仅能提高景观多样性, 也能为景观带来大的植被所缺乏的优点, 有助于物种的保护和扩散。

(2) 交通廊道。节点内廊道的规划建设应科学合理、自然环保, 充分表现天然、绿化的意境, 但要注意合理搭配、交叉重叠构成网络, 突出观光游玩的功能。交通廊道不但可以提高节点的连通性, 让不同的节点形成有机体, 成为观光旅游客人的通道, 而且还能成为节点之间物种迁移的屏障。为提高游客的审美体验, 应注意廊道路面上的光影效果, 以延长有限的观赏机会。

(3) 景观氛围。乡村旅游中植被的形状、孔隙率、边缘形状, 也是景观规划、形象设计和节点功能区划分的前提与基础。园林景观的功能体现在本身作为整体农业园区大的背景, 其连续性强, 有利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进而对观光园区进行生态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观光规划。

(4) 功能区。乡村旅游景观由耕地、草地、林地、道路和水系等镶嵌而成。就景观生态设计来说, 所有农业活动的形式, 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组成各类农业景观。

5 结语

乡村旅游把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结合一起, 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 又是休闲的一种方式[4]。观光农业的特点是生态性和服务性, 它不仅生产和开发农产品, 还应具有独特的农园景色和优美的园林风景, 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和招揽游客, 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 景观设计是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的关键性规划。

参考文献

[1]田晓珍, 杨鸿佼, 张法瑞.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技, 2009, (4) :247-250.

[2]冯维波.关于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思考[J].中国园林, 2000, (3) :21-23.

[3]张锡娟.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163.

[4]李新通.可持续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 19 (3) :5-6.

[5]卢云亭, 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上一篇:动手活动下一篇: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