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共12篇)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1
1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提高, 世界范围的“绿色运动”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旅游者可持续旅游行为的重要选择。对乡村旅游涵义的解释, 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看法各异, 但本文根据其发展历程, 采用石强、钟林生的乡村旅游定义, 即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 以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为旅游对象, 吸引旅游者前去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假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2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2.1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 农业生产与观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见识农业生产的机会和欣赏田园风光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①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 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 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 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 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 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②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 (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 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 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 (乡) 、示范带。
2.2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 而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产业内容。①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不仅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有特色, 农业和手工业的产品有特色, 操作工艺有特色, 而且节日庆典、服饰、饮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独特的民居建筑 ( 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云南村寨、竹楼) 、独特的自然环境 (如湖南的张家界) 、独特的风味佳肴 ( 如云南的过桥米线) , 它们都有特殊的韵味, 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 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 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 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 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乡村田园景观
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例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可以开发为农田观光、农耕体验等;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则可开发果树认养、纪念果林, 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则可开发为水上游乐项目、垂钓等。
3.2 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 其风格迥异, 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 客家的五风楼及土楼等, 千姿百态, 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清乡村宗教祭祀建筑, 如气派恢宏的祠堂, 高大挺拔的文笔塔, 装饰华美的寺庙等, 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 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3.3 乡村农耕文化景观
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 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 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 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 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3.4 乡村民俗文化景观
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 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风俗习惯, 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 陕北的大秧歇, 东北的二人转, 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 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 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 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
4.1 原生性保护理念——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指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 尽量保留自然特色, 若无绝对必要就不改变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许多经营者以为乡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观光旅游, 因而不顾原先遗存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 大兴士木, 甚至变更士地用途, 建园造景。这种做法既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 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 又扭曲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4.2 特色保护理念——乡土性原则
乡土行原则是指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绿化, 体现野趣天成、反扑归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适地适树, 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所展示的也应该是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学保护理念——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 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的旅游区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
5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 进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 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 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旅游活动在乡村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而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 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以乡村为例, 整合乡村聚居环境自然生态、农业与工业生产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统, 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研究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 提供较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 创造一个舒适优美、卫生、便利的聚居环境, 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 确保生活和生产的方便。因此,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相互融合, 以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 单纯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主的观光方式, 无法满足市民追求高层次、有文化品位的专门化活动的需求。乡村生态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 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 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 保持生态平衡, 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要:概括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规划内容作了归纳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理念和原则以及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生态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 .
[2]罗肖.关于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
[3]师守降.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J].甘肃农业, 2006. (8) .
[4]唐代剑.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5]田颖.生态旅游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吉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2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怎么写?小编为大家带来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欢迎阅读!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一)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支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稳定脱贫。到2020年,全市建设98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每个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通过乡村旅游带动10%贫困人口脱贫。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将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市“十三五”旅游业规划重要内容。支持宜游贫困村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对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和开展旅游扶贫给予规划指导和项目策划,针对贫困户推出一批适合参与经营的旅游小项目。
(二)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大重点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条件。优化重点村乡村公路、慢行道、停车场、标识标牌等交通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加强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每个重点村至少建成一座旅游厕所。
(三)实施旅游产品开发行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对有乡村旅游资源的重点村进行招商开发。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村创建A级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景观名镇(村)、旅游示范村。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旅游人家、特色民宿、汽车营地、帐篷营地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避暑、晒秋、“候鸟村”、养生养老、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推动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和品牌化包装。
(四)实施旅游扶贫增收致富行动。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群众依托景区发展种植养殖、餐饮住宿、农家乐、特色旅游商品。采取“公司+农户”、“农家乐协会+农户”等形式带动创收扶贫。引导和扶持贫困户开展旅游创业就业,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接待服务、出售土特产品、收取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途径实现脱贫。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担保免抵押、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组织50家旅游企业就近吸纳1000名贫困人口就业。
(五)实施旅游重点村宣传推广行动。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全市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和旅行商赴贫困地区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六)实施旅游扶贫人才培训行动。把加大人才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分级分类加强对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的培训。每年培训乡村旅游个体经营户(贫困户)100人次,乡村旅游服务人员300人次。开展教育扶贫助学活动,落实中职免学费政策,支持特困家庭子女进入省旅游学校学习,对大别山特困地区实施送教上门。到2018年,实现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旅游部门牵头、扶贫等相关部门配合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切实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卫生等问题。完善用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式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对新评定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农家乐和旅游新业态项目,按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政策规定给予奖补。各商业银行每年安排1-2个信贷产品支持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扶贫项目。
(三)开展评估考核。建立旅游扶贫观测点,开展旅游扶贫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将乡村旅游扶贫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情况的重要内容,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检查考核。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二)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围绕《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结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形式,以9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重点,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要素,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生态人文环境,提升旅游产品,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做到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二、工作目标
(一)近期目标(XX-XX年)
到XX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6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XX年,围绕十大产品体系,建设1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40个重点旅游扶贫镇,3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通过培育一批美誉度高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带动的综合产业区,初步形成旅游扶贫产业格局。
(二)远期目标(XX-2020年)
到2020年,旅游扶贫涉及农村人口年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收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年提供8000个以上直接就业机会。到2020年,建成30个旅游扶贫示范引领项目,100个重点旅游扶贫镇,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点(项目)。构建成以核心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支撑、示范点全面发展为坚实基础的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行动计划
根据以上目标,每制订当年旅游扶贫行动计划,推进旅游扶贫落到实处。
三、主要措施
(一)建设旅游大项目带动就业扶贫。着力推进3A级以上景区、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酒店及大型观光农林业等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贫困人口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数,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旅游扶贫目标。
(二)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创业扶贫。按照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分布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形地貌特点,深入开发农村古村古镇旅游资源,按规划、有计划地引导乡村旅游发展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景区依托、民俗风情、品牌餐饮、乡村酒店、古村聚落等不同模式,使农民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用好用足生产资源和相关资源,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成为企业经营主体,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通过旅游资源入股、投工投劳等运作模式带动创收扶贫。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能人带农户(贫困户),能人吸纳或租赁贫困户山林、果园、土地、房产等生产资料、资源合作参股,共同建设等形式。由政府规划,企业或能人牵头,市场化运作。引导、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能人进行开发建设,根据需要吸纳或租赁贫困户的部分果园、鱼塘、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源作价参股,经营业主返聘贫困户家中劳动力在经济实体中从事管理和生产。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渠道。
(四)大力开发和发展旅游商品带动造血扶贫。充分挖掘我市特有的客家饮食文化和手工技艺,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竹木、地矿等资源,采用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促进农副产品增产扩销,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如,充分整合赣南脐橙、南安板鸭、大余芋荷、信丰萝卜干、石城莲子、崇义酸枣糕、宁都肉丸、兴国鱼丝、会昌豆腐干等特色旅游食品,包装提升三僚罗盘、石城砚、黄梅(石壶)、藤编等特色手工艺品档次,形成相对统一的品牌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和销售。积极开辟旅游商品电子商务,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做到网店与实体店销售齐头并进,不断扩大网上购买的比例,提升我市旅游商品流通市场竞争力。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XX年4月底前)
对各县(市、区)特别是11个贫困县的90个“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调查摸底,按照旅游资源、农业特色、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基础条件等不同情况,列出相应的建设计划,并选择一批具有特色的镇村进行旅游扶贫试点。4月底前将调查摸底表和建设计划报至市旅发委。
(二)试点建设阶段(XX年5月XX年12月)
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结合《赣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布局,在选出的试点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完善示范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制定扶贫村发展旅游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组织旅游专家入村进行诊断式指导培训;协助培育1-2个特色观光农业项目;扶持1-3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家庭旅馆、A级乡村旅游点、农家餐菜馆、民俗体验馆等);引进一个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成立旅游合作社或帮助村里建立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和队伍;成立农民表演队并培育一台民俗演出;开展村民旅游业务培训和文明礼貌教育;制定乡村旅游宣传推广计划,制作发布宣传品或网页,帮助开拓市场;策划一个乡村节庆活动。针对扶贫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扶贫项目,精准施力,因地制宜,确保旅游扶贫取得实效。
(三)全面推广阶段(XX年1月2020年11月)
总结前期试点建设取得的成效,制定和实施二期建设计划,把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方法模式向全市推广。
(四)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12月)
对旅游扶贫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旅游扶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验收。
五、政策保障
(一)用地保障政策。将旅游项目列为我市重点发展项目,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予以保障。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用以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承包农户自愿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使用农用地,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鼓励支持经营业主依法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
(二)金融信贷政策。鼓励经营业主通过银行贷款建设农家旅馆。对评定后的三星级以上农家旅馆,项目建设银行贷款20万元以上且银行贷款利息已经发生的,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市县两级贷款贴息扶持(具体计算办法按实际贷款额及银行利率为准),贴息期从评定年起算,最长不超过三年(项目贷款合同期不足三年的,以贷款合同期限为准)。
(三)对口帮扶政策。凡XX年后新评为且要享受政府奖补的国家3A级以上景区、省级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旅游产品生产加工等企业,安排吸纳贫困人员的就业比例不得低于企业总员工的15%。
(四)奖励支持政策。对新评定的A级景区、A级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品牌,按市里有关政策兑现奖励。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和性质,整合部门的资源、政策、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统筹一致推进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旅发委)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赣州市委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赣市发6号)文件精神,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口部门的支持帮助,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尽可能争取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
(三)形成推进合力。市县乡三级要积极整合和吸纳社会力量开展旅游扶贫。旅游企业开展“一帮一”对口帮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旅游扶贫志愿者服务,真正把旅游扶贫工作引向深入,形成全行业全社会扶贫氛围,如期实现旅游扶贫工作目标。市旅发委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发现先进典型,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在全市旅游系统形成扶贫济困的正能量。
(四)狠抓工作落实。市、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每年的旅游扶贫工作行动计划,对工作目标要建立倒排推进工作时间表,落实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目标考核机制,各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要把项目扶贫作为第一要务,在资源利用,企业用工安排上,首先考虑贫困户利益,充分发挥旅游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力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XX-2018年减少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400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9-2020年减少1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347万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二)基本原则
中央统筹、地方负责。按照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县(市、区、旗)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央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配套方案,明确工作部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负责本辖区内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各县(市、区、旗)政府要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倾斜,形成旅游扶贫开发合力。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各类乡村旅游建设发展类型,选择精准到户到人的脱贫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和途径,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各项旅游建设尽可能利用原有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精准施策、提高实效。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锁定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切实提高乡村旅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
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各地要将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脱贫攻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合并编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比较集中的省市,应当编制区域旅游扶贫规划,打造沿山、沿河、沿路、沿湖、沿海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带(区),整村整镇、成带成片、全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应充分体现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帮扶途径、支持措施和收益安排。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积极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挖掘当地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引导生活在周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依托乡村旅游就业脱贫。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和危桥改造,对不能安全通客车的窄路基路面公路合理进行加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推进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到干线公路的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开展“六小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
(三)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各地要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发展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农庄、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度假产品,建成一批依托自然风光、美丽乡村、传统民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策划一批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娱乐活动,大力开发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运动,培育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帐篷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文化演艺和节庆活动。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宣传推介,通过电商平台、节庆推广、主题活动等一系列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宣传。大力推广乡村度假生活理念,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宣传,把乡村旅游点变成“单位的疗养院”、“学校的实践基地”、“社区的活动中心”。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推介民宿客栈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引导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各地要创新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培训种子工程”,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师,深入基层一线、面对贫困群众进行技能辅导。
三、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
1、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大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启动“六小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集中收集站、医疗急救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全国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六小工程”和“厕所革命”全覆盖,5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三改一整”工程。
2、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组织和支持300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围绕旅游产品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每年促成不少于5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与规划设计单位结对,5年完成3000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编制。
3、乡村旅游后备箱和旅游电商推进专项行动。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旅游电商万村千店行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旅游扶贫电商平台,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旅游扶贫村+特色馆”立体扶贫,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为贫困地区开设扶贫频道,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到2020年,全国建设1000家“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销售产值8000亿元,带动不低于50万户贫困户脱贫;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示范村,每年实现旅游商品销售100亿元。
4、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组织动员全国1万家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院校等单位,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帮扶脱贫。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通过5年时间解决1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脱贫。
5、百万乡村旅游创客专项行动。组织和引导百万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创意研发、产品开发、宣传推广,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到2020年,全国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示范乡村。
6、金融支持旅游扶贫专项行动。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库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国开行、农发行等银行创新金融服务,设计符合旅游扶贫项目特点、与旅游扶贫项目周期相匹配的支持产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投融资主体、担保平台、风险准备金制度及信用评级体系,优先在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授信,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积极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扶贫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的情况,为景区、能人、企业(合作社)提供成本低、期限长的信贷支持。每年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项目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7、扶贫模式创新推广专项行动。探索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类型的旅游扶贫新模式,按照景区扶贫加分政策,鼓励每个4A、5A级景区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不少于3个,每个能人带动不少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合作社带动不少于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招工、订单采购农产品、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帮扶脱贫。加快扶贫创新模式推广,到2020年,全国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景区1000个、企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万家,培育旅游扶贫带头人5万个,带动80万户贫困户脱贫。
8、旅游扶贫人才素质提升专项行动。设立乡村旅游扶贫东部、西部培训基地,组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动员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扶贫开发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小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到2020年前,各省要以市、县为基础,建立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培养旅游扶贫带头人10万人。
四、实施保障
(一)明确任务分工。建立由旅游、发改、国土资源、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加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机制。旅游部门建立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村的旅游规划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市场监管以及跟踪统计工作。发展改革部门加强重点村和周边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交通运输部门指导协调重点村交通体系发展和重点村、重点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重点村开展规划建设,合理安排乡村旅游扶贫各项用地的规模、布局和时序。环保部门指导重点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重点村人居环境改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建设。水利部门负责指导乡村河流、湖泊、水利风景区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部门负责重点村的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林业部门指导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打造精品景区。扶贫办负责协调利用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重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组织协调。各地将旅游扶贫工作有机融入党委政府扶贫攻坚大局,构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多元主体的旅游扶贫体系,统筹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和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打好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
(三)强化督查考核。各地应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督导考核机制,把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及时开展旅游扶贫情况动态跟踪监测、督导检查,每年年底进行考核。各地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微信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旅游扶贫成果,进一步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各方参与旅游扶贫,共同分享旅游扶贫成果。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3
——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汶川地震三周年,怀念那些逝去的人们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们,这三年来活着的人们做了什么。
在彭州市白鹿镇、在广元县青川镇,最有特色的民居,最安全的学校,最现代的医院都在告诉我们,这里已经焕然一新。
不止是物质家园的重建,还有精神家园的重构。无论是九零后姑娘橙子,还是更多摄影师纪录下来的笑容,都在平静中蕴育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那是坚韧、忍耐、乐观、刚强不屈的精神所在。
白鹿镇一村民集中居住点,村民们在白墙上画满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机器猫、粉色的小鹿、蓝色的小熊⋯⋯充满童话色彩。而另一集中居住小区,外貌却更像欧洲小镇。在灾后重建和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成都市建立和实施了乡村规划师制度,这里演绎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真实的历史
新人们身着白纱,身后的百年教堂四分五裂。笑容在瞬间凝固在脸上。
摄影师抓拍到的这个“5·12”地震中的时刻,令四川之外的更多中国人知道了白鹿镇这个地方。三年后,这个小镇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风景。
震前,白鹿镇拥有历史悠久的法国风情上书院和古朴的川西民居,地震把一切摧毁后,百废待兴。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9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征集乡村规划师,为全市所有196个乡镇配备共计150名乡村规划师。重要乡镇“一镇一师”,一般乡镇按片区配备。按照设定,成都市将实现乡村规划师全域满覆盖。
白鹿镇,只是其中一个乡镇之一。
“种玫瑰”还是“种韭菜”?
乡村规划师走进乡村的过程,演绎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真实的历史。
在一个村子,村民们希望把房子修在路边,但居住区紧挨高速路会留下诸多隐患,对村民身体也不好。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意愿后,规划师们在露天召开了村民大会,拿着大喇叭向村民宣讲,苦口婆心讲道理。
技术方面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比如起初的乡村规划基本照搬城市规划,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完全不同,城市有很多公共活动空间,但传统农村的公共配套是缺失的。如果把农村规划成城市的样子,是不合理的。即使把城市最好的房子建给农民住,农民还是会很不适应。
四川三众建筑设有限公司规划师肖玺和董玉林在多地调研后得出结论:村民不喜欢楼房,村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喜欢大空地,大的储藏间,而不是城里人习惯的洁净分区,所以在微观规划中要改变户型平面设计;另外,村民希望公共活动空间能够尽量与生产结合起来。
比如,规划师们曾经在第一批的部分安置房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观赏用的绿草和玫瑰,而村民们对这种“中看不中用”的城市景观并不买账。
规划图上的绿草和玫瑰在一周后被连根拔起,种上了韭菜。
与村民之间出现的审美冲突,在经过一番辩驳后,最终会找到一些解决办法。规划师们在第一批安置房的外观设计中使用的是淡雅的色彩,以黑白灰为主比如雅灰;而村民在灾后喜欢大红大绿,明亮的颜色让他们觉得心情比较好。所以,白鹿镇的一处村民集中居住小区,村民们在白墙上画满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机器猫、粉色的小鹿、蓝色的小熊……从外表看有点像城市幼儿园。但在另一集中居住小区,外貌更像欧洲小镇。
董玉林看到这些“作品”,无奈中也挺高兴。“至少农民也开始懂规划和设计了,这是他们自己思考后所作出的决定。”
乡村规划师们“下乡”上岗
“一个农户都不好说服,何况是一座县城?!”肖玺和董玉林常常感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障碍,主要是非技术因素造成的。
村民、企业甚至政府等各方观点如何平衡,在具体规划的时候,都必须纳入考虑范围,这也是规划师们要面对的现实。
一方面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需与当地领导积极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因为一些村级公共设施的修建,规划方案最终取决于村民们的意见。规划师有充分建议权,但村民议事会才是最高决策机构。
规划师刚刚进驻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开始都会产生本能的抵触和怀疑,所以规划师反复向村民强调自己的第三方身份。
有时候,规划师如何行使建议权,需讲究一些技巧。去年一个村子因面临地质灾害风险,计划搬迁。在征求民意阶段,全村500户村民里只有100户愿意按照规划图的计划搬迁。当时形势急迫,就先把这100户搬到了第一批灾民安置点。剩下的400户怎么办?
讲大道理,村民可能听不懂。遇到这种情况,肖玺和董玉林就用传统的规划理念给他们沟通。比如给他们讲风水。“你原来的房子确实是上风上水,但在我们的整体规划里,要在你房子前面修一片房子,这样你的风水就被破了。”肖玺说这种方法更容易获得村民理解。
“乡村规划师既是城乡统筹发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先进理念的宣传员,又是乡镇规划建设实物决策的参与者,更是乡镇规划编制的技术把关人。”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说。
根据《成都市乡村规划师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规划师们的工作成效应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四性”原则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九化理念”,并结合地方实际积极塑造乡村特色。
张樵说,实践中,成都要求农村住房重建要兼顾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统筹安排生产生活设施,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地貌和民俗文化,在建筑形态、环境等方面塑造特色,避免千村一面,形成“村落有不同,院落有差异,单体有个性”的多样化乡村形态。体现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相融与延续,既要 “显山亮水”,保护自然生态和林盘资源,又要延续历史文脉,注重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相融性。
在探索阶段,目前的乡村规划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机构志愿者,如三众公司,是成都市政府指定的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机构;二是通过社会招聘的全职规划师,政府提供事业编制和年薪十万元的薪资,规划师全职进行乡村规划工作;三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社会志愿者,原则上无偿为政府提供服务,政府提供津贴补助。
首批50名乡村规划师启动以后,第二批65名、第三批91名乡村规划师派驻工作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10月底前完成。
尽管乡村规划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细节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成都对于规划师们的工作成绩仍然提出了“严格要求”,每年度还将进行业务考核:其中年度考核优秀和合格者,将获得业绩奖金2万元人民币,优秀者还将被推荐为成都市优秀乡村规划师;而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则不发放业绩奖金,甚至被予以辞退或免职。
于是突破与创新,成为了乡村规划师工作内容的关键词。建筑布局怎样既节约土地又错落有致,建筑风格怎样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建筑色彩怎样既有特色又适应当地气候,户型设计怎样既满足生产要求又满足生活要求,道路设计怎样经济适用、一二三产业怎样互动发展……广阔的规划空间为乡村规划师们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与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起分享他们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的理解,聆听国内权威专家讲解新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和城乡统筹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实地考察、参观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优秀案例和灾后重建乡镇……首次集体亮相的50位成都乡村规划师进行了集中培训。为帮助规划师们尽快熟悉乡情镇情,同时也提高基层干部对乡村规划的认识,14个对口接收派驻的镇(乡)党委书记与规划师们一起参加了培训。
“开展培训就是要通过理论政策学习和实践观摩让大家统一认识,正确理解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理念,以更好立足当地实际开展工作。”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透露,“让乡村规划师从示范线着手规划,来实现田园城市的理念和做法,乡镇和规划师的配对工作,将从这里开始。”
田园城市的规划与现实
规划师们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处处可见:原来每家每户散养牲畜的习惯已经改变了——养猪场现在集中在村民居住区的下风向;村里的小路都不用水泥,而是采用当地碎石,就地取材,节省成本,尽量用当地材料和人工,这样造价都落入当地人口袋,肥水不流外人田。
当然,有时候,乡村规划师们在面对乡村实际情况时,最理想的规划方案,如何与当地实际很好融合,仍是一种考验。
“灾后重建让大家深深体会到了规划的重要性。乡镇干部虽然工作有经验、有激情,但没有专业的规划知识,还不太适应成都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彭州市白鹿镇党委书记高天成对《小康》记者说,乡村规划师的到来正好解决了乡镇领导干部不懂规划、规划滞后的难题。
乡镇政府和规划师的具体对接,貌似容易,但灾后重建三年来,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磨合过程。
作为国内首批乡村规划师,肖玺在一年多的工作中,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最终建成的全过程。
肖玺为记者举例说,在整体规划蓝图确定后,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规划师们希望设计出最美的建筑,居民居住小区、厂房应该在空间上实现最科学的布局。但理想的方案和乡村实际如何结合,受多个环节影响。
比如,在一个村庄修建一栋公共建筑时。规划师提出使用一种比较坚固耐久的材料,但村民议事会研究后认为,考虑到经济实力,建议使用质量合格但并非最好的材料。面对图纸与现实的落差,规划师是选择微调方案还是坚持理想化的蓝图?肖玺慢慢学会了在这二者中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折中点。
在一些项目实施中,到底谁说了算?
“在理论上,我们有审核权、建议权、决定权;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尽量在尊重镇上领导的前提下,找到空间,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沟通。”肖玺说,在乡村规划师制度实施之初,有些基层官员对这些规划师们没有足够重视,“现在我们至少有一点点话语权了,由单向指令转为双方有一些互动了。现在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有需要提高之处。他们应该明确:规划是法律,不是图纸。而让这种观念真正落地,还任重道远。”
150名乡村规划师的工作在两年后完成,他们的“田园理想”在与当地居民融合的过程中,会渐渐显现其带来的影响。“当前成都统筹城乡规划已走在全国前列,做了大量的探索,为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兵弟看来,乡村规划师制度能解决农村发展中规划短缺、规划管理人员不足甚至有些规划失位的问题。
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 篇4
一、城乡统筹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的联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7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十六大精神,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对“三农”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 城乡统筹是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需要, 是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 也是探索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模式的需要。
(一)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重点和难度是在农村, 如果“三农”问题不能合理有效的解决, 全面小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大思路、大举措, 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 它把城乡一体化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新的战略地位。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应该按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去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 把城市和乡村结合为一体, 联系城市研究农村, 联系农村研究城市。
城乡总体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方式。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解决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扭转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问题, 就必须重视城乡总体规划, 使城乡健康持续地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实质, 而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
(二)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是要以乡村为载体努力寻找出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乡村是我国建制最小的行政地域单元的群体, 它既接受周围城镇的辐射, 又对乡村居民产生直接的辐射作用,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原则。
乡村发展规划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和手段。在乡村发展规划的过程中, 要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的相互协调性, 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能力, 不能盲目扩大乡村的规模, 也不能让乡村以城市为模板进行复制。规划的重点是考虑如何有效节约用地,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提高乡村规划设计水平, 改变千镇一面的状态等, 改变乡村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乡村发展规划恰恰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途径, 乡村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发展规划的目的和指导,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乡村创新经济学与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创新经济学是瑞典延雪平大学商学院维尔特教授等在总结欧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推崇区域社会资本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依据乡村特有的资源, 通过资源整合、城乡合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创新经济学立足于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居民点分布及规模等不同特点, 按照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要求,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对乡村发展进行有区别的规划, 坚持产业发展与居民点体系建设互动协调的理念,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的原则, 研究乡村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合理安排生产用地, 促进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下的一个成功实践。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根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依据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 因为乡村是比较容易培养出特色经济的。乡村可以根据本身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 或根据乡村建筑风格塑造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如, 江南乡村小巧玲珑的民居、北方乡村厚实的四合院、华中乡村封闭的天井和马头墙、西南乡村的木楼竹楼、西北乡村的窑洞等都直接和形象的烘托出乡村的特色, 乡村规划可以根据特有的资源和特色发展旅游业, 这是乡村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旅游规划之间内在的联系, 见图1。 (图1)
二、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建立
(一) 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往往只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把旅游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旅游产品单一, 不能体现农村农产品价值的升级和提高。旅游发展的同时, 乡村的农业、乡镇企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或阻碍, 不能从整体上规划布局乡村产业结构调整, 不能通过资源的整合把旅游业和种植业、养殖业等有效的结合起来。再者, 乡村旅游区一旦建立, 没有对游客的数量和环境的容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生态环境将逐渐恶化,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注重开发, 忽视保护, 在获得些许经济利益的同时, 失去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是在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一种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 依据乡村创新经济学等相关理论, 对是否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作出科学有效的评价, 然后根据相关资源和其他指标因素寻找出乡村旅游开发客源、容量及效益评价的方法, 对乡村旅游规划的旅游业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资源整合, 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最终建立一种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模式。这种模式实质上是建立在乡村旅游业基础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式, 是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并存,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并存, 旅游业与农业、其他产业并存的一种综合体。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 见图2。 (图2)
三、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实现过程
(一) 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1、评价指标和因素确定的依据。
根据评价效果性、独立相关性、重要性、完备层次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确定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因素, 分别包括有效客源 (周围大城市的数目、市民的消费心理和交通状况) 、周围类似旅游项目 (数量的多少和竞争力的强弱) 、人文历史资源 (古镇古街、历史遗迹和农耕文化) 、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可参与性 (运动体验项目、购物娱乐项目) 、可持续性发展 (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发展、脱贫致富功能、保护资源环境) 。
2、确定适宜性评价的尺度。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指标和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按照相同、稍强、强、明显强和绝对强分成五个等级, 通过指标层中各因素两两比较, 采用Saaty的1~5标度法确定aij的取值1、2、3、4、5及其倒数1、1/2、1/3、1/4、1/5, 从而得判别矩阵, 确定指标评价集αi;将αi矩阵的每一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矩阵βi;对βi按行求和得到γi;对γ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Ai;同理, 确定目标层下各指标的权重A。
3、确定隶属度和判别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将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Ⅰ级 (0.4~0.5) 、Ⅱ级 (0.3~0.4) 、Ⅲ级 (0.2~0.3) 、Ⅳ级 (0.1~0.2) 、Ⅴ级 (0~0.1) 。评价等级集Y=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 确定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U= (0.9, 0.7, 0.5, 0.3, 0.1) 。其中, Ⅰ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非常好, 实施后可行性和适宜性非常强;Ⅱ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良好, 适宜开发;Ⅲ级表示适宜性评价一般, 可以考虑开发;Ⅳ级表示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不太好, 最好不要开发;Ⅴ级表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很差, 不应开发。
4、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一级模糊评价:确定并根据指标因素评价尺度, 依靠专家评分确定某个指标或因素在同一层次上评价某个等级所占的比例,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Ri和Rij;二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Bi=Ai×Ri, 对指标集的各个指标进行评判, 并确定目标层评价B;三级模糊评价:通过计算S=A×BT分别在各指标层进行评判, 并计算和判别目标层的综合隶属度:P=S×UT。
依据综合隶属度对目标层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适宜性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 客源、容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1、基本假设。 (表1)
2、客源量预测方法。 (表2)
3、旅游容量计算方法。 (表3)
4、经济效益分析。 (表4)
(三)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 同时也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的所在。规划过程中, 把旅游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 根据乡村的地域特征和资源状况, 合理发展规模化的高科技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等产业, 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 利用其他产业促进旅游业, 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举例来说, 把农民的耕地种植成规模化的高科技有机稻, 形成万亩梯田, 既可以作为旅游业的一个观光点, 又可以获得谷物的丰收, 如云南哈尼梯田;利用乡镇企业和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如河南省南街村等;提倡农民种植大量的经济树种, 形成果树园和果树带, 如桂花树、果树等, 一方面为游客游览参观提供美好的视觉感受, 提高游客参与果树采摘等的积极性, 为旅游景点增色;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乡村古老的建筑形态和建筑风格, 规划成农家乐或休闲场所, 既可以使游客体验农耕文化, 又可以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如川东民居;充分利用已有的山体形式和道路状况, 可以开发越野等运动项目, 提高旅游项目的可参与性等。
注:仅考虑大于100万的大城市人口为乡村旅游消费对象的有效人口, 且假定大城市周边各乡村旅游区平均接纳游客
首先, 乡村旅游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因素, 规划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产环境,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其次, 乡村旅游规划应把社会效益融入规划范围之内, 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同时具有扶贫开发的功能, 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 并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再次, 乡村旅游规划要持续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同时, 保护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开发的规划过程就是对资源保护的过程, 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之下开发旅游资源, 以“不发展就是最好的发展”为开发思路, 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给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具有新农村特征的旅游乡镇是以旅游项目为支撑的, 应紧紧围绕“乡镇围着旅游建, 道路围着旅游修, 农业围着旅游调, 民居围着旅游改”的理念, 规划时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可持续因素, 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基础, 把乡村旅游规划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成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 把乡村旅游开发变为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结论
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背景下, 通过分析、研究农村现有的资源、政策以及其他优势, 利用乡村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探讨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所具备的条件, 寻求了一种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乡村旅游规划有效结合的一种规划模式, 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达到旅游功能、扶贫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协调发展的结果, 同时利用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为乡村旅游规划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涛涛.统筹城乡背景下的重庆城镇化道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黄序.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3]王士兰, 陈行上, 陈钢炎.中国小城镇规划新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原乡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案例 篇5
修建性详细规划”
生态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
原滋原味的生态乡村旅游,是现在人们追求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这样的乡村旅游项目要怎样规划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对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该项目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洋畲村。洋畲村2006年开始发展旅游,柑橘采摘和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旅游配套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单
一、区域发展的带动性差,产品链条短,休闲类产品欠缺等瓶颈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深入调研并与各级领导、当地专家深度沟通后提出了打造“闽西第一山乡,百里生态画廊”的项目定位,同时提出通过“四大转变”带动“五化发展”的洋畲乡村旅游升级的战略思路,实现“洋畲”的品牌化,形成最具“原乡”特色与乡土生活方式的特色生态体验产品,从而解决了洋畲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福建省龙岩市洋畲村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是福建乡村旅游的明星村。
(一)规划结构 根据考察研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洋畲原乡生态文化度假区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分别是:
入口服务区 农庄休闲度假区 原乡生态体验区
森林养生游憩区(局部)(二)游览线路规划
项目中的游览线路规划,主要依照“探村、探险、觅水、寻山”的路线展开。通过这四条线路对项目中各个景点的有效串联,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游览线路。
(三)道路交通规划
1、车行交通规划
以原地块内道路为主骨架,对其进行加宽处理,局部进行调整,主干道红线宽度7米;各分区内部开辟次干道,红线宽度4米和5米。
2、游步道
规划区各主要景点均有游步道连接,采用木栈道、石阶、硬质铺地等形式,路面宽度1—2米。
3、停车场
乡村规划规划什么? 篇6
孙君
乡村不能用城市规划思维,而应该用乡村营造理念
北京绿十字
NGO组织“北京绿十字”成立于2003年,十多年来开展了多种模式的新农村建设。团队理念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财力有限,民力无限” 、“乡村,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 成功的乡建案例有,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五山模式”,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世外桃园计划——乡村文化复兴”项目、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郝堂村的“郝堂茶人家”项目等。
目前的乡村建设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误区。一是规划城市化。二是景区园林式。三是室内装修酒店样。四是生活与生产分离。五是乡村管理政府化。
根本一点,要把《城乡规划法》分开!乡村不能用城市规划思维,而应该用乡村营造理念,营造是敬畏为先,是东方之说。规划是以人为本,是西方概念,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城乡规划法》合并,实际上是对新农村建设的破坏,现阶段对乡村建设是一个破坏性的规划。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来说,不能用城市的方法建设农村。虽然《城乡规划法》内容上还是区分了的,但只要把它合并,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评估体系、验收体系、管理体系,还是以城市标准在建设农村,等于还是一个系统。我在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对中国城乡规划发展的质疑,阐述中国一定要把乡村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剥离开,谁都知道它的价值所在。我们眼前见到的东西,和未来还在发生的问题,一次一次告诉我们,不能用城市的思维方式、城市的生活方式建设乡村。但是这个事我们也提了很多年了,也听说最近在做两套系统。国家本身制定的时候是分离开来的,只是我们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把它混在一起了。学校在教学的时候,培养的专业人才依然是做城市规划的人,教育体系中几乎没有做乡村规划的,出台这个法则就没有意义了。同时,所有论证、验收、招投标系统和城市是一套体系。招投标分过城乡之分吗?没有。监理人员有城乡之分吗?没有。既然没有,证明整个城乡规划法,虽然有乡,但还是城市规划法,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说《城乡规划法》是一个伪规划法。新农村建设规划,不能只做建设方面的规划,而忽略了文化、民俗、生态、健康、环保、养老、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平民教育、项目整合等,这些都属于规划范围。现实中的新农村建设,政府过于重视硬件建设、形象工程,对精神和文化建设只说不做,其实乡村建设要先做精神与文化建设,后做物质建设。
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我讲的更像农村,是符合今天的更像农村,既有乡村文化的元素,又有历史文化的遗迹,还有现代城市科学技术的融入。未来是乡村文化影响城市,城市科学技术助推乡村。这个时代感,既能继承传统的文化元素,又能融入时代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农村去,是因为它跟城市有差异。如果把乡村建设得城市化,就失去了乡村原本的吸引力。单纯从这一点来看,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就应该差异化,切莫同质化,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是一个适合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农村是未来城市的希望,是城市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保护旧村,保护历史,保护民间文化,保住农民的朴实无华和真诚勤劳,就是未来新农村的最大希望,本质上是在修筑我们未来回家的路。
现在新农村建设,像是一种“超女型”的新农村建设。我们还没有理解新村与旧村的关系,没有弄明白旧村、老庙、祠堂与华夏文化的脉络,就慌慌忙忙建新村。中国传统的农村建设,农民盖一座房子,可能会盖好多年,甚至几代人,强调劳绩感。跟孩子一样,自己把他抚养成人,才会有感情,才会爱护他。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劳绩感丢掉了,施工队来了,一下子就建完了。村庄自古以来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开始是几家人,然后结婚娶媳妇分家立户,变成好几家人,慢慢地从几户人家变成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最后走上社会。现在社会是什么,是克隆一个人出来,迅速放到社会上去,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他对社会不了解,很难融入社会,很难变成社会当中相互有关系的一员。农村也是这样,几乎是毁掉旧村,再建新村。很多地方又把村庄改叫社区,更是不妥,村庄与社区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形态。农村建设大多数是当政治任务在完成,更多是考虑政绩,并没有考虑一个村庄该如何完善。农村在这十几年中是一次破坏式的建设,是不健康的、拔苗助长的建设过程,跟温室大棚的蔬菜是一个道理。
要懂得“集城疏乡”的概念,城一定要集中,乡一定要分散,乡村分散是中国生态保护、生态维护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城镇化提出建新型农民社区,这在方法上是错误的。农民自古以来依田而生,依地为产。城市要田人分离,乡村要田人合一。乡村越分散,元素越小,环境保护性就越好,土壤保护性也越好,污染就会最少,文化多元性也会越好。这是城乡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我们保护土壤、原种农业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做法,这个概念很多规划部门都不是太明白。做规划时,只能相对集中,不能强行集中。
nlc202309022303
朱良文
乡村规划需要不断修正,全过程跟踪
“关注者”客栈
元阳阿者科当地给朱良文团队一栋房子做办公室,一楼牛棚,二楼住宿,三楼粮仓。考虑到目前村里没有消费场所,外来者无法停留,他们便自己出经费改造。一楼改为酒吧;二楼办公,还辟出部分当培训室,用来做手工艺教学、哈尼文化展示空间;三层青年客栈。团队出资25万,预计三四年回收,提议村里成立合作社,共同经营,收入按照团队60%,合作社40%分配,待成本收回后团队撤走,由居民全权经营。
很多领域的人关心乡村,这是一个好事,虽然大家不是抱着相同的理念去,但仍然是种进步。我希望各行各业共同面对农村时,多一些协作,少一些猜忌排斥。在有的规划会议上,有组织提出为农村免费规划,但也有人会跳出来质问,为什么要扰乱市场。可以这么说,目前90%的规划是无法实施的。规划不能纸上谈兵,评审通过了,拍拍屁股就走人。规划是为了农村,还是为了自己的成果?这个需要反思。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对共生共存的矛盾,“先保护还是先发展”与“先发展还是先保护”都是伪命题。它们永远有矛盾,需要在动态中同时解决。这些矛盾集中于乡村传统农业文明和新的生产业态之间,传统居住空间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发展热潮和环境保护之间。规划也是动态的。什么规划才是可持续的?只能在实践中去解答。乡村问题千奇百怪,要面向具体村落,解决当地村民问题。路不通,先修路;路通了,破坏更容易,就要解决破坏加速的问题。农村规划需要面向实际,不断更改,全过程跟踪。
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开发的类型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自身转化型——依靠自身产业的转型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随之全村的传统民居已改变为新建的延续了传统肌理与元素的新民居,村内全部还是原住民,村寨的传统文化还在,还有传统味,风貌也很好。如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二是外力转化型——由于经济衰落已蜕变成空心村的传统村落,然其自然环境好、原始传统风貌尚存而被一些艺术家、建筑师或投资者看重,由外界投资彻底整治、重新打造成休闲度假村,风貌恢复,经济复苏,但已不是传统村落。如莫干山度假区等。三是带动活化型——一些风貌较原始、多数原住民还在里面,但经济落后、缺乏活力的传统村落,通过外界的资金进入(整治环境、维修民居)与示范带动(客栈、餐馆、组织生产手工艺品等),激发了当地村民开展旅游服务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村落的经济发展。这是目前传统村落活化最常见的方式,各地皆有,河南信阳郝堂村即是其范例。四是有待自主活化型——目前尚有一些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保存下来乡村风貌原始、传统文化保存完整、原住民生活在其间的传统村落,其产业单一,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差,村落破旧,严重缺乏活力。他们祈盼发展,但过去因种种原因一直不被重视;目前急需外界的资金支持与智力支援才能活化,然而从保护传统的纯真性来说又不希望外界越俎代庖,干扰他们的自主发展。这种村落现已为数不多,但不论从历史、社会、文化、艺术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价值,如元阳的阿者科、垭口。
我们的理念是,团队要陪伴当地规划落实的全过程。这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我们目前在云南元阳阿者科的乡村项目,就是这种理念的尝试,和村民共同将规划落地。这种尝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就是一颗小石子,引起了一些涟漪,但要达到制度上的改变,谈何容易,需要大量的尝试来推进。
元阳哈尼梯田的世界文化遗产区有85个村寨,其中有5个村寨保护最好,而阿者科又是五个中最理想的,是我们与县领导共同下决心死守的两个村寨之一。阿者科的调研规划阶段自2014年起,2015年4月结束,目前是规划实施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当地梯田农耕,发展高端的哈尼古村落深度体验游;让村寨内部生活现代化,外部风貌不变,三年内家家都改造,改善村落环境。
在乡村规划设计方面,我们强调做有实用价值的规划,将保护规划、旅游规划、详细规划、美丽家园建设、危房改造等多规合一,采用开放式的规划方法,让当地领导、专家、村民、地方文化人士共同参与,并学习社会学学者的农村工作方法,让规划在实时操作中便于落地。
村寨问题太多,简直无法脱身,规划做完后,撤退还是不撤退?这需要很大的决心。既然决定跟踪规划落地,那就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我们在规划文本中明确,团队以“规划实施协作单位”的角色存在。这是我们内心斗争了三天才下的决心,因为这个角色意味着,我们团队要在这里花相当长的时间,没有经费的话,还要拿出自己的经费来支撑。为便于实施,我们在村中设立“规划实施协作办公室”,跟踪实施进行技术服务,并主动协助、推动规划实施——与上海伴城伴乡公益组织合作推出《关注阿者科计划》《红米计划》,目前正在落实近期的15件工作。
刘昭吟
传统意义的“规划”,在乡村场域基本不存在了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乡村情况差异很大。如果要说共性的话,以乡村作为都市的对立面时,无论在哪个区域,乡村都是相对劣势,不只是经济上的劣势,也有文明上的劣势。劣势者最需要的就是赋能(empowerment)和包容(inclusion),使其有机会调整位置。赋能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选择什么作为赋能路径,是真正的难题与挑战。如果没有搭配结构调整,在既有结构中、既有游戏规则中,弱势者之所以弱势就是因为无法胜任既有规则的“渔”。所以赋能必然需要以结构调整作为支撑,从弱势者自身的特征与能力出发,而不是优势者的规则,给予另类发展的机会和肯定其价值,这便是包容。
过去在乡村规划上,大家普遍的做法是以城市规划的规则做乡村规划,譬如道路规划无视村庄肌理,为了城市公共设施的规模经济而迁村并点,而没有去想乡村是不是有其他做法。这个方法上的误区基本已经被认识到了,大家开始采用学习地方智慧的方法。然而,这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学习地方智慧表示乡村规划建设的知识还不是显性可传播的编码知识(coded knowledge),规划知识是在地的,是过程的,是边做边学的,是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的,是营建引导建筑,是工匠引导设计。这就使得乡村规划的经验难以知识化,难以成为一种可复制、可学习的工作方法。甚者,乡村规划是总体性的,是策划、规划、设计、营建不分的,可以说传统意义的“规划”,在乡村场域基本是不存在了。
乡村规划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乡村规划的知识体系与城市规划有很大的不同。乡村规划最重要的知识领域不是工程性的实质环境规划,而是各种综合性知识;规划者的角色不再是“专业者”,而是“有知识的帮助者”,或用前面的词,“有知识的赋能者”;规划者的沟通能力,成为规划者的重要技能。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乡村规划的知识化很重要,否则乡村规划只能停留在个人经验层次上,无法通过知识传播、学习、批判,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乡村规划分愿景和实施两个层次。涉及实施,就要懂得算账,不是按照计划投入去融资,便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村落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财政拨款,二是村民自筹,三是社会融资。财政拨款与村民自筹的情况,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一年做不完就分年做。社会融资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成立投融资平台,平台公司以资产包作为融资条件,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很容易凭借政府手段获取村庄资产,如此一来,即便产权转移是基于村民自愿,对于赋能的努力必然不足。这个资产包除了用于融资,也要使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见的平台公司的招商,它使得村庄的发展更多地依赖外部资源,而不是对村民赋能。我并非反对平台公司,它能起到资源集中的作用,但我认为应该约束平台公司掌握的村庄资产比例。二是通过互联网渠道众筹,通常是单一项目性,不是常态性的机制。
浅析乡村旅游规划建筑设计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建筑设计
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旅游业中占有较强的优势, 在于其拥有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就是保持乡村生活的原生态, 避免因经济的发展而在乡村中出现城市化的因素。对乡村生活原生态进行保持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特有资源, 在衣食住行方面保持乡村生活的特色。
一、当地旅游资源的利用
人们如今对于乡村旅游非常的向往原因在于乡村的特色尤其是地方特色非常吸引游客。因此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是做好乡村旅游和保持乡村旅游特色的关键。
乡村旅游资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当地特有的农作物。首先说特有的农作物种植就是一种自然景观[1], 因为不少的游客来自大城市, 甚至说有些都是生在大城市长在大城市, 对他们来说一片片的农作物就是一种很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很多农作物是一些地方特有的, 这更为吸引游客。
以广东为例, 菠萝和荔枝是当地有名的农作物, 尤其荔枝是广东的特有水果。成片的荔枝种植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都是极极具有吸引力的。大片的荔枝树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游客可以在此拍照, 以便在微信朋友圈上晒出自己的旅游经历。另外苏轼当年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这一名句被广泛的游客所知, 因此荔枝种植也可以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 使游客畅游其中。
之所以将农作物的种植当作一种景观, 是因为这样的资源利用能够带动这些农作物的商业销售。这其实是乡村旅游中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不少的游客把购买特产作为旅游的必要部分。而乡村旅游销售的农作物具有原生态的优势, 这是大城市超市所不具备的。近年来由于养生风气的泛起, 使得不少人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更多注重食物的原生态, 青睐无公害的食物。
因此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注重在农作物的种植中营建无公害绿色农作物的种植, 这样的农作物有利于带动整个乡村旅游的发展。
另外在乡村旅游中还应该注重对于一些自然山水的景物的利用。例如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区河流较为常见, 因此可以利用一些河流尤其是田间的河流, 进行竹筏、木筏漂流观赏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够让游客真正体会到农村特有的生活, 让影视、小说中的农村生活细节真正的走入到游客的旅游生活中。
二、民宿规划建筑设计
随着民宿的兴起, 大量的游客可以找回淳朴且自然的“世外桃源”。但不少地区过度的民宿规划改造往往只是形成了一个个仅仅在外观上与现代都市有所差异的乡村式大卖场。那个我们以为找到的“桃花源”, 也只是没有灵魂和文化内涵的漂亮空壳。
因此乡村民俗的改造应该注重对乡村文化气息的保持。[2]乡村旅游中的民俗改造包涵了居民房屋和沿街外墙的改造, 要想保持对古村落整体的保护, 应该注重乡村文化特色的整体出现, 切记在乡村古村落的维护中出现泛城市化因素不协调现象的出现。
客家文化的建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是以土楼、围龙屋和殿堂式围屋传统民居为代表, 类型不一, 风格有异。但是坚固性和安全性以及封闭性还有合族聚居性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在广东地区客家民族以圆形的楼为主, 围龙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街道外墙方面体现的更多是民居之间的连接, 较之北方的独立外墙有所不同。
因此在对客家乡村民俗进行规划时应该注重对特色的维护, 尤其是街道外墙无论是从建筑材料上还是在样式上对要加强原生特色的维护, 避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钢筋水泥等进行神似的模仿。
潮府文化中的乡村建筑更具有地方的特色, 其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呈现“下山虎”、“四点金”等类型, 小型屋居基本上用灰土闸垒砌, 或用灰沙土版筑夯成;大型建筑主要依靠灰沙土夯墙, 并且贝灰比例较高, 有意思的是还添加稻草筋、糯米饭等材料。即使这种建筑的栋梁结构与其他地区的民居大同小异, 然而其功能与风格却有潮府文化的固有的特点。
在改造民宿中对于此类的建筑应该注重其装饰使用, 对金漆木雕、石雕、灰塑和嵌瓷彩画, 等装饰要进行充分的利用。因为这些都体现了潮府文化的审美意趣, 同时也反映出了技术进步和文化演进的情态。
其实潮府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的结合, 其中不少是对儒家文化的积累, 而这一点更能反映到乡村建筑上, 尤其是沿街的外墙, 儒家文化中的儒雅、庄重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对潮府文化乡村民宿改造中应该特别注意沿街外墙文化气息的体现, 使得沿街外墙和特有的民居能够得到完美的配合, 让游客无论是居住还是漫步在街上都能够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气息。
对乡村民宿建筑改造中注重对原有特色的维护目的在于展现给游客一个真实的原生态的生活环境, 使游客能够真正体会乡村生活。
三、乡村旅游中衣食住行的特色体现
应该说游客之所以热衷于乡村旅游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乡村的生活吸引着游客[3], 生活主要涵盖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因此做好乡村旅游必要在衣食住行方面, 尤其是食、住、行三方面注重维护农村的特色。
饮食这一方面, 要重点突出农村的特色。我们知道乡村的饮食和城市的饮食有着很大的区别。乡村饮食的主要特点就是种类多、量大。因此无论是在餐具使用和桌椅使用上都要紧紧和乡村饮食特点相结合。在餐具使用上要采用乡村的盆、碗, 在桌椅上要更多使用农村特有的餐桌和吃饭时用的小凳子, 这样首先能够营造出一种乡村饮食的氛围。另外在用餐种类上要注重地方农村的特色, 保持原有饮食的特色做法。
旅客的居住是旅游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在居住上保护乡村的特色显得非常重要。现在不少的地区乡村出现了不少的农家旅馆, 但是这些旅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搬照城市旅馆的模式。因此全方位的对农家旅馆进行模式的转换。首先农家旅馆在屋内家具上避免使用一些现代的家居, 例如席梦思床、沙发、电脑桌等。应该更多采用一些农村的家具使用, 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乡村平常生活的气息。
游客到乡村旅游乘坐交通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其在南方村落与村落之间距离较长。在交通工具使用上要注重乡村特色的维护。其中南方地区最有特色的就是船, 这对于北方来的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交通工具的使用上要摆正意识, 旅游观光不一定只局限于景点, 沿途更是观光的不错选择。因此切不要考虑船等乡村特有交通工具的缓慢而影响旅客观光。应该说恰恰是这种缓慢, 使得旅客真正领略旅游的乐趣。
其实衣食住行方面注重对乡村特色的维护其目的在于能够让游客真正体会到乡村的宁静、远离城市的喧闹。乡村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 是一种返璞归真美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让游客能够体会乡村原汁原味的生活, 使他们的旅游变得有趣。
四、结语
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对乡村生活原生态的保持。首先就是对当地原有资源的充分利用, 尤其是当地的特产, 既可以作为景物观赏, 又可以进行商业贸易。其次注重对古村落的维护, 特色的地方民居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 因此要特别注重村落民俗建筑的维护。最后在乡村旅游中的衣食住行的方面要注意保持乡村的特色, 让游客能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气息。另外, 做好乡村旅游工作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转换, 要避免因经济的发展而盲目迈向城镇化, 使得乡村生活能够保持其原来的应有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崑, 王超, 张金丽.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北方园艺, 2010, 08:107
[2]张磊.乡村旅游规划设计[J].大众文艺, 2010, 08:149-150.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8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既是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创新,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破城乡一元结构困局,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是初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之一[3]。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规划方式与一般旅游区有许多不同。本文对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做一探讨,以期对现阶段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理念层次不高、空间组织开发与管理混乱等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关中地区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方面,需要区域内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绕,满目青翠,环境安静而内聚,是良好的休憩之所。人文景观方面聚落和民居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农耕文明,主要包括农民的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其突显出来并整合成一个连贯的系统,是塑造村落旅游吸引力的关键[4,5,6]。
关中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包含了所有的类型。可以把关中乡村旅游资源分为五大类:1)以山岳、河流、溪谷等地质、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环境的独特观赏价值为基础,形成了山水景观基础的山水环境资源;2)以绿色植被为依托,形成的郁郁葱葱的环境,特别是较好的森林覆盖,成为氧吧,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的生态环境资源;3)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致,形成了田园景观为基础的田园环境资源;4)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庄建筑、新型特色村落建筑、民俗风俗习惯等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形成了村落景观基础的村落环境资源;5)以果林、花卉、大棚、药材、牛羊牲畜、鱼塘、简单副食品加工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渔业等为依托,形成以独特的景观环境和经济产出为基础的经济产出资源。
2 关中地区村落空间发展的几种趋势
目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大致可分为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民宿、文体娱乐、民俗游览五个方面。村落空间应能为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村落应具有好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水、电、气、通讯、污物处理等现代生活设施)[5]。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的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当地村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
对原有土地利用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尽量利用闲置土地来进行新的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依据发展休闲农业的要求,规划各种特色的农业种植园区,为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采用集中和分散的处理方式。在临近村子入口和中心广场地区,建设一批专门的商业服务设施,为较多的经营业提供空间。更多的则是将旅游的功能空间与农村居住空间相复合,让旅游者深入到普通农家中去,提供更加真实的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民宿、文体娱乐活动。为此专门设计了几种住宅和院落模式,既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又可以拥有一定的旅游接待功能。在内部交通体系建设上,将农村的道路交通功能与旅游功能复合,做到旅游和生活兼顾。在对外方面,在村口设置静态交通节点(停车场、停车港等)与周边交通形成对接。
自农业旅游发展提出以来,关中农业旅游的类型逐步丰富,开发模式得到提升,农业旅游特征逐渐得到显现。
3 关中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留乡村聚落景观是我们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以下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探讨关中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关系[9,10]。
首先,保持乡村聚居景观的特质;现代化农民新村构造了以小区家庭为单位的居住生活格局。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改变了人畜共处、房屋破旧、垃圾乱放的“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了便捷的社区服务。但在农民新村规划中,往往只强调了社区的功能,而忽视了乡村社区的景观规划与乡村风貌塑造,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社区建设,破坏了具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因此我们认为,乡村景观规划与风貌塑造应该保持乡村的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坚持景观乡土性与建筑功能现代性的统一[12]。
对于传统的乡村聚落塑造,应按地脉合理布置,依林就势,错落有致,与环境形成有机融合。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宜少忌多,遵循小体量、分散化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应充分体现自然、休闲、朴素、简洁的风格,用料突出环保化和生态化。
其次,乡村意境的规划以自然意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农耕文化所承载的“以农为本”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政治秩序与自然规律和谐的思想,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之中。乡村旅游规划中应该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
通过对关中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11,12,13],形成以下发展模式:
1)沿路带状发展。
一条近距离大城市间的通道,是最好的休闲带。一条景观大道,可以带活沿路一条休闲带。开放式休闲景观大道的规划与建设,对旅游新农村独具价值,沿路进行旅游新农村规划与推广,是非常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西安南区的西万路,将极大带动长安区的乡村旅游发展。
2)沿河带状发展。
河流是城市景观的血脉,滨河大道与沿河乡村带是发展旅游的最佳区域。水是灵气的聚集,有水就有开发价值。沿水带旅游新农村开发,包括以水为游线,沿水开路,沿水成景,都可以形成较快的发展,灞河和河生态区的开发将大大带动西安东郊的旅游经济。
3)沿山带状发展。
城市一般在坝内或谷地,总有山环水抱,这是中国风水。山前地带往往形成一座城市的风景线,就像河流成为风景线一样。因此,很多城市都有沿山发展休闲带的极佳条件。旅游新农村,在沿山发展中可以脱颖而出,形成带状区域发展。沿秦岭环山旅游公路,可以很好的带动沿山乡村旅游。
4)环城带状发展。
大中城市的消费能力极强,形成了环城郊区的休闲旅游繁荣局面。应该借助于已经形成的基础,规范城郊休闲、形成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发展结构,形成环城带状发展的格局。环城带结构中,新农村与大中型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同时并行,城乡发展融合,是最具商业增值价值的发展结构。
4 结语
目前,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发基本上仍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要依据自身的地域环境,寻找自身独特,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尽可能地形成规模。形成景观效应的同时,农村民俗文化展示也应是本土已有悠久传统的民俗文化的再现和提炼,而不应该刻意地追求和模仿,这才是城市居民所渴望的乡村纯朴。
当代旅游者具有既希望冒险又担心安全;既渴望奇异又追求舒适;既想远离尘世又要联系畅通等特征,因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努力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目前农村地区又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的状况。这就要求拟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要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加与环境协调的娱乐健身设施,改善给排水厕所等配套设施。
现阶段关中乡村旅游产业存在“散、小、弱、差”问题,因此集中功能单元可以防止布局散乱,也可防止对主要自然景观的视觉污染。另外,集中布局有利于主题形象的形成,通过举办各种促销活动,产生规模集聚效应,形成整体规模优势。从节约成本方面,功能单元的集中布局能使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益。
摘要:对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进行了充分调研,对关中村落旅游空间发展的几种趋势进行了探讨,最后从优化空间布局、关中乡村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协调等几方面提出了几种关中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的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9
一、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景观
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发展旅游业,旅游吸引物主要是乡村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包括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以及建筑和文化资源,立足于传统的农业体验,和农村休闲游,进一步开拓其他的休闲娱乐、会务度假等旅游方式。在乡村的地域范围内,所有能够吸引旅游者并且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1]。
2、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由于乡村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②农场旅游、农庄旅游。常见的主要有休闲渔场、花园、茶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庄等。③民俗风情。不同地域的民间都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乡村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④乡村遗产旅游,主要指的是乡村文化遗产。⑤乡村一景体验旅游。在乡村旅游中乡村一景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乡村意境是景观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出的特殊的价值,侧重于乡土气息的表达,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进行延续,将风土环境和建筑环境结合起来,体现出浓郁的乡村风味[2]。
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在旅游开发和环境建设的实践中,越来越多地将乡村规划和景观规划结合起来,二者密不可分。乡村旅游规划应该将旅游规划的设计和景观规划的设计结合起来,二者都应该对运营管理、游客使用、经济效益、景点建设、生态环保和时空布局进行充分的考虑。作为景观结构中的,体景观类型,乡村景观主要包括乡村的民俗文化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田园景观等。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事实上就是设计乡村景观的空间和时间,立足于创造友善环境空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太行山乡村旅游发展,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太行山景区位于我国河北省,该地区的旅游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旅游基础设施和一定的旅游市场。然而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当前仍然处于导入期,并向着成长期过渡。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各种丰富多彩的采摘节、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活动,也给当地的旅游市场带来了活力。但是总体而言太行山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景观规划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太行山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1、景观功能不完善
河北太行山紧邻华北人口密集区,周围的大中城市包括石家庄、天津、北京等,而城市人口正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指向目标。游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景观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太行山乡村旅游的景观功能尚不完善,存在着一些功能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比较单一的旅游景点游憩功能,在交通组织方面缺乏系统性,缺乏具有更强的体验性、动态性的参与项目。太行山乡村旅游规划对于游客在购物、住宿、饮食等方面的需求考虑的不够完善,也没有配备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旅游服务商品等[4]。
2、模糊的景观形象
尽管太行山景区已经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乡村旅游真正的魅力在于清新、朴素的乡村环境氛围和淳厚的乡村意境。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获得奇伟瑰怪的审美感受,而是希望享受乡村的野趣闲情,体验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气息。但是在太行山景区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影响,对乡村的特色形象缺乏重视。乡村旅游的主要经营者是农户,一些农户本身具有较低的经营能力、较低的审美能力,其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城市游客的真正需求,反而削弱了乡村的形象特色,降低了乡村旅游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还有一些设计人员在乡村旅游区盲目的移植一些城市景观,或者使用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来对乡村旅游区的景观资源进行处理,甚至导致位处中原的太行山乡村竟然出现了欧化建筑、人工修饰园林、空旷的广场、笔直的大道,等不合时宜的景观建筑[5]。
3、破坏景观生态环境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对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会导致乡村旅游地失去原有的自然生态魅力,例如随意涂鸦、村道被阻、湖塘被填、古屋被拆、随意砍伐树木、破坏山体等。如果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加之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造成视觉污染,导致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影响景观质量。
三、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太行山乡村景观规划方向
乡村旅游是太行山景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只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的处理,妥善的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才能提高太行山,乡村旅游,景观的吸引力。
1、对本土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
要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进行景观规划,如果科学的景观规划能够对景观保护开发和扩大旅游规模之间的矛盾进行妥善的解决。人与景观之间的共生发展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基础,必须在不违背景观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各种改造,从而达到和谐统一、互利共生的目的。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应该充分体现尊重地方精神、尊重自然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到游客的乡土情结。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人群就是城市人口,这些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在于乡土情结,因此应该尽量保持原生态、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景观,提高太行山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
2、对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进行完善
整个太行山景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旅游接待设施,但是在乡村旅游方面还需对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主要包括游客接待中心、食宿场所、购物场所、商务会议办公服务场所等。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家乐是解决游客食宿的主要,但是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进一步提高食宿服务的品位和档次,增加独立的食宿。与此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本土特点的食宿服务,例如乡村酒店、酒肆、茶馆、当地小吃等。使游客能够通过别具乡村和地方特色的饮食、住宿环境来深入的感受当地的乡土文化。
3、加强乡村景观的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应该具有社会性、地方性和个性化特点,也就是以乡村景观建筑为基础,对景观意象思想进行渗透。要做好乡村景观的意象规划,必须树立当地乡村的整体形象,综合反应当地乡村的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形象,将文化软环境和景观与环境完美的结合起来。
4、打造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
太行山景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注意,通过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已经成熟的与正在开发的乡村旅游景区联接起来,通过已有的景区来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开辟道路。乡村旅游的道路系统主要包括停车场、自行车道、马路、步行道路、车行道路等,交通系统能够为游客带来更加舒适和富有乐趣的交通体验。
四、结语
太行山自古位于京畿重地,周围大中城市较多,潜在的客源市场巨大,河北省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丰富、醇厚的乡村文化。以此为背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做好乡村景观规划,能够进一步促进太行山景区的整体品位的提升,促进当地的农村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金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低碳化建设策略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2]杨锐,王俊杰.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1(01)
[3]潘宜,程望杰.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以武汉市刘家山村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S2)
[4]张良梓.传统游牧民族文化景观在内蒙古本地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构想[J].绿色科技.2016(09)
现代乡村旅游中的景观规划浅析 篇10
1 乡村旅游及生态景观阐释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乡村观光旅游和现代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组合起来的一种旅游产业, 国外的乡村旅游包括“都市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业”和“郊野观光农业”三部分;国内经常称作“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生态园”等, 农业生态园作为乡村旅游的视点, 是集乡村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科研生产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园区, 通过乡村的园林景观规划, 体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
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 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2]。生态景观就是将空间布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对象, 其重点研究分析地球表面各种景观的构造、动态和功能, 突出空间的尺度、差异性和生态学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乡村旅游特点及景观营造
2.1 乡村旅游特点
乡村旅游给了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 让人们可以亲密地接触农业, 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它以农业园为依托, 竭力营造出中国传统田园生活, 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 展现出农家特有的风貌, 给人们一种回归田园生活的感觉。乡村环境优美兼有田园乐趣,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对于乡村的概念越来越模糊,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 让人们更加渴望返璞归真, 近距离接触大自然, 享受田园乐趣。
2.2 乡村园林景观营造
乡村园林景观主要在观光农业园区体现, 而现代观光农业园区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进行自主或与外界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及产品研发工作, 除了具备观光旅游、农业生产功能外, 还有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的作用[3]。乡村旅游观光是主导, 农业生产是基础, 科技示范是动力, 科学研究是保障, 这四项基本功能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共同组成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的功能体系。
3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旅游为主, 兼顾生产功能
乡村旅游农业生产是基础, 没有农业生产, 乡村旅游也就无从淡起, 同时好的乡村景观可以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乡村旅游的生产功能与观光功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将传统的农业生产通过规划设计融入周围环境, 使其景观满足人的观光需求。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2 因地制宜, 凸显本土特色
规划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基地的现状条件、地形地貌特征, 在原有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条件上, 进一步规划设计, 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和当地土特产的开发, 在现有种养殖基地的基础上, 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4]。
3.3 以人为本, 体验式农业观光
在乡村旅游的景观规划中, 要考虑人的互动性, 人参与到采摘、种植等劳动中去, 亲自体验自己动手的乐趣, 人的行为活动成为了构成景观的重要要素之一。所以, 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活动, 使之成为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景观+劳动+休闲”的模式。
3.4 园林景观体现环保理念
乡村旅游景观的资源基础是现有的农业资源, 把最典型、最具农业特色的内容提供给游客, 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乡趣”、“野趣”, 特别强调经济、突出、实用, 避免追求气派与豪华。有些乡村旅游为了追求园内规则式布局, 不惜破坏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观, 甚至砍伐古树名木, 将自然破坏殆尽, 结果得不偿失, 所建的乡村旅游园区不但投资巨大, 也失去乡村旅游的意义。
3.5 植物景观以乡土植物为主
乡土植物对当地的适应能力强, 抗逆性好, 能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从植物造景来说, 在植物的选择上应选用乡土植物, 在造景手法上, 不提倡大量的用对称式、规则式种植, 而应多用丛植、散植、片植, 路边植物带可种植成花境的形式, 这样更加自然和谐。
3.6 注重文化景观的营造
应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甚至饮食文化等等, 将这些文化与观光农业相结合, 这样所营造出来的景观则更具神韵。景观若是没有文化内涵, 便如同人类没有了灵魂, 没有文化的景观只是浮于表面, 没有味道。
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方法
4.1 景观要素
景观是指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体系以相近的形式多次呈现的一个异质空间区域。各个生态系统构成了景观中清晰的节点, 这些节点统称为景观要素。节点是指与四周环境在性质或外貌上有差异, 但内部却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5]。节点是物种的聚合地, 节点的数量、形状、类型、大小及边缘对生物种群的多样化、各类生态学过程以及景观构造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景观氛围是指景观内作为背景的成片景观, 氛围内的节点类型常常镶嵌而成, 一般表现为旅游区域内各功能板块间的林带、交通道路及周围的草地、树木、河流等自然因素[6]。农田、草原、森林和城市用地等是常见的景观元素。廊道就是景观内相邻的两侧环境不同的带状或线性结构, 如道路、河流、峡谷、输电线和农田防护林等。
4.2 景观生态功能的运用
(1) 景观节点。乡村旅游景观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景观节点的种类丰富而且异质性较大。在较大天然植被的组合内, 点缀多个散落基底中小的节点, 使之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节点大小的最优景观设计, 即让节点分散和集中相互配合, 这样一来, 大的节点更加有能力保护和维持基因的多样化;小的节点占具空间小, 不仅能提高景观多样性, 也能为景观带来大的植被所缺乏的优点, 有助于物种的保护和扩散。
(2) 交通廊道。节点内廊道的规划建设应科学合理、自然环保, 充分表现天然、绿化的意境, 但要注意合理搭配、交叉重叠构成网络, 突出观光游玩的功能。交通廊道不但可以提高节点的连通性, 让不同的节点形成有机体, 成为观光旅游客人的通道, 而且还能成为节点之间物种迁移的屏障。为提高游客的审美体验, 应注意廊道路面上的光影效果, 以延长有限的观赏机会。
(3) 景观氛围。乡村旅游中植被的形状、孔隙率、边缘形状, 也是景观规划、形象设计和节点功能区划分的前提与基础。园林景观的功能体现在本身作为整体农业园区大的背景, 其连续性强, 有利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对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进而对观光园区进行生态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观光规划。
(4) 功能区。乡村旅游景观由耕地、草地、林地、道路和水系等镶嵌而成。就景观生态设计来说, 所有农业活动的形式, 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组成各类农业景观。
5 结语
乡村旅游把农业生产和观光休闲结合一起, 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 又是休闲的一种方式[4]。观光农业的特点是生态性和服务性, 它不仅生产和开发农产品, 还应具有独特的农园景色和优美的园林风景, 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和招揽游客, 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 景观设计是观光农业园区建设的关键性规划。
参考文献
[1]田晓珍, 杨鸿佼, 张法瑞.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现代农业技, 2009, (4) :247-250.
[2]冯维波.关于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思考[J].中国园林, 2000, (3) :21-23.
[3]张锡娟.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4) :163.
[4]李新通.可持续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 19 (3) :5-6.
[5]卢云亭, 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
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 篇11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 共赢博弈;生态现代化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97-05
一、引言
在乡村发展旅游,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农业大国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逐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是有效的必行之路,这也是乡村旅游外部经济性的有效表现。然而乡村旅游在为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影响的外部不经济性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乡村旅游从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走向以生态效益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保护色彩的旅游方式,可以有效弥补单纯的乡村旅游带来的弊端,因此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协调型旅游活动,是针对乡村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的一种博弈行为,是保持乡村旅游外部经济性的有效途径。2007年我国现代化发展报告明确指出:生态现代化重点在于瓦解原先的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之间不相容的“零和关系”的窘迫局面,通过综合的方法,寻求一种生态安全和经济活力之间正向结合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出路。[1]因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为迈向中国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广大农村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专门及全面深入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方法、开发价值的定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大都忽略了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效的博弈结合方面的研究,也就很难为乡村旅游的外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的有效协调提供有效的行为决策建议。有关文献[2-4]主要是针对以民族风情为主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和实践对象,虽然都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但由于没能有效把握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探索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途径,而且没有普适性。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是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同时取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因此一定要体现其生态保护性、可持续性和启发教育性,此外还需考虑其发展过程中的博弈均衡现象。基于此,文章从乡村生态旅游的来源——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出发,给出其更加完善的定义,通过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源于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可以说它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交集”,也可以认为是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的“均衡解”,因此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需要从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二者的博弈过程以及揉和过程入手。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产生。乡村旅游自提出以来,其定义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结论。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较早的引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关注旅游对整个乡村社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因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主要是从其与社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其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大都停留在目的地和资源角度,重视其经济价值。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乡村旅游定义的共同点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乡村风情,本质是乡村性。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的,其产生不仅是由于人们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的转变,更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近年来传统大众旅游的盲目发展导致旅游环境的衰退,使得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同乡村旅游一样,也有很多,却没有一个为世界公认的定义。总结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导向,以欣赏、求知、探索为载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1)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风情为资源,以回归自然为目的,以带动农村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淳朴性旅游;而生态旅游其表面层次上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环保旅游,深层次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旅游。(2)从经济行为(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出发,乡村旅游对开发者是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对旅游者来讲是以体验民俗风情为目的;生态旅游对开发者来讲,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初步引入到经济发展中,对旅游者来讲,更加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同时感悟生态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3)乡村旅游的定义更侧重于旅游经济和旅游目的,而没有考虑其带来外部经济性的同时带来的外部非经济性,如对非实物旅游资源的扭曲、实物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理念的导入,目的恰恰是为了抵制乡村旅游的外部非经济性,作为一个补偿性的工具来协调乡村旅游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生态旅游
同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一样,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对其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表述。王嘉学等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或具有突出积极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杨新征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5];杨敏和骆静珊则把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鉴定为“农家乐”。[6]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涵,不难得到,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弊端,如由于管理不善,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歪曲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协调型旅游形式,是一种既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又能保护资源环境的旅游活动 [7],它源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又高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是二者有效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乡村生态旅游一方面强化了乡村旅游中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旅游真正在农村起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这是其提出的核心内因;更为关键的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形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导向已从原来的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目的而忽略环境治理(通常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会带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生态经济之路,因此乡村旅游要从原来追求经济效率为目的转向现在以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进而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的“三赢”。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独有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结合体,兼有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如,脆弱性、不可移植性、地域的依托性等,此外根据其发展目的也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一)开发经营的“多赢”性
对当地居民而言,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此外,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及当地的文化习俗,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当地创造了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并提高了游人的环保意识。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具有“多赢”效果的旅游形式。如享誉中外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托名人、名山、名村的资源优势,在虎头山上搞起了旅游。据统计,2000年度,大寨村年实现经济总收入7 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 620元,上交税金300多万元,其中旅游业收入500多万元。大寨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8]
(二)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性
生态文明理念是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目的是试图让游客和当地居民及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认识了解生态环境系统和地方文化,并积极地为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旅游过程中的责任感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负有责任感,进而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体验,这是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外学者Western给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将对自然的郑重承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的负责任的旅游。强调了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责任性。
(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殊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从原来的重视经济现代化转入到目前重视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10],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尤其在建设生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综合意义,而开展乡村生态旅游便是一条恰当之路。它不但为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农村实现生态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同时为中国广大农村走向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并起到良好的载体作用。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及生态旅游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其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且已有不少地区通过乡村生态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发展较好的地区如云南省,据统计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全省已有昆明、红河、大理、丽江、临沧等地市的150余个乡村积极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绝大部分农户的年收入过万元,而且农村环境也有极大改观。[11]
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在类型上主要有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如观光农业园区景观农业等;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如民族村寨、特色村寨、乡土文化等;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如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等。[12]
(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生态旅游业为当地居民带来福利的同时,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到位、无序经营、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脱节等问题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具体总结如下:
1.经营者对乡村生态旅游认识不足,注重短期利益。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贫穷落后,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保障,加上认识与观念相对滞后,很难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经营者往往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之开发前的规划不到位,导致后期无序经营现象严重。
2.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滞后、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由于地方政府及部门对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特点的认识不足,至今大都没有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在旅游区开发规划上没有科学依据,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重复建设、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无人负责,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资金投入不足。对旅游区的资金投入不足,尤其表现在对旅游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上。从地理位置分布角度看,乡村生态旅游区大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现有基础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状况欠佳,无法适应游客的需要,给旅游业的发展造成较大障碍。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实现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使乡村生态旅游在这些重大的农村发展战略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需要重点考虑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理念、独特的开发模式、未雨绸缪的规划行为以及良好的人才培养等关键因素。
1.树立生态现代化的观念。乡村生态旅游区别于乡村旅游的关键之处是前者撇开了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以至社会效益的“多赢”。可见,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过程中树立生态观念是有效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根本。因此,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在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中进行生态理念教育,使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和管理中都遵循一定的生态环境指标,同时在乡村旅游资源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导游讲解、警示牌标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便游客不但以生态行为进行自己的旅游经历而又从中获得提高生态意识的教育。
2.开发与经营中的博弈理念不可忽视。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最有可能选择的决策结果的科学。张维迎认为: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便不能成立。[13]目前经济行为的产生通常会遇到非合作性的博弈行为,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是典型的非合作性博弈行为。传统的乡村旅游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损人利己”的“零和博弈”行为,即单纯追求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或是达到一种“纳什均衡”状态,而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纳什均衡是一种低效的、不利于环境保护和长期发展的状态。乡村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非合作性的“零和博弈”、“纳什均衡”走向一种合作性的“利人利己”、“共赢”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因此,可以说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是“摒弃零和博弈,追求共赢博弈”。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博弈问题很多,最为突出的就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居民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乡村旅游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而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二者的博弈决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和结果;居民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如居民在旅游区私搭乱建的现象颇为严重,为此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这种处罚制度是否能顺利实施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居民有两种选择——搭建或不搭建,管理部门有两种选择——处罚或不处罚,居民为了经济利益冒险继续搭建,管理部门为了得民心而管理较为松散,最后的博弈均衡是居民继续搭建,管理部门不处罚,最终造成景区被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消除这种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均衡,可以通过消除博弈条件,或将非合作博弈逐渐转向合作的共赢性博弈,制定为居民认可的,真正可实施、可操作的规定与方案,确保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和谐发展。
3. 构建合适的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是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加上各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有不同,因此其经营管理也应有特殊的模式,使乡村生态旅游业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旅游业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管理包括对整个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管理、目的地社区的管理、旅游区环境管理和游客的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的条例、制度、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采取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经营方式,对旅游地游客承载量及不当行为予以适当的管制,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居民共享。
4.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完善的旅游地整体规划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可行的规划方案,对旅游区一味盲目的开发,最终会导致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无法修复。因此,在旅游区开发前,必须经过专家的科学考查,以维护当地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最大程度的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5.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门从事乡村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乡村生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要求经营管理者和导游人员都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导游员作为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宣传者,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纽带,是整个旅游活动操作层面的核心人物,在乡村生态旅游活动中更显其重要性。如在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导游员为游客讲解的内容不同于传统旅游中所强调的趣味性、娱乐性,而是强调趣味性、知识性以及对游客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性,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这就要求导游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此外,要求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也必须有较高知识水平。对此,旅游区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旅游区的服务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俊明.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7(17):32-33.
[2]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47-51.
[3]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4):76-79.
[4]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5] 杨新征.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6(8):58-60.
[6] 杨敏,骆静珊.昆明市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2):51-55.
[7] S. Medlik.Dictionary of travel,tourism & hospitality [M].Third Edition.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8]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7中国现代化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 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生态经济.2002(12):69-71.
[10]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Further Study on Rural Eco-tourism
KOU Ming-ting1, 2,LI Lu-tang1 ,CHEN Kai-hua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2.College of Business,Datong University,Datong,Shanxi 037009;
3.Management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Rural eco-tourism,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ourism,is a coordination type of tourism activities against disadvantages of the rural tourism,th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hich does goo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will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cological rural modernization.In the article,we improve the concept of rural eco-tourism and,based on its characters,meaning,current development state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such as “Idea first, Eliminating zero-sum games and Seeking co-winning games” and so on,so as to supply references for its healthy,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 篇12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短期节假日的增多为都市人群提供了更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 体验生活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乡村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学者们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层次在不断深入, 但关于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研究在城市规划层面上涉及甚少, 只是机械地套用风景旅游区标准化规划的方法。例如:最近几年经营较红火的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 其规划都是标准化规划, 因而导致了产品样式与管理服务业标准化, 毫无特色之说。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模式, 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 鼓励区域分工, 反对模仿, 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特色推行一种新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在各种乡村旅游项目设置中融入创意产业的元素, 建设特色且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
二、当前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 概念界定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是一个新的网络经济环节, 其产业内容涵盖了大部分文化和艺术的商业性活动。“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创新, 强调的是知识的价值, 包含从创意的产生到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全过程”, 其动力源于将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和艺术商品化, 并通过其高附加值获取利润。
(二) 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的规划模式研究意义
创意产业是以内容为主的产业, 个体原创、技巧及才干都是智慧的结晶。而对于受众来说, 创意人员的个人气质、创作过程和环境都有着神秘色彩, 因此他们的活动场所就成为一个体验和学习的平台, 具有了旅游吸引力, 也就是说创意产业集聚地融入乡村旅游, 给人放松身心与展示才华的空间。这是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最直观、最基本的意义, 且有效丰富了乡村资源吸引物系统的外延, 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持久。
(三) 乡村旅游研究现状
现阶段, 提出乡村旅游规划模式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并不多,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的曹国新学者于2008年从旅游学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变迁, 较多学者提出的是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开发模式等。根据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从城市规划层面对现行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进行总结, 把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分成两种类型。
1. 模式一:古村落旅游规划模式
古村落旅游规划模式主要从村落整体、传统建筑、典型景观和建筑风貌等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完全追求一种历史文化气息和乡村生活历史传承的真实性。在规划过程中也需要对破损建筑进行必要的修缮, 对整体环境进行改良, 追溯原古时代的风格美, 以特有的风貌来开展乡村旅游业。
乡村旅游业具有两面性, 在给古村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给其带来了部分的负面影响。古村落过度商业化现象严重, 挨家挨户的商铺和摆在路边的小摊, 使得村落的历史真实性丧失, 与古村落宁静的氛围极不协调, 标牌标识有碍观瞻, “人人皆商”的商业氛围带给游客的也不再是纯朴民风的美好体验。另外, 大多数古村落虽然做了相关的旅游规划, 但鉴于人们素质等多种原因仍然造成了生态资源与人文环境极大的破坏。乡村旅游业发展越快, 对古村落的破坏越严重, 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 接待旅客数量远远超过自身的环境容量。人们在不断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 不同程度地对古村落环境与原始风貌造成污染和破坏, 影响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2. 模式二: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模式
该模式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迎合都市人群的休闲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农业规划模式。休闲农业规划充分利用了农业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等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资源, 为游客提供了观光、休闲、体验等回归大自然、调整身心的多种选择,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也塑造了清新自然的生活环境。
在旅游开发实例的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 很少有公共部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规划模式并不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而是在开发雏形的项目基础上再来谈及相关规划, 零碎的规划牵制到了许多有关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问题, 比如:没有统一的规划就没有统一的管理, 服务质量也不会很高, 这就导致了整体效益下降。项目的设置也是盲目地照搬, 这种基本没有涉及任何创新点, 一味机械化地开发乡村旅游会带来旅游业发展的种种问题。
二、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构建
(一) 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构建新型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系统性表现在:将创意产业纳入整体乡村旅游资源范畴统一考虑。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发展要与乡村旅游建设、市场需求、经济发展、就业范围等直接关联, 而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更是直接关系到创意产业布局大小及选址问题。这就要求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必须基于对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现状的全面深入了解。此外, 通过创意产业的融入来协调乡村旅游系统发展的整体进度。
2.特色性原则
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具有特色的项目建设, 特有的乡村资源环境为创意产业的规划提供了前提, 追求更多的附加价值为创意产业的打造提供了动力。通过创意产业的倾情打造来迎合社会消费观念、满足大众需求、附加利润的赚取、品牌效应的建立, 可以实现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共赢。因此通过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创造具有鲜明、独特主题的开发项目。
3. 参与性原则
传统的乡村旅游有体现参与性元素, 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更是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原则。完美的乡村旅游规划需要通过旅游者的实地参与并吸纳游客提出的宝贵意见, 这有助于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改进与不断创新。
4.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才是真正的发展。创意产业的功能多样性与不断创新性, 使项目在运营阶段不断改进, 这是乡村旅游长期稳定收益的前提。持续发展表现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后继性、持久性。
(二) 模式构建
遵循以上原则, 构建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规划模式。在传统乡村规划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根据创意产业在乡村资源区域的分布特点不同归纳为三种规划模式:相融型规划模式、相伴型规划模式和综合型规划模式。
1.相融型规划模式
此类结构组合模式是在仅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中, 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 引入适合当地实际的创意产业, 并以相融的形式应用其中,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 开发多种创新型项目:如赋予创新元素的养生园、梦乡小镇等。此类项目不仅给游客带来创新性体验, 更能提供广阔就业市场, 整个乡村旅游业就以创意产业为核心发展, 形成创新的管理机构, 带动乡村旅游业整体呈良好的态势发展。此种模式能将物质和人力资源集中利用, 形成集约型的产业, 并循序渐进地发展下去 (见图1) 。
璧山县青龙湖风景旅游区规划项目运用了这种模式, 完成了此种规划模式的实例论证 (见图2) 。璧山县青龙湖风景旅游区资源丰富, 拥有很强的开发潜力, 引入创意产业能把周边自然资源更为充分地利用起来, 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并持续发展下去。
2.相伴型规划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用于古村落旅游规划, 需要将其原有的资源独立出来, 在周边规划模拟村落, 设置各种创意项目, 这样既可以保护古村落的原始风貌, 也可以实现古村落旅游的持续发展, 同时也可集中地解决就业等问题 (见图3) 。将传统的“人人皆商”景象抹掉, 移植到模拟村落里面, 并且将原有的活动赋予创意的元素形成新颖的项目, 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游客, 形成与以往不同的旅游氛围。虽然这种规划模式造成基础设施彼此独立, 但是人为的分界与适当的资源分割完全可以通过简便的交通组织联系。
在重庆市北碚江东生态走廊景观设计单体项目中, 相伴型规划模式有所体现, 如重庆农谷根据川东民居的特色修建了模拟村落, 间接与原村落形成相伴关系, 可认为是相伴型规划模式的论证实例 (见图4) 。在偏岩古镇的乡村旅游规划中建议采取相伴型规划模式 (见图5、图6) 。
3.综合型规划模式
综合型规划模式是兼有相融型规划模式和相伴型规划模式的综合模式, 也就是前两种模式的融合与发展。它是在多种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实现完成, 即整个旅游规划区域既包括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也包括古村落旅游规划。因规模较大, 占地多, 可以局部规划, 也可以整体规划, 将前两种规划模式运用于其中。
在重庆市北碚江东生态走廊景观设计项目中, 融合了多种规划模式, 形成相互促进、互补的作用, 从项目整体角度看, 本项目既运用了创意产业相融型规划模式, 也有模拟村落相伴型规划模式。
从单个项目看, 部分项目是分别运用两种规划模式, 也有的项目是综合运用两种规划模式。其中美丽乡村嘉年华是两种模式综合的论证实例, 也是比较成功的案例。本项目在总体上依据已经呈现的地貌格局, 规划地块分为四大片区, 分别是移民新乡村、入口印象区、综合服务区、乡村嘉年华旅游区, 体现出两种模式的运用 (见图7、图8) 。
三、结语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方式的转变, 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追求日趋强烈。乡村旅游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原有的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提升, 建立融入创意产业的乡村旅游规划新模式, 提升市场价值, 开拓富有创新性的乡村旅游, 使乡村旅游业成功转型为现代产业。这种新型规划模式, 将较好地把原始与现代、乡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既给乡村带来广阔的经济前景, 也满足都市人的创意休闲体验。
参考文献
[1].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东方出版中心.2007
[2].王衍用殷平.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石楠.创意产业 (编者絮语) .城市规划.2007/6
[4].曹国新.从极性思维到多元互动: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的变迁.旅游学刊.2008/7
[5].张静.我国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实证分析——以婺源县李坑村为例.部门经济研究所.2007/5
[6].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商业研究.2006/21
[7].刘丽君郭宏杰.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16
[8].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旅游学刊.2004/1
[9].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分析.旅游学刊.2005/3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推荐阅读: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08-22
美丽生态乡村规划方案07-03
生态乡村论文06-24
生态文明乡村07-03
整治乡村生态环境10-31
乡村旅游规划设计07-16
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方案09-03
乡村旅游规划模式研究10-09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09-12
从安吉的美丽乡村看文明生态村建设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