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

2024-09-12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精选6篇)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 篇1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

学院:制药工程学院 姓名:刘相来 学号:201622267

摘 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崭新的工程,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本文论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生态功能日益凸显。但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正在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已经影响到农民生存、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因此,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按照农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1.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水平。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比较低,甚至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正面临着来自乡镇工业污染、农村生产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 1 困扰,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实现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五个统筹”要求,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和每一户农村家庭。1.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也在农村。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又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好农村的矿藏、大气、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环境。既要实现发展满足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科学发展,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农村发展规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1.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比较城市生态环境,农村生态文明问题更加突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出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个别地区还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引发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到社会和谐。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和谐,农村和谐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值剧降,农民会被迫离开农村家园、农村将会出现农业空心化。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对城市的社会稳定产生潜在影响;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会大幅度减少,对社会生活秩序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会影响整个社会和谐。

2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村面积大。长久以来,由于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加上农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环境得不到维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2.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2.1.1 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农村城市化,各种不易降解的工业制品大量进入农村并被广泛使用,如电子产品、塑料和注塑产品等,但对于这类难降解工业制品却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我国农村生活垃圾还具有随意露天堆放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t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了大限的土地资源,同时还使垃圾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不断向外界释放,污染周边环境。

2.1.2 生物质燃烧导致大气污染

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燃料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时间是以秸秆甚至乡间杂草作为主要燃料。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烟尘,成为农村一个重要污染源。在近几年东北入冬的时候,由于农村秸秆的燃烧导致了东北范围的连续雾霾,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2.1.3 活污水排放

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的问题,污水的排放也是农村的另外一个污染源。每年农民日常生活产生超过2500t的生活污水全部直接排入周围的环境,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构成了极大的环境隐患。2.1.4 乡镇企业的工业污染

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开始在农村发展起来。乡镇企业的出现的确解决了农村这样那样的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在这些优点的同时,乡镇企业也极大的破环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近年来,国家关闭了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因此一些企业转而将工厂设立在农村以寻求庇护。而这些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很老化或者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对废弃物的处理不到位,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没有通过环境部门的生产许可,可以说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2.2 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其生态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治理。”[3]由于生态文明宣传不到位,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导致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拥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陆续流向了城市或城镇,留守在农村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基本的文化教育,环保知识匮乏、生态意识淡薄,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或潜在的危害不甚了解,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意识就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农村地区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出于脱贫致 3 富的强烈愿望,对当地经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常常忽视对当地企业环保风险的生态评估,当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较为极端的解决方式,很少能诉诸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3 农村生态环境缺乏有效监管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这除了有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原因外,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原因。国家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没有延伸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当农村出现污染环境事件时,相关环保职能机构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污染事件频发,而环境监管滞后现象。农村生态环保监管过程中权、责、利不清现象时有发生,“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的问题在现实中分属于环保、渔政、水利、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管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越权抢权或相互推诿的现象”[4]。另外,环保职能部门专业监测人才出现逆向流动。政府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级别越高,专业技术人员越充足,设备也越先进。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第一线往往缺乏高级、正规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常常也很落后。因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常常出现“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无法管环保”的局面。

2.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环保建设资金相对充足,能够保障交通、能源、供水、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还是相当匮乏,诸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业秸秆处理和循环利用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等,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保障。中央政府每年都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但是由于许多配套措施不够完善,致使专项财政资金使用分散,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保需求。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环保资金相对充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质量也会越好;反之,环保资金缺乏保障的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程度就越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也会越差。3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污染问题,则需要扎实开展农村污染治理专项活动,积极的推进山水林湖整体修复工作的落实。做好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确保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稳定提升,逐步的减轻大气污染问题与土壤环境问题等。在公路建设方面,以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为建设重点,建设道路绿化精品,进而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做好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绿色建设工作。在水环境方面,则持续 4 加强河流治理工作,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采取水岸绿化方式,加强水系绿化建设,做好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问题治理工作。在农业生产方面,则继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建设多元发展模式,合理的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与企业,创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3.2 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水平。“必须积极地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学习与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形成与确立现代生态文明意识。”[5]鉴于我国当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现象,可以通过农村广播、农家书屋、宣传大篷车、电视、广播、网络、农民业余学校等多种途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增强农民生态道德责任感,使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农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3.3 完善环保监管体制

加强农村环保监测体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将政府环保监管职能部门延伸至乡村一级,增强环保监测的覆盖面,对环境监测、取样取证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对破坏环境现象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是将环保高级专业人才下沉,充实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站的人才力量。三是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提高基层环保监管的技术含量。四是将地方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情况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内容并作为干部提升的重要依据,凡是环保不合格的地方干部一律不予提拔,促使各级干部重视并积极抓好生态环保工作。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生态环保是一项公益事业,事关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动态管理生态建设资金,保证生态环保资金充足。一是加大生态环保知识的教育宣传投入,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生态环保监测水平。三是加大农村生态技术的研发、推广、运用的投入,提高农业产业生态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四是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努力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3.5推行生态示范村建设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现行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是“行政村”、“自然村”,这种建制虽然有其方便合理的一面,但是却给生态环保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各地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生态示范村”。“所谓生态示范村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基础 5 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村居民聚集地。”[6]生态村是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生态示范村发展循环农业,在农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能源,在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领域循环使用能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4 结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生态文明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村竞争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过去那种只追求GDP 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积极建设绿色、文明、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经济,2015,(4). [2] 戴圣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1)[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3~186

[3]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伦理建设研究[C]∥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2010.

[4] 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J].经济参考研究,2007,(4).

[5] 张国民,祁维仙.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

[6] 邵超峰,鞠美庭,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 篇2

一、农村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乡村

1.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农村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理念。农村生态文明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 没有农村生态文明的平衡、协调发展, 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是内在统一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手段和途径。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 发达的农村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 完善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 可靠的农村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 改善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方向一致、进程基本同步。建设美丽乡村, 就要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发达的生态农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态人居,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前提基础, 但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 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 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 农村生态资源退化由局部向更广阔的区域扩展的特点, 概况起来主要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和农村生态资源退化[1]。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1. 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日趋严重

农村环境污染的源头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污染, 这里包括种植业中化肥、农药过度使用, 地膜等农业生产垃圾、畜禽养殖业排放物等对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二是来自于农村生活废弃物随意倾倒在街道、村口、河边, 呈现出“围村、塞河、堵门”之势,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 污染环境;三是来自于工业污染, 废水、废物、废气排放量很大, 对农村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

2. 农村生态资源退化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淡水资源短缺, 农村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012年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 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2]。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土地生产能力的降低, 制约农民收入增加, 给粮食安全带来威胁, 同时还会减弱和破坏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如涵养水源、改善微气候等。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如一些地方官员与农民的生态意识淡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农村生态建设资金不足;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 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农村生态科技相对滞后等。面对农村发展过程中生产发展与生态安全、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的难题, 不狠下决心扫除障碍, 破解困境, 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美丽乡村就难成现实, 美丽中国也就无从谈起。

三、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的对策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并不构成独立的社会结构, 因此,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针对现实问题, 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中央决策精神为指导, 将其融入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 协调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

1. 农村生态政治建设

围绕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 要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农村生态政治建设。

(1) 战略导向。从宏观战略看, 科学的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前提, 科学地发展才能不违背规律地发展[3], 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都是有关生态文明的基本国策, 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着政策的生态导向作用。

(2) 规划引领。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编制科学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统领农村资源环境生态规划体系, 优化国土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的空间格局, 严格实施水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3) 制度保驾护航。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大力推进以资源节约为核心目标推进自然资源制度创新、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推进环保制度创新、以规范优化国土空间为核心目标推进国土规制创新、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体化管理服务体制、制定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形成支持生态科技和生态农业发展, 以及循环农业发展的机制, 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有序、健康、有效地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2. 农村生态经济建设

粗放的发展方式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因此,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来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 构建农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农村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发展林、牧、副、渔业、休闲、观光等产业结合起来, 实现第一、二、三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促进农村产业生态、绿色、低碳发展,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 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 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流失,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 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绿色、低碳发展。

(3) 发展农村生态工业。在农村工业污染对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 要转变观念, 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推动农村工业转型升级, 在农村也要逐步通过科技创新和城乡统筹协调, 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结构。

3.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1)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动员参与机制, 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要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就要按照价值认知、价值认同和价值实践的基本路径,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 全面客观介绍资源、环境、生态国情及农村资源环境生态破坏严重后果, 使人们了解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况,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公众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认同感、参与度, 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2) 加强农村生态科技创新, 发展绿色科技。科技创新是农村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要着重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 大力发展适合各地区不同情况的循环农业实用技术, 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创新。

(3) 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文明新风。把倡导生态文化与培育文明乡风有机融合起来,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生态知识, 引导农民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珍惜自然资源和自然生命的道德情操, 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简约和谐的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大力普及科学技术, 破除封建迷信, 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爱科学、学技术的良好习惯。

(4) 开展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和务农技能, 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 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5) 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和渠道, 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到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自觉承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担负起对人类整体及子孙后代切身利益、根本利益的责任与义务, 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践行者和推动者。

4. 农村生态社会建设

要从关心民众疾苦、解决民众生存问题特别是影响民众生活的现实生态问题入手, 加强农村社会建设, 促进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

(1) 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农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方面, 通过推动规模养殖, 发展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 促进牲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活垃圾方面, 通过集中回收的办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业排放方面, 应通过技术改造和采取严厉惩处, 堵住农村污染的源头。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推动农村三类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生产基础设施, 如农田水利建设与维护;二是生活基础设施, 如生活安全用水设施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处理设施建设、广播有线电视数字电视进村入户、网络设施建设等;三是文体基础设施, 如农村中小学、农村书屋、农民书架、文化大院等文体设施建设工作。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工程, 使人畜禽粪便和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建立村镇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 同时对河道进行清淤和综合整治, 建立政府和集体、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 保证稳定有效的治污资金投入。

(3)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轻重缓急, 科学界定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 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农民工就业指导和培训、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 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

总之, 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 就要通过符合生态规律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建设的全方位的协调推进, 创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家园。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手段和途径。本文在对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在联系进行阐释的基础上, 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指出要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 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参考文献

[1]梁流涛等.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创新探讨[J].软科学, 2010, (8) :53~57.

[2]环保部.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2zkgb/201306/t20130606_253395.htm.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 篇3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生态建设  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郭世松,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党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和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3;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11-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由农业部发起、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个性、记住游子乡愁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和有效形式。

党中央非常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李克强总理对“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作出批示,强调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创建。

一、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意义重大

1.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

乡村作为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相对独立的生态和社会单元,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着眼点和归宿必然是把人的需求放在最中心的位置上加以考虑,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环境、资源和人的发展问题,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人为本,以乡村为单元,通过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功能得到最大实现,从而满足人的需求,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正是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更加凸显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它强调的是生态与人、文化与人以及生态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可以说是建设文化中的生态,也可以说是建设生态中的文化。文化生态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状态,生态是美丽乡村的载体和外显,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和精髓,也是美丽乡村创建最重要的功能。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不仅仅表现为人的文化追求、文化活动、文化涵养,而且表现在生态环境的文化取向、文化价值、文化品牌上。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2. 文化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作为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自然景观的外部展现,正彰显着一个乡村生态单元的独特审美与个性品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欢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彰显文化生态价值,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的新期待。

目前,我国各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如火如荼,文化生态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文化生态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盲目模仿城市、大拆大建、“被上楼”、千村一面等等,失去了乡村应有的特色与文化。美丽乡村创建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文化生活、人文精神的需求,更是与乡村的历史传承、人文风格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差距。

3.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是一笔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文化是一个乡村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乡村与乡村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因和灵魂。可以这样讲,一个缺乏文化个性的乡村,纵然经济再富裕,也不可能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魅力乡村;一个没有文化韵味的乡村,纵然生态环境再漂亮,也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建设,既是美丽乡村创建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巨大的精神物质财富和重要保障力量。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一个有文化生态价值的乡村,是美丽乡村的自然符号与文化个性,总是孕育着一种散发着历史和地域荣光的文化与文明。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首先在于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乡土文化价值,向人们传递强烈的历史和人文信息,使人们认同、感动和赞叹,使乡村成为一个有梦想、有活力的精神家园、心灵港湾,让人们留住历史的根脉,记得住乡愁。

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价值,还在于通过打造历史文化名村、生态文明示范村、休闲旅游度假村等多种方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媒体报道,江西省婺源县因文化而生动、因生态而美丽,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该县旅游业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率先扛起了乡村旅游大旗,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婺源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婺源各类旅游从业人员8万多人,全县农民从旅游发展中人均收益每年增收达1500元。

二、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特点

1. 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生态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改善人居环境,而是注重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元素,既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生态资源的文化建设,人与历史关系中人文资源的文化建设,也包括人与伦理关系中社会资源的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求在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展示良好的外部环境形象入手,从乡村固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包括青草荷塘、古道夕阳、绿地广场、石碑雕塑、建筑陈设、村规民约等)着力,追求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的价值和品牌。说到底,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建设一个充满文化元素的生态世界,打造一个充满生态活力的文化业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彰显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传承美丽乡村的人文历史、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省安吉县,就是一个“以文化推进生态立县”的典型。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一个拥有70%的森林覆盖率和百万亩竹林的生态资源大县,安吉从2013年初开始,按照“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在26座地域文化展示馆基础上,发动当地农民自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涉及孝文化、商埠文化、移民文化、畲民文化、书画文化等多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已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

2.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乡村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传播地。农耕文化作为我国从未间断和撕裂的一种文化,它的根深深扎在每一座宗庙祠堂、每一首童谣歌赋、每一片乡野土地。乡村民间遗产与景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文化寄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文化支持。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保护好优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尊重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挖掘传承乡村文化的根脉,发扬光大历史文化的精髓,使农村永远不要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让生态文化植根于亿万农民的“乡愁”记忆之中,努力营造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良性氛围,推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永嘉县让传统文化、古村落和生态乡村环境成为“特色竞争力”,为美丽乡村创建积累了宝贵经验。苍坡村凭借古建筑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展馆,大力宣传永嘉古村文化、耕读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昆曲文化等传统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的深度融合。

3. 注重形成鲜明的乡村个性特征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发展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乡村景观风格和个性特征。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托固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让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和谐共生,并且形成文化生态乡村鲜明的个性特征;就是立足这种个性特征,有效防止外来强势文化、低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同化、污染与冲淡,从而保持乡村“文化植被”的生态平衡,增强文化生态自信,处处展现出美丽乡村的文明与进步。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依托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了一份“江宁样本”。如江宁街道黄龙岘村发展成为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杨柳村发挥历史文化名村优势,发展成为乡村休闲度假基地;汤岗村发挥汤山旅游优势,建设温泉文化特色乡村等,都是美丽乡村创建的成功范例。

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相统一。传承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规划,不仅是空间形式与功能设计,而且是整个乡村个性特征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必须要有足够的前瞻性。要着眼于文化生态的视角,融合乡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元素,充分发挥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宜文功能。大到乡村标志性建筑、绿化广场、空间走道、田园风光的总体风格,小到具体文化设施,如雕塑、小亭、绿径、橱窗,乃至村名、楼名、路名、桥名等,都要做好文化生态规划,并力求与乡村整体发展思路和谐、统一。

要合理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美丽乡村文化生态规划,肩负着统筹安排乡村空间及土地资源、彰显乡村个性特征、提升乡村文化品位的使命。要尊重自然、科学布局,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民族有民族的风韵。要立足于现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与经济水平,合理地组织利用好各种文化生态要素,将农耕、孝廉、儒学、书画、饮食、休闲、养生、太极、民俗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之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内涵和品质。

2. 丰富内涵,彰显特色

要善于化“无形”为“有形”。美丽乡村集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于一体,应该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典范,是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所在。要赋予美丽乡村创建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从乡村的山水、田园、屋宇、道路、花木等入手,塑造乡村的文化生态形象,将“无声”的乡村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到“有形”的自然环境和物质设施中来。

要彰显乡村建设的个性与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要按照“生态优美、底蕴深厚、环境美好、特色鲜明”的目标,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而立、因村而异,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乃至饮食、特产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掘乡村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决不能盲目模仿城市,照搬照抄,更不能“千村一面”,泯灭个性。

3. 传承历史,记住“乡愁”

要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每一个乡村都有一部独特的发展历史,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和荣光。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就是要开掘、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把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有机统一起来。要保护和修复完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民俗价值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民居及其生态环境,尽可能修旧如旧,保持原貌,避免大拆大建,让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以物化的形式凝固在乡村生态景观之中。

要营造“记得住乡愁”的乡土风情。“乡愁”是游子对乡土的一份依恋,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历史烙印。美丽乡村创建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通过打造“乡愁记忆工程”,着重保护和利用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尊重乡村历史传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加大文化艺人的培养力度。要因地制宜建设村史室和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料。要强化文化传播、教化功能,适时开展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形成乡村文化生活的常态化。

4. 借景造势,打造品牌

要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文化生态价值的彰显,不仅是一个乡村生态形象的宣传,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展示。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生态旅游。要充分用好名村、名山、名水、名桥、名园、名亭、名宅、名人等文化生态资源,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旅游大篷车”、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充分展示美丽乡村的文化生态亮点,彰显文化生态价值。

要打造乡村文化生态品牌。围绕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发展方向,找到文化生态建设的结合点,分门别类地制定各个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进行精准定位,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要注重“点、线、面”结合,着眼长远,打造精品,重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要做实美丽乡村品牌与内涵,利用人物品牌、历史品牌、文化品牌、自然品牌等,做深做精做透经营乡村文章,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放大品牌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办公室.落实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R].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

[2] 周遐光.旅游文化融合,打造“婺源模式”[N].学习时报,2015-01-05.

[3] “中国美丽乡村”浙江安吉文化品牌扫描:镌刻在青山秀水间的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4-03-13.

[4] 美丽乡村,打造美丽浙江的生动实践[N].浙江日报,2014-08-08.

[5] 紫金草.美丽乡村美在文化特色[J].名镇世界,2014,(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 篇4

张福山

新发朝鲜族乡是全区唯一的朝鲜族乡,素有“歌舞之乡”和“水稻之乡”的美誉,301、111两条国道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全乡总面积为16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6万亩,人口11712人,辖7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其中新发、东光两个村是朝鲜族聚居区。新发乡东光村2006年被确定为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全区北疆文明大通道创建试点村,该村以优美的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欢快的民族歌舞、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众多区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留连忘返。

2006年全旗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以来,新发乡党委政府按照“试点先行、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对东光村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划。两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旗委宣传部、文明办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力帮助下,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投入建设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了村部综合楼、民族广场、民族敬老院、水泥环路、餐饮一条街和民俗馆,改造茅草房30栋,安装路灯20盏,清理垃圾5000立方米,植树1.2万株。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生态新农村壮丽画卷已初步绘就。

一、创建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成立组织,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为确保文明生态村创建取得成效,首先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指导、检查和督查工作,并制订《东光村创建北疆文明大通道实施方案》;二是利用召开干部大会和村民大会的形式在全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同时利用宣传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社会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把实施试点村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握建设重点,突出项目带动,精心部署,全力推进,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和推动的责任。成立了9个文明生态村创建项目推进工作小组,搭配专门的工作人员40余人,班子成员人人抓项目,具体工作人员人人有责任,实行每周项目进展汇报制,做到了干部工作有动力、群众创建有热情,确保了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实施项目拉动,推进创建工作进程

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样板,我们狠抓了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民俗风情旅游业的开发。争取资金150万元修建了从301国道通往东光村长2050米、宽5米的水泥环路,极大改善了交通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路两侧栽植了观赏灌木树带和各种花卉,美化了村屯环境;其次,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了长270米、宽30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的朝鲜族特色餐饮一条街,同时建筑了五栋民族特色餐馆,凸显了朝鲜族文化风情,打造了民族餐饮和旅游特色文化品牌;三是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改善人居环境。在聘请辽宁省沈阳市城市建筑设设计院对东光村屯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在东光村道路两侧和水稻灌区两侧植树8000余株;在村路口设置了新农村建设永久性宣传牌;在水泥路两侧安装了20盏路灯;在水泥环路和村主要公路修建木栅栏围墙3700延长米;讨论通过了《东光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在水泥环路两侧安放了垃圾箱17个,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卫生。在上述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全乡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劳动,在村屯规划、施工现场、项目基地都留下了干部和群众心血和汗水。文明生态村创建过程中,同时得到了共建单位阿荣旗森警大队全体官兵的大力支持,在警民共建中形成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强大合力。

(三)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为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乡党委结合东光村实际,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一是以基地建设为龙头,打好绿色品牌。为了做大做强水稻这篇文章,从加强水稻基地建设上下功夫,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对3500亩水稻灌区进行了清淤改造,同时引进了沙沙泥、长粒香、农粳12和农粳13等优良水稻新品种,并在成功注册了“阿伦新”优质大米商标的基础上,提升了加工水平,提高了包装档次,使“阿伦新”远销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等地,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00余万元;二是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领域。通过文明生态村创建,加强了对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农民务工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体力型向脑力型转变。今年春天以来,仅东光村到韩国和日本打工的朝鲜族农民就有73人,到国内各大城市韩资企业打工的70人,年收入800多万元;三是以民俗餐饮旅游为特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乡党委政府在东光村努力挖掘“民俗游”和“乡村游”旅游文化资源,按农家旅游的形式改造破旧茅草房30栋,建特色餐饮一条街民俗餐馆5栋。截至目前,东光村民族特色餐饮业已发展到15家,吸引了大量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等地的游客,每个业主年收入预计可在10余万元以上。通过对典型的引导和宣传,基地建设的带动,鼓舞了全村农民参加文明村建设的博大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四)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文明和谐新村

文明生态村创建首先要从文化上下工夫,从特色上找出路,对此,我们发挥朝鲜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大力突出文化主题,以朝鲜族“歌舞文化”和“餐饮文化”特色为品牌,打造民俗旅游文化精品。2006年在东光村建设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民族小广场;其次,为给农民群众提供读书看报、文化娱乐的场所,申请资金建设了建筑面积为302平方米的朝鲜族综合文化活动室,今年9月份,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又给我们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成立了东光村“农民书屋”;第三,为弘扬民族文化,乡党委和政府投资10万元组建了朝鲜族新发艺术协会,购买了服装和乐器等设施,艺术协会成立后紧紧围绕文明生态村创建编排了一批相关的文艺节目,并进村入户开展演出活动,两年来,该艺术团承担全旗大小接待演出80多场。民族广场、综合活动室、艺术协会这三位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引导,提升了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内涵,带动了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突出特色,打造民俗旅游名村

东光村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和民族歌舞文化,加上日新月异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成果,得到了各界领导和众多人士的关注。2006年全市两个文明经验交流会和全区北疆文明生态文明村创建现场会期间,来自内蒙古的各界领导和来宾在东光参观视察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成果;2007年6月18日和19日,在全旗首届丹敖节期间,东光村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迎来了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日报、黑龙江日报等40余家新闻单位记者和全市200多名各界旅游朋友的光顾;刚刚过去的旗庆60周年庆祝活动中,在东光村成功举办了迎旗庆新农村建设成就展,得到了参观来宾的一致好评。今年的9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在阿荣旗视察期间,到东光村进行了参观指导,对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和取得了成果给于了成分的肯定。截至目前,东光村民俗馆和新农村建设成就吸引了5万余名人士参观,来宾在东光村不但感受到了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而且独具魅力的朝鲜族歌舞文化、特色美食文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和美好的印象,这些都已成为阿荣旗打造文化大旗的头牌,也使东光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区朝鲜族民俗第一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彻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加强水稻基地建设,扩大劳务输出范围,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三年之内改造所有的茅草房;按照“民俗游、乡村游”的发展规划,打造朝鲜族民俗文化风情园;

(二)以文化活动场所为平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利用民族广场和综合活动室,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打造民族歌舞、民族餐饮、民族旅游文化精品。

(三)深入开展“北疆文明大通道文明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

(四)积极争取农村沼气池建设项目,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使东光村每家都建上沼气池,并合理开发新能源。

总之,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克服了建设时间短、资金严重短缺等诸多困难,全乡干部群众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攻坚可难,取得了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丰硕成果,强力推动了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文明生态村建设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抓手,把各项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创优争先,为把东光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文明生态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内蒙古阿荣旗新发乡人民政府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 篇5

摘要:指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成为当下建设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生态景观的内涵、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实践出发,探究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乡村水系生态景观、植被生态景观及道路生态景观的建设原则和模式,总结归纳了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以期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生态景观;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夜景。在15世纪中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文艺复兴后,景观逐渐被引申为包含着“土地”的地理空间概念。尤其在18、19世纪,这个空间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和Godron(1986)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将景观定义为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先党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一致性的区域。1995年Forman进一步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在更大尺度的区域内,景观是互不重复且对比性强的基本结构单元,主要特征是可辨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兼具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美学功能。

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了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每一块土地都是独特唯一的,并提供不同的微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2.1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由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广场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空气、改善水土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投资环境,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2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有害生物的控制等许多方面。乡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也赋予了乡村对城市的多功能性。其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景观层次上的建设,如拆旧建新、农村土地整治,其需要研究林渠和农田项目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不仅要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通过合理的物种循环和能量转换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减少环境污染,还应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以及水土与生物等生态过程的恢复及重建,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生态景观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应成为乡村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长远效益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4 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及实践

随着个体和社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生态景观的特征和质量。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遭遇忽视,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可以从土地类型、土壤和植物质量、土地利用的方式、人居类型以及给人的感知等方面识别。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关注景观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识别景观的特征,并进行分类,提出维系、保护、延续、恢复及重建和提升景观特征的原则和方法。

在实践中,基于景观特征评价和保护的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就是:①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应顺应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和自然地形地貌空间格局特征,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绿脉、文脉和景观格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②文化遗产是当地具有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的景观,美丽乡村建设应当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保留重要文化路线和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修复或再现文化遗产景观,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标志性文化景观。③深入挖掘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传统技术与工艺,修复地域景观,保护、延续并提升乡村景观风貌。④加强乡村景观的特征提升,运用丰富的乡土植物组成植物群落,营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提升乡村风貌的景观多样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3.1 构建多样性、空间异质性景观

研究表明,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和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实践联系或障碍,然后提出优化方案,充分利用现有的绿篱、湿地、林地、池塘等景观斑块,合理规划农田、林地、村落的分布,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3.2 保持和提高自然、半自然的生境

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3 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防止集约化生产

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培植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3.4 保护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讨论空间异质性管理和维护,辨识景观的结构连续性和功能连接性,保护防护林带、河流等生物廊道,提高景观功能的连接度。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大多数据研究表明,通过田地尺度上降低化学药品的投放、采用轮作和保护性耕作,景观尺度上管理和建设农田边界、沟渠路缓冲带、植物绿廊、缓冲带和小片林地,增加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面积,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要将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结合。

自然的河岸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对滨水区的管理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状态,同时还应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河溪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保持原有河流形态和生态系统

依形就势,遵循自然。尊重原有自然河道,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护自然水道。以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柔顺的岸线特点,保持河道的形状和形态的自由性,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动调节功能。在满足河道、提防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河道特性、水温条件、河滩结构和绿化功能的需要,确定河流宽度、横面设计、缓冲带建设和绿化植物配置方式等。

4.2 生态优先设计

河溪护岸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河岸带原有植被廊道的保护,并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整治。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尽量采用滨水区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建立多层次、多样复杂的植物群落,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提高自我维护、更新和发展的能力。

4.3 提高河岸抗洪能力

生态优先设计。在水流比较急、河岸侵蚀较强烈的地区可采用石头、混凝土护岸,将工程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综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服务功能。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特别具有柔性茎、深根可固定河岸的植物,还可以加固土壤。

4.4 突显高滨水带文化特征

尊重地域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过程,结合当地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构建滨水区的特色地域景观,提高景观的历史与地方文化的内涵,使滨水地带成为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空间。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工程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主要的生态植被工程有农田防护林、山地和丘陵水土保持林、田埂地带、村庄及其沿河地带、绿色开放空间等。乡土植物景观从安全性来看,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从景观美学来看,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从生态角度来看,多种生物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社会文化角度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从精神角度看,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道路绿化建设工作应先保护后绿化,如保护地标树和乡土林;绿化应乔、灌、草结合,注意植物的合理搭配,维护物种多样性;有利于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生态路面的设计重点在于路面结构层的透水和透气性,根据道路等级、车流量,合理确定道路硬化方法;避免田间道路没有硬化或是过多的硬化,走向两极化。结语

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水系生态景观、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及乡村道路生态景观。笔者在文中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景观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从当下城市化迅速的脚步看,景观生态建设还是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将生态景观融入到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开启美丽乡村范文 篇6

○赵传江 李伟嵬

近几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在推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特别是去年已建成的“五朵金花”朱门农家和正在建设中的新“五朵金花”黄龙岘茶文化村,不仅打造了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更带领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成效显著,但也深刻认识到了发展上的差距与不足。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政府主导下的群众参与性不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还未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长效管理的机制仍不灵活。近年来,街道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环境的综合整治上,成功打造了一批农村康居示范村的精品和亮点,但在村庄环境的长效管理上仍显滞后,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3.美丽乡村经营体系尚不成熟。目前,街道辖区内特色的山水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还未能得到深度有效地挖掘,缺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文化的思路和手段,加之社区、农户的经营意识不强,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江宁街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当前,江宁街道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生态环境是江宁最大的也是最为宝贵的资源。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做好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文化三篇文章,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1.创新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单靠地方政府唱“独角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要扎实做好政府部门由“主导”走向“引导”的角色转变,更加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是要充分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把“家家创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积极培训农民,提升农民素质,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推进朱门农家创立的“1+3”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现代化组织经营体制,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激活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创业致富,打造“家

家想创业、家家能创业、家家创成业”的发展格局。二是要切实增强农民参与管理的权力与义务观。建立健全村庄基础建设、环境保洁等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平台或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奖励政策,让农民承担适量的环境管理义务。通过成立巾帼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对村内的环境保洁、文体设施、放心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大力倡导权利与义务的均等。鼓励人人都是保洁员和监督员,对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予以追究,树立“美丽家园人人护”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培养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党务、基层民主选举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措施,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加农民在村务管理中的话语权。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使农民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维护中来。

2.强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打造乡村旅游大景区

美丽乡村建设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中,将强大的生态储量转化为生态资本。作为一个拥有258平方公里广阔面积的涉农镇街,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卓越的生态、农业以及人文资源优势是江宁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深入挖掘山水资源潜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营意识和策划包装运营项目的能力。紧扣“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紧密结合江宁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以及西部生态旅游大道的规划建设,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水系资源,以朱门、黄龙岘两个金花村建设为龙头,科学规划现代农业、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布局,扎实推进沿线南山湖、雁南飞等景区的提档升级以及牌坊水库等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串点连线成片,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休旅景区。通过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上品味、出精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提升,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积极培育产业特色村、示范点、示范带,延伸产业链,打响特色品牌。新“五朵金花”之一的黄龙岘村现有连片茶园2000多亩,除黄龙岘村外,周边村落也种植有大量茶园,村庄四周茶山、竹林环绕,地方茶习俗丰厚,茶文化底蕴深厚。街道将全力打造黄龙岘特色茶叶品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建立黄龙岘茶叶标准化的精深加工、产品包装及市场营销体系。同时,积极探索茶叶衍生产品和茶文化体验项目,建设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融品茶休憩、茶艺展示、茶宴调理以及特色茶制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产业,全力打造南京市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扎实做好西部旅游示范区内农业产业的深化和外化文章,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注重“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特色农业、庭园经济、农家乐旅游经济相结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切实加强农村优秀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尤其是要做好红楼文化、茶文化、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的保护和挖掘。坚持村庄改造的高品位、高起点、做足山、水、树、花的文章,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使“农家乐”具有更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

3.围绕资源整合,提升社会化的管理运作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面对街道有限的财力,如何通过社会化的参与、资源的整合以及政策的引导,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效果是街道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一是强化社会参与,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通过与交通集团的初步合作,进一步探索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建立多方筹资、高效的发展平台和运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黄龙岘金花村、牌坊水库等旅游廊道沿线优秀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以及重点产业项目的开发、运作。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立旅游发展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资产经营公司等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综合开发利用村域资源,盘活林地、山水、房屋等资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实现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整合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以产业优先,推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旅游资源的优化重组,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共享、发展共赢,使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可经营的商业品牌,成为江宁乡村发展新的源动力。全力打造西部旅游廊道精品观光带以及以朱门农家、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代表的乡村景区。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通过合理布局,控制总量,提升质量,整合地方资源特色、风土人情,拓展内涵,建成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三是突出政策引导,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细化责任目标,明确分管领导、驻村领导、责任部门和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创建考核结果与党政领导、部门以及社区的年终考核相捆绑,将责任延伸到部门副职领导,压力传递到部门分管领导。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建设成果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任务指标未能按计划完成的进行追究。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农经站)

上一篇:小气球旅行记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石碣峪煤业一通三防及矿井防治水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