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2024-11-17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精选12篇)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1

为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xx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牵头挂点xx镇xx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局迅速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和村庄整治建设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试点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xx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下发到我局后,局领导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进村调研,了解试点村的实际情况,确定试点村工作方案,并向县有关领导汇报,争取县领导对工作的支持。x月x日,在县委xxx组织下,我局牵头召集挂点合山镇县属单位到合山镇政府开会,统一部署试点村建设工作,确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方案,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规划先行,编制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节约土地、延续特色、尊重农民意愿、新建、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和按《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指引》要求,我局由xx副局长带队,组织技术力量对xx村现状进行测绘,并带领规划设计部门人员加班加点,积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工作组通过与村民的多次座谈、问卷调查,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需要,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较好地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并指导其他村规划工作的开展,目前已有xx条试点村在我局的具体指导下,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

三、突出重点,开展村庄整治,抓配套设施建设

我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从农民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入手,通过“四个一点”(政府部门支持一点、村集体拿出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农民群众自筹一点)办法解决试点村的建设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工作。突出乡村特色,重点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共村场、文体活动、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禽畜集中圈养等。目前,xx村已投入资金约xx万元,已整治和美化了村前池塘绿化,建好村场巷道硬底化、休闲凉亭、篮球场、文化广场、休闲小公园、文化室以及xx公里硬底化村道,牧畜养作区目前已完成基础建设,现处在砌墙阶段。xx村的各项建设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

四、下步工作设想

1、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整治和美化村容村貌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农村和谐稳定。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后期管理,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工作成果维护好,全面促进全县农村富裕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2

(1) 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已初步建成,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地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芜湖县自2007年以来, 已打造了鲁村、永和等30个新农村社区居民点, 2010年又启动了以土地整理、整村推进为抓手, 以保障农民群众利益为核心, 以科学规划、调整村庄布局为重点的29个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计划建设5 000余套安置房, 到2011年底即可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南陵县也以规划为引导, 做到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加快整合城乡资源, 推进城乡发展空间的融合, 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有效结合。芜湖县湾址镇津元新城农村社区点位于原三元集镇区内, 小区一期工程已有466户农民入住, 并有相应的幼儿园、卫生室、文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工程计划2011年11月交付使用。计划3~5年内建成一座占地0.8 km2, 人口1万人, 周边5个村3 000多农户全部进入小区居住, 建设设施齐全的津元新城。南陵县大浦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750户农民已入住, 小区内自来水、天然气、通讯网设备齐全;医院、幼儿园、学校、农贸市场、社区服务场所以及街道等城镇化设施均已建成, 连同周围高科技农业中心、高科技农业示范及观光区、观光农业及旅游度假区, 已构成一座新型现代农业及旅游休闲的新城镇。三是推进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大浦新农村试验区总规划16 km2, 涉及3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6 000余人。大浦试验区按集中连片、农民自愿、先拆后建、权属清晰的原则, 实施了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置换社区住房“双置换”办法, 并按照自愿原则, 安排部分安置户转为城镇户口, 按规定享受城镇低保, 达到年龄标准的人员 (男55周岁、女50周岁) 每人每月享受22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同时, 由劳务服务站安排他们到农业示范区内打工。在大浦农民社区服务中心, 还设置了农民“诉怨港”, 对居民生产、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看法, 由村负责人接待和处理,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正逐步向农村延伸, 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都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和林网建设, 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十一五”期间, 南陵县新增农村公路里程达652 km, 大部分村通上了公交班车。户用沼气、改水改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加快实施。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芜湖县加大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了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县城到各乡镇10~15 min的快速交通已经形成。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清洁工程, 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在着力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方面, 两县都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实施每个社区 (居民点) 有一个卫生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乡、村文化站、所和社区居民文化室和体育场所建设, 提升文明乡村水平。

(3)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带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以来, 芜湖县大力推进“三化建设”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四个新型”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社会建设、新型农村建设) 和“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 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连续9年位居全省“十强县”行列。该县突出园区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规划先行, 积极推进城镇化, 与此同时,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8∶40.234.0调整到2010年的14.1∶65.1∶20.8,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 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3 900多元提升到2010年8 239元, 翻了一番。南陵县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该县在抓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 也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60∶14, 与此同时, 农民年人均收入也达到了7 861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 600多元, 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推进了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农村社会治安良好, 提升了县级投资环境。芜湖县先后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南陵县连续4届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2 芜湖、南陵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规划和措施, 但就当前情况看, 仍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新农村建设仍在“点”上示范, 尚未连线成片, 点和面上反差较大。芜湖市是“百村整治、十村示范”, 芜湖县是“一镇十村示范、二十村整治”, 南陵县是“三镇二十村示范、三十村整治”。笔者所见到的新农村建设, 仍是试点, 尚不能以点连线, 以线成面。在多数农村面上, 农民居住村落仍存在散、乱、小, 环境差、卫生条件落后的现象。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仍是政府主导, 由政府抓规划, 抓土地整治、整村推进, 小村并大村等项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缺乏积极性。三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缺少产业支撑。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但“一村一品”的产业支撑不明显。南陵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 但由于粮食产业生产成本较高, 抗风险能力弱, 产业链不长, 农民靠粮食不能致富增收。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不足, 芜湖、南陵两县都提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措施。芜湖县先后出台《芜湖县新农村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芜湖市新农村建设安置房建设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南陵县提出了今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六个创新”和“六个方面的加强”。与此同时, 两县都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自筹资金又不容易操作, 绝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笔者所调查的丫山的一个自然村, “三清四改”, 村容整洁, 通水通路, 就要花100多万元。而南陵县近几年来累计下拨的示范工程专项资金还不到2 000万元, 与全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大投入相比, 实在是杯水车薪。二是村干部抓新农村建设动力和压力不足。目前, 村干部的主要精力仍在抓不生 (计划生育) 不乱 (社会治安) 上, 抓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和压力。村干部也缺少带领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本领。村干部的收入报酬也比较低, 缺少抓工作的激励机制。三是抓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 需要统一协调, 按各部门的职能, 上下对接、务实服务, 帮助解决新农村的实际问题。比如, 村容整洁, 就涉及到住建、环保、农业、卫生等各个部门。此外,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也需要进一步整合, 给县里一点自主权。另外, 目前项目资金投标程序多、时间长、手续繁, 镇村一个项目要来回跑多少次, 影响工作效率。

3 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 总结分析两县的主要经验、做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引发了笔者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的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从总体上分析、判断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处于什么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开展6年, 在总体推进上是否仍要搞“千村百镇示范试点”?如何把点上的经验在面上推广?下一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推进思路是什么?步骤和重点如何安排等, 均需要认真地作出总体上的统筹考虑。

思考之二:对于安徽这样的产粮农业大省, 在农民收入不高,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农民外出打工形成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和条件下, 如何选择新农村建设的类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走出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思考之三: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 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关系?

根据上述思考和安徽省农村社会的经济现状, 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要认真总结各地经验, 推广典型, 促进新农村建设点、线、面结合。近几年来, 安徽省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摸索出不少好办法、新经验, 要认真总结上升。比如, 合肥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芜湖县成立新农村建设指挥部, 以县国土局、农委为主体, 从县委办、纪委、规划、水务、建委、供电等部门调专人组成办公室, 专门负责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做法;天长市坚持工业、强农并举, 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都需要认真的总结。要树立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 以使能在全省不同类型和地区推广。如习近平副主席视察的阜阳颍州西湖白行村发展集体经济,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毛发专业村建设港集新村的典型;宁国市南山街道万福村建设美丽和谐万福的典型等。建议在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时, 要认真总结梳理典型经验, 提出便于推广、便于操作的做法。有的要上升到省委、省政府文件的高度, 进行推广。

(2) 要认真分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要组织专门力量, 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开展一次专项调查, 认真分析形势, 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目标和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不能停留在试点阶段, 也不能操之过急。宣城市在“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基础上, 以点连线, 以线成片, 稳步向纵深推进的做法就很好, 建议在组织全省专题新农村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一次全省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工作主题、新农村建设理念、原则、目标和工作机制。如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省建试点, 面向全国做示范”的新农村定位;“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目标;坚持“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侧重现代美、构建整体美”和坚持“建设、保护、管理、经营”建设原则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影响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要借鉴浙江省湖州市经验, 建立“财政引导、多元筹措、市场运作”投入机制。该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筹集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资金154亿元, 涉农贷款691亿元, 财政投入年均递增29%, 金融贷款农业人均达6万多元。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资金, 采取省、市、县3级共建, “连接统筹”、“衔接统筹”和“七个一点”办法, 也值得我省学习。二是新农村建设主体问题。新农村建设要广泛发动农民、紧紧依靠农民, 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共建共享, 调动农民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着力动员农民方面下功夫, 提高农民素质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要在着力组织农民方面下功夫, 成立农民理事会和管理组织;要在着力服务农民方面下功夫, 把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到、送到各家各户, 让农民拥护党的政策。三是新农村建设如何建立干部的激励机制问题。要教育干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发展农业有激情, 献身新农村建设有激情;要建立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利益, 有的报酬可高于县乡干部;德才兼备的可优先录用为公务员。四是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加大对已建示范点的考核力度的问题。目前, 安徽省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力量亟待加强, 有些市、县仅1~2个工作人员, 经费无保障, 有的是临时抽人办工的, 影响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建议省政府统筹安排, 充实新农办的力量, 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把它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常设机构。与此同时, 要加大对现有试点村的考核, 调整充实“示范”单位, 对成效显著的试点要给予奖励, 对今后新农村建设资金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篇3

尤其可喜的是,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值得关注的是,从2002年至今的五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持续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2003年增长了4.3%,2004年增长了6.8%,2005年增长了6.2%,2006年增长了7.4%,达到3587元,与2002年的2476元相比增幅很大。

农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全党全社会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懈努力的結果,也和全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判断。

此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

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2004年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但已有的支农政策措施得到完善和强化,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今年初步安排的支农投资约620亿元,比去年年初计划增加90多亿元。这些投资将用于全国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项目。

除了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各级政府还切实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的一项重大决策。到6月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人。

同时,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今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将获得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问题也将得到缓解。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研究和采取措施,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统筹,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4

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全力打造新城区,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宏伟目标,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就**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230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390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37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两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县域经济实力连续4年位居全省三强、中部十强、全国百强。

二、主要工作

1、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按照“舞龙头、办企业、建基地、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做优做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具有**特色的优质稻、食品、乳制品、饲料、蔬菜加工等五大产业,实现了农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154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原料基地5万亩,带动农户9.68万家。大众垸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高档优质稻、名特水产、休闲农业、无公害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百里水产走廊项目生产条件、渔业设施显着改善,以乔口渔场为核心的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基地效益明显。投入1385万元,建设省级生态养殖小区1个,市级4个,标准化规模生态养殖小区169个,成立生猪行业协会,率先提出的生猪“五化”发展模式在全市推广。全县共流转土地18万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3家,参合农户达2万家。鹿饮泉、都遨、斌辉等休闲农业企业异军突起,全县共有休闲企业160家,实现综合收入20亿元。

2、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从20至,全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分别为2.8、3.5、3.7、4.08亿元,今年预计投入5.2亿元。完成14个乡镇整体规划,111个村庄规划,率先全省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采取项目运作、以奖代补方式,全年预计完成通组入户公路410公里,水利工程4000处,农村电气化工程达70%,国土整理4.3万亩,土地治理1.2万亩,新增农机具3125台套,农村安居工程420户,改厕3000户,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万人。建设合格学校24所,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农家书屋25个,村卫生室138个,新农合参合率100%,县财政补助比例达40%。投入创业富民专项资金5000万元,培训农民2.8万人次,稳定转移农民就业4.7万人。大力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办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脏、乱、差现象基本解决。广泛开展“广植树、多种花、不露黄”活动,新增绿化面积4500亩,**、茶亭、乔口荣获全市乡村环境“十佳”乡镇,丁字、茶亭、**、靖港、新康等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所有乡镇成功创建“全市环境示范乡镇”。

3、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局良好

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就要实施规划先行。目前,城乡一体化规划已覆盖全县,实现了基础测绘全覆盖,突出了重要地段和节点的规划设计。组织编制重点发展区域的.控制性详规以及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中小学校、商业网点、生活小区等专项规划,实现了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与周边乡村基础设施规划相对接。滨水新城区基础设施与**市区全面融合,产业项目建设正稳步推进。铜官古镇、乔口古镇、靖港古镇改造提质基本成形,景观打造逐步完善。丁字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园区配套建设,形成了现代物流、传统石材、高档房产、先进制造、文教旅游五大产业体系,为2万农民进镇创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光明村“五谷八景”建设基本完成,11家企业竣工投产,民居改造及庭院建设全面推开。彩陶源仿唐改造紧锣密鼓,大唐盛世风彩尽染。金峙村完成国土整理1700亩,70户农户进行了集中安置。新峰村庭院建设片连成型,完成500亩标准良田建设,流转土地2000亩,三个规模生态农庄建成投产。

三、主要作法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在农村的三大战略决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1、精心谋划,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新途径。一是成立机构。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县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农办,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机构。二是考察学习培训。组织相关单位、乡镇、村(社区)负责人到省内外学习考察,选派全县优秀青年干部和村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培养工作骨干,更新发展观念。三是调查研究。主要领导到乡镇亲自召开调研座谈会议,研究乡镇发展方向。县级领导到联系村上户走访,听取意见。四是出台发展规划。制订了《**县“十二五”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确立了“一江两岸,西主东副,一核多点,南融北通”的发展构架。形成以**江为轴心,河西区域为主、**区域为辅的城乡发展格局。

2、分类指导,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坚持把壮大乡镇经济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础支撑,开创乡镇错位发展、聚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局面。鼓励和支持各乡镇依托自身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科学确立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避免盲目发展和同质竞争,努力实现“一镇一特”。分别立足高星、**、大众垸等各区域不同乡镇之间的共性特点,在基础设施、城镇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完善同质性集聚配套政策,促进规模发展、集约经营,实现连片开发、互补共赢。进一步理顺县乡管理体制,拓展放权让利空间,提升乡镇自主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各乡镇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攻坚克难,破解各种瓶颈制约,促进各乡镇创优争先、竞相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3、开拓思路,构建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机制。提出“六个一点”,创新投入机制;采取“一线工作法”,创新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政策,创新激励机制;开展一系列活动,创新参与机制;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创新竞争机制。各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激发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浓厚了“能人兴产业,农民建家园,干部搞服务”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长效机制。使我县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交通网络化、农村电气化、水利景观化、农田标准化、农业机械化、庭园花园化,环境生态化。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5

2011年,我中心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新干县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挂点帮扶工作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中心和帮扶对象金川镇水磨村委会彭家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帮扶共建活动,现将全年来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进一步加强挂点帮扶工作,年初我中心及时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科室主任为工作成员的包村联建工作组,制订了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挂点矿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组经常深入帮扶村和农户,组织、指导、参与新农村建设。

二、开展形式多样帮扶活动

1、为使帮扶工作计划科学有效,中心工作组于4月28日来到帮扶的水磨彭家村与村支部成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座谈调研,经过实地考察,确定今后帮扶工作任务和发展方向。

2、为帮助困难群众,弘扬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一份力量,我中心已向彭家村捐助资金5000元。

3、针对彭家村卫生环境状况,中心组织专业人员经过调研规划,协助该村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免费提供消杀药品1200余元,进行村周围环境整治。为进一步加强该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本着以人为本,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出发,免费开展村民生活饮用水水质分析4份。

4、在9月中旬组织相关人员进村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1次,提高了村民的卫生健康知识水平。同时组织业务骨干义务为该村老人和儿童开展了一次身体健康体检,受到全村群众的高度评价。

新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农村建设调研情况汇报 篇6

根据*委办发电[2006]2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岛及时就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和思想发动,周密安排,找准问题,扎实破解,开局良好。现将所采取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汇报如下:

㈠成立工作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原创:http:///成立湄洲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建南任组长,管委会副主任何国祥任副组长,成员由湄洲镇政府、区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农林水办、党务科、文明办、纪工委、综治办、社会事务办、经贸科、国建科、规划室、公安派出所、边防派出所、运管站、水电公司、电信管理站、广播电视站、移动公司等部门领导组成。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活动开展提供了组织领导保障。

㈡开展调查研究,找准突破难题。按照市委“十一五”规划建设中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个具体目标,调研分十个专题进行,把调研任务分解到各个科室和单位。由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志诚、农林水办主任陈金华负责专题调研的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等。各个调研小组重点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针对湄洲岛农村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和发展思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提出了湄洲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㈢明确工作重点,任务分解到人。围绕调研组提出的主要问题,党工委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进行细化分工,明确了挂钩领导,责任单位、协办单位责任人和解决时限,由党工委领导挂钩牵头,责任单位根据问题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协办单位配合,采取上下联动推进活动的开展。

㈣抓好制度配套,确保工作落实。为了保证这次活动达到目的,存在的问题真正得到破解,在抓好思想发动的基础上,把制度建设贯穿整个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以岗定责,量化考评,确保措施和办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每月用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镇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问题的解决;坚持和完善工作督查制度,工委每月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汇报上月工作落实情况,研究部署下月工作计划。工委办每月通报一次各单位工作完成情况,肯定成效,指出不足。

㈤健全机制保障,推进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立了领导小组的例会制度、责任单位月报制度和办公室每月督查通报制度,以此推进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成员会议,研究活动进展情况,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及出现的相关问题,各责任单位每月向办公室汇报一次活动进展情况,办公室每月通报一次活动开展情况,以制度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7

一、农村水利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水利在粮食、防洪、供水、经济、生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水利设施防洪除涝标准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河道环境恶化等的问题日趋明显。1) 水利基础设施工程老化, 功能衰减。以江苏南部地区为例, 该地区长期以来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田间作业, 所配套的田间灌排系统标准较低。近年来, 原有的种植业已被告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经济作物的集约化生产所替代, 同时也对灌溉、降渍和抗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田间灌排系统排涝能力弱, 提灌能力差。2) 农村水利设施管理粗放, 保护意识淡漠。农村水利设施三分建七分管, 目前农村水利疏于管理的现象较为突出, 导致水利设施带病运行。通过疏浚正常情况下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 3~4年就重新淤积了。不但缩短了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 增加了成本, 还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3) 节水措施不力, 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工程老化, 田间渗水严重, 加之农村居民节水意识淡薄, 更增加了水土资源开发建设的压力。4) 农村河道水质恶化, 综合功能衰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一些企业肆意排污和部分沿河居民生活垃圾、污水的直接入河, 使得农村河道水质严重下降, 污染日益加剧。尽管这些年政府在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资金, 但整治工作面广量大, 成效不明显。

二、主要应对措施

新农村水利建设就是以保障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为综合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筹考虑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运用,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

(一) 创新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

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 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配套建设的原则, 建设高标准防灾减灾体系、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河网生态保护体系和水利部门社会服务体系。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均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

(二) 合理规划, 科技引领, 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

水利建设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的编制应与各地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配套, 统筹兼顾, 因地制宜, 与其它农村专项规划相衔接, 以提高工程各方面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一是要根据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专业化安装的建设管理方式, 提升农村河道整治建设、灌区配套改造、农田水利建设中现代化水平;二是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特别是在农村防洪排涝管理、饮水安全管理、灌区节水管理和设施农业用水管理等方面, 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 提升农村水利运行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科学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管理, 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

(三) 整治农村水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条件

鉴于农村水环境现状, 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治理:1) 强化任务, 明确职责, 定岗定责。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 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关系, 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就农村水环境来说, 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工作耗时长, 任务繁琐, 各乡镇可敦促水利站牵头, 成立农村河道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组, 宣传、财政所、农技站、水利站、城管办、环卫所等相关部门均参与在内, 各负其责, 明确任务。水利站制定并完善相关措施和考核办法, 完善长效管理制度, 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对工作组进行指导、监督、协调和考核等工作。2)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村民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节约意识。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加大对农村河道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与此同时, 加强水事违法行为的巡查力度, 设立举报监督电话, 会同水政、环保、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 对向河道内乱排污水、肆意侵占河道等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3) 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引导水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研究开发节水技术, 高效利用水资源。4) 注重河道及沿河岸两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根据河道生态的多样性, 大力开展以乡村河道疏浚整治为重点的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 因地制宜地实施河道护岸建设和沿河景观绿化, 以人为本, 突出重点, 强化亮点, 全面提高河道综合水环境。5) 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维护和管理的有效机制、长效机制。如, 针对河道淤积的动态特性, 建立健全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等。

(四) 科学管理, 加快建立建全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

从多层面采取措施, 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 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1) 增加政府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过去,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缺乏必要的维护、难以正常发挥效益等问题。为适应新的形势, 考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必须对农村水利投入的思路进行调整, 不仅要大幅度增加政府投入, 还要着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2) 创新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 吸纳各类社会资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 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要积极引导农村村致富带头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 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3) 尽快制定和出台农村水利建设条例, 对农村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体制、建设和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

三、结语

建设新农村对农村水利既是巨大挑战, 更是极好发展机遇。农村水利的建设和发展对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文明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远华, 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2006.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8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國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 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9

中共白柳镇委员会

白柳镇人民政府

白柳镇十里洼村位于白柳集镇西北方,距白柳中心集镇约30公里,属我镇的高山村边远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61户546人,有党员27人,地域面积4.5平方公里,有可耕地1645亩。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立足五项工程,做好五篇文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群众增收的骨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在市县领导和包联部门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镇村干部的共同努力,群众的苦干、实干,全面完成了当年各项建设任务,全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立足产业发展工程,做好农民增收这篇文章。烟草产业是全村经济增长的支柱,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750亩,实现产值152.54万元,烟草产业人均收入达到3600元。在做大烟草产业的同时,狠抓畜牧养殖产业建设,今年全村生猪出栏量达到3350头,其中500头以上大户3户,100头以上大户12户,人均生猪达到6头以上;发展50头以上养羊大户5户,养牛10头以上大户5户,实现畜牧业增收100万元,人均收入1800元,成为全镇产业发展的领头军,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截止2011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9153元,同比上年增加2951元。

二、立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做好村容村貌改变这篇文章。该村抢抓通村水泥路建设良好机遇,迅速启动通村路硬化工程,为全村硬化道路8.3公里,并于2010年对连接前坪村的村级公路进行了砂石化处理,在镇村之间形成了环形公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市外侨办的全力协调下,投资150万元,完成农网改造23公里(其中低压18杆公里)目前已全面实施到位。

三、立足民生工程,做好惠民为民这篇文章。大力推广“畜、沼、园”循环发展模式,生猪控温标准化建设模式、家庭适度规模养殖“121”模式,农户家庭产业经营“八个一”模式,推行“圈、厕、沼、厨、园”五配套模式,建成“圈厕沼一体化”循环农业示范户75户,同时对本村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户进行移民搬迁,对居住较为集中的院落进行民居改造,使全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对村级活动室进行重新选址规划,配套做好村级卫生室、文化娱乐室、农家图书室、村级小学的建设工作,完善村级活动室服务功能,使全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四、立足先进文化活动进村工程,做好新型农民教育这篇文章。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活动,聘请县农业局、镇农技校以及县卫生局专家,开展养猪专业技术培训、烤烟种植技术培训和卫生知识培训共7场次,教给农民实用致富技术;注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以“十星级文明户”深化评选活动为载体,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将“八荣八耻”纳入群众思想教育之中,加强农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组织育龄妇女参与计生知识竞赛,组织县文化馆进行了普法演出,邀请县农业局送文化、送健康、送信息进新农村,开阔了群众视野、拓宽了群众致富信息面、提高了群众整体素质、培育了群众致富本领,传播了新思想,培育了新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舆论保障。

五、立足堡垒建设工程,做好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这篇文章。围绕“科学发展、升级晋档”主题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了党的基层组织各项建设,抓培训强素质,村级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普遍加强,基层组织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和特困村建设打下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一年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存在有不少困难和不足,一是村上无积累,项目建设启动难;二是通组路比较差,而要保证畅通,需要建设资金量大,一时很难落实;三是7.18冰雹灾害,对我村的烟草产业致命一击,损失惨重,有的户颗粒无收,达60%的户损失达50%以上,给群众心理上、经济上造成难以估量的打击。

各级领导联系我村,是我村的机遇,我们一定会抓住机遇,积极做好群众的发动和宣传工作,按照“政策驱动,群众主体”的思路,做好以基础设施改善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工作,“头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达标准”的工作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多请示、勤汇报,赢得更大的支持,为彻底改善我村贫困落后面貌,加快富民强村建设步伐,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工作。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10

镇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小结汇报

2010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2010]172号文件精神,把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第一抓手,做到年初有规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的工作思路,并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促重建、求发展、惠民生、保稳定”这一工作主线,千方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取得很好成绩,完成市委、市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年来,我镇通过努力,镇村组干部艰辛工作,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开端,全镇共有种养业、企业七处:一是种植业,双瓦村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园;二是养殖业,五方村惠农养猪专业合作社;三是绵河、合结养鸡基地,养鸡大户98户,年养鸡150万只;四是红社村花卉基地面积达786亩;五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处:

1、五方的美华皮蛋加工企业带动1500户养蛋鸭,2、合结、同义、绵河猪鬃加工基地,3、农民在企业务工达300余人,务工收入达250万元,红社村蔬菜产品加工,以“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农业,带动农户500余户从事蔬菜生产,带动农户一大片。同时,全镇已成立了三个专业合作社:惠农养猪专业合作社,双瓦绿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五方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业产业化和专合组织引导,广大农民增强了劳动致富的信心。

二、村落民居建设情况

一年来我镇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农房重建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8月底,全镇农房重建8731户,圆满完成市上“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和要求,完成率达100%,集中点以工代赈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共计132个,已配齐了所有的基础设施,同时全面完成沿公路的同义村、合结村、双瓦村部分组农房风貌改造。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齐抓共管,长抓不懈,经市上多次抽查、验收,达标率达100%。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0年在我镇共和村进行土地项目整理,按市发改委批准,共修沟渠41条,共计27370米,新修机耕道18条,共计14532米,通过土地整理,达到沟端、路直、树成行格局,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增加耕地面积亩。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2010年共新修和改造沟渠151条,合计万米,同时全镇新建沼气池360口,圆满完成各项任务。http://

四、公共服务体系情况

1、教育事业,通过灾后重建,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均有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及其活动场所;

2、村委会8个,办公场所正在建设中,预计2011年元月15日前全面竣工;

3、文化活动场所多处,镇村到处可见;

4、卫生院、村卫生站建设比震前环境优美,医疗设施齐备,体系建设资金列入镇财政预算。

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

1、全镇辖区内共有党支部基层组织13个,村委会8个。各党支部及村委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基层组织团结带领村、组干部和群众在狠抓灾后重建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2、在村民自治机制上,各村坚持把“促重建、求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作为工作主线,坚持村组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采取“村组资金镇财政管理,村组使用”的原则,做到按季度报帐,村民理财小组监督,有力地促进新农村

建设。

六、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情况

一年来党委、政府把推进新农村的项目资金严格管理使用,特别是重建资金和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帐专户,决不挤占和挪作他用,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要求和规定执行,截止目前未出现违纪现象。

七、组织保障措施情况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11

一、转变思想,积极探索,实现监管与服务的统一

近年来,全县供销系统运转星急速下滑趋势,特别是东阿县农资公司,经营不善,亏损严重,100多名职工生活无着落,农资经营主渠道地位不突出,市场私购乱销、垄断、挂靠、承包,无序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现象严重,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横行,坑农害农现象频繁发生。针对这种状况,东阿县工商局将管理的视角延伸,进行了市场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之所以不能根绝,市场秩序之所以无序,关键是没有一整套管理有序、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模式,必须积极探索出一条农资经营的新思路。

1、依托现有职能,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针对全县农资经营的现状,县工商局开展市场调查,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市场情况后,得到这样的结论:农资市场前景广阔,由于体制的原因,原有的农资经营载体失去了活力,在新的载体还没有形成这个阶段出现混乱现象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如果培植和发展新的经营载体,投入的政策、物力、时间必然很大,行政管理的成本也必然增加,从全县供销系统的现状分析看,原有的经营人员还在、经营经验还在、场地还在,人民群众对于供销系统的依赖心理和信任的期望还在,供销职工渴望发挥作用的热情还在,缺少的只是激发新活力的酵母和方法,我们认为,发挥供销系统的既有资源,充实其新的生命活力,是从根本上治理农资市场混乱局面的良方,一是可以减少管理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农资市场的诚信问题: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三是解决了供销系统下岗职工吃饭问题。为此,起草了《关于加强农资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资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上报县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给予了充分肯定,向全县下发了《东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资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并成立了县农资市场连锁经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农资连锁经营事项。

2、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结合,既当执法员又当服务员。正确的决策确定之后。关键在行动。谁来唱农资经营的主角,县工商局把眼光放在了县生资公司。该公司多年来一直经营不善,亏损严重,100多名干部职工生活没有着落。这一问题令党委政府焦心,企业忧虑。职工不安,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该局将其列为工商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集中人力、物力开展了帮扶活动。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企业的发展之路上,该企业有经营资质,有经营场地,有一支富有经验的管理队伍,决心要扬其长,避其短,运用现代农资经营管理理念,走农资连锁经营之路。兵分三路:一路深入到企业职工中去,走访座谈,深入了解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找准企业发展优势,做思想工作争取支持:一路与企业负责人座谈,增强其信心:一路到外地借鉴先进经验,摸清路数,争取开局顺利。三路结合,与企业负责人一同制订建立农资龙头企业——发展农资大户——筹建建农资配送网络的三步走战略,明确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企业运作起来,县工商局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挂帅的服务工作小组,实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跟踪服务,全面开通服务发展的“绿色通道”。企业启动资金困难,指导企业采取盘活一点、职工筹集一点、协调银行支持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设了一处占地30亩的经营场地。在经营场所的建设与布局上,本着节俭高效科学的原则,使办公与市场连到一起,节省建设资金50余万元。2005年1月份,“东阿利群农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公司成立后,如何发展壮大连锁经营,县工商局组织人员上门走访动员农资经营商户,召开会议,介绍农资连锁经营的优势与前景,使广大商户认识到加入连锁经营的必要性和长远意义。有一位商户经常出门在外,工商人员去了几次都没能见到他,后来听说其晚上十点多钟能回到家,几位同志冒雨前往。在讲明利益得失后,,这位商户激动地说:“没想到工商局为了我的发展如此费心,我一定要加入连锁经营的行列中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县13个较大的农资经营户全部加入连锁经营,并且与国内40余家大型农资生产厂家及经销商集团签订了总经销、总代理合同,东阿县利群农资连锁公司顺利起步。

3、充分运用行政指导,推进信用建设。诚信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石。为支持连锁经营高起点发展,我们成立了专门市场办公室,指导连锁经营制订了“七统一”,即:统一管理章程、统一门店标识、统一货源组织、统一配送服务、统一零售价格、工商部门统一监管、统一加贴防伪标签,帮助商户制定规范的经营制度,实行“两证两票,一书一卡一备案”制度。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注重加强对农资经营单位的引导,树立服务“三农”。共建和谐意识,视农民消费者为“上帝”和衣食父母,积极开展文明诚信商户评选活动:大力倡导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2005年,利群公司被评为市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工商局评为2005~2006年度山东省农资经营优秀诚信企业。为了使农资连锁经营这一平台不断好戏连连,东阿县工商局连续两年主持策划,成功组织举办了“东阿县农资产品推介会”,全国知名的农资生产企业和当地及周边地区经销商参加,既给知名农资企业推荐产品搭建了平台,同时也为农民用上优质价廉农资产品疏通了渠道,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县205家农商户已有190户加入连锁经营,覆盖率达93%。

二、农资连锁配送的基本方式

东阿县农资连锁配送的基本方式是:利群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与省内外名优生产厂家订立购销合同,公司在各个乡镇、办事处,村庄,建立统一编号的连锁配送站。公司成立配送中心,有专门人员、专门车辆送货到站甚至直接到田间地头,构建起生产企业一利群农资有

限公司——配送中心——连锁店——农户的服务体系。把生产厂家的资源优势同经营企业的销售优势结合起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增强。

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市场化运作,有效地利用原有的农资经营户,整合网络资源,走上了一条投入少、建设快、风险小、见效快的路子。

三、农资连锁配送的实践效果

1、实施规范管理,推动健康发展。一方面用“七统一”构筑了农资企业规范的作业标准。确保了市场准入。凡申请加入连锁经营网络的,先审查其资金、信用、经营条件、专业人员素质等情况,符合条件的准许加入:另一方面是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利群农资公司与各经营网点签订经营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实现优质服务,便民利民的服务延伸。各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开展电话预约、上门服务、送货到户到田间地头等多种便民服务活动。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利群农资配送有限公司购置了20台测土仪器,免费为农民测量土壤情况,向农民建议科学地施肥,此项措施,避免了盲目施肥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大大提高了农资连锁经营在农民中的信任度。

2、有力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农资连锁经营依靠健全的营销网络、规范的经营机制、良好的品牌效应、诚信的企业信誉,能有效地控制农资产品的质量和购销渠道。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价格合理,使经营者和农良都受益。连锁经营网点采用贴近农民的服务方式,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称心的农资产品。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后,发生质量问题,农民维权也更有保障。杜绝了假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和重大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3、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离不开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能有效推进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将经营服务向农产品产前和产后延伸。通过测土一配方一供肥,送科技进村,为农民举办农资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推动农业的科学化,使现代农业服务业走向市场,使农民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便捷科学的服务。

4、有利于提高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单独、分散经营的农资经营方式。虽然适应千家万户分散种养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但随着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农资的规模化经营,已势在必行。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后,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了经营效益:也提高了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挂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12

大足县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新农村建设考核结果位居重庆市第一, 建设亮点得到巩固。新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大力推进巴渝新居集中居民点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宅基地改革;已建成27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农村“巴渝新居”中心示范点, 涉及农户1277户;整治环境8200平方米;复耕面积35440平方米;改建院坝10万平方米;硬化村级公路100公里, 新修人行便道350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100%, 通畅率达81.4%。配套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等项目, 购置垃圾桶160个, 垃圾清运车3辆;建垃圾转运站4个, 农业废弃物收集池21口, 农业废弃物发酵池21口, 35平方米污水处理池3个;安装田间频振式杀虫灯10盏, 村主管网1168米, 改造厕所20个, 种植绿化树苗250株。

上一篇:善用“计谋”,开启小学数学情智课堂下一篇:考研规划讲座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