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2024-07-16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共14篇)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篇1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今年以来,古蔺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省委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分类推进”的原则,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产业发展为支撑,全面推进大寨箭竹一类示范片新村建设。

以烤烟为主导产业,辅以林下蔬菜、土鸡散养、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带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为重点,培育发展星级农家乐,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发展:投入1000万元,新增烤烟面积11500亩,占年初预定计划的230%;投入155万元,新增蔬菜面积2216亩,其中林下蔬菜1180亩,占计划任务的118%。

新村建设:按照“三打破”(即打破军营式、打破火柴盒、打破夹皮沟)的要求,使村落民居做到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错落有致、美观大方,全面展现新建民居特色。截至目前,德耀红光、箭竹富强、大寨向阳、富民新村聚居点160户新建农房已全面启动建设,其中富民新村聚居点完成60户,已入住新居28户。完成风貌塑造1970户,占计划任务的150%。新建农房258户,占计划任务的120%。

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公路17.5公里,硬化机耕道10公里。新建沼气池22口;累计投入资金1450万元。

公共服务建设:投入230万元,新建村级活动室2个,农村卫生室1个,农民健身场1个,开设农家店3家。(古蔺县委农工办)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篇2

据悉, 合山市贡模移民新村是合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同时又是瑶族群众聚集的村屯, 共有143户530人。合山市借助桥巩水电站库区移民的机遇, 力争把移民村打造成既有特色、有品位、上档次, 又符合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民俗生态旅游观光村, 并成为来宾市乃至广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之一。为确保桥巩水电站工程进度, 根据自治区要求, 该移民村要在今年3月15日赶在桥巩水电站下闸蓄水前半个月左右完成全部搬迁工作。

时间紧, 任务重。合山市委书记曾广斌、代市长韦佑江要求各工作队, 务必要深入所包干的每个农户家中, 和群众促膝谈心, 宣传移民新村建设的相关政策, 消除群众顾虑;务必带着技术资料到施工现场, 指导新村建设工作, 真正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形成合力, 扫清障碍, 强力推进;务必严把工程质量关, 想方设法从速从简从实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使移民群众满意。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篇3

1.摆上日程,突出重点,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谋划帮扶

省法院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作为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落实“三化”统筹战略的重要载体,从成立机构、深入调研、制定规划等方面为帮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1及时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省法院院党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形成院长亲自挂帅、主管领导负责、配强配齐主管部门人员的工作机制。工作之初就成立了以张文显院长为组长,马建华常务副院长和政治部李树涛主任为副组长,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直属机关党委、宣教处等部门参加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了2名机关干部为新农村帮扶工作指导员。同时,研究制定了帮扶工作方案,并确定了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出刊《帮扶专报》及时通报帮扶工作信息等制度。

1.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调查摸清帮扶对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内在需求是扎实开展好帮扶工作的基础。省法院组织有关领导、法官干警和帮扶指导员深入帮扶村镇进行调研,与帮扶对象深入沟通、交流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帮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几年来,张文显院长、马建华常务副院长、政治部李树涛主任先后5次到帮扶村考察、调研、指导工作。组织法官深入帮扶村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活动3次。帮扶工作指导员长期驻村工作,详尽了解帮扶村的土地、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与帮扶县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1.3确定帮扶目标及步骤 省法院在深入调研和与帮扶地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当地各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积极参与当地发展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明确帮扶工作目标。2010年6月,李树涛主任协调其他4家帮扶部门负责同志到帮扶对象安图县进行了对接,就安图县各示范村《2010年—2012年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纲要》进行研讨,并邀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省法院先后两次派出帮扶工作指导员到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就该村3年发展规划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论证,确定了巷道建设、河桥河堤建设、农房改造项目、“牧业小区”建设等4个规划项目,并明确了省法院及各单位的帮扶措施和步骤。

2.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开展帮扶

省法院充分发挥本部门在帮扶工作中的协调作用,联合其他4家帮扶部门单位共同开展工作,形成合力,从规划指导、产业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帮扶。

2.1注重综合协调,形成帮扶合力 在与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帮扶单位、安图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取得联系并初步掌握相关基本情况后,省法院积极与省民委、省地方志编委会、省电力公司、长春工业大学4家部门单位沟通,了解4家部门单位的帮扶工作计划和推进情况,确保帮扶部门间的良性互动,集中帮扶力量,统一帮扶步伐。省法院帮扶联系人定期与其他4家部门联系人沟通,了解各部门单位帮扶计划措施进展情况;定期牵头召开与其他四家帮扶部门协调会,研究帮扶计划措施的落实情况,推动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2整合利用资源,实现整体推进 省法院坚持与省、市、县三级新农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最新情况,形成协力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与帮扶地组织部、农办、财政、规建、畜牧、农机、水利等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有关政策和情况,为争取资金、项目、政策支持做好准备。目前,省法院协调其他4家帮扶部门已经和安图县政府达成协议,以帮扶示范村为契机,开展对全县的法律援助、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帮扶工作,并协调长春工业大学和安图县科技局共同开展综合调研,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

2.3解决重点问题,统筹开展工作 紧紧抓住基础设施、村屯改造这些重点工作,逐一解决,促进帮扶村各项工作良性发展。2009年,针对帮扶对象白城市洮北区交通设施落后、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省法院协调省交通厅给予立项支持,共拨付公路建设款287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交通建设。2010年,针对帮扶对象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河桥建设、村路建设缺少资金问题,正协调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争取配套资金的支持。同时,协调联系省电力公司为万宝镇兴农村道路建设项目提供帮扶资金48万元,计划9月底落实;协调联系省地方志编委会为二道镇铁北村改厕工程投入8万元,已于8月份落实到位。

3.强化服务引导,探索长效机制,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推进帮扶

为使帮扶工作取得长效,省法院注重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培育产业入手,努力促进农村自主发展和长远发展。

3.1注重引导,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省法院始终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坚持民主商议,不强加于人;坚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通过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帮扶对象意见,了解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在对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的帮扶过程中,根据调研情况,鼓励村民、村委会自主提出发展规划,驻村联系人帮助调研、论证,提供信息支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支持、政策倾斜,鼓励村民踊跃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

3.2立足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 在帮扶过程中,注重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新项目,发挥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省法院协调联系省民委,拟在“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补助资金”中安排5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亮兵镇的马铃薯品种改良项目,该项目可以推广到全县。目前,已经和县里达成帮扶协议,资金计划将在近期落实。另外,省法院参与论证,支持明月镇福兴村利用当地丰富的林地、草地资源,发展以养牛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计划未来2年内支持明月镇福兴村建设“牧业小区”,发展优良品种黄牛养殖项目。

4.着眼破解难题,完善保障措施,围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深化帮扶

和谐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帮扶工作的重点。省法院在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法院系统的职能优势,注重帮助化解社会矛盾,破解发展瓶颈,促进帮扶对象形成文明乡风。

4.1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安图县明月镇福兴村农村户数196户,其中朝鲜族165户,是典型的朝鲜族居住村。该村国外务工 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强。出外劳务人员收入较高,和当地留守居民之间有一定收入差距。省法院组织民事、刑事、行政审判干部到当地开展普法活动,做好相关涉外、涉法法律问题的宣讲及入户教育工作,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引导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协同有关政法部门加强对当地的联系服务,并在当地法院系统内部,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选调生注重选拔当地人才。

4.2积极开展抗洪救灾 在2010年夏天当地遭受洪灾期间,积极开展救灾防治工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省法院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及时安排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和安图县新农办联系,了解灾区一线消息,协调有关帮扶单位与帮扶镇、村取得联系。同时委托安图县法院到受灾村考察了解灾情,为帮扶村提供救灾款3万元;长春工业大学为帮扶村提供救灾款5万元。近期,张文显院长计划到安图县视察调研,考察受灾情况,指导帮扶工作。

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总结 篇4

关于二○一二年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工作总结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系列文件精神,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建设“百里新村,养生长廊”的总体要求,坚持“集中连片规划、集中连片发展产业、集中连片完善基础设施、集中连片绿化村庄”的建设原则,以大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现代农业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改变整体面貌,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二○一二年,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繁荣、经济实惠中快速发展。现将我镇今年竹海新村建设示范片工作总结如下:

一、按照要求,成立班子

我镇党委、政府结合近年来的新村建设工作经验,根据2012年长宁县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实施方案,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分管大农业副镇长为副组长的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研究、协调此项工作。

二、对照目标,严格规划

按照上级要求,今年我镇在建新村有龙头新村、石笋新村、竹洞新村,在去年基础上我镇这几个新村建设在稳健发展中。特别是龙头新村,我镇通过领导和村集体组织的共同努力,多次召开村组协调会议,全方位掌握情况,现场查看并结合我镇新村建设实施方案,参照龙头新村的规划,正在编制其他各新村规划。现目前龙头新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而配备健身器材的休闲广场也开始建设,污水处理管网已全面完成。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联合办公会,研究布置农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工作,出台了相应的惠农政策,土地利用严格按照流转、置换的办法对土地定价,并结合2011年土地复垦和D级危房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来新村建房户的积极性。

三、初见成效,突出亮点

依托我镇交通便利的优势,今年我镇以石笋村为主倾力打造“竹洞-石笋-龙华综合产业园区”,首期占地500亩,现已建成特色水产养殖精品鱼塘200亩、杭北菊种苗基地150亩以及相配套的设施农业。为突出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形成整体联动式产业发展格局,致力将该综合园区建设成为“龙头镇经济走廊”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通过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结合我镇示范片的实际情况,对示范片6个村进行了风貌整治、院落绿化、补助建

房、新建生产路、便民路等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聚居点环境,对我镇旅游产业及环境整治工作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带动了我镇第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四、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充分调动更多村民参与竹海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积极性。只有真正将户改、复垦、新村等政策宣传到户了,才能有效调动更多数人建设新村、入住新村的积极性,杜绝散户零星建设,只有绝大多数人的参与才能让新农村真正兴起来。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工程。资金不足是新村建设最大的制约。住房修好了,但无水、无电、无路的现状让新农村新不起来,没有休闲广场、绿化美化等配套新农村同样兴不起来。建议通过县政府增加一点、乡政府调剂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加强成本核算,确保不负债。新村建设资金有限,必须吸取过去负债建设的教训,加强对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设计费、建筑成本、水、电、路等各项投入的成本核算,确保有限资金用到刀刃上。特别是在土地利用上,要做到大规划、小利用,即既要放眼长远可持续发展,又要立足当前(根据入住户数确定面积)降低成本,确保不负债的同时实现节约用地的目的。

长宁县龙头镇人民政府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篇5

半年工作总结

广安区委农办:

根据贵办紧急通知精神,我镇对2010年上半年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进行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示范片建设 1.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连片打造新农村建设的10个村,形成了10公里产业带,集中打造了大田、岳庙、偏马、龙山、五桥、金堂等六大产业片区,形成了莲藕、精细蔬菜、海椒、龙安柚、药材、特色养殖等六大产业基地,连片种植了经济作物30480亩(其中:海椒10000亩、莲藕10000亩、精细蔬菜4030亩、龙安柚5000亩、药材1000亩、其它450亩),新引进大型标准化养猪场2个、朗德鹅养殖大户1户,建立波尔多山羊养殖基地1个、野鸡养殖场1个、跑山鸡养殖场一个。

2.村落民居建设

现已完成岳庙新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工作,该居住点集中安臵了21户农户。全镇共有29户农民建了新房,有36户农民改扩建房屋,风貌改造农房1007户。

3.基础设施建设

新修水泥路4.5公里;硬化水泥路13公里;改造村级公路 1

(油路)10公里,新修村级公路2公里;新修便民路100公里;整治山坪塘16口,新修山坪塘3口、蓄水池25口;配套渠系11.5公里、囤水田12座;整治院坝10000平方米;土地综合整治2729亩;建设户用沼气671口。

4.公共服务建设

对广前线实施农房风貌改造350户,对新农村实施五改三建和风貌改造657户,打造农村集中居住点5处(即岳庙、白店、龙山、偏马、五桥),新建白店农民篮球场 1个,在广前公路沿线和新农村建垃圾池48处,修花台20个。

5.项目资金整合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镇整合了连片开发二期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小农水项目、圈舍建设项目等资金,从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6.灾后重建工作

省灾后重建工作现场会后,我镇将加大村落民居建设工作力度,现已规划建设村民集中居住点5个。

二、存在的问题

1.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于改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的愿望非常强烈,对政府如何帮助他们增收致富有着热切的期待,但同时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等、靠、要”思想,希望上面给项目、给资金,以此来解决他们现在面临的很多困难,从而严 2

重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村庄建设涉及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是每个村民的义务与职责,但目前村民主人翁观念不强,不愿投入,不愿参与,对村庄建设不积极,不主动,大小事情都要依靠政府和上级职能部门,但政府和职能部门也不可能全包全管,面面俱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广泛宣传发动。针对广大农民甚至少数基层干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和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小农意识,在后段工作中,结合新农村宣讲活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重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彻底地从思想上认识到位,把心思统一起来,把时间聚拢起来,把精力集中起来,把身心舒展起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最饱满的斗志热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2、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打造岳庙、偏马、大田、龙山等核心区域,大力引进业主,在创建典型的过程中,注重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示范点建设起点要高,体现发展的方向,能够成为学习的榜样。二是示范点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代表性、普遍性,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村起到指导作用。

3、精心组织实施。一是大力发展产业。以新村扶贫资金为引子,将机压打井、沼气池建设等涉农项目打捆使用,通过产业支撑,促进贫困农户持续快速增收致富。二是加大项目可控性,3

杜绝出现遗留问题。在打造集中居住点、移民建房等项目实施上,体现自主自愿原则。以岳庙村集中居住点为示范,积极引导农民自主筹资建房,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突出特色。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管好用活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和封闭运行,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篇6

1 认真总结经验, 努力发挥农机化示范区的作用

何谓示范区?顾名思义是先行的试验区域, 其发展成效能当后来者之典范, 其经验做法能给后来者以启示。浙江省开展农机化示范区创建工作, 其初衷就是要通过示范区先行先试, 探索农机化发展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为面上农机化发展提升提供经验做法。目前, 全省已经形成余姚、诸暨、义乌、路桥等4个部级示范区, 以及萧山、鄞州等11个省级示范区的覆盖面。多年来, 各试点单位按照部省建设要求, 因地制宜, 大胆探索, 积极实践, 取得了很大进展和可喜成绩,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1 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 推进农机化发展必须加强规划指导

科学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各试点单位按照部省要求, 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示范区建设规划或方案, 理清建设思路和方法, 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使农机化发展与地方农业产业实际相互适应,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 确保了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各地要认真学习这一经验做法, 高度重视前期规划工作,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及时研究制定阶段性计划、中长期规划, 提高农机化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1.2 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 推进农机化发展必须开展“大合唱”

农业 (农机) 部门力量有限, 单枪匹马搞农机, 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必须借助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打会战”。而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正是这样一出“打会战”的生动样板和实例。萧山、鄞州、诸暨、义乌、路桥等地专门成立由政府领导挂帅、多部门参与的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将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形成全方位联动的工作格局, 有效保障了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力度。萧山、瑞安等地还专门出台农机库房用地政策, 加大对农机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比如萧山规定服务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农业服务经营主体, 可根据需要申请使用不超过0.067 hm2的设施农用地。正是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 才使得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落实, 才确保了示范区建设能够有声有色开展。

1.3 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 推进农机化发展必须争取各方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农业工作尤其需要各方资金的支持。多年来, 各试点单位各尽其能、各显神通,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投入,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借力金融信贷支持, 有效保障了示范区建设的资金来源, 确保了示范区建设“有米可炊”“有钱可为”。比如诸暨市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每年用于农机化发展的地方财政扶持资金都达到1 500万元以上;路桥充分利用工商业发达的优势, 吸引15家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机化, 投资总规模达1.3亿元;瑞安、平湖分别出台大中型农业机械抵押贷款、贴息贷款政策, 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资金短缺问题;等等。

1.4 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 推进农机化发展必须勇于探索创新

没有创新, 就是一潭死水, 就会思维僵化, 就将停滞不前。多年来, 各试点单位在探索创新上下了大功夫、花了大精力, 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动力、注入了生机, 可以说是示范区建设中最大的亮点和收获, 也是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的方法。比如义乌、桐乡等地率先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 平湖借鉴汽车4S店模式成立全省首家农机4S店, 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创新的有力实践者;鄞州率先探索开展以信息化管理、自动化控制和无人驾驶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机建设;龙游积极探索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机制并成为全国水稻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县:为农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经验。

1.5 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 推进农机化发展必须走整体推进路子

经过近1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浙江省农机化发展已经迈上新的台阶, 实现了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跨越。农机化发展已经不能再停留于小打小闹的阶段, 而必须大张旗鼓甩开膀子干, 也就是要从零敲碎打的粗放式分散式发展向集约化区域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转变。这方面宁波做得比较出色, 区域整体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模式, 鄞州区云龙镇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更是达到95%, 可以说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与此同时, 各示范区坚持走产业协同整体推进路子, 在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 因地制宜探索推进主导产业机械化发展, 比如东阳适应产业需求打造了畜禽养殖、果品、茶叶等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

2 进一步鼓足干劲, 再度掀起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新高潮

实践证明,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是促进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走浙江特色农机化道路的生动实践, 农机部门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 鼓足干劲, 切实有效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为全省农机化发展做出榜样、提供示范。15个部省级农机化示范区是排头兵, 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其他地方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借助先发带后发的推力和后发追先发的压力, 大力创建农机化示范区, 积极打造农机化发展示范样板。

农机化示范区作为示范样板, 要成为“四个典范”:一是建成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具有较强依法行政能力的农机化管理典范;二是建成技术先进、装备合理、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农机化科技创新典范;三是建成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典范;四是建成农机安全监督、教育培训、维修管理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典范。再通俗点说, 就是各项工作和农机化发展水平都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围绕这一要求, 下一步要继续发力,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 紧密结合农业“两区”建设, 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见效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是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主抓手, 也是政策、服务、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的集聚区。要紧密结合“两区”建设这个大平台, 推进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 既充分利用“两区”的优势资源, 又积极为“两区”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农机部门要主动参与“两区”建设的规划编制、计划制定、管理服务和考核验收等工作, 主动向“两区”整合倾斜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资源, 使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与“两区”建设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 确保“两区”建到哪里, 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跟踪到哪里。同时, 各示范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各地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特点不尽相同。在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中, 要在打好根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突出特色的要求, 坚持农机化创新, 在农机化发展上干出本地的特点和特色。

2.2 紧密结合农机结构优化调整, 提升农业全产业机械化水平

从当前看, 粮食生产机械多、主导产业生产机械少,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主导产业机械化水平低的“一头大、一头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发展层次的跨越提升。各地要围绕农机结构优化调整, 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 在继续保证粮食生产机械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更多地发展主导产业机械装备和设施农业, 进一步缩小粮食与主导产业之间的机械化发展差距。下一步, 要坚持生态导向, 重点围绕畜牧业转型升级, 加快自动化喂料系统、场舍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备的示范推广, 推动规模养殖场设施改造升级, 提升高效健康养殖水平;围绕发展旱粮保供给, 引进推广适合旱粮生产的新型高效农机具, 提升旱粮生产机械化水平;围绕茶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茶叶采摘、加工及茶园管理机械的示范推广, 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围绕菌果蔬等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食用菌生产加工设备, 以及果蔬播种、育苗和移栽机械的示范推广, 提升菌果蔬等生产机械化水平。

2.3 紧密结合农业全产业发展, 推进农机农 (牧) 艺融合

农机农艺融合问题直接关系到先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之所以实现突破性发展, 关键是农机与农艺的有效融合。而目前油菜、旱粮和其他特色产业生产机械化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水平, 最大的阻碍也就是农机农艺融合度不高不深甚至不相融问题。各地要以农业全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主导产业为重点, 扎实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工作, 进一步提升农机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要及时开展一次“自我体检”, 看看是否有没做到位的地方, 比如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和相关产业专家小组有没有成立, 融合示范区有没有建设起来, 技术体系是否完善, 工作机制有没有建立并有效运行等。然后再针对存在的问题, 想办法、谋措施、补短板。

2.4 紧密结合全产业链模式, 提升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

产业链完整度不足是当前农机服务业的一大突出问题, 也是导致农业生产各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机服务业效益不高的根源所在。要适应“大农业、大农机”的要求, 进一步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业, 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 先从劳动密集型环节抓起, 再逐步发展到农业生产的全环节, 努力打造“大服务”格局。要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 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引导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资源的整合和对接, 努力培育建设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服务主体, 配套水稻育秧、粮食机烘、农机维修、产后加工等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 提升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

2.5 紧密结合平安农机建设, 实现农机化工作齐头并进

发展农机化, 必须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农机产业发展, 一手抓农机安全生产。既挖掘农机资源潜力, 做足农机产业文章;又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把技术推广、质量管理、信息服务和安全监理等工作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为此, 各地要进一步深化“平安农机”建设, 完善警农协作机制, 推进农机定期免费安全检验工作, 加大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不断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 严格防范农机事故发生。

3 切实强化保障, 推动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有声有色开展

示范区建设关系到全省农机化发展的跨越, 关系到“两区”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级农机部门特别是示范区农机部门务必高度重视, 全力以赴, 采取得力措施, 切实把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3.1 进一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督促指导

各级农机部门要继续把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摆在突出位置, 紧紧抓在手中, 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研究和指导, 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组织领导机构, 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尚未建立的要抓紧建立。示范区建设“验收了”不等于“建成了”, 绝不能放松力度、虎头蛇尾。省农机局要切实加强跟踪服务和督促指导, 对那些重视不够、领导不力、措施不到位、不能发挥示范作用的, 该撤销的坚决撤销。

3.2 进一步争取示范区建设扶持政策措施

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主要依靠地方建设, 所以离不开政府与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要加大对示范区的宣传力度, 争取当地政府对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同时, 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 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政策和措施。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 鼓励、引导广大农民和农机户增加投入, 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 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农机化发展力度, 重点要落实与邮储银行、与安信保险公司战略合作协议, 切实解决好融资难、担保难、保险难的问题。

3.3 充分发挥好示范区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篇7

尤其可喜的是,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值得关注的是,从2002年至今的五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持续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2003年增长了4.3%,2004年增长了6.8%,2005年增长了6.2%,2006年增长了7.4%,达到3587元,与2002年的2476元相比增幅很大。

农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全党全社会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懈努力的結果,也和全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判断。

此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

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2004年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但已有的支农政策措施得到完善和强化,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今年初步安排的支农投资约620亿元,比去年年初计划增加90多亿元。这些投资将用于全国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项目。

除了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各级政府还切实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的一项重大决策。到6月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人。

同时,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今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将获得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问题也将得到缓解。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研究和采取措施,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统筹,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村示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8

一、培植农村致富产业。加快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各示范村都把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本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以及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要求,努力构建致富产业。主要类型: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比如,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引进果树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建成了鲁西名、优、特、稀果品生产基地,红富士、大樱桃、丰水梨、绿宝石梨、油桃等8个系列60多个特优品种,年产优质水果650万公斤,远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打入了国际市场。200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村级集体积累1500万元。二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比如,阳谷安乐镇刘庙村依托凤祥集团和健发食品公司大力发展规模饲养场,全村拥有3000只规模养鸡场16处,规模种鸡场5处,规模孵化场6处,500头奶牛饲养场2处,规模养猪场4处,养殖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2006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000元。三是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比如,莘县大张家镇陈庄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建成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发展民营企业23家,其中投资3000万元的企业3家,总资产2亿多元,形成了塑编、面粉、纺织、玻纤四大企业群体,年上交工商税收2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0多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了1500万元,存款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了70%。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比如,高唐县琉寺镇营房村加强劳务信息服务,开展劳务培训,帮助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办理各类手续、解决资金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创造了劳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营坊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436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41.7%;年劳务输出收入达到60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0%。

二、改善提高群众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调查情况看,各示范村都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改善基础条件。比如,东昌府区北城办事处耿庄村修整道路4条,长2000米,村内主干道硬化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清挖排水沟3000米;投资27万元修建中心街、南北街,实现三纵三横,做到了户户通油路;按照一路两沟的规划,铺设下水道3000米。二是优化居住环境。比如,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随着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已不满足于“一溜堂屋五大间,西南大门东南栏”的传统住宅模式,根据新村建设规划,采取农户为主、集体补贴的办法,新建了180处古洋结合风格的小康楼。阳谷县大布乡刘胡同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兴建了33栋经济实用、美观舒适、节地环保、二层欧式建筑风格的住宅楼。三是提高生活质量。传统的“几大件”早已不是农民的时尚,他们正在追求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比如,东昌府区许营乡张屠村目前已有200多户安装了固定电话,100多户有了摩托车,300多人用上了手机,80%的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不少家庭购买了电冰箱,有些家庭还购买了电脑并入了网,30%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液化气和沼气。四是发展公益事业。各示范村不仅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教育“两免一补”,还从本村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各类公益项目。比如,临清市新华办事处桑树园居委会,除办好托儿所、幼儿园、卫生室、游戏厅、健身房、乒乓球室、篮球场等公益设施外,还为每户居民定期发面粉、大米和色拉油;为60岁以上老人定期发养老金、开展免费查体活动。临清市烟店镇许张寨村为改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建设了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中心,相继成立了秧歌队、乒乓球队等文艺团体,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创建交通示范村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9

——孙家坝村创建“交通示范村”工作总结

晋宁县新街镇孙家坝村,是一个省级“文明村”。其濒临昆玉高速,距离省城昆明40公里,县道牛广线沿村而过,交通位置优越。近年来,孙家坝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不断加大道路交通设施投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积极做好建设、养护、安全相结合的文章,努力争创“交通示范村”。截至目前,交通累计投入780余万元,建成进村公路一条,全长2000米,硬化村内道路10条,总长5600米,新建和整修机耕路26条,7200米。孙家坝村交通质量的大幅提升,为加快全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修建。

一是村两委邀请交通道路专家,在上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并付诸实施。设计修建了连接牛广线的进村公路,即058乡道,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进城难的问题。二是为方便大多数群众出村入户和重点经营业户的交通运输,重新修整了连接新街镇的045乡道与连接晋城镇的055乡道。三是根据不同路段的要求,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绿化建设工作。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建造沿路绿化带1500米、花台30个,整修u型沟3条、三面光沟22条共14800米。

第二,明确责任,加强维护。

为避免“重建设、轻维护”,村两委制定了严格的道路维护制度。

首先是实行段(户)长负责制。按照“分段负责、分片包干”的原则,安排专人具体负责道路综合维护、绿化等工作。其次是建立道路维护台账。详细记录拆临拆违、建绿透绿、修补改善、巡视巡查的工作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计划有序推进。三是建立健全检查机制。村两委每季度对各路段及附属设施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雨季则加大管理检查力度,以确保路况良好和畅通。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交通安全。

目前,全村登记机动车辆(含农用三轮)278辆,驾驶员762人。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外来车辆不断增加,车流量日趋增长,交通安全任务日益繁重。我们村积极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并不定期举办交通安全知识培训班,努力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保障了全村的交通安全,多年来没有出现重大交通事故。

优质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10

群山环抱,绵延不断,整齐干净的办公大院,暖黄色的办公综主楼,服务群众的绿色营业大厅——铺呈眼前的优美画卷正是皇后供电所现址。

皇后供电所现有职工27人,共担负着皇后乡15个行政村,36个企业的供用电管理任务。皇后乡老百姓赞许每年酷夏、收秋季节,电力供给充分;上级肯定每年供电所的工作业绩;这份令人满意的战绩,我们从李智深所长身上找到了答案。2001年上任以来,李所长伴随着供电所一路走来,步步完善。

加强农网建设,做到安全供电

“电力员工齐上阵, 拔山涉水架银线;高压低压编成亮新农村。”皇后供电所辖区年度供电量270万

kmh,全乡3000多根电源杆。今年,为给新农村建设构筑良好的电力平台,该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资3000多万元,进一步改善全乡用电建设。

农村的用电安全关乎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皇后供电所要求一线农电职工在排除农村用电故障的同时,向广大农民普及安全用电知识,促进新农村安全用电局面的稳定,为“三农”提供了安全、经济、可靠的电力保障大力提高了农村电气化水平。

优质服务,心系百姓

“和諧社会讲文明, 优质规范新服务。有了困难找营电,记拨95598。”李所长的两句顺口溜,为我们清晰的描述了皇后供电所为民服务的决心。所里实行的“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制度,让群众用上了“明白电”、“放心电”。李所长说只要群众一个电

话,农村地区90分钟边远地区确保2小时赶到。并主动向社会公布并实施员工服务“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全面推广95598客户服务系统,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加强监督考核,健全优质服务常态机制。群众十分赞许,“现在秋收时分,电压稳定了,电费还便宜了,不但减轻了农民负担,电工上门服务也做到我们心坎里了。”最后李所长十分诚恳的给了我们几句话,也是这几年工作经验,他说:“我的工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事儿拿在手上,放在心上。”

大力发展沼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村沼气,改善环境,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文件) 指出,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这充分说明,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积极推行能源技术, 更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使农村整体面貌改观, 这对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环境, 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发展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1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1.1 有利于国家退耕还林与还草政策的落实

有利于天然林保护结合离石区沼气项目的实施, 目前已有3 000余户农户用上了沼气, 农户建一个10 m3的沼气池, 可年产沼气300~450 m3, 相当于保护0.13~0.2 hm2森林或0.26~0.3 hm2薪炭林。

1.1.2 有利于优化居住环境

用沼气作燃料, 不仅方便、清洁, 而且能减少燃煤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1.1.3 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长期使用沼肥, 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地肥力, 减轻化肥、农药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 促进了农业生态健康发展, 提高农产品质量,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1.2 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沼气, 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就会加快动、植物循环, 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如近年来推广的“猪—沼—果 (粮、菜) ”能源生态经济模式, 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 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可再生能源, 如沼气和有机肥料, 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 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1.3 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离石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 确立了坚持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 以培植林果、蔬菜、中药材、畜牧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这一思路的确立, 有利于彻底改变就农业抓农业, 就沼气建沼气的做法, 促进改厨、改厕、改圈与种草养畜, 发展沼气紧密配套, 建立“猪—沼—果 (菜、粮、菌) ”的多种生态模式, 有利于促进农业从单一的粮食、果业、畜禽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转变, 延长产业链条;有利于通过以种植业为基础, 以养殖业为依托,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 种、养、加相配套, 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把农业引入高效、低耗的良性循环轨道, 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4 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把沼气建设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结合, 与改厨、改厕、改圈相配套, 有利于改变“粪水遍地流、臭气满村飘”的现象, 使村容村貌、农民生活环境显著改观。沼气用作生活能源, 居室内使用沼气灶, 使农户不再饱受烟熏火燎之苦, 有效预防和减轻气管炎、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还能减轻妇女的劳动强度。而且建设沼气池后, 人、畜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 能减少蚊蝇的栖息之地, 粪便通过厌氧发酵, 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有利于保护农民, 尤其是农村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2 发展沼气建设新能源改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就离石区而言, 随着交口、田家会、城北街道办基本达小康, 离石区又跨入了宽裕型小康建设新阶段。“十一五”期间, 离石区将首先抓好4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和6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平衡发展的思路, 确定每个乡 (镇) 、街道办要每半年抓好一个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新农村全面建设任务。2003年以来, 离石区被列为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 (市) , 通过全区2年多来的沼气建设, 总结出一些经验, 今后一段时期要开展新农村建设必然要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必须采取得力的相应措施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村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

2.1.1 加强学习

统一干部认识一方面认真组织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国家关于加快能源建设的有关文件、政策,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级干部外出考察, 学习异地发展沼气的经验, 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充分认识到, 发展沼气是农村实现小康、农民过上文明富裕新生活的有效途径, 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体现。

2.1.2 普及沼气知识

统一群众认识大力宣传“养猪不垫圈, 照明不用电, 做饭不需柴和炭, 种菜不花化肥钱, 绿色产品无污染”等由发展沼气带来的好处;认真宣传国家今后8年, 将对西部地区投入257亿元发展沼气, 以及区委、区政府决定对积极发展沼气的农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等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从而充分调动农村群众发展沼气的积极性。

2.1.3 典型示范

带动全区建设各乡镇和区级相关部门通过建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形式, 适时召开乡、镇、村、组干部会, 群众会和现场会, 使沼气的综合效能让群众看得见, 使沼气建设让群众学得会、干得好。

2.1.4 强力发动深化发展意识

全面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建, 有钱群众率先建, 一般群众分批建, 贫困群众扶持建。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 在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建成一批沼气、恢复一片森林、壮大一个产业、建设文明新村”的发展意识, 有力促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农民居住环境改善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2 强化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水平

2.2.1 办科技培训班

离石区农村能源办公室要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 对各有关乡 (镇) 沼气建设干部、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考核合格的, 统一发放施工许可证。

2.2.2 壮大科技队伍

各有关乡镇要在区能源办的指导下, 采取边教边学边操作的办法, 为每村培训20~30名技术人员, 有计划地组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施工队伍, 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沼气建设, 确保建一个、收效一个, 建一片、成功一片。

2.2.3 抓好科技推广

结合“五下乡”活动, 把沼气池的建设、管理与维护等技术送到群众手中, 鼓励、引导农民群众争做“科技明白人”、争当发展沼气的“土专家”。

2.3 多渠道筹资稳步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3.1 多方争取投入

抓住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沼气建设项目县和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 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2.3.2 激活民间资本

发展沼气, 农民直接受益, 农民是投入主体。各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 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投入的积极性, 确保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2.3.3 增加金融投入

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支持农户“一池三改”, 特别是解决部分困难农户建沼气池难的问题。

2.3.4 用好用活资金

按照“投资渠道不变, 用途不变, 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 保证重点, 集中使用, 坚决摒弃到处布点, 撒胡椒面式的作法, 确保效益最大化。

2.4 狠抓服务

2.4.1 技术服务

完善县、乡、村3级科技服务网络,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 搞好科技承包、科技服务, 既抓好沼气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又抓好沼气用户对沼气的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知识普及。

2.4.2 信息服务

抓好农村能源信息网络建设, 逐步建立起以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的, 上联省市, 下联乡镇服务站、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大型网络。

2.4.3 项目服务

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加大对离石区农村沼气发展的投入, 以项目带动社会投资, 以项目促进农村沼气的发展。

2.4.4 跟踪服务

对建沼气农户逐一登记造册, 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农户做好池子的检查、维修工作, 做到在提高沼气使用效率的同时, 防止沼气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要重点指导农户搞好沼气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把建沼气池与改厨、改圈、改厕、牲畜填槽、入栏、种草相配套, 使农村沼气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 全面形成“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2.5 加强领导

2.5.1 健全机构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 涉农部门负责人、各相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沼气建设领导小组, 把沼气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列入全区经济发展规划, 将建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经济园建设同步规划、部署、实施、检查、奖惩相结合, 逐项落实, 严格兑现。

2.5.2 落实责任

坚持把实现沼气化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必备条件, 把发展沼气综合利用的效益作为考核乡 (镇) 、村、组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2.5.3 狠抓落实

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 经常深入农村检查督促, 了解情况, 协调解决沼气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乡镇要把沼气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 周密部署, 科学规划, 精心测算, 积极实施。做到主要领导要包片下乡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包点蹲守具体抓, 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参与抓, 真正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格局。

2.5.4 督查督办

区委区政府督查督办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示范新村和相关乡镇的沼气建设情况进行督导, 对妨碍沼气建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件, 坚决予以曝光和查处。

赵家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篇12

巉口镇赵家铺村距定西市区8公里,定靖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29户2234人,流域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万亩,退耕还林9072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

近年来,赵家铺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改善基础条件、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以规划为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用的原则,在考虑人居生活环境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按照“前宅后园、前院住人、后院养殖、人畜分离、构建和谐”的建设理念,先后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 2006年、2008年、2011年分三期相继在赵家铺村上街社建设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套的小康住宅示范点,集中搬迁安置98户,配套了道路、饮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同时,坚持“退耕还林打基础、扶贫项目促增收”的思路,在赵家铺赵家铺山建成了5000亩的综合流域治理精品示范点,依托赵家铺山丰富的退耕还林(草)资源,扶贫部门先后投入资金90多万元帮助该村发展产业水平。在上街社砂化道路1公里,配套排水边沟2公里;发展养牛户50户,引进秦川黄牛150头;发展养羊户150户,引进良种羊1150只。按照“一池三改”标准厕圈联建98座。促进了当地畜草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使该村走上了一条“山上退耕种草保植被,山下舍饲养殖建沼气,沼液肥田壮畜调结构,剩余劳力输出增收入”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路子。实现了农民“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

梓潼县六举措抓好新农村示范建设 篇13

绵阳政务网讯:一是抓群众参与。在确定项目时,让村民提出项目,然后由村民代表汇总归纳,提出项目初步方案,再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确定,县乡干部及技术人员进行论证,最后再征求群众的意见后确定上报项目计划,把群众变成选择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监督项目的主体。二是抓资金捆绑投入。所有到村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到试点村,捆绑使用,同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定点帮扶试点村建设的积极性,切实开展好捐资捐物和招商引资活动,不断拓展投入渠道。三是抓竞争激励。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需求矛盾突出的实际,对当年的实施对象实行竞争激励办法,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四是抓工作协作。各级各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和行业分工,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五是抓监督检查。对项目审批、资金安排、实施情况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一律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六是抓可持续发展。为使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各行业主管部门及时帮助群众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绵阳梓潼县委)

梓潼县固本强基抓好新农村建设

强势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篇14

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

我省农业资源利用应该破解两大难题:一是在人多地少的基本条件下, 如何通过节地、节水、节肥等资源高效利用方式, 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循环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关键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 集约、高效、节约地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 拓宽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 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综合利用力度, 缓减人口持续增加而人均资源日趋紧缺的矛盾, 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循环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 它的发展将应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 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其技术包括减量化生产技术、生产资源再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技术, 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牧结合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等等。

1.1 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 最大限度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技术以庭院为基础, 集日光温室、沼气池、猪舍、厕所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种养结合, 动植物互促互补构成生态的良性循环, 利用庭院有限的土地和空间, 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 同时解决了秸秆利用问题, 减少农村环境污染。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太阳能、沼气能和动物热能;充分利用了土地、时间、饲料等, 是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目标的生态农业模式。

1.2 推广农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技术, 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农牧结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产业复合的生产模式。即此模式是种植业生产的粮食、秸秆为畜禽养殖业提供饲料, 畜禽粪便经过微生物发酵后还田的良性循环模式, 是进一步挖掘农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 对于我省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1.3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旱作节水农业主要推广土壤水库营建技术、集雨补灌技术、农田护坡拦蓄保水技术、保护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覆盖保墒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剂等技术措施,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增强抗旱、减灾、避灾能力, 缓解资源型缺水的紧迫状况和季节性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1.4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增强耕地持续生产力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 减少风蚀、水蚀, 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种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主要是用秸秆残茬保护土地、减少耕作、免耕播种、化学除草。

1.5 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 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在大中城市郊区“菜篮子”基地等集约化养殖发达地区以及敏感水域, 要加强畜禽养殖业的监督管理, 开展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 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环境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肥源, 形成种植、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秸秆覆盖和快速腐熟还田技术, 发展以消化秸秆为主的有机肥工厂化生产, 应用以秸秆为原料养殖食用菌技术, 使秸秆等废弃物利用与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

2 保护开发农业资源, 并使资源永续利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开发好农业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近些年来由于不断追求增加农产品数量, 而忽视了对农业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 这就警示我们, 要保护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山林资源, 退田还海还水、退耕还林还牧, 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即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已迫在眉睫。

2.1 保护农业野生植物资源

农业野生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极为重要的财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 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储备资源。应重点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普查, 加大对野生大豆、珊瑚菜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收集力度, 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示范点, 积极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2.2 推广牛羊舍饲生态养殖模式, 保护山林资源

该模式是牛羊饲养改过去放牧饲养为半舍饲饲养, 在深秋和冬季植物枯黄季节停止放牧, 变为舍饲饲养, 喂饲牧草和经过青贮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半舍饲减少了放牧对树木的破坏, 不但提高了山羊的生长速度和出栏率, 还保护了山林资源, 也保护了中草药和山野菜。

2.3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小型风力发电、微水电和省柴节煤灶等农村能源工程, 最大程度地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 减少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和地方疾病发病率, 改善农村卫生健康条件, 创造一个舒适、清洁、方便的农村生活环境。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 支持开展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小型风力发电和微水电;在仍以传统炉灶为主要炊事取暖设施的地区, 大力普及高效低排放的省柴节煤炉灶, 进一步提高省柴节煤炉灶的标准化制造和商品化水平。

2.4 立体化配套种植养殖技术,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通过动物、植物种群调整、引进与重组形成新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作制度, 充分利用劳动力、生长期、土地和其他资源。如作物间套种技术、稻田养鱼养蟹技术、“四位一体”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等, 都充分发挥地区及有限耕地资源优势, 人为地在同一空间, 将生物种群巧妙地组建成合理的、优势互补的复合群体, 进行混合养殖, 立体种植,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以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淑萍.建设辽宁生态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 2006, (10) :27-30.

上一篇:白岩小学2017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简报下一篇:南淝河环境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