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24-10-16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精选9篇)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1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促进项目农业建设、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载体。**市通过行政推动、市场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服务促动等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全市共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34.1万亩,其中省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6个,**市级园区11个;**市级星火龙头企业3家,*/*市级星火龙头企业5家,超千万元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年共实现产值22.6亿元,利税2.34亿元,有2万多户农民从中直接受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八年列**市之首。该市的具体做法有:

(一)以加大项目投入为基础,拓展园区产业规模。发展科技示范园区,关键在于投入。该市以推进农业招商引资为抓手,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农业星火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积极鼓励“三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向农业星火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集聚。2005年“三资”新增投入龙头企业4.7亿元,新增、扩建农业龙头企业97家;新增投入农业园区5.9亿元,新增农业园区171个。其中,新批农业外资项目19个,注册外资1.09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236.5万美元。二是鼓励企业扩大再生产。该市明确要求**市级以上星火龙头企业每年必须有不低于销售收入3%的资金用于科研投入,并以此作为星火龙头企业认定的必备条件之一,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再生产。三是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该市紧紧抓住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向“三农”倾斜的契机,积极编制申报农业项目,全年争取上级各类政策扶农资金1.2亿元。

(二)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提高园区科技含量。该市始终把农业成果转化作为园区开发的关键,积极为园区、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牵线搭桥,促进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今年,先后联系省内外23个科研机构落实技术依托项目39个,帮助恒昌隆食品、南通吕鲜水产等企业开发农业新产品13个。二是重视引智合作。坚持引资与引智并重,邀请35名国内外专家来启指导。如南通双林生物制品公司坚持每年邀请美国专家来启3个月作业务指导。大兴优质梨园区、林洋生态园艺公司等多家单位邀请了日本、荷兰及国内著名农技专家来启指导。三是强化考核引导。该市明确规定,每个示范园区都要有1-2家科研机构作为长期的技术依托单位,有2-3个与园区产品相应的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并将成功转化科研机构新技术、新产品作为示范园区认定的重点指标,对两年之内没有成果转化的,一律取消示范园区资格。

(三)以质量农业建设为根本,增强产品竞争能力。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该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示范园区建设的根本,一着不让予以推进。一是狠抓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明确要求每个示范园区的每一种农产品都必须制订相应标准,对制订省级标准的奖励5000元,南通市级标准的奖励2000元。2005年全市新制订了省级标准4个,**市级标准3个,**市级标准11个。二是狠抓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年初,对具有较大特色的蔬菜水果种植园、水产品养殖园、食品加工星火龙头企业,要求年底前必须成为无公害生产基地(企业),并对申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费用实行全额补贴。到目前为止,全市有15个园区跻身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行列,新增无公害基地面积4.8万亩。启隆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科技示范园区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基地面积1.1万亩。三是狠抓无公害农产品建设。该市要求各示范园区发挥优势,重点发展1-2个高标准无公害农产品,并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凡成功申报一个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奖励6000元;成功申报国家绿色农产品的,奖励2万元。目前该市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有89个,其中2005年新认定的有26个,启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产的乌皮青仁豆、大麦、蚕豆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四是狠抓农产品品牌建设。该市专门制订了农产品商标注册激励政策,对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奖励1000元,对新获南通市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2万元,获省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5万元。目前该市1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拥有注册商标46个,其中有8个农产品是江苏省、南通市名牌产品,“华洋”紫菜、“天福”紫菜荣获国际博览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金奖。

(四)以强化科技服务为保证,提高组织保障水平。近年来,该市坚持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组织各农技部门加强科技服务,积极构建安农重农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该市以市科技部门为主,建立完善科技业务培训制度。全年共组织农业科技知识培训73次,200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二是大力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坚持把科技下乡活动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类科技下乡活动41次,参与群众7万多人次,展出农业科技图片400多版次,下发农业科技技术资料6万多份。今年10月份,还专程邀请省农业科技大篷车前往有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有关农业专家为园区农民作专题讲座。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2

在蔬菜产业上:中庙余家湾建成食用菌大棚65亩, 发展食用菌40万袋, 在铁楼、桥头、中庙发展羊肚菌44亩, 全县累计建成日光温室270亩、大棚4200亩, 种植蔬菜6.1万亩。

在茶叶产业上:加强7.37万亩的茶园管理 (包括3.98万亩绿色、1247亩有机茶园) , 投放太阳能杀虫灯43盏、粘虫板4000张, 生物防治病虫害0.5万亩, 完成茶园修剪1.7万亩、茶园配方施肥0.6万亩。同时在抓好绿色茶叶加工的基础上, 试制红茶产品加工, 并取得成功。

在中药材产业上:以纹党GAP标准化种植为重点, 大力推广纹党熟地栽培技术, 当年种植中药材种植4.8万亩, 完成任务的106.7%;建成纹党原种繁育基地31亩、纹党良种繁育基地1300亩、纹党种苗繁育基地5700亩;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点5个, 面积6000多亩。

在水产养殖上:投放鱼苗510万尾, 开展人工采卵150万粒, 培育大规格鱼苗110万尾。孵化大鲵幼苗12000多尾, 人工放流大鲵1050尾, 大鲵存塘量达63000多尾。新建网箱600口, 全县网箱总数达2757口, 养殖池塘450亩。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3

今年以来,旺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建设,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成效明显。目前,旺苍县东河镇已通过省级安全社区验收,鼓城乡已接受省专家现场评定,嘉川镇等已接受市级验收,白水镇等安全社区正加快建设,全县“群众共享安全健康和谐”格局正在形成。

一是全员参与到位。制发《旺苍县公民安全手册》、明白纸等宣传资料5万余份;制作宣传栏1000余个、温馨提示牌5000余个,利用LED显示屏、展板、县有线电视台等形式,引导创建单位8万余人口参与,切实提高安全社区创建知晓率和群众参与率,最终实现创建乡镇全员参与目标;不定期聘请消防安全、生活安全、交通安全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居民授课80余堂、办讲座100多次,提升社区居民全员参与意识。

二是资源整合到位。整合公安、交通、安监、工商、民政、教育、卫生、药监等多个部门,紧密协调,强化部门资源整合,切实解决创建中的问题达20多个;以“跨界合作、资源整合”为工作理念,组织、协调各部门积极行动,主动参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项目完成达50多个,真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安办牵头,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安全社区创建格局;充分利用与创建有关的各单位资源,有效进行资源整合达80多个,解决了创建中的部分难题。

三是项目促进到位。通过实地走访、考察,结合对20000多份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将所收集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各乡镇确定安全促进项目150多个,结合本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和不同上级部门要求,确定安全干预项目70多个;各创建单位根据确定的各种项目,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成立项目组,制定明白人担任项目负责人;在促进项目建设中,通过适当投入,加快安全社区建设。如旺苍县东河镇,投入200余万元由住建局实施县城区10条小巷硬化项目;投入1100万元实施红绿灯和隔离带等促进项目,投入800万元实施城市旅游观光车项目,销毁了530辆非法营运三轮、投入了30辆电动公交车;投入360万元实施县城区建设路、坏城路、商业街人行路道8公里改造项目等。嘉川镇、鼓城乡等也实施了类似促进项目。对项目推进中遇到有困难的,通过县政府办公会、安委会、部门联席会落实促进项目资金30余万元,确保了社区安全促进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各创建单位建立了人、财、物全方位保障机制,健全创建机制。

四是交流督促到位。县政府先后2次组织14个部门60多人外出考察学习,先后接待眉山市洪雅县、阿坝州汶川县、巴中市等外地单位及市周边县区单位7次前来交流,成功举办全市安全社区建设现场会;县委、县政府把安全社区创建纳入民生工程、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按月通报各创建单位的工作动态,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4

吉林省林业厅

吉林省是国有重点林区,东部长白山林区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东北三大森林工业基地之一。目前,中央共投资建设22户森工局和森林经营局,分由吉林森工集团总公司和延边州林管局管理,总经营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21%,林区总人口54.4万人,现有职工19.5万人,成为吉林林业企业的主体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累计生产木材2.4亿立方米,上缴利税77.3亿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长期以来单一以木材采伐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致使林区陷入了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林业企业多数亏损,有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解决东北森工基地“两危”问题,吉林省加大林业企业改革力度、推进林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林业企业改革根本问题是解决体制机制创新。吉林省紧紧抓住天保工程政策机遇,认真贯彻省政府改革攻坚总体要求,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主动为推进国有森工企业整体改制创造条件,开创了国有林业企业改革的先河。截至目前,吉林省国有林业企业已完成对271户三级企业的改制,其中:国有控股或参股51户,整体出售转制民营118户,实施国有资本退出股份制改造或管理层收购51户,撤消9户,移交42户,涉及国有净资产近24.89亿元。

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加大力度推进四项改革,力争做到“四个全部退出”。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行国有资本全部退出。针对天保降产林产工业开工不足,资产大量闲置,企业包袱沉重的实际,吉林省近年来持续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全省除保留的控股公司外的加工企业,通过采取政策性破产,产权出售,管理层收购改制,经营者持大股、职工参股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增量资产,推进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全省96户加工企业,涉及资产3.05亿元已全部完成产权出售,实现了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吉林森工集团在省政府支持下,改制较快,2005年当年,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国有仅控股65%、公司经营管理层参股35%的有限责任公司,所有者权益由改制前的178904万元,退出到有限责任公司的32500万元,做到了国有资本退出到位。

二是实行精干主业战略,辅业全部转制民营。为进一步增强林业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控制能力,使主业更加精干,积极利用天保工程政策对工程区现

有职工医院、资源综合开发单位、建筑安装公司、机修厂及供水、供暖、供汽、网络传输、宾馆、商业、环卫等95个辅业单位,涉及资产3.4亿元,职工15591人,全部转制民营,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全省已全部完成辅业单位改制任务。由于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以延边和龙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例,改制前每年亏损300多万元,2003年改制后,当年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00多万元,2004年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吉林森工所属洮南林机厂实施管理层收购,职工全部解除国有身份并得到安置,当年就实现职工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三是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实行社会职能全部移交。为解决森工企业社会负担过重,职能错位问题,吉林省提出要变“企业办社会为社会办企业”,通过社会职能全部移交,使企业真正成为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几年来,全省森工企业共分离社会事业单位87个,收回资金7000多万元,企业减少支出4000余万元。吉林森工集团动作较快,所属的60所中小学成建制移交所在地政府;正在积极运作24个公检法机构的2721人纳入地方财政开支;对原企业管理的林业勘察设计院、三岔子林技校等事业单位移交林业厅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初步统计,通过社会职能全部移交,企业年减少支出1.8亿元。

四是加大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力度,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真正意义的劳动关系变革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借助天保政策,各实施单位普遍狠抓了精简机构,压缩管理人员,减少管理费支出,实行竞争上岗和减员增收。特别是抓住一次安置的有利契机,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积极主动进入市场,实现再就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对全部在册林业职工按有关政策,分别采取支付现金、用有效净资产量化抵顶、国有承债和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等经济补偿办法,全部转换劳动关系,由国有职工变为企业员工。截止目前,全省共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5

第40期(总第1107期)

中共恩平市委办公室编2012年10月19日

我市村庄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民心工程。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9月份,全市共投入资金3465.4万元,整治村庄91条,其中改造道路35.4公里,改造排水渠道29公里,安装路灯221盏,改造危房153间、面积2.57万平方米,改水户数575户,改造家庭卫生厕所571个,改造燃气沼气户数69户。村庄整治工作大大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主要做法:

一、加强工作领导,明确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高度 ·1·

重视,成立了以市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各镇(街)和市府办、住建局、农业局、城乡规划局、卫生局等部门单位,并在市住建局设立办公室,具体协调相关工作。各镇(街)、村也相应成立了村庄整治工作小组,形成了市、镇、村三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市政府还与各镇(街)签订《恩平市村庄整治建设目标责任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恩平电视台、电台、报刊、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庄整治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镇、村干部到圣堂歇马村、沙湖成平村等村庄整治示范村参观取经,强化主动参与意识,深化宣传效果。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村庄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群众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人人参与村庄整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整治方向。市委、市政府将村庄规划纳入镇级总体建设规划,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村庄的生产、居住、娱乐等功能区。今年,我市共投入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资金184.5万元,对年度纳入规划编制任务的村庄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通过组织参加全省举办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组织镇有关干部、村官参观学·2·

习等活动,有效地提高镇、村干部的规划意识。镇村干部主动联系规划部门进行村庄编制规划工作,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制定长远的村庄整治规划,避免出现“有新屋无新村”现象。

四、加强环境治理,确保工作成效。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今年,我市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市政府考核目标,重点推动镇级统筹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机制,要求在今年内全市农村生活垃圾统筹处理覆盖率要达到85%。各镇(街)按照“专人负责、定点收集、定时清运、统一处理”的模式,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农村保洁队伍和保洁制度,依照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有效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五、突出典型带动,全面推进整治。今年我市把东成镇和圣堂双村、沙湖松塘村定为创建宜居城乡试点,制定宜居城乡建设规划,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宜居城乡创建工作。至目前止,3个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东成镇重新编制了《东成镇城镇发展规划》,以创建宜居圩镇为载体,全民动员、全程投入、全力以赴,全面实施圩镇环境的综合整治。该镇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城镇规划、圩镇建设、“四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其中改造建设道路23公里,新建篮球场等活动设施3个,新建排水渠800米、垃圾中转站1座、公 ·3·

共停车场1个、街道小公园2个,安装路灯、街灯共60多支,整理镇容镇貌13处,清理垃圾1100多吨。目前,该镇中心区道路硬底化率已达到90%,下水道覆盖率达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圣堂双村共筹集资金65万元,完成水泥村道硬底化和改水工程,开展改危、改厕等及建设基础配套设施一批。沙湖松塘村共筹集资金150多万元,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改水工程,全村的路、巷、塘坦捣制水泥,建设绿花小公园,对主要村道两旁进行绿化和设置排水渠,建成集娱乐健身一体的文化室1个,篮球场1个,建设具有三级化粪池的公共厕所1个。目前,我市正全面推广东成镇、圣堂双村、沙湖松塘村的村庄整治做法和经验,力争通过典型带动,推动全市村庄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发: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各镇(街)党(工)委,市(省、江门)直各有关单位

(共印50份)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6

一、基地规模迅速扩大

目前全市酿酒原料基地规模达到100.7万亩, 比2009年净增68.4万亩, 增幅达212%。其中, 酿酒高粱种植面积40.7万亩, 比2009年增长363%;酿酒纯黄玉米种植面积25万亩, 比2009年增长194%;酿酒专用水稻35万亩, 比2009年增长133%。

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2012年酿酒专用粮总产量预计可达到43.8万t, 比2009年增长336.9%。其中, 酿酒高粱总产量预计可达15.3万t, 增长510%, 高粱平均亩产可达376kg左右, 增长31.9%;酿酒纯黄玉米总产量预计可达9.3万t, 增长211%, 平均亩产达到370kg, 增长5.7%;酿酒专用水稻总产量预计可达19.3万t, 增长157%, 平均亩产达到550kg, 增长10%。

三、基地条件大为改善

2009~2012年期间, 该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4.3万亩, 新修产业公路和生产便道445.1km, 新建提灌站27座、引排水渠道和管道1207km, 新建和改造山坪塘、屯水田、蓄水池等小型水利设施5 691座, 提供小型提灌机具334台 (套) 。通过努力, 酿酒原料基地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抗御灾害、高产稳产能力明显增强, 基地档次大幅提升。

四、经营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对原有生产营销新模式完善和探索创新, 基本实现了酿酒原料基地营销体系建设全覆盖。2012年已落实生产订单97.5万亩, 占总面积的96.8%, 约定收购原料33.9万t, 占总产量的77.4%。

五、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篇7

第二次调度会召开

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建设,7月8日,市“1010工程”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建设第二次调度会,商讨解决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市政协主席黄国钧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张荣生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陈文华、欧阳长城、侯硕,市政协秘书长江立明出席调度会。

会上,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11个帮扶部门汇报了江西恩达家纺公司、市金土地公司、市科农公司、江西信诚纺织公司、艾格菲公司、市百乐公司、市天欣源公司、市润合公司、江西珊娜公司和喜耕田公司等10家龙头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涉及龙头企业困难和问题的县区及相关部门做了表态发言,10家龙头企业代表均对会议所取得的效果表示满意,认为会议开得及时,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黄国钧在讲话中说,要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的认识。市委、市政府对“1010工程”非常重视,决定由政协领导来挂点帮扶,市“1010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11个部门进行跟踪帮扶,其中喜耕田公司由两个部门共同帮扶。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大做强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农业产业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二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四是转变机关作风的需要。

黄国钧在讲话中指出,要从切实解决问题入手,加大农业产业化“1010”工程工作力度。帮扶部门、企业都谈了许多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表态情况,回到单位后,一是要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二是要认真负责地把问题落实到位。同时,企业要加强管理,加大项目投入。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二是要加项目投入力度;挂点领导、各帮扶部门工作队要积极主动帮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服务。黄国钧在讲话中强调,“1010工程”工作任务繁重,这就要求全市各挂点领导、帮扶部门、成员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把市委、市政府交给的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要强化督导考核。二是要加强宣传。三是要严肃工作纪律。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8

去年以来,常山县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目标,通过推行“三四四三”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综合实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已实现农业总产值逾11亿元,促农人均增收9300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60%以上。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三大平台,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力度。一是培育研发机构。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原则,重点扶持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协作机制,加强农产品生产、保鲜、贮藏、深加工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研发。目前,全县已建立以胡柚加工为主的企业产品开发中心7家。二是深化科企联姻。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科工会、及常山胡柚文化节等平台,不断拓宽科企合作范围,探索农业新技术,开发农业新产品。目前,已与浙江大学、上海食品研究所、浙江农科院等省内外10多家农林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如天子果业公司与汇源果汁、可口可乐公司共同开发了鲜冷胡柚原汁等。三是实施农业项目带动。在种子种苗、质量安全、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攻克了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目前,共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16个,种子种苗工程项目39个,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9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二、依托三大载体,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一是农业“两区”载体。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为重要举措,全域规划、统筹谋划好农业“两区”建设,构建分布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显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7亿元,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1个。二是循环农业载体。通过开展 “猪-沼-果(菜、稻)”三位一体循环农业,推广“耳-稻”轮作模式,大力推行柚园养鸡模式风等措施,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目前,共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6个,新增“三品”产品4个以上。三是农业企业载体。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已拥有国家级无公害产品22只、绿色食品7只、有机食品3只,2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是农业机械载体。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目前,共落实农机惠农政策补贴资金448万元,推广补贴农机具515台套,实现全粮食作物机耕面积14.5万亩、机插面积2.2万亩、机收面积13.5万亩,基地机耕水平达90%以上。

三、用好四支队伍,不断扩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范围。一是“科技三下乡”队伍。积极组建“百名农技专家”队伍,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资料”三下乡活动,向农民群众宣传农业科普知识。目前,200余人次的科技工作者累计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为3万多名群众送去了农业科普知识。二是乡村农技员队伍。建立和完善乡镇农技员分片包户制度,由农技员负责一定范围农户的技术服务,重点联系若干科技示范户,指导农技推广。积极成立常山胡柚科技服务队,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柚农提供“保姆式”的技术服务,全县已建科技服务队35支,挂联基地农户7528户。三是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县现有省级特派员5名,市县级特派员10名,在全县建立示范基地21个,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1个,引进新品种35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种(个),让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得到了实惠。四是农业信息化队伍。充分发挥信息化队伍的帮扶指导作用,强化“农民信箱”、“农技110”在农业科技信息上的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均建立了农民信箱联络点,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23700户,信箱起用率达97.3%。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篇9

同志们:

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即将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

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2005年和“十五”工作,研究“十一五”发展思路,部署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2005年及“十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回顾

2005年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再上新台阶的一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在起点较高、困难较多、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

粮食生产保持较大幅度增产。预计全年粮食总产9680亿斤,比上年增产291亿斤;粮食亩产619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除棉花产量下降外,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都稳定增产。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实际增长6。农业各行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7650万吨、2860万吨和2845万吨,分别增长5.6、5和20;水产品总产量5100万吨,增长4;农机总动力6.79亿千瓦,增长6,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50.7、31.2和22.7,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农垦生产总值增长11.6,实现利润56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4.65万亿元,增长11.2。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转基因技术研究、航天育种、新型疫苗研制等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启动,农技推广力度加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8亿亩次,亩均节本增效20-50元。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积极参与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部分省(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新疆、四川、辽宁、江苏、甘肃、山西等省(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产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1-10月,全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455.9亿美元,同比增长9。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国家和地区数量及贸易成交合同金额同步增长。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防控工作,阻止了境外H7型禽流感疫情的传入,遏制了亚洲I型口蹄疫扩散蔓延,有效控制了猪链球菌病疫情。已发生的禽流感疫情都控制在疫点上,没有造成大范围扩散蔓延。局部地区疫情连片频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05年农业的好形势,为“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理论、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确立城乡统筹发展方略,提出“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作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制定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重要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两个“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十五”时期特别是近两年,“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积极变化。

一是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2004年和今年粮食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程度的恢复,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对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单产提高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这表明粮食增产由过去主要依靠扩大面积,转向稳定面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轨道。

二是农民增收扭转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今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幅可以达到5。农民增收来源发生新的变化,来自种养业的收入快速增长,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支柱。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优质农产品集中度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不断壮大,园艺业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提高。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1.4万个。农

民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加快,非农就业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442万人,今年达1.082亿人。

四是农业科技进步取得重大进展。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深入展开,创新了农技推广机制。农业先进技术引进

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达38。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预计今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48,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

五是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推进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推进沼气和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重大财政专项,加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应急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制定并发布了7个农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成效。

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建设了一大批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认证了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效果显著。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行动取得较好成效。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畜产品“瘦肉精”污染合格率、饲料违禁药品检测合格率、水产品氯霉素残留合格率大幅度提高。

七是农村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发展完善。农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积极主动参与WTO香港谈判,取得重要成果。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利用外资和“走出去”规模持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

“十五”时期取得的这些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的结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也是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开拓进取、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对多年来关心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长期奋战在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表示诚挚的慰问!

回顾“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党的新时期“三农”工作理论、方针和政策的理解,而且深化了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尤其是深化了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对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有了新的体会和启示。

一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科学发展观是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三农”问题,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科技兴农、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逐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点。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农民利益。“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真心诚意为农民办实事,依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

三是必须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来开展。为此,我们抓增粮促增收,抓增收保增粮。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依靠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科技进步、优化结构和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增粮增收“双赢”。抓住了增粮增收两大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方向就更加明确,我们的工作就能争得主动权。

四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农业由弱变强。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抓好战略性大事入手,强化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构建农业“七大体系”,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开展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五是必须加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建设。加强各级农业部门的能力建设,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水平的关键。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统筹发展能力;加强重大问题调研,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健全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提高政策执行能力;转变作风,改进方法,提高为“三农”服务能力;加强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战斗力。实践表明,只有全面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才能够从容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取得新成就。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难度加大。干旱、洪涝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影响加重。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受技术和管理水平制约,农业生产中水、肥料和农药等的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较大,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三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影响农民收入。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外出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稳定性较弱。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造成的损失严重,形成的威胁增大。有些地方兽医机构和队伍不健全,防疫体系薄弱,养殖方式落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任务非常艰巨。

总之,我们必须科学总结2005年及“十五”的工作,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既要巩固已有的成果,又要开创新的局面,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推进“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实施新的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这一总体要求,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阶段性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

从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必须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全社会形成了同心协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发展方略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发展方针上,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从农业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战略转变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进入了在保障供给基础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任务,迫切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优质化、区域化、标准化、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必须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从农业农村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积极应对严峻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对农业基础作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及过渡期过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各种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

——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毫不动摇地把粮食增产作为“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目标。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既要着眼于粮食产量的稳定增加,更要着眼于粮食品种改善、品质提高、结构优化,力争“十一五”期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

——努力实现农业不断增效。坚持把农业增效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综合效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坚定不移地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优化增收格局,构建增收长效机制,争取“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为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创造条件。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要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加以科学把握和统筹谋划。“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拓展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实施“转变”战略

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树立人本观、坚持统筹观、转变增长观、拓展产业观、更新安全观、深化改革观、强化开放观,始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二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优化提升种植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要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的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培训和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搞活县域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比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转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农垦改革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要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牢固树立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涉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本领,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二)实施“拓展”战略

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水平。一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大力发展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的功能;发挥农业在生产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材料方面的作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拓展农业保护自然资源的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的文化与休闲旅游功能。二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向产前、产后两头延伸;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生物质产业;加强农业检验检疫、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工作,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三要拓展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完善运销绿色通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四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努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特别是要积极开展对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产品营销、农村劳务经济、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三)实施“提升”战略

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健全农业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农业高技术研究,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和供应;积极引进和应用重大关键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畜产品、水产品和园艺产品,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市场监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高效安全供给;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动物卫生安全水平;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建设与保护,提高农业生态安全水平。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支持保护能力。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抓好农业普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抓住国家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农业“七大体系”为总体框架,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和储备,加快各项工程建设;以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契机,设计大工程,谋划大项目,努力开拓建设领域;完善建设机制,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把握好关键问题,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建设新农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特别是土地承包关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建设新农村,要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民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着手,切实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建设新农村,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多方支持、形成合力。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抓好试点示范和典型引导,防止急于求成。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三、启动实施“九大行动”,切实做好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在新的一年里,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三增”为目标,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要举措,围绕大局,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启动实施“九大行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为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科学规划,集成资源,省部共建,以点带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通过项目、技术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农垦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二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建立集中供水系统,保障农民安全饮水。搞好村庄规划,开展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三要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绿色证书、科技书屋等项目实施力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大阳光工程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发展远程教育,开展科技下乡,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四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益。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土地承包仲裁试点,完善乡村调解、县市仲裁的纠纷调处机制。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五要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的工作重点,在于把各方面建设的内容在示范村综合集成,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评价建设效果,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各地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

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种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资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力争“十一五”粮食平均亩产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2006年要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力求做到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稳步提高,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本增效有新进展,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好步。一要主攻优质高产。以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为手段,促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杂粮优质高产,重点推广水稻免耕插秧等10项增产增效技术。选育高产优质品种,建立和完善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体系。二要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动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优化肥料结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8亿亩,力争项目区每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三要推进耕地质量建设。通过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推广“增、提、改、防”技术,开展保护性耕作,加强土地平整和田间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粮田,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四要加强生物灾害防控。以植保工程和优粮工程病虫害防控项目为带动,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新型药械,加强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抓好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同时,要加强粮食加工转化,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

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所处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2006年,选择黄淮海专用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建设。一要提高良种覆盖率。在专用小麦、水稻、棉花等产业带,建设完善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在柑橘、苹果产业带建设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在奶牛产业带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稳步提高产业带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二要提升标准化水平。在产业带内选择一批重点县市,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并把这些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三要延伸产业链条。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结与合作。四要增强保障能力。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推广节约资源、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基层防疫体系。同时,积极开展优势农产品名牌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

(四)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要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重要目标,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重点建设完善农作物改良分中心、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加强超级稻研究与示范,大力推广超级稻。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成农业核心技术。二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延伸推广链条,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实施范围。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栽培等重大农业技术。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和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三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对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四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装备结构,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积极争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拓展作业领域。五要促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信息发布工作,健全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推进网络延伸,积极实施“金农”工程。

(五)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

转变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要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发展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一要加快推广畜禽水产良种。切实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高自主育种能力,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大奶牛良种和草种补贴力度,探讨水产良种补贴途径和方法,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原种场、资源保护场,培育一批水产良种示范户。二要大力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强畜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强畜牧水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成一批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小区、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三要对养殖生产实施全过程监管。建立完善饲料、种畜禽、草种和畜产品检测中心,强化饲料瘦肉精、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和水产饲料质量监管,加强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四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推动三元种植结构调整。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草原建设工程项目,扶持一批工厂化循环用水养殖示范户。同时,大力推进畜牧水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一批养殖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六)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

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有大提升。一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范围,鼓励和扶持农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立法进程,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范化和法制化。二要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龙头企业集群建设试点,开展龙头企业创名牌活动,指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三要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生产要素入股,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行业协会建设试点,逐步建立行业协调机制。四要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优化加工业布局,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选择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试点。着力构建信息、市场开拓、技术培训、创业发展等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协调落实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要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的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抓紧推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鼓励各地制定主导产业的产品标准、操作规程,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重点制修订一批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扩大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范围,指导各地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启动对复原乳的监测工作,及时发布各项监测信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深入开展农药、饲料、兽药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工作。三要促进农产品安全高效流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升级改造,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冷链保鲜运输、基地与市场挂钩等流通方式,推动建立全国性绿色通道。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好农产品外销的服务与指导。四要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鼓励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产地保护,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管理,强化对农业品牌的监管和保护。五要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动农资监管制度化,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开展定点农资市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实行信用分类管理。启动放心农资下乡部级试点,创建一批定点农资市场,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创造良好环境。

(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要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大幅度增加沼气建设投资,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和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在牧区推广“两池两灶两棚”模式。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二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设施,以及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机械化还田技术。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从源头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三要建设乡村物业。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或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乡村物业化服务体系,带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要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聚集和循环式组合。以沼气建设为龙头,带动沼气池施工、管理维护和配件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以秸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有机肥、秸秆养畜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切实加强耕地、草原、渔业资源的保护,加大动物品种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

(九)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

防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要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一要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实施强制免疫。建立完善的免疫档案和免疫质量检查制度,定期进行免疫工作检查和免疫效果监测。做好乡镇和村级防疫员的免疫技术培训工作。二要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大重点地区疫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好信息统计分析,及时预警。加强动物疫情网络体系建设,全面实行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强化应急反应机制,规范应急工作程序。建立应急预备队,完善重大疫情处置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指挥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三要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标准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组织开展国家评估,积极推进国际认证工作。总结推广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和管理经验,扩大建设成效,提高动物产品卫生安全水平。四要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和动物防疫法制建设。建立省际检疫监督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加强检疫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执法水平,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专项整治。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防止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泄漏和扩散。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全面推进兽医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五要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和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健全村级防疫网络,稳定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加强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兽医科研力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功能,提高我国动物医学领域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实施“九大行动”是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成功实践的拓展和深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2006年要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不懈,扎实推进。要科学设计行动方案,注重工作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注重工作部署安排的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务求实效。尤其要落实好2006年的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以及其他各项保障措施,为整个行动的顺利实施和任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强化工作责任,健全落实机制,大胆开拓创新,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三大战略”、“九大行动”的有效实施和“三增”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的思想、组织和制度保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我们一定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要正确把握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特别是要把握好“三增”目标、“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的部署和要求,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切实强化工作执行力度,健全完善抓落实机制。农业部各单位和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按照整体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部里对启动实施“九大行动”已经明确了任务和责任分工,各级农业部门要具体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负责人,确保“九大行动”的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有人负责抓落实。强化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九大行动”的各项重点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落实措施和实施步骤,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每个时期抓什么,都要搞得明明白白,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具体计划、有进度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要健全抓落实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强化重大事项督查、一般事项督办等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在抓粮食生产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建立起来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督导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等抓落实机制。要加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抓工作落实的力度,对已经部署的事情,要扑下身子,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实施“三大战略”、“九大行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举措,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做到深入分析新情况,科学把握新特点,创造性提出新思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变化,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转折期的发展规律,寻找和把握新的机遇和工作着力点。要结合各地、各行业和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三增”目标,全面实施“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了解农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坚持为农民办实事。2006年农业部将继续帮助农民办好15件实事,地方各级农业部门也要为农民办好实事,并注意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为农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要密切配合有关方面搞好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充分尊重基层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农民群众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要解放思想,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

(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行政能力和水平。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强化农业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决策、执法、监督、落实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对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逐步实行社会公示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和决策听证制度,做好专家咨询工作,推进决策科学化。继续深化农业系统自身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切实搞好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网上申请和审批,扎实推进行政许可“一个窗口对外”。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各种预案,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深入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研究,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努力提高驾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农业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积极推动农业立法工作,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探索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切实提高农业行政执法能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加强政风建设和文化建设,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搞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

上一篇:住家保姆服务合同下一篇:读微型小说《父亲》有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