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4-09-1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用11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1

1 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个概念之所以在学界备受推崇, 不在于概念的前半部, 而在它的后半部, 生态文明涉及到的几个和谐才是生态文明的重点, 三个和谐,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们说生态文明建设表面上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和自然不和谐才会引发环境问题, 其实更重要的是指它背后的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如果说, 人与人不和谐, 人与社会不和谐, 那么, 永远也达不到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的文化伦理形态。

2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环境问题表明上看是人和自然的不和谐, 但其实背后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这种矛盾冲突来自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类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的天然本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 一个是有限的, 就是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一个是无限的, 就是人类的欲望, 当有限和无限之间存在矛盾的时候就会出现破坏环境问题。我们国家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成立所带来的结局只有三个: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害、全社会买单。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生态平衡, 要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2 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必然选择

“30年前人民群众求温饱, 现在求环保;30年前人民群众谋生存, 现在谋生态。”现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带来沙尘暴, 06年北京下个一场沙尘暴, 老百姓在车上写了五个字, 北京下土了。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面对这些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华民国的永续发展,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所以, 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 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原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在人均GDP400-1000美元时, 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10000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污染。”这是一种对比, 当我们国家出现污染高峰值的时候, 别的国家GDP已经达到一万美元了, 而中国现在既要发展又要进行污染治理, 双重任务, 难度极大。所以十二五规划就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点, 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

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环保的角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应该处理好几个问题: (1) 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 离开经济发展谈资源环境保护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中国的环境资源保护最终要靠什么?要靠经济发展, 在前阵召开可持续发展大会上, 最后达成的共识, 怎么才能让环境保护事业做得更到位———消除贫困。贫困是资源环境保护最大的障碍, 所以说离开经济发展谈资源环境保护这条道是走不通的, 反过来说, 离开资源、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也是死路一条。所以, 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就是好和快的关系。 (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废物的循环:从末端处理到废物利用, 就像我们用的一次性纸杯, 用完之后把它扔到垃圾箱里就变成垃圾, 把它放到生产车间里, 就变成了原材料, 从末端处理到废物利用这是一种循环的利用方式。产品的循环:从一次寿命到多次寿命, 一个企业生产一个产品, 不允许你只生产完产品以后, 产品流通到社会上以后没有回收, 要强调产品具有耐用性, 一旦产品坏了, 你必须拿到你的企业重新修好, 再卖给社会, 产品是多次使用。服务的循环:这是公用的一种理念, 我不再占有它, 而是享有它的服务, 是一种循环经济新的理念。

3.2 强化政策法律监管

这种有效支撑体现在第一个方面就是加强立法。立法到位了环境执法也就更到位。

我们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 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一律受到严惩。我们都知道新加坡的法律非常的严格, 即使像随地吐痰, 乱穿马路这种行为都会受到处罚的, 所以在新加坡不管是夜里几点钟, 走在大街上都是非常的安全。只要法律制度好了是很有威慑力量的。其次我们也要实行绿色税收制度:“胡萝卜”加“大棒”既要有严格的法律又要有政策的引导, 你环保了, 我们就奖励, 违法了, 我们就严惩。

3.3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3.3.1 生态价值意识。

以前我们为什么走弯路, 就是因为我们对生态价值的认识不够, 只是利用它没有去认同他, 他们自身也是有内在价值的, 如果你认为生态是有价值观的, 你就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承认每个物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3.3.2 生态消费意识。

生态消费意识涉及整个社会的层面上, 我们老百姓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样的, 决定我们的生产, 决定我们的社会消费结构。现在我们都提倡要拉动消费这辆马车, 如果我们只提倡消费, 而没有引导我们的老百姓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观, 这对中国来说就是一场恶梦, 我们的资源消耗是不能承担这样一种消费模式的, 所以生态消费观我们要以适度消费作为我们的核心理念, 足够就可以了, 不必最大最多最好。

3.3.3 生态审美意识。

人为什么要破坏自然界, 因为人类的能力强了, 对自然界蔑视了, 自然界不再有魅力了, 我们可以随便破坏它。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和谐的, 原因很简单, 就是人对大自然的认识是神秘莫测的、敬佩的、崇拜的, 所以他不敢破坏大自然, 但是现代人不同了, 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 我们已经无心去欣赏这些自然之美, 当我们连欣赏自然界美的心情都没有的时候, 那么对自然界肯定就没有保护的意识了, 所以现在人们非常提倡一种观点叫做生态美, 生态美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一种生命关联, 这种生命关联就体现人和自然要共同存在, 我们要学会欣赏美, 人和自然要共同存在, 人和自然要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 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其次, 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最后, 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0.[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0.

[2]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J].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1, 1.[2]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J].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1, 1.

[3]夏群友.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理论前沿, 2010 (1) .[3]夏群友.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理论前沿, 2010 (1) .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2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指向

“改革发展,理念先行”。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相较于以往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论述而言,既有创新,也有升华,更有提高,呈现和强化了两大全新指向。

(一)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的指向

传统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从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治理的视角测度科技创新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绿色发展”,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之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压力之下,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召之下,与时俱进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论断。《公报》从“绿色发展”所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出发,围绕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建设、低碳循环发展、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整治、生态屏障构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发展的高度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这不仅赋予了“绿色发展”这一模式崭新的面貌,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使“美丽中国”的表述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也令“美丽中国”从一句抽象的理论表达“落地生根”为具象的实践形态。这是我国在“绿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所得出的科学的理论认识。在未来,“美丽中国建设”必将与“绿色发展”实现,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并举并重,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的新突破口

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引领之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全会《公报》依托绿色发展理念,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探寻。

(一)“视野和领域”的突破口

“绿色发展”不仅要立足国内,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生态安全领域同样如此。作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人类生态系统的安全,已经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上述背景之下,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率先提出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表明我国在“绿色发展”中具备了国际视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积极主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担当,向世人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诚意和姿态。这一提法,还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加以考量。相较于“只顾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逻辑,强调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将有利于我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生态环保进程,推动世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与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新格局。

(二)“体系与格局”的突破口

本次全会《公报》从格局建设、体系建设、权责分配等多个不同角度,给出了全新的提法和论述,且提法更加新颖,论述更为独到。首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率先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其中,“自然岸线格局”的提法表明我国将一如既往地顺应自然,更加重视天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避免岸线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开发;同时,自然岸线格局也表明我国将海洋这一天然分界线纳入了格局建设之中,用格局把中国的国土做了全方位覆盖;其次,《公报》中提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一方面表明“两个体系”是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强调“绿色发展”全面性的同时,也从体系的角度将绿色发展诠释的更加生动具体;再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我国提出了“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本次全会在此基础之上,从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角度强化了其制度属性,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又与以往的交易制度相呼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相配套。

(三)“举措与制度”的突破口

出于“绿色发展”需要和当前生态环境形势的压力,本次全会在《公报》中提出了两项重点工程、两次重大行动和三个关键制度,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层面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对生态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一是“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近零碳排放”这一严苛的标准,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气力投入到“碳排放”的整治之中;“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其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统一的修复与保护。二是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求发挥林业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全民动员、全民动手、全面绿化的方针,努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区域造林、防沙治沙、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草原建设等一系列国土绿化行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要求更多的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建设,花大力气探索如何减少海湾污染,使海湾常绿,海水常蓝;三是明确提出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最严格”三个字凸显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必须得治的阶段,一切治理活动都必须从严从重,方能取得实效。同时,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使信息上传下达将更加顺畅,还避免了环节过多所带来的管理损失,确保了管理效率,通过加强地方,尤其是对市、县生态环境的监管,解决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和准确获取环境数据等有关问题。此外,制度的形成,使天然林保护有了具体的实践标准,具备了现实的依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也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绿肺”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nlc202309021823

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既要面对新的局面,也要具备新的思路,更要有新的举措。

一是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本次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成为新目标之一,从“十二五”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十三五”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局部到整体的深化提高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并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导向,时刻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渗透来坚定人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决心。

二是要科学厘清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协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开放”为绿色发展提供机遇,“共享”促进绿色发展成果转化。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对生态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性;创新绿色发展技术、方式、体制、机制,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强对国外先进发展方式和理念的学习与借鉴;及时分享绿色发展的成果。

三是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全球性生态视野。绿色发展是当前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多需要面对的复杂课题,我国的绿色发展在起点、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绿色发展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善于用他人先进的技术和方式来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同时,在自身发展时也要充分顾及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对外要把握国际绿色发展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尽可能维护和争取发展空间; 对内要切实加快绿色转型进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

四是将制度建设贯穿绿色发展全过程。绿色发展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作支撑,用具体的制度对绿色发展理念加以规范和约束,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客观条例、政策、法规等。对违背绿色发展要求,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任何行为坚决用制度加以限制;同时,绿色发展相关制度建设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许可,考虑具体时期的主要矛盾,有针对地、分时期、按步骤地加以推进;在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时,会对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建立和实现更加民主的绿色发展制度建设和公共决策的机制。

(夏宇鹏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铁铮为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3

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融共处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保证,更是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和永续发展的基础。

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

20世纪中叶以来,工业化进程加速,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森林退化、土地沙漠化、资源短缺等各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凭借先进科技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能力,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也为竞争性的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人类意识到要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改造自然界时同步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融合了西方现代环境科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着眼点。生态文明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昭示着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

契合国际社会绿色发展趋势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运用多种政策鼓励绿色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采取补贴、加大资助等措施支持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日本在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法律体系在全世界最为健全,投入到绿色能源方面的研发费用全球最多;欧洲在低碳、循环科技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技术比较成熟,市场比较完善,同时通过减税、政府强制采购和环境税收体系等鼓励实施绿色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绿色潮流,积极融入其中才能推动科技上的不断创新、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的压力可以成为绿色发展的推手,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力。我们既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又要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迎接全球绿色浪潮的挑战。生态文明契合了国际社会绿色发展的趋势,标志着我国迈上了发展新高度。

符合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期待

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依靠大量消耗的经济增长,增长的是数量,限制的则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污染危害全体人民的健康,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增进人民福祉,为全体人民带来幸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然观和发展观的转变既来自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活动。只有践行尊重自然的理念,在实践中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人类活动,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影响,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完善科学考评体系,创新环境保护机制

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生态文明制度和评价体系,是增强绿色发展意识、规范各种行为方式的基础。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制度安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制定更完备合理的、可操作性更强的环境保护机制。

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已经是大势所趋,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转变政绩观。要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和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当中,摆脱某些地方原来对GDP的偏好。绿色考评体系会更加合理,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减少环境损失。借鉴发达国家污染赔偿制度,既有利于减少我国在国际环境纠纷中的损失,又能大大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建立符合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直接的补偿方式鼓励环境保护,体现环境的公平性。

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仅仅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现阶段需要注重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满足其健康和生命需要的生态产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等。这些生态产品可以更多地满足公众的健康、生命、休闲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生态产品将支撑经济、社会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能源节约

同步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扶持环保新兴产业,才能促进我国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第二产业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依然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重点,加快现有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调整将大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环保新兴产业则是我国未来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希望。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国土保护与开发的先导,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则是科学定位的前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确立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来规范应该发展什么,对不同的地区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禁止发展什么等都有很明确的规划和界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优化提升现有城市群,形成新城市群,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构建农业战略格局,保障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安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利用国土空间,兼顾现代化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给农业留下良田。要按照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区定位,调整空间布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珍惜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给未来发展留出更多空间。

摘要:深入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出生态文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契合国际社会绿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机制,提供更多生态产品,节约资源能源,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发言(终)综述 篇4

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战略总体布局。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意义。作为浑河源头地区,清原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基于此,省市也对我们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制定了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分类划设了生态保护区。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对下游地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现清原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既是我们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十三年前,我县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建设辽宁生态大县的发展思路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

十多年来,我县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但也应指出的是,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生态经济培育亟需推进、林分结构比 例不尽合理、小开荒问题屡禁不绝、畜禽养殖发展相对无序、水土流失治理尚存死角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切实加以解决。经济要振兴,生态当先行。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为重要载体,打生态牌,念山水经,走特色路,努力把清原建设成为生态大县、旅游强县、绿色食品基地县,才能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在怎样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上,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统筹兼顾,依法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清原独有的区位环境、生态条件和自然资源,既是我们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优势,也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完善法规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国土开发保护、生态补偿、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等法律制度,有效约束开发行为,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同时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随着这些法律制度的颁布实施,必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因此,我们要用法治思维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真正建立起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环保监察部门现场执法、新闻媒体监督执法等制度,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纳入法治轨道。要加大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知道哪些产业可以发展,怎么发展,哪些产业是限制发展,哪些产业不可发展,发展了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这样才能规范群众的生产经营行为。同时,要结合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清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发展项目和目标。要按照地区实际,划定生态功能区,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既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又避免因噎废食、造成资源浪费。要明确中长期规划目标,制定相关的指标考核体系,重点应考核水质、水量、大气污染指数、森林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等指标。

2、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森林保护工程,按照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严格执行青山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青山工程、两退一围(小开荒、超坡地退耕还林、围栏式封山育林)工程,确保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林分质量逐步改善,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提高补偿及管护费标准,积极引导林农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解决林农愿意种地、不愿意还林,愿意发展速生经济林、不愿意发展阔叶林的问题。要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四河的源头地区、水源保护区,必须尽快全面恢复植被和生态功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治理保护能力,要用好现有法规政策,积极对上呼吁,搞好对接。要核准基数,搞好测算,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全面实施做好前期准备,从根本上解决好补偿标准低、积极性不高、管护不到位的问题。加强对流域内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湿地保护,杜绝开垦湿地和盗挖草炭土的行为。以流域为单元,以河道治理为主线,工程防护与生 物防护相结合,大力兴建水利防洪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3、建立源头污染治理防控体系

建立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垃圾处理场、存放点、清运工具等设施。加强保洁队伍建设,提高相关待遇,保证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和处理,并逐步实现对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建立污水处理体系,尽快在水源保护区内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正常运转;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体系,主要是搞好植被恢复和后期养护,明确责任主体,保证资金投入,取得生态修复实效;建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体系,鼓励引导农村群众使用农家肥、有机肥、秸杆还田来提高地力,采取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面源污染;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按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明确哪里能养、怎么养,哪里不能养,现在已经养的怎么办,谁来管、怎么管,这些责任都要明确下来。抓好畜禽防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应急处理。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专业村,要建设畜禽粪便贮存池、化粪池、有机肥厂等处理设施,实现污染物减排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加强企业和城乡居民污染排放管理和清洁能源建设 依法治理工业企业髙耗排污行为,改善企业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倡节能、减污、减排。对耗水、耗电、排烟、排尘、排水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加强监测、监管,明确减排标准,量化指标,完善措施,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取得节能减排实效。尤其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限制高耗水企业发展。要增强危机意识,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都要厉行节约,对项目用水实行许可证制度。科 学合理利用秸杆资源,解决好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和秸杆利用新技术,推行农村改水、改厕、改炕,大力推广太阳能、电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进农户。推广使用农村建房的新材料、新工艺,降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对林木资源的依赖程度,实施牛下山、羊进圈的饲养方式,有效解决争林、争地、争水的矛盾。

二、利用资源,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是依托我们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走依托生态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循环发展道路。

1、依托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清原作为一产业发展调整规范,二产业发展严重受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源头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是我们必然选择。要树立抓旅游就是抓发展,兴旅游就是兴清原的思想,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的发展格局;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品位形象,扩大对外宣传,提高营销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法规制度,依法管理旅游产业;要明确发展思路,完善旅游规划,坚持以红河漂流为龙头,其它重点景区为支撑,产业深度融合,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并重,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城乡一体的旅游业态,把清原打造成沈抚人民后花园、北方休闲旅游胜地。

2、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以结构调整为牵动,以产业化、规模化为支撑,大力 发展以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优质米为主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质增效;要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品牌,搞好地理标识认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让我们的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要按照生态功能区禁止发展、限制发展、适度发展的要求,适度发展畜禽养殖,逐步推进肉蛋鸡生产、绒山羊养殖、育肥牛生产、野生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实现现代化养殖、无害化生产、生态型发展。

3、绿色优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在继续抓好高科技、无污染企业生产的同时,要围绕绿色粮豆、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创建生态资源加工型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要严把工业项目准入关,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或没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引进清原,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或落后产能转移项目不进清原,以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把好源头关,绝不能让引进的项目成为将来的“包袱”。

4、政策牵动,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清原森林资源丰富,有林面积467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7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4%,林木绿化率73.7%,林木资源、林地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林业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除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外,可以按照功能区划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通过政策的引导、牵动,推进各类林业示范村、专业合作社、私人林场的建设,扶持林农探索开发现代林地经济项目。做 好林下开发的文章,大力培植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发展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菌间作、林苗间作、林下养殖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项目;做好精深加工的文章,抓好林副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通过培育新的生态林业,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不砍树也能富的发展之路,实现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依托载体,多策并举,努力培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它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只要我们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立行立改,善做善成,生态文明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结合我县实际,应在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和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1、以花园城市建设为载体,提升县城文明水平要按照花园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北山公园、英额河城区段综合改造、棚户区改造、陈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英额河城区段还有8个污水直排口,应尽早改造。着力建设好停车场、公共厕所、公共交通、文体设施等公益项目。要正视迫在眉睫的供水危机,切实将水源地保护好、管理好,对第二水源建设要早作谋划,尽快实施,确保县城能够正常持续供水,让广大市民喝上健康、卫生、安全的放心水。要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净化环境,重点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上下功夫。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抓好城市绿化,选择本地树种作绿化树种,而且不宜栽植过大的树木。要在街路旁、小区内、校园中、公园里栽花种草植树,增加绿地面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对城市交通、卫生、物业、市场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管理。对破坏基础设施、随意造脏、违反交通规则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引导广大居民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公共秩序。

2、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提高乡村文明水平在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基础上,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继续加大村屯道路、街路、巷道、河道治理力度,加大自来水、抗旱井、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改变农村生产生活习俗入手,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从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生产方式入手,实施农田改造工程,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厂化育苗、秸杆还田等技术,发挥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同时,应改变村屯建设中重街路硬化轻绿化美化的倾向,加强农村的绿化工作,村屯内街路边沟两旁都应该栽植树木,搞好绿化、改善居住环境。要广泛开展以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富庶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富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

3、以培育乡风文明为载体,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主题实践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懂环保,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社区、乡村的文化广场、活动室、图书室、休闲广场等场所,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文明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鼓励 和引领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要积极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让生态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乡村、绿色环保校园、绿色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增强城乡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城乡居民低碳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培养宣传“四德”典型中致力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事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5

在吉林省的西部地区,草原舒卷,天象寥廓,水草连天,雁鸣湖畔。面积14.4万公顷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地。春暖花开时节,从南方迁徙而来的百余种珍稀鸟类都汇聚到这里。从水面到天空,由沼泽至草地,自沙丘到苇塘,鹤舞天池,心随飞翔。科尔沁大草原,一望无垠的绿野,成为马走羊奔的乐园。

金秋10月,更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豪情与白鹤齐飞。作为“世界最大白鹤停歇地”,“中国白鹤之乡”——吉林省镇赉县又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和观鸟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以及中外客商,在仙鹤的翅尖下,共享草原风光,湿地风采,嫩水风情。

在2013年中国.镇赉白鹤节期间,就挖掘白鹤文化底蕴,提炼白鹤文化精华,全力打造“中国白鹤之乡”文化品牌形象,把白鹤文化打造成“中国白鹤之乡”主题文化的“灵魂”等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共镇赉县县委书记张宝才和镇赉县县长鲍长山。

领会生态文明内涵

打造中国白鹤之乡

近年来,镇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全国平安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20余项国家级殊荣。

秀美和谐的湿地生态环境,每年都汇聚世界上98%的白鹤来此驻足,“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这里已成为白鹤在全球最大的迁徙停歇地。2010年11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镇赉县为“中国白鹤之乡”。

十八大强调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解决传统城镇化过程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建设生活舒适、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城镇,如何通过完善规划编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产业支撑等手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镇化建设,成为镇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县委书记张宝才对记者说 党的十八大的一大亮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地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丰富拓展为“五位一体”,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给致力于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文化,致力于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镇赉县极大鼓舞,催人奋进,将指引“中国白鹤之乡——镇赉”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建设成为以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以草原风光、蒙古风情、湿地风采、嫩江风貌为特色的中国白鹤之乡。

同时,镇赉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建设生态文明城镇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和谐、民生不断改善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多赢”,探索“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城镇建设经验,形成生态文明城镇建设的“镇赉模式”,让镇赉生态文明城镇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是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总要求、指导原则、主要着力点和未来五年的基本任务,对镇赉实施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为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了持久动力。

张宝才说,把镇赉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中国白鹤之乡,必须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要牢牢把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战略地位;加强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积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牢把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实质和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镇赉“中国白鹤之乡”称号,从而使吉林省西北角这片热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翩翩白鹤陡然提升。并且近年来镇赉全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全力发展绿色经济。自2011年起,镇赉开始举办中国.镇赉白鹤节,镇赉要以每年举办“白鹤节”为契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镇赉经济社会发展,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文化,充分发挥镇赉县丰富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把“中国白鹤之乡”打造成全民参与、举县同庆、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生态镇赉建设步伐,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确定“四大优先”战略

建设草原湿地生态城

近年来,镇赉本着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原则,与时俱进地调整完善发展思路,确定了坚持发展优先、民生优先、环境优先、创业优先“四大优先”战略,推进富强镇赉、美丽镇赉、开放镇赉、文明镇赉、和谐镇赉“五个镇赉”建设,努力实现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镇赉县委书记张宝才表示: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我县的自然禀赋、生态状况和国家政策支持导向,建设美丽镇赉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是十分可行的。

县长鲍长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镇赉围绕建设草原湿地生态城,充分挖掘草原文化内涵,打造“疏朗、大气、清新、灵动”的城市风格,科学搞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鲍长山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同时展开生态县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大生态建设。重点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全域水利化工程“三大工程”。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镇赉县有天然湿地面积144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3,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重点实施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实施湿地补水保护工程,恢复、提高湿地功能,改善植被,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林绿化工程。近几年来,通过生态产业工程、三年大造林等活动的深入的开展,镇赉森林覆被率、国土绿化率得到较快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要继续深入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大力推进“三年大造林”、“三北” 五期、城乡绿化美化、绿色通道、标准化农田林网建设等重点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力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要推进村屯绿化,以庭院、村屯道路、环屯林绿化为重点,采取植树、栽花等方式,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快推进荒漠化治理,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风沙治理,加大经济林、能源林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变风沙带为绿色带,打造吉林西部生态屏障。全域水利化工程。抓紧搞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投资3.75亿元的河湖泡塘连通工程,做好城市生态补水、稻田尾水处理、泡塘引蓄水项目的实施,力争通过工程措施每年再持续向境内引水1.2亿立方米,恢复控制好湖泊泡沼,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全域水利化、生态化。二是着力做美生态城区。建设生态城区是推进生态镇赉建设重中之重。总的想法是:通过引嫩入镇工程,将城区内外七湖连通,形成大的水系格局;通过二环路建设,将正在建设的四桥连通,形成大的路网格局;通过新城区、旧城区、经济开发区“三区联动”、组团发展模式,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倾力打造具有镇赉特色的草原湿地生态城。三是着力建设秀美新农村。

nlc202309061927

镇赉县委书记张宝才强调,推进生态镇赉建设,要突出搞好城市规划。规划是纲,要具有前瞻性,三十年领先,五十年不落后;规划要突出本地特色,那就是塑造草原湿地生态城这一特色;规划要有风格和神韵,那就是要坚持疏朗、大气、清新、灵动;规划是法,规划一经形成,要经政协协商,人大讨论通过,然后一届一届坚持抓下去,一年一年推进好。使镇赉县城真正成为一座宜居的生态城市。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打造白鹤文化品牌

位于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汇聚互融地带的吉林省镇赉县,境内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上著名湿地,也是吉林省最大的自然湿地。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对维护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作为中国北方唯一无污染的河流,嫩江流经镇赉境内111.5公里。目前,在中国拥有的9种鹤中,镇赉就占有白鹤、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沙丘鹤、灰鹤等7种。其中尤以白鹤数量为最多。

县长鲍长山说,镇赉要释放生态资源潜力,加快形成湿地生态旅游产业优势。突出境内有300万亩天然湿地,国家4A级景区莫莫格、近千个大小泡塘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搞好“中国白鹤之乡”旅游形象策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区景点,设计一批高质量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一批高标准的特色旅游商品,打造具有镇赉特色的“草原风光、蒙古族风情、湿地风采、嫩江风貌”生态旅游品牌。近几年来,镇赉县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创造精品”的原则,形成了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以白沙滩国家级大型灌区、哈尔淖风景区、大岗生态旅游区三个主要景区为轮廓,以县城为结合点的生态发展新格局,从而推出了白鹤湖赏鹤游、湿地生态游、草原风光游、水上风景游、油田观光游、蒙古族民俗游、农业观光游、哈尔淖冬捕文化情活动等精品旅游线路,不仅要使游客欣赏到各种珍禽鸟类,还可以使游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尽情驰骋,欣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风光,更能使游人畅游嫩江,逐浪江水,尽情享受漂流之乐;也能吸引游客参观石油开发的壮观场面,欣赏采油作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景观;还能吸引游客参加骑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体育健身活动;更能使游客品奶茶、吃手把肉、烤全羊,享受独县特色的民族饮食;让游人回到田园,观奇花异草、尝新鲜水果,尽情享受田园风光。冬季观看火热的冰上捕鱼劳作场面及头鱼拍卖仪式,领略冰上收获,体验古老的渔猎文化及关东特有的民俗风情。

鲍长山说。白鹤文化是镇赉独有的文化资源,是镇赉的主题文化,是文化品牌,是镇赉发展的潜在的巨大的能源,是城镇化未来竞争的一块底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依托,是经济发展的翅膀,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提高市民素质、加强环保意识、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科书。

为提升“中国白鹤之乡”文化品牌形象,镇赉在每年白鹤节之际开展“中国·镇赉白鹤之乡生态旅游消费季”活动,根据四季镇赉不同的旅游景观,统一制定旅游消费优惠卡,以500公里半径内分批向旅行社及游客发放10万张生态旅游消费优惠卡。春秋季赏鹤(3月至5月、9月至11月)向专业旅游者(摄影专家)发放。夏季消夏(6月至8月)向旅行社及大众游客发放。冬季捕鱼(12月)向旅游体验者发放。持此卡在全县各大星级宾馆及A级旅游景区均可享受优惠折扣价格,评选“中国白鹤之乡生态旅游接待之星”,不断掀起镇赉县旅游消费新热潮;开展“白鹤飞翔的地方”系列文化活动,举办湿地生态摄影大赛及作品展览,制作与白鹤有关的微电影,设立“爱鹤日”;成立白鹤之乡文化产业(联盟)研究会 ,吸纳各优秀文化企业、保护区等加入研究会,整合文化产业布局,拓展文化产业规模,做强做大白鹤产业文化;建立中国白鹤之乡湿地生态摄影基地,吸引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白鹤迁徙停歇地拍摄作品,彰显大美镇赉白鹤腾飞的壮丽景观,不断提升白鹤之乡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国.镇赉白鹤节”已成为镇赉闪亮的城市名片,“以鹤为媒、以节聚友、以会促商”创品牌增美誉,借品牌促发展,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白鹤、珍爱白鹤、保护白鹤,进而关注镇赉、走进镇赉、发展镇赉,让镇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6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从市场需求出发,研究、开发生态化技术并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包括生态化技术的构思、设计、研发、中试、产品市场化等环节。

这里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技术创新目标的生态化,即技术创新应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1];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数量增长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导致社会生态失序或人的片面发展。二是指技术创新体系本身的生态化,即将生态化目标追求融入到技术的构思设计、选择决策、研究开发、应用扩散、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中,研发和应用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符合人的本性、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类技术。以技术创新目标的不同侧重点为标准,笔者将生态化技术创新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生态化技术创新,指遵循自然规律,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生态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新能源技术创新等。

(2)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信息技术创新、生物技术创新、新材料技术创新、航天技术创新等。

(3)社会生态化技术创新,指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谐为主要目标而设计、研发的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技术或产品,如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术创新,危险源或恐怖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信息获取、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创新,国家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集成技术创新等。

(4)人性化技术创新,指尊重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围绕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精神面貌、思维方式等研发的与人的本性相适宜、相和谐的技术或产品。如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技术创新,数字化医疗技术创新,人体组织器官替代等新型医用材料技术创新,食品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创新等。

2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生态化技术创新有助于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SST 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揭示,技术创新与消费创新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技术创新就是用户的消费创新[2],消费创新反过来又会促进技术创新。以影视技术创新为例: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闲瑕时间增多,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一些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消费需求方向的变化,进行影视技术创新。从黑白无声影视——黑白有声影视——彩色有声影视——立体彩色有声影视技术创新及其产品,不仅引发了人们最初的好奇心,开发了人们潜在的精神享受需求,创造出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引领着人们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上升。这种上升反过来又促进新一轮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对物质以外的人文精神需求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与良好的社会环境越来越重视。人民群众这种生存发展需求的新趋势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只要企业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方向并根据需求调整创新战略,研发相应的生态化技术和产品,就能刺激潜在的消费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北方现在采用的燃煤烧水供暖存在着煤消耗较高、污染较严重、安全性能不足等缺陷,企业若能研发出一系列太阳能取暖技术和产品,则可能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再比如,大部分人已经过上小康生活,希望健康长寿、追求美丽时尚,企业若能研发出一系列适销的保健食品或美容美体产品,则可能刺激市场新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生态化技术创新有助于刺激投资,形成一系列新兴产业群,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或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正是由于受到利润机会激励的企业家不断发明、利用和扩散新技术,带动投资的大规模进行,才使得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指出技术进步使得知识产生积累,而知识积累反过来又刺激投资和技术进步,投资将会持续地增长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从历史经验来看,人类屡次通过科技创新刺激投资,催生企业家、企业群体及新兴产业,摆脱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加强了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催生了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科技,刺激企业大规模投资,形成一系列新兴产业群,使美国摆脱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并确立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在当前世界经济可能存在第二次探底的复杂情况下,面对潜在的市场需求和盈利机会,倘若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借助银行信用贷款的帮助,重新组合资本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有可能获得高额利润。这样,不仅会刺激企业家增加投资、新建厂房增添设备,增雇工人扩大生产,促进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由于企业家的创新利润以及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还可能刺激其他企业家群起投资模仿,竞相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推动生态化产业革命,形成生态化产业集群,从而驱动经济快速发展。

(3)生态化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产业分化、缓解就业压力,拉动需求。马克思认为,技术革新与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有机构成,生产同量产品和等量资本投入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逐步减少,从而在短期内产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社会分工,使得相关产品的生产或相关服务的提供或相关企业的设立——产业分化过程趋于深入,新的社会生产部门不断出现,从而创造新的行业,相应地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英国钢铁、煤炭、纺织等工业部门的迅猛发展,创造出机器制造、铁路、现代航运等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部门,使英国就业人数呈数十倍的增长;就业率的上升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了社会需求,从而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增长。

后经济危机时代,要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拉动需求,不仅须依靠政府振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新就业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部门,扩大就业空间。例如,研发农业残留物转化为酒精燃料的技术,不但可以替代汽油消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可以创造相当可观的就业机会。利用传统优势开展中药保健技术创新,不仅能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形成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催生中药产业群,扩大就业容量。在西北地区大力进行风电技术创新,既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解决2500多万边远地区农牧民的用电问题,又可以提供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3 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复苏的对策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投资见效期长、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等因素,因而依赖市场调节供给的难度大,需要政府的宏观引导以及制度安排的保障和促进。

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例如,奥巴马执政后,非常重视生物医学,新增100亿投资鼓励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研究基础生物医学,这相当于NIH一年增加了30%的资金;投资600亿美元研发清洁能源技术,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研究,促使政府和私营部门投资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等新能源技术,发展智能电网产业,全面推进分布式能源管理[3]。欧盟提出有关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新战略,计划在2020年前把用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的投资增加一倍,从2010年开始,每年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研究创新投入1.1亿欧元资金,到2013年把这项投入增加到1.7亿欧元;新战略还要求欧盟成员国更好地集中资源,加强合作,确保在一流的基础设施中开展尖端技术研究和创新活动,其中包括清洁、安全车辆的电子软件系统的研究创新活动。同月,又发布《为刺激经济恢复而建立的欧盟能源计划》,2009年至2010年总预算为35亿欧元,重点支持能源网络建设、近海风力发电和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发展[4]]。俄罗斯制定了2020年前国家核能发展计划,准备在2015年前投入1万亿卢布用于发展核能技术及核工业,在今后12年内计划新建26个核发电机组,发布了俄航天业2012年前优先发展计划,为“格洛纳斯”系统追加26亿美元投资,保证“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部署和运行,并部署研制新一代航天器,包括新型载人宇宙飞船、运载火箭及卫星,大量生产民用导航设备,鼓励发展纳米技术,力争在2015年前将纳米产品的世界市场份额由现在的不到1%提高到4%[5]。

我国学界和政府也意识到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如温家宝总理在向首都科技界发表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摆脱危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力量,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能源、现代服务和健康产业等方面[6]。政府已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进科技创新。例如,国务院出台的十大措施,其中就强调将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也强调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实施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新能源和节能降耗减排技术,已安排259亿元节能减排的中央投资,出台了《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高效节能的照明灯具、高效节能空调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财政补贴;降低了小排量乘用车的车辆购置税;免征企业清洁基金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所得税,对实施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

综上所述,依靠包括新能源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医学等在内的自然生态化技术创新和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上述各国的共识,并采取了增加投入、财税优惠之类的经济政策加以推进。这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但仅凭经济手段推进自然生态化技术创新与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还不能完全刺激潜在的消费需求,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而必须多管齐下,充分发挥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的协调效应,大力推进各类生态化技术创新,拉动各种需求,刺激投资,扩大就业空间。

具体到我国,笔者认为,只有不再做历次经济长波中的跟随者,在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推进各类生态化技术创新尤其是尚未受到他国重视的社会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人性化技术创新,抢占经济制高点,才能真正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实现经济强国的梦想。为此,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确立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使自身适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变化,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对科技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它是国家指导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政策的指南,决定了国家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要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政府就必须确立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鼓励和支持各类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只有确立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始终不逾地贯彻战略目标和思想,才能以稳定连贯的政策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

在确立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时,应当注意战略的长远性与可操作性。考察世界上历次科技革命,我们可以发现周期一般是50—100年左右,新技术从开始研究到变成产品再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发展周期尽管在缩短,但最短一般也需要5—10年,因此,制定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必须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于当前与今后五十年的发展。另外,制定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还须实事求是地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情况慎重考量后再明确目标,提出实施方针、原则和可行性措施。

3.2 健全、完善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

政策、法律已成为调控现代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本国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制定的关于鼓励何类技术创新、限制何类技术创新的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强,可以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及其效力的发挥而不断进行调整更新,但缺乏刚性,随意性较大。法律调控则是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推进技术创新的方针、制度和措施,具有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但缺乏灵活性,面对不断发展的技术创新,无法及时跟进。正因为政策和法律各有优势和缺点,因而必须互相补充、协同发展,形成高效、完整的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调控、导向作用。

首先,根据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完善生态化技术创新和生态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尽快组织专门力量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动态跟踪《规划》已经部署的重大科技专项的进展,根据评价结果适时地调整和完善配套措施;并视发展需要将先前未能列入规划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纳入优先发展领域,集中国家科研力量进行研究和开发。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引入生态化理念,利用生态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等各类生态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产业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催生生态化产业集群。

其次,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把有关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观念与认识渗透到各项法律之中,形成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法制网络。

(1)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节能减排等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以及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和谐与人的健康安全的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制定“国家开展生态化科技创新宣传和教育,将生态化科技创新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强全民的生态化科技创新意识”等法律条款;明确政府在不同生态化技术创新类型中的职责,如对有市场前景、风险不大、获利性较高、企业愿意投资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对研发难度大、市场需求难以预测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政府则应起主导作用;对政府在确定生态化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制定计划、推进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使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计划置于严格的程序控制之下。

(2)全面清理、审查现行科技法律政策。按照废止、修改、继续生效、提高立法层次等不同要求,作出判断,清除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修改补充相关内容,使之成为协调高效、符合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系。建议对2002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进行修改。如将第一条的立法宗旨修改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并在具体法律条文中对生态化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组织管理、社会责任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建议制定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生态化科技成果转化办法》,明确该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明确生态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生态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生态化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和发展效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健康安全”,并对生态化科技成果的认定标准作出界定;同时还要对组织实施、保障措施、技术权益、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3)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工作。知识产权制度的实质是在保护研发主体、创新主体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因此,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不利于增强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的地方,必须根据生态化科技创新战略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简化生态化专利及商标的审查授权程序,鼓励企业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战略,支持企业参与生态化技术标准制定。

第三,健全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机制。政府作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启动和推动者,必须采取一系列税收、非税收财政手段激发创新主体开展各类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政府直接投资,提供扶持资金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建立示范基地,设立生态化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和奖项;制定政府采购标准,以政府订货、购买等方式给企业生态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市场和实践的舞台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热情。健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本内部化的价格机制,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改变部分应税品目的计税依据;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促使企业朝生态化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3.3 建立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交流机制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性的动态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任何一项技术技术创新都需要跨学科、多专业机构及科研人员的共同合作。因此,应建立各类生态化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使创新主体及时了解国内外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生态化技术创新信息传递效率和准确性,推动生态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扩散;

搭建各类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各类创新主体均按利益机制形成战略合作关系,进行专业生态化技术研究与创新,增强创新主体的科技优势和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建立政府机构和企业、大学等单位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等部门联合共建各类生态化技术研发实验室,搭建产业化平台,共同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

摘要:生态化技术创新有助于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刺激投资,促进产业分化,缓解就业压力;它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总体把握国内外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复苏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化技术创新,经济复苏,对策

参考文献

[1]彭福扬,刘红玉.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4):98-102.

[2]肖峰.消费创新对于当前中国技术创新的意义[J].科研管理,2003(4):19-22.

[3]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EB/OL].2009-05-07.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nergy_and_envi-ronment/.

[4]Bulletin Quotidien Europe.为刺激经济恢复,欧盟预算35亿欧元投资能源项目[EB/OL].中华人民共各国驻欧盟使团网,2009-03-25.http://www.chinamission.be/chn/zogx/kjhz/jh/t553699.htm.

[5]聂云鹏.俄推进科技创新寻求新经济增长点[EB/OL].新华网,2009-02-0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2/03/content_10755977.htm.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7

自重庆市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以来, 南川区围绕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筹安排原则, 以生活在边远高寒、环境恶劣、灾害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要对象, 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

一领导组织化。南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 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区长曹清尧在2014年2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生态扶贫搬迁要斩断穷根”的署名文章。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潘晓成亲自召集相关部门协商处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问题。区级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了联席会制度、工作定期通报制度。

一规划高端化。南川区坚持产城融合理念, 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 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建筑风貌统一、居住生态环保, 以及健身、购物、医疗、文化、娱乐设施配套的要求, 高标准规划建设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 对安置点全部开展了规划评审, 建成了东城马堡山、山王坪镇龙泉、南平镇天马等一批标准高、形象好的搬迁安置点。

一发展产业化。大力推进产业融合, 将产业发展与搬迁安置有机结合, 夯实产业支撑, 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一是培育支柱产业。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四是建立扶贫互助社。五是积极建设果蔬园。

——投入多元化。南川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采取“政策措施补、地票交易赚、金融创新借、群众自己出”等“四个一点”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加强资金整合。该区已整合部门资金2.4亿元投入搬迁安置点建设, 极大地缓解了搬迁群众资金压力。二是引导群众自筹。制定差异化补助政策, 加强政策宣传, 调动农户自愿搬迁积极性,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三是开展地票交易。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腾退的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 优先纳入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将节约的指标作为地票交易或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四是做好金融创新。建立区金融服务网等银企共享平台, 正式挂牌营业首家区级担保公司, 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2.17亿元。协调市区两级农村商业银行, 发行了区农村“巴渝新居”贷款产品。

——建设规范化。加强建设资金监管, 把高山生态扶贫资金纳入“三资”管理范围, 每个项目在村务公开栏公开。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决定搬迁对象、选址等, 并根据人口和今后产业发展打算, 对各户要求的户型进行拼接, 形成整体建设方案。共设计户型约100个, 确保每个安置点户型不少于2个。由村里统一形成建设委员会, 选择建筑商统建, 由建设委员会对工程进行监督、验收。

——管理制度化。一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制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考核办法, 把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每月底由区政府督查室进行一次督查, 月初通报建设情况。对未按时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任务的乡镇 (街道) , 未按时落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支持不力的区级部门, 追究单位领导责任。三是完善定期报告制度。每季度, 有搬迁任务的乡镇、街道和部门将搬迁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区农委, 由区农委汇总报区委、区政府。

——帮扶社会化。建立部门、党员干部、社会爱心人士与搬迁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 组建扶贫驻村工作队34个66个组, 切实帮助解决贫困户搬迁安置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实行招商开发, 对难以筹措搬迁资金, 又具有开发潜力的地方, 通过业主投入实施搬迁。

大力推进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 篇8

一、科学规划, 精心布局

2010年, 在全面推进“一村一室”建设的同时, 为进一步整合村级医疗卫生资源、改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新医改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精神, 与财政共同制订了《鄱阳县村级中心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100所标准化村级中心卫生室, 并按照8万人口以上乡镇5所、8万人口以下乡镇3所的原则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卫生院。为保证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顺利进行, 鄱阳县采取政府适当补助、乡村提供土地、乡医自愿申请并集资建设的办法, 多渠道解决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经多方协调努力争取, 县政府为每所中心卫生室投入资金3.8万元, 村医每人筹资1万元以上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 解决建设用地问题;与国土等部门联系减免各类建设经费, 减少、简化建设费用与手续;实行提高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比例, 保证村医补贴、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及时足额到位, 村医养老保险、基药补助优先执行等措施, 提高乡村医生行医积极性。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性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村医建卫生室热情, 掀起了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小高潮。

二、统一建设标准, 严格村医资质

村中心卫生室既要优于一般村卫生室, 又要合理设计其规模和功能。我们按照每室占地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免疫规划室、药房, 值班室“六室”分开, 隔间到顶, 上有天花板, 下有地面砖, 墙壁贴瓷砖的设计要求, 全县统一图纸施工建设。诊疗设备的配备, 采取卫生局制订详细的配备清单, 通过集中采购与卫生室配齐的办法配置。同时, 明确了常用药品、抢救治疗药品的种类、数量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相应的设备设施等, 保证了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标准化。为使中心卫生室服务功能最大化, 我们还严格执行村医准入制度, 强调村医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规定, 原则上每室村医不少于3人。对入室村医, 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业培训班、乡医在岗培训、跟师学艺、到卫生院进修学习等方式, 提高村医业务水平和能力, 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注重管理, 完善制度

健全制度, 强化管理, 是巩固建设成果、推进长久发展的关键。按照“边建边管, 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 不断强化人员职责和医疗卫生服务多环节管理, 重点突出“六统一”和“五有”模式:村中心卫生所实行乡村卫生组织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县卫生局指导下, 由乡镇卫生院实行“六个统一”, 即统一命名标识、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采购和价格、统一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统一信息管理、统一财务制度。诊疗活动做到看病有登记、发药有处方、进药有凭证、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的“五有”。为完善管理制度, 全县统一制定了村卫生室工作制度、乡村医生工作职责、防保工作制度、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 在中心卫生室形成了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监管, 确保健康运行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9

1 深入开发传播“节能减排”产品

实施需求侧管理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社会公众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知识、理念知之甚少的现实, 湖南省电力公司从2008年开始着手开发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系列需求侧管理宣传产品。2009年又策划、实施了节能减排立体整合营销传播项目, 得到了社会公众、政府、国家电网公司的肯定和好评。主要做法如下:

策划思路———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的战略实施, 通过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 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节能减排意识, 树立绿色环保、统一的国家电网公司品牌。

宣传主题———突出公司“绿色环保”的品牌定位, 提供绿色能源保障和优质服务两个角度, 彰显国家电网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传播方式———突破传统宣传方式, 创新引入动画的表现方式, 集广告宣传与趣味故事为一体, 通过核心人物“电力小精灵”生动形象来传播节能减排知识和技巧。拓宽传播渠道, 传播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与地方各媒体通力合作, 并将电力小精灵作为节电节能的品牌代言形象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项目内容———节能减排整合传播项目着重塑造了“电力小精灵”这一核心人物, 生动形象地传播节能减排知识和技巧, 将节能减排的专业知识生活化、通俗化。内容包括平面宣传单、DVD宣传片、动漫宣传片、“电力小精灵”实物4个部分。

2 有序用电管理迈向信息化新台阶

国家电网公司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前, 湖南省原有营销业务系统无有序用电业务功能。为提升有序用电管理水平, 抓住SG1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机会, 按照“一个平台、二级权限, 开创有序用电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在国网标设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开发, 实现了有序用电指标制定、方案制定、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等业务信息化管理, 提升了有序用电工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增强了有序用电管理透明度和管控力。从2009年11月开始, 有序用电业务类顺利在14市 (州) 电业局上线运行。

(1) 建设有序用电信息化管理平台。从有序用电管理工作实际需求及发展出发, 进行了业务建模, 第一次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对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2) 有序用电管理管控能力得到提高。根据目前有序用电覆盖省、地两级的实际, 有序用电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省、地两级权限进行管理, 加强了有序用电工作相关的数据管控, 增强了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的集约化运作。

(3) 有序用电管理效率得到提高。有序用电业务类上线应用后, 实现了有序用电业务流程全省统一, 业务环节各数据充分共享, 减少了工作中反馈时间, 提升了有序用电工作效率。

3 全力保障电力有序供应

(1) 坚持多方开源保供应, 服务“弯道超车”发展目标。金融危机后, 有序用电工作面临新的考验。湖南省电力公司未雨绸缪, 积极协调保供应, 大力争取黔电入湘, 提前与外省签订夏、冬季购电合同, 主动向政府汇报争取抢调电煤, 协调好防洪防汛与保水保电的关系, 确保了电力充足供应。2009年, 在夏、冬日最大电力负荷和用电量屡创新高, 外省电力供应出现困难的情况下, 湖南省电力供应正常, 迅速摆脱了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萎缩局面, 全年售电量突破700亿千瓦时, 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

(2) 大力建设负荷管理系统, 实现用户负荷调度自动化。有序用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错避峰计划很难按计划一成不变。在实施有序用电过程中对错避峰的时间、需转移负荷不确定性因素多, 使用户安排生产用电计划与电网企业供电计划不能实时对应, 容易造成电能资源的浪费。2009年, 组织对各种远抄系统进行了整合, 新安装3200台终端, 完成了全部专变客户的“全覆盖”工作, 初步实现了对有序用电区域内负荷、电量进行实施监控和错避峰状态的动态管理, 最大限度地促使电网供电信息和用户用电信息有效契合, 既有利与用户最大程度掌握电网信息, 能够及时安排生产计划, 主动降低有序用电引发的经营风险, 也有利于电网企业约束用户, 电力有序供应, 提高有序用电管理成效和服务水平。

4 积极实施需求侧管理示范工程

(1) 需求侧管理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示范效应。积极实施需求侧管理示范工程, 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客户正逐步由被动推动走向主动节能改造。2009年选择10个单位, 启动了电动汽车、绿色照明、热泵技术、电机变频技术等4个方面的示范工程建设, 湖南省电力公司投入140万元, 带动总投资1845万元, 更换绿色节能灯具33239盏, 更换节能变频电机37台, 预计年节电量1116万千瓦时, 同时完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面积40万平方米。

这些示范工程的实施带动了一大批企业主动实施节能改造项目, 如新一佳超市在当初动员其实施绿色照明改造时曾持怀疑态度, 在项目实施后, 发现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公司计划2010年将自主投资对湖南省境内的所有超市进行节能改造。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节能改造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已更新改造高能耗设备200余台, 投资260余万元, 在134台大功率冷加工机床设备安装了节电器, 单机节电10%左右, 年节电240万千瓦时;对电镀生产线路及淬火炉进行改造, 减少负荷100千瓦, 年节电52万千瓦时;对8台大功率的机、泵及空压机加装变频调速装置, 节电20%, 淘汰高能耗制氧设备, 年节电280万千瓦时;生产区采用节能灯具, 减少负荷100千瓦, 年节电50万千瓦时。

(2) 开展能效评价与需求侧管理培训。明确由湖南省电力行协具体负责全省能效评价工作, 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加强与各市州经委、电力行协、企业的联系, 初步确立了省———市州———企业三级网络联系。针对全省节能示范工程和能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举办了免费培训班, 从北京、上海和湖南大学聘请了多位资深的需求侧管理、变压器、电动机、绿色照明、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授课, 并组织学员实地考察了南京合同能源示范工程、浙江蓄能空调应用工程。

5 积极推动电动汽车推广应用

(1) 争取政策, 营造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市场环境。2007年以来, 湖南省电力公司与电动汽车研发、生产、运营企业合作, 推动成立了电动汽车工作领导小组, 并推动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湖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五年发展计划 (2008-2012) 》和《湖南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建立了全省集中的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每年4500万元资金) , 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2009年, 抓住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出台的《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 (财建[2009]6号) 以及国家科技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十城千辆”计划的机遇,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正式启动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程, 编制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案》, 并于2009年7月接受了国家四部委的论证。

(2) 加强合作, 共同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要求, 与电动汽车研发和运营企业、湖南省政府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沟通机制, 多次参与多边会议, 及时交换信息, 共同研究电动汽车推广工作。同时, 与株洲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专题交流, 在共同推进电动汽车应用方面达成了共识, 签订了电动汽车推广战略合作协议, 充分展现了电网公司的战略眼光及其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感。

(3) 率先垂范, 启动内部电动汽车试点应用。2007年, 选取了株洲电业局作为湖南省电力公司推广国家电网公司内部电动汽车试点应用单位, 投入资金95万元。与南车时代联合研制了纯电动流动服务车, 纯电动流动服务车是在17座依维柯汽车基础上进行改装而成, 充电时长为4小时, 车辆充满电后一次可持续行驶里程200公里, 最高车速可达100公里/小时。该车投入运行后, 开展了流动售电及宣传工作, 为市民购电、咨询提供现场服务, 受到株洲广大市民的好评。截至2009年, 湖南省电力公司在长沙、张家界、湘西凤凰陆续推广应用3辆纯电动流动服务车和3辆纯电动电力工程抢修车。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10

周亚民在认真分析总结2014年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并对2015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继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实施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农业支撑水平”“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等6个发面的重点工作做了部署。

最后,杨福平对推进今年郑州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提出三点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今年全市农村工作的“牛鼻子”,要抓紧抓好;要大力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实现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要抓住季节特点,搞好植树造林和生态绿化。

大力发展沼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村沼气,改善环境,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号文件) 指出,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 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这充分说明,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积极推行能源技术, 更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使农村整体面貌改观, 这对于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 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环境, 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发展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1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1.1 有利于国家退耕还林与还草政策的落实

有利于天然林保护结合离石区沼气项目的实施, 目前已有3 000余户农户用上了沼气, 农户建一个10 m3的沼气池, 可年产沼气300~450 m3, 相当于保护0.13~0.2 hm2森林或0.26~0.3 hm2薪炭林。

1.1.2 有利于优化居住环境

用沼气作燃料, 不仅方便、清洁, 而且能减少燃煤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1.1.3 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长期使用沼肥, 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地肥力, 减轻化肥、农药对土壤有机质的破坏, 促进了农业生态健康发展, 提高农产品质量,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1.2 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沼气, 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就会加快动、植物循环, 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增收。如近年来推广的“猪—沼—果 (粮、菜) ”能源生态经济模式, 是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 把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转换成可再生能源, 如沼气和有机肥料, 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 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1.3 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离石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 确立了坚持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 以培植林果、蔬菜、中药材、畜牧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这一思路的确立, 有利于彻底改变就农业抓农业, 就沼气建沼气的做法, 促进改厨、改厕、改圈与种草养畜, 发展沼气紧密配套, 建立“猪—沼—果 (菜、粮、菌) ”的多种生态模式, 有利于促进农业从单一的粮食、果业、畜禽生产向多位一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转变, 延长产业链条;有利于通过以种植业为基础, 以养殖业为依托, 以沼气建设为纽带, 种、养、加相配套, 促进农、林、牧协调发展, 把农业引入高效、低耗的良性循环轨道, 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1.4 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把沼气建设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结合, 与改厨、改厕、改圈相配套, 有利于改变“粪水遍地流、臭气满村飘”的现象, 使村容村貌、农民生活环境显著改观。沼气用作生活能源, 居室内使用沼气灶, 使农户不再饱受烟熏火燎之苦, 有效预防和减轻气管炎、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还能减轻妇女的劳动强度。而且建设沼气池后, 人、畜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 能减少蚊蝇的栖息之地, 粪便通过厌氧发酵, 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有利于保护农民, 尤其是农村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2 发展沼气建设新能源改善生态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就离石区而言, 随着交口、田家会、城北街道办基本达小康, 离石区又跨入了宽裕型小康建设新阶段。“十一五”期间, 离石区将首先抓好4个宽裕型小康示范村的建设和6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平衡发展的思路, 确定每个乡 (镇) 、街道办要每半年抓好一个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新农村全面建设任务。2003年以来, 离石区被列为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 (市) , 通过全区2年多来的沼气建设, 总结出一些经验, 今后一段时期要开展新农村建设必然要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必须采取得力的相应措施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村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

2.1.1 加强学习

统一干部认识一方面认真组织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国家关于加快能源建设的有关文件、政策, 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级干部外出考察, 学习异地发展沼气的经验, 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充分认识到, 发展沼气是农村实现小康、农民过上文明富裕新生活的有效途径, 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体现。

2.1.2 普及沼气知识

统一群众认识大力宣传“养猪不垫圈, 照明不用电, 做饭不需柴和炭, 种菜不花化肥钱, 绿色产品无污染”等由发展沼气带来的好处;认真宣传国家今后8年, 将对西部地区投入257亿元发展沼气, 以及区委、区政府决定对积极发展沼气的农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等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从而充分调动农村群众发展沼气的积极性。

2.1.3 典型示范

带动全区建设各乡镇和区级相关部门通过建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形式, 适时召开乡、镇、村、组干部会, 群众会和现场会, 使沼气的综合效能让群众看得见, 使沼气建设让群众学得会、干得好。

2.1.4 强力发动深化发展意识

全面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建, 有钱群众率先建, 一般群众分批建, 贫困群众扶持建。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 在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建成一批沼气、恢复一片森林、壮大一个产业、建设文明新村”的发展意识, 有力促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以农民居住环境改善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2 强化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水平

2.2.1 办科技培训班

离石区农村能源办公室要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 对各有关乡 (镇) 沼气建设干部、技术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考核合格的, 统一发放施工许可证。

2.2.2 壮大科技队伍

各有关乡镇要在区能源办的指导下, 采取边教边学边操作的办法, 为每村培训20~30名技术人员, 有计划地组建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施工队伍, 督促他们积极参与沼气建设, 确保建一个、收效一个, 建一片、成功一片。

2.2.3 抓好科技推广

结合“五下乡”活动, 把沼气池的建设、管理与维护等技术送到群众手中, 鼓励、引导农民群众争做“科技明白人”、争当发展沼气的“土专家”。

2.3 多渠道筹资稳步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3.1 多方争取投入

抓住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沼气建设项目县和西部大开发政策机遇, 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2.3.2 激活民间资本

发展沼气, 农民直接受益, 农民是投入主体。各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 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群众投入的积极性, 确保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2.3.3 增加金融投入

大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支持农户“一池三改”, 特别是解决部分困难农户建沼气池难的问题。

2.3.4 用好用活资金

按照“投资渠道不变, 用途不变, 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 保证重点, 集中使用, 坚决摒弃到处布点, 撒胡椒面式的作法, 确保效益最大化。

2.4 狠抓服务

2.4.1 技术服务

完善县、乡、村3级科技服务网络,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 搞好科技承包、科技服务, 既抓好沼气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又抓好沼气用户对沼气的管理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知识普及。

2.4.2 信息服务

抓好农村能源信息网络建设, 逐步建立起以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的, 上联省市, 下联乡镇服务站、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的大型网络。

2.4.3 项目服务

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加大对离石区农村沼气发展的投入, 以项目带动社会投资, 以项目促进农村沼气的发展。

2.4.4 跟踪服务

对建沼气农户逐一登记造册, 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农户做好池子的检查、维修工作, 做到在提高沼气使用效率的同时, 防止沼气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要重点指导农户搞好沼气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把建沼气池与改厨、改圈、改厕、牲畜填槽、入栏、种草相配套, 使农村沼气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 全面形成“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2.5 加强领导

2.5.1 健全机构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 涉农部门负责人、各相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沼气建设领导小组, 把沼气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列入全区经济发展规划, 将建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经济园建设同步规划、部署、实施、检查、奖惩相结合, 逐项落实, 严格兑现。

2.5.2 落实责任

坚持把实现沼气化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必备条件, 把发展沼气综合利用的效益作为考核乡 (镇) 、村、组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2.5.3 狠抓落实

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乡镇工作汇报, 经常深入农村检查督促, 了解情况, 协调解决沼气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乡镇要把沼气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 周密部署, 科学规划, 精心测算, 积极实施。做到主要领导要包片下乡亲自抓, 分管领导要包点蹲守具体抓, 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参与抓, 真正形成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格局。

2.5.4 督查督办

区委区政府督查督办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示范新村和相关乡镇的沼气建设情况进行督导, 对妨碍沼气建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件, 坚决予以曝光和查处。

上一篇:井下巷道贯通下一篇:竞技健美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