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2024-06-18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精选12篇)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

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教育基层干部的重任。在当前全球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现代化,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建设具有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抓手。然而,由于人力、财力、物力匮乏,信息化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云南农业干部学院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不断展开,省内外委培方数量的增多,培训内容、需求的多样化,原有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衔接不够紧密,与委培方沟通不畅,学员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延伸式学习模式还未充分开展,培训后期跟综、服务不到位,管理者、学员、教师三者在交流、互动上不够通畅等问题。

1.1 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存储片断化

目前,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的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课堂授课已基本采用了多媒体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调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全面、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了授课内容,但由于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多类型教学模式的开发、深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情景模拟、网络电视等。而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聘请、分班管理、班主任选聘、学员考勤、后勤服务、考核评价、基层调研、档案管理等工作还偏重于人工操作。另外,学院各种资料、文件、信息的存储、保管、传达还由各科室具体负责,资源存储片断化;文件传送、资源共享各科室只有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共享,信息传递、通知主要以QQ群、电话、口头通知进行,这种传统的传递、共享方式,容易造成信息的断裂和偏误。

1.2 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工作衔接不到位

干部培训工作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各部门主要岗位掌握着重要的关键信息。目前学院下设办公室、培训部和调研部三个处室,共享信息、专有信息按不同部门集中,人工传递仍为共享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管理涉及到的面、环节比较多,特别是在培训任务集中时,科室之间的共享信息容易被弱化,工作衔接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计、行程安排、学员管理和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从而影响培训质量。

1.3 监控系统不完备,信息保密工作待加强

由于缺少监控系统,对培训班次的授课进度、课堂纪律、学员出勤、住宿、餐饮等情况还处于人工管理层次,每期培训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如每期培训班需配备大量的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班的教学服务、学员管理工作。其次,学院的主要培训对象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党政机关较多,信息保密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学员的档案管理、“两个带来”的资料管理;同时,学院与派出单位、学员的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1.4 培训需求多样,难以形成个性化定制

随着学院办学能力的提高,培训规模、影响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委培方希望到学院进行培训,但由于培训对象普遍存在年龄差异大、知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关注点不同、流动性较强等特点,学院现有的信息管理设备很难根据委培方的多样需求,形成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1.5 培训对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学院围绕提高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的目标,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不畅,学院仍以课堂授课为主、自主学习为辅,学员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自主探究式学习、延伸式学习等有效的学习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1.6 培训后期跟综管理、服务不到位

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未形成学院与学员交流的系统平台,学院对学员的管理、服务多停留于培训期间,一旦培训结束,学员离校,学院与很多学员的联系也终止。学院要了解、掌握学员培训后的工作情况,只有通过实地调研、邮件或电话访问进行调研;而学员培训后的需求、诉求,学院也未能及时掌握、帮助解决。

2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是提升农村干部学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核心是培训教学水平。全面信息化建设优化干部教育培训课堂的教学条件,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并大幅度提高教学的“质”和“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如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给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了学员的视听感官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培训管理,能够按照中央和云南省委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学员管理。比如,学员报名、培训需求调研、考勤、教学通知、结业登记、征求学员意见建议、统计相关数据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能优化和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把信息技术引入培训服务管理评估,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学员对课程设计内容、教师授课质量、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评价,有针对性地加强、改进办学工作。因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

2.2 是广大培训对象对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

云南省委组织部选调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到学院学习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左右,在短期培训结束后,很多学员希望学院能够提供继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利用远程网络培训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实时直播,将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电视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给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一种便捷的学习途径;精品课程数据库的建设,开设基于网络学习的智慧课堂,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和知识,还可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延伸学习方式;智能手机综合应用平台的应用,能实现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学院之间的互动交流,学院为学员培训后继续提供帮助与支持,为广大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延伸服务方式。由此可见,学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广大基层培训对象的迫切需求。

3 提高认识,积极开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教育的重点是教学,教学的成效看管理”,良好的培训教学质量离不开好的管理,因此,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应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水平。

3.1 提高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认识,加强各部门的领导

中央《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针对基层干部培训要求各地区、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努力实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云南省委也高度重视云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13-2017年云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要求教育培训机构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干部学习培训信息库、师资库、案例库等,以推动需求调研、计划生成、调训管理、师资配置、积分管理、考核评价、质量评估等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为此,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应从实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发展的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不断投入,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学院领导的重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实现。因此,为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落实,要建立完善的经费、人才、管理、科研等管理保障体制,各部门齐心协力,为实现基层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而共同努力。

3.2 积极开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努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应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系统开发建设《云南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平台由教学综合管理应用子平台、基层调研综合管理子平台、移动设备综合应用子平台、远程网络培训子平台等四个子平台组成。教学管理应用子平台对学员培训进行管理服务,对教学培训进行全监控,移动设备应用子平台方便学员随时随地使用培训资源,反馈培训效果,科研管理子平台有助于有关项目研究、培训质量提升,远程培训子平台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需求,各子平台各系统的功能互补、有机融合,形成了有效的培训方式和管理模式,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基层干部的培训需求、提升培训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学员、教师、教学资料等信息的不断采集,最终建立学员库、师资库、课件库、视频库、典型案例库等资源数据。如图1所示。

3.3 加强授课教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培训,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培训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培训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干部培训的发展需求,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应改变传统的培训管理理念,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获取信息、选择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发布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因此,学院应从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出发,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操作、维护等方面的培训,整体提高教管理队伍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授课教师应熟练掌握多媒体应用技巧,将课件制做成具图、文、音频、视频一体的课件,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培训质量。

4 展望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综合应用平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将降低学院在日常管理运行的人力物力成本、扩大教育培训、提高培训价值、降低教学资源的获取成本、节约对各地方农村干部的培训投入,并以最小的运行成本获得最好的培训成效。同时,能有效改进传统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方式,推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数字化,实时更新干部参加培训的信息,实现对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的动态管理,有效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能有效改进传统课堂授课模式,把网络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建立网络远程教学平台;并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课程资源、案例资源、教学视频资源等信息资源库,以满足基层干部的学习需求。通过信息化建设,还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增加教育培训工作的受益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注:汪善荣,通讯作者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必要性,提出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建议和意见,以期提高学院的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谭蕾.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架与设计思路研究——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6).

[2]周莲芳.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常规管理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1).

[3]赵若玉.党校信息化建设与干部教育[J].科学社会主义,2013(1).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2

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推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进程研讨会由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汤东宁主持。以下为与会者发言摘要。

李健(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司长)

入世以后,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道理很简单。

第一,因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制造业,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无不是制造业发达国家。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对于中国来说,工业化过程是不可逾越,但是有可能缩短的。要缩短工业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制造业。

第二,制造业是我国入世以后为数不多的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当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一些产品的制造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首选之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还不是世界强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增强竞争力。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呢?我认为大的思路无非是三个方面,第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第二是积极发展新兴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第三,就是大力推进制造业的体制创新,包括大力发展民营制造业。

由于在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比重很大,所以今天我主要想着重讲一讲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主要是两点。第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制造业带来深刻的变化,使制造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大趋势,并且紧紧地咬住不放,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掉队。第二,就是中央明确地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怎么带动?我看突破口就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九五”期间,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 C AD /CMIS应用示范工程,这个应用工程的实践表明,由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十五”期间,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希望达到四个目标:一是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制造业信息化的产品;二是要建立一批制造业运用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并且通过辐射效应形成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三是要结合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培育若干相关的新型软硬件产业和新型服务;四是培养一批人才,推进和打造一支信息化的基本队伍。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必须坚持以体制创新,以人为本。这是我们提出的三个坚持。那么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环境,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政策、建立标准,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工作,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这就是政府的定位。

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在横向进行联合以外,还要有纵向的联合。这与以往科技项目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项目是由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和地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捆绑而成。不久前,我们专门在杭州召开了一个制造业信息化的座谈会,我们在会上非常明确地宣布对各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自愿的前提下,都可以纳入我们这个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不仅给课题编号,而且要给一定的经费引导。并且对于这个重大专项,我们在科技部率先实行属地化申报、属地化管理,就是充分发挥地方的作用,以地方和企业为主体。

为了增加这项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在上个月的月底在各大媒体发布了公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的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我们已经收到了很多来信和来电。

周建平(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司长)

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这件事是科技部提出倡议的,我们司里研究以后是抱着一个非常积极的态度参加的。为什么这么讲?我觉得这件事情由科技部、国家经贸委联合来做,这是很好地针对了过去科技和经济这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起码过去结合得不是很紧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这也是针对了我们科技和经济相互联合不足的一个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第二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不是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我认为体现在最终的产品,就是我们的产品应该是商品。信息化比如说控制等方面都应体现在最终产品上。第二个应该体现在我们的设计生产上,包括我们已经讲的 C AD,一个是产品的设计,一个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控制等等。第三个我认为应该体现在我们企业的内部管理上。最后,应该体现在我们企业的产品的营销上,也就是提高我们的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我们入世以后,我觉得营销更是过去我们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非常薄弱的一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其实国际上的一些大的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奋力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所以把制造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包括我们中国。我觉得这个里面我们应该有很好的认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我们转移的只是一些装备加工业,换句话说我们这是做低层次低附加值的事,这个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觉得我们和科技部搞这个信息化工程的最终目标是,我们要成为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制造中心,而不是由别人转给我们的,所以,所谓世界制造业中心应该怎样看,我看是不是应该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最近听一个院士的报告,我觉得很受启发。他讲到制造业这个中心我们是不是应该有这么一个标志,一个是国有资本为主的,这个国有资本,应该说是国内资本,因为包括了国有资本也包括了民营资本,就是以国营资本为主的国家具有控制力的。其次是关键技术掌握在中国手里。最后,就是一定要是中华民族品牌的。这样的制造业中心是我们要追求的,这也是我们几个部门联合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应该由我们控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自己民族品牌的,我想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发展的重点的问题。最近也是工程院在一个报告里谈到了我们制造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它把这个形象地比喻成踢足球,中国现在踢足球主要是中场不行,没有组织者,他比喻中国的制造业也是中场不行。他把原材料加工作为后场,产品组装作为前场,最终的中间是把机械基础元件、元器件和材料制造产业作为中场。这个报告提出中国的制造业应强力发展和加强中场。应该讲,我们从总体上看产品卖得不错,但是细究一下,我们的集合加工业的机器元部件的产品,无论从可靠性也好,从性能稳定等等方面来说,确实还不行。所以我们想通过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能够培养一批具有系统设计和工程成套能力的这样的公司。我们过去因为计划可能是分割的,你只是制造,安装有安装的,设计有设计的,制造有制造的,分得太细。我觉得以后可以像国外那样,特别是日本的一种综合性企业能够从设计工艺布置、工程布置等方面,拿整个项目。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通过这个信息化工程实施努力的一个方向。

孙家广(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要采用大手笔,进行大联合,实施大工程,写好大文章,取得大效果。我就这“五个大”解释一下。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采用了大手笔。第一是这次在组织上真正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企业调动起来。第二是横向结合,成立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是项目组织管理有创新,比如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公开征集实施方案,在媒体上发布,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第四是实行项目属地化管理。因此我觉得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开了个好头。所以我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采取了大手笔。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进行了大联合。从宏观上讲,是把经济、科技这两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解决国家当前在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在实施一个大工程,第一,科技部通过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攻关计划组织实施这样一个大工程是我们过去很多项目所不及的。第二,从工程的复杂性来看也是很大的,它不仅有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第三,我们国家的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大的,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难度非常大。

写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篇大文章的含义就是说,不仅要组织实施好这项工程,更需要加强舆论宣传。今天开的这个研讨会,实际上就是写好大文章的一部分,我们要做事更要造势,要引起全社会的反响。要造势,就要做文章,当然这篇文章不是我们夸夸其谈脱离实际的做。实际上我们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有很多精彩的文章。我们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值得新闻界的朋友们来歌颂。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要取得大效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本身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要通过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我们传统的制造业,我们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的任务就是“五个化”,即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数字化企业。最终目的是要使我们的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真正提高我们制造业的效率,为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我相信,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以及各省市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杨海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

借这个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主体设想和工作安排。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目标是:一是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的产品,以支撑我们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在全国2000家以上的企业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示范工程。三是在推进制造业企业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大力扶持与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应用软件产业和应用服务咨询业的发展。四是要带动培养一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要沿着两条主线推进。一条是在全国相关省市和中心城市广泛深入的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工作,另一条主线定在国家层面上大力开展以面向五个数字化的7项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那么,为了做好这两条主线的工作,我们有几项主要的措施:一是组织落实,就是在国家层面上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来宏观地进行布局安排和指导工作。我们也希望各省市能够成立相应的机构。二是要营造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准备每年召开一次国际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博览会,使之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科技成果的检阅平台、展示平台、交易平台和交流平台。三是加强资源集成,一方面是指国家863计划和攻关计划集成起来,另一方面需要把地方和企业集成起来共同进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四是要营造和组织一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的大军,我们也采取措施吸引海外人才共同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我们在这个工程中,提出要用浩浩荡荡地百万大军来推进我们这项工程。

李平(社科院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科技部、经贸委,还有信息产业部把制造业和信息化这两个重大的概念联合起来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我觉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澄清了我们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我们看到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之间不是对立的,制造业是高新技术的载体。

我感觉把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这样一个工程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更加微观的一个层次上。中国在赶超战略的时候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新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凭借它的先发优势,凭借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实现了他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我们已经很难仅仅通过政府的政策来保护民族产业来实现这样的一种赶超战略之路。民族工业是什么?首先是掌握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并不在于你的企业在什么地方,也不在于本土,也不在于海外,也不在于这个企业的资本控制的程度,完全在于你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掌握的是什么。我们的信息化制造工程应该注重我们的大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的信息化应该在这些高的起点上,靠这些大型园区来推动来发展。

吕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对信息化的研究提几点意见。

我认为前几年我们在宣传上有很多误区,就是把信息化与制造业与物质生产过程脱节这种宣传有片面性。离开了制造业,离开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虚拟的,是观念形态上的信息化,而不是物质的信息化。

第二点,我想制造业的信息化主要是三个层次,第一就是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领域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普及,就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和运营体系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第三个层次应当是依靠依托网络技术进行商务信息的传输和电子商务这种建设和营运。而目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我认为中间环节进展比较快,两头相对地薄弱。

我们比较了一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9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在90年代的低迷,其原因就是美国把信息化与制造业能够很好地结合,而日本在90年代恰恰没有做到这一点。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特三大汽车公司在80年代投资了2千亿美元来更新设备,90年代美国夺回了被日本占领的市场,在电子制造领域远远领先于日本。我前年到日本丰田、名古屋去看了一些厂,它的制造水平远远高于中国。当然它90年代经济长期低迷,原因很多,比如它的管理体制以及银行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海外市场被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替代的问题都有,但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和改造电子信息产业它落后了。

我认为,必须要把信息化和传统的制作业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在新的时期才能真正能够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屈贤明(机械科学研究院教授)

把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融合、集成可以说是一个强强的联合。它一方面将使制造业发生重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载体,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使用空间。基于这样一个看法,我认为科技部推出这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非常有重大意义的。

第一个建议就是应该把制造业的信息化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科技部正在实施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大大增加制造业产品信息化的运用。即把重点放在信息化的研究和示范这些项目当中,应该加重工艺流程的计算规模与计算机优化设计等与产品的结构、性能质量等密切相关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看信息化工程的效果如何,我想主要是看开发出了多少个有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给用户和消费者带来什么。

第二个建议是应该重视制造工艺流程的优化和信息化,以及工艺的机电信息一体化。我认为这是国家信息化的一种具体要求。在这方面我国广大的制造业企业装备陈旧、老化,在装备方面和工艺流程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我第二个建议就是在国家的计划当中应该对于制造工艺流程的装备的信息化给予一定的重视和一定的支持。

胡春立(国家计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感觉这个工程经过了很长的酝酿时间,而且投入很大的力量,就要付诸实施。我们很多所谓的大型的骨干企业,是一个大的加工厂,有加工车间的基础,开发能力不行。我们要推进信息化技术,要有利于企业的开发能力的形成。什么叫竞争能力?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技术的垄断能力,技术的控制能力。我们缺乏这样的企业,这种控制能力是在企业里,而不是在院所里面。因为企业能够按照市场选择技术。

我认为我们应该对国际上先进的案例进行一些分析,我们要学习一些他们的内容。

我高兴地看到这个工程是由科技部、经贸委等以及地方的机构来共同实施,而且它是非常开放的一个项目。

马其慧(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对于制造业信息化来说它有很丰富的内涵,很具体。引导环境包括几个方面,设计、制定政策、制定标准,中介机构,示范等等。

首先我们在 C AD、CIMS示范中抓了一批企业,首先抓了试点。开始是抓行业的排头兵的试点,我们抓十一个行业做试点,从这些试点做突破,从机械行业、汽车行业、模具行业、机电行业,一百家一百家推进,到现在我们推动了三百家在做这个工作。

第二我们抓一把手工程。科技部的863几届的首席专家都到我们天津,讲课的时候,市长书记带着整个班子在那儿听,中国这种领导体制也确实管了很大用,一说信息化马上听,一说汇报这件事就马上听,而且我们的一把手看企业信息化,光汇报就听了很多次。企业的状况比前两年好多了。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部门的合作非常重要。这些年我们和经贸委合作非常好,每年一块开信息化工作会,这些示范点都是我们一块搞的,一块去验收。现在我们又加了信息化办,我们两委一办,一块办理这件事。

鲁兵(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

现在信息化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办公室,另外现在看来信息化也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据讲我们国家的信息化比国外大约落后20年,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介绍之后,从政府到地方,到企业,大家全力以赴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协调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我想在这几年之内,中国的企业的信息化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3

【关键词】 科研财务; 资本; 信息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财务管理在科研院所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科研院所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要求我们必须适应会计信息化的需要,构建新的理念。

一、强化一个观念——以会计准则、会计政策法规规范会计行为

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目前国家财政改革的中心工作。财务人员要依据1999年9月20日财政部下达的《关于改进2000年中央预算编制的通知》等文件,认真贯彻执行部门预算要求,强化预算编制;按照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完善政府采购,规范资金管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这一系列工作的进行,都要求我们以《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税法》等会计政策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修订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使制度建设走向系列化,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只有建立了系列化、具体化的制度,才能在具体工作中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才能减少人为干预,使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实现两个转变

(一)由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把财务人员从记账、算账、报账、发工资等简单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如何在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管理,为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财会服务,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机关作风。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服务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要多与科研工作者交流和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了解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困难。其次,要具有管理观念,重点是在管理、决策和监督,所以会计的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的职能要加强,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数据对比、财务分析上,对各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未来前景作出客观评价,进而为领导决策、计划和控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由事后财务分析向事前财务预算转变

2000年以来,对科研单位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算编制要求实行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预算要严格按批复执行,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十一五”国家对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研单位预算管理尤为重要。细化部门预算的编制可以促使科研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人头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基建经费等都要一目了然地被填列到类、款、项,编报后必须严格按批复执行预算,不允许随意追加和调整预算。现在,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的实施,要求各部门将专项支出按项目纳入预算管理。同时,在财务网络系统中,将各类合同经费预算、管理经费年度预算等通过预算管理子系统管理起来。

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充分认识形势发展对搞好财务分析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办法,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同时,财务分析是现阶段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经常性的工作,是手段,又是工具,无论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还是对经营性资金的管理都离不开它。要一如既往地在坚持财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单位不同性质资金的不同管理重点,结合预算的执行情况,借助网络和IT技术平台建立财务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为科研院所各层次决策者提供完整系统的财务指标分析和项目投资分析。分析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合理;是否妥善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是否节约各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就是说并不是有了预算就不要事后分析,而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将网络财务融入到院所的资源规划体系中,以各项指标为依据,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促使科研单位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引进三本理念

(一)成本

“按课题立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是科研财务管理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挤占或挪用科研经费。长期以来,项目成本核算,一直停留在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等直接费用上,不能全面反映项目研究中耗费的全部成本费用。科研人员及其他为科研服务人员的工资及劳动报酬,由国家财政拨入事业费列支,没有进入课题、项目、产品的成本核算;加上科研人员出成果意识强烈而成本意识淡薄,忽视成本管理,也很少计算其投入产出的比例,造成了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高成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要改变这一观念,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迅速、准确、全面地收集信息,搞好科研院所的全成本核算。

(二)资本

科研院所掌握着较多的科研经费、专项经费、公用事业费等,年拥有资金量稳定在千万元以上,这是一大优势。如何使这些资金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计信息化的加速,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沉淀、呆滞资金,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节省了人、财、物。

一方面,以内部网上银行为例,院所之间资金的往来、款项的划拨、职工工资的发放等结算工作,以前需要购买、填制支票,领取支票,再到银行进账等简单重复的劳动,现在只需要按照规程在网上银行足不出户操作即可;银企之间资金借贷、账户余额、网上交易的查询也是处于一种透明的、实时的动态之下,及时反馈了业务处理情况;在内部网银下,可以实现实时报告和远程在线处理,可以实现财务和业务的协同操作。

另一方面,有些科研院所建立资金结算中心,这样可以在统筹协调、兼顾全局的前提下,集中财力解决科技体制改革中突出性的问题,有助于管理部门随时掌握各个单位的资金运营情况。中心可以对每个单位每日资金用量规定一个常规的限额(这必须考虑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限额一般要超过常规资金需要量),超过资金限额时,用款单位向中心管理员申请按程序追加即可。这样,各个单位每日资金用量基本在什么范围之内,结算中心就可以预留一定的资金用于正常的周转,而对于提前到位暂时不用的资金,可以尝试在没有资金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理财(比如分批次、分阶段进行3个月、6个月的定期存款。以2011年7月7日银行存款利率计算,3个月定期存款年利率3.1%,2 000万元存3个月就可以得到155 000元的利息,这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将理财所得用于院所项目的经费资助,也可作为对工作成绩突出人员的奖励。这样做,既没有违反专款专用的原则,也盘活了资金,提高了效益。

以上资金的管理,要遵循“钥匙保管好、资料要填好、网站选择好、退出有章法”的网络财务一般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顺利进行资本运作。

(三)人本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财务丑闻以及舞弊案件、越来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探究原因,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加强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即:我们要以人为本,这是人本的第一层理解。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加强对人(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并要加强对财务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推行财务人员轮岗制,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行财务人员的岗位轮换,使财会人员既能熟悉并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又可以提高业务水平,并防止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当然,财务人员自身要有清醒的认识,打铁还得本身硬,没有过硬的本领,就无法适应现阶段的要求,必须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准备,才能与时俱进,合理保证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减少舞弊案件的发生。

在科研活动中,人(科研人员)是劳动者,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把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具体落实到有关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项活动对控制经费开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比如在进行科研经费支出审批与管理时,可以将业务和人具体化:5 000元以下票据的报销须由经办人和项目负责人共同签字(给项目负责人一定的财务权限);5 000元以上的票据报销除由经办人和项目负责人共同签字外,单位财务负责人必须签字认可。这样,既能适度放权,又使“财务一支笔”作用得到发挥。

加强与人(业务主管部门等)的联系沟通,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及时加强与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掌握相关信息,努力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随时与项目协作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处理业务中发生的问题,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本的第二层理解:人本就是人的成本。科研课题的完成主要是靠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完成的,因此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以维持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及社会保障,其中主要包括工资、津补贴、培训费、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等)。可以尝试将科研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相关科研成本,在对项目进行分析、科研成果进行评价时,考虑人的成本,使财务分析更趋合理化和科学性。

总之,在会计信息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要提高认识水平,在遵循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防范网络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构建“强化一个观念、实现两个转变、引进三本理念”的财务管理新理念,以便更好地为科研院所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宏.网络财务的特点[J].财政金融,2011(9):39.

[2] 罗斯.公司理财(第8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206.

[3] 潘有刚.保障网银安全的四个好习惯[J].社区,2010(10):29.

信息化推进制造业大力发展 篇4

1、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

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它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 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 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 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 制造装备的数控化, 咨询服务的网络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获取最大效益的过程, 满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只有实现制造企业信息化, 才能构造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平台。

2、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

(1) 国内情况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是制造大国, 但不是制造强国。例如钢铁, 我们大量出口低价钢材而进口高附加值的合金钢;机床也是出口廉价简单的机床而进口昂贵的数控和高精密机床。中国大量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技术含量底, 而高、精、尖产品如精密机床、飞机、精密仪器有的还需进口。对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 信息化无疑将成为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唯一选择。 (2) 国外情况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速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集成即现代集成制造技术计划的实施。通过企业动态联盟, 多企业协同, 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优势, 以最短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快速响应市场和战场的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科研政策, 为我国发展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当前, 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而且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凸显,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国的科技界面临着重大机遇:一是促进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是先进技术将带动产品制造业取得全方位的新发展, 这是一个机遇, 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中国工业经济当前正处在从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 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前瞻“十二五”发展, 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关系, 优化产业布局

3、制造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制造业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建设跨越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创新, 信息网络广泛普及,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信息化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信息化与经济的全球化相互交织, 为优化配置全球资源提供了根本支撑, 推动全球产业分工与协作。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已经深入到了世界经济和方方面面, 它提高了信息增长的质量, 重塑了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 成为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和加速世界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作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度发展的制造业大国, 要想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创造型国家, 就需要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产品研制能力和创新能力, 缩短研制周期, 降低成本, 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制造业信息化构建了基于数字化模型的三维设计分析仿真工具, 规划流程控制, 数控加工, 集成系统, 积累了基于数字模型的知识体系, 形成了支撑企业创新的技术体系。制造业信息化一直渗透到制造业和制造科技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而不断创新, 已经成为制造业推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成为整合全球产业资源的有力工具,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 奠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也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促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以及向创造大国转变的必然之路。

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目前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正沿着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5个方向快速发展。它们将是企业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产品精度和加工装配效率, 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达到上述“5化”的企业将最终在全球化环境下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集成和最佳利用, 促进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组织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 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 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总结“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经验, 部署“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 12月10日-11日, 科技部在北京召开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会上, 万钢部长对“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二是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三是要从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高度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四是要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开创制造业信息化的新局面;五是要创新体制机制, 大力协同, 为制造业信息化提供保障。

5、结语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5

中国石油网消息:今年,为规范管理,提高运营效率,云南物流公司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这个公司在各油库和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自动统计和传输购、销、存等核算数据,为采集、统计、汇总和分析营销业务主要经营数据提供了便利。同时,这个公司在所属各油库安装了液位仪系统,解决了人工检尺误差大和易出现漏洞的难题,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另外,云南物流公司把加快油库周转次数和集中出库与变更相结合,不断提高需求计划上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根据每日需求量,提前调整运力,确保及时配送油品。截至12月16日,贵州销售多项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

中国石油网消息:(通讯员 岑义林)11月5日,在贵州销售加油站POS机交易金额达到了50万元。贵州销售加强信息化建设,使这个公司实现了网上报销、网上资金交易、加油站防伪税控普通发票分类分机开具业务、视频会议等系统信息自动化,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年来,贵州销售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先后投入600万元,建成视频会议系统、IC卡加油系统、VOTP内部电话系统、视频录像监视系统等。这些系统实现了资金网上管理、网上报销、网上刷卡消费、税控机普通发票网上开具业务等。信息化建设给这个公司带来巨大收益,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降低了成本。今年1到10月,这个公司仅通过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就使会务费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万多元。

笔者在侨星加油站看到,员工马光兰开单张发票的时间不超过28秒。马光兰说,过去使用手写发票,每月要花5天时间去税务局买发票和核对发票,如果丢失发票,轻则被税务部门登报、罚款,重则取消发票使用资格。现在只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工作,还不会丢失票据。马光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侨星加油站每天平均用15本发票,成本是102元,现在每天的成本不到50元。她说,最主要的还是减少了许多繁杂的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吐哈录井公司成功开发信息移动监控系统

大力推进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 篇6

一、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班级管理体制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照下,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班级教育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形式及各项制度的总和。它涉及班级教育组织系统的设置、隶属关系、职责范围和运行机制等,其外延包括班级教育领导体制、班级教育运作体制和班级教育评价体制。

60年来,我国中小学全部实行班主任负责的班级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规定,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对全班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负有主要责任。在这种体制下,班主任对班集体的形成和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班主任负责所任学科教学任务,要组织教师集体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是教师集体的责任人。班主任还要和班级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与之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负责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使班级有人领导,学生有人依靠,活动有人组织,班集体有人推动,任课教师有人联系。简单一句话,班级主要责任人明确,避免了“群龙无首”、“三个和尚没有水吃”的局面。正是有了班主任,学校的各种教育任务在班级才能得以落实。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小学从办学体制到学制,从课程计划到课堂教学,从考试制度到评价制度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现行的班级管理体制——班主任负责制也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

2005年秋季,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已经发展到小学36个班,中学54个班,在籍学生3000多人。一方面,90位班主任虽全力投入班级工作,但时常感到孤军奋战,力不从心。而广大任课教师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与己无关;或想参与学生管理,但名不正言不顺,难以实施。同时,不少班级时常发生学科之间争课的矛盾,教师之间的冲突也经常发生。这种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学校,亟待解决。另一方面,我们又观察到,高三、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往往自发地坐在一起,共同分析班级升学考试的前景,商讨大家如何来管教管导、相互协作打整体战以提高升学率。这就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反思班主任负责制的利弊,开始考虑从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难题。

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交互生成,不能截然分开,但班主任负责制事实上导致“任课教师负责教学”、“班主任负责德育”,形成了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两张皮”的局面。“两张皮”(当然还有考试制度、学校评价制度等)导致应试教育的泛滥,对学生实行全面素质教育难以推行。

班主任负责制过于依赖班主任,使班主任承载了过重的工作和压力。实际上班主任成了班级工作的唯一责任人。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任课教师并没有班集体建设的“角色心理”,这就使班级教师的集体智慧和群体作用受到很大限制。除非班主任个人意识和能力出众(事实上这类班主任属少数),否则班主任负责制难以发挥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这就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班主任负责制决定了班主任缺乏领导任课教师的权限,任课教师教学各行其是,在相当程度上造成班级学科教学之间的无序、冲突,这就削弱了教学效果。

班主任负责制下,任课教师仅负责特定学科教学,对学生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又由于缺乏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这就导致无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全面诊断,因而无法对学生个体给予全面指导和个性指导。所以,班主任负责制必须改变。

二、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实际操作

改革当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体制的思路是:建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以取代班主任负责制。我们着手建立的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主要特征如下:

1.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包括班主任、部分任课教师(生活教师)、学生干部代表、家长代表。其中班主任任组长,部分任课教师(2~3人)为核心成员。生活教师(寄宿制学校)、班长、团支部书记(中队长)、班级家长委员会主任为重要成员。这样组成的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代表。教师中包括过去专管德育的班主任,分管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承担生活管理工作的生活教师,就是说,学校所有教师全部进入班级教育小组。

2.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办公形式变为以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主要指教师)集中办公形式。同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以保证学科教师的业务交流和研讨。

3.决策过程也不同了。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集体做出重要决策(如学期工作计划、班级各项重要工作和活动、学期工作总结等),班级日常工作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做出。

4.议事方式为:日碰头(核心成员每天用5~10分钟),周例会(核心成员或全体成员每周20分钟左右),月诊断(每学期3次,每次2小时左右,全体班级任课老师参加)。

5.行动方式是在决策作出后,在班主任的领导下,由班级教育小组成员分工负责落实,所有任课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对全班学生个体指导方案确定后,具体指导工作分包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6.评价制度变化很大。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既要看其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同时也要看其在班级教育小组工作中的表现。评价制度与分配制度密切挂钩。

由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班级教育小组负责制,这种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由班主任个人负责制改变为由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所谓集体负责就是:集体决策、集体行动、集体承担责任。

自2005年秋季起,学校决定对班级管理体制实行调整,时至今日,这种“调整”已明确为“改革”。我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秋季-2007年春。学校中小学各班级先后全部实行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当时,我们还没有“班级教育小组”的概念,虽然管理层和教师认识还不尽相同,但最终还是完成了这种办公方式的转变。班级教师之间的矛盾开始减少,合作开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初三、高三毕业班在班级教师集中办公的形式下,在面临中考、高考的任务面前,自发出现了“对学生逐个进行整体诊断”、“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时抓”、“不同学科统筹安排”等现象,这表明了由班主任负责制转变为班级教师集体负责制的客观需求,我们的改革顺理成章地发展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春-2008年春。学校明确提出各班建立班级教育小组的要求,并对班级任课教师集中办公制度加以完善。中小学部分别印发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手册》,出台了《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要求》《班级教育小组工作暂行规定》(修订稿)及《年级组、学部对班级教育小组管理考评办法》。以中学部为主,全校14个班级参加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正式成立,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教育运作、评价考核等环节均涌现出很多新鲜经验,如在组织领导方面,确定含班主任在内3~4名任课教师(包括生活教师——我校为寄宿制学校)为核心成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重要成员;核心成员“日碰头”、“周例会”(有时含重要成员);核心成员与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出席对学生“月诊断”;将全班学生分包到每个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年级、学部对教师实行两方面(教学工作、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考核评价;等等。显然,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进入全校规范化运作的条件日渐成熟。

第三阶段,从2008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学校正式颁布《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若干规定》,要求各学部、各年级、各班级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同时要求各教育小组大胆实验,勇于创新,值日班主任、值周班主任大量涌现,班级教育小组工作评价制度在加紧研制,班级教育小组成员“捆绑式”考核已经实行……我校班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的意义及前景

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相对于班主任负责制有明显的优势。

1.有利于班级教师全员育德,克服“两张皮”现象。过去,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科教学工作,虽说学校要求所有教师要“管教管导”,除了教学工作外,也要重视德育工作,但在班主任负责制下,实际上难以做到。现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有了机制的规定,全员德育成为可能,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克服。

2.有利于班级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任课教师集中办公,这使得他们平时的接触、交流显著增多。在班主任的领导下,通过小组例会,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诊断,可以对各学科教学进行理性整合,避免了过去经常发生的矛盾,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教学质量。

3.有利于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通过对学生更多、更深入了解,对学生个体全面诊断,可以制订出对每个学生的全面指导方案(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并由相应的教师(含生活教师)全面指导(整体负责)和重点指导(某一单项),从而提高针对性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4.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个体劳动的特点,从备课、上课到批阅作业、试卷,辅导各个环节均可以独立完成;另一方面,每一个教师又都在一定的集体中工作,与其他教师处在同一个系统中,例如班级。在班主任负责制下,任课教师之间只是一种较弱的契约关系,经常出现各行其是的局面,矛盾较多,较难协调。尽管班主任的作用突出,但教师集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够理想。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下,所有教师同处在一个具有较强行政关系的集体内,在班主任统一领导下,各种因素能得到较好整合,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起到1+1>2的效果。

5.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是一个师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必须调动双边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中极为重要,而这种作用往往被忽视,也往往难以调动。班级教育小组由于有学生干部的参加,学生在教育中的弱势地位有很大改善,这就使学生在班级工作中有了更多的知情权,为学生参政议政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育效果。

以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为标志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1.可以极大地解放中小学教育力。学校教育力指学校教育的总体实力,它包括教师的实力,学生的实力,教学设施、设备,教科研水平等因素。教育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校教育关系,包括学校性质、办学思想、管理方式、评价制度、分配制度等因素。班级作为学校最主要的基层单位,对学校教育力的发展举足轻重。班主任负责制代表一种原有的教育关系,它对当前教育力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班级教育小组制度的建立,是对原有教育关系的大胆改革,涉及到教育关系的各个环节。它不靠大运动量高强度投入,不靠低效重复劳动,而是凭借对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科学整合,主要用内涵发展的方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效益,解放学校教育力。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优化学生素质,这是基础教育的唯一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决定学校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并最终决定教育的产品——学生的素质。班主任负责制对贯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难度较大,而班级教育小组制度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条件。

3.将促进中小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班级教育小组制度建设“改变传统的由班主任个体素质决定班级教育成败为依靠众人综合素质,依靠民主制度、依靠科学方法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的任课教师专注学科教学,较少关心学生全面素质为所有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更注重全面育人的积极生命状态和职业感的提升;改变传统的唯上唯书唯分数的应试教育为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形成全员参与班级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机制;改变班主任对学生‘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单项机械管理模式为‘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多维度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班家合作,实现各学科教师智慧与情感的融合,各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班级教育真正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班级教育小组在最基础的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德育与教学整合优化,将各科教学整合优化,从而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建构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达到师生共成长、共进步。

当前,为了适应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在改革:办学行为正在规范,考试制度、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均在调整和改变,与此相配套,班级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做为新生事物,班级教育小组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也就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力推进病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篇7

1 病案信息资源再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病案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 包括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是医生对患者引起疾病的原因、发生与发展情况和治疗及以往健康状况、体格检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的重要资料。

病历本中记载着病人的疾病及检查的资料和数据, 可帮医生了解病人曾患过的疾病以及做过的检查和用药情况, 帮助诊断和治疗, 不再重复不必要的检查, 既节省了时间, 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病历又是现代医学的法定文件, 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又是司法取证、医学纠纷处理的原始凭证。

病历档案是重要的医疗信息资源, 对病历档案的科学管理是病历档案开发利用的条件。没有科学与管理手段, 在大量的病历档案中选出有用的东西也并非易事。要按照病历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 制定病历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做好病历材料归档的质量检查、整理编号、排列上架、安全保管和统计、鉴定工作;编制各种检索工具, 编纂病历档案信息资料, 积极开发利用病历档案信息资源, 优质高效地做好服务工作;努力提高病历档案管理水平, 逐步实现病历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大力推行计算机管理病历档案。

病历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病历档案信息并利用, 病历档案工作的质量也将通过利用统计信息来检查。所以, 病案信息利用工作是新时期医院档案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 没有对病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病历档案也就失去了价值, 反过来讲, 病案利用工作必将为医院的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2 加大病历管理力度, 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病历按时归档, 以保证患者取证。患者一般在出院后来院复印病历, 只有在保证病历归档的前提下, 才能顺利地完成此项工作。为了给患者或家属提供方便, 加强了病历按时归档制度的落实。如果不能按时归档, 以经济处罚为手段, 此法能减少迟归的现象,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化解了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同时也促进了病案的管理。

健全病案的查、借阅制度以后, 病案管理的模式也随即发生变化。

在此之前, 病历借出不能按时归还, 积压在借阅人的手中, 个别医生不负责任, 甚至有丢失住院病历的现象, 临床医师为撰写科研论文, 大批借阅病案, 由于保管不善造成病案遗失。转科医生、实习、进修医生, 在借阅病案后不及时归还, 实习期满后, 病案也就不知去向。个别工作人员调离本院或退休后, 未将所借病案归还到病案室, 造成病案丢失。病案上架时不认真, 以致放错位置, 形同丢失。科室管理不严, 病人在出院时将自己的病案偷走或将部分病案内容拿走, 造成病案丢失或部分病案内容遗失等。这就失去了病案的法律性和使用性, 所以病案安全存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这些重新修订, 建立健全病案各项规章制度及完善行政管理措施, 做到有章可循。

3 加大病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力度, 提高病案管理水平

病历档案是医患双方权利的重要凭证, 是分清责任的依据。公民在患病时应该享有知情权。患者对其疾病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知情同意权,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承担告知义务, 患者有权了解其疾病情况, 有权了解对其实施的检查治疗的方法内容等, 患者有权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病历资料。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 在工作上尽职尽责, 严防病案丢失, 做好病案管理工作。病案室不再单纯为院内医教研提供服务, 现已逐步成为医院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何为病人提供一个优质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这就对病案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 应转变服务意识, 改变过去的服务观念, 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形成一切为了患者、方便患者、加强工作责任心, 多些理解, 多些耐心, 多些沟通, 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 为病案的利用着想, 不断改进工作, 满腔热情地做好提供利用服务工作;再次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和适用的参考资料, 全方位地提供病案信息, 积极引导利用;要注意收集利用效果, 反映利用情况, 改进病案管理和利用方法, 为有效地开发利用病案信息资源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就业,创业型经济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 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也是繁荣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创业人才辈出的时代背景下, 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己任的高等学校自然责无旁贷, 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推进创业教育, 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创业教育,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 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大力推进和改革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最新进展

创业教育兴于美国、盛于美国, 其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一直是其他国家跟踪学习的样板。从1947年哈佛大学提供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真正形成气候, 再到90年代快速发展, 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其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 创业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广。

创业教育普及程度之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惠及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据美国Kauffma创业中心的数据显示, 美国平均每校每学期有1500名学生修读创业课程,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二是开设的创业课程数量大幅增长。美国高校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数量, 1985年约为250门, 目前, 两年制和四年制大学的创业相关课程合计已超过5000门。

三是创业教育由研究型大学向社区学院、文科院校等不同类型大学扩展。美国2003年成立“社区学院创业协会”的目的, 就是通过在社区学院开展创业教育来促进经济发展。

美国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因于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为私营企业数量的显著增加需要大批受过训练的私营企业家。在过去的10年里, 美国平均每年增加60万个私营企业, 主要是小企业, 由此推进了创业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校外组织的导向性资助也促进了创业教育在校园内的普及化。例如:美国的Kauffma基金会和Coleman基金会已捐款数亿美元用于建立和发展高校创业教育;Kauffman基金会在2003年和2006年分别投资数千万美元在14所大学设立Kauffman校园倡议项目, 加上大学的配套资金合计达3亿美元, 其目的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

2. 创业教育的学术地位逐渐得到认可。

尽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但之前其学术地位一直受到怀疑, 这种怀疑主要来自大学本身, 由此导致对创业教育感兴趣且合格的师资短缺。特别是, 一些年轻学者因为担心从事创业教育将对其晋升职称和职位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不愿意从事与创业相关的工作, 使得师资不足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为改变该状况, 创业教育学者和倡导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是确立创业教育的学术地位, 二是推动创业教育研究。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了至少44种英文期刊专门用于研究创业或小企业发展;致力于开发一个更加健全的理论和概念框架以进行创业教育, 该框架整合了来自社会科学和管理领域的原则和基础。此外, 为填补校外组织捐赠的越来越多的创业学教授席位, 以及满足高校对合格的创业教育学者的更多需求, 发展了创业学博士学位, 目前美国已有21所高校授予创业学博士学位。

尽管如此, 有学者认为, 创业学作为一个学科已发展成熟, 但并未完全获得学术上的合法地位, 因为单纯从创业学角度进行商学院排行、职称晋升的尚未出现。非营利性组织的资助对于创业学学术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他们通过捐赠创业学职位的方式, 驱使大学建立和发展创业学位。圣路易斯大学的Katz教授2004年的调查发现, 世界各地大学获得捐赠的创业学及相关领域的职位由1999年271名增加到2003年的563名。其中, 美国获得的捐赠职位从1999年237名增加到2003年的406名, 增长71%。

3. 创业教育从独立研究领域发展成交叉学科领域。

虽然创业教育发展之初是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研究领域出现的, 但后来逐步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 发展成交叉研究学科领域。

形象说来, 创业教育就好像编织线一样, 被织入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织块中。正如Katz教授的评述:“创业教育继续发展到农学院、工学院以及文理学院, 商学院创业教师极少或未介入其中”。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 创业课程现在已成为从美术到科学工程学位项目的公共组件, 说明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发展已扩大到管理领域之外的非商业研究学科领域。这种跨学科发展带来了学生学习和教师学术研究的多样化, 同时也使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及开展创业教育的学院从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获益。例如:将创业原则融入政治科学课程, 增添了本科生公民参与的经验;将创业教育融入文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如设计多种可选的应对措施、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等。

跨学科创业教育的制度化已被看成是知识经济中经济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 这种制度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校外组织引导的。例如:Kauffman基金会设立的Kauffman校园倡议项目的另一目的就是帮助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包括护理、文科、工程和教育在内的学科研究中, 旨在通过传授创业原则和基础知识, 帮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做好成功创业的准备。这一举措表明了中介组织对学校课程和教学核心的影响能力。

4. 创业教育的课程、培训和实践标准已基本确立。

创业教育在课程建设及教学法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在创业教育者及倡导者的努力下, 一些关于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实践学习的标准已基本确立。

具体来说, 创业学生完成的课程通常包括新企业融资、营销创新、发展新企业等;教学内容涉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谈判、企业法等方面。创业学生经常参加学校、地区、国家和全球性的商业计划竞赛, 这些竞赛为获胜团队设计的有前景的企划案提供启动资金。同样, 这些比赛还将学生链入正在寻求新的投资机会的投资者和业内专家这个强大网络中。这些标准的课程组件及实践活动, 既可增长学生关于创业的基础知识, 也能为他们提供接近外部资源网络的机会, 帮助他们从外部获得组建公司所需资源。换句话说, 学生在进行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还从事创业活动。

虽然创业活动在美国近几十年的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但高等教育对创业研究的时间并不长, 各校所教授的课程也不一致。为此, Kauffman基金会于2006年1月成立了高等教育创业课程专家小组, 小组成员由多个学科领域的杰出学者组成, 旨在建立一个框架性的黄金标准, 使其成为大学创业教育的示范模式。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 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国外的发展相比,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还存在诸多不足, 突出表现在:

1. 创业教育参与面不广。

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参与人数少。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始于创业大赛, 印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 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 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校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因期数、人数限制也设定了门槛, 并非人人有机会参加。

二是社会企业支持的热情不高。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例, 企业对参赛项目的签约数和签约金额均不理想。该状况虽与企业界评委安排太少有直接关系, 但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参赛作品缺乏设计的实践基础, 多是凭空想象, 难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再加上学生不切实际的报价等, 导致企业界谨慎介入。

2. 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学的研究目前还属于经济学领域, 尚未成为一级学科, 甚至不是二级学科。各高校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创业教育探索, 但创业学并未系统地纳入国家教学安排以及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 导致创业教育相对零散、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大多数高校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除少量经济管理类的“创业基础”课程外, 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 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高校大多注重创业理论的灌输, 忽视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技能的掌握和训练, 忽略为学生创业教育的延展活动提供实践平台, 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际运作的切身感受。正因如此, “挑战杯”评委认为, 包括金奖在内的创业计划书与实践均有距离, 大多处于照着书本模拟阶段。

3.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我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脱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创业教育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织块”。二是教学安排脱节。创业教育是被安排于“正规教育”之外、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三是师资配备脱节。创业教育教师主要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 这些师资基本与专业教育无关联。这种功利性的、注重形式的做法使创业教育失去了学科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 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

4. 缺乏合格的创业教育师资。

我国高校的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育工作, 因而高校中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成功创业经历的教师少之又少。许多教师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为学生授课, 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 将创业教育课程化、学术化, 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部分来自行政口的教师因为行政工作关系, 专业进修机会少, 教学技能也相对欠缺。为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 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但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 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效果有时并不尽人意。

三、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周期回落期,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破解经济难题需要发展创业型经济,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因此, 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1. 确立创业教育学术地位和发展思路。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这是知识经济大潮中, 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需求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更确切地说, 为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且要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就业岗位的提供者。因此, 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创业教育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 将创业教育全面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 高校应对接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 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教育发展思路, 从而全方位推进创业教育。

2. 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研究。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不长, 虽然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但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的实际和特色, 认真总结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取得的经验, 努力探索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这就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研究。2009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已搭建起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术交流平台。从创业教育方面来说, 应引导高校将创业教育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 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形成有机联系, 实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发展;组织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的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标准, 既授予创业者创业的知识和技能, 又通过引导创业者独立兴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组织创业学精品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式的探索, 使更多学生从创业教育中受益, 为其未来职业生涯提供更多选择和路径。

3. 强化创业教育中的创业实践环节。

创业教育必须包含创业实践环节, 反过来, 创业实践又能有效地验证创业教育的成效, 推动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主要通过引入实践课程以及增加课程中用于实践的时间来实现, 这就需要拥有具实战经验的教师和创业实践平台。要丰富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来源, 校内应在要求职称和学历的同时, 更要看其是否有相应的创业经历和成果;校外应加强和企业家的合作, 让一些企业家加入教师队伍。课堂教学应将理论讲授与模拟训练、范例教学相结合, 通过创业情景、模拟创业过程让学生感受创业, 通过向学生讲述典型创业实例, 揭示创业活动的本质、规律和要领。更重要的是, 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 强化学生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4. 争取和引导社会企业对创业教育的支持。

创业教育不仅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也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因此, 创业教育需要得到社会企业的支持。国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得到了企业极大的支持, 企业对大学创业教育的捐赠甚至成为大学捐赠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除政府的政策支持外, 同样需要得到众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士提供人力、财力支持。如, 担任创业导师、捐资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等。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代西方正在兴起的一种企业哲学伦理学,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和实践对企业在商业活动中的益处, 并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衡量法则。我国政府在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同时, 应引导企业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予以支持,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

今天的创业青年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成功企业家, 大学生创业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国未来企业家的成长和在全球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 工商界应为优化中国的创业教育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其特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ASHE) .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R].2009:63-73.

[2]Kuratko Donald F.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C]//Entrepreneurship:Theory&Practice, 2005:577-597.

[3]Kauffman Foundation’S Kauffman Campuse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thout Boundaries:Kauffman Campuses Seek to Mak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College-Wide Experience[EB/OL].[2009-05-23].http://www.kauffman.org/entrepreneurship/kauffman-campuses.aspx.

[4]Kauffman Foundation.Entrepreneurship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C]//A Report from the Kauffman Panel on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2009-05-23].http://www.kauffman.org/uploadedFiles/entrep_high_ed_report.pdf.

[5]Jerome A Katz.Fully Mature but Not Fully Legitimate: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the Stat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8, 46 (04) .

[6]邓汉慧, 刘帆, 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09) .

[7]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02) .

[8]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3) .

[9]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2006 (04) .

[10]梁国胜.中国创业教育将逐渐升温[N].中国青年报, 2007-11-06.

[12]陶涛.创业教育为经济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本[N].中国青年报, 2007-11-06.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9

关键词:信息化,莆田,经济发展,农业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给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带来了可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点。信息技术是农业结构发展的润滑剂, 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规范, 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推进莆田农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通过技术手段建立现代信息系统, 农业的生产供给销售环节会更加科学, 依托信息技术, 与农业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将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 农业的综合生产力也会得到提高, 农业信息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农业信息化的范围很广, 涵盖了生产管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 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 推进农业信息化, 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加强和提高。农业受到市场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是高风险的行业, 因此需要加强农业的信息化, 有效传递有关信息, 降低农业经营的风险系数, 从而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所以推进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莆田的农业发展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增加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 农村经济的发展才会有保证。莆田推广农业信息化, 将会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农村的信息化教育和科学技术应用将再上一个台阶, 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会提高,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也将会逐步缩小, 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才不会成为泡影。

二、莆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中,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十分重视, 出台了惠及农民农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莆田的各级政府和相关农业行政部门依照国家的规定, 在农业发展中提高信息化的程度, 规划和建立农业信息化系统, 更好地对对相关机构和服务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该信息化系统还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截止到2012年年底, 全省的农业信息员已经达到1500多人, 农业信息员的队伍的建设日趋完善, 农业信息可以很好地进行收集。政府部门对采集而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生产动态等问题才可以提前发现, 对症下药, 出台相关措施妥善解决。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才能有科学的信息支撑, 农业的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 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省政府的投资建设下, 全省的气象系统更加完备, 形成了省级、地级、县级等服务中心和农村信息服务站, “莆田农经网”的雏形显现出来, 农村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慢慢对农村的经济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莆田农业信息网”在201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农业的交流体系逐步完善和提高, 农民通过农业信息网更容易获得相关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化的优势也逐渐凸显。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 目前莆田农业信息化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有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这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针对具体问题研究分析解决的办法。农村的资金投入还不充足, 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善甚至个别地方很落后, 农业的信息化得不到农民的响应, 失去群众基础, 农业信息化的开展就失去了意义和目的。另外, 莆田的农业信息化制度和体系不够完善, 信息资源的整理开发和涉及的范围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 农民不能获得所需要的农业信息, 不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服务, 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急需加强, 生产环节的孤立与脱节使得有关农业信息缺乏时效性。除此以外, 对农村的贫困面貌认识不够充分, 交通和信息的建设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导致农业信息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效不大。

三、加快莆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一) 理顺体制, 明确机构, 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 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重大, 相关政府部门和与农业有关的部门机构需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 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监控和规划, 推广和建设农业信息化, 在财政预算中适当加大农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同时, 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上的重大举措, 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 通过这种结构上的调整,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另外, 与农业相关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和完善, 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 保证对农业信息的准确掌握和采集, 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政府部门加强对体制、机构、意识等方面的重视, 农业信息化将会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实施起来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才会容易处理和解决。

(二) 抓住国家实施“金农工程”的契机, 加大农业信息投入力度, 强化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 “金农工程”加大农业信息的投入力度, 带动农业信息的基础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 同时“金农工程”是一个公益性的工程, 广大农民也将从中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政府部门改变原有思路, 寻找突破点, 建设农业信息的基础建设, 配套一批必要的网络通讯设备和网络办公系统, 促进农业相关部门对信息使用效率的提高。另外, 通过加大农业信息的投入力度, 提高农民信息技术使用水平, 将农业信息的覆盖面扩大, 让更多农民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的便捷性。

(三) 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推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 农业信息缺乏综合整理, 农业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相关部门应依托新技术的信息手段, 建设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更好地对农业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 让农业信息的利用价值大大提高。同时, 与农业相关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和完善交流沟通的机制, 通过信息共享, 优化农业信息系统, 开发和整合农业信息资源。针对实际信息, 农业部门提供必要的、实用的科技和信息指导, 让农业信息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质上的收入。

(四) 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重视程度, 通过培养和教育一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相关农业站需要定期普及网络知识, 提高农民的网络运用水平, 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的使用能力, 让农业信息的队伍建设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农民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需要自我的努力学习, 还需要相关农业信息机构的技术培训, 与农业相关的部门转变原有的思路, 把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当做重要任务来完成, 不能为了完成目标草草了事, 这样既不能保证技术培训的教育质量, 影响了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 又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广泛开展。

四、结语

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上的重要任务。从莆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 并不理想, 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 政府需要大力的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使得农业信息化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 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参考文献

[1]黄博.浅谈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03) .

[2]陈金龙, 陈锦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2) .

[3]强巴卓嘎.浅谈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做法[J].西藏科技, 2009 (08) .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0

一、强化科研先导意识

要推进青阳教育的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力进行新课程改革, 必须紧紧依靠教育科研, 使教育真正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通过多年的探索, 青阳街道的教育科研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确定了基础教育的工作方针, 确定了组织科研学习、开展科研活动、实施课题研究、落实科研管理、进行科研评价、提升师生科研素养的科研工作内容。同时, 在教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机制, 如:学术第一, 树立科研榜样;领导率先, 培养科研梯队;个案研究, 促进专业发展。

教育科研的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加快发展, 促进教育科研更快地走向教育的中心地位;坚持协调发展, 促进科研、教研、教学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全面发展, 提高街道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坚持走发展内涵的道路, 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科研文化。总之, 教育科研的发展, 要以教师、学生的充分、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实践, 从中学习规律、运用规律、发现规律, 进而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点的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经验与运作机制。

二、明确工作目标和思路

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以课堂为现场, 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活动;是教师通过反思的方式, 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景的机智, 从而以正确的、良好的或是恰当的方式从事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管理机制、教学监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的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研究。

为此, 我们明确了教育科研的工作目标。一是教育科研在各校有所突破。二是广大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的广度上有所突破。三是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厚度上有所突破。教育科研工作的重点是倾力抓好课题研究, 核心是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是致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难点是尽力形成办学特色, 中心是努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

三、完善科研工作网络

教育科研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建立和健全教育科研组织并形成网络是加强教科研工作的关键。

学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机构, 是实现学校教科研工作目标的保证。在机构设置上规定凡是有建制的学校必须建立教科室, 配备主任和专职的教科员, 做到有独立的办公室和必备的办公设施以及资料档案, 有专用的办公电脑, 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科研刊物, 有保证教师培训、进修和专项奖励的经费, 保证学校科研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四、优化科研骨干队伍

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锻炼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对科研骨干和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知识的培训,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科研论坛、讲座, 使街道的教科研工作人员和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均获得相应提高。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基础, 通过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保障机制使教师乐于参与课题研究和科研活动, 通过切切实实的宣传、扎扎实实的学习、踏踏实实的研究, 真真实实地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 使他们确立问题 (课题) 、教育研究的理念, 并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过努力, 一支以专职科研人员为中坚、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广大教师为主力军的教育科研队伍已经基本形成。

五、深化科研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明确提出:一是突出重点策略。在科研工作中, 突出为学校发展服务,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为教学质量提高服务。二是继承拓展策略。在研究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和课题积淀, 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拓展延伸学校的办学思路, 总体提升科研工作水平。三是开放转化策略。研究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研究与培训结合, 成果与推广结合。吸引国内外最新研究信息, 及时调整研究重点, 并全力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教育生产力转化。

大力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 篇11

千百年来,曲艺靠着口传心授的方式薪火相传,虽然较好地保留了艺术的本色和生命力,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仍未能搭上现代高等教育的高速列车,存在本科招生目录和学科建设目录双重缺失,以致传承发展遇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创作水平较低、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滞后、人绝艺亡等难以突破的瓶颈,从深层次上严重制约着曲艺的科学发展。因此,曲艺既要坚持师父带徒弟,又要开展高等教育,用“两条腿”走路,才能开拓出曲艺传承与创新的康庄大道。应当说,有了中央下发的《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重视和推进学科建设的政策依据,有了曲艺界有识之士矢志不移的持续呼吁,有了国家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的热情支持,有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基础上的长期准备,设立曲艺学学科、推动曲艺高等教育时机已经成熟,条件业已具备。目前,根本在于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凝聚最大共识,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切实行动。

在高等院校开设一门学科并开展教学教育,离不开教材、教法、教师、理论体系和学科框架,这是加快推进曲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逐步建立并完善曲艺学学科体系。曲艺学一级学科体系应由曲艺论、曲艺史、曲艺文学与创作、曲艺音乐、曲艺表演、少数民族曲艺等二级学科组成,主要研究曲艺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曲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曲艺的文本写作和创作规律,曲艺的唱腔、伴奏、音乐创作和方言声调,曲艺的表演体系、理论、实践、风格与审美,少数民族曲艺理论、历史、文学、音乐和表演等等。二是加快高等教育曲艺类教材编撰工作。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据调查,现在高校开设的曲艺课程,大都没有正式教材,无法开展规范的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在曲艺界既懂表演又懂创作还懂学术理论的人才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在又没有太多可资借鉴材料的前提下,推出一套理论观点权威、各方都能够认可且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特点规律的教材,任务异常艰巨。应时之需,顺势而为,中国曲协与辽宁科技大学决定共同开发编写高等教育曲艺类本科专业教材,首批包括《中国曲艺艺术概论》《中国曲艺发展简史》《评书表演艺术》《相声表演艺术》《快板表演艺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全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中华曲艺专业术语及艺诀艺谚》《中华曲艺书目内容提要》《中华曲艺图书资料目录》等,今年年底可望完成部分初稿。三是团结现有大中专院校开设曲艺教育的师资力量协同推进。推动曲艺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决不是另起炉灶。事实上,目前全国已有十三所高等院校开展曲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八所大专院校和十六所中专学校培养曲艺创作表演专门人才,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二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曲艺相关课程和研究,这些都为曲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一线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在2015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上,正式成立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联盟,全体与会代表发出《关于建立曲艺学学科的倡议书》;全国政协委员姜昆先生在2015年全国政协会上提出的《突破传承困境设立曲艺学学科势在必行》提案得到重视,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中国曲协曲艺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委员会将积极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联合向教育部门申请开设曲艺表演、曲艺创作、少数民族曲艺、曲艺理论等特色专业。

nlc202309081332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2

一、加强宣传引导, 堵、疏并举

“五严”的颁布,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场及时雨。因为只有“堵”, 学生才会有较多的自主时间;只有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时间, 学生才会有自主发展的可能, 笔者认为, 这正是开展数年的素质教育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的症结所在。

贯彻落实“五严”。一方面, 行政部门应加大宣传督察力度, 新闻媒体广泛介入, 让“五严”规定家喻户晓, 让民众、领导和教师认清形式, 吃透精神, 让全社会尽快认可、拥护, 从而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坚决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 执规必严, 违规必究。”。另一方面, 是“疏”, 即引导家庭、社会, 引导学校领导和老师, 引导学生, 尽快步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对于家庭, 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注意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承受能力、调整能力和接受能力;对于社会, 改革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建立健全预警督察机制。让社会对校园减压, 让学校给教师减压, 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减压。这样二者并举, 前景方会柳暗花明。

二、转变教育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 在教学上, 不仅要传授知识, 交给学生科学的求知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上, 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蓝本, 突出抓好道德教育、创新教育、法制教育、安全自救教育、哲学教育、及性知识教育, 从而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即“高效育人课堂”, 而绝非“高效应试课堂”。

其次, 提供高质量的校内外活动。在国外, 课外生活早已被认为是提高中小学生素质,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甚至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我们要按照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改善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家庭管理等, 让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活动。诸如法制教育常规月, 安全自救演练周 (如防火防震防疫防溺等) 、爱国教育实践日 (如清明、国庆、端午节) 、校外见习必修课 (如寒暑假的“学工学农”, 钟点工) 、参观旅游等。支持中学生边工边读, 特别是贫困生, 与其免学费供助学金或捐钱捐物, 不如引导他们边工边读甚至提供打工岗位, 按工计酬, 虽然因此有时可能影响学业, 但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来说绝对值得。

三、完善高考方案, 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大的公平, 高考统考, 目前虽倍受指责, 但仍是最具公信力的考试。不难发现江苏高考方案一直在谨慎改革, 一直在力求引领中学的教育教学, 一直在全力追求完美。从“大文大理”到“三加二”, 从“三加二”到“三加综合”, 从“三加综合”回到“三加二”, 又从“三加二”到“三+综合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将来能否采用“二 (语文和数学, 各160分) +选一选二综合 (全卷计160分, 选一100分选二60分) +综合水平测试 (新增外语) +综合素质评价”, 因为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外语是门高耗能而低效益的学科, 这样利于强化选修必修科目的学习。所以, 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 建议进一步突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考查。在阅卷评分细则中注重答案的多元性。在录取中, 增加平时成绩 (学分制) 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权重, 尤其是社会实践的权重。打破集中高考录取制, 建立多元招录体系, 稳妥推进自主招生。同时, 加强检查和监督, 维护高考、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使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更便于运作、更方便素质教育。

四、加大力度整治教辅资源市场

各种教辅资料充斥文化市场。自从实行“五严”措施以来, 各种教辅资料比以前还多, 什么金题攻略, 什么押题法宝, 什么作文绝招, 什么题王夺冠, 什么高考方略, 什么密卷秘笈, 什么疯狂听力, 什么一点通网站, 名目繁多、应接不暇。不错, 有的资料质量很高, 利于教和学;但不少资料大同小异, 题型、思想陈旧, 甚至有的是仿真盗版、错误百出。因为有商家炒作, 只有买了用了才知含金量, 导致不少家长及学生争购教辅并请老师定夺, 导致一些学校订资料前先请备课组全体老师一审再审。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而且弱化了教材的作用、助推了社会上的应试歪风。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整治教辅市场, 出台合理的措施, 真正为学生着想。能否如教材一样把教辅资料划为统配?为因地制宜, 能否一书多版 (精装、简装、特惠装) 方便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学生?能否面向全国招标然后统一下发推荐征订资料书目?能否如“五严”来项“六严”严控教辅资源市场及教辅资料的使用?让绝大多数教辅资料尽快退出教学舞台, 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发展爱好、弥补不足, 让学生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

五、规范班主任工作

长期以来, 班主任工作一直缺少科学、系统的教材支持, 这使班主任工作出现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 也给班主任的考评带来随意性。有了教材, 有了课时安排, 有了教学目标, 就便于班主任工作, 建议依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为框架创建中学班主任教材, 即《公民教育》, 让中学生的校内学习与现实社会的接轨, 让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寻, 让班主任工作更规范、系统、高效, 让对班主任的评价机制更科学。

“五严”的本质是教育回归本源, “五严”的出路是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任重道远, 出现一些困难和反复是难免的, 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心, 必须以“取消加班加点, 减轻学生过多的学业负担”为突破口, 必须把时间、能力、健康还给学生, 必须坚持树立“两个基本理念”, 即育人第一, 高考第二。作为教育工作者, 既要当好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组织实施者, 更要成为素质教育的义务宣传员, 要以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而努力。同时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 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 促进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严做起, 我们才会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行知书信集.

[2][德]阿.爱因斯坦.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3]徐州市教育学会.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

上一篇:应注意的质量问题下一篇:任务型教学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