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024-06-16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选8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栾城职教中心常务副校长王吉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县提出“3211”工程。综观全局,要加快我县小康建设步伐,就必须全面落实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我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使之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最终为我县经济腾飞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我县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因此,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认真剖析当前我县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积极应对,才能使我县职业教育更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一、我县劳动力状况

1、新增劳动力情况

近年来,我县初中毕业生年保持在5000多人左右,其中考入普通高中1600人左右,考入职业学校1500人左右,近500人通过

1各类短期培训实现就业,其余近1600人新增劳动力没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流向社会。

2、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县有农业人口24.4万人,劳动力人口9.2万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0%,接受过职业技能的只占7%。我县现有耕地40万亩,按照当前劳动力负担耕地测算,种植业需劳动力4万人,养殖业需劳动力1000人。随着我县经济发展,每年大约有5000人—8000人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十分繁重。

3、企业劳动力构成情况

我县有各类企业职工1.5万人,其中技师130,高级工260人,年龄构成老龄化,中级工1700人,中高级职称占15%,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二、我县职业教育现状

1、县直职业教育

我县有县直职业教育学校2所,职教中心年招生1200人,艺术学校年招生近400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60%。

2、乡镇成人教育

我县有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8所。由于没有专项教育经费,乡镇成人学校设施落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和专用校舍,难以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3、行业和企业职业教育情况

各行业和企业虽有培训机构和制度,但大多数企业只重视当前生产、安全教育,忽视职工技能培训,企业销售额的1.5%教育培训

经费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技师和高级工出现青黄不接,真正身怀绝技的技术工人出现断档,创新人才不足,职工教育培养急需加强。

4、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我县职业教育受办学条件限制,年学历教育1600多人,短期技能培训800多人,很难满足现在企业缺少的车、钳、铆、电、焊、数控、机加工、服装等技能操作型人才,城市缺少家政服务、物业等人才的需求,这就造成人才供需的不和谐局面,有的有岗无人,有的有人无岗。近年来我县经济蓬勃发展,新项目、大项目如医药、机械制造、房地产、服装加工等企业纷纷在我县落户的情况下,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三、大力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对职业学校建设投入,确保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各级领导要树立“象抓重点高中那样抓职教中心”思想,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建设的经费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现有职业教育在占地、校舍、设备、师资等方面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职业教育需求,特别是专业培养的实验实习基地远不能适应教学和培训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项牵涉面广的工作,开拓劳务市场、建立信息系统、就业转移培训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投入,重点解决实习场地、设备的投入,保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信息建设、组织输出等工作正常开展。因此,要通过增大资金投入来解决上述问题。

2、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

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培训制度,抓好落实。各乡镇要充分利用撤校并点闲置校舍资源,挑选3-5名热爱成人教育、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组建乡镇成人学校。根据本地特色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需要,开设自己相关专业和培训项目,可采用远程教育、放光盘上课、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这样,既利用了闲置资源,又减轻了财政负担,也能保证成人教育健康发展。

3、加大企业和行业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

规定企业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5%用于职工培训,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切入点,制定培训计划,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抓好职工岗前培训、生产技能培训、安全知识培训、劳动法规培训、晋级培训,实现产教结合,订单培养,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推进企业升级创新。

4、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目前,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术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等问题。一是县政府要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宣传力度,制定培训补助政策,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当前重点开展机械电子、医药化工、餐饮服务、电气电焊、电工钳工、观光农业等培训。凡持有我县农村居民户口、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居民,参加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均可享受财政补贴。对特困户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重点扶持或减免培训费。

5、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一是开展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举办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高培训班,灵活学制,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致富头人。

6、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市场需求,按照“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就地培训与输出培训并重,职前职后培训并举”的原则,面向市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积极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如:对进城务工人员开设护理、家政服务、烹饪、物业管理、建筑、机械加工、焊接、服装与设计、家用电器维修等专业培训,扩大培训领域与规模。同时,抓好返乡农民工、下岗再就业等全方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订单教育,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培训一批,就业一批,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7、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全县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已达60%,今后还要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继续教育,同时每年安排一定数量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和培训,时间不少于半月,提高他们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应允许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教师,鼓励胜任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弥补专业教师不足。

总之,职业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培养

应用人才的基地。抓好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我们应遵循“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才会在调整改革中获得新生,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我县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强大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发展与腾飞服务。

2009年9月10日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2

一、加大宣传促进职教发展

宣传是职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教工作的先导, 宣传工作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职教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张掖市尚有一部分人口对职业教育认识模糊, 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这就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还不够细腻, 还不够踏实认真, 还留有一定的空白, 并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知道。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买卖”双方发生了变化, 职业学校要转变思想, 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加强职教宣传工作, 要将职教宣传工作做到“走出去, 请进来”, 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做好广泛的宣传工作, 争取社会的认可和信赖。在宣传的过程中要争取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尽可能联合行动, 构建一个立体式的、长久的宣传模式, 使全市人民都知道“上完初中读中职, 学习文化学技术, 生活困难有资助, 升学就业两不误”的职教模式。

二、稳定招生工作

虽然近几年的招生有了一定的起色, 在校学生人数和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但我们切不可骄傲。职中学生之所以成为职中生,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主要是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体制唯分数论的情况下, 分数不够导致他们不能上普通高中或是重点高中。而高台县的情况更为特殊:为了确保职业中学的生源, 所有初级中学的学生, 在读到九年级时, 会有一部分基础差、成绩低的学生被分流到职业中学。这部分学生的成绩都达不到普通高中的要求, 最后均成为职业中学的“主力军”。这些学生不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动口、动脑、动手能力不强, 而且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长期下去势必会反过来影响职教的发展和提升。因此, 在招生宣传时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适当招录一些素质相比较高的学生以提升职教的整体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每个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真正做到“我的职校我的家”, 充分认识巩固就是最大的招生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三、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尚不成熟, 在日常的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招了某专业的学生, 却没有相应的教材和教学计划, 有时还会出现使用大专教材或过时教材的情况, 有些教学计划也不能完全符合本地学生的实际。再加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课程的抽考, 致使很多学校虽然自己制定或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计划, 但为了学生的毕业不得不再次修改教学计划,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应试教育。这种做法不但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而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面对此种情况, 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拿出适合当前经济发展和学生实际的课程设置及教材。职业学校应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解析、优选, 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 积极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实际的校本教材, 还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主动向上争取项目,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进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是彻底改变职业学校办学现状, 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学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 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 这就需要职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 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逐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

五、加强就业指导

职业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 进一步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 帮助学生克服行业偏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观, 使其懂得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 在平凡的工作中, 只要努力创业, 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只要是人才, 都会得到承认和广泛的赞誉, 使学生爱职校、爱专业。

总之, 在新形势下,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振作精神, 完善自我, 深入社会, 适应市场, 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住冲击, 也才能走出低谷, 踏上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孙琳.社会转型与职业教育政策调整[J].职教论坛, 2006 (11) .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篇3

一是坚持教育创新,在办学模式上突出自己的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重组教育资源,开展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周边的社会经济环境办出有自己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是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重点相协调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积极面向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准。

三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定位,加强高职学院的师资力量

走校企挂钩、校所挂钩、市场结合的路子,内培外聘、千方百计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型教师、技能型教师的比例。

四是努力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必要时由政府宏观协调,由市场、企业创造条件,不断吸纳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要建立健全高职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质量。

(张宝 《经济社会》2011年第9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4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2002]6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04]68号),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共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1059所,在校生139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57所,在校生29万人;高级技工学校34所,在校生15万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700多个,年培训规模45万人,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加快我省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适应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作如下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战略作用的认识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我省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省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认识到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有利于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当前我省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

4.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分级管理、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5.完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合理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比例,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可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继续重视发展高级技工教育,研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级技工培养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途径。

6.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要达到56万人,在校生达到150万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年招生要达到15万人,在校生达到37万人;高级技工学校年招生达到8万人,在校生达到16万人。力争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制定“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好任务目标。

7.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在职职工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鼓励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能就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每年培养培训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实用技术人才60万人,短期培训1000万人次。继续强化农村“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文化技术学校、农民(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8.继续实施职业教育“

十、百、千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在全省重点建设10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00所高水平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1000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9.推进30个经济欠发达县职业教育专项建设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30个经济欠发达县(县城)每县重点建成1所办学条件较好,设施、设备条件基本配套,并能基本满足当地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技工学校),每校建有2个以上有特色的、水平较高的骨干示范性专业。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10.启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设200个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建立多元投资、自主发展的新机制。

11.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坚持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12.推进公办职业院校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公办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和重组,增强办学活力。公办职业院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其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使资源进一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职业院校集中。

13.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防范风险。

14.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主动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

五、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15.依靠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和行业组织利用其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举办职业教育和进行专业培训,承担本行业各种专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办学。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249家企业都要至少确定一所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引导协调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或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16.强化企业职工全员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对一线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对所有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加快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新技师。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培训、考核鉴定与使用待遇相联系的培训制度。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企业新上项目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由有关部门对职工教育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对职工教育经费改变用途的企业进行处罚。

17.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18.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支持以龙头学校、龙头专业为载体,组建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19.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实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双元制”、“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分制”等办学模式改革,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有实际需要的学生、贫困家庭的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使他们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20.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课程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我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和培训项目,实行“定单培养”,以专业调整带动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带动教材建设。构建职业院校的远程教育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

教学的整合,搞好多媒体职业教育软件的规划与开发,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适应全民终身学习的需要。

2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市场信息、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22.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把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七、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3.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应当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经贸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在受理用工登记等备案手续时,要查验相关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对违反法律法规、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就业准入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职业的准入政策。

24.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级劳动保障、经贸、人事等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25.积极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06年开始,选择部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进行“双证互通”试点。

八、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26.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省财政将逐年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资助;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设立专户规范管理;地方教育附加也要拿出一定比例,主要用于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资金和“初三分流”试点工作,以巩固普九成果,发展职业教育。

27.要通过政府或非赢利组织积极吸收企业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捐款,并规范使用。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按照国家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和资助成绩优秀和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性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

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

28.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职业技术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使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扶贫资金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欠发达地方的劳动力培训和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提高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带动整个家庭脱贫致富。

九、切实加强领导,营造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9.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统筹管理。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各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和资源配置,完善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要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30.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对市、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有关评估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并接受各级人大、政协的检查指导,定期对职业教育工作巡视检查。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健全和充实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服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5

科技:以加强观念和体制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兴市战略的实施,现有企业要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以精品农业、珍品农业、精细化工、信息化产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大力引进、消化、吸收、推广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

技术升级。深化科技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创办嘉峪关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加强与兰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项目、新技术,为我市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三项费重点扶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制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好范文版权所有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常来常往”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兴办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到××年,使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市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比重。以人为本,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好《嘉峪关市人才开发政策规定》,建立以项目吸引人才的新机制,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优良环境和创业条件,培育和引进我市急需的新产品开发、城建设计、复合型高级管理人员、涉外经济管理人员及适用科技人才。

教育:巩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一步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努力使我市基础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农村每乡办一所三年制幼儿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校校通”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完成酒钢中小学向市政府的移交工作,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引导社会的教育投资与消费,鼓励创办私立学校,开办高质量的民营学校。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上资源,促进资源共享,通过联合办学,开办嘉峪关市第一所高等院校,营造知识氛围。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虚拟学校,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为我市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逸夫学校初中部教学楼、市一中和逸夫学校体育艺术馆、市一幼办公楼、科技少年宫等项目。

社会保障:建立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和服务社会化、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提倡子女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医疗保险实行“小病自理,大病保险”,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逐步引进医疗保险机制;失业保险建立覆盖全部职工,按照以支定收、适当储备的原则,建立由国家、集体、个人合理负担的失业保险基金,把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抓好再就业培训工作。

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壮大和培养文化艺术队伍,重点挖掘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民族文化内涵。注重群众性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拓展规范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执法监督,使图书、音像等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化、法制化。加大文物、档案的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整体优势,丰富节目内容,建成连接全省乃至全国的有线电视光缆网,“十五”末城市有线电视播放节目达套。

卫生事业: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着力提高医疗装备水平,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加强医药监管,规范医药市场,加强防疫、妇幼保健、中心血站、农村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建设,完善城市防疫和急救两个应急体系。

计划生育: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好范文版权所有服务。建立健全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体育事业: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开展全民健身。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产业,建设全民体育健身场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培育体育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滑翔探险活动,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6

(2006年6月13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0号)

自2003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桂政发〔2003〕43号),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 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加快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适应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我市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每年在我市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南宁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地位日益突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我市教育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人民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明确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首府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人数要达3万人,以后平均每年递增8%左右,至2010年达到4万人;2010年市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2500人以上,农村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以上,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600人以上;重点建设5所在校生规模达3500人的自治区级以上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达17万人左右;建设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期间,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培训25万技能型人才,3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学习实用技术,5万绿色证书学员,每年开展转移培训20万人次以上,最终实现1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城镇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城镇在职职工全员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

二、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三)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市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政府统筹、部门与行业紧密配合、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加强市人民政府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市人民政府本着办学效益最大化原则,统筹全市职业教育总体规划,统筹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统筹职业学校专业布局,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县(区)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统筹配置本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各县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引导初中毕业

生合理分流,统筹安排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工作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工作;负责筹措本县(区)职业教育经费,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和生均经费的落实及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负责统筹协调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及广大职工的在岗、转岗培训工作;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农科教”相结合,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资源统筹办学。进一步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合同制及考核奖惩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对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给予优惠待遇,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工作业绩挂钩。

(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公办职业学校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扩大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增长点,鼓励和支持企事业、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对于自建校舍、在校生人数超过600人的合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及民办培训机构,其办学符合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政府财政通过适当形式给予引导性、奖励性支持;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承担培养培训任务的民办职业学校及民办培训机构,可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对新建、扩建并有一定规模的民办职业学校可按城市规划布局和标准提供办学用地,免收建设配套费等有关地方性规费,人防工程建设费与公办学校一样减半收取。依靠企业、行业(系统)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企业单独、联合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鼓励现有的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为民营中小型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大中型企业可与职业学校建立对口联系制度,成为学校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成员,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条 件的企业要举办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积极引进境外、区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推动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区外就业市场。

(五)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各职业院校要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结构调整、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要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职业院校学生需按要求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在驻邕企业建立一批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进修基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市属企业都要至少确定一所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企业和学校要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六)合理调整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十一五”期间,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再改办成其它类型的学校,尚办有初中的职业学校应逐步将初中剥离,巩固和加强现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逐步做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数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合作举办(3+2)高职班规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数争取5%以上用于对口招收市属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多次招生、推荐入学、注册入学制度和办法,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七)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加大对驻邕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各中等职业学校打破隶属、地域限制,组建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实现

教育集团内部在招生、教育教学管理,产教结合、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组建教育集团的组织引导和提供政策扶持。通过合并、联合、新建、扩建等多种形式,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做好首府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2006年,要完成市师范学校和市第二师范学校合并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全面启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功能;做好市一职校与原邕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办学工作,扩大市一职校办学规模。加快市六职校新校区建设和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的建设步伐。整合我市卫生教育资源,“十一五”期间完成市卫校和市第二卫校合并工作。

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竞争力

(八)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以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为龙头、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为骨干、市县实训基地为基础的实训基地体系。到2010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大规模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其它办有区、市级骨干专业的学校积极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实行单独建设与联合建设相结合,鼓励与企业合作建设,吸引企业资金、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厂房设施建设要比照现代企业生产场景,设备配置要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实用性、配套性要求;实训基地要向本区域各类职业院校开放,实行设备共用、师资互聘;实训基地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各种技术服务。

(九)积极推动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打破部门之间界限,通过资源重组,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县建设好一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赋予其管理、教育、培训、项目引进、技术开发与推广、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和劳务输出等多种职能,使其成为跨行业、跨部门、为全县劳务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到2010年,6县均要建成资源共享的综合性职业教育中心。横县要建成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以上的国家级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武鸣县和宾阳县要建成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以上的自治区级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其余各县要建成在校生规模达1500人以上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十)加强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市一职校、市三职校、市六职校、横县职校、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和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大力提升示范性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招生与就业、质量与效益以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十一)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符合职业院校教师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申报多个专业技术资格和相应的职业资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带头人;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不低于5%,专任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2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70%左右,专业课教师在专任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骨干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低于2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重达到50%左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1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达到30%左右。

五、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十二)转变办学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转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积极推行学分制,探索模块教学和分层次教学方法,推进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在规范实施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加强实训环节教学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各职业院校专业需保证安排有足够的时间和工位满足学生在校内实习和实训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40%-50%。实行“双证”沟通制度,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率达到80%以上。

(十三)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职业教育要为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做好专业优化整合工作,重点为铝加工、化工与精确化工、食品、机械电子、生物工程与制药、信息技术、物流、旅游服务、会展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行业设置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集群优势,使专业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十四)做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作。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企业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制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的计划、技术标准和保障措施,采取学校培养、岗位培训、师傅带徒弟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通过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通过发展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十一五”期间,南宁市要完成对40万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十五)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劳动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现有培训资源的作用,建立以县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县级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县级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为骨干,农村乡镇中小学、农村科技培训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形成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2006年起,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其中获得“绿色证书”1万人次;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5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建设自治区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2个,市级基地4个,县级基地6个。

六、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十六)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要把职业教育经费列入预算,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县财政每年要划拨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统筹用于骨干职业院校和重点专业建设及师资培训。从2006年起,市、县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主要用于职业院校更新专业设备,改善办学条 件,并规范管理。保证财政对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增长,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高于同级普通高中。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建设经费。支农支出中的农业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费应适当安排职业培训经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申请再就业培训补贴;对地方安排的扶贫移民安置资金,可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建立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奖励方式,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绩效情况安排经费,对于机制灵活、就业率高、市场认可的职业院校要加大奖励支持的力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十七)各类企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严禁挪作他用。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劳动保障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企业在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时,要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鼓励市、县(区)财政运用贷款贴息方式争取金融机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市、县(区)人民政府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预留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减免基建税费、规费,对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校办产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广告业、桑拿、按摩、氧吧等服务项目除外)。

(十八)建立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制度。2006年起,每年从市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资助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各县财政也要安排专项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职业院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学、助学和学费减免,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资助,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

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九)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科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保证必要的经费,加强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与教材。探索职业教育新途径,充分利用我市教育信息网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各职业院校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做好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研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时开展课程结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教学研究。

(二十)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信息与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与就业服务中心,为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 件,同时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学内容调整提供信息支持。服务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有必要的工作经费,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管理和运作。服务中心要广泛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和社会就业中介机构交流与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跟班学习及实践服务。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性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洽谈会,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十一)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应当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每年都要开展就业用工情况检查,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

训。职业院校学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应充分体现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使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中级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市级以上示范专业,经劳动保障或人事和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如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可免试相关科目。在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示范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及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二十二)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市、县(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和指导。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有关评估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每年开展职业教育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二十三)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按职责开展工作。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十四)建立发展职业教育激励机制。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定期开展全市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7

一、浅析国发[2014]31号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上的重要思想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其中一项措施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学帮带”思路,全民共建乡村旅游,是《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思路。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人员要学习发展

1、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意见》中提到要实现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达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但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周边村民占主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另外,一些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没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经营单一、低级的农家乐一日游,因此需要加强创业就业能力培训。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通讯的基本技能,这是制约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通讯技能培训。

除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意见》中提到要突出乡村特点,保持传统乡村风貌,规划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这要求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时,不能搞假大空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因此对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人员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二)旅游科研、规划、教育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帮助发展乡村旅游

1、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当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很显然当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没有发挥原生态的乡村特点,没有形成多样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专业的旅游科研和旅游规划部门应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深度挖掘乡村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2、鼓励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意见》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仅靠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学习培训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升乡村旅游的目标,可以通过直接为乡村旅游注入鲜血的途径提高效率。因此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旅游专家、大学生在校生和毕业生、志愿者及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艺术、生态、建筑、计算机、科技等工作人员,全民共建乡村旅游。

(三)以新型城镇化和创业扶贫带动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意见》还提到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充分借新型城镇化建设之力,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当然发展乡村旅游与城乡规划建设相互促进,利用乡村旅游能促进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2、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意见》中提到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首先加大力度扶持乡村旅游创业项目,使当地旅游业繁荣起来,树立当地乡村旅游的品牌。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收当地大量劳动力,增加人民的收入。并且旅游业的乘数效应明显,可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手工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脱贫致富。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举措对旅游职业教育的影响

通过分析《意见》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举措,以及《意见》中提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国家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可以看到《意见》对旅游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

(一)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庞大,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数量众多,将扩大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打破目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对象结构。

(二)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势下,要考虑培养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培养乡村旅游创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旅游职业经理人素质等目标,更要侧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知识和技能与大学生不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也与大学生有较大差距;另外智慧旅游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与大学生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探索适合他们的方式,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最有效的方式学习适用的、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四)影响旅游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

发展乡村旅游是每一个旅游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且乡村旅游空间广阔,将大有作为,因此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到乡村旅游就业势在必行。特别是乡村旅游创业和文化创意策划,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有必要将人才输入乡村旅游就业市场。

三、旅游职业教育应该走创新发展之路

为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实现乡村旅游大发展的规划,旅游职业教育应把握时机,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力求从四个方面,实现立体化创新。创新点包括教育对象、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的手段、就业创业导向,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一)教育对象立体化

大力拓展旅游职业教育空间,建立立体化培养对象体系。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不能仅局限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要拓展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更要争取到艺术、科技等专业乡村旅游志愿者,打造一支不同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专业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通过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形成以民俗基本服务和专业化餐旅服务为基础的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二)培养目标创新

首先培养目标要将社会责任心作为重点,能够积极主动扎根旅游城镇,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设计立体化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一线实用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线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针对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和层次稍低的高职高专学生,使其掌握旅游岗位的基本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管理能力。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掌握岗位基本技能,根据培养对象的情况,可细化为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智慧旅游操作应用人才、创新人才等复合型,成为懂经营、会管理、懂市场的中高级旅游服务人才。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针对旅游的跨国性服务,成为能够在国内外提供优质旅游服务的高级人才。

(三)教学手段创新

目前旅游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理论+技能”的教学模式,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手段以多媒体、酒店服务所需实物为主,旅行社教学手段也是以办公用品实物展示为主,与信息化的社会差距较大。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随着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科技进步创新。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已很明确,乡村旅游也要融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职业教育应强化现代化设备、旅游智能软件、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另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比较特殊,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发相关知识和教学设备的实施方案。因此,旅游职业教育应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手段。

(四)就业导向创新

面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对旅游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应正确引导旅游职业教育对象的就业方向,应开拓立体化就业方向。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就业方向有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和少数管理人员,立体化就业方向还包括旅游创业。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业的更新换代需要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创业,来带动其快速转型升级发展。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符合条件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范围,还有很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需要通过成功的旅游创业,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结束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篇8

发展现代农业呼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是一种生活在农村、收入低、素质差的群体,是贫穷的“身份”和“称呼”,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一夜之间发现,“农民”一样可以到城市挣钱,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虽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动了,才会回到农村种田。另外,从农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甚至农业院校毕业的,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如果不早作准备,及时应对,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真正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一是要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农民喜闻乐见的健康娱乐文化编辑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广大青壮年农民、应往届毕业生免费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绿色证书。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大力推进送教下乡,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上一篇: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简介下一篇: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